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23 旺报 【本报讯】
哈金(Ha Jin)本名金雪飞,1956年出生于中国辽宁省。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服役5年。在校主攻英美文学,1982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英语系,1984年获山东大学英美文学硕士。1985年,赴美留学,并于1992年获布兰戴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博士学位。现任教于美国波士顿大学。
著有三本诗集:《沉默之间》、《面对阴影》和《残骸》。短篇小说集《好兵》获得1997年「美国笔会/海明威奖」。长篇小说《等待》获1999年美国「国家书卷奖」和2000年「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为第1位同时获此两项美国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该书迄今已译成20多国语言出版。《错过的时光:哈金诗选》精选其3部诗集的内容。
错过的时光:哈金 诗选-雪
2011-10-23 旺报 【哈金】
你寄来雪的信息,美丽而清冷。雪片在我指缝间滑落,覆盖星辰和山坡上的脚印。山下,松树静穆地弯著绿枝。山上,我为你长久地站立,守著一线空寂。你寄来雪的情意,要我做你的男人又做你的雪人。
10/23/2011
9/21/2010
李歐梵:A Wish﹕我的「交響情人夢」——最終樂章
文章日期:2010年9月21日
【明報專訊】記得看過海明威著作Death in the Afternoon(1932)提到西班牙鬥牛士上場的最後一刻——所謂「Moment of truth」,「真實的時辰」到了。我作台大交響樂團的業餘客席指揮,也要面臨「玩真的」那一刻。
排練時我盡量壓抑心中的驚恐,也盡量記清楚樂譜中的重要指示,揮起指揮棒,立刻進入忘我之境,腦子裏只有樂譜上標示的重重「難關」。指揮完了,樂隊沒有大嘩(看過費里尼的影片Orchestra Rehearsal,直譯是「樂隊排練」,當知我所云)。但有一位樂手略帶抱怨地說速度比他們練習時快得多,我一時心虛,只好照實答說﹕我聽的兩個唱片版本都是這樣快!(Muti只花七分十秒,Sinopoli七分十三秒)幸虧鄭立彬指揮為我解圍﹕「但是你們都跟得上!」我聽後大樂,因為這就是指揮的神奇所在。我發現這些學弟學妹們——個個都是好手,經驗豐富,有的在中學時代已經參加樂隊——並沒有置我於不顧,雖然演奏時眼盯自己的樂譜,但在緊要關頭(如速度變化前的樂句開頭)都望我,大家一齊隨我起舞。反而是我太過緊張,有時忘了提示,特別對於大提琴聲部幾乎棄之不顧,有一位大提琴手問我有何意見,我說以後再告訴你,因為當時心中早已亂成一團,何敢指點?
「 主 體 性 」
排練完後回到旅館又再看譜,這才發現此曲中弦樂的低音聲部——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能夠發揮之處實在不多,主旋律幾乎被小提琴部包辦,少數獨奏也分給木管樂器。(最後一天綵排時,鄭指揮在台下發現大提琴部音量不夠,我頓覺自己難辭其咎)。
第二天排練,鄭指揮要我於早上十一時到場,我準時到達,聽到樂隊早已在排練此曲,鄭指揮大汗淋漓,不停地在糾正演奏的失誤,令我感激萬分!我根本不會訓練樂隊,哪有資格指點細節?但心裏明白這全是為了我,鄭指揮不想讓我對樂隊失望。我何德何能,敢有此奢求?只要不出洋相就夠了。然而練習一兩次之後,我還是禁不住提出我對於此曲的全盤看法,並把歌劇的故事略略介紹﹕雖然威而第初寫的是悲劇,但如果奏得太慢或太沉重反而顯得拖泥帶水,何譜中也有「presto」(急板)和「con anima」字樣,後者我故意譯作「激情」,於是順水推舟地說﹕
「這也是一個愛情故事,各位都很年輕,要有浪漫激情!」這一說卻把自己的激情也帶出來了。我發現自己的右手打拍子時甚至在樂隊之先,稍快些許,沒有跟樂隊走。記得香港的樂評界友人周光蓁曾經批評港樂的一位前任助理指揮,說他一無是處,竟然跟在樂隊後面打拍子。看來至少在這一方面我還有點「主體性」,不知不覺之間也把自己對樂曲的主見流露了出來了(至於我的左手,除了提示以外如何處理?我曾向蘇軒請教,他直截了當地說﹕「右手是技巧,左手是藝術,各個指揮不同,是不能教的」。)我雖然信心大增,但還是會出小錯,只好向這些年輕樂手們說﹕「到了緊要關頭,如我指揮亂了,你們千萬不要管我,只看樂隊首席!」這位極年輕的首席小提琴手游婉翎小姐似乎演奏經驗豐富,果然不負所託。在演奏當天(九月七日)下午綵排時,我登上新建的「新舞台」演奏廳的真正舞台,一時膽怯,第一次提示就出了錯,以為下一段由小提琴部開始,於是把兩手指向她,只見她不慌不忙把小嘴一噘,要我指木管聲部,令我幾乎無地自容,練了不下一百次,怎麼我還會出錯?
綵排時我的表現特差,大概是心情緊張之故,於是自願留下來學習,在台下觀看鄭指揮排練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響曲,節奏更複雜,但鄭指揮受過大師——包括Lorin Maazel和Henry Mazer——的指點,出棒就不凡,樂隊也奏出全然不同的聲音。相形之下,我手下的「命運之力」就顯得有氣無力,無論我如何激情,還是不行。距離晚上正式演出的時間只剩兩個多小時,怎麼辦?
返回下榻的台大立德賓館,心情沮喪,妻子見我默然無語,也不知如何是好。匆匆吃了一個三文治,真可謂食不知味,一頭又栽進《命運之力》的樂譜之中。六時半坐計程車回到新舞台途中,子玉叫我在車上深呼吸打坐,定下心來,後來她告訴我,在我出場前幾分鐘,她還在台下默默為我念佛經。我在後台更衣室,聽到第一個節目已經開始,於是以耳機演練一遍樂譜,發現自己突然放鬆了,一個人在更衣室慢慢踱步,心想反正豁出去了,台下有十數位我請來的朋友和學生捧場,父親在天之靈也必會保佑我。於是輪到我出場時,不慌不忙,左手提指揮棒(姿勢是從名指揮Haitink的影碟上學來的),然後登上指揮台,看到台上一張張學弟學妹的面孔,心中湧出一股愉悅,台上台下都是我相認或不相認的朋友,何懼之有?
我的指揮棒打下第一拍,管樂即時奏出《命運》的主題,我頓感自己太幸運了,有多少人作過指揮夢?而我竟然可以圓夢,這七分鐘的榮耀,我可以享用一輩子了!
浮遊於雲朵之上
一曲奏完,自認沒有出大錯,團員也奏出最高水準,激情充沛!我回頭鞠躬時據說掌聲如雷,幾位老朋友還大聲叫好,但我完全沒有聽到,人早已驚呆了,只聽到自己向站在幕後的鄭指揮說﹕總算過了這一關!苦痛消失了,剩下的是歡樂。
為什麼我要為這段個人經驗寫下這篇長文?除了個人的紀念意義外,也想以此為例和年輕一代的學子和朋友分享我對人生的心得﹕人各有命,但「命運之力」的運轉卻深不可測,人生機緣際遇往往靠了人、地、時三方面的「偶合」,然而有一樣東西卻是長存的,也只有自己知道,就是個人的興趣,必須要培養,也需要持之有恆。記得在第一天排練休息時有一位團員問我﹕對一生事業如何選擇?如何執著?我回答說﹕真正自己喜歡東西要執著,但興趣不一定變成事業,有時作為一個業餘愛好者更有意義;名利都是身外之物,只有你最執著的東西才是最珍貴的,不能輕易放過。人到了一定年紀以後,所感受的是人生整體的意義,及其真諦。
這一次的業餘指揮經驗,也改變了我自己,友朋們都說我看來頓時年輕了好幾歲,連腰背都挺直了!整個人輕飄飄的,猶如浮遊於雲朵之上。
令我最感到滿足的是收到台大交響樂團團長何聲揚送給我的一張賀卡,內有將近卅位團員的簽名,還附有幾句話﹕
「感謝您不辭辛勞地飛回台灣,一下飛機就趕來排練,排練的認真也令我們十分感動。從您的指揮投入的神情,讓我們深刻地感受到您對音樂的熱愛。」
這是任何「業餘指揮家」所能得到的最佳讚語!但願父親在天之靈可以聽到這一次的演出——爸爸, 我雖不能像你一樣專業,但我也盡了自己的力量,沒有「玩票」。現在把這篇文章獻給您,望能笑納。
——二一年九月十四日
補記於九龍塘
(《我的「交響情人夢」》下篇.完)
[文 李歐梵 編輯:黃靜 電郵:mpcentury@mingpao.com]
【明報專訊】記得看過海明威著作Death in the Afternoon(1932)提到西班牙鬥牛士上場的最後一刻——所謂「Moment of truth」,「真實的時辰」到了。我作台大交響樂團的業餘客席指揮,也要面臨「玩真的」那一刻。
排練時我盡量壓抑心中的驚恐,也盡量記清楚樂譜中的重要指示,揮起指揮棒,立刻進入忘我之境,腦子裏只有樂譜上標示的重重「難關」。指揮完了,樂隊沒有大嘩(看過費里尼的影片Orchestra Rehearsal,直譯是「樂隊排練」,當知我所云)。但有一位樂手略帶抱怨地說速度比他們練習時快得多,我一時心虛,只好照實答說﹕我聽的兩個唱片版本都是這樣快!(Muti只花七分十秒,Sinopoli七分十三秒)幸虧鄭立彬指揮為我解圍﹕「但是你們都跟得上!」我聽後大樂,因為這就是指揮的神奇所在。我發現這些學弟學妹們——個個都是好手,經驗豐富,有的在中學時代已經參加樂隊——並沒有置我於不顧,雖然演奏時眼盯自己的樂譜,但在緊要關頭(如速度變化前的樂句開頭)都望我,大家一齊隨我起舞。反而是我太過緊張,有時忘了提示,特別對於大提琴聲部幾乎棄之不顧,有一位大提琴手問我有何意見,我說以後再告訴你,因為當時心中早已亂成一團,何敢指點?
「 主 體 性 」
排練完後回到旅館又再看譜,這才發現此曲中弦樂的低音聲部——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能夠發揮之處實在不多,主旋律幾乎被小提琴部包辦,少數獨奏也分給木管樂器。(最後一天綵排時,鄭指揮在台下發現大提琴部音量不夠,我頓覺自己難辭其咎)。
第二天排練,鄭指揮要我於早上十一時到場,我準時到達,聽到樂隊早已在排練此曲,鄭指揮大汗淋漓,不停地在糾正演奏的失誤,令我感激萬分!我根本不會訓練樂隊,哪有資格指點細節?但心裏明白這全是為了我,鄭指揮不想讓我對樂隊失望。我何德何能,敢有此奢求?只要不出洋相就夠了。然而練習一兩次之後,我還是禁不住提出我對於此曲的全盤看法,並把歌劇的故事略略介紹﹕雖然威而第初寫的是悲劇,但如果奏得太慢或太沉重反而顯得拖泥帶水,何譜中也有「presto」(急板)和「con anima」字樣,後者我故意譯作「激情」,於是順水推舟地說﹕
「這也是一個愛情故事,各位都很年輕,要有浪漫激情!」這一說卻把自己的激情也帶出來了。我發現自己的右手打拍子時甚至在樂隊之先,稍快些許,沒有跟樂隊走。記得香港的樂評界友人周光蓁曾經批評港樂的一位前任助理指揮,說他一無是處,竟然跟在樂隊後面打拍子。看來至少在這一方面我還有點「主體性」,不知不覺之間也把自己對樂曲的主見流露了出來了(至於我的左手,除了提示以外如何處理?我曾向蘇軒請教,他直截了當地說﹕「右手是技巧,左手是藝術,各個指揮不同,是不能教的」。)我雖然信心大增,但還是會出小錯,只好向這些年輕樂手們說﹕「到了緊要關頭,如我指揮亂了,你們千萬不要管我,只看樂隊首席!」這位極年輕的首席小提琴手游婉翎小姐似乎演奏經驗豐富,果然不負所託。在演奏當天(九月七日)下午綵排時,我登上新建的「新舞台」演奏廳的真正舞台,一時膽怯,第一次提示就出了錯,以為下一段由小提琴部開始,於是把兩手指向她,只見她不慌不忙把小嘴一噘,要我指木管聲部,令我幾乎無地自容,練了不下一百次,怎麼我還會出錯?
