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2009

a link:馬英九專文感念經國先生:薪火相傳任重道遠

馬英九專文感念經國先生:薪火相傳任重道遠
http://www.cdnews.com.tw 2009-04-10 23:15:30

王鵬捷/綜合報導

 總統馬英九今(10)日發表「薪火相傳任重道遠-永懷經國先生」專文,推崇故總統蔣經國晚年推動多項改革,讓台灣憲政常態得以逐步恢復,兩岸緊張關係從此開始解凍,對台灣影響重大。

 中央社10日報導,馬總統藉這篇全長達上萬字的紀念專文,表達對蔣經國為台灣付出一切的由衷感念。專文刊載在「走過經國歲月」紀念網站(http://www.cck.org.tw)。

 馬總統在專文指出,近10年來媒體對中華民國歷任總統的貢獻作過多次民調,蔣經國總是名列第一,滿意度曾經高達七成。

 曾任蔣經國英文秘書的馬總統,細數他和蔣經國的深厚關係。他說,第一次上陣時他有點緊張,走到蔣經國與外賓之間的小板凳坐下時,因為身材壯碩(當時體重近90公斤),膝蓋頂到小茶几,差一點把茶杯撞翻,尷尬得不得了。後來蔣經國特別交代把小茶几與板凳間的空間拉開一點,以容納他這位新來的「胖秘書」。

 馬總統也透露蔣經國接受前華盛頓郵報發行人葛蘭姆專訪,宣布將解除戒嚴之前的過程。他表示,當時已有官員以「戒嚴揹黑鍋」,向蔣經國建議解嚴,前駐美代表錢復就是其中關鍵的一位。蔣經國兩度約見錢復聽取意見後,不久後蔣經國的三公子蔣孝勇即奉命電告錢復安排適當場合宣布解嚴,錢復也立即遵辦。

 他表示,蔣經國晚年另一項為人所稱道的政策,就是開放台灣人民到大陸探親,體現人道主義,為轉變中的大陸政策邁出重要的第一步,這個政策叫好又叫座,在國際社會也獲得極大的肯定。

 馬總統說,當蔣經國決定解除戒嚴時,遭到不少人反對;而決定開放組黨、解除報禁、開放探親、不設大陸代表,全都是重大的決定,也不是沒有雜音。他身為幕僚可以體會蔣經國那時的心境和遭遇的困難,但蔣經國每一次做決定,都很自信、很堅定。

 他表示,蔣經國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大力推動解除戒嚴、黨禁,開放大陸探親,解除報禁,推動國會改革,台灣憲政常態得以逐步恢復,兩岸緊張關係從此開始解凍,這些改革對台灣影響重大。

 馬總統說,過去21年來,台灣歷經5次國會全面改選、4次總統直選,也經過2次政黨輪替,台灣的民主已經跨越了歷史的里程碑,邁向成熟。而兩岸關係的改善,為台海的和平與繁榮帶來曙光,大幅降低戰爭的威脅,可見蔣經國當年決策的遠見與智慧。

 馬總統並強調,只要傳承蔣經國親民愛民的精神,大家精誠團結,勇敢前行,台灣一定會有更美好的將來。這才是紀念蔣經國最大意義之所在。

4/10/2009

a link:饕餮時間:春季清肺 润肺 养肺的汤粥

K,
讀了半天講經書,覺得人生實在太苦了。想不玩了,又不得。小女子想出了個法子,看看如此這番躲一躲,那些個“苦”是不是會忘了,這世間還有俺。
嘿嘿,蠢笨如小女子,想的法子就是:吃——!
“饕餮時間”重新開張!

讀那“三苦”、“八苦”,好像都把人之“食本能”,放在“度”外了。那么好了,吃好吃的,總是不虧“在生”吧,或許,也可以忘“苦”吶。

那天,看MAYBOY摳牙垢,小女子很是心驚:堅實如齒,都會存垢如此,那么,嬌嫩的肺又會如何?該死的煙。
於是,小女子一邊對MAYBOY實施控煙政策,一邊琢磨著要給他老人家“清清肺”。
“三苦”、“八苦”,我啊,頂頂怕的就是“愛別離”,不批準!我們仨,一個也不能少,也不能“壞了”。

俺能使的招兒,也就是個“吃”!好在,燉湯湯水水是小女子的最愛之一,這下有的玩兒了。
俺的瓦罐,“煲ing——Live”。
One more link: http://www.kutj.com/tj/200710/31269.htm

a link:王文華:活著的證明

a link:讀讀經書:四聖諦之“苦諦”

4/09/2009

a link:The British Library(大英博物館)

a link:梁文道《開卷八分鐘》視頻大集合


伊拉克战争烽火围城 图书馆长誓死守书
2009年01月21日 16:48凤凰网专稿
梁文道:每次遇到战争文化肯定就遭殃,人都已经要受伤、要死了,文化这个东西软绵绵的,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又怎能不遭殃呢?但是问题是我们不要忽略,在战火过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它要重建起来的时候文化起到的作用。

比如说我们举个例子,像伊拉克饱经战火、战乱,然后整个国家几乎陷入四分五裂局面的时候,它有多少的文化遗产失落了?大家想想看,两河流域上面的这个重要的古文明大国,它是人类历史上多么重要的一个起源地,它有多少的瑰宝,结果就在战乱之中被炮火掩埋了,毁灭了。

同时以现在这个伊拉克来讲,它也需要很多历史档案,它需要很多过去的一些资料,过去的一些文献,这个在将来这个国家它要重建,要重建它的历史记忆,要重建它的国家认同的时候,都非常非常的重要。但是问题是,在那么混乱的时期底下,有谁愿意去搞这种看起来非常遥远的东西呢?

有这么一个人,《烽火守书人》,我今天向大家介绍这本书,是一本非常重要、非常感人,这几年在全球的图书馆界引起轰动的一本书。它这个副标题叫做《伊拉克国家图书馆馆长日记》,作者就是萨德·伊斯康德。

其实除了这本书之外,另外有一个,我们知道伊拉克南部有个大城叫做巴士拉,这个巴士拉的中央图书馆馆长也有一个他的故事,还被美国的一些作家画成了儿童的绘本。那么这两个人的故事都非常有名,我今天先介绍这个萨德·伊斯康德。

萨德·伊斯康德本来是库尔德人,曾经参加过库尔德游击队对抗萨达姆,后来他到了英国就改行了,成了一个非常斯文的文人,在伦敦大学的政治经济学院拿到国际历史的博士学位。2003年的时候,当时美军攻入伊拉克,他受到号召要回去重建自己的国家,因为过去他是库尔德人,现在可以名正言顺回到巴格达了。

干什么呢?就是干这个伊拉克国家图书馆的馆长,我们想象一下,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这里面就写的非常清楚,当时的伊拉克国家图书馆,除了馆舍受到严重毁损外,图书馆文献遭到抢劫或者是烧毁,古迹、档案、文件遗失了60%。

