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2009

三劍客心都軟了




大眼妹有其父之媚!陪奶奶打電腦,在爺爺胸口打盹。把人弄暈。
芭蕉(56575315) 21:55:29
关关发小狗狗照片了
赵四(522097714) 21:55:32
是,太了解俺了。天吶!可愛死了,就想咬一口。
赵四(522097714) 21:55:37
一定是
芭蕉(56575315) 21:55:39
嘿嘿,憋这个呢
芭蕉(56575315) 21:55:48
这么大了?
芭蕉(56575315) 21:55:56
吃什么了?
芭蕉(56575315) 21:56:23
眼睛漂亮死了
赵四(522097714) 21:57:16
是,还假装自己是小狐狸呢
芭蕉(56575315) 21:57:48
哇塞!一窝小崽崽
芭蕉(56575315) 21:59:11
好像精疲力尽了,当狗妈妈还真不容易啊
赵四(522097714) 21:59:34
睡姿千万种
赵四(522097714) 22:00:05
盆里的一准是摆拍
芭蕉(56575315) 22:00:10
嘿嘿,那个枕着狗妈妈呼呼的最可爱了~
关关(289834164) 22:00:50
是洗完澡的現狀,非得到齊了,才不哼唧
芭蕉(56575315) 22:00:55
盆里有一摸一样的小狗狗
赵四(522097714) 22:01:02
在电脑边的这个一定最受宠
关关(289834164) 22:01:22
顛顛兒一天六-七餐
赵四(522097714) 22:01:58
英雄狗妈,一下生六个,容易嘛
关关(289834164) 22:02:13
雞鴨魚牛羊肝蛋奶,直接是坐月子。
芭蕉(56575315) 22:02:35
发奖章
赵四(522097714) 22:02:42

关关(289834164) 22:02:55
老婆喝湯老公吃肉,胡蘭成大賺了
赵四(522097714) 22:03:28
塞牙不?
关关(289834164) 22:03:53
胡顛1-6號,昨開始搶媽碗里的米湯了
芭蕉(56575315) 22:04:12
大了
芭蕉(56575315) 22:04:19
见风就长?
关关(289834164) 22:04:18
不是滿地雞毛,是狗毛@@@
关关(289834164) 22:04:40
軟得不得了。把我們仨全收服啦
关关(289834164) 22:04:52
差不多
关关(289834164) 22:22:03
這是15日寫的:
我家男女狗孫今兒半月,清早令胡蘭成帶著顛顛下樓周游發發呆,狗奶將孫兒們裝進小盆子端進了浴室。
嘿嘿,我家狗孫第一次沐浴,被淋蓬頭溫溫水從小背上淋下去,個個表現出舒服的不得了的樣子,那特會吃奶的白大哥,甚至賴著不肯起來了。
嘿嘿,瞧著熊貓眼的花大姐(前排左一),竟然今天開眼喇:烏溜溜的小眼珠,滴溜溜看著狗奶。教人那個心里軟哦。
洗完一個寶貝,奶奶就將牠裹進一條大浴巾,等六寶都齊了,再用另一條大浴巾一個個擦干,放進這個小盆里。兄弟姐妹依偎在一起,立刻不哼唧了。那個親密、互信勁兒,真是讓人羨慕。
午后,白大哥也睜開了一只眼,特逗。

顛顛媽媽,已經度過了產后憂鬱期,餓了就找媽咪要吃,一天五六頓,雞鴨魚肉蛋肝奶,一小碗一小碗喝湯,毛髪都因為哺乳亮起來;有奶了就去喂,隨便哪兒一躺,隨著崽子們各自找咪咪;喂完了就跑出來撒嬌、玩兒。有趣的是,顛兒生產后變得苗條和漂亮了,看著她那小母狗的樣子,讓我想起自詡為“母豬”的小S@@@真的有人(有狗),越生越靚哦。

胡蘭成,還未被顛顛允許接觸寶貝哦。可憐的老胡同志,有時候就靠在媽咪的書桌腳下,隔著轉椅眺望老婆喂孩子,那模樣,好“老頭”@@@
老來得子,大約都是這樣的神氣吧?
每每顛顛兒奶完孩子,跑來和媽咪撒嬌表功時,胡蘭成就蹭過來聞聞顛顛兒,不過樣子就是怯怯的,很尊重老婆的樣子唉。
不過,一出門,情形就大不一樣,胡蘭成立刻埋頭拉著就跑,顛顛毫不猶豫地跟著胡蘭成,拉哪兒去哪兒,當真又屁顛屁顛兒的了。

