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2008

練乙錚自幼閱讀史

K,
是了,不過是讀。
昨夜與肥仔通話,語氣間明顯多了“頑主”腔。
讀,也會留痕,在心間。春風細雨潤物無聲,真好。
——蔡元培那幾篇讀了?
——讀了。
——寫了?
——想想再寫。
——快讀,快寫。今后回頭看,很有趣的,你的閱讀的十四歲。
——嗯……

哎呀,MA的借書證也在肥仔那兒,我們倆一次可以借六本吶。不過,肥仔說,呆在圖書館看,更好。
從此,小子知道一種泡——泡圖書館。
從此,我家多養一條蟲——書蟲:))

練乙錚:儒家馬列作為GPS
文章日期:2008年4月12日
【明報專訊】陶淵明失意官場,選擇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歸園田居;練乙錚官場不如意,則選擇了乘桴浮於海,揚帆三載。
一千多天航行近一萬海里,有時只見大海灰茫一片,猶如身處政海不知失落何處,靠的是一只GPS(全球定位系統)尋回定位。去國歸航,練乙錚回巢《信報》每天執筆評時局、論政事,這是當下人生GPS對他的導向:「儒家、馬克思、及天主教思想一直影響我,說要發揮影響力和將我看到的真理傳播。」自小沉醉於閱讀的練乙錚博覽群書,思想路向從書本得到很大的啟迪。
練乙錚曾經執過教鞭、擔任過《信報》總編輯兼主筆,九八至○四年間任政府中央政策組 全職顧問,其間曾因與政府路線不同而被「投閒置散」,最後更被要求提早離職;這時他想起《論語》中孔子有云「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即如果理想不能實現,倒不如放洋遠去。於是,他放下一切赴英習航海知識,並購下一條帆船遨遊大海;離港期間,他寫了當董建華政策顧問六年中所見、所聞、所思,輯錄成書《浮桴記》。
《國家與革命》仍非常好
練乙錚的閱讀經歷由小學開始,「小學高年班時,在一個天主堂內做輔祭,不知何解輔祭房內有一個小櫃,放了很多西方名著如《金銀島》、《三劍俠》,另外亦有偵探類書籍,雖然那時我的英文程度不太好,看得很吃力,但一本一本的看,最後竟然完成整個櫃的書。」他相信自己的閱讀能力,是由那時開始訓練出來。
上了初中,他更看書看上癮。當年大會堂公共圖書館限制每人只有兩張借書證,即只可借兩本書,於是練乙錚想出一個辦法:「我家共有六人,當六人全部都申請借書證,那便可以有十二張證借十二本書!」就這樣,他每次考完試後都溜到圖書館,借十二本書返家「匿藏」閱讀,直至開學為止。

中學時期雖然他較多看英文名著,但由於一位親戚帶動,令他接觸不少中國經典著作;「我有一位舅公,他是民國初年的讀書人,家中藏有很多中國巨著如《水滸傳》、《西遊記》,以及一些政治性較強的書,如易君左的《祖國江山戀》。」
七十年代留美國攻讀大學的練乙錚,遇上校園的反越浪潮及留學生的保衛釣魚台運動,從而開始接觸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並一度迷上社會主義,憧憬如何達至理想社會:「當時很多同學都參加保釣運動,並分成左派及右派;我是屬於左派,所以開始看馬列主義的書,亦看了不少中國共產黨歷史的書。」屬國粹派他印象最深刻的馬列著作,包括《共產黨宣言》、《反杜林論》、恩格斯的《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及列寧的《國家與革命》;他特別指出:「回想起來,《國家與革命》是非常好的一本書。」
在愛國思潮推動下,練乙錚大學畢業後回港到一所中文中學任教,並自資出版雜誌,向學生宣揚愛國思想,同時亦積極參與學運,與司徒華、程翔、張文光等人結緣;但這種熱血隨「四人幫」事件及中國經濟崩潰而冷卻,看透馬克思經濟部分的死胡同,他決定返美國修讀經濟,希望從西方經濟學中尋找到另一出路;而對他最大影響的是經濟學者Kenneth Ewart,除了數理經濟學理論,對練乙錚影響深遠的,是Kenneth Ewart用經濟學分析方法研究民主是什麼。
向曾特首推介余英時
由早年的東西方小說、詩詞、文學經典,至馬列毛著作,再到自由經濟學書籍,練乙錚閱書範圍很廣,而當他晉身政府擔任中策組顧問後,便想重拾中國古籍:「入政府後大概兩三年,即約二千年開始,我再看四書五經、諸子百家,因為想了解中國政策如何?中央政策組做事如何?古代政策如何形成?所以就看了《鹽鐵論》,發現古代政策辯論是如此開放,即使是帝制,讀書人都可以與宰相、御史大夫平起平坐討論……之後再看有關中國治道的書,儒家整套道理都是講管治;當然它是從修身出發,但目的是管治。」
《浮桴記》中練乙錚建議當時的特首董建華多看儒家書籍,尤其關於「治道」,文中提及董生對治術權術掌握較少,所以傷害較大;若是要向今天的特首曾蔭權提建議,練乙錚同樣點上儒家書籍:「我覺得一個中國人,在中國政治傳統內做事,都應該看儒家的書……儒家思想內提到管理的科學;其實,香港任何一位涉及政治或管治的人都應該知道中國一套管治傳統如何。余英時教授寫的《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及《士與中國文化》都值得推薦;《士與中國文化》提到中國的士,即知識分子,在儒家傳統下應如何對待傳統學術與管治。」他說這是一套用以解決管治問題的方法,知識分子要有一種心態:「他們的意識要很清楚,雖然我是平民出身,你是皇帝,但我與你的關係亦師亦友,而且我是政治主體而你不是,你只是皇帝而已,我只是通過你達到管治理想。」練乙錚強調知識分子要用政治主體心態,以得君行道方法介入政治。入世續航行
離開了中央政策組揚帆而去,往往在大海中只看到的,只有距離水平線七海里範圍內的海水,練乙錚形容「在這情下,一個人很靜,周邊什麼也沒有,只有船在動,風平浪靜,很舒服。」寧靜中他閱讀了不少關於航海的書,第一本是Sailing Alone Aroun d the World,作者獨自駕船環遊全世界,算是單人駕帆船出海開山祖帆船,遇上大海浪或海盜都要獨自面對,難免要有「視死如歸」的精神。
政海與大海會否很相似,灰茫一片找不到方向?「會的,」練乙錚說:「有時覺得會失落了,在海上你發覺不知去了哪裏,於是按GPS,出了緯度經度,就安心了。」大海航行需要GPS,政海航行又如何出方向呢?中策組是否應擔此GPS的角色呢? 練乙錚相信要兩方面結合:「一方面自己要有理念,知道自己方向,亦不停要考慮民眾需要及利益,兩個相結合就可以找出方向。」
度過了三年隱世生活,去年底又重投傳媒行業,寫的是入世評論,練乙錚的GPS究竟如何?「有些東西是擺脫不到的,自小儒家思想、馬克思思想,甚至早年是天主教徒時的思想都影響我,指要入世,我們是地上的鹽,要發揮影響力,你看到的真理要傳播開去。這三個因素對我來說實際上未斷過,並一直推動我前進,即使我有時離開崗位,都會問自己應否返回頭?不時都有這個矛盾。」
Xtra.Info
此訪問摘自香港電台 電視節目《閱讀解碼》,於今周六晚上七時,無電視翡翠台播出。港台網上直播及可供重溫:http://tv.rthk.org.hk
[文/王祿霞 香港電台節目《閱讀解碼》編導]

南京朝天宮。江蘇省昆。古舞臺。

K,
在那里,小女子曾經迷失在聲色間。遇到昆曲,遇到白先勇,遇到前世的自己。
戲看多了,就多開了只眼,遭遇了現世的情,“嗖”的一下小女子就給拉拔了出來。如今,想回也回不去了。

朝天宮的午門外,有幾條青石的階梯護坡。明遷都后,不知多少代仔子,發現那是有趣的滑梯。青石被小屁股們壓出兩道深痕,油光水滑的。
時光,其實不寂寞,她就這樣留痕了。
明明白白。
歷歷如昨。

