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2009

a link:不敢見董橋

http://www.ln.edu.hk/chi/Schedule.pdf
K,
這麼個“當代文學六十年”的春日會,讓小女子心向往之,卻也不敢貿然前去。不敢去,是因為有不敢見的人,哪怕遠遠地。
那天,和MAYBOY提起有這么檔子事兒,說起董橋先生也會去。他就笑了,那么,你也該去啊。你的香港結篇,該是訪問董先生吧。
他那是笑話我。
怪了,過往“膽大包天”的小女子,哪有不敢想的事,不敢見的人,偏偏這董先生,他的那些個字兒,把俺給迷惑了,魘著了。每每翻讀董先的書,就覺得,自己不識字,沒讀過書了。

記起在港分時,和小才子說起,在港的寫字人,最想訪問董橋先生,哪怕只是見一見先生的書房。好想知道,董先生那一身的英國遺老遺少的氣息,是怎么熏出來的?那文字里的機智,自嘲,是從哪里鉆到筆尖兒,精致得如同鵝毛筆下的花體法文,每個尖尖兒,都在雕琢與未雕琢間。
他的字,小女子讀了廿多年,也被壓了廿多年。
肇事者是:
《你一定要看董桥》
柳苏
上海文汇出版社.


就這么想著、想著,時光就過去了,看著牛津每年為董先生出一本書,藏了,讀了,摩搓了。訪問的事兒,還是只是敢想一想,不敢妄動一下下。
小才子總笑俺:有什么可怕的?
是啊,有什么可怕的?
大約,只有自己的靈魂知道,你到底怕面對什么吧。

還是臨走前,訪問明月的潘耀明總編輯,小女子小心翼翼提起了這個心愿。潘先有意促成,偏偏董先那時去了倫敦,而小女子也到期返綠島了。
總覺得,這個讀寫的緣分還沒有完。小女子甚至想到過:哪天終於面對面訪問董先生時,要講這個故事給他聽,博一笑。

去年香港書展,自然去了牛津,自然請回了董先生的《絕色》。
那樣玲瓏開本的一冊精裝的小書,做了如英國十八世紀古書的封面、書脊、軟蝴蝶裝、分色精細的插畫兒,讓人輕易不敢褻玩。
可是,就是這樣一冊玲玲剔透的書兒,聽文道的演講時得知,董先還是不如意的:封面,要是羊皮的就好了;用作書簽的那深藍的緞帶,如是手編的瓔珞就好了……

于是,更不敢見了。
××××
看著徐子東先生張羅的這樣兒的文人春聚,小女子想起了哪朝哪代的曲水流觴。啊呀,一定好玩兒的不得了。
不知,會不會有如《蘭亭集序》的文字,記下這等風流事啊。

3/20/2009

老葉“來電”。趙四“吃醋”。

赵四 15:46:43
32岁IT精英因过度疲劳在上班途中猝死http://news.sina.com.cn/s/2009-03-19/090317438462.shtml
关关 23:07:20
“三个半分钟”:夜间睡醒时先在床上躺半分钟;然后再坐起,坐半分钟;然后再转到床边,两脚下垂半分钟。注意“三个半小时”:早晨行走半小时;中午最多睡半小时;傍晚行走半小时。心理平衡“三个正确”: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社会。
关关 23:08:27
人過四十,覺得這些比較能夠做到了。但愿不晚。
赵四 23:09:20
三个半小时有点做不到,其他还行,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关关 23:10:50
今天接到葉發志,老葉大帥哥的電話。他帶著1.86米高的兒子,在我們南大晃蕩,兒子在學英文,他去看兒子。忽然想起俺,電話來問俺的宿舍是哪那一幢。真是忽然把俺拽回到二十多年前。
赵四 23:12:21
那他和儿子走在一起不就是哥儿俩吗?但愿他再老点
关关 23:12:31
俺有了小狗狗,每天被牠們遛三次,差不多一次半小時呢:))這不,剛遛完回來。我們的口令是:下樓,排便;回陽臺,睡覺覺。
关关 23:13:24
是啊,高現在和高寶就像哥倆。所以我稱他們為高寶和高大寶。
赵四 23:14:03
就人当官就是好,哪怕兵是俩小狗,官能让人生活规律,只为给狗兵们做表率
关关 23:14:30
他現在在安徽蚌埠一家建材企業做高管。我說,還是做實業的好;像俺們,還在玩虛的。
赵四 23:15:22
但相信他会怀念和留恋玩虚的岁月的
赵四 23:15:59
这么说他彻底放弃文字了?
关关 23:17:46
才不呢,是俺被倆狗狗給吃——住——啦!一早醒了,在陽臺說話,不開門不干的。然后,知道俺早起要看網,也只給半個小時,就開始不停提要求。只好,投降。所以,現在我每天特規律地讀書。在樓下,散步完,他們發呆俺看書,有時一呆個把小時,書也一本本讀完了。
关关 23:18:41
不知道啊。約了,四月份俺回南京,他過來見見聊聊。我想,海南島的日子,夠他念叨半輩子了。
关关 23:19:29
咱們那一撥,多好玩兒啊。
关关 23:20:17
去哪里,跟海嘯似的,誰也不能當看不見。
赵四 23:21:50
大多时不敢去想这些,玩得好好的一帮子人,就天南海北地散了,只在各自心灵角落里,给彼此留下一个空间,有时甚至印象已经模糊,当猛然间想起,岁月已走过大半,才知,那曾经的该是多么珍贵和浪漫!

