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4/2007

聽聽歌兒。蔡琴。《春風它吻上了我的臉》

Hi,
  周末﹐聽聽老歌﹐讀讀舊文﹐看看老照片﹐幾愜意。
  Mayboy跟了委托人去看林地﹐肥仔冷氣室里看《老友記》﹐然後臥地﹐著了。

春風它吻上了我的臉
http://www.79tt.com/gequ/caiqin/660/chunfengwenshangliaowodelian.htm#
曲︰姚敏
詞︰陳蝶衣
唱﹕蔡琴
春風它吻上了我的臉告訴我現在是春天
誰說是春眠不覺曉只有那偷懶人兒才高眠
春風它吻上了我的臉告訴我現在是春天
雖說是春光無限好只怕那春光老去在眼前
趁著這春色在人間起一個清早跟春相見
讓春風吹到我身邊輕輕的吻上我的臉
春風它吻上了我的臉告訴我現在是春天
春天裏處處花爭妍別讓那花謝一年又一年
別讓那花謝一年又一年

戲夢人生

K,
  所謂“戲夢人生”吧。
  這里﹐六月放映了《老港正傳》。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代﹐若錯過了﹐誰也怨不得。命運。是吧。
  若是﹐時代在一生中有輪回﹐那豈不是賺足了。笑吧。

沒有寄語,難言回歸
——六七月的「回歸電影」
文章日期:2007年7月14日
【明報專訊】在香港回歸十年,談「回歸電影」,自然教人想到趙良駿的《老港正傳》、羅永昌的《每當變幻時》與黃真真的《女人本色》——其中《女人本色》更在各大傳媒公告,這是「唯一一套被中聯辦認可的『回歸電影』」,從而突顯出與前兩者的不可同日而語。然而,正是這個突顯,卻反而令三部電影在那為香港十年(甚至是《老港正傳》裏的四十年)的描繪裏,大同小異地,難以在十年關口,道出未來寄語。

這裏所說的「未盡全面」,其實可一語寄之若「片面」,可又不是批判三部影片對社會事件的篩選或修正,而是想點出那開宗明義的談香港過去,可能永遠存在缺失,亦不及沒有以香港社會為前提,卻又可以文本作相關題材詮釋的作品——游乃海的《跟蹤》與羅志良的《綁架》,更能寄語香港。

電影畢竟是局限的光影世界,而只能作有限度的現實重現。

回溯與前瞻,兩面皆空

是故,最為人所談論的《老港正傳》,首當其衝便被不少聲音說遺漏了八九六四,以及○三七一的點點滴滴;當然,這在另一個角度去看,是電影的用心安排,而更突顯那被遺忘的,亦曾經是為香港歷史不可或缺的左派脈搏(見本年六月十九日《明報》世紀版)。說法沒錯,然而當《每當變幻時》與《女人本色》在六月尾及七月頭上映之後,便似乎多出了兩部作品,在電影的內容上,雖未至於有《老港正傳》的劇情時間幅度,卻只在過去十年描寫港人生活,然而所沒有提及的人與事,似乎都與後者不謀而合。最明顯可見的調節,是電影縱有提及金融風暴或禽流肆虐,然而卻隱沒了政治生態,以及種種因之而來的激盪人心;當然,電影縱或只為捕捉平民的生活觸感,然而其與政治環境的千絲萬縷,卻被電影避重就輕,就難免使電影的「回歸」載體,多了一層馴服於政治的意識形態。

更重要的,是三部電影畢竟對回歸十年的指向,都似乎只在猶豫,而失之於肯定的信心寄語。這可見之於電影的主題,其實都暗藏一點不可明言的,對前景的尷尬。如此說法,在《老港正傳》及《每當變幻時》尤其明顯——前者道出左向港(黃秋生飾)心繫祖國,志在回饋社會,卻僅停留於火紅年代的守舊時空;後者則講述阿妙(楊千嬅飾)因街市賣魚少女的背景,要擺脫過去,而希望不下嫁於「街市佬」,寧可自力更生在事業上畫出彩虹,可她在片末的回望昨日,卻掩飾不了因「逝去了的都已逝去」的感觸。兩部電影的主調都是緬懷過去先行,而縱或有描繪香港資本主義的鬱悶與躁動(比如是《老港正傳》內老港兒子的蠻幹營商,或《每當變幻時》內「豬肉佬」為生意而走私等等),卻都是要此對照,卻同時置緬懷與前進於兩難——左向港與兒子的倒退與前進皆落得虛無,阿妙卻縱有事業出頭,卻感情空白而落得徒然。這可見兩片不自覺流露的,都是茫茫而不可要領的回溯與前瞻,似乎兩面皆空。

《老港正傳》與《每當變幻時》都在過去與前路上雙雙拮据,可《女人本色》卻竟然輕巧地放低過去,而在重新上路間,更反映回歸似乎不是其中核心的載體,而只留於純粹的歷史事件展示,卻失之關鍵。這「唯一一套被中聯辦認可的『回歸電影』」,說的是專業女子成在信(梁詠琪飾)的故事——先由丈夫被免職,再因其欠債及車禍,然後是兒子患病逝世的難關,令女子意圖自殺,可一瞬間門鈴響起,是友人告知多年前借錢從商而賺個發財,女子由此從新上路。電影的核心精神,似乎就是說「經濟可以救人」——而這亦近乎是香港的十年故事。電影裏不錯牽涉政治交接、金融風暴、樓市崩潰、失業裁員以及禽流病變等等情節,然而就如治療香港的良方,一切皆從金錢得以救贖——甚至是主角的「自尋死路」,卻在片末因生意與人脈的關係重生,很有香港配合中國,開放CEPA經商與人脈境遇的喻意;然而正是主導情節的經濟意識,令裏頭的香港變得蒼白。是故主角重生,可以說經濟與時代成就了人(亦因此更得「官方」認同);相對來說《老港正傳》與《每當變幻時》,卻在人情裏成就了時代,可同樣難有為時代前行的寄語。

非「回歸電影」,卻有「香港寓言」

因此,開宗明義地為香港過去與回歸十年言說,三部電影的處理,都在緬懷昔日與經濟超然主宰的描繪裏,被修飾得餘下「未盡全面」的社會倒影,而似乎與「回歸」距離愈來愈遠。當然,三部電影的平衡閱讀,又似乎可在各自的篇幅裏,互相補足,從而看出「回歸」其實有多個面向——比如說平民的生活面貌,與經濟無關的細膩人情。然而其實電影從來牽涉社會,又其實不必然要以高舉回歸香港的姿態,才可以反映這十年的起落。這一點就正可見之於《跟蹤》與《綁架》,似乎就在那核心的回歸論述邊緣路過,卻又其實置身其中。當然如下的閱讀,只是提出一種詮釋觀點,為前述的電影作一番對照,而豐富「回歸電影」的可塑性。

《跟蹤》與《綁架》彷彿都有一點因城市的觀望,而投射出香港前景的寄語;兩片同樣有趣的,是多次以「反派」人物的視點——那固然不是所謂的奸角,而是亦正亦邪,亦有難言隱衷的人物——從高處俯瞰香港。《跟蹤》由陳重山(梁家輝飾)站在港島西區高處,俯看士丹利街及皇后大道等巷里的行人如煙;《綁架》裏的林曉陽(林嘉欣飾)則為處港島東區的大廈,觀望筲箕灣及柴灣等地區的風吹草動。前者觀看的,是商業地帶的動靜,而故事背景亦隱隱透露專業承傳的顧慮——比如是戲中豬女(徐子珊飾)與跟蹤隊隊長狗頭(任達華飾)的關係,又或陳重山的反派師傅出獄後的十八年感慨。而後者觀望的,則是一個又一個的家庭危機——比如是戲中警員何婉真(劉若英飾)面對的婚姻瓜葛,及被誤為綁去兒子的富商爸爸(郭濤飾)亦有意隱瞞自己的第三者。這些例子,似為兩部電影平衡地製造「香港寓言」,如生物學對人腦左右之分的粗略界定——右腦為直覺與感性的主宰,而左腦為邏輯與理智的操控,那就如香港在兩部電影的橫貫東西,由右至左,處理了感性的家庭關係,亦對應到理智的專業承傳。而這結合起來,又可會是對香港的未來的寄語?

戲王之王,戲夢香港

香港的未來,難得的是,如果正正由平民視點考量,還不是家庭和睦與事業有成的希冀為上;是故,《跟蹤》與《綁架》縱或沒有強調什麼香港社會議題,但透過互相牽連的文本對照,卻得出可能比開宗明義談香港的三部「回歸電影」,更有多層次的想像空間,亦同時沒有如《老港正傳》被首當其衝地批評。畢竟文本閱讀,往往就能為電影或文學裏未有言說的東西,由分析補充生色——即使沒有開宗明義的主題。

今年香港的六七月電影,類型與題材上的寬闊——比如是以警匪對壘的《跟蹤》與《綁架》,又或意圖集歷史與人情的《老港正傳》、《每當變幻時》與《女人本色》,由平民至中產的寫照——都是上半年香港電影少見的熱鬧。它們或許都為社會墨,可前兩者的意涵,卻在沒有落入的回歸論述裏,更形深刻。然而尚有陳慶嘉與梁柏堅的《戲王之王》,似乎都在六七月上映的有意無意間,難以介入——那是因為它的嬉戲性,可倒在嚴肅地一面言說全民學戲、全民演戲,卻同時直指向戲如人生的局限與可能。它沒有開宗明義地高抬香港(回歸)論述,然而那「全民」的學戲與嬉戲,又似乎要人想到八十年代末周星馳的無厘頭電影,在莫衷一是的時刻,唯有訴之於戲夢人生——裏頭沒有「回歸」,卻嬉戲過渡;而這或正是《跟蹤》與《綁架》所被詮釋的寄語另一面:談情說戲,假作真時真亦假。那不會是香港起落十年的總結,而是平民自處的心聲。

[文/陳嘉銘劇場演員、影評人]

Lili's back






 K,
 昨午,Lili從台北經港返回綠島。帶著我的小才子、小才女們去機場接,“慫恿”Lili的小女見面就問媽咪﹕給我帶什么禮物了,除了書以外﹖呵呵.
******
小女子總以未能自產一女為憾,見到別家的小女孩就逗個不停,不知道買了多少條小裙子,送給友人們的女。
裙啊,裙。
女子怎能不穿裙呢﹖裙角的飛舞是給別人看,裙裾廝磨在身,是私秘的享受。特別,特別是那絲綢長裙,在膚,在心,都是蕩漾。女人,會體味裙的‘愛撫’,是不會老的。裙過,一陣風……

做女子﹐就從穿裙開始﹐當然不是牛仔裙。
  會轉﹐會飄﹐會搖曳了﹔西式﹐就可﹐晚裝﹔中式﹐當然﹐旗袍。
  晚裝﹑旗袍﹑高跟鞋都穿體己了﹐就女子了。
  不只是姿態﹐還有女兒心。就懂得疼人﹐也感激被疼了。
  這事兒﹐可問關錦鵬。就問﹕如何調教出個張曼玉﹖

  記得﹐在北大﹐初夏﹐午後﹐朗潤園。
  小女子齊踝絲綢長裙﹐飄進雕梁畫棟的園門。
  遠遠聽陳平老師笑叫﹕還--是,長--裙﹗﹗
  小女子笑應﹕還--是,中國,絲--綢﹗
  往事﹐多好。
******  
  記得在老撾,遇到一位生育了八個子女的華人金姐,拉著小女子的手同情地說﹕你真的只生了一個仔﹖小女子聽了,調皮地覺得大姐的話可以解釋為﹕浪費資源。呵呵。
  有同行的大哥趕緊出來圓場﹕別逼關關了,像你們信佛一樣,我們國內信“一胎教”﹗﹗
  好有才啊。哈哈。
  其實,我們私下里也不想信。

小神鹿。奔跑。缺水。冷漠。

海南"小神鹿"仍在路上默默奔跑 身體有些缺水在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7年07月14日 09:44
  中新海南網七月十三日電(關向東 陳小鋒)海南8歲"小神鹿"張惠敏迎奧運長跑從七月三日開始已經跑了十天,今天傍晚已跑到了廣東林門,至今已跑了900多公里。
  中午近1點記者電話聯線了小惠敏的父親張建民先生,張先生在電話裏第一句話就說:“小惠敏現在狀態很好,現在在路邊的一家排檔的椅子上睡著了。”
  張先生說:“今天中午給小孩點了通心菜和肉片炒苦瓜,孩子吃飯完後,就直接在椅子上睡著了,我們準備在下午3點鐘出發,預定下午跑十八公里。”
  “小神鹿”身體有些缺水在補  
8歲“小神鹿"張惠敏迎奧運長跑在海南曾出現一股熱潮。脫離贊助商的宣傳策後,“小神鹿”張惠敏在路上一直默默奔跑。
  張建民說:此前在島上奔跑的那段路程,因為贊助商要求用導航車隨行,沒有安排他騎單車貼身陪跑,與平日父女兩訓練時的樣式不太一樣。因為導航車畢竟與惠敏間有距離,所以孩子的水分補充不是很及時,惠敏身體出現了缺水現象。
  據他介紹,過海後恢復了單車陪跑。每日上路,要用2公升的大瓶,裝好多瓶奶粉蜂蜜水,惠敏一天要喝許多。水份在一點點的補回來。
  據張建民先生介紹,他們在路上跑時,一些群眾看到他們覺得很好奇,也沒有當地媒體的關注採訪。他說:“這樣倒覺得很輕鬆。”
  不熟悉路又跑錯惠敏鞋底破了  
自從在海口與贊助商脫離後,陪著張惠敏長跑的是他的父親、哥哥、保姆,一輛單車,兩輛電動車和一張地圖。張先生在電話裏說:“十一日我們跑錯了方向,沿著老路跑了大半圈都沒繞出雷州城,多跑了十公里路,今天我們在跑時也又多跑了十幾公里”。
  “由於多日的長跑,小惠敏的布鞋已經出現破底,明天可能將換掉。”“這是小惠敏最合腳的一雙布鞋,小惠敏有點不願意換”小惠敏的父親說。
  "小神鹿"的真正名字是張惠敏  
記者在媒體報導上看到,海南8歲"小神鹿"張惠敏曾經有出現過這樣的“慧”和“惠”字,為了證實名字的準確性,記者諮詢了張惠敏的父親張建民。據張先生介紹,孩子的戶口名字是張惠敏,有一次馬拉松比賽張惠敏欲去參加時有人幫她購買機票寫上這樣的“慧”字,後來由於與戶口名字不符,而無法登機。
  “孩子的真正名字是張惠敏。”張先生說。
  贊助商之一願意以愛心形式繼續捐助"小神鹿"長跑
  8歲“小神鹿"張惠敏迎奧運從三亞第一天起跑時,中新社、中新海南網一直關注報導,並產生了影響。
  今天,本社接到贊助張惠敏迎奧運長跑原贊助商之一聯絡員的電話,稱該公司願意以愛心形式繼續捐助張惠敏這次迎奧長跑。
  據聯絡員稱,今日中午該公司就捐助小惠敏一事商議,他們已為張惠敏開模度身定造了好幾套衣服及鞋,並打算帶張惠敏到佛山進行全面體檢。
  該聯絡員說,該運動品牌公司最初是被小惠敏感動,決定捐助她是次奧運長跑。之後出現了些事,媒體又那樣報導,他們心也不是滋味。公司表示,願意以愛心形式繼續捐助張惠敏跑完這次活動,不附加太多的廣告內容。
  該聯絡員透露,在惠敏父女決定進行是次晉京奧運長跑時,也曾因擔心小惠敏的身體能否承擔而勸阻。但父女倆決心很大,誰也擋不住,於是該公司決定以愛心捐助祝福。

