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蹤20小時 美澳法海空搜救
文章日期:2010年6月12日
【明報專訊】正揚帆進行環球航行的美國16歲少女森德蘭(Abby Sunderland),周四在印度洋南部遇險,一度於狂風和滔天巨浪中失去蹤影。家人和支持者經歷長達20小時的擔驚受怕後,終與她取得聯絡並確認其位置。森德蘭的帆船受破壞已無法航行,美、澳、法等國派出飛機和船進行大規模搜救行動,與惡劣天氣競賽,盡力救她脫險。
南印度洋受困9米巨浪
森德蘭遇險前最後一次與家人聯絡,是在美國西岸時間周四清晨4時,當時她身處的海域風力達時速超過110公里,海面翻起高達9米的巨浪。她表示多次在她駕駛的「野眼」號(Wild Eyes)帆船內跌倒,她還透露,船的引擎一度失靈。1小時後,她就發出緊急求救信號,但外界再也無法聯絡上她,令人擔心她的船已在惡劣天氣下翻沉。
帆船桅杆折斷 失動力漂浮
出事地點位處澳洲與馬達加斯加之間的廣闊海域,位置偏遠,澳航派出一架有11名機員的空巴A330專機從澳洲西部城市珀斯出發前往搜索,來回航程共飛了7600公里(差不多等於由香港到北京的3.5倍)。機組成員最終成功發現她的位置,並用無線電裝置與她取得聯絡,證實她安全無恙。機組人員從上空觀察,發現「野眼」號桅杆折斷,令她無法接收衛星信號,而帆船龍骨似乎已斷開,船隻無法航行,正在怒海漂浮。澳洲海事安全局已指示一艘漁船和一艘商船改道,趕往現場協助森德蘭,它們最快將在當地時間周六到達。
在確認女兒平安後,森德蘭的父母在網誌寫道:「飛機剛剛到達現場,『野眼』號沒有翻轉,但船的索具跌進海裏。天氣正在好轉,搜索人員已經和她進行了無線電通訊,森德蘭表示她沒事!我們不知其他事情。有一隻法國漁船正前往她所處位置,並會在大約24小時後到達。他們會在那裏照顧她。」據稱,森德蘭表示船上有足夠兩星期用的糧食,也有暖風機和製水器。
1月展開旅程 剛完成一半
森德蘭今年1月從美國洛杉磯出發,希望締造全球最年輕不停站環球航行的紀錄,但帆船中途出現故障,兩度靠岸修理,令她無法刷新紀錄。但她堅持繼續航程,5月底離開南非,本周一剛完成了環球旅程的一半。她的父親表示,女兒獲救後將不會繼續航程:「對我來說,得悉她仍生還比起她創下任何航海紀錄都更有意義。」森德蘭的航海網誌:http://soloround.blogspot.com。
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
6/12/2010
四十年之癢
文章日期:2010年6月12日
【明報專訊】美國前任副總統戈爾夫婦為模範夫妻,青梅竹馬,育有4名子女,結婚40年,經歷幾許人生跌蕩,恩愛依然,卿卿我我,羨煞旁人。豈料上星期二突然宣佈分居,結束夫妻關係,由於事前沒有跡象,也沒有傳出任何第三者的消息,令人大為錯愕。他們未有明言原因,只在共同發出的電郵裡指出,這是「在詳細及慎重考慮下互相支持所做出的共同的決定」,一名摯友回應,只是一對伴侶經過40年逐漸疏遠而已。
當然,夫婦之間的恩怨情仇,旁人不容置喙;儘管兩人處理得體,但也不免引起種種議論,究竟情為何物,是否真的能夠長相廝守。
有一篇名為《40年之癢》的評論,引述離婚律師的觀察,近年中年及老年組別的客戶增長最快,而分手的原因也不是想像中多由第三者引發。美國退休者協會(AARP)在2004年進行調查,訪問了超過1000名在40、50及60歲離婚人士,發現由女性提出分手的比男性多。另一項調查裡更反映觀念已經改變,離婚並非羞恥或失敗的事情,而是追尋新生活的窗口。至於尋回伴侶的機會,女性比男性高。
專家指出,由於退休年齡延長,再加上健康狀況改善,離婚也較以往輕鬆,重組家庭來得容易。在美國,早期的女性主義者將離婚稱為「社交地震」,現在則認為一生中可以有三名丈夫,第一名為年輕時的浪漫情人,第二名為中年時期照顧家庭的好拍檔,第三名則為晚年的溫馨伴侶,可以是三而為一,也可是三個不同的人。(The 40-Year Itch, The New York Times, 2010/06/03)
[陳耀華 cyiuwah@alumni.cuhk.net]
【明報專訊】美國前任副總統戈爾夫婦為模範夫妻,青梅竹馬,育有4名子女,結婚40年,經歷幾許人生跌蕩,恩愛依然,卿卿我我,羨煞旁人。豈料上星期二突然宣佈分居,結束夫妻關係,由於事前沒有跡象,也沒有傳出任何第三者的消息,令人大為錯愕。他們未有明言原因,只在共同發出的電郵裡指出,這是「在詳細及慎重考慮下互相支持所做出的共同的決定」,一名摯友回應,只是一對伴侶經過40年逐漸疏遠而已。
當然,夫婦之間的恩怨情仇,旁人不容置喙;儘管兩人處理得體,但也不免引起種種議論,究竟情為何物,是否真的能夠長相廝守。
有一篇名為《40年之癢》的評論,引述離婚律師的觀察,近年中年及老年組別的客戶增長最快,而分手的原因也不是想像中多由第三者引發。美國退休者協會(AARP)在2004年進行調查,訪問了超過1000名在40、50及60歲離婚人士,發現由女性提出分手的比男性多。另一項調查裡更反映觀念已經改變,離婚並非羞恥或失敗的事情,而是追尋新生活的窗口。至於尋回伴侶的機會,女性比男性高。
專家指出,由於退休年齡延長,再加上健康狀況改善,離婚也較以往輕鬆,重組家庭來得容易。在美國,早期的女性主義者將離婚稱為「社交地震」,現在則認為一生中可以有三名丈夫,第一名為年輕時的浪漫情人,第二名為中年時期照顧家庭的好拍檔,第三名則為晚年的溫馨伴侶,可以是三而為一,也可是三個不同的人。(The 40-Year Itch, The New York Times, 2010/06/03)
[陳耀華 cyiuwah@alumni.cuhk.net]
梁文道:最美麗的運動就該配得上一首最美麗的詩
文章日期:2010年6月12日
【明報專訊】在當年拉美文學風潮最盛,每個文藝青年都搶啃讀馬奎斯的《百年孤寂》時,很奇怪為什沒有人提起過烏拉圭的加萊亞諾(Eduardo Galeano)。同樣的,當每一個熱愛足球的讀書人都交口稱譽英國作家霍恩比(Nick Hornby)最能寫出球迷的悲與喜、說他是最懂足球的作家時,我也不知道為什沒人想起你眼前這一部《足球往事:那些陽光與陰影下的美麗和憂傷》(Soccer in Sun and Shadow)。
加萊亞諾和許多偉大的拉美作家一樣,有過多年的記者背景。他此前唯一的中譯著作《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Open Veins of Latin America)就是一個典型左翼記者的控訴,他控訴跨國企業與軍人獨裁政權總是不懈地吸噬拉美大地的血液。前兩年,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還在美洲國家高峰會上激昂地向大家推介這本老書,使它再度登上暢銷書榜,一時間傳為笑談。又和其他拉美作家相似,加萊亞諾也曾有段流亡歲月。在右翼軍人當道的年代,加萊亞諾被迫離開烏拉圭,從一個國家流亡到另一個國家。他最後不得不跑到了西班牙,在前殖民帝國的核心回望家鄉,記憶那一大片土地的前世與今生,終於完成了屬於他一個人的拉丁美洲編年史《火的記憶》三部曲,一部由斷簡劄記與沉思組成的悲愴史詩。如果你只想看一部拉美全史,你不應該再找第二本書。不,不是因為它很全面很客觀;恰恰相反,這是一部非常零碎也非常憂傷的抒情故事集。加萊亞諾夾敘夾議,挑選了他最想告訴大家的歷史片斷,把它們化成一串晶瑩如淚珠的珠串。那種風格,是我一直心儀一直私淑的風格,可惜我大概永遠也學不會。
只有真正熱愛拉丁美洲的作者才寫得出《火的記憶》,也只有真正的拉美球迷才寫得出《足球往事》。足球如此美麗,卻又叫人如此心碎。正如他為拉丁美洲所做的一樣,加萊亞諾也用同樣的手法替他心愛的足球寫出了一部編年史,記錄百年來一個又一個巨星的誕生和隕落,同時也描述了圍繞足球旋轉的這個世界,以及足球那顆太陽它自己的命運。
這部歷史裏頭自然要有拉丁美洲的榮光,所以他驕傲地想起了1924年,第一支出征歐洲的南美國家隊烏拉圭「教懂了歐洲人什是真正的足球」。當然,真正的球迷絕不可能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者,於是他能欣賞歐洲人的偉大。譬如1962年世界盃場上的英國人 博比·查爾頓 ,「足球服從他,在他的指示下旅行,甚至在他踢到它之前,球就已經自動奔流入網」。
