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8/2009

一個濕熱的下午

K,
午餐:香煎馬鮫魚、清蒸獅子頭、上海青、韭菜炒雞蛋、地瓜粥、白米飯、綠豆薏米水……
飯后,高寶,被同學一個CALL叫走,去學校幫著出社會實踐“壁報”了:總歸要用用你的長項的,比如,那筆好看的字。
紅T,米色七分褲,板鞋,高寶哄著媽,不讓尾隨著去。
“那你畫完了,拍張照給媽咪,想看你的作品呢。”
“好。”

MAYBOY,睡醒了,會自己個兒悄悄起來吃了。
小女子:咦,你醒了?怎么沒叫俺?
MAYBOY:看你睡得香。
小女子:你來過書房?咋沒親親!@#¥%……&
MAYBOY:怕嚇著你吖。看書看著啦?
小女子:快起來吃飯吧。看你睡得香,就給你留了。
MAYBOY:傻瓜,我吃完喇。
小女子:啊——,沒親親,咋就擅自吃了俺煮的飯,哼!
@#¥%……&
這會兒,一個電話,高大寶的魂也給鉤出去了。
看來,不能給飽飯吃@@@@

這是一個濕熱的下午。
總是遠遠地有悶雷滾來,隔著幔子似的,聽著都替他覺得不爽;雨點在園子里的椰樹上沙沙了幾下,又似有還無了。牽了胡蘭成和屁顛兒下樓,分明又有雨滴淋了毛毛。我們仨趕緊“逃”回來。

這會兒,屋子里很靜,西曬一點點鉆過百葉,來晃我;胡蘭成和小屁顛兒,在陽臺上貪涼,叉叉著睡,也不害羞。
偶爾有鳥喳喳一兩下,不耐煩的樣子;鍵盤沙沙,敲不開捂在心口的那團濕霧,沒辦法。

終於看完了《記憶張愛玲》,一口氣,嘆不出。
惆悵,原來是會穿過字,鉆進你的骨子里。拽不出。

聽聽歌兒:張雨生《大海》


歌和人的命運
文章日期:2009年3月28日
【明報專訊】偶然聽到男歌手重唱家駒的《喜歡你》,非常動聽。心想,是否有優秀新人冒起,而我「聽漏耳」呢?
漸漸認得他的聲音,由於他刻意模仿家駒的唱腔,驟耳聽不出來,細心聽下去才聽出他是陳奕迅,他唱得好,又變成理所當然的了。
另一個我覺得重唱出色的是張敬軒,他唱林憶蓮的歌揮灑自如。相信他一直喜歡那些歌,得閒無事就唱,現場演繹出熟悉而喜愛的感覺。
近年很少真正流行的歌,許多新人喜歡重唱樂壇黃金年代的金曲,通常走音甩拍,全無感情,或感情過盛,唱到皺眉閉眼,像突然肚痛似的,真是「慘不忍聽」!
一首歌重新編曲以後,往往予人迥異感覺,例如蔡琴重唱張宇的《用心良苦》,歌手性別不同,唱腔不同,讓那句「錯放你的手」變成時而懊惱,時而蒼涼。
相信不少香港人還記得二十年前的六月,每次聽到張雨生的《沒有煙抽的日子》,都想起那段日子,以及他的英年早逝。張雨生是張惠妹的伯樂,阿妹重唱這首歌,聽來是完全不同的感覺。
一個為事而唱,一個為人而唱,我較喜歡張雨生那清澈如水晶的聲音,每個人每首歌都有自己的命運吧!
[關麗珊 http://www.voy.com/144163/]

曹又方:儉省的傷感 決然的美感

曹又方去世 平路哭的聲音
文章日期:2009年3月28日
【明報專訊】台灣知名作家曹又方,3月25日凌晨3時許,因急性心肌梗塞病逝台大醫院,享年67歲。
曹又方歷任多家報紙、出版社、雜誌社總編輯等職,曾任台灣圓神、方智、先覺等出版社發行人。也曾創辦並主編美洲《中報》的《東西風》文藝副刊。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愛情女子聯盟》、勵志方面有《做一個有智慧的女人》、《人生一定要精彩》等等。她的兒子李煒亦為作家,曾譯作品《書中書》。寫作以外,長期從事婦女運動,大力倡導心靈革命及環保運動。
曹又方以個性堅強見稱。1998年底她發現患上癌症,治癒後兩年,又發現卵巢癌復發,2001年底曹又方為自己安排了「快樂生前告別式」,特意穿上「三宅一生」寬袖典雅的黑衣,胸前襟上鮮紅玫瑰。她是首位女性為自己準備生前的喪禮,台灣文化界哄動一時。
與她早年在紐約相識的作家、香港光華文化中心主任平路,那次也去了告別式。她最欣賞曹又方的剛烈,「她不會濫情,對傷感很儉節」,能勇敢面對她自己形容為「凶險」的病情和人生,就像她寫作「用字都很準確和減省」,「告別式上也是她全集的發布會,她的邀請函寫的是『藉書的發表會的因緣,能夠再多見到你一次。』」
「曹又方個性很鮮明,喜歡的美感都很決然,也很任性,會隨自己的意思安排,也有能力安排。這是她生命的典範性,她堅持風格的人生態度。」如今曹又方真正離去,平路想:「她不會喜歡朋友哭得唏哩嘩啦。」雖然,她話裏有種哭的聲音。

