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2010

海南金融“创新”兼“补课”

经济观察:藉建国际旅游岛 海南金融“创新”兼“补课”
中新社海口2月12日电 (记者 关向东)海南省政府赶在春节前下发了《2010年金融服务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意见》,提出今年要完成十大任务促进金融业发展实现新跨越,包括商业银行当年新增存贷比达到70%;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和离岸金融业务试点,发行面向中外游客的“海南国际旅游岛”信用卡等。

从资金外流近四成到日清算逾百亿
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的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2009年12月末,海南全省去年本外币存款余额3175.72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940.86亿元,存贷比仅仅61.1%,即近40%的本省资金外流。分析人士指出,一个地区正常的存贷比达到75%左右时,金融对当地GDP的才能有效支撑。
受国家批复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建设”政策利好,今年开年海南金融形势异常活跃。消息人士透露,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支付系统,今年1月以来每日的日清算总量超100亿元人民币。“商业银行当年新增存贷比达到70%”,应当是一项有望完成的任务。
据此间媒体报道,刚刚履新的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行长吴盼文评价说,这意味着海南省经济金融进入长期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创新”兼“补课”提升金融话语权
事实上,自1998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关闭年龄只有2年10个月的海南发展银行之后,海南成了全国唯一一个没有自有商业银行的省份。缺乏金融话语权,是海南近几届政府的“软肋”。
研读这份海南省《2010年金融服务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意见》,发现在国家特许之下,一些颇具“创新”的金融服务正在此间被提出来。如鼓励金融机构学习国际著名岛屿度假胜地成功的金融服务理念和方式,推动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展居民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试点,探索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试点;加快设立旅游产业投资基金;积极推进金融机构和旅游企业开展多种业务合作,探索开发适合旅游消费需要的金融产品,发行面向中外游客的“海南国际旅游岛”信用卡等。
该意见不仅仅围绕“创新”做文章,还包括一系列“补课”项目,期望改善海南金融与全国同业间的差距。如:全年新增农民小额贷款和中小企业担保贷款分别是25亿元和15亿元;引进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证券公司、期货公司或基金管理公司,1-2家保险公司来琼设省级分支机构,组建3家村镇银行,设立3-5家小额贷款公司;组建1-2家农村商业(合作)银行;实现2家企业上市融资;实现大宗农产品保险的全面覆盖,探索建立符合海南特色的综合旅游保险制度;组建旅游投资控股公司,搭建西部投融资平台;搭建互联共享的海南征信服务平台;支持省级融资担保平台做大做强等。(完)

羅馬書:7-14-25靈與肉的交戰

7:14 我们原晓得律法是属乎灵的、但我是属乎肉体的、是已经卖给罪了。

7:15 因为我所作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愿意的、我并不作.我所恨恶的、我倒去作。

7:16 若我所作的、是我所不愿意的、我就应承律法是善的。

7:17 既是这样、就不是我作的、乃是住在我里头的罪作的。

7:18 我也知道、在我里头、就是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因为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

7:19 故此、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作。

7:20 若我去作所不愿意作的、就不是我作的、乃是住在我里头的罪作的。

7:21 我觉得有个律、就是我愿意为善的时候、便有恶与我同在。

7:22 因为按着我里面的意思。〔原文作人〕我是喜欢 神的律.

7:23 但我觉得肢体中另有个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战、把我掳去叫我附从那肢体中犯罪的律。

7:24 我真是苦阿、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

7:25 感谢 神、靠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就能脱离了。这样看来、我以内心顺服 神的律.我肉体却顺服罪的律了。

“很老婆”


各位好!
上次群发给你们,是说我新换了电子邮箱。
另外,我还换了一辆新车。原来那辆老富康,陪我度过十一年风雨,奔走18万公里,行程遍及大江南北。去年秋天我最后一次驾驶它去湖南、江西、浙江时,发现它已老旧不堪,满身伤病,因此不敢再开长途了。
为此我决定卖掉旧车,换一台Nissan四驱越野车。此车名叫Qashqai,波斯文原意是“游牧民”。因为舍不得旧车,便给新车安上了旧车的牌号。希望它能像旧车那样,陪着我们两口子天南海北,日行千里,直到我七十出头。
春节将至。这里我率新车给你们拜年。
祝阖家安好,身体健康。
Z
×××××××××××
Z老師,
您的“新駒”紅得晃眼,有點兒教人驚艷啊@@。俺好些天沒這么開心了。
高寶說:老爺子還是挺神的!!做娘的指點他:來來,快看Z老師近照!一路看下去,瞧,人Z老師都帆布板鞋,您小子還想穿啥?!