******
小神鹿"選擇長跑,我們不應選擇"冷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7年07月13日 07:41
海南8歲"小神鹿"張惠敏爭議聲中繼續迎奧運長跑,在完成從三亞到海口路程後,日前到達廣東繼續北上,計畫在2個月內途經7省市3000多公里,預計在8月28日能跑到北京。
  對於這次長跑行動,許多網友、讀者持懷疑和反對態度,這均出自于對小惠敏的健康狀況的擔心。以小惠敏小小的年紀,要在一個多月內忍著炎日酷曬完成三千多公里的跑程,這需要多大的意志力和忍耐力?能成功嗎?會對小惠敏健康造成多大影響?真的讓不少人難以想像。
  沒有了原定贊助商的資助;沒有了眾媒體記者前呼後擁,小惠敏在父親、哥哥的陪同下繼續長跑。但坊間的爭議仍在蔓延。眾人的議論諸如“小惠敏的父親太‘殘忍’了”“(社會)應該採取辦法制止此行動”等等。
  而媒體方面,先是前呼後擁的跟蹤報導﹔在報導了省委有關領導看望並勸阻惠敏父女北上未果之後﹐報導風向一轉又以他們跟贊助商糾紛作為新聞點,認為小敏慧長跑是為“錢途”而跑,到如今小惠敏繼續北上進行長跑後,除了中新網,鮮有媒體繼續關注,至於如今小敏慧跑得怎樣了,我們難以知曉。
  筆者認為,出於對小惠敏的健康狀況關心而持反對態度,這很正常。但是同時為何不多關注一下這是不是發自小惠敏內心的夢想呢?這是不是她的真心意願?小惠敏是否具備長跑的條件?而對於爭議,小惠敏的父親張健民事實上真的不愛惜女兒,逼女兒長跑嗎?
  而據媒體報導,奧運長跑途中的張惠敏興奮地對記者說“好喜歡跑”。而對此次跑,張健民表示“只想過個有意義的暑假”,此前,小惠敏每日放學後,都進行三十八至四十公里長跑的訓練,與她本次晉京長跑每日的運動量基本一致。張還表示:“隨著孩子喜歡。能跑多少是多少,通常在每小時六至八公里,有時也走走,速度大約每小時五公里,如狀態好,她能每小時跑十公里。”
  誠然,小惠敏的年紀太小,正如周部長回信說,更想說服她過幾年後再實施這一計劃。眼下,既然在大家的善意勸言下,小惠敏父女選擇繼續長跑,作為旁人,我們只有祝她成功,我們應該希望和建議她能量力而行,健康第一。“一旦感到不適,立即休息,千萬不要硬拼”。
  但是,對接下來的跑程進行如何,她的身體狀況如何,我們不應僅僅因為反對和懷疑,就漠不關心,甚至是蔑視,尤其作為有責任感的媒體。我們應該予以關注她的身體適應能力,建議和幫助她沿途要不時檢查身體、保重身體,政府相關主管部門﹑甚至民間團體﹐是否可以通告小惠敏沿途將經過的地區,在必要時伸手援助惠敏父女﹐幫助一個有勇氣有心願的孩子﹐真正做到實現一個有意義的、快樂的暑假之旅。
  希望﹐海南島的這個夏天﹐不太“冷”。  作者:楚劍

7/13/2007

《姑娘》。《原來的我》。陳楚生。



陈楚生:海南山水养育了我 要为海南放歌
南海网 http://www.hinews.cn 2007-07-14 7:25
来源: 南海网-海南日报

  南海网7月13日消息:“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将来能成为海南的旅游形象大使,因为是海南的山水养育了我,所以今后我要为海南放声歌唱……”今天下午,在湖南卫视“快乐男声”演播厅排练现场,陈楚生对记者说。

  排练休息期间,陈楚生走下舞台,得知记者来自家乡海南,他亲切与喜悦并露。看到名片上记者的名字与曾经的夺冠热门选手张杰同名,他甚至露出了几分惊奇的笑容,转身把名片递给身边的导演们:“张杰采访陈楚生!”现场一阵笑声。

  避开现场的喧闹,陈楚生左手提着他心爱的吉他,右手轻轻搭着记者的肩臂,找了个安静的角落轻声交谈。

  “快男”比赛已经让“陈楚生”这三字红遍全国,机会也随之而来。“其实无论以后会怎么样,最重要的是能更专注地做出好音乐。”面对眼前诸多的机会,陈楚生却显出了他独有的淡定。

  对于未来,如今处于紧张赛程中的陈楚生还没时间去做计划。“我想等比赛后公司会和我一起商量今后的路怎么走。我会坚持我自己的立场,大家好好沟通,我想不会再重复以前的老路。”从写了第一首歌《他们》到现在,陈楚生自己已经创作了20多首歌曲,“我想我今后还是会坚持走原创的道路,但我很清楚,走下去并不容易。”

  如今,在海南,到处可见为陈楚生拉票的广告。“这其实是因为海南人很抱团,我很感谢大家的支持。”陈楚生对自己的短信有另一番看法,“海南的乡亲其实可能并不关注我的音乐,他们可能也不知道我的歌里究竟想表达什么内容,但他们都把我看作亲人,像家人一样支持我。”陈楚生说,“以后如果有机会,我想把海南的一些美好的元素加到我的音乐创作里去,比如海南的黎族歌曲!”陈楚生说这话的时候很真诚,他说,“只要能为家乡做贡献,我愿意尽一份力。”
some link:
http://www.hq.xinhua.org/comments/2007-07/11/content_10539001.htm
http://www.hq.xinhua.org/focus/2007klns/2007-07/10/content_10529122.htm

龍口粉絲:幫派

幫派
文:龍應台
文章日期:2007年7月13日
【明報專訊】今年三月,很多人報案,金山郊野公園的猴子狀態慘烈:眼睛被撕裂了,皮毛血斑斑,還有手腳斷裂的,耳朵被拔下來的。漁護署的專家趕去犯罪現場蒐證,結論是,這不是人為殘虐,而是金山的猴兒們為了爭奪勢力範圍,幫派火拼的結果。九龍山一帶有九個猴幫,每一個幫由八個到兩百個「兄弟」嘍囉組成,行為舉止,大概和莊子所描述的「盜跖」幫派差不多:
盜跖從卒九千人,橫行天下,侵暴諸侯。穴室摳戶,驅人牛馬,取人婦女。貪得忘親,不顧父母兄弟,不祭先祖。所過之邑,大國守城,小國入保,萬民苦之。
九龍山最大的猴幫還有個名字,叫「阿跛」,家大業大,有從卒兩百,橫霸九龍,呼嘯山林。派系爭奪領地和美婦,動輒械鬥,血流百步。他們幫規嚴密,行動一致,對幫內叛徒的懲罰,也不手軟。
去金山公園散步,才到山寨門口,就看見一個翹耳朵的火眼金睛守「不得擅進」的牌子,大剌剌坐在那兒瞪。一進去,感覺就像闖入了一個不對外開放的部落內部,看見部落村民的作息,也被村民用好奇的眼光回看個夠。當我們在涼亭下圍成一圈坐下來談話時,我們身後也圍了一圈猴子父老,蹲坐下來,搔腦抓耳地看我們開會。我們走動時,一群猴童跟忽前忽後、爬上爬下。偶爾有一隻孤單的猴,帶點距離觀察我們,看起來落落寡歡,額頭還有塊打架的傷口;漁護署的朋友說:「大概是決鬥失敗,被開除的傢伙。」
小徑的兩旁,葉濃樹密,藤蔓糾纏,儼如叢林。一抬眼,赫然發現,原來一棵樹就是一個村,滿樹是猴,每個枝叉裏都坐一隻母猴,懷裏一個嬰兒,眼睛之大,佔滿了整個頭。稍大一點的幼猴,就在盪鞦韆,從一根藤「呼」一下盪到另一根。部落長老們,身材碩長,神情嚴肅,坐在樹根上,盯你看,一派深藏不漏,就差手裏拿根煙管,否則真讓你以為是村裏的爺爺們坐在老廟前的大榕樹下。
他們之間也有族群差異。短尾巴、肥身材的,是恆河彌猴。一九○一年開始建九龍水庫時,工程人員引進了恆河猴,因為他們愛吃馬錢。馬錢,是一種「斷腸草」,果子有毒,掉進水庫裏有害。身材瘦長的是長尾彌猴,五十年代被飼養者放生而在野外繁殖。兩者的混血兒,就可愛了,尾巴不長不短,耳朵不大不小,絨毛鬆軟豐沛,憨態可掬。
香港的人口愈生愈少,一個婦女只生0.8個孩子。香港的猴口愈生愈多,每年幾乎成長百分之十,現在已有超過兩千隻。眼看這山地族群的擴張,聰明的香港人也針對他們發展出特殊的「節育計劃」:他們捕捉公猴,加以結紮注射,母猴,也可以經過「調理」使她的生育期延後五年。
猴村的村民愈來愈多,逐漸闖進人的社區。我讀到中文大學正經八百的告示,不禁笑出聲來:
校園發現猴子,保安組經常接獲關於校園內有野猴出沒的投訴。
很多人都不察覺,《野生動物保護條例》明文禁止任何人士騷擾野生動物生活,違者可被罰款一萬元。
根據漁農及自然護理署的意見,猴子在「心平氣和」及「無食物餵飼」之時,不會騷擾人類;雖然,猴子仍會對人類有敏感反應,如果我們:
(a) 趨近牠們、特別是幼猴,表現被誤解為不懷好意;
(b) 製造響聲或舉止突兀;或
(c) 向其瞪視。
如果沒有上述的任何舉止,猴子對人無害,也絕對有權在這裏生存。
以下是漁農及自然護理署的告諭:
(d) 只當猴子在住宅區域受困及/或受傷時;或
(e) 事件引致財物或人身安全受損,該署才會介入。
該署不會單純因為猴子的存在而徇應要求動員驅趕,此乃普通常識;雖則如此,保安組接報謂發現猴子時,仍會派員到場應變。
[文/龍應台]

又一日。


友送了牙買加產的COFFEE,小女子就用海南島的力神伴侶配。味道不錯的。

島上﹐木瓜見土都可長﹐陽光果子﹐清香極了。
其實啊﹐一年四季可以穿裙子﹐一年四季有水果吃﹐當然一年四季有Mayboy陪。
這是小女子八八年一上島﹐就牽牽連連的初始原因。如今﹐誰還記得中間走過二十年。
小女子是水果殺手。在夢城﹐常常果子當餐﹐姐姐妹妹說我屬“猴兒”。呵呵。
其實﹐吃果子﹐胃不累﹐比肉飯好伺候﹐少犯困﹐就多了時間﹐讀書﹐寫字﹐玩兒。無意間﹐也保養了皮膚。
小女子﹐一日無飯﹐可﹔一日無果﹐鬧。

肥仔這個學期收工了。

Mayboy,a dady,40.

滿眼都是小公雞﹐個個都是雞窩頭。
莫非﹐男孩子總有個玩頭發的年齡﹖Mayboy當年﹐一忽兒長發齊頸﹐一忽兒光頭瓦亮﹐晃來晃去。
那日﹐小才子講鄉村表弟故事﹐冬日竟然以凍豬油助煩惱絲根根立﹐肥仔聽了說﹕我們﹐發臘給沒收了﹐就直接用膠水。哈哈哈哈。
******
晚間﹐問肥仔所好﹕
答﹕扎堆兒。
問﹕玩什么﹖
答﹕打架。看誰不爽﹐就揍一頓。
問﹕然後呢﹖
答﹕扎堆兒。
問﹕看見女孩子起哄﹖
答﹕差不多。
問﹕商量和哪個煩人老師搗亂﹖
答﹕是啊。咦﹐你怎么知道﹖
小女子﹕呵﹐歷朝歷代小壞蛋﹐都沒啥新花樣兒。不過﹐混歸混﹐書得讀進去啊。
肥仔﹕(東張西望)
小女子﹕(撤了)

7/12/2007

蔡琴﹕讓他活在我的歌裏吧!

K,
長歌當哭﹗﹗﹗﹗ 
自從楊德昌因病辭世後,和他有過十年婚姻的蔡琴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剛剛結束商演回到臺灣地區的蔡琴,之前一直沒有對外界作出回應。
2日晚,原本應該出現在臺北為演唱會宣傳的蔡琴最終臨時取消了發佈會,並在晚間委託經紀公司通過官網轉發了一封公開信。這封信篇幅不長,卻言辭懇切,稱楊德昌的突然離世喚醒了自己深埋在心底、長久不願再去回想的記憶,並回應了當年的分手事件。

   讓他活在我的歌裏吧!
  07.7.1星期天,電視播了一整天,我也看了一整天;楊德昌就這麼走了……
電話錄音裏數不清的媒體留言,都希望我回電;這個時候,叫我說什麼?!說什麼也說不清楚我的五味雜陳,就算說清楚,又為什麼呢?!而所有人卻急著要一篇“前妻的反應”!!從一天最初的簡短快訊,然後經過中間不斷的增加資料、周邊訪問、調畫面,
到一天的結束,我的名字一直連著他的逝世消息。
回想當初,從我確知彭鎧立和他的戀情,到決定當機立斷成全他們,再到辦完離婚手續,甚至到今天他去世,我的每一階段似乎都得攤在鏡頭下。而今天,我怎麼告訴外頭,我都還來不及感受呢?!直到一天將盡,從電視上,我已看過他那被重複了又重複的身影後,一陣強烈而尖銳的刺痛,才刺醒了我的感覺!深埋在我心底,長久不願再去回想曾經對他的記憶,突地襲上來;我脫口輕喊出一句:楊德昌!你怎麼可以這樣就走了呢?!跪在聖經台前,我為他的靈魂急求,求主以神自己的名領導他走義路,讓他行過死亡的幽谷也不怕遭害。我感謝主在他生命結束前,是與他的最愛在一起。我抬起不停湧上淚水的眼睛,堅定地告訴上帝:我可以站起來!我深深地感謝上帝,讓我與他轟轟烈烈地愛過;我安靜地、肯定地用手拭摸著夾在聖經中的小十字架,閉上眼,再感受一次這曾經的愛情,一次比一次平靜、勇敢。細數他一生共完成了八部電影,在我們生命聯集的十年中,我竟見證了一半! 作為一個曾經的伴侶,我們一起年輕過、奮鬥過。
作為一個女人,他給我的寂寞多過甜蜜。
作為一個觀眾,我們痛失一個銳利的記錄者。
時間會給他所有的作品一個公道,他的付出不會寂寞!
至於我們所有過往的點滴,我自己品嘗,就當作我活著時永遠的秘密,隨著他的逝去與世長辭。(關關﹕痛何如哉。)