這裏有足球最讓人驚喜的時候,例如尼日利亞和比夫拉同意停戰,因為電視上的貝利正在踢球。也有足球最卑鄙黑暗的時刻,例如大獨裁者弗朗哥把皇家馬德里打造成一支流動的大使館,四處以球技宣揚他的政權。而忠於老共和國和巴斯克地區的球員則被迫流亡,國際足協還要落井下石,宣佈這批反極權的球員是叛徒,應該永遠停賽。
可是,足球又總能在最黑暗的時刻振奮人心。納粹德軍佔領烏克蘭的時候,曾經逼迫基輔迪納摩的球員和希特勒的衛隊來一場友誼賽。賽前他們收到警告:「如果你們敢贏,就死定了。」於是一開始「在恐懼與飢餓的折磨下,他們只好準備輸球。不過到了最後,他們無法抗拒尊嚴的呼喚」。球賽結束,11位球員穿著隊衣在懸崖邊上被處死。直到今天,那場比賽還是足球史上最偉大的神話之一。
身為一名忠實的老球迷和老左派,加萊亞諾嘆息足球世界的商業化,認為今天的足球已沒有風格的區別了,蘊藏在足球中的原始快樂也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他指出現在的球隊甚至不是為了贏去踢,而是為了不輸。可是他依然相信;正如我們,總是心灰,總是痛(我甚至懷疑我這一輩子說過的粗話裏有一大半都獻給了足球),最後卻還是乖乖地把整個人交了出去。沒錯,這個世界幾乎沒有金錢買不到的東西;可是我們頑固地堅持唯有足球的快樂和尊嚴是不能賣也買不走的,正如基輔迪納摩當年那批壯士,他們甚至可以連命都不要。只要一天還有人在踢球,那種精神就永遠存在。如果你也是球迷,你一定明白我在說什。
(本文為梁文道《讀者》書中《足球讓人類偉大》一文,經梁文道再次修訂,為《足球往事》作序。)
[文.梁文道]
*******
從左派足球到左派政治
文章日期:2010年6月12日
【明報專訊】1950年愛德華多.加萊亞諾(Eduardo Galeano)10歲,親睹烏拉圭勇奪世界盃;1982年我12歲,從12吋電視上領略了辛坦拿(Tele Santana)那支偉大的巴西隊,他們失敗了,但我卻從此成為巴迷,明明是信號很差的黑白電視,但奇怪的是腦海中的巴西隊是鮮豔絢麗的。人生能有幾回世界盃?我以這篇小文向70歲的加萊亞諾致意,他是父輩,但我從他的書中分明感到某種鐵血球迷的兄弟情義。
辛坦拿和告魯夫(Johan Cruyff)奠定了我的趣味和價值觀:不管好勝爭強慾火多盛,你總得有超越輸贏的情懷,甚至醜陋的勝利,有時還不如漂亮的失敗。辛坦拿和告魯夫都沒拿過世界冠軍,假如這算失敗,那也是最漂亮的失敗。假如做不了beautiful winner,那也要做beautiful loser。
快樂、漂亮足球的史詩
如同老加萊亞諾所譴責的,慾火中燒肝火太盛的烏拉圭足球曾一度演變為暴力足球,但法蘭斯哥利(Enzo Francescoli)是永恒的,我和施丹(Zinedine Zidane)一樣是他的忠實粉絲,我喜歡法蘭斯哥利與其名字音節以及容貌身姿如出一轍的漂亮優雅的球風。
當然還有「中國男孩」列高巴(Alvaro Recoba)。2002年世界盃前在瀋陽,我曾帶范志毅去烏拉圭隊下榻的賓館找他。1998年列高巴曾隨民族隊來上海與申花比賽,他在場上與范幹上了,但不打不相識,范志毅賽後帶烏拉圭球員逛夜上海,沒想到列高巴們把褲兜翻了個底兒掉,也愣是湊不夠洗桑拿的錢,只好頹然回賓館自個兒洗洗睡!而甲A時代的申花也掏不起錢買報價據說最初僅100萬歐元的列高巴。幾個月後列高巴以400萬歐元轉會國際米蘭,隨後竄紅,一度拿莫拉提(Massimo Moratti)給的700萬歐元的世界第一年薪。儘管境遇已是天淵之別,但充當范雷二人翻譯的巴西人伊利克認為,在范志毅面前,列高巴仍然像一個鄉下孩子一樣。當然這一次,列高巴終於在中國洗成了桑拿。
儘管列高巴如今早已淡出江湖,但對於老加萊亞諾的書來說他還太年輕而未被提及,我特意補充這則經典佚事,關於一個拉美窮孩子的歐洲足球夢。
然而列高巴從未達到與其年薪相配的高度,這個球路詭異魔幻的烏拉圭鄉下少年始終沒有真正適應歐洲的富豪巨星生活,他還算善始善終了,而阿祖安奴(Adriano)以及羅賓奴(Robinho)如今仍在老家和歐洲之間孤獨彷徨。這些在全球化足球淘金版圖中漂泊的孤傲的南美精靈,難免在強勢的歐洲文明體系 中,在同化與拒斥之間左右為難。天花亂墜的拉美自由種子,未必能在歐洲森嚴的鋼筋水泥地上生根發芽。
這就是本書的弔詭深沉之處,一部快樂足球漂亮足球的史詩,卻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憂患意識,漫捲詩書喜欲狂,拔劍四顧心茫然,這是《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的作者借足球討伐全球化的又一檄文。
2006和2010的球事恐怕也難以讓老加萊亞諾樂觀釋懷︰2006年,號稱堪與1970年那支巴西隊相匹的史上最豪華巴西隊被視為唯一奪冠熱門,卻和1982那支巴西隊一樣被擋在四強之外,不同的是,這一次是醜陋的失敗。而那一屆最經典的鏡頭,是施丹與馬達拉斯(Marco Materazzi)的衝突。我撰此文時本屆尚未開戰,但不管最終結局如何,有一趨勢是比較明顯的,那就是巴西阿根廷兩霸的陣容打法愈來愈歐化愈來愈實用功利,而西班牙反而更南美!
精魂反被精魂誤
拉美魔幻精魂在爭相歐化的潮流中日漸式微。拉美以及非洲大地應該提供的永遠是飛得最高的原始想像力,但這魔幻有時容易淪為迷信,比如加萊亞諾解密稱:當年那支號稱「未來主義足球」的哥倫比亞隊慘敗的原因之一,竟是大將連干(Freddy Rincon)因迷信而魂不守舍;這浪漫有時也容易淪為散漫,這是我要解密一把的:2002年那支令加萊亞諾讚不絕口的塞內加爾之所以草草回家,恰恰就因為他們實在忍受不了遠東的漫長煎熬,思鄉病一犯,就只能打道回府。而2006年巴西醜陋的潰敗,則是因為對大力神缺乏飢餓感,因此後來他們不得不接受鄧加(Dunga)矯枉過正的鐵腕。雖然與本書的觀點相比我可能稍顯中庸,但既然對足球來說,紀律和意志始終不可或缺,那取法歐洲自然也不無正面意義。
本書對成王敗寇邏輯的質疑和批判令人激賞,但似乎也有這樣的傾向,或者容易給人造成這樣的印象:拉美人比歐洲人更不計輸贏。但德國人會為亞軍而大事慶祝,巴西人阿根廷人可不會,對巴西人來說第二名甚至跟最後一名並無本質區別。在世界盃這樣的愛國主義夢幻無敵舞台,面對歐洲豪強,拉美人暴漲的愛國主義情緒只會令成王敗寇的邏輯變本加厲。但在球會尤其是歐洲球會,球員五湖四海的國族成分卻多少有助於消解國族主義戾氣,而這也是全球化的硬幣另一面,良性的一面,正如加萊亞諾也看到了波士文自由轉會法案(Bosman Ruling)的歷史性進步,這位拉美左派祭旗並不是刻板的傳統老左。
在本書中足球既是遊戲玩具,多少也是武器——加萊亞諾的火力一如既往地指向全球資本主義,他雄辯地戳穿其原罪:在天上飛來飛去的這一個新式足球,源於巴基斯坦童工之手。也許資本的原罪可能會誘導你進一步得出「金錢扼殺足球」這一結論,好在加萊亞諾畢竟絕非一個簡單粗暴的道德狂,作為球迷的美學態度,讓他顯得更為感性,他更多地把足球當成懸崖上的落日,而不是一味當成左派理論黑洞洞的槍口。
遊戲時間到了,而生存與命運的風暴尚在遠方
對加萊亞諾這樣的左派大家來說,最大的、真正的理論以及現實難題無非有二:如何面對全球資本主義的全能金錢機器,如何面對左派政府乃至左派獨裁者的全能政治機器。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但假如魔亦學道得道,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呢?耐克不也跟閣下一樣高舉漂亮足球美麗足球大旗嗎,那 些跨國公司超級品牌和國際足球管理機構如今簡直要和您相擁而泣了,他們說的左派足球語言幾乎跟您老人家一模一樣:漂亮,進攻,快樂,遊戲,街頭,兒童,民間,第三世界……
更為尖銳而迫切的問題則是從左派足球到左派政治的內在矛盾。左派足球似乎順理成章地與左派政治一脈相承,但對於去年在讚美巴塞隆拿時昂然提出「左派足球」這個鮮紅概念的阿根廷前主帥文諾迪(Cesar Luis Menotti)來說,情就未免有些尷尬——1978年世界盃那時候他分明是右翼軍政府的合作者乃至幫兇。然而,即便是從左派足球到左派政治一條道走到紅,但當一個像查韋斯(Hugo Chavez)那樣的獨裁者自認是你的粉絲而把你的書當成治國鐵律去打擊異己,你是否也難免有些尷尬?
