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0/2007

轉帖:關于《密陽》




轉帖:
我在今年溫哥華國際影展看的第一部片,就是震撼力超強的《密陽》。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先看了這部片,導致後來看《色,戒》看不出勁道所在。

全度妍是《密陽》的女主角。我從來沒在哪部電影看到有誰哭得比她在《密陽》裡哭得還要淒厲。如果說全度妍在這部電影裡哭盡了這輩子的眼淚,那她也哭回老本了。因為這部片,讓她成為繼張曼玉之後,第二位在坎城影展贏得影后的東方人。《密陽》也即將代表南韓角逐下一屆奧斯卡的最佳外語片。

全度妍在《密陽》飾演寡婦。她帶著不到十歲的兒子搬到丈夫生前的故鄉。她想在這個新的地方重新開始,結果兒子不幸被綁架、撕票。痛不欲生的她藉由鄰居不斷的傳福音,開始上教堂,也藉由基督教找到新生命。

只是這不是一部福音電影,不然電影就在這裡圓滿的結束了。

《密陽》能夠引起最多討論的地方,也是最受爭議的地方,是在電影的後半段,當女主角在得到重生之後,因為某件事故,開始厭惡上帝(不是不相信,而是相信上帝的存在,但是恨祂)。她向神宣戰,開始展開一場怎樣都占不到上風的天人交戰。

《密陽》是一部不管你是不是基督徒,都有可能看的不舒服的電影。對於非基督徒來說,影片中大量的傳道與唱詩歌的片段可能帶來反感。坐在我們旁邊的一位婦女就因為看不下去這些片段,而在中場離席。

全度妍在影片中破壞教會與教友的種種行為更容易招來基督徒的反感。可是《密陽》卻也很真實的面對了一個問題,就是宗教究竟能不能解脫精神上的痛苦?其中也包括了做到真正的原諒。對於全度妍飾演的角色來說,在電影的前半段她的回答是肯定的,可是到了後半段,就全然不是這麼一回事了。

******
一齣深度的福音電影─《密陽》

密陽是一個小村落,全度妍飾演喪夫的婦人,帶著兒子搬來這個丈夫的家鄉。全片沒有多餘的對白,沒有多餘的鏡頭,每一場影及對話均叫人陷入深度的思考,是絕對深度反省的信仰電影。實在值得香港拍福音電影的朋友學習。


沒有想過整套戲的信仰元素這麼重,能肯定的說若編劇及導演不是基督徒,實在拍不出這樣一個故事。李申愛喪夫後帶著孩子搬到丈夫家鄉,希望過些簡單的生活。可惜惟一的兒子遭綁架並遭殺害,申愛開始進入精神崩潰狀態。及後認識了基督教,開始教會生活,努力學習喜樂,過充實的生活。申愛以為自己可以原諒殺兒子的人,要求到監獄探訪兇手,希望向兇手說一句:「我原諒你」。可惜兇手在監內信主,並清楚表示上帝已原諒他的罪。申愛不能接受上帝已原諒這罪人,這個令她人生陷入苦難當中的大罪人,精神再次崩潰。不能接受上帝,開始很多挑戰上帝的行為,最終導致自己精神錯亂。戲內另一主角金先生是全片的靈魂,他就是上帝差來的天使,不論苦樂禍福,他也在申愛身邊守護她,有愛鍚也有督責,若沒有這個角色,整套戲就好像沒有了出路片中有一句首尾呼應的對白:「密陽是一個怎樣的地方?」金先生的回應是:「沒有甚麼特別,與別的地方一樣,有一樣的人一樣的事情。」導演說的就是每個人也是這樣生活,沒甚麼特別,就算經歷如申愛也沒有甚麼特別,仍然是要生活下去。申愛離開精神病院後,金先生帶她往理髮,又遇上理髮師是兇手的女兒,申愛無法面對而拂袖而去;彷彿就是上帝迫人去面對、去處理一些深藏心裡的難關,阻礙人信主的事情,當然你可以選擇轉頭離開,從此不再回來,但問題仍是在你的心裡,洗不掉抹不走;申愛最終也是自己動手拿起剪刀,自己將頭髮剪掉。

全片的主線均圍繞基督徒如何在苦難中仍然相信上帝,相信上帝是慈愛、公義、常存盼望的上帝。若不喜歡深度反省的人,實在不宣看此戲的。申愛遭遇苦難,雖然信了上帝,但導演清楚道出表面的信是不能解決面前的境況,信耶穌不等於能解決一切。申愛信主後以一個高高在上的角色去「原諒」兇手,但卻遭遇重大打擊,若寬恕不是從上帝而來,一齊都是徒然,只會令自己更加惱怒。申愛遭遇重大打擊後,處處挑戰上帝,滿以為能証明這信仰是虛假的,卻最終大大的傷害了自己。最深刻是申愛選擇自殺了結生命,卻又衝到街上尋求別人的協助,求街上的路人救她,也表露了內心渴望脫離爭札苦澀的慾望。申愛一直以為上帝離開她,卻不知道身邊一直有守護她的天使,就是苦樂同伴的金先生。

另一發人深省的片段就是片中的基督教群體,根本無法進入如申愛這樣經歷生命最黑暗的人的生命的深處,無法與她同行,無法分擔她的痛苦;只是表面說很多為她禱告之類的話,但卻無法理解申愛的痛苦。怎樣才是同行,不就是金先生那種不離不棄的行動嗎?耶穌也是這樣與苦難的人同哭的,但教會的肢體卻選擇在遠處為她禱告,實在是一個很大的諷刺。片中未段,申愛的弟弟問金先生是否有繼續上教會,金先生也坦言最初是因為申愛而去教會,但去多了便習慣了,不去有點不舒服的。「習慣」這字用得很好,有多少基督徒是因為習慣了而去教會?又有多少個在去教會的人能真正明白去教會的意義。

看畢此片,叫人久久不能釋懷,就好像片中申愛常常出現的一個生理現像:窒息。*****
《密陽》神的旨意在運行 文匯報 影評2007-10-23
文:武 俠

 「神的旨意無所不在,連這一束陽光的存在,都有其旨意。」開藥店的金太太,教會執事的妻子,對從首爾搬來的申愛這樣說。

 「這裡除了陽光之外,甚麼也沒有。」申愛把手伸進陽光裡,她的手的影子投在牆上,在陽光裡晃動,她說。

 這時,她對教會並沒有好感。

 看李滄東的《密陽》,心裡就像有些甚麼在晃動,有一條線若隱若現,可是怎樣也串不起來,不免有點著急。我在想,這麼一句平淡的對白,會隱藏著甚麼密碼在其中?或許,申愛看見的只是陽光,看不見甚他東西的存在。

 同樣的一束陽光,影片結尾申愛自己剪頭髮,掉在地上的一縷縷斷髮,在風的吹動下,微微晃動,其中有一縷被吹動了,在地面滾過,鏡頭隨著斷髮移到陽光照射的一個地方。一縷斷髮變成許多縷,風吹過,都在晃呀晃的,原來地上的黑影,並不是申愛的斷髮,而是那狗尾巴草的影子。

 髮與影,是密碼的另一個組合嗎?

 影片描述喪夫的申愛,帶著兒子從首爾搬到丈夫的出生地密陽生活。經營鋼琴學校的她,四出看地,意欲投資,卻因此惹來橫禍。綁匪綁架申愛的兒子,申愛卻沒有足夠的贖款,原來投資之說不過是騙人的,但兒子卻因此而被撕票。申愛從此崩潰,最後藉著宗教的力量重新振作。然而當申愛到監獄表示要原諒綁匪時,綁匪竟表示自己已得到上帝的原諒,申愛無法面對綁匪在自己原諒他之先,已得到上帝的寬恕,再次崩潰。

 如果宗教是陽光,申愛所看到的宗教,肯定與別人所看到的不相同。觀眾看到的申愛,又是怎樣的?

 鋼琴學校開張,喜歡申愛的宗燦替沒有得過任何獎項的她掛上獎狀,申愛說:「為甚麼要撒謊?」故事發展下來,我們卻知道她並不是個不撒謊的人:四出看地扮買家充大頭鬼、進唱片店偷碟也高招得要多偷一張唱片作掩護,以保證自己想的碟順利到手。回看她到密陽的理由,這個丈夫出生之地,固然是為了懷緬丈夫,另一個理由,申愛告訴弟弟:「因為這個地方沒有人認識我。」

 隱隱約約的對白與片段,我們不難重組出一個關於申愛的過去:偷竊、說謊、丈夫是個小混混,還有,父母與她那破裂的關係,搬到密陽,更大的理由是為了逃避及拋掉過去,然後得到一個新的生命,就如後來申愛決定信教一樣。但最終她失敗了,宗教不能使她重生,搬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亦不能。當她的車幾乎撞上感化院少女的一刻,過去的自己有如一個永不會癒合的傷口,她遠遠逃開不去觸碰,卻逃不了那種痛楚。

 當丈夫的出生地變成兒子的喪生地,我不信教,卻不由自主地想到,神的旨意在運行。那個看似與故事無關的感化院少女,申愛每次看見她,卻總會帶來震動。只是互相看見的兩人沒有太多交集,最後一次見面,是申愛從精神病院出來後往剪髮,操剪刀的正是那少女。兩人這時第一次正視對方——直如申愛第一次正視自己的過去。

 髮未剪完,申愛激動地離開,最後在院子裡望著鏡子自己動手剪,此前影片沉鬱凝滯得無法呼吸的氛圍,豁然變輕鬆了,鏡頭隨著剪下的頭髮移到陽光密集的地方,影子如斷髮般晃動。

小思洋式舊書店露怯

洋式舊書店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10日
【明報專訊】董橋筆下洋式舊書店,千態萬狀,對逛慣中式舊書店的我來說,只能嚮往一下,一來香港難尋洋式舊書店,二來我不懂洋文,又無洋書版本知識。在巴黎,蓬草帶我去著名莎士比亞書店開眼界,我也只在裏面嗅嗅洋書香,摸摸翻翻硬皮布面,感受一下人家書店品味而已,直像個想吃麻辣卻又受不了辣的人,走進正宗四川飯店,徒呼奈何。

那天在中環太子大廈閒蕩,只見一店明亮玻璃櫥窗內擺古老海報,店盡頭牆上也掛兩張曾景文畫的香港旅遊海報,我駐足細看,才發現原來是家專賣舊地圖、舊洋書、舊洋電影海報招紙、舊明信片的店舖。樣子太不像舊書店,像間什麼名店,但我依舊走進去,因為海報都與香港有關。

航空公司以香港為背景的海報,大大一張,六十年代氣息很濃。最吸引我的是一疊三四十年代香港酒店用的貼紙,勝斯酒店、思豪酒店,熟悉名字如見故人。難得的是紙質顏色保存極佳,這等舊物,一般香港本地店不易見,看看標價,五百元到九百元,我摩撫一番,還是忍手放下。幾架洋書,特別標有香港二字的,我也去逐本翻翻,儘管不算老書,價錢倒訂得可觀。還有一架初版書,擺得太高,我沒取下來看。曾景文的海報連框架售價一千二百元,店員說不連架九百元,我問了一個很笨的問題:是複印的嗎?店員忍住氣很有禮貌輕聲:不是。(關關:有點店大欺客的味道啊。不過,是客人“自欺”。呵呵。所以,小女子有只貓鼻子,到哪兒,去會人,會先嗅嗅,感到有股子“生”氣,要么不接觸,要接觸了也先自我“生份”,免得被刺扎了。一往情深,不曉設防,終而被傷,豈一個“癡”字了得。)
走出店外,我仍遙遙的看那些香港海報。一位男士正走進去,拿起那張航空公司廣告與店員說話,像個熟客,看來他買定了。

這是我第一次逛香港洋式舊書店的經歷。

[小思]

Chinese Kun opera。昆曲。鄭培凱。法國人。

法國人看昆曲
http://www.cciv.cityu.edu.hk/cciv.php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10日
【明報專訊】學校請了一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法國的Jean-Marie Lehn 教授來演講,引起了相當的轟動。他講完之後,等到聽都已散去,才施施然和幾位法國朋友聊天,步出演講廳,正好穿過我主持的一個沙龍酒會。酒會還沒開始,時間尚早,賓客未到,不過已經擺出了一行行艷麗的紅葡萄酒,清澈的白葡萄酒,等嘉賓享用。或許是什化學作用,法國人一看到紅酒,便停下腳步,繼續聊天,只是手上多了隻酒杯。

Lehn教授的朋友是我的同事,和我打了招呼,笑說,喝了你的酒,沾了你的光,借了沙龍的盛情招待遠道嘉賓。我心想,他不懂中國話,要不然大概會說出「借花獻佛」之類的成語。Lehn教授一聽,趕緊轉過身,帶七分驚詫三分尷尬的眼神,伸過手來致意,說抱歉抱歉,還以為這是演講會之後的酒水招待呢,謝謝你的酒,不知者不罪。隨後問我,你們沙龍聚會做什。我說,今晚是昆曲示範。他一聽,眼睛睜得老大,Chinese Kun opera?他身旁的法國女士似乎吃了一大驚,憋喉嚨發出類似「昆曲」的聲音,滿臉敬畏的疑惑。我說就是昆曲,由蘇州來的一流演員示範。Lehn教授突然向我的同事提出,他從沒看過,可不可以參加沙龍?同事很為難,說學校為他安排了隆重的晚宴,一眾領導都等他赴宴呢。我說,不急,明後天晚上還有正式的示範演出。Lehn教授這才依依不捨地離去。

昆曲示範結束,沙龍已到尾聲之時,學校一眾領導擁簇Lehn教授回來了。我說,十分抱歉,已經演完了。他說不要緊,只是聽說中國最負盛名的作家金庸在場,他是來致敬的。向金庸致敬完畢,他又問明天演出的時間地點。我說七點開始,先講解分析,七點半演出,你不聽中文解說,七點半來,給你留個位。他說,明晚還有宴請,他可以要主人延後些,但是八點鐘得走,可以嗎?我說可以,他才放心離去。

第二天晚上七點半,解說正要結束,他老人家真的準時到場。觀正覺得奇怪,怎出現了一位白髮皤然儀表堂皇的洋人,我便簡單介紹,這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聽說有昆曲演出,推遲了原定的行程安排,一定要來看。突然間全場掌聲雷動,把我嚇了一跳。想是大家覺得,這位法國學者如此執著,排除萬難,一定要看昆曲,對中國傳統表演藝術如此推崇,真的是把昆曲當作全人類的文化遺產,令人感動。老先生聚精會神,看了《牡丹亭》的〈魂游〉、〈幽媾〉兩折,一直到演出完畢才匆匆退場,我看看表,已是八點十五了,想來那一頭宴客的主人,一定急如熱鍋上的螞蟻。

第三天示範演出是最後一場,講解到七點半時,出乎意外地,老先生又出現了。我說,你不是今晚還要在餐會上演講嗎?他說,跟主人商量了,可以推遲。觀看到法國人對昆曲如此傾倒,簡直到了癡迷的程度,又報以熱烈掌聲,好像這位不速之客的出現,本身就是一場絕妙好戲。老先生看完了〈婚走〉與〈如杭〉兩折,已經是八點半了,卻還不走,混在獻花的群中,洋溢青春的興奮,也上了舞台與演員拍照。臨走還抓我的手,不斷道謝。

我說,謝謝你來。心裏想,謝謝你對昆曲的摯愛。

[鄭培凱 學者.詩人.著有《真理愈辯愈昏》等]

鄭依依寫侯孝賢

侯孝賢@浸大講堂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10日
【明報專訊】台灣導演侯孝賢下周一(12日)將獲浸會大學頒發榮譽文學博士位,於此之先,他早一個星期專程趕赴浸大電影電視系,一連三天為學生主講早上緊接下午七場「大師班」。
「我們很遺……很……榮幸,請得侯孝賢導演來主講……」許是能親炙台灣著名導演侯孝賢而太緊張之故,主持開幕儀式的同學說錯了,一臉的傻笑,開始了侯孝賢大師班。
研討會對外開放,早在開幕前一周,一千多個名額已登記爆滿,演講室內坐滿師生,沒有座位的同學沿牆而立,即使演講長達兩三小時在所不計,靜聽侯導說拍戲廿多年來的歷程、以至前溯童年往事的啟發,勤做筆記。
雖然後悔,還是來了
而侯導整個行程,更只為浸大授課而來──他和電影電視系主任卓伯棠早相識,一天在台灣,「在一個電視人開的餐館裏,我們一起喝酒,問我能不能來(香港),我總是人來瘋,說好呀好呀,通常都後悔,屢試不爽。」
可是既然來了他便專心致志,甚至不接受傳媒專訪,提到計劃中的武俠片《聶隱娘》也按下不表。不過,他強調電影是做出來而非說的,是如何看世界的目光的呈現,細節地描寫從小養成他世界觀的童年生活,或會透露在鄉下玩伴打架中長大的他,將如何處理他的江湖。
如今這有獷悍之氣的人文導演,憶記小時在台中城隍廟附近長大,這歌仔戲、布袋戲、皮影戲的賽場,每次比賽總接連二月以上,總是有人分成一派派的打架,內部打、跟外打,「初三那年,大家一大批的,有的叫『二十四南音』,我們就叫『城隍廟』,很土。一人帶一刀,自造武士刀,也帶槍,卻遇到橋底的埋伏。夜裏天黑,刀子相碰,嗖嗖聲起,碰出火花。」侯導嘴裏追憶,便是一聲影俱全的電影。
「我們在街上扔磚頭,受傷的常有,出人命的不多,卻很刺激」,少年侯孝賢甚至因為打架,打到「從人家眼中看到尊重」,同學被欺負,還找他幫忙,「可是他們說報我的名沒用,還是被打。」
(關關:肥仔看到這兒,甩甩頭發:噢-,報他的名字沒用。小女子問:你呢,報你的名字有用?肥仔:初二吧,遠了還不行。小女子笑:您,謙虛了。呵呵。這是午后的一段對話。然后,肥仔賞我,陪我去打了場羽毛球。不過,小女子鬧打球,多半是虛張聲勢,只是一會會,就累了,打不動。肥仔笑著說:把我的球癮吊起來了,你又玩不動了。回家,鬧醒MAYBOY:下周,約你一起去打球,帶我熱熱身。不知道,侯大導演,青春年少的生活,媽有份分享么?那一代男子,成長中有關于媽的記憶么?我么,對媽的記憶不深,對爸的記憶很真切。)
打架打出世界觀
雖然自覺要脫離這種街頭械鬥生活而服兵役、進而考上學校念電影,在電影圈還是會遇上挑釁的人與事,「一次撞了車,另一輛車的司機走過來,打開門就要揍上來,卻看到車上的人手臂上短褲下都是刺青,便退回去」;而電影行中人也有非我善類,也會打架,而且都是群體架,侯孝賢第一年當導演時,他的製片便跟人打起來,「我不自覺便也要跟打,打到一半,『一想不可,我是導演,還是你下。』」
「這是跟人相處的重要階段,可以觀察出人際關係。」
打架的精力,加上偷摘城隍廟芒果樹時練就的敏銳觸覺,便是侯導架構光影世界的初要樑柱。
[文/鄭依依]
香港電影界說侯孝賢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10日
【明報專訊】張婉婷:「《悲情城市》至今仍是我最喜歡的電影,他拍出了一個城市的悲哀,那一個擺定的鏡頭直拍至一場之末的手法,影響了一代台灣導演。可是這個拍法需要身體語言也很好的演員,劇情戲劇性也要高,像《悲情城市》的生離死別,充滿張力。可是當放到淡如水的電影去,沒有好演員,便會很悶。學大師就有如此危險性。而香港有自己的文化和電影語言,不一定也受到同樣程度的影響。」
林超榮:「侯導之於香港年輕電影人,意義就是目睹當代大師的誕生。相較安東尼奧尼、費里尼,他們早已是大師了,我們跟他就不是同步成長的,但侯孝賢是一直帶你看電影,從《風櫃來的人》、《戀戀風塵》、《冬冬的假期》、到《悲情城市》,呯的一聲,它的音樂與影像,一個大師誕生了,在我生命中立了一塊碑。影響所及,也追看他讀的書,如他說「電影不是來自電影,要看文學」,在《邊城》中,翠翠有天醒來,見「江上一片煙」,也就懂得自己的創作要看更多書,在影像上有文學境界的追尋與提升。」(關關:沈從文的翠翠,眼睛總是“光光的”。所謂心靈手巧的女子,大約都是上帝賞給人間的恩物吧,就是不知他喜歡把她“放”在哪兒吶。如,湘西的,翠翠。)
張同祖:「本土電影重的是導演對於他生長的地方的感覺。侯導很早期的本土電影,像《悲情城市》、《戀戀風塵》,很寫實的風格,將一個時代的氣氛、人民生活這些很值得記載下來的歷史,刻劃出來,讓即使對此段歷史感受不如此深刻的人,也可以透過電影去認識。」

11/09/2007

龍口粉絲。跌倒——寄K。

跌倒——寄K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9日

【明報專訊】那天早上十五歲的他決絕地出門之前,桌上有沒有早點?廚房裏有沒有聲音?從家門到校門的一路上,有沒有一句輕柔的話、一個溫暖的眼神,使他留戀,使他動搖?

