6/15/2007

陳耀拜訪中新社香港分社

海南省旅遊局副局長陳耀拜訪中新社香港分社
中新海南網6月15日電(記者 關向東) 帶隊出席香港國際旅遊交易會的海南省旅遊局副局長陳耀,今日前往拜訪中國新聞社香港分社,並向中新社社香港分社社長章新新介紹了海南提高度假旅遊品質,以及歐美和俄羅斯遠端市場迅速增長的情況。
陳耀介紹說,近年海南度假旅遊基礎設施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由國際投資商建設、國際酒店管理集團管理的度假酒店,已經占全省五星級酒店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在海口和三亞,高等教育及職業教育都出現了專門的旅遊教學及研究機構,面向國際旅遊的人才本地化程度不斷提高。
他透露,俄羅斯訪瓊度假市場近年飛速增長,去年達八萬人次。海南省旅遊局與香港旅遊發展局,正聯手將歐美旅客喜愛的“海南度假香港購物”一程多站式旅遊,推向俄羅斯市場。
今日中午,海南省旅遊局設午餐會,與香港主流媒體旅遊副刊版、及電視專題編輯記者見面,介紹海南正在推廣的高品質旅遊度假形象。
出席午餐會的有香港《東方日報》、《星島日報》、《亞洲周刊》、《明報周刊》、《中國旅遊》雜誌、TVB電視臺等香港市民廣泛關注、公信力較高的媒體。
另,出席香港國際旅遊交易會的海南旅遊企業,近兩日與香港各大旅行商廣泛接觸,主推海南熱帶島嶼高品質度假産品。
每年引進十萬香港遊客訪瓊的豪陽旅行社總經理梁昌斌表示,隨著歐美度假客人對海南的欣賞,相信香港的白領階層會將目光轉向飛行距離不過五十分鐘的海南島。他認爲,提高海南旅遊度假軟體服務水準,是當務之急。
面向南海108米海上觀音而建、每一間客房都能裏“禮佛”的南山迎賓館,則與香港佛教信衆團體廣泛接觸,希望吸引香港佛教信衆前往食齋禮佛。
天福源酒店集團,則與香港的度假網站廣泛接觸,希望吸引前來亞洲度假的遠端自由行客人。(完)

6/14/2007

“海南度假香港購物”歐美客喜欢




董耀中"老好咯",帮衬海南.
总有个是粉丝吧.呵呵.
美女美景引人入胜

醒狮很威
中新社香港六月十四日電(記者 關向東)十四日,香港旅遊業議會總幹事董耀中,與海南省旅遊局副局長陳耀,在此間就如何保障“海南度假香港購物一程多站”度假品質進行探討,這是兩地共同在歐美市場推廣的新型產品。  
第十二屆香港國際旅遊展及第二屆商務會獎旅遊展,今日在香港國際會展中心開幕,共有來自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六百五十多個參展商。其中海南省有三十多家旅遊企業參展,主推正在逐漸為歐美及俄羅斯旅客認同的海南熱帶海島度假產品。  
今年五月七日,擁有三十六架飛機的英國Mytravel旅遊集團,正式開通兩週一班的曼徹斯特至三亞的度假航班。  
來自英國的年輕白領度假客,以“一程多站”的新興旅遊樣式,在“海南十日度假遊”之後,選擇“香港兩天購物遊”或“北京兩天古跡遊”。  
據陳耀介紹,“香港購物+海南度假”的“一程多站”旅遊,始自二00四年十月在港舉行的美國中小旅行社協會年會。  
香港旅遊發展局和海南省旅遊局認為,香港的“國際會議中心及購物天堂”概念,與海南的“中國唯一熱帶度假海島”的概念,有較強的互補性。  
產品推出後,頗受歡迎,二00五年訪港會展商務歐美客,有一點六萬人次選擇了前往海南度假,同比上升百分之三十。  
此外,近年海南正成為俄羅斯旅客熱衷的度假目的地,去年前去度假旅客呈突破性增長,達到八萬多人次。  
今年,三月二十七日在莫斯科舉辦的“中國國家展”上,俄羅斯總統普京也說“我很嚮往海南,我的一些朋友從海南度假回來後,都說海南非常好!”  
據瞭解,香港正在縮短為俄羅斯旅客辦簽證的週期,期望能夠將“海南度假香港購物”一程多站模式,推廣到俄羅斯市場。(完)

6/13/2007

設了“一家之言”欄目

本网“一家之言”栏目开通 深度关注国计民生
2007年06月13日 09:32
  中新海南网6月13日电 中新海南网正式开通“一家之言”专栏,专门播发社会各界,尤其是学界关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建言献策、调查报告,深度关注国计民生。敬请关注。

Lili逛台灣博客開通了


Two link.

http://www.hi.chinanews.com.cn/hnnew/2007-06-12/82997.html
http://www.hi.chinanews.com.cn/hnnew/2007-06-12/83034.html

香蕉。兩則。

K,
謠言,如果只是在倫敦的股市上飛起,倒也罷了,那是有錢人的遊戲,是吧。
可是,是誰那麼狠心,將口木言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人,當成謠言戲弄的對象呀。
這世道,壞了。
我們的小才女、小才子,莫非真的要當堂吉柯德﹖
不過﹐真的火力很猛哎。呵呵。
兩度謠言令海南百萬蕉農損失八點二二億元
中新社海口六月十二日電(付美斌)六月十二日,海南省農業廳熱帶作物種子管理處處長蒙緒儒向本社記者透露,今年兩度關於香蕉的謠言,令海南蕉農直接損失八點二二億元人民幣,受損面積三十七點六萬畝,受災蕉農一百萬人。  
據海南省農業廳最新統計,從去年十一月十五日至今年三月二十日,運銷出島的海南春季香蕉四十七萬噸,均價二點四元每公斤,與去年同期持平。  
三月二十一日以來,受國內某媒體報導“蕉癌事件”和“海南香蕉含有類似SARS病毒”短信謠言影響,香蕉地頭收購價格直線跌至平均零點三元每公斤,雖然海南省政府積極采應對措施,但是海南蕉農還是蒙受直接經濟損失八點二二億元人民幣。  
據蒙緒儒介紹,海南今年年初計畫種植香蕉面積為七十五萬畝,目前受損面積達三十七點六萬畝。  
去年,海南全省香蕉產量為六百萬噸,今年預計產量為六百五十至六百八十萬噸。  
統計顯示,受“蕉癌”謠言影響,今年三月二十一日至四月六日,出島香蕉量僅十二點八萬噸;四月六日至五月二十日,出島量一度上升至三十六萬噸;五月二十一日,受香蕉“SARS”謠言影響,銷量再度下滑至十七點二萬噸。  
據本社記者對海南蕉農的採訪,臨高等地已經出現蕉價低至五分仍無人問津的局面,島上有農民開始用香蕉喂豬。  
海南省農業廳表示,在今年海南香蕉事件中,受損最為嚴重的是瓊北地區的海口、澄邁、臨高、文昌和瓊海等地,受損失蕉園占全省受損面積的八成左右。
********
通訊:“海南香蕉”市場見聞實錄
  中新社海口六月十三日電(王曉東 付美斌 劉秀帥)六月十二日,海南省農業廳接受本社記者獨家採訪披露,自三月十三日以來,海南香蕉兩度遭受謠言襲擊,預計產量為六百五十萬噸的海南香蕉,目前只銷售出不到一百五十萬噸,一百萬蕉農已損失八點二二億元。
  六月五日,海南媒體報導,因大量積壓,瓊海市香蕉主產區塔洋鎮村民將香蕉刨碎製作成豬飼料。
  受“蕉癌”及“香蕉含類似SARS病毒”短信謠言的影響,海南部分市縣香蕉田間收購價已不足零點一元。
  三月十三日,廣州某報發表文章稱廣州香蕉感染巴拿馬病毒,該病毒被稱為“香蕉癌症”。一時,“蕉癌”謠言四起。
  四月二十四日,國內部分手機用戶收到一條短信,稱“海南香蕉中發現類似於人類SARS的病毒”,該資訊迅速蔓延至瀋陽、北京、上海等地。海南香蕉銷量急劇下降,收購價跌破底線。
  六月初,臨高縣一王姓香蕉種植戶反映,當地香蕉收購價已低至零點一二元每公斤,甚至有蕉農按貨車噸位以兩千五百元至四千元每車的價格賣蕉,均價約零點一元。
  據悉,蕉價要在零點七至零點八元每公斤之間蕉農才不至於虧損。
  六月八日,記者在粵海鐵碼頭調查,香蕉收購商汪先生稱,他以零點三四元每公斤的價格在海口市瓊山區三江鎮收購三點五萬公斤香蕉,運往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銷售。另一位司機稱,他以零點四元每公斤的價格從澄邁縣美亭鎮收購兩萬餘公斤香蕉。
  另據部分收購商反映,收購價均在零點三四至零點四元每公斤之間,品質較好的香蕉收購價每公斤零點六元。
  六月八日晚八時二十分,粵海鐵碼頭前二十幾輛大型貨車排隊等待進港上船,均是運送香蕉到杭州、長沙、武漢、哈爾濱等內地城市。該碼頭工作人員稱,近期,每天均有百餘輛運香蕉貨車經該碼頭出島。記者離開時,還有大量貨車不斷趕到碼頭。
  據海南省農業廳消息,海南省春蕉出島已一百一十三萬噸,仍有二十萬噸須在六月底前全部售出。這部分春蕉生產者幾乎都是小種植戶。
  香蕉是海南最大宗的熱帶水果,今年全省種植面積近七十五萬畝,產量占全國市場的六分之一,百分之九十八銷往島外。