左派足球不過是口水之爭,而左派政治事關血汗。又一次世界盃,遊戲時間到了,而生存與命運的風暴尚在遠方。
(本文為張曉舟所撰之《足球往事》序文。)
張曉舟--內地知名樂評人 體育評論員
[文.張曉舟 編輯:黃靜 電郵:mpcentury@mingpao.com]
【明報專訊】在當年拉美文學風潮最盛,每個文藝青年都搶啃讀馬奎斯的《百年孤寂》時,很奇怪為什沒有人提起過烏拉圭的加萊亞諾(Eduardo Galeano)。同樣的,當每一個熱愛足球的讀書人都交口稱譽英國作家霍恩比(Nick Hornby)最能寫出球迷的悲與喜、說他是最懂足球的作家時,我也不知道為什沒人想起你眼前這一部《足球往事:那些陽光與陰影下的美麗和憂傷》(Soccer in Sun and Shadow)。
加萊亞諾和許多偉大的拉美作家一樣,有過多年的記者背景。他此前唯一的中譯著作《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Open Veins of Latin America)就是一個典型左翼記者的控訴,他控訴跨國企業與軍人獨裁政權總是不懈地吸噬拉美大地的血液。前兩年,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還在美洲國家高峰會上激昂地向大家推介這本老書,使它再度登上暢銷書榜,一時間傳為笑談。又和其他拉美作家相似,加萊亞諾也曾有段流亡歲月。在右翼軍人當道的年代,加萊亞諾被迫離開烏拉圭,從一個國家流亡到另一個國家。他最後不得不跑到了西班牙,在前殖民帝國的核心回望家鄉,記憶那一大片土地的前世與今生,終於完成了屬於他一個人的拉丁美洲編年史《火的記憶》三部曲,一部由斷簡劄記與沉思組成的悲愴史詩。如果你只想看一部拉美全史,你不應該再找第二本書。不,不是因為它很全面很客觀;恰恰相反,這是一部非常零碎也非常憂傷的抒情故事集。加萊亞諾夾敘夾議,挑選了他最想告訴大家的歷史片斷,把它們化成一串晶瑩如淚珠的珠串。那種風格,是我一直心儀一直私淑的風格,可惜我大概永遠也學不會。
只有真正熱愛拉丁美洲的作者才寫得出《火的記憶》,也只有真正的拉美球迷才寫得出《足球往事》。足球如此美麗,卻又叫人如此心碎。正如他為拉丁美洲所做的一樣,加萊亞諾也用同樣的手法替他心愛的足球寫出了一部編年史,記錄百年來一個又一個巨星的誕生和隕落,同時也描述了圍繞足球旋轉的這個世界,以及足球那顆太陽它自己的命運。
這部歷史裏頭自然要有拉丁美洲的榮光,所以他驕傲地想起了1924年,第一支出征歐洲的南美國家隊烏拉圭「教懂了歐洲人什是真正的足球」。當然,真正的球迷絕不可能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者,於是他能欣賞歐洲人的偉大。譬如1962年世界盃場上的英國人 博比·查爾頓 ,「足球服從他,在他的指示下旅行,甚至在他踢到它之前,球就已經自動奔流入網」。
這裏有足球最讓人驚喜的時候,例如尼日利亞和比夫拉同意停戰,因為電視上的貝利正在踢球。也有足球最卑鄙黑暗的時刻,例如大獨裁者弗朗哥把皇家馬德里打造成一支流動的大使館,四處以球技宣揚他的政權。而忠於老共和國和巴斯克地區的球員則被迫流亡,國際足協還要落井下石,宣佈這批反極權的球員是叛徒,應該永遠停賽。
可是,足球又總能在最黑暗的時刻振奮人心。納粹德軍佔領烏克蘭的時候,曾經逼迫基輔迪納摩的球員和希特勒的衛隊來一場友誼賽。賽前他們收到警告:「如果你們敢贏,就死定了。」於是一開始「在恐懼與飢餓的折磨下,他們只好準備輸球。不過到了最後,他們無法抗拒尊嚴的呼喚」。球賽結束,11位球員穿著隊衣在懸崖邊上被處死。直到今天,那場比賽還是足球史上最偉大的神話之一。
身為一名忠實的老球迷和老左派,加萊亞諾嘆息足球世界的商業化,認為今天的足球已沒有風格的區別了,蘊藏在足球中的原始快樂也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他指出現在的球隊甚至不是為了贏去踢,而是為了不輸。可是他依然相信;正如我們,總是心灰,總是痛(我甚至懷疑我這一輩子說過的粗話裏有一大半都獻給了足球),最後卻還是乖乖地把整個人交了出去。沒錯,這個世界幾乎沒有金錢買不到的東西;可是我們頑固地堅持唯有足球的快樂和尊嚴是不能賣也買不走的,正如基輔迪納摩當年那批壯士,他們甚至可以連命都不要。只要一天還有人在踢球,那種精神就永遠存在。如果你也是球迷,你一定明白我在說什。
(本文為梁文道《讀者》書中《足球讓人類偉大》一文,經梁文道再次修訂,為《足球往事》作序。)
[文.梁文道]
*******
從左派足球到左派政治
文章日期:2010年6月12日
【明報專訊】1950年愛德華多.加萊亞諾(Eduardo Galeano)10歲,親睹烏拉圭勇奪世界盃;1982年我12歲,從12吋電視上領略了辛坦拿(Tele Santana)那支偉大的巴西隊,他們失敗了,但我卻從此成為巴迷,明明是信號很差的黑白電視,但奇怪的是腦海中的巴西隊是鮮豔絢麗的。人生能有幾回世界盃?我以這篇小文向70歲的加萊亞諾致意,他是父輩,但我從他的書中分明感到某種鐵血球迷的兄弟情義。
辛坦拿和告魯夫(Johan Cruyff)奠定了我的趣味和價值觀:不管好勝爭強慾火多盛,你總得有超越輸贏的情懷,甚至醜陋的勝利,有時還不如漂亮的失敗。辛坦拿和告魯夫都沒拿過世界冠軍,假如這算失敗,那也是最漂亮的失敗。假如做不了beautiful winner,那也要做beautiful loser。
快樂、漂亮足球的史詩
如同老加萊亞諾所譴責的,慾火中燒肝火太盛的烏拉圭足球曾一度演變為暴力足球,但法蘭斯哥利(Enzo Francescoli)是永恒的,我和施丹(Zinedine Zidane)一樣是他的忠實粉絲,我喜歡法蘭斯哥利與其名字音節以及容貌身姿如出一轍的漂亮優雅的球風。
當然還有「中國男孩」列高巴(Alvaro Recoba)。2002年世界盃前在瀋陽,我曾帶范志毅去烏拉圭隊下榻的賓館找他。1998年列高巴曾隨民族隊來上海與申花比賽,他在場上與范幹上了,但不打不相識,范志毅賽後帶烏拉圭球員逛夜上海,沒想到列高巴們把褲兜翻了個底兒掉,也愣是湊不夠洗桑拿的錢,只好頹然回賓館自個兒洗洗睡!而甲A時代的申花也掏不起錢買報價據說最初僅100萬歐元的列高巴。幾個月後列高巴以400萬歐元轉會國際米蘭,隨後竄紅,一度拿莫拉提(Massimo Moratti)給的700萬歐元的世界第一年薪。儘管境遇已是天淵之別,但充當范雷二人翻譯的巴西人伊利克認為,在范志毅面前,列高巴仍然像一個鄉下孩子一樣。當然這一次,列高巴終於在中國洗成了桑拿。
儘管列高巴如今早已淡出江湖,但對於老加萊亞諾的書來說他還太年輕而未被提及,我特意補充這則經典佚事,關於一個拉美窮孩子的歐洲足球夢。
然而列高巴從未達到與其年薪相配的高度,這個球路詭異魔幻的烏拉圭鄉下少年始終沒有真正適應歐洲的富豪巨星生活,他還算善始善終了,而阿祖安奴(Adriano)以及羅賓奴(Robinho)如今仍在老家和歐洲之間孤獨彷徨。這些在全球化足球淘金版圖中漂泊的孤傲的南美精靈,難免在強勢的歐洲文明體系 中,在同化與拒斥之間左右為難。天花亂墜的拉美自由種子,未必能在歐洲森嚴的鋼筋水泥地上生根發芽。
這就是本書的弔詭深沉之處,一部快樂足球漂亮足球的史詩,卻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憂患意識,漫捲詩書喜欲狂,拔劍四顧心茫然,這是《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的作者借足球討伐全球化的又一檄文。
2006和2010的球事恐怕也難以讓老加萊亞諾樂觀釋懷︰2006年,號稱堪與1970年那支巴西隊相匹的史上最豪華巴西隊被視為唯一奪冠熱門,卻和1982那支巴西隊一樣被擋在四強之外,不同的是,這一次是醜陋的失敗。而那一屆最經典的鏡頭,是施丹與馬達拉斯(Marco Materazzi)的衝突。我撰此文時本屆尚未開戰,但不管最終結局如何,有一趨勢是比較明顯的,那就是巴西阿根廷兩霸的陣容打法愈來愈歐化愈來愈實用功利,而西班牙反而更南美!
精魂反被精魂誤
拉美魔幻精魂在爭相歐化的潮流中日漸式微。拉美以及非洲大地應該提供的永遠是飛得最高的原始想像力,但這魔幻有時容易淪為迷信,比如加萊亞諾解密稱:當年那支號稱「未來主義足球」的哥倫比亞隊慘敗的原因之一,竟是大將連干(Freddy Rincon)因迷信而魂不守舍;這浪漫有時也容易淪為散漫,這是我要解密一把的:2002年那支令加萊亞諾讚不絕口的塞內加爾之所以草草回家,恰恰就因為他們實在忍受不了遠東的漫長煎熬,思鄉病一犯,就只能打道回府。而2006年巴西醜陋的潰敗,則是因為對大力神缺乏飢餓感,因此後來他們不得不接受鄧加(Dunga)矯枉過正的鐵腕。雖然與本書的觀點相比我可能稍顯中庸,但既然對足球來說,紀律和意志始終不可或缺,那取法歐洲自然也不無正面意義。
本書對成王敗寇邏輯的質疑和批判令人激賞,但似乎也有這樣的傾向,或者容易給人造成這樣的印象:拉美人比歐洲人更不計輸贏。但德國人會為亞軍而大事慶祝,巴西人阿根廷人可不會,對巴西人來說第二名甚至跟最後一名並無本質區別。在世界盃這樣的愛國主義夢幻無敵舞台,面對歐洲豪強,拉美人暴漲的愛國主義情緒只會令成王敗寇的邏輯變本加厲。但在球會尤其是歐洲球會,球員五湖四海的國族成分卻多少有助於消解國族主義戾氣,而這也是全球化的硬幣另一面,良性的一面,正如加萊亞諾也看到了波士文自由轉會法案(Bosman Ruling)的歷史性進步,這位拉美左派祭旗並不是刻板的傳統老左。
在本書中足球既是遊戲玩具,多少也是武器——加萊亞諾的火力一如既往地指向全球資本主義,他雄辯地戳穿其原罪:在天上飛來飛去的這一個新式足球,源於巴基斯坦童工之手。也許資本的原罪可能會誘導你進一步得出「金錢扼殺足球」這一結論,好在加萊亞諾畢竟絕非一個簡單粗暴的道德狂,作為球迷的美學態度,讓他顯得更為感性,他更多地把足球當成懸崖上的落日,而不是一味當成左派理論黑洞洞的槍口。
遊戲時間到了,而生存與命運的風暴尚在遠方
對加萊亞諾這樣的左派大家來說,最大的、真正的理論以及現實難題無非有二:如何面對全球資本主義的全能金錢機器,如何面對左派政府乃至左派獨裁者的全能政治機器。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但假如魔亦學道得道,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呢?耐克不也跟閣下一樣高舉漂亮足球美麗足球大旗嗎,那 些跨國公司超級品牌和國際足球管理機構如今簡直要和您相擁而泣了,他們說的左派足球語言幾乎跟您老人家一模一樣:漂亮,進攻,快樂,遊戲,街頭,兒童,民間,第三世界……
更為尖銳而迫切的問題則是從左派足球到左派政治的內在矛盾。左派足球似乎順理成章地與左派政治一脈相承,但對於去年在讚美巴塞隆拿時昂然提出「左派足球」這個鮮紅概念的阿根廷前主帥文諾迪(Cesar Luis Menotti)來說,情就未免有些尷尬——1978年世界盃那時候他分明是右翼軍政府的合作者乃至幫兇。然而,即便是從左派足球到左派政治一條道走到紅,但當一個像查韋斯(Hugo Chavez)那樣的獨裁者自認是你的粉絲而把你的書當成治國鐵律去打擊異己,你是否也難免有些尷尬?
