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
在內地,小女子年齡相當的圈子里,我們只任本科出身何校,那,才是“真身”。
若有人想進入圈子,開口介紹自己出身國內某名校的“博兒”,大家會齊齊“看”著其人吃吃笑:哦,博士!!(八O年代的真博士,可以豁免被"看")
這一點,內地和香港很不同哦。內地,認的是“第一學歷”;夢城,講的是“最高學位”。
香港大學的教授們,千萬別將內地某校的榮譽博士、名譽教授當回事,小心讓人當了“幌子”賣假藥。證書,都一摞一摞發,影個影就過了。真正的名教授,除外。
高官「攻讀」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16日
【明報專訊】中國走向所謂「盛世」,大國崛起,學術大餅也崛起,教育部每年撥出不少額外資源支持研究,尤其科研項目,動輒幾個億,展現了前所未有的強勁氣魄。
項目多了,評獎活動也多了,各形各式的最佳論文、最優研究、最傑出計劃、最有創意觀點之類的銜頭逐漸滿天飛,近幾年瀏覽任何一位中生代教授的CV,皆可在「歷年獲獎成績」欄下看見密密麻麻的一堆字,這樣累積下去,再過幾年,恐怕僅是獎項已足寫個十頁八頁,這是「具中國特色的學術履歷表」,行遍天下,世所罕見。
另一種罕見的學術現象或許是濫收博士生。
中國有不少大學,大學內有不少中生代老師,來者不拒,誰來找他拜師當論文指導教授都接受。人多好辦事,桃李滿門,漁翁撒網,申請研究經費的成功機率肯定提高。而且每位博士生將來發表論文,最初幾篇通常找指導教授一起掛名,師生之間,互相「提攜」,各自增加了論文著作篇數,不僅有提升助個人威望,亦對把大學推往排行榜前端有利無害。
因此,大學對於「師生比例」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以致有些教授門下竟有七八十個博士生之多,別說是認真指導,僅是定期坐下聊天亦難以適當地分配時間。兩三年前曾有學者在北京撰文批評,一些名牌大學始「嚴打」濫收,開始規範博士學生的數量上限,亦為博士生提供了更開放的投訴管道,若指導教授沒盡其責甚或收賄、鹹濕、冇料,統統可以申訴,但必須署名,寫黑函攻擊的匿名者只像「網絡糞青」,既然無膽承擔,便根本不值得重視跟進。
近年愈來愈多人來港「攻博」,幸好以年輕者為主,尚未把內地的「高官攻博」和「闊佬攻博」現象帶進特區。中國官場和商場皆走向「高學歷化」,許多人喜歡在大學掛單讀博士,學費照交,課不去上,作業和論文交由秘書或助理代辦,他自己要的,只是頭銜。
奇怪的是竟有大學放水過關,錢權、政權、學權,糅合混雜,成為中國式的「三位一體」,毫不神聖,只剩墮落,蔡元培泉下知,亦感悲哀。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