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2008

宋錚會了錢鋼



真真假假天涯,虛虛實實宋錚,天涯“開放度”在國內是沒得說,他們領的圣旨也很多啊:)相比之下,同樣活在海南的凱迪更有水些http://www.cat898.com/。
網絡神話的現實:還須慎言
記「互聯網時代的中國新聞業」圓桌會議

文章日期:2008年6月21日
【明報專訊】經歷過年初的雪災、西藏暴亂、奧運聖火傳送以至四川地震等事件後,2008年,中國互聯網的民族主義意識引起文化界的關注。中國互聯網研究年會至今第六屆,由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主辦,今年首次於香港舉辦,最後一場以「互聯網時代的中國新聞業」為題的中國記者和博客圓桌會議作結。不知是否特區亦屬中國境內,會上,對於政府的網絡監管等問題,不但台上講者言有忌憚,即使台下發言者亦小心慎言,多有忌諱。
宋錚:「你那裏震了嗎?」
是次研討會中,以天涯社區(http://www.tianya.cn)總編輯宋錚所感受壓力 最為明顯,五個指定他作答的問題中有三題,譬如關於報道內容的尺度問題,他都直接表示不方便回應,或說「中國沒有控制互聯網」。他甚至定位天涯社區不算「媒體」,只是一個互動平台,表示上面有博客、有大量憤青,也有當局僱用的以發帖影響言論的「五毛黨」,指任何人都可利用此平台自由表達,管理者很少干預平台的走向。
宋錚以四川地震天涯社區的頭條信息如何出現為例,說明天涯的草根網民參與特性。天涯的留言帖雖盡量以呈現原生態為原則,但天涯社區論壇的頭條仍為管理層所挑選,主要依據是有多有網友重視該帖留言,誰人所寫或寫得多好並非挑選的主要因素。
而該頭條是最早關於地震兩條相關帖子之一,發表於5月12日下午2時29分,即地震後一分鐘。帖子在10多分鐘裏已有100多個回覆,原題為「是哪裏發生了地震嗎?」,因當時地震信息未確定,經宋錚編輯為「你那裏『震』了嗎?」,並同時向全國用戶發布感應地震的調查。經歷過唐山大地震的宋錚,當年與家人從西安跑到北京再回西安,逃避地震,一直不知下一步何時何處會有地震,全家半年裏都住在防震棚,他認為是次因為網絡關係,地震當天各地網友都發來消息,半小時內就知道地震的資訊,消解最初以為遭了核打擊的流言,快速安定國民情緒。
天涯社區1999年開設於海南,現在整合有社會、人文、經濟等8個頻道,07年底用戶人數已達2000萬,在線用戶常在15至20萬左右。
同樣是網絡經營者的張東生,是騰訊網評論主編,則進一步定議網絡媒體。他指出,狹義而言,中國提供新聞信息服務、並得到新聞牌照的網上媒體,包括中央和地方的新聞網站以及幾家門戶網站,一共不超過50家,被有效地納入政府管理體系,會得到經常的通知等信息管理;更廣義的是博客、論壇,以至QQ群,較難以有效管理。
騰訊網(qq.com)最初為提供即時通訊軟體的公司,後成為綜合網站,因借助其用戶的龐大數量,騰訊網2007年在Alexa的網際網路排名中名列第12位。張東生認為,中國公民記者還處混亂狀態,他期待的公民記者群體,是如韓國Ohmynews的網站,公民記者的採寫稿件,可以經過網站的公共編輯而發布。翟明磊:個人主義媒體有偏見無謊言
相對起來比較敢言的翟明磊,一力獨支的網絡媒體《壹報》(http://www.1bao.org),發刊辭即言「壹報是一個人的報紙,中國缺少的是健全的個人主義者,因此壹報將成為個人主義的媒體,裏面或有偏見,或有任性,但絕無謊言。」
翟曾經是《南方周末》記者,因不可忍受主編無法頂受政治壓力撤稿而憤然辭職,後創辦《民間》雜誌,卻因刊號問題被查封。開辦《壹報》博客,又因報道胡佳事件而前後三次被屏閉。多次與政治壓力直面周旋,他笑言政府是敏感的動物,對信息開放的恐懼,他致以同情。他表示《壹報》採取溫和的狀態,策略是高速介入報道,以有趣對抗無趣,以微笑代替嘲笑,希望減輕一部分人的恐懼心,以爭取新聞自由。
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助理主任的李永剛博士,在本世紀之初,曾自費製作及主持一學人思想論壇「思想的境界」,共維持400多天,被視為當時大陸人文學術界最具影響力的網站,總訪問量共突破了32萬人次,其中最後一個月的訪問量更佔三份之一,日均破4000。然而,在2000年10月,在高行健獲得諾貝爾獎翌日,李永剛突將以個人原因關閉網站,他雖否認與政府或政治有關,亦指從無遭受政府任何部門或有關人士封殺,但在學術文化界引起廣泛討論,並從此掀起知識型網站聯袂問世,成思想界網路化浪潮的起端。
李永剛:只對付洪峰規模的言論
從第一手的網站經營者,變作研究中國網絡的學者,李永剛提出對政府與網絡關係的觀察。關於中國政府對互聯網的監管,李永剛提出政府視互聯網監管為治水工程,監管方的如中宣部、新聞辦,既是水資源的供應商,要提供主旋律的內容;同時也負責防溢工程,使政權不致潰壩崩堤。短暫出現監管放鬆的情,是因為監管方會在大壩不受威脅下,允許部分增出溢出、分洪,以減輕內部壓力。
不過,讓互聯網有言論自由,從利益角度看是對既得利益者造成極大損失,政府不會輕易開放水資源供應市場;同時也不會讓水庫波瀾不興,否則此互聯網沒有存在的必要。固水庫出現小洪水、氾濫,其實是綜合各界平衡點,有時偶然,有時是系統集體表示。他總括政府對網絡的管制,是「存在性容忍,選擇性打壓」,當言論是涓涓細流時公民記者報道什麼無所謂;但如匯成洪峰時就可能要建大壩或分洪。[文、攝/鄭依依 圖/網上圖片]
mfkvflx

葉劉淑儀眼中的“中國情欲”

隨外國學者讀中國文學
文章日期:2008年6月21日
【明報專訊】美國人研究中國文學,一個熱門題目是中國文學對情與慾的描寫。所以Prof. Lewis除了教授中國古代性情論,還主講了一個很有趣的課程——「Passion in Late Imperial Literature」(明清文學中的情慾)。 課程從唐代傳奇對名妓的描寫說起,切入明清文學,主題包括「情慾與家庭」、「正當和逾軌的情慾」、「情慾和現實」、「情慾與佛教文學」、「情慾對儒家道統的挑戰」等等。
明清是中國小說真正發展成熟的年代,第一部文人獨立創作的虛構長篇小說很晚才出現。許多學者認為,首部以虛構人物為主角的長篇小說是《金瓶梅》。《三國演義》的主角固然是歷史人物,《水滸傳》的宋江、《西遊記》的唐三藏也真有其人。只有《金瓶梅》以《水滸傳》中的虛構人物西門慶、潘金蓮為主軸,寫成長達一百回的小說。
《金瓶梅》有露骨的情慾描寫,屢遭禁,作者也隱名。據說,因為主張人性本惡的荀子做過蘭陵令,故作者用「蘭陵笑笑生」作筆名,以示小說旨在揭露人性醜惡,誨淫世。
現代人往往只想到這是一部情色小說。其實《金瓶梅》有不少創新之處。第一,《金瓶梅》是首部以家庭瑣事為主題的小說,細緻描述了西門慶納妾生子的經過,妻妾爭寵的情節,及婢女勞僕的關係。第二,書中人物眾多,關係複雜,但全書結構非常嚴謹。第三,小說透過記述西門慶放高利貸、低買高賣、勾結官員、輸送利益,對那個時代的物質文明作了很詳盡的描繪。《紅樓夢》在這幾方面明顯受到《金瓶梅》影響,所以西方學者認為,沒有《金瓶梅》就沒有《紅樓夢》。
課程中,《吝嗇鬼、潑婦和一夫多妻者》(Misers, Shrews and Polygamists)一書,給我深刻的印象。作者Keith McMahon是肯薩斯州大學的教授,他在書中探討十八世紀中國小說對情慾的描寫。這位來自美國中西部的學者,不但看過《金瓶梅》、《紅樓夢》這些名著,而且連《綠野仙蹤》、《兒女英雄傳》、《啼笑姻緣》、《野叟曝言》、《品花寶鑑》、《玉蒲團》也通通看過,教我嘖嘖稱奇。
McMahon採取心理分析和後結構主義的角度研究。我一上課,就問教授什麼是心理分析和後結構主義,教授笑而不答,叫我把書看完了才跟他討論。原來作者一方面用「集體幻想」等心理分析學派的概念剖析小說人物,一方面從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秩序出發,理解這些角色的文化意義。
傳統中國社會實行一夫多妻制,男子三妻四妾被視為好事,女子卻被要求貞潔。清朝為求穩定社會,大力推崇儒家思想,雍正廣賜貞節牌坊,更令追求貞節成為一種狂熱。
McMahon指出,明清小說因此也可分成「貞潔」(chaste)和「不貞」(un chaste)兩類。前者以才子佳人為主題,沒有情慾描寫。《紅樓夢》基本上也可歸於此類。因為自第六回《賈寶玉初試雲雨情》後,書中就再沒有關於賈寶玉的情慾描寫。書中對時間的交代模糊,主要角色似乎長期處於十多歲的少年期。賈寶玉彷彿變成一個無性人,在大觀園裏和一眾女子進入無性的、貞潔的愛情關係。賈寶玉是儒家傳統內的「反英雄」,他拒絕入仕途,不願生兒育女,最後逃禪。書中多處表現對儒家傳統的反抗。不過當時也有反《紅樓夢》、維護儒家思想的作品。《野叟曝言》的主角文素臣,可謂韋小寶的前身。他妻妾如雲,事業有成,海外稱王,是典型的儒家英雄。
至於「不貞小說」,如《綠野仙蹤》等,對情慾有露骨的描寫,其實是故意揭露儒家大傳統下各階層的真實生活。 以上種種小說,或反映儒家價值,或對儒家價值提出質疑,或表現儒家理想和社會現實的矛盾,均展現了那個時代的精神面貌和社會實。
這些外國學者重視中國文學,研究得如此深入,使我佩服;相反,不少香港人對中國文學棄如敝屣,實在令人惋惜。
[文/葉劉淑儀 ]