楊德昌落葬與瑪麗蓮.夢露為鄰


楊德昌11日舉行的告別式,在“皮爾斯兄弟西木紀念公園”中教堂舉行。該教堂造型典雅,林蔭圍繞。

楊德昌長眠的“皮爾斯兄弟西木紀念公園”鬧中取靜,景色優美寧靜,不少巨星如瑪麗蓮.夢露等均葬於此。
楊德昌落葬與瑪麗蓮.夢露為鄰 侯孝賢無法送行
2007年07月12日 10:08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7月12日電 曾贏得戛納影展最佳導演的楊德昌,於洛杉磯時間11日上午10時伴隨至親好友的祝福,長眠於洛加大南邊的“皮爾斯兄弟西木紀念公園”(Pierce Brothers Westwood Village Memorial Park),與包括瑪麗蓮.夢露在內的許多巨星為鄰。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楊德昌生前未與演藝界及僑界有親密互動,後事也維持楊家一貫的低調作風。據悉,家屬不僅未對外發言,告別式也由楊家相熟的友人傳遞訊息,不發訃文。出席告別式者多為至親好友,不對外開放。
  墓園工作人員表示,他們知道楊德昌是臺灣知名導演,這幾天的確接獲不少詢問電話,許多朋友希望送他一程,但家屬希望有完全私人的空間,不希望受到打擾,對媒體任何詢問,工作人員只能微笑表示“無可奉告”。
  不同于洛杉磯西區的“森林草地”墓園(Forest Lawns)的規模龐大,同樣安葬不少好萊塢傳奇人物的“皮爾斯兄弟西木紀念公園”規模小得多。
  楊德昌舉行告別式的小型教堂,隱身在公園中央,黑色的屋瓦配上落地窗,外形典雅,加上四周綠樹林蔭,隱密性十分足夠。教堂內空間不大,約容納一百個座位,兩盞水晶吊燈,襯托著儀式的莊嚴隆重。
  楊德昌位於比佛利山的家,距離“西木公園”僅五哩車程。10日上午西木公園並未有任何楊家相關人士進出。楊家位於比佛利山的公寓,10日下午2時半前,也未如預期般出現來往致意人潮。
  當年提拔楊德昌的張艾嘉,無法親自出席追悼會,但托此間好友、前聖瑪利諾學區教委主席吳雷洛美送花致意。因張艾嘉關係,與楊德昌熟識的吳雷洛美,非常肯定楊德昌才華。
  原本計畫前來送行的好友侯孝賢,最後一刻因美簽過期,無法親自前來,但他仍計畫結合朋友在臺灣舉行追悼會。因主演楊德昌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張震,則已抵洛,準備送恩師最後一程。而與楊德昌交情深厚的賴聲川,可能親自出席告別式。
SOME LINK
http://www.chinanews.com.cn/yl/mxzz/news/2007/07-03/970227.shtml
http://www.chinanews.com.cn/yl/yrfc/news/2007/07-12/977440.shtml
http://www.chinanews.com.cn/yl/dyzx/news/2007/07-09/975041.shtml
http://www.chinanews.com.cn/yl/mxzz/news/2007/07-04/971427.shtml
http://www.chinanews.com.cn/yl/yrfc/news/2007/07-04/971524.shtml

香港探險家“救”了座海南黎村


七月十一日,昌江王下鄉洪水村,來自香港的電視導演王永森和他的搭檔在拍攝洪水村村民們的日常生活。宋國強 攝
香港探險家“救”了座海南黎村
    作者 瓊芬
  “沒見過這樣的村子,保存如此完好,太特別了,這簡直是一座黎族民俗文化的活博物館!”十一日, 美國伍德伯裏大學建築與藝術系的教授Ildiko•Choy,面對著海南昌江黎族自治縣王下鄉洪水村近百間“金”字形茅草屋連連驚歎。
  “村民建造茅草屋的所有材料都是就地取材,包括竹子、泥土、稻草等,房子結構也很特別,村子雖小,但房子很獨特,希望能把它們保存下來,讓黎族的後代看。”Choy教授說。
  據《海南日報》報導, 十一日記者隨Choy乘車兩小時到達洪水村。這是一個蒼翠欲滴的椰樹下,密密麻麻的“金”字形茅草屋簇擁成的小村子,數隻小狗和小豬四處溜達,村子顯得十分靜謐。
  洪水村屬海南典型的黎族村莊,現有一百五十三戶六百五十八人。該村地處偏遠,山巒阻隔,交通十分不便,遇上下雨天道路往往被沖毀,車輛無法通行,近百間“金”字形黎族傳統茅草屋保存完好。
  為改善村民居住條件,二00六年海南昌江縣曾將洪水村列入民房改造計畫,準備將該村茅草屋全部改建成平頂房或瓦房。
  八0年代初曾來過洪水村的(香港)中國探險協會負責人黃效文,是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百年來惟一的中國探險家。他獲悉洪水村民房改造計畫後十分焦急,立即向海南省有關部門反映情況,建議立即停止茅草房拆遷工作,並將其視作黎族民俗文化遺產進行保護。
  “我們起初也不知道茅草屋是民俗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幸虧省裏面的暫停通知來得及時。”昌江縣委辦負責人說。
  十一日,Choy教授攤開兩張手繪規劃圖介紹,他們希望能在洪水村茅草屋所在地建立一座黎族民俗文化博物館,用於記錄黎族群眾生產、生活情況,同時展示黎族群眾用過的砍刀、簍子、牛皮凳等原汁原味的東西。博物館將由(香港)中國探險協會創建,目前創建工作正處於調研和規劃階段,其經費將由該協會籌措。
  (香港)中國探險協會是一家非贏利性公益事業機構,其宗旨是在中國邊遠民族地區進行文化和自然保護,具有保護、研究、教育和探險等功能。目前該協會已在西藏、新疆、雲南等地成功開展野生動物和民俗文化保護工作。(完)

李察。「層次」的奧秘。


Buddha in heart.

Stop and think on the road of life.
K,
  李察有一眼看穿的洞察力﹐行文之一語道破亦同質。不彎扭造作﹐小女子欽佩。
  是啊﹐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執著﹐并反省﹐去偽存真﹐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是不是翻唱上一個八度的唯一法子﹖
  歌聲穿云﹐不是僅靠天才﹐自然也不能沒有天份﹐勉強不來﹐是吧。
  
「層次」的奧秘何在?
文章日期:2007年7月12日
【明報專訊】楊度說﹕「……在圍棋中若高一著,在禪學中若高一層,其低一格者,即永遠不能相敵。由高視下,無所不知,更無一絲可以欺蔽。而高者心中境界,低者永遠無從測知……」(參考﹕《楊度集》)
楊度說的只是下棋和禪學。但事實上,這不只是下棋和禪學的範疇,而是思維運作的規律。
表面上,吸引力在於低層次思維,永遠無法勝過高層次思維。高層看低層,全部清晰明確,低者好像穿上透明衣服,每一招,每一式,人家一清二楚。但低層次看高層次,卻好像與隱形人對面,完全不明所以,根本不知道上面另一天地。
高低對敵,只是比喻。層次分界,絕非占士邦對抗KGB的鬥法方式,也不是陰謀守秘的意思。
層次的奧秘在於:一個真正高手,永遠不會忘記層次之上,另有層次。那是自己無法了解的地方。而攀上一層的唯一方法,就是忘我求知而已。

7/11/2007

閱讀期待。張寶華。《走看東西》


《走看東西——在牛津的文化筆記》
作者:張寶華
出版:香港教育圖書

在牛津 念中國
文章日期:2007年7月11日
【明報專訊】留學期間,我被邀請到美國紐約,參加一個有關互聯網發展的會議,由於若出席會議,我將會錯過部分大學的課堂,我的英國教授很反對我到美國,於是他給我發了一個很長的電郵。整封電郵的內容,從表面看來,每一個字都是十分客氣婉轉,大概意思是他要求我留在大學裏,只是關心我的學習進度,而我作為大學的一分子,也必須為自己的學業負責;說白一點,就是他絕對反對我到紐約,也沒有商量的餘地,但是他就是不會直接說︰「你不能去!否則後果自負」。英國人就是這樣subtle的。

在虛偽邊緣的禮貌

我在大學畢業後,投身傳媒界,而我最好的朋友,都到了英資公司工作。其中一位過去在倫敦總部工作了一年的朋友說,英國人說話最有技巧,很多時候她向上司提出申請,得到的回應是︰「這件事正在考慮當中」(「The matter is under consideration」)又或者是「這件事正被積極考慮」(「The matter is under active consideration」)。我問她,兩者有何分別?她說︰「第一個是他不答應,而第二個是他短期內不會答應。」我給她笑得人仰馬翻。朋友說,跟英國人相處是很費勁的,因為你需要花費很多的心神去思考,而且要真正了解他們心中的想法,那你要懂得聽出他們「弦外之音」,也要學會從字裏行間中閱讀(Read between the lines),並了解箇中含意,不要單從字面的意思去理解;否則,必定會「捉錯用神」。

中國人跟英國人一樣,性格較為內斂,跟他們交往總的來說都是不錯的,他們一樣很有禮貌,也會顧及別人的感受,譬如本來是不喜歡的,嘴裏卻會說「很不錯」;本來是討厭極了,還會裝出一個微笑說︰「還好」。我們都表現得「非常有禮且很有組織」(Very polite and well-structured),對人有禮就是互相尊重的體現,既尊重自己,也肯定對方。但是,萬一走了極端,過猶不及,便會變得虛偽,阻礙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發展。

在第三個學期(Trinity Term),中國學生會舉行每年一次的「換莊」選舉,中國內地與香港的留學生都有權投票,挑戰者是一位華籍的新西蘭碩士生,他的對手則是一位在中國內地土生土長的女博士生。因為在選舉前,曾鬧出過「內定」主席的風波,所以那天給雙方陣營辯論和讓學生投票的演講廳,早已坐無虛席,我跟幾位中國內地留學生也一起到場。這次選舉競爭激烈,選民手上的每一張選票,都是兩方陣營的爭奪目標,而每當兩位候選人跟我們拉票時,我那幾位中國朋友總會對二人連聲說︰「支持支持,一定支持。」但是,當那位新西蘭碩士生發表他的政綱時,他一直在批評上屆的主席不夠民主,所定的制度混亂、封閉,如果他當選的話,必定會實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到這裏,我身邊的一位中國朋友,在我耳畔細聲說︰「這個人到底怎麼的?老是在批評上一屆主席做得怎樣差,怎樣不好。他還沒有當選為主席,就已經開罪所有人,要是他真的被選上,誰會幫助他呢?那也不可能做得好吧!我投票給他還不是白投?」最後,他們的票都投給了那位女博士生。可是,當我們離開演講廳的時候,他們還特意走到那位新西蘭碩士生面前,對他說︰「你說得不錯!」對方聽了很高興,還連聲說多謝,哪知票壓根兒不是投給他的。我瞥了我那幾位中國朋友一眼,他們臉上的表情從容自若,並沒有因為表裏不一而顯得生硬。

好的,好的

記得英國廣播公司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製作的《好的,部長》(Yes!Minister)和《好的,首相》(Yes!Prime Minister),都是十分受歡迎的電視連續劇,它能夠受到廣大觀眾歡迎,是因為它開了英國人玩笑,把他們的性格特質都拿出來嘲諷一番。當中有一幕是講及新任部長占‧哈克(Jim Hacker)剛履新職,滿肚子改革部門的大計,他的兩位顧問——常任祕書漢弗萊‧阿普爾比爵士(Sir Humphrey Appleby)和伯納德‧伍利(Bernard Woolley),表面上是全力支持占的改革,他們對占的意見看來都是盡力落實的,使占很相信他們,實際上,他們卻是陽奉陰違的。

劇中漢弗萊和伯納德就有一段幽默、好笑的對話,漢弗萊警告伯納德不要真的「本末倒置」協助占改革部門,他說︰「當部長開始管理這個部門時,這不是好事而是壞事。你知將會發生什麼事嗎?首先,一定會出亂子;第二,更重要的是,他有新想法時,就會帶來——改變!」(「The Minister starts to run his department,it is not pretty good, but it is pretty bad。Do you know what happens when the Minister runs the office? First, it will be chaos。Second,more serious is that there will be innovations!Changes!」)漢弗萊還「提醒」伯納德,部長的功能只有三個︰一是作為部門的公關、形象大使;二是代表他們到國會推銷部門法案;而最後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功能,是向國會替他們爭取每年的撥款經費。除了這三個功能以外,其他的事情,一概都不要讓他沾手,因為真正管理這個部門的,是在這裏工作了二十年的他們,而不是那位剛贏了大選,四年之後不知會否落敗的部長。

我們常說做人要「圓滑」,不要開罪別人;其實所謂「圓滑」,是要顧及別人感受,不要令別人沒有下台階,感到尷尬與難堪。但是千萬不要過度,要適可而止,否則禮貌、圓滑,統統都變成了虛偽或偽善。

英國和中國,歷史悠久,文化璀璨,而兩國的民族性相近,實在既有可取之處,也有可笑之處。

書名:《走看東西——在牛津的文化筆記》

作者:張寶華

出版:香港教育圖書

[文/張寶華]

閱讀時光。向田邦子。《情書》。膠著。


作者:向田和子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06年07月02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861730974
裝訂:平裝

http://www.books.com.tw/books/series/series9861730974-1.php
K,
整理資料﹐遇到去年底的一篇舊讀書筆記。又把書找出了。
文字細膩清淡如邦子﹐如果沒有沉靜關懷的內心﹐是讀不出味道的。這樣文字﹐張力是永恆的。
女人如邦子﹐大約值得人思念吧。平淡。真水。無香。
******
這兩天一直在琢磨一個命題﹕怎樣判斷感性与否﹖怎樣判斷感性之真偽﹖判斷感性之真偽﹐有基本原則嗎﹖生而為人﹐有沒有勇氣自省﹐承認自己感性中虛偽的一面﹖或許﹐很痛﹐至少﹐不誑己。
龍老師所說的慎獨﹐應該包含著自省的勇氣吧。
直面人生不易﹐直面自我更難。
或許﹐自省是一塊Pass,有資格領取者﹐才能進入自由出入人生的境地吧。
人生境界﹐如過千帆﹐風景無限﹐過早將自己裝扮成沉舟之“謎”﹐是虛妄﹐也可笑﹐更可惜。

邦子的可爱,在她真的“真”。不娇情,很温暖,是吧。

夜﹐看向田邦子的《情書》。哎呀﹐那么膠著的男歡女愛﹐有人﹐竟然說比平日夫妻還淡。不相信沒有讀出來。菜譜﹑電毯﹑被窩……飲食﹑男女﹐一筆筆透著多溫暖真實的情愛享受。記得﹐前兩年﹐網上傳﹐北京大學食堂有標語曰﹕“不許當眾喂飯”。哈哈﹐喂飯﹐多SEX。邦子﹐過得真好。好想認識她﹐會成好朋友﹐可惜又隔了時空。

  喜歡的字在﹕P17序言的第二節﹑P23倒數三段﹑P30二﹑三段﹑ P36(是小女子跑到二十年前寫得么)﹑P43二段及倒數一﹑二集下頁﹑P53末尾兩行及下頁有感嘆號的句子﹑P56引號里的句子﹑P57末段N的感受﹑P59首尾段﹑P64梆子帶給寂寞N的快樂﹑P69那晚一定“喂飯”了﹑P80末二段的心疼好暖﹑P84N的年關感慨。是啊﹐如果N腳的狀況好就更棒了。P169末端(其實一直希望自己能這樣的)﹑P170二段﹐好像寫我吶﹑P177引號內的話……最喜P180全書收關句﹕“我覺得謎這東西最像姐姐的風格了。”