綵排時我的表現特差,大概是心情緊張之故,於是自願留下來學習,在台下觀看鄭指揮排練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響曲,節奏更複雜,但鄭指揮受過大師——包括Lorin Maazel和Henry Mazer——的指點,出棒就不凡,樂隊也奏出全然不同的聲音。相形之下,我手下的「命運之力」就顯得有氣無力,無論我如何激情,還是不行。距離晚上正式演出的時間只剩兩個多小時,怎麼辦?
返回下榻的台大立德賓館,心情沮喪,妻子見我默然無語,也不知如何是好。匆匆吃了一個三文治,真可謂食不知味,一頭又栽進《命運之力》的樂譜之中。六時半坐計程車回到新舞台途中,子玉叫我在車上深呼吸打坐,定下心來,後來她告訴我,在我出場前幾分鐘,她還在台下默默為我念佛經。我在後台更衣室,聽到第一個節目已經開始,於是以耳機演練一遍樂譜,發現自己突然放鬆了,一個人在更衣室慢慢踱步,心想反正豁出去了,台下有十數位我請來的朋友和學生捧場,父親在天之靈也必會保佑我。於是輪到我出場時,不慌不忙,左手提指揮棒(姿勢是從名指揮Haitink的影碟上學來的),然後登上指揮台,看到台上一張張學弟學妹的面孔,心中湧出一股愉悅,台上台下都是我相認或不相認的朋友,何懼之有?
我的指揮棒打下第一拍,管樂即時奏出《命運》的主題,我頓感自己太幸運了,有多少人作過指揮夢?而我竟然可以圓夢,這七分鐘的榮耀,我可以享用一輩子了!
浮遊於雲朵之上
一曲奏完,自認沒有出大錯,團員也奏出最高水準,激情充沛!我回頭鞠躬時據說掌聲如雷,幾位老朋友還大聲叫好,但我完全沒有聽到,人早已驚呆了,只聽到自己向站在幕後的鄭指揮說﹕總算過了這一關!苦痛消失了,剩下的是歡樂。
為什麼我要為這段個人經驗寫下這篇長文?除了個人的紀念意義外,也想以此為例和年輕一代的學子和朋友分享我對人生的心得﹕人各有命,但「命運之力」的運轉卻深不可測,人生機緣際遇往往靠了人、地、時三方面的「偶合」,然而有一樣東西卻是長存的,也只有自己知道,就是個人的興趣,必須要培養,也需要持之有恆。記得在第一天排練休息時有一位團員問我﹕對一生事業如何選擇?如何執著?我回答說﹕真正自己喜歡東西要執著,但興趣不一定變成事業,有時作為一個業餘愛好者更有意義;名利都是身外之物,只有你最執著的東西才是最珍貴的,不能輕易放過。人到了一定年紀以後,所感受的是人生整體的意義,及其真諦。
這一次的業餘指揮經驗,也改變了我自己,友朋們都說我看來頓時年輕了好幾歲,連腰背都挺直了!整個人輕飄飄的,猶如浮遊於雲朵之上。
令我最感到滿足的是收到台大交響樂團團長何聲揚送給我的一張賀卡,內有將近卅位團員的簽名,還附有幾句話﹕
「感謝您不辭辛勞地飛回台灣,一下飛機就趕來排練,排練的認真也令我們十分感動。從您的指揮投入的神情,讓我們深刻地感受到您對音樂的熱愛。」
這是任何「業餘指揮家」所能得到的最佳讚語!但願父親在天之靈可以聽到這一次的演出——爸爸, 我雖不能像你一樣專業,但我也盡了自己的力量,沒有「玩票」。現在把這篇文章獻給您,望能笑納。
——二一年九月十四日
補記於九龍塘
(《我的「交響情人夢」》下篇.完)
[文 李歐梵 編輯:黃靜 電郵:mpcentury@mingpao.com]
9/07/2010
安德烈.高茲
愛到死
文章日期:2010年9月7日
【明報專訊】我們常常強調生命的價值,活著的尊嚴,特別對年輕人動輒自行損自己的身體了斷自己的生命感到莫大的震驚和痛惜。不能接受這樣的行為做法,甚至忍不住對已經往生的當事人埋怨,在逝者已矣的情況下把矛頭指向其生前環境人事,警惕周圍的「生還者」,這條漫長人生路即使跌跌碰碰還是得走下去。
我們這些把這條路已經走過了一半的,一廂情願而且急不及待的覺得自己已經有資格告訴身邊小朋友,生命是多麼多麼的寶貴,無論如何也得衝鋒陷陣,努力下去堅持下去。這些擲地有聲的教誨與其說是說給別人聽,其實也是用來為自己打氣,特別是在艱難時期,自知撐下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當我在閱讀法國思想家安德烈.高茲寫給與他廝守了大半輩子的妻子的一封情書,被當中的深情厚意強烈感動之際,也同時得知這封情書也就是他的絕筆,在把倆人的長達五十八年的情史描述總結之後,決定與妻子雙雙自殺——「在夜晚的時刻,我有時會看見一個男人的影子,在空曠的道路和荒漠中,他走在一輛靈車後面。我就是這個男人,靈車裡載的是你。我不要收到袋有你骨灰的大口瓶,我聽到凱瑟琳.費麗爾在唱『世界是空的,我不想長壽』,然後我醒了,我守著你的呼吸,我的手輕輕掠過你的身體——」
誰有資格批評和譴責這位八十四歲的老先生呢?當他已經有這麼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愛戀經驗,已經付出和收成了這許多許多,他是否已經有權利去做最後一個決定呢?我們這些後輩是沒有發言權的,只能被他和她的身體力行刺激思索什麼是存在?什麼是自由?什麼是快樂?什麼是愛?什麼是死亡?
[歐陽應霽]
文章日期:2010年9月7日
【明報專訊】我們常常強調生命的價值,活著的尊嚴,特別對年輕人動輒自行損自己的身體了斷自己的生命感到莫大的震驚和痛惜。不能接受這樣的行為做法,甚至忍不住對已經往生的當事人埋怨,在逝者已矣的情況下把矛頭指向其生前環境人事,警惕周圍的「生還者」,這條漫長人生路即使跌跌碰碰還是得走下去。
我們這些把這條路已經走過了一半的,一廂情願而且急不及待的覺得自己已經有資格告訴身邊小朋友,生命是多麼多麼的寶貴,無論如何也得衝鋒陷陣,努力下去堅持下去。這些擲地有聲的教誨與其說是說給別人聽,其實也是用來為自己打氣,特別是在艱難時期,自知撐下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當我在閱讀法國思想家安德烈.高茲寫給與他廝守了大半輩子的妻子的一封情書,被當中的深情厚意強烈感動之際,也同時得知這封情書也就是他的絕筆,在把倆人的長達五十八年的情史描述總結之後,決定與妻子雙雙自殺——「在夜晚的時刻,我有時會看見一個男人的影子,在空曠的道路和荒漠中,他走在一輛靈車後面。我就是這個男人,靈車裡載的是你。我不要收到袋有你骨灰的大口瓶,我聽到凱瑟琳.費麗爾在唱『世界是空的,我不想長壽』,然後我醒了,我守著你的呼吸,我的手輕輕掠過你的身體——」
誰有資格批評和譴責這位八十四歲的老先生呢?當他已經有這麼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愛戀經驗,已經付出和收成了這許多許多,他是否已經有權利去做最後一個決定呢?我們這些後輩是沒有發言權的,只能被他和她的身體力行刺激思索什麼是存在?什麼是自由?什麼是快樂?什麼是愛?什麼是死亡?
[歐陽應霽]
9/06/2010
一種立場、一種姿態、一種決絕
故事
文章日期:2010年9月6日
【明報專訊】死難者家屬堅強挺住生命的災難風雨,還要倒過來安慰面目模糊的社會大眾,請別為我過度傷心,我會活得好好的,風雨過後,大家將會再度看見我的笑容。
意志硬朗而且心地善良,早已不是「堅強」二字足可描述。但可以想像,當到了傷痛暫退的一天,我們不僅可以再見笑容,或更可聽聞述說,傷痛者或會娓娓憶記生命災難裏的種種細節,跟她願意分享的人分享所有樂與不樂。細節就是「故事」,自己的經歷聽進別人耳裏便是故事,別人的經驗聽進自己耳裏亦是故事,其實生命統統無非故事,故事是生命之牆之磚,此或朱天文曾謂創作者所做之事無非「拆自己生命之牆來砌小說之牆」。
曾有一次聽過一個故事。
與從美國遠來的W聊天,她的女兒坐她身邊,我的女兒坐我身邊,聊到其夫生前瑣碎,某回買車,辦理貸款時,推銷員表示只要略加幾百元美金購買一份不必驗身、不附帶任何健康先決條件的特殊保險,車主在供款期間一旦病故,尚欠餘額即可消除,不必續供;其夫聽了,一口答應並要求當場簽約,其實當時他已是肺癌病發,能活多久尚是未知之數。
可是W當然反對。怎可以呢?這麼爽快答應豈不表示自知無力抗拒死神?豈不代表放棄了跟病魔抗爭的強大意志?W是這樣想的。不簽約,非關金錢財務的所謂「理性」抉擇,而是一種立場、一種姿態、一種決絕的表情;我相信你能活下來,你也一定要相信自己能夠活下來,沒有退路也不留退路。夫妻倆遂在推鎖員面前吵了一架。
最後是沒買那份特殊保險。但其夫最後也沒有活下來。四十四歲的年輕學人,從台灣赴美讀書,在哥倫比亞大學教書,學術生命正將起飛,不抽煙,忽發肺癌,醫治兩年,失敗了。W獨自撫養女兒和兒子,熬過來了,所以所有盡成故事。
其夫名字是陸先恒,我在美國讀書時的師兄。我替他編過一本《哈德遜書稿》,是社會學家留給世人的思考筆記。昨天閱讀一份社會學論文,忽然見到內文引述陸先恒的研究報告,見名如見人,本已沉睡的故事立即在腦海蘇醒,窗外暴雨,我有絲絲難過。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文章日期:2010年9月6日
【明報專訊】死難者家屬堅強挺住生命的災難風雨,還要倒過來安慰面目模糊的社會大眾,請別為我過度傷心,我會活得好好的,風雨過後,大家將會再度看見我的笑容。
意志硬朗而且心地善良,早已不是「堅強」二字足可描述。但可以想像,當到了傷痛暫退的一天,我們不僅可以再見笑容,或更可聽聞述說,傷痛者或會娓娓憶記生命災難裏的種種細節,跟她願意分享的人分享所有樂與不樂。細節就是「故事」,自己的經歷聽進別人耳裏便是故事,別人的經驗聽進自己耳裏亦是故事,其實生命統統無非故事,故事是生命之牆之磚,此或朱天文曾謂創作者所做之事無非「拆自己生命之牆來砌小說之牆」。
曾有一次聽過一個故事。
與從美國遠來的W聊天,她的女兒坐她身邊,我的女兒坐我身邊,聊到其夫生前瑣碎,某回買車,辦理貸款時,推銷員表示只要略加幾百元美金購買一份不必驗身、不附帶任何健康先決條件的特殊保險,車主在供款期間一旦病故,尚欠餘額即可消除,不必續供;其夫聽了,一口答應並要求當場簽約,其實當時他已是肺癌病發,能活多久尚是未知之數。
可是W當然反對。怎可以呢?這麼爽快答應豈不表示自知無力抗拒死神?豈不代表放棄了跟病魔抗爭的強大意志?W是這樣想的。不簽約,非關金錢財務的所謂「理性」抉擇,而是一種立場、一種姿態、一種決絕的表情;我相信你能活下來,你也一定要相信自己能夠活下來,沒有退路也不留退路。夫妻倆遂在推鎖員面前吵了一架。
