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7/2007

尺度尺度





K,
今天全天泡在中改院的國際研討會上,現場見識了十七大之后,“表達權”的進步。至少,遲福林的主旨發言,將二十年前從理論上已經研究成熟的對政改的闡述,精準地演講了出來。這在十七大前,不可以想象,在北京或許也難以說出來。
全天的會議,在政改里掀起了一波波言語潮,好像從人們壓抑許久的心中噴薄而出。海南大學法學院原院長王俊巖教授,大聲在現場提問稱,當前中國的“一(黨)二(黨委、政府兩張皮)三(三權不分立)”,是不是已經制約社會發展,應當向哪里去?
寧思的主持,斯文中見鋒芒,一如他的專欄人式的《總編輯時間》風格。他說了兩句叫小女子感慨的話:
一是,向三十年前赴后繼的改革者致敬;二是,在越南政府研究機構分享越南改革開放經驗后,適時指出:越南少有“黨禍”,故難見中國的理論之爭。
午間,安排寧思采訪了遲,兩人竟然有很多相似的經歷,一見如故。遲接受采訪時,一個主要的判斷是:當前仍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是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進程之中,經改政改均屬必然過程。

有趣的是,現場的尺度叫人振奮;可是,我們的通稿,真金白銀的論述,還是不能發。也是過程,關于“表達權”。
小女子晚上喝粉了臉——那么,我們等吧。等得到么?快沒有激情了。
一同采訪者,有不少來自北京的同行,一水理論版主編:《人民日報》、《經濟參考》、《光明日報》、《中國經濟時報》、《中國新聞周刊》……其中,有小女子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同期校友。

“中國改革步入三十年回顧與展望”國際論壇在海南開幕
中新社海口十一月十七日電(關向東 彭小雲) 十七日,“中國改革步入三十年——回顧與展望”國際論壇在海口開幕。這是中共十七大之後,國內首個以中國改革三十年為議題的研討會,為期三天,由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和德國經濟合作與發展部聯合主辦。
本次論壇議題包括中國近三十年的改革實踐、中國對外開放三十年、社會管理體制改革、新階段的改革等內容。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高尚全在開幕式上作了主旨演講。他認為,改革開放是中國近三十年快速發展的基本前提,三十年的改革開放開啟了中國發展體制源泉,但現在中國仍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按照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的要求推進全面改革。
在題為“新階段的全面改革”演講中,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遲福林認為,中國進入了全面改革的新階段,全面利益關係調整更具深刻性、複雜性。
來自國內外政界、學界、傳媒界的專家學者近三百人參加本次會議。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成立於一九九一年,是聯合國發展計畫署(UNDP)在中國資助的為數不多的研究機構,以轉軌經濟理論和政策研究為主。(完)
××××
高尚全認為,中國發展中的問題始終與制度不完善相聯繫
香港中通社海口十一月十七日電 (關向東 彭小雲)“中國既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也是一個改革中的大國。進入改革發展新階段,中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矛盾與問題也比較突出,這些發展中的問題始終與制度不完善相聯繫”。十七日,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高尚全如是表示。
“中國改革步入三十年——回顧與展望”國際論壇在海口開幕,高尚全在開幕式上作了題為“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的主題演講。他認為,改革開放是中國近三十年快速發展的基本前提,三十年的改革開放開啟了中國發展體制源泉,但現在中國仍是一個改革中的大國,發展中的問題始終與制度不完善相聯繫,要按照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的要求,中國要推進全面改革。 他指出,中國發展中的問題始終與制度不完善相聯繫,可以舉幾個例子來說明:一是可持續發展問題是同市場制度不完善相聯繫,如資源環境問題突出反映出資源要素領域市場化改革滯後。
二是民生問題是同公共服務體制建設滯後相聯繫,如看病難、上學難、養老難等問題凸顯,主要在於還沒有建立起一個與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相配套的公共服務體制。
三是收入分配差距比較大,既反映市場機制不完善,也反映了再分配體制的缺失。
四是對外開放品質和水準不高也反映相關制度建設的滯後。如人們擔心的經濟安全問題,主要還是因為沒有建立起一整套與全面對外開放相適應的風險防範機制。
******
这是两篇编辑后并未发出的稿件
遲福林:中國進入全面改革新階段發展性壓力全面增強
中新社海口××月×日電 (記者 關向東 彭小雲)“中國已進入全面改革的新階段,全社會面臨的生存性壓力在逐步減弱,發展性壓力在全面增強”,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遲福林,今日在此間舉辦的“中國改革步入三十年回顧與展望”國際研討會上作出上述判斷。
遲福林認為,進入新世紀以來,從消費結構、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城鎮化率、社會結構的變化來看,中國已開始由生存型社會向發展型社會過渡,發展性壓力在全面增強。例如,可持續發展中的資源環境、城鄉區域的均衡發展、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長,以及公共治理、社會結構變化帶來的壓力等矛盾和問題日益凸顯。這些矛盾和問題有發展過程中的必然因素,但更多的是由改革不到位形成和積累的體制性矛盾。
  他指出,發展性壓力增大的矛盾和問題,涉及到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也涉及到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體制改革,還涉及到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的變革和創新。適應新階段發展的要求,應當由以經濟領域為重點的改革轉向全面改革。
  他認為,新階段全面改革的主要任務包括以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為目標深化市場化改革;以發展民主政治為目標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以實現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務為重點加快社會體制改革;以豐富和創新文化為目標的文化體制改革;實行更為積極主動的對外開放戰略。
遲福林指出,中國正處於由開放大國向開放強國轉變的關鍵時期。抓住機遇,進一步提高開放型經濟水準,關係到改革發展的全局。(完)
×××××
遲福林:中國進入全面改革新階段 政治體制改革現實需求增大
香港中通社海口××月××日電 (記者 關向東 彭小雲)“中國已進入全面改革的新階段,政治體制改革現實需求增大”,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遲福林,今日在此間舉辦的“中國改革步入三十年回顧與展望”國際研討會上作出上述判斷,這是中共十七大之後,國內首個以中國改革三十年為議題的研討會。
遲福林認為,同以往的改革開放三十年相比,新階段政治體制改革的現實需求要大得多,迫切得多。
  他指出,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首先在於通過政治體制改革,實現經濟運行機制由政府主導向由市場主導的轉變,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提供體制保障;推進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重要的是通過政治體制改革,確立政府在公共服務供給中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以強化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解決腐敗問題,重要的在於通過政治體制改革,從制度上制約權力與資本的結合,解決體制性、機制性的腐敗問題,以使權力正確行使;統籌中央地方關係,其實質是通過政治體制改革形成一個合理的中央地方權力和利益格局,並建立與此相適應的財政稅收體制和官員考核機制;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實質性突破,取決於能否通過政治體制改革,形成一個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由此,奠定公共治理結構的制度基礎和制度保障。
  他建議,以政治體制改革促進新階段全面改革的實質性進展。
他認為,政治體制改革滯後的局面不改變,在相當大程度上會影響整個改革發展全局。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公共治理結構中的一些矛盾凸顯。例如,行政成本增大、行政效率低下的問題;人們政治參與積極性提高與表達管道不相適應的問題;政府中的某些腐敗問題與社會監督機制不健全的問題;利益多元化與社會組織發展滯後的問題;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眾參與問題等,這些都對改善公共治理提出新的要求。改革完善公共治理結構,要使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公共權力的行使能夠超越部門利益、行業利益、地方利益的局限和束縛,並受到社會的監督和制約,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遲福林指出,適應新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改善公共治理的關鍵是加快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應當加快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健全部門間協調配合機制。同時,要強化政府社會性公共服務職能,適應全社會公共服務的需求,需要進一步明確中央與地方的公共服務分工。在確保政府在公共服務供給中主體責任的同時,應當注重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鼓勵和支援民間組織在公共服務供給中扮演重要角色。為使公共政策能夠始終代表和體現公平正義,還應加快建立有效的政府監督體制,嚴格規範行政立法程式。

小思。好看的訪問。

好看的訪問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17日
【明報專訊】香港不是沒有一流的訪問人才,也不欠缺精彩的受訪者,但在電視上難見好看的訪問紀錄。

除卻極少數特輯式、具深度編排的人物訪問外,由於播放時間有限兼寶貴,電視訪問往往蜻蜓點水地跳躍剪裁。遇到用心的編導,剪接得宜,還可採得精警句語,否則受訪者本來講了幾分鐘的話,截成一兩句,不是斷章取義,就是講了等於沒講。人物個性沒顯示,事件特質欠交代,觀眾與受訪者,都離得很開。我近來每天追看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的《新聞會客廳》,只因主持人準備充分,應對機警靈敏,對受訪者的態度十分誠懇,對官員富豪不卑不亢。一個節目完結,受訪者個性、經歷,全部呈現了。例如主持人訪問下崗女工胡桂萍,看節目前,我對這女人一無所知,但如今,她的為人行事,已深留印象。這個女性八年前在武漢下崗,竟想出為人擦鞋這小本生意來。八年就開了兩千多家分店,號稱擦鞋女王。訪問中她給訪問者一層層挖出內心的掙扎,以及當初拉下面子在街頭營生的苦,在堅定個性中仍見悽苦。節目中,她說她擦鞋有本領,當場就表演了,純熟手藝,毫不誇張。一個鐘頭的訪問,沒有任何花巧,在座觀眾認真投入聆聽,全場充滿關注。

沈殿霞訪問的是熟人,魯豫、楊瀾、鄭裕玲、陳志雲、李鵬飛等都是訪問名人,可以說易也可以說不易,因為受訪者對觀眾來說,是似熟非熟之間,要產生新鮮感,要引起共鳴,實在不輕易。加上香港傳媒最喜挖人家感情問題,好多時終歸落在個人私密中,眼界總擴展不開去。

[小思]

一口茶就是一世界

茶與樂三年三會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17日
【明報專訊】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今年的「台灣月」,請林谷芳和他的「忘樂小集」來港,開兩場《茶與樂的對話》。

《茶與樂的對話》把茶分發酵的輕重和濃淡,一對應春夏秋冬的季節,二對人生青春少艾、成年壯年和晚年三時期的景和人事,三對國樂和詩詞,四對應花藝,五對應林谷芳的儒道佛禪的說白。

這不單是「茶與樂」的兩者的對話,而是茶與自然,茶與人生景和人事,茶與詩詞,茶與花藝,茶與儒道佛禪的對話;也是茶與他和他的一班茶人,茶與光華工作人員及現場的品茗的人的對話。

最終,這是忘樂小集、光華和十來桌茶客的多向交叉對話。茶與樂、詩詞、花藝是媒介,是「技」,是「藝」,也是有實體生命的主體,和人一樣,萬物有靈,眾生平等。最終,這是人和茶與樂、詩詞、花藝的「技」和「藝」,生命和自然萬物的多向交叉對話。

林谷芳說,每種茶葉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能歸類;同一種茶葉每批都是獨一無二的;每一口茶都是獨一無二的,一口茶就是一世界,就像彈琴的人,面前的琴就是整個世界,整個宇宙,人、琴、世界、宇宙是共通的「一」。在這「一」中,萬物無隔,人人獨一無二,而又順暢交感互動,觸發極個人也極共通的情理韻致。這是千百年人的想像,但有無限的不可能。

千百年來,人在文化藝術哲學軍事政治經濟,都在想像和構想這些,都亟亟於超越這些無數的不可能。「忘樂小集」做到一些。一口茶,一聲一色,獨一無二,又是「一」的是共通,互相觸發,若有若無。不住於有,亦不住於無,可以拈花,微笑,也可以不拈花不笑,木口木面,沒丁點兒眼神,存乎一心,一個滄桑的buoyancy天地。

這是「忘樂小集」第三年應光華之邀來港。第一次聽平路介紹,說可從中看到台灣復興中國茶文化的一些成績,我就很想看看,在此「改造、活化中國文化」的二百年Mission Impossible上,能做到介紹所講的多少成。

第二年,我和太太來,今年她一直在期待。這次完場時,我走過去告訴林谷芳,說我三年都來,每次聽他講的那番話,都聽出新意。回家途中,我告訴妻,我不是客套,是真的,聽三年,每次都到以前聽不到的東西,難怪我的「香港學」要講二十年。

[洪清田 midtop@gmail.com]

優人神鼓

優人神鼓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17日
【明報專訊】擺了一個小烏龍,搞錯了日期,把周二錯看成周三,以致錯過了「優人神鼓」的演出,懊惱非常。

這並非優人神鼓首次來港了,上回演出,好像是藝術節的項目,與嵩山少林寺的武者合作,台灣與大陸,禪與武,劇名正是《禪武不二》。

故事很淺,動人的是那鼓聲及紮紮實實的武術,最後那一場,出現一隻打印的大佛手,鼓手黃誌群長達十幾分鐘的敲擊,或高或低或深或淺;鼓棒及雙手在舞台上,映昏黃的燈光,是力的美,是聲的美,是藝的美。先打坐,再打鼓,黃誌群的領悟。所以那鼓聲啊澎湃的好似海岸潮起潮落,不止歇,如大自然永恆的一員。

優人神鼓的「總壇」正是在台北木柵的老泉山上,優人住在山裏,每天在樹下林下雲下風下跑步練功,然後是坐禪讀經,再然後是擊鼓研藝,努力把自己放置到自然裏,凝養浩然之氣,好讓擊出天籟。
在AV年代成長的兩岸三地華人很容易把「優人」聯想到「女優」,其實「優」字是老得沒法再老的字了,古代祭師,巫優不分,其後才逐漸有了專業的表演者;優人,就是表演者

至於用上一個「神」字,並非刻意把自己神格化,而是看中「神」字的另一層抽象意義,那就是,凝神貫注的神,在高度的專注下,回歸到最最寧靜的無我狀態,然後,用這狀態催發最最無邊的藝術力量。
優人神鼓真正想做的,其實是擊退觀眾的心頭紛亂,是捶醒觀眾的心底潛能。坐在舞台下,觀眾的心臟便是鼓板,優人在台上敲擂,觀眾在台下受敲受擂;觀眾其實亦是台上的其中一個優人。

這次來港,優人神鼓為的是「台灣月」,那是光華新聞文化中心的年度大戲,平路策劃,好容易辦出了兩屆,唯望陸續有來,讓香港人有機會看見福爾摩莎的優和美。

平路在台灣的身分是作家,小說和散文,以至於尖刻的評論,都寫了也都結集了;來港數年,由作家轉型為「文化推手」,舉重若輕,讓人看出了台灣人的毅與謀。她本身便是「台灣月」的外一章,不管是藍是綠,台灣政客皆須承認她的功德,否則便沒資格常把「公道」二字掛在嘴邊了。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黃谷柳。吳祖光。《蝦球傳》。

黃谷柳與《蝦球傳》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17日

【明報專訊】《蝦球傳》的主角蝦球在戰後香港到處流浪,晚上睡在騎樓底或樓梯底,最後「覺得這個鬼地方不能待下去了」,於是與朋友從紅磡、土瓜灣一路走至九龍城,遙遙望見獅子山,決定一起翻過獅子山回中國去。

這是黃谷柳名著《蝦球傳》第一部「春風秋雨」的結尾,接寫蝦球輾轉到達廣州,後來參加了游擊隊的革命。黃谷柳(1908-1977)1927年曾在香港新聞學社讀新聞學,後於《循環日報》工作。抗戰爆發後參加抗日軍,1946年與家人重回香港,47至48年間,在《華商報》連載《蝦球傳》之〈春風秋雨〉、〈白雲珠海〉及〈山長水遠〉,1948年由新民主出版社印行單行本。

《蝦球傳》的前半部分,對戰後初期香港社會的不同層面有很寫實而細緻的描述,除了主角蝦球的經歷,也透過一名江湖人物鱷魚頭,帶出地方生活色彩,從尖沙嘴、紅磡、油麻地避風塘一帶,一直寫到屯門的不同團體組織,有來自中國不同省份的達德學院大學生,也有成立於戰後初期的人民自衛隊;當然整部《蝦球傳》的主題還是指出殖民地社會對人的剝削,蝦球因覺醒到這一點而決意返回內地,最終加入革命的行列。

《蝦球傳》在當時是很受歡迎的小說,1949年由吳祖光拍成電影,小說《蝦球傳》也多次再版,香港三聯書店1958年曾出版合訂本,70、80年代在內地亦發行多種版本,聞說銷量達20、30萬冊,2006年再由最早出版《蝦球傳》的新民主出版社在香港再版。

除了《蝦球傳》,黃谷柳還參與多齣電影的編劇工作,包括《羊城恨史》、《七十二家房客》和《此恨綿綿無絕期》等。1949年後,黃谷柳也好像蝦球一樣,北上祖國去了。

[文/陳智德]

龍口粉絲。牽掛。

牽掛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17日
【明報專訊】要趕去機場,時間很緊,路上不知塞不塞車,但我還是給麗莎打了個電話﹕「10分鐘後到你家。然後直奔機場,準備點吃的給我。」

10分鐘後,麗莎趿拖鞋,穿著運動褲,素顏直髮下樓來,我們坐在她陽光滿滿的客廳裏。她開始談正在讀的飛力普‧羅斯的小說,我猛喝一杯500cc的優酪乳加水果,囫圇吞一個剛做好的新鮮三明治。吃完喝完,還帶一杯滾燙的咖啡,有蓋,有吸管,匆匆上車。上車時,麗莎塞給我一本書,《二零零七美國最佳散文選》,讓我帶上飛機看。

車子啟動,將車窗按下,看門裏目送我離去的麗莎,我用手心碰唇,給她一個象徵的親吻和擁抱。

一路飛奔到機場。臨上機,再給她打個電話﹕「你讓馬莉去幫我打掃時,拜託,洗衣機裏有洗過的衣服忘了拿出來晾,請她處理,還有,冰箱裏過期的東西全部丟掉。都發霉了。」麗莎說,「沒問題。你要保重。」我也說,「你保重。」
然後我關了手機。提起行李。

這麼常地來來去去,這麼常地說「你保重」,然而每一次說「保重」,我們都說得那麼鄭重,那麼認真,那麼在意,我想是因為,我們實在太認識人生的無常了,我們把每一次都當作可能是最後一次。
到了香港,一踏出機艙就打開手機,手機裏一定有一則短訊﹕「在A出口等候。」大廳裏,不管人群多麼擁擠,C一定有辦法馬上讓你看見她,她總是帶盈盈笑意迎面走來。她的一隻手裏有一杯新鮮的果汁,遞給你,另一隻手伸過來幫你拖行李。「要不要買牛奶回家?要不要先去市場買菜?」她問。

她開車,一路上,絮絮述說,孩子、工作、香港政治、中國新聞,好笑的人、憤怒的事、想不開的心情。我們平常沒時間見面,不知怎麼接機或送機就變成一個流動中的咖啡館,滑行中的聊天室。車子在公路上滑行,我總是邊聽邊看車窗外的風景,兩邊空濛,盡是大山大海大片的天空。如果是黃昏,霞彩把每一座香港的山都罩上一層淡粉的薄紗,溫柔美麗令人瞠目。

偶爾,車子也是流動的寫作室。有一天,要從新竹開車南下300公里去探視母親,但是要出發時,手邊一篇批判總統先生的大文章雖然徹夜寫作卻尚未完稿,怎麼辦呢?榮光看看我一夜不眠、氣色灰敗的臉孔,豪氣地一揮手,決定作我的專用司機。他前座開車,讓我蜷在後座繼續在電腦上寫作文。4小時車程,到達屏東,母親的家到了,文章剛好完成。榮光下了車,拍拍身上灰塵,一身瀟灑,轉身搭巴士回新竹,又是4小時車程,獨自的行旅。

有時候,是你牽掛別人。一個才氣縱橫的人中風昏迷經月不醒。你夢見他,夢見他突然醒來,就在那病房榻上,披衣坐起,侃侃而談,字字風趣,用中文談兩岸的未來,用英語聊莎士比亞的詩。醒來,方知是夢,悵然不已。

或者是一個10年不逢的老友。久不通訊,但是你記得她在小院裏種的花香,記得她念詩時哽咽的聲音,記得她在深夜的越洋電話裏談美、談文章、談人生時的種種溫情。你常常想到她,雖然連電話號碼都記不全了。

或者是一個常常有訊息的人,你在報紙上讀到他的消息,在電視上看見他的談話,為每一個讚美他的報道高興,但是你隱隱地擔心,擔心他過度操勞,擔心他不知節制,擔心他有一天被自己的熱情和理想壓垮。

有時候,是別人牽掛你。他,有時是她,時不時來一個電話,電話講完了,你輕輕放下聽筒,才覺得,這其實是個「相見亦無事,不來常思君」的電話——什麼事都沒有,只不過想確認一下你還好,但連這,也不說。
昨晚就有一個約會,時間未到,乾脆到外面去等,感覺一下秋夜的涼風。在暗夜中,我靠大石柱坐在地上。他出現時,看見我一個人坐在黑暗的秋夜的地上。

有光的時候,他遲疑地說,「我覺得你——憔悴了。」

我穿著一身黑衣,因為上午去了一個告別式。在低低的唱名聲中,人們一波一波地進來又一波一波地離去。

[文/龍應台]

寧思來了


K,
寧思攜美麗的太太,今天飛來了我的綠島。啊,NS已經是鳳凰資訊臺副臺長了。
如果,年初,小女子留在了夢城,大約也把電視新聞樣式,學得七七八八了吧。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是一個半官方背景,民間面目出現的研究院,是UNDP在中國支持不多的研究機構之一。其執行院長遲福林,八十年代是紫陽辦政改課題組最年輕的幕僚,南下海南參與創辦海南經濟特區,最初也是設計了一系列體制改革項目的。二十年來,這個機構始終是中國內地改革課題,最初的研究、探討基地之一,官、學、商、民都有機會參與討論。如“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就是從這個機構產生,進而成為全國政策的。

是次會議題為《中國改革步入三十年--回顧與展望》,是十七大之后內地第一個以改革開放三十年為主題的理論研討會。
寧思和我都認為,這是一個信號:一是改革開放沒有回頭路可走,還必須研究如何往前走;二是,胡講話中所謂“表達權”在民間的一次實地操作。因為,議題相當犀利。

參會者其實多來自京城,參與政策制定人士、學界、媒介為主,體制改革理論探討還是遠離政治核心為好。這是,海南偏于一隅的好處之一。

寧思來瓊,會主持其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環節,我很希望他能從媒介未來開放進程,談談他的看法。

總算踏踏實實坐下來,和寧思喝場酒,以前不是畫餅,就是借他人的酒,匆匆。
今天的接風宴,小女子霸道極了,對主辦方大哥說:今天,我做東,中改院埋單。
喝什么?寧思說,關兒定。
呵呵,去看酒柜,就要國內最好的——茅臺。
三杯兩盞淡酒,已是不知東西,但是很開心。

回家,電話給幾位哥:我,酒后開車,二十公里時速,到家了!!
“好極了,下回,加量。”哼!
知道么,酒后開直線,它好直啊。呵呵。

11/16/2007

龍口粉絲:千言萬語,從哪裡開始?

8003 誠邀眾伙伴參加龍應台新書《親愛的安德烈》讀書會第二場
千言萬語,從哪裡開始?─ 21 世紀兩代的「面對面」
龍應台新書《親愛的安德烈》讀書會第二場


你多久沒牽過媽媽的手了?