一0一歲的清醒與堅持

一○一歲離婚
文章日期:2008年6月21日

【明報專訊】一○零一歲的老人,向傳媒透露,生日之夜,將有重大事情宣布。

他不只是本地大富豪,而是他已經一百歲,每一個決定都會影響集團營運。

他的決定,不用質疑,張揚轟動,當年,他在九十歲的生日會上,宣布正式結婚,讓跟了他半個世紀的女人,給了一個妻子名分。

一百○一歲的日子踏近,老人沒有興奮,本來心事平靜,忽然愁腸百結,格外悲戚,無法制止眼淚。

他看到電視的大地震新聞畫面,樓房倒塌,山搖地動,頹垣敗瓦中伸出受傷的手,在灰色的天空求救。

他太老,所能做的事不多,唯一只能捐錢。他平生捐的錢過百億千億,就是沒有這一次,來得豪情痛快,當你在一百○一歲的生日之前,還可以千里以外,幫在在地球每一角遭遇不幸人的,省減了他們在世的痛苦,萬念俱灰,又能死灰復燃,他有一點感覺——像上帝。

魔鬼在隨意破壞,他也可以任意揮霍,大手重建。人間總有好淡爭持,老妻是淡友,大嘆生命無常,唯財是岸。他是大好友,對世界充滿希望,那怕他是一百○一歲,仍可以一億一億的捐出去,為尚存的人輸出希望。

一百○一歲,可以希望什麼?

他在生日會上說,大事宣布,向妻子提出離婚。

消息跟八級地震一樣震撼。

他目睹,大地震裏,救出了最後一個倖存者,被埋三日三夜,是一個一百○二歲的女人,經搶救後,奇蹟生還。

老人非常感動,一個一百○二歲的人還有生存鬥志,跟死神搏鬥,我比她年輕,我也不能放棄,我要離婚,放下一切,一百○一歲,重新為生命奮鬥。

[林超榮 lamchiuwing2004@yahoo.com.hk]

巴菲特的現代生活觀

老生常談
文章日期:2008年6月21日
【明報專訊】最近看到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的一個專訪節目,訪問世界第二大富豪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談他的人生經歷及生活態度,許多都是老生常談,但從巴菲特嘴裏講出,聽起來就有新鮮感。畢竟,巴菲特是美國股神,全世界首屈一指的投資大王,而且從來沒人敢說他是「冒牌貨」。

談起投資,他就興致勃勃,而且說,最關鍵的是「投資要早」。他在11歲的時候開始買股票,現在卻後悔沒能更早一點投資,要不然現在累積的財富一定更多。14歲那年,他用送報紙掙來的一點積蓄,買了一個小農場。這裏的經驗教訓是,即使是很少的錢,也可以用作資本來投資,天長日久,積少成多,就能夠發財致富。

這樣的話,我在40年前剛到美國時,就有美國同學跟我說過,不過,我那時是窮學生,聽了只當耳邊風。省吃儉用7、8年,好不容易積蓄了2千美元,買了一輛豐田車代步,成了有車階級,從此捲入資本主義消費市場,融入美國主流社會,有一種「獨樂樂何如眾樂樂」的虛飄飄精神提升,自我感覺陡然良好起來。此後30多年來,在金錢與財富方面,我好在只是安分守己,量入為出,從未寅吃卯糧,卻也不曾把精神放在投資獲利上,當然也就與財富無緣。可嘆的是,教我投資賺錢的同學,後來是賺了點錢,買了棟3層樓的大房子,又買了輛時髦的BMW,實風光了一陣子,卻好景不長,碰上了1987股市「黑色星期五」(又好像叫「黑色星期一」,大概是香港的說法),欠了一屁股債,直到現在還「未曾翻身已碰頭」。

看來巴菲特的「投資要早」理論,不可一概而論,有其特備條件才能致富。就像張愛玲說「成名要早」一樣,不但要有才具,還得全神貫注,因緣際會,才能一舉成名。巴菲特理論的特備條件,也是一條老生常談:「安貧樂道」。能省就省,能不花就不花,不要被物欲所使,不要為流行所役。錢是拿來投資賺錢的,不是用來花的。他在訪問中說到,他現在住的房子,就是50年前結婚之後買的那一棟,只有3間房,但是夠用了。生活上沒有需要,何必去擺闊,學那些花花大少,去買別墅?他從來不買名牌衣物,穿著舒服就好;從來不參加上流社會的奢華聚會,喜歡在家裏看電視、吃爆米花;從來不用手機,家裏也沒有電腦;他也不用司機,喜歡自己開車,隨心所欲,自由自在。看來巴菲特老先生的物資生活條件,比我們一般人簡樸得多,「結廬在人境」,精神境界是陶淵明一路的。

巴老先生在訪問中,對如何賺錢,如何過幸福快樂的好日子,給現代的新新人類一些建議:一、不要向銀行借錢;二、最好不用信用卡;三、不要買名牌;四、過最簡樸的生活;五、沒有必要,就不要花錢;六、錢賺多了,花在真正需要的人身上。

巴老先生躬行實踐,身體力行,捐出310 億美元做慈善事業。這一點卻不是老生常談。

[鄭培凱 學者.詩人.著有《真理愈辯愈昏》等]

讀點詩吧。詩經《小雅 菁菁者莪》

又或許,小女子名為“汎汎”?且,恰好生于汀沚之上。“既見君子,我心則休。”多好。
菁菁者莪

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見君子,樂且有儀。

菁菁者莪,在彼中沚。既見君子,我心則喜。

菁菁者莪,在彼中陵。既見君子,錫我百朋。

汎汎楊舟,載沈載浮。既見君子,我心則休。

讀點詩吧。詩經《魏风 汾沮洳》

K,
小師弟清早來電話,想請姐姐給小女起個名兒。
弟弟玉立,名中有皓,生于長江之濱;弟妹名中有琦,生于海之南。聞說誕下一女,正月十六,命里缺水。
小女子笑:弟弟斯文如許,生女當嬌媚;弟妹曰文琦,一定冰清如玉。
向詩經里找名兒吧。

不知,女子名曰“玉洳”,是不是可以祝她水靈靈冰清玉潔,更助她將來遇到“美如玉”的可心人兒?