不久前,震動了整個香港的一則新聞是,一個不堪坎坷的母親,把十歲多一點的兩個孩子手腳捆綁,從高樓拋落,然後自己跳下。

今天台灣的新聞,一個國三的學生在學校的廁所裏,用一個塑膠袋套在自己頭上,自殺了。

讀到這樣的新聞,我總不忍去讀細節。掩上報紙,走出門,灰濛濛的天,下細雨。已經連下了三天雨,早上醒來時,望向窗外,濃濃的霧緊緊鎖住了整個城市。這個十五歲的孩子,人生最後的三天,所看見的是一個灰濛濛、濕淋淋、寒氣沁人的世界。這黯淡的三天之中,有沒有人擁抱過他?有沒有人撫摸過他的頭髮,對他說「孩子,你真可愛」? 有沒有人跟他同走一段回家的路?有沒有人發簡訊給他,約他周末去踢球?有沒有人對他微笑過,重重地拍他肩膀說,「沒關係啊,這算什麼」?有沒有人在MSN上跟他聊過天、開過玩笑?有沒有人打過電話給他,用不放心的聲音說,「嘿,你今天怎麼了?」

在那三天中,有沒有哪一個人的名字被他寫在筆記本裏,他曾經一度動念想去和對方痛哭一場?有沒有某一個電話號碼被他輸入手機,他曾經一度猶疑要不要撥那個電話去說一說自己的害怕?

那天早上十五歲的他決絕地出門之前,桌上有沒有早點?廚房裏有沒有聲音?從家門到校門的一路上,有沒有一句輕柔的話、一個溫暖的眼神,使他留戀,使他動搖?

我想說的是,K,在我們整個成長的過程裏,誰,教過我們怎麼去面對痛苦、挫折、失敗?它不在我們的家庭教育裏,它不在小學、中學、大學的教科書或課程裏,它更不在我們的大眾傳播裏。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只教我們如何去追求卓越,從砍櫻桃的華盛頓、懸樑刺骨的張秦到平地起樓的比爾蓋茨,都是成功的典範。即使是談到失敗,目的只是要你絕地反攻,再度追求出人頭地,譬如越王勾踐的臥薪嘗膽,洗雪恥辱,譬如哪個戰敗的國王看見蜘蛛如何結網,不屈不撓。

我們拼命地學習如何成功衝刺一百米,但是沒有人教過我們:你跌倒時,怎麼跌得有尊嚴;你的膝蓋破得血肉模糊時,怎麼清洗傷口、怎麼包紮;你痛得無法忍受時,用什麼樣的表情去面對別人;你一頭栽下時,怎麼治療內心淌血的傷口,怎麼獲得心靈深層的平靜,心像玻璃一樣碎了一地時,怎麼收拾?

誰教過我們,在跌倒時,怎樣的勇敢才真正有用?怎樣的智慧才能度過?跌倒,怎樣可以變成行遠的力量?失敗,為什麼往往是人生的修行?何以跌倒過的人,更深刻、更真誠?
我們沒有學過。

如果這個社會曾經給那十五歲的孩子上過這樣的課程,他留戀我們——以及我們頭上的藍天——的機會是不是多一點?

現在K也絆倒了。你的修行開始。在你與世隔絕的修行室外,有很多人希望捎給你一句輕柔的話、一個溫暖的眼神、一個結實的擁抱,我們都在這裏,等你。可是修行的路總是孤獨的,因為智慧必然來自孤獨。[文/龍應台]

李清照:古今第一女賭徒

李清照:古今第一才女兼第一女賭徒
誰能稱得上古今第一才女,人們最有可能達成共識的,可能就是李清照了。 
  在詞的領域,人們大抵會首先想起蘇東坡、辛棄疾。然後,就應該想到南唐後主李煜和李清照了。其餘的人,如柳永、周邦彥、薑夔、吳文英之流,恐怕都要排在後面了。

  李清照的詞,風格婉約清麗,自成一家。其作品傳世不多,但佳作、佳句流傳之廣,卻不遜於任何一位大家。如膾炙人口的“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被後人譽為“三瘦”,李清照也因此得了一個“李三瘦”的別號。

  前人沈去矜有這樣的評論:“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稱詞家三李。” 李白詩的地位不需討論。論其詞,傳世有【菩薩蠻】、【憶秦娥】,後人譽為“獨冠詞史,千古絕唱”。(到底是不是李白所作,人們仍有許多懷疑)。南唐李後主被譽為詞宗,基本上得到人們的公認。李清照能與詩仙李太白、詞宗李後主比肩而立,並駕齊驅。堪稱文學史上巾幗第一了。

  李清照的詩傳世更少,多為感時詠史之作。為人稱道的如“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南渡衣冠少王導,北來消息欠劉琨”。情辭慷慨,不讓鬚眉。能寫出如此文字的奇女子,遍數古今,可能也只有“鑒湖女俠”秋瑾差堪比肩了。

  李清照的詞,讓人想到的是多愁善感的南國佳麗。而李清照的詩,使人聯想到的卻是慷慨悲歌的燕趙之士。表現了這位奇女子性格的兩個側面。而後者在她私人生活之中的表現,就是酷愛賭博。

  文人大多有一種癡情。李清照對賭博的迷戀,就可稱癡迷。而且,癡迷的程度和豪氣同樣可稱壓倒鬚眉。傳世的李清照文字,有兩篇很有意思的文章。一篇叫【打馬賦】,一篇叫【打馬圖經】。“打馬”是當時十分流行的一種博戲。李清照酷愛這種博戲,專門為之做賦,還用圖文並茂的方式對“打馬”的規則做了記錄。在【打馬圖經序】中,李清照聲情並茂地敍述了以及自己對博戲的癡迷:

  予性喜博,凡所謂博者皆耽之晝夜,每忘寢食。但平生隨多寡未嘗不進者何,精而已。自南渡來流離遷徙,盡散博具,故罕為之,然實未嘗忘於胸中也。


  北宋末年金兵南侵,李清照顛沛流離,四處遷徙,博具盡散,但胸中卻從未忘卻。只要一旦安適,舍舟車而見軒窗,就馬上想起“博弈之事”。這樣對賭博的迷戀和坦然的態度,不輸於任何男子。其賭博技藝之精,居然到了不論賭注多寡,從未敗北的地步。這就不僅博藝“精而已”,還應該包括賭運佳了。更重要的是,這位才女不僅酷愛賭博,而且對博戲的源流和變化頗有研究。對各種博戲的娛樂性瞭若指掌。在【打馬圖經】中,她寫道:

  長行、葉子、博塞、彈棋(各種博戲名,下同),世無傳者。打揭、大小、豬窩、族鬼、胡畫、數倉、賭快之類,皆鄙俚,不經見。藏酒、摴蒲、雙蹙融,近漸廢絕。選仙、加減、插關火,質魯任命,無所施人智巧。大小象戲、奕棋,又惟可容二人。獨采選、打馬,特為閨房雅戲。………予獨愛依經馬,因取其賞罰互度,每事作數語,隨事附見,使兒輩圖之。不獨施之博徒,實足貽諸好事。使千萬世後,知命辭打馬,始自易安居士也。
(關關:過癮!!)
   在這裏,女詞人滿懷自豪地宣告:“千秋萬世之後,喜歡打馬的人們,你們不要忘記,打馬的規矩,是我易安居士給你們記載下來的啊。”

  《打馬賦》是一篇精彩的駢文。文中,李清照對歷史上那些豪賭的人和事,充滿了嚮往之情:

  歲令雲徂,盧或可呼。千金一擲,百萬十都。樽俎具陳,已行揖讓之禮;主賓既醉,不有博奕者乎!故繞床大叫,五木皆盧;瀝酒一呼,六子盡赤。平生不負,遂成劍閣之師;別墅未輸,已破淮淝之賊。今日豈無元子,明時不乏安石。又何必陶長沙博局之投,正當師袁彥道布帽之擲也” 。
(關關:神氣過哼哼唧唧、悔棋賴賬的須眉。賭,而有俠風,氣勢直驅千年。)

  文中所述,皆為古代名人豪賭的典故,包括東晉的謝安、陶侃、桓溫、袁耽和南朝宋武帝劉裕等人。如“別墅未輸,已破淮淝之賊”,說的是東晉名相謝安在淝水之戰的關鍵時刻,氣定神閑地與人下圍棋賭別墅。篇幅所限,這裏不一一說明。讀者有興趣的話,可翻閱《世說新語》、《晉書》、【南史】等書的相關記載。

  文字雖然豪氣幹雲,但女人畢竟是女人。李清照所“獨愛”的並不是擲骰子一類簡單的豪賭,而是費時費事,技巧性很強的“打馬”和“彩選”一類的“閨房雅戲”。這就像舊時代有閑階層的婦女,很少喜歡“呼盧喝雉”擲骰子,而偏愛打麻將一樣。其目的,還是在於排遣“更長燭明,奈此良夜”的寂寞與苦悶。在這裏,我們又看到了李清照性格的另外一個側面。

  賭博是一種參與性極廣的社會文化現象。從古至今,喜愛賭博的人遍及社會各個階層。好賭的名人同樣數不勝數。男人姑且不論,中國古代名氣最大的女人武則天、楊貴妃、慈禧太后,無不喜愛賭博。武則天喜歡“雙陸”,楊貴妃偏愛“彩戰”(擲骰子),而慈禧太后則酷嗜麻將。相關記載很多。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看【開元天寶遺事】、【清稗類鈔】等前人的小說筆記。

  比起上述幾位貴婦人,李清照的社會地位要低很多。而筆者之所以將她稱為古今第一女博徒,是因為她不僅酷愛博戲,凡賭皆愛,而且逢賭必勝。最重要的,她還是一位對中國博戲做過一番專門研究的女人,並且用上天賜予她的文采記述了這一切。

  話說到這裏,你覺得這位古今第一才女,能否稱得上古今第一女賭徒?

a link.記者節

K,
昨天是中國記者節,各類表彰在進行中,不過,媒體人自己的聲音,并不多。這是我喜歡的幾句話。提及了1943年《新華日報》的聲音,六十年過去了,言猶在耳。


“記者節”屬於所有追求真相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7年11月08日 16:10
今天,是新中國第8個記者節和中國記協成立70周年。雖有節日相伴,但此時此刻,大多數新聞人還堅守在工作一線;8年來,記錄時代、守望社會作為中國新聞人的職責,從來就沒有發生變化。
  新聞人是一個有使命的群體。這是一群在筆尖、指尖和鏡頭之巔跳舞的孩子,他們忠實記錄發生在他們身邊,發生在這個世界上的各種故事。這本是一個平凡的工作,但又蘊藏著某種神聖,因為,新聞人是一群用文字記錄歷史的人。  
把歷史前推88年的一個瞬間。央視正在播出的《紀錄中國》講了這樣一個細節:1919年5月4日清晨,著名報人邵飄萍在《京報》上撰寫新聞評論《勖我學生》,他預言“一場聲勢浩大的愛國運動就要來臨”。就在當天下午1時,北京3000多名學生高呼“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等口號,集會於天安門前。中國近代史上意義深遠的“五四運動”就此爆發。
  無數個歷史瞬間見證著新聞的力量。人們把新聞稱為“歷史的第一章”,因為它不但見證歷史的變化,還展示歷史變化過程中的進退和起伏。但是讀這一章的人可能不會想到,其實寫作者本身要承載和體驗的,遠遠比閱讀者多許多。邵飄萍辣手文章,范長江隻身北渡,如果要從歷史中為中國新聞人尋找使命傳承,這些例子,可以作為新聞人使命感的圭臬。
  力量源於使命。如果說中國的進步起源于思想的解放,那麼新聞人總能夠首先體會到筆的解放帶來的思想的解放,並成為思想解放的推動者。單以2007年為例,正是對“重慶釘子戶”命運的持續關注,公眾才能夠深入參與《物權法》等公共事務的討論。無論是保護合法私產,尊重和保障人權,還是科學發展觀,因為有新聞人,政府和民眾的意圖才得到了有效的貫通。
  在社會轉型期,新理念的啟蒙,舊的執政方式的革新,公民權利的維護,社會矛盾的化解等,新聞人有著更重大的責任擔當。太湖藍藻事件、黑磚窯事件、九江斷橋之禍,既有發展權的問題,也有生存權的挑戰。文字很沉重,但是報導的目的不僅是披露真相,更是為了化解災難背後的發展矛盾。以人為本,意味著人們不但要知道發生著的事情,還要知道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該如何避免。在這些災難面前,新聞人承載的勇氣,也是使命使然。
  新聞人的使命感,同樣也需要捍衛。在今年記者節前夕,新聞出版總署就保障新聞採編人員合法採訪權利發出通知,指出“新聞採編人員合法的新聞採訪活動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干擾、阻礙新聞採編人員合法的新聞採訪活動”。2003年以來,據不完全統計,每年全國新聞工作者因為採訪遭到人身侵犯的案例,見諸媒體者都有數十起之多。在真相與虛假的鬥爭中,這是從制度層面改善新聞人工作環境的一次嘗試。維護新聞工作者正當的採訪權利,就是要擦亮“船頭瞭望者”的眼睛,提醒和躲避可能出現的“海上冰山”。  
應當記得,《新華日報》在1943年9月1日,也就是當時的記者節所做的社論中說:“今天,是我們自己的節日,應當是我們的機會來做一次清夜捫心,檢討一下自己一年來的工作,曾否對董狐那枝直筆松過乃至放棄過?是否對得起真理,對得起人民?”新聞人固然可以因已有的成績而鼓舞,但也不能放鬆自律、良知和職業精神。當虛假新聞、低俗新聞、有償新聞等不和諧音符時常鼓噪我們的耳膜時,每一個新聞人也應該時時用這樣的提問警醒自己。  
在這樣一個新聞人的節日,我們要向所有的新聞同仁祝賀節日快樂。感念仍然走在採訪路上的那些同行,他們的節日是在工作中度過的;而硝煙炮火中的身影,也不乏我們值得尊敬的同事。海爾普斯說:“寬容是文明的惟一考核。”然而他沒有說的是,真相是寬容的全部前提。因此,記者節不僅屬於記者,更屬於所有執著追求真相的人們。  
來源:新京報
******
一個新聞新人眼裏的“表達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7年11月08日 16:21
或許是因為置身媒體吧,在黨的十七大報告的不少新鮮的提法中,我比較在意的是對“表達權”的表述。
  其實,我們應該注意,今年關於“表達權”的著重表述,非止此一次。比如在三月份溫家寶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談及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時,也曾明確要求,“各級政府要堅持科學民主決策,完善重大問題集體決策制度、專家諮詢制度、社會公示和聽證制度、決策責任制度,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
  如今政府如此重視包括“表達權”在內的民權,我以為這正是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大勢所趨。以“表達權”為例,我最初聽到這個提法時,想到的只是這和我們媒體從業者,關係甚為密切。似乎在腦子中,此表達僅僅意味著媒體人,今後行使手中原有的話語權時,在深度廣度等尺度把握上,有著較以前更大的發揮空間。也就是所謂的關於狹隘的言論自由的想像和理解。
  上週末參加了省出版局組織的,新聞採編人員的資格培訓。考試的最後一主觀題,是以此次培訓為素材的寫作題,我正是基於上述理解,沒有多想,聯繫十七大提筆寫下題目:為了更好的表達。
  可回來後我仔細想了想,發覺似乎我對表達權的理解過於表面和片面,難免失之偏頗。難道“表達權”只為新聞人所獨有,顯非如此!它是應該為被憲法保護的所有公民共用,非獨攥著話語權的媒體人的專利,恰恰相反,因為坐擁較之一般公民難望項背的話語強勢,新聞媒體在行使自己“表達權”時更應審慎。不能片面被經濟利益鼓惑或被政治壓力所左右,而使自己的“版面”表達與民意相違,這是對寶貴表達權力的肆意揮霍和嚴重浪費。
  我覺得十七大提出表達權,其實是為了讓最廣大的群眾發出自己的聲音,而不僅是我開始所理解的給新聞人手裏發了個“言論自由”的鬆緊帶。這裏的“表達”應包括,發之為聲和訴諸於行兩部分。可以呼籲、書寫、建議建言也可自行上訪付諸實踐,將心中求真呼聲和對公平正義的渴求,以更為真實具象的形式表達出來。  
長此以往,等咱們盡情享受過表達順暢的快感和愜意之後,對於民主政治的感官體驗,就不會再局限於乾癟的“套話”這一單薄印象。必將大大刺激人民參政議政的表達欲望,對於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和公平正義理念的啟蒙意義,善莫大焉。
  要想真正學習領會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或許就要從這些最基本的地方入手,而不是流於形式地讀讀報,開開會,發發言,所能解決的。
  來源:南方網/李曉亮
(關關:作者應當是個年輕人吧。)

康震開講李清照之《門當戶對》(add)

點絳唇

李清照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有人來,襪鏟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浣溪沙

李清照

繡幕芙蓉一笑開,斜偎寶鴨親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

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


李清照(二)《門當戶對》
康 震
  內容簡介:

  在上期節目中,康震老師介紹了一代詞宗李清照的少女時代。與一般的那種弱不禁風、足不出戶的貴族小姐不同,出身書香門第的李清照是一個健康活潑、聰明靈動而又博聞多學的女孩兒,少女時代的她就顯露出了與眾不同的過人才華和見識。時光荏苒,很快就到了李清照談婚論嫁的年齡了。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所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婚嫁的權利完全掌握在父母的手中。可是,像李清照這樣一個才氣與性格俱佳的女性,生活的又是一個開明而溫馨的幸福家庭,她婚姻的權利能不能掌握在自己的手裏呢?而“清水出芙蓉”的李清照又到底會引起哪個有緣之人的注意呢?   

以李清照出眾的才華和不錯的家境,得到別人的青睞,應該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問題的關鍵是,對李清照心存好感的這個官宦子弟趙明誠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他的父親趙挺之又是何許人也?李清照對趙明誠又會是一種什麼態度呢?

  才子佳人,互有耳聞,李清照與太學生趙明誠有了一個不錯的緣分。所謂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我們不難設想,已經到了出閣年齡的李清照,一定會對自己未來的愛情生活有著一番浪漫而溫馨的憧憬。那麼,極富才情的李清照是否會在自己的作品中如實記錄這種憧憬與感悟呢?而她與趙明誠是否會“有情人終成眷屬”呢?

  才華出眾的李清照,用一首浪漫溫馨的《浣溪沙》,傳達著自己對未來愛情生活的無限憧憬。李清照雖然生活在一個開明的官宦世家,很多行為舉止可以不必像那些嚴格恪守封建禮法的家庭一樣,但是,她畢竟生活在古代封建社會,不可能跳出大的封建禮法和倫理規範。因此,雖然自己有一顆對愛情的憧憬之心,卻很難真的會在婚前與意中人談情說愛,共訴衷腸。如此說來,李清照和趙明誠這對互相傾慕的意中人會見面嗎?康震老師對此又會有什麼相關依據呢?

  李清照與趙明誠互相傾慕對方的才華與為人,有著共同的感情基礎,可謂是志同道合,兩情相悅。可是,在那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時代,男女婚嫁的權利畢竟掌握在父母的手中。而李清照與趙明誠雙方的父親又是水火不容的政敵,這樣的人如何做得了兒女親家呢?他們會為自己的兒女幸福考慮而放棄紛爭,化干戈為玉帛嗎?而李清照與趙明誠這對金童玉女最終能否成就秦晉之好呢?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康震副教授,精彩解讀傳奇女詞人李清照浪漫的愛情故事,系列節目《李清照》第二集《門當戶對》,敬請關注。

責編:百家講壇

人生,不如戲。

K,
都說,人生,如戲;其實,人生,不如戲。

戲劇,是合作的藝術,是“合作”,是“藝術”。但,那可是“做戲”。
戲劇,她有編、導、演,多悲多喜的劇,都是預先編排出來的,都是早就知道有人陪著演的,也早就知道往怎樣的路上走。
所以,做戲,不孤單。
演好了,有人捧;倒場了,重新來。類似下棋,總可以賴皮悔棋嘛。
好的演員,入戲快,出戲也快,她(他)不會沉在戲里,抽離不出來。
見過馮小剛的老婆徐帆排戲,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林兆華大導演,濮存昕演李漁。徐帆,也就是演李漁的相好吧。
那是一場在湖邊的戲,濮哥哥要和自己內心“糾纏”,就著黃酒拆大閘蟹,滿是愛恨情仇,還得拍昆曲。那濮哥哥入戲慢,醞釀半天還不來情緒。那徐帆,活潑極了,不耐煩了,拿著根道具長竹竿,就和其它演員在場子里追著玩兒。
濮哥哥,千難萬難有感覺了,向林導點點頭。隨著林導一聲“開排”,只見,那徐帆放下竹竿,走著過來,走著走著就走進戲里了,入戲真是快的不得了。
這樣的演員,渾身帶戲,卻不被戲傷,是“戲寶”。又或許,她總也沒有演到自己揮之不去的角色,終也成不了大器。
演員,戲后,講的是“抽離”。因為,真的可以從一個魂靈里,“抽離”出來呵。
人的一生,可以讓其他靈魂附體,進進出出不同朝代、身份、心境,然后“抽離”就得。這不等于,多活了好多個人生?演戲,讓人上癮,大抵因此吧。

人生,不如戲。
人從娘胎里一出來,注定得孤單上路,單程路。所有的日子得一步一步走,所有的愛恨情仇得自己扛。
人生,誰不想遇到兩情相悅志同道合的伴兒,可是,誰又能真的相信海誓山盟不離不棄?

