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2011
4/03/2011
張國榮脆弱的心
文章日期:2011年4月3日
【明報專訊】四月一日,我們都會想起張國榮。工作,他很認真,很堅強;但其他的事情,他也有脆弱的一面。
間中我們會在半島酒店喫下午茶,到「留園雅聚」吃江南菜。有一回在半島下午茶時分,他告訴我﹕「他說他一生最愛的人便是你。」滿高興的像個把好消息送來的信差。我即刻條件反射的轟了他一句﹕「是你才會相信他的鬼話!」弄得他訕訕無癮。
之後返回辦公室,才知道自己說錯了話。這句話對誰都可以說,就是不可以對張國榮說,他是個善心的人,但心靈卻像雞蛋似的脆弱,我方才那麼的一轟,把蛋殼給扑裂了。他不會怪我,但我怪自己。
有些事情他很在意的,我無端說了一句﹕「你都沒上過我家。」他說﹕「你從來沒邀請過我。」我真的大意了,沒覺察他是很講禮貌那種人,你不請他,他不會白撞上來。其實白撞上來的人太多了,一個半認識的搭上兩個不認識的弄了一屋子人,完全不知道誰是誰。張國榮斯文得多,需要邀請的。
八年前我已經猜到什麼事情是他墮樓的引發劑。一天,又是在半島喫下午茶,他興致勃勃地告訴我他的新方向是當導演兼當男主角。他把誰做編劇誰做美指整張餐牌似的念出來,外景會是青島。青島是很漂亮的,德佔時期把青島建立得像個歐洲小城,他快要去看外景了。
過了一些日子,又約他在半島茶,只見他不再神采飛揚了,一定出事了。試探問他﹕「青島美麗嗎?」「不美麗。」他臉有慍色,有如青島開罪了他似的。再問﹕「劇本呢?」「不好。」他回答。總之什麼都不好,我亦不好意思問他集資拍片的問題,如今拍片,老早不是電影公司制,而是找不同的投資者集夠成本便可以拍了。那是不容易的事,你說過故事人家便個個給你幾千萬啊?誰都知道是困難的了。
之後他便不再提起該片了,在百事可樂主辦的紅館演唱會中,他穿了套帥氣的棕色絲絨西裝,盡忠職守地走上台說﹕「我是百事可樂的第一代代言人,今夜我不唱了,讓新的代言人唱吧,我會坐欣賞。」
那便是他踏上紅館舞台的最後一次了。籌劃新路程出師不利,那嚴重傷害了他的自尊心,對已有憂鬱症的他來說,這一擊便把脆弱的蛋殼打碎了。
[林燕妮 http://hk.myblog.yahoo.com/eunicelam2011]
【明報專訊】四月一日,我們都會想起張國榮。工作,他很認真,很堅強;但其他的事情,他也有脆弱的一面。
間中我們會在半島酒店喫下午茶,到「留園雅聚」吃江南菜。有一回在半島下午茶時分,他告訴我﹕「他說他一生最愛的人便是你。」滿高興的像個把好消息送來的信差。我即刻條件反射的轟了他一句﹕「是你才會相信他的鬼話!」弄得他訕訕無癮。
之後返回辦公室,才知道自己說錯了話。這句話對誰都可以說,就是不可以對張國榮說,他是個善心的人,但心靈卻像雞蛋似的脆弱,我方才那麼的一轟,把蛋殼給扑裂了。他不會怪我,但我怪自己。
有些事情他很在意的,我無端說了一句﹕「你都沒上過我家。」他說﹕「你從來沒邀請過我。」我真的大意了,沒覺察他是很講禮貌那種人,你不請他,他不會白撞上來。其實白撞上來的人太多了,一個半認識的搭上兩個不認識的弄了一屋子人,完全不知道誰是誰。張國榮斯文得多,需要邀請的。
八年前我已經猜到什麼事情是他墮樓的引發劑。一天,又是在半島喫下午茶,他興致勃勃地告訴我他的新方向是當導演兼當男主角。他把誰做編劇誰做美指整張餐牌似的念出來,外景會是青島。青島是很漂亮的,德佔時期把青島建立得像個歐洲小城,他快要去看外景了。
過了一些日子,又約他在半島茶,只見他不再神采飛揚了,一定出事了。試探問他﹕「青島美麗嗎?」「不美麗。」他臉有慍色,有如青島開罪了他似的。再問﹕「劇本呢?」「不好。」他回答。總之什麼都不好,我亦不好意思問他集資拍片的問題,如今拍片,老早不是電影公司制,而是找不同的投資者集夠成本便可以拍了。那是不容易的事,你說過故事人家便個個給你幾千萬啊?誰都知道是困難的了。
之後他便不再提起該片了,在百事可樂主辦的紅館演唱會中,他穿了套帥氣的棕色絲絨西裝,盡忠職守地走上台說﹕「我是百事可樂的第一代代言人,今夜我不唱了,讓新的代言人唱吧,我會坐欣賞。」
那便是他踏上紅館舞台的最後一次了。籌劃新路程出師不利,那嚴重傷害了他的自尊心,對已有憂鬱症的他來說,這一擊便把脆弱的蛋殼打碎了。
[林燕妮 http://hk.myblog.yahoo.com/eunicelam2011]
1/05/2011
1/02/2011
12/06/2010
繼續一起笑下去
一起笑下去
文章日期:2010年12月6日
【明報專訊】那天往看《遇上陌生情人》的時候是晚上十點,金鐘的戲院,小小窄窄的,或許湊巧地最適宜看老活地的電影,若是換了其他大片猛片,即嫌侷促寒酸,但因是老活地的人間喜劇,感覺便倒過來變成了溫暖。
那是一間容許把紅酒白酒啤酒帶進場的戲院,在門外櫃買了,施施然進場坐下看戲,由於有酒在手,瞄一眼周遭的其他觀眾,零零落落但都同樣在手裡端著飲料,忽地有一陣都是老朋友的錯覺,彷彿這是某某某打電話把眾人召喚來到豪宅家中,寒暄一番後,一起進入影視室,坐好,放片,各自在熱鬧中享受孤獨。
尤其從黑暗中看去大部分男觀眾的年紀都是同代人甚至年長者,而且以洋漢居多,剎那間還以為回到了留學時代的學生中心電影室,戲院外頭明明是攝氏廿度的亞熱帶,心裡卻誤認是零下廿度的美國中西部冰天雪地。
對啊老活地今年已經七十五歲了,我們這群老影迷追隨他的電影已有好幾十年之久,所以別說在戲院內的觀眾都似老朋友,連隱身於銀幕背後的導演更是百分百的老相識,每隔一段時間觀看他的新作品,像是朋友之間暫別一陣子後通個電話,簡單地說句「喂,好久不見了,出來喝一杯吧」,兩小時後便在某間酒吧碰頭聊天。老朋友坐下來,聆聽對方的故事,近來如何,有什麼幸運與不幸、悲遇與艷遇、困惑與困難,你慢慢說,別急,我認認真真地聽進耳裡心裡。
老朋友呷一口酒,開始說了。一開口,那個眉目神情,那道聲線語調,那副手勢動作,全是熟悉的符號暗號,以至於潛藏在語言背後的那些焦慮與渴望與惶恐,由於聆聽多年也認同多年,統統不難解讀。好親切的老活地,希望你也覺得我們很親切。
所以戲院裡黑暗中響起的笑聲都是溫柔而體貼的,亦隱隱含著感恩的味道。感謝老活地四五十年來把我們帶進電影院,逗我們一起發笑,讓我們在焦慮與渴望與惶恐之際還笑得出來;我們由笑聲裡得知,自己並不孤單。
老活地,請保重,七十五歲打後的日子不易熬,且讓我們繼續一起笑下去,直到,誰先倒下。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文章日期:2010年12月6日
【明報專訊】那天往看《遇上陌生情人》的時候是晚上十點,金鐘的戲院,小小窄窄的,或許湊巧地最適宜看老活地的電影,若是換了其他大片猛片,即嫌侷促寒酸,但因是老活地的人間喜劇,感覺便倒過來變成了溫暖。
那是一間容許把紅酒白酒啤酒帶進場的戲院,在門外櫃買了,施施然進場坐下看戲,由於有酒在手,瞄一眼周遭的其他觀眾,零零落落但都同樣在手裡端著飲料,忽地有一陣都是老朋友的錯覺,彷彿這是某某某打電話把眾人召喚來到豪宅家中,寒暄一番後,一起進入影視室,坐好,放片,各自在熱鬧中享受孤獨。
尤其從黑暗中看去大部分男觀眾的年紀都是同代人甚至年長者,而且以洋漢居多,剎那間還以為回到了留學時代的學生中心電影室,戲院外頭明明是攝氏廿度的亞熱帶,心裡卻誤認是零下廿度的美國中西部冰天雪地。
對啊老活地今年已經七十五歲了,我們這群老影迷追隨他的電影已有好幾十年之久,所以別說在戲院內的觀眾都似老朋友,連隱身於銀幕背後的導演更是百分百的老相識,每隔一段時間觀看他的新作品,像是朋友之間暫別一陣子後通個電話,簡單地說句「喂,好久不見了,出來喝一杯吧」,兩小時後便在某間酒吧碰頭聊天。老朋友坐下來,聆聽對方的故事,近來如何,有什麼幸運與不幸、悲遇與艷遇、困惑與困難,你慢慢說,別急,我認認真真地聽進耳裡心裡。
老朋友呷一口酒,開始說了。一開口,那個眉目神情,那道聲線語調,那副手勢動作,全是熟悉的符號暗號,以至於潛藏在語言背後的那些焦慮與渴望與惶恐,由於聆聽多年也認同多年,統統不難解讀。好親切的老活地,希望你也覺得我們很親切。
所以戲院裡黑暗中響起的笑聲都是溫柔而體貼的,亦隱隱含著感恩的味道。感謝老活地四五十年來把我們帶進電影院,逗我們一起發笑,讓我們在焦慮與渴望與惶恐之際還笑得出來;我們由笑聲裡得知,自己並不孤單。
老活地,請保重,七十五歲打後的日子不易熬,且讓我們繼續一起笑下去,直到,誰先倒下。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12/04/2010
小思老师看電影的履歷
看電影的履歷
文章日期:2010年12月4日
【明報專訊】朋友問起近來看甚電影,我說很久沒上電影院了,才忽然想起,自己從何時荒疏了電影?
我有過極輝煌的看電影時代,履歷開列出來不簡單。
父親愛看電影,一星期看上四五晚電影,也就是說從小,我已進入看粵語片及公餘場西片全盛時代。父親全看粵語片,偶爾也看正場西片,又樂意讓我單獨去環球、國民戲院看西片公餘場。看得多看得雜,沒妨礙我吸收。粵語片教忠教孝,教乖教恕之外,《兩個煙精掃長堤》、《肉山藏妲己》沒教壞我。《此恨綿綿無絕期》、《慈母淚》,哭中認識社會現實。西片由《出水芙蓉》、《義犬救主記》到《金枝玉葉》,學到瑰麗浪漫。景星戲院的好戲,《金殿逃龍》、《紅綾艷》印像深刻,還保留了每月一本的推介電影小冊子。影響我最深的,恐怕沒人相信,是五十年代的蘇聯電影。《青年近衛軍》、《以身許國》、《靜靜的頓河》、《仙鶴飛翔》,特別是1950年的《以身許國》,原譯《普通一兵》,士兵身纏手榴彈,奮身撲向敵人炮台,為弟兄打開血路一幕,永誌至今。
中學時代,父母都去世了,獨個兒過無人看顧的生活,那時正流行神祕午夜場,我幾乎是京華戲院常客。踏進大學,更瘋狂了。邵氏、電懋、長鳳新的本地片、香港南方影業公司發行的內地片,粵語戲曲片等等。許多戲,不是看一次,《楊門女將》、《紅樓夢》,忘了看過幾次。加上第一影室的歐洲片,看不懂硬還要看。有時一天看三場,曾試過看完五點半場走出戲院,天黑了,竟然忘記自己身在何處、吃過飯未。
電影,給我無限養料。
[小思]
文章日期:2010年12月4日
【明報專訊】朋友問起近來看甚電影,我說很久沒上電影院了,才忽然想起,自己從何時荒疏了電影?