那時,喜歡紅衣。

古舞台的魅力
文章日期:2008年4月12日
【明報專訊】我對一切舞台演藝都感興趣,但卻不迷不癡。
舞台一切美善演藝,有機緣就總該吸納細品。人家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我們買票入場,看盡別人苦功,何樂而不為?
友輩對崑曲的癡醉傾慕,令我這個旁觀旁聽者十分感動,他們台下也下十年功,拍曲擫笛,無時不在心在意,崑曲血脈,早已與他們連成一體了。今春跟他們到南京蘇州,我為尋春訪翠,「順道」也去看崑劇聽崑曲。
我說順道,並無不尊敬之意,只是沒有他們那麼專誠而已。對崑曲表演的典雅精緻,一向欣賞。在大舞台下,遙遙看聽,名角演藝,也常動心。
今回看的不是名角,可是也十分動情。
三個舞台,發揮了極大牽引作用。第一個坐落南京朝天宮江寧府學舊院內。進門後只見中庭樹影映月,經曲廊才入劇場。這個江蘇省崑劇院所在,已是現今小型舞台式樣,由於小型,觀眾與演者靠得近,果真看得清角兒的眉目傳情。第二個是在中國崑曲博物館內,此乃全晉會館所在,內有古戲台一座。第三個是在忠王府內的古戲台,崑劇傳習所表演場地。後兩個是典型的古戲台,舞台上下場門例掛「將入相」帘,台下能容觀眾不多,楠木椅桌,恍如家班演出。全場燈光並不耀目,演者原聲傳音,檀板敲響,笛韻繞樑。戶外寒意陣陣入室,坐在那裏,迷離如夢,飄忽不定,冉冉進入古典時空。這時候,角色的喜怒哀樂,揮袂挪步,都朝我們來,那麼近,那麼親。特別顧衛英飾杜麗娘演《牡丹亭.尋夢》一折,眉目間春意含情,神為之蕩。
散場出門,春雨沾衣,古戲台聲色仍在心中。
[小思]
崑劇的傳承
文章日期:2008年4月13日
【明報專訊】今回到南京蘇州看崑劇,我對阿慧說,你的夢,人家圓了。
阿慧常說她十多歲開始就有一個夢想:發達了,要辦一家小型戲院,免費給粵劇小班新角上演,像荔園、德遊樂場般,讓粵劇新人多踏台板,以便傳承。我每聽一次就笑她:發夢啦!
那夢一發幾十年,只見上演粵劇的戲院一家家拆了,最近連新光恐怕也保不住,阿慧的夢看來難圓。熱愛粵劇的新人自力更生,應該說快樂地自討苦吃,在環頭環尾的文娛中心,求得一兩天檔期,一年才演上一兩次,算是滿足自娛,畢竟磨練機會太貧乏了,粵劇要傳承,真是艱難。
崑劇,被譽為「中國戲曲之母」,唱辭典雅,造功優美,可惜粗快的時代風格容不下,儘管經有心人士努力搶救保護,又被聯合國 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我對這個外國人認可給予的稱號很反感,只是人家往往以此為榮,常亮作招牌,我也隨俗用了。崑劇觀眾日少,演出機會也得辛苦爭取,似乎景並不理想。但人家有一群熱心支持者:包括不同派別的演員、不同行檔的師傅、有錢有心的觀眾,可以說無私的付出支持。
例如兩位同派別的老師,各自傳授一齣首本戲給同一個年輕演員。一位高齡師傅義務擔任掌板。一位做玉石生意的青年老闆資助了在江寧府學古戲台的全年演出專場費用。江蘇省崑劇院有了這巨大助力,可以天天免費招待觀眾看戲,演員可以天天踏台板經典戲,火裏風裏磨,磨出真功夫。看台上背幕貼「盛世寶玉」四個大字,是資助者的廣告,崑劇正是傳承的寶玉。
[小思]

龍口粉絲:俱樂部

俱樂部
文章日期:2008年4月11日
【明報專訊】先是,你發現,被介紹時你等那楞楞的小毛頭稱呼你「姊姊」,卻發現他開口叫的是「阿姨」。你嚇一跳——我什麼時候變成阿姨了。
然後,有一天開車時被警察攔下來作酒測。他揮手讓你走時,你注意到,怎麼一向形象高大的「人民保母」、「警察叔叔」,竟有一張娃娃似的臉,簡直就是個孩子警察。以後你就不經意地對那帽子下的臉孔都多看一眼,發現,每一個警察看起來都像孩子。
你逐漸有了心理準備。去醫院看病時,那穿著白袍語帶權威的醫生,看起來竟也是個「孩子」,只有二十九歲。某某大學的系主任遞上名片,告訴你他曾上過你的課,然後恭恭敬敬地稱你「老師」。
不是人們變小了,是你,變老了。
看你稿件的編輯,有一天,突然告訴你他退休了。你怔怔然若有所失,因為你知道,喔,那麼以後跟你談文章的人,不再是你的「老友」,而是一個可能稱你「女士」「先生」或者「老師」的陌生孩子了。
你的自覺慢慢被培養起來。走在人潮洶湧的台北東區或香港旺角,你停下腳步一抬頭,就看見,那人潮裏一張一張面孔都是青年人。街上一家一家服飾店的櫥窗裏,站坐擺出姿態的模特兒身上,穿的全是裏層比外層突出、內衣比外衣暴露的少女裝。不知怎麼,你被夾在一群嘰嘰喳喳在衣服堆裏翻來翻去的少女中間,她們不時爆發出無厘頭且歇斯底里的笑聲,你好像走錯了門。轉身要開出一條路時,後面店員大聲喚你,「太太,要不要看這個——」
你以為她會叫出「歐巴桑」來。你準備好了。
你和朋友在飯店的酒吧台上小坐。靠落地長窗,鋼琴的聲音咚咚響,長髮的女郎用假裝蒼涼的聲音低低唱。窗外的地面有點濕,台北冬天的晚上,總是濕的。一個中年的女人,撐一把花傘,走過窗前。她的臉上有種悽惶的神情。也許拒絕和她說話的的兒子令她煩憂?也許家裏有一個正在接受化療的丈夫?也許,她心中壓了一輩子的靈魂的不安突然都在蠢動?
朋友用她纖細的手指夾紅酒杯,盈盈地笑。五十歲的她,仍舊有一種煙視媚行的美,豐潤飽滿的唇,塗了口紅,在杯口留下一點胭脂。她正在問你,要不要加入她的「俱樂部」。
那是「樹海葬俱樂部」。會員自己選擇將來要樹葬還是海葬,要不要告別式,要什麼樣的告別式,死後,由其他會員忠實執行。你說,「我怕海,太大、太深不可測,還是樹葬吧。」她笑說,「海葬最省事。」
你又認真想想,說,「可是樹葬也不代表可以隨便到山上找棵樹對不對?你還是得在公家規定的某一個墓園裏的某一株樹下面,對不對?你還是得和很多人擠在一起,甚至於和一個討厭的人作隔壁那棵樹,對不對?」
這種內容的酒吧夜話,漸漸成常態。雖然不都是關於身後的討論,卻總和生命的進程有關。這個人得了憂鬱症。於是你們七嘴八舌從憂鬱症的失眠、失憶談起,談到情緒的崩潰和跳樓自殺。那個人中風了,於是你們從醫院的門診、復健、聊到昏迷不醒時誰來執行遺囑。悲涼欷歔一番,又自我嘲笑一番。突然靜下來,你們就啜一口酒,把那靜寂打發掉。
回到家,打開電郵,看見一封遠方的來信:
十年前,我看見我父親的慢性死亡。他是在半身不遂了八年之後,吸進一口氣就吐不出來,嗆死的。八年之中,我是那個為他擦身翻身的人,我是那個看他雖然腐爛卻又無法脫離的人。
所以我就想到一個辦法:我組織了一個「愛生」俱樂部。大家非常詳細地把所有他絕對不願意再活下去的狀一一列出,然後會員們互相執行。失去一個成員之後,再招募一個新的成員——是的,像秘密會社。但是我們的俱樂部包括醫生、律師等等,以免大家被以謀殺罪名起訴。而且,不可以讓家屬知道,否則就壞了大事。
你開始寫回信:
請傳來申請表格。
[文、圖/龍應台]

我们网的博鳌专题

博鳌论坛2008年年会媒体看亚洲分论坛

K,
这是今天最棒的一场论坛。
听龙永图解题,这次的论坛,有点意思了。
这会儿,累了。

拉莫斯祝福北京奥运 龙永图提点年会看点
2008年04月11日 19:38
                   来源:
中新海南网四月十一日电题:博鳌论坛年会:拉莫斯祝福北京奥运 龙永图提点年会看点

  中新社记者关向东尹海明

  十一日下午,在博鳌亚洲论坛二00八年年会新闻发布会上,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拉莫斯祝福二00八北京奥运圆满成功,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向参会记者介绍年会看点。

  拉莫斯祝北京奥运圆满成功

  年会前夕,拉莫斯在东莞、珠海、深圳转了一圈。他说,这个地区正是一九七八年人邓小平设计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验地经济特区。

  他说,今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中国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三十年前中国领导人做出了重要的改革决定,使中国的经济走上改革发展的快车道。

  拉莫斯表示,今年也是中国承办二00八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特殊年份,各方期盼北京奥运圆满成功,他本人对此也充满期待。

  龙永图致歉记者并介绍年会看点

  “请记者们对年会的记者接待能力理解与容忍”,龙永图开口即向记者致歉:“我们的接待能力是四百人,今年却有六百八十多位记者报名参会。不过可以让大家欣慰的是,年会内容会很精彩。”

  他介绍了几大看点:

  ——两场午餐会:一场是香港特首曾荫权讲特区发展的问题,涉及香港下一步怎么走,是否能继续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另一场是诺贝尔经济奖新科“状元”、二00七年经济奖的获得者马斯金,讲次贷危机对亚洲经济、世界经济的影响。

  ——二00七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帕乔里,介绍气候变暖问题的最新研究。

  ——年会快结束时,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将就领导力进行演讲,内容是企业的领导力、国家的领导力;美国遇到经济危机,未来哪些国家将成为经济的“火车头”,以及如何发挥最主要的领导力等。

  ——龙永图本人和博鳌亚洲论坛的老朋友、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萧万长第六次率团参会。

   (完)

4/10/2008

《誠品好讀》隨風去?