小高近日抱恙,住了陣子醫院。不燒、只咳、無痰,CT兩次都說左下肺有陰影,診斷說是肺部感染,可是各類針水掛了快一個月,好辛苦,還是有炎癥。節前出院,節后再找轍兒醫吧。都是他多年抽煙過多過猛的原因,找了中醫在給他調理,說是“鬱淤”。我跟著擔心,也血壓高了起來。如今,每天煎兩付藥,對飲。總之,年末有點衰。但愿開年有轉機。

尚沒通報:俺已經結束在南海研究院的訪問期,回到中新社繼續當老記,同時繼續在研究院客座著。新加坡課題的報告,據說已經進印刷廠了。誰知道,是否真的能成始作俑者?

近日海南大亂,都讓那不開眼的“國際旅游島”鬧的,人人惶惶然,好幾位原本踏踏實實的漢子,忽然惶恐起來,唯恐錯過“機遇”。我現在很煩這類詞,大而無當,擾民。

小高忙得一塌糊涂,每天拿醫院當旅館,打完吊針就出差,醫生見他要約會。也是讓那些代理項目們給鬧的。俺戲稱他為“變形精剛”。

俺雖然不敢在趙老師面前說“老”,但總可以說“累”吧。當下,無心一切外務,專心顧家做“居里夫人”,被小高說:很老婆。
俺說,俺可不愿意如此“很老婆”,連“很女友”都不想,只想“很女同學”!!人就叫俺去做作業。
假期在家相夫教子,今日和高寶一起研究原子、分子、元素,何謂“化學反應”。


您二老在哪兒過年?何時讓海南的瘋婆子們騷擾您的新駒?

高關拜年

2/11/2010

是不是啊@@@

不可抗拒
文章日期:2010年2月11日
【明報專訊】報上刊出一個訪問了4000名男女的研究,列出異性不可抗拒之處,很有同感,你呢?

男性認為女性不可抗拒之處﹕

1.美好身材

2.乳溝

3.幽默感

4.咧嘴而笑

5.逗人發笑

6.絲襪和吊襪

7.可愛地傻笑

8.香味

9.懂得自嘲

10.可靠

11.短裙

12.長靴

13.鄰家女模樣

14.愛搞鬼

15.長腿

16.樂觀

17.好的聆聽者

18.知性對話

19.凝視的眼神

20.善於理財

總之,好身材、有點傻、聆聽者和知性對話是男人都喜愛的女子。女人,不用太精明博學。

那末女性認為男性不可抗拒之處是什麼?

1.微笑

2.幽默感

3.體貼

4.慷慨

5.聰明

6.親切

7.懂自嘲

8.有放肆調皮一面

9.愛家庭

10.健康體魄

11.專注

12.時間有點長的眼神接觸

13.熱情

14.強壯臂彎

15.對小朋友友善

16.積極

17.穿西裝有型

18.自信

19.寬闊肩膀

20.留有鬚根

總之,幽默感、健康、自信和愛家庭是必須的。女人可以蠢,但男人需要聰明。

女人如果單身,所需要的又不同,以下是我未經調查的要點﹕

1.容易與人相處

2.幽默和自嘲

3.聰明能幹

4.健康

5.有型

6.積極

7.博學廣聞

8.美麗

有男朋友時則不同,返回前段的要點。女人要做變色龍的。

[林燕妮 http://hk.myblog.yahoo.com/eunicelam-123]