《诗经 魏风 汾沮洳》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汾沮洳》,三章,章六句

【注释】

  1、沮洳(音巨人jū rú):水边低湿之处。莫:即酸模,草本植物,幼叶可食用。

  2、之子:那个人,指采野菜的人。一指采菜人的心上人。

  3、殊:很、甚、极、非常。公路:官名,掌管国君乘坐的车。

  4、一方:一边。  

  5、英:花。

  6、公行:官名,掌管兵车。

  7、藚(音续xù):即泽泻草,水生,可食用,也可作药材。

  8、公族:官名,掌管国君的宗族。



【译文】

  在汾水边的低湿处,采那酸模草。

  他那个人,美得无人可比。

  美得无人可比,管公车的官儿哪能比得上。



  在那汾水的一边,采那桑叶。

  他那个人,美得像朵花。

  美得像朵花,管兵车的官儿那能比得上。



   在那汾水的转弯处,采那泽泻草。

  他那个人,美得像宝玉。

  美得像宝玉,管公族的官儿那能比得上。

想樂:Pachelbel Canon in D Major Perfect Version

6/20/2008

閱讀時光。楊振寧 翁帆《曙光集》

K,
就覺得,他們相互"在乎",是吧?
“三四十年后,大家一定认为这是罗曼史”,一句話,一輩子。
http://lz.book.sohu.com/chapter-9236-7-4.html

英若誠和《推銷員之死》

閱讀時光《英若誠傳》

英若誠、英達父與子


K,
小女子讀大學時 ,正是中國舞臺藝術的春天,國內舞臺劇好戲連臺,出現了大批名角,也培養了諸如我等的小戲迷。
當年,學戲劇的小女子仰慕英若誠,是因為他是八十年代中國舞臺上唯一可以用純正英語演戲的演員,當然,更因為他出身清華而進人藝,符合了年輕女大學生的浪漫想像。但是,實話說,小女子覺得他實在長得太丑了!!
大二那年,人藝《茶館》老班底去上海進行最后的告別演出,小女子從南京趕去看戲。上場的有于是之、藍天野,英若成演戲里的劉大麻子及其兒子小劉麻子。一出場,張開英式著名的大嘴巴,念起臺詞底氣可足了。那發音方法,特招人煩:))
英若成后來搭檔王蒙當文化部副部長,中國八十年代中后期的舞臺,果然好看得不得了,特別是引進了不少翻譯劇作,我等以為戲劇舞臺本就是如此呢。誰知,六四之后,創作劇目和引進劇目都走了下坡路。

英家也是當時藝術界議論的話題,英若成的兒子英达从北京大学心理學系毕业后到美國密蘇里大學戲劇系學習導演專業,回國之后他把電視劇《圍城》中的趙辛楣演的猥瑣極了。之后,這英家人把美國的情景喜劇帶進國內,就是《我愛我家》、《東北一家人》,霸占了熒屏好久。他的三任妻子始終是圈子里的話題。

英若誠﹕未圓湖畔
文章日期:2008年6月20日
【明報專訊】上次因文學家及戲劇家高行健訪港,談到另一位當代戲劇家英若誠。英若誠的祖父英歛之,是天主教名人,在北京創立輔仁大學;父親英千里,是國民黨高官,一九四九年遷台,曾任台大外文系教授及輔仁大學副校長。英若誠一九二九年生於北京,一九四六年考進北京清華大學外文系,主修英國文學,翌年加入了大學內的實驗劇團,畢業後參加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由此展開其後一生的影藝及舞台事業。

英若誠的成名,主要在於他的演技精湛,有份在幾部大噱頭的外國電影中擔綱演出,如《馬哥勃羅》、《西藏活佛》、《末代皇帝》等,尤以《馬哥勃羅》一片中飾演忽必烈,為舉世讚譽。再者,他亦是有名的舞台編劇和導演,把《雷雨》、《駱駝祥子》、《茶館》、《推銷員之死》等名劇改編演出。而《推銷員之死》的劇本不但由他翻譯成中文,也由他執導。在中國排練和上演時,並請得原著人美國知名劇作家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來華協同導演和指導排練,二人因此結交,而成莫逆。

英氏後來當上了文化部副部長,和部長王蒙配搭,開拓出中國文化藝術的一段春季,但八九天安門事變後,以寫《白毛女》、《八一之歌》及《雷鋒之歌》的左派詩人賀敬之出掌文化部,英若誠也隨即下台。然而,英氏雖去,他的影子仍在,而且隱隱然和現實的中國命運有一種密切的聯繫。

在《馬哥孛羅》電影中,英氏飾演的角色是蒙古大汗忽必烈。電影中的忽必烈是個具有強大魄力的君主敢作敢為,開放中國的門戶,讓西方商旅、傳教士進入中國,自己也有兼通歐亞的雄心壯志。在現實的中國來說,要去建立一個開放而多元化的國家,要使西方文化、中國傳統以及馬列主義或其他學說都能夠在這個多元的文化環境中有一席之地,而又能夠自由地對話、溝通,甚至融合和共生,實在有賴一個強勢而開明的領導層去推波助瀾,如電影中的忽必烈。文化不能強制和壓抑,但應有積極而有魄力的開明文化領袖去鼓勵交流,協助溝通,才較容易走出自己的藩籬,達致交融和創新的效果。

其次,讓我們看一看《推銷員之死》背後的英若誠。在阿瑟.米勒的這齣舞台劇中,英氏是導演和監製,也是劇本的翻譯者和改編者。米勒和英氏合作,二人都是個性極強的,但在合作上卻能彼此尊重,取得理想的成績。這種基於彼此欣賞,而又彼此克制、忍耐之下而達成的合作,正可代表文化交流時所需要的一些重要條件:即對他者及不同文化的尊重、欣賞,和對自己應有的克制、忍耐。多元時代及和諧社會不是一蹴即成的東西。英若誠自己也說過:「許多人曾經問我:和這些外國演員及技術人員一起工作時會有哪些溝通上面的困難。當然……我們會有思考上的、文化上的,審美上的及演出風格上的不同。不同一定是存在的,但……通過互相尊重的合作,一定可以找到一種共同的藝術語言。」這些說話同樣可以用於多元文化的交流和整合。英若誠的舞台如人生,電影如文化,那麼「因不同而產生的問題是沒有不能克服」的思想,正是中國多元文化和開放社會的目標。

[梁元生 歷史學者、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院長]