海南“小神鹿”奧運長跑到湛江

海南“小神鹿”奧運長跑到湛江
中新網海口七月十一日電  中新社記者 關向東
  海南八歲“小神鹿”張慧敏,十一日下午五時五十分,奧運長跑從雷州到了湛江。這一天,她用十個半小時,跑了七十一公里。
  六時十分,電話裏傳出小慧敏輕快而稚嫩的聲音:“阿姨好,我要去洗澡了,然後爸爸帶我去吃飯!”
  記者笑答:“叫爸爸給你點喜歡的排骨吃。”
  七月三日下午三點,在三亞天涯海角景區,張慧敏邁出了她奔向北京的第一步。小慧敏此次長跑,計畫從三亞起跑,一路跑向北京,途經七個省市,期望於八月二十八日淩晨抵達北京天安門廣場。
        晨兩點三十五開跑 喝奶粉蜂蜜水
  中午一時左右,小慧敏父親張建民電話裏告訴記者:像平時訓練樣,為了避開曝曬,今早我們兩點三十五分開跑,到十一點半跑了六十一公里。
  張笑說:最初,我們跑錯了方向,沿著老路跑了大半圈都沒繞出雷州城,多跑了十公里路。
  據張介紹,贊助商撤出後,營養奶及飲料就沒有供給了。慧敏不愛喝白開水,一路以奶粉加蜂蜜水補充體力,一天大約喝幾十瓶,一天用一罐蜂蜜。
  中午在路邊小店,小慧敏吃了一小碗米飯,不愛吃父親點的鴨子。張父說:跑步的人出汗多,主要是補充流質營養。他說,晚餐會給慧敏點排骨。
  午餐後,小慧敏在路邊稍事修整,三點十分再次上路。
        又蓋了一個郵戳 回贈奧運長跑小旗
  張父告訴記者,中午十一時左右,在離湛江十公里左右的“湖光鄉郵電所”,父女倆在攜帶的一匹長絹上,又加蓋了一枚郵戳。父女兩回贈郵電所一面奧運長跑小旗。
  “如果能夠順利跑到北京,我們想把這匹絹贈送奧組委,表示對北京奧運的支持”,張父說。這匹絹從三亞開跑以來,已經加蓋了十幾個郵戳。每次就餐,他們也會展開長絹,如今已經有上百個祝福簽名了。
        父親兄長保姆組成家屬團陪跑
  “脫離了贊助商,我們上路很輕快,一個小姑娘,一輛單車,兩輛電動車”,記者中午的電話,是由慧敏二十五歲的哥哥接聽的。
  張父說:慧敏奧運長跑,是全家的大事,她哥哥在三亞酒店打工,請了假陪妹妹。我們買了攝像機,哥哥負責為妹妹留下錄影。家裏的保姆很貼心,願意跟著照顧小慧敏。
  談及本地對他們父女此次奧運長跑的爭論,張父表示:孩子很可愛很聽話,訓練從不要人催,我自然疼愛她,訓練會有分寸。
  “我覺得,既然孩子有天賦,我們就看准自己的路,扎扎實實穩穩當當走下去,讓別人說去吧。”
  民間紛紛議論這對父女,有人在網路留言寫道:無論成功與否,慧敏都是勇者。
  本地媒體,繼昨日報導了張氏父女與贊助商分手消息後,今日未有刊登有關他們繼續奧運長跑的報導。

港大30萬招海南文科“榜眼”

關注高招:港大30萬招海南文科“榜眼” 引起討論
  中新海南網7月10日電(付美斌)日前,記者從海南省考試局獲悉,今年香港大學雖然以高額獎學金和熱門專業,並在面試過程中一路開綠燈,但是都沒有能挖到文理科狀元,最後以30萬港幣獎學金和熱門法律專業,招到文科第二名——海南中學應屆畢業生楊曦。
  消息傳出後引起了廣大市民強烈反響,家長和網友開始討論是送孩子到內地名牌大學就讀?還是送到具有國際視野和全英語教學環境的香港高校上大學?
  狀元認為:港大沒北大和清華有聲譽
  據瞭解,從教育部批准香港高校2005年在內地招生開始,港大就在內地高調舉行招生工作,今年兩次來瓊舉辦招生說明會,並用高額獎學金和熱門專業吸引高分優秀生前往就讀。6月28日在廣州舉行面試時,海南有30多人前往。
  據介紹,港大為了能挖到海南高考狀元陳楊和林嬋娟,不但對她倆許諾高額獎學金和熱門專業,林嬋娟在沒有參加面試的情況下,港大招生工作人員打電話希望她能前往就讀。
  根據教育部規定,7月7日是港大在內地招生結束日,也是內地高校本科招生工作開始,在內地高校本科第一批填報志願日,林嬋娟最終報讀北大光華學院工商管理專業、陳楊報讀清華大學建築學。
  林嬋娟和陳楊向媒體表示,“北大和清華的深厚底蘊和聲譽是現在港大不能相比擬的”,林嬋娟更是說,她是一名體育愛好者,到北京上大學、看奧運是她最美好的願望之一。
  據悉,港大最後以30萬元港幣獎學金和熱門法律專業,把海南文科第二名楊曦招徠。
  06狀元表示:選擇北大是正確的
  海南06年文科狀元葉婧也曾放棄港大和香港中文大學的高額獎學金,最終選擇北京大學光華學院就讀。
  近日葉婧在博客中寫到:我在北大過得非常好。剛開學時,滿腦子都是充實感和幸福感。這裏有全亞洲高校最大的圖書館,650萬冊的藏書;每天一場接著一場的高水準藝術演出,可看最新電影大片;在這裏的報刊亭,16塊(香港買40-70塊)買一本《Time》、《TheEconomist》、《Newsweek》、《Forturne》,4塊(香港買15塊)買一份的《華爾街時報》、《FinancialTimes》。南配殿每天傍晚連放2場票價低得可怕的經典老片;光華樓有眾多富豪、精英、領袖人物的演講,還有那各類院系一場連著一場的博士講座、大師報告。北大已經超出了我對它的期望,它給我帶來了許多驚喜,許多的希望,許多的思考,許多的啟發,我知道我放棄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選擇北大是正確的。
  家長和網友:香港高校出路好
  一位在海南做貿易生意的家長張祺女士告訴記者,支援自己孩子到香港高校就讀,哪怕自費前往都可以。她認為香港是連接中西文化、具有國際視野和語言優勢的地方,也是世界潮流發展交匯的地方,在香港上大學比在內地上大學的出路要好,將來發展前途會更好一些。
  網友rickie認為:香港大學的文憑是全世界都承認的,同時如果想要出國,去香港比較好,那裏有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來自世界各地的教授,會帶來不同的學習動力。
  有曾經在北大和港大均進修過的人士表示:建議學生從更全面的角度,瞭解兩所大學的所長所短,根據自身條件和心願慎重進行選擇。因為,二十歲正是人生世界觀的形成階段,年輕人因為不同的選擇,將會“踏上不同的人生之路”。(完)

一日。


終于有一天不值班。決定去染發。上一次﹐還是離港前。
拿著幾盒染發劑﹐讓Mayboy幫著決定染何色。Mayboy選了盒L'OREAL﹐PARIS,4度.
去“巴黎之春”美發沙龍﹐找藍師傅。
小靚仔助手﹐很小心地敷色。嘿﹐空氣里﹐竟然飄著齊秦《北方的狼》﹗﹗
藍師傅怕我寂寞﹐要開電視﹐我沒讓﹐在精讀《上學記》。
“唉呀﹐這哪里是棕﹐真的黑﹐比真的黑發還黑。”洗發時﹐小助手哄我“其實﹐挺自然棕黑。不過﹐下次﹐記得用6度。”“噢。”
又回到當年。那時﹐烏黑齊腰長發行街﹐真的差點被捉去拍廣告吶。不提當年。呵呵。
電話給Mayboy:准備我黑不溜秋回來呵。
開門﹐倆人像是商量好﹕還成﹐還成……真的﹐還成麼﹖我自己還沒完全接受呢。

清早﹐送肥仔上學。天藍﹐天淨﹐開車想轉轉。轉去了我的車保姆處。竟然還沒開門。開車門﹐看看書。
靚仔們來了﹐去伺候我的馬兒。
天很藍呵﹐風很輕。誰不想教她留下。
妹妹看我拍﹕好靚。

聽聽歌兒。钟镇涛。让一切随风。

K,
聽到一首教人難以自己的歌。深夜。人生。無常。黃霑。
 钟镇涛﹐他也半百了﹖不是﹐溫拿五虎﹖溫拿五虎……

让一切随风-
詞﹕黃霑
曲﹕大野吉夫
唱﹕钟镇涛
http://music.51flash.com/detail/186278.shtml
風中風中 心里冷風
吹失了夢
事未過去 就已失蹤
此刻有種種心痛
心中心中 一切似空
天黑天光都似夢
迷迷惘惘 聚滿心中
追蹤一片冷的風
各種空虛 冷冷冷
吹起吹起風里夢
過去的心 火般灼熱
今天已變了冰凍
記憶中 突然又痛
只因空虛再作弄
你似北風 吹走我夢
就讓一切隨風
風中風中 心里冷風
吹失了夢
事未過去 就已失蹤
此刻有種種心痛
心中心中 一切似空
天黑天光都似夢
迷迷惘惘 聚滿心中
追蹤一片冷的風
各種空虛 冷冷冷
吹起吹起風里夢
過去的心 火般灼熱
今天已變了冰凍
記憶中 突然又痛
只因空虛再作弄
你似北風 吹走我夢
就讓一切隨風
各種空虛 冷冷冷
吹起吹起風里夢
過去的心 火般灼熱
今天已變了冰凍
記憶中 突然又痛
只因空虛再作弄
你似北風 吹走我夢
就讓一切隨風

7/10/2007

草書與麻將。于右任。任漢平。LIli


http://hi.baidu.com/lili0898/blog/item/2361cc82afc598bd6d81193b.html
K,
  耿兄與Lili在台灣的訪問越來越精彩。
  可惜﹐明天他們就要撤出了。Lili晚上來電﹐說﹕文學﹐已經深入了台北人的生活﹐是他們靈魂的一部分了。我這個純朴的妹妹﹐這次在台北開竅了。
  明天﹐Lili他們會回到夢城﹐後天返回綠島。小女子會帶著我們的小才子小才女們去機場迎接。
  反正﹐閑著也是閑著﹐島上的人﹐有機會總得熱鬧下下。
  我們﹐早不記得年紀幾何了。呵呵。


臺灣八旬草書家的情願
  中新社臺北七月十日電 題:
中新社記者 王辛莉 耿軍
“何謂草書?看不懂即為草書。何謂行草?半懂半不懂也!”
一口陝西腔的任漢平老先生,自問自答,得意地哈哈大笑,兩撇濃濃的白眉,隨著笑聲跳動。今年八十五歲的任老先生此時像一個頑童。
任漢平,海峽兩岸知名行草書法家,山西人,上世紀四十年代來台,進入“監察院”工作,因緣隨侍時任“監察院”院長、“草聖”于右任先生,耳濡目染,遂對草書產生興趣,數十年練習,在行草方面頗有造詣。他鑽研沿襲千年的草字符號謎源,二十年前,創研十組釋草符號,在兩岸引起關注。
記者走訪在中正紀念堂開班講授書法課的任漢平先生,深為老先生在兩岸宣傳和推承行草的情願感染。
隨侍學藝
“于右任除了應酬,每晚必寫字若干幅,張掛四壁,一筆一畫、一轉折一符號,自說自話解講一番,方始盡興,”任漢平回憶道,他在用心聆聽之餘,允命將于右任滿意的字拍照留存。如是,前後數年,受益良深。
于右任是陝西人,生性豪爽,對索字者有求必應,還經常賞字幅給身邊的隨侍:“娃,這個你給拿去!”任老說, “于先生捨得,故傳世作品頗多。我拍攝的條幅、中堂、對聯、成語嘉言、詩詞篇章即有近萬件。”
任漢平幼時學有毛筆字的功底,而立之年再提毛筆。近朱者墨,自然學的是于右任草字,後終練就自成風格的任氏行草。
為推廣於老草書,自一九六九年始,前後十多年間,任漢平獨資出版了于先生的《標準草書》五十種,十多萬字。他說,“除臺灣外,日本、北美洲都撒下種子。”
草書與麻將
“寫草書,如同打麻將,”任老見記者面露疑色,解釋說,“漢字有二百一十四個部首組成,如‘王’字由‘幹土’組合而成。只要懂得部首的草書符號,搓合一起,就會寫所有中國字的草書。”他向學生們傳授的八字口訣是:解剖、演變、取捨、組合。
繁變草,幾千年來,都是那麼寫,于右任曾歸類了草書的偏旁,但如何演變而來卻始終是個謎。任漢平花費三十幾年時間,他創研的十組釋草符號,將繁變草的過程演繹得一清二楚。
一九八八年,任漢平因西安交大邀請,第一次回大陸講學“釋草”,備受古城西安書畫界歡迎。此後,任先生先後到北京、蘭州、廣州、南京、上海、濟南等地推廣“釋草”,讓更多大陸書法愛好者瞭解草書的淵源和奧秘。
陝西還成立以任漢平名字命名的釋草符號書法研究會,任先生透露:“研究會迄今已培訓近千名書法愛好者!”
送字開課,情寄傳承
“我從不賣字,但每年至少向兩岸的書法愛好者贈字一萬二千幅,最多一年一萬九千幅。”記者在網路上搜索,一家書法網站欲售任先生一幅長一百三十八、寬三十四公分的“精進”兩字幅,開價一萬二千元人民幣。
“草書是中華傳統文化,我沒有能力有更多資源來宣傳,希望通過廣送字,來傳承。”任漢平說,寫字一輩子,住房只有十幾坪,家裏最多的是紙、墨、筆、字帖。
開課是任老另一個宣推行草的手段。上世紀七十年代,任漢平在臺灣實踐大學開課“釋草”,至今仍每旬南下成功大學講學。他在社會上開課,擔任臺北南菁書法學會顧問,每天的日程滿滿。
跟隨任漢平學行草四年的南菁學會副總幹事長陳素英告訴記者,任老淡泊名利,骨子裏有于先生的“捨得”精神——把自己的技藝無保留地教給學生。他還鼓勵學生要有自己的風格,要“抗”——敢於給名人“撿”錯字。
滿頭白髮的她深含敬意:“老師為同學們樹立了如何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榜樣!”(完)

海南小神鹿。奧運長跑晉京。我喜歡。


资料图:3月31日上午进行的2007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暨全国马拉松锦标赛中,年仅八岁的女选手张慧敏用了三小时四十五分跑完国际女子马拉松赛全程。 中新社发 郑祚声 摄