a link:河西:纪念海子也是纪念一个狂飙突进的年代

3/26/2009

廖偉棠:海子二十年祭

這一年春天的雷暴不會將我們輕輕放過。
海子二十年祭。

文章日期:2009年3月26日
【明報專訊】編按:海子,詩人,活躍於標誌中國理想主義的上世紀80年代;今天是他逝世20年的紀念。他的詩歌、生存和死亡,將理想和精神推向純粹而亢奮的高度——是否因此,20年來他一直被不同方式紀念、並成為後來社會的烏托邦式冀願與批判的借代?廖偉棠,作為無數「海子時代的遺腹子」之一,談到海子之詩、海子之死,與它的時代反映,並創作一詩回應海子與現世。
覺醒:十個海子全部復活
這一年春天的雷暴
不會將我們輕輕放過
天堂四周萬物生長,天堂也在生長
松林茂密
生長密不可分
留下天堂,秋天肅殺,今年讓莊稼揮霍在土地
我不收割
留下天堂,身臨其境
秋天歌唱,滿臉是家鄉燈火:
這一年春天的雷暴不會將我們輕輕放過
這是海子的摯友、詩人駱一禾的詩《燦爛平息》,寫於1989年2月,1個月後,3月26日,海子在北京郊外山海關附近臥軌自殺,3個月後,駱一禾心臟病發於天安門廣場,5月31日搶救無效死亡,成為廣場上最早的死者。「這一年春天的雷暴不會將我們輕輕放過」彷彿詩讖,飽含了不詳、卻又暗藏就義者的驕傲,是的,繼他們之後,這一年還有千百名年輕而驕傲的就義者——「今年讓莊稼揮霍在土地/我不收割」,他們死於一個激烈時代所索求的祭奠,他們是這個渴飲青年之血的蒼老國度需要的無數次犧牲中的一次。
詩歌總是樂於成為時代無人聽取的預言家,如吊在籠中的卡珊多拉。幾乎與《燦爛平息》同時,海子寫下「斷頭台是山脈全部的地方/跟我走吧,拋擲頭顱,灑盡熱血,黎明/新的一天正在來臨」,那些最後日子的詩句總是充滿暴烈,「一群群野獸舔火燄刃/走向沒落的河谷盡頭/割開血口子。他們會把水變成火的美麗身軀」,暴烈總是迅速轉變成美,而反過來又正是這美麗引誘我們無懼暴烈。
春天,十個海子全都復活
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這一個野蠻而悲傷的海子
你這麼長久地沉睡到底是為了什麼?
《春天,十個海子》是海子遺作之一,我曾經相信他通過這首詩告訴我們:他的死是一次覺醒(決心),之前25年是沉睡。關於海子的自殺動機有種種說法:因為愛情、因為修煉氣功、因為詩歌界的不理解、因為最後一個浪漫主義詩人對農業文明消亡的抗拒,我卻一直執著地相信,他是帶詩歌給予的完滿幸福欣然赴死的。而經過近年我對80年代精神氣質的反覆思考,我更覺得海子的死是時代的必然,他成為一代人決絕的精神追求的高度凝聚點,並因此轟然燃燒。日後我們回想起那個純粹而混亂、飢渴而豐盛、彷徨而一意孤行的時代,必然會想起海子及其詩歌:「今天的糧食飛遍了天空/找不到一隻飢餓的腹部」——他預言的是我們如今真正的貧瘠。
80s:他的遺孀 90s:他的遺腹子
前些天我住在廣州一個朋友空置的家中,反覆地想及海子和他的同代人。這個朋友,也是海子時代的人,1989年他剛上大學,在北京,被風波波及;十年後他在南方成為文筆尖銳的文化評論家,再十年後的今天他再遷回到北京成為時尚雜誌的主筆和前衛音樂節的策劃人。我環視這空屋,彷彿被颱風打掃過,僅餘一箱尚未搬走的書籍,我檢視這些塵封的書籍,驚訝地發現它們大致和我遺留在珠海舊居書架上的書相同:中國社科出版社出版的「外國文學研究資料叢書」、北大學術講演叢書、三聯的「新知文庫」、走向未來叢書、過期的《讀書》雜誌……這些我於少年時代(他的青年時代)生吞活剝地貪婪吸收的營養,我們出於80年代遺留的知識飢渴症而瘋狂蒐羅的書籍,而今各自回歸各自的寂寞空屋。
我想,他,1989年的倖存者們,可以被稱之為海子時代的遺孀,至於我及許多70年代後半段出生的「同志」,可稱為海子時代的遺腹子。我們各自歸屬時代帶給我們的命運,或大道、或歧路、或蹊徑、或惘然不知去路,皆痛哭而返。海子時代的遺孀,更多地領悟到絕望的意味,絕地反擊、開始收復失地,然而在一路狂奔中頻頻遭遇似乎不可能的虛空,這虛空迎面而來,因為它植根於你做出選擇的姿態,從出發時便無可迴避。海子時代的遺腹子,出自弒父情結,曾經在90年代作出猛烈的反駁,反駁80年代無可救藥的激情,代之以所謂的冷靜和理性,殊不知海子的基因早已潛藏我們身體深處,它必須在關鍵時刻揭竿而起,否則可能會成為病毒。
海子在遺詩之一《黎明》中說:「我把天空和大地打掃乾乾淨淨/歸還給一個陌不相識的人」。我們,還是我們之後的一代,是這乾淨得荒涼之天地的厚臉皮的繼承者?1989年,我尚是一個內地中學的二年級生,驟然被多得難以承受的死亡驚醒,但直到海子去世兩年後才在一個選本中讀到他寫於1986年的一首詩《九月》:
目擊眾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遠在遠方的風比遠方更遠
我的琴聲嗚咽 淚水全無
我把這遠方的遠歸還草原
一個叫木頭 一個叫馬尾
我的琴聲嗚咽 淚水全無
遠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鏡 高懸草原 映照千年歲月
我的琴聲嗚咽 淚水全無
隻身打馬過草原
幽靈:我把這遠方的遠歸還草原
在整個90年代,海子僅憑這一首詩,成為我心目中的詩歌英雄。誠然裏面的許多修辭在今天已經成為濫調,正如他更著名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成為各地房地產廣告中的濫調一樣,80年代海子嘔心瀝血吐出的激情被那麼多成長於80、90年代的背叛者輕易地消費,他們不知道或故意忘記海子還寫過神秘的《打鐘》、恢宏的《亞洲銅》、沉實的《熟了,麥子》、絕望卻豁然的《春天,十個海子》,還有這首極其悲壯遼闊的《九月》。
遠方的遠必須歸還草原,而我們也必須隻身打馬過此草原。遠方的遠此刻成為了我們曾一意孤往的精神企望的隱喻,草原也順理成章成為時代的隱喻嗎?給出聯繫和答案似乎輕而易舉,而動身、甚至浴血求證卻是多麼艱難!這個春天,我多少次聽另一個早逝者張慧生為之譜曲、盲詩人周雲蓬演唱的《九月》淚流滿面,不惜為旁人和自己嘲笑。這一片乾淨得荒涼之天地,我們何從下筆?這一年春天的雷暴不曾將我們輕輕放過,何時它成為我們自身的力量,帶來更磅的風雨?
20年前,25歲的生命,他死得其所,這一個孤絕、憤懣卻有足夠的硬度去任人歪曲的幽靈,今天前來,以不曾變更的烙印為我們的青春標點。他把石頭還給石頭,讓勝利的勝利,只把青稞歸屬於青稞自己。
關於海子.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3月26日出生於安徽省懷寧縣的中國當代詩人。
1979年以15歲之齡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
1982年開始創作詩歌,屢獲獎項,最有名的一首詩為《亞洲銅》,曾出版詩集《河流》、《傳說》 、《但是水、水》等。
1989年3月26日25歲生日當天,在河北省山海關臥軌自殺。
年來他一直被詩壇以各種形式紀念,詩人模仿他的詩風、試圖將他的詩與劇本演出成戲劇,以及倡議將中國詩人節定在3月26日等等。
[文/廖偉棠]

a link:不過是光影:電視劇《傾城之戀》

a link:陳數的白流蘇蠻有味道


K,
中央電視臺八套,花了蠻多的黃金時間,播出張愛玲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傾城之戀》。原本以為會瘋狂追看,可是沒有。
沒有瘋狂,是因為此《傾城之戀》非彼《傾城之戀》,不是改編的“裁剪”原因,而是因了為了“政治正確”而灌了水。
2006年,是張愛玲逝世十周年,原本才女的出名地上海,預備弄個張迷國際研討會,準備得七七八八了。后來,聞聽有人向公安局舉報說:張愛玲是漢奸胡蘭成的老婆,為漢奸的老婆做紀念,等同于為漢奸做紀念。于是,在上海的那場紀念會,轉移去了香港浸會大學。大約,還是那批張迷啦,兩岸三地,加上日韓的。小女子去了現場,果然不過是“張迷”而已。
聞聽,隨后,張愛玲在上海的故居修繕,做了咖啡書吧。原本在門外嵌了一個銘牌,說明是作家張愛玲的故居。之后,也因為同樣的原因,撤牌了。

