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5/2010

拍出一個時間黑洞

把時間拍下來
文章日期:2010年9月25日
【明報專訊】我對曼谷的警察向來有著暗暗的好感,但絕對不是因為「制服誘惑」而只或因昔前經驗,我總覺得當他們不向我索取賄賂的時候,往往親切幽默,至少比菲律賓警察可親近得多了。

首回跟曼谷警察相處已是廿多年前的事情。 以記者身分到泰國採訪,年輕的我呼呼地替雜誌社老闆省錢,不住酒店,只租民住的廉價房間,小小的數十呎,細到像籠屋,隔鄰房間一百多呎的房間則住了一位警察的一家六口,我常於晚上過去聊天。 其實所謂聊天亦只是以肢體語言指手劃腳,因為他們不懂英文,雞同鴨講,但沒有把我拒於門外,讓我有機會稍稍體驗泰國老百姓的尋常生活。

那陣子我像馮德倫一樣酷愛玩魔術,拿著撲克牌對他們表演,他們一家大小都笑得開心,皮膚黑得比古天樂還古天樂的警察也笑了,那幾乎是生平第一次我驚覺,咦,原來警察也會笑。

此回來到曼谷亦碰到幾個喜感十足的警察先生。 那幾天路上頗多警察甚至手持長槍的軍人,因為紅衫軍集會紀念「起義」(其實是「起義失敗」才對!)四周年,政府戒備,BTS 各站皆有軍警站崗,氣氛忽地肅殺起來,連酒店亦體貼地放了一張單張在房間書桌上,提醒遊客迴避某些街道,紅衫軍又來了,又要小心了。

我沒在路上遇見紅衫軍,倒替幾位警察拍下紀念照片,都是他們在路邊看見我捧著相機左按右攝,乃主動過來,要求我拍他們,其中一人甚至縱身跳到電單車背,戴上頭盔,舉起V字手勢,笑騎騎,跟八十後青年拍的例牌照無啥差別。

另有一位警察也很有趣。 曼谷狂風暴雨,到處嚴重水浸,我舉機拍下消防員站在及膝積水裡指揮交通的動態場景,警察先生嚴肅地站我身旁左看右瞄了一會兒,突然伸手進口袋,我還以為他不喜我「妨礙公務」而掏出手銬把我抓回警察局,原來他拿出來的是一架瓜數碼機,模仿我拍下眼前景像。

是的,把生命拍下,把時間剪下,拍照已經成為無人能夠拒絕的誘惑活動。朱天文說透過書寫建構迷路花園以跟時間玩捉迷藏,其實拍照也可以,把時間拍下,拍出一個時間黑洞,時間便等於不曾失逝。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9/21/2010

陳伊敏:內地節目 「和諧」的眼淚

文章日期:2010年9月21日
【明報專訊】最近,上海東方衛視購買歐美當紅選秀節目Britain's Got Talent版權打造《中國達人秀》,收視一路升,穩居全國綜藝節目第二位。除了各路奇人異士大秀才藝,他們背後的血淚辛酸史讓評委和觀眾大贊感動。

賣鴨脖子的攤販周彥峰表演「殺豬」被評委一致說「No」。他懇求評委給愛唱歌的妻子機會,讓她能站在舞台上喊「兩嗓子,哪怕喊一聲也行」,那句「我為我老婆可以裝豬,裝任何東西都可以」讓眾人灑淚。另一名選手自製「孔雀開屏」裝置登台,舞步笨拙,評委一致說「No」。他說,發明「開屏」是為了博癱瘓的妻子一笑,眾人灑淚。「無臂鋼琴王子」劉偉憑十根腳趾頭演奏,眾人灑淚;身高1.2的23歲袖珍女孩聲如童音,和她的袖珍男友追求幸福感動全場,眾人灑淚……來自全中國各地的草根選手迅速佔領這個選秀舞台,被網友冠以「感動」標籤迅速傳播。

網民大讚平凡的故事之動人,媒體一片讚譽,連負責監管電視台節目的廣電總局官員也公開表揚其「視角對準了普通百姓,選手年齡跨度大,行業跨度大,才藝五花八門,還有小發明。評委不錯,沒有毒舌、惡語傷人」。然而,隨節目熱播,這個憑藉背後的感人故事晉級的節目亦讓人質疑:「達人秀」究竟是選「中國達人」還是要「感動中國」?有網民說:「看上去好像每個人都享受權利,每個人都擁有權利。但是很遺憾,真情被綁架成了馬戲團,只是煽情的舞台。」

內地大學從事基層教學實踐多年的實驗師簡剛暉說,觀的感動源於麻木和望梅止渴的心態,該節目的成功是現代公司制度和媒體合謀。前者掏空心靈,長時間工作將人消磨得麻木,緊張的人際關係使人們轉向非現實中尋求「真情」的慰藉;後者又給予幻想和刺激,以掩蓋體力上的疲勞和心理上麻木,本該休息的時間用來接收娛樂的刺激,精力透支。「那些深受『感動』的電視觀不再生活在其所立足的地面,看不到自己,更看不到身邊鮮活的人和事,因為只有上了報紙、上了電視的才是『有創意的、時尚的、有個性』的,迷戀『大場面』,希望瞬間得到大的認同。他們不滿所處的位置,覺得自己應該在電視上那些『更美好』的地方。」