有的是被人炸了,人家看到烂纸就拿来烧;有的是被别的国家趁战乱的时候派人进去偷,因为里面说不定有很多伊拉克原来很重要的国家机密档案;还有更大部分的是被美国带回去了,那么这就是这位馆长最近几年一直在抗议的地方。

然后珍善本书遗失90%,手稿损失25%,这还不止,而且我们看到,他这本书里面,这本书其实是他一个日记,这个日记是发表在2006年到2007年中间,大概是9个月左右的时间,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也就是BritishLibrary的网页上面去刊登出来的。

而当时,这个日记一刊登就引起轰动,因为大家全世界的同行就在看着这位国家图书馆馆长,自己的同行,每天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我跟你描写一下,那个生活是这样的,就是每天这个图书馆,供电大概是一、两个小时;每天窗户玻璃都会破,因为随时有枪扫射进来。

动不动今天上班就说,这儿又给炸了,昨天整理好的一柜子书,地上又乱成一团;有时候你会上班的时候听说今天有个同事没办法回来了,为什么?因为他妈给人杀了;那天又说那个人的弟弟失踪了,被绑架了;甚至你是目睹自己的同事怎么样在这个战火之中就牺牲了。

而每天上班都是提心吊胆,为什么?因为这个图书馆所在的位置特别特别的险要,是什叶派、逊尼派两派都想争夺的地方,两派都跑来找这个馆长说,我们在你们房顶在机关枪行吗?那他当然要拒绝。

其实当时的伊拉克已经乱到一个什么程度?就是这个伊拉克所谓的新政府,比如说主管这个图书馆的文化部,这个文化部的部长是属于逊尼派的,另外一个部,像国防部说不定是什叶派的。这两个部门自己会打仗,就是自己底下有民兵去打仗,最后他这个图书馆馆长的上司,这个文化部的部长要被通缉了。

为什么呢?因为他派人去谋杀另一个部的部长,这是当时伊拉克的情况;然后每天上班,你都会觉得今天可能是最后一天上班。在这样的情况底下,到底这位伊斯康德他想做什么?他为什么要当这样的一个图书馆馆长?为的就是要为这个国家,自己的祖国保持一丝历史的、文化的一个命脉。

然后我们就看这本书里面有很多的片段,简直是吓人一跳。例如说有人送回一些馆藏过来,用警车送过来,那么他们就劝人千万不要用警车,因为警车才是恐怖分子袭击的一个主要的目标。然后又有一天,他是被这个国家的警卫,叫做国民卫队拿枪指着,对着他开了几枪,去吓唬他;然后又有一天,他的同事又牺牲了。

那么在这样的环境底下工作,我觉得最让人看着难过的是什么呢?就是每一回他一高兴他一写,这位馆长在这个日记网上的部落格里面一写自己高兴得东西,我看了就伤心。为什么呢?他高兴的东西,全是一些你觉得最微不足道的事情,比如说今天供电供了六小时了;我们这个月进馆的读者的数量,从上个月的60人,现在上升到100人了,人们开始回来读书了。

看到这种地方,你看到这个整馆的馆员那么兴奋,你就觉得很难过很难过。比如说他们热心到一个程度,就是有读者进来说想看某本书,但他们没有,他们立刻派人出去冒着炮火、冒着被绑架的危险,跑到市面上想去买书。

真买不到的时候,就透过这个国际合作,因为全世界知道这个图书馆的故事,大家都愿意支持,每个图书馆都想办法要帮忙他们,把这些他们需要的书,需要的资源送去给他们。于是伊斯康德就成为了一个最近两年,在国际上面屡次获奖的这么一个了不起的图书馆的馆长跟这个文献保护者。

但是为什么伊斯康德最后要放弃继续写这个日记呢?是因为他越来越觉得不安,他觉得每天写这些日记,好像在剥削自己的同事跟自己身边人的那种苦难的生活,拿他们的鲜血、拿他们的眼泪、拿他们受的折磨,来博取全世界的同情。

他说他不需要这个,他现在要的就是继续在战火底下,在混乱的局面底下好好的做下去,而还好,听说伊拉克最近局面缓和,他的读者人数已经每个月上升到900人了。

《开卷八分钟》凤凰卫视中文台

首播:周一至周五17:05—17:15

重播:周二至周六02:50—03:00,11:30—11:40

a link:金岳霖:一言難盡的“哲學動物”

4/08/2009

a link:《东邪西毒》其实是个开窍过程

K,
昨天看完《東邪西毒》,獨自迎風流淚。
這是一部得獨自一看再看的戲,實在是太"人戲"了,好像要為人這個物種的情感制作符號。然而,真的有符號么?

生命之輕,更難讓人承受。

對于男女之間的情感"游戲",這些個日子小女子好像越琢磨越迷糊,不知道自己想出的這“情感擂臺女子三境界”,能讓自己個兒認同多久,也不知道自己現在到底在哪個境界。
傻——尚屬可愛;
蠢——已經可惡;
煩——令人討厭。

剛給MAYBOY提問,他說,不至于這樣評價自己吧。我想,人貴有自知之明,更高更低的境界,咱還都夠不著。
他沒有回答。我能等。

芭蕉妹妹的名言:不能太把男人當回事兒,不然準輸!讓后就告訴趙四和俺,剛又“槍斃”一個。
小女子覺得,她還沒有得到可以“悟”的平臺。

東邪西毒
這十五年來,總有些電影想要再看

文章日期:2009年4月9日
【明報專訊】編按:九四年王家衛的《東邪西毒》公映,令很多人看迷了眼。今年電影節上映的終極版,導演剪走部分武打場面,還林青霞的國語原聲,加入馬友友的提琴配樂,再造經典。這十五年來,總有些電影你想要再看。

很多年之前,我看過一部戲。任何人都可以在九十分鐘內從光天化日墜入五里雲霧,只要他碰巧看的是《東邪西毒》。我不介意別人是否中途退場或半途入眠,我只不過希望他們不要在我身邊打呼。

惘然離場的時候,我知道了一個人,因為有點近視眼又不喜歡戴透明鏡片,所以很多年之後,他在江湖上有個綽號叫墨鏡。

「今年五黃臨太歲」,到處都是金融風暴,有風暴的地方一定有商機,有商機,就有好電影。

「看來你的年紀也有三十出頭了,這三十多年來,總有些電影你是想要再看,有些導演你總想能見上一面。有個故事曾經打動過你,也許你想過要買一個拷貝,但是你買不起,又或者你覺得有DVD看也算不錯。其實,看DVD哪有看菲林那麼過癮。現在有個機會,只需要一點銀,就能讓你在銀幕上重溫,你儘管考慮一下。」

其實重新製作一部電影不是那麼容易,但是為了尊重自己團隊的歷史,為了紀念曾經熾熱過的創作衝動,墨鏡決定冒這個險。離開藍莓之夜以後,他重回倉庫,在沾有水漬的舊菲林裏網綴吉光片羽,開始另一種生活。

