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6/2007

龍口粉絲.龍應台安德烈的情書

明報
D06 | 世紀人文·關懷·視野 | 世紀.Life Reading | By 羅永聰 2007-11-16
龍應台安德烈的情書
2003 年,縱使連幼子飛力普都勸她應考慮「繼續為國家效力」,龍應台還是決定離開工作4 年的台北市文化局,來到香港的大學當客座教授。離開台灣,是為了拾回屬於自己的生活,更重要是重新認識兩個已經長大成人的兒子,包括坐在身旁的安德烈(Ande)。

龍應台的讀者,都認識她的兒子安德烈和飛力普,從《孩子,你慢慢來》見證「安安」和「飛飛」的成長歷程。3 年前,18 歲即將高中畢業的安德烈答應跟母親在報紙上一起寫專欄,36 封母親給兒子/兒子給母親的信,向本地和海外的父母親和子女們示範溝通的不同可能,近10 萬字的信件和MSN 紀錄,結集成剛剛出版的《親愛的安德烈》。
文:羅永聰圖:張立新、部分圖片由天地圖書提供

「你恐懼什麼? 」
MM: 「我恐懼失去所愛。你們小的時候,放學時若不準時到家,我就幻想你們是否被人綁走或者被車子撞倒。你們長大了,我害怕你們得憂鬱症或吸毒或者飛機掉下來。」(《親愛的安德烈》,279 頁)

龍應台離開德國那年,安德烈才14 歲,4 年後母子重逢,安德烈已然成年,變成一個龍應台「不認識的人」。龍應台決心要重新認識眼前的青年,但為免變成對方生活的「入侵者」, 龍應台選擇在「第三個空間」跟大兒子重新連繫,提議互相給對方寫信,並且由她翻譯刊登。「不放到報紙上,他沒有壓力,就不會寫,這單純是為了他,以及讓我認識這個人。」在德國長大的安德烈普通話雖然流利,但讀寫中文都不能,每一封英文信都要由母親翻譯,同時 龍應台亦要將自己的信用中文重寫,原本簡單的工作多了兩重工夫,這還未計算由翻譯引發出來的更多的討論/爭論。

寫信的過程很緊張,我時刻都在想有幾多應該向讀者坦白披露,同時又要保護他的私隱,和堅持誠實。」龍應台的憂慮,安德烈起初並無想過,「半推半就」接受媽媽的「邀請」,開首的幾封信寫起來就是最直接坦白的家書,直至覺察身邊原來一直有讀者盯,他才知道信件的收件人除了媽媽,還有來自各地的讀者。

對話開始後,龍應台發現讀者的反應是想像的激烈, 「收到很多讀者的信,有很寂寞、很痛苦的信,有美國的父親告訴我,他的兒子20 歲生日,他想要一份英文版本作為兒子的生日禮物……我才發現它(信)有一個social function。之後我們有將讀者放進去,但公共性不能超越我們原來的目的,溝通還是第一」。

MM: 「請你告訴我,你信中所說『性、藥、搖滾樂』是現實描述還是抽象隱喻?」
Ande: 「能不能拜託你,不要只跟我談知識分子的大問題?生活裏還有最凡俗的快樂, 『性、藥、搖滾樂』當然是一個隱喻。」(《親愛的安德烈》 43-44 頁)
讀過《親愛的安德烈》的讀者,都會為母子的討論感到驚奇。說它們是母子間的對話,其實更像老師/ 學生之間的哲學爭論:從國族主義、自由主義、民主和社會責任,討論到何謂美、何謂成功、何謂kitsch,都是兩代價值觀的正面交鋒,讀者固然感到「爽」,但難免會為做知識分子的兒子感到難為,「有時我都會想說說美女、靚車、八卦新聞那些無聊話,但她開口就是世界歷史、國民黨那些東西,有時真會令人疲累。」即使口中責怪母親經常正經八百,討論到嚴肅話題,安德烈還是一樣的起勁, 龍應台說,家人早就習慣在餐桌上辯論,書裏面的題目,其實都是母子日常的話題: 「他10 歲的時候,我每晚都跟他用中文讀故事,《西遊記》、《三國》、半部《水滸傳》,有一晚我用了一個小時講了中國共產黨1917 至1979 年的歷史,他們其中一個還作了個總結: 『所有人若得到權力,就會變成壞蛋』,今日跟他討論這些話題,其實一點都不奇怪。」
要坦誠溝通, 龍應台 知道要跟安德烈維持對等的位置,努力將母親的威權收起,提醒自己跟兒子溝通是一次學習的過程。但收起威權,無疑是跟母親角色的直接衝突,從二人的信件,不難看見她在兩個位置之間擺盪,在理性對等的位置和母親威權的位置一間左支右絀,龍應台說,過程中亦當然難免被兒子的坦白和衝突刺傷