我有過極輝煌的看電影時代,履歷開列出來不簡單。
父親愛看電影,一星期看上四五晚電影,也就是說從小,我已進入看粵語片及公餘場西片全盛時代。父親全看粵語片,偶爾也看正場西片,又樂意讓我單獨去環球、國民戲院看西片公餘場。看得多看得雜,沒妨礙我吸收。粵語片教忠教孝,教乖教恕之外,《兩個煙精掃長堤》、《肉山藏妲己》沒教壞我。《此恨綿綿無絕期》、《慈母淚》,哭中認識社會現實。西片由《出水芙蓉》、《義犬救主記》到《金枝玉葉》,學到瑰麗浪漫。景星戲院的好戲,《金殿逃龍》、《紅綾艷》印像深刻,還保留了每月一本的推介電影小冊子。影響我最深的,恐怕沒人相信,是五十年代的蘇聯電影。《青年近衛軍》、《以身許國》、《靜靜的頓河》、《仙鶴飛翔》,特別是1950年的《以身許國》,原譯《普通一兵》,士兵身纏手榴彈,奮身撲向敵人炮台,為弟兄打開血路一幕,永誌至今。
中學時代,父母都去世了,獨個兒過無人看顧的生活,那時正流行神祕午夜場,我幾乎是京華戲院常客。踏進大學,更瘋狂了。邵氏、電懋、長鳳新的本地片、香港南方影業公司發行的內地片,粵語戲曲片等等。許多戲,不是看一次,《楊門女將》、《紅樓夢》,忘了看過幾次。加上第一影室的歐洲片,看不懂硬還要看。有時一天看三場,曾試過看完五點半場走出戲院,天黑了,竟然忘記自己身在何處、吃過飯未。
電影,給我無限養料。
[小思]
11/16/2010
嚴迅奇:現代世界的清明上河圖
文章日期:2010年11月16日
【明報專訊】「為什麼我們對《清明上河圖》如此著迷?」這是過去兩個月裏,我在西九演示會中第一個提出的問題。今天我不打算談西九,而希望與讀者分享我對上河圖的個人感受,因為這問題早於西九之前已在我的腦海中盤繞了一段很長的日子。
每個人對上河圖的感受肯定不一樣,在我個人而言,它的吸引是基於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它的展示形式。東方藝術對卷軸有獨特偏好,翻開卷軸時的動作甚具象徵意義:畫中世界為觀賞者而徐徐展現,營造一種渴求的期望,正好比喻世界的美好事物,從來都不是一覽無遺,是要下功夫細味其中的真諦。
卷軸雖然是中國書畫的常見形式,但上河圖特別之處是它的比例。整幅畫長五米多,但只有廿五厘米高,長度是高度的二十一倍!這種比例並不多見。上河圖又有別於傳統西洋油畫,尺度上的比例已先決地主宰了觀賞者不能站在老遠觀賞,而是必須要邊走邊看,在無形中被身體的反射動作把自己投進了畫中的境界,置身其中而不自覺。
第二個原因是上河圖這幅畫的主題。中國傳統繪畫的主題一般不離山、水、花、鳥、動物。人物畫也以個體為主,間中也有群體描述,但上河圖則是唯一以城市集體生活作為主題。這種演變類似西洋繪畫的印象派首次脫離宗教人物風景,以城市風貌入畫。在中國古畫中,前無古人,似乎也後無來者。
史學家們似乎都同意上河圖中所畫的是北宋汴京,圖中描繪城裡的繁華景致,卻是北宋亡國愁傷的先聲。作為中國人,無一不會為之而唏噓,這正是藝術能夠觸動人心的極佳例證。
上河圖中描繪了從郊外,經過汴河,路過驛站市集,越過汴京城門,進入大街的一段平凡路徑。這段路並非林蔭夾道,也不康莊,倒是挺迂迴的,因而絲毫沒有氣派可言,但就散發著很濃厚的塵世生活味,而這味兒卻是華麗的。
生活如卷軸
上河圖給我們展現了城市裡兼容並蓄的生活味道:工作、休息、買賣、說書、喝茶、看景、幹活、打架、美容等,處處流露著市民的起居,各自的生活。這些味道亦恰如其分地散佈在各適其適的生活場景:河流、樹影、城閣、平房、街道、庭院、橋樑、船舶、寺院、旅館等。或許正因如此,上河圖極之人性化,描繪出一個廣闊活潑的城市生態,表現出一股城市生活中的無窮活力。
更加特別的是,整幅圖畫的構圖開展了一個四維的空間,除了高低,還有遠景。空間佈置上,雖然沒有令人矚目的建築地標,但具儀仗性的景致序列明顯經過細心鋪排,一步一景,景物生活逐步呈現,層層顯露,各有亮點個性,各有故事。首先是淡淡然的城郊曠野,以散落的遠方茅屋小村作前奏,然後由幾棵壯碩的柳樹襯托起背後的破屋為開端;緊接其後是汴河上一艘又一艘的小艇、貨船、帆船。高潮之一當然是過橋,車水馬龍,好不熱鬧!眼睛的視線沿著拱橋的弧線落到造型突出的竹棚牌樓,是一驚喜。隨著汴河北流船艇遠去,原本煩囂的河景被悠然的街景取代。夾道的大宅擠出一條漸露雛形的主軸大街,船隻的象徵動感交由馬路上的車輛承接了。與其說是馬路,倒不如說是「牛」路,因為街上處處牛拉車,運貨運人,比比皆是。隨著如巡遊般的貨車與遊人越來越多,視線又給帶領到下一個畫中高潮——進城。城門是上河圖的其中一個焦點,它是分隔幹活與享樂兩種氣氛的象徵,城內是個錦繡都市,衣香鬢影,建築設計較為細膩雕琢,與城外的市井樸素成了強烈對比。
這就帶出了上河圖吸引我的第三個原因。作為一位建築師,圖中城市空間與建築物互動的顯示特別引起我的共鳴。上河圖可以理解為一首立體的交響樂曲,以不同公共空間作為基調,串聯起各式各樣的交通工具、樹木、人物及建築作為音符,相互交織而成一篇震撼人心的樂章。它歌頌平凡生活中的奇趣百態及城市活力,讓我們看到一個城市很真實的面貌。
上河圖中所描述的建築,並無著意炫耀。相反,它們都很平實,稍為有趣的大概有以下幾座:
城門——城門體積龐大,是整幅上河圖中最宏偉的建築。但城門的設計並沒有刻意突出,沒半點浮誇,很明顯,這是軍事建設,沉實的表現手法十分合當時的國患背景。它真正的防禦用途不太明顯,但形態上城門把上河圖斷開為城內、城外兩部分,刻意創造一個視覺焦點。這焦點卻落在一頭正在出城的駱駝之上,駱駝是西域之物,很明顯這是個表現對外貿易通商的注腳,反映汴京當時已是個國際級城市。
竹棚牌樓——談到竹棚,我很有緣分曾經設計過兩座,分別於2000年柏林及今年10月中旬上海,都是以竹作為結構的現代裝置藝術品,因此可說對竹有點情意結。上河圖中虹橋口的那座竹棚,造型華麗,尤其吸引我注意的,是豎立於四個角落的四根垂直單桿。單桿本身沒有明顯的功能,但四根竹桿卻抽象地奠定了整座棚架的建築空間範圍,情況有如土耳其伊斯坦堡著名的聖索非亞清真寺 (Hagia Sophia)的四座尖塔(minarets),在建築學上甚有意思。
閣樓——離竹棚不遠的平房有座高了一層的閣樓,閣樓內有人正在看街景喝酒,由此推算,這座平房可能是酒樓、旅館之類。雖說畫家可以憑空想像,自由發揮,更有一派學說認為圖中所畫的並非汴京,而是一座虛構城市。但我不得不讚一句,在這地方蓋旅館建閣樓,讓客人坐在高處欣賞全無遮擋的優美河景與橋景,選址絕對符合專業建築邏輯,十分恰當。假如這畫是虛構的,那作者張公必然對建築也有點認識。
千年「環保規劃概念」
趙廣超先生對上河圖作過很深入的研究,他的《筆記清明上河圖》是本好書,值得推薦。其中引述《五代會要‧城廓》的一段對宋初汴京的城市規劃描述得十分到位,短短幾行小字便指出了城市規劃的重點:道路要有肌理、網絡、層次,鼓勵街舖 (那時沒有商場) ,容許店舖自主發展及有自由空間,道路兩旁要種樹綠化,還指定要建「涼棚」。真意想不到一千多年前的中國社會已進步到有「環保規劃概念」,今天香港的一眾主事者應感到羞愧!