「內地模仿外國節目時向來善於copy形式,並不在乎抓住原神韻,要配合國情和社會需求。」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馮應謙分析,Britain's Got Talent和America's Got Talent皆有嚴謹的製作規則,偏重才藝,節目藍本規定評委不以個人感情或同情的手法處理,要在專業性方面嚴格評判,《中國達人秀》顯然主要以製造話題和吸引觀眾提高收視為主。「要紅就要感動草根,為弱勢群體發聲的節目很容易承認這是好的節目。」他認為,政府解決不了的民眾現實問題,民眾通過電視來自我勵志,也可創造出一個的「和諧社會」。

節目繼續售賣感動,貼上煽情的標籤從而高收視率,觀眾繼續消費感動。觀眾需要被感動,然後被自己感動,流下廉價的淚水。

[文/陳伊敏]

李歐梵:A Wish﹕我的「交響情人夢」——最終樂章

文章日期:2010年9月21日
【明報專訊】記得看過海明威著作Death in the Afternoon(1932)提到西班牙鬥牛士上場的最後一刻——所謂「Moment of truth」,「真實的時辰」到了。我作台大交響樂團的業餘客席指揮,也要面臨「玩真的」那一刻。
排練時我盡量壓抑心中的驚恐,也盡量記清楚樂譜中的重要指示,揮起指揮棒,立刻進入忘我之境,腦子裏只有樂譜上標示的重重「難關」。指揮完了,樂隊沒有大嘩(看過費里尼的影片Orchestra Rehearsal,直譯是「樂隊排練」,當知我所云)。但有一位樂手略帶抱怨地說速度比他們練習時快得多,我一時心虛,只好照實答說﹕我聽的兩個唱片版本都是這樣快!(Muti只花七分十秒,Sinopoli七分十三秒)幸虧鄭立彬指揮為我解圍﹕「但是你們都跟得上!」我聽後大樂,因為這就是指揮的神奇所在。我發現這些學弟學妹們——個個都是好手,經驗豐富,有的在中學時代已經參加樂隊——並沒有置我於不顧,雖然演奏時眼盯自己的樂譜,但在緊要關頭(如速度變化前的樂句開頭)都望我,大家一齊隨我起舞。反而是我太過緊張,有時忘了提示,特別對於大提琴聲部幾乎棄之不顧,有一位大提琴手問我有何意見,我說以後再告訴你,因為當時心中早已亂成一團,何敢指點?
「 主 體 性 」
排練完後回到旅館又再看譜,這才發現此曲中弦樂的低音聲部——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能夠發揮之處實在不多,主旋律幾乎被小提琴部包辦,少數獨奏也分給木管樂器。(最後一天綵排時,鄭指揮在台下發現大提琴部音量不夠,我頓覺自己難辭其咎)。
第二天排練,鄭指揮要我於早上十一時到場,我準時到達,聽到樂隊早已在排練此曲,鄭指揮大汗淋漓,不停地在糾正演奏的失誤,令我感激萬分!我根本不會訓練樂隊,哪有資格指點細節?但心裏明白這全是為了我,鄭指揮不想讓我對樂隊失望。我何德何能,敢有此奢求?只要不出洋相就夠了。然而練習一兩次之後,我還是禁不住提出我對於此曲的全盤看法,並把歌劇的故事略略介紹﹕雖然威而第初寫的是悲劇,但如果奏得太慢或太沉重反而顯得拖泥帶水,何譜中也有「presto」(急板)和「con anima」字樣,後者我故意譯作「激情」,於是順水推舟地說﹕
「這也是一個愛情故事,各位都很年輕,要有浪漫激情!」這一說卻把自己的激情也帶出來了。我發現自己的右手打拍子時甚至在樂隊之先,稍快些許,沒有跟樂隊走。記得香港的樂評界友人周光蓁曾經批評港樂的一位前任助理指揮,說他一無是處,竟然跟在樂隊後面打拍子。看來至少在這一方面我還有點「主體性」,不知不覺之間也把自己對樂曲的主見流露了出來了(至於我的左手,除了提示以外如何處理?我曾向蘇軒請教,他直截了當地說﹕「右手是技巧,左手是藝術,各個指揮不同,是不能教的」。)我雖然信心大增,但還是會出小錯,只好向這些年輕樂手們說﹕「到了緊要關頭,如我指揮亂了,你們千萬不要管我,只看樂隊首席!」這位極年輕的首席小提琴手游婉翎小姐似乎演奏經驗豐富,果然不負所託。在演奏當天(九月七日)下午綵排時,我登上新建的「新舞台」演奏廳的真正舞台,一時膽怯,第一次提示就出了錯,以為下一段由小提琴部開始,於是把兩手指向她,只見她不慌不忙把小嘴一噘,要我指木管聲部,令我幾乎無地自容,練了不下一百次,怎麼我還會出錯?
綵排時我的表現特差,大概是心情緊張之故,於是自願留下來學習,在台下觀看鄭指揮排練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響曲,節奏更複雜,但鄭指揮受過大師——包括Lorin Maazel和Henry Mazer——的指點,出棒就不凡,樂隊也奏出全然不同的聲音。相形之下,我手下的「命運之力」就顯得有氣無力,無論我如何激情,還是不行。距離晚上正式演出的時間只剩兩個多小時,怎麼辦?
返回下榻的台大立德賓館,心情沮喪,妻子見我默然無語,也不知如何是好。匆匆吃了一個三文治,真可謂食不知味,一頭又栽進《命運之力》的樂譜之中。六時半坐計程車回到新舞台途中,子玉叫我在車上深呼吸打坐,定下心來,後來她告訴我,在我出場前幾分鐘,她還在台下默默為我念佛經。我在後台更衣室,聽到第一個節目已經開始,於是以耳機演練一遍樂譜,發現自己突然放鬆了,一個人在更衣室慢慢踱步,心想反正豁出去了,台下有十數位我請來的朋友和學生捧場,父親在天之靈也必會保佑我。於是輪到我出場時,不慌不忙,左手提指揮棒(姿勢是從名指揮Haitink的影碟上學來的),然後登上指揮台,看到台上一張張學弟學妹的面孔,心中湧出一股愉悅,台上台下都是我相認或不相認的朋友,何懼之有?
我的指揮棒打下第一拍,管樂即時奏出《命運》的主題,我頓感自己太幸運了,有多少人作過指揮夢?而我竟然可以圓夢,這七分鐘的榮耀,我可以享用一輩子了!
浮遊於雲朵之上
一曲奏完,自認沒有出大錯,團員也奏出最高水準,激情充沛!我回頭鞠躬時據說掌聲如雷,幾位老朋友還大聲叫好,但我完全沒有聽到,人早已驚呆了,只聽到自己向站在幕後的鄭指揮說﹕總算過了這一關!苦痛消失了,剩下的是歡樂。
為什麼我要為這段個人經驗寫下這篇長文?除了個人的紀念意義外,也想以此為例和年輕一代的學子和朋友分享我對人生的心得﹕人各有命,但「命運之力」的運轉卻深不可測,人生機緣際遇往往靠了人、地、時三方面的「偶合」,然而有一樣東西卻是長存的,也只有自己知道,就是個人的興趣,必須要培養,也需要持之有恆。記得在第一天排練休息時有一位團員問我﹕對一生事業如何選擇?如何執著?我回答說﹕真正自己喜歡東西要執著,但興趣不一定變成事業,有時作為一個業餘愛好者更有意義;名利都是身外之物,只有你最執著的東西才是最珍貴的,不能輕易放過。人到了一定年紀以後,所感受的是人生整體的意義,及其真諦。
這一次的業餘指揮經驗,也改變了我自己,友朋們都說我看來頓時年輕了好幾歲,連腰背都挺直了!整個人輕飄飄的,猶如浮遊於雲朵之上。
令我最感到滿足的是收到台大交響樂團團長何聲揚送給我的一張賀卡,內有將近卅位團員的簽名,還附有幾句話﹕
「感謝您不辭辛勞地飛回台灣,一下飛機就趕來排練,排練的認真也令我們十分感動。從您的指揮投入的神情,讓我們深刻地感受到您對音樂的熱愛。」
這是任何「業餘指揮家」所能得到的最佳讚語!但願父親在天之靈可以聽到這一次的演出——爸爸, 我雖不能像你一樣專業,但我也盡了自己的力量,沒有「玩票」。現在把這篇文章獻給您,望能笑納。
——二一年九月十四日
補記於九龍塘
(《我的「交響情人夢」》下篇.完)
[文 李歐梵 編輯:黃靜 電郵:mpcentury@mingpao.com]