最近的一齣電影有這樣的一句引子。
天水圍一次又一次浴血證明,家庭問題放大再放大,會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修正這人人切身的社會問題,若要從家庭開始,那麼,親人的手與手之間的鴻溝,又可以如何逾越?

身為作家的龍應台、身為大學教授的龍應台,尚有一個母親的身份;
龍應台與他的兒子安德烈之間,隔著 30 年的兩個世代,隔著東西文化的大鴻溝。
面對新世紀、新時代、新人類,
不努力,永遠無法變成朋友;
不對話,兩代之間很難找到出口。
作為母親的龍應台,首先舉起了敲門的手。

8003文化關懷小組 熱誠協辦此次意義深遠的讀書會 - 千言萬語,從哪裡開始?── 21 世紀兩代的「面對面」。我們誠意邀請您與您的家人, 挽手齊參與。

倘若您是老師,歡迎您與您的學生同來,讓您的學生上一堂學校外的「直面人生課程」。 請直接以電郵跟我們聯絡,我們可預留門票予貴校師生。

日期:12 月1 日(星期六 )
時間:下午 3 時 - 5 時
地點:拔萃男書院(九龍旺角亞皆老街131號,請參考附件之地圖,前往方法載於邀請函中)
主持:馬家輝
語言:普通話主講

主辦:天地圖書、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
協辦: 8003文化關懷小組、拔萃男書院


報名請填妥附件回執,並於 11月 24 日或以前寄回:culture8003@gmail.com
隨信並附上台灣媒體有關《親愛的安德烈》記者會、讀書會之報導,予以參考。

學好相愛

東方日報
CC11 | 副刊 2007-11-16
標示關鍵字
學好相愛
龍應台老師和他的兒子安德烈出新書,明天三點在港大圖書館辦讀書會,很是期待。

一中一西,一長一少,但血脈相連。兩人如何各自有各自想法,卻如何溝通,又或如何溝通不了。把兩人三年的光景這樣記錄下來,追蹤大家的改變,又或追蹤哪些從未改變,很有意義,即使連當事人也會對追蹤的結果感到驚訝。

母子這樣的書信往來,不是易事,但兩人地理上分隔兩地,也始終血濃於水,愛得不難,因此也尚算易於維持。但一對情侶,天天見面,也可以這樣做嗎?有點像交換日記,把兩人的一些細碎感受、想得到,講不出,但寫得出的東西,全都記錄下來和另一半分享,可以嗎?不計文法意境錯別字,只為了讓心愛的人分享喜怒哀樂,可以嗎?如果兩邊都喜愛這樣做,該會是對一段感情的最佳施肥法。

以往我的愛人會偶爾寫首短詩贈我,每次我都滿心歡喜,但那始終更像一份禮物,是單向的。愛人後來忙起來,也沒有閒暇寫詩了,也或許是沒有興致了,始終不斷做送禮物的那個,也會生厭。當然,我回贈一首歌又如何?禮來禮往,卻不代表是交流!

愛人和我,都剛大了一歲,一起成長了幾個年頭。營役地愛,並非好事。是時候再檢視我倆,然後再學好相愛

嘉琳‧音樂人

流星雨

K,
就著流星雨喝酒,這碼子事,二十五年前,早干了,在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朗闊的廣場,一班所謂“關公好星”的同道相陪。
有天文望遠鏡,有吉他,有歌,有舞,當然,有酒,有文。呵呵。豈一個“爽”字了得。
不過,小女子當時就想,這輩子就看這一次,就做成生命中的“絕版”。叫誰也沒法兒,把那把劃過生命天空的星子,比下去。
看著流星雨,青春的你,盡全力舒展身體,好想飛!還記得么?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16日
【明報專訊】我叫這是小西灣與柴灣友的後花園。上周末下午,乾爽風勁陽光足,由球場側一條路上龍躍徑。微斜的路,一隻短腳狗搖盛臀,走得氣來氣喘,盯牠幾分鐘,忍不住搭訕﹕牠好像快中暑了。帶狗的肥伯說﹕不會不會,牠跑得山多,瘦了不少啦。這兒不是西貢,不是山頂,算是庶民區域,是以遠遠有兩個外國青年,就吸引了大家的視線,他們左顧右盼,一派初到貴境的模樣,有個阿叔立時識途老馬,指手畫腳地引路。我身旁也有一個帶兒子的男士,看地圖,腳步猶豫,一問,果然是想找往大浪灣的路。

那個美好的八十年代不能沒有大浪灣,沙靚人少,清早一口氣由柴灣連城道而上,途經哥連臣角、墳場,下山是暢快的連跑帶跳。動作是指定的﹕在海灘士多吃一碗餐蛋福麵。三十三度的下午起爐燒雞全翼。衝浪。帶一個大車胎水泡浮出海面睡懶覺。不塗任何防曬日光浴整天,之後像蛇一樣脫皮兼痛得不能平臥睡覺。(關關:這時,用梳子輕輕拂過皮膚,就可在化妝舞會上,扮演斑馬!!呵呵。疼痛,后果自負。)

如今由龍的另一端而上,起點東移,殊途同歸,只是中段又可到靈灰閣探探親人。

根本不捨得走。(關關:山夜,風涼,帶酒哦。)

九年前一晚收工,跑上半山來看獅子座流星雨,知道一定不會失望。雨灑得非常豪爽,多得你的願望不夠用,如此良辰美景,狂喜得大叫大笑。不到四點,就見大班晨運客到來,是最快樂的一晚叫偏見也好,這兒比其他地方都好,有些見山欠水,有些太高太遠,小西灣呢,即使速,只需走三十分鐘,已可離開疊疊大廈,遠遠「擁抱太平洋」。我喜歡太平洋遠多於大西洋,太平洋是溫暖的,樂觀兼可親,而大浪灣,就是無憂、放肆與自由。[馮肯]

兩地有別

K,
在內地,小女子年齡相當的圈子里,我們只任本科出身何校,那,才是“真身”。
若有人想進入圈子,開口介紹自己出身國內某名校的“博兒”,大家會齊齊“看”著其人吃吃笑:哦,博士!!(八O年代的真博士,可以豁免被"看")
這一點,內地和香港很不同哦。內地,認的是“第一學歷”;夢城,講的是“最高學位”。
香港大學的教授們,千萬別將內地某校的榮譽博士、名譽教授當回事,小心讓人當了“幌子”賣假藥。證書,都一摞一摞發,影個影就過了。真正的名教授,除外

高官「攻讀」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16日
【明報專訊】中國走向所謂「盛世」,大國崛起,學術大餅也崛起,教育部每年撥出不少額外資源支持研究,尤其科研項目,動輒幾個億,展現了前所未有的強勁氣魄。

項目多了,評獎活動也多了,各形各式的最佳論文、最優研究、最傑出計劃、最有創意觀點之類的銜頭逐漸滿天飛,近幾年瀏覽任何一位中生代教授的CV,皆可在「歷年獲獎成績」欄下看見密密麻麻的一堆字,這樣累積下去,再過幾年,恐怕僅是獎項已足寫個十頁八頁,這是「具中國特色的學術履歷表」,行遍天下,世所罕見。

另一種罕見的學術現象或許是濫收博士生。

中國有不少大學,大學內有不少中生代老師,來者不拒,誰來找他拜師當論文指導教授都接受。人多好辦事,桃李滿門,漁翁撒網,申請研究經費的成功機率肯定提高。而且每位博士生將來發表論文,最初幾篇通常找指導教授一起掛名,師生之間,互相「提攜」,各自增加了論文著作篇數,不僅有提升助個人威望,亦對把大學推往排行榜前端有利無害。

因此,大學對於「師生比例」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以致有些教授門下竟有七八十個博士生之多,別說是認真指導,僅是定期坐下聊天亦難以適當地分配時間。兩三年前曾有學者在北京撰文批評,一些名牌大學始「嚴打」濫收,開始規範博士學生的數量上限,亦為博士生提供了更開放的投訴管道,若指導教授沒盡其責甚或收賄、鹹濕、冇料,統統可以申訴,但必須署名,寫黑函攻擊的匿名者只像「網絡糞青」,既然無膽承擔,便根本不值得重視跟進。

近年愈來愈多人來港「攻博」,幸好以年輕者為主,尚未把內地的「高官攻博」和「闊佬攻博」現象帶進特區。中國官場和商場皆走向「高學歷化」,許多人喜歡在大學掛單讀博士,學費照交,課不去上,作業和論文交由秘書或助理代辦,他自己要的,只是頭銜。

奇怪的是竟有大學放水過關,錢權、政權、學權,糅合混雜,成為中國式的「三位一體」,毫不神聖,只剩墮落,蔡元培泉下知,亦感悲哀。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龍口粉絲.龍應台安德烈的情書

明報
D06 | 世紀人文·關懷·視野 | 世紀.Life Reading | By 羅永聰 2007-11-16
龍應台安德烈的情書
2003 年,縱使連幼子飛力普都勸她應考慮「繼續為國家效力」,龍應台還是決定離開工作4 年的台北市文化局,來到香港的大學當客座教授。離開台灣,是為了拾回屬於自己的生活,更重要是重新認識兩個已經長大成人的兒子,包括坐在身旁的安德烈(Ande)。

龍應台的讀者,都認識她的兒子安德烈和飛力普,從《孩子,你慢慢來》見證「安安」和「飛飛」的成長歷程。3 年前,18 歲即將高中畢業的安德烈答應跟母親在報紙上一起寫專欄,36 封母親給兒子/兒子給母親的信,向本地和海外的父母親和子女們示範溝通的不同可能,近10 萬字的信件和MSN 紀錄,結集成剛剛出版的《親愛的安德烈》。
文:羅永聰圖:張立新、部分圖片由天地圖書提供

「你恐懼什麼? 」
MM: 「我恐懼失去所愛。你們小的時候,放學時若不準時到家,我就幻想你們是否被人綁走或者被車子撞倒。你們長大了,我害怕你們得憂鬱症或吸毒或者飛機掉下來。」(《親愛的安德烈》,279 頁)

龍應台離開德國那年,安德烈才14 歲,4 年後母子重逢,安德烈已然成年,變成一個龍應台「不認識的人」。龍應台決心要重新認識眼前的青年,但為免變成對方生活的「入侵者」, 龍應台選擇在「第三個空間」跟大兒子重新連繫,提議互相給對方寫信,並且由她翻譯刊登。「不放到報紙上,他沒有壓力,就不會寫,這單純是為了他,以及讓我認識這個人。」在德國長大的安德烈普通話雖然流利,但讀寫中文都不能,每一封英文信都要由母親翻譯,同時 龍應台亦要將自己的信用中文重寫,原本簡單的工作多了兩重工夫,這還未計算由翻譯引發出來的更多的討論/爭論。

寫信的過程很緊張,我時刻都在想有幾多應該向讀者坦白披露,同時又要保護他的私隱,和堅持誠實。」龍應台的憂慮,安德烈起初並無想過,「半推半就」接受媽媽的「邀請」,開首的幾封信寫起來就是最直接坦白的家書,直至覺察身邊原來一直有讀者盯,他才知道信件的收件人除了媽媽,還有來自各地的讀者。

對話開始後,龍應台發現讀者的反應是想像的激烈, 「收到很多讀者的信,有很寂寞、很痛苦的信,有美國的父親告訴我,他的兒子20 歲生日,他想要一份英文版本作為兒子的生日禮物……我才發現它(信)有一個social function。之後我們有將讀者放進去,但公共性不能超越我們原來的目的,溝通還是第一」。

MM: 「請你告訴我,你信中所說『性、藥、搖滾樂』是現實描述還是抽象隱喻?」
Ande: 「能不能拜託你,不要只跟我談知識分子的大問題?生活裏還有最凡俗的快樂, 『性、藥、搖滾樂』當然是一個隱喻。」(《親愛的安德烈》 43-44 頁)
讀過《親愛的安德烈》的讀者,都會為母子的討論感到驚奇。說它們是母子間的對話,其實更像老師/ 學生之間的哲學爭論:從國族主義、自由主義、民主和社會責任,討論到何謂美、何謂成功、何謂kitsch,都是兩代價值觀的正面交鋒,讀者固然感到「爽」,但難免會為做知識分子的兒子感到難為,「有時我都會想說說美女、靚車、八卦新聞那些無聊話,但她開口就是世界歷史、國民黨那些東西,有時真會令人疲累。」即使口中責怪母親經常正經八百,討論到嚴肅話題,安德烈還是一樣的起勁, 龍應台說,家人早就習慣在餐桌上辯論,書裏面的題目,其實都是母子日常的話題: 「他10 歲的時候,我每晚都跟他用中文讀故事,《西遊記》、《三國》、半部《水滸傳》,有一晚我用了一個小時講了中國共產黨1917 至1979 年的歷史,他們其中一個還作了個總結: 『所有人若得到權力,就會變成壞蛋』,今日跟他討論這些話題,其實一點都不奇怪。」
要坦誠溝通, 龍應台 知道要跟安德烈維持對等的位置,努力將母親的威權收起,提醒自己跟兒子溝通是一次學習的過程。但收起威權,無疑是跟母親角色的直接衝突,從二人的信件,不難看見她在兩個位置之間擺盪,在理性對等的位置和母親威權的位置一間左支右絀,龍應台說,過程中亦當然難免被兒子的坦白和衝突刺傷

Ande: 「最近一次,你恨不得可以狠狠揍我一頓的,是什麼時候什麼事情?」
MM: 「對不起,你每一次抽煙,我都這麼想。」 (《親愛的安德烈》277 頁)
龍應台說,跟安德烈最大的衝突,就是看見他抽煙。但她沒有像其他母親一樣,立即伸手從兒子的嘴將煙支拔走,她容讓成年的兒子有自由, 「如果我相信自由,如果我否定那些對外就說民主自由、回到家卻虐打妻女的政客,那麼我只能夠清楚地disapprove 他的行為,但最後還是要尊重他的自由。 就如我知道我的兒子是同性戀者,知道他將會在社會上成為困難的少數,我亦只能夠因此而為他難過」。在威權和原則之間, 龍應台很清楚她要選擇後者。

(作者按:出版社為龍應台和安德烈一口氣安排3場訪問,一場接一場,一場訪問完畢,準備拍照,作為媽媽的龍應台未提出休息就不忙提醒: 「先讓他(兒子)抽口煙吧。」)

《親愛的安德烈》作者:龍應台、安德烈
出版:天地圖書
******
明報
D06 | 世紀人文·關懷·視野 2007-11-16
標示關鍵字
讀者給龍應台安德烈的信

龍教授、安德烈:我是香港人,現在在美國一所大學教經濟學。三十多歲是個尷尬的年齡,好像清晨的3 點鐘,既太早又太晚,不上不下。

我實在非常喜歡你們的通信,每一封信,好像都是為我而寫的。

我媽昨天來了一通電話。第一句話就是: 「兒子,我的400 萬年薪在哪呀?」400 萬,是Goldman Sachs 今年給的年薪。我媽當然是開玩笑,她指的是,我讀完學位時,GS 曾經想聘我過去,但我婉拒了,因為我認為研究才是我的興趣。我也想在研究領域裏成名,而且,也夢想有一天能對香港做出巨大貢獻。

我媽只是在逗我,而且我知道她其實很以我為榮,但是,我自己反倒為錢耿耿於懷。我現在在一個學院教書,單身,每天案牘勞形,就為了寫學術報告。學校雖然很有聲望,但是,我的抉擇,對嗎?

我不知道。

K(美國)
親愛的MM 和安德烈:
我從不曾給作者寫信,但你們的信實在讓我感動。只讀第一段,我心中就開始算:當我到MM 的年齡時,老大16 歲,那時我有可能和他如此坦誠地對話嗎?

他最近沒通過資優班的考試,哭說: 「那我只是個普通人咯?」安德烈,你問你媽是否會失望,如過你變成一個最平庸的人──我想到我的兒子。

讓我真正掛心的是今年7 歲的老二。前幾天,在晚餐桌上,他突然說: 「人生沒意義,因為我們永遠在重複。」很「存在主義」吧。那晚,我在上忍不住哭了。這孩子如此早慧——早慧的孩子,中國人相信,是要遭天妒的。

安德烈,你能理解母親的心嗎?我怕孩子太聰明、太傑出,我希望孩子平平安安,我無限牽掛……
我看得出你是一個很敏感、很有思想的人。如果將來我的孩子也能像你這樣反省人生,能這樣和母親溝通,我會十分驕傲。

祝福你們。

JK(美國)
******
蘋果日報
E10 | One fine day 2007-11-16
標示關鍵字
龍應台請用孩子來說服我

龍應台終於遇到了她的對手。她從不怕。20年前,她寫《野火集》,在華人社會燒起滔天巨火;她怒台灣、斥中國,狠狠的給胡錦濤寫信,對陳水扁直直的打。偏偏怕這麼一個他。他大學未畢業,龍應台懇切的要求聽他的想法,要從他身上知道hip hop歌詞有多酷辣;他中文寫不好, 龍應台 明明讀書趕文章到深夜,還是不厭其煩將二人信件中英對譯來回傳送。他公佈獨立宣言,龍應台傷心又慌張,在上海街頭晃了半個晚上。天下的母親,用一年懷兒子,花一生為他憂。3年來,龍應台將她的不安寫成家書,與大兒子安德烈作裏裏外外的對談,這36封家書,由親情起步,雜談兩代處境、中西文化差異,發展成一個母子之間最開明的溝通示範。今天結集成書了。記者:劉嘉蕙部份攝影:楊錦文
我們的幸運不是天上掉下來

蘋:蘋果日報

龍:龍應台

安:安德烈
04年5月,龍應台(MM)給安德烈寫第一封信,在全球各地幾份華文雜刊刊登,3年來,陸陸續續收到來自四方八面的讀者來信。父母寫給龍應台,孩子寫給安德烈,其中來自港台兩地的讀者最多。香港的讀者幾乎都問安德烈同一個問題:跟母親說話這件事,你怎麼能辦得到?《親愛的安德烈》除了是 龍應台母子的家書,也是許多華人家庭的心得反省。

龍:我們開始時只有一個目的,我想要了解一個18歲的人。期間得到很多讀者來信,我才發現到,我的天,實在那麼多家庭沒有方法溝通。我想透過這本書,父母會跟兒女攤開來溝通,我們不見得有答案,只是把問題丟出去,希望大家開始探討一些想法,有些問題像「我對你的期待是怎樣的」,他們可能一輩子都沒有談過。我接過一些美國讀者的來信,他們前半生努力賺錢,讓兒女過好生活,結果到了外國,因為語言差異、文化衝擊,跟孩子的距離變很遠。

蘋:許多讀者很羨慕你們,覺得這樣坦誠的兩代溝通不容易。

龍:大家都說「What a lucky pair!」但我們所做的努力是很大的,我們花3年6個月做這個溝通,如果我沒有做,如果他不同意、他懶,就沒有了,我們所謂的幸運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我到今天還覺得不可思議

(蘋:你一直很擔心他斷掉?)對!

(問安)為甚麼沒有斷掉?

安:你一直迫我寫。

龍:我也有好多次說算了。

安:不過這也是我想做的東西。

龍:他寫的序讓我很驚喜,裏面提到他很感謝我給了他這個機會,讓我認識他,他也認識了我。我希望年輕人不單單要求父母親跟孩子溝通,你要把自己的門打開,這是兩方面的。

做有方向的熱帶魚

龍應台在戰後的台灣成長,小時候在高雄海邊鄉村的學校念書,一步步考上成功大學,再到美國修讀博士, 99至 03 年成為首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長。她完完全全實現了那個年代父母對子女的最大期許。安從小就知道他母親是一個公認很優秀的人,可是那不是他的目標。一天,他向MM 報告,「媽,你要清楚接受一個事實,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你會失望嗎?」

蘋:你在信裏沒有流露失望,但像你那一代人,對社會、對事情的態度那麼認真,看到年輕人歌頌平庸,想退到一個「小小的自我」,會覺得不可理喻嗎?

龍:比起「要得第一名」,我覺得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健全,以及他自己找到人生的意義跟快樂。可是每一個家長不一樣,很多東方的父母很用力的要求他們的子女做第一名,所以如果全天下的孩子都在努力做普通人,這個情況大概不會出現吧。至於這個原則是否適於整個教育系統,我想一個國家或社會,如果培養的都是打破頭去爭第一名的人,或者是追求人格健全跟快樂,那我相信後者是比較核心的東西,不過也不可能有一個規則,都看人不同吧。

蘋:在第一封信,你說安這一代是鮮艷多姿的熱帶魚,可是不曉得這些魚是為自己而活,還是也要在乎方向,現在你看到他們的方向嗎?

龍:有一個問題是,是否經濟環境好了、日子比較舒服,因此你不需要社會關懷及人生方向?我想不是。社會還有那麼多可怕苦難的事情,不是沒有你可以 力的地方。台灣現代年輕人叫草莓族,長得漂亮卻不能受壓,一壓就爛掉,也不會認真為一個目的去付出。可是日子很容裕就一定等於虛無嗎,北歐社會很多年輕人生活很好,也會做義工。而且不要以為經濟條件好的年輕人就沒有苦悶,他們也會有人生意義的問題,跟我們年輕時是不同的苦悶。像他們工作的壓力、全球競爭的壓力恐怕比我們年輕時還大呢。香港三天兩頭就有人自殺,我看到就覺得特別難受。

蘋:那最大的苦悶出在那裏?

龍:每個人的問題都不一樣。可是如果他有一個家庭是永遠可以回去的,可能就不會往下跳了。最主要的是,不要把家庭本身變成壓力的來源,而是讓孩子知道,當他碰到人生最大的災難時,他一定可以信賴父母,這也是我們對這本書的期待。
其實是三個世代

安德烈是中德混血兒,台灣出生,在瑞士和德國成長,現在是香港大學經濟系學生。龍應台在序裏這樣比較「 MM與安德烈」,「他把寫作當『玩』,我把寫作當『事』 …… 他對我嘲笑有加,我對他認真研究」。MM 問安德烈將來想做甚麼,他列出 10 項志願,全部圍繞美女美酒,更回贈MM十條問題,包括問她,死去以後要怎樣被記得。好幾次,安德烈叫他的名人媽媽做「小紅帽」,「自曝其短的 子」,這種嘲諷與直接,讓 MM重新檢視自己的人生。
龍:他反問我的問題,我放了半年,要出書迫不得已才答。

蘋:你沒有想過?也沒有人問過你嗎?

龍:當然有想過。譬如說老跟死的問題,我們這個年齡誰不在想?可普通記者,他們敢問嗎,問了會被我罵對不對?
蘋:看你們的讀者來信,有時候讀者問安德烈一些大問題,他也是以嘲諷打發過去。像剛剛我問安覺得中西文化各自最好的地方在那裏,他答「食物。」
安:有讀者問我,「人生意義是甚麼?」我覺得這些問題,許多很聰明的大學者都講過好多遍,我不可能用兩三句講出個扼要,而反正你遲早都會知道呀。我也不是只會嘲諷,有時候也會嚴肅討論問題。
龍:我反而覺得我們中文世界的作家最缺的就是幽默跟嘲諷,那叫做 ironic distance,至少我認為這是我的缺點,可是如果只有嘲諷沒有別的東西,就會是一個很糟糕的人。嘲諷加深刻思想、負責任的態度,及嚴肅的能力,才是一個 perfect match。

蘋:跟安通訊,會讓你想到跟自己上一代的溝通吧?中間有甚麼不同?