Ande: 「最近一次,你恨不得可以狠狠揍我一頓的,是什麼時候什麼事情?」
MM: 「對不起,你每一次抽煙,我都這麼想。」 (《親愛的安德烈》277 頁)
龍應台說,跟安德烈最大的衝突,就是看見他抽煙。但她沒有像其他母親一樣,立即伸手從兒子的嘴將煙支拔走,她容讓成年的兒子有自由, 「如果我相信自由,如果我否定那些對外就說民主自由、回到家卻虐打妻女的政客,那麼我只能夠清楚地disapprove 他的行為,但最後還是要尊重他的自由。 就如我知道我的兒子是同性戀者,知道他將會在社會上成為困難的少數,我亦只能夠因此而為他難過」。在威權和原則之間, 龍應台很清楚她要選擇後者。

(作者按:出版社為龍應台和安德烈一口氣安排3場訪問,一場接一場,一場訪問完畢,準備拍照,作為媽媽的龍應台未提出休息就不忙提醒: 「先讓他(兒子)抽口煙吧。」)

《親愛的安德烈》作者:龍應台、安德烈
出版:天地圖書
******
明報
D06 | 世紀人文·關懷·視野 2007-11-16
標示關鍵字
讀者給龍應台安德烈的信

龍教授、安德烈:我是香港人,現在在美國一所大學教經濟學。三十多歲是個尷尬的年齡,好像清晨的3 點鐘,既太早又太晚,不上不下。

我實在非常喜歡你們的通信,每一封信,好像都是為我而寫的。

我媽昨天來了一通電話。第一句話就是: 「兒子,我的400 萬年薪在哪呀?」400 萬,是Goldman Sachs 今年給的年薪。我媽當然是開玩笑,她指的是,我讀完學位時,GS 曾經想聘我過去,但我婉拒了,因為我認為研究才是我的興趣。我也想在研究領域裏成名,而且,也夢想有一天能對香港做出巨大貢獻。

我媽只是在逗我,而且我知道她其實很以我為榮,但是,我自己反倒為錢耿耿於懷。我現在在一個學院教書,單身,每天案牘勞形,就為了寫學術報告。學校雖然很有聲望,但是,我的抉擇,對嗎?

我不知道。

K(美國)
親愛的MM 和安德烈:
我從不曾給作者寫信,但你們的信實在讓我感動。只讀第一段,我心中就開始算:當我到MM 的年齡時,老大16 歲,那時我有可能和他如此坦誠地對話嗎?

他最近沒通過資優班的考試,哭說: 「那我只是個普通人咯?」安德烈,你問你媽是否會失望,如過你變成一個最平庸的人──我想到我的兒子。

讓我真正掛心的是今年7 歲的老二。前幾天,在晚餐桌上,他突然說: 「人生沒意義,因為我們永遠在重複。」很「存在主義」吧。那晚,我在上忍不住哭了。這孩子如此早慧——早慧的孩子,中國人相信,是要遭天妒的。

安德烈,你能理解母親的心嗎?我怕孩子太聰明、太傑出,我希望孩子平平安安,我無限牽掛……
我看得出你是一個很敏感、很有思想的人。如果將來我的孩子也能像你這樣反省人生,能這樣和母親溝通,我會十分驕傲。

祝福你們。

JK(美國)
******
蘋果日報
E10 | One fine day 2007-11-16
標示關鍵字
龍應台請用孩子來說服我

龍應台終於遇到了她的對手。她從不怕。20年前,她寫《野火集》,在華人社會燒起滔天巨火;她怒台灣、斥中國,狠狠的給胡錦濤寫信,對陳水扁直直的打。偏偏怕這麼一個他。他大學未畢業,龍應台懇切的要求聽他的想法,要從他身上知道hip hop歌詞有多酷辣;他中文寫不好, 龍應台 明明讀書趕文章到深夜,還是不厭其煩將二人信件中英對譯來回傳送。他公佈獨立宣言,龍應台傷心又慌張,在上海街頭晃了半個晚上。天下的母親,用一年懷兒子,花一生為他憂。3年來,龍應台將她的不安寫成家書,與大兒子安德烈作裏裏外外的對談,這36封家書,由親情起步,雜談兩代處境、中西文化差異,發展成一個母子之間最開明的溝通示範。今天結集成書了。記者:劉嘉蕙部份攝影:楊錦文
我們的幸運不是天上掉下來