可能也是建築師基因作怪,我對細緻的建築刻劃特別有興趣;上河圖中的建築物類別眾多,有大宅、旅館、城樓、商店、食市、臨時竹棚、甚至寺院。有趣的是,這些建築都不是我們印象中的傳統中國合院式內向型設計,而是很寬容、很互動地對外開放著。圖中的商店都是門戶大開的,茶寮食肆中放滿餐桌長凳,任人自由出入。小販們努力兜生意,街上遊人圍著看熱鬧,或是來個討價還價,忙個不停。一間叫「孫羊店」的,更有一個大陽台,懸挑在大街之上。私人大宅也是開著大門,任由幾位老翁坐著乘涼。可以看到,上河圖中所描繪的公共與私人空間是刻意地融合的。
境界之啟發
說到這裡,忍不住還是要談談清明上河圖給予我設計西九的意念啟發。
正如上述,上河圖對城市公共空間以及公共建築有很細緻的描述,引人入勝,但我絕對不是要將這些空間及建築的具體形式,在西九設計圖上原物複印。上河圖給我的啟發不是它的具象,而是它的境界,特別是以下幾點:
1. 這幅圖散發著無窮活力,這份活力是由多元化的公共空間(街道,橋樑,河道)所衍生的市民活動而匯聚出來的。多元化公共空間旨在創造不同機會、場景、處境,讓這股活力得到不同形式的表現,立體地豐富我們的城市特色。
2. 上河圖所顯現的不是社會某階層 (士大夫或貴族) 的專利空間,畫中有各式各樣的不同人物,各有各的活動目標。總體來說,圖中呈現的是一種社會兼容性,互補性,雅俗共融。
3. 上河圖所描繪的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是融合的,刻意地界線模糊,因此能互相滲透,鼓勵人與人的多方接觸與交流,啟發各自的感染力及參與性。
4. 上河圖中水體(河道)與陸地的關係是互動、立體的。水體可作為運輸、生活、文化及娛樂的動脈。水體除了有觀賞價值之外,還可以有實用性,是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心目中理想的西九文化區,首要必須是香港這個動感都市生活文化的一部份,呈現上河圖中的境界,兼容並蓄,各適其適。而在融入文化元素後更期望能夠超越昔日的上河圖,全面地凝聚活力,啟發創意。
嚴迅奇--建築師,參與競逐西九文娛區設計方案,以《清明上河圖》為發展主題
[文 嚴迅奇 編輯:黃靜 電郵:mpcentury@mingpao.com]
【明報專訊】「為什麼我們對《清明上河圖》如此著迷?」這是過去兩個月裏,我在西九演示會中第一個提出的問題。今天我不打算談西九,而希望與讀者分享我對上河圖的個人感受,因為這問題早於西九之前已在我的腦海中盤繞了一段很長的日子。
每個人對上河圖的感受肯定不一樣,在我個人而言,它的吸引是基於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它的展示形式。東方藝術對卷軸有獨特偏好,翻開卷軸時的動作甚具象徵意義:畫中世界為觀賞者而徐徐展現,營造一種渴求的期望,正好比喻世界的美好事物,從來都不是一覽無遺,是要下功夫細味其中的真諦。
卷軸雖然是中國書畫的常見形式,但上河圖特別之處是它的比例。整幅畫長五米多,但只有廿五厘米高,長度是高度的二十一倍!這種比例並不多見。上河圖又有別於傳統西洋油畫,尺度上的比例已先決地主宰了觀賞者不能站在老遠觀賞,而是必須要邊走邊看,在無形中被身體的反射動作把自己投進了畫中的境界,置身其中而不自覺。
第二個原因是上河圖這幅畫的主題。中國傳統繪畫的主題一般不離山、水、花、鳥、動物。人物畫也以個體為主,間中也有群體描述,但上河圖則是唯一以城市集體生活作為主題。這種演變類似西洋繪畫的印象派首次脫離宗教人物風景,以城市風貌入畫。在中國古畫中,前無古人,似乎也後無來者。
史學家們似乎都同意上河圖中所畫的是北宋汴京,圖中描繪城裡的繁華景致,卻是北宋亡國愁傷的先聲。作為中國人,無一不會為之而唏噓,這正是藝術能夠觸動人心的極佳例證。
上河圖中描繪了從郊外,經過汴河,路過驛站市集,越過汴京城門,進入大街的一段平凡路徑。這段路並非林蔭夾道,也不康莊,倒是挺迂迴的,因而絲毫沒有氣派可言,但就散發著很濃厚的塵世生活味,而這味兒卻是華麗的。
生活如卷軸
上河圖給我們展現了城市裡兼容並蓄的生活味道:工作、休息、買賣、說書、喝茶、看景、幹活、打架、美容等,處處流露著市民的起居,各自的生活。這些味道亦恰如其分地散佈在各適其適的生活場景:河流、樹影、城閣、平房、街道、庭院、橋樑、船舶、寺院、旅館等。或許正因如此,上河圖極之人性化,描繪出一個廣闊活潑的城市生態,表現出一股城市生活中的無窮活力。
更加特別的是,整幅圖畫的構圖開展了一個四維的空間,除了高低,還有遠景。空間佈置上,雖然沒有令人矚目的建築地標,但具儀仗性的景致序列明顯經過細心鋪排,一步一景,景物生活逐步呈現,層層顯露,各有亮點個性,各有故事。首先是淡淡然的城郊曠野,以散落的遠方茅屋小村作前奏,然後由幾棵壯碩的柳樹襯托起背後的破屋為開端;緊接其後是汴河上一艘又一艘的小艇、貨船、帆船。高潮之一當然是過橋,車水馬龍,好不熱鬧!眼睛的視線沿著拱橋的弧線落到造型突出的竹棚牌樓,是一驚喜。隨著汴河北流船艇遠去,原本煩囂的河景被悠然的街景取代。夾道的大宅擠出一條漸露雛形的主軸大街,船隻的象徵動感交由馬路上的車輛承接了。與其說是馬路,倒不如說是「牛」路,因為街上處處牛拉車,運貨運人,比比皆是。隨著如巡遊般的貨車與遊人越來越多,視線又給帶領到下一個畫中高潮——進城。城門是上河圖的其中一個焦點,它是分隔幹活與享樂兩種氣氛的象徵,城內是個錦繡都市,衣香鬢影,建築設計較為細膩雕琢,與城外的市井樸素成了強烈對比。
這就帶出了上河圖吸引我的第三個原因。作為一位建築師,圖中城市空間與建築物互動的顯示特別引起我的共鳴。上河圖可以理解為一首立體的交響樂曲,以不同公共空間作為基調,串聯起各式各樣的交通工具、樹木、人物及建築作為音符,相互交織而成一篇震撼人心的樂章。它歌頌平凡生活中的奇趣百態及城市活力,讓我們看到一個城市很真實的面貌。
上河圖中所描述的建築,並無著意炫耀。相反,它們都很平實,稍為有趣的大概有以下幾座:
城門——城門體積龐大,是整幅上河圖中最宏偉的建築。但城門的設計並沒有刻意突出,沒半點浮誇,很明顯,這是軍事建設,沉實的表現手法十分合當時的國患背景。它真正的防禦用途不太明顯,但形態上城門把上河圖斷開為城內、城外兩部分,刻意創造一個視覺焦點。這焦點卻落在一頭正在出城的駱駝之上,駱駝是西域之物,很明顯這是個表現對外貿易通商的注腳,反映汴京當時已是個國際級城市。
竹棚牌樓——談到竹棚,我很有緣分曾經設計過兩座,分別於2000年柏林及今年10月中旬上海,都是以竹作為結構的現代裝置藝術品,因此可說對竹有點情意結。上河圖中虹橋口的那座竹棚,造型華麗,尤其吸引我注意的,是豎立於四個角落的四根垂直單桿。單桿本身沒有明顯的功能,但四根竹桿卻抽象地奠定了整座棚架的建築空間範圍,情況有如土耳其伊斯坦堡著名的聖索非亞清真寺 (Hagia Sophia)的四座尖塔(minarets),在建築學上甚有意思。
閣樓——離竹棚不遠的平房有座高了一層的閣樓,閣樓內有人正在看街景喝酒,由此推算,這座平房可能是酒樓、旅館之類。雖說畫家可以憑空想像,自由發揮,更有一派學說認為圖中所畫的並非汴京,而是一座虛構城市。但我不得不讚一句,在這地方蓋旅館建閣樓,讓客人坐在高處欣賞全無遮擋的優美河景與橋景,選址絕對符合專業建築邏輯,十分恰當。假如這畫是虛構的,那作者張公必然對建築也有點認識。
千年「環保規劃概念」
趙廣超先生對上河圖作過很深入的研究,他的《筆記清明上河圖》是本好書,值得推薦。其中引述《五代會要‧城廓》的一段對宋初汴京的城市規劃描述得十分到位,短短幾行小字便指出了城市規劃的重點:道路要有肌理、網絡、層次,鼓勵街舖 (那時沒有商場) ,容許店舖自主發展及有自由空間,道路兩旁要種樹綠化,還指定要建「涼棚」。真意想不到一千多年前的中國社會已進步到有「環保規劃概念」,今天香港的一眾主事者應感到羞愧!
可能也是建築師基因作怪,我對細緻的建築刻劃特別有興趣;上河圖中的建築物類別眾多,有大宅、旅館、城樓、商店、食市、臨時竹棚、甚至寺院。有趣的是,這些建築都不是我們印象中的傳統中國合院式內向型設計,而是很寬容、很互動地對外開放著。圖中的商店都是門戶大開的,茶寮食肆中放滿餐桌長凳,任人自由出入。小販們努力兜生意,街上遊人圍著看熱鬧,或是來個討價還價,忙個不停。一間叫「孫羊店」的,更有一個大陽台,懸挑在大街之上。私人大宅也是開著大門,任由幾位老翁坐著乘涼。可以看到,上河圖中所描繪的公共與私人空間是刻意地融合的。
境界之啟發
說到這裡,忍不住還是要談談清明上河圖給予我設計西九的意念啟發。
正如上述,上河圖對城市公共空間以及公共建築有很細緻的描述,引人入勝,但我絕對不是要將這些空間及建築的具體形式,在西九設計圖上原物複印。上河圖給我的啟發不是它的具象,而是它的境界,特別是以下幾點:
1. 這幅圖散發著無窮活力,這份活力是由多元化的公共空間(街道,橋樑,河道)所衍生的市民活動而匯聚出來的。多元化公共空間旨在創造不同機會、場景、處境,讓這股活力得到不同形式的表現,立體地豐富我們的城市特色。
2. 上河圖所顯現的不是社會某階層 (士大夫或貴族) 的專利空間,畫中有各式各樣的不同人物,各有各的活動目標。總體來說,圖中呈現的是一種社會兼容性,互補性,雅俗共融。
3. 上河圖所描繪的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是融合的,刻意地界線模糊,因此能互相滲透,鼓勵人與人的多方接觸與交流,啟發各自的感染力及參與性。
4. 上河圖中水體(河道)與陸地的關係是互動、立體的。水體可作為運輸、生活、文化及娛樂的動脈。水體除了有觀賞價值之外,還可以有實用性,是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心目中理想的西九文化區,首要必須是香港這個動感都市生活文化的一部份,呈現上河圖中的境界,兼容並蓄,各適其適。而在融入文化元素後更期望能夠超越昔日的上河圖,全面地凝聚活力,啟發創意。
嚴迅奇--建築師,參與競逐西九文娛區設計方案,以《清明上河圖》為發展主題
[文 嚴迅奇 編輯:黃靜 電郵:mpcentury@mingpao.com]
11/15/2010
11/12/2010
10/26/2010
不过是光影:a link:《如梦》
这样的故事,干嘛要拍出来?