呵呵,八只狗狗把我倆書房當了狗窩,MAYBOY和我好像一點不煩,心里熨帖得不得了。
那天,清早一醒,小女子對MAYBOY說:今后想起來,這才是我們家最好的時光,孩子長大懂事了,我倆還不太老,倆人漂在島上二十年,也混得有車有房,業不大夠糊口,不時可以去轉悠,書房養他八只狗。這些是離家前沒敢想的。

憶起在南京,當年父親落難攜雛落腳雨花臺,苦中作樂連畫上一共養了22只貓的“我家的好日子”。如今,那已是歲月之痕了。
关关(289834164) 22:23:57
白大哥這會兒配著我打電腦。把奶奶的手指頭當磨牙棒,一個個漱過去,特有滋味@@好癢。享受!!
关关(289834164) 22:25:59
3 春春春春春春一樣
芭蕉(56575315) 22:26:08
赵四(522097714) 22:26:16
关关(289834164) 22:26:46
這是白大哥發給干奶奶們的@@@
关关(289834164) 22:26:57
們寶寶貝貝寶寶貝貝寶寶貝貝不過
芭蕉(56575315) 22:27:26
胡蘭成,還未被顛顛允許接觸寶貝哦。可憐的老胡同志,有時候就靠在媽咪的書桌腳下,隔著轉椅眺望老婆喂孩子,那模樣,好“老頭”@@@老來得子,大約都是這樣的神氣吧?
赵四(522097714) 22:28:43
把奶奶的手指頭當磨牙棒,一個個漱過去
关关(289834164) 22:28:49
那充滿cccccccccccc
芭蕉(56575315) 22:29:02
关关(289834164) 22:29:26
idgh的
关关(289834164) 22:30:40
俺們要去吃奶奶了
关关(289834164) 22:31:47
狂舔奶奶的臉,不停打哈欠
赵四(522097714) 22:33:11
不知它是怎么边舔脸边打哈欠的
赵四(522097714) 22:33:47
哈哈,哭死俺了
赵四(522097714) 22:34:47
俺也去洗个澡澡,妞们,暂别一下下!
关关(289834164) 22:34:55
小高說,帶個去儋州看家護院
芭蕉(56575315) 22:35:07
赵四(522097714) 22:35:17
呵呵,刚小兵已建议过了
芭蕉(56575315) 22:35:21
呵呵,俺刚才就是这么想的
关关(289834164) 22:35:32
胡蘭成
赵四(522097714) 22:35:44

赵四(522097714) 22:35:49
老头看家
关关(289834164) 22:35:55
的種!
赵四(522097714) 22:36:10

芭蕉(56575315) 22:36:16
那不行
赵四(522097714) 22:36:17
不成,家还没安呢
芭蕉(56575315) 22:36:28
老头该想老婆孩子了
芭蕉(56575315) 22:36:32
想死了。。。
芭蕉(56575315) 22:36:34
呵呵呵
赵四(522097714) 22:36:43
洗澡去了,
关关(289834164) 22:36:47
整個牡丹就俺一個種狗,霸王
赵四(522097714) 22:37:09
牛狗
关关(289834164) 22:37:28
俺在寫《怕老婆》呢
芭蕉(56575315) 22:38:18

忍不住

Z,
昨日和P、W聚,聞聽您今年預備不驅車南下了,這破了您多年的“候鳥學者”習性,讓人有些牽掛。
愿主護佑您和您的家人。

法蘭克福書展已經閉幕,看到了不少有趣的新聞。域外文化對話的自由氣氛,總是讓我這樣的人心向往之。

今日《明報》登了一篇關於您的老友張隆溪教授的素描,傳來分享。

我在南海研究院的訪問時間,還有一個多月。參加了一個省長項目的課題組,在研究新加坡與海南長期合作的可能性,對這個小島有了更多些的觸摸,也前往內地中新合作的區域調研,了解新加坡人的"中國心態"和做事方法。我內心里總覺得海南在南海諸島中吃的最大的虧,是沒有殖民經歷,因而少了現代社會構建及教化的過程,就這么混著過了許多個朝代。如果與相對社會構建比較成熟的后英殖民地新加坡合作,或許是海南社會文明的一個新起點?想著高寶未來生活的環境,或許會清明一些?知道這是文化人的犯傻,但是有機會起而行,還是有點忍不住。

在老朋友的引導下,最近開始去海口最老的一個基督教堂府城堂旁聽禮拜聚會。每日晚也會和高寶一起讀一段BIBLE,一來覺得他十六歲開始通讀圣經,至少會是一份營養,二來也希望這孩子能夠自己尋找安頓自己的法子。他蠻喜歡的,對于新教堂的籌建有參與的興趣。
對于基督教關於家庭的一些教義,開始有些研讀。覺得蠻入世和積極的,這正是我當下需要的。
MAYBOY總是那樣,任我的思緒四處奔突,他看著。對于這次的熱情,人家似乎也是蠻首肯的。