三月二十七日,《東邪西毒終極版》上海首映。那天黃曆上寫,「初一,早春,冬風解凍」,就是說,是一個新的開始。

黃金點點,欲迷人眼,一團團墨印化開,重新製作的片頭,濃墨重彩好似流動的油畫顆粒,是影碟中永遠無法看真的驚豔。

精神分裂的慕容嫣叫人心碎,復仇要付出代價,執念也要。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明哲保身,主動淡化了心中的執念,以求換得人格的健全。此刻卻又在堂堂大燕國公主身上看到隱藏在心裏的、神經質的不斷眨眼,不斷搖頭。不不不,不是這樣,你叫我怎麼說呢?一說就是錯,只有獨孤求敗罷了。

為了在目盲之前湊夠盤纏回鄉見老婆,盲俠不惜以一敵百,哪怕最後結局只是具會說話的屍體。寂寥的身影握劍坐山苦等馬賊,愈等愈晚。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放蕩不羈的多情種子黃藥師,為了知道被愛的感覺,坑害良家婦女及其配偶無數。可憐歐陽鋒,只知年年驚蟄有朋自東方來,臨死也不曉得大嫂原來早已被東邪接去東海住,連自己的小兒也落得面朝大海、寡言發呆。

最後能帶老婆闖蕩江湖的只有洪七,也許情場和戰場一樣,簡單的人較易獲勝。

追往事,去無,盡數為沙掩。

夢裏面,依稀還是心上人年輕時的容顏,著一襲青白素衣,手中鮮花盛開,清風半點,素月分輝,正是良辰似錦,一轉眼卻已到急景凋年。


以前我聽人說,如果電影夠好的話,淚從眼眶裏出來的時候像風聲一樣,很好聽。想不到第一次聽到的,是自己流的淚。

然而我終究已過了可以被一部電影改變價值觀的年齡。箴言依舊動人,少年已經遠去,所以請原諒我只是一門心思關注那些被銀幕首次放大的細節:林青霞的眼瞼,張國榮的睫毛,張學友的瞳仁,梁朝偉的牙。慕容燕的豹紋髮網,大嫂暮年凌亂的絳唇,桃花曼妙的玉腿,雞蛋孤女臉上的淚印,洪七被劈飛的一截手指。陝西榆林洞窟裏層疊的青石,三四根枯枝點燃的星火,騾子和駱駝的眼睛,歐陽鋒長髮披散策馬遠去,一騎三回頭。

王家衛用金庸的瓶子和古龍的酒釀出一醉生夢死,少年人飲之微醺,青年人飲之痛心,中年人飲之忘情。江湖兒女,數段情恨,千言萬語,欲說還休。最後能吟出來的只有寥寥幾個名詞——東邪西毒北丐,刀劍草鞋桃花。像「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斷腸人在天涯」。

四月初,春分已過,清明將至。每年這個時候,都會有一群人齊聚起來追念一個人,他的名字叫張國榮,這個習慣已經維持了六年。

「還記得我們是怎麼認識的嗎?」

「當年《東邪西毒》裏八大巨星同走江湖,我年紀輕,八個人的名字都知不全,最記得那個長小鬍子的西域人,和他眼睛裏時不時閃過的一絲嘲諷。」

「你當時有多大?」

「應該還在上中學吧,放學以後無聊,又看膩了武打小說,我只是打算到學校附近的戲院看一場金庸戲而已,沒想過會認識你。」

「為什麼老看歐陽鋒?」

「因為好面善。」

「我唱過一首歌,裏面有一句詞是:人生沒有我並不會不同。你聽過以後,就可以忘掉從前的事。」

「你知道獨自追憶和集體回憶的分別嗎?一個人,會愈想愈寒;一群人,會愈思愈暖。」

當愛還沒有成為往事,我趕去看了一場十五年前的原版《東邪西毒》。

不小可:「你覺得情節變化大不大?劉嘉玲說這次重新剪接後看明白了很多呢!」

可不小:「其實我覺得理順情節反而失去了當年顛三倒四中流露的漫不經心。導演想要遷就大眾民心我是理解的,當年他走得太快,快了不止五年,即使放到今天,這部澤東的開篇之作也可領風氣之先。然而選在這個時候實化情節、弱化哲思,我是覺得有點可惜。」

不小可:「那你覺得音樂怎麼樣?大提琴擅長抒情,終極版用它替代了原版末段的西域梵音。一些原來並沒有畫外音的段落,也加了背景音樂。」

可不小:「我一直覺得陳勳奇的音樂已經好到無以復加,所以之前實在很難想像新的配樂會是如何,幸而改動不大,只像是在陳勳奇的樂隊裏加了一位大提琴師,而我也喜歡馬友友。不過如果可以的話,能不能保留『壎』的聲音呢?沒了這種樂器發出的空空聲,我總感覺沙漠的滄桑也少了一縷。」

不小可:「不過這一次加了從前未曝過光的片段哦,又做了新的效果,添了黃沙漫漫的厚重感,很多鏡頭看起來像油畫一樣美。」

可不小:「可我還是更喜歡從前那種古拙的味道,有些鏡頭固然美如油畫,卻也有一些,因為顆粒過大顯得不太自然,像玩photoshop不小心曝光過度。而且,我知道有些菲林已經無法復原,所以洪七老婆餵他吃粥、黃藥師在東海削梨等鏡頭終極版裏都缺失不見了。還有些鏡頭,聽導演說是有像無聲,也無法再用,但願今後出碟可以收作花絮永遠保存吧。」

一個人太較真,或多或少總會左右互搏一番。其實不小可、可不小,只不過是同一個人的兩種身分。在這兩種身分的後面,躲藏一個念舊如新的人。

初七日,晴。涼風至,宜出行觀影,忌衣衫單薄。我決定再去看一遍終極版。

電影什麼時候放,是有時間表的,可是哪裏有粵語原聲,卻沒有人知道。我在城裏轉,希望找到放映原聲的影院,但是我猜一周前的首映很可能是唯一一場。

「聽說這一帶有終極版看,不知道是不是原聲的?」

「只有國語配音的你看不看?」

「也罷,就看看這次的配音比十五年前的如何。」

……

「我根本就不該來。」

「怎麼?你嫌配音演員音色太嫩,襯不起角色的滄桑?」

「嫩倒還在其次,關鍵是,發音浮而且虛,以為咬字不實就能表現人物的漫不經心,很多地方的重音又用得不對,該瀟灑的時候過於認真,該認真的地方又失之輕佻。更何,粵語有許多拖長的尾音,用國語根本無力表達。」

「我也覺得找一個京片子來配歐陽鋒實在有點荒唐。」

「你誤會了,他的配音甚至還不是最令人絕望的。給盲俠配音的那位,聲音裏充滿泥土氣;給丐幫幫主洪七配音的,反倒像個義正詞嚴的地下黨。畫面和聲音,像出自兩部電影,一水一油,怎麼都融合不到一起。」