最恨是:
恰輾轉纏綿熱辣辣,就遭人生無常秋風雨。
因為在乎,所以困擾。“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于是,痛得,一片混亂,一把空白,一陣抓狂。

最難是:
人生,不如戲,沒重排,沒悔棋,沒歸零,
人生,不如戲,開幕閉幕,完全不在掌控中。
人生,不如戲,任誰也“抽離”不出“凡心凡身”,豈一個“忍”字了得。

其實,不過,扁舟一葉,人生如寄。

唯有,認了吧。

電影雜誌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8日
【明報專訊】如果看得懂法文,那《電影筆記》一定是每期必讀的電影雜誌。多少年沒拿上手了?還住倫敦的那些年,每晚趕最後一班地車回家,之前趁地鐵上蓋的Tower Records未關門,很少不受打雜誌釘的誘惑——它有最多的音樂、電影和流行雜誌在架上任人翻閱。許是佔便宜的人多,掏腰包者少,Tower Records後來也難逃關門大吉的命運。而且不只是關一兩家門市店,卻是完全撤離英國,甚至,當我回到香港,去台北旅行,都見證了在美國最有江湖地位的這家唱片店「落荒而逃」——曾經有一段不短的日子,說是名店卻更像月下貨攤。
我學會看外國電影雜誌,最早要數到日本百貨業在香港大盛的年代。松屋、大丸、伊勢丹都有售賣日本的外語電影雜誌。沒有一本比Roadshow更負盛名。一本售價不菲,我都是拉衫尾借來看——那時候以學生演員身分跟甘國亮進進出出,他的讀物消費有一半如幫我交學費。青春畫報如《平凡》、《明星》必買之外,Roadshow簡直才是大餐的主菜:厚甸甸一大本,每頁光面印刷,彩色固然亮麗,連黑白也零舍有格調——不是出不起錢,而是貴族化的「簡約就是美」。
其實目的還不是同一個?偶像崇拜。現在往回看,當然懂得分辨「明星」與「電影」之於雜誌是兩條平交道——儘管Roadshow並非電影公司的官方刊物(如邵氏的《南國電影》與《香港影畫》),但它的主題從來不是分析和解構電影。相反,大張大張惹人垂涎的彩圖,是滿足影迷們貪婪的眼球、空虛的心靈。
所以,外語片就是好萊塢電影。Roadshow的光鮮與好萊塢的glamourous(光燦燦)是最佳配搭。雖然每期也有少部分日本電影介紹,畢竟讀者還是喜歡把自己投射成金髮藍眼。當中尤以奧黛麗.赫本是常青樹。占士甸亦永垂不朽。主角是電影的電影雜誌之中,法國的《電影筆記》的聲譽無人能及,因為它是新浪潮的發祥地。很多高人都在那裏「評而優則導」——「寫影評時我把自己當導演,當導演時我視自己為影評人。」出此言的智者是老頑童高達。
[文/林奕華]
*****
影與聲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8日
【明報專訊】我最常用有關談戀愛的比喻:你是想翻雜誌,還是讀一本書?關鍵在於動詞。「翻」是休閒式的動作,一心二用無傷大雅。「讀」則相反,上文下理不能不顧,更重要的,是再一目十行,任誰也不可能以翻閱雜誌的速度把一本書讀完。把兩種態度套在談戀愛上,道理不解自明。原來對待電影雜誌其實一樣,因為有一些使人心猿意馬,另一些卻講求情比金堅。
法國的《電影筆記》版面做得極其漂亮,但若論花俏,怎樣都不能與法國版的《首映》相比。前者是「電影」作為主體的讀物,十分文質彬彬。後者服務的是「工業」,所以即便法國沒有好萊塢,它也傾向把本土商業電影放在報道最前線。《首映》生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是做得有聲有色之後才吸引美國人收購。九十年代多番傳出也要出版香港版,但眾所周知,我們連唯一一本字號最老的《電影雙周刊》都無法存活至今。
《首映》對於消閒電影雜誌的革命性影響,是把行內消息成功轉化成行內外皆有興趣吸收的資訊性形式。再早之前,有誰料到「好萊塢權力榜」會是「中國/香港影圈勢力人士五十強」的前身?電影不只是藝術而是權力的信息,過去靠電影本身傳遞,後來借助電影雜誌,而現在當然是一切的娛樂電子媒體和網絡。
權迷心竅,漸漸也令走商業路線的電影雜誌失去瞄頭。一頁一頁,不外乎把大片催谷得更大,文章遂淪為宣傳文案,把行銷電影的方式帶上了回頭路。更糟的是,有時連明星圖片都沒有以前精彩,就是這樣,我再沒有定期購買《首映》之類刊物的欲望。
倒是有本英國的《影與聲》盡量一期不缺地收藏。
屬於英國電影學院的官方刊物,不是不涉獵商業片,但更側重歐洲藝術電影類,或起碼是藝術影院類。市場分析也是重要環節,然而它不是以好萊塢為中心。至於實用價值,是每月號會把在英國上片的全部電影逐一評價。十一月號便有英、外語片三十四部,落齊的還包括這些電影的全部有關資料。使《影與聲》的收藏價值由個人喜好提升至對研究無比有用。
******
藝人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8日
【明報專訊】《歡樂今宵》重出江湖,電視台邀請當年的長駐藝員憶述往事,頭禿了,眼陷了,但一談起昔日的笑聲片段,眼神立即浮現光亮,像孩子們坐在餐桌面前,踢完球,喝下一大口冰凍的可樂。
能夠令人歡笑是一種功德,所以能夠令人歡笑的人,特別值得掛念與尊重。
像《歡樂今宵》時代的夏雨,演過好幾個獨特角色,其中一個叫做「阿煩」,開口說話死唔斷氣,又長又冗,令人煩厭到不得之了,故有此名。看完他的演出,我回到學校有以模仿,讓同學們笑破肚皮,但久而久之竟然習以為常,長大之後仍然隨時隨地「阿煩」上身,終於變成一個讓人煩厭的阿叔;這是看喜劇的「後遺症」,不可不察。
另有一位有趣的演員叫做杜平,其他藝員喜歡拉長聲調喊他做「杜扁」,他好像扮演過喜劇版007,比周星馳更周星馳,是第一代的冷面笑匠。他也好像講過一個笑話,有商店出售象牙筷子,買家回來找晦氣,投訴象牙筷子是假貨,店東卻說,這是千真萬確地從大象身上割取下來的,可能大象前陣子牙痛,拔了真牙,換上假牙;誰說大笨象不准鑲假牙?大笨象鑲假牙,犯法嗎?
笑得我。這些年來一直記住這個說不定是從英文笑話書裏炒譯而得的gag,偶爾路經金舖,那年頭仍准出售象牙飾品,瞄一眼那白裏帶黃的條條塊塊,心裏便忍不住笑。
感謝每晚準時在電視屏幕上現身的藝人,不管紅或不紅,由於曾是「笑的泉源」,他們的臉容皆為我們所珍惜,也所以如果看見他們衰頹敗落,我們會像看見長輩老去般隱隱難過。
在電視機面前成長的一代,也慣於把頭埋在八卦周刊的紙頁裏,生命時鐘往往同步銘印藝人的生命歷程,羅文去了、梅艷芳去了、張國榮去了,鍾楚紅喪夫,朱玲玲離婚,陳玉蓮復出,原來生命的起跌與回歸來得比想像中的快且強烈。
喔,還有,連謝賢和狄波拉也當祖父母了,娛樂圈的悲歡離合畢竟跟現實人生沒有兩樣。有了開幕,便總有謝幕來臨的一刻,而繼起自有後來人,也沒有什麼值得過分傷感。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11/08/2007

趙雅芝。“粉紅絲帶”。


任“粉紅絲帶大使”,為做善事不遺餘力
  “粉紅絲帶”活動邀請女明星為防治乳腺癌拍攝公益裸照,已進行2年。今年,三位女星趙雅芝、吳佩慈、李小冉作為2007粉紅絲帶活動新一任大使,拍攝的雜誌封面首次曝光,有“不老美女”之稱的趙雅芝,以53歲“高齡”為善事全裸出鏡,令人敬佩。
  在接受採訪時,趙雅芝表示,拍攝這樣的封面照片經過了複雜的心理鬥爭,因此最終她的袒露尺度並沒有另兩位年輕女星那樣大膽,她表示:“我不是個辣媽……儘管周圍的朋友還常贊我身材好,可我還是不會穿夾腳涼鞋和吊帶背心就走上街,我的美麗態度不需要張揚外露。”
趙雅芝在為“粉紅絲帶”活動撰寫的文章《完整女人保存美麗心胸》。
******
趙雅芝:完整女人保存美麗心胸
仁愛健康網 
我想我和這個活動的緣分是上天註定的。我愛玫瑰,愛它們的熾烈和富有生命力的內涵;玫瑰中偏又最愛粉紅色,奔放含蓄,高雅卻不奪目;十月的粉紅玫瑰開在胸前,我收到了帶著濃鬱香氣的邀請,《時尚健康》邀我出任2007年粉紅絲帶的大使。

  在這之前,我對乳腺癌知之甚少,大概是由於身邊朋友沒有受到過類似疾病的困擾。世事總是這樣奇怪,當你開始留意,原本空白的認識領域突然間便會豐富起來。本來,我已經很久不拍雜誌了,在以前的演藝生涯中,也從來沒有過類似這次這樣大膽的舉措。但粉紅絲帶的意義太沉重,重到一經瞭解,我就和無數姐妹一樣,想要盡可能地為這個活動效力,做它永遠的支持者。

  予人玫瑰,手留餘香,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如果我的一點經驗可以稱的上是經驗,那麼我很樂意和大家分享。我自己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我認為女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特別需要媽媽和老師的正確引導,要讓她知道,男孩子的眼光和我們自己的身體沒關係。女孩剛剛發育時千萬不要因為不好意思就把胸部緊緊的包起來。我會告訴她,在我還是少女時,就做過這種傻事,那對將來胸型的長成很不利。

  我會建議說,每個女孩子最好在成年身體狀況穩定後找一個固定的私人醫生,聽他的意見,他會提醒你每年按時做全面的體檢,當然包括完整的胸腺檢查了固定的醫生知道你的一切,幾十年的病例累積在一起,用他的職業素質彌補你不懂得的專業,省心省力。我從30多歲起每年必做的毫無侵襲性和無放射的乳房超音波檢查memo gram就是醫生建議的,之前我真的不太清楚這種檢查的重要性,現在才發覺他幫了多大的忙。而且,平時的自檢也很重要,那個並不難,女孩子不僅僅要學會化妝打扮自己,也要學會愛護自己的身體。乳腺癌,重在預防,等到它來了,什麼都遲了。

  追究起來,作為3個小孩的母親,我已經留下了不可能完整的遺憾,在“我的時代”裏,不像現在這樣流行自然生產和母乳餵養,儘管我同樣經歷了生育前後胸部腫脹再回縮的過程,可卻再沒有機會體會親自哺育小孩的樂趣了,沒能完全利用自己的身體享受做媽媽過程這件事至今我還是無法釋懷。

  所以我更加崇尚最自然的生活和保養。騎馬鍛煉是我平常最喜歡的運動,在一定的安全可控的範圍內既可以讓我體會什麼是刺激冒險,又可以塑身減肥保持青春活力,教練說經常騎馬會幫助女人提胸翹臀的喔!我建議說,女孩子們都應該有一個自己喜歡的運動,在運動中你既可以釋放自己的心情,身體也得到了舒展鍛煉

  我總覺得,女人表面的美麗出挑其實不難,但只有保存美麗的內心才能教氣質始終如一。我是一個重視家庭的人,但我並不認為回歸家庭就是女人成天無所事事的空虛。現在小孩們的工作和學習都很穩定了,我也開始幫自己充電,去年我進修了一整年的時尚管理課程,雖然到現在還沒有用到真正的工作裏,可感覺內心充實了好多,校園的環境好單純,走在裏面就會感覺很輕盈。

  我不是個辣媽,也沒有羡慕現在很多的年輕人,但我覺得我那個時代的人有自己的尺度和時尚方式。儘管周圍的朋友還常贊我身材好,可我還是不會穿夾腳涼鞋和吊帶背心就走上街,我的美麗態度不需要張揚外露,別人怎麼看和說並不是最重要的。

  我也想告訴那些被乳腺疾病困擾,甚至為之失去了美麗身體的姐妹們,不要因為生命中有遺憾而對它失望,殘缺也可以變得美麗,只要你有一個寬廣淡定的心境,你有一顆願意去愛和幫助別人的心,美麗就會永遠陪伴著你。

張大春教識字﹕寵

識字﹕寵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8日
【明報專訊】胡雲龍,一個名字。繡寫這三個字的名牌掛在那愛笑、愛耍寶的士官胸前。他向父親行了個標準的軍禮,算是領受了照顧我的命令,要一路到陽明山。我們倆坐在軍用交通車的最後一排正中間;父親和母親則在另一車。我感覺被拋棄了,噙眼淚,看窗外向後飛掠的景物,聽胡雲龍一路吹口琴,偶爾扯直嗓子唱流行歌——他似乎只會唱《生命如花籃》和《南屏晚鐘》。我不喜歡他是因為我不喜歡被父母拋棄的感覺,他一定也看出來了,唱唱停下來,湊近前跟我低聲說:「你爸爸的車就跟在我們後面。」「你爸爸還聽得見我們唱歌呢!」

到了空氣裏充滿硫磺味的目的地,胡雲龍站起身,居然也向我行了個標準的軍禮:「胡雲龍達成任務!」說,搋起小口琴,拍胸、拍他的名牌:「胡雲龍,一條龍,小兄弟後會有期了!」

是基於命名者連同名字而施予的鼓舞和教誨?還是文字在冥冥中就有一種神奇的誘引、激勵之力?我所認識的人裏,但凡以龍字命名的,多少都有些強打精神的豪氣。「龍」這種並不存在的動物據說能興雲布雨,《易經》第一卦就說「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讓龍與聖人比齊,成為人君的象徵,也引伸成才俊之士、甚至高大之馬、熠耀的星宿、迤邐的山脈、無限的尊榮……都可以稱之為龍。

無限的尊榮。的確,形容詞,《詩經‧小雅‧蓼蕭》:「蓼彼蕭斯,零露瀼瀼,既見君子,為龍為光。」這裏的意思說的是目睹諸侯的盛德威儀,感受到及身的榮寵和光輝。龍,在此處就是寵,光榮之意。
讓我們想像:龍這個在甲古文和金文裏頭重尾曲、佝僂其背,有許許多多異形書體、卻顯得笨重不均的字,幾乎佔據了一切尊仰、崇敬和畏忌的意義。但是,龍的生物性本質卻是完全虛構出來的,這是老古人造字的時候所寓藏的一種暗喻嗎?將世界上最崇高的尊榮歸諸「並不實存」之物。

龍的字形和字義變化既多,分別其形、以區辨其義的使用需求也必然出現。我們可以推測:「龍」和「寵」原來本是一字,在為了表達「光榮」這個字義的時候,略微加以變讀,甚或增添一個「」的形符,就使具備歧義的一字正式分化成兩個字了。那麼,下一個問題來了:為什麼所添加的字形是「」而非其他?

「」和「寵」一樣,不見於甲文與金文,可能是較晚出現的形符。在許慎《說文》裏,以「交覆深屋」表之。段玉裁更以後世的建築結構注解「交覆深屋」為:「有堂有室,是為深屋。」有堂有室,房屋既不是孤伶伶的一間、也不是孤伶伶的一排,而是有縱深、有側翼的宅邸了。

「寵」的豪貴之氣並非來自於那變幻莫測的動物——龍;它的意思反而透些嘲弄:即使是將一個不存在的動物置於交覆深邃的宮室之中,一樣獲致景仰。

我家最近流行這個字。張宜忘了帶便當盒、忘了帶作業、外套、琴譜、甚至忘了帶書包上學,媽媽總要多繞一趟路再給送去。我私下問孩子:「為什麼老是這樣少根筋呢?」

她說:「我是被你們寵壞了罷?」

由下對上的尊崇,居然倒轉成由上對下的縱恣,龍的變化真大,真不可測!
[張大春 台灣作家]

龍口粉絲。臺灣媒體關于新書報道。

中國時報
A18 | 文化新聞 | By 丁文玲 2007-11-08
對兒子 龍應台:我被修理得好慘
邁入五十歲、事業有成、生活穩定,但上一次和上大學的孩子促膝長談,是什麼時候的事?龍應台坦承她面對下一代,飽受挫折、為難也傷痕累累。她又哭又笑地說:「我真的被修理得好慘!」這是一個台灣母親的真實心聲,也是外界不熟悉的龍應台。
龍應台將自己與長子安德烈近四年來的卅六封「家書」,結集出版《親愛的安德烈》,出版社特別為這對母子拍攝了一部溫馨的紀錄短片,在記者會現場播映。看完後,向來以強悍傲氣聞名的龍應台哭了
二十一歲中德混血的安德烈是龍應台的大兒子。他生於台灣,八個月大時移居瑞士及德國,目前就讀香港大學經濟系三年級。在十三年前龍應台的《孩子你慢慢來》裡,安德烈是龍應台筆下的「安安」,一個被她形容成「有點嬰兒肥…滿頭捲髮…像個小狗熊…我可以從頭一直親到腳趾頭…可愛得要死」的小男孩
曾一天傳廿個簡訊 奪命連環扣
曾幾何時,小男孩長大了,呼風喚雨如龍應台,極度無法適應,她一走近孩子就退後,她要跟孩子聊天,竟被反問:「要談什麼?」巨大的失落感讓她頹然不知所措,直到兩人受雜誌之邀,開始以電子郵件、線上即時通信,共寫專欄,溝通終於有了溝通的起點。
新書發表會上,在香港的安德烈透過視訊,表達了他對這位超級強勢媽媽的深愛與無可奈何。
安德烈爆料,龍應台太愛打電話給孩子,也曾經一天傳過廿個簡訊給他,半夜三點還「奪命連環傳」,讓他頗為頭大,朋友們還誤以為安德烈交了位個性纏粘的女友。(關關:龍老師,龍媽媽,哈哈哈哈。纏粘,不是女人的權利么?要不要考慮維權?呵呵。)他透露當初之所以同意協力完成專欄,是因為他心裡想:「好吧!如果寫信,可以讓她不要再一直不停打電話給我的話,那我就寫吧!」
媽媽太嚴肅認真 安德烈抓狂
安德烈甚至說,在他心裡,龍應台其實是個非常不幽默的人,太認真、太嚴肅,假使是同儕,他不太可能選擇跟龍應台做朋友,更遑論是女朋友了。
聽著兒子說自己,龍應台有時還尷尬的自言自語:「好丟臉喔!」
這種真情流露與尷尬,有別於她針砭國家大事時的氣勢。
龍應台說,在兒子面前,她是一個無助且無能的母親,有時她很氣惱自己竟然如此,願意低聲下氣。但事後自己又想通:「妳是因為愛才顯得這麼無能,因為愛,才低聲下氣。」她體驗到:「做父母,得從頭學起,得放空自己。」
互動之門開啟後,安德烈終於願意對母親說出心底的話。一個美麗的夜晚,他與母親在臨海的陽台徹夜長談,接近清晨時,安德烈對他傑出的母親說:「媽,你要清楚接受一個事實,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
深夜探索之旅 母子有了連結
安德烈的坦白,讓龍應台驚訝。但母性的柔軟,也讓她告訴孩子,對她而言,他做一個華爾街的銀行家或替河馬刷牙的動物園管理員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孩子要從事讓自己感到快樂的工作。這場探索之旅,安德烈說「讓我跟我的母親,有了連結。」
龍應台坦言,在親子關係中她遇到的困難和無力感太多,不能成為典範,「我只希望這本人生筆記,能讓深陷在兩代困境泥淖的人,找到新方法,開啟一扇溝通之門。」
******
中國時報
A18 | 文化新聞 | By 丁文玲 2007-11-08
同情與憐憫心 給兒子的無形大禮
安德烈說:「我從媽媽身上學到最多的,是同情與憐憫之心。」認為母親和自己一樣衝動、情緒化的安德烈,覺得龍應台最大的優點,也讓他受用無窮的,是無止盡的同情心與憐憫。
龍應台從《野火集》以來,不放棄不平之鳴,不放棄與社會各界溝通的可能,她對不合理事物的體察,感同身受,這正是安德烈口中的「同情」美德。二○○五年九月龍應台返回臺灣出任清大教授,並創立清華思想沙龍與龍應台文化基金會,以國際論壇的規格,邀請全球各地的專家學者,與年輕人暢談各種國際文化議題,幾乎場場爆滿。
「我不同意一代不如一代、草莓族的說法!」龍應台認為,「大人要給年輕人更好的機會,替他們打開通往世界的門窗,拓展他們的視野。」龍應台說,「這樣做,也可以讓孩子們不要放棄未來、不要放棄這個地方,更不要放棄我們。」
******
聯合報
A8 | 綜合 | 龍應台與兒的對談 | By 陳宛茜╱台北報導 2007-11-08
中西兩代36封家書 龍媽媽變真實了