赵四 23:22:24
今天写的一点小感
关关 23:24:29
是啊,如想難以忘懷,只有倆法子,逝去和離去。誰也沒法子和“虛的”較上勁,沒抓撓了
关关 23:32:11
這是我今天寫給葉的一段話:老葉,你的一通電話讓我懷念南大了。南大北園的計算機樓,也就是鐘樓是我們的經典標志。我呢最懷念西南大樓背后的小白樓,我讀書時的中文系,那原是賽珍珠的宅子啊。大禮堂是我們聽講座的地方,劉冰雁來演講時,好像屋梁上都掛著人,張藝謀導了《紅高粱》后來站臺,胳膊上掛著一串兒女生……那也是我們中文系劇社露臉的地方,校花校草的誕生地。南園的故事更多,團委、舞廳是高的活動地,不知他們的十一舍還在不?八舍是經典女生樓,好多故事沉在里頭了。春天南大不錯,秋天更好看,有銀杏的落葉。都是二十多年前的事兒了……
关关 23:32:25
葉發來短信:往事如煙
赵四 23:32:58
好像屋梁上都掛著人,呵呵
赵四 23:35:40
胳膊上掛著一串兒女生,呵呵
(這個QQ群也不保險,俺們聊的以下一段記錄,已經蒸發啦:
關關:俺讀大學時,剛剛好是中國思想最“開”的那一段,1984-1988,很多年之后,才知道自己活在了所謂的經典年代。之后就是八九六四,整個國家就轉彎兒了,不好玩兒了。那時候,各種各樣的講座,從南到北在大學里流淌,思想界的劉再復、劉冰雁、李澤厚,文學界的葉嘉瑩、後來走進我的生命里的白先勇和昆曲、朦朧派詩人舒婷、北島,電影界的第五代導演影展、中央美院人體畫展……人,好像在飛。所以,王蒙長得那么難看,我們也待見他,因為他寫了《青春萬歲》!他的演講結束時,整個禮堂的人一起喊: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來吧,讓我編織你們……女生宿舍里,為周里京是誰的干仗!這下,知道姐姐的酸氣從哪里來的啦:))
关关 23:45:31
還沒“出世”,就讓酸水給泡壞了。只好認了。
赵四 23:47:15
俺今儿给一帅哥儿讲俺早上的梦,他问预示着啥呢?俺说:女人天生爱吃醋,俺一直以为赵四是个例外,但梦告诉她,世间本没有例外。
……
关关 23:49:53
保持吃醋,有利健康:))
赵四 23:50:31
:):)
关关 23:53:59
早年,俺和人較勁,編過一段“醋”詞兒。要說,吃醋,也有不同的吃法子。山西人,吃的是老陳醋,陳年老醋,那有啥吃頭;廣東人,吃得是白醋,吃了也白吃;我們江南呢,要吃就吃香醋,香噴噴地吃醋。
关关 23:54:25
有點兒得罪人了。
关关 23:55:24
我家,香醋從來沒斷過:))
赵四 23:57:05
想来起去,俺除了陈醋就是白醋,好象就没吃过香滴,要不从关关那弄点来?
关关 23:58:26
好的呀。鎮江香醋,最正宗的是恒順醋廠的。
赵四 23:58:59
但俺的陈和白,可是老吃滴和嗐吃滴。
关关 23:59:35
有醋吃就好@@@
赵四 00:02:51
既然老吃醋和嗐吃醋免不了,俺以后就学关关吃香醋,香喷喷地吃,吃得帅哥们起腻。
赵四 00:04:54
哼哼,小样儿,看俺们妖精们不腻死他几个帅哥儿。
关关 00:07:31
呵呵,膩死了,就不再看了:))
关关 00:08:37
俺要去睡了,睡飽了再玩兒。
赵四 00:08:49
也是,腻死了,可没香醋吃了。
赵四 00:09:36
88,俺要接着干活儿了,刚才是中场休息!
关关 00:12:43
可憐啊。記著三個“半小時”。
赵四 00:14:58
俺还是做不到
关关 00:15:14
記著!!
赵四 00:15:38
恩!!!
赵四 00:16:17
但俺没早晨咋办?
赵四 00:16:51
一睁眼儿,咦,中午了,你说俺能再睡半小时吗?
关关 00:17:43
想轍兒啊。把“時間”調成有早晨,自己的“時間”。
赵四 00:18:35
试试!!!!!
关关 00:19:56
在港時,我這樣做過的。一個人,清晨才寫完回家,可以買早報的早晨。然后,不到我的早晨,不起床。沒啥大不了。活總也做不完的。
赵四 00:21:40
沒啥大不了,俺的早晨才起床,DOWN!
关关 00:21:54
過——!