「那怎麼辦?」

「幸好,粵語碟我看過幾十遍,是到了運用想像力的時候了。」

散場時分,天開始下起濛濛細雨,暗黃的街燈照在潮濕深黑的柏油路面上,碎成點點流金。從炙熱的沙漠走進雨疏風驟的夜,剛才的一切就像一場毒日頭底下的夢。回到現實中的人滿心悵惘,只想馬上找個人相擁而亡。

第二天,早晨九點,我跟平常一樣繼續上我的班。等年假的時候,我會跑去香港,我清楚地記得曾經有一個人在這裏生活。其實「忘了我就沒有痛」只不過是他跟我開的一個玩笑,你愈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忘記的時候,反而記得愈清楚。我曾經聽人說過,當你不能夠再擁有,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記。
我終於明白王家衛為什麼要做終極版,這些風華正茂的畫面,記載了他們最好的年歲,而今,每一個鏡頭的重現,都像是導演給他的愛將們新寫的情書:你以為我們之間已經完了嗎?不,這才剛剛開始。

[文/不小可、編輯:曾祥泰]
三個第一名
文章日期:2009年4月10日
【明報專訊】終極版《東邪西毒》美豔如現代水墨,姑且不談什麼寓意哲理,僅就視覺享受而言,已是盛宴,坐在黑暗裏,眼睛睜大三小時,套句俗語,「美不勝收」,俗語有時候也真貼切。
然而美歸美,卻亦阻止不了輕薄如我者的調笑戲謔;散場後,我對一位有份參與該片製作的朋友說,《東邪西毒》贏了三個第一名。
首先,這部片是史上最難懂的武俠電影,首映之後十五年,竟仍有人在爭論「它到底想表達什麼」、竟仍有人高喊「我看不懂」。而在可見的將來,類似爭論仍必持續,它對兩岸三地觀眾構成了永恒的觀賞挑戰。
其次,這部片是史上最色彩鮮艷的武俠電影,紅橙黃綠青藍紫,黑白灰棕粉杏金,該有的顏色都被塗在畫面上了,配上馬友友的大提琴,每筆色彩都像懂得凌空飛舞一樣,活起來了,不知何故,令我聯想到京都的櫻花時節,站在花下,見花之美,心底湧起的卻是「殘念」的衰頹崩壞之感。
最後,這部片是史上最「情色」的武俠電影,從頭到尾,不管是獨白或對白,無論是回憶抑或思慕,說的都是慾望流動的渴求故事,善男子善女子,不陰熾盛,愛別離,求不得,可憐得很。
朋友哈哈大笑,聽懂了前兩點,但對第三點又似乎不知所云。
我只好下個注解了:你敢說它不情色嗎?這部電影的情節集異性戀(男女相愛相求)、人獸戀(別忘了劉嘉玲痴痴摸馬)、同性戀和變性戀和自戀(都集中在林青霞的角色上了)、亂倫(小叔子和嫂子)……於一身,每個人都是愛戀的主體,又是被戀被愛的客體,但當客體說出一聲拒絕,便又變成傷害別人的主體。電影裏,每個人的眼神與其說是怨恨,不如說是春情流露至氾濫成災,把鏡頭與鏡頭之間串連起來的,其實不止是配樂或旁白而更是角色與角色之間的渴慕眼神。
朋友搖頭苦笑,不想同意,卻又不敢表達不同意。
於是我更進一步,下個把朋友氣死的結論:這其實是一部 7 P 武俠片。史上最強,不可不看。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a link:頭未梳成不許看--關於《小團圓》的出版

今明兩天中外學者談張愛玲
文章日期:2009年4月9日

【明報專訊】《小團圓》近日出版,掀起兩岸三地一片鬧哄哄的張愛玲熱,其實國際學術與文化圈對張愛玲的熱度,早就在兩年前李安的《色‧戒》上映時已經燒得火紅。張愛玲的母校香港大學文學院終於舉辦「張愛玲國際研討會」,邀請各地文學學者探討張愛玲的英語寫作、作品翻譯以及《色.戒》等其他作品。

港大在今明兩天舉行「張愛玲:兩種文化傳奇」英語講談,出席講者包括: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黃心村教授,嶺南大學梁秉鈞教授、沈雙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何杏楓教授,香港大學Gina MArchetti教授、雷金慶教授及張美君教授,美國奧勒岡大學桑梓蘭教授,奧伯林學院蔡秀粧教授,以及長老會學院Karen Kingsbury教授等。

講座詳情

時間:今日上午10:00至下午6:00

明日上午9:00至下午4:30

地點:香港大學本部大樓2樓畢業生評議會室

查詢:2219 4476

網址:http://arts.hku.hk/eileenchang

押著Mayboy去洗牙



今天是2009年4月7日。
晚八時,俺押著Mayboy去“完成”洗牙任務!!
這家伙,只知道一根根熏煙,還道:“好煙入口,甜絲絲的!!”
哼!
結果,一根根悶著熏,好handsome 一boy,硬是把一口牙齒,里里外外熏如窯洞:“如果流行垢牙,如同人家茶客“養壺”,您老倒是有望奪魁喇。”這不,“操刀”的漂亮女護士都說:您這口牙,真是@#¥%……&×

俺倒沒別的,只是如高寶所說——占有欲特強@@可俺咋能占有一個“黑牙仔”!!還是吃開口飯的律師!!
這不,昨兒兄妹幾個聚會,三哥笑話俺:你家沒買牙膏。氣死人!小女子恨不得讓高寶用一口雪白的“狗牙”,啃他幾口!!
“高寶,你瞧見了吧,二十歲前,人家會說:你媽沒教會你刷牙。二十年后,人家就會詆毀你老婆大人啦。至少,將來不能讓你丈母娘,詆毀你的媽咪吧,那叫“睚眥必報”。”

嘿嘿,MAYBOY今兒倒是頂頂乖的,讓小護士拿著尖尖的洗牙筆,一點點摳了兩個半小時。小女子看著他老人家乖乖地躺著,嗚嚕嚕有話說不清,笑得肚子痛:“今后好好刷牙,免得來受罪。”
"摳牙術"后,小女子俺快手立此存照:“今后每天刷牙后,以此為對比照,只能保持,不能退步。”
“要——命——啦@#¥%……&您不知道,抽煙可以防蛀牙@@”
“!@#¥%……&×()——

4/07/2009

a link:還是昆曲:又聞張繼青、姚繼琨老師

a link:閱讀時光:錢理群《我的精神自傳》


我的精神自傳
作  者: 钱理群 著
出 版 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2-1
字  数: 350000
版  次: 1
页  数: 378
印刷时间: 2007/12/01
开  本: 16开
印  次: 1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63369171