最後是沒買那份特殊保險。但其夫最後也沒有活下來。四十四歲的年輕學人,從台灣赴美讀書,在哥倫比亞大學教書,學術生命正將起飛,不抽煙,忽發肺癌,醫治兩年,失敗了。W獨自撫養女兒和兒子,熬過來了,所以所有盡成故事。
其夫名字是陸先恒,我在美國讀書時的師兄。我替他編過一本《哈德遜書稿》,是社會學家留給世人的思考筆記。昨天閱讀一份社會學論文,忽然見到內文引述陸先恒的研究報告,見名如見人,本已沉睡的故事立即在腦海蘇醒,窗外暴雨,我有絲絲難過。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8/27/2010
一段诗情
陈建斌追蒋勤勤 曾写几百首情诗相赠
【正体版】 【打印机版】 【字号】大 中 小
【大纪元8月26日讯】在现代生活里,懂得用写诗来表达爱意的情侣可能不多,但在现今娱乐圈还是有这么一对,在他们的超凡爱情中,男方给女方最重要的礼物就是他亲自写的几百首情诗,这对男女主角就是众所周知的恩爱夫妻陈建斌和蒋勤勤。近日,蒋勤勤在做客《超级访问》时,更大方地拿出当时陈建斌在追求自己时写给她的情诗与观众分享。
情诗装满了几部手机
据《重庆晚报》报导,蒋勤勤曾说自己没有收到过巧克力、玫瑰花,不过陈建斌送给她的礼物却是很多人都没有的,这些礼物就是陈建斌写给她的几百首情诗。她说,这些诗已经存满了好几个手机,自己都不舍得删掉。
“夜雨寒星过巴山 秋池水满草深深 路上更觉故乡远 轻舟如见桨勤勤”、“新新家园瓦上云 默默涿州荒成柳 心底一轮相思月 梦里几度下渝州”,这些诗都是陈建斌在外拍戏或是走在路上思念蒋勤勤时有感而发。陈建斌在接受采访时称,他和蒋勤勤之间都是通过比喻和隐喻来表达感情,他说:“我是个读书人,因为爱写打油诗,而且我认为送花、送巧克力什么的一点都不浪漫,那非常庸俗。”在节目现场,蒋勤勤也大方的拿出手机里的情诗与观众分享。
“她是最伟大的妻子”
2006年,陈建斌和蒋勤勤在北京秘密完婚,随后又喜得宝贝儿子。但是,蒋勤勤怀孕期间却受尽了折磨。因为她是个悬垂腹,不能躺着睡觉,只能整宿坐在沙发上。她说:“躺下去之后,我就觉得我整个肚子是被拉扯着的,皮都会裂开了似的,而且特别疼。”
妻子怀孕的辛苦,也疼在陈建斌心里。那时陈建斌在外拍戏,每天晚上回家都已经是半夜了,这时看见坐在沙发上的妻子,辛苦了一天的陈建斌都温柔地坐到她身边,然后读伊丽莎白和泰戈尔的诗给肚子里的宝宝听,直到蒋勤勤睡着。
当年陈建斌凭藉《乔家大院》拿下视帝的时候,蒋勤勤已怀孕7个月,陈建斌在领奖台上发自肺腑的表白:“她是最伟大的妻子!” (http://www.dajiyuan.com
【正体版】 【打印机版】 【字号】大 中 小
【大纪元8月26日讯】在现代生活里,懂得用写诗来表达爱意的情侣可能不多,但在现今娱乐圈还是有这么一对,在他们的超凡爱情中,男方给女方最重要的礼物就是他亲自写的几百首情诗,这对男女主角就是众所周知的恩爱夫妻陈建斌和蒋勤勤。近日,蒋勤勤在做客《超级访问》时,更大方地拿出当时陈建斌在追求自己时写给她的情诗与观众分享。
情诗装满了几部手机
据《重庆晚报》报导,蒋勤勤曾说自己没有收到过巧克力、玫瑰花,不过陈建斌送给她的礼物却是很多人都没有的,这些礼物就是陈建斌写给她的几百首情诗。她说,这些诗已经存满了好几个手机,自己都不舍得删掉。
“夜雨寒星过巴山 秋池水满草深深 路上更觉故乡远 轻舟如见桨勤勤”、“新新家园瓦上云 默默涿州荒成柳 心底一轮相思月 梦里几度下渝州”,这些诗都是陈建斌在外拍戏或是走在路上思念蒋勤勤时有感而发。陈建斌在接受采访时称,他和蒋勤勤之间都是通过比喻和隐喻来表达感情,他说:“我是个读书人,因为爱写打油诗,而且我认为送花、送巧克力什么的一点都不浪漫,那非常庸俗。”在节目现场,蒋勤勤也大方的拿出手机里的情诗与观众分享。
“她是最伟大的妻子”
2006年,陈建斌和蒋勤勤在北京秘密完婚,随后又喜得宝贝儿子。但是,蒋勤勤怀孕期间却受尽了折磨。因为她是个悬垂腹,不能躺着睡觉,只能整宿坐在沙发上。她说:“躺下去之后,我就觉得我整个肚子是被拉扯着的,皮都会裂开了似的,而且特别疼。”
妻子怀孕的辛苦,也疼在陈建斌心里。那时陈建斌在外拍戏,每天晚上回家都已经是半夜了,这时看见坐在沙发上的妻子,辛苦了一天的陈建斌都温柔地坐到她身边,然后读伊丽莎白和泰戈尔的诗给肚子里的宝宝听,直到蒋勤勤睡着。
当年陈建斌凭藉《乔家大院》拿下视帝的时候,蒋勤勤已怀孕7个月,陈建斌在领奖台上发自肺腑的表白:“她是最伟大的妻子!” (http://www.dajiyuan.com
8/01/2010
替EILEEN送钱包
第二個錢包
文章日期:2010年7月30日
【明報專訊】好了,該說說第二個錢包的故事了。
宋以朗手裡的三個錢包,第一個給「曉云小姐」,陳子善找出了來歷,也送回了上海,內地報紙廣泛報道,電視台也做了專輯,劉曉云現身,是一位中年女士,有點富態,但很有氣質,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她的文化出版界專業。 訪談裡她說,當陳子善把張愛玲的謝卡和錢包交到她手裡,她啥話都說不出來,只是流淚,體驗了久違的感動。這訪談可在YouTube找到,很動人。
第二個錢包,張愛玲想送給「斌」,謝卡上寫著﹕「路遠迢迢寄這麼個小錢包給個大音樂家,太可笑。請原諒我心目中永遠拿你當個十一二歲的小女孩,給 un cle K.D.買個小皮夾就順便買個給你。祝 近好 愛玲」。
小皮夾黑色,皮感極好,不屬於目前流行的任何名牌,但廿多年了,或因密封在公文袋內保存妥當,仍有亮澤;跟其他兩個或綠或杏的錢包一樣,充分反映了張小姐的戀物品味。
兩年前跟陳子善在宋以朗家已見這錢包,但因注意力集中於曉云小姐那個包夾之上,誰都沒費心思推測「斌」 是誰,隱隱覺得留待他日再來解密,而這回,輪到止庵出招了。他把黑色皮夾掂在手裡,想了想,好像想到了什麼,但沒說,直到我無意中從一堆紙條裡找出謝卡草稿,止庵才道,嗯,K.D.就是李開第,即張愛玲的姑丈,他以前長住在廣州,其後病逝;既然「斌」跟K.D.有關係,又是「大音樂家」,張愛玲在四十年代跟她見面時,她只有十一二歲,那麼,到了八十年代,應是五十歲以外,如果仍在廣州、仍玩音樂,必跟廣州樂團的人認識,這就是線索,我們可找廣州的老朋友問問……
如同偵探,向來愛讀推理小說的止庵找到了答案的所在方向,替張愛玲送回第二個錢包,有希望了。而在推理過程裡,又發生了小小趣事,明日再談。(送錢包.二)
××××××××××
又有一個公文袋
文章日期:2010年8月1日
【明報專訊】好了,應該談談我的小巧合了。
話說當天在宋以朗家裡,止庵看了看張愛玲給「斌」的錢包和謝卡,也沒說啥,話題就轉到別處,大概是關於《異鄉記》的手稿出版策略,大家興高采烈,好像要替張小姐辦喜事。宋先生大概是這樣的,或所有人都必然是這樣的,談得愈有興頭,他便愈有意願從房間裡掏出更多的張愛玲寶物,一旦話不投機,匆匆看過例牌式的幾個東西,便送客了。
所以那天宋以朗又從房間找出一個大大的公文袋,解開繩子,把袋倒轉,跌出一大疊零零碎碎的紙張紙條,包括拆開了的白信封,由《聯合報》和《中國時報》或「皇冠出版社」寄出的;撕下來的報紙版面;正方形的memo紙;廢棄的稿紙邊緣……出處各異,但它們的共同點是都成為張愛玲的草稿平台,可見她昔年在美,隨時隨地想到什麼,隨手抓起一片半頁紙張,立即執筆寫下。
張愛玲非常環保?我暗暗認為,這或跟環保無關,而是她不願錯過任何於剎那間閃過腦海的意念,擔心善忘,急急透過書寫這種動作把它記牢。又,她是作家,對於紙張總有過敏性的憐惜,紙是親人也是朋友,人浮於世,至少在那年頭,紙張往往是最能令作家有安全感的身邊物件。
而小巧合就出現在紙張之上:那天我隨手從那凌亂不堪的紙疊裡抽出一頁,是個信封,密密麻麻地寫了字,定神一看,末段竟然正是張愛玲寫給「斌」的短信草稿,跟她在謝卡所寫有九成符合。對於寫字,張小姐確是認真嚴肅,連在謝卡上寫幾十字都要先打草稿,到了真寫,還再改動一次。
於是在我眼前桌上並排放著謝卡和信封,張愛玲的心思曾經在兩者之間流轉波動,它們展映了時間的痕跡,如同呈現一位動態的張愛玲。
兩年前帶陳子善往訪宋以朗,送回第一個錢包;兩年後帶止庵往訪宋以朗,找出其他錢包的主人。三個錢包都被解謎了。陳子善和止庵都很高興,但最高興的可能是我。我愛搗蛋,兩年前我曾對陳子善說「愛玲還是愛你的」,兩年後我乃特地跟止庵說「愛玲原來更愛的是我」。
止庵沒反應。我可不管,反正我討自己開心,就夠了。
(送錢包‧完)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文章日期:2010年7月30日
【明報專訊】好了,該說說第二個錢包的故事了。
宋以朗手裡的三個錢包,第一個給「曉云小姐」,陳子善找出了來歷,也送回了上海,內地報紙廣泛報道,電視台也做了專輯,劉曉云現身,是一位中年女士,有點富態,但很有氣質,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她的文化出版界專業。 訪談裡她說,當陳子善把張愛玲的謝卡和錢包交到她手裡,她啥話都說不出來,只是流淚,體驗了久違的感動。這訪談可在YouTube找到,很動人。
第二個錢包,張愛玲想送給「斌」,謝卡上寫著﹕「路遠迢迢寄這麼個小錢包給個大音樂家,太可笑。請原諒我心目中永遠拿你當個十一二歲的小女孩,給 un cle K.D.買個小皮夾就順便買個給你。祝 近好 愛玲」。
小皮夾黑色,皮感極好,不屬於目前流行的任何名牌,但廿多年了,或因密封在公文袋內保存妥當,仍有亮澤;跟其他兩個或綠或杏的錢包一樣,充分反映了張小姐的戀物品味。
兩年前跟陳子善在宋以朗家已見這錢包,但因注意力集中於曉云小姐那個包夾之上,誰都沒費心思推測「斌」 是誰,隱隱覺得留待他日再來解密,而這回,輪到止庵出招了。他把黑色皮夾掂在手裡,想了想,好像想到了什麼,但沒說,直到我無意中從一堆紙條裡找出謝卡草稿,止庵才道,嗯,K.D.就是李開第,即張愛玲的姑丈,他以前長住在廣州,其後病逝;既然「斌」跟K.D.有關係,又是「大音樂家」,張愛玲在四十年代跟她見面時,她只有十一二歲,那麼,到了八十年代,應是五十歲以外,如果仍在廣州、仍玩音樂,必跟廣州樂團的人認識,這就是線索,我們可找廣州的老朋友問問……