K,
是啊,讀書雜誌于讀書人而言,是生命的一個部分。或許,我們會忘了讀書會里對談人的面容,但是,我們不會忘記一份好的讀書雜誌帶給青春的躁動。
這樣說,Z老師欠我一個專訪,談談當年給《讀書》撰文的日子,以及八十年代的《讀書》與讀書人的關係。這樣說吧,盡管《讀書》已不再是當年的《讀書》,但是只要他的模樣還在,小女子就不會轉身而去。不管有無網絡版,我就是喜歡與老友斯磨的感覺。

肥仔記得媽的一次大哭,因為仔仔為了收拾屋子,把MA攢了十幾年的一摞《文匯讀書周報》,當作廢紙給賣了。我說:仔,那比你還要大呢,她們也是媽的寶貝呢。那次,仔被我弄落淚了。
這一生,我的書,是我的。別的,不好說。
MAYBOY為我買書房。

黃金死亡定律
文章日期:2008年4月7日
【明報專訊】關心閱讀的人都知道《誠品好讀》這幾年是愈戰愈勇,但相信沒人料到,一份愈戰愈勇的雜誌竟然突遭停刊,想必又是企管界的「黃金死亡定律」發揮了作用。什麼是「黃金死亡定律」?
或許可以用一句略帶戲謔的話語來總括描述:大樓落成日,企業倒閉時。
一間企業從小做大,開拓了市場,提高了利潤,老闆的腎上腺素也加倍升了,於是,不惜投入巨資,建設企業大樓,力求大展宏圖、大展拳腳。但正因把資金鎖死在樓房建設之上,加上事業版圖急擴、企業規模急脹,經營的難度其實也愈來愈大,一旦有個風吹草動或阻滯延遲,應付不了,即易兵敗如山倒。
而奇怪的是,倒閉來臨之日,通常亦是大樓落成不久之時,老闆坐在豪華的辦公室內,獨自面對滿目瘡痍,今夜打烊熄燈,明天便將兩手空空,黃金燦爛背後是死亡黑暗;他永遠不會想到,黃金燦爛背後正是死亡黑暗,他抱頭痛哭,對空氣不斷追問為什麼、為什麼。
《誠品好讀》近年確是愈來愈似黃金。早年的雜誌是免費的,因為辦得好,口碑極佳,頁數遂一年比一年厚、內容亦一年比一年豐富,甚至勇於推出市場面對競爭,成為便利店雜誌架上的一個亮麗焦點。可是,欲維持刊物水平,人力物力都要夠多,老闆的意志也要夠強,例如去年七月,社方便派了一隊記者前來香港做回歸十年專題報道,如斯認真,兩岸三地書評界罕見。
可惜的是黃金背後依然是死亡,甚至可以說,愈像黃金,跟死亡的距離便愈近;文化企業終究是企業,只要是企業,便被「黃金死亡定律」的陰影深深籠罩。
因此,文化人最需要上的一堂課可能是:學習什麼叫做optimal。不太差,也別太好,這樣才不會嚇壞了膽小的老闆。[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刊物死因
文章日期:2008年4月8日
【明報專訊】台灣《誠品好讀》宣布死亡,死因之一,不可能跟網絡毫無關係。互聯網上,書訊早已不缺,主要來源有三。
首先是網上書店的商品信息。出版社欲在它們的平台賣書,必把最新資訊不厭其詳地載之刊之,不僅有書名和作者和封面等基本材料,即連序言、導讀、摘錄、試讀等亦已必備,日日更新,時時update,書評雜誌做得再好,亦難與之匹敵。
其次是報紙雜誌的電子報。報刊昔日可能每周只有一次讀書版,如今則每個版面幾乎每天都在推介書籍,經濟版談財經企管,旅遊版談手冊指南,消費版談生活品味,政論版談帝王之術,所有版面都有一個叫做「延伸閱讀」之類的小方塊,供記者編輯或學者專家薦書論書,再經由每天傳出一或兩次的電子報供網民閱讀。薦書權利,早已不被書評雜誌擁有。
最後,或亦是最重要的是,互聯網上有太多的虛擬平台供人談書說書,facebook、MySpace、豆瓣、Sina……全部有不同取向的讀書社群,他們或互通聲氣,或互為激辯,彼此注意在讀些什麼,也爭相向全世界宣布自己在讀些什麼,在其眼中,書評雜誌簡直有如化石般靜態難頂。
而且,慣於一天上網數小時,他們已經沒法等待雜誌每月出刊一次,互聯網把年輕人的耐性磨得太平太滑了,在其字典裏,「等待」這個詞彙早已消失。什麼?讀完這些文章,要我再等卅天?Come on,誰願意等呀?這樣的閱讀要求,誰理你呀?
《誠品好讀》是極好的雜誌,主編蔣慧仙亦是極有sense的文化人,但可惜,紙質不再是年輕人的那杯茶,茶葉再好,水質再靚,年輕讀者亦沒興趣品嘗。
聽到停辦消息,我第一件想做的事是,上拍賣網看看有沒有全套出售,像當年收集停刊的《人間》雜誌,為了懷舊,也為了保留一套完整的文化靈魂。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最喜歡的照片兒和歌兒


K,
看渡邊淳一的《曼特萊斯》,看到修子和大學同學結伴賞櫻,仰視弘前城的天守閣,一陣內心騷動。
小女子就想起了和MAYBOY在見龍塔和三角梅前的這照,我說為何喜歡得不得了,原來和修子有通感啊。喜歡,那不雕飾的塔的挺拔;還有三角梅不管不顧的熱烈。
MAYBOY,我們這樣,真好

視“漂泊”為“四海為家”




K,
這是今年住的第十幾個酒店房間了?一時沒算清。想起了Z老師的話:要學會四海為家。
那么,這就是我未來四天的家了,挺開敞,也干凈。同事們一起上會,三下五除二活兒就干完了,那么,嗑瓜子、看小說?后悔書帶少了。

晚上給肥仔電話,說是這兩天都是半天一本書,泡圖書館感覺好極了,中午在肯德基也可看書,都不想回學校了:)
小女子:過猶不及啊。咱不是從此離開校園啊,是為了更好地回到學校,是不?
肥仔:是是是……
小女子:至少要讀大學,像老爸抓個女朋友出來,洗衣煮飯,是吧?
肥仔:嗯——,可以考慮……
小女子:???

-哎,圖書館看書也有竅門哦。這幾天隨著興趣亂翻翻,最終也要有點計劃的。像外公當年,是把小鎮圖書館的文理通吃了;MAMA中學泡圖書館,是一個個架子掃過去;也有大才子,按照專題看的。這樣呢,就不會東一榔頭西一棒槌,今后吹牛也有根基啊。
—嗯,有道理。
—這已經是大學的讀書方法了,小子你真得能接住,那就會是一個傳奇了。

想起上個月和肥仔聊天,聊給他定的《文史知識》、《國家地理雜誌》。
不料肥仔說:看了,才知道還有好多書沒讀過。
這話,把小女子樂壞了。這也是這次大膽決定的一個依據吧。

昨天,和MAYBOY說:肥仔現在的不確定性很大,真需要找些另類的勵志故事,鼓勵他爬坡。我們陪著他。
其實,圖書館真不錯,我忙里偷閑也泡了兩天了。
瞧,掃一遍渡邊淳一吧。

昨夜,通告MAYBOY:
——這幾天在看愛情小說啊。
——感覺出來了。
——不許笑話我。
——不敢!哪敢?
——哼!