# 書名:我的回顧與反思──在北大的最後一門課
# 作者:錢理群
# 出版:台灣/行人
# 開本:14.8 x 21cm
# 裝訂:平裝
# 頁數:352
# 定價:380
#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 ISBN:978-986-83442-8-0

K,
呵呵,早上胡蘭成和小屁顛兒遛媽咪,我們去了南沙路的新華書店。
查廣西師范版錢老的《我的精神自傳》,電腦顯示還剩唯一一本。“不一定找得到哦”,小店員說。一絲絲惆悵剛劃過,另一個妹妹走過來:“我知道在哪里的。”
好久沒有這樣一瞬間的悲喜交加了@@

本書介紹———

《我的回顧與反思》是錢理群在北京大學最後一門課的講稿。在北京大學任教二十多年的錢理群,在二○○二年退休前夕,決定以自己為研究對象,講述個人生命歷程,同時總結二十世紀以來中國思想的變遷。

錢理群在一九九九年被票選為北大最受歡迎的教師,在北大的講課曾經風靡一時,各系甚至各校的學生都會慕名前來。他的學生、現任北大副教授的孔慶東,曾如此描述錢教授的上課情形:「他洶湧的激情,在擠滿了幾百人的大教室裡奔突著,回蕩著。他深刻的見解,時而引起一陣急雨般的掌聲,時而把學生牢牢釘在座位上,全場鴉雀無聲。」

如此影響了一整代北大學子的激情,如今濃縮在這本自我生命與整個歷史交錯的書中。對他來說,「學術的探討,同時也是生命的掙扎;對研究對象的發現,也是對自我的發現」。換句話說,藉由這本書,我們不但可以瞭解一代學者的生命歷程,更可以理解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關鍵問題。

被人稱作「好為人師」的錢理群,更愛與年輕人在一起,即使被嘲笑有「青年崇拜」也不以為意。他自認欠了年輕人的債,認為自己這一代沒能把國家社會搞好,結果讓孩子來承擔,極為不公平。這樣的欠債感、罪惡感,構成了他教學與寫作的驅動力,也讓他決定在北大退休之後,仍要回到當年下鄉的貴州從事中學教職。

錢理群的出身與經歷都可以視為中國的一個縮影:他的父親是對台灣農業貢獻良多的錢天鶴,他的一位哥哥與姊姊則是共產黨員。父親為了救國,加入國民黨;哥哥姐姐為了爭取民主自由,加入共產黨。這使他對國共兩黨時都帶著很深的感情,無法絕對站在任何一邊。對此,他所能作的,就是寫出歷史的複雜性。

本書以一種「精神自傳」的展現方式,細細回顧數十年來的治學生涯和人生故事,其清醒與深刻的自省鑄練出文字中飽含的情感,是認識現代中國知識分子心靈的重要著作。本書內容曾在去年以《我的精神自傳》(廣西師範)的上篇出版,並獲得大陸《中華圖書報》「年度十佳圖書」,不過內容經過刪減,繁體版則呈現完整上課內容。

作者簡介———

錢理群,1939年生於中國重慶,長於南京,祖籍浙江杭州。21歲因「反右運動」被分派至貴州偏遠地區任職中學教師18年,後又於民間底層親歷文化大革命。文革後考取北京大學研究生後,留校任教二十餘年。2002年退休回到貴州與中學母校關注語文教育,並持續關懷社會底層,與中國現代文學史、思想史的研究,至今仍著作不輟。

錢理群被譽為八○年代以來中國大陸最具影響力的人文學者之一。他自許為「一名思想界的戰士,一個永遠的批判者」,同時又站在關懷底層人民與弱勢的基礎上。他以研究魯迅、周作人等五四時期的中國現代文學而著稱。於北大任教時因其獨立自由的思想與言論,而一度被禁止作全校性的公開演講。1999年獲北大學生票選為最受歡迎的教師,並被視為北大「獨立、自由、批判、創造」精神的象徵。

著有隨筆集《拒絕遺忘》( 2007,牛津大學出版,本書為繁體本,以下皆為簡體本),《豐富的痛苦》(1993)、《心靈的探尋》(1988),研究專著則有:《大小舞台之間:曹禺戲劇新論》(1994)、《凡人的悲哀:周作人傳》(1995、《魯迅作品的十五堂課》(2007)等。以及主編《新語文讀本》(2003),及《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1998)、《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三人談》(1988,與黃子平、陳平原合著)等書。

各方薦詞———
老錢是一個北大精神象徵,中國批判知識分子標誌性人物。現在北大第一神話和傳奇,簡直就是北大的聖人。──蕭夏林(文化評論家)

錢理群的思想,通過北大和其他學校的課堂,輻射出去,影響了整個80年代的中國青年界。他的專著出版很晚,但他的魯迅觀,他的周作人觀,他的中國知識分子觀,他的現代文學史觀,早已成為一代學子共同的精神財富。──孔慶東(北大中文系教授)

六十多歲的錢老始終懷抱著一股感情的熱流。書裏洋溢的孩童的天真、倔強,匹配了冷靜和義無返顧的決絕,尤為震撼人心。學術不是孩子,但學者應該保持兒童式的懷疑、好奇、赤誠、窮追猛究的激情。向上的天梯孤絕傲立,為什麼還要讀錢理群,已不言而喻。──大眾日報黃亞明(書評人)

從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代知識分子的痛苦和徬徨,他們在逆境中的掙扎與思考。因為他對自己精神世界的袒露,我們也就更能理解魯迅對於他的重要意義。在他那裏,「所有的學術討論,對外部世界歷史與現實的追問,都最後歸結為自我內心的逼問,對於自我存在的歷史性分析和本體性追問:我是誰?我何以存在與言說?」──新京報

錢理群堪稱中國現代文化「所化之人」。他全面系統研究了從魯迅、周作人到曹禺,從艾青到穆旦,從五四新文化到左翼文學,到四十年代文學的歷史,他的獨特的研究方式,用他常用的話說是「將自己燒在裏面」,「學術的探討,同時也是生命的掙扎;對研究對象的發現,也是對自我的發現」,能使我們經常能從錢理群身上,看到他研究對象的影子。──薛毅(上海師範大學教授)
書腰文字

推薦人———

李家同 前暨南大學校長

李歐梵 文化評論家

陳平原 北京大學中文系系主任

陳光興 交通大學社文所教授

聯合推薦
我是理想主義者的磁鐵
錢理群

文章日期:2009年4月7日

【明報專訊】2002年,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錢理群退休了。

他曾獲選1999年「北大最受歡迎教師」,離校前分享自己尋探學術的歷程,主講一系列十場講座,各系甚至各院校的學生都來聽講——平時課堂就常有許多非北大學生的青年慕名旁聽——看他情緒高亢、汗揮如雨地在黑板前手舞足蹈地講課。