左派足球不過是口水之爭,而左派政治事關血汗。又一次世界盃,遊戲時間到了,而生存與命運的風暴尚在遠方。
(本文為張曉舟所撰之《足球往事》序文。)
張曉舟--內地知名樂評人 體育評論員
[文.張曉舟 編輯:黃靜 電郵:mpcentury@mingpao.com]
美麗總是愁人的
濕漉漉的鳳凰
文章日期:2010年6月12日
【明報專訊】湖南最近頻頻大雨,許多鄉市都有淹水之虞,鳳凰不例外,豪雨來了又走、走完再來,住民偶爾到了必須疏散的境地,但很快又能回到家園,在某地生了根,世再亂,亦會回來;或是,世愈亂,愈想回來。
其實想像中的鳳凰本來就是濕漉漉的,兩水來襲,儘管不應幸災樂禍地說是「應景」,卻仍難禁覺得非常印合氣氛。
是的,必須承認對鳳凰的濕濡印象又是來自沈從文,他的作品無論是小說或散文談的多都是水,河邊江邊溪邊海邊,他是個見了水便高興的孩子,長大了,寫出來的故事幾乎無不發生在水之畔,讀多了,腦海的鳳凰便總帶著一股霧氣,彷彿坐在車內隔窗外望,天空降著雨,玻璃上爬滿水珠水點,路途上的景象在珠珠點點裡隱現幻化,終於,五個多鐘頭後,到了,推門下車,古城現身眼前。
從長沙到鳳凰是不累人的。一來路順好走,二來窗外有景,尤其愈近鳳凰愈見鄉郊景致,水邊有田,田旁有屋,屋子或新或舊,在寂靜的田間水邊顯得特別孤伶並帶神秘,彷彿世上所有最殘酷和最溫柔的情事都可能在此發生;發生時轟轟烈烈,然而很快便沉靜下去,遭世人遺忘,不再提起。
沿途看水看山看屋卻沒看到幾個人,一股淡淡的寂寞感油然湧起,想起沈從文在自傳裡述及路經辰州河灘,亦是看水看山看屋而不見人,感覺是「一切皆那麼和諧,那麼愁人。美麗總是愁人的。我或者很快樂,卻用的是發愁字樣。但事實上每每見到這種光景,我總默默的注視許久。我要人同我說一話,我要一個最熟的人,來同我討論這些光景。可是這一次來到這地方……已無一個人」。
我身邊是坐著一個人的,但轉臉看,她在閉目睡覺,或是在思考她的詩她的文,便不打擾了。繼續往外望山望水望田望屋,直至望見一座暗紅色的古老城門,司機小張繞了好幾個圈才找到它,把車停住,說,到了,要在這裡下,車子開不進去。
我們下車,提著行李走到鳳凰廣場,旁邊便是我們訂房的悅來閣客棧。小小的酒店,據說是老房子,重新裝潢做生意,居高臨下看鳳凰,儘管身邊此刻有人,我們卻都只想看,不想說話了。(途上‧六)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文章日期:2010年6月12日
【明報專訊】湖南最近頻頻大雨,許多鄉市都有淹水之虞,鳳凰不例外,豪雨來了又走、走完再來,住民偶爾到了必須疏散的境地,但很快又能回到家園,在某地生了根,世再亂,亦會回來;或是,世愈亂,愈想回來。
其實想像中的鳳凰本來就是濕漉漉的,兩水來襲,儘管不應幸災樂禍地說是「應景」,卻仍難禁覺得非常印合氣氛。
是的,必須承認對鳳凰的濕濡印象又是來自沈從文,他的作品無論是小說或散文談的多都是水,河邊江邊溪邊海邊,他是個見了水便高興的孩子,長大了,寫出來的故事幾乎無不發生在水之畔,讀多了,腦海的鳳凰便總帶著一股霧氣,彷彿坐在車內隔窗外望,天空降著雨,玻璃上爬滿水珠水點,路途上的景象在珠珠點點裡隱現幻化,終於,五個多鐘頭後,到了,推門下車,古城現身眼前。
從長沙到鳳凰是不累人的。一來路順好走,二來窗外有景,尤其愈近鳳凰愈見鄉郊景致,水邊有田,田旁有屋,屋子或新或舊,在寂靜的田間水邊顯得特別孤伶並帶神秘,彷彿世上所有最殘酷和最溫柔的情事都可能在此發生;發生時轟轟烈烈,然而很快便沉靜下去,遭世人遺忘,不再提起。
沿途看水看山看屋卻沒看到幾個人,一股淡淡的寂寞感油然湧起,想起沈從文在自傳裡述及路經辰州河灘,亦是看水看山看屋而不見人,感覺是「一切皆那麼和諧,那麼愁人。美麗總是愁人的。我或者很快樂,卻用的是發愁字樣。但事實上每每見到這種光景,我總默默的注視許久。我要人同我說一話,我要一個最熟的人,來同我討論這些光景。可是這一次來到這地方……已無一個人」。
我身邊是坐著一個人的,但轉臉看,她在閉目睡覺,或是在思考她的詩她的文,便不打擾了。繼續往外望山望水望田望屋,直至望見一座暗紅色的古老城門,司機小張繞了好幾個圈才找到它,把車停住,說,到了,要在這裡下,車子開不進去。
我們下車,提著行李走到鳳凰廣場,旁邊便是我們訂房的悅來閣客棧。小小的酒店,據說是老房子,重新裝潢做生意,居高臨下看鳳凰,儘管身邊此刻有人,我們卻都只想看,不想說話了。(途上‧六)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國父孫女不明拖延原因﹕沈祖堯早知銅像置中大
孫中山孫女孫穗芳(左)向中文大學捐贈孫中山銅像遭「滑鐵盧」,暫未知擺放時間,但另一座銅像成功擺放在浸會大學,昨日她與浸大校長吳清輝(右)主持揭幕儀式。(林振東攝)
文章日期:2010年6月12日
【明報專訊】即將卸任的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日前以「離任在即」為由,擱置在中大擺放國父孫中山銅像的計劃。孫中山孫女孫穗芳昨日稱,劉遵義早於去年12月主動要求於中大擺放國父像,強調候任校長沈祖堯亦一直知悉計劃,不清楚中大拖延原因。她又指中大將銅像放在倉庫,「做法不尊敬、對不起祖父」。
雖然中大的國父像仍在倉庫,但孫穗芳另一座捐贈浸大的國父銅像較「幸運」,昨日由她與浸大校長吳清輝主持揭幕儀式。
指劉遵義去年主動要求立像
孫穗芳說,劉遵義稱要由候任校長沈祖堯「全權決定」而擱置擺放國父像計劃的說法,她感到不高興,直言﹕「我感到不公平,我早於半年前已經與劉校長洽商……是否我未夠惡,所以未能擺放孫中山銅像?」她又說﹕「中大將祖父(孫中山)銅像放在倉庫,做法不尊敬、對不起祖父。」
孫穗芳憶述,劉遵義去年12月主動致函,表示有意擺放孫中山銅像在中大。她特地為中大趕製銅像,並於1月底送到中大貨倉暫存,等候她於2月26日為中大講學時,順帶為銅像舉行揭幕儀式。不過,校方後來回覆指出,需延遲擺放銅像計劃,她一直未知延遲原因。
至2月26日,孫穗芳應逸夫書院長、候任校長沈祖堯的邀請,親赴中大講學。她透露﹕「劉遵義因支持革命思想,希望於卸任前完成擺放銅像。」她強調,沈祖堯一直知悉擺放銅像的計劃,但沈未有表示意向。
中大行政及計劃委員會成員、新亞書院院長黃乃正表示,曾研究將孫中山像放在逸夫書院內的邵逸夫夫人樓外,但因銅像太重,中大要先解決技術問題,加上計劃未獲委員會通過,恐要7月後才落實。
中大發言人回應,過去半年一直與孫穗芳聯繫,了解銅像的設計和重量等資料,細節安排尚待行政與計劃委員會討論。鑑於劉遵義本月底離任,故對立像一事未能應允。中大又補充,大學曾向孫穗芳去信,指立像事宜未有決議前,毋須將銅像付運至校園,但對方已將銅像送抵大學,大學現已將銅像妥善存放。
浸大校長吳清輝不評論中大的做法,但他認為在浸會校園豎立銅像,代表歷史的傳承,笑言﹕「我想不到擺放孫中山銅像會引起政治爭議!」
6/11/2010
6/10/2010
陪公子“读诗”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叔书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K,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K,
專訪張力奮:新聞教育核心 專業與自尊
新聞教育核心 專業與自尊
專訪張力奮
文章日期:2010年6月10日
【明報專訊】是次與英國《金融時報》(FT)副主編,FT中文網總編輯張力奮的訪談,原訂為一個多小時,結果聊了長達兩個多小時,從香港新聞業到大陸傳媒教育與新聞自由。於上海長大的他,1988年到英國留學深造,一去二十年,留在彼岸的國際傳媒機構,先是BBC,後加盟FT,不僅養成了純正的英國口音和優雅語氣,表達意見時也保持了謹慎的態度。
一月中旬,張力奮暫時放下倫敦繁重的工作,到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逗留一學期,當客席教授。「我屬於兩棲動物,一直在傳媒與學界遊走。做新聞做累了,就爬上岸來,到大學裏歇歇腳,教教書,想想問題。2003年我曾去台灣政治大學客座,這次有幸能當幾個月香港人,體驗香港的實情。」雖然張力奮謙虛地表示自己對香港新聞界理解有限,但也分享了一些獨到的看法。
香港傳媒趨「小報化」
「香港在中國新聞史上的地位一直很特殊。在冷戰年代,香港幾乎是國際社會觀察中國的唯一窗口。她是貿易自由港,也是資訊自由港和國際新聞重鎮。香港的報業風格獨特,中西合璧,言論副刊自成一體,政治立場多元,以不同聲音,服務不同的讀者群或階層。」張力奮坦言,九七回歸以後,不少國際傳媒機構或移出香港,或減員,不免削弱其國際新聞中心的地位。而本地的傳媒業,現況也不景氣。「近來讀報,覺得以前香港報紙最獨到的大陸報道與評論,現在似乎單薄了,有退隱之嫌;社評對重要的公共議題有時缺乏聲音或明晰的立場;同時,傳媒『小報化』的趨勢與煽情加劇。不少人感覺香港傳媒的自我審查越來越明顯,但也有觀點認為香港新聞自由大體上無礙。九七之後,香港進入一國兩制,尤其是媒體產權轉承的問題出現後,公對新聞自由的討論漸漸增多,比如香港電台這樣的公營媒體如何當好社會公器、私營傳媒的社會責任、媒體與政府間的制衡,港人很關注這些問題,能聽到很多不同聲音,這是好事。」