6/12/2007

热气球将飞越琼州海峡


http://balloon.291.net.cn/introduction.htm
Hi,
周末﹐海口﹐瓊州海峽﹐有得玩兒。
調了三亞的小才子回來﹐如果能飛﹐那該……哈哈。
小才子在對面說﹕當記者﹐就是這點……
小女子笑著截話﹕就知道你忍不住﹐要這樣說。呵呵。
是塊好材料。

热气球将飞越琼州海峡
2007年06月11日 09:24
中新海南网海口6月11日电(付美斌)由海口市政府和中国航空运动协会联合主办“迎奥运·创和谐2007年中国H1热气球飞越琼州海峡挑战赛暨海口热气球节”,将于6月15日至17日海口举行。有10名国内顶级热气球运动员驾驶热气球飞越琼州海峡进行比赛,是热气球首次飞越琼州海峡。
另悉,本次活动分热气球运动和群众文体活动两项,活动期间,热气球喷火巡游、系留飞行、跨市区低空飞行、飞越琼州海峡挑战赛等集竞技性、娱乐性、表演性和互动性于一体,届时组委会将邀请部分媒体记者和市民代表进行乘坐热气球体验飞行。
活动时间安排:6月15日晚8时开幕式举行热气球点火仪式;16日上午9时热气球跨市区低空飞行,晚8时举行“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体育健身大展示和文艺演出;17日上午6时30分进行热气球飞越琼州海峡挑战赛。

“綠色奶酪”,到底有多少在哪里?!

K,
  小才子的評論﹐繼續追問。昨天的﹐島上各網轉發了。人大主管新聞大哥來電言謝

我們的“綠色奶酪”,到底有多少在哪里?!

  我們的“綠色奶酪”,到底有多少在哪里?!
  海南環保世紀行執法檢查活動自1996年開始,到今年已連續開展了十一年。今年,省人大常委會把焦點瑣定在海南天然林。目前正著力組織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及《海南省林地管理條例》執法檢查暨2007海南省天然林環保世紀行活動。據說這是充分考慮建設生態省和綠色之島,堅持生態省發展戰略的客觀需要,同時也是省三屆人大常委會任期最後一年的“壓軸之作”。從可見省人大對這次法檢查活動的重視程度。
  據瞭解,此次省執法檢查組將於7月2—7日分三個小組對三亞、瓊海、儋州等12個市縣進行執法檢查,具體內容主要是自然保護區、其他天然林區及25度坡度以上封山育林區的劃定、保護、管理情況;查處違法毀林案件的情況;進行一步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及《海南省林地管理條例》的意見和建議。
  開展執法檢查活動固然是為了保護和培育天然林,發揮天然林的作用等。然而活動具體目的是什麼呢?僅是去看一下各市縣林區保護、管理的情況;看看各地違法毀林的程度如何?假如這樣的話,動員如此大的人力和精力參與執法檢查,所得成效和意義未必就大。
  誠然,據省林業部門估計,全省已有100多萬畝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被砍,許多地方25度坡地以上的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幾乎被砍光。目前有12個市縣對本轄區內天然林和天然次生被砍面積不太清楚。其破壞結果到令人觸目驚心的地步。開展執法檢查,有助於人們更進一步瞭解海南天然林保護的狀況。然而,筆者認為,除此以外,開展執法檢查活動,需要做的工作還可以更多。
  首先,此次是對12個市縣不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及《海南省林地管理條例》的情況進行執法檢查。其實更應該有針對性地當成一次對廣大群眾進行普法宣傳與教育。
  據瞭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於1985年1月1日開始實施、《海南省林地管理條例》於2002年11月1日實施,然而如今不僅廣大群眾陌生,就連一些林業部門人員及林區群眾也不熟悉《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海南省林地管理條例》。例如對“25度坡地”的概念、如何劃定、管理等,一些林業部門人員弄不清楚,又何以讓外面的群眾熟知?
  都說海南森林資源豐富,珍貴樹種多,各大自然保護區各有特色等等,這許多人來講既好奇又陌生。相信,沒有人會對自家的祖宗寶貝,只知道概念而不知其詳,更不會放任他人肆意破壞、偷盜;可是,為何對我們生存家園的一草一木卻會如此“不知情”?
  我們的“綠色奶酪”,到底有多少在哪里?!
  希望,人大此行執法檢查再多一層內涵:教各級林業主管部門,厘清自己的“本分”。對“綠色家園”進行“家當普查”,為寶島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設立檔案並公之於眾,同時想方設法看好我們的“綠色奶酪”,這是納稅人供養这部門的原因之一。建設“綠色之島”,我們首先需要的是對森林“溫暖”的珍愛,而不僅僅是“冰冷”的執法。
  其實,身處林區的人們,原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世世代代本是與大自然、與動植物和諧共處的。就如其它生物一般,他們本是森林的一部分,珍惜家園本是天職。一旦有效地調動起林區百姓對森林的自發保護意識,那樣的力氣遠不是林業部門向政府申請多一些經費、提高一些部門的級別所能比得了的。
  希望,人大是次聲勢浩大的執法大檢查,最終真正喚醒人們對綠色家園的“親情”,由下而上形成自發的“天然林保護行動”,而不是成為一些部門挾檢查而爭取更多部門利益的“令劍”。
  最後,進一步探索與思考如何更好地保護海南天然林和天次生林,除了依法執法管理外,還有其他更好的辦法?可否採取開發利用的方式進行保護,既讓天然林得到保護,又能取得經濟效應?例如海南森林旅遊開發等等。因此應帶著長遠發展思考的課題進行檢查,而不是為了檢查而檢查。