他退休這幾年來,雖然每天在家於電腦前密密寫作,卻與全國同懷學術與教育理想的「民間知識分子」一起謀事,或編書,或演講,以求改革中國教育。

他朗聲笑說:「我吸引了很多理想主義者過來。」就像磁鐵一樣,卻是同性相吸。

內地近年明星學者甚多,不少大學教師曝光傳媒,特別是《百家講壇》,叫海內外熟知原本只有學術圈子才認識的名字,像易中天、紀連海、錢文忠等等。可是邀請多次,錢理群卻總是拒絕。

他甚至批評過當中最紅的講者于丹:「她最有名的一句話是『幸福不在於物質,而在於內心』。可是許多中國老百姓第一個問題就是物質,不能對他說外邊有多大煩惱痛苦都不要緊,只要內心平和就好。這對現實會起什麼影響?等如鼓勵安貧樂道,被壓迫者別反抗,也等如說政府不必負責了。」他似在學院的象牙塔,批判火力卻是猛進。

他針對的是于丹發言的內容,並指不能原則性反對電視傳播的形式,「因為的確向民間傳播有很大的作用」,他婉拒邀請,倒是因為性情不合——來港參加學術研討會,甫回酒店房間,他就趕緊將皮鞋換成舒適的布鞋。「電視不可避免有表演性,我會很不自在。」

錢理群退休數年,學術與思想的影響力仍然不減,甚至延伸到民間深處。

身為魯迅研究專家,他曾編《中學魯迅讀本》,並以此為教材,到母校南京師範大學附中、北大附中,以及北師大實驗中學等全國三所著名中學,各花一整學期試驗由大學教授向中學生講授魯迅文學及思想。

實踐教育理想的局限

他在教學裏體會到教學體制於教育理想的實踐局限,不論老師,亦及學子。初始,學生僅一兩百,後漸減至二三十。「有學生給我寫信:老師我看到你失望了,可是你要知道,在你之前的課,我們被灌輸了一整天『要考上大學』,好不容易下課了就狂奔過來,我們是願意上你的課的。」錢理群事前其實亦知道高考對師生的壓力,由是課程只安排予高一、高二的學生,不敢打擾高三學生應試的正規課程,甚至對來上課時已經累透的學生滿是負疚感,只是學生也坦率直言:「到了高三我也不能來上了。」

不過留下的學生讓錢理群很欣慰,覺得魯迅與現代學子仍有生命的溝通,能建成心靈的通道:「作業裏孩子用自己的語言寫讀後感,像有個學生說『魯迅像金庸筆下的俠客,筆墨有無形的殺傷力,冷氣逼人』,對魯迅的理解相當到位呀!」憶述時,他開懷地呵呵大笑。

《中學魯迅讀本》之後,錢理群又關注小學教育,又編了《小學魯迅讀本》。

被魯迅逗樂的小學生

在北京,他常常收到來自各地的電話。有天他接到魯迅家鄉紹興一位小學教師來電,請他幫忙看她為小學生編輯的魯迅文章。錢理群本來也有猶豫,「我不懂小學教育」,不敢立即答應,只是看過書稿以後,他為老師的積極熱情感動,由是與她合編,將長文章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刪節成為四個小文章〈百草園〉、〈美女蛇〉、〈雪地捕鳥〉、〈三味書屋的老師〉,集結其他文章編成不同單元,「魯迅是很懂得兒童心理的,小學生讀得很有樂趣,會覺得魯迅捕鳥時真笨啊」。孩子被魯迅逗得樂極,亦從小埋下錢理群孜孜發播的普及魯迅的種子。

「我們的理論是,魯迅是要讀一輩子的,」年幼時先學文字,以後再學他深邃的思想。

與民間前線教師的相處,啟發錢理群寫成了兩套書稿《做教師真難、真好》及《語文教育門外談續篇》,今年將要出版。他更感念民間前線教師的力量,特意提到一個湖北農村的基層老師。

「他患過小兒麻痺,家裏供不了他上大學,高二就輟學了。一直靠自學成材,做了民辦學校的教師,也成了我的讀者,彼此有精神上的交流。」

可是這位教師因抵制同事鼓勵學生作弊應付高考,學生成績連續三年最差,被學校開除。幸好他在地方亦是小有名氣的作家,事情曝光,輿論嘩然,老師才保留教席。然而他顯露特立獨行的傲骨,自去了廣東民辦學校,繼續他的教學理想。

錢理群收集了十個民間獨立知識分子的故事,希望為他們著書,存留身影,「我要向他們脫帽致敬。中國教育裏高層太貴族化了,總是自憐自戀,『我多麼壓抑呀、我多麼了不起呀』,這也只是偽貴族,真正貴族像孔子,是會到群眾去的。」

百姓多苦 百姓多好

仰看社會上流,錢理群只看到灰暗的前景,然而放眼基層,理想主義者如他卻看到中國光明未來的希望。「雖然他們處境很艱難,比例也很少,但絕對量不少,還會組織起來,這就不是孤立的力量了。」他知道福建有教師,在網絡上組成「一加一讀書俱樂部」,每人讀一本書,在網上發表讀後感,再定期相約在某城市聚會討論,「那強烈的共鳴可是一生中最愉快的時候了」。

自下而上的民間改革力量,教師以外,還有民間組織。「民政部門統計,中國現在有三十萬種非政府組織。我自己計算了一下,假設每個組織有志願者三十人,又有三十名受益者,這只是很保守的數字,但已經各有近一千萬人了。」

「青年志願者是理想主義者,追求精神的滿足,都是社會的異類,這是最可貴的。」錢理群願意為培訓他們而經常去演講。

「八十後」常被認為是「令人擔心的一代」,他們最大的問題是沒有信仰,「其實每一代人都被長輩批評,不滿的理由也都差不多,不外乎書讀得愈來愈少,字寫得難看,我們那一代的前輩劉半農對三十年代生的青年最有名的罵名就是『算了吧』。可是每一代都有自己的問題,也都能靠自己解決。」他如此鼓勵青年做志願者,引來掌聲雷動。

他要將與「八十後」大量的通信結集,寫成《致青年朋友》,也發動他們去社會底層,「便會明白兩個道理:一是中國百姓多麼苦,另外是中國百姓多麼好。」
《我的回顧與反思——在北大的最後一門課》

出版:行人/台灣

[文/鄭依依 攝/何家達 編輯/曾祥泰]