资料图:2月9日,8岁女孩张慧敏顺利跑完环海南岛长跑的最后一站临高县。1月24日,张慧敏在父亲骑自行车陪伴下,作为单人环海南岛长跑第一人开始长跑之旅,17天途径海南岛70多个乡镇市(县),共跑了在地图上测量所知的837公里。 中新社发 善平 摄
K,
  對于慧敏父女這樣的人生執著者﹐小女子不敢多聲﹐惟有看著﹐記錄著﹐祈禱著。
  即如﹐非歌者﹐無法理解歌者的快樂﹔非詩人﹐總覺得詩教人顛狂。我想﹐慧敏是不孤獨的﹐在人人為苦的世俗關心下﹐她有父親的陪伴﹐心靈的。
  我相信﹐不論結果如何。這一場奔跑﹐是慧敏一生的象征﹐也是他們父女情升華的紀念物。非物質的。
  只因﹐我也是為人女者。父女之情是怎樣的﹐我知。
  張建民﹐是個如父者的父。
  

通訊:喜歡吃排骨喜歡跑的海南小神鹿到了雷洲
  -—聯線海南八歲奧運長跑者張慧敏父女
  中新社海口七月十日電 
中新社記者 關向東
  十日下午五時,海南八歲“小神鹿”張慧敏奧運長跑到了廣東雷州。
  “小神鹿”的父親張建民,通過電話聯線對記者說:“慧敏今天跑得很輕快,我們正在找住處,大約住五、六十元一晚的招待所,然後就去晚餐。晚上,孩子還會做隨身帶來的作業。”
        “我最喜歡吃排骨好喜歡跑”
  十日上午十一時半,記者在未有事先約定的情況下,撥通了奧運長跑途中的海南“小神鹿”張慧敏父女的手機。
  “今天早餐,爸爸給我吃了雞蛋和營養奶。阿姨,我最喜歡吃排骨。阿姨,我好喜歡跑。”電波里“小神鹿”童稚的聲音很清脆。 
  張建民說:“慧敏今天身體狀況很好,上午十點左右開跑,到十二點準時開飯,午休後再跑。”
        已多次參加國際馬拉松比賽
  七月三日下午三點,在三亞天涯海角景區,海南長跑“小神鹿”張慧敏邁出了她奔向北京的第一步。小慧敏此次長跑,計從三亞起跑,一路跑向北京,途經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天津、北京七個省市,歷時兩個月,期望於八月二十八日淩晨抵達北京天安門廣場。
  其實,在二00六年七月,張慧敏跑完馬拉松路程,表現出不一般的運動天賦。其父張建民決定,竭盡所能培養女兒,並希望她能參加二0一六年的奧運會。
  在今年一月一日的海口馬拉松賽場上,當時還有六天才滿八歲的張慧敏以年齡最小選手的身份參賽,結果她以三小時二十八分四十五秒的成績跑完全程,取得了女子組第二名;今年一月到二月,張慧敏用十七天的時間完成八百多公里的環海南島極限長跑;三月三十一日張慧敏參加廈門國際馬拉松賽,成績為三小時四十四分五十一秒;在五月六日舉行的二00七中國鄭汴國際馬拉松賽場上,張慧敏跑出了三小時五十一分0一秒的成績。
  張建民告訴記者:參加中國鄭汴國際馬拉松賽事時,遇到一位來自肯雅的前馬拉松世界冠軍。那位從貧困裏奔跑出來的非洲“前輩”,對父女倆說長跑訓練堅持最為重要,只要堅持就一定能跑出成績。
  他笑言:感謝各界對小慧敏健康狀況的關注,好像知識越高越擔心小慧敏出狀況,普通人大多表示被孩子的精神所感動。請大家放心,我會保護好慧敏。
        “我們是想過一個有意義的暑假”
  “其實,我們父女只是想過一個有意義的暑假”,張建民對記者說。
  據此間媒體介紹,張本人是一個喜好長跑者,從小慧敏三歲起,就開始對她進行跑步訓練。
  此次奧運長跑前,小慧敏每日放學後,都進行三十八至四十公里長跑的訓練,這與她本次晉京長跑每日的運動量基本一致。
  問及本次節奏安排。張表示:“隨著孩子喜歡。通常在每小時六至八公里,有時後也走走,速度大約每小時五公里,如果狀態好,她能每小時跑十公里。”
  “我們的心願是八月二十八日跑到北京,修整後返回海南,不耽擱九月四日開學。”
  從電話交談中,記者感受到這是一對性格開朗的父女。
        “不願孩子被特強的商業化打擾”
  今日,此間媒體報導說,張慧敏父女因為合同糾紛,與本次活動原定贊助商已分手。
  對此,張介紹說:本次慧敏奧運晉京長跑,大約需要兩萬元左右經費,有某運動產品商願意贊助缺口的一萬元。原先商議,訓練和營養由張自己安排,贊助商協助沿途食宿安排。
  “最後我們在慧敏長跑線路上出現了分歧”,張介紹說,“我為孩子安排線路的原則是‘最近最快’,全程大約三千四百公里,很多城市從週邊就過去了”。
  “但是,贊助商要慧敏跑的線路,要進許多大城市,有些地方還要參加一些活動,整個行程就變成四千八百至四千九百公里。我不願意孩子每天跑得很累了,還不能好好休息,而且那樣就無法如期趕回海南開學了。”
  他特別講到,在三亞出發前,贊助商突然要慧敏穿上前胸後背印有廣告的服裝。“我一把就給擋住了”,張表示,“如果穿贊助商在市場銷售的服裝還行,我不願意孩子被特強的商業化安排打擾。

  過海後﹐贊助商已經撤出了小慧敏的隨行人員。
  “沒有了贊助商的跟進,一路只有我們父女專注地跑,覺得很輕鬆。”張建民對記者說:“如果還有贊助商願意出經費,但對孩子沒有太高的廣告要求,我們可以接受。我們最能接受的是愛心捐助。”
  據他介紹,廣東佛山一家三星級酒店,表示願意贊助他們在佛山的食宿:“只是因為被小慧敏感動,沒有任何宣傳的要求”。(完)
******
海南“小神鹿” 未接受勸阻 過海北上繼續奧運長跑  
  中新社海口七月九日電 (關向東 曾媛媛) 海南八歲長跑“小神鹿”張慧敏,九日早上十時乘船渡過瓊洲海峽,繼續她的進京奧運長跑。
  下午四時十分,她與騎車陪伴的父親張建民,從廣東徐聞出發,計畫當晚到達廣東下橋。
  八日上午,張慧敏奧運長跑從三亞到海口,海南有關官員前往其住宿酒店探望,並勸說張慧敏的父親張建民,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停止此次艱苦的長跑。
  據悉,海南省高級體校當天為張慧敏做了一次全面的身體檢查。體檢結果表明,張慧敏目前體重二十點六公斤,在同齡人當中屬於偏瘦。其尿蛋白、血紅蛋白等體檢指標也較差,個別指標屬於正常範圍的下限。儘管其身體狀況目前大致正常,但因為運動量過大,開始有了明顯的疲勞等反應。
  七月三日下午三點,在三亞天涯海角景區,海南長跑“小神鹿”張慧敏邁出了她奔向北京的第一步。小慧敏此次長跑,計畫從三亞起跑,一路跑向北京,途經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天津、北京七個省市,歷時兩個月,期望於八月二十八日淩晨抵達北京天安門廣場。
  在二00六年七月,張慧敏跑完馬拉松路程,表現出不一般的運動天賦。其父張建民決定,竭盡所能培養女兒,並希望她能參加二0一六年的奧運會。
  在今年一月一日的海口馬拉松賽場上,當時還有六天才滿八歲的張慧敏以年齡最小選手的身份參賽,結果她以三小時二十八分四十五秒的成績跑完全程,取得了女子組第二名;今年一月到二月,張慧敏用十七天的時間完成八百多公里的環海南島極限長跑;三月三十一日張慧敏參加廈門國際馬拉松賽,成績為三小時四十四分五十一秒;在五月六日舉行的二00七中國鄭汴國際馬拉松賽場上,張慧敏跑出了三小時五十一分0一秒的成績;張慧敏還曾受邀作客央視特別節目。
  七月三日,張慧敏從三亞出發後,一路沿著東線國道跑。八日上午約八點多抵達海口。
  當日下午,海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周文彰等看望小慧敏,並與慧敏的父親張建民進行了約一個小時的交談,從多個角度耐心地勸說他們放棄此次長跑活動。
  諸般勸說並沒能讓張建民回心轉意,張建民說他們將繼續北上。
  高級體校的科研人員認為,大運動量訓練給張慧敏身體帶來的損害,目前還不會明顯表露出來,但她正處於發育階段,如此大的訓練量,會給她的骨骼、心臟、神經系統、內分泌等帶來損害,如此持續兩三年後,這些損害會慢慢顯現出來。(完)

閱讀期待﹕陳冠中。事後本土文化。


書名:事後本土文化誌
作者:陳冠中
出版:牛津/香港
K,
Hi,牛津版。漂亮。陳冠中。

我的事後文化辭典
文章日期:2007年7月10日
【明報專訊】1.事後:年輕時,大概沒有文化偏食症,只有貪玩症,這嘗嘗那試試,還要東張西望、上下求索,生怕錯過什麼。這樣的人嘗不出真味道,也學不好真工夫,卻挺適合事後替大家做簡報。
事後,就過了三十年
2.開蒙:我是在香港開蒙的。想追憶,到底是哪些人哪些事哪些書
3.幽徑:念中學時,還是個正常的男生,換句話說,什麼都不是。到大學,不想被廣大同學說是文藝青年,以免斷了其他好玩的路。沒想到自己會一步一步的走上這條幽徑,屢逢山窮水盡,偶遇柳暗花明。
4.同路人:在路上,有同路人,上了路,才知道人外有人。謹誌。
5.文化:這是個多義的詞,要看語境而定奪,我曾經這樣寫——文化除了建構身分認同外,至少還可以有幾個面向,一是文化作為生活方式,每個地方每一個人都是有文化的、需要文化的、活在文化中的;二是文化作為意義、道德與價值觀;三是文化作為教養、品位、禮儀與知識;四是文化作為特殊的行為活動,這些細藝現在一般被方便的歸總為文化創意產業。神奇、混雜的一體多面,寫之不盡
6.細藝:細藝無分廟堂江湖,各自修行、各顯精彩、各領風騷,卻共譜時代精神。電影、電視、電台、音樂、報紙、雜誌、圖書、漫畫、美術、工藝、時裝、設計、收藏、廣告、建築、攝影、戲劇、戲曲、舞蹈、小說、散文、詩歌、報道、評論、學術……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雖曰文無第一,工夫總有高低
7.本土:1977年7月《號外》雜誌登了一篇文章叫《灣仔:吾鄉、吾土、吾民》,作者是七靈。看題目我就眼中有淚,但我在瞎感動什麼?我是在九龍尖沙嘴長大的,活動範圍北至中學所在的窩打老道,南至我爸上班的港島中區,後來到薄扶林上大學,才偶然涉足灣仔。大概,當時打動我的不是灣仔,而是:人可以對自己長大的小地方這麼有感情,並且可以像七靈那麼有勇氣大聲喊出來。
8.香港:70年代,殖民地政府主辦香港節;本地流行歌手Irene Ryder唱:Kowloon, Kowloon Hong Kong, we like Hong Kong, that's the place for you;西西75年發表了小說《我城》,香港是我們的城;《號外》的英文刊名在77年初改為City,標榜自己是一份世界城市的雜誌。蕞爾小香港自我感覺良好,喧嘩生猛,敢為天下先。
9.大約在70年代:70年代本土進步青年要求自己放眼世界,認識中國,關心社會。71年到81年是我眼界大開、也是香港文化脫胎換骨的的時期,我兜兜轉轉老是回頭說這年代,以這段時間為鑑,然後才往前張望、往後追蹤。這本文集大概只有五分之一的文章不談到70年代。(關關﹕王安憶所謂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代。)
10.稿約:文章是應《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楊澤和《明報》世紀版策劃馬家輝(關關﹕編輯的力量﹗﹗編輯的殘酷﹗編輯的功德﹗寫字的人﹐對編輯從來愛恨交加。呵呵。)的約稿而寫的,沒有對他們的承諾,就沒有定期撰稿的壓力,也就不會寫這52篇文章。不分作52篇,我根本就不敢開動寫過去的香港文事。現在寫出來了,還是愉快的,謝謝兩位主編。
11.遺珠:到結集出書,發覺還有不得不記的題目,又補了一篇《遺珠》。53篇文章,對各種細藝仍談得很粗,遺漏必多,請見諒、指正,只希望引起興趣,大家也寫,記下香港非物質的文化遺產,我們的集體記憶。
(本文摘自陳冠中《事後本土文化誌》序)

楊德昌。牯嶺街。一一。詩意。

K,
惆悵﹐莫名。
陳智德是誰﹖

讀寫楊德昌—從電影到詩的紀念

文章日期:2007年7月10日
【明報專訊】第一次看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在香港。在電影尾段,播放至小四(張震飾)之姊向小四傳教並勸他與牧師相見,影院內觀眾群起噓聲,表達了觀影的投入,也是一種理解電影的表現:觀眾以此噓聲,對導演借小四之姊的傳教套語來批評主流話語的處理,表示共鳴。
第二次再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在台灣。播放至該段和小四之姊在教堂詩班行列唱詩落淚一段,有個別觀眾發出了幾聲冷笑。我想,是否這種對宗教套語的批評,香港觀眾有更大的共鳴?宗教本身當然無錯,電影對小四之姊唱詩落淚一段的處理,其實是正面的,只是一些不得不如此的思維,以套語曲解了激進。小四之姊在小四因殺人而入獄前,已屢勸小四接受宗教的救贖,然而對抗爭者小四而言,宗教只是一種收編,套語更無助溝通,當姊姊說以傳教套語,又說要介紹牧師給小四認識,小四只反問她可讀過《戰爭與和平》。小四的結局,是一種對世界、時代、政治以至市場的抗爭,亦正是我們目前無法達到的高度。
小四的抗爭,不可企及的高度
一九九四年我從台灣畢業回港之前,特地再到台北牯嶺街走了一趟,影片中的舊書攤夜市當然無存,但南海路的建國中學和美國文化中心仍在,兩者俱位於牯嶺街附近一帶。美國文化中心原稱美國駐台新聞處,七一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後,該處撤離台灣,改稱為美國文化中心,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關關﹕從此﹐張震。)劇情所據的真實事件即肇始於一九六一年的美國新聞處門外。
九四年當我獨訪牯嶺街,時維暑假,建中人影杳然,但校門大開,仍有零星學生活動。我漫步走進校內,認出曾見於電影的「景點」,在那迴廊和拱形通道上流連了一會、等候了一會。小四是建中夜間部學生,大概不會在日間出現吧。
至於電影中的六十年代舊書攤,售賣許多從中國大陸遷台的「軍公教」人員散出的書刊,有舊章回小說,也有五四和三十年代文藝書刊,後者有好些在台灣已成了禁書;我總想像電影中的小四就從書攤撿到一些三十年代文藝書刊,也許是他日後與世界扞格的來源。書蟲小四躲進狹小的壁櫃內,夜裏以手電筒閱讀和寫日記,正與他深夜潛入學校以手電筒搜索的行為一致吧。牯嶺街舊書攤,日後遷進了台北八德路口光華橋下的光華商場,有如香港黃金或高登商場的格局,卻全是賣舊書的店,大部分凌亂如書山,我很困難才得從大批教考試書、通俗心理、濫情文藝中,找得一二可讀之書,卻又正是已絕版多時的佳作。
就在那初看、重看和兩地經驗的對照中,我寫下了重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詩,引用聞一多、何其芳和辛笛的詩句,想像那來自文藝的抗爭能量:
重看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
用手電筒
串連你眼中
各不相干的世界
燈下翻開你亮起的小說
文字密佈引領走進這買賣的街
零星燈火間有零星的人
翻尋一本一本散落的命運
…………………………………………
燈泡欲將發黃的書頁漂白(這燈光,這燈光漂白了的四壁)
三十年代的字句出現瞬間又在書堆沉沒(告訴我,用你銀鈴的歌聲告訴我)
上一代的時間在少年人手裏暫停(從夜到日我們航不出這圓圈)
又流逝到閱讀裏去
停電了。你的腳踏車依然駛過
那邊幾個人圍攏像在說話
一片寧靜,或者沉默
都換不來她一絲的注意更遑論驚動
是用手電筒照明
但無法改變的世界
…………………………………………
誰人在表象暗角發現遺忘的刀劍
來自殖民地象徵權力的鋒利
亮起在暗處進行各種形質的殺戮
是一再延誤的諾言把你推向角落嗎
為什麼不反擊
眼白看像大多數人一樣
宗教的悲憫在你照明下啜泣(這次聽不到起哄的噓聲)
傳來重疊和聲的聖歌(觀眾個別幾聲冷笑)
為年輕的誰多發一點憐憫一點熱心和淚
…………………………………………
你卻捻熄手電筒的光
不再觀看無論明暗
你的臉容也逐漸模糊
我只看見你淡出的身影
走進明亮得令人目眩的夏日裏去