王小波:孤独的灵魂多么寂寞啊

银河,你好!

你的来信收到了。  

我想我现在了解你了。你有一个很完美的灵魂,真像一个令人神往的锦标。对比之下我的灵魂显得有点黑暗。

我来回答你的问题吧。你已经知道我对你的爱有点自私。真的,哪一个人得到一颗明珠不希望它永远归己所有呢。我也是。我很知道你的爱情有多美好(这是人们很少能找到的啊!)我又怎能情愿失去它呢。  

可是我有一个最高的准则,这也是我的秘密,我从来也不把它告诉人。就是,人是轻易不能知道自己的,因为人的感官全是向外的,比方说人能看见别人,却不能看见自己;人可以对别人有最细微的感觉,对自己就迟钝得多。自己的思想可以把握,可是产生自己思想的源泉谁能把握呢。有人可以写出极美好的小说和音乐,可是他自己何以能够写这些东西的直接原因却说不出来。人无论伟大还是卑贱,对于自己,就是最深微的“自己”却不十分了然。这个“自我”在很多人身上都沉默了。这些人也就沉默了,日复一日过着和昨日一样的生活。在另外一些人身上,它就沸腾不息,给它的主人带来无穷无尽的苦难。你说,是什么使双目失明的密尔顿苦苦的写诗呢,还不是它。你看,好多人给它许下了诺言,安德谢夫说他是个穷鬼时下定了决心,除了一颗枪子儿什么也挡不住他。可是他成了阔佬以后呢?心安理得了。