明報專訪張隆溪教授

張隆溪:走出文化對立線
訪於獲瑞典院士榮銜以後


文章日期:2009年3月20日

【明報專訊】2009年2月3日,香港城市大學比較文學及翻譯講座教授張隆溪教授,獲瑞典皇家文學、歷史及考古學院外籍院士榮銜,表彰他對促進東西方文化的理解和分析所作的卓越貢獻,張隆溪是迄今第二位獲此殊榮的華人學者。這位生於四川成都,曾經下鄉及在工廠工作的知青,一直堅持勤奮自學,在文革 後的1978年,以總分第一名成績考入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英國文學專業,並獲朱光潛、錢鍾書指點。畢業後留校任教,後得哈佛燕京學社資助,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並成為加州大學比較文學教授。1998年,張隆溪教授從美國到香港城市大學任教,至今已在香港工作十年。
張隆溪教授研究興趣在於中國古典文學、英國文學、東西方文學與文化比較研究等,他認為東西方衝突基於文化的誤解,他希望以其學術研究,促進東西方文化間的溝通和理解。
張隆溪教授學貫中西,同時又著作等身,例如英語評論集《道與邏各斯》(Tao and Logos, 1992)、Mighty Opposites: From Dichotomies to Differences i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a(1998)、Allegoresis: Reading Canonical Literature East and West(2005)、《同工異曲﹕跨文化閱讀的啟示》(Un expected Affinities,2007),還有去年出版的《比較文學研究入門》和作品選集《五色韻母》等。
訪問張隆溪教授當天,我們在他的寓所詳談,在窗明几淨的客廳中,牆上是中外文學作品及19世紀法國畫家杜米埃所繪有關中國人的諷刺畫。張教授跟我縱談中西歷史與文化,以及對中西方共通及相異之處的看法,從文學經典到意識形態,他枚舉出許多例子,視野恢宏,張隆溪教授對於中西文化的熟悉程度,讓我深深折服,正因為有如此淵博學問,才能就東西方比較文化,作出其卓然、獨特的見解。
由語言割開的二分?
訪談以前,筆者曾閱讀張隆溪教授的〈道與邏各斯〉,那是他早年的一篇學術論文,論文以中、西方文字為基礎,探討西方對中國文化的誤解問題。眾所周知,西方運用拼音文字,而中國則是非拼音文字,哲學家黑格爾就認為漢語是一種與西方殊異的語言。德里達雖說西方哲學文化存在拼音文字的「邏各斯中心主義」式偏見,但他始終認為中國語言不能產生可予討論的哲學文本,所以〈道與邏各斯〉就西方哲學對中國文字所產生的文化誤解,進行批判。
由西方學者翻譯的中國古典文學及他們對作品的解釋,往往存在許多誤讀,這些誤讀影響西方人對中國的理解,必須對中國文學進行正確的詮釋,才能促進雙方的溝通。東、西方之間並非沒有溝通,13世紀馬可孛羅的遊歷就是一次東、西方之間的溝通。面對傳統上西方人對中國的誤解,張隆溪教授的Mighty Opposites就力圖證明,其實東、西方之間在許多事情上並非「絕對的對立」,只是彼此在不同方面有「程度上的差異」而已,其副標題「From Dichotomies(二分對立)to Differences(差異)」就表達了這種意思。張隆溪教授的學術研究,就為了證明「道」與「邏各斯」可以溝通。
張教授說,16世紀末來華的傳教士利瑪竇,發現中國有很深厚的歷史和文化,而且繁榮發達,所以不可能從高高在上的角度看待中國,而是將之視為一個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明代中國的文明發展程度相當高,和西方有許多相通的地方,後來雖亡於清,但文化上仍然不是存有很大差異。
但在利瑪竇之後,西方教會就改變了想法。他們認為利瑪竇對中國文化讓步太多,應該用強硬態度對待中國文化,於是有了「禮儀之爭」,認為祭孔、祭祖是偶像崇拜。另一方面,羅馬教庭認為中國文字不能表達基督教信仰的真義,所以禁止在中國傳教使用諸如天主、上帝、神等中文詞匯。這種把中西方對立的看法在西方造成很大影響。後來西方經歷工業革命、殖民擴張,到了西方國家進行一系列帝國主義侵略,東西方就更加對立。
由文學詮釋所窺見……
張教授在Mighty Opposites中談到,在19世紀的時候,西方把自己看成進步的、理性的,而東方尤其是中國,則是落後的、野蠻的,西方學者所討論的東方(包括中國)的時候,不是把中國視為理想國家,就將之視為封閉、停滯的文明,這就是薩依德在《東方主義》中批判的觀念。事實上,東、西方之間當然存在一些差異,但東方並非停滯,這20、30年間中國大陸的發展,證明了西方這種視角的錯誤,例如現代中國人愈來愈懂得守時,重視科教,都是中國進步的確據。
2005年,張隆溪獲多倫多大學邀請,作一系列亞歷山大講座(Alexander Lectures),這是一個很大的榮譽,因為他是第一位獲邀的非西方學者,在他以前還有Julia Kristeva、Terry Eagleton等著名學者。Unexpected Affinities就是這次講座的講稿,書中以跨文化角度,透過文本的闡釋,解釋東西方許多共通之處。第一講是對東西方對立的批判,其後三講則是具體的文本闡釋。
張隆溪教授在《道與邏各斯》中,使用了文學詮釋學方法,更明白中、西方各自詮釋的局限。他在著作Allegoresis(諷寓解釋)中指出,東西方對於經典的詮釋,都有歷史的影響,他以舊約《聖經》的《雅歌》和《詩經》的《國風》來作文本,審視各自文本詮釋的轉變。這些本來是男女之情的表達,在中、西經典評注的傳統解釋中,都變成了政治及宗教的諷寓,跟原文字面的本義毫無關係。張教授看出彼此對文學經典的詮釋史,有許多相似甚至相同的地方。
他解釋道﹕從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詩經》就有了政治的涵義。漢代解釋《詩經》的主要是經學家,由於漢代政權要實施政治控制,所以對《詩經》也從歷史意義作解釋,變成了歌頌文王、周公,講后妃之德,或對統治者的諷諫。唐代的孔穎達,又對這些解釋作了進一步的補充。
至於西方,張教授則指出,在中世紀時期,聖經以拉丁文寫成,一般人不懂得閱讀,像《雅歌》這些聖經典籍也靠教會的神父,基於奧古斯汀、阿奎那等權威學者的注釋基礎來解釋,所以從古代猶太人到中世紀西方社會,人們都將《雅歌》視為上帝對以色列、或基督對教會的愛。在15、16世紀,為了擺脫教會的影響,馬丁‧路德認為人人應該能讀《聖經》,就把《聖經》譯成德語。張教授認為,馬丁‧路德與朱熹有點相似,因為朱熹也認為經典的意義自明,應該擺脫傳統評注的牽強附會,《詩經》是平凡百姓寫的詩歌,應該從一般人的角度出發去理解。
張教授的結論是,東西方各自有詮釋的傳統(hermeneutical tradition),即「諷寓解釋」,但這些「解釋」絕不能過分脫離原文,否則就會變成「過度詮釋」。
宗教政經:誰更包容
中國文化的本質,並不是「邏各斯中心主義」,那為什麼中國可以不斷改變教育制度,去因應外界而來的挑戰呢﹖張教授告訴我,在中國文化裏,沒有唯一排他性的宗教,而西方的基督教和阿拉伯的伊斯蘭教,卻有強烈的排他性。所以歐洲有殘酷的宗教戰爭,法國的聖巴托羅繆之夜,一夜間屠殺幾千人,而中國人卻從未為宗教而動干戈。
而這也可以從經典去解釋,孔子說「子不語怪力亂神」、「未知生焉知死」,莊子說﹕「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中國人對宗教的態度是兼容的,所以能做到「三教合一」,這是因為中國人認為最高政權不是宗教,人才是最高的政治主體。所以當猶太人在西方世界受到迫害時,在中國卻能安居樂業,在明代能夠重建宋代興建的猶太清真寺。後來中國猶太人「消失」,是因為他們也像中國人般參加科舉考試,並和其他人通婚的緣故。回眸西方,要經歷宗教改 革、啟蒙時代才做到政教分離,原來中國人的宗教包容性,比西方人更大。
張教授對中國的理解,也許還應該結合他的成長背景。那是文革的年代,由於極端的意識形態鬥爭,當時中國反傳統(封)、反西方(資)、反蘇聯(修),結果令中國喪失文化發展的根基,比世界落後足足20、30年,比如60年代初中國電子工業技術曾領先日本,現在則要從後趕上。「上山下鄉運動」也令許多知識青年不能進大學,張教授就是其中一分子。
居港十年,張教授終於達成東西方文化研究的學術夢想。他對香港保存許多中國傳統,兼備西方法治的優良傳統,深表讚許,但他也認為香港在文化上沒有做到商業、經濟那樣的成就,指出社會和政府對文化的重視不夠。其實,香港與西方關係密切,回歸後也加強與中國的聯繫,本應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但香港社會重視商業高於一切,而且從窮到富的過程,又令香港僅僅重視科教興國,但單靠科技是不夠的,香港政府及民間都應該重視文化發展。
[文/彭礪青、攝/秦偉、編輯:黃靜]

3/18/2009

a link:不過是光影:《最熟悉的陌生人》

a link:不過是光影:《巴黎日和》

a link:不過是光影:《捷古華拉》

a link:第三十三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奖项介绍

閱讀時光:陳美玲 芳子《敲打天堂的門,古巴》

陳美玲 香港人的古巴五年
文章日期:2009年3月18日
【明報專訊】今年是古巴革命成功50周年,年初,有不少媒體報以古巴為專題,報道這只比中華人民共和國年輕10載、卻更貫徹社會主義政治路線的國家,報道描繪不少美麗活潑的南美印象。而在古巴生活了5年的陳美玲,她剛與友人芳子,合撰新書《敲打天堂的門,古巴》,當然不會不同意古巴人民精神飽滿、文化鮮活——縱然糧食卻仍短缺。

陳美玲最早在1997年,初次踏上古巴的國土,以遊客身分,旅遊一個月。爾後,她愛上這地人們的幽默,那是她生活中所需要的精神,多次出入,2005年起還長居下來,如今還報讀了首都哈瓦那農業大學的博士課程,在農業科技的實驗室研究、生產防治病蟲害的生物科技產品,貢獻古巴亦重視發展的生態農業技術,視古巴為她另外一個家了。

她研究農業政策,熟知當地農業政策並不支援農民耕作,「即使農民有美金在手,也不能輕易買到簡單如膠靴的農耕用具」,農業用地下跌了百分之二十,那是國家政策使然了,並不只因為社會資源匱乏。

但人們心裏卻常有對生活積極樂觀的想像,在重重阻限中,自主的力量因為革命的歷史而充沛盎然,各自活出自己樂意的生活。

她在當地教授中文,有個30多歲的學生,「他自20多歲便被視為無所事事了,事實上,他晚上非法釣魚,可以賣得好價錢,因此不用上班作正規的工作,每朝睡至中午12時起,便看書學中文、學英文,生活得很豐盛,還覺得不夠時間學新事物呢。」陳美玲說,在她認識古巴朋友中,拒絕慵懶、充滿積極地生活的,佔了多數:「我總不解,還經常問他們,特別是有些上了年紀的,為什麼工資那麼低,卻仍有動力忠於工作?」可她有擔憂社會的傳承青黃不接,年長一輩的老去後,年輕人還願意忘我地貢獻嗎?「有的國營機構,例如學校,除了聘了守衛在夜間看守,又會要求老師回校值夜班,但那是為什麼呢?年輕人也會反問,還會提出異議。」