一陣秋雨一陣涼了。您多保重。
關關

當夜鶯遇上海蚌:毛翔青 X 張隆溪


張隆溪

毛翔青
世紀.Dialogue﹕當夜鶯遇上海蚌
毛翔青 X 張隆溪
文章日期:2009年10月24日

【明報專訊】也許在大多數人看來,小說家和學者是太不相干的兩類人。前者如同詩人,是夜夜在天堂門口婉轉啼血的夜鶯,每字每句詩性和情感的流露,都可以觸碰到讀者的心弦。而學者則像深潛波底的海蚌,日日夜夜廢寢忘食,猶如蚌病成珠的牡蠣,憑藉艱辛的積累傳承學術和文化。然而,小說家和學者之間的傾聽和對話,往往會迸發出巨大的思想能量,令人讚歎、驚喜。9月初的一個下午,香港城市大學鄭翼之樓的多功能會議廳裏,就進行了這樣一場詩性和理性的對話。對話雙方是以英語寫作的著名作家毛翔青(Timothy Mo)及城大東西方比較文學講座教授張隆溪。

毛翔青先生於1950年在香港出生,並在香港及英國接受教育。他是當今撰寫有關多元文化主題的一位重要作家,反映出他關心帝國主義及殖民地管治對東南亞國家的影響。憑藉《猴王》(Monkey King)、《島之佔有》(An Insular Possession)等代表作,毛翔青先生的小說曾獲費伯紀念獎(Geoffrey Faber Memorial Prize)、豪森登獎(Hawthornden Prize)、福斯特獎(E. M. Forster Award),及布萊克紀念獎(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 Prize)。其中《酸甜》(Sour Sweet)寫六十年代倫敦中國城裏新舊的衝突,和毛先生另外兩部作品還進入了布克獎(Booker Prize)決選名單。而張隆溪教授則是人文及跨文化領域享譽國際的學者,主要研究興趣在於從東西方比較研究角度,推廣東西方跨文化理解。張隆溪教授今年剛獲得了著名的瑞典皇家人文、歷史及考古學院外籍院士榮銜。他的著作Allegoresis更被評論家讚譽為「對於加深了解東西方文學作品作出重大貢獻的創新之作」。

「他們說《猴王》寫得簡直太糟了。」

這一次小說家與學者的巧然相遇,吸引了許多觀眾到場聆聽,容納二百多人的會議室座無虛席。

就血緣來說,毛翔青先生是半個中國人。他生於香港,父親是廣東人,母親是英國人。但他出生不久父母就離婚,十歲時,他隨母親回到了英國,後來在牛津受教育。對話剛開始,當張隆溪教授請他談談自己的作品時,他用一口動聽的英文謙虛又不失詼諧地說道:「我至今還能記得《南華早報》對我的評論。他們說《猴王》這本書寫得簡直太糟了。它根本就不該出版。」他告訴觀眾,在創作上自己主要承襲了西方的文學傳統,也曾模仿過狄更斯等大文學家的文風。許多描寫中國的作品,其實運用的是西方人的視角和「英式的風格」。在他的小說裏,充滿了事實細節的敘述,其目的在於盡量精確並真實地摹繪過去,卻又有斷裂與反諷式的優雅。

和毛翔青先生不同,張隆溪教授是地道的中國四川人。因為文革的十年浩劫,他沒有讀大學,卻在文革結束後,以全國第一的成績考上了北京大學西方語言系的研究生。之後,他在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並在美國任教多年。作為文化的協調者,他的中西學術造詣都很深。在毛翔青先生介紹完自己作品後,張隆溪教授談論起中英文學的些許差異,以及各個時期西方社會對於中國文化的接受。因為在國外長大,毛翔青先生說自己的中文並不好,但對中國傳統文化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張隆溪教授提起《紅樓夢》時,他一臉興奮和激動:「那是多偉大的一部小說!它是如此之美,就如噴薄的火山一般,絢爛奪目。」他認為在世界文學中找出十部最重要的經典作品,《紅樓夢》必然就在其中。他接問張隆溪教授,如果把中國古人的詩歌翻譯成英文,還會和原來一樣美嗎?什樣的翻譯才是優秀的呢?張隆溪教授回答說,要傳達出中國詩的神韻,實在很難,也許只有詩人才能翻譯出美麗的詩吧。譬如說美國詩人龐德,就曾經醉心於翻譯中國古詩。然而,他的翻譯加入了太多個人的創造,美則美矣,卻已失去了對原作最基本的忠實。