再相見——給我們的塞林格

再相見——給我們的塞林格
文章日期:2010年2月11日
【明報專訊】JD,你一定在很多地方見過

這樣的一個下午,這樣的海面

魚和星空都隱身,世界是藍皮膚的

冬霧也散開,遠山上有無盡樹冠

預備又一個完美的夜

你一定經歷過很多這樣完美的夜晚

如同經歷過同樣多的不完美的事物


霍金說一糰粒子也會拆散,偶然哪一粒

掙出黑洞,散逸在星空裏

我們都坐大塊的碎玉飛行

它們像是從各種碧綠的海面撈出來的


香蕉魚是海藻互相滑過時的光隙

JD,這樣的一個有皮膚的世界

六十年了,你也一定知道

已經離我們愈來愈遠,沒有誰

肯用放大鏡去看滑冰鞋濺起的冰屑

那些玉碎的邊緣,互相流轉的光

水,消沉殆盡、又總能

在新臉龐閃淡而出的柔情

我們還在這樣堅持一個

早已不太一樣的世界

我們單性繁殖,多少遍殺出幻想

又殺入,用相繼崛起的細胞陣法

繼續生存。野鴨子留在牠們

自己的好公園裏,泥灘上能留下

丫字腳印,微生物都貌似良善。

就把這個惡菌的世界留給我們吧JD

帶我剛剛向你描述的下午離開

我只照一幀下午的相片給自己

繼續和這沒皮膚的世界螺旋相奔

嬰兒宇宙裏,JD,讓我們的粒子再相見

王德威序马家辉《愛.江湖》:如電如影,方死方生


《愛.江湖》
馬家輝著
麥田出版社
如電如影,方死方生
馬家輝的香港視界

文章日期:2010年2月11日
【明報專訊】《愛.江湖》是馬家輝專欄文字的精選集,很可以見證其人豐富的面貌。選集以四輯構成,分別題名為「明暗」、「日月」、「綺麗」、「崩壞」;所收錄的文章原來出處不同,寫作時間有別,現在既然納入不同的專輯,因此形成新的主題秩序。前三輯以中西影評為主,也旁及其他生活面向。從《巴黎最後的探戈》看到《赤壁》;從《無間道》看到《斷背山》,大抵不離人間的愛怨嗔癡。最後一輯筆鋒突然一轉,談死亡、憶故舊,油然而生悼亡傷逝的情懷。如是,由浮光掠影的影戲到生離死別的觀照,由明麗到寂滅,馬家輝竟然藉他的散文召喚出淡淡哲思。
街頭奔跑 之 我城隱喻
這四輯文字裏最吸引我的是第二輯「日月」。輯內文字主要評論香港曾經風靡一時的警匪片以及其他中西動作片。馬家輝談江湖的險惡,兄弟的情義,無間道上種種爾虞我詐,彷彿自成一個世界;與此同時,他評論導演從吳宇森到杜琪的風格,演員從周潤發到劉德華 的詮釋,甚至有了惺惺相惜的意味。馬家輝在其他文字裏也談電影的女性角色,但他對動作片男性演員的熟稔,和由他們所支撐出來的黑社會想像,頗能見人所未見。這裏沒有風花雪月,有的是馬所謂黑社會「空間學」的剖析,那是一種男性社會和成長經驗的複雜投射。
延伸開來,這樣的空間學成為香港城市感覺的隱喻。如馬家輝所言,奔跑是動作片的看家本領,而在香港熙熙攘攘的街道裏奔跑,更突顯了危險和變動,糾纏和衝突。他又寫道,「在香港長大的男孩子,如果沒有在街頭奔跑的經驗,太不像話了。」灣仔長大的馬家輝自己也是曾經街頭奔跑的過來人吧?
這本書的第四輯寫死亡。歐洲電影大師英瑪褒曼、安東尼奧尼,台灣新浪潮電影領軍人物楊德昌等的謝世,儼然為他們的戲劇人生打上了劇終字幕。「美國第一才女」蘇珊.桑塔格抗拒死亡,卻不得不臣服在死亡的陰影下;史學大師唐德剛寫盡近代歷史的興亡事,終於到了自己也進入歷史的時刻。馬家輝亦師亦友的高信疆,他的知交陸先恆在盛年猝逝,讓人驚詫命運的無情。而又有誰能想像香港青文書屋的陳志華先生,窮一生之力慘淡經營一間理想的書店,竟在結束營運後意外壓死在堆積如山的書中?
馬家輝由此想到自己生命的意義,他不避諱自己的憂疑,也企圖從桑塔格的書寫哲學找解脫:「寫與被寫者都去了。唯有留下文字,他們又活了一次。而且只要世上仍有人閱讀,他們必將再活,再活,再活。」
然而對一本以看電影開始,以觀死亡結束的散文集,我們可以有不同的讀法。書中馬家輝曾以一系列文字記載他少年時代消磨在電影院的時光。東方金都國泰,利舞台碧麗宮翡翠明珠,那些闃黑的空間裏曾經幻化多少奇妙的經驗,而離開了電影院,光天化日下的香港如此生猛,白花花又是一個世界的開始。在光和影的掩映下,生命和死亡成為膠片或是數位的一再旋轉播散。
光影與意義 之 在且不在
回應本書第一輯的題名「明暗」,我想到了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在《明室》(Camera Lucida) 對攝影的沉思。巴特認為攝影並不穿透黑暗,展現真實;相反的,攝影捕捉人生吉光片羽,曾經「在那裏」的人和事,並演繹/延異成為只是當時已惘然的印記。由此類推,電影——以及以電影為出發點的書寫——亦可作如是觀。巴特引布朗修 (Maurice Blanchot) 的話:「影像的本質完全在於外表,沒有隱私,然而又比心底的思想更不可迄及,更神秘;沒有意義,卻又召喚各種可能的深入意義;不顯露卻又表露,同時在且不在。」
馬家輝寫專欄,猶如有意用筆尖 「攝」住人生即景。他不求微言大義,因為意義已經「在那裏」,如此而已。從這個觀點來看,人生從絢爛到崩壞,方生方死,亦無非如電如影馬家輝的風格舉重若輕,盡現於此。(本文經編輯刪節)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
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文 王德威]