然而制度倒也培育了不必以金錢為換算單位而人與人彼此幫助的社會人格。陳美玲住在哈瓦那一個熱鬧如灣仔的小社區,在那棟五層樓房裏,有一戶知識分子家庭,有個碩士研究生,也有同時是開鎖匠也是電腦維修師傅的住家,「教授會為碩士看論文、開鎖匠為老師和我修理電腦,我回香港,也會為師傅代買電腦用品和DVD」,彼此交換技能手藝,「好像七十二家房客」。

書名:《敲打天堂的門。古巴》

作者:陳美玲、芳子

出版:大家/台北

[文.鄭依依]

a link:南沙有動靜

a link:“一个时代已经结束了”——专访索罗斯

a link:財經的博客圈子

3/17/2009

古巴革命50年 Vs 朝鮮革命60年

古巴革命50年 Vs 朝鮮革命60年古巴革命50年 Vs 朝鮮革命60年
文章日期:2009年3月17日
【明報專訊】作為華人,我們知道200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達賴喇嘛出走50周年、中蘇邊境戰40周年、《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六四事件20周年、澳門回歸10周年……與此同時,碩果僅存的共產國家古巴和朝鮮,也在今年慶祝它們的革命50和60周年。由於這兩大周年紀念,都和兩國接班問題掛,它們日後有沒有周年紀念,實在難說,2009,更彌足珍貴。
Propaganda:朝鮮典型與古巴非典型
然而,古巴和朝鮮雖然同屬共產餘黨、美國天敵,國內情卻大相逕庭。筆者剛從古巴回來,若拿當地和月前到訪的朝鮮相比,不談大道理,只看雞毛蒜皮,可得出下列清單﹕
在朝鮮,遊客沒有人身自由,一切行動都要跟隨官方安排,亦不能隨便拍照,否則會被當作惡意宣傳平壤偉大政權。古巴近年則把旅遊業視為振興經濟的殺,從前對遊客的一切煩擾一律廢除,只有遊客能負擔的高檔會館一律復活。政府對拍攝民間風景十分鼓勵,因為當地歷史區的破舊建築、建築內的貧民配套,已成了「保育」特色。至於在參觀景點,朝鮮的革命博物館熙來攘往,充滿被動員參觀學習的不同年齡同志;古巴革命博物館門可羅雀,只有遊客,幾乎沒有本地人。
在朝鮮全國,任何地方必備金日成像,某些地方也有金正日像,加上「主體思想塔」,是為「三位一體」,其出現頻率之氾濫,令文革 高峰期的毛澤東也甘拜下風。朝鮮官方說,「這反映廣大人民群眾對金永遠主席的愛」。古巴基本上沒有卡斯特羅像,卡斯特羅海報數目也有限,不少更是為遊客度身訂做;新領導勞爾的東西,更幾乎完全欠奉。卡斯特羅曾說﹕「絕不容許」出現對自己的個人崇拜,因為他沒有那麼愚蠢。但古巴也要造神,官方造神運動對象有二人﹕19世紀的古巴國父何塞.馬蒂,以及公開和卡斯特羅鬧分歧的阿根廷人捷古華拉。前者同樣被流亡美國的古巴異見人士尊敬,後者則成了各國遊客到古巴追星的磁場。於是,古巴官方宣傳說,你在哪裏都看不見卡斯特羅像,「因為,他在每個人心中」,變相又把馬蒂和捷古華拉矮化為卡斯特羅的嘍囉。
朝鮮「美女」與古巴「新人」
兩國差之毫厘的例子,尚有不少。朝鮮現在靠十多萬人同場演出的《阿里朗》歌舞劇賺取外匯,說這代表「集體主義藝術水平的顛覆」,對人海戰術,極感自豪。古巴則限制公開演出的參與人數和觀眾人數,以至被電影《樂滿夏灣拿》捧紅的、其實已被改頭換面的Buena Vista Social Club,也只能在小餐廳表演,儘管他們同樣是外匯主要來源。
朝鮮美女除了出現在《阿里朗》,也在街頭拋頭露面——政府說因為環保,決定放棄使用交通燈,改由女交通警飾演人肉燈,「以免汽車因為不必要的停車浪費汽油」。這成了朝鮮最富韻味的一景,也為朝鮮美女發掘了高尚職業、解決了就業問題。根據同一環保動機,古巴同樣嘗試在馬路發揮創意,通過法律,規定人民可隨意截停任何公營車輛坐順風車,「因為汽油是公家的」,據說違規司機會被嚴懲。結果,隨處截車同樣成了古巴城市特色,馬路上甚至闢有「截車區」。兩國對「人」的理解偏差,亦可舉一反三。
事實上,朝鮮全國衣著劃一,教人想起文革期間的毛裝、江青服,但在遊客區,卻安排穿著鮮艷民族服裝的女性四出活動,以彰顯朝鮮的「氣派」。古巴遊客區講解員穿著正常,反而日常工作的百姓穿得極具個人特色;在政府當作樣板的夏灣拿雪茄工廠內,色彩斑斕的男女工人都在拉丁音樂中搖搖晃晃,似是要製造當年捷古華拉說的「新人」。
若人民要從朝鮮偷渡出國,恐怕相當困難,其邊境守衛極嚴、國家形同鎖國,表示希望到美國,就是對「主體思想」的挑戰。古巴原來也嚴打偷渡,後來美國在冷戰後積極煽動更多古巴人變節,卡斯特羅索性讓所有對政權不滿的人光明正大到美國。這回,輪到美國擔心在古巴對岸的佛羅里達經濟被拖垮,唯有妥協。自此,古巴人說「到美國」再沒有從前的禁忌,反而成了開玩笑的內容。
那究竟美國為什麼是邪惡國家﹖朝鮮宣傳反美時,把美國說成是「國家恐怖主義」,絕口不提自己涉嫌綁架別國人民的往事,卻自居打倒歌利亞的大衛,不斷重複韓戰「獨力擊敗美帝」的輝煌歷史。卡斯特羅則把美國說成是「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理據是華府向流亡古巴裔人卡里萊斯提供政治庇護,後者曾炸毀古巴民航客機、也曾在巴拿馬搞針對古巴官員的炸彈襲擊,根據當代定義,無疑是恐怖分子。
大國思維與小國思維
在如此國際環境,朝鮮無視接受中國大量援助的事實,強調自己「自力更生」,乃至是世界文明搖籃。古巴則反覆強調自己是小國,近年積極拉攏拉美左翼陣營,為古巴提供廉價石油的委內瑞拉總統查維斯成了新興英雄,古巴首都就有巨型查維斯海報聳立,沒有被委國「施捨」的尷尬。
兩個共產國家,若是必須二擇其一,閣下選擇哪個﹖從遊客視角,多認為古巴是理想的客居地方;希望移民朝鮮的遊客,聞所未聞。表面上,古巴人民在共產管治下,保留了拉丁民族的活潑特色,比起朝鮮,有人味得多。在過去十年,美國繼續千方百計終止古巴政權;卡斯特羅病重後,甚至立刻增加撥款予境內流亡古巴人。但近年面對朝鮮、特別是擁有核武的朝鮮,華府卻克制得多,不少現實主義學者甚至主張主動延長金家神權管治,擔心沒有了這個「邪惡」政權,中俄就可長驅直進,在東北亞拓展勢力。古巴人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獨立思考,領袖反而不容易一條辮式搞改革開放;美國情願和金正日打交道,因為於極權政體而言,要與宿敵和好,一紙命令就行。不少美國左翼知識分子對本國古巴政策極度反感,看似浪漫主義作祟;唯有在朝鮮金家陰魂襯托下,才顯得氣壯理直。
[文/沈旭暉 編輯/黃靜]