龍:這書裏面其實是三個世代。像我一代跟我父母,因為我知道他們在如何艱苦的情況下把 4個兒女帶大,所以我對他們特別好。他們沒有能力給我所能夠給安德烈的,可是按他們擁有的比例來說,他們的努力跟辛苦其實更大。可是我們當然沒辦法像這樣溝通。我父親本來不希望我做大學而是想我做小學老師,是我母親堅持,讀大學之後,我面臨的世界已超出他們可幫助我的,變成是我倒過來幫助他們。我們當中是世代差距,也有城鄉差距。

安:但你跟外婆有一點很像,那次外婆跟你說話,你覺得不耐煩,轉過頭你又黏住我,像外婆念你一樣念我。

龍:哈,我母親對我的愛有時讓我覺得受不了;我對他的愛,給他的壓迫感是一樣,我想全天下媽媽都是一樣。

Profile

1952年生於台灣高雄縣大寮鄉的龍應台, 1974年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 1983年獲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90 年間旅居德國, 99-03年獲台北市市長馬英九邀請出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長,近年於香港大學及台灣清華大學任教。 1985 年出版的社會文化評論結集《野火集》,是當代華文社會擲地有聲的經典作品,近年作品包括《面對大海的時候》、《請用文明來說服我》及《龍應台的香港筆記 @沙灣徑 25號》。

後記

龍應台一再強調,「《親》不是一本親子書。」親子書教人如何將孩子變乖,怎樣把所有步驟搞對,抱這心態翻書恐怕不會找到具體答案。總覺得教授就是這樣嚴肅的、有立場的,公司要我訪問龍應台,我從接電話開始便感焦慮,小心翼翼的翻開當時還未成書的電子版,一口氣吞了 128頁 A4紙的內容,再戰戰兢兢做訪問…… 我能理解安德烈,這一代人,沒太多場合需要我們嚴肅。實際上我也只比85 年出生的安大一點點。何必偏偏選中我?我嘀咕是這一個:找一個孩子來說服孩子。

撲飛

龍應台讀書會( 2)

內容:明天先有場讀書會,惜門票已派完。好在下月還有第二場,題為「 21世紀兩代的面對面」,龍應台與安德烈對談,馬家輝主持,普通話主講。免費門券數量有限,送完即止。


日期: 12月1 日(下午 3-5 )

地點:九龍亞皆老街 131號拔萃男書院禮堂

索取門券辦法:

( 1)網上報名: http://web.cosmosbooks.hk
( 2)郵寄:請於11 月 23日前連同貼上 $1.4郵票之回郵信封,寄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109-115 號智群商業中心 13樓「天地圖書」,信封面註明「索取龍應台讀書會( 2)
門券」查詢: 2821 5023

蘋果日報
A18 | 專欄專論 | 隔牆有耳 | By 李八方 2007-11-16
標示關鍵字
隔牆有耳:龍應台與安德烈的永恒擁抱

三年前,龍應台開始給兒子安德烈寫信,希望透過兒子的回信,讀懂18歲孩子的內心,信件斷斷續續在報章刊登,感動無數父母子女,一紙書信,潤澤兩代人的心靈,最近結集成書。好不好讓他出席記者會?龍應台問;這些小問題妳煩來幹嘛?安德烈答。分版稅給他,他會亂花嗎?想完又發覺,自己的舉動「太媽媽」。 龍應台常常「提醒」自己、「調節」自己,想靠近孩子,又怕孩子靠得太近。她拿日記簿邊讀邊吃吃笑,「兩歲時他不願一個人睡」,安德烈尷尬聳聳肩;他12歲後就不肯讓母親來抱,龍應台鍥而不捨扮樹熊,從後套兒子的肩膊,「那好吧,我就忍受一下,讓她抱一下。」昨午跟龍應台 、安德烈短短兩個小時的茶,龍應台 的答案嚴謹如演說,安德烈在鏡頭下自若卻不輕狂;龍應台覺得兒子「很酷」,自信、幽默,善於嘲諷,安德烈覺得MM慈愛又關懷。一本書誕生了,他倆最喜歡《給河馬刷牙》、《人生詰問》及《獨立宣言》三篇。安德烈說,「我很驚訝,她寫的遠較我好,她不會說『世界是這樣的,你應該去接受』,她會跟我分享她走過的路,每次我都期待她的信,期待上一次課。」

放手讓兒子遠走

龍應台破天荒接受了兩次讀書會的邀請,還接受傳媒專訪,口裏說喜歡香港的年輕人,希望兩代人可以藉此書了解溝通的重要。事實是,這36篇文字,是龍應台放手讓安德烈遠走前,給自己留下的信物,當作是,兒子給自己一個永恒的擁抱。

記者張嘉雯
*****
安德烈現身! 龍應台母子首同台

2007-11-15 19:38 TVBS
/黃重添 蘇瑜棻
知名作家龍應台最近以她和兒子的書信往來內容,出了一本新書,叫做「親愛的安德烈」,上次安德烈透過視訊和台灣觀眾見面,今天他和媽媽龍應台母子倆在香港,頭一次同台現身,對於大家眼中形象犀利的龍應台,安德烈笑說,其實私底下龍應台是一個溫柔的媽媽。
龍應台母子檔在香港首度同台現身,這也是龍應台的兒子「安德烈」,第一次在媒體前曝光,21歲的安德烈面對媒體沒有怯場,一派從容,對媒體侃侃而談,這個大家眼中「犀利」的母親。龍應台兒子安德烈:「我想她把所有的犀利,和鋒利都收集起來,變成情緒的夾克出門去,其實她本身講話很軟,跟在外面完全不同。」
台灣出生,8個月大就移居瑞士和德國,擁有多重文化背景的「安德烈」,現在在香港大學就讀經濟系,安德烈覺得「經濟」很好玩,龍應台則是覺得她這寶貝兒子很酷。龍應台:「他很酷,哈哈哈…,我們年輕的時候,比較被社會教到說,你要怎麼樣容忍,怎麼樣討好你身邊的人,他這個方面的性格比較,一點都不Sweet。」
母子兩分隔兩地,兒子又在德國長大,文化隔閡加上代溝難免溝通不良;不過,靠著E-mail和MSN,母子倆透過網路互相理解。龍應台:「你知道大概可以想像,藉著交談可以拉近距離,這本書會存在就是因為,我們彼此都認識到說,我們彼此的代溝太大了,你到底要怎麼樣接觸到對方,就是透過溝通。」
把3年多來和兒子的書信往返集結成書,龍應台說,也算是給自己和兒子的一個紀念。

“吳氏三代書畫藝術展”。吳歡。












K,
很久沒做這么暢快的訪問了。
坐下就開題曰《在海南島和吳歡聊天》。
“好極了”,文人氣加江湖氣的吳歡大才子說,一聊兩個多小時,旁聽者一陣陣樂。
聊夠了,就聽其人開口:哎呀,你可是我見過的——
小女子趕緊舉手:打住,什么也別說,別再給我念咒,已經脫不下紅舞鞋了——
眾人樂。

今天,累了。明天,寫訪問記。
照片,先睹為快——是新鳳霞啊。
吳歡說:我爸,一輩子,美死了。

Gift!!書法、書,竟然還有帶給龍老師的份兒,呵呵。
晚上,肥仔出去買文具,回來悄然在我電腦上,放了一串冰糖葫蘆:哄小孩兒。

肥仔說:喜歡信里的媽。
媽回說:等你的信啦——

吳祖光、新鳳霞“吳氏三代書畫藝術展”在海南開幕
香港中通社海口十一月十五日電 (關向東)“吳氏(吳瀛、吳祖光、新鳳霞、吳歡)三代書畫藝術展”,十五日海口美麗道書畫院開展,吳祖光、新鳳霞之子、全國政協委員畫家、書法家、專欄作家吳歡,專程前來海口出席畫展開幕式。海口是這個百年文化家族書畫展全國巡展的首站。
吳氏家族從清末、民初到新中國的百年滄桑中,始終站在民族文化的前沿。隨著歷史跌宕,這個家族既有過萬人景仰的巔峰,也有過深落穀底的磨難,是國際社會觀察中國文化生態的觀察點之一,吳氏書畫展曾在聯合國總部大廈舉行獲得廣泛關注。
“我將用我的後半生,向國人和世界介紹我的家族”,作為名人之後的吳歡頗為沉重地說,“如果沒有人提起,這個重要的家族就將會被遺忘,我不能讓她的歷史,淹沒在我這一代人的手上。”
展覽展出了吳氏家族的書畫作品一百餘幅。展品從吳歡祖父吳瀛的作品開始。江南才子吳瀛,父吳稚英任職清朝政府洋務派領袖張之洞幕府,曾參與訓練北洋新軍,是中國近代史上洋務運動的重要推動者。吳瀛畢業于張之洞創辦的湖北方言學堂英文專業,二十七歲參與創辦故宮博物院,任常務委員、古物審查專門委員,並擔任《故宮書畫集》、《故宮週刊》首任主編。展出中以吳老先生的山水和書法作品為重。
  展品中頗為引人注目的,是吳祖光、新鳳霞夫妻合作的作品,如新鳳霞的牡丹、吳祖光的題《春光好》,新鳳霞的紅梅、吳祖光的題《玉為風骨雪為霜》,展品中也有吳歡與母親的合作結晶。
  吳歡本人,成長在文化世家,其名“歡”乃齊白石所賜。自幼浸潤藝術氣息,吳歡詩文書畫兼學,且在京城和香江間遊走。書畫展上,展出吳歡大氣磅礴的“風雲際會虎躍龍驤”圖,還有一系列探索人生哲理的書法作品。
“海口站之後,這個巡展將在三亞舉辦,隨後轉戰廣州、重慶,陸續推出展出和拍賣的,還有父母親的遺稿,甚至母親新鳳霞的行頭”,吳歡說,“我覺得只有讓含有文化意味的遺產流動起來,才具有真正的中華文化傳承價值,民間是最好的文化博物館。”
“吳氏三代書畫藝術展”,由故宮博物院、海南省委宣傳部、海南省旅遊局、世界華人美術家、收藏家聯合會主辦。(完)

11/15/2007

選擇。真命。

K,
不論男女,能夠遇到自己的真命,真是幸運得教人羨慕。這時,人家已經是兩人一世界,“選擇”是外人眼里的事了。
今天,吳歡談起他爸媽就說:真是神仙眷侶,眼里,沒有凡間,無懼苦難。可是,媽一走,爸“全完”!他們,竟然相隔五年,同一日駕鶴。教人唏噓不已。
吳卻歡說:羨慕死人了。

選擇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15日
【明報專訊】這是真的。

J在單親家庭長大,成長期遭逢家變,家道中落,從花園別墅住到公屋,卻未因此性情大變。豁達,本性善良,讀書用功,樂於助人都是朋友對J的評價。憑藉個人的天分與努力,先以一級成績考進港大法律系,然後,又進了全港首屈一指的律師樓工作。成績算是友儕間數一數二了。工作十年,J的回報包括住豪宅,駕名車,穿戴名牌,總之,是很多人夢寐以求一輩子的東西,J在短時間都得到了。

可是,上進青年擁有的是一顆寂寞的心。任憑工作上是多強多辣,都希望有人呵護愛惜。成功有人分享,流淚有人依傍。但上天似乎未有眷顧這位年輕人的需要。終於,J在異地碰上對的人,奮不顧身地去愛,做盡全世界都認為愚蠢的事。辭工,賣樓,將自己親手在這裏建立的一切連根拔起,在異地建立樂園──儘管對方已有另一半。

問J的勇氣何來,只說﹕「和他一起我有被愛的感覺,這種幸福感實在太難得了。就算他只送我小熊維尼,也抵得上我手上的Panerai和Prada phone。」以J今時今日的賺錢能力,何須待別人送名牌?一隻小熊維尼,已經打動了J,觸動了J的靈魂深處。愛,原是這樣簡單的一回事。生活在忙碌的都會,我們每天過刻板孤苦理智的日子,生活重擔壓得人也沒有了自己。於是,像J這樣的行為,很多人都視之為愚昧和不可理喻。究竟人生真諦,是每天在大上大落的股票市場取得滿足感,還是在感情上迷醉縱容自己?這不是對與錯的問題,是個人選擇。但有人會認為,願為感情而生的普遍是女人,因為女人天生都好浪漫和不切實際。還有,香港人是不會這樣天真的。

忘了告訴你,J是男人,也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
[Clara Chan]

達文西。動物。吳歡。人。

k,
嗨,这達文西觀察事物的角度夠“陰森”的,讀之寒毛直豎。小女子調皮,給他們在“人類”中尋找“同類”。
遺憾,不知道達文西如何寫“人”——“動物的人”。
今天,和吳祖光、新鳳霞之子、才子吳歡聊天,不經意就談到了“人”這動物。才子“正色”說:狼,可千萬別變成“人”!!
他們家,被“人禍”害慘了。

達文西記述的動物習性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15日
【明報專訊】他熱愛動物,又個性好奇,細心觀察事物,富有鑽研精神,在筆記中,記述了一些動物的習性。五百多年後,今天的動物學家,對他這些記述,可不知是否認為真確?我把其中的一些,轉介於下。

駱駝是最好色的動物。一隻雄駱駝,會緊跟一隻雌駱駝,遠達千里。但同行的若是母親或姊妹,牠不會亂來,倒有倫常觀念。雙峰駱駝比單峰駱駝,不單身手敏捷,而且更能負重。但對重量和路程很敏感,倘若負載超乎平時的重量,或走得太遠了,會停下腳步。(關關:色狼)

鷓鴣常常偷取同類的蛋。但這些蛋孵化出的小鳥,往往會飛回親生母親的身邊。(關關:八婆。)

烏鴉看見孵化出的小鳥,是全身雪白時,會悲傷地離去,斷絕其糧食。直至小鳥長出零星的黑毛,才飛回來餵養牠們。(關關:詩人。)

傳聞金翅雀對人的生死很敏感。把牠帶到一個病人的身邊,倘若這人已病入膏肓而行將入木,牠總避免接觸他的視線;要是這人還可救藥的,便會目不轉睛看他。(關關:天使。)

蝙蝠縱慾無度,而且是同性戀,常常雄的與雄的、雌的與雌的,雜亂交配。(關關:癲人。)

孔雀愛好虛榮而自戀,總是展開和凝視自己華麗的尾巴,並同時發出叫聲,吸引其他生物的注視。(關關:妓女。)

獵鷹霸道和兇狠,老想做發號施令的領袖。所以,人們常看見牠攻擊其他鳥類的皇后。(關關:傻冒。)

禿鷹愛食腐屍。所以,牠常跟隨出征的軍隊,往往不惜為此而飛越千里。(關關:浪子。)

鴿子是忘恩負義的。幼鳥長大了,能夠飛行覓食了,便開始與父親的公鳥搏鬥,直至把公鳥趕走了,把母親的雌鳥據為己有才罷休。(關關:流氓。)

海貍能「壯士斷臂」。牠被追捕而無法逃脫時,知道身體內最寶貴的,是能醫治人的疾病的睾丸,便用利齒咬斷睾丸,留給捕獵者而逃跑,不再去追捕牠。(關關:賭徒。)

熊偷取蜂巢的蜂蜜,被蜂刺傷,立即反擊,惹來更多蜜蜂,直至敗退,完全忘記了取蜂蜜。(關關:笨蛋。)

豹性情兇悍而頑強,與其他猛獸、獵犬、獵人搏鬥,即使肚破腸流,也奮戰到底。(關關:壯士。)

[司徒華]

劉墉。彰顯自己,不必否定他人....

肥仔:
為已經一米七六的大男孩收拾床鋪,媽看到你枕頭底下放著本劉墉。
昨天,在家,就拿來翻了翻。
劉紹銘說,臺灣的“輕薄文學”,其短短的篇章、甜甜的語言、淡淡的哀愁、淺淺的哲學,會讓年輕人在某一夜翻開某一頁,像“大海中抓到浮木”,可能受益無窮。
晚上問你,你說:同學間流行這人的書。挺好的,是吧。
劉墉的書,在內地很暢銷,勵志小文,娓娓道來,文風有點像前陣子來的周國平。他與兒子、女兒,也通信哦。可憐天下啊父母心!得多么精心,才能經營好一份,“本不需設防”的親情呢?
戰戰兢兢,跌跌撞撞,點點滴滴在心頭……或許,至親的腳印,本就踏在心頭,重得誰也抹不去?還債,一重重,哪有功夫在乎“丑”?還沒道理得心甘情愿。
唉。人生不如戲,沒法子虛構,也沒法子重來。我們,得堅強,得面對,靠自己。千萬,別碰,毒品,教人心疼、心碎。

這幾天,肥仔,你又狠狠地修理了媽,在貌似“歲月靜好,現世安穩”的時候。
是私隱,媽不會說。但是那種讓人恍惚的不確定,卻揮之不去。來自至親至愛人的刀斧,會叫傷痕總是歷歷如昨,一輩子。家族的故事,大約總會是喜怒哀樂摻和吧,我們別無選擇,只有一起扛。

“媽,對不起,我不該傷你。可是,做的時候,真沒有想到這么多。”
昨晚,你為我泡茶,貼心地放上玫瑰花。媽,合著淚,心發抖,喝下了。

“肥仔,似乎都懂得;可是,男孩子,在他舉手投足之際,會想什么呢?”小女子問MAYBOY。
“路,總得他自己走,我們啊,盡力就得”,MAYBOY開解我說,“放遠看,兒孫自有兒孫福。”
“肥仔啊,他需要學Skill,男孩子的處世Skill”,小女子說,“昨晚,肥仔問我,面對喜歡而得不到的東西,怎樣才能學會‘忍’?”
是啊,怎樣呢?!
孩子,你問了一個人生哲學大問題。
我,也不真懂。我們,一起來想一想辦法?
“事非經過不知難”,就像你貼在門上的對聯,是吧。

15NOV,2007
*****
這,是我寫給肥仔的第一篇文字。我們約了,開始通信。
他,要告訴我,這一代,這個年齡,男孩子,最在乎什么?

E說,做母親是一輩子的學問,我們,慢慢來吧。

小女子之所以決定末場新書會才去會師傅,就是想知道,走過了港臺這一大圈母子心靈碰撞,以及與讀者的坦白交流,師父的“母子大課”走到哪個境界了。

讀點詩吧。李煜。烏夜啼。

烏夜啼

【南唐】李煜

林花謝了春紅,②
太匆匆,
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③
相留醉,
幾時重,④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注釋】
 ①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又名《相見歡》、《秋夜月》、《上西樓》。三十六字,上片平韻,下片兩仄韻兩平韻。 ②謝:凋謝。 ②胭脂淚:指女子的眼淚。女子臉上搽有胭脂淚水流經臉頰時沾上胭脂的紅色,故雲。④幾時重:何時再度相會。

【品評】
 此詞將人生失意的無限悵恨寄寓在對暮春殘景的描繪中,是即景抒情的典範之作。
起句“ 林花謝了春紅 ”,即托出作者的傷春惜花之情;而續以“太匆匆”,則使這種傷春惜花之情得以強化。狼藉殘紅,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傷殘的春心和破碎的春夢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為林花凋謝之速而發,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來日無多的喟歎,包蘊了作者對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
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一句點出林花匆匆謝去的原因是風雨侵龔,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為過多地櫛風沐雨所以,此句同樣既是歎花,亦是自歎。“無奈”云云,充滿不甘聽憑外力摧殘而又自恨無力改變生態環境的感愴。
換頭“胭脂淚”三句,轉以擬人化的筆墨,表現作者與林花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這裏,一邊是生逢末世,運交華蓋的失意人,一邊是盛時不再、紅消香斷的解語花,二者恍然相對,不勝繾綣。“胭脂淚”,遙按上片“林花謝了春紅”句,是從杜甫《曲江對雨》詩“林花著雨胭脂濕”變化而來。林花為風侵欺,紅^叟鮫肖(左應加魚旁),狀如胭脂。“胭脂淚”者,此之謂也。但花本無淚,實際上是慣於“以我觀物”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 —— 作者身曆世變,泣血無淚,不亦色若胭脂?“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憐人,人亦惜花;淚眼相向之際,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難分著一“醉”字,寫出彼此如醉如癡、眷變難舍的情態,極為傳神,而“幾時重”則籲出了人與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無法實現的悵惘與迷茫
結句“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一氣呵成益見悲慨。“人生長恨”似乎不僅僅是抒寫一已的失意情懷,而涵蓋了整個人類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種融匯和濃縮了無數痛苦的人生體驗的浩歎。

11/14/2007

龍口粉絲:龍應台:用選票把扁幹掉

Dear all,
分享來自E的專業資訊搜索,關于龍老師,關于"你所不知道的臺灣"。
明天,龍老師將在天地圖書,出席一個兩岸三地媒體座談會,關于新書。我已收到顏純鉤總編輯的邀請函。可惜,這里證件尚未辦妥,17日還有一個我參與策劃的“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論壇開幕,實在飛不回夢城。新書會,我一定爭取來。
想念老師,想念大家,想念夢城。

龍應台:用選票把扁幹掉
14 Nov 2007

聯合新聞網 - 18小時前
正當藍綠力拚立委及總統大選之際,被視為統、獨理論大師的律師陳長文、前立委林濁水昨晚在「台灣的共同利益」座談會對話,兩人都不贊成急統或急獨,也都對中國民主化有極大寄望。 這場座談會由第三社會黨主辦,座談會主持人龍應台教授則提醒大家,特別是年輕人,必須 ...
【聯合報╱記者林河名∕台北報導】 2007.11.14 03:42 am
被視為統、獨理論大師的律師陳長文(中)、前立委林濁水(右),昨晚在由龍應台(左)主持的「台灣的共同利益」座談會對話,兩人都不贊成急統或急獨,也都對中國民主化有極大寄望。
記者 陳易辰∕攝影
正當藍綠力拚立委及總統大選之際,被視為統、獨理論大師的律師陳長文、前立委林濁水昨晚在「台灣的共同利益」座談會對話,兩人都不贊成急統或急獨,也都對中國民主化有極大寄望。

這場座談會由第三社會黨主辦,座談會主持人龍應台教授則提醒大家,特別是年輕人,必須抵抗「冷漠」,一起為這塊土地努力。

座談會並開放聽眾提問。對於陳水扁總統近來的言行,有民眾詢問林濁水,陳總統是否代表民進黨?但龍應台立即制止林濁水回答有關陳總統的問題,「不要談陳水扁,只要用選票把他幹掉!」

陳長文表示,台灣沒有主體性的問題,「沒有信心的人,才必須一再強調主體性。」他認為急獨須冒戰爭的風險,急統在今天不可能出現,最好的方式就是維持現狀,到底未來要如何,等卅年、五十年後再由子子孫孫決定。

林濁水認為,台灣若永遠維持現狀,可能是「永遠不正常的國家」,他不贊成。他追求台獨,是追求真正國際關係的改善,有生之年,他仍將致力推動台灣真正獨立。

不過,他強調自己不是「急獨」,對北京也應以善意、互惠態度,提出彈性、務實而不冒進的政策。
******
【2007/11/14 聯合報】
台灣‧"可用選票干掉陳水扁" 龍應台吁年輕人勿冷漠
星洲日報 - 3小時前
(台北訊)台灣知名作家龍應台呼吁台灣年輕人對抗冷漠,並表示,若不想將自己的未來交給陳水扁,可以用選票干掉他。 她週二(13日)與前民進黨立委林濁水於在第三社會黨所主辦的座談會上表示,台灣的未來必須寄望與下一代,年輕族群不應該對社會失望。 ...
台灣‧"可用選票干掉陳水扁"
龍應台吁年輕人勿冷漠 updated:2007-11-14 17:52:45 MYT
(台北訊)台灣知名作家龍應台呼吁台灣年輕人對抗冷漠,並表示,若不想將自己的未來交給陳水扁,可以用選票干掉他。

她週二(13日)與前民進黨立委林濁水於在第三社會黨所主辦的座談會上表示,台灣的未來必須寄望與下一代,年輕族群不應該對社會失望。

林濁水、龍應台及律師陳長文在座談會中暢談台灣未來。座談會並開放聽眾提問。

對於陳水扁近來的言行,有民眾詢問林濁水,陳水扁是否代表民進黨?但主持人龍應台 立即制止林濁水回答有關陳水扁的問題,稱"不要談陳水扁, 只要用選票把他干掉!"