至于我呢,我情愿它永远不沉默,就是它给我带来什么苦难都成。我们都活着,将来我们都活过。我情愿它沸腾到最后一秒钟为止,我永远不希望有一天我心安理得,觉得一切都平稳了。我知道,生和死,这是人们自己的事。谁也救不了别人的灵魂,要是人人都有个不休不止的灵魂才好呢。我真希望我的灵魂像你说的,是个源泉,永远汲取不干(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事)。我希望我的“自我”永远“滋滋”的响,翻腾不休,就像火炭上的一滴糖。   

我真不想有一天我自己觉得我有了足够的智慧,可以够用了,足够明辨是非了。

你知道我希望人人都有自己的智慧,你也知道了我以为大家的灵魂只有自己才能救得了。所以我永远不会想把别人的灵魂据为己有。我只希望我们的灵魂可以互通,像一个两倍大的共同体。你知道吗,孤独的灵魂多么寂寞啊,人又有多少弱点啊(这是使自己哭泣的弱点)。一个像你这样的灵魂可以给人多么大的助力,给人多少温暖啊!你把你灵魂的大门开开,放我进去吧!

本着这些信念,我很希望你绝对自由,我希望你的灵魂高飞。当然,你将来爱上别人,不就说明我的灵魂暗淡了吗?除了嫉妒,不是还宣告了我完蛋了吗?到了那一刻,你怎么能要求我兴高采烈呢。谁也不会完蛋了还高唱“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所以你这要求过当了呢。不过,从我这时的理智看来,那时你还是离开我好。要是到那时我变了主意,那就是我变坏了,你就丢开我好啦。

我只有一个要求,要是到那时我还是我,你不要拒我千里,还和我做朋友,并且还要温存一点,不要成心伤害我。  

我不喜欢安分过什么“日子”,也不喜欢死气白赖的搅在一起。至于结婚不结婚之类的事情我都不爱去想。世俗所谓必不可少的东西我是一件也不要的。还有那个“爱”、“欠情”之类,似乎无关紧要。只希望你和我好,互不猜忌,也互不称誉,安如平日,你和我说话像对自己说话一样,我和你说话也像对自己说话一样。说吧,和我好吗?

小波 星期三

9/20/2010

關關在幹嘛?

平:關關在幹嘛?
我:看完了北島《青燈》、《藍房子》、《時間的玫瑰》……《七十年代》,沒著落了。剛去散步逛書店,淘了本王小波隨筆集子《人為什麼活著》。準備當夜宵。
平:多高雅的宵夜!祝你吃得開心!
我:看了開篇《孤獨的靈魂多麼寂寞啊》,我就趕緊掏錢,拿了書就往家跑。這篇是他寫給李銀河的信,他說:我真希望我的靈魂像你說的,是個源泉,永遠汲取不乾(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事)。我希望我的“自我”永遠“滋滋”地響,翻騰不休,就像火炭上的一滴糖。他還說:只希望你和我好,互不猜忌,也互不稱譽,安如平日,你和我說話就像對自己說話一樣,我和你說話也像對自己說話一樣。說吧,和我好嗎?現在我有一點理解失去小波的銀河,為啥一直守護著他的文字了。
平:有時候,文字比生活更有魅力。像你這樣的人,我相信,會沉迷於文字。
我:其實,今天在人大開會,寫很硬的稿《海南啟動特定問題調查委員會機制》。呵呵,我是同時生活在好幾個時空裡的人,且比盜夢空間裡的杜撰順溜得多。我要我的一切都好好的,安安穩穩呆在他們各自的地方,俺會時時“巡視”守護的@@
平:這樣多好,在不同的領域都游刃有餘。
我:時空……貪心的女人
平:那就是你啊!
我:物以類聚,各有所貪。呵呵。

海南启动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机制

中新社海口9月20日电 (记者 关向东)海南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20日二审通过《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列专门章节为启动特定问题调查机制制定三条详规,规定调查委员会成员对调查结论和处理建议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在调查报告中写明,并应当在调查报告上署名。
《办法》规定,由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提出关于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的决定草案以及调查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草案,提请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后予以公布。调查委员会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共5至9人组成;与调查的问题有利害关系的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其他人员不得参加调查委员会。
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有权要求有关单位负责人汇报情况,调阅有关的案卷和材料,询问有关人员,组织听证、论证、专项审计和必要的鉴定。调阅有关的案卷和材料,必须经调查委员会主任委员批准。
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应当集体讨论问题,并及时向人大常委会提出调查报告。调查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调查过程、调查结论及其依据和处理建议等。
此外,《办法》还专列了有关“专题询问”的章节。规定人大常委会可以就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专项工作报告进行专题询问。开展专题询问时,受询问的机关应当派有关负责人员到会,回答询问。(完)

9/19/2010

陳伊敏訪蔡明亮 :咖啡與戲,偏毋能言說

蔡明亮 咖啡與戲,偏毋能言說
文章日期:2010年9月19日

【明報專訊】秋夜,台灣重量級導演蔡明亮在光華新聞文化中心開講,分享自己賣電影票和賣咖啡的心路歷程,還有他喜愛的張愛玲。「他是我在台灣見到過的最堅持的人,在任何情下都堅持他對藝術的良知。」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羅智成笑稱蔡明亮是電影「美學的傳教士」。