對於親子之道,龍應台摸索出一套「背影理論」:「父母必須學會面對孩子的背影,如果硬要孩子轉過來面對你,他就必須用背對著未來。」說這話的龍應台有她一貫的瀟灑,卻也有一絲悵惘。
三年多前龍應台卸下台北市文化局長職務,發現她離開德國時才十四歲的兒子「安安」,已蛻變成十八歲高校生「安德烈」。這時天下雜誌邀請她和孩子,以通信方式合開專欄。「我要認識這個成熟的安德烈!」她試探地問了兒子,沒想到他一口答應。
被龍應台形容為「危險、為難」的「探索之旅」就這樣啟航。「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了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安德烈會說漢語,卻不識中文;母子倆只得用英語通信,再由龍應台翻成中文。書信集結為「親愛的安德烈:兩代共讀的三十六封家書」,由天下雜誌出版。
「這不是本親子書,因為我不會教人如何教下一代!」為強調安德烈是「共同作者」,書本封面彩照是安德烈,背面才是龍應台。記者會上,人在香港的安德烈以視訊方式現身,和母親「平分」拿麥克風的時間。
「這三十六封信讓媽媽變真實了!」二十一歲的安德烈說,這些信讓他逐漸了解母親的過去與現在,「不再只是電話裡的聲音」;更重要的意義是讓他跟母親「有了連結」,「這是大部份人的一生都不會得到的」。
安德烈跟母親一樣大膽犀利,他在記者會嘲弄母親「沒有幽默感」,「不會選擇這樣的人當好友」。 龍應台說,她曾千辛萬苦安排母子共遊上海,結果安德烈卻發表「獨立宣言」要求各走各,兩人為此大吵一架。安德烈則解釋,尖銳的言詞是為了表達真實態度,而尖銳和衝突都是為了「理解對方」。

●龍應台周六下午二時舉行讀書會「讀親愛的安德烈」,詳情洽:(○二)二六六二○三三二。

也愛讀詞。李清照《夏日絕句》。

K,
李清照這首絕句,是真女子寫給“真男兒”的,項羽有靈,定想還魂,一會紅袖。

千年詞壇,緣何獨易安能與須眉平起平坐。她,受待見啊,只因她是天下男子的心頭寵。

易安,深味了老天造女子的心思,她啊,叫心愛的男子,總也不“老”,也不會言“老”,總有那么股心勁兒。
大千世界,家家國國,男女而已。不為心愛的女子,男兒活著怎有滋味?遇到了心愛的女子,男兒又怎舍得變老?
故而,這首絕句,其實是李清照最為性感的詩句,千年男兒讀之無不奮起,人亦然,鬼亦然。

小女子,總也不知如何做女人,倒是有一條心里明鏡似的:那種讓男子言老的女子,不懂本份,不能做。

夏日絕句 
(宋)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a link.李清照詞全集

K.
是乃詞間好時光。千年了,沒人忘。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龍口粉絲:天下關于新書的介紹

龍應台
33 歲寫《野火集》, 34 歲第一次做母親,從此開始上「人生」課,至今未畢業,且成績不佳。

******
安德烈
198 5 年 12 月生於台灣, 8 個月大移居瑞士及德國。 2006 年秋 進入香港大學經濟系,認為經濟學很「好玩」。

******

眼看著兒子從少年變成人,龍應台發現她完全不了解兒子的內心世界,新時代,新世界,新人類。

在封閉的兩代關係中,青年兒女的煩惱和中年父母的挫折,有沒有一個可以打破沉默、開始溝通的窗口?

你呢,MM?在匱乏的年代裡成長,你到底有沒有「青少年期」?你的父母怎麼對你?你的時代怎麼看你?十八歲的你,是一個人緣很好的女生?的最讓人討厭的模範生?一個沒人理睬的邊緣人,還是最自以為是的風紀股長?--------安德烈

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夥而行,歡樂地前推後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蕀擋路,情形就變了,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龍應台

上個禮拜,我又失戀了。雖然我的理智告訴我:沒關係,你們本來就不很配。更何況,我愛的其實是另一個女孩,她只不過是一個假想的替身。我覺得,我恐怕是一個在感情上不太會「放下」的人。現在的麻煩是,我不知道接下來要怎麼辦?--------安德烈

我願意和你分享的是我自己的「心得報告」,那就是,人生像條大河,可能風景清麗,更可能驚濤駭浪。你需要的伴侶,最好是那能夠和你並肩立在船頭,淺斟低唱兩岸風光,同時更能在驚濤駭浪中緊緊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換句話說,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須應付的驚濤駭浪。--------龍應台

******
一本跨世代、跨文化的兩代交鋒對話即將登場。你從來沒有想過,兩代人是可以這樣面對面的。藉著《親愛的安德烈》的書寫,龍應台和21歲的安德烈共同找到一個透著天光的窗口。透過36封電子家書,兩代人開始──打開天窗說亮話。

透過《親愛的安德烈》的天窗與天光,親愛的青年子女,或許你可以帶著這本書去敲敲爸爸媽媽的門。親愛的天下父母,也許這本書就是你晚餐桌上的讀書會,從此開始進入兒女的心靈世界。

11/07/2007

龍口粉絲。臺灣寫真。龍應台母子的三十六封家書。

臺灣寫真:龍應台母子的三十六封家書
中新社臺北十一月七日電 中新社記者 劉舒淩 黃少華
臺灣作家龍應台與長子安德列的三十六封家書在臺北輯錄出版。她在七日下午於此間舉辦的一場茶會中表示,愛,不等於喜歡;兩代人之間也要尋找方法,開一扇溝通之門。
新書主編蕭錦綿表示,龍應台母子合作的家書,是面對三十餘年的距離、不同的東西方文化背景,兩人相互重新認識的紀錄。
龍應台三十三歲寫《野火集》,三十四歲第一次作母親;她的長子安德列,德國籍,成長於瑞士、德國。
書中記載:安德列十四歲時,龍應台返回臺北出任文化局長;四年後她卸職,對於必須重新認識自己的兒子感到焦慮。
龍應台稱此書是一部人生筆記。她說,長大後的孩子,每天在不同的生活細節裏考驗著她的思維;在處理母子關係的時候,她也一再地面對挫折、傷害和不知所措。
譬如二00六年暑假,龍應台的兩個兒子一同到上海去實習。她說,租房、安排工作計畫,自己做了各種準備陪同他們,卻遭到長子直接的拒絕;為此,她傷心地在上海的馬路上走了一個多小時。
現在香港大學就讀經濟系的安德列,當天他以網路視訊方式參與對話。他表達的觀點是,希望自己去認識中國,雖然瞭解直接的拒絕會傷害媽媽,但要讓她瞭解自己的真實態度,還是採取尖銳、衝突的方式。在他眼中,龍應台是一個嚴肅、缺乏幽默感以及在表達關心方面過於瑣碎的母親。
對於母親,他提出,你為什麼不試試看進入我的網路、我的世界?去聽聽從來沒聽過的音樂?
龍應台通過家書,和兒子進行為期三年多的對話,期望彼此重新認識。這三十六封家書作為專欄文章曾在臺灣雜誌逐月刊登。
書信中,安德列提出“你怎麼面對自己的‘老’,人生前面還有什麼”等等八個問題,一度讓龍應台擱置半年難以回答;題為《給河馬刷牙》的信裏,母親記載了與兒子在一個淩晨時分的談話,解決安德列對於面對平庸人生怎麼辦的憂慮,兒子印象最深。
回答提問時,安德列說,自己的價值觀並沒有因為家書往來就發生改變,但是,開始更能理解母親關心自己的方式。
這部新書《親愛的安德列》也輯錄了香港、臺灣的讀者在閱讀專欄後的來信。
讀者多為女性,她們表示,兩代之間的文化差異,在臺灣乃至周邊地區是普遍的現象;在以開放、尊重的方式教育孩子時,無法去除血液裏中國傳統的“孩子最好聽我的”的要求。一個署名“柚子”的讀者,稱龍應台母子家書是自己“深陷其中的遙遠慰藉”。
家書助母子溝通,龍應台希望,它們能啟發更多孩子從現在開始瞭解自己的父母,讓兩代人做朋友。(完)

讀點詞吧。李清照《聲聲慢》


作 者:唐圭璋等編著
出版社:Qi Lu shu she
出版日:1986-04-01
商品條碼:9787533300579
ISBN:7533300572

李清照集校注
作者:王仲聞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日:一九八六年
書號:10019-2817
定價:2.40
聲聲慢 
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K,
李清照這首《聲聲慢》,是寫給痛失的夫君趙明誠。
這樣的詞,不能多讀,不能不讀,一生不能只讀一次,大約相隔十年為好。
這小詞,是女子,愛恨情仇的教程,人生的閱歷不同,讀出的情愁相逾。

小女子,初讀這《聲聲慢》,是中學里一個姐姐一字一句教的。是的,教的。姐姐愛詞,太早讀了易安詞,氣質不只是婉約,是哀愁。小女子,仰慕姐姐的才情,知道姐姐心中有秘密。隱約記得,那時不更事,只是很欣賞“怎一個愁字了得!”甚至,覺得這句式蠻豪邁,個“愁”可是替換不少詞,比如,“曳”、“帥”、“牛”、“蠢”、“笨”、“呆”、“哀”……
姐姐,教我讀這《聲聲慢》,是在一個元旦的午后,因為記得讀完不久,小女子就跑去吃準備元旦晚會了。

大學,中文系,繞不過,李清照,躲不開,聲聲慢。
不只是課堂吧,戲劇、繪畫、書法,如何讀,如何演繹,如何言傳,如何意會,這首易安詞,是萬能的。情懷,探入懷春的青春男女內心,得到,得不到,舍得,舍不得,記得,記不得,忘掉,忘不掉……都可以從這詞里找慰籍。人人都會覺得,易安鉆進了自己心里。小女子,最感觸是“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覺得像極了昆曲的水磨調。

如今呢,四十了。肥仔來看我昨日的午后的小照,說了句:媽,你,還成。
真的,還成麼?歲月,情愁,哪里能不留痕?即使,即使,面貌還沒有那么風霜,內心卻已經輾轉了幾多“淒淒慘慘戚戚”了。
今兒讀之,要謝易安,早早為小女子寫下了“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她呀,是在宋啊。追不回姐妹情愫了,不然啊,小女子會早早兒提醒她:夫妻故不可相仇,也不可過于情篤。多痛!!
是啊,如果,追得回舊相識,猜猜,易安會對她的明誠說什么?
小女子猜啊,分了陰陽兩界,還思念不已,有話藏在心底要說,大約只能有兩類話兒:一是,千恩萬謝,有緣相逢;一是,百般道歉,不能相隨。
所以啊,小女子總想,兩情相悅不逾矩,千萬別弄到陰陽兩隔不放手,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疼死人。

都怪康震大才子,干嘛要講李易安。

a link.李清照和趙明誠

言與司合 安上已脫 芝芙草拔
趙明誠是宰相的兒子。李清照18歲那年,與太學生趙明誠結了婚。李清照和趙明誠,可謂中國歷史文壇上的同志愛人,人稱趙、李“夫婦擅朋友勝場”。
  李清照少女時,詞名轟動京師,引得太學生趙明誠為她大做相思之夢。據《琅娘記》卷中引《外傳》,趙明誠小時,一日做夢,在夢中朗誦一首詩,醒來只記得三句話:“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百思不得其解,就向父親討教。他的父親聽了哈哈大笑:“吾兒要得一能文詞婦也。”明誠大惑不解。他父親說:“‘言與司合’,是‘詞’字,安上已脫,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 二字。合起來就是‘詞女之夫’。”雖說是傳說,但也表明李清照在當時的氣之大,趙家父子對這位女詞人的傾慕之情。
  1107年,趙明誠夫婦回到青州故居,過上了十年鄉居生活。他們將書房稱作“歸來堂”,把內室命名為 “易安室”。明誠致力於搜集金石書畫,李清照協助他整理校勘,他們孜孜不倦,夜以繼日地工作,常以“盡一燭為率”。十年之間,所收金石書畫、文物古籍,競達十餘屋之多。其中包括北宋書法家蔡襄所寫的《進謝御賜詩卷》、南唐徐鉉所寫的《小篆千字文》真跡。除治金石之學外,夫婦二人在歸來堂上飲茶逗趣,相從賦詩。時常於飯後,他們一邊在歸來堂上烹茶小憩,—邊玩一種遊戲,規則是一人說一史事,另一人要說出此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說對者就先飲茶,充滿了文人雅興。

a link.康震開講《書香才女》——李清照

李清照,一位將婉約詞風推向極致的傑出作家,一位人生經歷千回百轉、跌宕起伏的傳奇女性。她的存世作品只有幾十篇,卻為什麼擁有“一代詞宗”的美譽?在封建禮教束縛的南宋時代,她何以敢做出再婚、離婚這樣驚世駭俗的舉動?“人比黃花瘦”的閒適,“淒悽慘慘慼慼”的悲涼,“生當作人傑”的豪邁,究竟哪一個是她的真性情?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康震副教授,精彩講述一代詞宗李清照多姿多彩的魅力人生,敬請關注。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康震副教授,精彩解讀傳奇女詞人李清照系列節目第一集《書香才女》,敬請關注。
******
主講人簡介:


康震,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文學院副院長。

1989年至2000年,先後在陜西師範大學中文系及文學研究所獲得文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2000年至2002年,在南京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從事博士後研究,現為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會員、中國李白學會會員、中國韻文學會會員。

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出版各類學術著作4部,先後榮獲省部級以上教學科研獎勵5項,主持、參與的省部級以上教學科研項目4項。

內容簡介: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北宋末期的西元1084年出生於山東章丘,西元1155年逝世,終年七十二歲。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李清照可以說是最為光彩奪目的女性。她的存世作品雖然只有七十多篇,但卻取得了巾幗不讓鬚眉的驕人成就,被後人譽為婉約詞派的“一代詞宗”。在男性居主導地位的中國古代封建社會裏,能夠如此光彩照人,實在是一個奇跡。那麼,李清照究竟是如何練就自己的生花妙筆的?“人比黃花瘦”的閒適,“淒悽慘慘慼慼”的悲涼,“生當作人傑”的豪邁,究竟哪一個是她的真性情呢?而她那千回百轉、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又是怎麼回事?

要走近和了解李清照,我們就要從李清照的少女時代說起。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般的女孩子應該過著一種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待字閨中,專攻女工的生活。因此,在那樣一個女性備受壓制的社會裏,李清照的出現絕對是一個精彩的意外。正因為如此,說明李清照才華橫溢的文學修養,必定與她少女時代與眾不同的家庭教育密切相關。那麼,李清照的父母會是什麼樣的人?他們對李清照又會有怎樣的影響呢?

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對李清照的心智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李清照的父母除了在文化教育和個性發展上對李清照言傳身教之外,也為她創造了一個遠比當時的一般女孩兒更加寬博自由的教育環境。那麼,此時的李清照究竟會有著怎樣的少女生活?她在自己的作品中又是否會記錄這种經歷呢?

李清照是幸運的,她沒有被束縛在“三從四德”的狹窄空間,從而使她的才、學、識能夠達到一般的古代女子難以達到的高度。此時的李清照,正值豆蔻年華,青春的腳步已經漸漸地把她變成了一位敏感多情的妙齡女子。那麼,除了與夥伴們無憂無慮遊玩的樂趣之外,李清照還有著怎樣不一樣的情思?書香少女李清照的生活還有怎樣的另一面呢?

兩首小詞《如夢令》,反映的是兩種不一樣的生活狀態,卻共同折射出李清照出類拔萃的文學天分。事實上,李清照父母的言傳身教除了培養出李清照超出常人的文學修養與境界之外,也鍛鍊出她卓爾不群的政治見識與膽魄。那麼,在這方面,李清照究竟是如何表現的?後人又是如何評價李清照這方面的才能的呢?從今天開始,就讓我們跟隨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康震副教授,一步步走近這位傳奇的女詞人,一一破解這些問題。系列節目《李清照》第一集《書香才女》,敬請關注。

責編:百家講壇

鄭丰新武俠之落入誰手

落入誰手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7日
【明報專訊】容情望向采丹,問道:「這白菜有什麼稀奇?」采丹眼中閃光芒,說道:「這白菜可大有來頭。當年太祖皇帝開國登基,打開紫禁城的寶庫,其中最珍貴的一件寶貝,便是這由宋徽宗派人花了三年時間尋得的極品青田美玉,又特聘巧手工匠精心雕琢成的翠玉白菜。後來我叔父采珍練成了采家獨門輕功,獨闖紫禁城藏寶庫,神不知鬼不覺地偷出了這棵翠玉白菜,轟動江湖。」

容情嗯了一聲,說道:「你輕功極好,你叔叔的輕功想必更加厲害。」

采丹微笑道:「我們采家的輕功號稱武林三絕之一,數百年來不傳外姓。我叔叔是采家最後一個傳人。」忽然笑容停歇,望了容情一眼,續道:「但他不慎失手,被你爹爹通州神捕抓到了。當時情緊急,他為了保護采家輕功秘訣,匆忙將秘譜藏在這白菜裏面。他知道你爹爹最喜愛奇珍異寶,看到這翠玉白菜一定愛不釋手,必將偷偷留下把玩,不致充公,也絕不會懷疑裏面藏有東西。」容情道:「我確實常常見到我爹爹把玩這翠玉白菜,珍愛非常。但我怎都看不出這白菜裏面竟是空的?」

采丹一笑,一手持菜身,一手捏住菜柄,輕輕一轉,那菜柄竟真能轉動取出,白菜頂部露出一個小孔,孔中果然藏一卷薄薄的書譜。采丹取出了,卻見上面寫《采氏御風神譜》六個字。采丹一笑,將秘譜收入懷中,將翠玉白菜的菜柄栓上了,放回鐵盒,說道:「這白菜本原不是我采家的,既然你爹爹喜歡,便還了給你吧。」

容情似乎有些意外,卻沒有說什麼。她低頭望向盒中那張金色令牌,但見上面龍飛鳳舞地刻八個字:「持此令者,天風齊護」。采丹湊看了,笑道:「你說你爹爹救過天風老人,莫非這就是天風老人留下的東西?」容情搖頭道:「我也不知道。趁天未亮,我們快離開這兒。」

容情當下領采丹快步奔過漆黑的地底通道,回到了照壁入口。才鑽出洞口,便聽幾聲冷笑,十多人持火把圍將上來,將采丹和容情圍在中心,火光下看清楚了,正是那群官差。采丹大驚失色,容情也臉色蒼白,伸手握住了采丹的手,心中都想:「他們怎會知道這入口?」容情見幾個家丁站在眾差役之旁,心中雪亮:「定是有人禁不起拷打,說出了地底迷陣的入口。」

兩個孩子登時被眾差役捉住,鐵盒也給奪了去。眾差役將兩個孩子押去正屋,但見談大人好整以暇地坐在堂上,手中正托那只鐵盒,哈哈大笑道:「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容小娃子,你不肯說出秘室所在,卻自己尋了寶貝來送給我!」

(六之三)

[文/鄭丰]

鄭依依。種族歧視就在學校裏。

K,
人生的苦難,肌膚上的,總可以忍受,心靈上的,即痛不欲生。
總見身量弱小單薄的依依,去探問人間苦難,讀之感同身受。不知,她以心靈最柔軟處去感知苦難,是否受得住,抽離得出啊?教人欽佩,也教人牽掛。