張力奮唸新聞出身,既擁有博士學位,又是傳媒人,一直關注大學新聞教育。「新聞教育,最重要的東西卻在新聞實務之外,那就是人文通識與批判精神。否則這門學科很可能學不足,術有餘。」張力奮認為,兩岸三地的新聞教育受美國的影響最深,以培養專業記者為宗旨,重視實務。「英國則不同,鮮有新聞專科,求諸於人文通識教育與訓練。記者的學科背景極廣泛,很多唸的是歷史、文學、經濟學、政治或哲學法律科學。英國人的思路是,一旦有基本的人文學養,懂得如何獨立思考分析,如何採集評估證據,甄別知識,有了基本訓練,以後經過專業訓練,做什麼都成。當然包括當記者。」
大學應是理想綠洲
無論哪種新聞教育方式,張力奮認為,新聞技巧雖重要,卻不是最根本的。他停頓了一下說:「新聞教育,最重要的是培養專業精神與自尊。自己必須瞧得起自己。如果一個社會不尊重新聞教育,不讓學生有自由的空間實踐新聞理念,他們只能在痛苦之餘,希望把課堂裏學到的東西趕快忘掉。」
張力奮又表示,大學應該是個思想的樂園。現在大陸很多大學,規模龐大。但問題是,校園的「圍牆」越來越低,甚至完全倒塌。「大學應是最後一塊理想的綠洲,倒不妨把圍牆修築得高些,至少能抗拒一些些外面的亂象。」中國社會的轉型劇烈,大學正遭受官場和市場的雙重誘惑,保持住自己很艱難。「就拿新聞教育講,大陸現有近800所新聞傳播科系,在校生達20萬人。如果新聞業與記者得不到基本尊重,新聞教育的處境就很尷尬很無奈。」北京兩會期間,溫家寶總理呼籲創造條件讓人民監督。幾天後,湖北的人大代表李省長因不滿一名女記者提問,奪下對方錄音筆,引發公特別是新聞界的強烈反彈。張力奮說:「在權力面前,記者如果得不到基本的平等與尊重,大學裏講再多的採訪技巧恐怕也是徒勞無力。李省長若能順應民意,向記者說聲道歉,應是對中國新聞教育的特殊貢獻;另一方面,記者也需要自尊。兩會時,年輕記者變採訪為追星,簽名拍照,國事娛樂化;如果紅包和有償新聞氾濫,令公側目,記者的專業地位只能是空談。」
基石學科被邊緣化
在英國生活多年,張力奮談到,不只香港和大陸,一些有深厚人文教育傳統的發達國家,大學教育也日益商業化,知識僅是工作掙錢的資本。「比如,現在美國僅有百分之二的大學生讀歷史,卻有近四分之一讀商科。英美歐陸大學的哲學系歷史系越來越邊緣化,招生人數下降得很快。但是,可悲的事實是,這些被邊緣化的學科,正是大學教育最根本的價值基石。」張力奮認為,東西方都出現這種不幸,但西方的人文教育歷史畢竟漫長,底蘊深厚,有老本可吃,不會一下子消失,而東方的情形無疑更壞。
張力奮一邊喝著中國茶,一邊說,他接觸過不少香港的傳媒同行,相當敬業本分,立場獨立,堅守專業底線。當記者提到香港記者的人工待遇頗差時。他自嘲說,當記者辛苦,很難發財,但至少要讓他們過舒適體面的生活。你要讓記者擔當公責任,少受誘惑,就不能對他們禮薄。如果人工低,精英人才面對新聞業可能退避三舍,這是公民社會的不幸。
「記者頭上有光環時,人稱『無冕之王』。受詛咒時,罵名更多。新聞的生產畢竟是人的活動。人有欲望、有偏見,會輕信片面。好的新聞教育則訓練學生如何克服人性弱點,按照大家認同的一套專業規則來行事。」他如是說。
張力奮說,記者尊重自己,社會才會尊重你,先有雞再有蛋。「第一是記者必須堅持專業操守,保持獨立;第二是社會必須體恤他們的專業精神。」所謂專業自尊,或新聞道德,在張力奮的眼中,都與專業主義有關。「要相信自己所做的對社會公有益。如果不守底線,傳媒就會失去社會尊重,其商業價值亦會受損。其實,專業精神不只是純綷的道德追求,也是商業利益保障機制。權威與公信力是最重要的資本,這是長遠之策。大陸一些報刊明確聲明拒絕紅包和有償新聞,經營上都很成功,如《財經》、《第一財經周刊》和《南方周末》等,就是例子。」
老記者稀有而重要
張力奮記起近期看過的一個民意調查,是各種職業在香港受歡迎和尊重程度的排名榜,結果並不意外,排頭數名的不外乎消防員醫生護士等與治病救人有關的職業,記者排行中間偏後,排名最低的是風水師,這大概與陳振聰脫不了關係。張力奮看罷也不禁會心微笑。對新聞業未來,張力奮雖懷有期待,卻不無隱憂。「你有沒有發覺,新聞從業人員越來越年青。記者是碗青春飯,老記成了是稀有動物。哪有白宮或唐寧街10號記者會上的一片白髮記者!這很可惜,專業精神與經驗的積累與傳承變得很困難。」他說,新聞是人文生產,需要時間,成熟是重要的資產。
談到大陸傳媒界現狀,張力奮說,眼下有意思的是看似矛盾的兩條線。 「一方面,大陸的言論空間仍在拓展,資訊選擇增多,輿論與觀點多元,不同群體的聲音在增加;另一方面,政府正在強化對傳媒的管制力度,運作在高度細化。我覺得,只有這兩條線加在一起,才是較完整的故事。進入互聯網時代後,大家突然恍然大悟,新聞與傳媒成了大家都想玩卻都不熟悉的新遊戲。」
[文/邵君義 編輯:佳路 電郵:mpcentury@mingpao.com]
專訪張力奮
文章日期:2010年6月10日
【明報專訊】是次與英國《金融時報》(FT)副主編,FT中文網總編輯張力奮的訪談,原訂為一個多小時,結果聊了長達兩個多小時,從香港新聞業到大陸傳媒教育與新聞自由。於上海長大的他,1988年到英國留學深造,一去二十年,留在彼岸的國際傳媒機構,先是BBC,後加盟FT,不僅養成了純正的英國口音和優雅語氣,表達意見時也保持了謹慎的態度。
一月中旬,張力奮暫時放下倫敦繁重的工作,到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逗留一學期,當客席教授。「我屬於兩棲動物,一直在傳媒與學界遊走。做新聞做累了,就爬上岸來,到大學裏歇歇腳,教教書,想想問題。2003年我曾去台灣政治大學客座,這次有幸能當幾個月香港人,體驗香港的實情。」雖然張力奮謙虛地表示自己對香港新聞界理解有限,但也分享了一些獨到的看法。
香港傳媒趨「小報化」
「香港在中國新聞史上的地位一直很特殊。在冷戰年代,香港幾乎是國際社會觀察中國的唯一窗口。她是貿易自由港,也是資訊自由港和國際新聞重鎮。香港的報業風格獨特,中西合璧,言論副刊自成一體,政治立場多元,以不同聲音,服務不同的讀者群或階層。」張力奮坦言,九七回歸以後,不少國際傳媒機構或移出香港,或減員,不免削弱其國際新聞中心的地位。而本地的傳媒業,現況也不景氣。「近來讀報,覺得以前香港報紙最獨到的大陸報道與評論,現在似乎單薄了,有退隱之嫌;社評對重要的公共議題有時缺乏聲音或明晰的立場;同時,傳媒『小報化』的趨勢與煽情加劇。不少人感覺香港傳媒的自我審查越來越明顯,但也有觀點認為香港新聞自由大體上無礙。九七之後,香港進入一國兩制,尤其是媒體產權轉承的問題出現後,公對新聞自由的討論漸漸增多,比如香港電台這樣的公營媒體如何當好社會公器、私營傳媒的社會責任、媒體與政府間的制衡,港人很關注這些問題,能聽到很多不同聲音,這是好事。」
張力奮唸新聞出身,既擁有博士學位,又是傳媒人,一直關注大學新聞教育。「新聞教育,最重要的東西卻在新聞實務之外,那就是人文通識與批判精神。否則這門學科很可能學不足,術有餘。」張力奮認為,兩岸三地的新聞教育受美國的影響最深,以培養專業記者為宗旨,重視實務。「英國則不同,鮮有新聞專科,求諸於人文通識教育與訓練。記者的學科背景極廣泛,很多唸的是歷史、文學、經濟學、政治或哲學法律科學。英國人的思路是,一旦有基本的人文學養,懂得如何獨立思考分析,如何採集評估證據,甄別知識,有了基本訓練,以後經過專業訓練,做什麼都成。當然包括當記者。」
大學應是理想綠洲
無論哪種新聞教育方式,張力奮認為,新聞技巧雖重要,卻不是最根本的。他停頓了一下說:「新聞教育,最重要的是培養專業精神與自尊。自己必須瞧得起自己。如果一個社會不尊重新聞教育,不讓學生有自由的空間實踐新聞理念,他們只能在痛苦之餘,希望把課堂裏學到的東西趕快忘掉。」
張力奮又表示,大學應該是個思想的樂園。現在大陸很多大學,規模龐大。但問題是,校園的「圍牆」越來越低,甚至完全倒塌。「大學應是最後一塊理想的綠洲,倒不妨把圍牆修築得高些,至少能抗拒一些些外面的亂象。」中國社會的轉型劇烈,大學正遭受官場和市場的雙重誘惑,保持住自己很艱難。「就拿新聞教育講,大陸現有近800所新聞傳播科系,在校生達20萬人。如果新聞業與記者得不到基本尊重,新聞教育的處境就很尷尬很無奈。」北京兩會期間,溫家寶總理呼籲創造條件讓人民監督。幾天後,湖北的人大代表李省長因不滿一名女記者提問,奪下對方錄音筆,引發公特別是新聞界的強烈反彈。張力奮說:「在權力面前,記者如果得不到基本的平等與尊重,大學裏講再多的採訪技巧恐怕也是徒勞無力。李省長若能順應民意,向記者說聲道歉,應是對中國新聞教育的特殊貢獻;另一方面,記者也需要自尊。兩會時,年輕記者變採訪為追星,簽名拍照,國事娛樂化;如果紅包和有償新聞氾濫,令公側目,記者的專業地位只能是空談。」
基石學科被邊緣化