冷漠將自食惡果

又有學生問到3人該如何將這樣的想法傳播給社會大眾?林濁水預言,如果明年3 月之後,他的生涯 計劃沒有重大改變的話,他會嘗試用下鄉走透透的方式,傳遞他的想法。

龍應台則強調,冷漠是開放的"民主"社會最恐懼的危機;冷漠的後果就是將決定自己及下一代未來的權利,交給自己可能最不願意的人手里,那就代表自食惡果的未來。

她並呼吁在座學生,千萬不要輕言放棄,即使有些不可思議或讓台灣受傷的人存在,但社會成熟度上,台灣還是在華人社會居第一名,年輕人絕對不能放棄,"你們享有的自由,是你們的前輩還在持續爭取的。"
(星洲日報/國際‧2007.11.14)
關懷社會龍應台:冷漠是民主社會的危機
PChome 新聞 - 15小時前
陳長文、林濁水和龍應台在第三社會黨所主辦的座談會中談到台灣的未來必須寄望於下一代,但是卻有與會學生質疑,當前年輕族群冷漠的面對嚴肅議題,如何能寄望下一代,對此,龍應台提醒,年輕族群不應該對社會失望,因為冷漠的後果就代表自食惡果的未來。 ...

關懷社會 龍應台:冷漠是民主社會的危機
2007-11-14 05:36∕李人岳
陳長文、林濁水和龍應台在第三社會黨所主辦的座談會中談到台灣的未來必須寄望於下一代,但是卻有與會學生質疑,當前年輕族群冷漠的面對嚴肅議題,如何能寄望下一代,對此,龍應台提醒,年輕族群不應該對社會失望,因為冷漠的後果就代表自食惡果的未來。
(李人岳報導)

陳長文、林濁水及龍應台在座談會中暢談統獨前提下的台灣未來,兩人雖然各有許多看法,但不約而同表示兩岸的未來是合是分必須等待三五十年後的國際局勢與華人社會,到時候我們的下一代也許能和對岸有更多的理性討論空間。
不過與會大學生卻質疑,面對對政治與社會嚴肅議題越來越冷漠的年輕族群,與會者要如何喚起下一代的關注?對此林濁水表示,冷漠固然不好,但狂熱也是不對

而主持人龍應台也這時候跳出來提醒,現在的年輕族群不應該對台灣的社會感到失望,因為台灣的社會理性成熟度已經在華文社會中最傑出的表現。


至於又有學生問到三人該如何將這樣的想法傳播給社會上的普羅大眾?林濁水預言,如果明年三月之後,他的生涯計畫沒有重大改變的話,他會嘗試用下鄉走透透的方式傳遞他的想法的

面對台灣的未來,龍應台再度強調,冷漠是開放的民主社會最恐懼的危機。
冷漠的後果就是將決定自己及下一代未來的權利,交給自己可能最不願意的人手裡,那就代表自食惡果的未來。

陳長文林濁水對談統獨未來需寄希望於大陸社會中廣新聞網 - 21小時前
被外界譽為統獨理論大師的陳長文和林濁水,昨晚在第三社會黨所主辦的座談會中,與主持人龍應台對談「台灣的共同利益」。面對統獨爭議下的台灣該如何追求未來的發展,兩人不約而同強調,在中國大陸的社會還不夠開放、民主的今天,統一或獨立都不無法在海峽兩岸的現狀中 ...
林濁水陳長文談台灣共同利益多歧異
中央通訊社 - 22小時前
(中央社記者葉素萍台北十三日電)第三社會黨今晚邀請律師陳長文與前立委林濁水對談「台灣的共同利益」 ,兩位在統獨光譜兩邊的代表性人物闡述各自觀點,唯一的交集是,兩人都認為,中國目前仍非成熟理性國家,兩岸統獨應留給後代子孫決定。 這場在台大集思會議中心舉辦的 ...

龍應台:要用選票幹掉陳水扁

香港文匯報 - 7小時前
【文匯專訊】據中新網11月14日報道,前民進黨「立委」林濁水和台灣知名人士龍應台等日前在第三社會黨所主辦的座談會中表示,台灣的未來必須寄望於下一代,年輕族群不應該對社會失望。龍應台更提出:「不要談陳水扁,只要用選票把他幹掉!」 綜合台灣媒體報道,林濁水、龍 ...

[2007-11-14] 龍應台:要用選票幹掉陳水扁

【文匯專訊】據中新網11月14日報道,前民進黨「立委」林濁水和台灣知名人士龍應台等日前在第三社會黨所主辦的座談會中表示,台灣的未來必須寄望於下一代,年輕族群不應該對社會失望。龍應台更提出:「不要談陳水扁,只要用選票把他幹掉!」

 綜合台灣媒體報道,林濁水、龍應台及陳長文在座談會中暢談台灣未來。座談會並開放聽眾提問。對於陳水扁近來的言行,有民眾詢問林濁水,陳水扁是否代表民進黨?但主持人龍應台立即制止林濁水回答有關陳水扁的問題,稱「不要談陳水扁,只要用選票把他幹掉!」

 至於又有學生問到三人該如何將這樣的想法傳播給社會大眾?林濁水預言,如果明年三月之後,他的生涯計劃沒有重大改變的話,他會嘗試用下鄉走透透的方式傳遞他的想法的面對台灣的未來。

 龍應台則再度強調,冷漠是開放的「民主」社會最恐懼的危機;冷漠的後果就是將決定自己及下一代未來的權利,交給自己可能最不願意的人手裡,那就代表自食惡果的未來。
龍應臺:年輕人不應失望要用選票幹掉陳水扁
新華網 - 12小時前
卻有與會學生質疑,當前年輕族群冷漠的面對嚴肅議題,如何能寄望下一代,對此,龍應臺提醒,年輕族群不應該對社會失望,因為冷漠的後果就代表自食惡果的未來。 據臺灣中廣新聞報道,陳長文、林濁水及龍應臺在座談會中暢談臺灣未來,座談會並開放聽眾提問。 ...
龍應台呼籲年輕人:對抗冷漠 中時電子報 - 17小時前
律師陳長文在十三日座談會中,呼籲明年區域立委選舉,大家把第二張票,投給像第三社會黨這樣的政黨。他說,希望出來的這些年輕人,應該選前簽下承諾書,承諾未來選上,像公務員一樣,在專業領域上,好好問政並監督執政黨,否則就辭職。龍應台更要年輕人:對抗冷漠。 ...
中國時報 2007.11.14  
龍應台呼籲年輕人:對抗冷漠
曾薏蘋∕台北報導
律師陳長文在十三日座談會中,呼籲明年區域立委 選舉,大家把第二張票,投給像第三 社會黨這樣的 政黨 。他說, 希望出來的這些 年輕人,應該選前簽下承諾 書 ,承諾 未來選上,像公務員一樣,在 專業領域上,好好問政並監督執 政黨 ,否則就辭職。 龍應台更要 年輕人:對抗冷漠。

 主持人 龍應台笑著說:「我們一直在稱周奕成是年輕人,其實它們一點也不年輕,透露出 台灣的權力還是掌握在一些老人手上。」

 她呼籲在座 學生,千萬不要輕言放棄,即使有些不可思議或讓 台灣受傷的人存在,但 社會成熟 度上,台灣還是在華人社會居 第一名,年輕人絕對不能放棄,「你們享有的自由,是你們的前輩還在持續 爭取的。」
 她表示,剛剛台下有年輕人要這兩人(陳長文及林濁水)去影響其他人,年輕人自己應該想想,你們做了什麼?「冷漠是你們要去抵抗的東西,我們三個都在抵抗這個冷漠。」

 陳長文強調,他 希望像這次這樣的場合,能在 中國舉辦, 代表中國 也在往前進步, 國家認同重要,但當 國家 認同及制度價值要選擇時,應該選擇制度價值,那比虛擬的國家認同還重要得多, 兩岸 關係 也不例外。

 這種場合雖然覺得不錯,但應該給周奕成這些年輕人一些 機會 ,這些年輕人也應該把計畫徹底提出來,不要放棄。
第三社會黨舉行座談林濁水對上陳長文笑談統獨
中時電子報 - 17小時前
第三社會黨十三日舉辦「台灣共同利益座談會」,邀統獨理論大師律師陳長文及前民進黨立委林濁水對談,全場笑聲不斷。前立委沈富雄還當場「吐槽」:「是假台獨(林濁水)和不太統(陳長文)的在談,難怪不會有火花。」坐在台下的前行政院長唐飛也被拉出場發表意見。 ...
中國時報 2007.11.14  
第三社會黨舉行座談林濁水對上陳長文 笑談統獨
曾薏蘋∕台北報導

 第三社會黨十三日舉辦「 台灣共同利益座談會」,邀統獨理論大師 律師陳長文及前民進黨立委林濁水對談,全場笑聲不斷。前立委沈富雄還當場「吐槽」:「是假台獨(林濁水)和不太統(陳長文)的在談,難怪不會有火花。」坐在台下的前 行政院長唐飛也被拉出場發表意見。

 唐飛向一再對軍購很感冒的陳長文說:「我知道國防預算,哪些錢該用哪些錢不該用,我願意花錢租這場地,來談國防預算!」全場鼓掌叫好。

 唐飛:統獨是很神聖的問題

 唐飛說,統獨是很神聖的問題,但是兩大黨卻希望利用統獨奪取政權, 台灣 在目前 環境下必須維持現狀,有國力才能保持現狀,統獨問題要下功夫,但不能成為奪取政權的 手段,帶領 國家不是找一些「義和團」就能衝得過去的。

 昨日這場座談會,由前 台北市 文化局長 龍應台主持,不少 年輕 學子參與,前 新聞局長蘇正平、促進和平 基金會執行長簡錫?、前台南市市長張燦鍙、台灣 競爭力論壇 秘 書 長彭錦鵬等人都出席這場座談會。

  龍應台指出,直到一九七九年在紐約,她 第一次碰到 人生第一 個 中國人,當她說:「我是湖南人」,對方也說:「我是湖南人(湖南口音)」,「那時才知道,原來我是冒牌貨。」

 陳長文: 兩岸未來老百姓決定

 陳長文一開場就說:「林濁水是不是自認是台獨理論大師,我不知道,但我不是統的理論大師,我對統及獨都不反對。」

 陳長文表示,他的重點不在一國兩制,而是一國良制, 國家 很重要,這就是為什要談返聯及入聯,但他想反問:「入聯或返聯,我們就是一個國家嗎?」他相信, 時間 可以 解決問題,用 時間和信心把自己建設得更好,相信卅年後,台灣的人,可以成為台灣共和國或大中華地區的主席。

 他還打趣說:「 李登輝 應該也不是極獨了,(極獨)應該只剩林濁水吧!」這時台下沈富雄直搖手說:「他(林)也不是。」

 談到台灣的主體性,陳長文認為,一定要看實質,「一個沒有信心的人,才要一天到晚告訴人家我是誰。」若今天有總統說,你不喜歡就游到那裡去,「我們不需要那種人,我們應給 中國一個機會,台灣一個機會。」把 環保 、 司法 教育 預算拉高, 兩岸 可以化干戈,不需要武力,中國也一樣,兩岸的未來,由老百姓自己決定。

 林濁水:命運共同 兩岸合作

 「獨派」代表林濁水聽完陳長文「有點統又不會太統」的說法後指出,陳 律師 說自己不是統派,他還以為對手不見了,但後來陳姑且自認還是統派,他的對手又回來了。

 他說,統獨議題是真是假,都有對的地方,「你會說我賴皮,我賴皮的地方還多的呢。」至於台灣是否主權 獨立的國家?是橫看成嶺側成峰。

 林濁水認為,命運共同是可以兩岸合作,給雙方一起 解決 不幸歷史命運的一個機會,要北京獨力 面對也不易。但在共同命運方面,北京必須尊重台灣。

 聽完陳長文和林濁水的論調,龍應台笑著說:「其實你們差別不大嘛!」
龍應台: 用選票把陳水扁幹掉
大公報 - 4小時前
【大公網訊】台北消息:正當藍綠力拚立委及「總統」大選之際,被視為統、獨理論大師的律師陳長文、前立委林濁水十三日晚在「台灣的共同利益」座談會對話,兩人都不贊成急統或急獨,也都對中國民主化有極大寄望。 據香港中通社十一月十四日電,這場座談會由第三社會黨 ...
龍應台: 用選票把陳水扁幹掉
2007-11-14
【大公網訊】台北消息:正當藍綠力拚立委及「總統」大選之際,被視為統、獨理論大師的律師陳長文、前立委林濁水十三日晚在「台灣的共同利益」座談會對話,兩人都不贊成急統或急獨,也都對中國民主化有極大寄望。

據香港中通社十一月十四日電,這場座談會由第三社會黨主辦,座談會主持人龍應台教授則提醒大家,特別是年輕人,必須抵抗「冷漠」,一起為這塊土地努力。

座談會並開放聽眾提問。對於陳水扁近來的言行,有民眾詢問林濁水,陳水扁是否代表民進黨?但龍應台立即制止林濁水回答有關陳水扁的問題,「不要談陳水扁,只要用選票把他幹掉!」

陳長文表示,台灣沒有主體性的問題,「沒有信心的人,才必須一再強調主體性。」他認為急獨須冒戰爭的風險,急統在今天不可能出現,最好的方式就是維持現狀,到底未來要如何,等三十年、五十年後再由子子孫孫決定。

林濁水認為,台灣若永遠維持現狀,可能是「永遠不正常的國家」,他不贊成。他追求「台獨」,是追求真正國際關係的改善,有生之年,他仍將致力推動台灣真正「獨立」。

不過,他強調自己不是「急獨」,對北京也應以善意、互惠態度,提出彈性、務實而不冒進的政策。

董橋:怎能不讀劉紹銘?(add)


讀劉紹銘的《文字還能感人的時代》,讀到一篇《詩的功用》,對詩有蠻個性化的定義,挺好。
文中介紹說,大詩人奧登,一九七0年在紐約曼哈頓區一個醫師聚會上,對著一班只知道“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實用主義者,解說“詩的功用”。
對"牛",奧登也會彈琴,還讓"牛們"聽懂了。
他說啊,詩歌的功用,無非是幫助我們更能欣賞人生。或者,反過來說,幫助我們承擔人生的痛苦。(To enable people a little better to enjoy life,or a little better to endure it.)

董橋:怎能不讀劉紹銘?
中華讀書報
橋:怎能不讀劉紹銘?
2006年8月21日 15:35
  讀李歐梵的文章我讀的是他清新不羈的識見;讀劉紹銘的文章我讀的倒是他帶點溫情的憤世和帶點孤僻的學養了。
《吃馬鈴薯的日子》、《一爐煙火》、《文字不是東西》、《文字還能感人的時代》

劉紹銘 著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6年6月第一版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5年11月第一版


  三十多年前我在香港美國出版機構做事期間認識劉紹銘。劉紹銘和李歐梵那幾年在香港中文大學教書,課餘進城常來出版社找戴天,或談譯書瑣事,或喝一頓午茶,李歐梵翩然倜儻,劉紹銘岸然神傷,襯起玻璃窗外花園道上蓊鬱樹蔭的綠影,他們跟常來我們辦公室的幾位老派南來文人確是不很一樣的風景:南來文人笑談中遮不住劫後故國山河的幾許皺紋,而李歐梵的灑脫和劉紹銘的沉潛畢竟滲出了一些留美歲月浸回來的超逸,一個走過那麼debonair的春雨,一個熬盡那麼stoical的冬夜。   

人是這樣,文章自也不能不這樣。讀南來文人的著述譯作我恒常感嘆他們筆底的荒漠烽煙和殘紅頹垣,一股國族恩仇的牽掛幾乎讓人蕭然意識到江河後浪的虛弱,我們在台灣受過教育的人對那樣的氛圍其實並不陌生。如果說劉紹銘李歐梵的筆下也帶著那幾分歷史悲情,那是更廣義的歷史也是更異鄉的悲情了。我最為慶倖的是他們儘管當了半輩子的教授,入世的赤誠竟然隨著他們的老成而變得更濃。讀李歐梵的文章我讀的是他清新不羈的識見;讀劉紹銘的文章我讀的倒是他帶點溫情的憤世和帶點孤僻的學養了。
  二

  上星期我在《倫敦書坊記事》裏提了一下荷蘭那位漢學家為Leonora譯解“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的事。一位陳先生寄來短簡問我那位漢學家英譯之優劣。我說不上;我只記得他隨口譯了出來意思沒有錯。要考究,劉紹銘新書《文字的再生》裏那篇《葬花詞兩種英譯》的譯文才最值得觀摩。一種是David Hawkes譯的“Can I that these flower so bsequiesat tend./ Divine ho wsoonor late my life willend”;一種是王際真譯的“Now that you are dead and gone/I am here to bury you./I wonder when the day will come/when I too shall die?”吃過十幾年翻譯飯我終於不敢再做翻譯也不敢再議論翻譯了。新聞電訊翻譯關心的是傳遞資訊的功能而已,經史子集古今小說的翻譯追求的才是兩種文化的溝通技巧和傳意藝術,牽涉了學和術和情和理,不經過數十寒暑的浸淫沒有資格置喙。王際真的譯文我只讀過《Contemporary Chinese Stories》,那也許遠遠不如他的《Traditional Chinese Tales》那樣見樹見林。霍克思學問好名氣大,他的英譯《石頭記》我一度當教材那麼啃過,令我眼界大開者無頁無之,令我半信半疑者也有一些。王氏霍氏《葬花詞》英譯孰高孰低劉紹銘文章裏輕輕點一點立時明若觀火,但願陳先生用心揣摩,虛心掂量,得心而後應手。

  三

  都六十開外的人了,我和劉紹銘偶然聊起文字生生死死之苦免不了都有張愛玲心中“鬱鬱蒼蒼的身世之感”:不是自傷,不是自憐,是“看明白之後,也只有哀矜”的甦醒。劉教授那本《文字還能感人的時代》出版到現在我常常想寫一點讀後感懷而遲遲下不了筆,仿佛深切思念遠去的故人卻又不忍心寫成白紙黑字,生怕那個人和那個時代從此真的不回來了。這個書名實在牽動了我這一代人太多太多的心弦。

  當然,感人的時代背後,文字難免還引發過一些不那麼感人的小枝小節。60年代初來香港那幾年我跟好幾位南來文人都有些忘年的交往,他們寫的書我也都用心拜讀了,在我稚嫩的閱讀經驗裏,他們的每一本書都給我帶來過不同的啟示:他們的遭遇開拓了他們的視野。可是,從他們的言談之中我竟然經常聽到他們彼此之間的一些微妙的齟齬。有一天,一位心胸寬厚的著名作家告訴我說,文人相輕的現象只能當儒林小說去消遣,比如《圍城》,比如《Cakes and Ale》:“毛姆瞧不起Alroy Kear,說I could think of noone among my contemporaries who had achieved so considerable a position on so little talent.”名作家說。“那是他命好啊,怨誰?”

  我從此信命。信了命終於學會把濃濃的世味看成淡淡的清水,像劉紹銘對著這池清水悠然靜觀書裏書外的大千世界那樣。他在《霍譯〈石頭記〉商榷》裏說霍克思把甄士隱稱呼賈雨村的“賈兄”譯為“dear boy”是誤解他們兩人的關係,破了他們如水的淡交。那偏巧是我在譯本裏打過紅杠的疑點,劉紹銘一語替我釋了疑。幸虧我向來尊稱他“劉公”而沒有脫口叫過他一聲“dear boy”。(關關:男子,對“Boy”一詞,果然個個敏感。恰如女子最受用的稱呼是“My Girl”,而非至尊的“Miss.”)