关于梁文道的“常识”

「公共知識分子」的常識
文章日期:2010年2月11日
【明報專訊】梁文道出書並獲獎,給「公共知識分子」這個令人困惑的概念加了一個註腳。

梁文道光頭,個子不高,年輕但相貌老沉,喜歡穿黑衣服,低調名牌,一大堆粉絲,自己信佛。梁文道是香港人,台灣讀書,父母在加州。中文大學哲學碩士未完即出來賣文(專欄)兼「賣身」(電視)。梁文道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寫幾個報紙專欄,兼民間大學院長,在港台(RTHK)、有線電視和鳳凰主持節目,還處處演講,常參加遊行,在各種聲明、宣言、公開信上簽字,關於環保、民主、城市建設、聲援性工作者權利……

梁文道《開卷八分鐘》,每周十幾本書,不少學院中人也佩服(劉紹銘私下感歎:梁是人才)。梁文道介紹世博居然令不少上海人追看(他走在南京路上其實很陌生)。當然,他最喜歡的還是中國歷史最久的談話節目《鏘鏘三人行》。有媒體約我寫書評,雖有「利益衝突」我也義不容辭,目的是可以說說有關「公共知識分子」的若干常識。

「公共知識分子」終於成了正面

「公共知識分子」在學院裏並不一定是讚詞,有時與「不務正業」、「好出風頭」相連;「公共知識分子」在領導看來也是麻煩,「文以儒亂法」比「武以俠犯禁」更危險;「公共知識分子」在商人看來等於「公共財產」,花點錢就可收買為我所用;「公共知識分子」是否為民尊重也是疑問,到處露臉或說書或含淚,令人想起德育老師李燕傑及其傳人……

但在梁文道這裏,「公共知識分子」終於成了正面,或至少是中性的名詞。

我們可以在三個層面上討論「公共知識分子」這個概念:公共.知識.分子。

知識分子的「公共性」,當然不只是到處演講、常上電視、出版普及讀物或參加官方民間公共團體。知識分子的「公共性」在於關心和自己無直接關係的公共事務(礦難後續、官員自殺、教育腐敗、警察打人……),在於保衛、拓展有形無形的「公共空間」(報紙天窗、房神話、選舉潛規則、新的野心家……),在於尊重的維護你所不認識的個人的「公共權力」——比如走在街上,看到一個強者,打倒了四、五個老弱病殘的人,你怎辦呢?現在的「知識分子」大致有幾個選擇:

A、氣憤,但看看自己的胳膊,知道動手無益。也不逃走,靜靜做自己的事。世上總要有人種樹、挖井、考證古磚瓦吧。其實只有堅持獨立人格思想自由,再專門的學科,再純粹的學術,如陳寅恪研究古代歌妓,仍然會有「公共意義」。

B、先氣憤,但幾個回合以後,發現強弱形勢依舊,漸漸由同情老弱病殘轉向研究強者心態。老是他強,總有道理吧。黑格爾說,凡是現實的,都是合理的。多研究研究,就慢慢從批判轉向迷戀。迷戀強人的風度、手段、文體,甚至思想。無意識中,也有點「士為知己者所用」的奢望,並研究強人的「獨特模式」。這類知識分子現在人數不多,影響很大。