鐵凝:一個人的熱鬧

一个人的热闹
文:铁凝
读新凤霞写的回忆录,时常觉得有趣。比如她写过一把小茶壶,说那是跟随她多年的心爱之物,有一天被她不小心给摔了。新凤霞不写她是怎样伤心怎样恼恨自己,只写不能就这么算了,“我得赔自己一把!”后来大约她就上了街,自个儿陪自个儿茶壶去了。

摔了茶壶本来是败兴的事,自个儿要赔自个儿茶壶却把败兴的掉转了一个方向:一个人的伤心两个人分担了——新凤霞要赔新凤霞。这么一来,新凤霞就给自个儿创造了一个热爱生活的小热闹。

我觉得,能把一个自己变成两个,三个乃至一百个,一万个自己的人原是最懂孤独之妙的。孤独可能需要一个人呆着,像葛丽泰-嘉宝,平生最大乐事就是一个人呆着。想必她是体味到,当心灵背对着人类的时候,要比在水银灯照耀下自如和丰富得多。又如海明威讥讽那些乐于成帮搭伙以壮声威的劣质文人,说他们凑在一起仿佛是狼,个别的抽出来看看不过是狗。海明威的言词固然尖刻,但他的内心确有一种独立面对世界的傲岸气概。令我想到孤独并非人人能有或人人配有的。孤独不仅仅是一个人呆着,孤独是强者的一种勇气;孤独是热爱生命的一种激情;孤独是灵魂背对着凡俗的诸种诱惑与上苍,与万物的诚挚交流;孤独是想像力最丰沛的泉眼;而海明威的孤独则能创造震惊世界的热闹。

a link:村上春树耶路撒冷演讲辞:永远在蛋这一边

閱讀時光:劉紹銘讀《小團圓》:小團未圓

小團未圓
文章日期:2009年3月16日
【明報專訊】張愛玲逝世十多年,音麈未絕,因為每隔一段時光,她的生平和作品總會成為城中話題。王德威在〈張愛玲再生緣:重複、迴旋與衍生的敘事學〉一文借用了haun tology一詞來概說這種現象。他文內說的「魂在論」,就是陰魂不散。〈鬱金香〉幾年前出土,若非確認是祖師奶奶手筆,不會轉眼變成新聞。〈色,戒〉經李安泡製成電影後,連平日少涉獵文學作品的觀眾也忍不住找出原著來對照。
最近祖師奶奶又「迴魂」了。《小團圓》已正式登場,既是fait accompli,不必再計較遺稿該不該出版這回事了。單以常識判斷,如果她不意印行,斷不會花心血在文稿上一改再改。張愛玲說過《紅樓夢》未完,其實《小團圓》也未圓。
自傳體小說而非自傳
我們該怎樣看待《小團圓》呢?說是自傳恐有不足,因為書中關係人物的名字都屬偽託,雖然熟悉內情的讀者都猜到邵之雍是胡蘭成。再說,書中身世部分,只是「斷代史」。她的洋丈夫賴雅(Ferdinand Reyher)沒有在書中現身。夏志清先生告訴過我,張愛玲在紐約墮過胎,孩子是賴雅的。夏先生非常替張小姐不值。祖師奶奶在美國過了大半生,但她在花旗國怎樣生活,倒未見傳。
因此最公平的說法是:《小團圓》是一部自傳體的小說。宋淇先生是我的前輩,論斷文學作品,眼光獨到。為了不想受前輩的看法先入為主的影響,我看完了全書後才翻閱他公子宋以朗寫的前言。宋淇果然是大行家。他跟太太鄺文美不但是張愛玲平生知音知己,更是益友。宋淇在1976年4月28日向張愛玲交代《小團圓》的讀後感說:「在讀完前三分之一時,我有一個感覺,就是:第一、二章太亂,有點像點名簿,而且插寫太平洋戰爭,初期作品中已見過,如果在報紙上連載,可能吸引不住讀者『追』下去。」
如果《小團圓》不是「旗幟鮮明」的打張愛玲的招牌,以小說看,這本屢見敗筆的書,實難終卷。維大(港大)洋教授的嘴臉,我們早在〈沈香屑——第二爐香〉領略過。作者在日本人攻打香港時那段艱難日子,〈燼餘錄〉歷歷言之,讀來驚心動魄。現在這兩個文本衍生出來的人物,在《小團圓》中借屍還魂,可惜比起原型來,顯得目光遲滯,音色魯鈍,跟讀者打過照面後,留下的印象如水過鴨背,了無痕。
跟舊作重複,而遜色?
張愛玲巔峰時期的作品,如〈封鎖〉、如〈金鎖記〉、如〈傾城之戀〉,文字肌理綿密,意象豐盈。宋淇看出《小團圓》雜亂無章,因指出「荒木那一段可以刪去,根本沒有作用」。(我們現在看到的《小團圓》,作者沒有刪此段。)《傳奇》時代的張愛玲,佈局鋪排的草蛇灰線,多能首尾呼應,少見十三不搭的局面。《小團圓》出現了「根本沒有作用」的段落,可見結構之鬆散。其實書中應該刪去的,何止一段。
《小團圓》的敘述語言,比起成名作中的珠玉,顯得血脈失調。通篇不易找到我曾稱之為「兀自燃燒的句子」。在〈金鎖記〉中我們看到七巧的小叔子「色誘」嫂嫂的一幕。但見:「季澤把那交叉的十指往下移了一移,兩隻姆指按在嘴唇上,兩隻食指緩緩撫摸鼻樑,露出一雙水汪汪的眼睛來。那眼珠卻是水仙花缸底的黑石子,上面汪水,下面冷冷的沒有表情。」
〈色.戒〉中的王佳芝等候易先生應約而來,但他遲遲沒出現:「她看了看錶。一種失敗的預感,像絲襪上的一道裂痕,陰冷的在腿肚子上悄悄往上爬。」真能兀自燃燒的句子,有時只消淡淡的一筆。〈封鎖〉中的吳翠遠,25歲,美得「模稜兩可」,「怕得罪了誰」似的。她的手臂,白得「像擠出來的牙膏。」
《小團圓》少見這種令人過目難忘、讀後依依不捨的辭章。文字既不可取,試說內容吧。張愛玲對宋淇夫婦透露過,「我寫《小團圓》並不是為了發泄出氣,我一直認為最好的材料是你最深知的材料,但是為了國家主義的制裁,一直無法寫。」她跟胡蘭成這「無賴人」的交往,「飲恨而終」,所以《小團圓》如不是「痛史」,也應該是「恨史」。
如果我們把九莉看作現實的張愛玲,邵之雍是漢奸胡蘭成,那麼依書中所述,張愛玲對這個「水性楊花」的男人動過殺機。太平洋戰事結束,漢奸被通緝。逃亡前夕,他們睡在一起。行房後,邵之雍凝視九莉的臉,彷彿看她斷了氣沒有。他輕聲說:「剛才你眼睛裏有眼淚。不知道怎麼,我也不覺得抱歉。」他說完就睡了,背對她。她想到:「廚房裏有一把斬肉的板刀,太沉重了。還有一把切西瓜的長刀,比較伏手。對準了那狹窄的金色背脊一刀。他現在是世外之人了,拖下樓梯往街上一丟。」
文筆過度自覺
《小團圓》到結尾,九莉沒動「無賴人」分毫。宋淇看九莉/張愛玲看得透徹。她是一個膽大、非傳統的女人。她對無賴子的愛是沒有條件的,明知他是漢奸、明知他除自己外還有好幾個女人、明知跟他交往會為社會輿論和親友所唾棄,依樣不改其志。除了文采了得令九莉傾倒外,這廝一定有什麼過人之處才教「才女」愛得那麼死心塌地。〈色,戒〉中的王佳芝,或可看作九莉的前身。無賴子通過了她的陰道昏了她的頭腦,讓她渾然忘記自己的使命。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小團圓》一再出現「兒童不宜」的描述:「有一天又是這樣坐在他身上,忽然有什麼東西在座下鞭打她。她無法相信——獅子老虎撣蒼蠅的尾巴,包絨布的警棍。看過的兩本淫書上也沒有,而且一時也聯繫不起來。」文字比不上白先勇〈遊園驚夢〉中錢夫人性幻想的意識流那麼絲絲入扣。無論如何,張愛玲是說對了,「最好的材料是你最深知的材料。」這麼看來,李安電影出現的三級鏡頭,是他對王佳芝「受俘」的解讀。易先生的「過人之處」征服了小女生。
九莉對無賴子的依戀,借用王思任批點《牡丹亭》的話,九莉對無賴子可說「一靈咬住,必不肯使劫灰燒失。」邵某留下來的煙蒂,她都從煙灰缸拾起來,小心翼翼的放在信封內。當漢奸告訴她二次大戰快要結束時,她說「希望它永遠打下去」,為的是可以跟他在一起。
第四章快完時,有一段敘述九莉心境的話聽來特別淒涼。「九莉只會煮飯,擔任買菜。這天晚上在月下去買蟹殼黃,穿件緊窄的紫花布短旗袍,直柳柳的身子,半鬈的長髮。燒併攤上的山東人不免多看了她兩眼,摸不清是什麼路數。歸途明月當頭,她不禁一陣空虛。二十二歲,寫愛情故事,但是從來沒戀愛過,給人知道不好。」
癡情女子一生的兩個男人,一是明知是負心人還忍不住跟他談戀愛的胡蘭成,一是因時因地制宜而委身下嫁的洋人。作為小說看,《小團圓》看不到她的看家本領。但作為自傳體的記敘者,倒讓我們認識到九莉/張愛玲寂寞、空虛、無奈的一面,既淒涼又蒼涼。七巧和流蘇都是虛構人物,左搓右捏,憑作者高興。但對張愛玲說來,九莉是前世今生的自己,文筆太self-conscious,顧慮就多,難免左右為難。這也許是作為小說看,《小團圓》未如人意的原因。但作為自傳體的紀錄看,還是有看頭的,因為,作者是祖師奶奶。[文/劉紹銘 編輯/黃靜]