龍永圖。博鳌亚洲論壇。非官方國際會議組織。


將遇到這些人和事,欣賞美國前國務卿鮑威爾的老而彌堅。男子一生,總要挺拔陣子,是我對肥仔總念叨的話。

論壇的禮物。怎么知道我有點想念北歐了?瑞典的VOLVO 送的VICTOR蠻可愛。
博鼇論壇年會:龍永圖詳解論壇非官方國際會議組織的作用 稿 號:0804100246
作 者:關向東 字 數:1692 版 本:1
題 材:政治外事 體 裁:消息 稿件來源: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新社博鼇四月十日電 題:博鼇論壇年會:龍永圖詳解論壇非官方國際會議組織的作用
中新社記者 關向東 特約記者 張娟
日前,在位於海南大學的家中,博鼇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告訴記者:博鼇亞洲論壇二00八年年會,有望成為論壇迄今最盛大的一屆年會。
二00一年,新成立的博鼇亞洲論壇定位為“非官方、非營利、定期、定址、開放性的國際會議組織”,以平等、互惠、合作和共贏為主旨,立足亞洲,推動亞洲各國間的經濟交流、協調與合作;同時又面向世界,增強亞洲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對話與經濟聯繫。
當時,國際觀察人士對博鼇亞洲論壇的定位和作用是持觀望態度的:在多元化的亞洲,在中國南部的一個島嶼,非官方的博鼇亞洲論壇的生存空間在哪里?
八年過去了,每次年會均有中國國家領導人到會發表主旨演講,論壇對世界眾多國家和地區的政府領導人、商界領袖、知名學者產生的“磁吸”效應正與日俱增。今年,來自世界各地的五百多位傳媒記者報名,秘書處不得不提前關閉報名通道——未來這個週末,“世界聚焦博鼇”將成為現實。
“對於區域經濟合作來講,亞洲有很多政府間的組織,如上海合作組織、APEC、東盟10+3等,有完整的區域合作經濟體系。為什麼還要有博鼇亞洲論壇這樣的非政府組織呢?”博鼇論壇這樣的非政府組織的作用,是龍永圖幾年來著力思考和探求的另一個問題。
“博鼇亞洲論壇的特殊性就是它是一個非政府論壇。我覺得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要通非政府組織這樣一種形式,加強企業與政府間的交流、企業與企業的交流、企業與學界的交流,這樣才能提高整個亞洲地區的談判能力。”在龍永圖看來,現在世界貿易組織、聯合國貿發組織,都在談“能力建設”,對於亞洲和發展中國家來講,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從表面上來看,世界貿易組織也好,區域貿易合作也好,發展中國家都可以參與談判,可以成為其成員,但參加了只是一種形式,能不能夠進行有效的談判,即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能否在平等的機制上進行談判才是最關鍵的。”龍永圖的感受是,“很多在政治上是平等的,但在能力上是不平等的。”
這種“談判能力上”的差異在加入WTO的談判,在多哈談判中都存在,表面上看來,是在進行談判,但雙方的專業素質、對於規則的理解、對於行業的瞭解、對於全球經濟形勢的把握,都在不同的檔次上。“所以談判當中,發展中國家經常處於一種被動的局面。而對方有非常專業的人才,包括律師、全方位的專家在支撐著談判。”
因此,龍永圖非政府組織很重要的一個作用,就是通過一些論壇培養發展中國家的官員、企業家、專家學者的談判能力, “這種能力建設決定了談判是否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這是像博鼇亞洲論壇這樣的非政府組織應該承擔的第一責任。”
除此之外,龍永圖認為,非政府組織的另外一個責任,就是提高大家對於很多社會問題的關注,例如環保問題、節能問題、慈善事業的問題、鄉村教育和衛生的問題、弱勢群眾問題等,這些問題引起全球非政府組織的高度關注。
龍永圖分析說,從目前現狀來看,發達國家在這方面遠遠地走在了前面。其全民的環保存意識、慈善意識和培育方面,非政府組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中國包括亞洲的非政府組織的作用有限,因此空間很大。如全球變暖的問題、節能問題、反貧困的問題等都是值得關注的,這對於提高全民的意識非常重要。在龍永圖看來,一個國家的民眾在這些方面有很強烈的意識的話,對於加速國家的軟實力建設是很重要的。“軟實力培養的一個國家對於全球的影響。西方國家對全球的影響大,主要是其經濟力量比較強大,但其非政府組織的影響力也是很大的。”
對於有人提出“博鼇亞洲論壇對促進亞洲經濟發展有何作用”的問題,龍永圖明確表示:如果期望通過非政府論壇制訂出區域的經濟政策,那是不可能的,它的作用在“軟”的方面。
經過這樣一場訪談,再觀察今年年會豐富的議題設計,記者對博鼇亞洲論壇非官方國際會議組織運作的日趨成熟,有了一個基本判斷。 (完)海南分社關向東采 簽 發

獅女訓仔







k,
說對了!!不能讓一班鳥人,瞎訓我的仔仔:))
開局良好。有漂亮的女大學生家教,肥仔兩天就拿下三課英文復習。
在人文社科館內迷失了,一天一本,第二本是《希特勒傳》,昨天就王朔啦:)
出發, 從此在路上。

小獅學本領
文章日期:2008年4月10日
【明報專訊】百獸之王的獅子,有了一個孩子,心裏很高興﹕我後繼有人了。小獅滿了一歲,獅王認真考慮,怎樣去培養小獅,學得各種本領,將來能夠繼承自己,成為真真正正的百獸之王。
獅王想叫小獅,拜狐狸為老師。狐狸聰明伶俐,是森林中口才最好的。但牠的聲譽不好,性格狡猾,滿嘴謊言,全無誠信。這樣的一個老師,是不是會影響小獅做了百獸之王後的威望呢。
豹子勇猛有力,是戰鬥的驍將,但性情太兇狠了。讓牠來做王儲的老師,雖然會學得獵殺的本領,但也會沾染兇狠的惡習,難於成為「仁」者之王。獅王只好放棄豹子。
大象品性敦厚,很得百獸的尊敬。獅王卻又嫌牠行動遲緩和腦筋有點笨。假如小獅學了牠,恐怕將來是會被手下欺負的。
鼠做事小心謹慎,計劃周詳,親力親為,平易近人。但牠太目光短淺,計較小節,沒有魄力,難負重責。這也不是一個好老師。
獅王把手下都想遍了,也沒法替小獅找出一個理想的好老師,很是煩惱。一天,牠遇見了百鳥之王老鷹。老鷹說﹕我們百鳥中,各有各不凡的本領。讓小獅交給我來培養,每種鳥兒教給牠不同的本領,將來一定會成為傑出的獅王。獅王想到﹕假如小獅學會像鳥兒一樣地飛,將會是從來沒有遇過的獅王啊!於是,小獅便交託了給老鷹。
三年過去了。傳來的信息是﹕小獅很聰明,學什麼都一學即會,林中百鳥對牠讚不絕口。
獅王把小獅接了回來,還把百獸召集,開了一個歡迎大會。獅王說﹕「親愛的孩子,你是我的唯一繼承者,明天你便是獅王了。三年來,你學會了一些什麼本領呢?學會了飛嗎?」
小獅說﹕「我沒有翅膀,怎會去學飛?但從老鷹到燕子,我都向牠們學了很多本領。各種鳥兒怎樣築巢,怎樣孵卵,怎樣覓食,怎樣躲避風雨,甚至學懂了一些牠們唱的歌……這些都是我們百獸不懂的。假如我做了獅王,會把這些本領,教給手下。」
獅王和百獸聽了,都大感失望,垂頭嘆息,鳥兒的本領,對牠們有什麼用呢?牠們將會有一個毫無本領的獅王!
[司徒華]

鄭依依寫韓少功

K,
呵,韓主席去了浸會大學做住校作家。
最后一次見他,是在今年兩會,衛頭去他的組聽會。白發的韓,好像比前些年發福了,沒有言語,一直淺笑。
在島上,其實是見不到韓的。他,已經把海南“放鴿子”了,還有他的搭檔蔣子丹。作協主席,今日今時,這頭銜還是有點荒謬。我想,韓也是這樣直面的。

