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2007

閱讀時光。《筆記〈清明上河圖〉》。


書名 :筆記《清明上河圖》 [圖卷 筆記共兩卷]
著者 :宋.張擇端 [繪畫] / 趙廣超 [筆記著者]
出版社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定價 :HK$198.00
出版日期 :2004/1/7
分類 : 藝術/國畫畫冊
此書一函兩冊,其一為冊頁裝,以故宮藏宋張擇端本製版印成,配上作者在觀賞《清明上河圖》過程中,對中國歷史文化的感想。  

另一冊則是作者以電腦重新摹畫一遍的線圖和精辟獨到的見解,圖與文字粘結在一起,讀者的目光隨著作者的解說而游走,是名副其實的圖文書。
漂亮﹗慢慢欣賞。
http://s661tang.myweb.hinet.net/river.htm
古畫漫遊﹕【六分鐘 看遍千年前】
鄭依依
文章日期:2007年6月10日
因為,被喻為「中華第一神品」的《清明上河圖》月底將會來港展出,寫作了《筆記〈清明上河圖〉》的趙廣超,每天訪問一個接一個——面對文化藝術,香港人其實最謙遜,希望受教於專家,如何欣賞這幅5米長卷。
「長卷並非要大家一味跑下去,而是要讓我們徘徊。從畫首題字,名家手筆,左手輕抒,右手慢捲地逐點逐點欣賞。」趙廣超早在書中已提出如何賞析。
可是在藝術館裏,豈有如此閒適空間?據說每位參觀者,只有6分鐘,可於圖上神遊北宋的汴梁風光——不免有如鴨仔旅行團,要趕時間看「主要景點」。
於是,我們請得趙廣超作紙上導遊這畫中世界。
而這是個與現代連繫一起的世界——趙廣超點出,畫中的人際關係、社會面貌至今仍叫現代人熟悉、感動,乃因為「宋代即使政治積弱,於繪畫史上,卻是令人驚詫的而未之曾有的寫實主義時代。」
趙廣超開始帶領閱畫者,以最有利角度進入這個千年以前的世界:視線斜入於畫面,在視平上浮升,「客觀展示劇情,為陳述性的場面」。
然後我們可以挑選如何遊歷畫卷。
如乖乖地看電影般,以隨時序方式從卷首進入,比照畫首與結尾,那將在畫內感受一個未盡意味的時空。
神秘的收結
卷首人煙疏朗的鄉郊,沒有農民在田野幹活,「那提示了一個農閒的時節,可能剛播種後、或收割完」,學者為畫中時節是春季「清明」或秋天時分而向有爭論,趙廣超指一頂河邊的轎子,「這裏插了些植物,按當時風俗,這一行人應是剛去完掃墓或踏青」。他引述《東京夢華錄》中關於清明掃墓的民俗。
畫卷推進,漸入城中,經過船泊處,過虹橋、城門與市集,繁華盛景,喧囂世態,即使在數分鐘內的走馬觀花,也是可以感受到的。
但去到卷軸末端,畫卷卻在一繁華的市集前,嘎然而止,畫作就此裁截——這倉卒的收結,「在繪畫史上的解釋很含糊,照理開首以此好整以暇的方式引入,於中國畫的表達上,尾段應也有後續的;其二,此為王室畫軸,不可能讓皇上看這麼具個性的收結;從地理面貌看來,這位置亦未曾進入開封的心臟,」趙廣超稍頓﹕「然而,這亦是一種藝術的真實——這總不會是完整的了」。
在此結尾處,趙廣超發現了一個人物,向畫卷中段的城門,提背包,臉卻朝向末端之外:「這讓我好生感動呢,在此位置張望,他好像要看看怎樣發展下去。」這人物,於是被趙廣超抽取出來,放在《筆記〈清明上河圖〉》之封底,他的回首一望,回顧整幅畫卷中的世界。
首尾比讀,這是較全觀的看法;然而截取一處場景逗留、觀看,當然亦可。
《清明上河圖》最著名的景緻,自是過虹橋上人驢爭路、船要過橋而船桅未及放下的驚險場面。但趙廣超說,最教他感動的,卻是過橋前的一段船泊處:這段以寫實主義筆觸畫來的幾艘船,「其透視單項呈現出其魅力。」船不只比例合宜,而且細緻:可以升降的船舵、懸於船外的茅廁、供桌、以至行駛中的船與已靠岸的船吃水深度不同……憑這畫,足可以重新造一艘宋代古船出來。
而苦力執籌搬運貨品、縴夫於岸上拖拉船隻的人文角度,更是刻劃了宋代百姓的生活。「縴夫拉此船往上走,受力影響,看這桅繩這邊鬆了、而這邊則拉緊。從桅繩的拉緊度,便可看出縴夫有多辛苦」。
尋訪景點當是遊覽的方式,但在平常生活中,愛看熱鬧的人總是大多數,而《清明上河圖》自是一幅畫看熱鬧的人、也讓看熱鬧的人觀賞的畫作。畫中的熱鬧風光,至今仍然觸動心靈,反映的是亙古常新的人間百態。
814個故事
趙廣超在作《筆記〈清明上河圖〉》時,數算過814個畫中人,那些豐富的表情、生動的動作,早已如他的友人般,說得出他們的故事:看守城門的護衛長期紮駐,「那是悶到嘔的工作,於是他便站出來睇囉」。趙廣超指指城門上一正在眺望的人,再指指城樓裏的房間,「而平時他就按時打鼓,旁邊則有蓆子和枕頭休息」。
又如城樓下有報關辦事處,「這個收稅的,充滿官僚習氣,又抽煙、又赤足」。指其腳下,「你看這是他的腳趾,幾好笑。有齊衰鬼的習氣」。
畫中人物如萬花筒神態各異,正是那時150萬人口的汴京縮影;以藝術目光看來,人物情景上的每一筆觸,卻又是恭謹細膩的,意為每個人物刻畫不同的性情。
曾在法國習藝多年的趙廣超,深明西方藝術表現個人內在節奏的方式,能讓畫家神緒一瀉而盡;然而回到中國藝術,他卻領悟收斂的意義。「一道流暢的曲線,那很容易的,然而,謹小的筆觸卻是將扔出去的收回來,那是有尊嚴的:畫的是他肩膀的動作,而非你畫家的動作,這讓我好感動。」可惜,當他摹畫到市集中一俊男時,「這裏的手筆喪失了這種影子。這男子是全幅最靚仔的,其線條之流麗、高鼻、紅唇、皓齒,不同尋常的比例,可是,那是情緒性的筆觸,筆露輕佻」。這讓趙廣超難受極了,心下發願,要找出此處是否仍是《清明上河圖》作者張擇端所親筆。
也許,在短短6分鐘的觀賞時間中,常人如我們未必可以緊緊追溯出一張畫卷中一小細節的真偽,然而定可感受那藝術氣息的莊嚴。
文/鄭依依
圖/梁細權、受訪者提供
編輯:陳立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