如同偵探,向來愛讀推理小說的止庵找到了答案的所在方向,替張愛玲送回第二個錢包,有希望了。而在推理過程裡,又發生了小小趣事,明日再談。(送錢包.二)
××××××××××
又有一個公文袋
文章日期:2010年8月1日
【明報專訊】好了,應該談談我的小巧合了。
話說當天在宋以朗家裡,止庵看了看張愛玲給「斌」的錢包和謝卡,也沒說啥,話題就轉到別處,大概是關於《異鄉記》的手稿出版策略,大家興高采烈,好像要替張小姐辦喜事。宋先生大概是這樣的,或所有人都必然是這樣的,談得愈有興頭,他便愈有意願從房間裡掏出更多的張愛玲寶物,一旦話不投機,匆匆看過例牌式的幾個東西,便送客了。
所以那天宋以朗又從房間找出一個大大的公文袋,解開繩子,把袋倒轉,跌出一大疊零零碎碎的紙張紙條,包括拆開了的白信封,由《聯合報》和《中國時報》或「皇冠出版社」寄出的;撕下來的報紙版面;正方形的memo紙;廢棄的稿紙邊緣……出處各異,但它們的共同點是都成為張愛玲的草稿平台,可見她昔年在美,隨時隨地想到什麼,隨手抓起一片半頁紙張,立即執筆寫下。
張愛玲非常環保?我暗暗認為,這或跟環保無關,而是她不願錯過任何於剎那間閃過腦海的意念,擔心善忘,急急透過書寫這種動作把它記牢。又,她是作家,對於紙張總有過敏性的憐惜,紙是親人也是朋友,人浮於世,至少在那年頭,紙張往往是最能令作家有安全感的身邊物件。
而小巧合就出現在紙張之上:那天我隨手從那凌亂不堪的紙疊裡抽出一頁,是個信封,密密麻麻地寫了字,定神一看,末段竟然正是張愛玲寫給「斌」的短信草稿,跟她在謝卡所寫有九成符合。對於寫字,張小姐確是認真嚴肅,連在謝卡上寫幾十字都要先打草稿,到了真寫,還再改動一次。
於是在我眼前桌上並排放著謝卡和信封,張愛玲的心思曾經在兩者之間流轉波動,它們展映了時間的痕跡,如同呈現一位動態的張愛玲。
兩年前帶陳子善往訪宋以朗,送回第一個錢包;兩年後帶止庵往訪宋以朗,找出其他錢包的主人。三個錢包都被解謎了。陳子善和止庵都很高興,但最高興的可能是我。我愛搗蛋,兩年前我曾對陳子善說「愛玲還是愛你的」,兩年後我乃特地跟止庵說「愛玲原來更愛的是我」。
止庵沒反應。我可不管,反正我討自己開心,就夠了。
(送錢包‧完)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6/17/2010
鄧小宇:白色恐怖
文章日期:2010年6月17日
【明報專訊】我記得有一位朋友曾經說過,要知道一個國家先進、富裕與否辦法其實很簡單;只要你在傍晚抵達它首都的機場,前往市中心的途中,如果公路兩旁的民居亮的多是屬暖光的電燈,它肯定是先進富裕的國家,但如果從那些房子透出來的照明是白光管,不用說你踏足的土地絕對是貧窮和落後了。
說這番話的朋友是周采茨(如果要交代她是誰,說她是周信芳的女兒,Michael Chow的妹妹,又或者再要進一步解釋周信芳即是麒麟童,Michael Chow即是Mr Chow餐館的創辦人,Tina Chow是她的……會不會愈描愈摸不頭腦?),我曾經一度對周小姐的海派生活哲學視為金科玉律,記得有一次我找她吃晚飯,約七點鐘,她瞪大雙眼反問我﹕「七點?只有鄉下人才那麼早吃晚飯的。」至今我仍有點耿耿於懷。但今次她這番光管理論,我除了由衷的折服之外,卻要作點修正。
國勢的聯想
二十年前蘇聯東歐剛解體的時候,我曾去那些國家旅遊,我記得在華沙機場乘車往市中心酒店時剛好是黃昏,四周都很漆黑,沒有什麼燈火,所以不知道沿途是什麼模樣,但偶然從某些房子傳出的微弱燈光,卻全是電燈膽的暖光色,不覺有光管才會發出的白光。我想若然在雅加達,或東南亞任何一個城市,見到的應盡都是光管了。而波蘭,在1990年不是可能比這些東南亞國家城市還要窮嗎?於是我體會到,除了富裕先進之外,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它國民的素質、修養,他們的審美觀,對於他們選用燈膽或光管(或者說用黃光或白光)是有決定性的影響,當然也很有可能當年波蘭真是窮到連光管都沒有,欲「白」不能。
小時候,不知是否當時光管才剛剛面世不久,我記得搬了新房子,家中也改用光管,在我的記憶中,我是無條件的擁抱這些照得人蒼白的光,覺得相比之前為省電用的四十火六十火電燈膽,光管確是明亮得多,方便做功課,慶幸科技發達也來不及呢。後來漸漸才從「實用至上」轉為講求美觀,回歸去電燈,那「光管年代」也就一去不復返了。現在市面上有各式各樣的照明用具,包括慳電膽,除了白光之外,通通都有黃光選擇,光管也是,有黃光的,是可以揀的。
這些年習慣了柔和溫暖的黃光,一旦見到蒼白色的光管,就感到渾身不舒服,那種冷冷的、沒有人味的感覺很不好受,試想巴黎賽納河畔具古典設計的街燈,如果改了用白光,會是何等的殘酷,不單是浪漫情調,而是整個文明都好像在遭破壞!
想不到近一兩年白光管這個久違了的噩夢又一再困擾我。
前幾年我在深圳置了一個小物業,有空會上去住一兩天感受中國。整棟大廈建得真的不錯,外形簡約,客廳睡房浴室的落地窗全用上雙層玻璃,隔音一流,鄰近的火車聲完全聽不到,而且它是所謂的「毛批房」,即不帶任何的裝修,什麼廚房、浴室都是一個個甚麼都沒有的框框,真是正中下懷,可以完全按自己的意願去打造心目中的理想家居。至於公共空間,像大堂走廊等等,是仿西洋古典風格,但也不至於太俗艷,雖然不喜歡仍可以接受,一切都很不錯了。但過了一陣子,慢慢開始察覺到有些地方不怎對勁,是錯在哪裏?
終於明白了,大堂/走廊那些照明,原本是用「正常」的暖黃色,但在燈膽開始損耗之後,換上的已不是原來的那種,而改了用冷白色!於是天花上的燈這裏一盞黃,那邊忽然又一盞白,變到雜亂無章,而冷白光那一派更日益壯大!
冷感的美學
對我來說,每次出入大堂都像受刑罰,我曾經試圖與大廈工程部解釋我的困擾,但看見他們望住我那片惘然表情,就知道他們完全不明白究竟有什麼問題,在他們心目中,光就是光,白光不是更明更亮嗎?跟住我寫了一封信去管理處,懇請他們去參考任何一間五星級酒店,看看人家的照明系統會不會用上白光管,反正價錢都是一樣,怎不採用原本暖黃色的光管,保持大廈的「檔次」呢?
一如我所料,這封信發出了也是石沉大海,轉換白光工程照樣如火如荼地進行。最後我把心一橫,決意拿這封信殺到大廈那間物業管理公司的總部,希望有一線生機。在追查這公司總部的地址,到最終上到去被那邊的職員把我像人球般拋來拋去確是阻力重重,一波多折到足以寫本小說。結果總算有一個不知什麼部門的女經理接見了我,從她的表情,她的言談,她顯然是很明白也很認同我的訴求,但如何能夠「上情下達」是整個國家面對的問題,如果這位女經理能順利解決光管這項目,相信她早已被中央羅致,與劉延東等平起平坐了,怎會仍在這裏和個小業主面談。
後來連我自己單位大門前的那盞燈也壞了,我千吩咐萬請求工程部一定要替我找盞黃光的,結果一天我返回深圳的房子,發覺始終都是沒有奇蹟,還是如常換上了白光那種。在再無計可施之下,我唯有本阿Q精神自己在街外買了一個黃燈膽來更換,至於其他的光白燈,我確是沒有這樣的精力和意志去逐一更換了。
最奇怪也最可悲的是我有一位之前長居英國的藝術家朋友,退休後回流來港,年前在深圳租了個單位長住,離我的房子只是一條馬路之隔,有一次我們幾個朋友去探他,發覺他家中的照明竟統統都用上了白光管!那可不是公共空間啊,他是完全可以自行換成黃光的啊,怎麼連他也……
而這位朋友還興致勃勃拿出紅酒招呼我們一起喝,但在那種燈光營造的氣氛下,我感覺有如處身拘留所,又怎可能會有輕談淺笑,品嘗美酒的心情呢?
[文.鄧小宇 http://www.dengxiaoyu.net]
【明報專訊】我記得有一位朋友曾經說過,要知道一個國家先進、富裕與否辦法其實很簡單;只要你在傍晚抵達它首都的機場,前往市中心的途中,如果公路兩旁的民居亮的多是屬暖光的電燈,它肯定是先進富裕的國家,但如果從那些房子透出來的照明是白光管,不用說你踏足的土地絕對是貧窮和落後了。
說這番話的朋友是周采茨(如果要交代她是誰,說她是周信芳的女兒,Michael Chow的妹妹,又或者再要進一步解釋周信芳即是麒麟童,Michael Chow即是Mr Chow餐館的創辦人,Tina Chow是她的……會不會愈描愈摸不頭腦?),我曾經一度對周小姐的海派生活哲學視為金科玉律,記得有一次我找她吃晚飯,約七點鐘,她瞪大雙眼反問我﹕「七點?只有鄉下人才那麼早吃晚飯的。」至今我仍有點耿耿於懷。但今次她這番光管理論,我除了由衷的折服之外,卻要作點修正。
國勢的聯想
二十年前蘇聯東歐剛解體的時候,我曾去那些國家旅遊,我記得在華沙機場乘車往市中心酒店時剛好是黃昏,四周都很漆黑,沒有什麼燈火,所以不知道沿途是什麼模樣,但偶然從某些房子傳出的微弱燈光,卻全是電燈膽的暖光色,不覺有光管才會發出的白光。我想若然在雅加達,或東南亞任何一個城市,見到的應盡都是光管了。而波蘭,在1990年不是可能比這些東南亞國家城市還要窮嗎?於是我體會到,除了富裕先進之外,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它國民的素質、修養,他們的審美觀,對於他們選用燈膽或光管(或者說用黃光或白光)是有決定性的影響,當然也很有可能當年波蘭真是窮到連光管都沒有,欲「白」不能。
小時候,不知是否當時光管才剛剛面世不久,我記得搬了新房子,家中也改用光管,在我的記憶中,我是無條件的擁抱這些照得人蒼白的光,覺得相比之前為省電用的四十火六十火電燈膽,光管確是明亮得多,方便做功課,慶幸科技發達也來不及呢。後來漸漸才從「實用至上」轉為講求美觀,回歸去電燈,那「光管年代」也就一去不復返了。現在市面上有各式各樣的照明用具,包括慳電膽,除了白光之外,通通都有黃光選擇,光管也是,有黃光的,是可以揀的。
這些年習慣了柔和溫暖的黃光,一旦見到蒼白色的光管,就感到渾身不舒服,那種冷冷的、沒有人味的感覺很不好受,試想巴黎賽納河畔具古典設計的街燈,如果改了用白光,會是何等的殘酷,不單是浪漫情調,而是整個文明都好像在遭破壞!