在英國生活多年,張力奮談到,不只香港和大陸,一些有深厚人文教育傳統的發達國家,大學教育也日益商業化,知識僅是工作掙錢的資本。「比如,現在美國僅有百分之二的大學生讀歷史,卻有近四分之一讀商科。英美歐陸大學的哲學系歷史系越來越邊緣化,招生人數下降得很快。但是,可悲的事實是,這些被邊緣化的學科,正是大學教育最根本的價值基石。」張力奮認為,東西方都出現這種不幸,但西方的人文教育歷史畢竟漫長,底蘊深厚,有老本可吃,不會一下子消失,而東方的情形無疑更壞。
張力奮一邊喝著中國茶,一邊說,他接觸過不少香港的傳媒同行,相當敬業本分,立場獨立,堅守專業底線。當記者提到香港記者的人工待遇頗差時。他自嘲說,當記者辛苦,很難發財,但至少要讓他們過舒適體面的生活。你要讓記者擔當公責任,少受誘惑,就不能對他們禮薄。如果人工低,精英人才面對新聞業可能退避三舍,這是公民社會的不幸。
「記者頭上有光環時,人稱『無冕之王』。受詛咒時,罵名更多。新聞的生產畢竟是人的活動。人有欲望、有偏見,會輕信片面。好的新聞教育則訓練學生如何克服人性弱點,按照大家認同的一套專業規則來行事。」他如是說。
張力奮說,記者尊重自己,社會才會尊重你,先有雞再有蛋。「第一是記者必須堅持專業操守,保持獨立;第二是社會必須體恤他們的專業精神。」所謂專業自尊,或新聞道德,在張力奮的眼中,都與專業主義有關。「要相信自己所做的對社會公有益。如果不守底線,傳媒就會失去社會尊重,其商業價值亦會受損。其實,專業精神不只是純綷的道德追求,也是商業利益保障機制。權威與公信力是最重要的資本,這是長遠之策。大陸一些報刊明確聲明拒絕紅包和有償新聞,經營上都很成功,如《財經》、《第一財經周刊》和《南方周末》等,就是例子。」
老記者稀有而重要
張力奮記起近期看過的一個民意調查,是各種職業在香港受歡迎和尊重程度的排名榜,結果並不意外,排頭數名的不外乎消防員醫生護士等與治病救人有關的職業,記者排行中間偏後,排名最低的是風水師,這大概與陳振聰脫不了關係。張力奮看罷也不禁會心微笑。對新聞業未來,張力奮雖懷有期待,卻不無隱憂。「你有沒有發覺,新聞從業人員越來越年青。記者是碗青春飯,老記成了是稀有動物。哪有白宮或唐寧街10號記者會上的一片白髮記者!這很可惜,專業精神與經驗的積累與傳承變得很困難。」他說,新聞是人文生產,需要時間,成熟是重要的資產。
談到大陸傳媒界現狀,張力奮說,眼下有意思的是看似矛盾的兩條線。 「一方面,大陸的言論空間仍在拓展,資訊選擇增多,輿論與觀點多元,不同群體的聲音在增加;另一方面,政府正在強化對傳媒的管制力度,運作在高度細化。我覺得,只有這兩條線加在一起,才是較完整的故事。進入互聯網時代後,大家突然恍然大悟,新聞與傳媒成了大家都想玩卻都不熟悉的新遊戲。」
[文/邵君義 編輯:佳路 電郵:mpcentury@mingpao.com]
韓寒主編雜誌 《獨唱團》7.1面世
文章日期:2010年6月10日
【明報專訊】內地知名「80後」作家韓寒主編的雜誌《獨唱團》日前終獲批准出版,預計下月1日正式面世。由於韓寒的文風一向敢言兼具批判精神,外界對《獨唱團》也充滿期待。韓寒昨日對本報強調,它是一本文藝雜誌,「僅有一兩篇涉及政治」,雜誌遲遲未面世主要是出版社審查,雖然被迫放棄了部分文章,但他自信「依然很好看」。
雙月刊《獨唱團》創刊號每本定價16元人民幣,計劃發行50萬冊,首印已有38萬至40萬冊。因是一本使用書號的「雜誌書」,所以要通過書店、網店及報刊亭等渠道發行。韓寒說,香港暫時未有分銷渠道,讀者若購買需通過網店或「到內地旅遊」。
2元一字 稿費全國最高
韓寒去年5月在博客上宣布辦雜誌及徵稿,承諾向所有文章錄用者提供全中國最高稿費:原創文章每千字2000元。但雜誌不但多次更名,創刊號亦一拖再拖。韓寒說,主要是出版社審查嚴格的緣故,「哪怕跟政治沒關係,但感覺比較灰暗、赤裸也不行,而且每個出版社覺得敏感要刪除的文章也不一樣,每個都審查很久,所以耽擱很長時間,我們後來選擇了相對寬鬆的一家」。
韓寒說,雜誌並非外界期待的「反黨反政府」,迄今並無政府部門介入審查,「其實我覺得只要不是反人類的東西就沒問題,再說都是政治或批評文章的雜誌也沒味道,僅有一兩篇吧,這其實是本文藝雜誌」。《獨唱團》目前採用書號出版,意味每期都要重新送審,韓寒說,會繼續申請編輯組稿自主權大些的「刊號」。不過在內地,刊號均由政府掌控發放,審查難度較高。
歐陽應霽彭浩翔撰文
據悉,創刊號將主打韓寒連載的新小說,集懸疑等多種青春元素,本港作家歐陽應霽和鬼才導演彭浩翔亦受邀為《獨唱團》供稿。歐陽應霽說,其作品是2000字散文,寫他坐摩托車到石澳、銅鑼灣、灣仔等地吃車仔麵的故事,「我是韓寒的超級『粉絲』,沒辦法像他一樣賽車,就坐摩托『車』吃『車』仔麵吧。」而他也承認稿酬確實很高,是香港行內平均標準的2至4倍;彭浩翔則為《獨唱團》寫了3萬字的小說,是具黑色幽默的一個中國民工的故事。他指韓寒是「有良知、夠膽講話的中國年輕人」。
明報記者王艷報道
【明報專訊】內地知名「80後」作家韓寒主編的雜誌《獨唱團》日前終獲批准出版,預計下月1日正式面世。由於韓寒的文風一向敢言兼具批判精神,外界對《獨唱團》也充滿期待。韓寒昨日對本報強調,它是一本文藝雜誌,「僅有一兩篇涉及政治」,雜誌遲遲未面世主要是出版社審查,雖然被迫放棄了部分文章,但他自信「依然很好看」。
雙月刊《獨唱團》創刊號每本定價16元人民幣,計劃發行50萬冊,首印已有38萬至40萬冊。因是一本使用書號的「雜誌書」,所以要通過書店、網店及報刊亭等渠道發行。韓寒說,香港暫時未有分銷渠道,讀者若購買需通過網店或「到內地旅遊」。
2元一字 稿費全國最高
韓寒去年5月在博客上宣布辦雜誌及徵稿,承諾向所有文章錄用者提供全中國最高稿費:原創文章每千字2000元。但雜誌不但多次更名,創刊號亦一拖再拖。韓寒說,主要是出版社審查嚴格的緣故,「哪怕跟政治沒關係,但感覺比較灰暗、赤裸也不行,而且每個出版社覺得敏感要刪除的文章也不一樣,每個都審查很久,所以耽擱很長時間,我們後來選擇了相對寬鬆的一家」。
韓寒說,雜誌並非外界期待的「反黨反政府」,迄今並無政府部門介入審查,「其實我覺得只要不是反人類的東西就沒問題,再說都是政治或批評文章的雜誌也沒味道,僅有一兩篇吧,這其實是本文藝雜誌」。《獨唱團》目前採用書號出版,意味每期都要重新送審,韓寒說,會繼續申請編輯組稿自主權大些的「刊號」。不過在內地,刊號均由政府掌控發放,審查難度較高。
歐陽應霽彭浩翔撰文
據悉,創刊號將主打韓寒連載的新小說,集懸疑等多種青春元素,本港作家歐陽應霽和鬼才導演彭浩翔亦受邀為《獨唱團》供稿。歐陽應霽說,其作品是2000字散文,寫他坐摩托車到石澳、銅鑼灣、灣仔等地吃車仔麵的故事,「我是韓寒的超級『粉絲』,沒辦法像他一樣賽車,就坐摩托『車』吃『車』仔麵吧。」而他也承認稿酬確實很高,是香港行內平均標準的2至4倍;彭浩翔則為《獨唱團》寫了3萬字的小說,是具黑色幽默的一個中國民工的故事。他指韓寒是「有良知、夠膽講話的中國年輕人」。
明報記者王艷報道
6/09/2010
中国研发“模块定日阵”太阳能热发电技术
中新社海口6月8日电(记者 关向东 尹海明)在三亚市区,有一个名为益科博“模块定日阵”聚焦光热系统(简称“MH-CST”)试验场,这里正进行着一项中国自主发明的太阳能热发电技术试验,其结果关乎太阳能规模化替代化石能源发电并产业化的可行性。试验主体“MH-CST”模块,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新能源区重要科技成果展品之一。
由中国千人计划特聘专家、“组合材料科学”发明人项晓东博士领衔发明的 “模块定日阵” 聚焦光热系统,其原理是通过特殊的科学装置,将太阳光能转化为热能,通过传输、储存、热交换,进而实现高压蒸汽发电。因其效率高、成本低,有望实现平稳、持续、规模化并网发电。
推动这一符合“国家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项目的江上舟博士,1987年获瑞士苏黎世高等理工学院信息技术博士,曾任中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兼重大专项组组长。
江上舟对中新社记者说:“MH-CST”是中国奉献给上海世博会的候选“镇馆之宝”,它有望开启太阳能大规模替代化石能源的新时代。
2010年2月7日,以中科院、工程院两院院士严东生为组长,包括7位院士组成的11人评估专家组,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管委会的主持下,对益科博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发明的“模块定日阵” 聚焦光热技术做出了高度评价,指出:益科博在聚焦光热技术领域,通过简单而巧妙的技术创新,降低风阻,在光学聚焦、跟踪及提高光热转换效率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在光热效率与成本方面有较大优势,可望成为再生、清洁、低碳能源领域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当前即可规模应用;建议有关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之顺利发展,最终纳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总体安排。