蘋:蘋果日報

龍:龍應台

安:安德烈
04年5月,龍應台(MM)給安德烈寫第一封信,在全球各地幾份華文雜刊刊登,3年來,陸陸續續收到來自四方八面的讀者來信。父母寫給龍應台,孩子寫給安德烈,其中來自港台兩地的讀者最多。香港的讀者幾乎都問安德烈同一個問題:跟母親說話這件事,你怎麼能辦得到?《親愛的安德烈》除了是 龍應台母子的家書,也是許多華人家庭的心得反省。

龍:我們開始時只有一個目的,我想要了解一個18歲的人。期間得到很多讀者來信,我才發現到,我的天,實在那麼多家庭沒有方法溝通。我想透過這本書,父母會跟兒女攤開來溝通,我們不見得有答案,只是把問題丟出去,希望大家開始探討一些想法,有些問題像「我對你的期待是怎樣的」,他們可能一輩子都沒有談過。我接過一些美國讀者的來信,他們前半生努力賺錢,讓兒女過好生活,結果到了外國,因為語言差異、文化衝擊,跟孩子的距離變很遠。

蘋:許多讀者很羨慕你們,覺得這樣坦誠的兩代溝通不容易。

龍:大家都說「What a lucky pair!」但我們所做的努力是很大的,我們花3年6個月做這個溝通,如果我沒有做,如果他不同意、他懶,就沒有了,我們所謂的幸運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我到今天還覺得不可思議

(蘋:你一直很擔心他斷掉?)對!

(問安)為甚麼沒有斷掉?

安:你一直迫我寫。

龍:我也有好多次說算了。

安:不過這也是我想做的東西。

龍:他寫的序讓我很驚喜,裏面提到他很感謝我給了他這個機會,讓我認識他,他也認識了我。我希望年輕人不單單要求父母親跟孩子溝通,你要把自己的門打開,這是兩方面的。

做有方向的熱帶魚

龍應台在戰後的台灣成長,小時候在高雄海邊鄉村的學校念書,一步步考上成功大學,再到美國修讀博士, 99至 03 年成為首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長。她完完全全實現了那個年代父母對子女的最大期許。安從小就知道他母親是一個公認很優秀的人,可是那不是他的目標。一天,他向MM 報告,「媽,你要清楚接受一個事實,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你會失望嗎?」

蘋:你在信裏沒有流露失望,但像你那一代人,對社會、對事情的態度那麼認真,看到年輕人歌頌平庸,想退到一個「小小的自我」,會覺得不可理喻嗎?

龍:比起「要得第一名」,我覺得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健全,以及他自己找到人生的意義跟快樂。可是每一個家長不一樣,很多東方的父母很用力的要求他們的子女做第一名,所以如果全天下的孩子都在努力做普通人,這個情況大概不會出現吧。至於這個原則是否適於整個教育系統,我想一個國家或社會,如果培養的都是打破頭去爭第一名的人,或者是追求人格健全跟快樂,那我相信後者是比較核心的東西,不過也不可能有一個規則,都看人不同吧。

蘋:在第一封信,你說安這一代是鮮艷多姿的熱帶魚,可是不曉得這些魚是為自己而活,還是也要在乎方向,現在你看到他們的方向嗎?

龍:有一個問題是,是否經濟環境好了、日子比較舒服,因此你不需要社會關懷及人生方向?我想不是。社會還有那麼多可怕苦難的事情,不是沒有你可以 力的地方。台灣現代年輕人叫草莓族,長得漂亮卻不能受壓,一壓就爛掉,也不會認真為一個目的去付出。可是日子很容裕就一定等於虛無嗎,北歐社會很多年輕人生活很好,也會做義工。而且不要以為經濟條件好的年輕人就沒有苦悶,他們也會有人生意義的問題,跟我們年輕時是不同的苦悶。像他們工作的壓力、全球競爭的壓力恐怕比我們年輕時還大呢。香港三天兩頭就有人自殺,我看到就覺得特別難受。

蘋:那最大的苦悶出在那裏?