種族歧視就在學校裏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7日
【明報專訊】去年12月政府推出《種族歧視條例草案》後,上月重提立法會討論,但由於政府態度強硬,不願修改這份千瘡百孔的草案,立法會正考慮是否應否決。

這條例的立法早於2004年交出以《性別歧視條例》、《殘疾歧視條例》和《家庭崗位歧視條例》為參考的諮詢文件,但遲至去年底,一份在諮詢文件基礎上大肆改頭換面的草案,才交上立法會。

草案加入許多前3條條例所沒有的豁免細節,使許多對少數族裔的保障、譬如教育部門應提供的服務,都成了可以逃脫的責任,甚至進一步允許種族歧視制度化。如今在主流社會近失蹤的少數族裔,將繼續消聲,茫無前路。

特別是在教育裏,一群無可適應語文環境和課程程度的學童。

教育向來被視為改變命運途徑,在移民來港的少數族裔眼中,同是。

為了學習,7年前Bidhan Rai隨家人從尼泊爾來港,如今是伊斯蘭學校中四學生。

他先入讀李鄭屋村小學五年級,畢業後,升讀全港僅4所收容少數南亞裔學生的學校之一地利亞中學的美孚分校,可惜無法適應課程,中三後轉到伊斯蘭學校;這裏雖然有30多位尼泊爾學生、也有來自巴基斯坦、印度、泰國籍的,但主要仍是本地學生,也教授更多的中文。

Bidhan和同鄉們常會討論:「懂中文,才有未來;不懂中文,沒有未來。」腆的他低頭說。

懂中文,才有未來

明年他將會考,報考商科9個科目,他低語:「不曉得能不能及格呢。」而大學聯招必須兩科語文及格,才能報考。

他的簡易中文課程,不足應付公開考試;平常Bidhan看電影學中文,但學校裏羞於說英文的華人學生,又都規避他們,使之難以在生活中提升語文水平。

更要命的是,假若法案沒經修訂便通過,會使得情勢更嚴峻。

目前,香港並沒有「華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語文政策,沒有整體標準課程,遷就因先天條件而中文程度較差的非華語學生,譬如選用特別教材、或像伊斯蘭學校會給Bidhan等同學的課外輔導,便成了個別學校的特別安排。

可是,假若草案通過,學校可合法地不提供任何額外的語言翻譯服務;同時,如涉及額外成本開支,特別安排也可免去。

融樂會的王惠芬舉例:假如標榜教學語言是英語但通常以中文授課的職業訓練學校,不願意在課堂上以英語授課,少數族裔同學憑種族歧視條例去投訴,因為條例在58條關於語文政策、第20條關於職業訓練及第26條的豁免項目中,教育機構也可以免去法律責任。

如能投訴教育制度,即使是無效,也許還是積極的。可是許多孩子,在懂得爭取自己的權益之前,已因為失學,他們的生命印上「無意義」的標籤。

04年,王蕙芬因為打白粉針致命的少年們出入殯儀館,而其中一個名為Manish Gurung的少年,便是Bidhan的同鄉兼好友。那時Manish剛來港4個月,插班中二卻跟不上,給學校趕出來,交上有毒癮的朋友,生日那天相聚尋歡,一命嗚呼。連同此前3個月內的少年猝死事件,這已是第5宗。

Manish父親在獨子冷清喪禮上,啜淚問:「如果你們中國少年一下子有這麼多人去世,會怎樣?」

「那是大事。」王蕙芬說。那時尚未有少女索K昏迷的頭條新聞,但轟動可想而知。

17歲的Pravin Gurung其實沒沾過毒,可是剛會考前,他因為頑皮被學校踢了出來,在家中正為沒法考試而忐忑。一天問起朋友近,才知道都在邊戒毒、邊讀書。

一個星期後,Pravin因為藏毒被捕。法庭上,他哭說,只有在戒毒中心才能學習。他最終以留案底而換得上學的機會。

少數族裔兒童由失學而起的血淚寫的故事,豈是少數?Pudin 11歲半那年,從巴基斯坦來香港,可是,叔叔不懂為他找學校,年復一年到李鄭屋村屋小學考試,這年考不上,在家再等一年,翌年同樣無法考上。

等不到的上學機會

直到1998年Pudin遇上王蕙芬時,已經14歲半,進小學年紀太大,進中學,在巴基斯坦才念過小三的他,程度又不夠。他們再去教育署求助,教署依舊塞給他幾所中學,都是從前曾經叩過門而沒回音的。

又過半年。教育署發信說,Pudin已過15歲的適學年齡,已沒有義務照顧他的教育。Pudin也正式地失學了。Pudin先在重慶大廈找送外賣的差事,一邊以3800元月薪解決生計,一邊和王惠芬商量爭取職業訓練計劃。

4年過去,Pudin存了錢,返巴基斯坦訂婚,仍盼回港工作。第二天上街,一輛風馳電掣的電單車,奪去了他的性命。他對未來改善生活的冀盼,從此再也等不到了。

「也許,假如他能上學讀書,他的命運未必如此?」多年來,王蕙芬竟有無法為Pudin爭取得到改善的機會,而有揮之不去的愧疚。

[文/鄭依依]

a link. 吳瀛、吳祖光、新鳳霞、吳歡

a link.溫泉邊驚見美人

龍口粉絲。親愛的安德烈。

11/06/2007

人生一瞬








K,
今天啊,會是小女子難忘的人生一瞬:從早到晚,被濃濃的人間大愛包圍了,嘗到,得到,收到,讀到,看到,聽到、聞到,吹到,悟到,在在都是情與愛。

記下來,記下來,怕,忘了。

MAYBOY網上打夜牌,清晨送肥仔上學,小女子就樂得賴床。
“老——太——太——,早餐回來了——,請起床用餐吧。”只是一忽兒,他就回來了,拎著熱乎乎的海南早餐——抱羅粉。
這老太太,是這幾天家里的話題,說的是,小女子老了后,會是什么樣啊?
“會讓人討厭么?”小女子問。
“還成吧”,肥仔說。
“如果我折騰,你們兩個男子漢得讓著我”,小女子無理道:“不折騰,就不是女人了。”
“有道——理”,MAYBOY說:“老——太太。”然后,他咧嘴做可怕老頭子狀,嚇人。

打開電腦,友人的信件,好看的文字,嘩嘩嘩嘩,教人幸福得眼暈。心想,這一天有點像夢。不太真實。
催MAYBOY趕緊睡覺,好做白日夢。彼人反來哄我,結果我又著了,人家照玩兒。哼哼!

再醒來,想,不行,得把這夢做圓了。這樣的人生一瞬,得夯得實實的。

在椰城,小女子想到的新的獎勵自己的辦法,就是去,買書!!
驅車,去了新華書店,找楊絳老太太的《走到人生邊上》。結果,電腦里有,架上就不見。還是夢城的書店管理得條理清晰些啊。

最妥帖的辦法,就是去看看Eilleen的專架,哈爾濱出版的一套《張愛玲典藏全集》,和陳子善編校的《張愛玲集》,比肩站成一流,窈窕婉約如舊日的旗袍女。看著就順眼。

請回兩本漂亮的書:
一本奇書《香國紀——中國閨閣文化簡史》,圖文并茂,雖然文字不是很扎實,但是能夠以這個角度編撰有關女子史,香艷得讓人不能不喜歡。
一本叫《他城——中國文化名人眼中的外國名城》,書名太一般,倒是選文中選了舊日文人的不少詩文隨筆,有梁啟超、朱自清、林語堂、徐yu(言旁于)、徐志摩……陸侃如一篇《巴黎的舊書攤》,一把把人拽到了賽納河上。小女子,就忍不住請她回家了。

午,北京的才子康震發信稱:11月6日-17日,將在央視《百家講壇》開講李清照了。
小女子,心里忽悠一下,想起萬綠園之夜,有友笑曰:我們這妹,也“詞”著呢。“海南李清照”。康大才子立馬接話,李易安可不能做。
哪知,就要開講了吶?
回信曰:哎呀,咋講易安詞?也好,還是由才子來解才女心,如我等讀了尋尋覓覓,會心冷很久繞不出來的。所以,我選擇生活在夠暖的南國小渚,讀書寫字過散淡日子……

幾日陰冷過去了,今日陽光和云配搭得剛剛好,風軟而暖,午餐后,就在我們新的辦公院子里轉了轉。
這園子,原本是給海南省委常委們備的,花草、水潭、回廊配搭得剛剛好,不脂粉也不太硬,卵石小路,水中游魚,算是政治角力中的小情趣?小女子,也來享受下下,帶著我的Eileen.

靠在回廊,透過過于細膩的疊綠,看天,藍,不想讓人相信。
風,從疊綠上跌下,沙沙得情急。小女子,霎那,被風的情,裹住了。
淚,不知何時,滿面。
誰啊,也性感不過無蹤無影的風,撩人與無形。信不信,由你。

午后,去聽吳祖光、新鳳霞的兒子吳歡的一個新聞發布會,吳家一門四代要在此弄個書畫展。
吳歡說,新在《鏡報》開欄寫隨筆文化評論,開篇題目有趣《吳歡論無聊》,說人需要“無聊”,文學藝術來源于人的“無聊”。想找來看看。

晚上,北京來訪環島拉力賽的記者回到了海口,小女子開車帶其去西海岸吹吹海風,聽人講講奧運報道的八掛。哎,記者的掉進去的圈子不同,生活的記憶很不同唉。都是,人生,一瞬。小女子,總是“串臺”,好像是,太貪玩了。呵呵呵。

來自夢城的溫暖

K,
這是今天和夢城的友一組情誼流,溫暖極了。天地之間,有大愛。

*****
東:

我們工作組的成員都非常希望可以邀請你來參加教授的讀書會,可是…………。真是非常對不起。

先告訴你這個消息,L這几天不在香港,這樣你可以看看是否找別的渠道來。如果真的不行,也別太難過:(。 我們會把最新的消息傳給你,來日方長......

*****
東,
>
> 天地在11月15日舉辦有關的記者會,聽依依說邀請函已收到了,事情有點急趕,但如果你15日能來,
> 最少可以參加到17日在香港大學的一場。
>
> 天地方面你都認識,不妨向那邊查詢一下。
> c
*****
C,
> 謝謝了。我也收到冰的信了。天地或是港大,我都會聯繫,不過十七日的就來不及,因為這裏有個蠻重要的活動,我有份策劃,還請了鳳凰的副總編呂甯思來捧場。但願十二月一日的活動能來就好。
十七日的,能不能拍Y-tube,放到網上就好了?不知港臺是否可以書展演講那樣,作出全程錄影?龍和孩子的對話,兩代人的對話,我們一班做了母親的,都關注極了。

書掌故。王文興《十五篇小說》


十五篇小說
作者:王文興
出版社:洪範
出版日期:1979年09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57952565X
裝訂:平裝
K,
一九七九年,寫字的人,在臺灣,是怎樣的心態呢?想知道。書,是很難遇到了。或許,等?
本文作者很有趣,難道不知道,真讀書,本來就是“從頭到尾,從尾到頭,竟也同樣通達流暢……這種用逆向閱讀來換取的快樂的視線倒錯是種快樂……”。
小女子甚至,新書都會倒著讀。一邊讀,一遍猜,不是結局,而是過程。
我們學編劇,有個功課,就是看著眼前的你,“從最後開始”,為你寫小傳,也就是,小史啊。每個人,每一天,每個眼神和動作,每句話語和心思,都不是空穴來風。所謂,“無一字無出處”,是也。
好的編劇,不著痕跡。他(她)啊,讀的是人心。

從最後開始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6日

【明報專訊】相逢恨晚。

在《十五篇小說》裏,王文興這樣形容愛情:愛原來是一種燃燒,光亮的火光如果是愛的快樂,造成這火光的卻是燃料牠自己的燒灼。我實在不能相信這種用燒灼自己來換取的快樂的自虐倒錯是種快樂……

真的相逢恨晚——我決心要追回與他之間的一切。

大學時候老師為了降服學生,將課程需要的文本,已一減再減至一「篇」也不能少。所以王文興那僅僅三百字的小說──不消三分鐘,就能讀畢應付老師的「小」品,成了同學上導修課時——《最快樂的事》(就算按王建議讀者每小時一千字上下的閱讀速度,也不過是十來廿十分鐘,非常划算)。《家變》讓王文興紅了。他的風格一方面被認為是前衛創新,一方面又被批評是「離經叛道」的「異端」。就是這點「標奇立異」的印象,與一個連續劇的書名,當時的我連眼角也沒瞄他一眼。

這幾天在圖書館裏找到他的《星雨樓隨想》,每篇都以短句組成。散文像詩,詩式散文。書中最後一章〈德游粼影〉,從柏林、德勒斯登、慕尼黑寫到海德堡;從德國人、德國啤酒、德國樓、德國狗寫到德國小街的一隅……看到最後一頁,有點意猶未盡,於是我在最後一句重新出發,從海德堡開始,一直往前看,結束在柏林;從德國小街的一隅開始,結束在德國人(德航的空勤男女一律用老者)。

從頭到尾,從尾到頭,竟也同樣通達流暢……我實在不能相信這種用逆向閱讀來換取的快樂的視線倒錯是種快樂……
[周瑮]

『家醜』『國醜』

《我和章含之離婚前後》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6日

【明報專訊】這書的作者,是章含之的前夫洪君彥。

○四年二月,本報預告﹕與該書同名的長文,將會連載。二月二十三日,第一篇見報;其後,接續連載了兩篇。二十六日,突然刊出《作者洪君彥停稿啟事》,說﹕「今應女兒洪晃的請求,續稿暫停。」大抵編者覺得,難以向讀者交代,所以,同時刊了這啟事的手。

當時,我在三月八日的《三言堂》,寫了一篇《家醜不可外傳》,質疑﹕是洪晃建議父親去寫,說出離婚真相的,為什麼又突然請求停寫呢?實在是難以了解的「出爾反爾」!

我還說﹕「在動亂殘酷的歲月,家事總打上國事的烙印,一些『家醜』往往是『國醜』的產物。時代的一般記述,大多只從大事眼;家事和『家醜』都是親歷、具體、細緻的,從另一方面更深刻反映出國事和『國醜』。」

我這一篇文字,被收入該書作為附錄。毫不介意,只以為事前事後全不知會,禮貌不周。

現在,全書出版了,當然先睹為快。《前言》中,對○四年的「腰斬」作了小小的補充﹕章含之病危,洪晃擔心影響她的病情。我對此未能完全釋然,為什麼當時聽不到章病危的一點消息?

讀完了全書,有小小失望。記述的大多是個人之間的恩怨,未能反映出「家事總打上國事的烙印,一些『家醜』往往是「國醜』的產物」。我覺得,洪君彥到底是一個厚道、性格有點兒懦怯的君子。

反而附錄中的三篇文章《多維歷史,兼聽則明》(耿一剛)、《大紅門背後》(石樹)、《長恨人心不如水》(李捷),寫得直率尖銳得多,填補了我上述所說的「小小失望」。

其中談到,章含之做毛澤東的英文教師。「多半還是為她的容貌氣質和大家風範所吸引」;「是聰明政治領袖的精神娛樂」。其實,潛意識中有意淫的味道。還有﹕章與喬冠華婚後,對前妻兒女的苛待;兩人與江青的關係等等。別人倒鳴不平地,替洪君彥說了出來。

我總的感覺是﹕章含之是一個小江青,是一個最終未能得逞的江青;她敗壞了喬冠華,使他負上歷史的污名。

[司徒華]

李大同。貨真價實的「表達權」。

貨真價實的「表達權」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6日
【明報專訊】中共十七大的報告中出現了一個新詞兒:表達權。中國人民需要被「保障」的權利,又多了一種。這當然不錯,人民的權利總是愈多愈好。與世界人民比較一下,這個權利還是來得晚了不少年,聯合國的兩個人權公約,多少年前就已明確無誤地寫明瞭表達權屬於基本人權,和有權吃飯沒有什兩樣。

不過,十七大的政治報告裏有了,不等於人民就有了這項權利。譬如「知情權」在大陸已經是個常用詞兒了,連不少官員也時常掛在嘴上,可人民的知情權多少年來卻一點長進都沒有,甚至還有愈來愈少的趨勢。近日一個著名網站的主編告訴我,原來只有一個宣傳部管制傳媒,現在又來了一個「新聞辦」,新聞辦的官員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不僅禁止網站登什,還堂而皇之地命令網站什必須將什放頭條什的,儼然成了網路媒體的總編輯,不知道中國何種法律授予了他們這種權力。

再說表達權,黨的代表大會報告裏講了,在場審議報告的黨代表們應該身體力行,多少表達一些普通黨員和人民的意見吧?結果呢,人人的嘴巴都像一個模子裏鑄出來的,恨不能把天下的大詞兒都用盡,高瞻遠矚、意義深遠什的,讓人昏昏欲睡。這黨代表不知是用什辦法遴選出來的,怎都是拿空話當「表達」的高手?

不過,老百姓還是要表達的。十七大剛閉幕,就在網上看到了安徽省政協常委汪兆鈞先生寫給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的長篇公開信。公開信有數萬字之長,可我還是一口氣讀完,禁不住為作者鼓掌叫好。為什,因為汪先生在說真話,在說人民真正想說的話,在對人民關注的國家大事、要事發表個人意見。他決不人云亦云,以親身經歷痛數中國面臨的大問題、真問題:股市、物價、房地產、社會不公、失缺的政府、政治改革、平反六四、新聞自由、開放黨禁、停止迫害法輪功、軍隊國家化等等,等等,哪一個不是吾輩所關注的問題?這些問題,人人心中都有,惜乎在大陸媒體上看不到一個字!可以說,汪兆鈞先生雖然不是中共黨員,更無緣當黨代表,但是他比二千多十七大代表更有資格當代表,他在身體力行表達權。這是貨真價實地在代表老百姓在表達!