《色,戒》的心思

K,
《色,戒》一劇,小女子只對三個畫面有感覺:
一:王首次扮演主角受捧,在電車上,獨自,迎風,自戀地弄姿微笑。因為,女學生,第一次知道,自己女性魅力“長出來”了。這是整出戲的“種子”。
二:王第二次與易約會,說:我,恨你。易道:我相信。我相信。你,再說一遍……這一次,王知道,女人花開了,怒放。
三:最后一幕,易先生對易太太說:什么也別說。這時,王,完成了蛹-蝶-仙,飛去了。其實,她是贏了。輸得無厘頭的,是孤單單留下的易先生。連易太太的聲音,都聽不得了。好可憐。
******
仔細讀張愛玲這篇閃閃爍爍的小說,心思太重了,不只是欲說還休。讀得懂這樣的小說,一定是能讀懂人心的人,換句話說,是有心思之人。李安說,自己是鉆進了張愛玲的圈套。小女子妄言,李準是另有心思,別有圈套。
這戲,是拍給誰看得呢。好奇。


耐人尋味的結局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14日
【明報專訊】對於電影《色,戒》,個人覺得最耐人尋味的是電影的結局。王佳芝一直活在矛盾,她自知有任務在身,但她和易先生的關係日深,已到不能自拔的地步。她和特務頭子老吳的一番話,正道出這種內心矛盾。湯家驊認為這刻劃了王佳芝對易先生的恨意,我倒認為王佳芝說的是反話,當中隱示她在與易先生性交中找到自己,卻為此陷於極度矛盾,故問特務頭子何不衝進來殺了易先生。殺了他,正好為她從矛盾中解脫。當老吳拒絕聽她的話後,她似乎已選擇了,鄺裕民要吻她,她說為何三年前他不這樣做,現在已太遲了。
李安這樣的處理,王佳芝在最後關頭放走易先生便變得可信。易先生走後,她有點心慌意亂,知道自己已走上了一條不歸路,當車伕問她要去哪裏,她說要回去她和易先生的公寓,更說這是她的家。或許她當時想,只要能和易先生一起,一切已不再重要。但隨即南京路給封了,這條不歸路也斷了。她拿出毒藥,但還是沒有服食。服藥自殺她便變為殉國,死在易先生手中她便是殉情,且自殺後她便永遠不會知道易先生會否為情而放了她。或許,她在麥太太這個身分中找到自己,要走還是讓那個令她找到自己的人來下手。在刑場時,女同學給她鄙視的目光,她卻不以為然。鄺裕民給她的是諒解的目光,甚至有點滿足,最少他可和她共赴黃泉。但王佳芝對鄺裕民的目光卻是極難理解,既非歉意亦非感激,她究竟在想什麼?(關關:王實際是一個賭徒,只不過是拿自己下注的那一種,對自己蠻狠的。最后的眼神,當屬自嘲吧:認賭服輸,不過輸得愉快。其實,戲劇的結尾并不在郊外刑場,而是在易先生的家,曾經的王的臥室,那里才是真的刑場吧。易先生,輸得不愉快。)
成功的電影往往給觀眾留下很多想像空間,不同人可有不同詮釋,但我相信,李安這部電影絕不是一部愛國電影,也不能用這尺度評價電影,而是一部敘述女性內心矛盾衝突與尋找自我的愛情作品。

李歐梵。希臘國家劇院。《普羅米修斯之縛》

《普羅米修斯》和皮莉斯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14日
【明報專訊】「地中海藝術節」的重點節目之一,顯然是希臘國家劇院演出的古典希臘悲劇《普羅米修斯之縛》(Prometheus Boun d),原汁原味,以希臘文演出,難得一見。能在香港觀賞,不能不說是一件幸事。
據聞有些香港觀眾在觀劇時昏昏入睡,但我一直心情振奮,開始時覺得有點沉悶,但愈看愈入巷,直到終場。這當然先要感謝中英文的翻譯(以幻燈字幕打出),通順又典雅,原來出自浸會大學翻譯系的高手。觀後我想買一本原劇的英文譯本,坊間的書店又付之闕如,奈何!記得30年前在芝加哥曾看過David Grene的譯本,現在早已忘光了。重拾經典,談何容易。
此次的演出,卻是古戲新編,完全是現代式的詮釋。即以希臘古典劇中的「合唱團」為例,古典式的演出不可能出之於形象——在台上左右兩邊一字排開,作波浪式的浮現,而且個個團員都包在布裏,像是受到束縛,妙哉!合唱團的作用是評述,而非表演;換言之,它不是故事的一部分,而代表一種「後設性」的批評,也與觀眾連成一氣,起了一種與劇中故事之間的張力,甚至產生一種間離效果。但此次的演出,合唱團帶評帶演,成了劇中不可或缺的演員,精彩!
普羅米修斯的神話故事——從天帝盜火而受懲罰——應該人人皆知,魯迅也曾以普米修斯自比(指的是他自西方「盜火」的翻譯工作)。我未看時一直在猜測如何把這段神話呈現在舞台上,原來導演從一幅達芬奇的名畫中得到靈感,把這位為「人民」受難的巨人縛在一個輪盤上,當然內中的十字架——耶穌受難——的象徵意義也十分明顯。我猜古典式的演出是不動的,演員像是在朗誦台辭,現代觀眾當然接受不了,所以必須有所動作,但又不能在台上飛來飛去演一套武打戲,此次的詮釋是一種折衷,我認為恰到好處。幾個演員的服裝也十分講究,貌似簡樸,當然以黑色為主調。在大會堂劇院觀後又到隔鄰的展覽館去參觀該劇院演出的其他戲劇服裝展覽,獲益不少。看來當代希臘藝人並沒有忘記傳統,既傳承又創新,不勝羨慕。
既是樂迷,當然不會錯過八日晚的皮莉斯(Maria Joao Pires)的鋼琴演奏會。限於此欄的篇幅,不能詳論。值得一提的是該場聽眾的水準高得出奇,都是真正的音樂愛好者。受演出者的請求,聽眾非但在節目中間不鼓掌,而且全場鴉雀無聲,一千多人全神貫注地聆聽,令我不禁以香港為榮。比起內地(如上海和深圳)的音樂聽眾,實在高明許多。皮莉斯的演奏也爐火純青,只見她衣著樸素,一坐下立刻演奏,也立即進入情,和郎朗的作狀表態大異其趣。聽完皮莉斯,我不禁感慨萬千﹕比起這位大師級的藝術家來,這一代的華人鋼琴家似乎皆尚未進入殿堂,只不過在堂外獻技耍花招而已。此言又似乎太苛刻,但愛之深才責之切,所謂涵養非一朝一夕可以得來,也非任何技巧可以取代。
[李歐梵 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教授]

11/13/2007

歐陽應霽。蝴蝶先生。

蝴蝶先生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14日

【明報專訊】幾乎走了一天的路,從這個展場到那個展場,從這家超市到那家小店,拖一身疲乏回到那開門只見一鋪的酒店房間,倒頭便睡,睡夢中把一天裏面看到的和洋家具雜物食物混雜重組,更不知身處何方了。
晨早還是按原定時間起來,東京都現代美術館的定名為「藝術與設計遺傳因子」的展覽不能不看。愈見模糊的藝術與設計的界線讓生活更混亂地美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性別與立場與觀點互換互調的,戰戰兢兢同時果敢決絕的存活,比真實更真實。煞有介事的看完一個需要思考的展覽,下午決定要去目黑區無無聊聊的逛二手家具店。身邊伴早就表示要到mina perhonen皆川明的服式店裏,白金台,順路正好。
mina是芬蘭語裏的「自己」,皆川這個姓氏串法也是Minagawa,perhonen就是蝴蝶——夢蝶化蝶把自己變作蝴蝶,蝴蝶又不知變回哪一個自己,該是這個藝術家設計師得心應手的絕活,飛到東來飛到西,蝴蝶拍翼效應叫普天下人都感冒都感動。說來也是緣分吧,拾級而上那小小的店,皆川明本人以年輕版三浦友和的造型和姿態出現眼前,正與來自倫敦的來自台灣的客人親切招呼寒暄。見了偶像還是會臉紅的我本來打算隱身,但十來分鐘後店堂人潮稍退之際,皆川明竟然主動走過來打招呼,叫我後悔沒有把收藏的他的好幾部紡織物作品集和傳記中譯帶在身邊給他簽名。
一個有兩個女孩的年輕父親,有十分女性的敏感觸覺,化作紡織圖案化作有傳統和服精神的裁剪式樣,受到一眾女性擁躉的熱烈追捧。蝴蝶先生皆川明每季只做幾件式樣簡單的男裝,看來我都穿不下——我買的是兩條同款的繡有五隻蝴蝶的手帕,一條深藍一條淡啡,作為一個粉絲總得有點表示。
[歐陽應霽]

貓媽手記

短尾貓初到貴境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13日
【明報專訊】叮叮來我們家的時候,只是一隻嬰兒貓。牠的媽媽生了一胎六隻,而牠能夠與我相遇,總覺得是件奇妙的事。牠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牠的短尾巴。以前的老人家有一說法,就是這些短尾貓原先都長長尾巴的,因為太難養,所以被人剪掉牠們的尾巴,以致只剩下短短的半條。後來看過一些有關短尾貓的資料,才知道牠們是由於基因突變,才變成這樣子的。

由於以前還沒有養過貓,新手上路,只知道貓是一種愛清潔的動物,對於便溺的問題,是不需過分擔心的。起初聽說只需準備沙盆,貓兒就會自動自覺解決。叮叮初到貴境時,我還沒有準備沙盆,只是剛放了一堆報紙在廚房,發覺牠竟然懂得坐在報紙上大解。嘩!那時候我興奮不已,覺得貓真是聰明。後來,我準備了沙盆,沒有教過牠什麼,叮叮就本能地走到合適的地方如廁。後來才知道,如果訓練一下貓上洗手間的習慣,牠們是能夠坐在馬桶上如廁的,更厲害者,能拉一下去水的掣呢。

叮叮喜歡親近人,知道有誰窩在沙發上,牠就跳上沙發,纏不放,有時牠也會睡在沙發的角落,與世無爭。貓睡覺時的樣子,真是很有趣的,有時看到牠雙手像投降,我總是按捺不住偷偷用手摸摸牠的「cushion」。其實「cushion」是指貓爪下的那部分,軟棉棉,像一個軟墊。有些貓的這部分,油膩膩的,稱為油爪,聽說老鼠都怕了那陣味,所以會避之則吉。

至於吃的,叮叮每天都吃得健康,有魚有飯。我從沒試過把吃剩的冷飯菜給牠吃,我待牠極好,好到一個程度是為牠而蒸新鮮魚。那時候我還邀請媽媽做「特約拆骨員」,把魚去皮骨拆,再加入飯,冷卻後讓牠吃個夠,因為貓不能吃熱食。很多人對貓吃的有誤解,以為貓吃魚骨,但大部分魚骨很硬,會令貓的食道受損。(關關:這個貓媽真好,小女子下輩子投胎做貓,要找她去。呵呵。我們家的“貓姥姥”,養了兩只波斯,一只踏雪尋梅,喂的是鹵牛肉和貓餅干;姥姥一生為師,愛給貓們上課,很有模樣的,貓們。)

(短尾貓二之一)

[陳偉琳 教師,熱愛小孩與動物,喜觀察生活的微小。]

這個男兒故事真可怕

K,
看了幾遍文章,得出的結論是“顯擺手藝”。一種圈子里喜歡的玩法罷了。如果,作成開放式電子游戲,讓玩家自己找尋上、下家,或許更有意思。
其實,這樣的玩法古已有之,有點像玩詞語游戲“頂真”,今叫“接龍”。

這個游戲,教小女子想起了以《燕子箋》、《春燈謎》教人驚艷的阮大鋮,他是“明末傳奇四大才子”之一。這老兄在家豢養戲班,和戲子們就玩這游戲。由著各人顯擺講故事的手藝,串起一個不是故事的故事,哪里還談得上人物?倒是看出各人秉性來。手藝自然有高低。

小女子大學三年級,迷上了這個“滑得要命”的才子,總覺得后來他卷入逆案,被指與反清復明“政治正確”的復社為敵,也是屬于“戲子”面對新朝興奮不已,遂粉墨登場,不過就扮反派。
論文,是想從藝術成就角度,將才子從骯臟的“政治糾葛”里拉拔出來。在八0年代,這是個大膽的命題,我南大的論文導師吳新雷教授,卻覺得小女子選題角度很新穎,突破“政治正確”看藝術及藝術家,還原了其真性情人生。之后,我的畢業論文,是將其可演三天的傳奇《春燈謎》,縮編為三小時的演出本子,并斗膽進行了舞臺腳本設計。這些初生牛犢性情中的“無知”,令小女子成為江蘇省昆劇院建院后,引進的第一個主攻編劇的大學生。

記得為寫論文,翻了不少記載阮的史料,怎么看都是一個“貪玩兒、會玩兒、講交情”的才子,竟然找不出一點文字證據證明他是閹黨爪牙,且他憑著與東林黨不錯的老交情,還熱熱鬧鬧給侯方域、李香君送婚粧奩。

阮的終局,也充滿戲劇性,屬于悲劇結局吧。據《爝火录》卷十六 :阮随清军攻仙霞关(今属福建),在五通岭上突然头面肿胀,贝勒劝他留下养病,“大铖惊曰:‘我何病?我年虽六十,能骑生马,挽强弓,铁铮铮汉子也!我仇人多,此必东林、复社诸奸徒潜在此间,我愿诸公勿听!’已而又曰:‘福建巡抚已在我掌握中,诸公为此言得毋有异意耶?’”于是大铖带病随军南征,越仙霞岭,众将上马缓行登山,而“大铖独下马,徒步而前,左牵马,右指骑(者)曰:‘我精力百倍于后生!’盖示壮以信其无病也。言讫,鼓勇先登”,不久“马抛路口,身踞石坐”,僵仆石上死。时天气炎热,尸体溃烂,清军草草收殓,不知埋在何处。

故而,才子最大的對手其實是自己,阮就是被自己的才氣迷惑了,到了沒弄清自我的真命所在——這個男兒故事真可怕。
我想,香港的三位大導演,只當玩了一把牌吧,不會被這樣的游戲糾纏太久的。
戲劇,好看的,還是人的靈魂追索,敘事手藝在其次,是吧。

小女子亂彈,貽笑大方了。


這個男兒故事真可怕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13日
【明報專訊】《鐵三角》事先張揚是一齣高手過招遊戲之作,徐克、林嶺東、杜琪先後接力;一個故事,三重安排,注定任達華飾演的主角阿山人格分裂。觀眾因而看到了三個敘事可能,三個主題,三個次類型。

然而,這三個方向到最後又出奇地糾結在一起,拼合了一幅令人心膽俱碎的圖象。
角色注定人格分裂

電影剪接上沒賣什麼花巧,令觀眾其實很容易分辨出哪一影段出於哪一位大導手筆。基本上由片首酒吧奇遇到掘寶回古董店,阿山步行出街頭為止,是徐克的故事;由出現阿山前妻交通失事閃回片段,到進入廢屋為止,是林嶺東的故事;由進入廢屋阿玲(林熙蕾飾)穿上金肚兜,到片末草叢駁火,是杜琪的故事。

神秘人留下指示,讓窮途三漢得到藏寶圖,中間插入警員阿文(林家棟飾)收買阿輝(古天樂飾)作臥底,暗中加害阿山,整個調子完全可以視為一部城市武俠片。如果讓徐克拍下去,可能便是:江湖落魄,捲入爭奪武林重寶,引發一段段爾虞我詐的出賣故事……可是林嶺東沒有沿線順拍的興趣,相反,他開始把阿山扭轉成為一個潛在的恐怖分子,阿玲也有不可告人的精神陰暗面。影片調子一轉,成為一部心理驚慄片,而且帶隨時轉為鬼魂附身的恐怖片可能(觀眾完全有空間把阿玲的表現理解為阿山前妻附身的後果)。這一段我們很易嗅出其前作《目露凶光》的味道。

情節上,林嶺東沒有為奪寶故事加添新的點子,他做的是提供新的詮釋空間,然而,杜琪明顯對深入剖析角色陰暗內心沒有興趣,在他手上,阿玲立即被簡化為貪生怕死見風駛舵,就像《放.逐》中陳雅倫飾演的妓女。她神化地持刀起舞,被汽車撞倒卻神奇復蘇,徹徹底底成為一個荒謬的虛位、不帶任何內容的風格元素。她延續了杜琪作品中反襯男角想像虛幻的女角位置,她毋須發聲,她只負責吸聲,吸走男人們的想像剩餘。

所以,如果你看出那些偷換膠袋、多元對立處境,以至整個草叢本身來自《柔道龍虎榜》;槍戰來自《放.逐》,請勿沾沾自喜,杜導正是要你認出他的風格。一句話:他對講通徐、林兩人鋪下來的故事沒興趣,與其說他是接敘事,不如說他企圖用他的風格和導技拍通整個故事。

杜氏強要說的港男處境

於是,任達華來到第三段,居然出奇地跟《出埃及記》的他形神俱似。一種大男人的極度扭曲,甚至不能變成陰暗的恐怖殺手,也沒有變成小男人。在他對一個恍如空殼,雖生猶死的阿玲,聲聲叫「老婆」的時候,觀眾便見證了一種變態的放棄,徹底放棄面對世界、社會和女人。

這個,我們可名之為大男人的撒野。小孩子撒野,是得不到想要的;大男人撒野,是放棄想法子解決。《鐵三角》裏面最關鍵的對白,大抵是片末阿輝的那句:「未解決」。──雖然大家最後還是沒有渡過經濟難關,但還是不要停車,回家去,大被過頭,便當發了一場噩夢吧。三人中最神秘最不易動搖並且彷彿最有解決事情能力的莫中原(孫紅雷飾),原來是操普通話的。箇中的暗示固然盡在不言中,更重要的是,他拿起手槍的一剎那,明明是連開槍也不敢了,卻辯說是自由選擇,選擇了不要寶藏。金肚兜最後落在警察(尤勇飾)手上,固然是一種「政治正確」,但也顯示了,「放棄」被合理化得有點令人擔心了。

槍與陽具、開槍和男性雄風的同構,一直是港產片的慣用手法,今天《鐵三角》連開槍也要合法化,由警察(並且由國內演員飾演)代為執行,港男的處境,可想而知。如此一個男兒故事,還說不可怕嗎?

[文/朗天]
******
能夠延續的,只有花瓶。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13日
【明報專訊】三位陽剛大導徐克、林嶺東及杜琪在電視台及電影界相遇相知已有三十年,就人生與製作的經驗,無疑已各自凝練出眼界及風格。他們是次以接力的方式,亦有自家的編劇班底,各自執導一段大概三十分鐘的影片;無論是一次以影像敘舊,還是相互對話,都不會是一個等邊三角形。所以不多不少,《鐵三角》可以說是一部很斷裂的電影:徐克凌厲的剪接,以及樂此不疲的政治喻意(在立法會女廁下尋得千年女屍、巴士阿叔的壓力論);林嶺東寫現實迫人,以及人性的背叛和瘋狂,主要見諸任達華、林熙蕾和林家棟的關係;末段杜琪則輕輕省省,各懷鬼胎的人物以白色膠袋微妙連結,在侷促的場面示範精彩的調度、不斷兜圈的車子、在長得老高的草叢裏跑來跑去、「放下」一切的執著。在在都是三位一揮即就的招牌印記,然而這樣又是否一蹴即可?

片中寫香港人的人心不安、互不信任、壓力重重、唯利是圖,角色大多埋在陰影裏,進而爆發成瘋狂的狀態,的確瀰漫灰暗悲哀的調子,但這種悲哀又要以荒誕及搞笑作潤滑劑,荒誕處沾上了不少國內《瘋狂的石頭》的成分,但只見任達華、古天樂及孫紅雷在隧道及街頭拉千年古屍的動作,卻沒有貫徹的荒誕風格及效果;又見古天樂在形體動作與黑色幽默之間拉鋸、更在搞笑過癮與正經八百之間盤旋的尷尬。所以這種悲哀並不踏實,只會覺得異常混亂,再加上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倒有種典型港產片東拼西湊所引發的生命力,使三位各據山頭的導演的接合式創作更加理直氣壯、理所當然。

不會是對等的三角形

眾導演大剌剌展示無遮無掩的暴力,一律把現實迫瘋了的角色找尋宣泄的缺口,已經見慣亦平常;然而最「殘酷」的卻可算是導演處理林熙蕾演繹的角色;一個女人置在三個陽剛的導演手上,注定不會有好結果。其實片中差不多每個角色都或多或少是瘋狂的,但因為林熙蕾患上精神病,所以順理成章,她就是最癲狂的一個,而她的癲狂又夾雜了恐懼:任達華已故的前妻對她的陰影、任達華不育而她卻想生孩子、任達華禁錮及毒死她的幻覺;但箇中的前因後果闕如,影片無意力剖析她的心理,反之卻加插了她與千年女屍自殺殉夫的的比擬,她穿上女屍的金肚兜與任達華跳舞,完全表現任達華一廂情願地追求生生世世的至情,營造突兀而無力的浪漫場面。本來任達華用手機為林熙蕾拍照與前妻的相片並置,倒有份死亡的迫力,但其後又不了了之。林熙蕾在人前人後最毒的是她的不仁不義,她搞婚外情;向林家棟通風報訊,要他去搶金肚兜,致使任達華與古天樂不和;奸情被揭發後對林家棟反面無情、拳來腳往;更遑論她會為男性犧牲(最極致的莫過於《真心英雄》的梁藝玲及蒙嘉慧);但林熙蕾的不道德,似乎又不可責難她甚麼,因為她是個瘋子,而她愈瘋狂,任達華愛得她更熾烈。

但這個致命女人來到片末杜琪執導的一段,卻完全喪失武功,他根本索性不處理林熙蕾,只淪為任達華誘敵的工具,或是繞任達華的臂彎走來走去,是一個嚴重失憶的花瓶。可以說這種不明所以的癲狂和恐懼,正正是男性世界一直投射的女性形象。明乎於此,林熙蕾的恐懼永不會如《綁架》中劉若英及《鬼域》中李心潔的驚恐如出一轍,前者依然特立獨行,後者則在空間轉移尋找女性的身分;林熙蕾還是一早死掉或是純粹一氣呵成作花瓶也罷。
[文/即之]