其實,從九十年代起,張愛玲的小說就在國內開禁,張的作品集子,不止一個出版社出,北京十月出版社2006年出的那套《张爱玲集》,若不是学术上不确定“祖师奶奶”是否还会有文字“出土”,差点就叫“全集”了。

也有不那么神经质的,如这次电视剧《傾城之戀》的出品方之一的杭州市委宣傳部。(該劇由中央電視臺文藝中心影視部、中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共杭州市委宣傳部、浙江華策影視有限公司和浙江金球影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
看這齣戲,張迷們或許會感到好別扭:怎么張愛玲筆下,一對男女的亂世的“矯情”情事,被放大成了抗日愛國主旋律劇。怎么想象白流蘇做了回戰地醫院的護士,而白寶絡走出家門成了抗日女將士。
整齣戲若兩張皮,難為編劇將張式情節和語言,與灌進來的抗戰“水”,攪和成一鍋粥。也難為好耐看的陳數小姐,一邊要和人對詠著“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見此良人”,一邊還要和妹妹一起扮演如女地下黨式的人物。
大概,唯有如此,《傾城之戀》才能“過關”,與張迷們相見吧。
也許,張筆下的“崩壞的時代”,從來也不曾過去吧。

于是,看這齣倒是考驗觀者了。怎樣才能看清了這戲的“戲魂”在哪兒?那是要費點神的。

陳數,倒是真像為白流蘇而生,戲“還魂”到祖師奶奶筆下時的流蘇。

小女子看來,白家,演得鬧了些,這戲鋪排得有點傻。主要是:話太多,較勁太露骨,沒了祖師奶奶筆下的“蒼涼”。

3/25/2009

閱讀時光:還有一本《記憶張愛玲》


記憶張愛玲
閱讀張愛玲書系:5
陳子善編
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年3月
ISBN 7-80713-218-3



陳子善的《編者小引》。

蘇友貞的《張愛玲怕誰?》

K,
看這書的出版日期,小女子猜:這原本是陳子善預備在上海華東師大為張愛玲逝世十周年紀念研討會送的冥禮吧。
誰知呢,祖師奶奶當年的“錯愛”與“愛錯”,令到這個不過是張迷們“粉絲間的私聚”,也沒能夠在Eileen早早兒成名的滬上完成。
也好,移去了范柳原與白流蘇的夢城,倒也就成就了小女子與祖師奶奶的一段冥冥的故事。

這書里,有胡蘭成晚年在臺灣與朱西甯、在日本與朱天文的合照,也有張愛玲與賴雅的合照。兩個未曾謀面的Eileen的男人,就這樣讓陳子善給捆綁在了一冊里。不知道,Eileen有知,是不是會惱了他。

蘇友貞的《張愛玲怕誰?》寫的真有趣,像是剝筍子,把祖師奶奶藏得深深的曲筆,一點點剝出來。小女子讀來,像是在看蘇女士“脫衣”,脫去她自己個兒早年非要從張那里躉來的一件件舊衫。一定是給裹得透不過氣兒來了吧。她是沒想到,偶像也是會令人窒息的。

讀來可憐的,是周芬伶寫的《張愛玲夢魘——她的六封家書》,那是四十歲的張愛玲,在遠東“掙扎之旅”間,給賴雅的六封家書,都是從香港發出的。“成名要趁早”的“天才”,怎么到了四十歲,活得那么張皇,好像自己筆下的人物。連給親愛的人兒的家書,筆底都“弄堂氣”地齷鹺了起來;一段原本美好的“友情”,也因了錢錢,變了味道:

一九六二年二月十日
我工作了幾個月,像一只狗,卻沒拿到一分酬勞,那是因為一邊等一邊修改的緣故,為了省時間,所以許多劇本會在最后一分鐘完成。剛完成第三和最后部分的大綱,并且剛送到宋家,想在農歷年前給他完成審稿,因為過年期間他會很忙,加上一個明星訴訟案,根本找不到他的人。

一九六二年二月二十日
為了要走六三年的運勢,我簡直要急瘋了——瘋言瘋語成了我唯一可用的心理道具——直到明年春天即可寫完Young Marshall的小說。“即時或從不”,我現在工作的情緒高昂。你可以給我最好的,就是在我身邊陪伴我,幫我,或給我一兩百塊錢來平靜我的心靈。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日
宋家冷冷的態度令人生氣,尤其他們他認為我的劇本因為趕時間寫得很粗糙,欺騙了他們。宋淇告訴我,離開前會付新劇本的費用,言下之意是不付前兩部,即《紅樓夢》上與下。……這些不確定的狀況加重我的基本開銷,更加深了我在這兒的悲慘。……

日期不詳
最后決定十六日回美。因為很早就通知現在住的旅社,無法變更,只好搬到宋家暫住兩周。對我和宋家而言,都是一場災難。他們不相信我的劇本,我不相信他們的付款,所以我不愿意多花錢在住宿上。……