椅子(電影)的復活

作為華語影壇獨樹一幟風格鮮明的導演,蔡明亮的電影直奔生命最簡單最根本的問題:關注個體生存的孤獨寂寥,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疏離與隔膜,嚴肅,深邃,幽遠,拒絕靠大明星和故事情節取勝。《愛情萬歲》、《河流》、《洞》、《你那邊幾點》、《不散》等片獲國際電影節認可,《愛情萬歲》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而《河流》獲得柏林影展銀熊獎。

蔡明亮應羅浮宮之邀拍攝《臉》,成為羅浮宮典藏的首部電影創作。他還以《是夢》錄像裝置藝術,重現老舊戲院,代表台灣參加威尼斯美術雙年展,作品獲台北市立美術館永久典藏。他認為,這個時代電影已到了可有可無的地步,必須回到展覽、博物館「復活」,藝術才有被重視的可能性。「你來看我的電影不是帶純粹消費娛樂的概念,而是你想看一個創作、看一個作品。」

電影作為一種消費品的觀念已深入人心,但蔡明亮一直在抵抗,在創作上的堅持從未改變。他說,亞洲觀眾是看商業片長大的,在戲院培養出來,電影長期只是純粹的消費。「如果你做的是創作性的電影,就不能進入市場被使用。大部分的電影沒有營養,觀沒有成長,我還在堅持一些電影藝術的概念,面向創作,而非迎合主流市場,當然這真的很難。」

社會結構改變,大家都追求數字和票房,「一部《唐山大地震》在大陸評估要創造突破5億票房,人變成了數字。已經很少人去思考電影的創作面向,電影藝術作為一個媒介,影像有什麼力量?能不能不把電影當作一盤生意?」他說,香港原本有位老闆要投資《臉》,開出其中一個條件是要換掉他的長期御用男主角李康生,這對他來說,絕對無商量餘地。「有100塊就拍100塊,有1000塊就拍1000塊」,決不妥協。《臉》完成,他不賣電視版權,不大量發行DVD,而只發行10張DVD,每張100萬台幣,「但人民幣14元的盜版,在大陸早已經買到。」說完,他哈哈大笑。

閱讀(重讀)的冒險

說到蔡明亮的電影,很多人都會提到「懂不懂」的問題。「都說我的電影是藝術片,有人看不懂。對某些觀,我的有些電影很難,創作本來就很難。但只要他來看就好,有些人能享受這個過程,發現原來不是娛樂卻不會覺得受騙,因為他願意冒險。」他認為,創作是不可預測和計劃,觀眾看電影也應該如此,也是一種創作。

蔡明亮是忠實「張迷」,特別喜歡《半生緣》、《花凋》。首次抵達上海,他第一時間奔往張愛玲故居,「那真是太孤單了。」還曾以張愛玲的短篇小說《花凋》作文本,創作舞台劇作品。此次來港短短幾天,隨身帶《雷峰塔》中文版,讀起來會感到「很怪」、「很掙扎」。「無論譯者有多棒,那始終不是張愛玲的文字,張的文字無人可替代,只要稍稍寫得像她的,我都排斥。但我還是要讀下去。」他說得一臉虔誠。

張愛玲筆下的香港和上海,都不再是彼時的香港和上海。「那是藝術,是她創作的另外一個現實。寫實和超現實之間是沒有界限的,我看張愛玲會掉進去,彷彿那也是我的生活。她講抽鴉片,我在大馬時,外婆的爸爸就帶過我們去過鴉片廠。所以我對張愛玲有蠻深的感覺。」在蔡明亮眼中,張愛玲的作品有中國人最不願意表現的部分——那些不堪的私密,生活裏瑣碎的人情世故,而電影中最為缺乏這種私人、個人的部分。

張愛玲(蔡明亮)的孤寂

對電影很執著,但蔡明亮坦言他的人生觀「不求甚解」。在歐洲時,自稱英文很爛的他很享受做聾子和文盲,可以一知半解。作為孤獨的長跑者,也許他能深切明白張愛玲的孤單。「張愛玲很怕人群,一個人的時候反而海闊天空,自由自在。而我若被演講或晚會以外的人盯,會感到很不舒服,平時很怕接觸人。眼睛對上,就將有很多牽扯和麻煩,洞察到人生的味。所以最好不對人。我孤單,但也沒有什麼不好。」

「我的電影好看,所以我敢賣票;我的咖啡好喝,所以我敢賣咖啡。」本來要深談「咖啡與電影」,但他從6歲看電影會落淚的童年談到八○年代解嚴後的台灣,以及自己創作追求藝術的種種體會,句句不離電影。一時恍然大悟:「忘記我要來談咖啡。但這次沒帶咖啡,咖啡是喝出來的,不是談出來的。」

[文 陳伊敏 編輯 黃靜 電郵 mpcentury@mingpao.com]