龍:每個人的問題都不一樣。可是如果他有一個家庭是永遠可以回去的,可能就不會往下跳了。最主要的是,不要把家庭本身變成壓力的來源,而是讓孩子知道,當他碰到人生最大的災難時,他一定可以信賴父母,這也是我們對這本書的期待。
其實是三個世代

安德烈是中德混血兒,台灣出生,在瑞士和德國成長,現在是香港大學經濟系學生。龍應台在序裏這樣比較「 MM與安德烈」,「他把寫作當『玩』,我把寫作當『事』 …… 他對我嘲笑有加,我對他認真研究」。MM 問安德烈將來想做甚麼,他列出 10 項志願,全部圍繞美女美酒,更回贈MM十條問題,包括問她,死去以後要怎樣被記得。好幾次,安德烈叫他的名人媽媽做「小紅帽」,「自曝其短的 子」,這種嘲諷與直接,讓 MM重新檢視自己的人生。
龍:他反問我的問題,我放了半年,要出書迫不得已才答。

蘋:你沒有想過?也沒有人問過你嗎?

龍:當然有想過。譬如說老跟死的問題,我們這個年齡誰不在想?可普通記者,他們敢問嗎,問了會被我罵對不對?
蘋:看你們的讀者來信,有時候讀者問安德烈一些大問題,他也是以嘲諷打發過去。像剛剛我問安覺得中西文化各自最好的地方在那裏,他答「食物。」
安:有讀者問我,「人生意義是甚麼?」我覺得這些問題,許多很聰明的大學者都講過好多遍,我不可能用兩三句講出個扼要,而反正你遲早都會知道呀。我也不是只會嘲諷,有時候也會嚴肅討論問題。
龍:我反而覺得我們中文世界的作家最缺的就是幽默跟嘲諷,那叫做 ironic distance,至少我認為這是我的缺點,可是如果只有嘲諷沒有別的東西,就會是一個很糟糕的人。嘲諷加深刻思想、負責任的態度,及嚴肅的能力,才是一個 perfect match。

蘋:跟安通訊,會讓你想到跟自己上一代的溝通吧?中間有甚麼不同?

龍:這書裏面其實是三個世代。像我一代跟我父母,因為我知道他們在如何艱苦的情況下把 4個兒女帶大,所以我對他們特別好。他們沒有能力給我所能夠給安德烈的,可是按他們擁有的比例來說,他們的努力跟辛苦其實更大。可是我們當然沒辦法像這樣溝通。我父親本來不希望我做大學而是想我做小學老師,是我母親堅持,讀大學之後,我面臨的世界已超出他們可幫助我的,變成是我倒過來幫助他們。我們當中是世代差距,也有城鄉差距。

安:但你跟外婆有一點很像,那次外婆跟你說話,你覺得不耐煩,轉過頭你又黏住我,像外婆念你一樣念我。

龍:哈,我母親對我的愛有時讓我覺得受不了;我對他的愛,給他的壓迫感是一樣,我想全天下媽媽都是一樣。

Profile

1952年生於台灣高雄縣大寮鄉的龍應台, 1974年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 1983年獲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90 年間旅居德國, 99-03年獲台北市市長馬英九邀請出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長,近年於香港大學及台灣清華大學任教。 1985 年出版的社會文化評論結集《野火集》,是當代華文社會擲地有聲的經典作品,近年作品包括《面對大海的時候》、《請用文明來說服我》及《龍應台的香港筆記 @沙灣徑 25號》。

後記

龍應台一再強調,「《親》不是一本親子書。」親子書教人如何將孩子變乖,怎樣把所有步驟搞對,抱這心態翻書恐怕不會找到具體答案。總覺得教授就是這樣嚴肅的、有立場的,公司要我訪問龍應台,我從接電話開始便感焦慮,小心翼翼的翻開當時還未成書的電子版,一口氣吞了 128頁 A4紙的內容,再戰戰兢兢做訪問…… 我能理解安德烈,這一代人,沒太多場合需要我們嚴肅。實際上我也只比85 年出生的安大一點點。何必偏偏選中我?我嘀咕是這一個:找一個孩子來說服孩子。

撲飛

龍應台讀書會( 2)

內容:明天先有場讀書會,惜門票已派完。好在下月還有第二場,題為「 21世紀兩代的面對面」,龍應台與安德烈對談,馬家輝主持,普通話主講。免費門券數量有限,送完即止。