想不到近一兩年白光管這個久違了的噩夢又一再困擾我。
前幾年我在深圳置了一個小物業,有空會上去住一兩天感受中國。整棟大廈建得真的不錯,外形簡約,客廳睡房浴室的落地窗全用上雙層玻璃,隔音一流,鄰近的火車聲完全聽不到,而且它是所謂的「毛批房」,即不帶任何的裝修,什麼廚房、浴室都是一個個甚麼都沒有的框框,真是正中下懷,可以完全按自己的意願去打造心目中的理想家居。至於公共空間,像大堂走廊等等,是仿西洋古典風格,但也不至於太俗艷,雖然不喜歡仍可以接受,一切都很不錯了。但過了一陣子,慢慢開始察覺到有些地方不怎對勁,是錯在哪裏?
終於明白了,大堂/走廊那些照明,原本是用「正常」的暖黃色,但在燈膽開始損耗之後,換上的已不是原來的那種,而改了用冷白色!於是天花上的燈這裏一盞黃,那邊忽然又一盞白,變到雜亂無章,而冷白光那一派更日益壯大!
冷感的美學
對我來說,每次出入大堂都像受刑罰,我曾經試圖與大廈工程部解釋我的困擾,但看見他們望住我那片惘然表情,就知道他們完全不明白究竟有什麼問題,在他們心目中,光就是光,白光不是更明更亮嗎?跟住我寫了一封信去管理處,懇請他們去參考任何一間五星級酒店,看看人家的照明系統會不會用上白光管,反正價錢都是一樣,怎不採用原本暖黃色的光管,保持大廈的「檔次」呢?
一如我所料,這封信發出了也是石沉大海,轉換白光工程照樣如火如荼地進行。最後我把心一橫,決意拿這封信殺到大廈那間物業管理公司的總部,希望有一線生機。在追查這公司總部的地址,到最終上到去被那邊的職員把我像人球般拋來拋去確是阻力重重,一波多折到足以寫本小說。結果總算有一個不知什麼部門的女經理接見了我,從她的表情,她的言談,她顯然是很明白也很認同我的訴求,但如何能夠「上情下達」是整個國家面對的問題,如果這位女經理能順利解決光管這項目,相信她早已被中央羅致,與劉延東等平起平坐了,怎會仍在這裏和個小業主面談。
後來連我自己單位大門前的那盞燈也壞了,我千吩咐萬請求工程部一定要替我找盞黃光的,結果一天我返回深圳的房子,發覺始終都是沒有奇蹟,還是如常換上了白光那種。在再無計可施之下,我唯有本阿Q精神自己在街外買了一個黃燈膽來更換,至於其他的光白燈,我確是沒有這樣的精力和意志去逐一更換了。
最奇怪也最可悲的是我有一位之前長居英國的藝術家朋友,退休後回流來港,年前在深圳租了個單位長住,離我的房子只是一條馬路之隔,有一次我們幾個朋友去探他,發覺他家中的照明竟統統都用上了白光管!那可不是公共空間啊,他是完全可以自行換成黃光的啊,怎麼連他也……
而這位朋友還興致勃勃拿出紅酒招呼我們一起喝,但在那種燈光營造的氣氛下,我感覺有如處身拘留所,又怎可能會有輕談淺笑,品嘗美酒的心情呢?
[文.鄧小宇 http://www.dengxiaoyu.net]
6/15/2010
谁把她的心子唱軟
把心子唱軟
文章日期:2010年6月15日
【明報專訊】也不能說是沒有運氣,完全沒有計劃,隨興而來,適好遇上每年一度的「跳花節」,苗寨男女都來鳳凰古城北邊趕集聚會,像過年,熱鬧之餘帶著濃烈的親切味道。
古城旁有不少苗寨,仍有苗民定住,年輕的當然不時興穿苗服了,上了年紀的婦人倒還整天一身藍衣,衣袖衣領滾著黑邊,黑上著紅白鳥獸,彷彿跟遠祖遙遙呼應著心情。頭上亦戴黑帽,那其實是一塊粗厚的黑麻布,纏住頭髮,固定下來成為帽子形狀,高高硬硬的,頂上還可以承載雜物。市集裡,許多苗人做買賣,吃的用的,孩子們亦流著口水盯住攤販擺售的電視遊戲卡帶,生命之樂,不僅苗漢不分家,更根本是普世通行。
我請司機小張把車開遠一點到苗寨旁,下車走了一段路,已是下午三點多了,一些苗人趕完集回家了,一位老婦摃著兩個沉重的竹籃,籃內都是罐頭雜食之類,亦有幾包最時髦牌子的衛生巾,或許是買回給家裡其他女人使用,但也或許她根本不老,只是勞動日曬久了,膚皺肌黃,雖僅卅來,看上去似五六十歲。無論如何,回家了,買夠了,回家的路是最溫柔的路,尤其如果家裡有人在等。
我也要回家了。家裡還有許多工作在等我,大女孩月底回港,我要趕工,完成工作,騰出時間帶她往外走走。到時候再跟她談談這趟的《邊城》和翠翠。嗯,對了,不知道該不該告訴她,其實我一直對小說的某些對白不太滿意,太西化了,奇怪,沈從文又不是五四留洋派,不知何故寫出此等句子。
例如兩兄弟爭翠翠,老大轉述祖父的建議,說男子可到對溪高崖上唱三年六個月的歌,把她的心子唱軟。弟弟聽後的回應是「這並不是個壞主張」。
又如翠翠問祖父誰人發明竹簫,爺爺回答「一定是個最快樂的人作的,因為他分給人的也是許多快樂;可又像是個最不快樂的人作的,因為他同時也可以引起人不快樂」。太文藝腔了,哪像一個撐了五十年船的邊城老漢。
可是邊城的夢是永恒的,不管字句用得是否貼時得體。有些事情,有些情事,甚至不必言語,當大女孩已經跟翠翠同齡,她心裡,是明白的。她也需要有人來為她唱歌,把她的心子唱軟了。
(途上‧完)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文章日期:2010年6月15日
【明報專訊】也不能說是沒有運氣,完全沒有計劃,隨興而來,適好遇上每年一度的「跳花節」,苗寨男女都來鳳凰古城北邊趕集聚會,像過年,熱鬧之餘帶著濃烈的親切味道。
古城旁有不少苗寨,仍有苗民定住,年輕的當然不時興穿苗服了,上了年紀的婦人倒還整天一身藍衣,衣袖衣領滾著黑邊,黑上著紅白鳥獸,彷彿跟遠祖遙遙呼應著心情。頭上亦戴黑帽,那其實是一塊粗厚的黑麻布,纏住頭髮,固定下來成為帽子形狀,高高硬硬的,頂上還可以承載雜物。市集裡,許多苗人做買賣,吃的用的,孩子們亦流著口水盯住攤販擺售的電視遊戲卡帶,生命之樂,不僅苗漢不分家,更根本是普世通行。
我請司機小張把車開遠一點到苗寨旁,下車走了一段路,已是下午三點多了,一些苗人趕完集回家了,一位老婦摃著兩個沉重的竹籃,籃內都是罐頭雜食之類,亦有幾包最時髦牌子的衛生巾,或許是買回給家裡其他女人使用,但也或許她根本不老,只是勞動日曬久了,膚皺肌黃,雖僅卅來,看上去似五六十歲。無論如何,回家了,買夠了,回家的路是最溫柔的路,尤其如果家裡有人在等。
我也要回家了。家裡還有許多工作在等我,大女孩月底回港,我要趕工,完成工作,騰出時間帶她往外走走。到時候再跟她談談這趟的《邊城》和翠翠。嗯,對了,不知道該不該告訴她,其實我一直對小說的某些對白不太滿意,太西化了,奇怪,沈從文又不是五四留洋派,不知何故寫出此等句子。
例如兩兄弟爭翠翠,老大轉述祖父的建議,說男子可到對溪高崖上唱三年六個月的歌,把她的心子唱軟。弟弟聽後的回應是「這並不是個壞主張」。
又如翠翠問祖父誰人發明竹簫,爺爺回答「一定是個最快樂的人作的,因為他分給人的也是許多快樂;可又像是個最不快樂的人作的,因為他同時也可以引起人不快樂」。太文藝腔了,哪像一個撐了五十年船的邊城老漢。
可是邊城的夢是永恒的,不管字句用得是否貼時得體。有些事情,有些情事,甚至不必言語,當大女孩已經跟翠翠同齡,她心裡,是明白的。她也需要有人來為她唱歌,把她的心子唱軟了。
(途上‧完)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5/13/2010
2/22/2010
2/17/2010
小克:「我在哪裡,香港就在哪裡」
一圈橡筋
文章日期:2010年2月17日
【明報專訊】漫畫家老友小克近年被我們暱稱「杭州姑爺」,因為他娶了一位杭州美女,小兩口婚後決定定居錢塘江畔。杭州冬日的濕冷,夏天的酷熱,當然還有西湖的美,龍井的閒,一一有夠滋味的。但這個杭州姑爺最近在圖文專欄中洋洋灑灑寫了幾千宇,「鳴冤叫屈」以正視聽。事緣是有一位三十出頭的讀者最近給他發了一封電郵,針對近年中港兩地關係中產生的叫人又愛又恨又難解的矛盾,作為一個小小個體只能「無奈地」積極面對。但當這位讀者得知小克已經「離棄」香港,就竟然再看不下他的作品——
小克當然要為自己討回一些公道,其實在最近出版的一本漫畫結集中,六十三個短篇有五十二篇都在杭州完成而發表於香港,他自覺身棄香港但心仍緊扣香港,年來身處內地換了一個角度,把香港問題看得更深入更透徹,如果有所謂「香港情懷」也在作品中反映得更刻骨銘心。杭州於他其實是一個相當「危險」的地方,因為可能有人每天檢查電郵和短訊(我們笑說他先行一步入虎穴與虎子搞關係)。他所深愛的香港現在應該還未至如此離譜,這一國兩制的「便利」和「作用」,港人同胞得更好好珍惜。他也自知這位讀者的關心和擔心都是真情流露。小克精闢的形容自己是一圈橡筋,只是有一端被扯往杭州,而軸心還是在香港這一邊,「我在哪裡,香港就在哪裡」,杭州姑爺如是說。
[歐陽應霽]
文章日期:2010年2月17日
【明報專訊】漫畫家老友小克近年被我們暱稱「杭州姑爺」,因為他娶了一位杭州美女,小兩口婚後決定定居錢塘江畔。杭州冬日的濕冷,夏天的酷熱,當然還有西湖的美,龍井的閒,一一有夠滋味的。但這個杭州姑爺最近在圖文專欄中洋洋灑灑寫了幾千宇,「鳴冤叫屈」以正視聽。事緣是有一位三十出頭的讀者最近給他發了一封電郵,針對近年中港兩地關係中產生的叫人又愛又恨又難解的矛盾,作為一個小小個體只能「無奈地」積極面對。但當這位讀者得知小克已經「離棄」香港,就竟然再看不下他的作品——
小克當然要為自己討回一些公道,其實在最近出版的一本漫畫結集中,六十三個短篇有五十二篇都在杭州完成而發表於香港,他自覺身棄香港但心仍緊扣香港,年來身處內地換了一個角度,把香港問題看得更深入更透徹,如果有所謂「香港情懷」也在作品中反映得更刻骨銘心。杭州於他其實是一個相當「危險」的地方,因為可能有人每天檢查電郵和短訊(我們笑說他先行一步入虎穴與虎子搞關係)。他所深愛的香港現在應該還未至如此離譜,這一國兩制的「便利」和「作用」,港人同胞得更好好珍惜。他也自知這位讀者的關心和擔心都是真情流露。小克精闢的形容自己是一圈橡筋,只是有一端被扯往杭州,而軸心還是在香港這一邊,「我在哪裡,香港就在哪裡」,杭州姑爺如是說。
[歐陽應霽]
2/10/2010
一言既出
舉牌的災難
文章日期:2010年2月10日
【明報專訊】在台北書展做主持和演講的經驗皆跟香港有異。在香港書展,講座閉門舉行,觀眾都坐定了,台上的人便可集中精神跟台下交流,眼睛彼此看著,比較不會分心。
台北呢,剛相反,講座場地設在會場各處,最大的地方是會場中央,稱為「主題廣場」,擺放了百多個座位,但都沒有靠背,只是長長的塑膠椅子,觀眾隨時可以坐下或離開,四周的書展參觀者亦可在旁邊走來走去,容易分散台上講者的注意力。更糟糕的是音響設備不算好,透過咪高峰喊出來的聲音是散弱的,書展雜音亦對交流過程構成了干擾,令嘉賓講得加倍吃力。