×××××
【文摘】英达:我的第三任老婆
英 达

  英达在婚姻问题上是个屡败屡战的人物,但谈起他和梁欢的生活,他仍然语言生动。他那欲贬犹褒的语句其实藏着许多的真情实感。
  
  本来以为梁欢会是个事业上的好搭档,结果怎么娶回家就变成了睡懒觉的好对手呢?
  把梁欢娶回家当太太后,很多人觉得我结了离、离了结的,肯定是喜新厌旧,现在又弄了一个年轻貌美的。梁欢她虽然比我年轻8岁,但这相貌吧,怎么说呢?你想想,她是梁天的妹妹,能美到哪里去?基本上也就是一个年轻一点的梁天戴一头套。从外形上看,她是个很普通很普通的女人,长了一颗异乎寻常的大头,看起来脑容量很大的样子。从文学创作上来说,他们家是有渊源的,她的母亲谌容是著名作家,已故的哥哥梁左也是著名编剧,健在的哥哥梁天就更不用说了,梁欢毕业于北大中文系文学专业,在拍摄《我爱我家》的时候,作为编剧,她的才能是有目共睹的。
  于是,我就对她动心了,看到一个在某方面比较出色的女人,男人就会产生这样一种自觉的心理——把她网罗到自己家来。
  可是结婚后,她一个字儿都不想写了,让她给我写个剧本那可真是难啊。不仅不给我写,拒绝别人的时候还老把我拖出来当挡箭牌:“我连英达都不给写,您就别来拜托我了吧。”冯小刚多次请梁欢给他写剧本被拒绝后,很愤怒地斥责我“你毁了一个女作家”。
  本来打算跟她一块挣钱的,这下好,她不但自己不挣一分钱,还要我挣钱养活她。
  跟所有刚结婚的夫妻一样,我们那时也是忙着买房装修。当初买房子的时候,所有的朋友都劝我们直接买个样板间,省事儿。可看来看去,梁欢硬是挑了一套我看起来都觉得无从下手的毛坯房。与别人家男人负责装修不同,我们家的这码事儿全部都是梁欢负责的,从设计到创意到采买到安装,我基本上没操心,觉得转眼间自家的新房子就竣工了。
  家里的风格就不用细说了,反正我是觉得哪儿都好。
  看着梁欢在装修中的优异表现,我心里想:也成啊,起码也是个会持家能吃苦的女人,若是能将家庭妇女这个很有前途的职业干好,我出钱养活也值得。
  可是,程咬金还有三板斧呢,梁欢却只有一斧头,装修完了搬进去,懒女人的真面目就露出来了:那种为心爱的人做一顿早餐的待遇我从来没有享受过。梁欢老说我晚上打呼噜太响,她经常一宿一宿睡不着,所以每天早上一定要补足睡眠。我很愧疚,安慰她。后来真习惯了,不仅习惯了我打呼噜,也习惯了睡懒觉,每天不到11点她是不会起床的。
  这样,我俩就结成了懒觉联盟。看我这体型,就应该知道我是那种贪吃贪睡不干活的。因此,只要没什么事情,我俩是躺在床上谁也不乐意先起床的。看着对方每天最难看的样子,然后家长里短地说上几句话,觉得肚子饿了,再一起起床去吃午饭。感觉很真实,觉得这就是我们想过的日子。
  不过,我还是觉得自己有点上当受骗的感觉。明明结婚前看得准,拿得稳,觉得梁欢是个事业上的好搭档的,结果怎么娶回家就变成了睡懒觉的好对手了呢?梁天很好心地劝我:“你别看我妹以前做编剧的时候得心应手,其实她老说她特别不愿意干活儿。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找个事业有成的男人,然后在家当甩手太太。我当时看你对她挺有意思,打算等你们交往半年的时候告诉你的,没想你那么性急,一个多月就结婚了。俗话说宁拆十座庙,不毁一门亲,何况得好处的还是我妹,你就认了吧!”
  我吵架嗓门儿特别大,像霸王龙似的,不管有理没理,先得让嗓子吼舒坦喽。梁欢最烦我这点,每次吵架,只要我嗓门一上去,她马上就去关门关窗户,然后再回来跟我吵。吵架过程中,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小声点行不行?”等我叫完了一通之后,其实也没解决什么问题,她还是她原来的观点,但我就基本上舒坦了,就心甘情愿地又吃亏去了。
  所以,我俩的吵架总是以她获胜为结果,她舒服了,我也没那么在乎输赢,喊出来我也舒服了。
  我觉得夫妻之间,两个人手里就像拽着一根线,平常松着,吵架的时候,两人都往自己这边拽就绷直了。这时候如果有一人不让的话,轻轻一拽,啪,就能折了,折了再续就不容易了。因此每当绷得眼看要折的时候其中有一个人一定得稍微让一下,这个人一般都是我。我让的时候,用特别直接的方式,直接跟她说我错了,然后通过吃吃喝喝的方式来善后。因为我特别善于吃吃喝喝,经常在一片吃喝声中,把我俩的矛盾化解掉。
  我喜欢那种回家时知道家里有个人等着我的感觉,这点上,梁欢完全满足我的要求。
  结婚第三年,我和梁欢有了儿子英巴颜,在满语中是“富饶”的意思。与宋丹丹离婚的时候,由于是她提出的离婚,我只提了一个条件:英巴图归我。但后来带了孩子一段时间后,我深刻地感觉到,可能孩子跟母亲比较好。我把他留在身边的做法是比较自私的,对孩子的成长不是特别有利。于是,巴图又跟了她的妈妈。
  再跟梁欢结婚后,我心里一直舍不得巴图,毕竟是自己骨肉相连的孩子呀,我在私下一直跟巴图有着联系,他有什么事情,也一定不会瞒着我。但是,梁欢知道以后,很郑重地告诉我,一定要尽量减少跟巴图的联系,否则对他没有好处。
  我觉得她这是小心眼,她说,绝对不是,她告诉我,如果我给予巴图特别多的关怀、照顾、探视,在他的心目中树立起自己的高大形象和权威地位后,他的继父或者说这个新家庭该怎么办?他的继父该往哪儿放呢?
  我这人特别不容易被别人说服的,可这次,我觉得梁欢说得很有道理,我觉得现在还是少关心巴图一点更好,或者说不要影响他的继父对他的爱和关怀。如果我的孩子过得不好,我会不惜用我的生命去保护他,但如果我的孩子过得很好,我还是不要为了自己而去打扰他们的生活。
  有了巴颜以后,我特别特别满足,我也告诉自己,这段婚姻,真的再不要出什么状况了。根据我的了解,巴图跟着他的妈妈和继父过得很好,但我可以肯定的是,我和他妈妈的离婚对他一生来说始终是个影响。这与跟在亲生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肯定是不一样的。它不一定是创伤但一定是心理上的一种障碍。
  我不想巴颜再走到同一条路上,梁欢很了解我的想法,在有了巴颜以后,曾经的懒女人梁欢摇身一变,成了一个挺合格的母亲。
  巴颜就像一剂良药,自从他来了以后,梁欢此前的种种“恶习”转眼间就全部抛弃了:孩子从医院抱回家后,她那睡着了打雷都不会醒的粗线条神经马上变细了,只要巴颜稍微一哼哼,她就会马上醒过来;以前从不察言观色的她现在能够很清楚地根据巴颜的哭声准确判断孩子是饿了还是尿了;懒觉早就不睡了,每天天刚亮,就起床先给巴颜洗个香喷喷的澡,喂饱了以后抱到小花园去玩儿,跟听不懂话的儿子咿咿呀呀个没完没了……
  从来不做饭的梁欢开始下厨了,不过我没口福,自从巴颜能吃母乳以外的流食后,家里的榨汁机一天到晚都在忙着,各种各样的蔬菜水果被她榨出红红绿绿的汁液,然后用这些汁液加上大米,在炉子上用小火一边熬一边搅地弄出一锅颜色看起来很复杂,味道也很不简单的浆糊来。她说自己动手做的米糊糊,比那些什么营养米粉又卫生又均衡。还曾经逼我去“试毒”,我吃了一口就溜了,看巴颜被他妈一口一口地塞米糊糊,我真担心儿子这玩意吃多了,将来变成个迷迷糊糊的孩子。
  因为梁欢的作品口感不佳,我实在不放心便托一个朋友做了微量元素鉴定分析,谁知那些米糊糊被认定是营养全面易于吸收无任何副作用的优质婴儿食品。这消息传开后,陈小艺等家里有孩子的朋友一天一趟地往我们家跑,带着保温瓶等着梁欢的米糊糊起锅——于是有越来越多的朋友说我娶了个能干的太太,虽然这话有点水分,但我不得不承认,梁欢的确是越来越有当老婆、老妈的样子了。
  我很少回忆我那些曾经不愿意再想起的婚史。我以前的两任妻子,不可谓不能干,但是太能干,比我还忙,劳燕分飞地忙着各自的事业,对于家庭就不可避免地要忽视,我就受不了,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梁欢自己懒也罢,不思进取也罢,但她踏踏实实待在家里,永远不会出现找不着人的状况,我就觉得很满意,更感激——其实,她真的那么一无是处吗?北大高才生,有着那么优异的文学造诣,还有那么显赫的家庭背景,她真想在事业上成功的话,其实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但是她就那么果断地放弃了,于是少了一个女作家,多了一个不称职却很让我满意的太太。
   (剑锋摘自《伴侣》文/英达)

亮剑

http://www.chinanews.com.cn/sh/news/2008/06-20/1287915.shtml

招生竞争开始了

6/19/2008

《财经》十周年系列活动之《财经网》专家论衡

《财经》十周年系列活动之《财经网》专家论衡
暨《财经网》推介会(上海)
2008年6月20日 上海
活动时间:2008年6月20日
活动地点:上海外滩茂悦大酒店
流程:
专家论衡
15:00-15:25 签到
15:25-15:30 播放《财经网》宣传视频
15:30-15:35 司仪开场
15:35-15:40 《财经》杂志主编/《财经网》总编辑胡舒立致词
15:40-15:45 浦东发展银行董事长吉晓辉致词
15:45-15:55 特邀主持人开场(《财经》经济学家 陆磊)
15:55-16:25主题演讲(上海市人民政府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 方星海)
16:25-16:55主题演讲(高盛亚洲董事总经理 胡祖六)
16:55-17:35 三人圆桌(主题:宏观调控下一步)
17:35-17:55 互动提问时间
广告客户推介会
17:55-18:25 签到
18:25-18:30 播放《财经网》宣传视频
18:30-18:35 司仪开场
18:35-18:55 主题演讲:重新定义财经网站(《财经》《财经网》总经理 吴传晖)
18:55-19:15 主题演讲:财经类网站的发展前景 (艾瑞咨询集团高级副总裁 阮京文)
19:15-19:35 主题演讲:使命与愿景 (《财经》主编 《财经网》总编辑 胡舒立)
19:35-19:55 《财经网》团队介绍 及互动问答
19:55-21:00 晚宴

閱讀時光。莫言和朱天心。


K,
今日陪肥仔泡圖書館,一日兩本,莫言和朱天心。
莫言的《天花亂墜》,教小女子在閱覽室被人笑話了。沒法兒不笑得亂顫,沒笑出聲,卻笑出淚。午間,讀給肥仔聽,又忍不住噴飯。
《白狗秋千架》的高粱地里,她對他說:“我要個會說話的孩子……你答應了就是救了我了,你不答應就是害死了我了。有一千條理由,有一萬個借口,你都不要對我說。”
……

《時移事往》里,朱天心要“我”說:我不得不相信世事真的會擦身而去不回,絕不因你的特別鍾愛不舍而改變甚至多停駐一兩秒。發現時間的流逝不可追的確是真理鐵則,我大大地驚慟不能自己,仿佛一個記得且難忘前世的人,如何去走完那么遙遠不可知的今生今世……