得承认,我是个笨女,比你笨,笨“死”了。
吳彥祖
文章日期:2010年10月27日
【明報專訊】2001年我替《明周》訪問了吳彥祖。我覺得他必定會在影壇佔一席位。女孩子們談他便嘩啦嘩啦地說不停。藝人有人說是好兆頭,沒人提起才糟糕。
二十七歲、六呎一吋的吳彥祖絕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也絕對知道觀眾需要什麼,四年來已拍了十二部電影和無數廣告,既得過「最Cool」男士獎,亦得過「最具誘惑性」男士獎,加上他那張可以扮演任何角色的特殊臉孔,在芸芸新人中,他必定可以脫穎而出。這不單與外形有關,更與他的性格、學問、見聞和態度有關。
第一次看吳彥祖演戲,是1997年楊凡的《美少年之戀》,他演一名有同性戀傾向、性格沉鬱的警察,最後跳樓身亡。
那年他二十三歲,楊凡因看見廣告片找上了他,起初他婉拒了,因為他認為自己不會演戲,而朋友們都跟他說﹕「演基佬啊?不大好吧?」但楊凡打足一個月電話給他,他又覺得劇本很好,終於答應了,那便開始了他的演員生涯。
起初我以為他是台灣人,原來他是美國土生土長的ABC,現在除了英語和國語外,廣東話也說得相當流利。問他為什麼在《美少年之戀》中要跳樓自殺?他說除了楊凡教他怎麼演之外,他不難了解——怕讓父母失望。
在新一輩男演員中,吳彥祖可算是來自教育水平最高的家庭的,父親是工程學碩士,母親是心理學博士,而他則是美國俄勒崗大學的建築系畢業生。「我家說的就是教育、教育、教育。」建築師是五年的大學課程,建築系的學生功課特別多,「我熬慣夜了,所以拍電影捱更抵夜對我來說一點都不辛苦,念書時都試過三天只睡兩小時啦。」
他在加州柏克萊大學附近的Walnut Creek出生,那兒長年陽光普照,一片陽光就培養了個陽光四射的吳彥祖。
[林燕妮 http://hk.myblog.yahoo.com/eunicelam-123]
得承认,我是个笨女,比你笨,笨“死”了。
吳彥祖
文章日期:2010年10月27日
【明報專訊】2001年我替《明周》訪問了吳彥祖。我覺得他必定會在影壇佔一席位。女孩子們談他便嘩啦嘩啦地說不停。藝人有人說是好兆頭,沒人提起才糟糕。
二十七歲、六呎一吋的吳彥祖絕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也絕對知道觀眾需要什麼,四年來已拍了十二部電影和無數廣告,既得過「最Cool」男士獎,亦得過「最具誘惑性」男士獎,加上他那張可以扮演任何角色的特殊臉孔,在芸芸新人中,他必定可以脫穎而出。這不單與外形有關,更與他的性格、學問、見聞和態度有關。
第一次看吳彥祖演戲,是1997年楊凡的《美少年之戀》,他演一名有同性戀傾向、性格沉鬱的警察,最後跳樓身亡。
那年他二十三歲,楊凡因看見廣告片找上了他,起初他婉拒了,因為他認為自己不會演戲,而朋友們都跟他說﹕「演基佬啊?不大好吧?」但楊凡打足一個月電話給他,他又覺得劇本很好,終於答應了,那便開始了他的演員生涯。
起初我以為他是台灣人,原來他是美國土生土長的ABC,現在除了英語和國語外,廣東話也說得相當流利。問他為什麼在《美少年之戀》中要跳樓自殺?他說除了楊凡教他怎麼演之外,他不難了解——怕讓父母失望。
在新一輩男演員中,吳彥祖可算是來自教育水平最高的家庭的,父親是工程學碩士,母親是心理學博士,而他則是美國俄勒崗大學的建築系畢業生。「我家說的就是教育、教育、教育。」建築師是五年的大學課程,建築系的學生功課特別多,「我熬慣夜了,所以拍電影捱更抵夜對我來說一點都不辛苦,念書時都試過三天只睡兩小時啦。」
他在加州柏克萊大學附近的Walnut Creek出生,那兒長年陽光普照,一片陽光就培養了個陽光四射的吳彥祖。
[林燕妮 http://hk.myblog.yahoo.com/eunicelam-123]
10/06/2010
加了雙份伏特加的sex on the beach
李冰冰
文章日期:2010年10月6日
【明報專訊】如果我對《狄仁傑》有什麼關鍵的抱怨,那必是:李冰冰和劉德華 的情慾戲份未免短得可憐,跟報紙娛樂版所渲染的不成比例,我猜拍攝下來的底片一定比放映的多N倍,唯望有機會以正當或不正當的方式流出,讓我們一窺全豹。
徐克永遠是美女的大恩人。美女本身已經夠美了,而在徐克的鏡頭佈局下,更加了分,美上加美成為美艷,一對眼睛把你攝住,令你在徐大導的電影異想世界裡跳不出來。
林青霞的東方不敗當然是經典個案,到了李冰冰的上官靜兒,同樣的美相同的艷,乍看還真以為是林大美人的復刻再版,柔情糅合英氣,如火如冰,如陰暗異域裡的光,把整部電影鎮住了。所以我們萬般期待她能跟劉德華有所纏綿,因為女人的美唯有在床上才展露得最徹底最無遺。可惜畢竟點到即知,她是把外衣脫了,但我們幾乎看不到任何曲線也攻不破半點防線,連若隱若現也談不上,但當四目相投,眼神接觸仍是動人的,有一種含蓄的嫵媚,如被紙窗戶遮掩了的風景。
於是我們只好運用想像力去填補空白,想像如果不是敵人突然來襲而兩人能夠好整以暇地擁抱溫存,多好;或許這樣的情節安排更令觀眾痛恨李冰冰和劉德華的敵人,掃了情人的溫馨雅興,永遠是大罪。
李冰冰確是美艷,那種艷,是冷艷,不像紅酒,更不像冰淇淋,比較像加了雙份伏特加的sex on the beach,你渴望享受一飲而盡的出神後果但又捨不得也不敢一飲而盡。卅四歲了,於女星之中不算特別青春,但出道早,十八歲已經拍電影,前面十年算是打磨雕琢,直到最近幾年才散發最頂峰的美態,別以為男女有別,女子其實跟男子一樣,都需要時間才趨「成熟」,差別僅在於時間點之先後。如今遇上了徐克,時間來到了,鏡頭擺對了,電影拍準了,一切便好了。
所以我們就更懊惱於李冰冰在電影裡死得有點太早。還未跟劉德華上床呢,怎可以死呢?該脫的未脫,應做的未做,觀眾如我只好於刀劍往來的感官刺激裡略帶傷感離場,有幾分似暗戀失敗,悵然寂然,回家睡覺。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文章日期:2010年10月6日
【明報專訊】如果我對《狄仁傑》有什麼關鍵的抱怨,那必是:李冰冰和劉德華 的情慾戲份未免短得可憐,跟報紙娛樂版所渲染的不成比例,我猜拍攝下來的底片一定比放映的多N倍,唯望有機會以正當或不正當的方式流出,讓我們一窺全豹。
徐克永遠是美女的大恩人。美女本身已經夠美了,而在徐克的鏡頭佈局下,更加了分,美上加美成為美艷,一對眼睛把你攝住,令你在徐大導的電影異想世界裡跳不出來。
林青霞的東方不敗當然是經典個案,到了李冰冰的上官靜兒,同樣的美相同的艷,乍看還真以為是林大美人的復刻再版,柔情糅合英氣,如火如冰,如陰暗異域裡的光,把整部電影鎮住了。所以我們萬般期待她能跟劉德華有所纏綿,因為女人的美唯有在床上才展露得最徹底最無遺。可惜畢竟點到即知,她是把外衣脫了,但我們幾乎看不到任何曲線也攻不破半點防線,連若隱若現也談不上,但當四目相投,眼神接觸仍是動人的,有一種含蓄的嫵媚,如被紙窗戶遮掩了的風景。
於是我們只好運用想像力去填補空白,想像如果不是敵人突然來襲而兩人能夠好整以暇地擁抱溫存,多好;或許這樣的情節安排更令觀眾痛恨李冰冰和劉德華的敵人,掃了情人的溫馨雅興,永遠是大罪。
李冰冰確是美艷,那種艷,是冷艷,不像紅酒,更不像冰淇淋,比較像加了雙份伏特加的sex on the beach,你渴望享受一飲而盡的出神後果但又捨不得也不敢一飲而盡。卅四歲了,於女星之中不算特別青春,但出道早,十八歲已經拍電影,前面十年算是打磨雕琢,直到最近幾年才散發最頂峰的美態,別以為男女有別,女子其實跟男子一樣,都需要時間才趨「成熟」,差別僅在於時間點之先後。如今遇上了徐克,時間來到了,鏡頭擺對了,電影拍準了,一切便好了。
所以我們就更懊惱於李冰冰在電影裡死得有點太早。還未跟劉德華上床呢,怎可以死呢?該脫的未脫,應做的未做,觀眾如我只好於刀劍往來的感官刺激裡略帶傷感離場,有幾分似暗戀失敗,悵然寂然,回家睡覺。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華爾街》
米高
文章日期:2010年10月3日
【明報專訊】跟上一集《華爾街》裡的演出相比,六十六歲的米高道格拉斯其實更稱職更具魅力,只可惜電影劇情略嫌幼稚,否則他或可再上層樓,在抗癌的痛苦中取得個什麼什麼獎聊作補償。
廿三年前扮演華爾街大鱷,米高的經典打扮是藍白條子恤衫加淺色西褲,胸前懸掛著兩條棗紅色吊帶,嘴叼粗雪茄,手舞足蹈,意氣風發,咄咄逼人,演活了大家心目中的銅臭老粗,而電影反映現實猶如現實模仿電影,《華爾街》上映後,在紐約華爾街上甚至香港中環街頭多了不少中年男子作此裝扮,可見其形象之成功深刻。
然而最成功卻不一定代表最好看,其實當時的米高身形頗為突兀,挺著一個大肚皮,即使把西裝扣上亦遮掩不住,更何況脫下外套,站在寬敞超豪的辦公室內,腳太短,頭太大,稍稍有「豬頭身」的不雅感覺;幸好五官仍是挺拔的,略帶邪氣的一對眼睛,橫而薄的兩片嘴唇,笑起來在嘴角扯起的兩彎小弧道猶如一對鐵柵把女人欄住擋住,誰看了,都深深著迷逃不開。再加上那把要命的雄渾聲線,堅實之中帶著微微沙啞,像海邊的一片沙灘,躺於其上,舒服,熱燙,而且,會癢。
廿三年後的米高仍然保有五官(再一次感謝荷李活的美容科技!)和聲線(感謝天賦條件!)所以仍然保持了長處優點,但缺點已經不再是缺點了,這不是說他的身形忽然變好了,而只是,人老到某個年紀,身形不可能有救亦沒必要去救,因為已經不再重要,六十六歲若有六塊腹肌才是怪胎,老了就是老了,只要老出一個格調便夠了,而米高道格拉斯的格調便是貴氣和邪氣的糅合混和。他是貴的,因腮骨夠寬,有大氣,不會是街頭混混而必是黑幫老大,完完全全襯托得上貴價西裝;他亦是邪的,因雙目常帶潮濕,眼與嘴之間像有波浪在永恒漲退。所以他再次演活了華爾街大鱷。
電影是拍壞了。廿三年前,是好電影替演員加了分,廿三年後則剛相反,是好演員替電影撐了腰,若無此撐,電影只像一部大學畢業生的實習作品,實在看不出奧利華史東的年齡和功力。
史東
文章日期:2010年10月4日
【明報專訊】奧利華史東出道算是晚的,在耶魯大學退學,去南越西貢教了一陣子英文,後返美,再入耶魯,又退學,再到越南,此番是摃鎗打仗而且受過傷,大難不死,戰火烽煙反而造就了後來令其名成利就的三齣越戰電影。
退役後的史東第一回當導演時已是卅五歲,但一發不可收拾,拍的都是聳動話題,越戰血淚,金權勾結,刺殺陰謀,反恐荒唐,他把電影鏡頭對準每個可疑可恨之處,無情地撕破成為資本主義和美帝霸權的偽善面具,令自己成為一個傳奇的「影像公共知識分子」——或許直到今年這部《華爾街》續集才稍露疲態。
疲在哪裡?太明顯了,不用多說了吧?