巴金文里的大舅陳西禾

K,
有一天,我們這一代人里,也有人會寫這樣的文字吧。其實,很溫暖,因為,曾經一起走過,歲月。

 97 病中(一)
巴金
  整整七個月我不曾在書桌前坐過片刻。跟讀者久別,我感到寂寞。我是去年十一月七日晚上在家裏摔斷左腿給送進醫院的。在好心的醫生安排的“牽引架”上兩個月的生活中,在醫院內漫長的日日夜夜裏,我受盡了回憶和噩夢的折磨,也不斷地給陪伴我的親屬們增添麻煩和擔心(我的女兒、女婿、兒子、侄女,還有幾個年輕的親戚,他們輪流照顧我,經常被我吵得整夜不能合眼)。我常常講夢話,把夢景和現實混淆在一起,有一次我女婿聽見我在床上自言自語:“結束了,一個悲劇……”幾乎嚇壞了他。有時頭腦清醒,特別是在不眠的長夜裏,我反復要自己回答一個問題:我的結局是不是就在這裡?我忍受不了肯定的回答,我欠下那麼多的債,決不能這樣撒手而去!一問一答,日子就這樣地捱過去了,情況似乎在逐漸好轉,“牽引”終於撤銷;我也下床開始學習走路。半年過去了。   
我離開了醫院。但離所謂“康復”還差很大一段路。我甚至把噩夢也帶回了家。晚上睡不好,半夜發出怪叫,或者嚴肅地講幾句胡話,種種後遺症迫害著我,我的精神得不到平靜。白天我的情緒不好。食欲不振,人也瘦多了。我繼續在鍛鍊,沒有計劃,也沒有信心。前些天我非常害怕黑夜,害怕睡眠,夜晚躺在床上,腦子好像一直受到一個怪物的折磨。家人替我擔心,我也不能不懷疑:“結束的時候是不是已經到來?”但是我並不灰心,我堅持一個念頭:我要活下去。我不相信噩夢就能將我完全制伏。這兩夜我睡得好些,沒有夢,也沒有幹擾。女婿在我的床前放了一架負離子發生器,不知道是不是它起了作用。總之睡眠不再使我感到恐懼了。
  在病中我得到很多朋友和讀者的來信。寫信的有不少熟人,也有從未見過面的讀者。除了鼓勵、慰問的話外,還有治病經驗、家傳秘方、珍貴藥物,等等,等等。最初將近三個月我仰臥在床上不能動彈,只能聽孩子們給我念來信的內容。那麼真摯的好心!我只能像小孩似的流了眼淚。我無法回信,而且在噩夢不斷折磨下也記不住那些充滿善意的字句。信不斷地來,在病床前抽屜裏放了一陣又給孩子們拿走了。我也忘記了信和寫信的人。但朋友們(包括讀者)寄出的信並未石沉大海,它們給了一個病人以求生的勇氣。倘使沒有它們,也許今天我還離開不了醫院。 (關關:小女子一直相信,懂得感激的人,才能真正贏得人生。“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不是諺語。)
我出院,《大公報》上發表了消息,日本朋友也寫信來祝賀。我在醫院裏確實受到了優待,在病房內幾次接待外賓,還出院去會見法國總統。《寒夜》攝製組的成員到過病房,找我談塑造人物的經過和自己今天的看法。還有人來病榻前給我塑像,為我攝影。最使我感動的是春節期間少年宮的兒童歌舞團到醫院慰問病人,一部分小演員到病房為“巴金爺爺”表演歌舞。天真活潑的小姑娘在我耳邊報告節目,並做一些解釋,他們表演得十分認真。看見他們告辭出去,我流了眼淚。
  我在醫院裏度過春節。除夕的午後女兒告訴我,孩子們要帶菜來同我一起吃“團年飯”。我起初不同意,我認為自己種的苦果應該自己吃,而且我已經習慣了醫院的生活。但是孩子們下了決心,都趕來了。大家圍著一張小桌匆匆地吃了一頓飯,並沒有歡樂的氣氛,我也吃得很少,但心裏卻充滿了感激之情。剛吃完這一頓“團年飯”,孩子們收拾碗筷準備回家去(這一夜由我的兄弟“代班”),曹禺夫婦來了。他們說過要陪我度過除夕,還約了羅蓀夫婦。孩子們走了,他們一直坐到八點,他們住在靜安賓館,來往方便。我這種冷清清的病人生活打動了他們的心,曹禺又是一向關心我的老友,這次來上海,幾乎每天都要來探病,他比較喜歡熱鬧,因此不忍把孤寂留給我。我和我兄弟費了不少唇舌才說服他們夫婦穿上大衣離開病房。
  我兄弟照顧我睡下不久,羅蓀夫婦來了,他們事情多,來遲了些,說是要同我一起“守歲”,但是曹禺已去,我又睡下,進入半睡眠的狀態,他們同我兄弟談了一會,也就掃興地告辭走了。
  我想,現在可以酣暢地睡一大覺了。誰知道一晚上我就沒有閉過眼睛。友情一直在攪動我的心。過去我說過靠友情生活。我最高興同熟人長談,沏一壺茶或者開一瓶啤酒,可以談個通宵。可是在病房裏接待探病的朋友,多講幾句,多坐一會,就感到坐立不安、精疲力竭。“難道你變了?”我答不出來,滿身都是汗。
  “把從前的我找回來。”我忽然講出了這樣一句話。不僅是在除夕,在整個病中我想得最多的也就是這一句。但是連我也明白從前的我是再也找不回來的了。我的精力已經耗盡了。
十年“文革”決不是一場噩夢,我的身上還留著它的惡果。今天它還在蠶蝕我的血肉。我無時無刻不在跟它戰鬥,為了自己的生存,而且為了下一代的生存。我痛苦地發現,在我兒女、在我侄女的身上還保留著從農村帶回來的難治好的“硬傷”。我又想起了自己的夢話。即使我的結局已經到來,這也不是“一個悲劇”。即使忘掉了過去的朋友,我想我也會得到原諒,只要我沒有浪費自己最後的一點精力。   
我的病房朝南,有一個陽臺,陽台下麵便是花園。草地邊有一個水池。這次我住在三樓。八○年七月我在二樓住過,經常倚著欄杆,眺望園景,早晨總看見一個熟人在池邊徘徊,那就是趙丹,他當時還不知道自己已身患癌症,我也不知道三個月後就要跟這個生龍活虎般的人永別。三年過去了。這次住院,我行動不便,但偶然也在欄前站立一會。我又看見水池,池邊也有人來往,也有人小坐。看見穿白衣的病人,我仿佛又見到了趙丹,可是我到哪去找他那響亮的聲音呢?!  
 我在欄前看見過黃佐臨同志在草地上散步,他早已出院了。這位有名的戲劇導演住在我隔壁的病房裏,春節大清早,他進來給我“拜節”。同來的還有影片《家》的編導陳西禾同志。西禾坐在輪椅上讓人推著進房。他是二樓的老病人,身體差,談得不多,但熟人見面,有說有笑。幾個月過去了,出院前我到二樓去看過西禾兩次:第一次他在睡覺;第二次他坐在床上,他的夫人在照料他,他十分痛苦地連連說:“非人生活。”我說不出一句安慰的話。我想起四十年代我們在霞飛坊相聚的日子,想起他的劇本《沉淵》的演出,我永遠忘不了他在李健吾的名劇《這不過是春天》中有聲有色的表演。我忍住淚默默地逃走了。多少話都吞在肚裏,我多麼希望他活下去。沒有想到我出院不到五十天就接到他的訃告。什麼話都成了多餘,他再也聽不見了。   
七月五日

嘉咸街市節。家的節。

K,
綠島上的朋友,玩法是不同的,他們會忽然對你說:唉,帶你去看一個地方,你一定會喜歡。那,是他們成長的故鄉。可是,在島上生活了十八年,我啊,怎么老是覺得是“客居”?誰,能夠,真的,“便把他鄉作故鄉”?
今天,故鄉這個詞,一直縈繞在小女子腦海里。龍老師說:中國文化是我的故鄉。小女子,還不能有那么高的道行。故鄉,得看得見,摸得著,聞得到,聽得見,記得起……總之,非瑣碎得不行,感性得沒商量。
故而,夢城,我的心靈故鄉,有這樣妥帖得教人眼眶發熱的“街市節”,得多謝有心人。

是啊,阿城說了,夢城少了兩次“變天”,還清朝得緊,懂規矩。我啊,在灣仔籃屋那間專治跌打的醫館門外,就總看見時光的影子重重疊疊。透過臨街窗戶,看阿婆守著一臺不知年代的風扇,就知道她啊,沉到了時間里。
夜的街燈起,有時會感到那小樓的影子活了起來,好像看見上海老家弄堂里送小菜的伙計,穿過家家戶戶燈火的投影,提著食籃一閃而過,鉆進迎風的幌子,消失在昏暗的樓梯間。

聽我們家“老美人兒”大舅媽說起,大舅舅陳西禾當年約了文人在家聚會,就是個個樣子叫街上的館子,送小菜和宵夜的。大舅曾執導巴金小說改編的電影《家》,與錢鍾書是老友記。聽曾隨了大舅一陣子的上海大表哥說,大舅講古:錢鍾書來作客,總先要翻翻人家的書房,翻了陣子就說“沒啥好看,都看過”了,最后就捧起了《康熙字典》……
這些,是舊上海弄堂里的故事,也是家的逸事。所以啊,不要小看了弄堂啊,街市。遠遠,不只是吃和玩,那是,家。家的故事,沉淀在時間里的,越久越窩心。
想聽,真的,嘉咸街的故事。

嘉咸街市節本周活動預覽

17/11 ( 星期六 )

街市廚房:黃色門美食之旅 (10:30am-1:00pm)
黃色門廚房主持人劉晉設計路線,帶大家遊市集、逛老店、認識獨特食材及品嘗街市美食,探索香港街市與飲食文化。於黃色門廚房午膳。

費用:$200

街市廚房: AMPM 中西 FUSION (4:00-6:00pm)

AMPM 主廚Vincent Ku將帶領坊眾深入嘉咸街市集,尋找最新鮮的食材,再走進廚房,即席示範烹調一頓獨一無二的中西 FUSION菜式,與參加者分享。

費用:$200

舊城市集文化遊 英語版 (2:00-4:00pm)

你知道嘉咸街的故事嗎?市集曾經是革命基地?兩小時的文化深度遊帶大家進一步認識這個有 150年歷史的市集。

講者:何耀生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負責人)

費用: $80

(以上項目需預先報名,請電 22910238)

文化沙龍: 電影中的香港露天市集 ( 7:00-8:30pm)

資深影評人羅卡、舒琪等將聚首一堂,追縱香港露天市集在不同電影裡的脈絡。同場播放電影片段。

地點:百子里 7-1吧,荷李活道67 號文興里入口

免費活動

An invitation!!

Dear all:
收到了 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總編輯 顏純鉤先生的邀请函,可是,可是,這個周實在沒辦法,饞死我了!!趕緊去辦手續,會成行的,這一次,保佑我,阿門。
龍老師——,8003——,灣仔——,港分——,……

邀請函
關向東小姐﹕

近好!

  本公司於十一月初出版台灣著名作家龍應台教授新作《親愛的安德烈》,並訂於十一月十五日邀請龍教授與港台及大陸媒體朋友茶敘。您一直是關心香港文化出版的資深記者,與龍應台教授也保持長期的密切聯繫,因此我們希望藉此機會,請您前來參加此一聚會,希望撥冗光臨指導。

  有任何查詢,請直接與我聯絡.

  謹此奉達,並頌


文安!

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總編輯 顏純鉤

2007年11月12日

康震開講李清照之六《雪上加霜》

K,
今晚聽康震講易安,心寒如水。
分分合合,顛沛流離,糾纏盤桓,都可以忍。那趙明誠,怎敢違約,自顧自,先就“去”了呢?
何以堪?!易安。
“一枝折得,
人間天上,
沒個人堪寄。”

不敢再聽下去了。

孤雁兒
李清照
世人作梅詞,下筆便俗。予試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紙帳朝眠起,
說不盡、無佳思。
沈香煙斷玉爐寒,
伴我情懷如水。

笛聲三弄,
梅心驚破,
多少春情意。

小風疏雨蕭蕭地,
又催下、千行淚。
吹簫人去玉樓空,
腸斷與誰同倚

一枝折得,
人間天上,
沒個人堪寄


李清照(六)《雪上加霜》 康 震
在上期節目中,康震老師介紹了在大宋王朝風雨飄搖之際,李清照歷經磨難,輾轉來到了丈夫趙明誠擔任知府的江甯城,家變國仇的焦灼與痛苦讓李清照在詩詞作品中得以淋漓盡致的發揮。那麼,身為婉約詞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會以怎樣的筆觸抒發自己獨特的感懷?是含蓄傷感,還是金剛怒目?在這個與眾不同的才女心目中,英雄究竟是一個什麼樣子呢?
  李清照用她金剛怒目的不平之鳴,展現了一代女詞人卓然不群的政治見識。可是,讓李清照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在她奮筆疾書,寫下如此激昂慷慨詩句的時候,在她猛烈抨擊當朝懦弱逃竄的時候,在她的身邊,卻出現了一個貪生怕死的典型。那麼,這個人會是誰?他又做了什麼事情?他的貪生怕死將會給李清照帶來怎樣的災難呢?
  趙明誠與李清照,是中國封建時代志同道合、夫唱婦隨的模範夫妻。可是,在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趙明誠卻做了一個貪生怕死的小人,做出了拋棄愛妻、以求自保這樣令人不齒的做法,這究竟是為什麼呢?而逃跑之後,趙明誠會有怎樣的結局?李清照對自己丈夫的這件醜行又會有怎樣的看法呢?   
歷經磨難的李清照,最終原諒了丈夫趙明誠,而按照兩個人商量地接過,他們準備從此解甲歸田,隱居山林。生逢戰亂時代,這也不失為躲避戰禍的辦法。那麼,他們真的會從此退隱江湖了嗎?兩個人還會有怎樣出人意料的經歷呢?
  趙明誠離開池州之後,李清照最大的願望就是安安穩穩地度過這一段時間,等趙明誠覲見完皇帝後,兩個人一起奔赴湖州。可是,一件突發的事情再次打破了李清照的美好願望,而這件事情也把她推到了足以改變她人生命運的轉捩點,並讓她肝腸寸斷,悲痛欲絕。那麼,這會是一件什麼事情?這件事情究竟會讓李清照有著怎樣的改變呢?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康震繼續做客《百家講壇》,精彩講述發生在李清照身上的悲歡離合的故事。 系列節目《李清照》第六集《雪上加霜》,敬請關注。

康震開講李清照之五《國難當頭》

K,
女子言老,何止是心老?國難家難,女子更難。
趙明誠不錯,肯陪了老妻建康古都踏雪登城,看梅寫“沒心情”之詞。若沒有人陪,豈不是更“無意思”?

臨江仙
李清照
歐陽公作《蝶戀花》,有“深深深幾許”之句,予酷愛之。用其語作“庭院深
深”數闕,其聲即舊《臨江仙》也。

庭院深深深幾許,
雲窗霧閣常扃,
柳梢梅萼漸分明,
春歸秣陵樹,
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風多少事,
如今老去無成,
誰憐憔悴更雕零,
試燈無意思,
踏雪沒心情



李清照(五)《國難當頭》

康 震
CCTV.com 2007年11月11日開講
內容簡介:

  在上期節目中,康震老師介紹了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趙明誠在經過了二十多年的婚姻生活之後,在感情上發生了波折。那麼,這種波折會不會導致兩個人感情的徹底破裂呢?古人雲:“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沒有子嗣的李清照會不會因此而失去趙明誠呢?與此同時,一件意想不到的重大變故正在悄悄向他們逼近,這又會是什麼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又會如何影響和改變他們的生活呢?

  李清照和趙明誠之間感情的裂痕慢慢地彌合了,但是他們兩個人誰都想不到,此時的北宋王朝卻面臨著滅頂之災。

  西元1127年,位於宋朝北部的金國長驅直入,攻佔了北宋都城汴京,也就是今天的河南開封,將宋徽宗、宋欽宗父子俘獲,押往金國為奴,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變”。康王趙構即位,成為宋高宗,從此,南宋時代開始。

  此時,戰亂主要還集中在汴京一帶。那麼,生活在山東淄州的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婦會面臨怎樣的境況?他們花費多年心血收集的文物又會遭遇怎樣的命運呢?

  在青州老家,李清照與趙明誠擁有十幾間房子的各種文物,種類繁多,又多有笨重之物。別說是長途遷運,即使是簡單地整理一遍,都要耗費相當大的體力與時間。而此時,又恰逢狼煙四起的戰亂年代,身單影只的李清照該如何處理如此繁巨的文物?她又能否平安地與丈夫團聚呢?

  歷經劫難,李清照終於趕到了江甯,與丈夫趙明誠重新團聚了。而此時,剛剛成立的南宋政權急於用人,任命趙明誠擔任了江甯知府。江甯,又名建康,也就是今天的江蘇南京,此時正處在與金軍隔江對峙的戰線前沿,戰略位置十分重要。那麼,在當時這樣一種很危難的時局下,趙明誠與李清照的生活會有怎樣的改變?是否與在青州、萊州和淄州的時候產生了巨大的反差呢?

  歷經劫難,李清照終於趕到了江甯,與丈夫趙明誠重新團聚了。而此時,剛剛成立的南宋政權急於用人,任命趙明誠擔任了江甯知府。江甯,又名建康,也就是今天的江蘇南京,戰略位置十分重要。那麼,在當時這樣一種很危難的時局下,趙明誠與李清照的生活會有怎樣的改變?是否與在青州、萊州和淄州的時候產生了巨大的反差呢?

  趙明誠能在時局如此動盪、國家如此危難之時,仍然能夠悠然地在文物收藏中尋得一番樂趣,除了是由於他終身未變的強烈興趣所致之外,很大的原因還在於,此時的宋金雙方,以長江為分界線形成了軍事對峙,雙方有了相對平靜的一段緩和期。

  如果說家變國仇帶給趙明誠的是無奈與困惑的話,對於極富才情的李清照來說,則是痛苦與煎熬。那麼,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李清照這位敏感而多才的女詞人會有怎樣與眾不同的感懷呢?


  赵明诚能在时局如此动荡、国家如此危难之时,仍然能够悠然地在文物收藏中寻得一番乐趣,除了是由于他终身未变的强烈兴趣所致之外,很大的原因还在于,此时的金国军队,主要还在华北、中原地区,江宁一带尚处于相对平静的一段缓和期。

  如果说家变国仇带给赵明诚的是无奈与困惑的话,对于极富才情的李清照来说,则是痛苦与煎熬。那么,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李清照这位敏感而多才的女词人会有怎样与众不同的感怀呢?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精彩解读传奇女词人李清照一段跌宕起伏、背井离乡的艰难岁月,系列节目《李清照》第五集《国难当头》,敬请关注。

责编:百家讲坛

11/12/2007

白先勇




晚上,網上,追看白先勇先生的一段青春版《牡丹亭》掌故。
看著江南園子的春,柳夢梅啊,杜麗娘,怎么隔得那么遠了?曾經,那姹紫嫣紅開遍,不是小女子生命中的一部分?
記憶的氣味,是有聲音的,曲子和風,軟和的,江南。

白先生的聲音,婉轉如曲水流觴,真好看。先生,笑依舊。
啊,原來,彎彎抿了唇,頷首恰凝眄,是那曲牌傳下的DNA啊。
誰說,歲月,不留痕?!

初冬


初冬,綠島有些涼了,也不再敢“耍單兒”。周末,給兩位BOY換了季后,也給自己換季了。
冬衣、冬裙、冬靴、厚披肩,暖暖地將自己裹起來。
空氣,干爽,水霧,不再粘人,即使“打鞦千”,也不會汗了衫。呵呵。
椰樹,照綠。
……
南海的秋冬混沌得很,綠也不凋,花還扶蘇,老沒睡醒。
不似江南的秋,金銀杏,火楓葉,老雪松,冷湖水……好像,歲月,非鬧著要人給個說法兒似的。
初冬,南京家的街頭,該滿是踩上去沙沙的梧桐落葉了。
火柿子,爽脆梨,沙爆栗……記憶的氣味。

想家了。




南國秋冬的恩物,就是這些了,順氣啊,潤肺,趕緊的。
海南山區瓊中的綠橙,綠皮兒,紅瓤,清甜得很。提了一箱回公司,輝哥趕不及地切開:這橙,很橙。呵呵。

閱讀期待。《達文西筆記》


達文西筆記
作者/ 李奧納多.達文西 (Da Vinci, Leonardo)
編/譯者/ 陳淵秋
出版社/ 晨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70820
商品語言/ 中文/繁體
裝訂/ 平裝
******
關於達文西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12日

【明報專訊】最近,讀了《達文西筆記》(晨星出版)。書中的《序言》,頗詳盡地介紹了這個偉大的天才的一生,藉此,我知道了一些前所未知的。
他流傳至今的作品,只有十七幅,其中真正完成的,僅是《最後的晚餐》和《受胎告示》;據云,《蒙娜麗莎》也是未真正完成的。《最後的晚餐》,因為用當時傳統的蛋白調和顏料去繪畫,所以嚴重剝落。
但他卻寫了大量筆記,現存的有七千多頁,也只是半數而已。筆記簿上,繪有很多精彩的素描。1994年,電腦巨富蓋茨以三千零八十萬美元,購得筆記的十八頁。有好些筆記,簡短,沒有上文下理,叫人看不懂其意思,這書只選出那些讀者容易明白的。
他用左手寫字,筆記本因此都從最後一頁開始寫起,手從右至左逆寫。所以,讀他的筆記手,必須用鏡子照把字倒轉過來,才能讀解。
他是一個素食者,同時又是一個同性戀者,在不同時期,曾有不同的男性戀人。據說﹕畫家與健美的男性模特兒朝夕面對,很容易成為同性戀人,這是當時頗盛行的陋習。達文西就曾被匿名檢舉犯了雞姦,但最後撤銷了,獲判無罪。
他講究外貌,打扮時髦,穿的長統靴子都用最好的皮革製造,總是身披玫瑰色的及膝的短袍。相貌俊美,是女孩子的狂戀對象。
後人研究,總結出他的七個大特點。
(1)好奇﹕對生活充滿無窮的好奇,終身追求,學習不懈。
(2)務實﹕務必從經驗中去求證知識的真偽,而且願意從錯誤中去學習。
(3)重視感官能力﹕特別是視覺,以此去追求生動具體的經驗。
(4)包容﹕敢於抱擁曖昧、弔詭、未確定的事物。
(5)平衡思考﹕思考時,能取得藝術、邏輯、想像之間的平衡。
(6)儀容﹕風範優雅、雙手靈活、體格健美、舉止大方。
(7)全面聯繫﹕了解和欣賞種種事物,總把其他所有的現象聯繫起來,了解各各彼此的關係,作全面系統的思考。
關關:如果真的符合這七條,當然值得“狂戀”啊。不過,也不能太寵了。否則,這樣的男子,“臭美”起來教人沒轍兒。不如,冷一冷他,反倒可能有幸欣賞到“悲憤之作”呢。其實,小女子覺得,這七條,可以描述不少歷史上的才子,阮籍、嵇康、屈原、李白、蘇軾、徐文長、張岱、李漁……真名士,大多會恃寵“撒嬌”。呵呵。)
他臨終時寫道﹕「善用一天的時光,能帶來一夜的好睡;善用一生的時光,能帶來快樂的死亡。」他直面死亡,死而無憾。
[司徒華]
******
內容簡介
◎近100幅親筆真跡,天才奇想全紀錄
「人的記憶力不可靠。最好準備一本筆記本在手邊,隨時可將眼前所見的事物速寫下來……」
──李奧納多.達文西

本書以達文西的手稿探究其智慧的源頭,解開他偉大創作的原始思考。

閱讀達文西,從他的手稿開始:
集人類智慧於一身的天才大師,不論在〔繪畫〕〔雕刻〕〔醫學〕〔科學〕〔機械〕,或〔戒律〕〔箴言〕……等各方面,都給後人留下了驚世的智慧;有一些已經被解讀,但仍有數不勝數的過人智慧,深鎖在他的筆記手稿裡。本書將一一為您解密,共同探究這位大師的未解之謎。

他,用心靈之眼吸收眼前一切,
找尋其中的意義。

書中收錄達文西近百幅創作素描:
◎繪畫技法、雕刻建築、
◎解剖、醫學、科學理論
◎天文、地理、機械與戰爭、
◎寓言故事、傳聞、辯論、笑柄與預言
◎智慧語錄、戒律箴言

忠實呈現達文西的思想原貌,創作數量之豐、範疇之廣,絕對令你驚艷,引你入勝!

■作者簡介

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美術家、自然科學家、工程師。繪畫方面,他把科學知識和藝術想像巧妙地結合起來。他的思想活躍,從不迷信教條,認為藝術應該體驗人自身在自然之中獲取的經驗。

■譯者簡介

陳淵秋
成年以前就嫁給了文學,並不斷的出軌與藝術談戀愛,特殊專長是用手翻書、畫畫、洗碗跟提購物袋。大學主修法國文學,輔修英美文學,碩士攻讀比較文學,論文研究侯孝賢的影像文化。她說:「疾病的滋味我嚐過,在人生的旅途上,我轉了個彎竟望見彩虹,爸媽姐是我永恆的最愛。」

■本書目錄

序言──李奧納多.達文西的天賦異稟
一、關於他自己的書寫手稿
二、關於繪畫泛論
三、隱沒透視(The perspective of disappearance)
四、關於色彩理論
五、空氣透視法(Aerial perspective)
六、關於人體的比例及運動
七、給習畫學生的道德誡律
八、評判一幅畫作
九、關於光線跟陰影
十、觀察
十一、姿態和性情(關關:畫家談論從姿態閱讀出的性情,會與文學家有怎樣的“通感”呢?好奇。)
十二、畫家的材料
十三、繪畫這個藝術的哲思
十四、一些寓言式的象徵
十五、一些格言和象徵
十六、談論雕刻的筆記
十七、對建築的觀察
十八、論解剖學
十九、人跟動物的比較
二十、論生理學跟醫學
二十一、關於天文學
二十二、論地理學
二十三、談論自然環境的筆記
二十四、論器械跟戰爭
二十五、數字把戲
二十六、哲學的箴言
二十七、道德諺語
二十八、辯論
二十九、詳盡研究動物的生活及習性
三十、寓言
三十一、笑柄跟傳聞(關關:這個章節一定好玩兒。)
三十二、預言

這個貼的驗證碼照錄如下:kfmuevr

鄭依依訪阿城。黃河胃在H.K.