我主持哈金講座時,因為剛從機場趕到會場,心神未定,望著台下旁邊到處人頭湧湧,心裡不免感到煩躁,但仍要強顏歡笑保持禮貌,實在不太好受;幸好觀眾的提問水平又普遍高於香港,遂能提振精神。
會場內同時設了幾個沙龍講座,用顏色區分,藍沙龍、紅沙龍、黃沙龍,各有活動,華洋各異,百花齊放,雖然都是吵雜的,卻在整體觀感上比香港書展的文化氣氛趨向多元和濃厚,有點似「遍地烽火」,不同的閱讀族群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心頭好。
台北書展又有一處跟香港相異:容許出版社員工「舉牌遊行」,許多年輕人高高舉起發泡膠製宣傳牌板,在會場內由東走到西,再由南走向北,召喚客人注意某些新書和某些作家。
於是我對台灣作家老友們說,嘿,哥兒們,我明年要出小說了,如果銷情欠佳,麻煩你們賣個面子,替我舉牌打書。楊照問,牌上寫什麼?我笑道,就寫「請同情一下這個香港男人」吧!又道,如果牌板夠大,也可多寫幾句,「他寫時評,失敗;改寫散文,又失敗;如今改寫小說,是最後一擊!請給他同情分!」。
老友們都笑了。還說如果這樣還賣不了書,索性租一輛小貨車,像選舉拉票一樣,替我從台灣北開到台灣南,站在車頂,用咪高峰召客。
說定了,明年書展或許是我的「最後一擊」了。想來也真失敗。為免連累老友難堪,唯有奮力把小說寫好,預先提防這舉牌的災難。決定,「不舉」。(書展‧一)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文章日期:2010年2月10日
【明報專訊】在台北書展做主持和演講的經驗皆跟香港有異。在香港書展,講座閉門舉行,觀眾都坐定了,台上的人便可集中精神跟台下交流,眼睛彼此看著,比較不會分心。
台北呢,剛相反,講座場地設在會場各處,最大的地方是會場中央,稱為「主題廣場」,擺放了百多個座位,但都沒有靠背,只是長長的塑膠椅子,觀眾隨時可以坐下或離開,四周的書展參觀者亦可在旁邊走來走去,容易分散台上講者的注意力。更糟糕的是音響設備不算好,透過咪高峰喊出來的聲音是散弱的,書展雜音亦對交流過程構成了干擾,令嘉賓講得加倍吃力。
我主持哈金講座時,因為剛從機場趕到會場,心神未定,望著台下旁邊到處人頭湧湧,心裡不免感到煩躁,但仍要強顏歡笑保持禮貌,實在不太好受;幸好觀眾的提問水平又普遍高於香港,遂能提振精神。
會場內同時設了幾個沙龍講座,用顏色區分,藍沙龍、紅沙龍、黃沙龍,各有活動,華洋各異,百花齊放,雖然都是吵雜的,卻在整體觀感上比香港書展的文化氣氛趨向多元和濃厚,有點似「遍地烽火」,不同的閱讀族群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心頭好。
台北書展又有一處跟香港相異:容許出版社員工「舉牌遊行」,許多年輕人高高舉起發泡膠製宣傳牌板,在會場內由東走到西,再由南走向北,召喚客人注意某些新書和某些作家。
於是我對台灣作家老友們說,嘿,哥兒們,我明年要出小說了,如果銷情欠佳,麻煩你們賣個面子,替我舉牌打書。楊照問,牌上寫什麼?我笑道,就寫「請同情一下這個香港男人」吧!又道,如果牌板夠大,也可多寫幾句,「他寫時評,失敗;改寫散文,又失敗;如今改寫小說,是最後一擊!請給他同情分!」。
老友們都笑了。還說如果這樣還賣不了書,索性租一輛小貨車,像選舉拉票一樣,替我從台灣北開到台灣南,站在車頂,用咪高峰召客。
說定了,明年書展或許是我的「最後一擊」了。想來也真失敗。為免連累老友難堪,唯有奮力把小說寫好,預先提防這舉牌的災難。決定,「不舉」。(書展‧一)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12/15/2009
活士的catwalk
活士
文章日期:2009年12月15日
【明報專訊】活士可能暫時告別球壇,對許多關注球事的女人來說,too bad,肯定是一樁不輕的憾事。
女人看球,據說有一半快感來源自觀看男體雄風,而不同的球類所展示的男體狀態足可喚起不一樣的慾望想像。
足球看的必然是身軀的閃動。推球前進,盤球腳下,左扭右旋,男人的身體像一尾在森林裡遊走的狐狸般靈活敏捷,也如同一根懂得旋轉的濕潤舌頭,努力地在生命隙縫之間勾勃挑逗,創造更多的潮濕,讓濕潤與潮濕相加而成一片洋汪澤國,男女兩人一起在海水裡快樂地淹死。
籃球看的是身體的跳彈勁度。把球掌控於手,牢牢握住,在對手眼前突然縱身躍起,雙手一揮,霍聲把球投向籃板,那股拔地凌天的爆發力如同床上的勇猛衝刺,誰能把深淺拿捏準確,誰便可創造難忘的永恒;窄窄的網子高高掛在籃板上,張開等待男人的投射,圓球應聲而入,痛快激爽,女觀眾忍不住叫了一聲,這一聲又豈止為了入球。
棒球為的當然是速度了這麼說來,把球揮出去,在球被接下以前盡快跑到壘上,用速度對抗速度,一旦贏了,是無可比擬的快樂。而羽毛球和網球為的是男體的敏銳回應,緊握球拍在畫著框框條條的球場內前後左右流汗奔跑,救球有如救美,把你托住撐住,讓你永不落地,又把你狠狠地拍打出去,像那夜用力拍打你的小屁股,痛楚與快感再也難分。
至於觀看高爾夫球為的必是精準與沉著,眼前佇立著一個成熟的男體,把衣服穿得合身而體面,不緩不疾,瞇起眼睛察量距離與方向,又稍蹲一下,不願放棄每個驗證準確的機會。好了,都好了,雙手握杆,腰身輕搖,最後是用最適當而不一定是最兇猛的力度把小白球或推或揮或搖到小洞裡面,小洞永遠在寧靜地等待,球來了,迎接它,包容它,保護它,不再讓滾動離開;小洞完成了它的夢想與使命,這是高爾夫遊戲的高潮終結。
高爾夫球場是男體的天橋,球者在其上走catwalk,而活士是其中的超級模特兒,球技固是超倫出眾,其實,身段比例更具魅力。如果球場失去活士,草木哀怨,鮮綠退色,女觀眾從此寂寞得多矣。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文章日期:2009年12月15日
【明報專訊】活士可能暫時告別球壇,對許多關注球事的女人來說,too bad,肯定是一樁不輕的憾事。
女人看球,據說有一半快感來源自觀看男體雄風,而不同的球類所展示的男體狀態足可喚起不一樣的慾望想像。
足球看的必然是身軀的閃動。推球前進,盤球腳下,左扭右旋,男人的身體像一尾在森林裡遊走的狐狸般靈活敏捷,也如同一根懂得旋轉的濕潤舌頭,努力地在生命隙縫之間勾勃挑逗,創造更多的潮濕,讓濕潤與潮濕相加而成一片洋汪澤國,男女兩人一起在海水裡快樂地淹死。
籃球看的是身體的跳彈勁度。把球掌控於手,牢牢握住,在對手眼前突然縱身躍起,雙手一揮,霍聲把球投向籃板,那股拔地凌天的爆發力如同床上的勇猛衝刺,誰能把深淺拿捏準確,誰便可創造難忘的永恒;窄窄的網子高高掛在籃板上,張開等待男人的投射,圓球應聲而入,痛快激爽,女觀眾忍不住叫了一聲,這一聲又豈止為了入球。
棒球為的當然是速度了這麼說來,把球揮出去,在球被接下以前盡快跑到壘上,用速度對抗速度,一旦贏了,是無可比擬的快樂。而羽毛球和網球為的是男體的敏銳回應,緊握球拍在畫著框框條條的球場內前後左右流汗奔跑,救球有如救美,把你托住撐住,讓你永不落地,又把你狠狠地拍打出去,像那夜用力拍打你的小屁股,痛楚與快感再也難分。
至於觀看高爾夫球為的必是精準與沉著,眼前佇立著一個成熟的男體,把衣服穿得合身而體面,不緩不疾,瞇起眼睛察量距離與方向,又稍蹲一下,不願放棄每個驗證準確的機會。好了,都好了,雙手握杆,腰身輕搖,最後是用最適當而不一定是最兇猛的力度把小白球或推或揮或搖到小洞裡面,小洞永遠在寧靜地等待,球來了,迎接它,包容它,保護它,不再讓滾動離開;小洞完成了它的夢想與使命,這是高爾夫遊戲的高潮終結。
高爾夫球場是男體的天橋,球者在其上走catwalk,而活士是其中的超級模特兒,球技固是超倫出眾,其實,身段比例更具魅力。如果球場失去活士,草木哀怨,鮮綠退色,女觀眾從此寂寞得多矣。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12/07/2009
歐陽被色迷
色迷迷
文章日期:2009年12月7日
【明報專訊】平日非白即黑,頂多加一點點灰一兩種藍,可是到了印度,大抵只需要三兩個小時的暖身,就貪婪全心全意的擁抱一切顏色。
蓋著貨物的擋風尼龍布是鋪天蓋地的彩藍,從樹底下伸出的一串串飽滿如珠的小豆蔻果實是玉綠色的,每日早午晚的咖喱端出來都是橙紅薑泥綠藏紅,公路上車窗外兩旁飛過的土房除了土赭紅泥灰還有更厲害的孔雀藍拼咖啡拼熒光拼湖水綠拼亮橙——色字頭上豈止一把刀,簡直是分分秒秒千刀萬刃劈到眼前,叫你二十四小時不得休息。由超級興奮到萬分迷惑到極度疲累,夜來小睡片刻,一睜眼又再跳進絕色世界。
Bollywood歌舞片中男男女女穿金戴銀七色五彩跳上跳落,貨櫃車身精描細繪的俗艷花紋圖案,高矮肥瘦各族婦女身上的披搭配襯的紗麗衣裝,與印度教寺廟外牆簷壁上的象頭猴頭聖人和滿天神佛的顏色選擇原則基本相通,所謂印度顏色從宗教到習俗到工作到娛樂到飲食到方方面面,都相連緊扣互為刺激影響。我也因此瘋了的每日在路上好幾次叫停司機讓我撲出去買那些掛在路邊攤的衣架上的隨風飄揚著的棉麻印花手帕,那些大膽放肆的色彩配搭完全不拘一格,效果異常笨拙精彩,折實港幣每條一元七角就更叫我這個消費者心花怒放。而我再三肯定我是被這美色迷住不能自拔,老友們也請準備收到我日後慢慢送出的印度彩色手帕。
[歐陽應霽]
文章日期:2009年12月7日
【明報專訊】平日非白即黑,頂多加一點點灰一兩種藍,可是到了印度,大抵只需要三兩個小時的暖身,就貪婪全心全意的擁抱一切顏色。
蓋著貨物的擋風尼龍布是鋪天蓋地的彩藍,從樹底下伸出的一串串飽滿如珠的小豆蔻果實是玉綠色的,每日早午晚的咖喱端出來都是橙紅薑泥綠藏紅,公路上車窗外兩旁飛過的土房除了土赭紅泥灰還有更厲害的孔雀藍拼咖啡拼熒光拼湖水綠拼亮橙——色字頭上豈止一把刀,簡直是分分秒秒千刀萬刃劈到眼前,叫你二十四小時不得休息。由超級興奮到萬分迷惑到極度疲累,夜來小睡片刻,一睜眼又再跳進絕色世界。
Bollywood歌舞片中男男女女穿金戴銀七色五彩跳上跳落,貨櫃車身精描細繪的俗艷花紋圖案,高矮肥瘦各族婦女身上的披搭配襯的紗麗衣裝,與印度教寺廟外牆簷壁上的象頭猴頭聖人和滿天神佛的顏色選擇原則基本相通,所謂印度顏色從宗教到習俗到工作到娛樂到飲食到方方面面,都相連緊扣互為刺激影響。我也因此瘋了的每日在路上好幾次叫停司機讓我撲出去買那些掛在路邊攤的衣架上的隨風飄揚著的棉麻印花手帕,那些大膽放肆的色彩配搭完全不拘一格,效果異常笨拙精彩,折實港幣每條一元七角就更叫我這個消費者心花怒放。而我再三肯定我是被這美色迷住不能自拔,老友們也請準備收到我日後慢慢送出的印度彩色手帕。
[歐陽應霽]
12/04/2009
這是倫敦!
