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2008

愛“真”自己

愛自己
文章日期:2008年12月5日
【明報專訊】信仰是一種永遠向未來奮進的歷史觀。革命也好,科研也好,信基督教也好,信天主教也好,信佛也好,都是同一方向,在愛之中完成自己,幫助別人。

前天聽鄭秀文面對六百人講自己的心聲,她隱蔽了三年,她沒有憂鬱症,但卻有種巨大的無力感,失去了方向,很沮喪。多少成功才算成功?她到底是愛那個成功+成功+成功的鄭秀文,還是真正的自己?

信主幫助了她。我覺得鄭秀文是個憂傷的強者,當這種性格的人一旦不想繼續心力交瘁地逞強時,會突然感到連舉起一根指頭都沒有力量,四方漆黑不知去向如何。有如她的另一個朋友說﹕「你是不是有讓困在內的感覺?」我想她的朋友形容得很貼切。

鄭秀文這輩子都不會是弱者,只不過她的信仰讓她克服了要有多少成功才算找到目的地的恐懼,要怎麼出色才能夠愛自己的迷惘。言中她數度哽噎,一切悲喜,她自己感受最深。這次分享,她開放了自己。不是完全,也毋須完全,至少她領悟到人得先愛真正的自己才能令別人快樂

我們都會很徬惶,如果既沒本領亦無成就怎麼辦?人總是不甘心去愛最原始的自己,沒有美貌成功金錢掛在身上,自己便好像很卑微似的。然而那就是你在一切包裝以外的真正自己啊,我們就是不敢愛,還把它扔得遠遠的,害怕跟自己打個照臉。
月前二十八歲的潮爆牧師Jaeson Ma講道,我去聽了。只見一隊年輕的搖滾樂隊在彈不同的樂器,我的眼睛在搜索,到底哪一個才是牧師?原來還未出場,只站在一邊,如所有潮爆青年一樣戴手鏈,gel起頭髮。他是個非常強有力的講者,a very powerful speaker,有如個小奧巴馬。

聰明的牧師一定找到眾人的死穴﹕你失去過很多,你要學會愛自己。那是每個人聽了都幾乎要哭的。有些人會想,是啊,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別人,我愛過自己嗎?真正看得起過自己嗎?你靜思一下吧,接受自己,而不只是自己的成功,那樣便海闊天空,不再困了。

[林燕妮 http://hk.myblog.yahoo.com/eunicelam-123]

彭定康﹕生活在歷史中

彭定康﹕生活在歷史中
文章日期:2008年12月5日

【明報專訊】最近我與澳洲前總理基廷參加了一次公開辯論。他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人,一個真正的智者卻受困於他的心魔。他嚴厲批評那些沒有對他在澳洲政治中發揮轉型作用給予足夠讚譽的人,同時又揭露在他看來是胡扯和虛構的事情。

這常常使他陷入自相矛盾中,但是這可以讓我們懂得許多事情。比如,最近他譴責那種認為一戰期間澳洲在1916年加利波利戰役中的犧牲在某種程度上造就和贖回了他的國家的觀點。在他看來,澳洲的誕生是在多年以後,在科科達,通常被稱為澳洲的溫泉關戰役,當時一小群年輕士兵阻止了日本陸軍的幾個師試圖佔領巴布亞新幾內亞的莫爾斯比港進而威脅澳洲大陸的進軍。基廷認為在科科達的戰鬥代表了一個獨立的澳洲真正誕生的痛苦,而不是英國為了它在遠東的帝國利益而建立的某個殖民附屬國。

我不敢對澳洲人在關於他們自己歷史的敏感問題上提出挑戰。我太愛他們的國家了,因此絕對不會那樣做。但是基廷的話提出了一個每個社會都會碰到的涉及到認同感的核心問題。

大多數國家都至少編造了它們歷史的某些部分,或者對那些不符合它們自己英雄觀念的事情加以掩飾。比如我自己的國家在英國意味什麼的問題上編造了很多事情,以便將18世紀的蘇格蘭說成是在英格蘭的統治下,以及勸說整個聯合王國不應反對受到日耳曼國王的統治。

歷史為英國書寫一個不同角色

在我的整個成年時代,英國對它在世界上的地位的看法,大部分來自邱吉爾在二戰中的領導以及他對戰爭結束後我們在世界上的角色的觀點。他和其他政治領導人對於一個聯合的歐洲充滿熱情。但是這是針對其他國家而言的。英國將不會成為其中的一部分。歷史為我們書寫了一個不同的角色,主權、獨立、遠離歐洲大陸的紛爭,以及如果地位不是與美國平等的話,至少是它的一個主要的、忠誠的助手。