**************
片語:他那寡默的部落格
文章日期:2010年9月19日
【明報專訊】編按:蔡明亮的部落格,調子較接近他平常面目而多於其作,憂鬱之餘更見暖和。但網絡始終是兇悍的公共平台。開blog數年,近日有人不斷寫髒話罵他,為此惡言,蔡報警去。追查兩月終知是高雄人,蔡相約對方見面,打算控告對方。若可和解,他說會考慮罰對方抄心經一千遍,以作先例,讓其他人明白,終須為自己的「亂寫」負責。連責罰都以心經為法,可見不諳打字的蔡在部落格顯得寡言背後的分寸柔情。網民出言不遜之事雖令蔡更沉默,但他年來公私糅雜、斷斷續續的書寫亦值得摘錄,以饗讀者。
September 15, 2010
有人問我花博的問題……
我對花博本身沒有意見,也沒有黨派,也沒有任何色彩。我思考的是,全世界都要競逐這種大型活動嗎?政府在這個時代應該引領社會怎樣的社會價值呢?
May 22, 2010
詩人的一首詩
關於我的部落格,不長進的我還是只能看不能寫。此刻人在台中的飯店,抓到同事打字,好不容易我又上來了。
《臉》在台中的自然科學博物館,進行兩天的放映。今天近兩百個位置都坐滿了,從台北扛來的35mm放映機。……
昨天向陽詩人的邀請在台北教育大學的一場座談,我敬重的詩人說我的電影像詩,我當之有愧,但也的確是我的追求,就像詩人說的,所有藝術的表現,終極便是一首詩。
廣大的群眾願意靜下心來閱讀一首詩嗎?或者看一部像詩的形式的電影嗎?
在每個世代,詩人總是寂寞的。也許也甘於寂寞,我這幾天《臉》的演講行程,我倒是不感到寂寞,越來越多新的臉孔願意靠近來。……
常常上我部落格的爸爸,算是投注最多熱情的我的新觀眾吧,他讓這塊園地看起來更加的豐沛……
October 27, 2009
純純的希望
雷光夏是這麼唱的:燃起一根小小的蠟燭就燃起純純的希望。
祝福大家都有純純的希望。
February 16, 2009
不是每個夢都可以成真的
沒跟自己心儀的演員合作成,並不是第一次。最早《天邊一朵雲》的原始構想,女主角是蕭芳芳,想請她與小康配戲。當時飛到香港,親自交給她故事大綱。她讀了,打電話邀我喝茶,以身體健康為由不宜出國拍戲(故事場景發生在日本),溫柔地婉拒了我。
芳芳小姐曾在柏林電影節看了《愛情萬歲》,在旅館留了一張表示讚賞的字條給我。對於我的邀約真正讓她卻步的,也許是故事大綱裏所涉略的情色議題。這也許不是她習慣的體裁,更何當時她身為護苗基金會的代言人,長期關心香港的兒童與青少年教育,在她的演藝 形象上必須有所考量…。不管用何種理由拒絕,當時的我也只能欣然接受。
……
張曼玉也是我心儀已久的演員。《河流》在柏林影展競賽,她是評審,當時她毫不忌諱地跑來跟我打招呼,表達對影片的欣賞,還提出了意見。《你那邊幾點》想邀她與湘琪對戲。當面長聊後,她很客氣地透過助理用電話婉拒了,沒說什麼理由。也許是戲分太少了,以她的位置,婉拒是合理的。我倒覺得自己太天真了。
《臉》最初的構想,是因為尚皮耶李奧與小康。讓這兩張影響我最深、一中一西時空相隔四五十年的臉相遇,是我的夢。跟張曼玉、蕭芳芳這樣的演員合作,也是我的夢。
……
我還是希望有一天可以與張曼玉合作,即便這個機會依舊渺茫。
不是每個夢都可以成真的。
但是尚皮耶李奧與小康一起對戲的夢成真了,我覺得很滿足。
February 7, 2009
禁地密道
直到除夕才終於有空從台北直飛老家。想回家祭母,她是去年這個時候走的;更想回去看出家的大妹。
老房子,只剩下小妹跟幾隻狗,想回去陪她,過個年。
那晚,午夜送神、守歲,突然發現,屋子變的又空又大,異常的安靜,對應外面雨夜斷續不止息的鞭炮聲,很強烈的想帶小妹離去…。
初一,在佛堂見到剃度了的大妹,一陣悸動。以前,她總喜歡躲在房間,拔分岔的頭髮,老是莫名的不開心,現在才看到那小小的頭型,原來是那麼漂亮。我要她跟師父請假,陪我去另一個佛堂拜媽媽,順便到家裏坐坐。她上了車,笑笑的說,師父跟她開了個玩笑,原來她跟師父說想回家一趟,師父說:「你哪裏還有家?」 ……
之後在家鄉的每一天中午前,我跟小妹都準備了菜餚,上山去供養修行的師父們,他們屬於古老的南傳教派,禁語苦修,我跟大妹見面,並沒有太多言語,倒是最後一天我臨走時,她忽然笑笑的跟我說,希望我的電影可以很快從陰暗中走出來…我那瘦小安靜、剃掉三千煩惱絲的妹妹,此刻像一盞明燈,在我崎嶇的生命途中,遠遠的放光…我一路想她的形象,咀嚼她的話。
年初六,我飛回台灣,回到剪接室,看我的《臉》,其實浮現在膠捲的每一張臉,也都是我一盞一盞的燈;小康、尚皮耶里奧、芬妮亞當、珍摩露、蕾蒂莎卡斯塔、娜坦利貝葉、馬修亞瑪希、諾曼阿頓……
February 6, 2009
請等等我
跟大家拜個晚年,我回來又走,走了又回來,就是沒時間跟大家說什麼。實在太忙《臉》的剪接和台北部分拍攝的籌備,還有蔡李陸咖啡…忙到不可開交。但是看到這裏這麼多的點閱率,實在應該跟大家說點什麼。想辦法這幾天抽空寫一點回應,你們可以等我嗎?
http://www.wretch.cc/blog/tsaidirector
[文 蔡明亮]