張學書﹕當然賣斷
文章日期:2009年3月25日
【明報專訊】兩岸三通以後,如今的內地讀者,不用再苦等《小團圓》簡體版閹割引進,皇冠版甫一問世,已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本來塵埃落定的一些往事,又再度甚囂塵上,揚塵滾滾,路人之中,有些被嗆到氣管,引起強烈的咳嗽與飛沫,還有些被嗆到眼睛,以致鼻酸涕下。
對路人甲乙丙丁而言,《小團圓》的內容,或許真如張愛玲自己在信中所言:「情節複雜,很有戲劇性,full of shocks」(1976年1月25日致宋淇),而部分讀者的反應,也不幸驗證了宋淇的回信:「中外讀者都是一律非常nosy的人,喜歡將小說與真實混為一談,尤其中國讀者絕不理什麼是fiction,什麼是自傳那一套」。李碧華曾說:「張愛玲是一口井……不但是井,且是一口任由各界人士四方君子盡情來淘的古井……各人都在她身上淘,然而,各人卻又互相看不起呢,互相竊笑沒有人真正領略她的好處,盡是附庸風雅,只有自己是十大傑出讀者,排名甚前。」如今《小團圓》一出,十大傑出讀者自然更是自以為掌握第一手論據,不少人已開始詳細為小說中人對號入座。
其實,又有什麼往事是驚世駭俗、人所不知的呢?冰山的大半邊早已在她從前的著作中顯露端倪,如果說讀時仍有「手心冒汗」、「魂飛魄散」之感,也不過正如祖師奶奶的傳人邁克所言:「很少有作家肯這樣暴露自己的冷和殘酷」。對呀,教人驚異的不是事實本身,而是那種敘述的不留情面吧。從前人們以為她只是寫別人的故事才那樣,現在卻發現,她寫起自己來也是同樣冷面無情:「我在《小團圓》裏講到自己也很不客氣,這種地方總是自己來揭發的好。當然也並不是否定自己。」(張愛玲1975年7月18日致宋淇信)
真是:「大方得很,又放心得很。古井無波,愈淘愈有。於她又有什麼損失?」
托《小團圓》的福,本以熱火的「張學」 近來又添了一把柴,市面上稍好一些的張愛玲研究書籍都賣到斷了貨,包括這本才出版不久的《重讀張愛玲》。《重讀》其實是2003年廣西師大版《閱讀張愛玲》和2004年山東畫報版《再讀張愛玲》之延續。如果說2003年的《閱讀張愛玲》開了純作品研究的先河,那麼《再讀》和《重讀》也是延續了此書「客觀重理」的傳統,並將相關研究從早期成名作轉向中後期;《重讀》更是棄名作於不顧,轉談她後期的電影劇本創作、中英互譯,以及對於代表作《十八春》的修訂。全書二十餘篇文章,系從近年張學研究的上百篇論文中精選,作者陣容包括夏志清、李歐梵、劉紹銘、陳子善、陳建華等專家,也包括林緯欣、王羽等新人,重質不重名,若想了解張愛玲後半生的創作風格,不妨一閱。
當然,此書付梓之時,《小團圓》尚未問世,對於這本晚年罕見長篇的出土,專家學者們恐怕要像《十八春》第十七節的末句所言:「這是他們感情上的再出發。」
至於「十大傑出讀者」,建議可再買一冊《粉絲文化讀本》——與其忙認識別人,倒不如調轉頭來,認識你自己。
[.推薦人 不一可.]

3/24/2009

a link:“三劍客”與“太太客廳”

芭蕉(56575315) 11:58:45
哦,你老上夜班也不是回事啊
芭蕉(56575315) 11:58:54
毁人不倦的报社
赵四(522097714) 11:59:32
没办法,慢慢来吧,俺想去资料室,人家不给机会呀
赵四(522097714) 11:59:45
还假装很看重你的样子
赵四(522097714) 11:59:57
且,谁信呀,谁歇罕呀
芭蕉(56575315) 12:00:15
上周那上海电视台的敖姐咨询我的股票涨了2元了,15%了,估计她还不会出,等着下周又跌回去了
芭蕉(56575315) 12:00:26
资料室很好吗?
关关(289834164) 07:36:02
我想去圖書館上班
芭蕉(56575315) 12:00:49
我都不想上班了
赵四(522097714) 12:01:17
俺还想去新闻研究所
关关(289834164) 07:36:37
俺正不上ing
芭蕉(56575315) 12:01:20
嘿嘿,我以前的理想就是办个家庭的庭院式的咖啡馆+图书馆
赵四(522097714) 12:01:25
人家也不答应呀
赵四(522097714) 12:02:02
俺这小命给攥人家手里了
芭蕉(56575315) 12:02:04
炒股赚钱,上班也赚钱,但上班太不自由了
关关(289834164) 07:37:25
搞點小沙龍是吧?我也想過
赵四(522097714) 12:02:09
由不得自个儿了
芭蕉(56575315) 12:02:21
红红干吗啊
芭蕉(56575315) 12:02:28
咱不干了还不成?
赵四(522097714) 12:02:35
俺想当坐家
关关(289834164) 07:37:56
林徽因的“太太沙龍”
芭蕉(56575315) 12:02:42
干吗不能由着自己啊
芭蕉(56575315) 12:02:51
我很喜欢那个太太沙龙
赵四(522097714) 12:03:01
如果不是为了钱钱,俺一准炒了他们
赵四(522097714) 12:03:15
不过会有这么一天的
芭蕉(56575315) 12:03:17
但是老这么漂着,总不能安定下来就很麻烦
关关(289834164) 07:38:40
最好的醋窖@@
芭蕉(56575315) 12:03:28
挣钱钱的途径有很多种呢
芭蕉(56575315) 12:03:40
醋窖只会自己心里发狠了
芭蕉(56575315) 12:03:56
真要跟人明里较劲,就没胆了
关关(289834164) 07:39:38
不是太太醋,是先生們@@@
赵四(522097714) 12:04:23
是,
芭蕉(56575315) 12:04:36
呵呵,先生是醋缸
芭蕉(56575315) 12:04:48
前生一定是掉进醋缸里了
芭蕉(56575315) 12:04:52
所以。。。
赵四(522097714) 12:04:55
俺天生胆小
芭蕉(56575315) 12:05:30
今天出太阳了
芭蕉(56575315) 12:05:39
风依然挺大的
关关(289834164) 07:41:04
蕭乾給林徽因的散文集寫序,說到梁思成和金岳霖,兩個煙斗看著林,才高八斗,也只有看著笑的份兒。可好玩兒了。
芭蕉(56575315) 12:05:48
京城的天气又冷了下来
芭蕉(56575315) 12:05:54
春天还没有影子呢
赵四(522097714) 12:06:14
海口热死了
芭蕉(56575315) 12:06:23
呵呵,夏天到了
关关(289834164) 07:41:42
芭蕉那天“代”我們去找找梁林的老宅子?
芭蕉(56575315) 12:06:26
真好
芭蕉(56575315) 12:06:30
好啊
芭蕉(56575315) 12:06:52
我先去搜一下地址
赵四(522097714) 12:07:08
咱们的群不就是太太沙龙吗?
关关(289834164) 07:42:29
昨天熱到中暑,王老吉搞了一箱子,還銀黃了好幾包
芭蕉(56575315) 12:07:29
80元一箱
赵四(522097714) 12:07:30
每个人都穿着睡衣,比沙龙还沙龙呢
芭蕉(56575315) 12:07:35
呵呵
关关(289834164) 07:42:59
40
芭蕉(56575315) 12:07:55
洗衣机停了,我去晒衣服。。稍等
赵四(522097714) 12:08:01
俺喝白水
关关(289834164) 07:43:23
賢惠
赵四(522097714) 12:08:16
能干
关关(289834164) 07:44:38
俺在訓練狗狗,準備回江南時,高寶們好帶。
芭蕉(56575315) 12:09:25
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为核心的聚会,钱钟书戏称“太太沙龙”,暗含贬低的意味。能让一代天才金岳霖为他终生不娶,游离于两位超一流男士之间,令对方友好相处,至死无一句怨言,这本身就暗含了不少心机与残忍。此种手腕,能有几人做到?赵四(522097714) 12:10:51
俺哪怕能捞上一个呢
关关(289834164) 07:46:31
最大的壇子是徐志摩。為了聽林的演講,南京飛京城,飛機失事,歿了。林有兩文憶志摩。天下男士莫不醋呢
芭蕉(56575315) 12:52:37
在找林徽因的老宅
芭蕉(56575315) 12:53:22
东堂子胡同53号芭蕉(56575315) 12:53:36
文物局的网站上说这是梁思成的故居
芭蕉(56575315) 12:57:08
新林院8号,中国现代著名建筑师梁思成与林徽因从1946年到1954年的居所
关关(289834164) 08:33:02
林徽因是當年接待泰戈爾的美女啊,不是這個老太太啦
芭蕉(56575315) 12:58:13
上图是清华新林院8号,现在已被一些“搭建物”遮掩
关关(289834164) 08:33:30
太太的客廳
芭蕉(56575315) 12:59:26
始建于元代的总布胡同,一路走到今天,有很多传奇。百岁老人马寅初夫妇是这条胡同里有名的长寿夫妇;梁思成与林徽因在这居住的房子成了有名的“太太的客厅”;这里有美国世界“钢铁大王”洛克菲勒为其父母建造的豪宅,这里有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主要导火索,这里是一个让人吃惊与着迷的地方......
赵四(522097714) 13:00:19
总布胡同在哪个方位?
关关(289834164) 08:35:46
http://news.xinhuanet.com/school/2007-04/17/content_5988373.htm
芭蕉(56575315) 13:02:17
为了寻找这“北总布胡同3号”,我前后去了6次。但由于门牌改动等原因,始终一无所获。关于那段经过,我把它记述在我的《风景──京城名人故居与轶事》一书的第五册里。没想到的是,在书出版后不久,我突然接到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先生打来的一个电话。他告诉我:老宅如今的门牌是24号,他愿意亲自带我前去。
  那院子当初之所以未能引起我的注意,是因为它位于胡同中段、隐藏在一个饭馆旁边小夹道的后面。南边的一排房子显然是年头已久的老屋,从靠西的大门进去,则是一座几乎占了整个院子的新居民楼。那楼房建于20世纪80年代,原先院中的大部分建筑都被拆除。它完全彻底地破坏了整个院子的格局,难怪梁从诫先生不断地摇头叹息。
  大门一侧有棵老树。梁从诫称那树为“马樱花树”,也有人叫它“芙蓉树”。梁从诫的姐姐梁再冰在她写的文章中曾经介绍,梁家住的是一个“两进小四合院,两个院之间有廊子,正中有一个垂花门,院中有高大的马樱花树和丁香树”。如今那马樱花树虽然还在,而正房、廊子和垂花门却已经不见踪影了。
芭蕉(56575315) 13:02:50
北总布胡同属东城区建国门地区,在东总布胡同东段北侧,南北沟通东总布胡同与金宝街,长约400米;胡同东侧有两条支巷通先晓胡同,西侧从南往北依次与小羊宜宾胡同、前赵家楼胡同、后赵家楼胡同、向春胡同、盛芳胡同相通。清乾隆时称"城隍庙胡同",宣统时称"城隍庙大街",1947年改称"北总布胡同"。
芭蕉(56575315) 13:03:10
《燕都丛考》记载:"城隍庙街在崇文门内,东单牌楼北,东总布胡同东口,因街内有城隍庙,故名。此城隍庙建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六月间,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重修。彼时香火甚盛,嗣经二十六年拳匪事变,香火渐萧条。民国八年(1919年)五月,以此庙有碍交通,遂拆毁,但街名至今未改。"
关关(289834164) 08:39:29
北京人,天天活在歷史里。都不知道稀罕了。
芭蕉(56575315) 13:04:36