米高道格拉斯出獄後蟄伏多年,終於從女兒手裡騙回本錢,「Gordon Geko is back!」,重出江湖,轉眼暴發,然後還錢,才跟女兒言歸於好。過程裡當然是對資本主義的金融遊戲有所微言,但也僅止於微言,充其量只是抱怨而非批判,對整個制度結構竟是如斯包容與理解,電影終結處的闔府團圓是何其樂也融融,歡天喜地,無憂無慮,彷彿一切苦難從未發生,也彷彿所有苦難已被紓解。It's a wonderful life,乍看還以為是聖誕來臨的賀節溫馨片呢。
廿三年前的《華爾街》對金融體制的批判力度顯然比這強得多了,但更重要的是,廿三年前的年輕男主角願意以身投案,跟金融大鱷同歸於盡,這是攻擊對手亦是自我 救贖,電影終結處,男主角孤身走上法院石階,獨立蒼茫,添了幾許悲情氣氛,今年續集的男主角則舒適得多了,只是遠遠躲在網站背後撰文踢爆大鱷,不必冒險犯難,沒有壯烈犧牲,有的只是生兒育女的張燈結綵。面對華爾街,奧利華史東放棄了風險,選擇了安全。
或許奧利華史東的視角變化本身正是資本強權的故事隱喻。它唯有挫敗起跌,你雖有怨忿妒恨,但它終究是勝利者你始終打不過它,打不倒它便只好接受它加入它,猶如十多年前流行的the end of history之說,歷史鬥爭至此結束,大戰爭沒有了,甚至連大批判也多餘了,留下的只是小小的抱憾和局部的還擊。
史東看化了,於是再拍一片,把這道理告訴你。
女人的父親
文章日期:2010年10月5日
【明報專訊】當大片拍得未如理想,既然買了戲票入場,唯有在小趣味處著眼思量;《華爾街》自是好個案。
像戲裡的女主角,父親入獄連累家庭破碎,故自幼痛恨在華爾街上班的金融俊彥,但長大後偏偏選擇了一位華爾街投資分析員做男朋友,荒謬離奇得連米高道格拉斯亦瞪起眼睛問男方,她是你的女友?你知道她非常討厭整天跟金錢打滾的人嗎?男方聳聳肩,無法作出任何解釋。
確是耐人尋味的問號。
或許老活地說得對。他在《情迷巴塞隆拿》戲裡不是早借女主角的嘴巴感嘆過「我們都愛選擇自己不喜歡的事物,也不會喜歡自己選擇了的事物」了嗎?人總愛跟自己過不去,善男子善女子,皆如此。
而女子之所以跟自己過不去,其實往往跟父女關係不無拉扯。不一定是弗洛伊德口中的什麼戀父情結,但好歹是生命裡接觸最早也影響最深的第一個男人,成長過程裡,既想跟母親或其他姐妹爭奪他,亦想把他置於自己手裡,控制他、討好他、馴服他,即使不喜其所作所為,即使有所怨有所恨,但最想求最渴念的終究是把他收為己有,讓他聽自己的話對自己好;就算是懲罰他吧,亦是應該的。
所以即使當你在青春期旁觀完父母吵架之後,曾經有無數次,躺在床上枕上,流著眼淚,暗暗立志,對自己說,「這輩子寧願獨身寧願自殺也不願意找一個像父親的男朋友」,很無奈地,到了長大成人,開始結交男朋友了,第一個或許仍不是,第二個或許也不是,到了第三第四個,你才訝然發現,原來他在某些言談舉止某些價值取向甚至某些側臉輪廓竟跟你曾經厭拒無比的父親是如斯相似,但也直到發現的這一刻,你成為他的女人,你懂得原諒他接受他了,你甚至沒法不承認自己其實欣賞他;直到這一刻,你和父親真正和解了。
如果男人的床上躺著半個母親和半個女兒,在女人床上躺著的便往往是完整的父親。男人畢竟或會慕少艾,女人呢,則永遠是崇古派的忠實粉絲,你以為不會,其實你會,只是你不自知或知道而不肯承認。這是男人女人的不對稱戀愛定律,多少人間悲喜,或源於此。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文章日期:2010年10月3日
【明報專訊】跟上一集《華爾街》裡的演出相比,六十六歲的米高道格拉斯其實更稱職更具魅力,只可惜電影劇情略嫌幼稚,否則他或可再上層樓,在抗癌的痛苦中取得個什麼什麼獎聊作補償。
廿三年前扮演華爾街大鱷,米高的經典打扮是藍白條子恤衫加淺色西褲,胸前懸掛著兩條棗紅色吊帶,嘴叼粗雪茄,手舞足蹈,意氣風發,咄咄逼人,演活了大家心目中的銅臭老粗,而電影反映現實猶如現實模仿電影,《華爾街》上映後,在紐約華爾街上甚至香港中環街頭多了不少中年男子作此裝扮,可見其形象之成功深刻。
然而最成功卻不一定代表最好看,其實當時的米高身形頗為突兀,挺著一個大肚皮,即使把西裝扣上亦遮掩不住,更何況脫下外套,站在寬敞超豪的辦公室內,腳太短,頭太大,稍稍有「豬頭身」的不雅感覺;幸好五官仍是挺拔的,略帶邪氣的一對眼睛,橫而薄的兩片嘴唇,笑起來在嘴角扯起的兩彎小弧道猶如一對鐵柵把女人欄住擋住,誰看了,都深深著迷逃不開。再加上那把要命的雄渾聲線,堅實之中帶著微微沙啞,像海邊的一片沙灘,躺於其上,舒服,熱燙,而且,會癢。
廿三年後的米高仍然保有五官(再一次感謝荷李活的美容科技!)和聲線(感謝天賦條件!)所以仍然保持了長處優點,但缺點已經不再是缺點了,這不是說他的身形忽然變好了,而只是,人老到某個年紀,身形不可能有救亦沒必要去救,因為已經不再重要,六十六歲若有六塊腹肌才是怪胎,老了就是老了,只要老出一個格調便夠了,而米高道格拉斯的格調便是貴氣和邪氣的糅合混和。他是貴的,因腮骨夠寬,有大氣,不會是街頭混混而必是黑幫老大,完完全全襯托得上貴價西裝;他亦是邪的,因雙目常帶潮濕,眼與嘴之間像有波浪在永恒漲退。所以他再次演活了華爾街大鱷。
電影是拍壞了。廿三年前,是好電影替演員加了分,廿三年後則剛相反,是好演員替電影撐了腰,若無此撐,電影只像一部大學畢業生的實習作品,實在看不出奧利華史東的年齡和功力。
史東
文章日期:2010年10月4日
【明報專訊】奧利華史東出道算是晚的,在耶魯大學退學,去南越西貢教了一陣子英文,後返美,再入耶魯,又退學,再到越南,此番是摃鎗打仗而且受過傷,大難不死,戰火烽煙反而造就了後來令其名成利就的三齣越戰電影。
退役後的史東第一回當導演時已是卅五歲,但一發不可收拾,拍的都是聳動話題,越戰血淚,金權勾結,刺殺陰謀,反恐荒唐,他把電影鏡頭對準每個可疑可恨之處,無情地撕破成為資本主義和美帝霸權的偽善面具,令自己成為一個傳奇的「影像公共知識分子」——或許直到今年這部《華爾街》續集才稍露疲態。
疲在哪裡?太明顯了,不用多說了吧?
米高道格拉斯出獄後蟄伏多年,終於從女兒手裡騙回本錢,「Gordon Geko is back!」,重出江湖,轉眼暴發,然後還錢,才跟女兒言歸於好。過程裡當然是對資本主義的金融遊戲有所微言,但也僅止於微言,充其量只是抱怨而非批判,對整個制度結構竟是如斯包容與理解,電影終結處的闔府團圓是何其樂也融融,歡天喜地,無憂無慮,彷彿一切苦難從未發生,也彷彿所有苦難已被紓解。It's a wonderful life,乍看還以為是聖誕來臨的賀節溫馨片呢。
廿三年前的《華爾街》對金融體制的批判力度顯然比這強得多了,但更重要的是,廿三年前的年輕男主角願意以身投案,跟金融大鱷同歸於盡,這是攻擊對手亦是自我 救贖,電影終結處,男主角孤身走上法院石階,獨立蒼茫,添了幾許悲情氣氛,今年續集的男主角則舒適得多了,只是遠遠躲在網站背後撰文踢爆大鱷,不必冒險犯難,沒有壯烈犧牲,有的只是生兒育女的張燈結綵。面對華爾街,奧利華史東放棄了風險,選擇了安全。
或許奧利華史東的視角變化本身正是資本強權的故事隱喻。它唯有挫敗起跌,你雖有怨忿妒恨,但它終究是勝利者你始終打不過它,打不倒它便只好接受它加入它,猶如十多年前流行的the end of history之說,歷史鬥爭至此結束,大戰爭沒有了,甚至連大批判也多餘了,留下的只是小小的抱憾和局部的還擊。
史東看化了,於是再拍一片,把這道理告訴你。
女人的父親
文章日期:2010年10月5日
【明報專訊】當大片拍得未如理想,既然買了戲票入場,唯有在小趣味處著眼思量;《華爾街》自是好個案。
像戲裡的女主角,父親入獄連累家庭破碎,故自幼痛恨在華爾街上班的金融俊彥,但長大後偏偏選擇了一位華爾街投資分析員做男朋友,荒謬離奇得連米高道格拉斯亦瞪起眼睛問男方,她是你的女友?你知道她非常討厭整天跟金錢打滾的人嗎?男方聳聳肩,無法作出任何解釋。
確是耐人尋味的問號。
或許老活地說得對。他在《情迷巴塞隆拿》戲裡不是早借女主角的嘴巴感嘆過「我們都愛選擇自己不喜歡的事物,也不會喜歡自己選擇了的事物」了嗎?人總愛跟自己過不去,善男子善女子,皆如此。
而女子之所以跟自己過不去,其實往往跟父女關係不無拉扯。不一定是弗洛伊德口中的什麼戀父情結,但好歹是生命裡接觸最早也影響最深的第一個男人,成長過程裡,既想跟母親或其他姐妹爭奪他,亦想把他置於自己手裡,控制他、討好他、馴服他,即使不喜其所作所為,即使有所怨有所恨,但最想求最渴念的終究是把他收為己有,讓他聽自己的話對自己好;就算是懲罰他吧,亦是應該的。
所以即使當你在青春期旁觀完父母吵架之後,曾經有無數次,躺在床上枕上,流著眼淚,暗暗立志,對自己說,「這輩子寧願獨身寧願自殺也不願意找一個像父親的男朋友」,很無奈地,到了長大成人,開始結交男朋友了,第一個或許仍不是,第二個或許也不是,到了第三第四個,你才訝然發現,原來他在某些言談舉止某些價值取向甚至某些側臉輪廓竟跟你曾經厭拒無比的父親是如斯相似,但也直到發現的這一刻,你成為他的女人,你懂得原諒他接受他了,你甚至沒法不承認自己其實欣賞他;直到這一刻,你和父親真正和解了。
如果男人的床上躺著半個母親和半個女兒,在女人床上躺著的便往往是完整的父親。男人畢竟或會慕少艾,女人呢,則永遠是崇古派的忠實粉絲,你以為不會,其實你會,只是你不自知或知道而不肯承認。這是男人女人的不對稱戀愛定律,多少人間悲喜,或源於此。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9/13/2010
9/05/2010
聾人世界的電影聲音
文章日期:2010年9月5日
【明報專訊】「聾人不是病人,他們只是某種語言的少數民族。香港聾人社群有很高的自我認同,手語是他們自己的語言。但手語發展一直由健聽人主宰,社會亦千方百計來治療他們,希望他們能聽見。」 香港聾人協進會行政總監吳應勇接受《世紀版》採訪時表示,香港聾人加弱聽人士約九萬二千人,但聾人的娛樂活動甚少。他們自娛自樂,創作短片、電影等影視作品,但皆屬內部傳播,未被主流文化所認識。
吳應勇說,香港聾人可謂是「弱勢中的弱勢」,主流健聽世界並未真正聆聽他們。英國、美國、意大利等國都有聾人電影節,日本、韓國亦有聾人製作公司,他希望首個香港國際聾人電影節喚起大眾平等雙向的交流,喚起健聽世界更加尊重聾人語言的權利。
融合教育打散聾人
吳應勇觀察到,不僅醫院、法庭、電視、電影大多沒有手語翻譯,「社會主流總是希望他們融入,用盡一切辦法讓他們『聽』到聲音。」他舉例說,聾人爭取了整整三十年,希望以手語教學,時至今日還是看老師的口形學習為主。標榜「融合教育」 的模式其實是「打散」聾人,剝奪了他們自己的語言。「這對聾人來說十分困難,他們聽不到,漸漸習慣不管明白與否,都點頭示意,導致了大部分聾人的教育程度普遍不高。」
第一屆香港國際聾人電影節將於9月17日至19日舉行。由香港聾人協進會、亞洲民眾戲劇節協會、香港藝術中心、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和應用社會科學系連同多個聾人及健聽人士團體等聯合推出。來自意大利、芬蘭、美國、中國大陸及本地等30多部長片、短片、動畫及紀錄片將分六場播放,當中包括《私戀失調》、 《寶藏光劍》、 《斷》、《如果我聾了》、《死神》及《JANE》六部本地作品。電影節期間的工作坊、研討會將以探討聾人文化,讓健聽人士聽到聾人世界的聲音,體驗電影是公平和自由的。
聾人電影有音樂有對白
聾人電影並非無聲。有的是聾人當導演、有的由聾人參與演出,有的講述聾人故事,配有音樂和字幕、甚至對白。《我要你》講述三個用手語的年輕男子追逐一個心地良善用手語的年輕女子,令你開懷一笑。《是誰殺了手語翻譯員?》乃聾人導演Trudy Fraser作品,講述一眾聾人在房子內聚頭,傾談後,聾人發現一位手語翻譯員也在場,並對每個聾人的秘密瞭如指掌,殺人滅口的謀殺案一觸即發;《私戀失調》猶如《兩生花》,講述長期陷入靜默的聾啞女子宜,在失戀和失業的關口上,幻想能夠得到傾訴和緩解。一名神秘女孩闖入,竟有跟自己完全一樣的經歷……香港藝術中心總幹事林淑儀說:「藝術面前人人平等,聾人電影需以平常心來欣賞,它們如同普通電影一樣精彩,只是題材深入,讓我們更了解聾人的世界藝術和人生。」
公開講座:什麼是聾人電影?