潘國靈專訪﹕文字的距離與親密

文章日期:2010年9月19日
【明報專訊】當閱讀一本好書時,情感觸動,某種很私人的共鳴感在縈迴,好像作家為你在黑暗中亮了一盞微光。潘國靈的作品就是給我這種共鳴感﹕很私密但又很坦誠,很深入但又很溫柔,很精準但又很曖昧,很不妥協但又有種安撫。作家作品往往有許多詮釋閱讀的可能,而潘國靈的作品無疑富有許多詮釋閱讀的角度,不過,這回,我更願意當一個純粹閱讀者,把閱讀後衍生的問題問及潘國靈,然後,我發現潘國靈說話就是一篇文章。訪問中他說好的讀者難求,然而,訪問他後,我知曉,其實首先還得有好作家。
夏﹕夏芝然
潘﹕潘國靈
圖﹕陳智良
執迷不悔即是癡
夏﹕你的短篇小說集《親密距離》中,〈波士頓與紅磚屋〉以兩間毗鄰的建築物寫一段橫跨二十多年的感情、〈貧淚人〉寫切洋但淚腺閉塞的感覺,都給我意念很獨特的感覺,這些意念如何得來?
潘﹕樹上的蘋果掉下來,其實也在樹上掛了很久。都是日積月累,可以歸諸為一種sensibility(感受力)吧。波士頓是灣仔波士頓餐廳、紅磚屋是以前的循道衛理,不僅是互相毗鄰,而且,一間是食店一間是教會,分別就是口腹與精神食糧,對照起來,由物理空間到提升為寓言,再與《重慶森林》作文本互涉,我覺得可以玩奏出非常微妙的親密與距離。而且,小說後來真的拉到去波士頓,也就不僅是二十多年的時間距離,也是城市符號的距離。要說的話,每篇意念都可以說很多,但總的來說,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上,加點奇想構思,召喚記憶,特別是你對某些東西持續的感受力,將它們熬煉成小說的意念,運用小說技巧將之發展。〈貧淚人〉那篇則稍有不同,較怪異,以極端的方式來刺激眼睛但始終無法流淚,本身就是很戲劇化的。在生活化與戲劇化之間如何遊走,我想也是小說的親密與距離哲學。
夏﹕你的小說創作,從《傷城記》、《病忘書》、《失落園》到新作,都圍繞一些存在母題如愛情、身體、城市、疾病、悖論等,為何這麼執意?
潘﹕執迷不悔即是癡。癡其實就是obsession。我想,寫小說的人都是要有點個人的執念的。執著一些存在母題,陷入反思、寫作的狀態,這對於我來說很自然,也可以說是小說的慰藉吧,它首先其實是面壁書寫,與其說是溝通,不如說是禱語。所以,這些存在母題是關己的,但又不獨是自己的。圍繞一些母題書寫,寫起來就好像漩渦式的轉圈,愈拉愈深,不是直線的。每本小說集,雖然收入都是短篇、中篇,但我希望它們不只是個別作品的匯集,而合起來也希望有較完整的概念,呈現一個作家的小說世界。
夏﹕是的,說到概念,內地搜狐把你「香港書展作家巡禮」整個講座內容放了上網,大題是「潘國靈分享創作心得﹕我用概念寫小說」,你怎看呢?
潘﹕那大題是搜狐讀書版編輯起的,她後來給我發來電郵,說希望我不介意,「因為網路媒體的特性,要聳動,要吸引眼球,有的難免要斷章取義」,這個我是可以理解的。(夏﹕我覺得這題目很搶眼,其實蠻好的。內地好像有「概念小說」的比賽呢。)是嗎?那天講座說了很多東西,但我談得更多的確是創作的概念,或是你以上問及的存在的母題、意念的由來等。這些,我的確非常重視。但其實小說是很多東西的共同編織,人物、故事、結構、場景、概念、思考、語言特性等等,編織出來已經無法拆解,只是作為講座重點,有時會集中剖析某項。我給那個編輯回郵說﹕「其實我是用血肉寫小說呀。」說來好像說笑,但其實是真的。你問我以上意念何來?我只能長話短說。其實不少是經歷內心折磨而來,有痛才懂得反應,否則我是寫不出到肉的愛情、身體小說的。但書寫出來當然輕重有別。
作品站在作者前
夏﹕作品完成了,就是一個獨立的作品,但那又不全然是獨立,因作家的所思所想都忠誠地傾注於裏面,你能否說說作品和作家之間的關係?
潘﹕我覺得真正的作家,應該是讓自己的作品站在自己之前的,也就是,自己躲在作品身影背後便可以了,這也是一種「顯」與「隱」的弔詭。但現在的情卻恰恰相反,作者比作品站得更出,名氣往往比作品質量更高。可能現在是一個「表演型」社會,作家紛紛都被拉上講壇了,而且相當密集,writer同時也是speaker。說到作品與作家的關係,當然也可從另外的角度說,譬如我們熟悉的四字詞「文如其人」、「文過飾非」,說的其實就是作家的忠誠問題。我始終以「文過飾非」為戒,而且可以說對此相當厭惡,但所謂「作家的忠誠」,我看又比「文如其人」複雜得多。作者的文字並不一定就像平日他/她所表現的自己,現實比較多遏抑、限制,文字可以釋放出,或者接收不一樣的自我 可能。