老舍:她那麼看過我

她那麼看過我
老舍
人是為明天活著的,因為記憶中有朝陽曉露;假若過去的早晨都似地獄那麼黑暗醜惡,盼明天干嗎呢?是的,記憶中也有痛苦危險,可是希望會把過去的恐怖裹上一層糖衣,像看著一齣悲劇似的,苦中有些甜美。無論怎麼說吧,過去的一切都不可移動;實在,所以可靠;明天的渺茫全仗昨天的實在撐持著,新夢是舊事的拆洗縫補。  
對了,我記得她的眼。她死了許多年了,她的眼還活著,在我的心裏。這對眼睛替我看守著愛情。當我忙得忘了許多事,甚至於忘了她,這兩隻眼會忽然在一朵雲中,或一汪水裏,或一瓣花上,或一線光中,輕輕的一閃,像歸燕的翅兒,只須一閃,我便感到無限的春光。我立刻就回到那夢境中,哪一件小事都淒涼,甜美,如同獨自在春月下踏著落花。
  這雙眼所引起的一點愛火,只是極純的一個小火苗,像心中的一點晚霞;晚霞的結晶。它可以燒明瞭流水遠山,照明瞭春花秋葉,給海浪一些金光,可是它恰好的也能在我心中,照明瞭我的淚珠。
  它們只有兩個神情:一個是凝視,極短極快,可是千真萬確的是凝視。只微微的一看,就看到我的靈魂,把一切都無聲地告訴了給我。凝視,一點也不錯,我知道她只須極短極快地一看,看的動作過去了,極快地過去了,可是,她心裏看著我呢,不定看多麼久呢;我到底得管這叫作凝視,不論它是多麼快,多麼短。一切的詩文都用不著,這一眼道盡了“愛”所會說的與所會作的另一個是眼株橫著一移動,由微笑移動到微笑裏去,在處女的尊嚴中笑出一點點被愛逗出的輕優,由熱情中笑出一點點無法抑止的高興。
  我沒和她說過一句話,沒握過一次手,見面連點頭都不點。可是我的一切,她知道;她的一切,我知道。我們用不著看彼此的服裝,用不著打聽彼此的身世,我們一眼看到一粒珍珠,藏在彼此的心裏;這一點點便是我們的一切,那些七零八碎的東西都是配搭,都無須注意。看我一眼,她低著頭輕快地走過去,把一點微笑留在她身後的空氣中,像太陽落後還留下一些明霞。
  我們彼此躲避著,同時彼此願馬上摟抱在一處。我們輕輕地哀嘆;忽然遇見了,那麼凝視一下,登時歡喜起來,身上像減了分量,每一步都走得輕快有力,像要跳起來的樣子。
  我們極願意說一句話,可是我們很怕交談,說什麼呢?哪一個日常的俗字能道出我們的心事呢?讓我們不開口,永不開口吧!我們的對視與微笑是永生的,是完全的,其餘的一切都是破碎微弱,不值得一作的。  
我們分離有許多年了,她還是那麼秀美,那麼多情,在我的心裏。她將永遠不老,永遠只向我一個人微笑。在我的夢中,我常常看見她,一個甜美的夢是最真實,是純潔,最完美的。多少多少人生中的小困苦小折磨使我喪氣,使我輕看生命。可是,那個微笑與眼神忽然的從哪兒飛來,我想起惟有“人面桃花相映紅”差可比擬的一點心情與境界,我忘了困苦,我不再喪氣,我恢復了青春;無疑的,我在她的潔白的夢中,必定還是個美少年呀。
  春在燕的翅上,把春光顫得更明瞭一些,同樣,我的青春在她的眼裏,永遠使我的血溫暖,像土中的一顆籽粒,永遠想發出一個小小的綠芽。一粒小豆那麼小的一點愛情,眼珠一移,嘴唇一動,日月都沒有了作用,到無論什麼時候,我們總是一對剛開開的春花。
  不要再說什麼,不要再說什麼!我的煩惱也是香甜的呀,因為她那麼看過我。