喜歡著自己的喜歡

K,
噯,小女子有時候也莫名其妙玩類似的游戲,還帶著崽子玩兒。
記得0六年暑假,肥仔在夢城陪MA,姐妹青的兒子桐桐和他同歲,也從京城前去陪媽,兩個崽子玩兒得極好。我和青,就輪流帶著他倆在港轉悠。
記得,有一天,小女子帶倆人去尖東的歷史博物館,在館里轉的不亦樂乎,倆人順便跟著我識字,繁體字。
小女子向來好繁體字,總覺得那才是認識漢字的“正路子”,不喜歡有些莫名奇妙的簡體字,看的人氣死了。
那天,我們講起了“閒”。多么美好的一個會意字啊,寂靜的星夜,月光撒進了柴門,看看都舒服得不得了。那得“閒”的時候,好做多少有意思的夢啊,如果有喜歡的人一起喝酒啊聊天,那才真叫“閒情”吶。
可惡的簡體字,生生把那一把月光給滅了,讓門里呆立一根傻木頭,成了“闲”。難怪現代人會說“忙里偷闲”,很见不得人的样子。好在阮籍嵇康沒生在這個朝代,不然了無意趣。

聽說,錢鍾書也很煩簡體字,尤其是那個“钟”字。鍾書,鍾書,鍾愛讀書,一個“金”,一個“重”,把心思寫得密密的,天定地設般,多好。偏偏給簡成了不倫不類的“钟”,除了肩挑車拉者也可以一口讀出個音來,完全不知道什么意思哦。無奈。

小女子呢,最苦惱我自己個兒的這個“關關”,“關關雎鸠”,多纏纏綿綿牽牽連連,憂愁美好理還亂。偏偏給改成了“关关”,就只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了,生生把人給累死:(



文章日期:2008年6月19日
【明報專訊】小兄妹經常會發掘一些大人永遠不能明瞭其來歷的話題,「喜歡和討厭的字」是其中之一。

張容喜歡「讀」字(以及所有『言』字偏旁的字)、喜歡「書」字、喜歡「畫」字、他認為筆畫繁複的字比較均勻,他還喜歡「融」字——我認為這和他的好朋友叫「吳秉融」有關。他不喜歡「買」字,也不喜歡「為」字,因為字中的「點劃」常讓他有不知如何「分配空間」之感。張宜的好惡標準則不太一樣,她喜歡「爸」、「媽」和「妹」字,因為這些都是家人的稱呼——但是不包括「哥」字;她還喜歡「筆」字和「搖」字,因為「筆」字看起來很「正式」,「搖」字則包含了媽媽名字的一部分。她不太喜歡「國」字,因為「明明是方方正正的字,裏面卻有人歪歪扭扭搗亂」。兄妹倆都不喜歡「麼」字和他們的姓氏——「張」字;因為「麼」字「真的很醜」,而「張」字則「比『麼』字還醜」。

和孩子們聊起這種毫無知見深度的話題,總讓我回想起自己在多少年前發現這世界之初所感受到的的迷惑與情趣;讓我回到自己構築成見的開始。我在念小學三年級的時候,也曾經用一整本練習簿分兩頭抄錄了自己喜歡和討厭的字。時隔四十多年,猶記得討厭的字中包括了「七」、「九」、「氣」、「沈」、「堯」……有的是因為字形難以工整,有的因為筆畫傾側歪斜,有的甚至是因為令人討厭的同學姓名之中有其字,原因不一而足,成見卻堅持了許久。直到上了中學,我還一直懷疑:作為一位聖王的「堯」,一定有什麼重大而不為人知的惡行。

除了有太多「點點」的「氣」字和「沈」字,張容對於我所討厭的字很不以為然,他覺得「堯」一看就是一個「端端正正坐在那裏的好人」。我說是的,喜歡、不喜歡這種事常常是不講道理的。張宜搶說:「我也喜歡『喜』!」

「為什麼?」

我喜歡喜歡的感覺,不喜歡不喜歡的感覺。」

「你知道『喜』是跟大家一起高興的意思嗎?」

我不喜歡跟大家高興,我喜歡高自己的興。」張宜說,開始出現了不很高興的表情。

可是,從根源上看,中國人的「喜」原本並不是描述個人情感或性向的字。「喜」字的上半部讀作「駐」,是陳列樂器支架的象形符號,底下的口表示唱歌,整個字比合起來看是「應聲而歌」的意思。也就是說:跟隨音樂的節奏而歌唱,出於一種「和」的情感,用之於慶典之類的儀式,這種愉悅的情感是被喚起的、是與他人共之而產生的,換言之:是「從眾」的。「取鼓鞞之聲歡」,用今天的話來形容:將氣氛炒熱鬧了,引起大家的談笑興致。這個字,大約到了春秋時代以後,才漸漸有了「個人愛好」的用法;所以孔夫子「晚而喜易」,很難說是追逐眾人之流行。

我沒提孔夫子,只把甲骨文裏的鼓架子畫出來,底下再畫上一張發出歌唱音符嘴,故意說:「這是沒辦法的事,你看我們過年說『恭喜』,節日叫『喜慶』,都是跟大家一起高興的意思。」

「我不喜歡跟大家一起高興——」張宜大聲起來:「我也不喜歡跟你姓,你的姓很醜!」

「你已經姓張了,能怎麼辦呢?」

「我要去找立法委員!」

[張大春 台灣作家。近作有《戰夏陽》、《認得幾個字》等]

6/18/2008

對對子:女子輕易不接受的東西

女子輕易不接受的東西
男人常想塞給女子些東西,卻不知道有些時候有些東西女子輕易是不肯接受的。包括:
1:名份——對他中意的女人,不管對方是否心意與他一樣,男人只覺得天下女人都想得到一個名份。碰了壁,還不回頭,所以情歌中以男子哀怨的較多。其實,如果心意不對等,女子輕易接受了名份,也就自動落價了,再也看不到男人渴望的眼神,聽不到飄忽忽如春風的情話,不劃算的。《萬象》講過一個故事,說的是北歐一對愛情長跑了幾十年的男女,六十歲了女子終于肯嫁了,可是很快他們又離了。問起原因,女子說:我已經習慣了他給我裹上披肩,都幾十年了;可是,才剛嫁了,他就不再記得給我裹披肩了。據說,離了婚,他們還是在一起,男子又“記得”那個女子好在意的披肩了:))小女子想啊,即使要了名份,也還得保持著連自己有時也摸不透的神秘,都說情愛是需要日日鮮的“刺激”的,既踏實又飄逸的情愛,最好玩兒了。這時,連名份都成了玩笑的一部分呢:)
2:時間——別以為男子鎮日陪著你是件好事,男人的時間成本意識通常是很高的,他的付出你不曉得要多大的代價才能“償還”。而且,小女子總覺得人在一起的時間是有“配額”的,一下子用到盡,以后老了需要廝摩了,配額又用完了,多不劃算?還是悠著點,各自掌握自己的時間,想在一起了自自然然走到一塊兒,大家都覺得舒服,誰也不欠誰的。反之,如果女人完全忘記自己,把時間都給了人家,一旦被棄之如敝屣,自然就成了怨天怨地怨人的怨婦,自己看了都不喜歡。
3:自由——傻子才希望別人把自由全“押”在你身上,多么沉啊。其實,人的自由是有很多境界的,至少有身的自由、心的自由、靈魂的自由,小女子從來不相信有人會把自己的自由全部交給另一個人。如果,有人肯給,那是假的;如果,有人肯要,也是假的。茅于軾老師說:“給你所愛的人以自由”,這才是最符合經濟學原理的情愛人際關係啦:))好喜歡杜拉斯有時對她的安德烈亞大喊:好了,我受夠了,該換人了#¥%于是,一切真的就重新開始,愛情自動更新了,竟然是和同一個人。多好玩兒。
4:承諾——給承諾的人,其實是最輕松的。既然是承諾,就是還沒有發生的事情,兌現了,是承諾人守信;“流拍”了,完全可以找各種理由。倒是得到承諾的人太累:因為你總是要等著別人的諾言何時實現啊,且基本上人是很難把握他人的行為結果的,結果,得到諾言的人,無端端要擔負起承諾人扔下的“口水重擔”,累死了。如同黃世仁和楊白勞,欠債的才不發愁呢!
5:一切與你無關的東東——其實,也沒有理由要求別人的生活只有你,是吧?只要,他和你在一起時,大家好開心就是上天的賞賜了。如果,過后有一些回味,那么就相當于中了六合彩!昨晚,和肥仔聊天:仔,啊呀,MA和你爹地已經認識半輩子啦,不過也有二十年,我們的人生軌跡是平行線,誰也不知道有誰呢。你么,就屬于第三者,中間插到MA和爹地中間來的啦。肥仔立刻答:那我們的交情更深,瞧,我和你可是一輩子啦。呵呵呵呵,真是啊:))
6:密碼——男人的任何密碼小女子都不要,免得雙方多了層提防,純純的感情給幾個小字母毀了。如果,他想養你,銀子自動會送到你的手上的;比要個沒幾個0的存折的密碼,可心多了。至于手機啊,電腦啊,小女子是電子無腦人,給了我密碼也記不住,而且干嘛要去翻人家不想你知道的秘密呢,等于自尋煩惱。傻人,有傻福,我蠻信的吶。
好了,對對子游戲結束,謝謝阿寬提起這樣的話題,也叫小女子梳理了下下“@#觀”:))