儘管生活和學術背景不同,但毛翔青先生和張隆溪教授對於個人身分認同、跨文化理解等話題都有獨特的研究和體悟。毛翔青先生亦英亦華,長期移居他鄉,他經常在自己的作品裏,從反省的角度看過去,注重一些諸如文化衝突、流離及認同等問題。在作品中,他關注的大多是主流社會之外的邊緣人物,譬如《猴王》中入贅到中國家庭有葡萄牙人血統的Wallace Nolesco,還有《酸甜》裏在倫敦開餐館的中國人老陳一家。前者是中國傳統家族文化的旁觀者,後者則苦苦地在英國社會裏尋找自己的位置。他們脫離了原本的身分,身處於異國的文化圈中,卻又無法真正地融入新環境。按《紅樓夢》的話說,他們既是「檻內人」,又是「檻外人」,很難給自己的身分做清晰的定位。然而這種特殊的環境和身分,又為毛先生的小說提供了許多充滿戲劇性衝突的基本素材。

作為跨文化研究的專家,張隆溪教授對於身分認同的話題有很大的興趣。他認為,身分的認同有個人的和集體的。每個人都有多種不同的身分。一個成年男子,可以同時是丈夫、父親、某個公司的一分子、某個俱樂部的成員,等等。各種身分的總和就是一個人在社會中的位置。如果忽略身分的多重性,而過分地誇大其中單一的身分,很可能會造成非常負面的影響。同時,如果過於重視集體身分,如「國家」、「民族」,而看不到不同民族也有共同利益和相通之處,那就相當危險。當今世界上許多地區、種族之間的衝突,正是因為過於強調所謂的集體身分,把政治意識形態強加於個人的身分認同上。張隆溪教授還舉了個例子,即生於印度的諾貝爾經濟獎得主Amartya Sen曾回憶他兒童時代親眼所見印度教徒與伊斯蘭教徒之間的衝突。他們本來毗鄰而居,和睦相處,可是在一些狂熱分子蠱惑煽動之下,突然一夜之間,人們突然放棄了他們其他的身分,都變成兇狠的印度教徒和可怕的穆斯林,舉起了手裏的武器,說要殺死對方。張隆溪教授認為這樣的慘狀之所以發生,正是因為人們忽視了文化和精神上的相同匯通之處,而過於強調相異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身分。一旦把某種身分認定為是唯一正確的、至高無上的,就容易失去寬容的心態,導致矛盾和爭端。只有承認身分的多重性,才能擁有容納萬物的廣闊眼光,真正促進人類的和平和發展。

假如早些遇見你

聽了張隆溪教授的觀點,毛翔青先生深表贊同。他接向觀眾說起兩人數月之前的相識。當時,他受邀來城市大學英文系做講座,與張隆溪教授相識。毛翔青先生曾在作品中表現文化衝突,似乎不同文化難以相融,而張隆溪教授的看法卻不同,他認為東西方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共通的。正如錢鍾書先生在《談藝錄》序裏說:「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我們不應該片面強調文化的衝突而忽略其契合之處。這次見面後,毛翔青先生和張隆溪教授成了好朋友。他告訴觀眾說,在之前的作品裏,之所以常把文化間的衝突誇大、戲劇化,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藝術上的需要,而非真實使然。因為對小說而言,讀者更感興趣的激烈的矛盾和衝突,而非調解和讓步。閱讀了張隆溪教授的一些著作後,毛翔青先生逐漸開始認同對文化共融的觀點,覺得應設身處地去體會異質文化的精髓,尋找會心契合之處,促進文化的交流。他笑對張隆溪教授說:「如果我早些遇見你,讀你寫的書,也許很多東西就不會這寫了。」

[文/張楣楣 編輯:黃靜]

10/21/2009

中環也要大變身?