汪先生是個含辛茹苦的企業家,經歷坎坷。以一介布衣之微,能夠在省級政協裏當一個常委,實屬不易。企業家通常深知「禍從口出」,一般謹言慎行,只做實事,這就使得表達權不其然地只落到了官員和知識分子手裏,企業家與普通老百姓一樣,淪為「沉默的大多數」。這不正常,說明中國老百姓尚未生活在公民社會裏,公民所應有的對國家大事的知情權和表達權遠未落實。

然而汪先生帶了個好頭——沒有任何紙面上的權利,不經過萬千民的「以身試法」就自動變成實際生活規範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向汪兆鈞先生學習。

[李大同 《北京青年報》高級編輯]

鄭丰.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6日

【明報專訊】采丹道:「我老實說吧,我來你家是為了找回我叔叔的遺物。」容情問道:「你要找什麼?」采丹道:「翠玉白菜。」

容情點了點頭,說道:「那是我爹爹生前最喜愛的東西。」采丹拍手喜道:「翠玉白菜果然藏在你家!你爹爹生前跟你說過些什麼?」

容情靜了一陣,才道:「他死前只跟我說過兩件事。他說他曾救過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他若死了,這個了不起的人物一定會來找我,將我帶走。」采丹嗯了一聲,問道:「那是什麼人?」容情道:「他說這人叫做天風老人。」

采丹搖頭道:「沒聽說過。那第二件呢?」容情抬眼望向他,說道:「第二件事,是他藏起了幾件要緊事物,他死後我可以去找出來。」采丹眼睛一亮,忙問:「藏在哪裏?」

容情臉上露出一絲傲色,說道:「我為什麼要告訴你?」采丹搔了搔頭,說道:「說得也是。那……那我還是自己慢慢找吧。」容情嘿了一聲,說道:「你找不到的。我帶你去。」采丹大喜過望,笑道:「太好了!但你為什麼要帶我去?」

容情站起身,說道:「那些壞人要搶走我爹爹的東西。我不告訴他們藏在哪裏,他們在這古宅中便搜一百年也搜不到。我可不想他們在這兒住上一百年。那地方很難去,我需要你幫我。」采丹連連點頭,說道:「好極!」

四更時分,兩個小小的身影悄悄來到書房外,只聽拷打哀叫之聲遠遠從正屋傳來。容情轉到一扇照壁之後,伸手在壁上按了幾下,壁腳一塊石板倏然翻開,出現了一個半人高的洞口。容情當先鑽了進去,采丹也忙跟上,接眼前一黑,身後的石板已然關上。

容情拉起采丹的手,另一手摸牆壁,當先行去。那是條極長的通道,左曲右拐,容情有時經過幾個開口卻不進去,有時繞個大彎回頭而行,口中念念有詞,似乎在靠口訣尋路。這地下通道便如一個巨大的迷陣,而容情顯然對這迷陣極為熟悉,在黑暗中快步行去,毫不猶豫。采丹心中忐忑,卻不敢出聲打擾她,只跟她彎彎曲曲地行走了不知多久,但覺腳下傾斜,似乎愈走愈深入地底。又過了許久,才看到前面有些許光線。又走出一段,來到一間直徑五尺的圓室,發現光線是從頭頂照下。

兩人一齊抬頭往上看去,但見極遠處一團小小圓圓的微光,總有幾十丈之遙,原來二人竟是在一口極深的乾枯井底。采丹吹了聲口哨,說道:「誰料得到,這古宅地底竟然有個大迷宮!而秘室竟是在一口深井底下!」

容情微微點頭,說道:「我識得地底的路徑,別人若闖進來,就再也別想出去了。」往上指去,說道:「你瞧見麼?井壁上十丈高處有個小洞,洞中有個鐵盒,爹爹留給我的事物就藏在那鐵盒當中。你取得鐵盒,千萬不要打開,盒中有機括,讓我來開。」

采丹天賦異稟,又自幼練習家傳輕功,年紀雖小,輕功已是非同凡響。他抬頭觀望了一陣,便手腳並用,沿井壁往上爬去,不多時便來到洞口,伸手一探,取出一個鐵盒。他緩緩爬下,將鐵盒遞給了容情。

容情接過了,記起父親生前的囑咐,在盒蓋上的八卦圖上依照「乾、坎、艮、震、巽、離、坤、兌」的順序按下,鐵盒輕輕一響,蓋子啪一聲打開了。

暗淡的月光下,但見鐵盒中放兩件事物:一是一塊金色的令牌,另一是一棵五寸長短,雕刻得極為逼真的白菜,似乎是翠玉所雕。

采丹喜叫道:「翠玉白菜果然藏在這兒!」

(小說連載.六之二)

[文/鄭丰]

鄭依依訪“亮睛工程”

K,
哎呀,今天是個大愛的日子,我們也正在聯絡采訪癌癥晚期居家貧困病人的關懷故事。

跨越光明的城鄉鴻溝——專訪林順潮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6日
【明報專訊】林順潮的診症室裏,有一大而方正的木書桌,和靠牆而立的、擺滿藥物的木架子連成一體,深棕色的桌面上有許多膠紙貼後撕下的印,便得原來已經儉樸厚實的桌子更顯得有點笨拙;診症室的另一面,一整列驗眼器材,熒光幕上一隻病變了的眼睛,在林醫生還未來到接受訪談時,瞧等待的記者,一直瞪。

這個一百呎的房間裏,林醫生輕易地將高科技眼科醫術,以相宜的醫藥費用,與病患結連一起,可是在資源與病患分佈不均的中國,當城鄉之間有醫療屏障:大部分醫療資源集中在城市而農村的人口卻在全國八成以上,多數病人根本不在醫療服務可以接觸得到的地區,而收入低下的農民也無法負擔眼科手術費用,光明的世界,城市與鄉鎮間,由一道截然的鴻溝所分隔。

而他成立的「亮睛工程」,便先從白內障手,將醫療帶入農村,將這致盲的頭號眼疾踢開,讓光明照入農家。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數字顯示,因為身體老化而起的眼疾白內障,在發展中國家中,每一百萬名人口,每年便有一千例新增白內障失明的患者,而在十三億人口的中國,每年便有過百萬因而致盲的病例。

在人口相約的近十一億人民的印度,每年可作白內障手術的個案有四百萬例,可是在中國,每年可以施的手術個案才六十萬宗,即每年仍有近百萬新病例——掃除白內障的速度不及新增的病患,數字如同雪球,一直滾呀滾的愈來愈多人因而致盲——而內地城市每做一宗白內障手術,便得收費七千元,在農村平均每戶每年入息才三四千元,甚至在雲南、貴州等特別貧困的省份,農民收入或低至每年一千五百元,醫藥費連同路費以至停工的經濟損失,都使得農民要做白內障手術時,更難以負擔。

而中國的縣級醫院,縱使有眼科部門,卻有不少問題,譬如醫療設備簡陋、醫療人員培訓不足以至水平偏低、收費昂貴等等,都致令醫院醫治白內障的成效不彰。

源起潮汕扶貧項目

亮睛工程慈善基金主席林順潮醫生今年起,開始針對問題,成立「亮睛工程」,在縣級醫院的眼科部門,成立「扶持點」,派員培訓、為之添購設備等等,解決農村眼疾的醫療問題。

亮睛工程其實源起於二○○四年,於潮汕開始的「關心是潮流」醫療扶貧項目。項目在潮汕地區,選址六間醫院,每所投入一百萬元,給予精密的儀器和設備資助,由汕頭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汕頭國際眼科中心培訓當地醫生,由專家親自到扶持點上,手把手的傳授經驗和技巧。

受訓醫生先要在動物眼睛上做至少一百個手術、當手術助手一百次、在資深醫師指導下完成一百位患者任手術主力,遞交三段手術錄像片段作審核,才可得到獨立為病人施行手術的認可資格。

三年下來,在第一個扶持點、人口五萬三千人的潮汕地區三鐃,自從○四年十二月開幕以來,已經完成二千個白內障手術,大大改善了原來內地醫院眼科部門的效率,而且病人所需要交付的手術費才七百元人民幣。

而這七百元是農村成本價治病,包括了水電與儀器折舊等等,「否則我們難以經營下去的」。但因為中央統一管理,不但保持了連鎖性的醫治水平,也因為集體大批購買儀器和消耗品,白內障手術的關鍵「人工晶體」,從城市價格六百元,可減至八十元,還爭取到扶貧價和免稅等優惠,加上薪酬較低、且不用繳交租金,使得手術費用大幅減低至城市水平的十分之一。

此外,因為內地醫療政策所限,醫院並不能成立「院中院」,以防止醫院立牟利的部門,所以,以派員培訓當地人材的形式,協助管理,使得因為藥價高、水平低而少人問津的原有眼疾專科,多了病人去就醫,也解決了合法性的問題。「亮睛工程為還會每年提供醫院五至二十萬作其他發展之用。而且,抽血驗驗、照X光等,不是眼科的服務,都因為眼疾病人的使用,而帶動了整體醫院的業務提升,例如三饒,醫院總業務便連兩年提升了百分之二十五。」林醫生解釋為病人、醫生及醫院三者帶來的三贏情。

而在汕頭大學的統籌中心,則會負責監管營運的責任,管理帳目、儀器進口的篩選等等,「還會定期抽樣致電病人,監察會否有不規則的情,譬如七百塊收取了一千元這等貪腐事件」。

潮汕地區的試驗計劃,總共已經完成了五千宗手術案例,而五位能夠獨立做手術的醫生亦已訓練完畢。未來五年,還要在全國建立扶持點共一百個,每個扶持點一次捐款一百萬元,為此亮睛工程還要籌款一億元。九月,亮晴工程第一個亮晴點,已正式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扶貧眼科中心成立。而今月,於陝西將又成立第二個亮睛點。

林醫生便在內蒙這第一個中心開幕之前,已為病人施手術延醫,包括牧民鄒鳳榮婆婆。

自小患有小兒麻痺的鄒婆婆,丈夫早折、兒子下崗,每月只靠一百多元政府救濟金過活,行動不便的她,平時偶然推輪椅,拾荒幫補家計。三年前,她雙眼開始視力模糊,左眼望光線時還會感到痛楚,近來還連外孫女的樣子也看不清。

復明後,說不出話來

林醫生為她完成手術後,請她在開幕禮上致詞,起初,她手執麥克風,嚅嚅地說:「我終於看得清楚了……我們家庭婦女,不會講話……怎麼辦呢……」可是她說起失明後的生活、看不清兒孫的孤清,愈講愈動情,足足講了五分鐘不能停下。

復明後,鄒婆婆希望可以重新自力更生,起碼可以借靠輪椅而行動。

鄒婆婆因為是特困戶,七百元的醫藥費,即使已經很低廉,亦是難以負擔,因此,亮睛工程豁免她的醫療費。「我們估計這樣的患者,將約有一萬五千人,我們會為其支付費用,故在一億元外,將要另外加等得一千萬元。」

[文/鄭依依]

a link.海南的新戰略地位

a link.龍口粉絲:《親愛的安德烈》

E,
謝謝。清早起來開機看見好東東,真開心。是啊,我可不想兒子說我老得動彈不得了。所以啊,趕緊跟著老師的路,探一探。你啊,可是有兩個兒子呢,一路將如何相處呢?我們,一路交流吧。

饕餮時間:好蟹之徒










K,
另一款連載,圖文連載,今天給看圖,明天給看字。嘿嘿。因為,小女子,玩累了。

11/05/2007

鄭丰新武俠《古宅風情》


K,
小龍女好久不知武俠為何味道了。拿——酒來!呵呵。

不過,起承轉合好像快了點兒……想看這容(無)情小姐,究竟啥秉性。沒爹沒娘的女孩,不只是倔和野吧。看來,還得摔好幾跤。
這鄭丰莫非就是那“紅袖添香”里的鄭丰?


古宅風情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5日

【明報專訊】編按:鄭丰武俠,連金庸亦拍手讚好,她的最近短篇,在此連載六天。《明報》好久沒連載武俠了,新不是懷舊,而是新的開始。

一座宏偉的古宅之前,巍然立一株枝葉茂盛的百年梧桐。仲夏正午,日頭極烈,梧桐樹的濃蔭卻遮得樹下猶如傍晚。陰暗的樹影中悄沒聲息地站了一個全身白衣的小女孩,正抬頭往樹上望去。女孩約莫六七歲年紀,一張臉圓如滿月,一對眼睛細如月牙,小嘴緊閉,臉上全無笑容,嚴肅中帶幾分天真可笑。她仰頭,雙眼直望濃密的枝葉當中一個小小的身影。乍看之下,那似乎是隻松鼠或雀鳥;細看下才看出那是個身形瘦小的男孩兒,笑嘻嘻地在梧桐樹離地七八丈高處攀爬縱躍,穿梭於粗如手臂的枝椏之間,身形輕靈敏捷,猶勝猿猴。小女孩肅然仰望,漆黑的瞳孔在細細的眼睛中隨男孩的身形微微轉動。

寂靜之中,古宅紅漆斑駁的大門呀一聲打開了,一個年老僕婦站在門口,喚道:「小姐!快進來,外面熱哪!」女孩兒紋絲不動,有若未聞。老婦蹣跚地走到樹下,拉起女孩兒的手,說道:「你早沒了娘,爹爹又剛出了事,快聽話,回屋裏去!」

小女孩甩開了老婦的手。老婦甚是不悅,埋怨道:「你這小娃兒,爹娘都沒了,偏又是這般孤僻性子,瞧以後誰來睬你?」

小女孩全不理會,只顧抬頭望樹上的小男孩兒。老婦也瞇眼往樹上望去,看清楚了那男孩子的身形,啐了一口,道:「我道是誰,原來又是這猴子偷兒!你膽子不小,竟敢來我容家大門前耍猴戲兒!待我叫人拽你下來,飽打一頓!」

小男孩高高跨坐在枝椏上,兩條腿胡亂晃動,低頭向老婦做個鬼臉,隨手摘下幾粒梧桐子往下亂扔,一粒正打在老婦的鼻樑上。

老婦大怒,一邊咒一邊快步回入古宅,高喚:「來人哪!那小猴賊子又來了!」

小女孩仍舊站在樹下,抬頭望男孩,男孩向她做了個鬼臉。女孩忽然往前幾步,來到樹根之旁,手腳並用,爬上樹去,身手竟十分靈活,不多時便爬到了男孩坐的枝椏之旁。男孩睜大眼睛,拍手笑道:「你爬樹的功夫倒挺不錯的!」

女孩面無表情,凝望男孩,冷冷地道:「你為什麼老來我家偷東西?」

男孩身子向下一翻,用腿彎勾樹枝,倒掛在半空,笑嘻嘻地道:「因為我高興!」

女孩神色肅然,說道:「你可知我爹爹是誰?」男孩道:「誰知道你爹爹是誰?」女孩正色道:「我爹爹是通州最厲害的捕頭,專抓你這樣可惡的偷子!」男孩仍自倒掛,隨風搖晃,笑道:「但你爹爹不是死了麼?不然你幹麼一身白衣?」

小女孩雙眼瞇起,一張圓臉忽然充滿煞氣,倏地向前一撲,雙手直向男孩抓去。男孩驚呼一聲,雙腿一鬆,跌下樹枝,小女孩撲了個空,也跟往樹下跌去。男孩當日已在樹上攀爬了一陣,熟悉樹形,反應極快,左手一撈,及時抓住了一根樹枝,穩住身形,女孩兒卻直跌了下去,砰一聲摔在樹下的土地上。

男孩驚得臉色煞白,叫道:「喂,你沒事麼?」見那女孩動也不動,匆忙爬下樹來,趴在地上看那女孩,但見她一張圓臉顏色慘白,雙目緊閉。男孩伸手搖了搖她,急道:「你不會死了吧?不要死啊!」

便在此時,方才那老婦領五六名家丁奔出古宅大門,指男孩道:「就是那小子!他連續幾天來廚房偷吃偷喝,又在正屋外探頭探腦,不是個好東西。快捉住了!」

男孩只顧觀望那女孩,全沒理會眾家丁圍將上來,七手八腳地將他按在了地上。老婦見小女孩一動不動地躺在當地,大驚失色,衝上前抱起她,叫道:「小姐!小姐!」見女孩昏迷不醒,轉身一把揪住男孩的衣領,道:「你這殺千刀的猴子,你把小姐怎麼了?」

男孩也不過八九歲年紀,在幾個大人的執持下顯得更加瘦小,此時已驚慌得說不出話,只斷斷續續地道:「我……我沒做什麼,她從樹上摔下來……」

便在此時,忽聽馬蹄聲如雷般響起,一群十多騎快奔而來,停在古宅之前,看服色都是官府中人。當先一個矮壯官人向一眾家人喝道:「通州神捕容不得大人的祭禮,可是在此?」

家丁互相對望,瞠目不對。老婦只顧抱女孩哭泣,全沒聽見。馬上那矮壯官人沉下臉,提高聲音又喝問了一次:「通州神捕容不得大人的祭禮,可是在此?」

老婦嚇了一跳,這才站起身,結結巴巴地道:「容老爺……老爺的祭禮?夫人過世得早,老爺又沒個遠近兄弟,這祭禮……我們下人也不知該如何辦……」

矮壯官人不再理她,向餘人道:「是這裏了!」又對老婦道:「聽說容大人有個女兒,就是這小女孩麼?」老婦點了點頭。矮壯官人臉現喜色,說道:「抓起來了!」便有幾個差役模樣的人跳下馬來,推開老婦和幾個家丁,將女孩抱了過去。老婦驚叫道:「你們做什麼?」那矮壯官人全不理會,指容家大宅道:「把守四門,不讓任何人出入。將這些下人全關了起來。大伙進去,給我仔細的搜!」

* * *

古宅深夜。

狹小的暗室之中,一眾下人垂頭喪氣地坐在地上,怨嘆為何不曾早點捲帶些金銀古董,遠走高飛。主人容老爺遠在通州城中任職捕快,常年不在家中,出事後只見得棺材送回家來,留下個六七歲的小姐,能管得什麼事?現今官府派人抄家,一眾下人都脫不了干係,一番拷打訊問是免不了的了,怕還得落個充軍變賣,客死他鄉。眾人正說得悔恨驚憂交集,全沒留心到方才跟他們一起被捉住關起來的那瘦小男孩,正悄悄地縮到屋角,趁沒人注意時,身子忽然向上一彈,不知怎麼就躍上了屋樑,從瓦縫間鑽了出去。

男孩悄然爬在屋脊之上,側耳傾聽。過去一個月中,他聽從嬸娘的指示,每日都潛進這古宅,將各處房舍廳堂、庭園廚廁都摸索透了,將每件家具陶瓷、衣物書籍都翻看遍了,但仍找不到那事物。他嬸娘極為不耐,聲色俱厲地向他吼道:「容不得死前,每年都一定請鏢局護送幾車事物回老家,那事物肯定藏在這古宅之中。但他平時不住在此,只留些不會武功的僕役,也不怕人來偷盜,想必將事物藏在極隱密的秘室之中。你找了這麼久都毫無線索,關鍵一定在他的獨生女兒身上!」男孩想到此處,縮起肩頭,苦臉暗想:「但盼她沒摔死才好!」

此時已過三更,四下一片漆黑寂靜,只有正屋仍燈火通明。男孩觀望一陣,悄然從屋脊滑下,輕輕一縱,跳上了中庭的樹枝,穩住身形,又跳上了正屋的屋頂,落足出奇輕巧,半點聲響也沒發出。他伸手慢慢移開了一片屋瓦,低頭往屋中望去。

但見為首的那矮壯官人站在一張巨大的樟木圓桌之前,桌上放滿了各式各樣的珍奇寶貝、古董雜物,他的手下差役仍不斷從各處抄出一箱箱的事物來放在桌上。那官人手持油燈,一件件拿起來觀看,皺眉搖頭,又一件件放下來。看了好一陣,他終於嘿了一聲,說道:「都不是!給我叫醒了容家小姑娘,帶她過來。」男孩聽了,暗暗噓了口氣,心想:「幸好那女孩兒並沒跌死!」

過不多時,便有人將容小姐帶了進來。她仍舊一身白衣,頭髮散亂,腦後的兩條辮子只一條還用白絲線繫,另一條已全散掉了,披在背後。她睡眼惺忪,一張圓臉雖蒼白,神色卻十分沉,冷然瞪眼前這群陌生的官差,毫不畏懼。

那矮壯官人問道:「你爹爹生前最喜愛的事物,都收在哪裏?」

容小姐指了指大圓桌子,說道:「不都在這兒了?」官人又問:「你爹爹死前,可告訴過你這大宅中有何隱密的藏寶室?」容小姐搖了搖頭。

官人臉色一沉,往大桌一指,說道:「你爹爹身為捕快,卻暗中吞沒這許多贓物,如今全給我搜出來了,罪足抄家滅門!但有幾樣重要事物,我們尚未找,想是被你爹爹藏在隱密之處。你若不想挨板子,便趕緊說出,我大發善心,或可替你減輕罪刑!」

容小姐冷然瞪他,說道:「我爹爹很少回家,就回家也很少跟我說話。他若真有什麼藏寶室,又怎會告訴一個六歲的小孩子?」

那官人一怔,心想:「這女娃年紀太小,或許真的什麼也不知道。」仍厲聲道:「在我談大人面前,說謊的下場可是極慘的!你今晚好好想想,明日我再問你!」吩咐手下道:「今晚別給她東西吃,餓她一晚。明兒一早帶她來見我,她再不說,大棍伺候!」幾個差役便將容小姐帶了下去。

官人又喚道:「將那些下人一個個帶來,嚴刑拷問!」

男孩悄悄從屋簷後探出頭來,望差役將容小姐帶入了一間偏房。他等了一陣,才慢慢爬過屋簷,踏上圍牆,來到偏房的屋頂,掀開屋瓦,往下看去,不由得一驚。卻見容小姐坐在屋子當中,仰頭,一雙細細的眼睛正望自己。小男孩定了定神,從屋瓦縫隙中鑽入,一躍而下,正落在容小姐身前,地悄然無聲。

容小姐毫不驚訝,只面無表情地望男孩。男孩卻難掩欣喜,拉起她的手笑道:「太好啦,我真怕你跌死跌傷了!」容小姐微微一怔,抽回了手,問道:「你是誰?」男孩笑道:「我叫采丹。精采的采,靈丹的丹。」容小姐道:「我叫容情。容易的容,無情的情。你跑來我家做什麼?」

(小說連載.六之一.明續)

[文/鄭丰 圖/梁嘉賢]

a link.抢镜!