a link:杜婷對話馬家輝:活在這裡也很好

3/16/2009

a llink: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

a link:賤兮兮的“陽剛 ”蠻討喜

K,
難得追看一部電視劇,這部《我的團長我的團》俺追了。
起初,特討厭,可那討厭勁兒,讓人就想看,好一邊看一邊罵罵,找樂。仿佛當年和豆豆沒事干,跑到延安劇場看早場舊片兒,全場就俺倆,想大笑就大笑,想大罵就大罵,看完了出來,天光光的,就覺得一天特有勁兒。呵呵,原來,隨口胡咧咧,是可以給人充充底氣的:))
那時,二十歲。

后來,一點點看進去了,每天看著一幫賤兮兮的臟男人,在“遠征軍”的“底子”上晃蕩:在熱帶與亞熱帶似是而非的叢林間,打著既游擊又正規的鳥仗,似真實似卡通地說話,特過癮。
人們私底下肚子里想說的話,讓這幫賤兮兮的混蛋,好痛快地噼里啪啦說出來了。如撓癢癢,圍著你癢癢的地兒轉,又從那“癢緣”忽悠一下就過,不解癢,還更癢。想罵人。
其實,這戲,讓俺想起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那個狄恩就是這么賤兮兮,一直那么飄著,又讓人老相信他有點兒啥,“我”忍不住追著他的腳蹤,“出發,出發,出發……”,其實,到了也沒啥。但,就是特有癮,跟大麻似的,“我”就信他。
忍不住回頭想自己的“在路上”,也這么回事:遇見了,好像認識了,其實也是天光光里,瞎掰一通,然后就散了。回頭想想,好像有過些個啥,其實,也沒啥。
今兒,看見一篇文字,說是某某和某某“廿年十會”,好像蠻精準的記憶,挺讓人感動似的。小女子倒是立馬想到了倪匡大師的話:這輩子,乜乜的“配額”用完了。呵呵,原來不過是“乜年乜會的緣”,結了。
戲,還沒有追完,可是,心里如劉再復所言,好書真的怕讀完:讀完了,怎么辦?
呵呵,“戛然而止”,這詞,挺好。
這時,DOUBLE二十歲有余。

a link:閱讀時光:《戀上書》


戀上書:一本書是如何做出來的?
作者:松田哲夫
繪者:內澤旬子
譯者:林韶安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24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6662072
裝訂:平裝

a link:閱讀時光:約翰.厄普代克《兔子,跑吧》



兔子,跑吧
副标题: 兔子四部曲
作者: [美]约翰·厄普代克
译者: 刘国枝
ISBN: 9787532743117
页数: 337
定价: 26.00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装帧: 精装
出版年: 2007
我看書﹕兔子,再跑吧!
文章日期:2009年3月15日

【明報專訊】過去的一年間,有三個我喜愛的外國作家先後辭世,首先是一年前法國新小說鼻祖羅伯.格里耶離去,我曾想為文回憶十年前和他在香港共度的一天,最后後僅以一散文詩私下悼念;年底英國戲劇家品特離去,其激進的政治取向,和政治與文藝關係的思考,使他成為近年最硬骨頭和臭脾氣的諾貝爾獲獎人,啟迪良多。諷刺的是,飯島愛和他同日死,坊間湧現過千篇哀悼愛姐的文章,我又怎好掃興紀念一個倔老頭?