  作者:楚劍

6/11/2007

One more link.龍應台。馬家輝。成功大學。思沙龍。

Dear all:
又有一個關于台南成功大學思沙龍的link. 這篇寫得精準些﹐有些“粉絲味兒”。呵呵。
首場成大思沙龍講座 在成大熱情引爆 校長賴明詔寄望思沙龍進駐成大 讓新的思維進入校園
http://www.ncku.edu.tw/~nckunews/MainFrame/NewsPaper/ViewNewsPaper.php?news_index=4551
感謝提供了這個Link的博客﹕http://www.elilau.com/
【台南訊】首場成大思沙龍講座在成大熱情引爆,有五百個座位的成杏廳幾乎被熱情的學生擠爆了。首先龍應台教授、馬家輝教授以及校長賴明詔、教務長湯銘哲為成大思沙龍講座揭幕,緊接著與成大師生一同觀賞紀錄片「流金歲月」,在馬家輝引領下一起翻閱香港殖民時期及回歸中共的艱辛歷程、深入發掘「你所不知道的香港」,並引發熱烈討論。校長賴明詔則期待思沙龍進駐成大,讓新的思維進入校園,為未來教育開啟新的一頁。

 賴明詔校長指出,思沙龍代表社會的新思維,代表一股文化的脈動,讓學生重新思考自己的作為,思考未來想做什麼樣的人。成大畢業生是企業界最愛,然而光企業界最愛仍是不夠的,成大要培養未來的領導人才,培養學生具有人文素養、跨領域知識、有國際觀,及具備好的品格。之前,遇到許多在企業上相當有成就的成大人,他們皆認為目前成大最重要的是提昇人文教育,培養學生人文關懷及國際觀,這正是成大積極推動的教育工作,達到人文與科技並重,今天引進思沙龍的新概念,讓新的思維進入校園,期為未來教育開啟新的一頁。

 龍應台教授說,今天是帶著很深的溫暖與感激回到成大,成大對我的意義特別不一樣。她強調,思沙龍的特點就是完全由學生自己決定問題、處理議題、以及完成手冊的編製等等,這是一個「從做中學」的過程,過程中學生可以學習到處理事情的能力。現今台灣的教育權與全球化的參與權與社會權有相當程度被剝奪的,比較沒有機會能養成全球觀,而思沙龍希望可以從台北走向校園,學生則要自己把下一扇窗打開

 龍應台教授也說,不要怪現在二十歲的學生是草莓族,我不相信這個東西存在,他們完全是我們這一代成人造成的,重要的關鍵在於你到底給了他多少機會,對他提出多大的刺激,我的經驗是你認為他會長多高就有多高,你認為他有多矮他就有多矮,說他們是草莓族可能是我們自己太狹隘。做為師長們能夠做的不可能是把知識放到學生的腦中,我們能做的是幫忙打開一扇一扇的窗,讓學生自己探出去。在此,期望成大的思沙龍能夠成功,並成為台灣地區的文化支點、文化窗口。

 馬家輝教授在"你所不知道的香港"的演講中提出,要了解香港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左派、本土與右派三條線的互動是很耐人尋味的,左派這一條線是指向北京政權認同與支持的政治力量,60年代的抗暴,從左派的角度來看,反英抗暴的暴是指英國人的暴力管制,故反英抗暴之後香港有了一波的改革。另外一條線,則是右派即台灣這條線,台灣這條線在香港發生很微妙的影響,它對文化、政治的影響一直都存在的,且持續發揮其作用。而這三條線架構出較完整的香港發展的脈絡,而三者間不斷的逼迫英國政府做回應與改變。

 然而,香港一百年的發展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盡,個人認為可從比較有趣的說法來看,香港從1949年之後五十年的發展,可用四次"表錯情"來概括。第一次的表錯情,在1945年,即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是英國的表錯情。英國政府以為當時抗戰勝利後蔣介石會收回香港,進行立法及行政全面改選計畫,最後蔣介石並沒有要收回香港,香港又回到原點,這在當時曾引起一些期待,實則沒有產生具體作用。

 第二次表錯情是1967年左右,在大陸文革與香港暴動時期,當時是香港左派表錯情。當時香港左派以為北京政府支持香港進行文革,甚至認為有可能在70年代來臨前香港便被迫還給中共,最後中共總理周恩來堅持不收回香港平息爭端。不過,因1967年香港暴動後,香港政府開始微幅推行改革及政治運作方式吸收本土人士、大量建立公共房屋、並推行義務教育,在這一次表錯情獲得香港政府一些些正面回應。
 
 第三次表錯情則是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文合法化運動及反貪污運動時期,香港受到台灣政治文化的影響,如錢穆、余英時..等人在香港推動成立中文大學所產生的影響。香港新一代年輕人以為有言論自由,人民可以行使投票,但最後民主普選還是落空,第三個表錯情的惡夢到現在仍然延續著。

第四次表錯情則是在董建華上台後,提出華人當家做主,然而最後的結果卻是破壞了之前建立的優秀的公務員系統。而後則違反了市場定律,其間所推動的八萬五政策,讓人人有屋,則違反了香港人地產經濟為主的市場經濟結構,使整個經濟受到很大的撞擊。

 同時,香港政府忽視過去十年香港有四個族群的加入,分別是目前20~30歲的新生代,他們似乎已經不稀罕民主,覺得就算一人一票也解決不了環保問題、文化保育問題、身份認同問題;二是大量來自南邊的人口,他們對於中國的感覺與期待又不同於香港本地人;三是香港的中產階級,在香港時間短,幾乎要把香港淘空;四則是香港低階層的人,他們實質收入降低,福利也沒有提高。

馬家輝認為,四個表錯情下來,加上四個群體的變化所產生的問題,一直在香港延燒,經濟的問題可以慢慢復原改變,而對於民主制度追求則難以回復。

此外,70年代以降,台灣的文化訊息透過大眾文化傳遞到香港,鄧麗君、林沖等人在香港紅極一時。另外一路的台灣文化,則白先勇、李敖、董橋等人的影響,也在香港掀起了一波文化政治。 (關關﹕那個時代﹐內地受台灣文化影響的進程﹐大體差不多也是如此。Mayboy屬于不聽鄧麗君睡不著的人。呵呵。小女子﹐則因了白先勇墮入一輩子的昆曲旖夢。還有﹐董橋﹐至今仰慕不已。)

 座談中,龍應台教授請馬家輝教授分享做為一個僑生的台灣經驗。馬家輝表示自己是少年老成,當時跟僑生反而是有隔閡,倒是常跟李敖、王榮文等人一起。但是,當時也的確感受到許多來自台灣同學的溫暖,如台灣的掌聲"愛的鼓勵"就讓他印象深刻,又如端午節就會有同學送粽子、中秋節就會有月餅等等,台灣學生直率的付出感情,感覺特別溫馨。 (關關﹕莫非島上的人都是如此﹖小女子逢年過節﹐常常就在家門口看到一兜“土產”﹐不只是粽子吶。有時﹐好多天都不知道是誰送的。是很溫暖﹐呵呵。)