龍口粉絲。心向往之。



K,
我的心,不平靜,如,月光下的,大海。

Cara,
謝謝謝謝啊。

a link .林志玲。華航。月歷。

美女也瘋狂




如花,女子。

看吧,看吧,這是我們關于第五十七届世界小姐总决赛專題名,不日就推出。
我的同事小才子,拎了臺好點的相機拍美女,傳信來直言:幸福!呵呵。

透露點點信息:
欄標:美女也瘋狂 Miss World!Miss World!
文字欄目:
追世姐手記
圖片欄目:
一:如花亦如畫(今屆)
二:往事不如煙(過屆)
三:就想看看你(賞美女眾生相)
資訊欄目:
喜歡你模樣(美女一一看)
世姐賽日歷

特別小女人

K,
不知為何,慧敏最近著迷研究女人的性感,或許是有感而發吧。香港女子,真是有趣,性感是可以研究出來的麼?呵呵。
今天這一篇,由外而內,由內而外,由古到今,如做研究專案,點到是都點到了,怎么好像就是少了份靈性?末段,“悍然”列了“四招”,如果遇到東施效顰者,就麻煩大了哈。

小女子想順著慧敏的研究思路,玩兒個“狗尾續貂”。
反正是玩兒,扮“特別小女人”,寫純女性立場。
第五招:女子怎樣算是達到性感了呢?小女子說點兒玄的:對自己,特在乎,又特不在乎;對他人,特不在乎,又特在乎。凡事,游刃有余,舉重若輕,連自己都被自己弄得暈乎乎的,就夠性感了。
第六招:怎樣達到性感呢?得請外援。沒有女子是天生性感的,女子如藝術品,是需要雕刻的,情感的雕刻。當雕刻師與他在意的材質,兩廂達到了相悅的地步,性感的女子就自然而然被雕刻出來了。古語曰:女為悅己者容,說得就是女子自內而外,漸漸性感的過程。“悅己者”,可以開為“性感”的“藥引子”。
其實,大自然也是如此,哪里有沒有雨露灌溉,就能“一枝獨秀”的花兒,除非,是假花兒。

可是,如果,摧花,也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啊。
女人花。脆弱。悲哀。
性感,如花魂,毀不得。


性感四招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4日
【明報專訊】談起女人的性感,意猶未盡。我相信每個女人都會說,每個人對性感的理解不同,性感也不一定與美麗有關。有些性感是視覺觀感,有些則是從本身性格散發。此外還有媚俗的性感、高貴的性感。而最高境界的性感,也許是骨子裏的性感。
有些性感,乍看風騷蝕骨,但接觸多了,就失去味道。耐看的性感,是看學識、魅力和風度。其實女人的性感,可以很多樣化,深層看氣質,表層只看肩膀或鎖骨,都可以很性感。
總而言之,各人眼中的性感不同。有人認為張曼玉的性感是優雅,但也有人嫌她太單薄;有人喜歡鞏俐飽滿;有人迷戀舒淇野性;還有人讚許鍾楚紅有女人味。雖是觀點與角度不同,耐人尋味的性感從來都超越視覺,有獨到氣質,成諸內而形諸外,舉手投足都放射光芒
所謂「燕瘦肥環」,趙飛燕的細腰迷人,楊玉環的肥美也傾國。而在賈寶玉眼中,珠圓玉潤的寶姐姐玉臂很性感;但瘦骨伶仃的林妹妹,那似笑非笑眼、似蹙非蹙眉更吸引。性感的綜合表徵,外在成分應是樣貌身材、穿著打扮;內在成分則是神情、言談、舉止,甚至包括聰慧。
有性心理學家指出,女人性感有四招。其一是在自信之餘,還要保持幾分神秘感,在男人面前,切勿如數家珍般盡訴心中情;其二是穿衣即使暴露,也要露得有意境,大原則是若隱若現,其次是「獻醜不如藏拙」,不好看的地方要藏起來;其三是善用眼波流轉,不管是秋水翦瞳或是微絲細眼,不管是憂鬱迷惘或是天真帶笑,眼神總要有神有韻,顧盼自如;其四是呢喃軟語,充滿感性的嗲聲嗲氣,能向男人勾魂!
[何慧敏]

11/04/2007

肥仔手跡

K,
和肥仔約定,媽有份分享他的中學生活,用一種文字流的方式。
肥仔,常常即日在課上亂按一通,嗶嗶,傳給媽分享。媽呢,有時就在無聊的新聞之間,看著手機傻樂一陣。

這是最新的字流:
今天上數學課的時候,我同桌說:“這數學課是度分如年啊。”接著問我還有多長時間下課,我說:“還有二十年。”

幾有型、幾有型


K,
嘿嘿,呵呵,哈哈哈。小女孩,幾有型。

住煲茶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4日

【明報專訊】那天幾乎用央求的口希望小女孩陪我到澳門看劇,Grease,《油脂》,交換條件是在威尼斯人酒店住上一夜,讓她重溫數年前在拉斯維加斯的歡樂感覺;跟我一樣,她喜歡懷舊。

心不甘情不願地,小女孩答應了。

為了提升她的賞劇意欲,出發前,我先把《油脂》電影買回家,讓她看看尊特拉華達的當年雄姿,當然亦是借意在她面前吹噓自己的當年雄姿。那歲月,尊特拉華達瘦得雙頰下陷,飛機頭,雞翼衫,黑褸黑衣黑褲黑鞋,由頭黑到落腳,走路搖晃似船,樣子實在衰格,但在十六七歲的吾輩心底,他是不可侵犯的歌神和舞神,所以當有人在電台節目裏把John Travolta戲稱為「住煲茶」,我生氣得幾乎想到電台潑紅油。

小女孩看電影裏的尊特拉華達,我坐在旁邊,不斷說,嘖,你睇,幾有型、幾有型,我以前就十足十佢咁。她側臉瞄我,眼神似是在說,喂,你好煩呀大佬,唔該吹牛行遠啦!
* * *
我當然沒騙她,少年人模仿偶像,天經地義,而既然刻意模仿,當然覺得自己神似,這是娛己行為,並非為了娛人;只可惜當時不流行拍照,沒有留下有圖為證的飛揚紀錄,否則必刊印於此,污染一下大家的眼睛。

奇怪,在相簿內反而找到一張父母親的黑白照片,亦是十六七歲吧,都穿著緊身摩登衫褲,和另一對男女朋友在保齡球場內直望攝影鏡頭,留住了目光,也等於留住了時間,永遠青春,日後即使當小女孩老了,照片中人的笑容依然燦爛。

活在照片的我們,快樂遠甚於活在現實,感謝照相機,這個小小的裝置就是天堂的入口,不必審判,即得永生。
* * *
《油脂》音樂劇是熱鬧的,男主角不是尊特拉華達,但無損精彩。小女孩看得哈哈大笑,還拍手、跟音樂輕輕哼唱。

但唯望坦白從寬:全劇兩小時,我在第一百分鐘閉目入睡了。跟劇無關,只是前夜在賭桌上「怡情」太久,睡眠不足,在劇院的昏黯裏呼呼睡去,還在夢中遇見何大博士鴻燊先生。
轉醒張目,小女孩在笑我。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閱讀期待。劉紹銘《能不依依》。

依依不捨 文字滋味
2007年11月4日
【明報專訊】我早就在書面上認識劉紹銘了,最早讀到的是《吃馬鈴薯的日子》,而後是《二殘遊記》,記述他在美國讀書的艱難日子,寫得生動活潑,亦莊亦諧,不乏幽默。《吃》可謂之為長篇紀實散文,《二殘》該算是新章回體小說,風格與《吃》相近,嘻笑怒多些,文字一樣「生猛」。他有過表白,「二殘不是自傳,也不是小說,只是一個吃時代塵埃的美華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後來他的文章讀多了,對他的「歷程」也近乎「瞭如指掌」了。
他出身貧寒,十來歲就在香港社會下層打滾。不信?有文為證:
「我當時剛好是失學少年,過童工歲月,寄居親戚家。」「我出身市井,幼年曾在半山區般含道的大行的士公司當電話接線生。」若嫌其太簡,再抄一段他的「坦白交代」:「在香港念完初一後,就失學。先在一印店當了兩年的學徒,後來改在一家計程車公司當接線生。正常的教育機會失去,一有空閒,就看雜七雜八的小說和報紙副刊。看多了,就會模仿。如果我那時還在受教育的話,那應該是高一那一年,寫成了第一篇3000字左右的報紙副刊小說,投到當時新辦的《中聲晚報》。想不到,竟登了出來了。」以後當過印刷店經紀、書店伙計和黑市小學教員。通過投稿認識了張葆恩、余英時、楊際光、三蘇。16歲那年得了肺結核,看不起醫生,買了針藥,楊際光給他注射。他一生不忘。
這段「克難」的日子,在他的新著《能不依依》中,你仍可以讀到。誰能忘記過去呢?忘記過去則是對自已的背離。
到了台灣念大學,4年的生活都靠他在港練就的那支筆賺取稿費維持。
他是苦讀出來的,所歷辛酸可想而知。他一本散文集取名出自於「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煙雨平生》,不無對那段生活的感慨和寄託。
董橋「文」 劉紹銘「野」
我早已從閱讀裏得知他有酒名,善調雞尾酒,修煉到半仙的地步,亦有文為證:「茶有茶道,酒有酒道,而馬丁尼之調製,要得上品,需拿出齋戒沐浴的虔誠心情。先取矮腳夜光杯一隻,置於冰箱冷櫃待用。杜松子與苦艾酒,寧缺毋濫。前者得用英國進口貨,如『吃牛肉的人』,後者應取來自蘇菲亞羅蘭故鄉的馬丁尼牌。一般酒吧酒保,若非事前指定,均用三『松』一『苦』的對比,實小兒科耳。均生兄與我,常從五一之數。是時也,潔手切澄黃檸檬皮一小圈,取出冰櫃已上薄霜之夜光杯,注入受過冰塊洗禮的杜松苦艾,作『唇』飲,味如仙醍。」
酒能調到這個境界,中英文到了他手裏,中譯英,英譯中,亦如他之調酒皆手到擒來,翻手則為雲覆手則為雨,乃等閒事一樁,連董橋也在《劉文指要》佩服一番。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就是他主持翻譯的,得以嘉惠兩岸讀書人,此書廣為流播,張愛玲沈從文錢鍾書諸家得以「翻身得解放」,夏志清固然是首功,紹銘大哥之功豈不大哉?但他的主力還在研究和推廣中國文學上,英文著作《曹禺論》,編譯為英文的《中國中短篇小說》諸書,現在仍是大學的教本;對於中國現代文學的研讀,所得結論就是一句話:「涕淚交零的中國現代文學」,形象而生動,一語中的。如此才俊,一出關就不同凡響,九十年代首次應邀回大陸開學術會,太原主辦方安排他入住「總統套房」,以最高待遇招待,連見慣大場面的紹銘大哥,見禮儀之邦的如此禮數亦受寵若驚。一次去華東師大演講,學生聞風而至,他沒想到竟然當了一回「學術明星」,頻呼過癮。
不過,隨筆才是他的拿手好戲在香港作家中,董橋「文」劉紹銘「野」,各顯本色。我說「野」,是說他的文字放得開,有難得的野趣,野性,潑辣,恣縱不羈,不拘泥,不避俗詞俗語,又能化俗為雅。在他的隨筆的行文中,常引入一些市井語或大陸的一些時興俗語,有斑駁之流采,勃勃之生氣。有些隨筆,旁徵博引,隨手拈來,既不滯澀,也不枯乾,如路之四通八通,又路標明晰,顯學者本色,得隨筆之自在。其新著《能不依依》,雖是報章上的專欄文字,還得「戴鐐銬跳舞」,劉大哥卻舞出了龍吟與鳳韻,一刻也未離其教授的當行本色,其學(所讀過的中外書籍及其吸納消化)無時無刻不在文中顯現。然而最見其文字生機的本領,依我之見還在於「野」。我讀《能不依依》書稿,當讀到〈大鳴大放〉一文,說及林行止的〈屁話連篇〉,劉大哥用上非常政治的「戒急用忍」四字,我禁不住笑出聲來。此四字用在放屁上,妙到毫顛,妙不可言。屁雖是生理現象,亦如毛主席教導「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本來或響屁一聲或悶響如滾雷,你一用李登輝的「戒急用忍」訣,其氣受阻,忍無可忍之際,或連放三響,或長音如笛,更見尷尬。這種「野」趣,在紹銘大哥的文章中常常可以讀到,過癮至極。你要出身書香門第、無處不雅的董橋也來一手,他才不幹呢。
在文字不再感人的時代,在報紙不再有小說版和校園版的時代,「什麼文字都不看,只看電影的話,說時遲那時快中國就會變成『文盲大國』了」(此處的「說時遲那時快」是劉紹銘的招牌風格),對那逝去的日子我們能不依依?回想過去,讀劉紹銘新著書稿,我腦海裏冒出的是:還能再來一個劉紹銘嗎?
(本文經編輯刪節,標題為編輯所取)
劉紹銘,廣東惠陽人,生於香港,筆名二殘。1960年畢業於台大外文系,就讀大學期間與白先勇、葉維廉、李歐梵等台大同學創辦《現代文學》雜誌,66年得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學位。曾任教香港中文大學、國立新加坡大學、夏威夷大學、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退休前為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主任兼翻譯系講座教授。
古劍,原名辜健,為《文學世紀》(已停刊)雜誌主編。曾出版和編著有《夢系人間》、《香港記憶》等;1939年生於馬來西亞,少年時返中國升學。61年畢業於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任教福建華僑大學中文系。74年移居香港。
《能不依依》
作者﹕劉紹銘
出版﹕天地/香港
文/古劍

中環山坡上的土地的故事

k,
讀之,為親親土地,動容。是啊,歷史,其實是有跡可尋的。“偉大”,更多時候,就在身邊,在溫暖的歷史細節里,而不在遙遠,時與空。人們啊,何時才能洞悉,鄰家的胡須“阿叔”,其實就是時代的旗手吶?

山坡上,一塊地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4日
【明報專訊】這是一篇關於一幅位於中環山坡上的土地的故事。
荷李活道警察宿舍地皮原列於勾地表內,可供發展商興建兩座30多層高的住宅大廈。中西區關注組過去兩年一直透過規劃申請爭取將地皮改劃為公共休憩空間及社區用地,及完整保育地皮內的中央書院遺蹟。最後特首宣布將此地皮剔出勾地表一年,並邀請關注團體提交活化方案,同時,古物古蹟辦事處證實在兩座警察宿舍中間的平台發掘到中央書院的地基遺蹟。筆者一直監察並拍攝整個考古發掘過程,驚見古蹟出土,特以本文說說這塊土地的故事,並提出一些問題。
在荷李活道以南的山坡上有這樣的一塊土地:形狀近方,唯北邊呈弧形,地塊沿山坡建成三層平台,四周被護土牆及石牆重重圍。只有兩個入口,南面的入口只容一人經過,隔鐵欄可看見一道雅致的花崗岩石階。東面的入口較大,可供車輛進入,一樣是鐵欄深鎖,一棵不知名的大樹聳立在牆內。最底部分是一列護土牆,牆上長十多棵垂榕,剛勁的樹根有被斬伐過的痕。再往西走,沿石階而上,仍然是高高的護土牆,近梯級盡處的石牆部分被英泥封閉,似是一個從前的入口。圍牆內有兩座建於50年代初的七層警察宿舍,現已空置,灰白的外牆日漸剝落,封塵的窗戶卻半開。
這樣的一塊土地維持這狀態已經十年,大家彷彿忘記了它的存在。
有誰知道,這裏曾聳立過一間在香港教育史上最輝煌、最震懾人心的學校?
革命的基石
中央書院於1862年在歌賦街創立,是香港第一所由政府開辦的學校,1889年遷往荷李活道,易名維多利亞書院。1894之後再易名皇仁書院。
1884年4月26日,一名來自香山的18歲青年首次踏足荷李活道的校址,參加新校舍的奠基儀式。中央書院的收生紀錄提供了這些資料:孫帝象,入學編號2746,住址必列者士街2號,年齡18歲,入學日期1884年4月15日,父母居於香山。就這樣,年輕的孫帝象在開學後的第十二日,高高興興地隨大隊走過馬路對面的新校址,看當時的港督寶雲爵士把基石埋在地下。孫帝象,即今日我們熟悉的孫中山先生,於中央書院就讀兩年後離校,未能看到新校建成。1923年他在香港大學演講,卻提及當年的情懷:
我於30年前在香港讀書,暇時輒閒步市街,見其秩序整齊,建築宏美,工作進步不斷,腦海中留有甚深之印象。我每年回故里香山二次,兩地相交,情形迴異,香港整齊而安穩,香山反是……我恆默念:香山、香港相距僅50英里,何以如此不同?外人能在70、80年間在一荒島上成此偉績,中國以四千年之文明,乃無一地如香港,其故安在?
我們無法知道荷李活道校舍奠基對孫帝象有什麼啟發,但肯定的是,中央書院的西方教育以及在香港的經歷奠定了他日後的革命思想,亦改變了整個中國的命運。
我們今天還能找到這段歷史的印記嗎?孫帝象當日肅立之處,正正就在荷李活道那塊奇妙的土地之內。
鴨巴甸街上的老太太
時維1889年7月10日,歷時5年及耗資25萬元的建校工程終於告一段落,維多利亞書院的師生首次踏足新校園。由山下仰望,新校的建築宏偉得像一座華美的城堡。
位於鴨巴甸街近荷李活道街角有一個入口,是學生從山腳步行上學最常用的通道,由該處可走進下層操場。這兒種植了12株樹,屬Aleuritis科,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直護蔭這校園,被稱為「十二門徒」。其中一株,曾被閃電擊中而生出真菌,是為猶大。
沿連接上下平台長長的花崗岩石階向上走,來到上層操場,這兒是學生們踢毽、做早操、打球的地方。從操場走進校舍,先來到一個幽暗的地牢,再上一層才是入口大堂(由士丹頓街正門進入),也是學校的中心地帶——大禮堂。
從學校的舊照可見到梳辮子的學生在大禮堂內專心地應付考試,背後是高高的羅馬式石柱;也有1913年英王佐治五世登基時,香港殖民地政府在大禮堂舉行慶祝晚宴的景:禮堂的四周掛滿王室、校長的肖像,賓客舉杯致敬,一片喧鬧和繁華。時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大英帝國」最光輝的回憶。
再去看課室:數十名學生坐在光線微弱、如深沉洞穴的班房裏,聽老師在台上講學。吊扇緩緩在轉,難驅散南中國的悶熱。從露台外望,維多利亞港的景色盡收眼底。
翻看皇仁書院的歷史圖片集,一張張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在眼前展現:孫中山、廖仲凱、唐紹儀、王寵惠、陳錦濤、溫宗堯、黃文山、何東、何啟、韋玉、霍英東……這些在中港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們的學生時代是怎樣渡過的呢?「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的皇仁精神,是怎樣啟發了他們呢?第二次世界大戰及日治期間,這座被尊稱為「鴨巴甸街上的老太太」(The Old Lady of Aberdeen Street) 的華美城堡失陷,成為日軍騎兵部隊司令部,學生的書桌淪為飼料箱。1944年一場大火摧校舍頂部,校園物資盡毀,只剩校長Dr Bateson Wright 之半身像埋藏在瓦礫之下。
校長 Mr de Rome 於戰後返回校舍,看見一片頹垣敗瓦,痛心疾首,依依不捨向這前人努力耕耘的心血結晶作最後致敬(「I saluted the scene of a life's work and said farewell」)。
城堡沒落了,只剩下四幅圍牆、一些台階,可是這學校的人文精神,以某種狀態存活在荷李活道那塊土地之內。
由城隍到特首
時間推前到1843年,英軍登陸香港島不久,本地華人在荷李活道的山坡上興建一座城隍廟。這是一片陡峭的土地,分隔維多利亞城的歐人住宅區和西面的華人聚居地。
從1865年的差餉估值資料得知,城隍廟當時的估值是240元,比皇后大道東的大王宮廟的估值(120元)高一倍,但相比1847年興建的文武廟(估值1,320元),城隍廟的規模就相對較小。
我們對城隍廟所知不多,歷史學家Carl T.Smith曾在其1973年的Notes on Chinese Temples in Hong Kong引述,估計城隍廟除祭祀外應該是作社區會堂的用途。城隍原是守護城池的神,保一方安寧,時代推移,漸漸加重功能,包括祈雨、祝豐收、預卜吉凶、驅邪除病、冥間諸事全都歸其管轄。另一種說法是城隍是神界的司法官,因此民間發生糾紛,或有冤屈時,都會到城隍廟斬雞頭發誓。如是者,城隍廟可能是殖民地時期香港市區內的第一座華人社區建設項目。
1852年葡籍的Floriano Antonio Rangel購入這片土地,在城隍廟周邊興建50間房屋。1876年政府買回土地,翌年刊憲拍賣所有建築物料(包括城隍廟),但訂明買方不能破壞建築物的地基及擋土牆。政府在清理所有地面上建築後發現地皮已形成平台,遂依照地形設計中央書院。
經過百多年的變遷,城隍廟、中央書院的地基是否仍埋在荷李活道地下?專業的考古探索十分重要,發掘到的遺蹟立體地展現了這片土地的歷史深度,亦承載了實體存在與消失的精神意義。
有形與無形
1951年,荷李活道的地皮在戰後重建成兩座已婚警察宿舍,實用的七層設計,樸實無華,是許多警員及其家人的理想居所。我們的特首曾蔭權及前警務處長曾蔭培,就在這兒度過他們的童年歲月。長大後,弟弟步父親的後塵成為執法者,哥哥則成為特區的領導,並曾多次重返舊居,探訪認識多年的老街坊。
160多年前本地華人選擇在這裏興建他們最重要的廟宇,供奉城市的守護神;40多年後政府又選擇在這裏興建它最宏偉的學校,培育了無數的社會領袖;六十多年後政府在這裏興建了兩座樸實無華的警察宿舍,竟也孕育了我們今日的特首。這一切並非偶然,在這片土地上出現的選擇和巧合,為這城市提供了一條重要的線索,讓我們知道:歷史,其實是有可尋的。
沿陡斜狹窄的鴨巴甸街走上荷李活道,警察宿舍給人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並非因其建築獨特,而是在這裏我們能罕有地看見城市的一片天空。宿舍底部的護土牆用不規則的石塊砌成,令人想起百多年前殖民地政府在這兒開墾維多利亞城,是將山坡剷平,護土牆用來防止泥土鬆脫,現在卻成為那一段歷史的見證,透露前人是怎樣去適應和改造環境。
護土牆上的石隙為雀鳥帶來的榕樹種子提供生長的環境,強壯的樹根吸取石牆的養分和水分,長成今天橫跨荷李活道的綠蔭,是我城獨特的文化景觀。
若果政府容許的話,我們大可走進圍牆內,近距離看看荒廢多年的警察宿舍。年前曾作鬼片的場景,這兒確實有點蒼涼。嘗試去找408室,是否在走廊的盡處,當一切都靜下來時,能否聽到少年被嚴父訓導的聲音?
再走回平台,站在兩座宿舍之間,這裏曾是中央書院的心臟地帶,整座校舍設計得最宏美的部分。新校舍奠基當日,孫中山先生站在那兒呢?傳聞中,學校的基石連同一些金幣就埋在校園的東北角,東北是傳統上吉利的方位,這塊基石今天還在嗎?
城隍廟的確實位置在哪裏?只知道是91號地段,即地皮的西北位置。也難怪,這兒旁邊有一條城隍街,揭示這一段早已湮沒的歷史。當日城隍廟拆卸,城隍像被安放在哪裏?會不會就在附近的文武廟?
這一連串的問題,以及日後再發掘到的新問題,將成為這塊土地之歷史價值的註腳。當政府在大談「集體回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究竟能否做到真正的保育,還是仍停留在支解古蹟、以牌匾代替之的層次,這塊土地的去留將會是一次重要的測試。
完稿當日,考古學家已完成在荷李活道警察宿舍地皮的發掘工作,掘出懷疑是中央書院的地基,在這個常被人說為沒有歷史的城市,可謂難得一見。回歸十年,香港人(包括年輕一代)正積極找尋和確認自己的身分,由考古引伸出來對歷史的認知與關懷,是文物保育運動最渴望達至的目標。畢竟,一塊擁有如此完整歷史脈絡的土地,對城市及民眾的意義,實在不應單純以土地價值去估量。[文/羅雅寧 中西區關注組成員]