…………………………………………
第三次再看《牯嶺街》,已是影碟氾濫的二千年,再重看是因為看了楊德昌當時的新作《一一》,覺得許多影像和感覺,都與《牯嶺街》相連,三代人面對不同問題,由吳念真飾演的主角簡南峻(NJ),好像正代表了六十年代青年,來到九十年代中後期,在事業上面對商業價值與個人理念的衝突,還有感情上的抉擇,六十年代的強權教育和政治暴力,也轉變為商業價值不得不如此的暴力。影片似乎較多站在主角NJ的角度,對他有較多同情,頗為細膩地交代他的選擇。
NJ不一定做得對,但影片要處理的其實不是道德是非的判論,而是從NJ之子那年幼一代童稚的眼睛提出異樣的角度,一種發現的創見,帶我們繞到人生的背面,忽然抽離地看清了一切,因而對NJ的選擇、NJ的妥協或他的持守,都有更寬大的出於理解的感知,也許還會回看自己。這時那選擇、那妥協或持守,又何嘗不是一種高度?一種教沒有足夠理解和感知能力、缺少創見而只知套語的,同樣達不到的高度。
殘酷的歷史呈現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也是探討歷史的電影,楊德昌對六十年代氣氛有很認真和很有耐性的呈現,如果懷舊多少都帶一點美化和想像,今天看來《牯嶺街》甚至超越了懷舊,而近乎一種更殘酷的歷史呈現與批評。當小四下獄後,其酷愛貓王的好友小貓王到監獄探望卻不得見,只好把說話錄在音帶上,他說:貓王終於回信給他了……他託監獄人員轉交,可是待他轉身離去後,監獄人員即不屑地把錄音帶棄作垃圾。電影差不多完結於此,而現實裏的青春,以至一代人的理念,不也這樣結束?《一一》站在另一面,探討當下的時代,二十世紀去到終末,時代似達至頂峰,某些人際的乖悖又一再循環,我並觀兩套影片,寫了以下一首詩。二千年的《一一》以婚禮始,而以葬禮終;如今更成了楊德昌的絕響。對他所談論的抵抗、妥協和寬容,不以悼歌但願以詩,作最後的致意:
從《牯嶺街》到《一一》
…………………………………………
開啟一間一間黑漆的教室
在無光的學校搜索出自己
少年以女聲歌唱婉轉的黑夜
在生長的白日來臨以前
為死亡祈禱、為掙破落淚
鬧市因何突然平靜
漸聽見由遠而近的足音
撫慰地上無以平伏的抽搐
唱著驪歌給你繫結手扣
用一匹馬輕輕把你帶走

…………………………………………
讀過的文字閃現又隱沒
帶著上一代曾經目睹的世界
只讓你拍攝一幅驚訝的表情
不知道眾手建構的城市
終消失在渡海浪潮似的書堆中
壯麗化作無名,手電筒照射的搜索
在昏黃燈下散發硝煙的氣味
…………………………………………
沉溺於無法改變的美
乖悖的紐帶與你癡纏
闔上眼睛帶到安歇之地
與你在睡夢中繁殖虛無

為什麼不反抗像大多數人
眼白看著她以毫不驚動的世界
在睡醒以前與你相連扣結

…………………………………………
一切乖悖都會重複再現,時代的
巨輪卻已來到電影不可逆轉結局的尾聲
收音機播放入學錄取名單
一個一個明日的符號,永遠封存了
不堪提起的昨天,和今日
夏日沉寂只有另一電影中的少年以女聲
以愛以莫名的憎恨去歌頌
一個美麗卻無法改變的世界

…………………………………………
[文/陳智德 作家]

7/09/2007

楊德昌。台北故事。一一。想起你。

楊德昌啟示錄

文章日期:2007年7月9日
【明報專訊】編按:台灣導演楊德昌逝世,令我們發現,雖然大家都一直暗自喜歡/佩服其人其作,但相關之文字、影像研究和記錄卻是如此乏善足陳——至今有關楊導的華文專書,就只有兩本。世紀版在此作一遲來的、一連兩天的回顧小輯,分別由林奕華探討楊德昌面對社會的先於別人的洞悉力及反叛;明日陳智德將以邊評邊創作的方式談論《牯嶺街》和《一一》兩部作品。

知道楊德昌走了的這幾天,我剛好在台北做《西遊記》舞台劇的劇本。談的是孫悟空的性格典型。一般人對孫悟空的印象是反叛、顛覆。不論是上天下海、斬妖除魔,他都有無窮能量。只是爭議性正也在於他的能量為誰服務——由於取西經是唐太宗下的旨意,護送唐玄奘上路的動作便有被制度收編之嫌,與他早期怒犯天條的形象差天共地。但若細心把孫悟空整個生平拆解開來,其實它也不是占士甸——「為了反叛而反叛」無疑更能觸發人們不甘太過平凡的幻想,但對於孫悟空,他每次發難都是衝某些目標,例如愚昧、八股的強權,或者整個權力結構,又稱制度。

作品深埋反叛因子

如是,很難很難不聯想到楊德昌。因為不願意把心血結晶《一一》犧牲在台灣畸形的發行制度之下,情願選擇不在電影出生的地方上映,除了是對現實的抗議,這個動作是不是也可以被視為楊德昌性格反叛的例子?

答案就在七部他所拍過的長片裏,因為沒有一部不是深埋「反叛」的因子。每一部都是藉主角的行為、命運來反映歷史與社會如何對他們構成壓迫,「物極必反」成了故事的爆炸點,之前的鋪排便是導演安排的導火線。而反叛的目的,總是因為不自由的人想得到自由,沒有自主權的人要爭取自主。

像,上世紀八○代初台灣女性的自主意識逐步抬頭,他的《海灘的一天》(83)和《青梅竹馬》(85)便以張艾嘉、胡茵夢、蔡琴的故事折射出新舊時代、家庭和社會文化的衝突矛盾。張艾嘉和蔡琴都是扮演家中有支配性權威父親的「黑綿羊」,分別僅在一明一隱,張艾嘉私奔,蔡琴卻把獨立的思想收藏在逆來順受的背後。但是她們都不會屈從於傳統女性的從父與從夫。

甚至,觀眾可以強烈感受到比她們更迷失、脆弱的男人們,於時代與社會在急速變遷時的無所適從與無力感。這種觀察,延續到之後的《恐怖分子》(86)、《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91)和《獨立時代》(94)。在該三部電影裏,男性既象徵「制度」,同時也是受它傷害的角色。然而他們卻甚少會積極地尋找出路,反而只會愈陷愈深——大部分是通過傷害別人來傷害自己(如《牯嶺街》),或乾脆自行了斷(《恐怖分子》)。

暴力所展現的人際學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從籌備到拍竣經歷三年時間,我看的是一九九二年在柏林影展的「新電影論壇」放映的四小時版本。差不多時間,我又在倫敦當代文化中心看了米高漢尼卡(Michael Haneke)的《熒光血影》( Benny's Video)。兩部電影均是以「少年殺人事件」為主幹,帶出事件背後的深遠影響。有趣的是,楊德昌在《牯嶺街》中對暴力的處理,看似是一觸即發,實際是源遠流長。所以我們在四小時如閱讀完一部長篇巨著的過程裏,知道它會在某個時刻襲擊我們,但因為期待的時間太長了,當刀子刺入受害人/我們體內時,痛不是第一個感覺,腦筋出奇地清醒才是。

這與《熒光血影》何其不同。米高漢尼卡擅長的就是「(看似)沒有緣由的暴力」。這個特色分別為《鋼琴教師》與《偷拍》製造了極為震撼的戲劇效果。但是該種處理手法,其實更早已在《恐怖分子》出現過。在我知道楊德昌走了的當天,我二十年來第一次重看《恐怖分子》,我發現兩個我都喜愛的導演原來是「這麼近,那麼遠」。當米高漢尼卡是近乎顯微鏡式地觀看暴力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某根神經線被觸動而爆發時,楊德昌則是「我覺得這些人最好全部都不要有關係,全是社會裏不可能發生關係的人,可是被 focus、被random,這random可能會發生在所有人的身上。最後這幾條線交錯之後,原來那些人的生活狀全都改變了。」讀過楊德昌對於《恐怖分子》的理念後,我是出於偏愛而作了一個看法上的修正:是米高漢尼卡很楊德昌,而不是楊德昌很米高漢尼卡。

你當然可以說這種比較是完全沒有必要的,雖然兩位電影作者的作品都因為冷峻、冷酷(一些人這樣形容)而被喜愛,或抗拒。我個人最佩服的楊德昌作品肯定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但每隔一陣子便拿出來重看的是《海灘的一天》(尤其在給學生上課時)。我認為他最「偉大的失敗」是《獨立時代》,相對來說,《一一》是讓我感受最少的一部。我記得前三分一看得很興奮,之後隨小朋友戲分愈來愈重,爸爸去了日本尋找舊時女友,我便如泄氣氣球,心裏嘀咕:楊是不是也難逃男性更年期的影響?

然而讓楊「揚威國際」的是《一一》。我不是不喜歡《一一》,只是它的天真與世故均不像之前的楊德昌作品那麼「引人沉思」。把話說白了,就是《一一》很感性。是以有點讓我懷念早期的他,以及他說過的話:「(在談及以前電腦訓練的影響時)感性的東西倒是已經實現過的東西,都是你的經驗,加上理性之後可以開拓你經驗之外的東西,這個經驗之外的東西才會有意思……那段訓練讓我對理性思考比較不會恐懼。從我學生的經驗來講,他們一開始心理上有排斥性,覺得自己用理性思考會不會不夠感人,我對學生講,首先就是要讓他們認識理性的思考,其實這是很有趣的事。」(《楊德昌電影研究》,黃建業著)。

理性所開拓的「意思」

無可否認的是,大多數人是為了被感性所感動而走進戲院——雖然「感動」其實也可以來自理性,對我而言,看一條數學題目被按步就班地破解也可以很感動。這便視乎每個人如何看待自己的情感與情操。有人追求浮沉在懷緬中自得其樂,也有人相信不斷往前才能感受和享受自己的存在。楊德昌會將在電腦上學到的東西轉移到拍電影,又在喜愛的古典音樂中聽到故事結構的啟發(「每個東西的關係是非常地精緻;因為在一分鐘內明明可以發生三件事,為什麼只發生一件?」),於是別人是被古典音樂的情懷感動,楊卻是被它的構成和背後的意念所感動。

然後,他創造的東西又感動了對理科一竅不通的我(們),因為他不只告訴了我們一些我們沒有注意或想過的,告訴的背後還有關懷,而不只是為了賺取嘆喟、喜悅、悲愁、眼淚。

洞悉儒家與創意之衝突

理性美是楊德昌所有電影的共通點,可惜的是,以我近年在台灣工作的經驗,理性是挑戰社會、挑戰制度的孫悟空,因為主流就是不斷鼓吹「不要想太多」。華人值得擔憂的一個處境,正正在楊德昌的電影裏被闡述了很多次也很清楚:「我覺得創意、創作不是能力,是一個態度,它跟我們儒教傳統是有很大的矛盾……中國人的文化不只是儒教的文化,這之前文化的活潑性、接納性是超過這個,為什麼一直在儒教文化裏打滾呢?基本上儒教的框架最適合一些君主來大一統,中庸其實代表是最結構的頭跟尾,人類文明到這時候,物質文明也到了這時候,其實我們是在一個非常危機的階段,二十世紀末其實是一個非常悲哀的時候,很多的知識被媒體佔領,自己不給自己機會,別人不會給你。《獨立時代》的意義是這樣子。有自信跟沒有自信其實不是用嘴巴講的。」

很多憶述楊德昌最後一段日子的報道文字都說他沒有跟電影圈朋友來往。言下之意,是他性格孤高。但是換個角度,為什麼不也可以是對於電影觀念上的落差而令他找不到志同道合的友伴呢?電影自上世紀初發明以來,它也在中國經歷了一百年的發展,不論在中國、香港、台灣,它都有過草創、輝煌,只是來到高科技已縮減文化距離的今天,華人對於電影的自主權卻形同殖民——儘管十三億人口的大市場是一種「主權」,但依目前華人電影對於好萊塢的依賴來看,它也可以反過來變成是好萊塢控制華人的制度。

這個局面和處境也未嘗不可以用《西遊記》來比喻:整天喊要與西方看齊,或要到西天取經的華人電影工業,有如空懷大夢的唐三藏,帶一切只會實事求是的豬八戒和以配合別人為原則的沙悟淨上路,孫悟空呢?因為一顆青春的、躁動的、永遠會提出問題的心很難見容於主張「不要問」的制度裏,他當然只能返回無拘無束的花果山,在那裏做他自己的主人。

楊德昌走了。他的離開給我的靈感是,今年秋季我為台北藝術大學開的戲劇課程和明春的學期製作,便是以他七部電影和他的創作歷程為藍本的《台北故事》。我期待更多準備以創作、藝術來面對社會、人生的年輕人能夠看見他的願景,從而在他手上接棒,繼續孫悟空。

[文/林奕華]
消息
——寫給小四、楊德昌

文章日期:2007年7月9日


【明報專訊】當我在幽暗的浴室裏沐浴的時候

我常常想起你;

當我深夜裏把鉛筆折斷的時候、把燒的日記

倒進花盆的時候,我常常想起你。

………………………………………………………………

就像想起竹林般的青春,就像想起火折成的紙鶴。

就像想起血液、血液還在潔白的身體裏面激突。

第二天的新聞,數千的海鷗餓斃

於美國的度假勝地,也讓我想起你。

………………………………………………………………

你的父親仍然坐在冰塊上遭受刑求;

你的女友仍然在布殊大叔懷裏,釋然、微笑。

你的死黨,如我,在風中唱裂自己的咽喉。

………………………………………………………………

7月1日遊行隊列經過銅鑼灣在SOGO的電視幕牆上

新聞的滾動字幕突然告訴我你的消息——

在這個地球我們誰也不能殺死只能殺死自己。

[廖偉棠]