夏﹕你的散文/詩集《靈魂獨舞》將出版,聽說是關於你個人私密的故事,為何有這種寫作想法?
潘﹕這書最初我叫它《字畫像》,英文self-portrait。就好像畫家畫了一堆畫,偶爾會為自己畫一些「自畫像」。這本書的文章也是這樣累積而成的,但我用的是文字。一篇一篇,好像一幅一幅文字的自畫像。雖然據說現在人們都很自我,但在文章中(不是透過小說轉化及滲入自傳性)直陳、敘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尤其在公共的專欄中,其實我一直是有所克制的。偶一為之,放任自我,有些寫了也沒發表過,給自己留,就當作存在的證物好了。但數年前阿麥書房有意以少量印刷出版一系列作家叢書,他們找我傾談,我看是少量印刷,就提出《字畫像》這寫作構思。後來這計劃胎死腹中,阿麥書房也關門了。現在這書由天地圖書公司出版。
夏﹕我十分感興趣,這書的個人故事包括什麼?後來怎麼又叫了《靈魂獨舞》?
潘﹕此書有十章,分別是影像、身體、家園、玩樂、父母、動物、旅行、寫作、憂鬱、時光,前七章是散文,後三章是詩。書的名字常常是想破腦袋的,後來再想時大抵我是處於一種孤獨的心境,就想出這個書名,當然因為我自己的名字,「靈」字是一語雙關的。我連英文也想出來了﹕Soul Solo —— 原來這兩個字那麼相像,好像一個「重象」,字體彎彎曲曲有一種美態。說「靈魂獨舞」,其實是分裂的舞,自我跟影子跳的。沒辦法,孤獨到一定程度,影子就是你的唯一伴侶。
端坐下來別分心
夏﹕你在大學教學,又在多份報章雜誌寫專欄,我留意到你一年以來還參加不少講座活動,但新作卻多年不斷,而且絕大部分不是純粹的專欄結集。我禁不要問,你何來這麼強大的創作力?
潘﹕其實我有時也很疲累,我但願不是又一遲早會消耗殆盡的例子。生命到一定時候,就要學習以縮減可能性來增大或維持創作力。作家不是運動員,雖然寫作也是一種體力活,但應該是可以讓寫作的蠟燭燃燒得長久一點,經歷不同的季度人生。以前我迷戀「My candle burns at both ends」、「hope I die before I get old」等等,這曾經給予我莫大的力量,但原來「時間到了」,也覺無可矜誇的。日常的生活我離群索居,一方面是性格使然,一方面也是在喧嘩的環境中,儘量為自己守一張寧靜的書桌。寫作到最後都是端坐下來,儘量不被分心,沒有其他法門。
夏﹕你創作的時候會考慮讀者的因素嗎?你與讀者之間,有沒有一些有趣的故事?
潘﹕文學創作,鮮有先想及讀者。至於文化評論、專欄寫作,當然又有別,不同媒體有不同的目標讀者群,你開筆的時候大抵也心裏有數的,當然並不表示必然要亦步亦趨。但簡單來說,文學創作和文化評論,私人與公共的關係有所不同,後者的公共論域性質應該是較強一點吧。我沒有特設平台與讀者交流,個人網站有讀者留言,也是朋友替我搞的;facebook低度運作、微博不玩。文化講座是我比較能直面讀者的機會,經過一段時間,有些讀者在講座裏認識了,也成為了朋友。好讀者可遇不可求。以上你提到書展那場講座全文,是一個廣州讀者,一個大學二年級生筆錄的;我在「香港書展巡迴路演──廣州站」認識她的,她說節衣縮食也要來書展一遊,結果她來了,聽了幾場講座都一一筆錄成文。我看了非常感動。內地年輕讀者對知識的渴求,是一個值得探討的現象。另有一個故事,我覺得「讀書版」值得做一個故事。有一個香港讀者,她連我一篇小說在發表時與出書時改動的一個句子,她都說得出來;早前她拿我的《第三個紐約》遊紐約,跟書本所說的地方尋索,竟然為我書本留下的尾巴,延續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有趣故事(譬如我在書中提及某個紐約作家故居,她剛巧與現居的住客相遇等等)。她讓我明白,好的作家難求,好的讀者更難求。
夏芝然(訪問、撰文)
編輯 曾祥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