据益科博执行副总裁陈之东介绍,“MH-CST”10万千瓦规模发电成本0. 42元/度,100万千瓦发电成本0.29元/度,与最低煤发电成本0.28元/度相当。
“MH-CST”与化石能源发电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以无污染的“太阳能锅炉”,代替了传统“煤锅炉”,其他部分完全与常规发电系统相同,既大大减少了碳排放,又节约了资源,减少了污染。
记者在益科博三亚试验基地看到,“MH-CST”模块是由几百面小银镜组成一个凹面镜体,通过折射将太阳能聚焦到镜面上方集热器的光热转换装置。每一个“MH-CST”模块犹如一个炽热的小小“太阳能锅炉”。几百个这样的模块或串联或并联形成了一个壮观的集热、传热、储热矩阵,终端储热器的集热温度超过300摄氏度。
陈之东指着模块镜片下方一个比成人拳头稍大的电机说,“MH-CST”采用了比GPS廉价但有效的特殊“二维跟踪”技术,使得每个模块得以一年四季全天候自动追日。
陈介绍说,由于“MH-CST”采用了独特的低成本“超级储热技术”,可持续稳定发出“优质电”,从而解决了太阳能发电并网调峰难的难题。
益科博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2009年12月在三亚建立了试验基地,由权威计量机构独立检测鉴定,成功取得了完整数据。目前益科博已与海南省合作,在三亚启动1兆瓦太阳能热发电示范电站项目。
据介绍,“MH-CST”示范电站建成并网发电后,该技术将在中国西部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的省份进行推广。(完)
由中国千人计划特聘专家、“组合材料科学”发明人项晓东博士领衔发明的 “模块定日阵” 聚焦光热系统,其原理是通过特殊的科学装置,将太阳光能转化为热能,通过传输、储存、热交换,进而实现高压蒸汽发电。因其效率高、成本低,有望实现平稳、持续、规模化并网发电。
推动这一符合“国家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项目的江上舟博士,1987年获瑞士苏黎世高等理工学院信息技术博士,曾任中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兼重大专项组组长。
江上舟对中新社记者说:“MH-CST”是中国奉献给上海世博会的候选“镇馆之宝”,它有望开启太阳能大规模替代化石能源的新时代。
2010年2月7日,以中科院、工程院两院院士严东生为组长,包括7位院士组成的11人评估专家组,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管委会的主持下,对益科博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发明的“模块定日阵” 聚焦光热技术做出了高度评价,指出:益科博在聚焦光热技术领域,通过简单而巧妙的技术创新,降低风阻,在光学聚焦、跟踪及提高光热转换效率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在光热效率与成本方面有较大优势,可望成为再生、清洁、低碳能源领域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当前即可规模应用;建议有关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之顺利发展,最终纳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总体安排。
据益科博执行副总裁陈之东介绍,“MH-CST”10万千瓦规模发电成本0. 42元/度,100万千瓦发电成本0.29元/度,与最低煤发电成本0.28元/度相当。
“MH-CST”与化石能源发电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以无污染的“太阳能锅炉”,代替了传统“煤锅炉”,其他部分完全与常规发电系统相同,既大大减少了碳排放,又节约了资源,减少了污染。
记者在益科博三亚试验基地看到,“MH-CST”模块是由几百面小银镜组成一个凹面镜体,通过折射将太阳能聚焦到镜面上方集热器的光热转换装置。每一个“MH-CST”模块犹如一个炽热的小小“太阳能锅炉”。几百个这样的模块或串联或并联形成了一个壮观的集热、传热、储热矩阵,终端储热器的集热温度超过300摄氏度。
陈之东指着模块镜片下方一个比成人拳头稍大的电机说,“MH-CST”采用了比GPS廉价但有效的特殊“二维跟踪”技术,使得每个模块得以一年四季全天候自动追日。
陈介绍说,由于“MH-CST”采用了独特的低成本“超级储热技术”,可持续稳定发出“优质电”,从而解决了太阳能发电并网调峰难的难题。
益科博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2009年12月在三亚建立了试验基地,由权威计量机构独立检测鉴定,成功取得了完整数据。目前益科博已与海南省合作,在三亚启动1兆瓦太阳能热发电示范电站项目。
据介绍,“MH-CST”示范电站建成并网发电后,该技术将在中国西部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的省份进行推广。(完)
6/06/2010
一条痴汉 一个傻女
久違的表情
文章日期:2010年6月9日
【明報專訊】在長沙晃蕩的下午是不能不走定王台的,那是一個小社區,有一間四層樓的湖南書城,另有一幢大廈,亦是樓高四層,最上面兩層除了有一間弘道書店,其餘店舖賣的都是光碟和電子用品,不必說了,你必猜到是哪類光碟;樓下兩層呢,我走進去即如走入時光隧道,回到了廿多年前的台北光華商場,因為賣的都是舊書和折扣書,儘管書種沒有很精,而且有五成是考試用的教科書,但那種排山倒海、凌天駕地而來的書堆氣勢已令我非常滿足,更何況,遇上了一些很有意思的買書者。
譬如說我站在一間小書店裡仰頸搜索書架,太入神了,沒留意有一位十七八歲的女孩子蹲在身旁地下,幾乎踢到她,她從地上躍起,表情卻不僅沒有懊惱,反而笑意強勁,手裡執著一本書,我偷瞄一眼,是《咆哮山莊》,她轉身對門外另一位女孩子扯開嗓門喊道,「我想買這本書!唉,有好多書我都想要,但沒錢!」。
好多年了,求書若渴的神態,久違了。想不到在長沙再碰見。前兩年在台北去了光華商場一趟,這幢昔日的舊書集散地早已完全變身,賣的都是光碟,新人類歡天喜地在碟與碟之間跳來躍去,不知今夕何夕,忘記了書的氣味。所以此番見此女孩,牽動了我心中的懷舊情緒,真想對她說,你儘管隨意選書吧,我來付帳,但當然不敢,怕她說我是痴漢。
走出大廈到了對街,又有幾間小書店。走進「述古人文書店」,推門而進之際,門內走出一家三口。四十歲左右的父親走在前頭,手裡拿著幾本書,臉上表情有點怪異的曖昧;母親隨後,口裡唸著「乾脆你自己開間書店算了,那就什麼書都有了,不必買了」;十四五歲的女兒走在後頭,表情木然,想必對父母親之間的溫馨鬥嘴早已習慣,沒反應了。跟他們迎面相遇而得見此事,我用力忍住,才沒有哈一聲笑出來。
那刻我明白男子的曖昧了。必是書蟲,拉著老婆女兒買了書,心中高興,可又被老婆嘮叨抱怨,心底不爽;快樂與懊惱互相衝撞,擊起了情緒漩渦。
我當然懂。畢竟是同類人。
(途上‧之三)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
天涯遊伴
文章日期:2010年6月9日
【明報專訊】興趣從來不在家事上頭,從小就想天涯遊蕩。我很容易融入任何文化和環境的。以往去過的地方,幾乎沒一處不喜歡。
最好有個遊伴,男性的。女人容易被人欺負,總得有個男人在身邊才行。他可以膽子比我小,但外形能夠壓陣便行了。
不需要是情人,不需要是朋友,是個遊伴便夠了。也許不同的旅程會有不同的遊伴,那是很乾手淨腳的。
看探險紀錄片,一同爬上珠穆朗瑪峰的一隊人並非個個都是朋友。激流划艇、攀石等等,四五個人不少是從不同的國家而來,集合而去,互相輔助的,別後也就不留痕了。
我並非想做那麼辛苦的探險,只是渴望到不同的地方跑而已,足下便為家了。
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文化之中,你會發覺他們對同一事物的看法,與我們及我們較熟悉的英、美大不相同。
英、美,叫黎巴嫩「真主黨」,游擊隊是恐怖分子;「真主黨」認為自己是為了伊斯蘭教的土地而上陣的勇士。我們的眼界被我們所能接觸到的媒體限制了,蒙蔽了。
前年在雅典買了本用希臘文寫的哲.古華拉傳記。我對什麼語文都沒有抗拒感,所以極速學會了寫和讀希臘的二十四個字母。苦在拿書讀得出來卻不曉得作什麼解。
斗膽買了一本用希臘文寫的柏拉圖和凱薩大帝的比較,書店有電腦,你想找什麼電腦都可以告訴你到哪一層哪一排找。店員問我懂得看希臘文嗎?我搖搖頭,她叫我去地窖買本希臘文和英文的對照字典。