 另外,龍應台教授也提出右派對於香港文化的影響,中華民國的文化在香港起了何種作用?就教馬家輝教授。馬家輝教授表示,香港面對的是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是鎖國狀態,沒有東西能給予香港學習,而中華民國的詩人、學者、作家則充分給予香港養分。當時中華民國的文化在香港是有組織的推動,這可分黑白二道來說,白是指國民黨給錢開書店,透過書店的出版品,形成文化的力量;黑則是香港的黑社會亦幫國民收集情報,如此黑白二邊的推動讓中華民國的文化在香港起了很大的影響作用。

 會場學生發言相當踴躍,提出的問題包括為何香港對政治如此的熱衷?香港爭取民主與台灣的民主環境有何差異?香港如何培養民主素養?民主凝聚共識的過程中面臨何種問題?等等。

 馬家輝回答,有人說香港人是政治冷感或人情冷感,並且還高度現實主義,實際上,香港的個人平均捐款為全球第一,香港人總是把時間用在刀口上,使用一些較戲劇性、娛樂性、誇張性的方法,才能吸引香港人的熱情。(關關﹕原來如此。)

至於培養民主素養教育絕對是最重要的,讓香港人多了解香港與北京的交往關係,透過國情教育建立兩邊的信心。然而,他也指出,政治力量的主動權仍舊是在北京。

 另外,有一位學生針對身邊有很多朋友,對台灣民主失去信心,憂心現在亂象,覺得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就好,因此大學畢業之後,只想當一位工程師養活自己就好,面對這樣的現況,現在的大學生到底能改變什麼?龍應台回應指出,大學生對於自己未來出路的考量,原本就會有這樣的想法,在我大學的時代,有很大的抱負與自我期許,總是希望創造時代,目的就是要讓未來的30年後的大學生不用再背負時代的包袱。但是,讓現在的大學生輕鬆的面對人生不等於可以成為完全育樂取向,現在的大學生可以沒有過度的歷史包袱,但必須是有獨立的、有挫折力的、有思想的人,而非渾渾噩噩的享樂族。
成大思沙龍活動總監、材料系二年級陳寶升表示,做為學生的身分,單只有讀書是不夠的,要有國際觀,要能練就獨立思考的能力、並具有批判性思維,且相信改變世界靠觀念,凡事去思考、去質疑,看世界的角度就會開始改變,成就思想即是改變現狀的具體行動,亦是成大思沙龍團隊奮鬥的目標。

看誰還敢動我們的“綠色奶酪”﹖﹗

K,
  今兒是周一﹐我們開始播發小才子的系列評論﹐為了綠島。 
若都在意了,誰還敢動我們的“綠色乳酪”?!
作者﹕楚劍
  目前海南的天然林保護狀況令人擔憂,形勢嚴峻。據林業部門保守估計,全省已有100萬畝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遭到砍伐。
   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的破壞已到令人觸目驚心地步,如果不立即加以制止,後果則更為不堪設想。據瞭解,海南大廣壩等幾大水庫來水量明顯減少,有的甚至乾枯;許多地方因天然林砍伐嚴重出現山體滑坡現象。
  對此,除了各級政府和林業管理部門加強執法嚴查、強化管理責任外,更需要全社會的力量,需要人們的共同維護,生活在島上的每一個人都有責任、有義務去保護天然林,保護好我們的綠色之島。
  天然林在涵養水分、水土保持、調節小氣候、防風固沙等作用。顯然破壞天然林就是在破壞我們的家園,對此人們應該有個清醒的認識。作為各市縣林區的公司企業及當地群眾,更應該自發保護天然林,而不是肆意亂加砍伐。
  然目前一些公司企業,以及當地農民和個體戶,受利益驅動,瘋狂圍山圈地,占山開墾,砍伐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載種檳榔、芒果、橡膠等經濟林等。認為天然林是林,經濟林也是林,經濟林可取代天然林,生態環境也不會受破壞。事實上,在涵養水分、水土保持等作用方面上,天然林是不可替代的。對此,要保護好天然林,首先就要對此有個清醒的認識,而不是成為破壞天然林的藉口。
  天然林對我們來說是如此的“寶貝”,天然林的存在否直接影響著我們的自然生態。人們對待天然林,是強烈的自覺保護還是肆意破壞,當然決定著我們的自然生態環境存在與否。
  筆者認為,具有資訊傳播、輿論監督、宣傳教育功能的媒體,同樣有責任盡自己的力量保護天然林。長期以來,對於海南森林、林地相關的報導,我們往往只看到報導說哪里的林地受到破壞,哪里出現森林遭砍伐等之類的消息。對森林法、林地管理法規相關法律知識的傳播教育,媒體則少之又少。
  森林分幾大類?防護林與經濟林有什麼區別?森林法規裏講的“25度坡地”具體概念是什麼?又如何劃定?這些法律常識,許多群眾並非熟知,這都是需要媒體的報導,更加講究專業的精准,負責任地以科學的、法律的態度,給受眾提供一個森林普法的機會。
  此外,對於以“綠色之島”為立島之本的海南,天然林的科普常識、保護天然林的法律常識,是不是應當成為鄉土教育的一部分,走進我們的中小學課堂?如果,孩子們自幼就對寶島的熱愛,是真真切切的一草一木,而不是流於空泛的口號,誰還敢動我們的“綠色乳酪”?!

6/10/2007

舊文一篇。張愛玲。毛俊輝。港版《傾城之戀》。

K,
  整理書稿﹐又翻出一篇舊文。
  莫非﹐與上海﹑香港都有點關聯的小女子﹐對張的偏好真的有些私心﹐如陳冠中大才子所言?
  其實﹐外公的家產﹐建國初期就被沒收了﹐如今連那當年新潮的法式石庫門﹐都給拆了。上海﹐其實是家族的傷心地。
  姆媽﹐因病停留上海的日子結束了﹐她回了南京與父親團聚。她是紅色的﹑反叛的一代﹐是不讀張的。倒是不知﹐當年父親靜候這上海小姐﹐長成再娶為妻﹐是不是因為讀過Eileen?
  父親﹐當年﹐才貌雙全﹐追者眾。