世紀.New Central﹕「保育中環」的疑惑:
一個「文化導遊」的自白
文章日期:2009年10月21日
【明報專訊】特首在施政報告 拋出一籃子「保育中環」的措施,預告中環大變身(雖然這說法也值得商榷)。一直爭取政府全面保育中上環歷史城區的中西區關注組,自二OO五年起透過各種途徑,包括規劃申請、舉辦社區活動如嘉咸街市節、舊城導賞等,逐步在民間勾劃歷史城區的藍圖。我作為中西關注組成員,希望從微觀出發,沿一個社區導遊的視線,鋪述中上環舊城的肌理如何在市區重建下逐步瓦解;縱使政府保護個別文物建築,但打散社區、清拆街道,甚至以假代真,中環的保育只會是一幅割裂的拼圖,或自欺欺人的幻象。
中西區關注組的其中一項工作是「社區文化導賞」——簡單來說就是帶團行中上環舊區。中環是我四十年來的家,加上近年花了點時間關注區內的規劃和保育,我也樂於與人分享我對這區的觀察。我的團員有小學生、中學生,也有大專生和海外交流生。他們參觀的目的主要是希望認識中環舊區的面貌、市區重建、維多利亞城的歷史和轉變等。我帶的團每一次都由中環街市出發。
旅程端始:「中環購物廊」
我們的集合地點在「中環購物廊」,是中環街市於二○○三年正式關閉後,二樓部分闢出來連繫恒生銀行總行及半山行人電梯的通道。我們的旅程由這殘舊失色、大部分店舖已關閉的走廊展開。
「大家知不知這兒原來是什麼地方?」這是我每一次的開場白。「街市!」有人答。「街市為什麼變成現在這樣?」許多人都不知道。
「中環街市於一九三九年建成,是當時亞洲規模最大的室內街市,全盛時期有三百多個檔位。」站在熙來攘往的行人通道,我嘗試解釋現代實用性建築的特色,也展示一些歷史照片。
「早在一八四二年這處已經是一個市場,位於海邊,經過百多年四代街市的變遷、填海、戰爭、日佔時期、香港經濟起飛……這兒一直都是公共空間。現時這街市列於勾地表內,隨時可被發展商勾出拍賣,街市亦會被拆卸。」
大伙兒抬頭張望,一列長長的窗透視外面密麻麻的高,迴廊嘈雜,大家難以集中,唯有出發去下一個點。
沿行人電梯往上走,不一會便到達中環露天市集,在威靈頓街及嘉咸街交界是區內最古老的雜貨店「永和」。受市區重建收樓影響,「永和」已於年初結業,市建局 在「永和」門前拉起一塊大帆布,宣傳這兒就是懷舊「老店街」的入口。
收掉老店,開老店街:「永和」
我拿出「永和」結業前的照片,讓團員在狹窄的街上看。
「永和有八十年歷史,售賣糧油白米及各式食品。店主關伯關太十分友善,總是讓我們這些旅行團入舖內看這看那,又會介紹不同的古老雜貨,如老一輩用來洗頭的茶仔粉。」我揚一揚手中的一包茶仔粉,站在已關閉的「永和」門前說。
嘉咸街露天濕貨市集是這文化遊的高潮。從「永和」向上走,左右兩旁盡是售賣蔬菜、水果、鮮花、豆品、海味的綠色排檔,小販們以其創意建造出各式各樣的營生空間。來買及參觀的人摩肩接踵,是中環生活的獨特風景。
「這個露天市集自開埠早期已形成,與中環街市有互補的關係。在斜坡上的露天攤檔勝在方便上落山的居民,也造就了附近的食肆和大牌檔。」
有些團員在拍照,有些與小販們聊天。我繼續:「這兒是市建局的H18重建項目,大部分的舊樓將會被拆卸,新計劃會興建四座高樓,市建局還會在嘉咸街這裏興建一條『老店街』呢!」
我們站的地方不就是一條貨真價實的老街嗎?團員問。不要告訴我們又是起宋城、迪士尼那些布景街吧!
有替旅遊書Lonely Planet撰寫香港部分的朋友曾認真地問我,嘉咸街市集明年是否仍在,不在的話就要把這部分掉。我有點為難,唯有說:儘管叫遊客來看看吧,不過要快點,就算所餘無幾也應該比「老店街」有趣一點吧。
由於市建局在這區收購物業,八成的街坊已經搬走,大大影響市集的生意,若拆卸正式展開,這兒就會變成一個大地盤,顧客不再來的話,街市便步向死亡。這就是港式的重建和保育。
究竟在介紹人文風貌,
還是在講解這些風貌的摧?
離開露天市集,一行人走到蘇豪區,就是士丹頓街、伊利近街一帶。
「這兒叫卅間,意思是三十間房屋,是多年前華人特別是新移民聚居的社區。至現在,仍有卅間盂蘭節辦事處,負責統籌每年鬼節的祭祀活動,有誦經、燒鬼王……十分熱鬧的。」