韓少功 誠實主義
文章日期:2008年4月10日

【明報專訊】到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擔任駐校作家之前,中國著名作家韓少功正手一部關於文革 的小說。是牽念了七八年的要寫的題材,可是一直沒下決心,直到如今有所累積,也從手段上重新思考,開手動筆。
文革,正是他那一代作家的生活資源。讓韓少功不以為然的是,許多文革書寫非黑即白善惡分明的觀念,遮閉了深刻的反思。
「誠實主義」,是韓少功最近提出的「最大的主義」,叫人直面灰暗角落中的善惡拉扯,當中,包括自我的位置。
關於這部「孩子還未出生的」文革小說,韓少功原是不想多談的——經過多年思考,他依然覺得還未把握成熟,「像買了菜,可是要紅燒?或清蒸?還未想透」。可見他深思之認真。
不過親厚的作家,願意談到他在文革的真切體會。
典型迫害 非典型批判
韓少功的父親是知識分子,在國民黨和共產黨中都曾幾進幾出,當過官、經過商,文革時為免害了家人,投水自盡。韓少功後來將此事寫成《鞋癖》。
在那政治上有階級的年頭,人們被分成可依靠的、可團結的、可爭取的、要排斥的、要打擊的階層等,靠攏分化,向來是統戰的階段性策略。
「我家是典型的文革被迫害致死。」開首韓父沒成為第一批的迫害目標,「可能第五批就是他了」,此中間,人在求取自身安全利益的最大化,心理行為慢慢扭曲,至終,真心認為自己是罪人。韓少功思索的,是各方面促使如此想法慢慢凝煉而成的過程。
那是關乎政治利益的爭奪,文化革命往往只是花俏的口號,真正的原因往往擺不上面。韓少功還記得當時一基層單位的幹部,在小鄉鎮當最高的官,造反浪潮一到,他即吃了大虧;後來被調到北京大部門上當小官,目標即不再集中於他身上,情大有逆轉。由是,把文革中受迫害者或逼害者神化或妖魔化,也都妨礙了解文革。
「妖化或神化,都不是人間的東西,不能了解特定環境下人的行為。作為兒子,我可以把父親塑造成完美的受害者,受難的耶穌,可是,我也知道父親早期也批判別人,調門也很高。其實人在環境,會自然進入角色的。」對於文革書寫只一面倒的批判,韓少功認為只是繞開了難點,應該坦誠地面對當中可能的人性之惡,「讓讀者嚇一跳,『我可能也成為那種人!』」才是真正深入的批判。
文革巨浪把人性逼而出,也實際改變了一代人的生活,韓少功的轉變在湖南羅汨縣插隊六年的知青歲月開始。八年前,韓少功開始半年在海南城市、半年在湖南鄉下的生活方式,當在城市裏的人際交往繁囂至煩時,他就搬回羅汨,過一點寧靜而孤獨的生活。兩年前的長篇散文《山南水北》記錄的便是「開門見山,跨步踏進雲中」的歲月體會。書也獲得了魯迅文學獎,而作家則成為第五屆「華語文學傳媒盛典」的年度傑出作家。
走進山鄉,是因為韓少功在愈趨同質化的城市裏發現,即使文化人的生活也益發相似了,可是在交通燈和霓虹燈的掩蓋下,人們為工資是否增加了一千元而犧牲生命中最基本的「陽光、空氣、水」等元素,面對準確時間表的巨大精神壓力 。韓少功認為,即使無力扭轉這城市的生活形式,身為作家本質便應質疑甚至挑戰其合理性,於是在湖南的一個水庫下置了房子,遺世隱居,看書寫作下田,享受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並舉。串門子的鄰里少了,偶爾還會懷念起與人打交道的美好時光。
而久作了城裏人、原是科學主義者的他,也在與農民交往的文化雜交的優勢,豐富了思想。
農村裏還保留山神的觀念。農民進山前要燒香祭神,三天不說粗話,甚至不能跟妻子歡好,種種人們以為已經消失的對山的禁忌習俗,源於對環境的敬畏,叫韓少功思索傳統文化於人的心理作用。尤其在他身歷其中,體會更深。
山鄉體驗:性相近而習相遠
一天下雨,韓少功家窗外突然眼前一亮,腳下一麻,屋子裏漸漸瀰漫起焦灼的氣味,電腦屏幕黑掉,傳真機冒煙,電話失聲,電視機沒了圖像,電熱水爐開不動,家裏五件電器報銷。原來,打雷打到他家了,門牆帶電,雷也抽擊了窗前的他一雙赤腳!
他才領會到鄉下人對「雷公」的恐懼與信仰。漸漸他想安裝避雷針,才發現其價之高昂,「農村人之『不科學』,是因為他們享受不了科學。」一步一步經歷農民的生活難處,韓少功體會對「農村落後愚昧」的價值判斷,並不必然,而在特定環境下自有其合理性。
「即如西藏的宗教觀念之強大興盛,究其環境,往往幾百公里不見人,牛、羊、人病倒了,怎麼辦?藏人故需要有『神』來支撐自己。」
而在宗教力量較薄弱的漢族地區,至今仍崇尚巫醫結合,醫者治理病者身體,巫為病人調節心理,其實更為彼此促進的雙管治療,「就像老師在考試前讓學生大喊三聲『我會考滿分』,不只是吹牛皮,而是鼓勵學生的心理暗示。」對於多元的文化現象,韓少功總寄以了解與同情。
「在印度,有一次我翻譯孔子的『性相近而習相遠』為:People are similar in nature, but different in culture。Nature就是人性,Culture 為文化,這兩個坐標:縱橫交錯,構成每個人的定位,使彼此既相遠又相近。」
不過,在全球趨同的擔憂下,韓少功對於多元文化的前途,還是樂觀的。「麥當勞曾經一度成為內地老少俱愛的速食店,最近卻關掉不少,人們都覺得還是從前的食物比較好吃。不要以為文化會輕易消失。譬如民謠,農村裏平常都沒人唱了,可是特別事件,譬如喪禮,又會響起一片民歌之聲。」親身投入農村的生活,韓少功體會到文化溫軟強韌的生命力,不卑不亢地說。
About作家.....
韓少功出生於湖南長沙,1968年初中畢業後在汨羅縣插隊,1974年調汨羅縣文化館工作,1982年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中文系。1988年調到海南省,任《海南紀實》雜誌主編。1995年任《天涯》雜誌社長。1996年任海南省作家協會主席。
主要小說作品:
《馬橋詞典》(1996年,作家出版社)
《暗示》(200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
《爸爸爸》(2005年,台灣正中出版社)
應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之邀,韓少功於港任駐校作家,並將參與兩項公開講座,包括:
(一)「尋根、歷史和文學」
主持:鍾玲 主講:韓少功
時間︰4月19日(星期六)下午3:30至5:00
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演講廳
(二)「小說,非小說」
主持:黃子平 主講:韓少功
時間︰4月22日(星期二)下午4:30至6:00
地點︰香港浸會大學邵逸夫 大樓9樓RRS 905室
[文/鄭依依、攝/秦偉]

博鰲亞洲論壇2008年年會來了

K,
未來幾天這樣過。

4/09/2008

定安的鳥、塔、花







K,
这是清明在定安,去看那里的鎮市之寶——見龍塔。據說也是明朝的功德,建成后定安文脈盛過文昌,次年即出榜眼。
這株三角梅,艷麗得叫人想起京都的櫻了。也落紅遍地呢,踏上去,挺不忍。
那天在文筆峰,為二哥二嫂影了一幅可以放大的合影,兩人發現叫“累——”,竟然美過“媳婦兒——”,這不,他們又在叫“累”了:)

園子里養了許多鳥,從小鸚鵡到白天鵝,據說六百多種,大多是放養。導游小姐說:現在可以招引鳥兒自己“投奔”了。
正是鳥兒發情期,看牠們亂追,好玩極了。不過,禽類“男子”漂亮過“女子”,這點不好玩:)
有一段,散養的鳥天上地下到處是,小女子嚇怕極了不敢說,拉著MAYBOY衣角快快逃。因為,就在前幾天,我倆看希區柯克的《鳥》,小女子嚇得不輕。不想,不經意自己也走進了鳥陣,太怪了。