  香江漫話﹕毛俊輝港版《傾城之戀》打動滬港張迷
   中新社香港二00五年十月二十六日電 題﹕香江漫話﹕毛俊輝港版《傾城之戀》打動滬港張迷
  中新社記者 關向東
  一曲探戈,一段“傾城之戀”,時光閃回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上海與香港,劉雅麗用磁性的嗓音以粵語低吟著《露珠》,白流蘇和范柳原的愛情角力在眼神和舞步的對峙中展開……
  香港話劇團藝朮總監毛俊輝,携二次創作的張愛玲名作《傾城之戀》,以粵語版舞台劇的形式,兩個月內橫掃張作中兩大中國名城香港與上海,打動了兩地張迷。
  "詩經上有一首詩: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皆老。人是多麽渺小,可是我們偏要說:我永遠和你在一起,好像我們自己做得了主似的……"已故著名作家張愛玲,六十年前在香港寫下的這句情愛至理名言,在雨夜的香港,從影帝梁家輝口中再次說了出來。
  二00五年,正值張愛玲逝世十周年。由香港話劇團與上海青話聯合創作的新編話劇《傾城之戀》,在香港演出二十六場,場場滿座。隨後移師至第七届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火爆上演。
  曾獲得香港金像獎影帝、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的著名影星梁家輝扮演花花公子范柳原,香港女演員蘇玉華飾演離异女子白流蘇。這部長達兩小時的舞台劇,帶觀衆穿越六十年的時空:戰火紛飛的年代,兩個飄零的男女,一場虛無縹緲的愛情……
  莫非,沉寂多年的張愛玲熱又捲土重來﹖
  張愛玲是中國近代文壇的一位傳奇性女作家。一九二0年生于上海。著有短篇小說集《傳奇》、長篇小說《半生緣》及翻譯小說、論文、影評、劇評和電影劇本。六十一年前,張愛玲親自將小說《傾城之戀》改編為舞台劇,在上海新光大戲院公演。
  雖然被搬上舞台不止一次,此次滬港合作的《傾城之戀》却大膽改編原著。最令人意外的是,演出接近尾聲時,伴隨著高亢的《走進新時代》歌聲,熒幕上改革開放的新景象與舊時的外灘形成鮮明對比,白髮蒼蒼的白流蘇不得不黯然面對老屋拆遷,見證了新天地的改造。
  對于這樣的改編,編劇喻榮軍表示:“在上海的結局有張愛玲自己的影子,會讓觀衆想起張愛玲在上海的生活和到美國的境況,結尾有魔幻色彩的成分。”
  導演毛俊輝最看重的,則是如何從自己的角度解讀張愛玲,“張愛玲筆下的人物都具有那個年代的代表性,這是我最感興趣的事。上海中西方文化的衝擊影響到她的創作,那種衝擊帶來的愛情觀不是一般的浪漫,而是身份、角力、猜疑、鬥智和男女的價值觀差异。”
  有趣的是,本次《傾城之戀》上海版演出同香港版完全相同,梁家輝和蘇玉華的對白全是粵語,貫穿劇情的“歌者”劉雅麗的八首歌曲也是粵語原版,為了解决上海觀衆的語言問題,舞台旁邊同步打出了普通話字幕。
  一齣粵語舞台劇,在滬港場場滿座,無他,只因張愛玲。
******
當時搜集的相關資料:
 1. 果然此戀足傾城

  張愛玲于一九四三年寫成小說《傾城之戀》, 翌年親自將之改編爲四幕八場的現代話劇, 于十二月十六日由大中劇藝公司在上海新光大戲院獻演, 連演八十場, 場場爆滿, 盛况空前。

  任教于華東師範大學的陳子善花了許多心血在故紙堆裏發挖當年的排戲劇本, 尋不著, 但寫了一篇文章追記該劇的有趣花絮, 原來昔時曾有人投詩于上海《力報》予以贊頌,“座中萬掌作雷鳴, 曲繪心頭欲沸情; 烽火香江鷗夢破, 果然此戀足傾城。 衆口嘵嘵說掃眉, 异軍突起海之湄; 可堪幕啓燈明夜, 弦外聲聲有鼓鼙”, 期等之情, 不問可知。

  《傾城之戀》話劇由朱端均導演, 演員陣容强大, 羅蘭演白流蘇、舒適演范柳原、韋偉演徐太太、海濤演印度公主、端木蘭心演四奶奶….皆爲一時紅星。上海的羅蘭當然不是香港的羅蘭, 張愛玲在排戲時天天在場參與意見, 她對羅蘭非常欣賞, 甚至曾在文章裏說羅蘭“怯怯的身材, 紅削的腮頰, 眉梢高吊, 幽咽的眼, 微風振蕭樣的聲音, 完全是流蘇, 使我吃驚, 而且想: 當初寫傾城之戀, 其實還可以寫得這樣一點的….還可以寫得那樣一點的…”。

  張愛玲親自改編《傾城之戀》, 顯見其對這篇作品的偏心, 她更爲這劇寫過兩短文幷安排于公演前發表, 等于幫忙做足宣傳, 算是交足功貨。張愛玲曾經自道“流蘇與流蘇的家, 那樣的古中國的碎片, 現社會裏還是到處有的。我希望傾城之戀的觀衆不拿它當個遙遠的傳奇, 它是你貼身的人與事”。 六十一年後的今天由香港話劇團獻演《新傾城之戀》, 張愛玲泉下得知, 感覺可仍一樣? 傳奇其實幷不遙遠?

  2. 張愛玲出生日期

  香港話劇團獻演《新傾城之戀》, 高潮一幕說的是戰爭歷險, 日寇圍城、香江孤島, 在張愛玲筆下成就了一則六十年來叫人一讀再讀的愛情傳奇。

  事實上, 日軍進攻香港時張愛玲確曾在城內經歷過驚心動魄的十八天, 她在《燼餘錄》裏述之甚詳甚細緻甚有趣, 時間是一九四一年的十二月八日, 場景是香港大學的學生宿舍, “我們聚集在宿舍的最下層, 黑漆漆的箱子間裏, 只聽見機關槍“悉啦啦拍拍”像荷葉上的雨。圍城的十八天裏, 誰都有那種清晨四點的難挨的感覺, 寒噤的黎明, 什麽都是模糊, 瑟縮, 靠不住。回不了家, 等回去了, 也許家已經不存在了。房子可以毀掉, 錢轉眼可以成廢紙, 人可以死, 自己更是朝不保暮。像唐詩上的“凄凄去親愛, 泛泛入霧”, 可是那到底不像這裏的無牽無挂的虛空與絕望。人們受不了這個, 急于攀住一點踏實的東西, 因而結婚了”。

  張愛玲本來報讀的是倫敦大學, 考了遠東區第一名, 却遇歐戰而無法起程, 只好改入港大。她住的宿舍是 Our Lady's Hall, 她說, ‘我真的發憤用功了, 連得了兩個獎學金, 畢業之後還有希望被送到英國去。我能够揣摩每一個教授的心思, 所以一樣功課總是考第一’, 好一個聰穎女子, 據說連余叔韶大律師到今天仍然記得這位長勝將軍‘張同學’。

  對于張愛玲的出生年月日, 坊間向來有不同版本, 但以她親手在港大學生紀錄上所填的一九二零年九月十九日最被視爲可靠; 香港大學九十年, 人來人往, 多少英雌豪杰曾在門前門後留下足迹, 這便是寶藏, 是時間的黃金烙印。

  3. 范柳原與胡蘭成

  肯定有許多人讀過張愛玲的《傾城之戀》, 但或許有許多人不知道張愛玲寫過一篇叫做“關于《傾城之戀》的老實話”的散文, 那是一九四四年, 斯時也, 張愛玲親自把一年前寫的小說改編爲四幕八場舞臺劇, 連帶寫了一千字感想, 罕有地談論自己的作品和所謂“創作心得”。

  張愛玲猜想《傾》之所以會被普遍喜歡, “主要的原因大概是報仇”, 讀者分別從男女主角身上尋得投射目標, 卅歲的白流蘇間接給“舊式家庭裏地位低的, 年輕人, 寄人籬下的親族”出了一口氣, 而更重要的是, “一班少女在范柳原裏找到她們的理想丈夫, 豪富, 聰明, 漂亮, 外國派”。

  張愛玲的分析是否正確, 有待文評家討論, 我較感興趣的倒是作者自己如何看待范柳原這個人。別忘了, 《傾城之戀》發表于一九四三年九月, 在此前兩個月, 張愛玲初識胡蘭成這個令她覺得自己“低到塵埃裏却又開出花來”的曖昧男子, 開展了一段濃烈激蕩的感情糾纏, 在其後的日子裏, 她有沒有在虛擬的范的身上看見現實的胡, 又或有否在現實的胡的身上窺見虛擬的范, 值得進一步考據探索, 畢竟, 張愛玲在散文裏指出“香港之戰影響范柳原, 使他轉向平實的生活, 終于結婚了, 但結婚幷不使他變爲聖人, 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習慣與作風”, 這很難不令人聯想到曾與她朝夕相對却又令她泪灑黃浦江邊的胡蘭成。

  對于《傾》, 張愛玲情有獨鐘, 不惜破天荒將之編成戲, “希望它順當地演出,能够接近許多人”, 讀者如我忍不住暗暗猜想, 這是不是作者的一種私心,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瞭解她的胡蘭成?