日期:2010年9月19日
時間:下午5:30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agns b.電影院
(灣仔港灣道2號香港藝術中心高層地庫)
講者:英國聾人電影節總幹事Marcella Stratton
世界聾人電影節總幹事Jane Norman
中國電影工作者蘇青
(設即場手語及中文口語翻譯)
英國聾人電影工作者 Bim Ajadi 工作坊
日期:2010年9月14至16日
時間:晚上7:00至10:00
地點:香港聾人協進會彩虹中心
(九龍彩虹紫薇樓109及111-118號地下)
電影及活動查詢:
電話:2891 8488/2582 0273/2327 2497
電郵:info@hongkongdeaf.org.hk
短訊:9204 6324
網頁:http://www.hkidff.com/http://www.hkac.org.hk/
http://www.hongkongdeaf.org.hk/http://www.aptfs.org/http://www.cccd.hk
[文/陳伊敏]
【明報專訊】「聾人不是病人,他們只是某種語言的少數民族。香港聾人社群有很高的自我認同,手語是他們自己的語言。但手語發展一直由健聽人主宰,社會亦千方百計來治療他們,希望他們能聽見。」 香港聾人協進會行政總監吳應勇接受《世紀版》採訪時表示,香港聾人加弱聽人士約九萬二千人,但聾人的娛樂活動甚少。他們自娛自樂,創作短片、電影等影視作品,但皆屬內部傳播,未被主流文化所認識。
吳應勇說,香港聾人可謂是「弱勢中的弱勢」,主流健聽世界並未真正聆聽他們。英國、美國、意大利等國都有聾人電影節,日本、韓國亦有聾人製作公司,他希望首個香港國際聾人電影節喚起大眾平等雙向的交流,喚起健聽世界更加尊重聾人語言的權利。
融合教育打散聾人
吳應勇觀察到,不僅醫院、法庭、電視、電影大多沒有手語翻譯,「社會主流總是希望他們融入,用盡一切辦法讓他們『聽』到聲音。」他舉例說,聾人爭取了整整三十年,希望以手語教學,時至今日還是看老師的口形學習為主。標榜「融合教育」 的模式其實是「打散」聾人,剝奪了他們自己的語言。「這對聾人來說十分困難,他們聽不到,漸漸習慣不管明白與否,都點頭示意,導致了大部分聾人的教育程度普遍不高。」
第一屆香港國際聾人電影節將於9月17日至19日舉行。由香港聾人協進會、亞洲民眾戲劇節協會、香港藝術中心、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和應用社會科學系連同多個聾人及健聽人士團體等聯合推出。來自意大利、芬蘭、美國、中國大陸及本地等30多部長片、短片、動畫及紀錄片將分六場播放,當中包括《私戀失調》、 《寶藏光劍》、 《斷》、《如果我聾了》、《死神》及《JANE》六部本地作品。電影節期間的工作坊、研討會將以探討聾人文化,讓健聽人士聽到聾人世界的聲音,體驗電影是公平和自由的。
聾人電影有音樂有對白
聾人電影並非無聲。有的是聾人當導演、有的由聾人參與演出,有的講述聾人故事,配有音樂和字幕、甚至對白。《我要你》講述三個用手語的年輕男子追逐一個心地良善用手語的年輕女子,令你開懷一笑。《是誰殺了手語翻譯員?》乃聾人導演Trudy Fraser作品,講述一眾聾人在房子內聚頭,傾談後,聾人發現一位手語翻譯員也在場,並對每個聾人的秘密瞭如指掌,殺人滅口的謀殺案一觸即發;《私戀失調》猶如《兩生花》,講述長期陷入靜默的聾啞女子宜,在失戀和失業的關口上,幻想能夠得到傾訴和緩解。一名神秘女孩闖入,竟有跟自己完全一樣的經歷……香港藝術中心總幹事林淑儀說:「藝術面前人人平等,聾人電影需以平常心來欣賞,它們如同普通電影一樣精彩,只是題材深入,讓我們更了解聾人的世界藝術和人生。」
公開講座:什麼是聾人電影?
日期:2010年9月19日
時間:下午5:30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agns b.電影院
(灣仔港灣道2號香港藝術中心高層地庫)
講者:英國聾人電影節總幹事Marcella Stratton
世界聾人電影節總幹事Jane Norman
中國電影工作者蘇青
(設即場手語及中文口語翻譯)
英國聾人電影工作者 Bim Ajadi 工作坊
日期:2010年9月14至16日
時間:晚上7:00至10:00
地點:香港聾人協進會彩虹中心
(九龍彩虹紫薇樓109及111-118號地下)
電影及活動查詢:
電話:2891 8488/2582 0273/2327 2497
電郵:info@hongkongdeaf.org.hk
短訊:9204 6324
網頁:http://www.hkidff.com/http://www.hkac.org.hk/
http://www.hongkongdeaf.org.hk/http://www.aptfs.org/http://www.cccd.hk
[文/陳伊敏]
7/29/2010
4/20/2010
a link:不过是光影:《早期香港电影史:1897-1945》

香港电影的文化脉络 2010-01-08 作者:沈小风
——读《早期香港电影史:1897-1945》
■沈小风
《早期香港电影史:1897-1945》 周承人 李以庄著 北京世纪文景公司出版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很多历史著作都充满了“大”字:大视野、大气魄、大格局……在“大”历史观下,本来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却被挤压成抽象的符号,这样的历史读起来也就有些索然无味了。或许是因为这本书的作者并没有那么“大”的野心,或许是因为电影艺术本身的魅力,这本《早期香港电影史:1897-1945》显得并不那么抽象和空洞,其中的很多人物和事件也并不那么不枯燥,原来那些只是象征着某个时代的一个个名字,在这本书中也鲜活了起来:罗明佑创业期的爱国情怀和鼎盛期的刚愎自用,汤晓丹面对日本人时的民族气节和虎口脱险时的冷静机智,邵醉翁对待雇员时的吝啬与开拓市场时的野心,夏衍香港出逃途中的沉着与勇敢,紫罗莲的少不经事……如此等等,在书中都有详细的记载。因此,这本史书读起来会给人一种久违了的温馨感觉。
让人觉得温馨的,还有作者对于香港电影一些历史人物的态度。翻遍有关香港电影史的著作,都说《庄子试妻》是香港最早的电影,影片的导演黎民伟是香港电影第一人,这似乎是一个没有任何争议的问题。然而,这部电影史的作者在经过一系列考证之后,却认为《庄子试妻》的导演是当时共同参与拍摄的黎北海。于是,那个早年热心于电影,后来还是因为电影在港、穗、沪三地辗转奔波,但最终时运不济,解放后在广州街头靠卖凉茶了却余生的老头黎北海,终于浮出了历史的水面。关于黎民伟和黎北海到底谁是香港电影的第一人,以及他们对香港电影的贡献这些问题,也许还需要更新、更翔实的史料继续讨论下去,但作者的态度却让我们看到,历史不应该只是成功者的历史,历史也有可能是由那些历史中的消失者创造的。所以,这也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要给黎北海这位在电影史中长期销声匿迹的人以更多的笔墨和更浓厚的情感了。
和那些“大”写的历史相比,这本生动活泼、充满情感的早期香港电影史只能算是“小”写的历史。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是“大”写的历史还是“小”写的历史,现在关于香港电影史的著作都不多见。这往往也是让人们觉得比较奇怪的地方,被称为东方好莱坞的香港,有着悠久的电影传统和丰富的电影作品,但研究香港电影史的人却少之又少。偶尔内地学者有涉及香港电影史的著述,又往往被香港研究者所诟病。尤其是内地学者对于香港早期粤语片不太重视的态度,被认为是充满了“大中原心态”。要知道,1932年在粤剧名伶薛觉先主演粤语电影《白金龙》之前,只有国产片,没有“港产片”,而在《白金龙》之后,粤语片就开始盛行于港澳、两广、东南亚,以及美洲等地,再也没有消失过。甚至连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民政府的禁粤语电影运动,最终也只能不了了之。对于影响力如此之大的一个片种,如果持视而不见的态度,的确有些说不过去。不过也应该看到,生活在一种文化氛围中的研究者,由于语言、地域等各方面的因素,有时候很难对浸润着另外一种文化的影片作出中肯的评价。而渗透着岭南文化、中原文化和殖民文化的香港电影,状况就更为复杂。好就好在,这本书的作者长期生活在广州,经常游走于粤港两地,可能对香港电影没有什么文化上的隔阂,对粤语片也更没什么偏见了。所以在这本书中,作者对薛觉先、马师曾等这些早期粤语片的明星和他们的贡献也都一一作了评价,这恐怕是在内地学者的著述中很难看到的。
由于香港和内地的文化背景不同,香港电影并不需要和内地电影一样承担“启蒙”的任务,很多粤语片只是为了纯粹地娱乐。但是,在关系到民族存亡的时刻,香港和内地的电影人却又走到了一起,共同发出了“救亡”的呼声。“七七事变”之后,在港的电影人前所未有地精诚团结,共同拍摄国防电影;1941年香港沦陷之后,在港的电影人也前所未有地态度一致,拒绝为日本人拍电影。所谓历史自有公论,这本香港电影史虽然是“小”写的历史,却也能够做到微言大义,让我们更全面地看到香港电影的文化脉络。
——读《早期香港电影史:1897-1945》
■沈小风
《早期香港电影史:1897-1945》 周承人 李以庄著 北京世纪文景公司出版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很多历史著作都充满了“大”字:大视野、大气魄、大格局……在“大”历史观下,本来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却被挤压成抽象的符号,这样的历史读起来也就有些索然无味了。或许是因为这本书的作者并没有那么“大”的野心,或许是因为电影艺术本身的魅力,这本《早期香港电影史:1897-1945》显得并不那么抽象和空洞,其中的很多人物和事件也并不那么不枯燥,原来那些只是象征着某个时代的一个个名字,在这本书中也鲜活了起来:罗明佑创业期的爱国情怀和鼎盛期的刚愎自用,汤晓丹面对日本人时的民族气节和虎口脱险时的冷静机智,邵醉翁对待雇员时的吝啬与开拓市场时的野心,夏衍香港出逃途中的沉着与勇敢,紫罗莲的少不经事……如此等等,在书中都有详细的记载。因此,这本史书读起来会给人一种久违了的温馨感觉。