C、不氣憤,不急,早知就是這回事,到死(至少到我死時)都是這樣。「三K」 (每個時代都「吃得開」)也好、犬儒也好、後現代也好,反正是在強人默許範圍,做些安撫老弱病殘心靈的詩文,在弱勢群體也高興的過年過節時,再唱唱強人讚歌。總之一視同仁,都不真正關心。有什好關心的?關心又有什用?我是「公共」的,天下公器,誰都可用!……

梁文道顯然不是A、B、C任何一類,但他還是公共知識分子。

再講「知識」與「公共」的關係。知識分子是否應該,甚至必須用其專業知識來參與「公共空間」?這是一個有爭論,我也有些困惑的問題。余英時認為馬克斯·韋柏「工具理性」意義上的專業人士(牙醫、工程師、天文學家等)如不關心公共事務則不是嚴格意義的「知識分子」,中國文人讀書以憂國憂民的「士大夫傳統」更值得傳承。這個觀點在學界影響很大。但這並不意味人文學者更容易更必然會成為「公共知識分子」,更不能推論說學文史哲的必然比普通人更有「人文精神」。近年見到一些同行(如上述B類知識分子),為了更直接有效憂國憂民,有意無意調整修改自己的研究方向方法乃至價值觀,結果專業精神受損。另一些人(我也在其中),則將專業研究與散文電視分開,傳承學術之外,在「公空間」主要盡公民義務,兼宣泄情緒。在這方面,梁文道,還有陳丹青、南方朔、龍應台等人的選擇值得參考。他們的專業知識與公民責任似乎較少矛盾。香港邊緣文化人的背景,使他一方面不那容易背上使命、救世責任、代言人等光環,另一方面又敢於與讀者「共赴國運」,在民族主義、官員道德、政治制度等「禁區」游走。書讀得比較化,是內因。讀書遊行可以兩不誤,是外因。網路時代,同樣條件未見得人人能做同樣的事。

《常識》「取代」《文化苦旅》

第三講講「分子」——這個詞在當代語境裏常帶貶義。「壞分子」、「反革命分子」、「恐怖分子」的反面詞是「好人」、「革命者」、「不怕犧牲的戰士」。是翻譯的問題(大約要怪日語漢字——待查),將讀書人稱為「知識分子」。語義上的「原罪」卻也提醒我們,在「公共空間」,你不是領袖,也不是奴才,你是一個獨立的分子,一個自由的人。
梁文道這本書,單篇看,大都是敏感話題,充滿「異見」。整體讀下來,卻秉持一貫的樸素道德。書名看似謙虛,其實向讀者挑戰:這些最基本的東西,你也不知道?知識分子在學院,總能得到真誠虛假的尊敬,一旦走向「公共」面向大,難免被人好心惡意的責(據我所知,這也是不少學者害怕進入「公共空間」的部分原因)。而梁文道的書名,又是出擊又是自衛:你罵我嗎?可這是常識呵……

關心大家關心的事,不僅從專業知識更從公民責任出發,做一個獨立的人——就這樣,韓寒在博客榜超過老徐,《常識》也在新華書店暢銷榜上取代《文化苦旅》。這就是中國剛剛過去的2009年。

許子東--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系主任

[文 許子東 編輯:黃靜 電郵:mpcentury@mingpao.com]

2/10/2010

許知遠:塞林格與韓寒 

塞林格與韓寒 .許知遠

五十年代美國的霍爾頓變成了二十一世紀的韓寒——在自由的背後是精明的計算。

那真是一次充滿了誤解與荒誕的談話。十年前,一位美國記者和我談起《麥田守望者》(台港譯《麥田捕手》),他意外的發現這本半個世紀前的美國小說仍出現在北京書店的排行榜上。他竭力引導我回憶起天安門事件,試圖得出這樣的結論——正是這一事件,讓我這一代人意識到生活充滿了謊言與壓抑,而滿嘴髒話的霍爾頓擊中了我們內心的反叛慾望。

《麥田守望者》與《在路上》、科特·柯本的音樂一樣,是九十年代末中國青年的必讀課本。與其說它們多麼感動了我,不如說它們是一種義務與身份確認——你想證明自己的青春和與眾不同嗎?它們是最好的標籤。