如果我們對英國在戰後世界上真正的分量目光稍微敏銳一點並且誠實一些的話,英國本該在歐洲事務中扮演一個更核心的角色,使形成中的歐盟更符合我們國家的利益。所以,如果你誤讀了歷史,就會使你自己的戰略選擇產生偏差。但是,更糟糕的是,對於過去真正發生的事情視而不見,將扭曲你的社會的發展。總有一天,最健康的社會將敢於面對它們的過去,不管是好還是壞,從而體面並且自信地成長。

德國在這方面的做法令人尊敬。過去兩年,我看了兩部痛苦但卻誠實的德國影片:一部是關於希特勒最後日子的《Downfall》(帝國的滅),另一部是關於前東德秘密警察(Stasi)所作所為的《The Lives of Others》(其他人的生命)。自從那些黑暗的歲月以來,德國發展成了一個健康並且充滿活力的民主國家。

還有一些國家依然糾纏於它們自己的歷史問題。俄羅斯對於斯大林以及他的罪惡遺產吞吞吐吐;中國迴避重新評價毛澤東以及誠實地透露1989年發生在天安門廣場的事情;一些日本人依然希望杜撰或相信關於他們在戰前和戰爭期間的歷史的謊言,這使日本試圖與中國達成相互信任並且永久和解的努力變得極其艱難。

相比之下,我們應該看一看法國和德國言歸於好並且學會和平並且相互信任地共存的做法。正是這種特殊、歷史性的行動使過去半個世紀歐洲的重建和成功發展成為可能。

歷史也教給你今天的事情

從一位曾經是大學歷史系學生的這些思索中至少可以獲得三個教益。第一,歷史在教給你昨天的同時也教給你今天的事情。英國作家G.K. Chesterton(切斯特頓)曾經寫道:「The disadvantage of men not knowing the past is that they do not know the present.(不了解過去的人的缺點是他們不了解現在)」
第二,為了懂得如何應對困擾我們的問題包括從恐怖主義到核擴散,重要的是要了解它們是如何以及在何時出現的。為什麼我們今天會面臨世界性的經濟危機?我們今天面臨的問題與1929年的金融危機以及隨後產生的經濟衰退有什麼相似之處?歷史告訴我們對這些問題採取保守主義的做法會帶來什麼後果?

最後,儘管國家依然是國際事務中的基本成分,並且忠於你的國家也就是愛國主義是一件好事,但是生硬的民族主義是極具破壞性的。「我的國家是對還是錯」是許多仇恨的根源。對歷史進行深入的探究可以使我們不致對我們是誰以及我們能做什麼惘然不解。對於歷史的爭論是一個健康社會的標誌。所以我們應該為基廷大聲喝彩,不管他是對還是錯。

版權所有:Project Syndicate,2008

http://www.project-syndiacate.org

作者曾任歐洲委員會外交關係專員、英國保守黨領袖、末代港督。目前是牛津大學校監及英國上議院議員

12/04/2008

“溫暖牌”及時啟用


K
中午給肥仔送飯,從縣城買菜回來,接到一個特快專遞大信封。心里一陣溫暖。
溫姐聞聽我前陣子胃寒凍病了,和她的母親念叨,老太太連著兩天為我家三口織了襪套,還快遞過來。
剛好寒流尖尖到了撫仙湖,我倆立刻把“溫暖”套上,拍了手機快照給溫姐發去:溫姐溫姐,俺不但要告訴老太太,這獨家襪套大小剛剛好,還想說——瞧,俺倆的腳丫丫長得還算標準吧:)
溫姐倒好,直呼:你倆的美腳丫@@@

原文照登:
“溫暖牌”及時啟用
寒流未到,溫暖已先送到,真的是溫姐哎。阿姨親手織的襪套,不光有配色還有花式,在撫仙湖俺們絕對是獨家喇!真想伸出腳丫去臭美啊@@謝謝喇。寒流南下,你和阿姨要多保重啊。今天中午,我從街市回來,十塊錢買了一大盆牛脊髓骨頭,正熬著湯,晚上打火鍋。這里的阿姨,買了新鮮的湖蝦,晚上要喝酒打牙祭啦。
關關

張大春:識字之“剩”