想樂與忘我

我的壓抑與伸張
文章日期:2008年4月9日
【明報專訊】比蕭邦年長十六歲的捷克鋼琴家莫許爾斯(Mosheles)最早在巴黎看到了蕭邦的「練習曲」樂譜。他承認蕭邦很有創意,寫了別人沒寫過的彈法,不過他並不喜歡這些作品。因為彈奏時手指很不順很不自然,產生的聲音生硬粗糙,算不上是藝術。就算反覆練習,這些樂段還是一樣生硬得很。
然而有一天,莫許爾斯在巴黎沙龍裏目睹耳聞蕭邦演奏這些練習曲。莫許爾斯嚇了一跳。「……我終於了解他的音樂。那些我怎麼樣都無法欣賞生硬樂段,不再顯得奇怪了。他的手指如此滑順地製造出對的聲音……夠了,他是鋼琴世界中最獨特的一位。」
蕭邦當然是鋼琴世界裏最獨特的一位,不過除此之外還有一項因素,使得莫許爾斯錯看了蕭邦練習曲的價值:蕭邦和在他之前大部分鋼琴家一樣,他們的作品都是為自己而寫的,本來就沒有考量、體諒別人有沒有辦法演奏。
一流鋼琴家只演奏自己的作品,甚至在演奏中即興揮灑不可能有人複製模仿的樂曲,是十八世紀的慣例
。事實上,莫許爾斯在那個時代,是個異數。他的技巧再好不過,演奏大受歡迎,可是卻願意公開演奏許多別人寫的曲子,才會注意到蕭邦,還將蕭邦練習曲拿到鋼琴上試彈。
浪漫主義大音樂家中,有一位熱愛鋼琴卻因手傷而無法演奏的舒曼。舒曼寫的鋼琴作品那麼新鮮那麼棒,但他卻無法親自演奏,只能靠太太克拉拉神妙的手指來演奏他的作品。舒曼的作品、克拉拉的例子,鼓勵了許多年輕鋼琴家不再堅持演奏自己寫的樂曲。另外浪漫主義音樂日趨複雜,用上了許多不是本能可以反應,甚至違反本能反應的和聲,也讓想要創作樂曲的鋼琴家愈發頭痛。
慢慢地,作曲和演奏有了各自獨立的理由。作曲所需要的音樂思考設計天分,不同於演奏所需的技巧與領悟能力。
鋼琴家不再演奏自己的作品,產生了一項新的課題,那就是演奏者與作曲家之間的關係。演奏者如果和曲子之間沒有親近感應,根本就沒辦法演奏。可是無論再怎麼親近,那曲子總有些部分和演奏者不能完全相合。
有沒有一種態度,可以解決演奏者和﹁別人作品﹂之間的這種緊張呢?
或許有。鋼琴家顧爾德向來不喜歡舒伯特,也從不演奏舒伯特作品。有一次他去聽另一位鋼琴家李希特的演奏會,李希特排了舒伯特的曲目,顧爾德意外地發現那作品由李希特彈來,竟然那麼好聽,讓他耐心坐到音樂會結束。
後來有朋友將這件事轉告李希特,李希特只淡淡地回應:﹁那不是我彈得好,是舒伯特寫得好。﹂朋友抗議:﹁可是別人彈的,顧爾德都聽不下去,他只喜歡你彈的!﹂李希特還是淡淡地回應:﹁那是因為別人沒有照舒伯特寫的譜彈。﹂
演奏者願意在作曲家、作品之前壓抑自我,他才反而贏得了可以被聽眾信任的演奏自我。[楊照 台灣作家.《新新聞》社長]

瑞典斯德哥爾摩市政廳與諾貝爾獎頒獎大廳

K,
時間真的很無恥,北歐就已經距離小女子一個月“時距”了,不容你不懊喪。
好吧,就說說諾貝爾獎頒獎大廳,和獲獎者居住的GRAND HOTEL:)

還有,巧遇王子啦。


這是每年12月10日,諾貝爾獎獲獎者居住的GRAND HOTEL。那一天,獲獎者就站在有限的幾個小陽臺上,向歡呼者致意。不知為何,小女子反復拍了她許多照,為歡呼?為陽臺?為獲獎者?為波羅的海的包容?

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政大廳,是一個矗立在波羅的海濱的磚紅色建筑。其實,它還不到一百年,但是市政廳的導游小姐介紹說,設計師與建筑師心心愿愿要把它建得很古樸,與這個七百年的"年輕"的歐洲城市相匹配,每一塊磚都特意磨花了。甚至,還作出水漬。

就是這浮雕,講述著CITY HALL與諾貝爾獎的關係。

每年的12月10日,諾貝爾獎獲獎者和瑞典王室成員,還有獲邀者就會聚集在這個音樂廳,聆聽獲獎者感言。然后會有一個頒獎晚宴,據說通常這個廳只容下四百多人,那一天卻會有近千人,王室待遇也就是一人有0.65平方米的用餐占地面積:)

這就是金色大廳!!晚宴后,這里就舉辦一年一度的諾貝爾之夜舞會。不知道,高行健、帕穆克那一晚,擁著誰起舞呢?好奇極了。好想問問高SIR.

這是頒獎晚宴專用水晶酒杯,每年的造型一致,圖案不同。手繪水晶,是這個唯美國家的特產,小女子請了尊壓了金色線條的燭臺,為我的望海屋。背回來,好重!

市政大廳的廊子上,竟然有王子當年的壁畫作品。我喜歡,就靠了靠

這就是那遠去的王子,他一生居住在斯德哥爾摩美蘭湖邊上的一座皇家狩獵園。畫畫,看書。

這是皇家狩獵園的初春。

在市政大廳外,見到這樣一位瑞典女子。說不出話了,只有按快門。

kkaxv?

4/08/2008

高行健的“在乎”与“不在乎”



佇立 邊緣
巴黎專訪高行健【二之一】

文章日期:2008年4月7日
【明報專訊】編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自01年後將再度來港。他下月底出席香港「法國五月」之「高行健節」,而今個月先往台灣出席新書發布會。整裝之前,高行健於巴黎居所接受世紀版獨家專訪,談他雖受注視卻自覺邊緣、跟內地距離愈遠的創作生活。訪問於今明兩天刊載。
按高行健提供的地址,來到巴黎市中心小街裏的一幢房子。跟巴黎許多小街一樣,高四、五層的房子密密麻麻的佔滿街道兩旁,附近還有幾家別致的咖啡廳和食肆,卻並不特別具氣派。
首位華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就在這幢房子的一個單位住上了8年。「一樓。」房子的對講機傳來一把略帶沙啞的聲音。
走上昏暗的木樓梯,高行健已在大門迎迓,他的一頭銀髮先吸引了我的注視。在一身簡樸黑衣掩護下,是矮矮的個子和瘦削的身軀,有別於那位經常穿著筆挺西裝,在講壇上發表演說,被媒體評為不苟言笑的冷峻面孔,想必是經過兩次大手術折騰加上工作勞累所致。
可就是這副身子,頂住了文革 以來40多年的壓抑、禁制、鬥爭與逃亡,並一步一步落實高行健的自由創作夢。
高行健的名字,總被扯上政治。2000年成為首位獲頒諾貝爾文學獎的華人,中國外交部卻指評審委員會「別有政治動機」;2001年香港中文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都被扣上政治帽子;同年訪台,其「沒有主義」的文學主張,又被總統陳水扁借作處理兩岸問題的指導原則;2004年中法兩國大型的文化交流活動「中法文化年」,他也被排斥在外。
政治以外的政治寄語
然而,在鬧哄哄的政治新聞外,他每天仍在其巴黎的畫室潛心創作,他在各個領域的藝術成就,也為他帶來多個榮譽獎項,包括2002年美國終身成就學院頒發的國際終身成就金牌獎、2004年台灣大學頒授的榮譽博士學位以及2006年美國紐約公共圖書館「雄獅獎」等。至今他已舉行超過50次個人畫展,他的文學作品,已被翻譯成36種語言,讀者已超越一切疆土與國界。
事實上,大眾一直緊盯不放,也就是他對政治、抗爭、故土、逃亡等想法,早已寄語到他的作品裏去。《八月雪》的六祖慧能拒絕進入宮廷為,不要因成為權力的點綴、帝皇的玩偶而失去自由和獨立思想;《山海經傳》卸下了「鄉愁」的重擔,強調「無處不是故鄉」的超越國界、民族意識和意識形態的身分;《靈山》中爭取個人表達自由的精神貫穿整篇,是心靈朝聖,更是尋根之旅;至於他的感情世界,讀《一個人的聖經》又會令人面紅耳赤。能夠獲得國際間多個榮譽獎項的肯定,高行健在政治以外,在脫離政治的框限下,該有更純粹、更令人觸動、更值得討論的藝術領域……
在客廳中,走在高行健身後,我暗自想:今天我們談創作,讓他自身的話語,還原一位藝術家的本位。
高行健拖緩緩的腳步,給我倒了一杯淡淡的茶,恰似屋內的擺設與他平日的生活一樣,淡然樸實。他不懂英語,法語是他的第二語言,是1957年在北京外語學院法語系讀的外文,原為了解外國文學,沒想到竟成為他尋找自由的支點。自經歷兩次大手術後,他開始吃素,中國菜,他已經不想了,怕膽固醇高。平日或到附近的麵店用膳,有時候也會讓自己吃一些魚,「都是西零,我太太做的。」
「西零,我太太」,高行健輕輕引介了這位跟他在法國度過了嚴峻日子的伴侶,一段平常不過卻又教他珍而重之的關係。
在生活與精神世界有了同行者,他更可專心創作;「有什麼新鮮事」、「還可以做什麼」是他不斷給自己的挑戰。他要求藝術作品的價值不僅停留在作品上,而在作品引發的想像和無限空間。