亦買了一本《亞歷山大大帝》的一套三集書。這個少年君王雄才偉略,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但打完仗後他便不會殺人,而是吸收他們的文化。他的夢想,是改變地球的容貌,吸納百川,不分彼我。正因他極度年輕,登基時才二十歲,所以才有這樣的夢想。神思悠悠,亞歷山大大帝,相隔兩千多年並無妨礙,我喜歡這個要去到地球盡頭的男人。
[林燕妮 http://hk.myblog.yahoo.com/eunicelam-123]
文章日期:2010年6月9日
【明報專訊】在長沙晃蕩的下午是不能不走定王台的,那是一個小社區,有一間四層樓的湖南書城,另有一幢大廈,亦是樓高四層,最上面兩層除了有一間弘道書店,其餘店舖賣的都是光碟和電子用品,不必說了,你必猜到是哪類光碟;樓下兩層呢,我走進去即如走入時光隧道,回到了廿多年前的台北光華商場,因為賣的都是舊書和折扣書,儘管書種沒有很精,而且有五成是考試用的教科書,但那種排山倒海、凌天駕地而來的書堆氣勢已令我非常滿足,更何況,遇上了一些很有意思的買書者。
譬如說我站在一間小書店裡仰頸搜索書架,太入神了,沒留意有一位十七八歲的女孩子蹲在身旁地下,幾乎踢到她,她從地上躍起,表情卻不僅沒有懊惱,反而笑意強勁,手裡執著一本書,我偷瞄一眼,是《咆哮山莊》,她轉身對門外另一位女孩子扯開嗓門喊道,「我想買這本書!唉,有好多書我都想要,但沒錢!」。
好多年了,求書若渴的神態,久違了。想不到在長沙再碰見。前兩年在台北去了光華商場一趟,這幢昔日的舊書集散地早已完全變身,賣的都是光碟,新人類歡天喜地在碟與碟之間跳來躍去,不知今夕何夕,忘記了書的氣味。所以此番見此女孩,牽動了我心中的懷舊情緒,真想對她說,你儘管隨意選書吧,我來付帳,但當然不敢,怕她說我是痴漢。
走出大廈到了對街,又有幾間小書店。走進「述古人文書店」,推門而進之際,門內走出一家三口。四十歲左右的父親走在前頭,手裡拿著幾本書,臉上表情有點怪異的曖昧;母親隨後,口裡唸著「乾脆你自己開間書店算了,那就什麼書都有了,不必買了」;十四五歲的女兒走在後頭,表情木然,想必對父母親之間的溫馨鬥嘴早已習慣,沒反應了。跟他們迎面相遇而得見此事,我用力忍住,才沒有哈一聲笑出來。
那刻我明白男子的曖昧了。必是書蟲,拉著老婆女兒買了書,心中高興,可又被老婆嘮叨抱怨,心底不爽;快樂與懊惱互相衝撞,擊起了情緒漩渦。
我當然懂。畢竟是同類人。
(途上‧之三)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
天涯遊伴
文章日期:2010年6月9日
【明報專訊】興趣從來不在家事上頭,從小就想天涯遊蕩。我很容易融入任何文化和環境的。以往去過的地方,幾乎沒一處不喜歡。
最好有個遊伴,男性的。女人容易被人欺負,總得有個男人在身邊才行。他可以膽子比我小,但外形能夠壓陣便行了。
不需要是情人,不需要是朋友,是個遊伴便夠了。也許不同的旅程會有不同的遊伴,那是很乾手淨腳的。
看探險紀錄片,一同爬上珠穆朗瑪峰的一隊人並非個個都是朋友。激流划艇、攀石等等,四五個人不少是從不同的國家而來,集合而去,互相輔助的,別後也就不留痕了。
我並非想做那麼辛苦的探險,只是渴望到不同的地方跑而已,足下便為家了。
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文化之中,你會發覺他們對同一事物的看法,與我們及我們較熟悉的英、美大不相同。
英、美,叫黎巴嫩「真主黨」,游擊隊是恐怖分子;「真主黨」認為自己是為了伊斯蘭教的土地而上陣的勇士。我們的眼界被我們所能接觸到的媒體限制了,蒙蔽了。
前年在雅典買了本用希臘文寫的哲.古華拉傳記。我對什麼語文都沒有抗拒感,所以極速學會了寫和讀希臘的二十四個字母。苦在拿書讀得出來卻不曉得作什麼解。
斗膽買了一本用希臘文寫的柏拉圖和凱薩大帝的比較,書店有電腦,你想找什麼電腦都可以告訴你到哪一層哪一排找。店員問我懂得看希臘文嗎?我搖搖頭,她叫我去地窖買本希臘文和英文的對照字典。
亦買了一本《亞歷山大大帝》的一套三集書。這個少年君王雄才偉略,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但打完仗後他便不會殺人,而是吸收他們的文化。他的夢想,是改變地球的容貌,吸納百川,不分彼我。正因他極度年輕,登基時才二十歲,所以才有這樣的夢想。神思悠悠,亞歷山大大帝,相隔兩千多年並無妨礙,我喜歡這個要去到地球盡頭的男人。
[林燕妮 http://hk.myblog.yahoo.com/eunicelam-123]
贪玩的最佳主持
星光燦爛的夜晚
文章日期:2010年6月6日
【明報專訊】大約兩個月前《南方都市報》的編輯朋友打電話來問我要不要主持「華語電影傳媒大獎」頒獎禮。第十屆啊,在廣州大劇院啊,當然要了。
可是,「有心」是一回事,「有力」又是另一碼子事,我向來擅長主持文化文學之類演講座談,張愛玲和魯迅的相關話題都難不倒我,但如今負責的電影頒獎盛典,掛在嘴邊的人物名號可能是林志玲和周迅,因欠經驗,終究有些怯場,而且時間愈接近便愈緊張,有幾個晚上失眠了。
頒獎盛典當夜,我確緊張到心跳如雷,隔著襯衫和西裝,仍可清晰聽見自己的心跳聲音。更懊惱的是,不僅自己緊張,還連累了合作主持的曾子墨。出台前,她忽然喉嚨乾涸,不斷咳嗽;我問她是否口渴,她笑道,一定是你不斷說緊張,我心理作用,也緊張起來,真要命。
幸好她始終是專業中的專業,燈光一亮,上台了,立即神態自若,作了最佳演出。而我呢,站在聚光燈下,雙腿微微發抖,真怕觀眾看得出來,唯有在心底暗對自己催眠,放鬆,放鬆,努力便好,不必在意。
然而繃緊的心情直到觀眾席上爆出第一道笑聲才真的放鬆下來。在台上,我對曾子墨開玩笑道,子墨,你別緊張,雖然我的普通話說得比你好太多,但我不會嫌棄你,你慢慢說,觀眾一定聽得懂,如果聽不懂,我幫你做翻譯……
觀眾笑了,我便也笑了。
段子一個接一個地拋出,觀眾愈笑,我愈鬆弛。我最喜歡的一個段子是,當談到香港電影慣於趕拍續集,什麼《英雄本色2》、《葉問2》等,我對子墨說,拍續集不一定非用「2」不可,像《榴槤飄飄》可以取名「榴槤再飄飄」或「榴槤飄飄飄」之類,飄個不休;像《瘋狂的石頭》之後有《瘋狂的賽車》,之後大可再有《瘋狂的電車》、《瘋狂的過山車》等,也很好。
曾子墨問,那麼,如果《老大的幸福》要拍續集呢?
我皺一下眉頭說,那倒應該用回「2」,不如叫做《老二的幸福》好了。
觀眾席上笑翻了。
其後范偉出台頒獎,跟我開玩笑,說我可當男主角,我則道,我只能當動作技術指導。
一個星光燦爛的晚上過去了。三個鐘頭,站得頗累,可是當夜回到酒店房間,自覺總算應付了挑戰,合格了,過關了,所以睡得很甜;夢裡,還領了個「最佳主持獎」。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文章日期:2010年6月6日
【明報專訊】大約兩個月前《南方都市報》的編輯朋友打電話來問我要不要主持「華語電影傳媒大獎」頒獎禮。第十屆啊,在廣州大劇院啊,當然要了。
可是,「有心」是一回事,「有力」又是另一碼子事,我向來擅長主持文化文學之類演講座談,張愛玲和魯迅的相關話題都難不倒我,但如今負責的電影頒獎盛典,掛在嘴邊的人物名號可能是林志玲和周迅,因欠經驗,終究有些怯場,而且時間愈接近便愈緊張,有幾個晚上失眠了。
頒獎盛典當夜,我確緊張到心跳如雷,隔著襯衫和西裝,仍可清晰聽見自己的心跳聲音。更懊惱的是,不僅自己緊張,還連累了合作主持的曾子墨。出台前,她忽然喉嚨乾涸,不斷咳嗽;我問她是否口渴,她笑道,一定是你不斷說緊張,我心理作用,也緊張起來,真要命。
幸好她始終是專業中的專業,燈光一亮,上台了,立即神態自若,作了最佳演出。而我呢,站在聚光燈下,雙腿微微發抖,真怕觀眾看得出來,唯有在心底暗對自己催眠,放鬆,放鬆,努力便好,不必在意。
然而繃緊的心情直到觀眾席上爆出第一道笑聲才真的放鬆下來。在台上,我對曾子墨開玩笑道,子墨,你別緊張,雖然我的普通話說得比你好太多,但我不會嫌棄你,你慢慢說,觀眾一定聽得懂,如果聽不懂,我幫你做翻譯……
觀眾笑了,我便也笑了。
段子一個接一個地拋出,觀眾愈笑,我愈鬆弛。我最喜歡的一個段子是,當談到香港電影慣於趕拍續集,什麼《英雄本色2》、《葉問2》等,我對子墨說,拍續集不一定非用「2」不可,像《榴槤飄飄》可以取名「榴槤再飄飄」或「榴槤飄飄飄」之類,飄個不休;像《瘋狂的石頭》之後有《瘋狂的賽車》,之後大可再有《瘋狂的電車》、《瘋狂的過山車》等,也很好。
曾子墨問,那麼,如果《老大的幸福》要拍續集呢?
我皺一下眉頭說,那倒應該用回「2」,不如叫做《老二的幸福》好了。
觀眾席上笑翻了。
其後范偉出台頒獎,跟我開玩笑,說我可當男主角,我則道,我只能當動作技術指導。
一個星光燦爛的晚上過去了。三個鐘頭,站得頗累,可是當夜回到酒店房間,自覺總算應付了挑戰,合格了,過關了,所以睡得很甜;夢裡,還領了個「最佳主持獎」。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