關于南海。直面人生﹖無助。


K,
終于有勇氣提筆寫出來了。
這幾天﹐那一場深井與人生的搏弈﹐將小女子魘住了。生死一線﹐從沒有如此具像﹐迎面甩到眼前。真不知﹐如何面對﹐內心里。
不過﹐是想生活更好一點點﹐不過是在至親的眼中﹐想表現得漢子一些。這樣的生命﹐怎能忍心﹐突然折斷吶﹖又沒有離開生長的土壤﹐跑去湊所謂現代化的熱鬧。
同事輝哥告訴我﹐在島上﹐千百年來﹐男人為村井清淤﹐天經地義﹐而且﹐有德行者才有機會下井﹐主持這場村子里的"儀式"。

過去﹐小女子每每讀魯迅﹐"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總以為﹐人生可以如此豪氣。還大話過﹕先置于死地而後生。

當下﹐知道﹐那是思想之誑語。當﹐小女子面對幾乎同齡的村婦﹐忍看她們生死之夜無法觸摸水底至親之悲慘。人生﹐無耐﹐無助﹐怎能直面﹖

那日﹐為了敢于去探那口南方的深井﹐小女子對送我的輝哥說﹕我得吃飽。于是﹐小女子叫了一個大魚頭﹐輝哥則要很大盤鵝肉……食物﹐或許是人面對生死﹐能想到的最溫暖的物質吧。
我是獨自一人﹐隨了農場司機﹐坐了農夫車進村的﹐盡管路泥濘顛簸。心想﹐探望﹐給生者溫暖﹐為去者祈禱。
當時﹐我想﹐我是勇者。

可是啊﹐當我遠遠隨著同樣健碩的村人顏先生﹐在泥濘的土路上﹐往村里走去﹐崩緊的心弦被一下下撥著﹕鏡頭﹐一路掃著﹐泥濘的土路﹐鮮艷的花兒紅﹐節節高的竹子青﹐斑駁的連隊排房﹐一黑一紅并排躺在門口的兩雙雨靴﹐眼神溫良的土狗。直到﹐那位立在門口的阿婆哀傷地說﹕你們有知識的人﹐知道來看一看。看一看都好啊。小女子﹐眼圈紅了﹕我﹐什么也不能做﹐只能來﹐看一看。

回場部的路上﹐我想我在用鏡頭﹐為匆匆而去的逝者﹐告別他們的土地。日日親密的橡膠林子﹐林下的牧童和牛﹐家底路牌﹐油了八榮八恥的山牆﹐賣橡膠的小收購部﹐窈窕細膩的檳榔林﹐林中掩映的村莊。農業連隊生活﹐本是如此致密的。
場部外﹐落車﹐想走一走。看到了將上演一百部紅色電影的農場禮堂﹐對于村里人﹐那就是尖沙嘴的文化中心﹔村頭那棵大玉蘭樹﹐樹下男人在打麻將﹐女人騎了風采車等著運客人﹐日子如常流淌……直到﹐直到﹐兩條親密的狗兒﹐進入了我的鏡頭﹐淚水實在繃不住了。
我用鏡頭﹐追拍了小公狗遠遠地奔向小女友﹔小母狗﹐肥美地等待著﹔陽光下﹐它們不害羞地親密﹐那么美好﹐那么自然。我想﹐當下﹐如果失去至親的姐妹看到這一幕﹐一定會哭暈的。
回到場部﹐陽光下的一片草坪上﹐幾個孩子將塑料袋綁著繩﹐當氣球玩兒﹔椰子樹在藍天下如剪影﹔輝哥等我﹐睡著了。
"我回來了"﹐鏡頭的卡嚓聲﹐叫醒了輝哥﹐他看著我﹕"怎么啦─﹗""我要回家。"
從那一刻起﹐好像想把自己關起來﹐一上車﹐我就睡去﹐直到回到我的村子。其實﹐直到今天。今天﹐我竟然六次睡去﹐是不是想逃避這場寫﹖
那天﹐Mayboy在家等我﹐一看見他我就哭了。知道﹐我的日子﹐還在﹗﹗

7/08/2007

龍口粉絲﹕“文學”是心靈的X光

恩﹐
  謝謝傳給我龍老師的這演講。今日﹐正為文學引起的內心騷動困擾不已。是啊﹐心靈的X光。
  不過﹐如果﹐每日都用這X光燭照內心﹐敏感如小女子﹐很快就會堅持不住了。我﹐需要,若有還無﹐似是而非﹐滋養靈魂。如蚌孕珠﹐享受浸潤﹐何時收獲﹐并不在乎。
  是啊﹐“慎獨”﹐二十年前﹐父親這樣囑咐過。反省﹐覺得﹐慎獨﹐需要有原則﹔當下﹐覺得﹐不誑己﹐已很不易。

“文學”是心靈的X光

龍應台認為「文學」是心靈的X光,可以測到任何醫學儀器都測不到的地方。

攝影:黃明堂 龍應台:心靈的X光
作者:龍應台 2007.07.04/ 第375期
在二○○七成功大學醫學院的畢業典禮上
龍應台特別以
「制度性教育該教而沒有教的兩件事」為題演講
期許每個人都能給自己一種透視人生智慧的心靈X光。

今日獨立
如果你們期待我今天要講的題目是「如何作一個好醫生」,你猜錯了。我不會那麼笨,跟你們在座的醫學院的傑出教授們去比賽講這種題目,因為我一定輸,我是行外人。

事實上,你們今天坐在這裡的身分,究竟是什麼呢?難道僅只是「未來的醫生」這樣一個單一身分──不可能吧?我想,一定有很多更寬的可能來界定今天坐在這裡的你;譬如說,今天是你在經濟上依賴別人的最後一天,也是你人生獨立的第一天。

或者說,從今天起,你不再被當作某個學校的學生,某個人的兒女,而是你單獨的自己──成功也是你,失敗也是你,墮落時誰也救不了你;從今天起,不再有別人為你負責。我們甚至也可以說,今天的你,是一個人,站在制度性學習的終點,自主性學習的起點?

我不認為對醫學院的畢業生就非談「如何作一個好醫生」不可,因為,職業只是一個人的人生中的一部份,絕不是全部。在你作醫生的時候,你必定同時還有好幾重身分,這些身分,不見得比你醫生的身分來得不重要:你是一個國家的公民──你是否知道如何作一個好公民?

你一定是人家的妻子或丈夫或堅決不婚的情人伙伴──你是否知道如何作一個成熟的負責的伴侶?你一定還有幾十年的時間是人家的兒女──你是否知道如何作一個好兒女?你可能很快成為別人的父親和母親──你又是否知道如何做好父親和母親?更關鍵的,今天是你的「獨立日」──你是否知道如何做好一個獨立的、完整的人呢?

因此,今天是什麼日子?我認為,是你們從幼稚園到大學長達二十多年「制度性」教育的畢業典禮,同時是「自主性」教育的開學典禮。我今天的題目是,「制度性教育該教而沒有教的兩件事」:

仰觀宇宙之大

第一,它教你如何與別人相處,沒有教你如何與自己相處。

合群,曾經是我們從小到大「德育」的核心。個人在群體中如何進退貫穿整個儒家思想,但是儒家極其講究的個人修身、慎獨的部份,在現代化的社會裡,卻被忽視。

我們是一個習慣群聚的社會。在行為舉止上,我們喜歡熱鬧,享受呼朋喚友的歡樂。在思想判斷上,我們用「集體公審」或者「拉幫結派」的方式思考事情。在時間的分配上,我們的學習表塞滿課程和活動;在空間配置上,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與群體「相濡以沫」。

獨思的時間,獨處的空間,不在我們的學程設計裡。

把這個問題說得最透徹的,我認為是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他在一九四一年就指出當時的大學課程設計是有問題的,因為課程以「滿」為目標,不給學生「獨思」的時間: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而自審其一人之生應有之地位,非有閒暇不為也。縱探歷史之悠久,文教之累積,?索人我關係之複雜,社會問題之繁變,而思對此悠久與累積者宜如何承襲擷取而有所發明,對複雜繁變者宜如何應對而知所排解,非有閒暇不為也;人生莫非學問也,能自作觀察、欣賞、沉思、體會者,斯得之。」

在你們七年醫學院的學習過程中,諸位想必學到了各種技術,但是,「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而自審一人之生應有之地位」,重不重要?大學是否教了你?「綜觀歷史之悠久,文教之累積,橫索人我關係之複雜,社會問題之繁變」,在你的解剖學、病理學、臨床課程裡,是否有一點點入門?在整整七年的培養中,請問百分之幾的時間,是讓你用在「觀察、欣賞、沈思、體會」之中?

再請問,一個不懂得「觀察、欣賞、沈思、體會」的人,可不可能是一個好的醫生?或者說,一個沒有能力「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而對自己的「存在」狀態有所思索的人,會是一個第幾流的醫生?

大學課程不容許學生有時間作個人修身的「獨思」,它同時不允許學生有獨處的空間。四年或七年大學生涯,大半在喧嘩而流動的群聚中度過,自己對自己的檢討、探索、深思,難有空間。對此,梅貽琦感嘆極深:

人生不能離群,而自修不能無獨……。至情?之制裁,意志之磨勵,則固為我一身一心之事,他人之於我,至多亦只所以相督勵,示鑑戒而已。自「慎獨」之教亡,而學子乃無復有「獨」之機會,亦無復作「獨」之企求;無復知人我之間精神上與實際上應有之充分之距離,適當之分寸……,乃至於學問見識一端,亦但知從眾而不知從己,但知附和而不敢自作主張,力排眾議。晚近學術界中,每多隨波逐浪之徒,而少砥柱中流之?。

「慎獨」,其實就是在孤獨、沈澱的內在宇宙裡審視自己在環境中的處境,剖析人我之間的關係,判別是非對錯的細微分野,「慎獨」是修練,使人在群體的沈溺和喧鬧中,保持清醒。這,大學教了你嗎?「情緒之制裁,意志之磨勵」,在不在大學的課程裡?

「只知從眾而不知從己」的人,不知「人我之間精神與實踐上應有之充分之距離」的人,請告訴我,會是一個第幾流的醫生?

紐約市長布倫伯格是紐約市立大學今年畢業典禮上的演講人。他送給畢業生的「金玉良言」是:「成功的祕訣其實很簡單,就是,你要比別人打拚。如果你比辦公室裡所有同事都早到,都晚退,而且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沒請過一天病假──你就一定會成功!」

他舉自己的父親做為典範:「我父親就是這樣,他從早幹到晚,一週七天,一輩子從不休息,幹到最後一刻,然後跑到醫院掛號,就地死亡。」

我看了報紙對這段「金玉良言」的報導,不太敢置信,心想,會不會這位老兄意在反諷,卻被居心不良的媒體拿來作文章?於是我找出他演講的現場錄像,從頭看到尾,發現,老天,他真是這麼說的,而且極其嚴肅。

我想,如果你是以紐約市長這種哲學來培養自己的,我會很恐懼有一天落在你的手裡。醫生被稱為醫「生」而不被稱為醫「死」,是因為,他必須對「生」要有所理解。

比夜還黑的內心
二,制度性教育教了你如何認識「實」,但沒教你如何認識「空」。

我不知道在你們醫學的制式教育裡,有多少文學的培養?你們全都在搖頭,表示沒有。我認為,文學應該是醫學院的大一必修課程;文學,應該是所有以「人」為第一對象的學科的必修基礎學之一,因為文學的核心作用,就是教你認識「人」。

讀過卡謬的小說《瘟疫》的,請舉手一下。七十人中只有四個,比例很低。我因為○三年的非典爆發而重讀這本小說。小說從一個醫生的角度描寫一個城市由於爆發瘟疫而封城的整個過程。

瘟疫傳出時,鎖不鎖城,有太多的重大決定要做。是什麼樣的訓練,使一個衛生官員做出正確的決定?醫學技術絕不是唯一的因素。是什麼樣的人格,使一個醫生可以走卻決定留下,不惜犧牲?是什麼樣的素養,使一個醫生知道如何面對巨大的痛苦,認識人性的虛偽,卻又能夠維持自己對人的熱誠和信仰,同時保持專業的冷靜?

卡謬透過文學所能夠告訴你的,不可能寫在公共衛生學的教科書裡。醫學的教科書可以教你如何辨別鼠疫和淋巴感染,可是卡謬的文學教你辨別背叛和犧牲的意義、存在和救贖的本質。

多少人讀過卡夫卡的《蛻變》?對不起,我覺得《蛻變》,也應該是醫學院學生的大一必讀。你的醫學課本會告訴你如何對一個重度憂鬱症患者開藥,但是,卡夫卡給你看的,是這個憂鬱病患比海還要深、比夜還要黑的內心深沈之處──醫學的任何儀器都測不到的地方,他用文學的X光照給你看,心靈的創傷纖毫畢露。

是的,文學,是心靈的X光。它照得到「空」。

將來的醫生,請問你具備嗎?

分手也是緣分
今天在座,我發現,父母、祖父母的人數超過畢業生自己。我願意對為人父母的,說幾句話。恭喜你們。我幾乎就看見當年的我自己,坐在畢業生的位子上,也看見我自己的父母,坐在你們的位子上。

我那麼清楚地記得,我七歲的孩子上小學的第一天,牽著他的手走到學校,然後看著他,背著花花綠綠布滿恐龍的書包,消失在教室門口。他不停不停地回頭看我,我也萬分不捨地痴痴看著他。我也記得十六歲那年他到美國作交換學生,我送他到機場,看著他,背著年輕人的背包,消失在入關口,我站在後面,一直在等他回頭看我一眼,但是,他頭也不回,一次都沒有。

於是我逐漸逐漸認識到,原來父女母子一場的緣分,就是注定了你此生要不斷地看著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今天,是你們的孩子、孫子的「獨立日」,其實,你們自己新的一課也從今天開始:學習放手,讓他跌倒而不去伸手扶他。我從自己的經驗知道,那是多麼、多麼難受的一堂課。
但是很快的,這些畢業生也會發現,他們其實,從今天開始,也在看著他們的父母、祖父母的背影,漸行漸遠,離他們而去。

在這個意義上,畢業,確實是人生多麼重大的時刻。它,對不同世代的人,都是一個快樂奔向前程的時刻,也是一個跟纏綿的記憶、跟溫馨的歷史分手的時刻。所以對在場的每一個人而言,儘管不同世代,今天都是一種畢業,一種開始。每一個人都需要一種心靈的X光,給自己一種透視人生的智慧,但是心靈的X光執照,取得何其不易。只不過,一旦取得,你就是一個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醫生了。
祝福你們。

二○○七年六月九日

莫言。小說的奴隸。黑孩子。

K,
  馬先生今日寫了一段感人的文字。他寫道﹕
  “這次帶的又是莫言的小說集,讀了《初戀》,讀了《神嫖》,不可置信地淡中有味,尤其那篇訪日的演講辭,簡直像一段人間傳奇。怎麼搞的,到底為什麼有些人的文字敏感度高到這地步,輕輕一揮,寫出生命裏那無法表述的現實與想像,似替生命打開一扇逃逸的窗口。  
  向小說家致敬。他們創造了小說的生命,亦創造了小說讀者的第二生命。”
* * *
  “屋內走廊盡頭有一尊站立的金佛,低眉,閉目,滿臉慈悲白天看去沒啥感覺,夜裏坐在沙發上聽音樂,隔遠望去,竟覺屋子裏有了生機,他在陪伴,也在開示,只在於你有沒有注意聆聽。
  過去廿年來了曼谷超過百次了。因採訪關係,曾在此斷斷續續住了兩年,但從未對一尊佛像有過認真的感動。直到今夜。而竟不在廟裏寺裏,而在臨時的旅途上的家中。
  釋迦牟尼請告訴我,這有什麼啟示?”