最後是上個星期的約翰.厄普代克,第三個倔老頭,我很想為他寫點東西,尤其在如今美國夢大熱之時,懷念他,有潑冷水的意義。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2張)

恰恰在十年前,一九九九年的二月我寫過和厄普代克的同題組詩《兔子四部曲》,其中第四部〈兔子安息〉有句:

你們已經豎起了叉子,你們已經亮出了牙齒。

願兔子的在天之靈不要安息,追擊、染紅

你們蒼白的肚皮!我們的歌已經唱完,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2張)

只能再搖搖我們的鐐鏈,敲敲囚房的牆壁。

此外僅餘靜默而已。

這是一隻憤世嫉俗的兔子,以為自己是哈姆雷特王子。厄普代克曾經宣稱大慨每十年就要推出一部大作,一九六○年他出版了成名作《兔子跑吧》;七一年出版《兔子歸來》,八一年是《兔子富了》,九○年推出終章《兔子安息》;二○○○年他顛覆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寫了部以王后為主角的《葛特露和克勞狄斯》;○九年,他因肺癌在自己家貝弗莉莊園附近的臨終關懷所去世,以死亡完成他自己這部龐大的作品。
半世紀發表五十多部作品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2張)

的確龐大,從五八年發表第一部作品,半個世紀來,厄普代克寫作了五十多部作品,包括三十多部長篇小說,十多部中短篇小說集,四部兒童小說,四部文學評論集和五部詩集,外加一本劇本和一部回憶錄。如此勤奮,當代作家少見。與他龐大的寫作架構相比,他的寫作題材卻相當單純,矛頭主要指向美國中產階級生活及其也許存在的精神。這種精神可勉強名之「美國夢」,維基百科說:美國夢(American Dream)源於英國對美國的殖民時期,發展於十九世紀,是一種相信在美國只要努力奮鬥,生活便能更好的理想,亦即人們必須靠工作勤奮、勇氣、創意、決心邁向繁榮,而非依賴於特定的社會階級和他人的援助……

而厄普代克,一輩子都在反諷這種美國夢。

兔子四部曲就是他無情的解剖刀,甚至刺向自身。根據厄普代克八九年自傳透露,他六歲時曾因患麻疹而留下了終身的皮膚病,這是日後決定他選擇寫作為事業的一個痛苦的原因。寫作只需文字就能和讀者作最親密的接觸,還能傾吐那無法擺脫的生理痛苦。「兔子」是厄普代克小說主人公哈里的外號,象徵了哈里喜歡逃跑的天性,但也象徵了他的脆弱和善良。而放在那個巨大的美國夢前面,兔子象徵的卻是一代人的幻滅,包括厄普代克本人。
兔子的前兩部和後兩部截然不同,因為前面的兔子屬於那個神話般的六十年代,雖然哈里只是一個平凡的小人物,也無可避免那個時代精神的沾染。六十年代美國,對個人價值的強調有了更張揚的意味,也更為進取和富有激情,此時的「美國夢」不止是現實的事業,更是良心的拷問。《兔子跑吧》中哈里的逃跑只是對精神貧乏的世界的一種虛無的反抗,《兔子歸來》中哈里卻因為接觸嬉皮姑娘吉爾和黑人逃兵,而重新認識了新的價值觀:在實現個人自由的同時也為他人謀取自由、並且在精神上開拓「自由」的更多定義。這時兔子的逃跑曾經暫時有了積極意義:在固有的規則之外尋找逃逸甚至反抗的方法。但是現實過於卑鄙了,精神的烏托邦迅速被滅,致命的打擊更是諷刺的:兔子戲劇性地繼承了他的資本家岳父的遺產,兔子富了。富了的世界就是可憐的世界,他已經無法逃離的世界,他只能在那個世界最後的扼殺中安息。

《兔子安息》絕望輓歌

這兩天,我重讀了《兔子安息》,是的,厄普代克用的是Rest,不是Died,善良的譯者翻譯為「安息」,但如果按照此書的虛無調調,也許翻譯為《兔子歇菜了》更加切題。在小說中始終伴隨兔子哈里的是八八年泛美一○三客機在蘇格蘭上空遇襲之噩夢,兔子在佛羅里達海濱之安逸中不時想起那些在徹寒高空中被拋向虛無的乘客;另外就是八九年世界亂局,與之相比的就是兔子及其所屬的美國中產世界的靜靜腐爛。《兔子安息》是一部絕望的大輓歌,一個像艾略特《空心人》一樣活的哈里死了,「沒有一聲轟隆,只有一聲嘆息」,哈里在現實世界的所有抗爭與不甘,最後僅剩餘掙扎的性的不甘,此等不甘注定要換來更大的絕望,這是飯島愛都知道的事實。當整個世界都叫兔子歇歇吧,兔子只好歇了。

厄普代克傾其一生講述這個貌似成功實際幻滅的美國夢,在平庸現實的講述中鋒芒時露,甚至充滿一種辛辣的詩意,讓人不禁懷疑他是其同代人「垮掉一代」穿插在中產世界的臥底,他這種來自內部的質疑可能比凱魯亞克們快樂地講述叛逆生活的方式更加有力,畢竟厄普代克之絕望令人惶然失措,不能像凱魯亞克那樣被整容成為另類流行讀物。

兔子四部曲每部結尾都是一個詞:「跑吧」、「行嗎」、「也是他的」和「夠了」。對于厄普代克的一生,我卻不想說一聲「夠了」,而是還想說一聲「再跑吧!」勇敢的厄普代克。儘管「這個世界的漫長,已經不是一隻兔子小小的腳掌/可以測量」。
文 廖偉棠

編輯 曾祥泰
兔子,跑吧

3/15/2009

Have we been there yet?