我們站在荷李活道警察宿舍位於士丹頓街一邊的外牆,欣賞面前幾間雅致的唐樓。蘇豪是個低密度的社區,有許多業主喜歡翻新自己的唐樓,漸漸變成這區的特色。
「這個也是市建局重建地盤,叫H19,這些復修好的唐樓會被拆卸,興建二十八層高的豪宅。市建局聲稱這是要改善這區的居住環境。」
團員啞然,旁邊私人地盤的打樁聲開始響起,我也說不下去了。移師到附近的永利街探望打銀師傅葉伯和印刷李生,看看他們的工作室,讓團員和這些老工匠談談,了解上一輩的努力耕耘。這條街大部分的唐樓也不會留,改建六層高的新樓,老工匠大概要結業了。
兩小時的中上環舊區文化遊差不多走完,我心想,究竟我在向同學介紹中上環舊城的人文風貌,還是在講解這些風貌如何被摧呢?政府所說的保育中環,只保留了個別建築物的外殼,對整體歷史城區的規劃保育並無提出新的政策,繼續由市建局為地產發展開路,將原有社區的生命力拔除。保育只不過是一些割裂的概念、一連串的口號、石屎森林中的一個個小孤島。
至於中環街市,如今已正式剔出勾地表,交由市建局活化。到時文化遊的開場白大概要改寫:「這裏是市建局為中環打造的城市綠洲,政府要這裏成為中環的中央公園,但這兒曾經是一個街市。」
若市建局以發展商業空間來活化中環街市,今天我們還能在街市內看到完整地保存下來的昔日陳設,則大概會通通化作導遊手上的歷史照片。如何好好保育中環街市的內涵,是廣大市民應詳細討論的課題。
(標題為編者擬)
[文.羅雅寧 中西區關注組成員 圖.作者提供、資料圖片 編輯:黃靜]
留外表 也要留內裏
文章日期:2009年10月21日
【明報專訊】編按:中環街市保育方案,由今年施政報告 中的「城巿綠洲」,到後來的「24小時書店」,再發展至前天推出的「大型書店、食肆及空中花園」結合,幾日間已「變身」多次、愈見「豐富」——這可預示市建局 接掌下街市的未來?施政報告前夕,兩位建築系教授走入塵封數年的中環街市,細緻考察:他們共同呼籲,別只「保育」外殼,而掏去內裏。
中文大學建築系副教授胡佩玲與顧大慶,就在施政報告前夕,向地政署申請考察自2003年關閉的街巿,重顧今人久違的現代主義簡約風格,提出保育的建議:「不要掏空了內部,只留外表(facade)。」
現址的中環街巿建成於1938年,在39年啟用,3層高的大樓當時造價90萬元,共有200多個攤位。「那時應當是作批發巿場之用,貨品上岸後在這裏交給批發商。」胡佩玲說。也因此,胡佩玲指出街巿內部的空間與細節,「從功能上出發,都設計得很好」。
如今中環街巿的模樣為重建建築,前身是建於1895年的大理石建築物。30年代盛行的是包浩斯風格,而以功能主導設計的現代建築潮流要在中環街巿落成後10年才盛行起來。「譬如其天花高起,陽光可以從兩旁到頂的窗子外射進來,室內光線充足,空氣亦自然流通,這在抽風系統還未引入時,已經是很舒服的位置。」胡佩玲還指出,3層樓房之間,牆壁與窗戶的位置互相錯開,髹成白淨的牆可發揮「照壁」的作用,將光線折射到下一層的窗子裏。而天台的簷篷有微微的弧度,讓雨水從簷前滑下,而彎曲的簷篷亦與樓房四方微圓的結構對應。
而內部設計的細節亦可仔細留意:在空間寬闊的內櫳,街巿的樓梯有欄杆分成上下兩邊,欄河的流線形只是以水泥模塑出來,沒有過多花巧裝飾,「那時的工匠手工精巧,水泥工的技術可以批得很薄,例如,每一層、每個小攤檔都有不同大小,流理台或貨架亦有不同設計,例如果菜類的貨架就多分成一級一級的,魚販的有水箱、地上開了小坑渠。有的或者是小販們改裝了,但亦可見,雖然是政府的設計,卻也有不同的變化。」
「將來保育,作任何用途也好,重要的是不要隨意改動裏邊的建築風格。」顧大慶指出,即使用作書店,也可以利用小攤檔作不同區域的書架。
胡佩玲則建議,天台一層是過去辦公人員坐鎮的房間,如今從四周的高樓往下望,都可看到中庭的院子,「可以想像,假如都栽了樹,讓人們或坐或活動,那多麼舒適。但不論如何保育,千萬不要拆掉了內裏的設計,這,才是現代建築的價值」。
[文:鄭依依 圖:受訪者提供]