4/06/2009

被走,總是很蒼涼




右擊圖片,選圖片另存為,可以下載大圖。
赵四(522097714) 00:57:17
布拉基勾起俺太多回忆,当年俺多羡慕能穿上布拉基的女娃呀。
赵四(522097714) 00:58:01
可惜俺是老丫,所有衣服都是捡姐姐的。
关关(289834164) 18:42:04
紅紅明天幾時在家啊,今兒給拎了兩瓶正宗的鎮江恒順香醋和浙江紅醋,給醋壇子!!
关关(289834164) 18:42:25
嗯,可臭美喇
关关(289834164) 18:44:22
晚上去送周文彰了,他們有個網球俱樂部,毛省長在張羅的,小姜省長也是成員,遇到一幫官場上的老友,球場上都還像個人樣。振孝的球打得還可以@@
关关(289834164) 18:46:00
周明早走。唉,我就見不得人離開。總覺得大家在一起,在島上都折騰這些年了,老友記多好,大家一起變老多好。
关关(289834164) 18:47:18
不過,走的人,總是占了上風,有權利意氣風發的;被走,總是很蒼涼。
遇到多年不見的老友ML,當年報道三亞以“炸樓”促“爛尾樓”處置,我們曾一起弄出過不小的動靜。如今想來,恍如隔世。我說:再也折騰不動了。ML說:能打得動球就很好了。K,友,還是老的好。我們有一起走過的歲月,這是誰也改變不了的,管他世道如何變。
关关(289834164) 18:51:31
今午,忽然接到振孝哥哥的電話,想要召見我們兄妹幾個。今年還是第一次聚呢。賞了一堆肉肉給俺們嚼,結果,不知是雞還是羊,塞了俺的牙縫縫,這會兒還弄不出,好痛。我對高寶寶說,你們幾個長大了,記得輪番請我們這幫老家伙吃好吃的。俺們吃得動,就是身體還不錯,那就是你們的福氣了。等到看著好吃的,都沒有胃口了,那就是真老了。
关关(289834164) 18:57:17
哥幾個人,都是生的兒子,兒子如今都高過爹地了。我將大年初一和高寶,關于他一生如何維系和爹地關系的談話,如實稟報,得到一片相應。振孝又講起當年如何從父親手上接過大權的一幕。
人生如浮云,不知不覺就這樣走了過來,得到兒子的喜悅還在眼前,咋就面臨著兒子將要成人,精神和力量上要和老子分庭抗禮了。

4/05/2009

a link:閱讀時光:羅蘭巴特《戀人絮語》


恋人絮语
作  者: [法]罗兰·巴特 著
汪耀进,武佩荣 译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88
字  数: 193000
页  数: 281
目录
罗兰·巴特和他的《恋人絮语》
本书的问世
本书怎样构成
“我沉醉了,我屈从了……”
相思
“真可爱”
执著
鼻子上的疵点
焦灼
追求爱情
可怜相
无类
等待
墨镜
“各得其所”
灾难
快乐

“一切尘世的享乐”
“我为对方感到痛苦”
“我想弄明白”
“怎么办”
默契
“我的手指无意中……”
事件·挫折·烦恼
对方的身体
交谈
献辞
“我们是自己的魔鬼”
依恋
丰溢
僵化了的世界
小说/戏剧
切肤之痛
难以言传的爱
幽舟
“在你温柔宁静的怀抱中”
想象之流亡
橘子
衰隐
过失
“特定的日子”
“我疯了”
“尴尬相”
……

a link:一九七四,我在南京。

K,
是么?羅蘭巴特,一九七四年到過南京?真想看看他的筆下如何寫金陵。呵呵,那時小女子不到十歲,隨著父親從京城海軍大院兒,下放到他的參軍地南京已經有幾年了。
扎著倆小抓揪的丫頭片子,正在讀小學二年級吧,在南京雨花臺小學,一個城郊接合部的官立學校。同學,一半是來自生產隊,再一半不是來自軍工廠(南京晨光機械廠),就是來自俺家居住的晨光巷、東、西羊巷,算是城市戶口的底層百姓人家。
我們這一群“巷子里的”,總是呼風喚雨,動不動就和鄉下的,軍工廠的干仗。小女子打上學第一天就當了班長,麾下有殺豬匠的兒子、拉板車車老板的女兒、公交車上售票員家的雙胞胎、自來水站管理員的公子、火車站扳道岔的女兒……
記憶里,讀書占了是很少的份額,記得的全是咋樣玩兒。比如,春天了,上雨花臺偷嫩核桃,完了每個人都掛著幌子——一口洗不掉的黑牙。讓烈士陵園管理處的人來,一抓一個準,寫檢查,請家長。然后,我們再換著花樣,又上山,這回不偷核桃,我們鉤槐樹花兒,甜甜地,回家讓老奶奶和上面糊,煎出來的花餅,咬一口,滿口花香和清甜。現下想想,連紅樓夢都沒想出這么好吃的零食兒呢@@
雨花臺原本是海底,地殼運動成了丘陵,山上凈是卵石。雨花瑪瑙,泡在水里花紋幽幽,那是上品,我們俗話說是“活石子”,很難得的。周恩來總理去世那一年清明,我們少先隊還寄了一塊上好的雨花石進京給鄧奶奶,想她懷念當年和周的梅園日子吧。
我們那幫,真玩起來,可沒閑工夫淘挖瑪瑙,直接從卵石山上往下出溜,大意和城里孩子玩滑梯差不多。所以,每個人的屁兜都被磨破幾多回,父母只好在里頭墊上厚實的布,再用縫紉機轉著圈兒砸好多道,直到那屁兜硬硬的為止。每每玩到天擦黑,我等每人隨手撿兩塊趁手的“死石頭”,一路“趴趴趴”地對敲著,沖下山。這么一群討債鬼回家,好像鬼子進村一樣,讓貓狗都煩。
但是,我的童年很快樂。苦中的樂,很甜。

不過,到底是女孩兒。裙子是要穿的。印象里,有一年上海的表姐給寄了兩條花裙子,襯上白襯衣,自己覺得美的不行,從此鬧裙子。后來,北京的表姐給寄來她的舊裙子,上海姨媽在俺的生日也手工給縫了條布拉吉。頂峰時期:本小姐有七條花裙子!那可是好大一筆財富啊。有一年六一,班上演女生小合唱,同學一水穿著俺的花裙裙!!這樣的事情,比得過幾次作文比賽獎,記得清楚多喇。
七六年吧,父親進京城出差,給買回來一把二十根各色頭繩,其實就是尺把長的晴綸毛線吧。可是把小姑娘美得不行,一個辮子不知道要扎幾回,對著鏡子凈臭美。知道么?那年唐山地震,金陵有震感,當時小女子就正在照鏡子。忽然嘩里嘩啦,鏡子晃蕩起來,小女子不知道是鏡子暈了,還是自己暈了,頭繩的顏色噗噗地直往鏡子里鉆。如今寫來,還是記得真真的。

這個羅蘭巴特,我等八十年代的中文系大學生,幾乎人手一冊《戀人絮語》。文學理論課,帥帥的高老師,大講解構主義,基本文本就是這生的。結果,有一陣子,文學理論界流行寫人家都看不懂的文字,句子長得能讓人一口氣念得憋死。照貓畫虎,嚇死人。