玫瑰叫什麼名字都是香的

生命的本質
文章日期:2009年3月24日
【明報專訊】洋戲的中文譯名通常九唔搭八你說能有多俗就有多俗,《一百萬零一夜》顯然是個大大的例外令人感到耳目一新。

以遙遠的印度神秘的印度為故事背景的電影早已設定了香港觀眾的神話嚮往,翻譯者將之冠以百萬零一,正好召喚了香港觀眾對於《一千零一夜》的童年故事記憶,反正香港觀眾大多是印度波斯搞不清楚的還常以為是同一個區域同一個源頭,對於那些曖昧的國度,我們統統覺得遙不可及不可理解。更何,英文戲名確有millionaire之詞正好配合百萬傳說之意。這樣的戲名予人幻想至少不會一眼看盡確是前所未有的兼具精準和創意。

至於電影內容,細心的觀眾不難明白說的雖是神話般的曲折傳奇但又,唉,何嘗不是現實裏的日常生活遭遇。是的,我們很少能夠幸運如斯一朝發達,也不常倒楣如斯接受一波又一波的折磨考驗,然而剖開電影情節的戲劇營造直接翻開最底層的文學隱喻,那其實只是訴說生命裏的一個簡單本質﹕you never know what's coming to you。

好吧你說這是無奈也罷說是奇妙也好總之這是每個人皆必經歷的生命歷程。每天每日每分每秒的遭遇景看似獨立發生其實都是層層相扣緊緊相連,此時此刻出現了某種情而你作出了某種抉擇,當你以為解決了,當你以為完成了,殊不知到了某天某日某分某秒卻又發生了某一種景而你恍然明白,眼前的抉擇原來一直受到昔日的抉擇所影響所左右所局限。眼前雖然只有四個答案,但在四個答案的遙遠背後其實早已銘刻了另一個更大的答案問題只是你能否抓得住和看得見。此時此刻發生的悲劇也好樂事也罷,像種子發芽一樣,或像麵粉發酵一樣,到了你想不到的時間和不敢想的時候,便會重新冒出來,推動你踏出下一步走往下一個方向。

隨你喜歡把這種狀態名為什麼。蝴蝶效應,混沌理論,緣起性空,因緣和合,隨機變異……都可以,你喜歡就好。因為不管我們叫它做什麼,都改變不了生命流動關關相扣的本質道理。玫瑰叫什麼名字都是香的;生命,理解不理解,終究是奇妙的歷程。

馬家輝

不過是光影:《海上鋼琴師》


關關:用谷歌搜老葉“來電”。趙四“吃醋”。用繁體。
YE:新鮮說法。明天搜。江南見!
關關:江南見。
YE:趙四小姐我認識么?你的博客好像不能留言啊。
關關:HH啊。念念舊吧。我留信箱。怕不相干的人打擾了。
YE:原來是HH啊。我離海南很遠了。生意場是個大醬缸,好懷念過去的寧靜與悠閑
關關:你以為是誰@醬過了再寫會更有味道吧。又一個版本的《圍城》
YE:你看過電影海上鋼琴師嗎?我覺得我有點像上面那個1900,你下載看看,好片子,比圍城有味
關關:海上情結啊@給我你的地址,寄本編的書《天涯熱風》,或許會見到過去的影子。
YE:@#$%^&*(在開會
關關:等著吧,各自珍重!

3/23/2009

a link:我的南大。我的戲曲。我的老師。

a link:有一只熊在心里低吼

心向往之:8003。唐樓。《小團圓》。

8003 唐樓沙龍:圍讀《小團圓》邀請

8003 的朋友都愛讀書,在這杜鵑花、木棉花遍開的春日,你願意跟各位同學及友好圍坐到上環的老唐樓裏,一起分享閱讀久等33年的張愛玲「新作」《小團圓》嗎?
是次讀書會將採用輕鬆的小組分享形式(並非講座),參加的朋友敬請預先讀完《小團圓》,到時候請踴躍跟大家分享你的思考、觀察、心得、感言、發想……

日期:4月3日(星期五)

時間:7:30 pm – 10:00pm

地點:上環西街 41號(請參閱附件地圖)

主讀嘉賓:張潔平小組(亞洲周刊記者)(註)