10/19/2009

老头子看戏

高飛不起來
文章日期:2009年10月19日
【明報專訊】舊版《我要高飛》好像是在碧麗宮上映的吧?不太記得了,畢竟廿九年了,那歲月,我十七歲,跟當下的大女孩歲數相同,而看戲之後的心情,恐怕亦跟大女孩今天看完新版電影的相近吧?
老頭子當然覺得舊版比較好看囉。
那年頭的MTV仍是電視上的新鮮事物,阿倫柏嘉竟敢用MTV手法在大銀幕呈現一群年輕男女的徬徨和慾望,熱歌勁舞,停不下來的音樂拍子和手舞足蹈,把坐在黑暗裡的年輕觀眾震懾得目瞪口呆。看後難忘,銅鑼灣的炎夏氣溫暴升了幾度。
舊版本除了帶來新鮮刺激,主題氣氛似乎亦較緊張緊湊。若沒記錯,廿九年前的《我要高飛》有不少競爭和衝突,男女之間的爭風呷醋,兩代之間的誤會怨恨,同學之間的你輸我贏,或大或小的對立矛盾把劇情發展推往高峰,到了末尾,和解的和解,出線的出線,觀眾的繃緊情緒獲得紓解,遂可心滿意足地離開戲院。
新版強調的顯然是自我 認同和生命共享而不是衝突競爭。各有各的煩惱,然而煩惱互不交集所以沒有什麼對立可言,連一對年輕男女的短暫分手亦是淡淡的輕輕的,沒有構成拍拍椅要生要死的情緒缺堤。至於最後一場的畢業演出,更是來得突然,完全欠缺適當的鋪陳延伸,故我懷疑,拍攝時的計劃應該遠不止於這些情節,應該仍有別的,只不過在最後剪接時為了某些理由把它們刪去。由於欠缺鋪排,前面沒有衝突張力,後面的畢業演出便變成歡歡樂樂的「純演出」了,難在觀眾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為什麼如此?或許跟時代精神有關吧,大女孩在離場時聳肩道。在你那年代(說時語氣彷彿視我為石器時代的遠古人類!),強調的是競爭出頭,不是你死便是我亡,而在我這年代,注重的是個人的心靈舒適和共榮共存,什麼都要share,競爭不是一樁好事。大女孩竟也變成「影評人」了,在不知不覺間。
燈光轉亮,離場回家,大女孩瞄一眼四周的稀疏觀眾,忽然說:you know what?你是這間戲院裡最老的人
我恨不得趕她自己搭巴士,不准坐我的車;廿九年前散場時,我可沒想到有這一天的淪落。
×××××××××
黑人化
文章日期:2009年10月20日
【明報專訊】為求順應時勢,2009年版《我要高飛》加入了不少廿一世紀新元素,例如學生在上課時用手機傳情,又如Hip Hop和Rap交替群唱,再如黑人女學生在迷茫中發現自己的歌喉天賦,這皆舊版本欠奉,為電影帶來了貼身的時代感。
總體而論,新版本的最大特色是把情節「黑人化」,戲裡雖有白皮膚的男女角色,但幾乎淪為配角,只是為了聊添愛情點綴,劇情重點由頭到尾終究放在幾個黑人青年身上,刻劃他們對自我 的追求和實現,遙遙呼應了現實世界的日常寫照。
這也難怪。連總統都是黑人了,連第一夫人都是黑人了,還流著黑奴的遠古血液,「黑色美學」成為紐約時裝設計者的最大挑戰,此時此刻的《我要高飛》沒法不把黑人推到台前,讓觀眾再次看清楚現實世界由誰做莊。
我對黑色白色沒有太大介懷,真正在意的倒是舊版裡的好多首陳年老歌被踢走了,那些熟悉的音符唱腔都不見了,悵然若失,彷彿跟老同學相約在中學時代每天吃飯的老地方見面,但老同學沒有出現。舊版《我要高飛》有首歌最讓我印象深刻,失戀的少年坐在房間窗前,抱著吉他,望著街上夜燈,遙向不見蹤影的女朋友喃喃念唱,「我可以說聲你是我的嗎?就只是一會兒,讓你是我的……」,純情的渴望把長夜燃燒成白晝,然後,銀幕上下的少年一起流淚。
進電影院看新版本幾乎就是為了等待這幕。豈料失望而回,唯有對大女孩說,我又「失戀」了,但不是為了女人而是為了音樂。
聞說舊片新拍將成為荷李活的流行把戲。繼《我要高飛》之後,將有《夢斷城西》,那對我的父母來說便是必看的新經典了。但既然《我要高飛》能夠「黑人化」,《夢斷城西》說不定亦會被改變主角膚色以符合時勢新潮。波多黎各和意大利裔阿飛,或會被改為越南幫和巴勒斯坦幫,因為這兩個族群在許多美國城市都被視為「治安殺手」,荷李活的聰明人當然懂得把他們融入戲內,召喚觀眾的恐懼心情。
「時代的巨輪不停地往前走」,小學老師不是喜歡這樣教你寫作文嗎?新時代需要新主角,正是如此。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他是一棵樹

