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2009

鄭培凱:“五四”九十年

「五四」九十年
文章日期:2009年3月22日
【明報專訊】記者來訪,問我對「五四運動」的看法,並且告訴我內地有段順口溜:「社會複雜了,紅樓寂寞了,青年功利了,五四過時了」。他問,五四是否過時了?為什麼現在的青年會有這種想法,是不是社會複雜了,人們現實了,五四的理想主義就過時了?
我覺得問題提得非常好,而且及時。單從出現問題,反思問題的本質,懷疑問題的論述方式,就可見得,「五四運動」雖然已經過了九十年,當時提出的重大議題並未過時。仔細想想這段順口溜,其思維邏輯只有一個「了」字貫串,以一種現在完成式的語氣,烘托出模糊卻混淆的思維語境,聯繫起毫不相干的概念與歷史現實,最後居然得到「五四過時了」的結論,豈不荒唐!作為順口溜,作為說相聲、耍嘴皮的妙言趣語,作為春節晚會上不用大腦的小品表演,博人一笑,讓人在緊張的現代生活中輕鬆一下,這個段子還蠻有趣的,有點像內地街邊小攤上的麻辣湯,是普羅大對嚴肅正經思維的反諷,管你邏輯不邏輯的,也不管好吃不好吃,先麻辣你一下,刺激你一下,逞個口舌之快。至於「五四」到底過不過時,傳布順口溜的人是不上心的,當然就更談不上關心了。像過去喊口號一樣,史大林爺爺如何如何,畝產萬斤如何如何,林副主席永遠健康,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 要進行到底,摸石頭過河是硬道理……喊的時候,上過心嗎?仔細想過自己嘴巴裏吐出來的語句有什麼意義嗎?
說到五四運動,我們首先要認清,有不同層次的五四愛國運動與五四新文化運動,有廣義的五四文化自覺與轉型,也有狹義的五四政治參與及運動。雖然這一切都屬於籠統而言的五四運動,但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廣義的文化影響是深遠的,歷久不衰,而狹義的運動則有歷史階段性,是會時過境遷,讓人感到「過時」的。五四新文化運動提出民主與科學,若是只當成口號,作為社會運動或學術改革的政策,恐怕還沒有觸及民主與科學的真正內涵。五四新文化強調民主與科學,從廣義的文化變遷角度來看,其真正內涵,是擺脫口號式的強制性集體心態,超越不動大腦的順口溜思維,是個人主體尊嚴的確立,是批判思維(對外界也對自我 )的提升,是放開胸懷對客觀真理的尊重,也是對不同立場不同意見的寬容理解與接納。
我時常想,陳寅恪並非五四運動的健將,只是書齋中的學者,甚至在政治態度上有點遺老心態,但是,他畢生堅持的「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原則,其實就是五四新文化的關鍵內涵。甚至連他欽仰的海寧王小辮子忠愨公靜安先生,撇除了他糾纏於前清的政治理念與個人情感困境,也是弘揚新文化、新思潮,提倡獨立自由思考的典範。五四運動過了九十年,我們回頭看看,也要仔細想想,民主與科學的真正內涵與精神是什麼,是誰在堅持與發揚。
只要想想我們還有點反思與批判的能力,還努力辨別真偽,還不會被口號或順口溜牽鼻子走,就知道,五四新文化精神尚未過時。
[文.鄭培凱 學者.詩人 近作有《樹倒猢猻散之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