私下裏,我甚至對這本書的價值心生懷疑。倘若自戀日益成為這個時代的宗教,再沒人比塞林格更適宜於成為一代教宗。批評家們說,霍爾頓是哈克貝利·費恩以來最重要的少年形象。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的哈克貝利很少被自我困擾,他的純真出自天性,而霍爾頓則充滿了自我的困擾。他的焦慮不僅來自充滿了虛偽和廢話的成人世界,也來自於他對自身的過分敏感。他也沒有寬闊的、神性的大河可供逃避,只能去幻想出一片麥田。

這當然是一種古老的衝動。人們總是幻想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它可能是昔日的黃金時代,也可能是海上一個名叫「烏托邦」的島嶼,還可能是未來的憧憬,或者是對童年、詩人、藝術家的崇拜——他們都代表著生活的另一種可能,一個未經污染的世界。

但真的存在一個這樣的世界嗎?

對平等與集體溫暖的嚮往,可能是充滿奴役的「一九八四」,對於技術救贖的迷信將通往一個富足和乏味的「美麗的新世界」,而戈爾丁在《蠅王》中描述了一個殘酷、殺戮與欺騙的「兒童世界」;在現代歷史的很多時刻,藝術家與詩人都是權力與金錢的附庸;而「自我」曾經是對抗社會秩序的最後盾牌,但並不是說所有「自我」都是富有養料,在絕大部分時刻,「自我」既蒼白又脆弱。

塞林格去世的消息轟動了世界,在當天的《紐約時報》上,他的訃告與伯南克連任美聯儲主席、中國副總理李克強在達沃斯的發言並列在一起。這當然不僅是對一位作家的紀念,它也是對一個時代的懷念,一個洋溢著實驗與反叛精神的時代。那個時代西方世界的青年人,面對著一個日益被技術、組織、資本籠罩起來的社會,庸俗的理性與表層的穩定令人窒息。他們擔心自己變成千篇一律的穿法蘭絨西裝的「組織人」,變成毫無生氣的科層制度中的一員,一個巨大的利潤機器的一個齒輪,一個無處不在的廣告時代的愚蠢消費者……

塞林格的自我放逐、凱魯亞克的放縱、馬爾庫塞的指控、性濫交與大麻、披頭士的抒情詩,甚至毛澤東的游擊戰都變成了他們思想的武器。這種反叛既充滿樂觀與純真,也經常幼稚和自戀,它留下了矛盾重重的遺產。它就像是一場漫長戲劇的高潮,在高潮到來的瞬間,衰落也由此開始。

在這一代過後,連「反叛」也成為了新的正統,它迅速被吸納到消費主義之中。印有切·格瓦拉的T恤衫,十美元一件;每一位自稱反商業的樂隊,都立刻獲得了商業上的成功。至於塞林格、凱魯亞克,則早已成了世界範圍的新經典。一種更無形的壓抑也隨之而來,甚至連反叛都失去了意義,它變成了一種安全的姿態、一種合法的自戀、一種全球性的趨勢。於是,五十年代美國的霍爾頓變成了二十一世紀的韓寒,人人都為這位清醒、率性、多姿多采的青年喝采,但他卻說自己「最恐懼的就是失敗」——在自由的背後是精明的計算。

我擔心自己也墮入了那位惱人的美國記者的窠臼,將文學與現實混為一談,把小說簡化成了社會文本。我也擔心自己掉入了虛無的陷阱,認定所有表達都只是一種姿態(也包括我自己)。但這或許也正是這個時代最嚴峻的挑戰——必須要重建「反叛」的意義與價值。

倘若塞林格要反抗的是日益組織化和荒誕的世界,今天要反抗的就是一個仍舊荒誕、但日益碎片化的世界——正是這種碎片化讓行動與思想變得稀薄與速朽,正是這種碎片化讓人感覺到孤獨無依,渴望進入到集體的洪流……我們似乎身處兩個懸崖之間——單薄的個體與盲動的庸眾,但反抗和意義之路,只能艱難和孤獨行走在這兩者之間。■

Edmund.z.xu@gmail.com

台北書展讀書無禁區

台北書展讀書無禁區 .邢舟

從台北市政府的地鐵口出來,等待書展接駁巴士的隊伍,排起了長龍。搭車到達場館,各個攤位前,看書的人很多,大包小包的買,也忙壞了場內的快遞公司。一位馬來西亞人士說,他是台北書展的常客,開幕當天,他和女友就買了六天的通票,才一兩天,兩大箱的書已託快遞公司寄回大馬。