為惡文人的“我”想哭

以生活在“惡文人”如此“我”的國度,為恥。
香港奇遇
文章日期:2009年3月23日
【明報專訊】編按:著名華人作家余秋雨,其言行著作年來皆備受爭議:無論文革 時期當共產黨文膽的傳言,至其代表作《文化苦旅》為他人以專著指斥其誤,最近的波瀾則是四川地震被指含淚勸止受難孩子家長向當局追究責任。於此種種,余秋雨終揮筆疾書,以「被譭謗者」的身分向香港媒體作出澄清和「勸說」。
香港以前來得不多。去年浸會大學聘擔任「全人教育奠基教授」,每年就有五個月時間要留在香港了。與香港文化界朋友一交談,大吃一驚,才知道在香港傳媒間有一些非同尋常的奇怪經歷。今天由近及遠,先講三件,供朋友們品鑑。
說地震:司法程序不能急
第一件怪事,好像有人說在去年汶川地震期間曾用一篇博客阻止了當地請願民眾,表現了一種站在政府立場上的「冷血」,受到網民的批評。據說,香港好幾家報刊都炒作過此事。
這真是把事情徹底顛倒了。是一個從來不碰電腦、不上網的人,去年地震後急急趕赴災區救助,確實與幾個心理醫生一起勸說過那些跪在那裏要求懲處劣質建築承包商的災民。的勸說被人記錄了,出現在網站,有四個要點——
一,明確提出,必須嚴懲劣質建築的承包商和背後的責任人,要求有關部門在搶救生命的同時盡力留下劣質建築的實物證據,以便今後進入司法程序;
二,當時堰塞湖危在旦夕,時時有可能決壩,幾十萬人都在匆忙轉移,因此也勸說那些災民,把法律的事交給律師處理,自己應該快速與其他民眾一起轉移出危險地帶;
三,還誠懇地告訴那些災民,這次地震壞了災區的絕大多數建築,而且毀損的路線非常怪異(例如隔一條路,這邊連鋼鐵構架的廠房都倒塌了,那邊連泥磚陋牆都沒倒),因此要作法律論定難度很高,需要耐心等待,不要太急;
四,身邊的大量救援醫生判定,這些災民當時的行為是精神刺激後的病理反應,應該阻斷他們的行為,進行心理救助。因此,就用各種語言進行勸導。當時,很多受災比他們更嚴重的災民,也與我們一起在勸導他們。
我們的勸導效果很好,這些災民及時轉移到安全的帳篷裏,並立即受到醫生們的心理救助。這個時候我又連續發表好幾篇文章,呼籲政府今後要在保護民眾生命安全上加強立法,嚴厲懲處那些在房屋品質、食品安全、環境污染方面的不法分子。
的這些勸導和呼籲,通過報紙、電視、網站廣為傳播,覺得這是知識分子在災難中應該承擔的責任。但是,就在勸導災民的第一天,有幾個人向網民挑唆,說我是在「阻止民眾請願」。有些網民粗心,跟他們起哄了幾個小時。第二天一早,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網民看到了的真實言論,全都站到了一邊。
因此,香港傳媒有關這事的報道,完全不符合事實。在現場看到,那裏根本不存在任何「政治議題」。有人要把這些可憐的災民當作「政治議題」的工具,那倒真是「冷血」了。
雖然不上網,卻有一個讀書俱樂部為我打理的博客。那裏記錄了在災區的不少講話,香港傳媒界朋友應該全面瀏覽一下再發言。千萬不可以道聽塗說、拾人牙慧。
說文化苦旅:教授早代我駁斥
第二件怪事,稍稍遠一點。上海有一個人寫書聲稱發現了的《文化苦旅》中有一百多個「文史差錯」,轉眼間立即爆紅爆富。但是,這件事的疑點實在太大了,因為《文化苦旅》中的不少篇目已成為兩岸三地大學和中學的語文教材達十年之久,那麼多講究辭章的語文教師為什麼都沒有發現呢?這本書連錢鍾書、季羨林、金克木等國學大師都仔細看過,香港的饒宗頤先生也邀到他家談過這本書,為什麼他們都沒有發現?終於,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章培恒教授,親自以八十高齡連續寫了好幾篇萬字長文一一予以駁斥,並判定那人是「誣陷」,一場風波總算過去。奇怪的是,香港傳媒晚了幾拍,居然大篇幅刊登大陸上不知是誰「整理」的我與那個人唇槍舌劍的「辯論材料」。不可思議的是,一位以前曾經任職香港中文大學的中文教授還與其他幾個香港文人一起撰文批評在辯論中態度不好。接,香港書展還把那個人邀請來作為主要嘉賓為讀者簽字,這是在大陸任何一座城市都是絕不可能發生的事。香港的有些教授不重視中文,這知道,但是也不應該對中文生疏到這個地步。香港的傳媒至少也應該有一點最起碼的新聞規則吧,例如拿起電話稍稍打聽一下有沒有與那個人見過面、辯論過。今天,要抱歉地告訴香港傳媒界,至今還不知道那個人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更不知道他咬文嚼字的那本《文化苦旅》,是哪一個版本,出於誰的手筆。
第三件怪事,更遠一點。中國大陸在九十年代之後,那批沉寂已久的「文化殺手」重新冒頭,借「言論自由」之名譭謗一切文化名人,終於輪到了。他們譭謗在「文革」期間參加過一個叫「石一歌」的寫作組,寫過很多「文革文章」。這種譭謗,因為可笑地違背了大陸民眾人人皆知的政治常識,不可能在譭謗圈之外產生任何影響,書籍的銷售量依然成倍地增長。但是,香港沒有這種常識,因此反而為那種譭謗留出了市場。有些香港傳媒界的老朋友似乎想為說幾句話,結果還是各打五十大板,反而白白送給譭謗者一半話語權。
說石一歌:只有南方媒體仍在談
正是為了給香港傳媒界解套,我在八年前發表了一個懸賞:「任何人只要能夠出示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用「石一歌」的名義寫過一篇、一段、一節、一行、一句他們指控的文字,立即支付自己的全年薪金作為獎勵,並把揭露的文字在全國報刊上公開。」把懸賞期定為一百天,由上海市律師協會的監事長監督執行。後來,又連續延期六次,一共為六百天,沒有一個人來領賞。從此以後,內地報刊間再也沒有這方面的譭謗了,那些譭謗都只能從廣州一帶移師香港。最近一次有關「石一歌」的譭謗,仍然出現在香港的一家雜誌上。
說了上面三件怪事,不能不對香港的文化傳媒界勸說幾句了。不知是什麼時候種下的病根,你們中的不少人太喜歡顛覆性、毀損性的新聞,結果給大陸上那些已經日漸潦倒的「整人一族」鑽了漏洞。他們這些年也漸漸摸熟了你們的胃口,而且已經知道在香港譭謗大陸人士十分安全,因為被譭謗者很難知道,成了「缺席審判」,一旦知道也不知如何起訴。這就使這批人如入無人之境,任意胡言亂語,還有可能博取一個「持不同政見者」的美名。發現,在香港譭謗的那些人,每次都想把往政治上推。但遺憾的是,是一個最純粹的自由文人,離政治實在太遠,不僅沒有一官半職,而且也不是任何層級的「代表」、「委員」,甚至,連那些帶有一點官方背景的作家協會、文聯也沒有參加,政府發給作家的津貼,當然也沒有領取過一分。寫作幾十年,沒寫過任何政治文章。因此,硬要把推向政治,恐怕難度太大。
據楊長勳教授統計,近十年來,中國譭謗最起勁的城市排名,第一是廣州,第二是長沙,第三便是香港。區別是,廣州和長沙的譭謗者都知道自己在譭謗,但香港並不知道,這個區別很有意思。
香港,本來可以在觀念更新、政治改革、社會理性、輿論監督等方面對大陸產生更大的正面影響,可惜這些年來影響日漸減少,幾乎已經歸零。這不是大陸閉塞,實際上,現在大陸民眾到香港來旅遊像潮水一般,對香港的傳媒言論並不陌生。但是,由於還是「整人一族」在高談闊論,大陸民眾對這種言論實在太耳熟了,因此愈來愈不當一回事,連帶地讓不少有分量的言論也蒙受鄙棄,真讓人扼腕。
香港文化的重建,還有許多門檻要跨越。對此,很多年前曾在「香港—倫敦—巴黎—東京」四城研討會上專門發表過演講。這幾年的觀察使產生新的判斷:言論自由是香港文化的一個永恆基礎,但是,如果這裏不分真偽善惡地成了一個謠言天堂,成了那幫「整人一族」的最後庇護地,那麼,以傳媒為樞紐的香港文化,在大中華整體格局中的地位就令人耽憂了。
[文/余秋雨 編輯/黃靜]