羅蘭巴特在中國
文章日期:2009年4月5日
【明報專訊】看羅蘭巴特的《中國旅行札記》節錄斷章,跟他的足走過北京、上海、南京、西安,隨他的感官漫遊,一九七四年的時空:毛的國度,顏色單調的社會,沒有性別的人群……
我喜歡巴特更甚於從前,喜歡他斤斤計較於細節與瑣事,喜歡他關注餐桌上供應的茶點與窗簾的顏色多於其他,那些宏觀的建築、風景、人情,統統可以在歷史書上找到,但巴特的中國品味與記憶,就只能從他的細碎片段書寫裏找得。
有書評人嫌這冊在巴特逝後二十五年才出版的《中國旅行札記》太流水帳與瑣碎,未能呈現出這法國知識界巨匠對中國的觀察與思考。我倒不這樣想,我偏是鍾愛這些更像隨身日記的敘事,更勝於那些似是而非的大敘事。短短三星期的行程走馬看花,且在刻意安排的活動範圍之內,誰能相信那些所謂觀察與敘事不是誤導與偏差?那個紅色年代生產了很多文字垃圾,信仰製造巨大盲點,誰能保證完全清醒?
於是更顯得個人微小生活與觸感之可貴,巴特是否喜歡這趟旅程並不重要,重要是他如實地記錄了種種個人與外物外事的聯繫,「刺點」可以很隱晦,巴特仍舊自戀,只關心自己想要關心的細節,誰都不要去煩他。他在南京,覺得這真像法國,沒有一點亞洲氣息,其實是鄉愁作祟,恨不得回去巴黎歎咖啡,只除了偶爾瞥見一兩個可愛的中國男孩,讓他稍稍提神。看他的筆記本子,日期與作息寫得有條不紊,字體小而「姿整」,完全是巴特風格。
[塵翎]

a link:影藝重生九龍灣

K,
呵呵,又見崔先生,又見“影藝”。真的不能不相信,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天有定數。
想那天為了陪陪“影藝”,小女子五場電影追了四場,只用四十分鐘交了卷就往回趕末一場。記得,將打印稿給崔先生,他似笑非笑,好有苦衷。末場結束,燈光漸起,崔先生似乎第一次做了光與影的主角兒,卻是悲劇的。合著紅幔、紅椅,大家含淚鼓掌。是感激?是留戀?還是想弄出個聲響做記號,好讓“影藝”回生時,找得到路?
天曉得,這男子竟如此硬氣。大約相伴了三十一年,光與影已經是血是肉,包裹了那身俠骨柔情,分也分不開了。瞧這回,擺明了硬是要和電影續緣,“影藝”起死回生,不是再單是影院,那是有魂靈的人了。
離開。離不開。

影藝重生九龍灣
文章日期:2009年4月2日
【明報專訊】香港電影節期間,傳出香港影壇的好消息。結業年半的影藝戲院,4 月1日於九龍灣淘大花園內的百老匯戲院原址復活,目前先上映百老匯院線的《妖夜尋狼前傳之狼神誕生》,待十多日的過渡期完結後,才按影藝獨特的風格與戲路,重新排片上映。
原屬銀都機構的影藝戲院,原址是灣仔新鴻基中心地下,雖然地方並不就腳,卻是不少戲迷心中的最佳戲院。影藝曾上映不少經典作品,刷新許多電影紀錄,例如 1988 年7月9日影藝開幕電影 《芙蓉鎮》、創下連續524日放映期最長的香港紀錄的《搶錢家族》、96年上映的愛情經典《情書》,以至《籠民》、《那人那山那狗》、《五個相撲的少年》等等,都令影藝成為影迷心中的藝術戲院,不少人視之為《星光伴我心》那縈繞主角心頭的「天堂戲院」。
06年11月30日,業主收回物業,結束了18年來為香港非主流電影愛好者提供藝術電影的歷史使命,連美國著名電影刊物《Variety》亦表惋惜。但其時銀都已表示並未放棄電影放映大業,將覓地重開,終於選中現址。
影藝戲院負責人崔先生早前表示目前戲院將保持低調,直至每間影院逐步裝修完成後才正式重開。他指「影藝本身是一個品牌,去到哪兒,也會有市場」。因此,即使九龍灣是戲院兵家重地,觀塘 apm、德福MCL以及UA MegaBox的IMAX 群雄割據,趁百老匯院線退出之際,影藝於此擇地重生。

為幸福而流淚

關姐姐:

我一切都好,惟有感到體力不支。于是每周去學埃及肚皮舞,此舞讓人有強烈女性意識,分離肌肉群的動作,更了解自己身體的每一個部分。

阿寶待我亦好,想起有時候,他一個禮拜都與我吃飯,在采訪的地方附近等我,抓我去吃東西。一個禮拜下來,我能數著每天吃了什么,就為幸福而流淚。我一個人時,忙起來就無暇進食。

復活節假期,我本想去四川做義工,去年去過一次會惦記那里的孩子。但是想到我很久沒有看望過自己的奶奶和外婆,阿寶就說陪我一同回到潮州老家。

呵呵,每次有游海南的沖動,想到姐姐不在,椰風也沒有那么動人了。等你回去,我 必定游島。

我妹妹開朗許多,常自制布娃娃、草編手鏈、串珠送人自娛自樂。現在上了大學,學英法雙專業,迷茫中尋求方向。比同班同學學得快,常常覺得課堂無聊,發牢騷說大學的老師不負責任云云,很多東西似乎看不過眼。但是,發泄出來,終究是好,不至于內心抑郁。

今晚原本同阿寶要看電影《安東尼奧尼與中國》,妹妹的作業完不了,阿寶仗義協助她,過不來看。我邀請好姐妹同賞,一樣開心。

後來我第四次搬家,在西灣河。你還沒有來過呀。住的這個屋子,堪稱全港最瘦的樓房了。面積兩百尺左右,有廚房和陽臺,五臟俱全。但是整棟樓的每層僅有一個單位,一出電梯就是我家,電梯是一層樓配一把鑰匙,例如,我只能開自己的十七樓,去不了別樓層。呵呵。常常見到送外賣的小夥子,可憐地久駐電梯空等,按了樓層紋絲不動。因為他沒有鑰匙。

后天昆山出差,第一次出差感到興奮,暫時逃離香港,我此時已經是高速運轉后失靈的機器。江南的春江水暖,甚是向往。

YM
*****
YM,
好像看到你幸福的樣子呢,阿寶真是一個寶@@妳家真是有一對姊妹花,英法雙修,妹妹好厲害。想我的法語啊,已經丟到爪哇國了,Bonjour,還是Bonsoir?@@@

要去昆山啊,那里是昆曲的故鄉吖,蘇昆最為正宗了。有時間,去聽聽戲,想靈秀如你,會一見鍾情的。
江南的春色,才是春,所以才有湯顯祖《牡丹亭》的“姹紫嫣紅開遍”,好好享受吧。我也等不急了吶。
我已經於春節前回到海南島了,歡迎來島游,和你的阿寶寶@@
關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