二零一零年台北國際書展從一月二十七日到二月一日,為期六天,超過八百八十三家各地出版社、一千八百多個攤位參與,四百場文化活動,五十二萬人次參觀,把位於台北世貿中心的三個場館,擠得水洩不通。

由台灣行政院新聞局主辦、非營利性質的台北書展基金會承辦、台北市文化局協辦的台北國際書展,今年已是第十八屆。肩負「國際交流」、「出版專業」、「閱讀生活」三大功能,原本只是展示「櫥窗」的書展(Exhibition),成了名副其實的書市(Fair)。

不禁讓人想起每年七月的香港書展,同樣是穿梭不停的讀者人流、豐富多彩的各項文化活動,來自世界各地的作家集聚一堂。尤其是今年台北書展的特色之一「全球華人作家會」,也邀請世界各地的優秀華人作家來台交流。哈金、劉震雲、畢飛宇、吳曉波、張大春、楊照、郭小櫓、陳冠中、駱以軍、黎紫書、李長聲、梁文道、馬家輝、舒國治等有些曾亮相香港書展,和讀者分享各地的創作經驗和體會。零九年超過九十萬人次的香港書展,似乎碰到了後來居上的對手。都以自由、開放、多元和「讀書無禁區」為特色的兩地書展,對全球華人來說,究竟誰更有吸引力?

今次到訪台北書展的知名旅美作家哈金,前年也是香港書展的演講嘉賓。用非母語創作的他,曾多次榮獲國際文學大獎,今年還在台灣出版了兩本新作品《落地》和散文集《在他鄉寫作》。短篇小說集《落地》以紐約新中國城為背景、描寫掙扎的移民經驗,更是首次由哈金自己完成中文翻譯。到訪台北書展,座談的焦點自然也是移民經驗和非母語創作,特地趕來的讀者把兩場講座現場擠得水洩不通。雖然行程倉促,急於趕回美國教書的哈金幾乎沒有時間「逛書展」,但對比香港書展,哈金對台北的讀者印象頗深:「他們好像更深入我的作品本身,還專門問我翻譯的問題,一字一句要怎麼處理,提得非常仔細。」

第一次到訪台北書展的大陸作家畢飛宇感嘆:「可能也和我走的館有關係,感覺上台北書展的文學性好像要比香港書展強一些,我記得香港書展的時候,明星啊、漂亮小女孩要更多一些。但無論是管理、規模,香港書展也好,台北書展也罷,放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都不遜色。當然在圖書種類方面,也許還可以更豐富一些。」讓他沒有想到的,是自己在台灣,會遇見那麼多熱心的讀者,用他的話說,「如果台灣的讀者不知道我,我不會介意;如果台灣的讀者知道我,我格外高興」。他的《推拿》已由九歌出版社推出台灣版,更選入《中國時報》「二零零九年開卷十大好書.中文創作」。

畢飛宇站在出版社的簽名現場,很早就有慕名而來的讀者排隊買書、要求簽名,與他合影。「雖然大家都是用中文創作,由於種種原因,隔開那麼遠。作家面對自己的作品,就像家長面對子女一樣,總希望讀者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作品身上。當你在這裏,有知音、有讀者,看到那麼多笑臉、那麼多朋友,那麼多人願意和你探討你的作品。這種高興是發自內心的。」

雖然大陸作家在書展現場頗受歡迎,可在剛剛卸任台北書展基金會董事長﹑聯經出版集團董事長林載爵眼裏,任內最遺憾的,還是沒辦法讓大陸的出版社前來設立攤位參展,大陸出版人士只能以私人身份參觀,而到訪台灣的大陸客因為受行程限制,也鮮有機會到書展走走看看。與香港書展期間,規模逐步擴大的內地出版攤位、越來越多的大陸遊客參觀買書相比,兩岸似乎還需要更多的努力,才可以打開「櫥窗」,互相看到彼此更多的文化心靈。■

爱是永不止息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Love is patient; love is kind; love is not envious pr boastful or arroga nt or rude. It does not insist on its own way; it is not irritable or re sentful; it does not rejoice in wrongdoing, but rejoices in the truth. I t bears all things, hopes all things, endures all things. Love never end s.