阿‧城在嶺大扮演今之古人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12日【明報專訊】阿城先生又來香港!這次他應嶺南大學之邀,來擔任維時一個月的駐校作家,給中文系的同學講授創作之道。

聽課者乖乖受教,叫原來覺得香港學生功利得很的阿城,大有改觀:「給學生講,講多了他會問:『這個考嗎?』說不考,他會不耐煩聽,『不考那你講來幹嘛?』」可嶺南同學聽他講「無中生有」的寫作原則,專心致志。

阿城挺好奇的:「可能與嶺南大學比較特殊有關——它重文,文很難從一時一事看出它有用沒用。」他尋思道,追蹤嶺大博雅的根源。

總是一層一層往事情的傳統上推敲,這是阿城的思考法,從而想出來一個現象的所以然。
像這次重訪於他,在時間的軸上,他理出一條關於香港社會的線索、一個中華飲食的脈絡——而他總記得過去的美好,參照古今,那條標準的線總是劃在過去。像個今之古人。

按1949年上半年出生的阿城自己話來說,他是「舊社會過來的人」,可這個「舊社會」,讓他追溯、探問的,可能遠至清朝,甚或更早。

以「清朝」作香港名字

特別是香港,與他的文化背景有所呼應的,是那份縈迴的清朝的記憶。

他以「清朝」來形容香港這在1840年便已割讓予英國的殖民地,由於沒有經歷過1911和1949兩場變天,故香港延續了一些清朝的文化傳統:不但在公文樣式上、也在政制上。

譬如九龍城:「一百多年來,因為租約沒有簽到,英國人就沒有進去,這一點在大陸就難以想像卻應該學習的——為什麼不可進?規矩上不讓侵入的,就不要侵入。」

其實才一百年前的清代,還是與此相通的:所謂「王權不下縣」,王帝的指令只到縣官一級,下面的王帝管不到。「否則,王權過大,民間沒有自由度,這個社會便完蛋了。」

阿城講起故事來:春秋時,公子重耳流亡,餓了向人要飯,當地人給了他一抔土,他氣憤:這是什麼意思?侮辱嗎?他的手下卻了解這抔土的深意:「那是說你有了土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有土地都是你的;可是你沒有治權:『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說明了百姓認同重耳的所有權,可實際治權不是。」

雖然封建制帝裏王權最大,可實際治權應歸諸侯,為免地方諸侯在一代一代的繼承中,勢力坐大,顛覆中央,漢景帝時的晁錯提出諸侯不可像王帝一般由長子承繼屬地,而應該平均分,雖招來「誅晁錯,清君側」的殺身之禍,王室成員繼承和王帝有別的制度卻保存下來了,從地方和中央的關係上看來,不啻是最早的「一國兩制」。

「文明和野蠻的分野,原就不是時間性的,而是看事情的處理。」言談裏常有發思古之幽情的阿城說。

「我的胃是很黃河流域的。」

就像素來令國人自負的廣博多樣的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

只是,阿城的飲食原則,甚是簡單:「我的胃是很黃河流域的。」那即是,重節氣,看新鮮的時令。「像油菜,黃河流域的生長期,可能只有二十來天,能從的吃到老的;嶺南或有兩個月,現在甚至要求它永遠不老,可是菜味卻慢慢沒有那麼強了,」還是新不如舊。

談起吃來,阿城愈發輕鬆,交疊的腿輕輕抖。

能寫出以吃的哲學為中心的《棋王》,怎可能不是侃吃的高手?

細說從頭,黃河流域的飲食,北齊的《齊民要術》一書,說得很精楚:中國原來沒有炒,都蒸煮法。
「蒸,是四大發明以外,沒有放進去的:是中國人最早借助蒸氣的,瓦特是很晚的事情了。」

以蒸作烹煮,「那是利用高壓,一蓋蓋子兒,裏邊的氣壓比外面大,食物就很快熟了。」他說,中國很早就有蒸鍋了,在文字出現以前的原始部落時代便有。

那蒸器叫什麼?「可以查一下,是怪字。」阿城的嘴以最微的角度翹起輕笑,像給記者佈置功課。

查一下資料:信史前的商朝有青銅器「甗」,而「甑」更是蒸器的陶製老祖宗,新石器時代已有。

水蒸氣的故事凝在中土,更是劃分儒文化與否地區的界線:「出了儒文化,那就是烤。像饅頭和麵包其實是一樣,儒文化蒸了發酵的粉團當為饅頭,不是儒文化的像中東、西方,烤之就是麵包了。」

同蒸一個系統裏的,還有燉,都是定居的老祖宗就有的,「其實不好吃。」可是勝在「歷史悠久」:「嶺南地區像廣東、香港,保留一個『粥』字,這是燉品,沒有這個文化的地方,都叫『稀飯』,證明這個地方的文化不太久。」

至於煎炒,現在大多數的烹飪法,卻是從北方遊牧民旅而來,「生活流動,到了哪就馬上『快餐』,架一塊鐵板,找一些乾草來燒一下,就把肉炒熟了。」

而他最喜歡的食物,河粉,正是蒸燉的慢火一系,和煎炒的快火一系,兩者通融可使的食材——先是把米粉糊蒸熟再切成條狀後,即可下湯煮或下鍋炒,兩大系統皆可逢源也。

可是,河粉不過是尋常百姓之食,何以成阿城先生所好,一餐裏寧願吃兩大碗,而不多點佐食的菜?

其一,是他習慣吃麵條,不愛米飯,而河粉是唯一用米來做的麵條,「我所有吃麵條的技巧都用得上」;其二是、「蒸這程序,比較能保存食材的原來鮮味,像清蒸魚,米粉蒸了便有糧食的鮮味」,看看味覺鈍感的記者愣愣的表情,他笑話說:「你不覺得河粉鮮嗎?其實河粉用醬油拌一下,就很好吃了。」自詡能吃出食物好處的阿城說。

而且,他的懂吃是儉樸的,吃得好而簡單就行,「不喜歡一桌子的菜,這叫『沒有主題』。」評論叫人莞爾。

「從前只有商人做生意,講排場,才會擺得滿桌子雞呀肉呀魚呀,大吃大喝的都是商人,讀書人一般是看不起的。」

「清朝的公職人員得廉潔,一頓飯不能超『四菜一湯』,只要一個主菜配三個配菜,就完了——這是《大清律例》規定的。」連《大清律例》也能搬來佐證飲食的理論,這叫旁人,如何招架?(關關:難怪人說不敢去中原吃請,敢情吃的都是“古文”啊。不過,小女子特贊同阿城先生的“原味說”。好的廚子,就是讓人能夠吃的食物的原味,青菜是青菜,豆腐是豆腐。呵呵。有點班門弄斧之嫌,不過小女子也是關公的后代吶。)
公開講座:「文化不是味精」

主講:鍾阿城

時間:11月16日(周五)下午5:00至6:30

地點:嶺南大學主樓李應林演講廳MB-G07室

主辦:嶺南大學中文系

查詢:2616 7880

[文/鄭依依 攝/陳淑安]

調侃Eileen


K,
讀劉紹銘的《文字還能感人的時代》,讀到一篇調侃Eileen的《張愛玲教英文》,寫得有趣。劉想說張的英文功底好,不直接說,卻寫道“如果她能早睡早起,又不怕拋頭露面,大可以到大學去教英文。”好像不知道,這兩點偏是Eileen的死結兒。

劉文錄張《更衣記》(Chinese life and Fashions)一段英文原文:…If ever memory has a smell,it is the scent of camphor,sweet and cosy like remembered happiness,sweet and forlorn like forgotten sorrow.
劉說,張的英文、漢語功底,有一個練習的訣竅,就是將自己的文章來回互譯,這是張告訴弟弟張子靜的“法門”。
于是,《更衣記》里這段話,張的自譯是:回憶這東西若是有氣味的話,那就是樟腦的香,甜而穩妥,像記得分明的快樂,甜而惆悵,像忘卻了的憂愁。

小女子好吃,偏想用好吃的,跟著調侃下下張愛玲。比如,小女子將來如何回憶周末鹵這只小鴿子的快樂?明明是滿室真切的肉香么,哪里來的樟腦?呵呵。

海南省長遙謝廣東省長

戮力解決交通瓶頸 海南省長遙謝廣東省長
中新海南網十一月十一日電(記者 關向東)海南省長羅保銘今日在此間遙謝廣東省長黃華華,稱廣東省在解決廣東、海南交通瓶頸問題上的超前眼光和顧全大局的投入,令人欽佩。
今日,在“瓊北湛江區域旅遊合作組織”成立大會上,羅保銘透露說,此前前往廣東拜訪了廣東省長黃華華,得悉廣東將加大粵西南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明年一月開始建設的湛江-徐聞高速公路,預計一年至一年半通車;廣州-湛江-海安將進行鐵路提速改造,預計二0一0年實現通車。
羅保銘表示,廣東海南一衣帶水本是一家,在交通運輸上海南對廣東的依存度頗高。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對解決湛江乃至海南交通瓶頸問題意義重大。
他進一步透露說,今年九月海南東環線鐵路動工時,廣東省、海南省、交通部、鐵道部、國家開發銀行表示,將聯手進行“瓊州海峽跨海工程”前期論證,這對解決海南交通瓶頸問題將具有戰略性意義。
他表示,在“九加二”泛珠框架下實現的粵海鐵通道,首次成全了海南與大陸交通大動脈的聯繫。(關關:我的綠島啊,天性就飄泊。我啊,天性就認命。)
近年,海南的熱帶海島旅遊優勢凸顯,日益成為國內外遊客的熱點目的地。隨著自駕車潮流的興起,國家法定假日的調整,海南三、四、五航權的開放,以及海南將獲批為國際旅遊島綜合試驗區,可以預見前往海南的遊客將出現快速增長,交通瓶頸問題開始制約海南旅遊業的發展。(完)關向東發
*******
瓊北湛江成立區域旅遊合作組織
中新社海口十一月十一日電 (記者 關向東) 海南瓊北地區海口、文昌、瓊海、儋州、定安、澄邁、臨高和廣東湛江、雷州、徐聞十個市縣,今日聯合發起成立“瓊北湛江區域旅遊合作組織”,旨在突破行政區劃界限,在“九+二”泛珠合作框架內實現深度合作。
今日發表的《瓊北湛江區域旅遊合作宣言》稱:瓊北湛江區域擁有多樣的自然資源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旅遊經濟最具有後發優勢的地區之一。推動區域範圍內旅遊業發展合作,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大勢,也是區域內各地方政府的共同願望,且加盟合作組織的十個市縣,目前年接待海內外遊客總數已突破一千五百萬人次。
成立後的合作組織,將設立聯席會議制度。合作內容包括編制瓊北湛江區域旅遊發展規劃,旨在有效利用、合理開發和優化配置區域內的旅遊資源,全面加強區內生態環境建設和人文景觀保護;將構建瓊北湛江區域旅遊公共資訊平臺;將攜手促銷宣傳,共同開拓海內外旅遊市場;將實現旅遊執法協作,強化市場監管,探索建立區域SOS旅遊救援機制;鼓勵旅遊企業區內互設分支機搆,共建區域無障礙交通網絡,促進區域內旅遊業全面開放。
該區域合作未來五年的發展目標是,打造十個旅遊勝地和一個特色旅遊產品。包括雷瓊世界火山文化旅遊勝地、世界高爾夫休閒旅遊勝地、亞洲會議展覽旅遊勝地、中國熱帶海岸溫泉度假勝地、南中國濱海都市旅遊勝地、南中國漁家樂旅遊勝地、南中部濱海自駕車旅遊勝地、南中國濱海避寒旅遊勝地,以及瓊州海峽特色旅遊產品等。
據悉,為了推動合作組織有實質性工作進展,十市縣政府將共同出資設立“瓊北湛江區域旅遊發展基金”。

11/11/2007

楊照寫舒曼。苦難成就浪漫。《蝴蝶》


苦難成就浪漫
舒曼的『兒時情景』鋼琴曲集op.15
2007年11月11日

【明報專訊】舒曼是個苦命的瘋子,然而正是靠他的瘋狂和他承受的折磨,才完成了音樂史上從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的變化。
文學世家 變奏隱含愛妻名
舒曼出身一個文學家庭,他也從很小就展現了寫作上的才華,並且一生保留了對文字高度的興趣。他寫過很多以文字為出發的樂曲,例如《Abeg變奏曲》就是用A-B-E-G四個音組合成主題,再以主題進行種種變奏。他唯一的一首鋼琴協奏曲,則是在主題裏隱含了愛妻克拉拉(C-L-A-R-A)的名字。他寫的樂評長留音樂史上,像是評蕭邦《唐喬凡尼變奏曲》和《前奏曲》的文章,他給貝多芬地位的總描述,都是百餘年來反覆不斷被引用,而且怎麼讀都讀不膩的精妙作品。可是這樣一個文學天才,卻也具備了超人的音樂天分,他愛上鋼琴,決意要走音樂的道路。
家道中落 苦戀老師女兒
厄運就接連而來。父親去世、姊姊自殺,為了家庭想,他去萊比錫攻讀法律,卻還是無法忘情於音樂。他去找萊比錫的鋼琴名師魏克學琴,在老師家中遇到當時年方九歲,老師的掌上明珠克拉拉。舒曼愛上了克拉拉,卻惹來了老師震怒,到處痛詆舒曼。舒曼和克拉拉的愛情,不得不在種種拉鋸中進行,最後苦戀還得經過舒曼控告老師的戲劇性程序,才得到了老師可以變成他岳父的奇怪結果
克拉拉是他們那一代最傑出的女性鋼琴家,她和舒曼結婚組成的夫妻檔,可能也是對於人類文明做出最大貢獻的二人組之一。兩人都那麼傑出優秀的其他例子,我勉強能想起的大概只有法國哲學家沙特和他的長期情人伴侶西蒙波娃吧!
染梅毒患精神病圖自殺
然而,娶到了克拉拉後,舒曼新的人生折磨繼續接踵而來,先是舒曼發現自己染上了梅毒,一種在當時很難治療的病症。再來,他的手指在錯誤練習以及為了治療梅毒而進行的水銀注射影響下,導致無力曲張。舒曼再也不能彈鋼琴了。
那麼,舒曼就努力替家裏另外一位鋼琴家寫曲子吧!到了一八四四年,舒曼不過才三十四歲,和克拉拉結婚才四年,他卻又爆發了第一次嚴重的精神崩潰。之後幾年,他的生活都在憂鬱症的籠罩下。一八五四年,他縱身跳下萊茵河意圖自殺,被救起後,克拉拉也束手無策,只好將他送進療養院,再過兩年,一八五六年,舒曼療養院病逝。
痛苦情緒煉成浪漫主義
古典主義追求平衡的形式,透顯似乎不受時間影響的真理,浪漫主義卻要把握短瞬間冒湧出來的個人強烈情緒。舒曼的痛苦經歷,讓他身體中累積了大量情緒,絕對不是古典主義形式所能表現,更不可能平撫的。而他的高度音樂天分,又讓他能直覺地創造設計,用來與個人性、時間感和強烈情緒相呼應的新鮮音樂表達法。
他是浪漫主義組曲形式,最早最好的提倡者。早在作品編號第二號的《蝴蝶》,他就自然且恰到好處運用了不同邏輯寫曲。他的音樂片段簡潔,從一個段落進行到下一個段落,不是傳統的變奏,也不是發展,毋寧比較接近詩,從這個意念象徵聯絡到下一個意念象徵,然後,從這首詩輕輕翻到下一首。
開啟音樂文學交匯新境界
舒曼開啟了浪漫主義音樂的形式,也暗示了音樂與文學新的交匯互動。組曲是舒曼創作中,極為核心的主軸,甚至有評論家主張,舒曼即使表面用了古典形式寫的鋼琴奏鳴曲,骨子裏真正進行的單位,還是短小乾淨,絕不拖沓的組曲小曲。而他的《交響練習曲》,一個個不同段落,不只是依照技巧練習需要安排的,更是藏組曲、詩集情緒邏輯的,才會那麼動人。舒曼有名的組曲中,包括《狂歡節》和《維也納狂歡節》,這兩部作品都以《狂歡節》為發想模擬的對象,用音樂捕捉眾人暫時擺脫日常規範,放浪野性的動態,聽來讓人心神盪漾。不過這兩部作品中神奇且古怪的重音設計與進行,很難有鋼琴家能彈得好,而且真的彈好了,又必然傳遞出舒曼生命內部的瘋狂訊息,有時使人不忍卒聽。
《兒時情景》感動全世界
如果只要聽一首舒曼的組曲,應該還是選《兒時情景》吧!這部作品是在克拉拉的鼓勵下寫成的,一共有十三段標題小曲,每一段代表一項舒曼的兒時回憶,包括他聽過的「奇妙的故事」,玩過的「捉迷藏」,冬季和大人坐在「爐火邊」,想像「未知的國度與人們」等等。組曲中最有名,大家應該都熟悉的,是第七首「夢幻曲」,似真若換的旋律,一百多年來感動了全世界人的內在童心。
克拉拉要舒曼寫《兒時情景》,因為她常感受到舒曼內在總也沒有消失的一個兒童,那個還不知道自己的天分,以及將要經歷的折磨的原初靈魂,的確如此溫柔美妙。
文﹕楊照
編輯:陳彩霞

號外 一個香港文化的故事

城市與書﹕號外 一個香港文化的故事
2007年11月11日
【明報專訊】編按﹕有人說《號外》雜誌代表香港中產,那麼,《號外》的文章便應是香港中產的心聲。雜誌辦了30年,呂大樂教授選取了一些文章、一些照片,編輯成書,希望讓更多人了解香港中產,也讓更多的香港中產自我了解。呂大樂並為此撰文分析《號外》的時代意義,刊此,為記。
理直氣壯地、毫無歉意地從香港人的角度去看香港的人和事, 是《號外》的特色之一。
不是Turning Point
我的看法或者會令很多《號外》的長期讀者失望:1976年並不是香港近代歷史上的Turning Point。老老實實,《號外》創刊也不是香港社會文化發展的Turning Point。我們都清楚知道,這個世界發生過很多比《號外》創刊重要得多的事情。而要在歷史上真真正正稱得上為Turning Point的關鍵時刻,需具備扭轉局面的特點,能令整個社會發展過程於某一刻出現了一個分水嶺,從此有所謂的「之前」與「之後」;不過,這類轉變並不會經常發生。而很多事情其實也不一定需要處於一個轉折點才可以顯得它們特別有意思。
1976年是一個新舊交替的年份。我敢說,雖然當年大家都感受到整個香港社會、經濟正在高速發展,人口充滿青春活力,但誰也不太肯定,究竟轉變是朝哪一個方向走下去,到了下一個5年、10年,這個社會將會有怎樣的一個面貌。甚至,現在我們稱那是形成香港社會本土文化、認同的重要階段,基本上都只是事後的理解。
七十年代中期是一個不確定的時期:1975年一度潛逃的前總警司葛柏貪污罪成,判入獄4年;大毒梟「跛豪」繩之於法;政府公布日後將設立獎券管理局,扣除彩金及稅項後,餘款用作資助社會福利及慈善事業,同時又可收打擊「字花」等非法賭博的效果。承接清潔香港、撲滅暴力罪行運動,殖民政府在這個時期進行了規範化的工程,把社會生活的不同方面納入制度,建立一套公共秩序。但在1976年,我們又有好幾百個工商界團體召開反對廉政公署干預工商業習慣性回佣大會。誰說塵埃已經落定
1976年中共領導人周恩來、毛澤東先後離世,中國的領導層開始換班,山雨欲來,香港人靜觀其變。誰在那時會想到內地在1978年開始推行四個現代化,從此中國大陸翻天覆地,而香港亦重新發現腹地,改變它的發展路徑?
在文化方面,不久之前才大量輸入台灣的國語時代曲、歌廳文化、電影、小說,而高收視的電視片集《保鑣》還是新鮮滾熱辣,誰又會想像得到,下一階段將由「港式」普及文化獨領風騷,從此這套以廣府話為溝通基礎的俗文化成為廣大香港市民建立社會認同的基石,再而大量出口,在亞洲甚至世界闖出一個名堂?
對內、對外,當時香港人只知道轉變來得很快,可是誰都不敢確定哪個才是未來的方向。

這時候,《號外》創刊。
在同一段時間內,香港人也正在摸索:香港人和社會慢慢學習區分——香港不單止不是大陸或台灣,而且還有自己一套的語言、生活。
超越左右 立足香港
很多人後來都搞錯了,把《號外》定位為城市生活雜誌──而且還用了對城市生活狹窄的定義——以為城市=消費,生活=媒介+飲食+時尚及其他。
對香港的「戰後嬰兒潮一代人」來說,「城市」一詞曾經特別有意思。香港曾經只是一個港,有時更來得直接,叫僑港。在小說、漫畫裏,叫埠,香港是H埠,澳門就叫M埠。何謂沒有性格、認同,這個埠的概念應該說明一切:進出之間,是埋埠、過埠。城市不同於港、埠,因為有City便有Citizens,而更重要的,是Citizenship:公民有他們的權利。我不是說七十年代中期的香港社會已經出現了公民權利的概念(殖民地政府視香港人為Residents,好自為之),但卻開始成為一種由下而上的要求。
第一期《號外》於1976年9月出版。而剛好在一年之前,香港觀察社成立。雖然兩者並無關係,但卻有一共通點:不再停留在舊有那種左右派(在香港,意思是親中共Vs親國民黨)的二元化政治對立的思維,而以香港為立足點,提出一個本地社會的議程。這個以本地社會問題、利益為主題的議程的出現,代表上一代「舊政治」的淡出。雖然國共之爭依然沒完沒了,各自繼續在香港搞統戰,但已經無以為繼,再難以主導公眾的關注和議論。新社會議程的出現超越了舊有的左與右之分,同時也擺脫了原來國共那種意識形態框架,給新左派、自由派或其他新思潮提供空間,各自以其價值、角度來審視香港的社會狀。簡單一句,香港人已不甘心於只當夾縫——國共之間、中英之間——的群體;香港社會可以自成一體,有獨特的性格。
《號外》第一期便刊出社區組織協會(SOCO)的訪問,這絕對不是事前未經認真思考的安排。訪問稿的副題是「滋事分子?」。以今天的標準來看,當年SOCO協助居民所組織的「社會行動」已經成為平常事,若不加插一點「戲劇元素」,提高一下事情的新聞價值,恐怕新聞媒體也未必會有報道的興趣;可是在七十年代香港社會,卻足以令殖民地政府成立特別小組認真監視這些壓力團體(監視對象也包括了香港觀察社)的一舉一動。《號外》對這樣一個「搞事」組織感到好奇,因為這些新興社會團體正在塑造新的社會議程。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會明白,為什麼最早期的《號外》以The Tabloid自居,還要補上「新聞與藝術」加以說明。新聞是指Investigative Journalism、New Journalism。新新聞講求角度,要改變過往受眾與新聞媒體報道的關係。Investigative Journalism以發掘問題的方式,介入社會。至於評論,不再重複舊時的兩種極端(一是純粹以既定政治立場的表述,另一則是假裝持平,實質模稜兩可),要有觀點。新聞不只是資訊,而評論成為了與讀者的對話,議論香港、大陸、台灣及世界各地的社會、政治、文化大事。
What's next?
現在,《號外》是一件Artifact。可幸,是活的Artifact。
形容《號外》在不斷成長,那太過敷衍了,與所謂的「號外風格」也格格不入。事實上,在30年的歷史裏一定有得有失。
如果Investigative Journalism是《號外》創刊時期的重點之一,後來這個任務交由「姊妹刊物」《國際城市》接棒。不過,這樣構思的刊物捱不過市場的考驗。
《號外》一直嘗試將評論提升至思潮的層次,由文化評論、文學評論、哲學、社會理論,以至戲劇理論等,在不同時期的《號外》都佔過一個位置,甚至比較很多環節更有連貫性(但卻未有得到合乎比例的注意)。早年有關如何對待理論、思潮,甚至成為了文化圈內爭辯的議題。但真正的挑戰,似乎不是在於編輯是否願意預備足夠版面,而是批判思潮早已失去了七十年代理想主義與激情所形成的讀者群
30年的《號外》一定有高潮、低潮。說30年來始終如一,肯定是假話(而且假得很離譜)。早年的創刊精神是否無以為繼?這個問題好像自從1977年第一次改版(由小報改為16開雜誌形式)以來,便有讀者提出類似的問題。
對《號外》的真正挑戰,並非上面的問題,而是What's next?香港還甘心於只做一個普通的城市嗎?會甘心於做中國芸芸城市中的一個嗎?《號外》也只不過是一份城市雜誌而已?
【本文經編輯刪節】
文/呂大樂