不能給女人的東西
文章日期:2008年6月18日
【明報專訊】女人最常埋怨男人不能給她的東西,包括﹕

(1)名份——可能已由另一個女人擁有了,他不能給她,這還可原諒。他明明可以給她,就是不給,是最可惡的。

(2)時間——拍拖早期,男人似乎有用不完的時間,他無論怎樣忙,也不會疲倦,仍可給她充足的時間,多到她嫌多,逼得太緊,需要抖一抖氣。但不久她會覺得他可以騰出來見她的時間愈來愈少,他需要休息,他需要見朋友,他需要很多沒有她參與的時間。

(3)自由——與時間一樣,男人起初愛上一個女人時,他完全不需要自由,甚至希望她可以給他一生的束縛,他是自願的。後來她才明白他是個自由戰士,誓要在專制的女人手中重奪自由。女人的專制其實是他主動獻出的,卻用餘下的生命去爭取自由。他需要的是怎樣的自由呢?是給自己再有其他女人的自由。

(4)承諾——不少男人隨便給女人太多沒法兌現的承諾,更多連承諾也吝嗇的。女人明知他有兌現的困難,也希望他在承諾上闊綽一點,可惜他仍堅持,無法一定做得到的,就不許下承諾﹕

(5)舊愛所有的信物——他說已交出所有,沒有舊愛留下的一切,說謊的,她只要細心找尋,一定還會有所發現。她搜遍了他所有的地方,肯定沒有遺漏,她不知道他是有住所、公司及她已知以外的地方,可以埋藏他的歷史。

(6)密碼——他可以給她提款卡的密碼,但手機與電腦的密碼,是不會供出的。強迫之下供出來,隔幾天便會改變。他給她的可能只是其中一些密碼,加密隱藏起來的檔案,還有用其他名字開的電郵和MSN戶口,不是不給她,是不讓她知道。

[阿寬 ahhfoon@yahoo.com]

「心迷情色轉,心悟轉情色」


K,
這是一組好玩得不得了的文章。有點胡言亂語,也有點似是而非。
果然是箴言哦:「心迷情色轉,心悟轉情色」。
可惜內地看不到這套片子《欲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

呵呵,雞湯雞湯,快喝雞湯:))

色慾都市「從良」記
文章日期:2008年6月17日
【明報專訊】《色慾都市》電影版大團圓結局,凌晨戲院散場,穿過油麻地果欄,走到窩打老道的十字路口,彌敦道大街稍事安靜,舉頭不見星夜,只因射燈太強。又見那幅懸掛多時,佔五層樓高,被強烈照耀的外牆廣告標語,晚晚為旺角黑夜添上一抹「光污染」。巨型標語說:「我們不要色慾城市,我們要聖潔城市。」
我是教友,經常覺得,有閒錢人士紛紛在各個旺區鬧市豪擲廣告費,年耗好幾十萬元甚至更昂貴的電費,豎立神聖標語,極其量達至某種一鎚定音之言論抒泄。就好像這一大幅現代「貞節牌坊」,效用只為顯顯顏色,擺擺姿態,定性人人皆色慾嫌疑犯而已。與其如此行使「用錢買豪裝宣傳」的自由,倒不如在天災人禍頻仍、能源消耗過盛、貧苦大眾被遺棄的今天,過一種深層樸儉簡約的聖潔生活,全心全意全力把財產、能源、精力、愛心用以濟弱扶傾,愛人如己。
香港有個貞節牌坊
我並非專誠探討信望愛,之前亦已見過該幅「貞節牌坊」很多很多遍。但那一刻,我非常確定,從戲院跑出來的觀眾,途經「貞節牌坊」,不期然會暗忖:「哈囉!連Sex and The City的女主角們也都結婚生兒育女了,你還要求哪門子的聖潔呢?」
是的!這回《色慾都市》講愛情、講時尚衣飾,新主題曲起用Fergie的Love or Labels,名牌衣服換個不停,愛情追求流露不停。劇中才女作家 Carrie Bradshaw年屆四十歲,她被冠以「The last single girl of New York」名銜,跟Mr. Big結婚了!Charlotte York領養中國籍孤女百合,兩夫婦情緒放鬆利於受孕(我同意這情有臨治療依據),結果衝破不育煩惱,誕下一朵玫瑰。Miranda Hobbes和丈夫鬧分居,經婚姻輔導調解而和好如初,共同養育五歲兒子。情慾奔騰的Samantha Jones最後決定回歸浪女之路,她卻早已為影星男友守身五載,分手場面略嫌太過無風無浪。
以「從良」作為最終回(final final season),令不少「SATC Fans」感到失望,尤其在美國那邊的網上討論區,有不少女性粉絲留言——「難道女人到了四十歲開外,必然要跑回一對一的感情線上?」「現實生活中的我,過沉悶的婚姻生活;我實在不想看到,就連一個虛構的女子情色故事,終歸也要以婚姻作結局!」「女人們不再冒險了?她們以後只過家庭生活?只講更年期?」
我除了在很多年前響應過一陣子《色慾都市》電視劇旋風外,直至近來性治療老師鼓勵我們細嚼Sex and The City劇情,方又再度重溫。老師來自美國,她一直給手機鈴聲配上《色慾都市》主題音樂。老師說,有找她進行性治療的伴侶,當聽到鈴聲響起,繃緊的心情頓時放鬆,可見該主題節奏的感染威力。老師認為在性事方面,可謂一樣米養百樣人,SATC的多元面貌正好反映。
由於自己本身不算是「SATC Fans」的緣故,看過電影版以後,並沒有像粉絲們百般感觸和牽掛。縱然我不太喜歡這長壽女性小品,竟急要走向結局,而炮製一個把女人們都得體面地嫁出去的結局。但公平一點說,電影結局不是沒有放女人一條生路!就像劇中已屆半百的Samantha,決定捨掉有錢型男,重出情慾江湖,她的選擇足以為一眾浪女爭了一口氣。Samantha常掛在口邊:「Botox(肉毒桿菌)比愛情更可靠!」此番揶揄愛情的金句亦絕對能令女性觀眾顧不得多長一條縐紋而捧腹大笑。另外,女主角沒有因為她們的大「情」大「性」而落得任何悲劇收場,這亦正好降服了性潔癖者和衛道者對女性情慾實踐者之遠年「詛咒」。當然,這結局鋪排卻令很多人不禁問,四位女主角,三人選擇從一而終的「良婦生涯」,只一人繼續日日鮮的「浪女革命」,這是不是正好反映了很多女性的實際情慾生命?情慾解放的步伐,算是慢,還是快?
結局也破了性潔癖者詛咒
Sex and The City作為女性情慾冒險故事,它是一道情慾心靈雞湯。對於要在現實處境中,天天面對愛情與情慾苦悶的普羅女性觀眾而言,它的確能鼓舞女性士氣,甚至觸發內在革命潛力。我的觀點是,情慾解放不止一種步伐,每個女性的步伐也不同。若女人真有情慾自主權,無論她選擇成為「良婦」或「浪女」;無論她所選擇的性事,是位於「兩腿」抑或「兩耳」之間(between two legs or two ears),她自身都該是快樂無比的,且能獲尊重和不受歧視的。誠然,在此亦必須加一筆註腳,快樂不快樂,自主不自主,必須撫心自問,亦只有女人自己才最清楚。而在現實中,若能似四位女主角獲姊妹情誼,各人互相支持,對於女性勇氣作情慾選擇,也是很重要的條件。
「心迷情色轉,心悟轉情色」
非常欣賞陳雲老師在一篇文章寫道:「心迷情色轉,心悟轉情色」。《色慾都市》四位女主角的豐富成熟人生閱歷,屬於「心悟轉情色」。硬繃繃命令世人「不要色慾城市」的性潔癖者,恐怕是「心迷情色轉」的可憐人,萬般放不下,唯有苦避色慾,而非正視情色。若嫌《色慾都市》不夠色慾分量,近期上映電影當中,有一齣曾在歐美和香港電影節參展的電影《小心有牙》(Teeth),探究各種色慾議題,包括貞潔運動的真相、性壓抑的虛偽、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男性閹割恐懼、環境污染與性突變、性暴力、女性身體自主反思等等,令人拍案叫絕。《色慾都市》和《小心有牙》「雙影」成趣,不妨同時觀賞。
[文/李偉儀 香港性學會主席]
色慾觀音
文章日期:2008年6月17日
【明報專訊】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出現一套叫做《The Making of 色慾都市》之類的電視特輯甚至印刷書本,好讓我們了解這齣令全球女子動容的劇集當初是如何誕生?
肯定收視爆棚,或連銷數十版。
但在這現身以前,我們不妨先猜想一下編劇人員的思考邏輯,相信應該有這樣的一套過程﹕把場景設定為城市,把主角安排為女子,把情節圍繞性愛、婚姻、關係以及友誼。然後,讓女子們在這幾個主題上兜兜轉轉,讓一切似乎很容易到手卻又同樣容易失去,讓所有彷彿遙不可及卻又可望可即,讓離合變成常事,讓尋常變成幻想,總之,讓女子們的六年青春在這幾個主題上消磨耗盡,因為,這最貼合都市中產專業女性所遭遇的所謂現實。
好,問題來了﹕劇中應該出現幾個女主角?兩個?會不會太少?三個?是否仍然不夠?四五六七八?會否擔心過濫?
討論爭辯了好一陣子,負責度橋的編劇總監決定,別吵了,就四個吧,三個太少,五個太多,四個剛剛好,劇情枝節容易控制,觀眾也不會被弄得眼花撩亂。
而四個剛剛好的理由是很充分的,每位女子代表一種現代女性的生活取向,說好聽,這叫做「核心價值」;說負面,這叫做「貪婪欲望」,色慾男女家庭親子,一心開四門,上下,出軌正軌,滿足不足,每位女子都是同一個女子的不同貪求,只不過,有些不願承認,有些不肯面對,有些連自己都不察覺。
但不察覺並不表示不存在,不承認和不面對更不代表能夠成功地壓抑消解,法體恆存,無明實有,有如觀音化身七十二相以普渡眾生,《色慾都市》的四個女子以或優雅或豪放之姿現身於小屏幕之上,讓坐在家裏客廳沙發上、抱柔軟枕頭的善女子們認出了自己在某時某刻的某個身影。
咦,怎麼如此眼熟?呵,原來似曾相識,那正是紅塵一劫裏的真如自我,我確曾如此天真如此浪漫如此執迷於一個不應存在的夢想。看小屏幕,你哭笑也笑哭,天可憐見,感謝四位色慾觀音,她們替你說出了從來不敢對人說出的慾望話語。
阿彌陀佛,關上電視,你今晚睡得特別高興。
××××××
別心急
文章日期:2008年6月18日