《新约·哥林多前书》第1 3章

一言既出

舉牌的災難
文章日期:2010年2月10日
【明報專訊】在台北書展做主持和演講的經驗皆跟香港有異。在香港書展,講座閉門舉行,觀眾都坐定了,台上的人便可集中精神跟台下交流,眼睛彼此看著,比較不會分心。

台北呢,剛相反,講座場地設在會場各處,最大的地方是會場中央,稱為「主題廣場」,擺放了百多個座位,但都沒有靠背,只是長長的塑膠椅子,觀眾隨時可以坐下或離開,四周的書展參觀者亦可在旁邊走來走去,容易分散台上講者的注意力。更糟糕的是音響設備不算好,透過咪高峰喊出來的聲音是散弱的,書展雜音亦對交流過程構成了干擾,令嘉賓講得加倍吃力。

我主持哈金講座時,因為剛從機場趕到會場,心神未定,望著台下旁邊到處人頭湧湧,心裡不免感到煩躁,但仍要強顏歡笑保持禮貌,實在不太好受;幸好觀眾的提問水平又普遍高於香港,遂能提振精神。

會場內同時設了幾個沙龍講座,用顏色區分,藍沙龍、紅沙龍、黃沙龍,各有活動,華洋各異,百花齊放,雖然都是吵雜的,卻在整體觀感上比香港書展的文化氣氛趨向多元和濃厚,有點似「遍地烽火」,不同的閱讀族群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心頭好。

台北書展又有一處跟香港相異:容許出版社員工「舉牌遊行」,許多年輕人高高舉起發泡膠製宣傳牌板,在會場內由東走到西,再由南走向北,召喚客人注意某些新書和某些作家。

於是我對台灣作家老友們說,嘿,哥兒們,我明年要出小說了,如果銷情欠佳,麻煩你們賣個面子,替我舉牌打書。楊照問,牌上寫什麼?我笑道,就寫「請同情一下這個香港男人」吧!又道,如果牌板夠大,也可多寫幾句,「他寫時評,失敗;改寫散文,又失敗;如今改寫小說,是最後一擊!請給他同情分!」。

老友們都笑了。還說如果這樣還賣不了書,索性租一輛小貨車,像選舉拉票一樣,替我從台灣北開到台灣南,站在車頂,用咪高峰召客。

說定了,明年書展或許是我的「最後一擊」了。想來也真失敗。為免連累老友難堪,唯有奮力把小說寫好,預先提防這舉牌的災難。決定,「不舉」。(書展‧一)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2/07/2010

“踏风踏浪”53小时生还的琼海潭门柯开深



中新社海口2月7日电 题:特写:印尼沉船事件生还者柯开深回到海南岛
           中新社记者 关向东

7日晚7时50分,印尼“海豚”号快艇沉船事件的生还者、海南琼海籍潭门镇草堂村委会人柯开深飞回海南岛。
7日晨8:50分,他搭乘南航CZ388从雅加达飞回广州,再转乘南航CZ6778飞回海口。
得知飞机降落的消息后,柯开深19岁的儿子,一个高大文静的海南仔,一直站在海口美兰国际机场接机处左外侧向内观望,热切而沉静,让人联想起他父亲“踏风踏浪”53小时,与怒海砥砺时展示出的生命的沉着。
8时10分,柯开深身穿黑底白条纹衬衫,拖着一辆小号深色随身行李箱,低着头匆匆走进机场抵达厅,显得颇为疲惫。
他和来接机的家属非常低调地走出了大厅,现场没有任何热烈的仪式。直到一位斯文的先生来喊他的儿子时,一众记者方反应过来:刚刚那位精干、瘦削、古铜色的汉子就是柯开深。
柯开深和他的太太匆匆走向一辆七座白色长安之星旅行车。在让记者抓拍数张照片后,他敏捷地登车坐在左后位,他的太太和儿子紧挨着他坐下。
来接机的一位身量颇为壮实的先生,向记者们说:“他受苦啦。让他赶紧回家吧。”
海南省琼海市外事侨务办主任陈海燕匆匆赶到机场,望着柯家的车在夜幕中远去,为这一经历了生死考验的弄海人家今夜的团圆祝福。
据中国驻印尼使馆通报,1月27日印尼“海豚”号的快艇在从印尼多波前往马鲁古省时沉没,33人遇险,其中24人为中国公民,6名为海南人,目前已经核实其中1名获救及4名失踪人员身份,1名失踪者身份正在核实中。迄今事件中唯一的生还者就是琼海市潭门镇人柯开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