老掉牙愛與舞
專訪茱麗葉.庇洛仙

文章日期:2009年3月15日
【明報專訊】2009香港藝術節已經圓滿結束了。回想起來,法國女演員茱麗葉.庇洛仙(Juliette Binoche)與著名舞者艾.甘漢(Akram Khan)的舞蹈劇場《尋.你我》(In-I)令我有很大感觸與啟發,無論是在藝術創作方面,還是個人情感上。對他們來說,這次演出又是一趟怎麼樣的旅程呢?在一次訪談中,他們娓娓道來。
在為《尋.你我》找尋創作靈感時,她無意中發現,希臘語中有十四種不同形容愛的字詞,不禁被迷住了。她一向認為生命最大的意義便是愛,於是決定以一次陌生的創作經驗,來探索這個主題,同時,摸索創作路上究竟可以走得多遠。
這是旅程的開始,你我旅程的開始。
PHILIA XENIKE 陌生人的愛
舞台上,一片漆黑。我們都知道,故事開始、兩個人相遇的時候,總是引人入勝的。漸漸,燈光照穿粉紅色裙子的她,踏黑色的舞鞋,美麗極了。她感到寂寞,於是一個人躲進漆黑的電影院內,看費里尼的電影,希望從黑暗中找尋光的意義。她看到了穿黑衣的他在前頭,便以為看到了光。她拚命追他,大聲對他說:「你是我想與之共度餘生的人。」
一個是被譽為最美麗的法國女演員,一個是世界知名的舞者,他倆在各自舞台上都負盛名。這是她平生第一次參與以舞蹈為主的演出,「生命裏一些陌生的領域能使我從不同角度感受情感,跳舞是其中之一。正因為這樣,我喜歡演戲,不同角色讓我常常碰到陌生的領域,讓我迷失,讓我學習。」
舞者都是沉默的,只用身體來表達情感;演員卻要用言語來表達一切。「正是這兩者之間的衝突吸引我,去尋找他們可以共同分享的世界。」
同樣地,他亦是第一次跟沒有舞蹈經驗的演員合作。跳舞時一向意識到自己身體存在的他,在與她合作時,卻不得不放棄自己的身體,來與她結合。「這樣我一定會感到不舒服,但只要有好的原因,不安的狀態對演出來說是好的。而且,愛情總會令人不舒服。」
MANIA 激情依賴嫉妒與佔有
然後,他和她隨音樂翩翩起舞,又在燈光下熱烈地擁抱,在地上滾動,四肢糾纏,她的手跟他的手,做出各種性愛動作,一些尋常不過的動作。激情過後,她汗流浹背,都累了,雙雙躺在上至天亮。
和暖的陽光斜照在他們的臉上,迷迷糊糊中,他念從前愛人的名字——莎拉,她醒來,問他誰是莎拉,他變得不耐煩,躲避她。「誰是莎拉?」她再一次歇斯底里的問。
黃碧雲寫過:「日常人物,家常生活。不過是那麼回事:我們如此。」真實生活總會把美好情感都磨蝕掉。他如廁,她刷牙,他吃東西,一切你我的生活情景,何其熟悉。再一起跳舞的時候,他發現她跟不上他的舞步,她發現他不是她想要的男人;他發現她彌補不了心中的寂寞,她發現期待的故事情節沒有發生,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他和她分開了。舞台又重回一片寂靜。
在電影《新橋戀人》中,她是一個畫家。在現實生活中,她除了是演員,同樣會畫畫、寫作,現在更學會了跳舞。創作證明她的存活,等同是她活的意義。
她不明白我們為什麼硬要把藝術分成不同的東西,「於我,無論演戲、跳舞、寫作,都是藝術的一部分,都是我的一部分。我最喜歡探索那些所謂的分界線。你可以說,我畫畫的時候,是在畫紙上跳舞;我跳舞的時候,是在空氣中畫畫。(I dance on paper when I paint; I paint in the air when I dance.)」她手舞足蹈說。
「演戲、跳舞,或者其他事情,總會在不知不覺間,影響我心中某個秘密的地方,然後我會把這些隱藏的影響,在某些創作上表露出來。」
可是,她不會再參與舞蹈演出了,「我不喜歡重複自己做過的事情,我要在短暫的生命裏嘗試不同的、新的、瘋狂的經歷。」她的下一步計劃是與賈樟柯合作拍新戲。
他卻有跟她截然不同的看法,「生命於我是一個螺旋(Spiral),是關於重複。我喜歡不斷體驗同樣的事情,好讓自己在這些重複的經驗中得到新的感受」。他的語調近乎《迴旋木馬的終端》中的村上春樹:生命像迴旋木馬,兜兜轉轉,總會重複發生某些事情,出現某些情景。
EUN OIA奉獻、同情
在黑暗中,低沉的音樂在奏,猶如沉重的呼吸聲,他獨個兒痛苦地扭動自己的身體,訴說他和莎拉的故事。身為回教徒,他不可以迎娶非回教徒的莎拉。雖然他堅持愛莎拉,可是受到清真寺的迫壓,最終他背叛了自己相信的情感。
她在旁聽,不禁回心轉意,走上前擁他。他狠狠地用力推開她,她跌倒在地,多麼卑微,可轉頭又站起來,再奔向他。一次又一次的奔向,一次又一次的推開。
後來,她變得沮喪,近乎絕望。身軀牢牢貼在牆上,看起來累得骨頭快要散掉似的,頭髮都因為汗水而濕透了,她哭,撕破喉嚨喊,「我生日的時候,他送我一個美麗的黃色花樽,沒有花,他忘記了……後來,我發覺,他把同款的花樽,送了給別個女孩。於是,我把這個美麗但沒有用的花樽擲出窗外,在漆黑的地上,它變成一塊塊閃閃發光的碎片」。
「你殺死我吧,我的心都已被摔成地上的一塊塊碎片了。」
這是一趟兩個人的旅程,他們不約而同地說。他倆探索身體,身體的誕生、死亡,然後像鳳凰一樣,於火燼中重生。他說:「我們要放棄自己的身體,來進入這趟旅程。在四個月的排練過程中,我們壓根兒不會把對方看成什麼演員、什麼舞者,我們都是藝術家,都是兩個個體,一起經歷這趟旅程。」
作為表演藝術家,他們都喜歡挑戰自己,突破自己。「我們探索,如何只用身體,不用言語,來表達內在情感,但後來發覺加入一些適當的獨白會使整個故事變得豐富。這四個月來,我們不停在問對方,問自己,我們到達了那境界沒有?(Have we been there yet?)」
同時,她亦要探索愛情。這個舞蹈劇就像一齣悲傷的電影,兩個擁有不同過去經歷的人如何尋找相互之間的牽連、尋找愛情。
對於愛情,浪漫的她跟我們分享看法:「在這世界存活,除了愛,別無他途。愛,便是生命之為生命之所在。我情願去愛多於被愛,縱使自己會變得脆弱。所有人的自然本能都是執著的,因為分離不容易被接受。要放手,便要信任『未知』。」
「在愛情路上,你交給別人的,同樣會交給自己。愛情往往是我們心中一個柔軟的秘密,伴侶會令你去愛,會把你放在那個親密的位置。這種感覺,只有情人能夠給予,在其他人身上你是不會得到的。所以縱然會受傷,我們都會不停地跳回去。」
她又說,偉大的愛情存在與否並不取決於另一半,「而是看你自己的心可以容得下多偉大的愛情。」HARMONIA和諧呼吸
當初的愛情燃燒殆盡之後,燈光照她從牆上掉下,低得不能再低,然後慢慢用盡全身氣力爬起來。她整個人在顫抖,頭髮上的汗珠一滴一滴落在地上,好像一頭受了傷的小動物。他緩緩走到她的後面,雙手抱她,輕輕安撫她。她的傷口要他來撫平,漸漸地,她安靜下來。
他倆什麼也沒有說,交換了幾個眼神,徐徐起舞,直至最後,直至,落幕……
信任在每段關係中都扮演重要的角色。演出之前,對於他倆來說,一切都是未知,在排練以及演出過程中,他和她信任對方,把身體交付給對方。「把自己內在的某部分表現出來,從來都不容易。我們不去想後果,不去想會不會失敗,把自己擲進去。」這次演出在情感上煽動(provoke)了她,讓她發現,人其實可以走到這麼遠。
他們把目標訂高一點,寧願盡了努力之後失敗,也不要把目標訂低一點而取得的成功。「面對未知時,怎可能沒有恐懼呢?欣然接受及面對恐懼,大概是最好的處理方法(Embracing fear is the best way to deal with it),向恐懼say yes。」
電影於她,跟舞台一樣,是人性的放大鏡。這趟他和她的旅程,你和我的旅程,一個老掉牙的故事,一些微小得不足以去談及的細節,被放大了,在我們面前展現出來。我們坐在黑暗中,可曾想起了誰,可曾想起了生命中某段時光?
[文 岑倩衡 編輯 黃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