BACK H.K. BRANCH .MAY.


23May,2007,小女子返回了軒尼詩道國華大廈9字樓。
曾經﹐生命中兩年三個月-─那是小女子的心靈家園。
不回首﹐是因她藏在了心底﹐碰不得。
其實﹐真的回去﹐像推開自己的家門﹐一切都那么自然-─好像出差了幾個月﹖
是啊﹐一個城市﹐讓人覺得是家﹐她就已經烙在生命里了。
不會忘。
******
小女子的電腦依舊﹐與小博士共享的“廳”依舊﹐兄弟姐妹們的笑聲依舊。

歲月如歌……

夾坐在小博士與女詩人之間﹐小女子記起曾經說過﹕我啊﹐其實是混入記者行當的寫者。看的是人生﹐讀的是人心人情冷暖﹐筆底纏綿﹐狠不下心﹐只見不管。做記者﹐不專業。

新入行妹妹﹐教小女子想到當年。
“洪爺”﹐已經是自在極了的“槍手”﹐常常鎂光燈一閃﹐殺了一片。
就是不知……呵呵。


我的兄弟姐妹們

嘿﹐回球隊打了場球。
與教練搭擋待遇﹐呵呵。
徐志摩寫﹕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別了﹐也就別了。為何要空留余音徒裊裊?﹗
心痛

EVER A REPORTER OF CHINANEWS SERVICE H.K BRANCH


閱讀時光。《筆記〈清明上河圖〉》。


書名 :筆記《清明上河圖》 [圖卷 筆記共兩卷]
著者 :宋.張擇端 [繪畫] / 趙廣超 [筆記著者]
出版社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定價 :HK$198.00
出版日期 :2004/1/7
分類 : 藝術/國畫畫冊
此書一函兩冊,其一為冊頁裝,以故宮藏宋張擇端本製版印成,配上作者在觀賞《清明上河圖》過程中,對中國歷史文化的感想。  

另一冊則是作者以電腦重新摹畫一遍的線圖和精辟獨到的見解,圖與文字粘結在一起,讀者的目光隨著作者的解說而游走,是名副其實的圖文書。
漂亮﹗慢慢欣賞。
http://s661tang.myweb.hinet.net/river.htm
古畫漫遊﹕【六分鐘 看遍千年前】
鄭依依
文章日期:2007年6月10日
因為,被喻為「中華第一神品」的《清明上河圖》月底將會來港展出,寫作了《筆記〈清明上河圖〉》的趙廣超,每天訪問一個接一個——面對文化藝術,香港人其實最謙遜,希望受教於專家,如何欣賞這幅5米長卷。
「長卷並非要大家一味跑下去,而是要讓我們徘徊。從畫首題字,名家手筆,左手輕抒,右手慢捲地逐點逐點欣賞。」趙廣超早在書中已提出如何賞析。
可是在藝術館裏,豈有如此閒適空間?據說每位參觀者,只有6分鐘,可於圖上神遊北宋的汴梁風光——不免有如鴨仔旅行團,要趕時間看「主要景點」。
於是,我們請得趙廣超作紙上導遊這畫中世界。
而這是個與現代連繫一起的世界——趙廣超點出,畫中的人際關係、社會面貌至今仍叫現代人熟悉、感動,乃因為「宋代即使政治積弱,於繪畫史上,卻是令人驚詫的而未之曾有的寫實主義時代。」
趙廣超開始帶領閱畫者,以最有利角度進入這個千年以前的世界:視線斜入於畫面,在視平上浮升,「客觀展示劇情,為陳述性的場面」。
然後我們可以挑選如何遊歷畫卷。
如乖乖地看電影般,以隨時序方式從卷首進入,比照畫首與結尾,那將在畫內感受一個未盡意味的時空。
神秘的收結
卷首人煙疏朗的鄉郊,沒有農民在田野幹活,「那提示了一個農閒的時節,可能剛播種後、或收割完」,學者為畫中時節是春季「清明」或秋天時分而向有爭論,趙廣超指一頂河邊的轎子,「這裏插了些植物,按當時風俗,這一行人應是剛去完掃墓或踏青」。他引述《東京夢華錄》中關於清明掃墓的民俗。
畫卷推進,漸入城中,經過船泊處,過虹橋、城門與市集,繁華盛景,喧囂世態,即使在數分鐘內的走馬觀花,也是可以感受到的。
但去到卷軸末端,畫卷卻在一繁華的市集前,嘎然而止,畫作就此裁截——這倉卒的收結,「在繪畫史上的解釋很含糊,照理開首以此好整以暇的方式引入,於中國畫的表達上,尾段應也有後續的;其二,此為王室畫軸,不可能讓皇上看這麼具個性的收結;從地理面貌看來,這位置亦未曾進入開封的心臟,」趙廣超稍頓﹕「然而,這亦是一種藝術的真實——這總不會是完整的了」。
在此結尾處,趙廣超發現了一個人物,向畫卷中段的城門,提背包,臉卻朝向末端之外:「這讓我好生感動呢,在此位置張望,他好像要看看怎樣發展下去。」這人物,於是被趙廣超抽取出來,放在《筆記〈清明上河圖〉》之封底,他的回首一望,回顧整幅畫卷中的世界。
首尾比讀,這是較全觀的看法;然而截取一處場景逗留、觀看,當然亦可。
《清明上河圖》最著名的景緻,自是過虹橋上人驢爭路、船要過橋而船桅未及放下的驚險場面。但趙廣超說,最教他感動的,卻是過橋前的一段船泊處:這段以寫實主義筆觸畫來的幾艘船,「其透視單項呈現出其魅力。」船不只比例合宜,而且細緻:可以升降的船舵、懸於船外的茅廁、供桌、以至行駛中的船與已靠岸的船吃水深度不同……憑這畫,足可以重新造一艘宋代古船出來。
而苦力執籌搬運貨品、縴夫於岸上拖拉船隻的人文角度,更是刻劃了宋代百姓的生活。「縴夫拉此船往上走,受力影響,看這桅繩這邊鬆了、而這邊則拉緊。從桅繩的拉緊度,便可看出縴夫有多辛苦」。
尋訪景點當是遊覽的方式,但在平常生活中,愛看熱鬧的人總是大多數,而《清明上河圖》自是一幅畫看熱鬧的人、也讓看熱鬧的人觀賞的畫作。畫中的熱鬧風光,至今仍然觸動心靈,反映的是亙古常新的人間百態。
814個故事
趙廣超在作《筆記〈清明上河圖〉》時,數算過814個畫中人,那些豐富的表情、生動的動作,早已如他的友人般,說得出他們的故事:看守城門的護衛長期紮駐,「那是悶到嘔的工作,於是他便站出來睇囉」。趙廣超指指城門上一正在眺望的人,再指指城樓裏的房間,「而平時他就按時打鼓,旁邊則有蓆子和枕頭休息」。
又如城樓下有報關辦事處,「這個收稅的,充滿官僚習氣,又抽煙、又赤足」。指其腳下,「你看這是他的腳趾,幾好笑。有齊衰鬼的習氣」。
畫中人物如萬花筒神態各異,正是那時150萬人口的汴京縮影;以藝術目光看來,人物情景上的每一筆觸,卻又是恭謹細膩的,意為每個人物刻畫不同的性情。
曾在法國習藝多年的趙廣超,深明西方藝術表現個人內在節奏的方式,能讓畫家神緒一瀉而盡;然而回到中國藝術,他卻領悟收斂的意義。「一道流暢的曲線,那很容易的,然而,謹小的筆觸卻是將扔出去的收回來,那是有尊嚴的:畫的是他肩膀的動作,而非你畫家的動作,這讓我好感動。」可惜,當他摹畫到市集中一俊男時,「這裏的手筆喪失了這種影子。這男子是全幅最靚仔的,其線條之流麗、高鼻、紅唇、皓齒,不同尋常的比例,可是,那是情緒性的筆觸,筆露輕佻」。這讓趙廣超難受極了,心下發願,要找出此處是否仍是《清明上河圖》作者張擇端所親筆。
也許,在短短6分鐘的觀賞時間中,常人如我們未必可以緊緊追溯出一張畫卷中一小細節的真偽,然而定可感受那藝術氣息的莊嚴。
文/鄭依依
圖/梁細權、受訪者提供
編輯:陳立衡