給我擁抱
文章日期:2009年10月19日
【明報專訊】說實在,事前並沒有徵得「當事人」同意,我就伸出雙臂把他擁進懷裡,緊緊抱住,而且閉上眼喃喃自語夾雜深深嘆息,整個過程長達二三十分鐘。周遭路人甲乙丙丁來去匆匆,風吹雲動,由天陰轉小雨又再放晴,彷彿這個世界就只有我與他——他是一棵樹,是一棵會脫皮的白千層。
平日碰見這棵那棵很多很多樹,卻沒有像今天一樣,聽了老師吩咐,二話不說就把這一棵樹緊緊擁抱著。老師說樹有靈氣,比我們一般人更寬大更包容更厲害。我們為人的種種傷痛悲哀,都可以交予他,一切邪障都由他吸去,他自會好好處理排放至深深地底。多心的我在想,我們稱之為排毒的,豈不就此讓對方吸毒?但再多想一下,從來你呼我吸我呼你吸,碳氣氧氣也就是這樣公平貿易,其實也就是同一回事。
其實半個小時如此這般過去,之後矇矇矓矓的我也記不起跟樹談了什麼心事,反正就是把那些不可對人言(也沒人願意聽)的話都默默的轉了靜音廣播的跟樹說了。大樹的脫了皮的光禿的枝幹由最初的冰冷到逐漸的溫暖,這是他的反應還是我自己的體溫都沒關係,反正以後大家在公園中在深山裡看到一個白頭男子抱著一棵樹,不要指著說變態就行了。在睜開眼回到凡間的一剎,經歷到從未有過的放鬆,看到的是從未看過的透徹清澄。
[歐陽應霽

血管和神經系統

民主和科學:中國換血管和神經系統
文章日期:2009年10月19日
【明報專訊】楊振寧因中國大量投入資源,科教興國,高錕 得獎意味諾獎由純理論科學轉向應用性科技,從而論斷二十年內一定有「本土(台港大陸/內地)人」得(科學)諾貝爾獎。他似乎沒有考慮「科學」的「人文內涵」。看看日本和芬蘭,可知投入資源重要,卻不能不考量人文內涵。中國在人文內涵距「科學/科技」還很遠。
所謂人文內涵,是「個人和集體在社會、民族、世界、大自然」中的存在處境和角色,包括日常的政經、社會、文化的大環境和大氣候,以及體制、價值和標準,如何調適(個人)創新突破和(集體)建制秩序之間的未知和風險。
李政道似乎比較能跳出(集體主義)科學專業和權力建制的框框看問題。據說鄧小平 曾叫他帶領中國科學家盡快攻堅,把科學搞上去,說﹕「你要多少人,二百人不夠我給你二千人。」他對鄧小平說﹕「科學不是這樣的,不能靠人海戰術。」後來李政道好像帶了二三十人,都很出色。將來「第一個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可能出自他們。
科學和藝術一樣,是個體人出於一己性格和本能動機(George Herbert Mead講的「I」),人神妖魔難分,有意無意、意料內和意料外觸發「集體人」有先有後進入未知和不可測、不確定,一生凝攝和發揮「實體性」,冒險犯難,在「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係中創出特定時空人際的「真實」,翻天覆地,取代原狀。高錕的光纖,是以玻璃管取代銅管傳遞聲音的能量訊息,等於像替人體換血管和神經系統那樣替全球全人類換通訊網絡,難怪66年論文發表時,「不識者嚇死,識者笑死」。
他有「科學家」的先知,更有「真科學家」的自知,所以說「(對光纖發明)我有點不安」。鄧小平不會對科學有這種不安,祇有全民一腦一言的一面倒單向單邊崇拜。他說的「二百人、二千人」的「人」,是George Herbert Mead講的「me」。鄧小平(以至整個中國、中國人、中國社會、中國文化、中國政經權力體制)仍在戰爭狀態,未擺脫建黨以來的腥風血雨,祇有「me-中國人」,沒有「I-人」,科學到民主無從談起。
中國和世界二十一世紀的中國議程,是把千百年的「me-中國人」變一個個「I-人」,以「人」為基礎再造「中國人」和中國、中國社會、中國文化、中國政經權力體制。
在中國植入科學到民主,不啻像高錕替全球全人類換通訊網絡那樣替中國、中國人(華人)、中國社會、中國文化和中國權力體制換血管和神經系統。
[洪清田 midtop@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