閱讀張愛玲——三十事、物、情

K,
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閱讀張愛玲——三十事、物、情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4日
【明報專訊】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於港大圖書館舉行的「張愛玲的香港傳奇 (1939-41)」公開展覽,兩星期以來反應熱烈,在11月5日展期最後一天,將與港大圖書館合辦《城西書話》講座,邀得張愛玲遺產監管人宋以朗先生主講有關張愛玲的30項事、物、情,包括她的生活軼事、文學、電影、親屬情誼等,並輔以珍貴圖片、書信及手稿資料。

主講:宋以朗先生(張愛玲遺產監管人)

時間:11月5日(星期一)

晚上7:00至9:00

地點:香港大學圖書館一樓

語言:廣東話

登記:lib.hku.hk/friends/reading_club/bt2007_11.html

梁文道。愛國的偏見與民主的盲點之一。

李柱銘是個漢奸嗎?/文‧梁文道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3日
【明報專訊】李柱銘在美國《華爾街日報》發表的一篇評論被翻譯和詮釋為呼籲美國藉奧運的機會向中國施壓,以改善中國的人權狀,結果引起了「李柱銘是不是漢奸」的政治爭論。其實這是一個十分複雜的議題,但是很多人都把它簡化成了大是大非的問題,似乎李柱銘要不是個真心愛國的人權鬥士,就是賣國媚外的漢奸。然而事情真有這麼簡單嗎?恐怕未必。在我看來,猛烈抨擊他是漢奸的人固然無理;但李柱銘的識見也絕非沒有可以反省的地方。這不是故意模糊立場,好作騎牆之舉,而是這件事牽涉了很多不同層面的問題,根本不容我們簡單粗暴地下個一定錯不了的定論。
為了彰顯此事的複雜,且容我把涉及的議題一一展開如下﹕首先,我們要問的是一個國家的國民可不可以批評自己的國家(包括它的人權狀)。假如答案是可以的話,那麼他又能不能在外國發表這種評論呢?同樣是批評自己的國家,是在國內還是國外會有什麼不同嗎?國界能不能在這個問題上起到一個道德規範的作用呢?
其次,我們要問的是一個國家有沒有權利「介入」他國的人權問題(所謂「介入」,乃是一個很寬泛的說法,從兩國官式會談時提出討論,一直到發動武裝部隊去「解放」另一國的人民,都可以囊括在內)。贊成的人有可能認為人權乃普世價值,而且先於國家主權,所以在人權問題面前,根本沒有國家「內部事務」可言。反對者則通常以為主權高於人權,人權是各國主權範圍內的事務,他國沒有介入的正當理由。他們甚至也會主張人權沒有通行的定義和標準,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國家自有自己的人權觀,沒有人可以把自己那一套強加於他人身上。
然後我們再來看看一個人能不能呼籲外國「介入」自己國家,以改善本國的人權狀。認為可以的,也許是贊同人權高於主權的主張;也可能是覺得促進同胞福祉才是最愛國的行為,所以採取任何手段都是對的,哪怕是要求他國的干預。認為不可以的,則可能是認同主權高於人權的說法,覺得任何國家都不能踩進主權的禁區。假如一個人一方面同意人權高於主權的說法,另一方面卻反對國民向外「求援」以改善本國人權的話,就需要提出一些很特別又很有說服力的理由了。
請注意以上談的問題都是原則問題,直到目前為止,我還沒見過任何批評李柱銘的人正面回應過這些問題。相反地,他們要不是先假設了大家已有隱藏的共識,毋庸再談;就是以其他經驗事實上狀取代這些問題的探討。比如說,很多人會指出美國自己也不尊重人權,甚至犯了戰爭罪行,你憑什麼叫它向中國「施壓」呢?也有人從動機的角度出發,推測老美「亡我之心不死」,李柱銘又怎能加入他們的陣營妄圖「和平演變中國」呢?這類指摘不是沒有道理,但都不能代替原理上的嚴肅討論。且讓我們假想一下,如果李柱銘不是在美國的報刊發表那篇文章,而是在舉世公認最愛好和平、人權狀最好的挪威,又或者是在和中國一向友好的地方如巴基斯坦甚至緬甸說這番言論的話,大家是不是就不會罵他是漢奸了呢?
此外,也有不少人認為北京奧運是國家在辦喜事,你怎能趁這時機叫別人不做人情,甚至幫倒忙趕客?這種說法也和李柱銘的行為在道德上正不正確無關。難道李柱銘呼籲外國在中國出喪事的時候出手干預就是對的了嗎?如果他國以人權名義介入本國內政是不對的,又如果一個國民要求他國干預本國事務是不對的,那麼不管北京是不是要主辦奧運,李柱銘的做法都不可能是正確的。
回到前述原則問題,要詳細回答它們當然很困難,所以我們不妨舉出一些例子讓攻擊李柱銘的人自己做場思想實驗。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罕.帕穆克前年曾經在瑞士的媒體上抨擊土耳其帝國當年屠殺境內的亞美尼亞人,結果觸碰了土國政府的痛處,打算引用一條不准國民對外侮蔑本國的法例控告他。我想請問,這條法例合不合理呢?帕穆克的言論是不是在醜化國家形象呢?
昂山素姬一直呼籲外國遊客不要到緬甸旅遊,以免軍政府從中牟利。曼德拉當年更大力主張國際社會制裁南非,好壓迫奉行種族隔離政策的南非政府。當然中國的人權狀再糟也差不過緬甸和昔時的南非,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從原則的角度去問一句,昂山素姬和曼德拉算不算是「緬奸」和「南奸」呢?
【愛國的偏見與民主的盲點之一】
牛棚書院院長 梁文道

抗衡西方壟斷的「半島」之聲

抗衡西方壟斷的「半島」之聲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3日
【明報專訊】九一一恐怖襲擊當日,半島電視台播出獨家的拉登影像而聲名大噪。
「西方指控我們是拉登電視台;阿拉伯世界卻批評我們是親美的頻道,兩面不討好。然而,我們替沒發言權的一群發聲,我引以為傲!」半島電視台記者Ahmad Zaidan擲地有聲的一句話,道出了半島電視台的精神。
「我沒權力去判斷誰是恐怖分子。拉登抑或布殊是恐怖分子?這不應由記者去審判。」個子矮小、蓄短鬍鬚的Ahmad穿著筆挺的西裝,眼神充滿信心,語調堅決,推翻西方、尤以美國為首的世界對半島電視台(下簡稱為「半島」)的指控。「即或我個人認為阿爾蓋達是恐怖分子,但我當訪問他們時,我必須保持中立,目的就是採訪最多具新聞價值的材料。」
我們沒權裁決恐怖分子
Ahmad是半島電視台巴基斯坦辦事處主管,深信記者的職責就是反映真相。就是這份對新聞工作的使命感,他自2000年擔任半島派駐巴基斯坦記者,報道過不少有關拉登和塔利班的獨家新聞,包括採訪拉登兒子的婚宴,目睹拉登的領袖風采。另外,在塔利班勢力下台後,Ahmad是唯一一個記者深入阿富汗塔利班控制範圍的領土,攀過山嶺訪問塔利班領袖,採訪蒙面的鬥士,攝製獨家的紀錄片。
香港觀眾對恐怖分子的認識,離不開電視新聞裏常出現的影像:蒙面、摃原始槍械在荒土山嶺上操練、發射迫擊炮。沒太多的觀眾分得清「拉登」、「塔利班」以及「阿爾蓋達組織」的分別,只聯想到他們都是拿槍械站在被綁架人質身後的一伙,情景教人不寒而慄。
「只要塔利班、阿爾蓋達組織給我作出承諾,確保我的人生安全,我就不擔心他們會在訪問過程中殺掉我或綁架我!」Ahmad憑穆斯林恪守承諾的道德操守,接納塔利班和拉登的邀請,把握機會採訪其鮮為人知的面貌。
「因為他們知道,對半島的鏡頭,就是向全世界講話,表達自己的觀點立場。我只是採訪,沒什麼需要懼怕,也不怕被他們利用。唯有透過採訪得到的第一手資料,才可引發更多的公眾討論,平衡他們的意見。」
美國指控半島經常播出拉登的片段和聲帶,實為拉登的喉舌,但是,半島反駁指其他西方媒體經常轉載半島的獨家新聞,扭轉了過往一直為歐美媒體壟斷的局面。
Ahmad面無懼色、淡淡然地分享與塔利班和拉登交手的情正是西方主流媒體夢寐以求的,卻只有半島記者做得到。「第一,跟被喻為『恐怖分子』溝通,我們沒有任何語言障礙。第二,半島是最受歡迎的阿拉伯新聞頻道,而且半島新聞的可信性毋容置疑,不會像其他國家控制的電視台歪曲真相。若我是拉登,我也會挑半島為發聲的渠道。」
半島較其他西方媒體優勝的,正是在中東地區的網絡聯繫;半島與其他阿拉伯世界的媒體不同的,就是能擺脫政府宣傳工具的角色,監察社會,當然難免得罪了不少阿拉伯國家。
位處中東海灣的小國卡塔爾,於九五年由國王斥資創立半島電視台,吸納大批英國廣播公司編採廣播人員,承襲西方的新聞傳統,報道中東為主的最新消息。因為不畏權勢,半島揭露阿拉伯國家的貪污無能管治,震動了阿拉伯世界,幾乎所有中東國家都曾把半島的記者驅趕出境。半島的清談節目如《反方向》及《新聞背後》皆不設禁區,所有題材不論政治、宗教、文化、性別等等無所不談,公眾亦可致電參與討論,在中東樹立了自由媒體的鮮明旗幟。對於中東的一般平民百姓來說,半島就是一扇認識世界的窗口、一個抒發心聲的開放平台。
去年十一月,半島國際啟播,目標是打開全球十二億英語聽眾群,令英語世界了解阿拉伯世界的觀點。然而,美國龐大視訊市場仍未打開。
懷戰戰兢兢的心情,我和攝影師踏足卡塔爾小國,一窺這個備受爭議的阿拉伯電視台的底蘊。從機場出發不消半小時已到達半島總部;經過兩重保安關卡,保安嚴肅的眼光快速地掃過我們,審視批文後才報以安心的微笑開閘讓我們進入。半島總部由幾幢藍白色為主調的兩層高平房組成,平實簡單。一入門口就是一間小型博物館,陳列了半島啟播十一年間的大事,包括採訪中喪生的記者的遺照和遺物;牆身更刻上「專業守則」,強調半島的信念:「意見和異見」。
簇新的新聞室內,半島總監Wadah Khanfar與新聞主管討論是日新聞重點。年僅三十九歲的Wadah,個子高大,笑容親切卻難掩領導半島所承受的壓力:多個駐外辦事處被關閉、記者被禁踏足沙地阿拉伯、阿爾及利亞等國家採訪,甚或被囚經年又或遭襲擊喪生。
「妥協很容易,但是我沒想過作出妥協。一旦妥協,就會摧新聞機構的可信性,失去觀眾的信任。記者就是要勇敢、無畏地報道真相,才可監察社會,催使社會進步,走向民主化。」十一年前投身新聞行業,Wadah就是擔任半島駐南非記者,採訪南非族群和平共處的演變。這經驗令他相信記者的使命是報道真相,帶給觀眾盼望。「以色列和巴基斯坦之間的衝突沒完沒了,我們的記者在前線報道以巴衝突,不單單是報道新聞,更期盼與觀眾分享和平的盼望。」
為了給觀眾盼望
2003年,半島巴格達辦遭美軍導彈炸,一名記者當場喪生。半島總部展示了他最後的一份報道手稿,看他的筆,不禁黯然。
「在阿富汗採訪,有同事患病,必須連夜趕路,花上十七小時才可到達醫院搶救。看他痛苦的表情,我很傷心。」Ahmad身處戰亂紛爭的地帶採訪多年,看慣生離死別,也難掩記者無能為力的悲痛。
再痛的莫過於看同事被囚監獄近六年,仍獲釋無期。在我們完成採訪的最後一天,晚上七時,近百半島同人齊集總部門口,舉起示威牌,支持被囚關塔那摩基地的助理攝影師Hajj,呼籲盡快釋放現在絕食的Hajj回家,與妻兒團聚。
沒有大叫口號,只有默然的支持,無聲的抗議發自半島的總部。
一個教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阿拉伯媒體,只可在小國的領土上發出有限的抗議聲。
本文輯錄自香港電台節目《傳媒春秋》之「傳媒人環球系列」,節目於十一月三日及十日,一連兩個星期六,晚上7時在無翡翠台播映;香港電台網上廣播站(tv.rthk.org.hk)視像直播及可供重溫。
[文/楊月芬 香港電台電視台編導]

鄭培凱教授“反智”

K,
一日深夜,和MAYBOY冒雨去看刪潔版《色,戒》,看得一頭霧水,覺得李安真是好可憐。花了那樣大的心力,試圖從人性最深處挖些誰也不敢無視的寶貝出來,差點把自己給弄病了,最終也哭了。可是,進了內地,“剪刀手”真是厲害極了,或許應當說意識上的“剪刀手”,真的是假道學,剪到了人物的性格發展無法順利完成,誰也看不出為何會有虎與悵的關係來了。
李對戲劇情節、情緒擺布,看來是細膩極了,如此一剪,比如被“強暴”,不堪了。

好在,音樂似乎被無耳的“審片人”放過了。綠島的觀眾,很少有人知道片尾曲,是導演完成整個戲情後,壓抑情緒的釋放,小女子成了唯一靜坐聽完那凄婉小提琴的人。聽著,聽著,就見字幕上滾動出導演特別鳴謝名單:鄭培凱教授赫然排在第一位吶,之后還有張信剛校長。

那字幕,長之又長,可能所有有份接觸過工作的人們,無一例外,顯出了李安導演周到的禮數。這叫“修養”吧,很古人。

同樣古人如鄭培凱教授,大約很難明白如今內地語境里的兩張皮,從巨到細,怎一個“假”字了得。有敢于指出皇帝新裝者,一律“斬”,零分。

叫來肥仔看,小子咧嘴笑笑。他笑什么吶?

出題寫題,都是弱智?這事兒,也算是公案吧,說不清楚。

潔版《色,戒》國內首映
2007年11月4日
【明報專訊】先幾日《色,戒》終於返到佢的靈感源頭地,在上海影城舉行國內首映。套用李安的話,係返到故事的故鄉,用湯唯的話,就係返到屋企(在首映禮上佢話自己自杭州,同上海係一區,特別有親切感喎)。首映似乎招待好多拍攝時曾幫手的人,所以現場所聽,好多都話係:我邊個親朋又在戲入面做乜做物。

咁對電影尺度講,又代表乜?一早就知呢個國內版係潔版,果真如此。好笑的只係,明知所謂「無睇」,有觀眾仍係要睇,並且睇完後又照鬧無睇!刪的鏡頭,主要係殺錢嘉樂角色時的暴力血腥(插一刀流些少血之後就cut去湯唯跑落街),同埋當然係幾場戲。

不過有個「進步」,就係個結局無變,依然係刺殺易先生的學生赴刑場,易先生坐邊好傷感。呢個結局有乜特別?香港人可能經驗唔同,無感覺。不過國內歷來對於漢奸或黑社會題材,都一定要壞人有惡報。就算導演無拍到或無交代的結局,有時都會用黑底白字字幕卡去交代,話個壞人後來都無乜好結果。但係呢次就無咁唐突的插卡出現。係咪人類一大進步先?
作文零分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3日
【明報專訊】今年夏天高考結束之後,我看到各省的作文題目,曾寫過一篇《高考作文》,列出一些別出心裁的考題。近來看到傳媒報道,登載一些得了零分的文章,十分有趣,不免要引錄下來,與大家共享,「奇文共欣賞,疑意相與析」。
江蘇省的考題是《懷想天空:我們頭上的燦爛星空》,妙文如下:「誰出的題啊?現在的星空還燦爛嗎?怎麼不改成美麗的太湖水呢?這個比較有現實意義。作為一名高中生而言,對於這些小孩子才會感興趣的東西沒有激情。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翻白眼!閒話少說,還是要寫作文,現在來論證怎麼能夠看見頭上燦爛的星空:拿一大棒子,狠狠的打在頭上!」文字充滿了揶揄與反諷,「美麗的太湖水」指的是太湖爆發的藍藻公害。通篇政治不正確,有「犯上作亂」之嫌,大概是得零分的原因。
安徽考題《提籃春光看媽媽》,有學生這寫:「提籃春光看媽媽?第一眼,以為老眼昏花,沒有想到還居然就是這個題目。關於這個內容,該怎麼寫呢? 首先,用竹籃子怎麼裝春光呢?沒有聽說過竹籃子打水一場空嗎?水尚且如此,何光乎?看媽媽為什麼要提籃春光呢?為什麼不提什麼腦白金啊、黃金搭檔呢?再次,媽媽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一籃春光能夠代表我們的愛嗎?本人認為題目還不如改成《燭光裏的媽媽》還要好得多——寫在前面的話,忽然間省悟,出這個題的人可能是周星星同學,還不如改成論證人是人他媽生,妖是妖他媽生的!」又是一個「頭上長角,身上長刺」的壞蛋,不懂得尊師重道,零分。
浙江考題《行走在消逝中》,也有妙文:「先一看這個題目,我就覺得這個題目有問題。行走在消逝中?怎麼可能。行走和消逝,那個誰誰誰,站出來走給我看!魯迅說過:這裏有一棵棗樹,那裏也有棵棗樹,說孔乙己大概或許已經死了,那是魯迅,是大家,人家那可是高深的手法。在這裏我不是鄙視什麼什麼老師,只是想說明一個問題,做學問要非常的認真的,不要把學問當兒戲。我們為了這次高考可是下了好多的工夫了,你們這樣草率,簡直對不起我們的父母。等,我的私人律師待會會給你們打電話! 」這學生還讀過魯迅,還會引證魯迅的文字來論辯,也不錯了。作文滿分好像是六十分,給個三五分算了,何必跟小孩子鬥氣呢。今年開始,中學語文課本改編,撤了魯迅的文章,代之以金庸的《雪山飛狐》。以後的學生就不會這客氣了,要論辯,先給你一招「大漠刀光」,給零分,再一招「雪山劍影」。
我寫的《高考作文》,結尾是:「浙江的題目是《行走在消逝中》,愈想愈讓人糊塗,也不知是考生在消逝中,還是高考在消逝中,反正早早晚晚,萬物都在消逝中。」看來,我若參加高考,作文也是零分。[鄭培凱 學者.詩人.著有《真理愈辯愈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