在訪問中,他談得最多的是繪畫,讓他稍稍流露興奮神色的,是第二部電影的構想;至於文學,在身子和種種歷史的桎梏下,唯有暫時將它安放好。不過,去年他在身體略為恢復的日子,已沉靜地將早前在台灣大學以錄像演講的內容重新整理,寫成〈作家的位置〉、〈小說的藝術〉、〈戲劇的潛能〉及〈藝術家美學〉等文章,收錄在即將出版的新作《論創作》中,以自身的實踐,作為告別20世紀一個探索階段的理論總結。
《論創作》是一本純理論的書,劉再復先生寫的序,從當代作家的位置談起。高行健主張「告別意識形態」,特別是要告別在20世紀佔據了統治地位的「泛馬克思主義」,因為它令藝術和藝術家變成政治鬥爭中的鬥士和宣傳,但他強調作家、文學和藝術在當今這個時代的位置,既不是意識形態的解說,也不是商品。「馬克思主義的前提是要批判資本主義,可是這種批判並沒結束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在經濟法則是不可醫治的全球化。」
告別藝術作為鬥爭的20世紀
經歷過文革、逃亡、榮譽,以至瀕死等生命中的跌宕起伏,高行健深深體悟,知識分子無法改變世界,也沒必要建立烏托邦,只能作為人類生存環境、生存條件和人性的觀察者、見證人,不涉政黨,不充當任何群眾、人民的代言人,更不是市場的商品,只發出個人的聲音,一把他認為更符合人性、更為真實的聲音。
「政治背後一定是權力,從事政治就是追逐權力,或者是企圖推翻現在的權力再建立新的權力,所以實際上,政治背後是大量各種利益集團的矛盾均衡,這是個人知識分子沒法掌握的,如果他要鑽進去,就會成為巨大機器裏的一個工具或者犧牲品,不可能真正擁有個人獨立的看法。」他認為知識分子應該跟現實政治保持距離,就是他在不同場合都曾強調的「邊緣」位置。2006年,法國普羅旺斯圖書節邀請了高行健跟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就「邊緣位置的寫作如何達到普世價值」對談,高行健於座談中就指他處邊緣位置而恰恰得以自救。
「應該處在邊緣,才可能繼續冷靜的觀察,才可能既不變成政治的工具或宣傳品,又不追隨市場的潮流,變成文化商品。」高行健並沒否定大眾消費的文學或文化消費,認為在現今的時代無可厚非,只是那並不是他認為的文學或藝術的根本,他更關注藝術家所面臨的困境,就是如何抵擋這個潮流而又保持藝術創新。「藝術家永遠是處於一個艱難的位置,所以說藝術家是一個孤獨的行者,他自然對社會有若干的挑戰,因為他發出一個不同反響的聲音。不過,即使是挑戰,卻不導致革命,不導致顛覆,不以對社會提出批判作為前提,而是保持冷靜的觀察,提出自己獨立不移的看法。」他甚至認為文化和思想,跟職業和謀生是應該分開的,若將藝術跟生活、藝術跟商業等同起來,只會感到失落。「在經濟上獨立以外,再來做藝術,這才是真正的自由,才不會受到市場的牽制;真正出於熱心來做,才會做出好東西,才能繼續下去。」
高行健從小在當演員的母親薰陶下愛上寫作,12歲開始畫油畫,但在那個火紅的年代,一切創作都只能成為個人的秘密,商業畫廊也還沒成氣候。不過,能夠在中國大陸那麼艱難的環境下開始自己的創作,市場或潮流等問題,都已用不他費力氣去克服。
他直指藝術從來是一條艱難的路,「文學和藝術的意義,在於它對世界、對人自身的認識;而人所以需要這種認知,是因為人需要良心或良知(conscience),需要意識到自身的存在。人既非盲目的動物,也不是隨現代社會機制去轉,而是有他獨一無二的認識,這就是藝術的價值,也因而可以超越時代。這是我一直維護的藝術。」
高行健認為藝術創作要持續創新,乃牽涉到藝術家對自己、對社會的認識,以及對藝術的想像,因為不同藝術都有它的表現形式。他以戲劇為例,指戲劇一定要通過表演來實現,若要研究一種新的戲劇表現形式,它必須和表演連在一起,空談哲學或理論並不是戲劇。「戲劇必須通過演員的表演才能達到的,而且能和觀眾進行直接交流,這是戲劇的實際條件。」
表演和文學的理論結晶
戲劇,是高行健最早受到中國官方關注的創作。他於80年代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編劇期間發表的作品都引起爭議,1983年的《車站》在「清除精神污染運動」中首度被禁,至1986年發表的《彼岸》再度被禁,自此劇作無法在內地演出,激發他離開北京到長江流域自我流放,跟大自然對話,也就是《靈山》的創作原點。然而,他一直沒有停止研究戲劇的可能性,一種他形容為「現代東方歌劇」或「全能戲劇」。在表演理論上,他在中國傳統戲曲中唱造念打俱備的「全能演員」身上,發展總結出「演員三重性」及「中性演員」的表演方法,引起廣泛討論。他於2002年親自執導的《八月雪》,便就自身提出的表演理論作了全面的實踐與探討。他表示香港中文大學的方梓勳教授跟他對談戲劇的專著已在整理中,但他正計劃再寫一篇《論表演》,將他對表演所提出的想法充分理論化。
自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即使全球讀者引頸以待,高行健卻鮮有發表新的文學作品,除了提出當代藝術問題的劇本《叩問死亡》,以及即將發表的法語新劇本《夜間行者》。原來高行健於年前動手術後,閱讀和寫作都會令眼睛感到疲累和吃力,去年開始身體恢復了一點,他才能把握時間將《論創作》整理出來。在《論創作》中將有一篇〈小說的藝術〉,論及當代小說的敘述,也是他在《靈山》及《一個人的聖經》等作品中所探討的,以「人稱代替人物」的新小說文體的理論總結。
(二之一.明續)
[文、攝/潘詩韻]
別了,中國
巴黎專訪高行健【二之二】