聽聽歌兒。陳楚生。有沒有人告訴你。


有沒有人告訴你
http://www.songtaste.com/song/11602/#
陳楚生
當火車開入這座陌生的城市
那是從來就沒有見過得霓虹
我打開離別時你送我的信件
忽然感到無比的失意
看不見雪的冬天
無言的城市
我聽見有人歡呼有人在哭泣
早習慣穿梭充滿誘惑的黑夜
但卻無法忘記你的臉
有沒有人曾告訴你我很愛你
有沒有人曾在你日記裏哭泣
有沒有人曾告訴你我很在意
在意這座城市的距離
……
三亞“花生圈”為本土”快樂男聲” 陳楚生加油鼓勁
http://www.hq.xinhuanet.com/news/2007-06/10/content_10256294.htm
中新海南網6月9日電(本網記者 尹海明)為聚集三亞歌迷的力量繼續為進入2007年快樂男聲七強的三亞本土才子陳楚生加油鼓勁,由三亞駿馬廣告傳媒和三亞“花生圈”( 陳楚生歌迷)組織的社會公益活動“陳楚生三亞歌友會”于6月9日下午在三亞阿倫故事酒吧舉行。
9日下午四點,百名三亞歌迷聚集一堂,激情演唱陳楚生的原創歌曲,為陳楚生拉票支持鼓勁。陳楚生父親陳合池及哥哥陳楚龍也帶著立才農場職工和親戚們到現場助陣,並與“花生”們互動,現場氣氛溫馨火爆!
陳楚生參加快樂男聲後,已團聚了許多粉絲——粉絲自稱為“花生”,他們紛紛在網上力挺陳楚生。目前,陳楚生正向全國總冠軍發起衝擊。
據悉,陳楚生來自三亞立才農場,是海南唯一參加“快樂男聲”比賽的選手,憑藉純淨的聲音、嫺熟的吉他、深情的演唱,吸引了無數歌迷的癡迷!陳楚生的原創歌曲《有沒有人告訴你》在深圳廣播台持續上榜,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據瞭解,陳楚生多年來對音樂的追求從未鬆懈,並創作出了幾首風格各異的歌曲,在各種大賽中獲得榮譽。
2000年4月,19歲的陳楚生背著把吉他從三亞到深圳闖蕩,正值深圳酒吧娛樂業紅火之時,陳楚生踏進了酒吧歌手之門。經過一段時間“亮嗓”,陳楚生的唱歌能力日漸長進,並漸漸受到酒吧老闆和客人的歡迎。  
2001年,上海東方電視臺等18家電視臺聯合舉辦“亞洲新人大獎賽”,陳楚生報了名。經過各大賽區1000多名歌手鏖戰,20歲的陳楚生進入了選秀視野,並最終獲得“亞洲最具潛質新人獎”。  
2003年8月18日,全國PUB歌手大賽在湖南長沙舉行。陳楚生參加了深圳賽區的初賽,但未獲得決賽資格,後來接到電話通知到長沙參加決賽。結果,又是陳楚生勝出,獲得冠軍獎盃,CNI唱片公司還跟他簽了約。  
此外,陳楚生原創了不少歌曲,其中《有沒有人告訴你》已在網上廣泛傳播。另一首原創的復古情歌《姑娘》也頗獲好評。

瓊劇。更路簿。八音。非物質文化遺產。

海南瓊劇等廿六項目申報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新社海口六月九日電(記者 關向東)今天,是全國第二個“非物質文化遺產日”,海南省有二十六個項目申報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來自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消息稱,今年申報專案中,瓊劇、更路經、海南八音、黎族民歌、黎族傳統樂器、瓊僑歌謠、黎族紋身、洋浦千年古鹽田、“哩哩美”漁歌、南海珍珠等十項頗具競爭力。  
其中,瓊劇是海南獨有的劇種,它融匯了江西戈陽腔、元木偶戲、閩南雜劇和海南民間小調的表演形式和唱腔,從產生到現在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   
所謂《更路簿》,也叫航海針經,更路經,是海南漁民祖祖輩輩的傳抄本。它大概形成於明末清初,記載了由海南東部文昌的清瀾港和瓊海的潭門港航行至東南亞各地,尤其是航行至西沙、南沙群島,以及西南沙群島各島礁之間的航海針位和更數。在沒有精確的航海圖示和衛星定位系統的年代,《更路簿》是帆船時期漁民遠洋必備的航海“秘笈”和保護神。  
海南八音樂是海南器樂曲主要品種。人們根據樂器製作的材料,將眾多的樂器歸納為八類,稱為八音,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海南人俗稱的八音,既包括樂器,包括樂曲,也包括樂隊。史書從唐起記載海南有八音性質的器樂活動。海南的八音樂曲十分豐富。它有兩大來源:一是自外傳入的古曲,二是本地藝人的創作。  
據悉,二00六年海南省崖州民歌、黎族樹皮布、黎族紡染織繡技藝等九項獲批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吳小莉訪董建華。轉行的難。責任。