鄭依依筆下的香港浪子陳汗

香港作家﹕浪子心聲 業餘懺悔
2007年11月11日
【明報專訊】今屆香港文學雙年獎小說組首獎得主新登台,是自稱「寫小說,我是業餘又業餘」的詩人兼電影編劇陳汗。他的得獎作《滴水觀音》,葉輝寫序,題為〈一部浪子懺悔錄的十二面體〉——「浪子」二字,把這半長頭髮眼神迷離的典型電影人形象,點了睛。
這部獲獎小說作品分十二章,不同的女子述說和同一個男子的關係與往事,男子亦現身夫子自道,這個男子,「就是我自己,我沒興趣寫別人,是非常自戀的。」原名陳錦昌的陳汗解說,聲音裏有壓不住的熱情和興奮。首十一章故事梗概如下:「被重覆講述而得以凸顯的人物顥然就是一個自戀的浪子——他在大學時期已經是備受寵愛的才子,但一直我行我素,做過青年作協主席而鬧出一些不愉快事件,教過中學而深受女同事和學生愛戴,當過電影編劇和導演,得過好一些獎項,但影片都不賣座;一次情劫,令他欠下半生情債,甚或言之鑿鑿地訴說女鬼纏身,人到中年大志未竟,他將自己塑造成一個徹底的悲劇人物,」葉輝在長序中寫到。虛實參半絢麗淒迷的小說,都由葉輝催生。
小說之透遍
事緣本世紀初,網絡熱潮方興未艾,科網公司渴求大量創意人材,從電影圈挖過很多編劇,陳汗也就去tom.com就任發展經理。
剛好葉輝正組織本地詩人促成他們寫小說,「其中最成功的是王良和」,《魚咒》一出當即取得該年度的小說雙年獎,「相較之下他是真正詩人寫小說,而我則平常亦有寫,只是未形成自己風格。」陳汗說。
當時他在《文學世紀》、《香港文學》也有稿約,「寫我的愛情、感情或情慾,也許寫得不太好卻還有趣味,」寫寫,漸漸找到方法——從女性角度寫自己。「這種感觀的『透遍』,是印教常用的意識,以代入、進入別人的角色,於我而言很有當上帝的感覺」,身為編劇的寫對白訓練,也叫他得心應手。
他開始以女人的感覺,回想她們對自己的看法。譬如令他念念不忘的初戀女友,「曾經為我畫肖像,我看到畫稿,自覺臉更方角、眼更凹陷,便拿來修改,怎知道竟惹來第一次爭吵:她說『雖然你可能畫得更真實一些,可是,那已經不是我眼中的你了!』」
「人家如何看待你,也許並不應該妄圖改變,」這樣的觀點,他覺得甚有意思,連同其他女友,譬如教書的同事、少女房東、甚至女鬼、被猩猩妖怪糾纏的女孩的回述,便串連成他上窮碧落下黃泉不斷地追尋愛與關懷的故事,「像一條長河,第一個進入的我到最一個的我,已經不再一樣,不斷變化、甚至妖魔化,過的是非常荒唐的生活。」可故事有個結搆,每一章的標題如〈蝙蝠抽屜〉,「像達利名畫《維納斯的抽屜》,人身上有如許多抽屜,每個都藏有秘密,」和不相關的元素篇幅拼在一起,既是生命中的吉光片羽,也更顯得未可知的戲劇性和荒謬感。
求碎的鏡子
可是對愛與慾的不斷尋問,得到什麼答案?「陰間的鬼對愛情更執著而妒忌,穿梭陰陽,其實要追求什麼呢?」陳汗所求的女人、愛、電影,甚至下棋偏愛殘局,「都是會把人trap(困惑)住的,或有時可以破解,卻很易容迷失,在情感上不斷醉酒,總想撇掉。」最後的機緣是結婚生女,當妻子和女兒健康有恙,才確悟「自己找來的顛覆,追求的電影都非真實的東西」,所有皆是癡劫
電影之無常
從1989開始當上電影編劇,是他生命觀主要的影響。社會變化本無定軌,編劇工作雖然熱鬧卻更孤單:「電影之無常,拍了可以不要,也居無定所,人與經濟狀亦不安穩。也許跟劇組同在一起經歷三幾個月後便又離散。」
即如他目前的電影、吳宇森導演的《赤壁》,從最初劇本到拍攝本不知修改過多少次,在河南易縣開拍,也遭遇連番不順之事;天雨影響進度、曹操的船沉掉、主將營被風颳掉、墜馬、每天有人受傷 、百多人一同中暑……這許多人在租了兩年多的一個水庫旁邊,一起經歷患難,發思古之幽情,「是高度intensive(集中)的,不論人力、情緒」,劇組自成一個搭建的古代世界,每人有個角色在扮演,「我的角色是編劇,和演員交涉,往往就像打一場架」。陳汗形容,每拍一部戲就像一次輪迴,甚至可能在一齣電影尚未拍成之時已經得埋首另一套片中,上一個經歷還沒過完又進入另一場「生命」的循環。他曾經厭寫,離開過電影業,搞IT外,也曾經到美國做超級市場經理,可是最後,還是回到這個光影世界。而《赤壁》的煞科,則從九月份,拖延至聖誕前。
中國的冀盼
因為電影,陳汗如今和太太和四歲的女兒定居北京。
早年他於中文大學念書,在辦青年文學獎時,他曾經一度熱中國事。租住中大附近的村屋裏邊都有一幅中國地圖,當中國有了新建設,就很高興。他看如今社會紛亂的中國,既明白當中制度或文明程度的不足——「像我一個當校長的親戚,雖已是知識分子,卻仍會咳的一聲隨地吐痰;或如拍戲,隨便哪裏走來個農民,堆一丘土,便說是自己的祖墳,要收錢;甚至醫療、疆、藏地區的管治,都未必做得完滿。」
陳汗,1958年生,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畢業,曾就讀海上學府、英國倫敦電影學院。90年以《飛越黃昏》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99年以《愛情Best Before 7.97》,獲台灣「十大優良劇本獎」,同年以《劊子手張》獲金庸總評審「全港電影劇本大賽」冠軍。
文/鄭依依

聽聽歌吧。羅大佑。鄧麗君。王菲。





K,
今天是光棍兒節,聽聽這些老歌過節吧。最終,誰不是赤條條來,又赤條條去呢?不談情。

攜同前塵一起遠行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11日
一個人在霧裏,就想起王菲《迷路》裏的一句:攜同前塵一起遠行。
其實,我們誰不是帶「昨日的我」在旅遊?今日的我不就是無數件前塵往事的總和?
我們從學校天天學習的英文,說了十多二十年,流利是非常流利,但卻總烙下揮不掉的印記,一開口便是港式英語。
小時候在電視聽到了馬達加斯加,奇怪的名字,有趣的發音,想像全速馳騁,自此記住了它,認定它是天涯海角與冒險樂園,雖然後來知道它不過是個島,可是想去那裏的慾念,卻從來沒熄滅過。
英國很遠,十二小時的飛行距離,但那裏有小時候最愛的鮮紅色郵筒。香港已經沒有了,遠在天邊的倫敦,倒讓我們重遇童年的無猜歲月。這麼遠卻那麼近。
她為什麼喜歡首爾,因為她在那裏一見鍾情,一頭栽入幸福裏。他為什麼討厭巴黎,因為他在最浪漫的地方被人偷盡錢財。為什麼他用的行李箱是少見的鮮橙色,因為他之前的深藍色行李,被人調包了。為什麼她非去那裏不可,因為她初戀的男生,就在那裏出生與成長……
[黃潔玲 ]

龍口粉絲。關于新書的資訊。

母子對話錄 2007年11月11日
廣 告

【明報專訊】龍應台兩年前開始在報紙發表她和兒子的對話文章,令好多人感動落淚,呢批好稿,最近分別響台灣和香港結集出版。

台版書設計別緻,採用「雙封面」,一書兩面,一面係佢個高大威猛兒子安德烈的照片,背景用綠色;另一面則係龍應台本人,背景紅色,放響書店內,令人誤以為係兩本書,好有新鮮感。

香港版的設計則較傳統,而且,不知何故,「要仔唔要」,只用安德烈的大頭照做封面,龍應台的照片只出現在扉頁,或許出版社知道,香港市場始終最鍾意係靚仔,有一對咁深邃的眼神,就等於銷路有保證。呢種市場觀念,就係香港精神的最具體展現啦。

龍應台母子結集名為《親愛的安德烈》,安德烈在台灣的對談會上表示,這些通信令他更了解有血有肉的母親,且看他在香港的對談會上又會講乜。 對談會將於周六下午在港大圖書館舉行,意者請電2821 5023取票。
******
中國時報
E7 | 人間副刊 2007-11-09
《■文化看板》舉起敲門的手──21世紀兩代的「背對背」

提到龍應台,大部分人知道她是位犀利果敢的時事、政治、社會評論家,但是當她面對自己親手帶大的兒子安德烈時,她只是一位想了解成年兒子、試著進入他的內心世界的普通母親。隔著30年的世代、隔著東西的文化鴻溝,龍應台如何回應兒子給的難題?如何開啟兩代對話?

11月10日(週六)下午2:00龍應台將在師範大學體育館,與讀者分享這個令很多人為難的兩代關係,且聽她如何回應新世代給的難題。此場次由詩人楊澤主持,天下雜誌主辦

*******
明報
D09 | Happy PaMa | 親子活動 2007-11-09
龍應台開壇

活動:龍應台讀書會(一)

講題:舉起敲門的手── 21 世紀兩代的「背對背」(龍應台與安德烈對話,馬家輝主持)

日期:11 月17 日(周六)

時間:下午3:00 至5:00

地點:香港大學圖書館

主辦: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香港大學圖書館

協辦:天地圖書

查詢:2821 5023

索取講座門券

天地圖書現送出上述講座門券10 張給《明報》Happy Pa Ma 讀者,有興趣者請剪下本段短文(影印及網上列印本無效),連同姓名、聯絡電話、索取門券數量(每人最多2 張),及一個貼上$1.4 郵票的回郵信封,寄往「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109 至115號智群商業中心13 字樓天地圖書有限公司」,信封面請註明「索取龍應台讀書會(一)門券」。先到先得,送完即止。截止日期:11 月13 日
******
海峽都市報
A37 | 台灣新聞·社會 2007-11-09
龍應台談親子關係:"我被兒子修理得好慘"

據中新社消息,邁入五十歲、事業有成、生活穩定,但上一次和上大學的孩子促膝長談是什麼時候的事?台灣作家龍應台坦承她面對下一代,飽受挫折、為難也傷痕累累。她又哭又笑地說:"我真的被修理得好慘!"這是一個母親的真實心聲,也是外界不熟悉的龍應台。

龍應台將自己與長子安德烈近四年來的36封"家書"結集出版《親愛的安德烈》,出版社特別為這對母子拍攝了一部溫馨的紀錄短片,在7日的記者會上現場播映。看完後,向來以強悍傲氣聞名的龍應台哭了。

21歲中德混血的安德烈是龍應台的大兒子。他生於台灣,8個月大時移居瑞士及德國,目前就讀香港大學經濟系三年級。在13年前龍應台的《孩子你慢慢來》里,安德烈是龍應台筆下的"安安",一個被她形容成"有點嬰兒肥……滿頭卷發……像個小狗熊……我可以從頭一直親到腳指頭……愛得要死"的小男孩。

曾一天傳20個簡訊

曾幾何時,小男孩長大了,面對呼風喚雨的龍應台,他極無法適應。她一走近孩子就退後,她要跟孩子聊天,竟被反問"要談什麼",巨大的失落感讓她頹然不知所措,直到兩人受雜誌之邀,開始以電子郵件、在線實時通信,共寫專欄,溝通終於有了起點。

新書發表會上,在香港的安德烈透過視訊,表達了他對這位超級強勢媽媽的深愛與無可奈何。

安德烈爆料,龍應台太愛打電話給孩子,也曾經一天傳過20個簡訊給他,半夜3點還"奪命連環傳",讓他頗為頭大,朋友們還誤以為安德烈交了位個性纏黏的女友。他透露當初之所以同意協力完成專欄,是因為他心裡想:"好吧!如果寫信,可以讓她不要再一直不停打電話給我的話,那我就寫吧!"

媽媽太嚴肅認真

安德烈甚至說,在他心裡,龍應台其實是個非常不幽默的人,太認真、太嚴肅,假使是同儕,他不太可能選擇跟龍應台做朋友,更遑論是女朋友了。

聽兒子說自己,龍應台有時還尷尬地自言自語:"好丟臉喔!"這種真情流露與尷尬,有別於她針砭大事時的氣勢。

龍應台說,在兒子面前,她是一個無助且無能的母親,有時她很氣惱自己竟然如此願意低聲下氣,但事後自己又想通:"你是因為愛才顯得這麼無能,因為愛,才低聲下氣。"她體驗到"做父母,得從頭學起,得放空自己"。

互動之門開啟後,安德烈終於願意對母親說出心底的話。一個美麗的夜晚,他與母親在臨海的陽台徹夜長談,接近清晨時,安德烈對他傑出的母親說:"媽,你要清楚接受一個事實,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

母子有了聯結

安德烈的坦白,讓龍應台驚訝。但母性的柔軟,也讓她告訴孩子,對她而言,他做一個華爾街的銀行家或替河馬刷牙的動物園管理員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孩子要從事讓自己感到快樂的工作。這場探索之旅,安德烈說"讓我跟我的母親,有了聯結"。

龍應台坦言,在親子關係中她遇到的困難和無力感太多,不能成為典範,"我只希望這本人生筆記,能讓深陷在兩代困境泥淖中的人,找到新方法,開啟一扇溝通之門。"

愛不等於喜歡

龍應台稱這本書是一部人生筆記。她說,長大後的孩子,每天在不同的生活細節里考驗她的思維;在處理母子關係的時候,她也一再地面對挫折、傷害和不知所措。她說,愛,不等於喜歡,兩代人之間也要尋找方法,開一扇溝通之門。

龍應台33歲寫《野火集》,34歲第一次做母親。在《親愛的安德烈》中記載:安德烈14歲時,龍應台返回台北出任文化局長,4年後她卸職,對於必須重新認識自己的兒子感到焦慮。

譬如2006年暑假,龍應台的兩個兒子一同到上海去實習。她說,租房、安排工作計劃,自己做了各種準備陪同他們,卻遭到長子直接拒絕,為此,她傷心地在上海的馬路上走了一個多小時。

現在香港大學就讀經濟系的安德烈,當天他以網絡視訊方式參與對話。他表達的觀點是,希望自己去認識大陸,雖然瞭解直接拒絕會傷害媽媽,但要讓她瞭解自己的真實態度,還是採取尖銳、衝突的方式。對於母親,他提出,你為什麼不試試看進入我的網絡、我的世界?去聽聽從來沒聽過的音樂?

龍應台通過家書,和兒子進行為期三年多的對話,期望彼此重新認識。這36封家書作為專欄文章曾在台灣雜誌逐月刊登。

書信中,安德烈提出"你怎麼面對自己的'老',人生前面還有什麼"等8個問題,一度讓龍應台擱置半年難以回答。題為《給河馬刷牙》的信里,母親記載了與兒子在一個凌晨時分的談話,解決安德烈對於面對平庸人生怎麼辦的憂慮,兒子印象最深。

回答提問時,安德烈說,自己的價值觀並沒有因為家書往來就發生改變,但是,開始更能理解母親關心自己的方式。

家書助母子溝通,龍應台希望,它們能啟發更多孩子從現在開始瞭解自己的父母,讓兩代人做朋友。

報刊文摘
03 2007-11-09
龍應台說文化

人本是散落的珍珠,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強韌的細線,將珠子串起來成為社會。當公民社會不再依賴皇權或神權來鞏固它的底座,文化、歷史是公民社會最重要的黏合劑

———台灣作家龍應台

康震開講李清照之《風波再起》。多少事欲說還休。

鳳凰台上憶吹簫

宋 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

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鈎.

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

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這回失也,千萬徧[陽關],

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

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

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內容簡介:

  在上期節目當中,康震老師講到,李清照和趙明誠婚後兩情相悅,情投意合。可不幸的是,這種甜蜜的生活沒能維持多久。雙方的父親因為得罪權臣蔡京而被辭官。不久,趙挺之便死於政治爭鬥中,趙家開始敗落,趙明誠和李清照只得離開汴京,回到趙家的故鄉山東青州。那麼,回到青州的趙明誠和李清照夫婦,他們的生活還會像以前一樣幸福嗎?在他們的人生旅途中還會遇到什麼挫折呢?

  在青州十年的隱居生活,使得李清照和趙明誠更加恩愛如初,夫妻倆共同致力於金石書畫的收藏,繼續撰寫整理《金石錄》一書,他們依然過著神仙眷侶般的生活。但世間不如意的事情時有發生。就在這十年當中,朝廷的政治格局又在逐漸的發生變化,蔡京被驅逐出政治舞臺,趙明誠再次重返仕途。就在趙明誠返回仕途期間,他和李清照之間在情感上發生了一絲微妙的變化。那麼,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剛才康震老師講到,就在趙明誠重返仕途期間,他和李清照這對恩愛夫妻在感情上發生了一絲微妙的變化,這些變化通過李清照的詞《鳳凰臺上憶吹簫》顯露出來。李清照在詞中一句“多少事、欲說還休”給我們提出一個疑問,李清照究竟想要說什麼呢?在李清照的內心深處究竟隱藏著哪些難言之痛?她與趙明誠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趙明誠把李清照接到萊州,結束了他們兩地分居、異地相思的生活。這對於李清照來說應該是件高興的事兒,可為什麼李清照要寫那樣惆悵的《感懷》詩呢?在這首《感懷》詩裏,我們能察覺到一絲絲火藥的味道。她竟然說她最好的朋友是子虛烏有。那麼,趙明誠獨居萊州時究竟做了什麼?李清照為什麼會如此傷感呢?

  剛才康震老師講到,李清照感懷怨恨,也許是因為趙明誠在萊州畜養侍妾和歌妓。可是,畜養侍妾和歌妓在當時是一種社會風氣,一種文化現象,李清照不會為此而爭風吃醋。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李清照感到巨大的孤獨感和寂寞感呢?難道是趙明誠嫌棄李清照人老珠黃不成?如果趙明誠不是移情別戀,不是因為李清照青春不在,那麼,究竟因為什麼呢?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康震,走近一代詞宗李清照,繼續講述她跌宕起伏的情感生活。系列節目《李清照》第四集《風波再起》。

責編:百家講壇

康震開講李清照之《喜憂參半》。真名士自風流。

減字木蘭花

李清照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
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http://28gl.com/bbs/thread-21370-1-1.html
內容簡介:
  在上一期節目當中康震老師講到,趙明誠和李清照門當戶對,情投意合,稱得上是一對神仙眷侶。在那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時代,像李清照這樣才情俱佳的女子要想找到一位如意郎君實非易事。也許是上天的憐憫,竟然為李清照安排了一段美滿的姻緣。那麼,伉儷情深的李清照和趙明誠婚後的生活會幸福嗎?
  從《減字木蘭花》當中,我們不難看出,這首詞活脫脫地道出了一個嬌媚無比的新娘子,描繪出了李清照和趙明誠兩情相悅的幸福生活。當李清照帶著閨中少女的天真爛漫步入愛河時,她的美好人生為我們留下了一部愛情經典。不過,面對李清照的甜蜜生活,也許有人會問,新婚燕爾的趙明誠和李清照,無非就是恩恩愛愛、卿卿我我,他們的生活也沒有超出我們的想像!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李清照覺得他們的婚姻是如此地幸福呢?   
在熙熙攘攘的汴京城裏,在人來人往的大千世界中,擁有這樣一份相知相惜、相投相契的愛情,對於李清照來講是何等的幸運。可惜,天有不測風雲。李清照與趙明誠充滿閨房情調和學術氛圍的愛情生活,並沒有能夠維持太久。正當李清照沉浸在甜蜜美滿的情愛世界裏時,一場突如其來的厄運降臨在了李清照的頭上。那麼,這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一場突來的橫禍打破了李清照甜蜜的生活。李清照一下從幸福的峰巔跌入痛苦的深淵。自己的父親和公公由於政見上的不同,兩個兒女親家不能顧及平日的交情而產生對立。致使父親李格非離開了政治舞臺,遠走他鄉。為了解救父親,李清照向自己的公公求援。那麼,此時的趙挺之是什麼態度呢?他是否願意解救自己的親家公李格非呢?
  面對李清照“炙手可熱心可寒”的直言不諱的譏諷,趙挺之也許會認為這是一種冒犯與不敬。但面對李清照的求援,趙挺之當時肯定也處於兩難的境地。事實上,此時不僅是李格非的命運不可預測,就連所謂元祐黨人的子孫也面臨著不可預測的懲罰,李清照的的確確處在孤立無助的邊緣了。那麼,此時的趙明誠又是如何對待李清照的呢?
  趙明誠在李清照最危難的時刻還依然故我地收藏蘇軾、黃庭堅等人的字畫,這對於李清照在那不堪屈辱的日子裏,是惟一的精神支柱。崇寧四年,也就是西元1105年,趙挺之的家可以說是門庭若市,權傾朝野,他的孩子也跟著沾了光。趙明誠被宋徽宗任命為鴻臚寺少卿,相當於外交部禮賓司司長。可是好景不長,沒過多久,另一場更大的政治災難又降臨到趙挺之的頭上。那麼,究竟又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康震,走近一代詞宗李清照,繼續講述她跌宕起伏的婚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