【明報專訊】聞說《色慾都市》的婚姻結局惹怒了不少所謂進步女性,愛情長路上的幾分幾合,最後有了終點,原來起源於找到了一所漂亮的penthouse,以及一個有兩道門的closet,以及一雙藍綠水艷的高跟鞋;所有形而上的浪漫終究落實到形而下的物質,男方簽了支票,女方點頭say yes,進步女性看在眼裏,難免有點氣餒。
其實也不必氣餒得太早。
劇情畢竟未完,說不定很快便下集,既然電影情節關乎男女主角的抉擇與取捨,誰敢說這次一定選得對?誰能保證,很快地,男女主角不會都覺得自己做了笨蛋,決定推倒重來,回頭好好再選另一個生命方向?
這齣電影當然是關乎色慾的,也當然是關乎愛情的,故此,亦是注定關乎抉擇的。男女主角都在生命的選項之間跳來跳去,選了第一次,發現錯了,後悔了,再選第二次,而正因男女主角都心意不堅,才有戲唱,否則,何來這麼多的精彩曲折?
沒騙你。如果女律師的小男人丈夫不是懊惱於自己搞了一夜情,沮喪地向妻子表白,兩人的婚姻便會在平淡如水中持續進行,那便不會出現其後的和解和昇華;如果他堅不吐實,這段關係便悶死人了。他做了兩次錯誤的選擇,先是玩不起一夜情而玩,後是玩完了竟主動向老婆自爆,正因他一錯再錯,劇情才會高潮迭起。
至於其他角色,更無不以「選錯」和「重來」作為生命故事的相疊磚塊,男的選了婚姻卻又迴避,女的選了鋪張卻又妥協,此選彼擇,此悔彼改,善男子善女子,像迷宮裏的小老鼠般兜轉尋路,錯了再揀,築構了電影的張力。只要其中一人知錯不改,例如男人拒絕婚姻就誓死拒絕婚姻,整齣戲恐怕只演卅分鐘便難以為繼。
所以啊我們幾乎可以預見下集的出現。選擇了婚姻的男人又後悔了,設法逃離,開展了另一段情海風波。或是選擇了色慾的女人在更年期後自覺乏味,回頭再找當年的年輕男友。諸如此類。只要人有貪求,不滿足,不知足,選擇便是永恆,生命的故事便演不完了。
別心急,一定有下集,《色慾都市》無非是人,他們一定有後悔的時候。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知音難覓

空曠大廳裏的四個巨人
文章日期:2008年6月18日

【明報專訊】一九二一年,年輕的鋼琴家賽爾金(Rudolf Serkin)才從學校畢業,年紀大些的小提琴家布許(Franz Busch)欣賞他的彈奏風格,加上兩人都喜歡巴哈和莫札特,就找了塞爾金固定合作,演出巴哈和莫札特的樂曲。

有一次,他們演奏完了安排好的曲目,也演奏了預想的「安歌」曲,沒想到熱情的觀眾還繼續鼓掌叫好,布許就對塞爾金說:「看來你只好再上去彈點什麼了。」塞爾金問:「我不曉得要彈什麼啊!」布許說:「隨便彈一首巴哈吧!如果你還不曉得彈哪一首,那就來《郭德堡變奏曲》好了!」塞爾金臉上閃現出一點驚訝,接點點頭,上台去了。

塞爾金在鋼琴前彈下第一個音,換布許驚訝了,不是一點點驚訝,是大大驚訝,因為塞爾金真的開始彈一共有三十個變奏,要花至少半小時演奏的《郭德堡變奏曲》!布許以為塞爾金點頭,是表示他明白布許那話是開玩笑拿來催他做決定的,沒想到塞爾金會當真,更讓他嚇一大跳的,恐怕是不敢相信塞爾金真的能在沒有預演預想的情下,隨時端出這樣的大曲子來。

如此不按牌理出牌的「安歌」曲,保證一定可以安撫觀眾的熱情騷動。彈完《郭德堡變奏曲》,果然觀眾不會再鼓譟了。事實上,半個多小時後,塞爾金彈完《郭德堡變奏曲》起身鞠躬,發現整場只剩四個人還沒離開。

這四個人,一個是塞爾金自己;一個是罪魁禍首布許,他當然不能走。大概是感動於塞爾金如此言出計從,布許後來乾脆把女兒嫁給了塞爾金。(關關:可憐的女兒!!!其實,一定不是因為老豆的餿主意才嫁吧:))音樂是有勾魂的魔力的——————!)還有一個人是名滿天下的大鋼琴家許納貝爾(Schnabel),最後一個呢?是名滿天下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

多麼神奇,那一間深夜裏空蕩蕩的音樂表演廳裏,卻集合了比滿滿一屋子人更多上好幾倍的音樂熱忱。這幾個人通過了考驗,憑藉,而且單純只憑藉,對於音樂的喜好,留在那裏。塞爾金根本沒有理由傻頭傻腦彈《郭德堡變奏曲》,然而他不但彈了,而且還愈彈愈起勁,觀眾走光了他都不在意。許納貝爾無法拒絕任何美好鋼琴音樂的誘惑,尤其是一個年輕人大氣魄的隨性演出。愛因斯坦呢?他更是沒有任何其他理由在那裏,除了,他的腦袋中不思考物理問題時,總是幽思安想音樂。

四個文化史上的巨人,在最沒有道理的情下,被巴哈的音樂拉在那表面上看來靜寂空曠,然而骨子裏卻是充滿最高密度腦力活動的廳廊中,這是最足以代表前一世紀音樂意義的歷史畫面。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人類的智力以空前的規模投注在文明發展上,獲致了驚人的成就,然而維繫聯絡這些各個領域不同的天才巨人,使他們在生活與感官上得以交流溝通的,是音樂,是對音樂的理解與摯愛。音樂,是他們共同的語言,也是他們暗夜中得以彼此撫慰的秘密力量。
[楊照 台灣作家.《新新聞》社長]

“爱心呵护 阳光行动”报道情况的通报

K,
小编辑从成都送孩子们回来了,这组温馨的报道告一段落。开始想念那些扑到怀里撒娇的小姑娘们。
宣传部关注到我们的这组报道,于是将情况通报上去。我觉得,这次报道有两点值得提点:一是新闻点看得算准;二是,激发了年轻人的新闻良知。知道,新闻不只是正在发生的一件事而已,唯有用心去看和的记录,才能看到真实的人性故事,才不辜负现代“史官”的名分。
上午,请年轻人合伙写篇业务论文,我想看看他们通过这个报道有怎样的历练。
新闻,是有立场的,是吧。