让人觉得温馨的,还有作者对于香港电影一些历史人物的态度。翻遍有关香港电影史的著作,都说《庄子试妻》是香港最早的电影,影片的导演黎民伟是香港电影第一人,这似乎是一个没有任何争议的问题。然而,这部电影史的作者在经过一系列考证之后,却认为《庄子试妻》的导演是当时共同参与拍摄的黎北海。于是,那个早年热心于电影,后来还是因为电影在港、穗、沪三地辗转奔波,但最终时运不济,解放后在广州街头靠卖凉茶了却余生的老头黎北海,终于浮出了历史的水面。关于黎民伟和黎北海到底谁是香港电影的第一人,以及他们对香港电影的贡献这些问题,也许还需要更新、更翔实的史料继续讨论下去,但作者的态度却让我们看到,历史不应该只是成功者的历史,历史也有可能是由那些历史中的消失者创造的。所以,这也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要给黎北海这位在电影史中长期销声匿迹的人以更多的笔墨和更浓厚的情感了。
和那些“大”写的历史相比,这本生动活泼、充满情感的早期香港电影史只能算是“小”写的历史。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是“大”写的历史还是“小”写的历史,现在关于香港电影史的著作都不多见。这往往也是让人们觉得比较奇怪的地方,被称为东方好莱坞的香港,有着悠久的电影传统和丰富的电影作品,但研究香港电影史的人却少之又少。偶尔内地学者有涉及香港电影史的著述,又往往被香港研究者所诟病。尤其是内地学者对于香港早期粤语片不太重视的态度,被认为是充满了“大中原心态”。要知道,1932年在粤剧名伶薛觉先主演粤语电影《白金龙》之前,只有国产片,没有“港产片”,而在《白金龙》之后,粤语片就开始盛行于港澳、两广、东南亚,以及美洲等地,再也没有消失过。甚至连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民政府的禁粤语电影运动,最终也只能不了了之。对于影响力如此之大的一个片种,如果持视而不见的态度,的确有些说不过去。不过也应该看到,生活在一种文化氛围中的研究者,由于语言、地域等各方面的因素,有时候很难对浸润着另外一种文化的影片作出中肯的评价。而渗透着岭南文化、中原文化和殖民文化的香港电影,状况就更为复杂。好就好在,这本书的作者长期生活在广州,经常游走于粤港两地,可能对香港电影没有什么文化上的隔阂,对粤语片也更没什么偏见了。所以在这本书中,作者对薛觉先、马师曾等这些早期粤语片的明星和他们的贡献也都一一作了评价,这恐怕是在内地学者的著述中很难看到的。
由于香港和内地的文化背景不同,香港电影并不需要和内地电影一样承担“启蒙”的任务,很多粤语片只是为了纯粹地娱乐。但是,在关系到民族存亡的时刻,香港和内地的电影人却又走到了一起,共同发出了“救亡”的呼声。“七七事变”之后,在港的电影人前所未有地精诚团结,共同拍摄国防电影;1941年香港沦陷之后,在港的电影人也前所未有地态度一致,拒绝为日本人拍电影。所谓历史自有公论,这本香港电影史虽然是“小”写的历史,却也能够做到微言大义,让我们更全面地看到香港电影的文化脉络。
4/16/2010
a link:不过是光影:《櫻之桃與蒲公英》
櫻桃的汁液
文章日期:2010年4月16日
【明報專訊】《櫻之桃與蒲公英》在電影宣傳上刻意跟賣座兼得獎的《禮儀師》掛,其實兩者差距甚大,一類櫻桃,一類蒲公英,根本是兩類電影。
說的當然不是好壞問題。而是電影的節奏感和鋪陳風格。《禮》片刻意通俗煽情,故事的起承轉合明快俐落,像一個人早上到操場慢步,腳步輕盈,汗出如雨。《櫻》也並非不通俗不煽情,但情節的悲喜轉折沒有太大落差,從起始處已經預告一位作家的憂鬱命運,透過妻子之眼看他說他,讓觀眾抽離到某個位置距離,適度減輕了哀傷;或是說,是哀而不傷。
昔前有人把周作人散文跟其他作家區別,說其他人或是抒情,周啟明則是「守禮」,這兩齣電影的特質差別可能一樣。
所以如果你不會一味求快,所以如果你對憂鬱氣質特有貼近,必更喜《櫻》片於《禮》。後者風格太像荷李活了,相似度九成五,若將之說成是美國導演的作品你亦會相信;前者充其量只是受荷李活影響,從戲名到格調畢竟仍屬於日系美學,made in Japan,大和魂,東洋戲,保證不會錯認。
《櫻》片改編自太宰治小說《維榮之妻》。原著很短,譯成中文僅一萬五千多字所以難忘加油添醋滲入了一些額外情節,例如妻子的舊情人,例如戀慕她的少年人,等等,令電影更像電影卻又不會破壞原著的沉鬱氣氛。加得最妙的倒是把太宰治另一篇小說《櫻桃》的結尾挪用過來,男女主角吃著櫻桃,面對生死,享受眼前一刻平靜,一切煩惱容後再談。歲月靜好,櫻桃汁液流進喉嚨之際,喉舌之間即是天國。
這當然跟太宰治的生命哲學大有距離。《維榮之妻》跟太宰治另一作品《人間失格》皆含極高自傳成分,這位日系「頹廢派作家」,出名得早,卻也肺癆得早,活了卅九年,酗酒縱慾,一直喊死尋死,曾有三次跟女讀者約殉情而又殉情失敗的可笑紀錄;最後一次自殺,終於死了,求死得死,庶無憾矣。假如他懂得像《櫻》片主角般陶醉於櫻桃甜汁而忘乎生死,故事便要改寫。因此《櫻》片算是原著作者生平的昇華版本,人生終究不如戲,人生總是比戲苦。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
太宰治與瞿秋白文章日期:2010年4月17日
【明報專訊】電影《櫻之桃與蒲公英》的原著小說作者太宰治出生於1909年,自殺於1948年,先後求死四次,幸好終於死去,求死得死,否則實在可悲。
為什麼是「幸好」?
因為一直在嘴巴上喊著求死卻總死不掉,未免有點難為情,彷彿只是在說謊或演戲,並無真心死意;唯有真的死去,就當事人的處境而言,始算「功德圓滿」。這是很殘酷的說法,卻也是最實在的說法。
如果死不掉或不想死,唯有追求另一種形式的圓滿,譬如說,改變生命方向,活得積極樂觀並且向全世界公布自己將活得積極樂觀,從此,不僅自己拋開憂鬱及「fishing for同情」的哀怨遊戲,更要倒過來,向自己和別人的憂鬱宣戰,鼓勵所有人跟自己一起邁向積極樂觀。這不但可以免去死不掉的尷尬,更可自製重生,為自己的下半生找尋新的樂趣、新的出路。
世紀版前兩天刊登止庵文章,提及朱天文曾道,「善跟惡,就是一個世界的兩面,一個光亮一個陰影,你去叩它善的話,回的是一個善鳴,你去叩它惡,它回一個音給你也是惡。其實張愛玲過往的作品也都是惡叩惡鳴,但因為年輕,本身釋放出一種神采跟光輝,即便是惡,也帶著神采,但是到了《小團圓》,我覺得那個光輝的東西沒有了」。生命裡的樂觀與憂鬱,豈不亦正如此?叩那邊,那邊響;叩這邊,這邊應,端視個人取捨。太宰治選擇了某邊,沒人強迫他,他死去了,當時和後世讀者唯嘆可惜,但也只是讀者的感覺,選擇死亡或許絲毫不覺。他就是想死,結果也真死去。
現實的太宰治死了。《櫻》片裡的男主角尚未,也在原著以外加了一個吃櫻桃的尾巴。倒令我聯想到中共早期頭領瞿秋白。他卅六歲被國民黨捕了殺了,死前寫數萬字《多餘的話》,自省政治歷程,對身為「文人」頗多自責,但結尾的句子竟是天外飛來一筆地談吃,「中國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東西,世界第一。永別了。」讓我掩卷大笑。
或許《櫻》片男主角不見得吃了櫻桃便不尋死。他只是在死饞嘴,享受完櫻桃的甜美汁液再死也不遲。這正是文人的可愛,以及軟弱。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文章日期:2010年4月16日
【明報專訊】《櫻之桃與蒲公英》在電影宣傳上刻意跟賣座兼得獎的《禮儀師》掛,其實兩者差距甚大,一類櫻桃,一類蒲公英,根本是兩類電影。
說的當然不是好壞問題。而是電影的節奏感和鋪陳風格。《禮》片刻意通俗煽情,故事的起承轉合明快俐落,像一個人早上到操場慢步,腳步輕盈,汗出如雨。《櫻》也並非不通俗不煽情,但情節的悲喜轉折沒有太大落差,從起始處已經預告一位作家的憂鬱命運,透過妻子之眼看他說他,讓觀眾抽離到某個位置距離,適度減輕了哀傷;或是說,是哀而不傷。
昔前有人把周作人散文跟其他作家區別,說其他人或是抒情,周啟明則是「守禮」,這兩齣電影的特質差別可能一樣。
所以如果你不會一味求快,所以如果你對憂鬱氣質特有貼近,必更喜《櫻》片於《禮》。後者風格太像荷李活了,相似度九成五,若將之說成是美國導演的作品你亦會相信;前者充其量只是受荷李活影響,從戲名到格調畢竟仍屬於日系美學,made in Japan,大和魂,東洋戲,保證不會錯認。
《櫻》片改編自太宰治小說《維榮之妻》。原著很短,譯成中文僅一萬五千多字所以難忘加油添醋滲入了一些額外情節,例如妻子的舊情人,例如戀慕她的少年人,等等,令電影更像電影卻又不會破壞原著的沉鬱氣氛。加得最妙的倒是把太宰治另一篇小說《櫻桃》的結尾挪用過來,男女主角吃著櫻桃,面對生死,享受眼前一刻平靜,一切煩惱容後再談。歲月靜好,櫻桃汁液流進喉嚨之際,喉舌之間即是天國。
這當然跟太宰治的生命哲學大有距離。《維榮之妻》跟太宰治另一作品《人間失格》皆含極高自傳成分,這位日系「頹廢派作家」,出名得早,卻也肺癆得早,活了卅九年,酗酒縱慾,一直喊死尋死,曾有三次跟女讀者約殉情而又殉情失敗的可笑紀錄;最後一次自殺,終於死了,求死得死,庶無憾矣。假如他懂得像《櫻》片主角般陶醉於櫻桃甜汁而忘乎生死,故事便要改寫。因此《櫻》片算是原著作者生平的昇華版本,人生終究不如戲,人生總是比戲苦。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
太宰治與瞿秋白文章日期:2010年4月17日
【明報專訊】電影《櫻之桃與蒲公英》的原著小說作者太宰治出生於1909年,自殺於1948年,先後求死四次,幸好終於死去,求死得死,否則實在可悲。
為什麼是「幸好」?