日期: 12月1 日(下午 3-5 )

地點:九龍亞皆老街 131號拔萃男書院禮堂

索取門券辦法:

( 1)網上報名: http://web.cosmosbooks.hk
( 2)郵寄:請於11 月 23日前連同貼上 $1.4郵票之回郵信封,寄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109-115 號智群商業中心 13樓「天地圖書」,信封面註明「索取龍應台讀書會( 2)
門券」查詢: 2821 5023

蘋果日報
A18 | 專欄專論 | 隔牆有耳 | By 李八方 2007-11-16
標示關鍵字
隔牆有耳:龍應台與安德烈的永恒擁抱

三年前,龍應台開始給兒子安德烈寫信,希望透過兒子的回信,讀懂18歲孩子的內心,信件斷斷續續在報章刊登,感動無數父母子女,一紙書信,潤澤兩代人的心靈,最近結集成書。好不好讓他出席記者會?龍應台問;這些小問題妳煩來幹嘛?安德烈答。分版稅給他,他會亂花嗎?想完又發覺,自己的舉動「太媽媽」。 龍應台常常「提醒」自己、「調節」自己,想靠近孩子,又怕孩子靠得太近。她拿日記簿邊讀邊吃吃笑,「兩歲時他不願一個人睡」,安德烈尷尬聳聳肩;他12歲後就不肯讓母親來抱,龍應台鍥而不捨扮樹熊,從後套兒子的肩膊,「那好吧,我就忍受一下,讓她抱一下。」昨午跟龍應台 、安德烈短短兩個小時的茶,龍應台 的答案嚴謹如演說,安德烈在鏡頭下自若卻不輕狂;龍應台覺得兒子「很酷」,自信、幽默,善於嘲諷,安德烈覺得MM慈愛又關懷。一本書誕生了,他倆最喜歡《給河馬刷牙》、《人生詰問》及《獨立宣言》三篇。安德烈說,「我很驚訝,她寫的遠較我好,她不會說『世界是這樣的,你應該去接受』,她會跟我分享她走過的路,每次我都期待她的信,期待上一次課。」

放手讓兒子遠走

龍應台破天荒接受了兩次讀書會的邀請,還接受傳媒專訪,口裏說喜歡香港的年輕人,希望兩代人可以藉此書了解溝通的重要。事實是,這36篇文字,是龍應台放手讓安德烈遠走前,給自己留下的信物,當作是,兒子給自己一個永恒的擁抱。

記者張嘉雯
*****
安德烈現身! 龍應台母子首同台

2007-11-15 19:38 TVBS
/黃重添 蘇瑜棻
知名作家龍應台最近以她和兒子的書信往來內容,出了一本新書,叫做「親愛的安德烈」,上次安德烈透過視訊和台灣觀眾見面,今天他和媽媽龍應台母子倆在香港,頭一次同台現身,對於大家眼中形象犀利的龍應台,安德烈笑說,其實私底下龍應台是一個溫柔的媽媽。
龍應台母子檔在香港首度同台現身,這也是龍應台的兒子「安德烈」,第一次在媒體前曝光,21歲的安德烈面對媒體沒有怯場,一派從容,對媒體侃侃而談,這個大家眼中「犀利」的母親。龍應台兒子安德烈:「我想她把所有的犀利,和鋒利都收集起來,變成情緒的夾克出門去,其實她本身講話很軟,跟在外面完全不同。」
台灣出生,8個月大就移居瑞士和德國,擁有多重文化背景的「安德烈」,現在在香港大學就讀經濟系,安德烈覺得「經濟」很好玩,龍應台則是覺得她這寶貝兒子很酷。龍應台:「他很酷,哈哈哈…,我們年輕的時候,比較被社會教到說,你要怎麼樣容忍,怎麼樣討好你身邊的人,他這個方面的性格比較,一點都不Sweet。」
母子兩分隔兩地,兒子又在德國長大,文化隔閡加上代溝難免溝通不良;不過,靠著E-mail和MSN,母子倆透過網路互相理解。龍應台:「你知道大概可以想像,藉著交談可以拉近距離,這本書會存在就是因為,我們彼此都認識到說,我們彼此的代溝太大了,你到底要怎麼樣接觸到對方,就是透過溝通。」
把3年多來和兒子的書信往返集結成書,龍應台說,也算是給自己和兒子的一個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