為村上的“蛋”想哭

跑步與蛋
文章日期:2009年3月23日

【明報專訊】連續沒有間斷的跑步三個星期,對不起,準確的說是連續沒有間斷的三個星期每天跑步二十至四十五分鐘(而已),這分明是讀了村上春樹的《關於跑步我想說的其實是……》的後遺影響。把跑步(或者任何形式的會流汗的帶氧運動)看作是創作人的排毒方法,把創作過程中的尖酸刻薄挑剔說謊作大邪惡淫賤一一排呀排出去,回復保持一個乾淨的思想和身體——這三個星期來基本上神清氣爽,能量水平工作效率頗高,看來村上先生的建議的確有效,畢竟他身體力行二十多載,長跑已經成為他的第二專業。
其實過去的三個星期也每天在吃蛋,而且是不同烹調方式口味風格的蛋,自家做的外頭吃的:水煮連殼蛋全熟半熟,打蛋在加醋水中「搞」出一個「波」蛋,散蛋花湯,蒸三色水蛋,蒸水蛋加意大利porcini菌乾,白與豉油可加可不加,還有荷包蛋黃埔蛋芙蓉蛋,用牛油推出鹹蛋黃來拌炒豆角也算是蛋——這樣堅持蛋蛋蛋也跟我的偶像村上春樹先生有關,因為他在眾多非議甚至杯葛的情下決定出席以色列耶路撒冷獎頒獎禮,毫不客氣的發表了一篇譴責那些冷血地、高效地、有系統地殺人的制度高牆,反對以色列以壓倒性軍事力量打擊巴勒斯坦人的演說。演說題為《站在雞蛋一邊》,「在一道堅固的高牆與一個撞破在牆上的雞蛋之間,我永遠會站在雞蛋的一邊」。
覆重讀這擲地有聲的一句,真有哭的衝動。你我作為一個個人,多多少少也是一個蛋,面對那原是被假設要保護我們但結果在鎮壓我們的高牆,只能奮身以蛋相擊——既然蛋破,就不要浪費蛋黃蛋白,努力演繹多元蛋菜式,心中蛋氣長存,相信對美食素有研究的村上先生一定支持。
[歐陽應霽]

a link:航母。中國。梁光烈。

鄭培凱:“五四”九十年

「五四」九十年
文章日期:2009年3月22日
【明報專訊】記者來訪,問我對「五四運動」的看法,並且告訴我內地有段順口溜:「社會複雜了,紅樓寂寞了,青年功利了,五四過時了」。他問,五四是否過時了?為什麼現在的青年會有這種想法,是不是社會複雜了,人們現實了,五四的理想主義就過時了?
我覺得問題提得非常好,而且及時。單從出現問題,反思問題的本質,懷疑問題的論述方式,就可見得,「五四運動」雖然已經過了九十年,當時提出的重大議題並未過時。仔細想想這段順口溜,其思維邏輯只有一個「了」字貫串,以一種現在完成式的語氣,烘托出模糊卻混淆的思維語境,聯繫起毫不相干的概念與歷史現實,最後居然得到「五四過時了」的結論,豈不荒唐!作為順口溜,作為說相聲、耍嘴皮的妙言趣語,作為春節晚會上不用大腦的小品表演,博人一笑,讓人在緊張的現代生活中輕鬆一下,這個段子還蠻有趣的,有點像內地街邊小攤上的麻辣湯,是普羅大對嚴肅正經思維的反諷,管你邏輯不邏輯的,也不管好吃不好吃,先麻辣你一下,刺激你一下,逞個口舌之快。至於「五四」到底過不過時,傳布順口溜的人是不上心的,當然就更談不上關心了。像過去喊口號一樣,史大林爺爺如何如何,畝產萬斤如何如何,林副主席永遠健康,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 要進行到底,摸石頭過河是硬道理……喊的時候,上過心嗎?仔細想過自己嘴巴裏吐出來的語句有什麼意義嗎?
說到五四運動,我們首先要認清,有不同層次的五四愛國運動與五四新文化運動,有廣義的五四文化自覺與轉型,也有狹義的五四政治參與及運動。雖然這一切都屬於籠統而言的五四運動,但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廣義的文化影響是深遠的,歷久不衰,而狹義的運動則有歷史階段性,是會時過境遷,讓人感到「過時」的。五四新文化運動提出民主與科學,若是只當成口號,作為社會運動或學術改革的政策,恐怕還沒有觸及民主與科學的真正內涵。五四新文化強調民主與科學,從廣義的文化變遷角度來看,其真正內涵,是擺脫口號式的強制性集體心態,超越不動大腦的順口溜思維,是個人主體尊嚴的確立,是批判思維(對外界也對自我 )的提升,是放開胸懷對客觀真理的尊重,也是對不同立場不同意見的寬容理解與接納。
我時常想,陳寅恪並非五四運動的健將,只是書齋中的學者,甚至在政治態度上有點遺老心態,但是,他畢生堅持的「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原則,其實就是五四新文化的關鍵內涵。甚至連他欽仰的海寧王小辮子忠愨公靜安先生,撇除了他糾纏於前清的政治理念與個人情感困境,也是弘揚新文化、新思潮,提倡獨立自由思考的典範。五四運動過了九十年,我們回頭看看,也要仔細想想,民主與科學的真正內涵與精神是什麼,是誰在堅持與發揚。
只要想想我們還有點反思與批判的能力,還努力辨別真偽,還不會被口號或順口溜牽鼻子走,就知道,五四新文化精神尚未過時。
[文.鄭培凱 學者.詩人 近作有《樹倒猢猻散之後》等]

3/22/2009

a link:閱讀時光:董橋《絕色》



董先生這書里,有一篇文字叫作《誰怕維琴妮亞-吳爾芙》,文中寫道:
聽說她寫完一部小說往往心力崩潰,神志紊亂,總要休息一段日子心情才能平靜下來。細心推敲她筆底的處處靈犀,我也隱約感受到她的焦慮她的躊躇,一字一句絕不馬虎。她的作品氣韻很荒寒,仿佛茫茫雪地上的幾株枯樹,遠看絕望,近看倔強,再看孤傲;養一養神翻開下一頁,冷風中她懷抱的永遠是篝火余燼的一念之欲,不是紅塵的眷戀不是愛恨的執著,是她一次次的夢醒。我於是不再計較吳爾芙作品的鋪陳了:我只管閱讀她的句子,一句接一句慢慢讀,最后獨出的內心獨白竟是我的獨白而不是她的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