我是家長,我責任最大
——董建華專訪
文章日期:2007年6月9日
【明報專訊】這已是我第三次專訪董建華。第一次在1996年11月,他剛當選為候任香港特區行政長官,59歲的他,剛將家族生意東方海外交給弟弟,正精神奕奕地準備全心投入服務香港的工作。當時我問到香港經濟雖一片榮景,但萬一遇到風浪時,如何應對,董建華務實地說,香港經濟受外圍環境影響太大,必須居安思危。未幾,亞洲金融風暴襲來,將剛回歸的香港從泡沫的雲端打落凡間。
2002年,當他以「選擇留下比離開更需要勇氣」勉力留任特首後,我在他平時見客的禮賓府,再次訪問了他。那時的他滄桑許多,一個小時的訪問裏,常有同僚緊急找他談事,他也顯得心事重重。
回歸十周年,我再次訪問董建華,他選擇在剛啟用的前特首辦公室裏進行。那是原英童學校,有百多年歷史,他說中英聯絡小組在回歸前許多談判都在這裏進行。
再見董先生,他已回復我初識他時的熱情健談,神采飛揚的風采。對七年多特首生涯的點滴和政協副主席新職的作為,他如數家珍,侃侃而談。作為香港一國兩制的首位實踐者,他擁有毌庸置疑的歷史地位。要如何評說?借用董先生對我提問如何看當時選擇用加稅減支的痛苦方式抗擊炒家狙擊的回答:「我想讓歷史來判斷。」
吳:有人說在霍老離世之後,你代表港人是在內地最高的一個領導者的一個位置上了,未來在內地和香港的進一步的溝通和融合上面,你有沒有一些構想?
董:香港的發展,同國家的發展,我們的命運是在一起的,所以溝通還是要做,大氣候大環境是很好的,個別的事情有時候是需要溝通,比如怎麼樣讓香港市民對內地現時的發展更了解,對要面對的挑戰更了解。還有就是讓香港市民知道,中央政府對香港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很關心,中央最高的領導人,也都在親自在關心這個事情。那麼我們也有一個很重要的角色,我們盡量會做好這個工作。
這是我做得到的事
吳:聽說剛開始你從來沒有想過要去競逐特首,但是有友人就會覺得說你可以做,那時候意外嗎?他們跟你提起來的時候,他們是怎麼說服你的。
董:很多朋友啊都說這個,這個歷史性的時刻,這個工作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的,應該選你出來做,我自己覺得,我未必是一個最好的人選,應該在全香港去找一個最好的人選來做這工作,後來給一些朋友說服了,說哎,還是你去吧,那麼我就做了這樣的一個決定,覺得自己應該,假如說真是有機會,為國家,為香港做事,而且最重要的是,這是我的確能夠做到的事情,那麼還是應該擔起這個責任。一下決定以後,我真是全力以赴地做好這個工作。
吳:你說從政是從頭學習的過程,我不知道在這過程當中,你學習到最大的心得是什麼?
董:如擔任一個企業的領導,決定都是比較從上而下的,你做一個地方的領導,當然要聽很多不同的意見,要知道,政策的這個出來以後,反應會怎麼樣,效果會怎麼樣,會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市民能不能承受、接受?其實我們實在是為民施政,所以一切都要考慮到民間的看法、想法,有的時候你不但要政策要好,更重要的是你還要解釋,解釋得很清楚,讓大家能夠接受,要花很多時間在這個政策的制訂過程當中,聽很多不同的意見,決定了政策以後,怎麼樣推出來,怎麼樣使得市民能夠接受,怎麼樣能夠共同去推進一件事情,然後執行。執行又是另外一個過程,因為牽扯到七百萬市民的福祉、利益,所以實在是複雜很多。對我來說,是一門新學問,是很不同的。 (關關﹕小女子關注海南“老大”衛留成﹐從他上島第一天起﹐正是這個“轉行”。企業家與官員﹐真的很不同﹐從思維到行事。)
半小時決策都是對的
吳:98年的8月份,香港股巿受到衝擊,你在半個小時就決定要拍板入市,那時候是什麼樣的情,那時候的決定是不是很艱難?
董:從我們的角度來說,金融市場的穩定、聯繫匯率的維護是最基本要做到的,不然的話會出大事情,所以就這麼做,而最後的確很成功,判斷很好、入市時間也選得很好;也是有一點運氣吧。金融風暴來了以後,利息上去了,我們在97以前的泡沫經濟,就很快地就爆破了,香港人消費意欲就減下來了,形成經濟通縮,美國的科技泡沫爆破後,又來了一個911,我們好像好了一點,又來了,好像好了一點,又來了……所以挑戰的確很大。其實到2003年還有的SARS……那個時候看到的就是內地經濟在起飛,所以我們一定要將香港經濟的發展從新定位,就是要背靠祖國,面向世界,香港作為金融中心。
為成功定位,就牽扯到我們要同內地有一個更明確的經濟的一個融合的安排,所謂這個安排就是叫CEPA,所以在2001年將這個構思提了出來。你要有這個經濟的動力,再去帶動香港發展。到了2003年開始,自由行了,CEPA了,更多公司來香港上市,大公司都來,就帶動了經濟恢復——是一個完整的過程、想法來的。
吳:你也曾經告訴我,其實2002年的8月,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還是存在的,還有人想狙擊香港的聯繫匯率,那時候其實香港採取了一些措施來阻擋,然後慢慢的採取和內地融合的措施,可否談談那段故事。
董:2002年8月份的時候,我們看到很多象,有些國際的炒家又來衝擊我們的聯繫匯率,我們當時的財政收入減少了很多,因為通縮的關係,經濟不好,收入減少了很多,但是開支還是有,還要是在增長當中,當時的財政赤字非常可怕,因而有些炒家就開始操作,哎呀,這個地方財政赤字失控了,政治的現實就不容許處理這個問題的,所以這個可能會和聯繫匯率脫的,就是這樣的一個傳說,慢慢在傳,那麼有些人就運作起來我們面對這樣的情形,可選擇聯繫匯率脫,或者維持聯繫匯率也不採取任何的操作,中央都會支持我們;另外,我們要加稅,要減開支,當然加稅、減開支本身,對每一個香港市民來說,都有一個衝擊,考慮之後,我覺得還是第三個選擇比較好,那麼就選了第三。那個時候剛剛遇上SARS,因為3月份我們才通過財政預算,是SARS高峰的時候,23條立法種種都在那時候,但是也這樣巧就是擠在一起都發生了。
問題都巧合地湊在一起
吳:但是現在回過頭去看,你覺得你選擇的那三個方案的最後一個方案雖然當時是痛苦的,現在看起來呢?
董:我想讓歷史來判斷,但是你假如問我會不會重複再做假如有這樣情形,我相信不會再有這樣的情形,如果有的話還是會做,因為我對香港人的智慧,他們的堅毅,他們的智慧,我有高度的信心,我覺得他們會有好的判斷,當然有人不高興。
吳:提到了非典,SARS,那段時間,是所有香港人都經歷過突如其來的打擊,那時候你的心情是怎樣的。
董:小莉啊,這個是我特首任期裏我最難過的一段時間,每天都真很難過,因為每天一個報告,多少人又感染了,多少人又死亡了,自己總是覺得這工作做得不好,因為我是家長,所以責任最大。我總是覺得自己負上最大的責任,到今天我還會想起這事情,覺得非常難過。
吳:你那時候是不是也常常有時候會夜不成眠?
董:有,那個時候有,還有就是1998年8月份,8月18號入市那天晚上已睡不覺,始終是一個很大的動作。
吳:你進入特首的辦公室的時候,其實是隻身一個人的,當時為什麼有這樣的選擇,進入之後你是不是也的確有一些孤獨的感覺?
董:一國兩制要落實,要平穩過渡,要給香港市民對這個政府有信心,我覺得最好的措施,就是讓所有的高官,全部過渡過來,那麼香港市民對我們的高官都會很熟悉,很有信心。但董建華,是個商人,他行不行啊,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考慮。能夠給大家看到一直掌握香港的運作的一批人,能夠全部過渡,為落實一國兩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那個時候給中央如此建議,中央也很快接受了這個考慮。還有一點,其實這一批高官,都是香港精英,工作也都蠻投入的,那麼當然很多地方要更好地溝通,更好地了解,他們還是比較努力的,做得很好的,你看今天的曾蔭權發揮得非常好,做我的接班人,做得相當不錯,所以我覺得那個時候的考慮是對的,應該是這樣做的,我辛苦一點吧,不過是有效果的。
本文摘自鳳凰衛視中文台節目《答問神州》訪問內容;訪問分為兩部分,分別將於今周六及下周六下午5時45分至6時10分放映。
[文/吳小莉 鳳凰衛視中文台節目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