倫敦風景
文章日期:2009年12月4日
【明報專訊】文友陳耀華談起倫敦點滴,我也加一兩筆。不錯,Trafalgar Square常有展覽。我上月路過,就見巨型樹根十座,盤據廣場正中央,展題Ghost Forest - from the Tropics to Trafalgar。鬼樹西來,由熱林到倫敦,如此鬼怪主意,由女子Angela Palmer想出來,要以樹屍控訴雨林消失、氣候大變。當日行走鬼樹之間,每座雄根,都有兩三個貨櫃般巨型。樹倒根亡,橫屍廣場,場面震撼,而且遊人眾多,生活、藝術、政治、生態,炒埋一碟,並非高深悶藝。
在倫敦四天,每天於街頭巷尾步行,雙腿累得似要甩掉,精神卻是飽滿的。倫敦生活費貴得要命,衣食住行樣樣都係錢。不過昂貴租金並沒有如香港般趕走文化與藝術。這裏到處都有書店和展覽。在Royal Academy of Arts看了Anish Kapoor名作「Shooting into the Corner」——一枝大炮每二十分鐘發射,然巨響,噴射紅蠟炮彈,撞向牆上,搞到顏料四濺,亂中有序,而且每二十分鐘就出現不同畫面。這裏遊人多,看藝術如趁墟,證明文化活力十足。
一個清冷早上,我乘火車到New Cross,往Goldsmiths College走了一圈。這間陳舊學院其貌不揚,甚至有點寒酸,但裏面臥虎藏龍。告訴你一個小秘密,當我走到傳播學研究院,在著名傳播學者James Curran門外的一個報告板上,竟看見文友陳耀華的照片呢!內裏玄機,有興趣的讀者電郵陳Sir問個究竟吧!
在倫敦三晚,一晚看了Thriller Live;舞台上,Michael Jackson鬼上身,嚇得我!第二晚看了War Horse;舞台上,巨型戰馬雖是木偶,卻係真一樣。睇騷後,在午夜地鐵 車廂內,一個黑人站起來,大叫﹕「Are you ready for this!」然後大跳breakdance,跳畢問看官收錢。這是倫敦![馬傑偉]
文章日期:2009年12月4日
【明報專訊】文友陳耀華談起倫敦點滴,我也加一兩筆。不錯,Trafalgar Square常有展覽。我上月路過,就見巨型樹根十座,盤據廣場正中央,展題Ghost Forest - from the Tropics to Trafalgar。鬼樹西來,由熱林到倫敦,如此鬼怪主意,由女子Angela Palmer想出來,要以樹屍控訴雨林消失、氣候大變。當日行走鬼樹之間,每座雄根,都有兩三個貨櫃般巨型。樹倒根亡,橫屍廣場,場面震撼,而且遊人眾多,生活、藝術、政治、生態,炒埋一碟,並非高深悶藝。
在倫敦四天,每天於街頭巷尾步行,雙腿累得似要甩掉,精神卻是飽滿的。倫敦生活費貴得要命,衣食住行樣樣都係錢。不過昂貴租金並沒有如香港般趕走文化與藝術。這裏到處都有書店和展覽。在Royal Academy of Arts看了Anish Kapoor名作「Shooting into the Corner」——一枝大炮每二十分鐘發射,然巨響,噴射紅蠟炮彈,撞向牆上,搞到顏料四濺,亂中有序,而且每二十分鐘就出現不同畫面。這裏遊人多,看藝術如趁墟,證明文化活力十足。
一個清冷早上,我乘火車到New Cross,往Goldsmiths College走了一圈。這間陳舊學院其貌不揚,甚至有點寒酸,但裏面臥虎藏龍。告訴你一個小秘密,當我走到傳播學研究院,在著名傳播學者James Curran門外的一個報告板上,竟看見文友陳耀華的照片呢!內裏玄機,有興趣的讀者電郵陳Sir問個究竟吧!
在倫敦三晚,一晚看了Thriller Live;舞台上,Michael Jackson鬼上身,嚇得我!第二晚看了War Horse;舞台上,巨型戰馬雖是木偶,卻係真一樣。睇騷後,在午夜地鐵 車廂內,一個黑人站起來,大叫﹕「Are you ready for this!」然後大跳breakdance,跳畢問看官收錢。這是倫敦![馬傑偉]
11/04/2009
Z的换车计划进展顺利
小关你好,
我刚结束秋季讲学,现在合肥家中,监督安徽文艺出版社的新书排印和校对,大概12月初返回北京,在那里陪伴老伴和女儿过冬、过年。
今秋无法去海南,心中很是不爽。但是我的车车龄太大,许多零件生锈磨损,容易出故障。我不敢再开长途去海南。这次从北京南下,每天小跑七、八百,已经很不容易。而我往年去海南,每天大跑一千二、三百公里,一日横跨三个省,那是何等英雄气概?
换车计划进展顺利。我的目标是买一辆本田CRV,要花&&万。我翻译一本国剧,已有&&万,讲课和稿费挣了&&万。还差&&万元,预计明年4月可以买下新车,然后横穿秦岭去西安、重庆讲学一遭,顺便磨合新车。等到明年10月中,我会驾车南下武汉,在武大开会一周,然后经广西直下广东北海,走湛江到海安的新高速,回到海口家中。
待我问候P和W,说我很想念各位,也想念海南的蓝天白云,椰树红花。
Z
我刚结束秋季讲学,现在合肥家中,监督安徽文艺出版社的新书排印和校对,大概12月初返回北京,在那里陪伴老伴和女儿过冬、过年。
今秋无法去海南,心中很是不爽。但是我的车车龄太大,许多零件生锈磨损,容易出故障。我不敢再开长途去海南。这次从北京南下,每天小跑七、八百,已经很不容易。而我往年去海南,每天大跑一千二、三百公里,一日横跨三个省,那是何等英雄气概?
换车计划进展顺利。我的目标是买一辆本田CRV,要花&&万。我翻译一本国剧,已有&&万,讲课和稿费挣了&&万。还差&&万元,预计明年4月可以买下新车,然后横穿秦岭去西安、重庆讲学一遭,顺便磨合新车。等到明年10月中,我会驾车南下武汉,在武大开会一周,然后经广西直下广东北海,走湛江到海安的新高速,回到海口家中。
待我问候P和W,说我很想念各位,也想念海南的蓝天白云,椰树红花。
Z
10/31/2009
彭定康﹕糟老頭
彭定康﹕糟老頭
文章日期:2009年10月31日
【明報專訊】已經到了退休年齡的我,有足夠的資格成為一個糟老頭。我應該會讓我的孩子們以及由本人擔任校監的牛津大學的學子們感到厭煩,因為糟老頭對一切都看不順眼,總有些人心不古之類的抱怨。但我本人可不是這樣看待這個世界的。
我是在1962年上大學的,而且在第一個學期就碰上了古巴導彈危機。當時整個世界似乎就在一場核災難的懸崖邊緣走鋼線。在那些日子裏,支撐全球和平的只有一個眾所周知的概念——「互相保證滅」(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亦稱共同滅原則)。那麼在世人把核問題的焦點集中在防止核擴散,並把上一代人的核不擴散條約進一步加強完善的今天,難道不能說從前的世界比當今世界更糟糕,更危險嗎?
當我在牛津讀書的最後一年,我以學生身分訪問美國並到了南部的阿拉巴馬州。在此你可以回想一下尼克遜出席非洲國家加納的獨立慶典時發生的小插曲。當時在典禮接待處尼克遜把一位(黑人)嘉賓誤認為加納本地人,還走過去問他對能夠投票並享受法治之下的自由感覺如何。那人回答:「我可不知道,我是阿拉巴馬人。」
目前最大挑戰:全球變暖和氣候變化
在我成年之後,美國經歷了從刺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到選出一名黑人總統的過程。這很好,沒什麼好抱怨的。但在世界其他角落,一些當前最重大的問題則帶有某種黑格爾哲學的意味——它們都是從前為解決某些問題或者某些成功事件所導致的結果。比如說我們目前所面對的最大且足以被定義為事關生死存亡的挑戰:全球變暖和氣候變化。
上世紀,這個世界的腰包鼓了起來,人口增加了4倍,城市人口也增加了13倍,而我們對所有物質的消費都有增無減。我們多用了9倍的水資源和13倍的能源,工業生產也比世紀初躍升了40倍。
但與此同時,真正的麻煩來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增加了17倍,這就是我們面對的最嚴峻問題,也是逐漸增加的經濟活動以及繁榮所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
縱觀即將在12月召開、旨在撮合一個應對氣候變化之新全球協定的哥本哈根峰會的準備工作,我沒什麼好抱怨的。那些大國終於開始認真對待這個問題。美國不再持否定態度,奧巴馬 總統和他的顧問都沒有對證明全人類遭遇的科學證據予以否定。在中國,領導人似乎也誠心要在其失控的國內經濟中減少碳的比重。
當中存在幾個重大問題,包括探討各國如何為過去排放到大氣中的碳負責,還有如何在國家總排放量和人均排放量間取得平衡(中國在總排放量方面佔的比重很大,而美國,澳洲和加拿大則在人均排放量成為了不好的榜樣),以及如何實現由發達國家向新興及貧窮國家的技術轉讓。如果我們不盡快解決這些問題,將來可就有足夠多的東西要抱怨的了。
必須探討增長的內在質量問題
而這就是老人們在政治上顯得不合時宜的地方。容我解釋一下,在老一輩人的一生中,成功地定義就是不斷增長的GDP,更多的人能賺到更多的錢,更多的資源來資助公共項目,還有更多的工作機會。而上述這幾點是不能用來衡量未來的成功的。我們必須更多地就增長的內在質量問題進行探討。法國總統薩爾科齊提出了這個問題,而他無疑是明智的。
聽到這裏可能有些貧困階層會感到不高興,但我並不是說增長就是不好的,而是應該提倡一種正確的增長方式,一種不至於以犧牲我們的未來作為代價的增長方式。我們必須用一種具有吸引力的方式來向市民解釋可持續發展的定義。現在的情是人們一面對可持續發展大加讚賞,一面卻對相關的實際政策投反對票。
當我們提議要限制那些大型名貴汽車對環境的破壞時,德國選民退縮了,而在抗議汽油漲價,尤其是反對執行更高能源稅的遊行中,卡車司機的背後都是英國選民的身影。徵收碳排放稅的理念更在全球範圍內遭到了抵抗。
我有5個不足4歲的孫子輩。當他們到了退休年齡並有資格去發牢騷的時候,大概已經是2070至80年了。這個世界還是充滿希望的!只是不知到時他們將有多少的牢騷,是由我們今天的所作所為引起的呢?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09
http://www.project-syndicate.org
作者是香港最後一任總督,前歐盟對外關係專員,
現任牛津大學校監
文章日期:2009年10月31日
【明報專訊】已經到了退休年齡的我,有足夠的資格成為一個糟老頭。我應該會讓我的孩子們以及由本人擔任校監的牛津大學的學子們感到厭煩,因為糟老頭對一切都看不順眼,總有些人心不古之類的抱怨。但我本人可不是這樣看待這個世界的。
我是在1962年上大學的,而且在第一個學期就碰上了古巴導彈危機。當時整個世界似乎就在一場核災難的懸崖邊緣走鋼線。在那些日子裏,支撐全球和平的只有一個眾所周知的概念——「互相保證滅」(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亦稱共同滅原則)。那麼在世人把核問題的焦點集中在防止核擴散,並把上一代人的核不擴散條約進一步加強完善的今天,難道不能說從前的世界比當今世界更糟糕,更危險嗎?