因為一直在嘴巴上喊著求死卻總死不掉,未免有點難為情,彷彿只是在說謊或演戲,並無真心死意;唯有真的死去,就當事人的處境而言,始算「功德圓滿」。這是很殘酷的說法,卻也是最實在的說法。
如果死不掉或不想死,唯有追求另一種形式的圓滿,譬如說,改變生命方向,活得積極樂觀並且向全世界公布自己將活得積極樂觀,從此,不僅自己拋開憂鬱及「fishing for同情」的哀怨遊戲,更要倒過來,向自己和別人的憂鬱宣戰,鼓勵所有人跟自己一起邁向積極樂觀。這不但可以免去死不掉的尷尬,更可自製重生,為自己的下半生找尋新的樂趣、新的出路。
世紀版前兩天刊登止庵文章,提及朱天文曾道,「善跟惡,就是一個世界的兩面,一個光亮一個陰影,你去叩它善的話,回的是一個善鳴,你去叩它惡,它回一個音給你也是惡。其實張愛玲過往的作品也都是惡叩惡鳴,但因為年輕,本身釋放出一種神采跟光輝,即便是惡,也帶著神采,但是到了《小團圓》,我覺得那個光輝的東西沒有了」。生命裡的樂觀與憂鬱,豈不亦正如此?叩那邊,那邊響;叩這邊,這邊應,端視個人取捨。太宰治選擇了某邊,沒人強迫他,他死去了,當時和後世讀者唯嘆可惜,但也只是讀者的感覺,選擇死亡或許絲毫不覺。他就是想死,結果也真死去。
現實的太宰治死了。《櫻》片裡的男主角尚未,也在原著以外加了一個吃櫻桃的尾巴。倒令我聯想到中共早期頭領瞿秋白。他卅六歲被國民黨捕了殺了,死前寫數萬字《多餘的話》,自省政治歷程,對身為「文人」頗多自責,但結尾的句子竟是天外飛來一筆地談吃,「中國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東西,世界第一。永別了。」讓我掩卷大笑。
或許《櫻》片男主角不見得吃了櫻桃便不尋死。他只是在死饞嘴,享受完櫻桃的甜美汁液再死也不遲。這正是文人的可愛,以及軟弱。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3/18/2010
毛俊輝:《情話紫釵》
「非典」《情話紫釵》上海世博演出
文章日期:2010年3月18日
【明報專訊】毛俊輝真是「色膽包天」,離開香港話劇團幾年後傾力炮製《情話紫釵》,跨媒體、跨劇種、跨時空進入人類永恆的情愛/婚姻/家庭主題。
由革命樣板戲到《桃花扇》和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以至梁漢威、阮兆輝、劉千石和白雪仙的三四十年前的粵劇改革,都只是單媒體、單劇種、單時空,但已很不容易。
韓國在西方、美國、日本和中國夾縫中,最好地處理傳統與現代的「改不改、怎樣改」的東亞問題,但劇作古為今用多是隱性的,《情話紫釵》則是刻意古今互滲互用,跨媒體、跨劇種、跨時空中混成一體,和《南海十三郎》、《雪狼湖》同是創作劇,但更著意成為由內容到形式的新品種(genre)。
《情話紫釵》台上有三種人﹕粵劇《紫釵記》的霍小玉(胡美儀)、李益(林錦棠)和黃衫客,時裝愛情劇的現代霍小玉(何超儀)、現代李益(謝君豪)和黃衫客,一班「七、八十後」的粵劇和現實劇觀眾。這三種人圍繞著古今愛情觀、婚姻觀和家庭觀看台上、看台下,看別人、看自己,獨自感懷或集體討論。
由小個子的毛俊輝帶頭,編劇、音樂、佈景、服裝和演員等等台前幕後,一起把「粵劇、話劇、音樂劇、電影」的多實體多系統,像化學分解那樣變成片段和元素,再交錯穿插對流和組合。
中國傳統戲劇面對的這個「改不改、怎樣改」的問題,不單是傳統戲劇的問題。中醫,以至中國文化和民族,就像歷史上一切古文明曾經歷的,現在都面對這個「改不改、怎樣改」的問題。
《情話紫釵》在跨媒體、跨劇種、跨時空中直面這個挑戰,重新整體原創。這是「非典」港人作風。它將於九月去上海世博演出。
我衡量戲劇的四個標準是﹕形格情意、人物故事、主題哲理、神采韻致。形格情意是指一種劇種本身的基本結構和表達方式,有完整性和總體專業水平;角色故事是指劇中人物和情節完整合理,角色入戲,帶出戲劇效果和旨趣;主題哲理是指人類(個人與集體)存在處境的永恆情理、古今異同與變奏;神采韻致是指由演員到幕後的風格神采、韻味和靈魂,和觀眾一體感應和淨化。
按這些標準,《情話紫釵》初步取得成功,有基礎,期之再幾年錘鍊,由陌生到熟識,進入觀眾的知和感受慣性中,成經典。
[洪清田 midtop@gmail.com]
文章日期:2010年3月18日
【明報專訊】毛俊輝真是「色膽包天」,離開香港話劇團幾年後傾力炮製《情話紫釵》,跨媒體、跨劇種、跨時空進入人類永恆的情愛/婚姻/家庭主題。
由革命樣板戲到《桃花扇》和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以至梁漢威、阮兆輝、劉千石和白雪仙的三四十年前的粵劇改革,都只是單媒體、單劇種、單時空,但已很不容易。
韓國在西方、美國、日本和中國夾縫中,最好地處理傳統與現代的「改不改、怎樣改」的東亞問題,但劇作古為今用多是隱性的,《情話紫釵》則是刻意古今互滲互用,跨媒體、跨劇種、跨時空中混成一體,和《南海十三郎》、《雪狼湖》同是創作劇,但更著意成為由內容到形式的新品種(genre)。
《情話紫釵》台上有三種人﹕粵劇《紫釵記》的霍小玉(胡美儀)、李益(林錦棠)和黃衫客,時裝愛情劇的現代霍小玉(何超儀)、現代李益(謝君豪)和黃衫客,一班「七、八十後」的粵劇和現實劇觀眾。這三種人圍繞著古今愛情觀、婚姻觀和家庭觀看台上、看台下,看別人、看自己,獨自感懷或集體討論。
由小個子的毛俊輝帶頭,編劇、音樂、佈景、服裝和演員等等台前幕後,一起把「粵劇、話劇、音樂劇、電影」的多實體多系統,像化學分解那樣變成片段和元素,再交錯穿插對流和組合。
中國傳統戲劇面對的這個「改不改、怎樣改」的問題,不單是傳統戲劇的問題。中醫,以至中國文化和民族,就像歷史上一切古文明曾經歷的,現在都面對這個「改不改、怎樣改」的問題。
《情話紫釵》在跨媒體、跨劇種、跨時空中直面這個挑戰,重新整體原創。這是「非典」港人作風。它將於九月去上海世博演出。
我衡量戲劇的四個標準是﹕形格情意、人物故事、主題哲理、神采韻致。形格情意是指一種劇種本身的基本結構和表達方式,有完整性和總體專業水平;角色故事是指劇中人物和情節完整合理,角色入戲,帶出戲劇效果和旨趣;主題哲理是指人類(個人與集體)存在處境的永恆情理、古今異同與變奏;神采韻致是指由演員到幕後的風格神采、韻味和靈魂,和觀眾一體感應和淨化。
按這些標準,《情話紫釵》初步取得成功,有基礎,期之再幾年錘鍊,由陌生到熟識,進入觀眾的知和感受慣性中,成經典。
[洪清田 midtop@gmail.com]
3/17/2010
唯有逼害我們才能靠近愛。
四十後作者風:沒情節的幻覺
文章日期:2010年3月17日
【明報專訊】劇烈的對白往還,但電影沒有情節。空蕩的大屋裏,Daniel發現有陌生人闖進他的家,脫到一絲不掛,喝得爛醉,搗他的物件,原因是,他愛他。陌生人突然從窗口再爬上來,原來漏了鑰匙。開場時,陌生人在火車站問Daniel借火機和筆;散場時,陌生人在遠處走過,若即若離。開場時Daniel是Sonia的情人,他每天都追問,她愛不愛他;每天都抨擊,她並不愛他;散場時Daniel 忍受不了疏離,Sonia 迴避不了自己,唯有分手。問題自然是︰陌生人的介入是二人分開的原因嗎,若然,為什麼?
角色時刻激動,《愛的逼害》(Persecution)的導演雪浩(Patrice Chreau)不是年青野小子。相反,他已是俗語所謂的四十後,在法國算是赫赫有名,半生以來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劇場總監;三十多年來就只有十多部名氣談不上響亮的電影小品,對香港觀眾而言︰《愛的逼害》會否只是如Sonia眼中的Daniel,無可無不可的一次偶然?分手時,Sonia對每天都崩潰的Daniel清心直說︰她絕非無可無不可,正正相反,「我選擇了你」。然而,這正是她無法承受的原因,她根本不能面臨一份唯有忿而投入才能勉強接壤的感情要求。
其實,電影屏幕下的觀眾難免覺得Daniel不但自戀,更是討厭死。一大班朋友在酒吧歡聚,他發現無法稍稍親近Sonia,她與她身邊的人永遠在世界的另一面。無法承受的創傷刺動Daniel大放厥詞︰他決定把死黨Michel的每段失敗戀情都公開,無論在場的朋友多麼不願意聆聽。幾個月後謠言滾回Michel耳裏,二人吵得面紅耳赤,Daniel對Michel的結案陳詞是︰「你竟然出賣我」。
但電影真切得如現實生活。Daniel是最討厭的,因此,他也是故事中最被渴望的人。Daniel 是裝修技工,Michel是核數師,Sonia是常常到外地出差的高級行政,陌生人無業;日出日落,人生無數失敗是敘說熱情的關鍵語言。陌生人問Daniel︰為什麼你常常到老人院去?Daniel 問地鐵車廂內給無故掌摑的胖女子︰是什麼令乞丐非掌摑你不可?在《愛的逼害》裏,與其說因果關係無法情通理順,毋寧說它是全面的要求觀眾覆議如遺骸一般狼藉的人生。怎樣性格的人有怎樣的結局?誰死在我們手上?哪雙眼睛黏破碎與震驚?
最懶散的歸納可以是︰逼害是愛的部分。比較進取的則是︰唯有逼害我們才能靠近愛。最笨拙庸俗但其實大重若輕的分析方案︰一旦靠近愛人便得分離與孤獨。在章節琳瑯的敘事結構之中,我們還得擺脫最誘惑的判斷——見到對白,忘掉劇情,讓作品跌進生活的無底深潭。
雪浩︰《愛的逼害》
香港國際電影節「作者風」場次
3月30日下午5:30 The Grand/4月4日下午6:00 大會堂
[文.盧瑾]
文章日期:2010年3月17日
【明報專訊】劇烈的對白往還,但電影沒有情節。空蕩的大屋裏,Daniel發現有陌生人闖進他的家,脫到一絲不掛,喝得爛醉,搗他的物件,原因是,他愛他。陌生人突然從窗口再爬上來,原來漏了鑰匙。開場時,陌生人在火車站問Daniel借火機和筆;散場時,陌生人在遠處走過,若即若離。開場時Daniel是Sonia的情人,他每天都追問,她愛不愛他;每天都抨擊,她並不愛他;散場時Daniel 忍受不了疏離,Sonia 迴避不了自己,唯有分手。問題自然是︰陌生人的介入是二人分開的原因嗎,若然,為什麼?
角色時刻激動,《愛的逼害》(Persecution)的導演雪浩(Patrice Chreau)不是年青野小子。相反,他已是俗語所謂的四十後,在法國算是赫赫有名,半生以來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劇場總監;三十多年來就只有十多部名氣談不上響亮的電影小品,對香港觀眾而言︰《愛的逼害》會否只是如Sonia眼中的Daniel,無可無不可的一次偶然?分手時,Sonia對每天都崩潰的Daniel清心直說︰她絕非無可無不可,正正相反,「我選擇了你」。然而,這正是她無法承受的原因,她根本不能面臨一份唯有忿而投入才能勉強接壤的感情要求。
其實,電影屏幕下的觀眾難免覺得Daniel不但自戀,更是討厭死。一大班朋友在酒吧歡聚,他發現無法稍稍親近Sonia,她與她身邊的人永遠在世界的另一面。無法承受的創傷刺動Daniel大放厥詞︰他決定把死黨Michel的每段失敗戀情都公開,無論在場的朋友多麼不願意聆聽。幾個月後謠言滾回Michel耳裏,二人吵得面紅耳赤,Daniel對Michel的結案陳詞是︰「你竟然出賣我」。
但電影真切得如現實生活。Daniel是最討厭的,因此,他也是故事中最被渴望的人。Daniel 是裝修技工,Michel是核數師,Sonia是常常到外地出差的高級行政,陌生人無業;日出日落,人生無數失敗是敘說熱情的關鍵語言。陌生人問Daniel︰為什麼你常常到老人院去?Daniel 問地鐵車廂內給無故掌摑的胖女子︰是什麼令乞丐非掌摑你不可?在《愛的逼害》裏,與其說因果關係無法情通理順,毋寧說它是全面的要求觀眾覆議如遺骸一般狼藉的人生。怎樣性格的人有怎樣的結局?誰死在我們手上?哪雙眼睛黏破碎與震驚?
最懶散的歸納可以是︰逼害是愛的部分。比較進取的則是︰唯有逼害我們才能靠近愛。最笨拙庸俗但其實大重若輕的分析方案︰一旦靠近愛人便得分離與孤獨。在章節琳瑯的敘事結構之中,我們還得擺脫最誘惑的判斷——見到對白,忘掉劇情,讓作品跌進生活的無底深潭。
雪浩︰《愛的逼害》
香港國際電影節「作者風」場次
3月30日下午5:30 The Grand/4月4日下午6:00 大會堂
[文.盧瑾]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