識字:剩
文章日期:2008年12月4日
【明報專訊】一定有什麼哲學上的解釋能夠說明:中國老古人把「多餘的」和「僅有的」兩個全然不同甚至有些相對的意義概念卻用了同一個字來表達。我問張容:「我的袋子裏剩下一個包子,是表示我不要再吃這個包子了?還是我只有一個包子可以吃?」
張宜趁張容還沒答話的時候搶說:「我要吃。」
張容想了想,說:「是你不要吃了——咦?不對,是你只有一個可以吃了——也不對,是你……」他迷惑了,忽然笑起來。不能解答的問題總令他覺得可笑。他暫且不回答,愈想愈迷糊,愈笑愈開心。
張宜接問:「包子在哪裏?」
那一天我始終沒能回答這個我自己提出的問題。字典、辭書除了羅列出字的用法、慣例、一般性的解釋之外,當然不可能告訴我們:同一個字為什麼兼備相反之義?
從字形上看,「剩」字還可以寫作「賸」,《說文》歸入貝部,以為是「物相增加」的意思。清代的段玉裁在注解這個字的時候也提出:「今義訓為贅疣,與古義小異,而實古義之引伸也。」從增加變成贅疣,的確可以算是一種引伸。
另外一個說法就更迂曲了,秦始皇二十六年定「朕」這個字為「天子自稱」,說是天子富加四海,財貨充足,所以「賸」字是以「朕」作為聲符的。可是,在秦以前,朕這個字沒有什麼尊卑之分,舜、禹如此自稱;屈原也如此自稱,它就是「我」的意思。朕的原意是指細小的縫隙,引伸為事物之徵兆,應該是基於同音字相假借才使「朕」成為「我」的代稱。
然而,回頭看「剩」這個字,除了「多餘」的意思之外,它還有「閹割」的後起之義。北魏時代的賈思勰寫《齊民要術‧養羊》就有這麼一段話:「擬供廚者,宜剩之。」這裏的剩,是個殘忍的動詞。賈思勰甚至還說明了「剩法」,肉用的小羊初生十多天的時候,以布裹齒(象牙或其它堅硬的梳狀工具)犁碎小羊的睪丸。這個字有「騬」這個異形,可見騸馬也可用此字。
如果說也是因為同音相假借而使得「閹割」之義利用了這個字形,那麼,從「剩法」來解釋「剩」字是很清楚的——形符是把刀,音符「乘」也表達了一定的意義——《國語‧晉語九》:「駕而乘材,兩鞁(音貝,馬具)皆絕」這裏的「乘」就是「碾壓」的意思。
肉用羊欲其生得肥大,割掉的東西是用不、甚至妨礙所需的。可是,我原先的問題還在:「多餘的」、「不要的」、「需割除的」為什麼也是「僅有的」?
彩袖殷勤捧玉鍾,當年拚卻醉顏紅。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影風。從別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
這是宋代詞人晏幾道的一闋〈鷓鴣天〉,說的是久別重逢之情,「今宵剩把銀釭照」,這裏的剩,是「更」的意思,既有「非分」之義,又有「僅得」之義,顯然,相互對反、相互排斥的意思在詩人懊惱又欣喜的情味中得到統一,我們模模糊糊地感受到這一次見面是不意而得之,多餘的,恐怕也是僅有的。

我不覺念出聲來:「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
張容說:「他又在仄仄平平仄仄平了。」張宜說:「他根本沒有包子!」
[張大春 台灣作家。近作有《認得幾個字》、《我妹妹》等]

12/02/2008

Tyler Brule與Monocle雜誌

潮流教父
文章日期:2008年12月2日
【明報專訊】今期隨《信報》附送的《優雅生活》,以潮流教父Tyler Brule作封面。這位28歲便創辦Wallpaper的人,後來又創辦了Monocle雜誌,今年來到不惑之年,是當今最炙手可熱的媒介人物。他在《金融時報》的專欄Fast Lane,是外子每周末必讀。所以,這個本來屬男人品味的洋人,也抓住我眼球了。

這個訪問,給我幾點啟示:

■印刷媒體口口聲聲說讀者都被互聯網搶去了,他認為這只是藉口。Monocle雜誌現時有來自80個國家,7000個訂閱客戶,人人乖乖掏出75英鎊來訂每年10期雜誌。訂閱者無優惠,反貴了五成,換來是monocle.com的瀏覽權,裏面有雜誌內容的延伸。

他說:「出版商遷怒於互聯網,實情是他們做不出有觀賞價值的雜誌。」我同意極了,相信很多讀者都像我,在香港找不到雜誌看。

■早前有兩間中國媒體公司接觸他,欲出版Monocle中國版,給他一口拒絕,原因是中國沒有新聞自由。但最終,中國還是發揮了「世界工廠」的本色,什麼都能「來料加工」,做出一本跟Monocle有八成相似的雜誌。「It's a total rip-off!」他感嘆。

我覺得,中國除了新聞自由一環,生活品味的水平還是跟Monocle有太大落差,這條鴻溝,不知要幾多年才填好。

■他偏愛日本,他眼見很多傳媒將焦點完全投放到中國內地,預測中國會帶領全球經濟,他認為仍有一大段距離。他依然相信日本才是觀察亞洲的最佳角度。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爆破,很多人失去穩定工作,被迫另尋出路,結果回歸生活根本,追求深層的生活享受。一家工具工作坊、一家餐館,規模小,內容卻豐厚而唯一,又能尊重傳統,是日本獨有。

[陳惜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