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人神鼓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17日
【明報專訊】擺了一個小烏龍,搞錯了日期,把周二錯看成周三,以致錯過了「優人神鼓」的演出,懊惱非常。
這並非優人神鼓首次來港了,上回演出,好像是藝術節的項目,與嵩山少林寺的武者合作,台灣與大陸,禪與武,劇名正是《禪武不二》。
故事很淺,動人的是那鼓聲及紮紮實實的武術,最後那一場,出現一隻打印的大佛手,鼓手黃誌群長達十幾分鐘的敲擊,或高或低或深或淺;鼓棒及雙手在舞台上,映昏黃的燈光,是力的美,是聲的美,是藝的美。先打坐,再打鼓,黃誌群的領悟。所以那鼓聲啊澎湃的好似海岸潮起潮落,不止歇,如大自然永恆的一員。
優人神鼓的「總壇」正是在台北木柵的老泉山上,優人住在山裏,每天在樹下林下雲下風下跑步練功,然後是坐禪讀經,再然後是擊鼓研藝,努力把自己放置到自然裏,凝養浩然之氣,好讓擊出天籟。
在AV年代成長的兩岸三地華人很容易把「優人」聯想到「女優」,其實「優」字是老得沒法再老的字了,古代祭師,巫優不分,其後才逐漸有了專業的表演者;優人,就是表演者。
至於用上一個「神」字,並非刻意把自己神格化,而是看中「神」字的另一層抽象意義,那就是,凝神貫注的神,在高度的專注下,回歸到最最寧靜的無我狀態,然後,用這狀態催發最最無邊的藝術力量。
優人神鼓真正想做的,其實是擊退觀眾的心頭紛亂,是捶醒觀眾的心底潛能。坐在舞台下,觀眾的心臟便是鼓板,優人在台上敲擂,觀眾在台下受敲受擂;觀眾其實亦是台上的其中一個優人。
這次來港,優人神鼓為的是「台灣月」,那是光華新聞文化中心的年度大戲,平路策劃,好容易辦出了兩屆,唯望陸續有來,讓香港人有機會看見福爾摩莎的優和美。
平路在台灣的身分是作家,小說和散文,以至於尖刻的評論,都寫了也都結集了;來港數年,由作家轉型為「文化推手」,舉重若輕,讓人看出了台灣人的毅與謀。她本身便是「台灣月」的外一章,不管是藍是綠,台灣政客皆須承認她的功德,否則便沒資格常把「公道」二字掛在嘴邊了。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