  讀後覺得﹐馬先生快要進入小說創作狀態了﹐因為他在聆聽﹐在內心尋求啟示。快了……


我變成了小說的奴隸--莫言在日本京都大學的演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3月2日 10:01 檢察日報
  我開始文學創作的最初動機非常簡單:就是想賺一點稿費買一雙閃閃發亮的皮鞋滿足一下虛榮心。
  一個作家一輩子其實只能幹一件事:把自己的血肉,連同自己的靈魂,轉移到自己的作品中去。
  編者按:這是供職于本報的著名作家莫言在訪日期間於1999年10月24日在京都大學的講演稿,專家認為這份講演稿將成為解讀莫言文學的重要文獻。
  我能夠在這裏對你們講演,是因為我寫過一些小說,是因為日本的漢學家吉田富夫、藤井省三和其他的幾位先生把我的一些小說翻譯成了日文。我的小說能被先生們的慧眼看中是我的幸運;我能夠踏上日本美麗的國土對你們講演是我的榮耀;而今天的幸運和榮耀,是我二十年前開始寫作時做夢也想像不到的。
  二十年前,當我拿起筆創作第一篇小說時,並沒想到這項工作會改變我的命運,更沒想到我的作品會部分地改變中國當代文學的面貌。那時我是一個剛從我的故鄉高密東北鄉的高粱地裏鑽出來的農民,用中國的城裏人嘲笑鄉下人的說法是“腦袋上頂著高粱花子”。我開始文學創作的最初動機非常簡單:就是想賺一點稿費買一雙閃閃發亮的皮鞋滿足一下虛榮心。當然,在我買上了皮鞋之後,我的野心開始隨之膨脹了。那時的我又想買一隻上海造的手錶,戴在手腕上,回鄉去向我的鄉親們炫耀。那時我還在一個軍營裏站崗,在那些漫漫長夜裏,我沉浸在想像的甜蜜當中。我想像著穿著皮鞋戴著手錶在故鄉的大街上走來走去的情景,我想像著村子裏的姑娘們投到我身上的充滿愛意的目光。我經常被自己的想像激動得熱淚盈眶,以至於忘了換崗的時間。但可悲的是,最終我也沒能用稿費換來手錶,當我穿著皮鞋戴著手錶在大街上走來走去時,也沒有一個姑娘把目光投到我的身上;只是一些老太太用鄙夷的目光打量著我。
  在我剛開始創作時,中國的當代文學正處在所謂的“傷痕文學”後期,幾乎所有的作品,都在控訴“文化大革命”的罪惡。這時的中國文學,還負載著很多政治任務,並沒有取得獨立的品格。我摹仿著當時流行的作品,寫了一些今天看起來應該燒掉的作品。我的覺悟得之於閱讀:那是十五年前冬天裏的一個深夜,當我從川端康成的《雪國》裏讀到“一隻黑色而狂逞的秋田狗蹲在那裏的一塊踏石上,久久地舔著熱水”這樣一個句子時,一幅生動的畫面栩栩如生地出現在我的眼前,我感到像被心儀已久的姑娘撫摸了一下似的,激動無比。我明白了什麼是小說,我知道了我應該寫什麼,也知道了應該怎樣寫。在此之前,我一直在為寫什麼和怎樣寫發愁,既找不到適合自己的故事,更發不出自己的聲音。川端康成小說中的這樣一句話,如同暗夜中的燈塔,照亮了我前進的道路。
  當時我已經顧不上把《雪國》讀完,放下他的書,我就抓起了自己的筆,寫出了這樣的句子:“高密東北鄉原產白色溫馴的大狗,綿延數代之後,很難再見一匹純種。”這是我的小說中第一次出現“高密東北鄉”這個字眼,也是在我的小說中第一次出現關於“純種”的概念。這篇小說就是後來贏得過臺灣聯合文學獎並被翻譯成多種外文的《白狗與秋千架》。從此之後,我高高地舉起了“高密東北鄉”這面大旗,就像一個草莽英雄一樣,開始了招兵買馬、創建王國的工作。當然,這是一個文學的王國,而我就是這個王國的國王。在這個文學的王國裏,我發號施令,頤指氣使,手裏掌握著生殺大權,飽嘗了君臨天下的幸福。
  在舉起“高密東北鄉”這杆大旗之前,或者說在讀到川端康成先生的舔著熱水的秋田狗之前,我一直找不到創作的素材。我遵循著教科書裏的教導,到農村、工廠裏去體驗生活,但歸來後還是感到沒有什麼東西好寫。川端康成的秋田狗喚醒了我:原來狗也可以進入文學,原來熱水也可以進入文學!從此以後,我再也不必為找不到小說素材而發愁了。從此以後,當我寫著一篇小說的時候,新的小說就像急著回家產卵的母雞一樣,在我的身後咕咕亂叫。過去是我寫小說,現在是小說寫我,我成了小說的奴隸。
  當然,每一個作家都必然地生活在一定的社會政治環境中,要想寫出完全與政治無關的作品也是不可能的。但好的作家,總是千方百計地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更加廣泛和普遍的意義,總是使自己的作品能被更多的人接受和理解。好的作家雖然寫的很可能只是他的故鄉那塊巴掌大小的地方,很可能只是那塊巴掌大小的地方上的人和事,但由於他動筆之前就意識到了那塊巴掌大的地方是世界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那塊巴掌大的地方上發生的事情是世界歷史的一個片段,所以,他的作品就具有了走向世界,被全人類理解和接受的可能性。這是美國作家福克納給我的啟示,也是日本作家水上勉、三島由紀夫、大江健三郎給我的啟示。當然,沒有他們,我也會這樣寫;沒有他們,我也會走上這條道路;但他們的創作實踐為我提供了有用的經驗,使我少走了許多彎路。
  1985年,我寫出了《透明的紅蘿蔔》、《爆炸》、《枯河》等一批小說,在文壇上獲得了廣泛的名聲。1986 年,我寫出了《紅高粱家族》,確立了在文壇的地位。1987年,我寫了《歡樂》和《紅蝗》,這兩部中篇小說引起了激烈的爭論,連許多一直吹捧我的評論家也不喜歡我了,我知道他們被我嚇壞了。接下來的兩年內,我創作了長篇小說《天堂蒜薹之歌》和《十三步》。《天堂蒜薹之歌》是根據一個真實的事件而寫,那裏的貪官污吏揚言要打斷我的腿。《十三步》是一部複雜的作品,去年我在法國巴黎的一所大學演講,一個法國讀者對我說,她用了五種顏色的筆記做著記號,才把這本書讀懂。我告訴她,如果讓我重讀《十三步》,需要用六種顏色的筆做記號。1989年,我寫了已被藤井省三先生翻譯成日語的《酒國》,這部長篇,在中國幾乎無人知道,但我認為它是我迄今為止最完美的長篇,我為它感到驕傲。接下來的幾年裏,我寫作了大量的中短篇小說,在創作這些中短篇小說時,我的心一直不得安寧,因為有一個巨大的題材在召喚著我,這個題材,就是被吉田富夫教授翻譯成日文的《豐乳肥臀》,這部書給我帶來了很多麻煩,當然也給我帶來了新的聲譽。如果把《酒國》和《豐乳肥臀》進行比較,那麼《酒國》是我的美麗刁蠻的情人,而《豐乳肥臀》則是我的寬厚沉穩的祖母。
  我曾經被中國的文學評論家貼上許多的文學標籤,他們時而說我是“新感覺派”,時而說我是“尋根派”,時而又把我劃到“先鋒派”的陣營裏。對此我既不反對也不贊同。好的作家,關心的只是自己的創作,他甚至不去關心讀者對自己作品的看法。他關心的只是自己的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因為這是他創造的比他自己更為重要的生命,與他血肉相連。一個作家一輩子其實只能幹一件事:把自己的血肉,連同自己的靈魂,轉移到自己的作品中去。
  一個作家一輩子可能寫出幾十本書,可能塑造出幾百個人物,但幾十本書只不過是一本書的種種翻版,幾百個人物只不過是一個人物的種種化身。這幾十本書合成的一本書就是作家的自傳,這幾百個人物合成的一個人物就是作家的自我。  
  如果硬要我從自己的書裏抽出一個這樣的人物,那麼,這個人物就是我在《透明的紅蘿蔔》裏寫的那個沒有姓名的黑孩子。這個黑孩子雖然具有說話的能力,但他很少說話,他感到說話對他是一種沉重的負擔。這個黑孩子能夠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苦難,他在滴水成冰的嚴寒天氣裏,只穿一條短褲,光著背,赤著雙腳;他能夠將燒紅的鋼鐵攥在手裏;他能夠對自己身上的傷口熟視無睹。他具有幻想的能力,能夠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奇異而美麗的事物;他能夠聽到別人聽不到的聲音;譬如他能聽到頭發落到地上發出的聲音;他能嗅到別人嗅不到的氣味,當然,他也像《豐乳肥臀》中的上官金童一樣迷戀著女人的乳房 ……正因為他具有了這些非同尋常之處,所以他感受到的世界就是在常人看來顯得既奇特又新鮮的世界。所以他就用自己的眼睛開拓了人類的視野,所以他就用自己的體驗豐富了人類的體驗,所以他既是我又超出了我,他既是人又超越了人。在科技如此發達、複製生活如此方便的今天,這種似是而非的超越,正是文學存在著、並可能繼續存在下去的理由。  
黑孩子是一個精靈,他與我一起成長,並伴隨著我走遍天下,他是我的保護神。現在,他就站在我的身後,如男士們看不到他,女士們一定看到了,因為無論多麼奇特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母親。

貓夢。找上門的貓。鎖在門外。



K,
7月7日,是七七事變紀念日,這天好多離奇事兒。
夜夢,夢見自己變了一隻貓,會說人話的貓,自己也很驚奇。一邊梳理著毛兒,一邊自言自語:唉呀,好喜歡我的毛,好白,好軟。唉呀,還能不能變回人去呢?不管了,這樣也不錯。
醒來,告訴Mayboy.
Mayboy:放心,變不回,我也會養你。
小女子:給我好吃的呵。
Mayboy:魚,行不行?
小女子:不要吃貓魚。要吃好魚。新鮮的海魚呵。嘻嘻。
Mayboy:就叫阿姨煎你愛吃的小海昌,好不好。
小女子:恩。反正,在海南不會沒魚吃。呵呵。

想起前兩日﹐餐桌上小女子饕餮﹐一口氣一人悶頭消滅六條蒸海昌。然後﹐滿足地抬起頭﹕服氣不﹖
誰知﹐兩位靚仔笑說﹕你本來就是貓麼。南京有老貓﹐海南有小貓。遺傳嘛。

是噢﹐貓好吃﹐貓粘人﹐貓慵懶﹐貓優雅﹐需要時﹐絕地一撲﹐蠻漂亮。當貓不錯﹐不過得當白貓﹐小女子﹐特臭美﹐為了個夢。呵呵。
******
晚上,收拾完,預備出門倒垃圾散步。開門,竟然見一隻雜毛小貓,比巴掌大一點兒,蹲在門外。
小貓咪見了小女子,立刻粘上來,喵喵地要吃的。
立刻蹲下來,把當晚吃剩的小鵪鶉拆給貓咪。Mayboy和肥仔,聞聲出來看,三個人就逗貓玩兒。
******
Hi,離奇的是,逗完貓咪,小女子倒了垃圾回家。又見清早Mayboy抓給小女子玩兒的一隻青刀郎,趴在門上。
叫了兩個靚仔出來玩兒。這回,只顧了玩兒,咣當,門給風吹上了。
誰也沒帶鑰匙,呵呵呵。
只好,勞煩亞娟姐姐,坐了摩托車二等送鑰匙了。
*******
今年,小女子第二次被關在門外了。
上一次,是五月回港,臨別前一天,與文道約了去荃灣有線,在他當天十點開工之前,交龍老師的訪牛問猴光碟,請他做超級信使帶去臺灣。當天,他出發去台島,要為思沙龍做兩場“你所不知道的香港” 。
小女子,當日住在柴灣的妹妹家,清早六時多悄悄出門,拉了我的小紅箱。心想,把垃圾也帶出吧。丟完垃圾,準備按電梯,自我感覺行李好輕便。“不好,相機包拉在門裏了!” 唉呀,所有的證件,細軟啊。呵呵。
拍門,妹妹的臥房在深處,實在聽不到;下樓找保安,可是也記不住妹妹的電話號碼。反正,管理公司,妹妹鄰居,都教小女子打擾了。最後,想起筆記本裏有8003的活動通告單,唉呀,只好電話打擾胡大哥了,幫我找到了曾經備案的妹妹手機號兒。
上樓,妹妹的房東電話也到了。原來,小女子清早拍門幾下,竟然被鄰居投訴了。唉,愛投訴的香港人。
一路與妹妹短信調侃:教妹妹見識了姐姐的烏龍,不好意思。
不能及時趕到,小女子實話實說,文道電話裏,笑話我了。
於是,有了有線電視餐廳,悠閒的一場早餐:等了文道兩小時。呵呵。
有趣的是,兩個奔波的寫字人,都是拖著行李進餐廳。然後,出發。
唉,想念香港了。因為,又一次被鎖在了門外。
******
今早﹐正在網上讀報。又聞喵喵聲﹐唉呀﹐小貓咪又來了。莫非﹐牠當這兒是家﹖
問Mayboy:鹵牛肉﹐先賞兩塊給牠﹖
Mayboy答﹕開門讓牠進來轉轉﹖
******
貓兒﹐反反覆覆地來。在門外﹐一聲聲﹐長長短短﹐叫著﹐摩搓人心。只好走過去。
聽到我的腳步﹐叫聲更急切。
我開了第一道木門﹐牠竟然撲地一聲﹐撲到第二道鐵門的紗網上。小爪子﹐嘩啦嘩啦﹐抓著細細的紗洞﹐一邊向門里沖﹐一邊向上攀爬。忽地﹐牠跌下了。好在﹐不高。
小女子﹐蹲下﹕貓咪﹐貓咪……
貓咪﹐瞬時溫順極了﹐嗚嗚地哼著。很委屈?還是很幸福?小女子﹐并不懂貓語﹐盡管夢見自己變了貓。
“去吃吧﹐等會兒﹐餓了﹐渴了﹐再來玩兒﹐好不﹖”貓咪好像聽懂了﹐不過閃亮的小眼睛﹐看得人很是心軟。
“怕牠抓這一屋子的書﹐海南天氣不冷﹐牠還會自己來……”﹐小女子自己找理由﹐輕輕關了門﹐忍聽貓咪在門外又一陣委屈地叫。
Mayboy說﹐牠認識你﹐認識路﹐還會來。
今天﹐字﹐寫得很糾纏……
不知﹐為何﹐一小段與貓咪初遇的短片兒﹐怎么也上不了土豆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