當我在牛津讀書的最後一年,我以學生身分訪問美國並到了南部的阿拉巴馬州。在此你可以回想一下尼克遜出席非洲國家加納的獨立慶典時發生的小插曲。當時在典禮接待處尼克遜把一位(黑人)嘉賓誤認為加納本地人,還走過去問他對能夠投票並享受法治之下的自由感覺如何。那人回答:「我可不知道,我是阿拉巴馬人。」
目前最大挑戰:全球變暖和氣候變化
在我成年之後,美國經歷了從刺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到選出一名黑人總統的過程。這很好,沒什麼好抱怨的。但在世界其他角落,一些當前最重大的問題則帶有某種黑格爾哲學的意味——它們都是從前為解決某些問題或者某些成功事件所導致的結果。比如說我們目前所面對的最大且足以被定義為事關生死存亡的挑戰:全球變暖和氣候變化。
上世紀,這個世界的腰包鼓了起來,人口增加了4倍,城市人口也增加了13倍,而我們對所有物質的消費都有增無減。我們多用了9倍的水資源和13倍的能源,工業生產也比世紀初躍升了40倍。
但與此同時,真正的麻煩來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增加了17倍,這就是我們面對的最嚴峻問題,也是逐漸增加的經濟活動以及繁榮所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
縱觀即將在12月召開、旨在撮合一個應對氣候變化之新全球協定的哥本哈根峰會的準備工作,我沒什麼好抱怨的。那些大國終於開始認真對待這個問題。美國不再持否定態度,奧巴馬 總統和他的顧問都沒有對證明全人類遭遇的科學證據予以否定。在中國,領導人似乎也誠心要在其失控的國內經濟中減少碳的比重。
當中存在幾個重大問題,包括探討各國如何為過去排放到大氣中的碳負責,還有如何在國家總排放量和人均排放量間取得平衡(中國在總排放量方面佔的比重很大,而美國,澳洲和加拿大則在人均排放量成為了不好的榜樣),以及如何實現由發達國家向新興及貧窮國家的技術轉讓。如果我們不盡快解決這些問題,將來可就有足夠多的東西要抱怨的了。
必須探討增長的內在質量問題
而這就是老人們在政治上顯得不合時宜的地方。容我解釋一下,在老一輩人的一生中,成功地定義就是不斷增長的GDP,更多的人能賺到更多的錢,更多的資源來資助公共項目,還有更多的工作機會。而上述這幾點是不能用來衡量未來的成功的。我們必須更多地就增長的內在質量問題進行探討。法國總統薩爾科齊提出了這個問題,而他無疑是明智的。
聽到這裏可能有些貧困階層會感到不高興,但我並不是說增長就是不好的,而是應該提倡一種正確的增長方式,一種不至於以犧牲我們的未來作為代價的增長方式。我們必須用一種具有吸引力的方式來向市民解釋可持續發展的定義。現在的情是人們一面對可持續發展大加讚賞,一面卻對相關的實際政策投反對票。
當我們提議要限制那些大型名貴汽車對環境的破壞時,德國選民退縮了,而在抗議汽油漲價,尤其是反對執行更高能源稅的遊行中,卡車司機的背後都是英國選民的身影。徵收碳排放稅的理念更在全球範圍內遭到了抵抗。
我有5個不足4歲的孫子輩。當他們到了退休年齡並有資格去發牢騷的時候,大概已經是2070至80年了。這個世界還是充滿希望的!只是不知到時他們將有多少的牢騷,是由我們今天的所作所為引起的呢?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09
http://www.project-syndicate.org
作者是香港最後一任總督,前歐盟對外關係專員,
現任牛津大學校監
10/30/2009
唐德剛病逝,日記寶藏留在紐約歷史學會


唐德剛病逝,日記寶藏留在紐約歷史學會
文章日期:2009年10月30日
【明報專訊】活在別人歷史裏的人也終能擁有自己的歷史,著名美籍華人學者、歷史學家、傳記文學家、紅學家唐德剛先生,於26日晚上在美國舊金山家中因腎衰竭過世,享年89歲。唐德剛晚年飽受腎病折磨,最後決定不再洗腎,選擇在家中安詳辭世。隨這位中國近代史學名家的離去,近代歷史似乎又離我們再遠一些。
唐德剛1920年出生於安徽省合肥,小時候飽讀詩書,十多歲即已圈點過一遍《資治通鑑》。40年代末赴美留學,一邊打工一邊於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哲學博士學位﹔60年代初成為多間美國大學的教授。唐德剛師承郭廷以,兩者同為華裔史學家中口述史的主要推動人物。
居美期間,唐德剛與多位當時政要名人成為好友,如顧維鈞、李宗仁、陳立夫、張學良等,亦著有多本關於他們的書,包括著名的《張學良口述歷史》、《李宗仁回憶錄》及《顧維鈞回憶錄》。
50年代,唐德剛認識了當時正在紐約的胡適,成為忘年之交,有師生的情誼,胡適太太江冬秀曾說過﹕「唐德剛是胡老師最好的學生。」那時胡適正過一生中最潦倒最窮困的日子,常常出入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借書,正好遇上在那打工推書車的唐德剛。不久之後,剛巧是胡適同鄉的唐德剛便成為胡家的常客。
唐德剛比喻這種師生關係:「一個窮愁潦倒的乞丐老和尚和一個乞丐小和尚的師生關係」。在胡適最需要別人幫助時,唐德剛替老師打理一切事務,由借書、查書、錄音、整理回憶錄,到開車載他外出購物,連陪伴師母江冬秀打牌,他也一一做好。這段日子雖苦,唐德剛卻幸得胡適「單傳」,常跟老師辯論與討論問題,而胡適亦以此慰其寂寥。兩師徒合作,所以唐德剛能寫成研究胡適很重要的兩本書籍《胡適口述自傳》和《胡適雜憶》。
雖為史學名家,唐德剛的散文可讀性也非常高,夏志清教授在《胡適雜憶》序中說,唐德剛「應公認是當代中國別樹一幟的散文家」。
謙稱一生「活在別人的歷史裏」,唐德剛先生認為許多歷史還要等相當長一段時間才能評斷,相信在歷史的長河裏,也將會有不少人「活在他的歷史裏」。
記者得悉,唐教授生前一直有寫日記的習慣,那批厚厚的日記簿,肯定寫下了不少歷史人物的秘辛和逸事,去年,唐教授已把日記全部捐給 New York Historical Society(紐約歷史學會),有心人不妨前去發掘尋寶。
[文/范倫]
10/19/2009
他是一棵樹
給我擁抱
文章日期:2009年10月19日
【明報專訊】說實在,事前並沒有徵得「當事人」同意,我就伸出雙臂把他擁進懷裡,緊緊抱住,而且閉上眼喃喃自語夾雜深深嘆息,整個過程長達二三十分鐘。周遭路人甲乙丙丁來去匆匆,風吹雲動,由天陰轉小雨又再放晴,彷彿這個世界就只有我與他——他是一棵樹,是一棵會脫皮的白千層。
平日碰見這棵那棵很多很多樹,卻沒有像今天一樣,聽了老師吩咐,二話不說就把這一棵樹緊緊擁抱著。老師說樹有靈氣,比我們一般人更寬大更包容更厲害。我們為人的種種傷痛悲哀,都可以交予他,一切邪障都由他吸去,他自會好好處理排放至深深地底。多心的我在想,我們稱之為排毒的,豈不就此讓對方吸毒?但再多想一下,從來你呼我吸我呼你吸,碳氣氧氣也就是這樣公平貿易,其實也就是同一回事。
其實半個小時如此這般過去,之後矇矇矓矓的我也記不起跟樹談了什麼心事,反正就是把那些不可對人言(也沒人願意聽)的話都默默的轉了靜音廣播的跟樹說了。大樹的脫了皮的光禿的枝幹由最初的冰冷到逐漸的溫暖,這是他的反應還是我自己的體溫都沒關係,反正以後大家在公園中在深山裡看到一個白頭男子抱著一棵樹,不要指著說變態就行了。在睜開眼回到凡間的一剎,經歷到從未有過的放鬆,看到的是從未看過的透徹清澄。
[歐陽應霽
文章日期:2009年10月19日
【明報專訊】說實在,事前並沒有徵得「當事人」同意,我就伸出雙臂把他擁進懷裡,緊緊抱住,而且閉上眼喃喃自語夾雜深深嘆息,整個過程長達二三十分鐘。周遭路人甲乙丙丁來去匆匆,風吹雲動,由天陰轉小雨又再放晴,彷彿這個世界就只有我與他——他是一棵樹,是一棵會脫皮的白千層。
平日碰見這棵那棵很多很多樹,卻沒有像今天一樣,聽了老師吩咐,二話不說就把這一棵樹緊緊擁抱著。老師說樹有靈氣,比我們一般人更寬大更包容更厲害。我們為人的種種傷痛悲哀,都可以交予他,一切邪障都由他吸去,他自會好好處理排放至深深地底。多心的我在想,我們稱之為排毒的,豈不就此讓對方吸毒?但再多想一下,從來你呼我吸我呼你吸,碳氣氧氣也就是這樣公平貿易,其實也就是同一回事。
其實半個小時如此這般過去,之後矇矇矓矓的我也記不起跟樹談了什麼心事,反正就是把那些不可對人言(也沒人願意聽)的話都默默的轉了靜音廣播的跟樹說了。大樹的脫了皮的光禿的枝幹由最初的冰冷到逐漸的溫暖,這是他的反應還是我自己的體溫都沒關係,反正以後大家在公園中在深山裡看到一個白頭男子抱著一棵樹,不要指著說變態就行了。在睜開眼回到凡間的一剎,經歷到從未有過的放鬆,看到的是從未看過的透徹清澄。
[歐陽應霽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