文章日期:2008年4月8日
【明報專訊】編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自01年後將再度來港。他下月底出席香港「法國五月」之「高行健節」,而今個月先往台灣出席新書發布會。整裝之前,高行健於巴黎居所接受世紀版獨家專訪,談他雖受注視卻自覺邊緣、跟內地距離愈遠的創作生活。
現在,他將大部分心神都花在繪畫上。
傳統繪畫基本上是在二度平面上呈現世界的形象,隨攝影技術迅速發展,加上當代藝術的範疇已擴展至裝置藝術、行為藝術、觀念藝術等,都是對繪畫的否定,至上世紀中,更有論者宣布繪畫已死。高行健來到法國後,正值否定繪畫的時代,但他卻堅持恢復繪畫。「現代人太希望結束繪畫,我認為這是一種自戀,是一種意識形態的反感,把藝術作為一種革命的手段,包括割掉藝術自身的命,背後有一種泛馬克思主義的思潮,希望把德國新馬克思主義,包括德里達的解構主義、觀念藝術等理論,引用到藝術來,這是後現代主義的大趨勢。但是,我仍然得在趨勢之外,我認為那是現代思想的危機。」
他提出回到繪畫,回到二度平面,回到視覺的形象,因為藝術不是觀念。「藝術家當然要創新,創新不是顛覆,《論創作》要討論的是『更新』和『革新』,不一定要否定以前,完全可以在以前的認識和基礎下提出新的看法。」他認為在傳統的具象與抽象繪畫之間,還有一片像夢境般的天地,有待發掘,「要捕捉那不分明的、剛剛看見的印象,印象、想像、夢境和內心思想等等,你可以用攝影的方向去做,但是更有能力做的是繪畫。」
再現和呈現之間的第三塊地
他要在傳統的再現(representation),與當代藝術的呈現(presentation)手法外,提出新的繪畫語言,他稱為『提示』或『啟示』。「不是描寫,不是摹仿現實,又不是直接呈現,你可以用很多想像去補充它,像這幅畫Perspective,它不是完全抽象,也不是具象,但是它有形象,就是剛剛做到這個地步。」啟示一種意境、情緒或感覺,捕捉內心的空間與深度,跟中國的水墨畫似有關聯卻又不完全一樣。「其實不僅是水墨,我只是在畫水墨。水墨是把色彩消解了,也把跟現實之間的連繫消解了。現實世界充滿色彩,可是到了內心世界,色彩就淡下來了,很難說心有沒有色彩。」他一直追求獨立創新,也直指當代藝術以策展人主導的主題展覽,並沒有真正能夠展示藝術家的思路和創作的展覽,「這種做法其實是惡化了當代藝術,如果藝術家經不起、抵不住,他就是東做一個展覽,西做一個,等於是訂貨一樣,自己的創作也就沒有了。」
不難發現,高行健旨在不斷開拓新的創作語言,文學、戲劇、繪畫,還包括電影語言。去年,他創作的首部電影《側影/影子》經歷四年拍攝終告完成,他稱之為「電影詩」,一個時代的寓言。電影不講故事,一分一秒、每一個鏡頭都經過仔細計劃,包含2003年馬賽市「高行健年」內的大型畫展、研討會、《八月雪》演出,還有高行健親自執導的《叩問死亡》,利用大環境的條件產生,見證一個藝術家在他的現實與創作之中,所創造的現象,以及對人性、宗教、藝術以及人生存困境的描述。
不過,高行健的電影似乎跟文學一樣,仍是荊棘滿途。自大學時代開始,他已經想拍電影,18歲寫了第一個電影劇本,卻沒有拍攝;之後一直有人想跟他合作也沒談成功;好不容易得了馬賽市政府的一點資金,又得兩位不計報酬的攝影師協助,終完成首部電影,卻又因為內容及語言手法無法跟現時的電影歸類,未能在商業電影院發行,更曾被兩個電影節拒絕。
路雖不平,仍得繼續向前走。高行健已在構思第二部電影的拍攝計劃,是今年10月底在巴塞隆拿他的個人畫展上放的15分鐘短片,是主辦單位贊助的特邀製作,要捕捉他的畫作的意境,並有演員一起參與拍攝,要把畫的境界跟表演結合在一起。不過,他自言只能在夏天始開拍,因為未來數月的工作和外訪行程都已排得滿滿了,當中包括4月到台灣出席新書發布會,以及5月底來港出席「法國五月」的重點活動「高行健節」。
高行健上一次來港已是2001年,當時還引起了一些政治漣漪,指他未獲官方禮待。近年他偶爾也有留意香港的動向,喜見香港的戲劇活動非常活躍,且回歸後香港的新聞、言論、學術及思想自由能夠保持獨立,香港中文大學更可設立他的藏書室,教他非常佩服。他指今年4月底,法國的普羅旺斯大學也將成立一所像中大一樣的高行健研究中心,並跟中大合作進行研究,前者負責歐洲和西方國家,中大則負責亞洲的研究。
高行健跟香港闊別7年,跟中國內地更已達20載。現在,無論在地域上或生活文化上,他跟中國內地及華人地區都保持距離,也是他強調的作為時代觀察者、見證人的邊緣位置。他以《論創作》告別20世紀,作為自身在各個創作領域上的重要總結;至於他跟中國內地之間的糾結,他則以自身的生活,進行了「無法歸類」的告別式:不讀中文報刊,不看有關內地的新聞報道,對中國內地的現表示「很不了解,也不很關心,根本沒時間去了解。」
中國容納與否,已不在乎
「我自己的事都太多了,所以跟現在的內地沒有什麼往來,興趣也不是很大,我自己要做的事情,我的創作跟現實的中國環境已經沒關係,已經是太遙遠了。」至於他的書能否在內地發表,他都「沒所謂」,「現在我的書在全世界已經有36種不同語言的翻譯本,許多還一版再版,所以我的讀者群已經是全世界的,戲也在不斷上演,不受語言阻礙,我自己也已經忙不過來,所以說實話,中國內地演不演我的戲,會不會發表我的書,我都顧不上,也不在乎。而且中文世界其實都看得到了,香港和台灣到處都有我的書,在巴黎的中文書店也有,反正全世界有華人書店的地方都可以找到。」
他以現在和將來式營構生活,將過去式留給歷史。
一直以來,無論身在何地,高行健只走他想走的路,即使被授予中國官方認為「別有政治動機」的諾貝爾獎,也只是讓他更純粹、更堅定不移地走他認為對的路。「諾貝爾獎更加堅定了我一直以來對創作的看法,就是我在《論創作》中提到的藝術家的位置、當代藝術的困境和藝術的價值等問題。我要恢復藝術的價值,我對這個世界和人的認識,基本上只是不斷深化,並沒有方向性的改變。」
訪問結束,還沒吃午飯,他又得準備接西班牙記者的訪問。當天傍晚,他披上一件淡咖啡色皮衣,出席在著名的克勞德貝納畫廊(Galerie Claude Bernard)舉行的畫展開幕禮;在高大的法國人堆中,他顯得特別微小。來賓紛紛上前祝賀,他則以流利的法語逐一應對,給來賓簽名,態度謙遜,聲音微弱,且略帶羞怯與靦腆,彷彿還沒能習慣被簇擁,被注視,被看;即便政治的善惡美醜,早已烙在歷史的鎂光燈下。
高行健以新作告別上一個世紀後,已經急不及待在藝術領域中繼續發掘新奇。去年在德國路德維希博物館(Ludwig Museum)的回顧展「世界末日」,算是一個繪畫階段的總結;至於訪問當天的畫展,又是他以畫布作畫的另一新階段的開始。
他沒有等待靈感從天而降,也沒有期盼命運的眷顧,只是堅定不移的持續創作。這是一位藝術家的態度,與高度。[文、圖/潘詩韻]
高行健藝術節
章日期:2008年4月8日
【明報專訊】「法國五月」今年早在4月中便開始,而節中節
「高行健藝術節」也將在4月底開鑼,詳情如下:
「《山海健行》——從高行健的《山海經傳》說起」講座
主講:張秉權
日期:4月19日 下午3:00至5:00
地點:香港大會堂高座七樓會議室(北)
「漫談高行健《山海經傳》的翻譯與演出」講座
主講:方梓勳、蔡錫昌
日期:4月20日下午2:00至4:00
地點:商務印書館尖沙嘴圖書中心
新書發布會
高行健著《論創作》及高行健原著劇本《山海經傳》英譯(Of Moun tains and Seas)
日期:5月23日下午2:30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大學圖書館展覽廳
「高行健水墨新作 2007-2008」展覽
日期:5月22日至6月11日
地點:藝倡畫廊——中環遮打道10號太子大廈 315室
「有限與無限——創作美學」講座
日期:5月23日 下午5:00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大講堂
「高行健、劉再復對談——走出二十世紀」講座
日期:5月25日下午3:00
主持:潘耀明、方梓勳
主講:高行健、劉再復
地點:沙田大會堂文娛廳沙田源禾路一號
國際研討會「高行健:中國文化的交叉路」
日期:5月28至30日 上午9:00至下午5:00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祖堯堂
舞台劇世界首演《山海經傳》
日期:5月30日至6月1日晚上7:45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圓形廣場
部分節目需購票進場,詳情參見http://www.gxjartsfest2008.com/

4/06/2008

光影道友絮語

欲盡不盡不可說
文章日期:2008年4月5日
【明報專訊】四月六日,電影節終於完了……電影節真的完了嗎?
電影節的節期由三月十七日至四月六日,共廿一日,也是本欄取名之源。丹尼保爾的《廿八日後》(2002)講述神秘細菌令人類變成喪屍,見人就咬,倫敦失守,被迫隔離。電影節期間,各放映場地淪陷,影癡們茶飯不思,何嘗不像觀映喪屍,擇好片而噬?
《廿八日後》有續集《廿八周後》(2007)。疫症後廿八個星期,最後一位感染者也因隔離而餓死。美軍奉命進駐倫敦,維持災後秩序。誰知帶菌者跟丈夫重逢後,一吻遺禍,疫症重新爆發,片末並暗示會蔓延至巴黎。
廿一日的節期過後,別以為就此恢復正常,近年電影節的節目安排「死唔斷氣」,超越節期的放映快成慣性。基本上整個楊德昌和英瑪褒曼的回顧展都在「節後」舉行,若松孝二《二度處女Go Go Go》的第二場放映及另外三部作品,也是在十一日後才有得看。
關於楊德昌,實在是一代人的夢繫,沒得說。《青梅竹馬》、《童年往事》(侯孝賢)和《結婚》(陳坤厚)是同一年,當時大家都談論台灣的新電影如何前途無限。香港指涉嗎?他的《恐怖分子》,則與《英雄本色》(吳宇森)和《地下情》(關錦鵬)同步,同樣在問現在都市的陰冷和探索某種暴力美學。我只想說,如果你在那時開始看電影,實在太容易通過他們,愛上這個媒介。
電影節趕場期間碰見友人,常會互問:今年你看了多少部?近年由於工作關係,看光碟樣本多了,無法不說是遺憾。從不懷疑在文化中心看大銀幕的那種快感。慣了從DVD和熒幕看電影的觀眾,已習慣把放映都說成了播放,他們對電影的「愛」,質感上始終不同。
[朗天 影評人、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