关于“爱心呵护 阳光行动”报道情况的通报
&^%#:
六月二日至十七日,海南电视台、海南省旅游局、海南团省委主办了关护灾区孩子的“爱心呵护 阳光行动”, 中新社海南分社先后派出五组人马七名编辑记者接力报道,发出海外文字通稿12篇,图片通稿98篇,视频新闻一条,网络专题一个发稿三百余条(幅)、海外图文专稿一条,被海外华文媒体及网络广泛刊发、转载,这是今年以来中新社向海外播发涉及海南的信息量最大、海外关注度最高的一组新闻报道。
在汶川地震震后二十天、组织八十九个震区孩子远离家乡、在海南经历十五天的旅游和心理呵护,这是关于震后心理干预难得的新闻事件,而且事件发展的不确定性很强。我们判断,海南的这次心理呵护过程与做法,将为震后大面积的心理呵护需求积累经验,是一个值得观察的案例
同时,孩子是汶川地震之后,海外华人高度关注的群体,到海南来的这批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值得我们向海外传递,事实上也牵动着海外华人的心
同时,自三亚为别斯兰事件中受伤的孩子进行心理治疗后,关于海南环境适合心灵调整的说法很多,到底海南的椰风海韵、人文景观对心理治疗有怎样的作用,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组真实的记录,为海南提供一些研究素材。
截至18日的统计,我们的报道已经被美国《世界日报》、《侨报》、加拿大《世界日报》、巴黎《欧洲时报》、澳大利亚《澳洲新报》、泰国《新中原日报》、《星暹日报》、澳门《濠江日报》、《澳门日报》 、《星报》、《华侨报》、澳门《正报》、 香港《文汇报》、《大公报》、《 都市日报》、《经济日报》、《星岛日报》 、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多家媒体采用,其中有多家媒体持续跟进中新社的报道,多次采用新闻图片及文字,此外这组稿件的网络的转载更涵盖了国内所有门户网站,以及央视、凤凰、北美新浪等。
中新社的报道成为“爱心呵护 阳光行动”的信息源头,日本朝日新闻从网上看到报道后,从广州支局派出报道队伍;美国华裔心理学咨询专家林鸿飞和女儿,看到美国《世界日报》上刊发的九旬新成法师在三亚南山和孩子们在一起的图片报道,专程飞回海南参加是次的心理辅导活动。
期间,中新社海南分社的记者还牵线搭桥,帮助灾区来的老师和海南的艺术家合作,完成了歌曲《琼川永远是一家》的创作和录制,并在告别晚会上成功演出。
中新社海南分社
2008/6/18

6/17/2008

馬家輝:孫中山有沒有放棄美國護照?

K,
午后,和肥仔聊天,從錢鋼老師的《留美幼童》一書,聊到我們自己的家族史。
MA告訴肥仔,你的太外公是庚子賠款生,當年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學鐵路橋梁,回國后,參與了滬寧機務段的建設和管理,他就是相信實業報國的那一批CBA。他們當年,如何選拔,怎樣出去,讀什么學校什么學科,都得益于留美幼童中回到大清朝的擔任外務部主事的唐國安。
肥仔說:啊,就是師夷長技以制夷。
呵呵,在這個物欲人欲橫流的社會,如果失去了本心,成人世界對事物的理解,有時甚至還不如一個中學生。
“英雄莫問出處”,但愿肥仔這一代,真的明白什么是“江湖”了。

上午,海南省委組織部開了個座談會,關于人才話題。要求媒體配合宣傳海南的人才戰略。列出一串四十來個各種博士、長、家,很煩人。人民日報老馬哥發難:什么是人才?如果按照唯學歷、唯職稱的邏輯論英雄,比爾蓋茨在中國是找不著工作的。難道只有千里馬是馬?百里馬、十里馬就不是“馬”?

港臺在高官層面論國籍,矯情的技術性蠻高,國內呢,直接就“看人不是人”了。最郁悶的是闖海的人們,咋來了一、二十年倒不算“人才”,還是外來的和尚好念經?
看海南未來五年的人才計劃,覺得最好的一點是:省重點中學一年招收五十個少數民族地區優秀學生讀高中,書費、學費、雜費、住宿費全免。

小女子曾經走遍這個海島,在山區許多的孩子連小學都讀不完,高中畢業就是秀才了。幫這樣一個人,不只是幫一個家,可能就是幫了一群人。或許,這是文化差異大的地區,幫助土著認識世界的好法子吧。


孫中山有沒有放棄美國護照?
/文﹕馬家輝
文章日期:2008年6月17日

【明報專訊】特區政壇因副局長的國籍問題吵了半天,事有湊巧,台灣政壇亦不斷就行政院高官、立法委員、地方市長等人的綠卡問題喧鬧炒作,這邊廂在抓「港奸」,那邊廂在罵「台奸」,奸奸相連,惶惶相鬥,看在發出護照和綠卡的英美加等國眼裏,實在不成體統。

在福爾摩莎政客吵鬧之際,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李筱峰寫了一段報紙專欄,點出一段有趣的史實﹕孫中山亦是美國公民。

李筱峰是這樣說的﹕

「一九八一年喬治亞大學的Thomas W. Ganschow教授研究,證實孫文是正式擁有美國國籍的美國公民。這些資料都可以在美國國家檔案局(National Archives)查得到。孫文是以出生在夏威夷為理由取得美國國籍,時間在一九○四年三月十四日。孫文在申請美國公民的申請表中填寫他是一八七○年十一月廿四日出生於夏威夷歐胡島上的Waimano。當然這是在欺騙美國政府,因為孫文的真正出生地是中國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孫文取得美國國籍之後不久(一九○四年四月七日),從夏威夷前往舊金山時,引起美國移民局官員的懷疑,結果被扣留在港口的拘留所內接受調查,展開一場美國國籍保衛戰的官司。在官司進行中,孫文聘請律師,並找了親友作證(其實是作偽證),證明他『確實』出生在夏威夷。這場官司最後孫文勝訴,保住了他的美國國籍。」

正如李筱峰所指,這樁咸豐年舊事絕非什麼新鮮辣聞,華洋史學家皆曾就此作過文章,其中又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唐德剛教授的描述最為貼切與風趣,值得引述再讀。

唐德剛教授曾經撰文指出,青少年時期的孫中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華僑青年』,甚至如粵人俗語所說的『金山仔』」,這類年輕人,英語了得,頭腦靈活,對祖國有極深的感情,但並非像老一輩華僑般希望大清皇帝多爭點氣,為我等天朝棄民出口烏氣,而是立志「驅除韃虜,創立以美國模式為張本的『共和國』和『合眾政府』,乃至新的社會、新的宗教和新的道德標準」。孫中山乃此等CBA(China-Born Americans)中的表表者。
可是,孫中山雖然打從年少已經留學美國,但成為法律承認的CBA倒另有波折,用唐教授的筆法說就是﹕

「孫公於十三歲時(光緒五年,1879年)隨母就兄,遷居檀香山。那時的夏威夷是美國殖民地,按美國憲法,凡是土生的夏威夷人,也統統成為『美國公民』了。我們的國父孫中山先生,並不是在夏威夷出生的,但是他卻說了一口夏威夷腔的英語,因而撒了個謊,自稱出生夏威夷,也就取得了美國公民權,領用美國護照了。」
然而撒一個謊仍然不夠,為求順利入籍,革命家孫中山被迫一撒再撒,如唐德剛所述﹕

「當孫中山先生於1904年在三藩市初持檀島出生紙入境時,如狼似虎的美國海關檢查員對他發生了懷疑(另說是保皇黨告密),乃把他拘留於『木屋』,所幸年前中山已入『洪幫』,有『致公堂』堂籍,乃由該堂出美金五百元保釋候審,並僱請律師向華府申訴。這場官司,美國移民局居然打輸了,中山乃得以美國公民身分重入國境。」
洪幫堂口如何「申訴」?那就是如李筱峰文內所指,「找親友作偽證」了。 有此一「證」,其後革命成功而出任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再變身而成「國父」的孫中山,乃做了法律意義下的「美國人」。奔走革命的護身符

是的,孫中山拿美國護照,是「美國人」,就職總統後,亦未聞其宣布放棄美國籍和退還護照,其所謂「美國公民」身分,純屬奔走革命的護身符,不可能涉及什麼「對中國不夠效忠」或「對中國不夠承擔」之類的鬼問題。他自己明白,中國人也明白,美國人更明白,因為,這是時勢使然、時勢所需、時勢所誘,在大革命的大時代裏,不會有蠢蛋對於國籍護照斤斤計較。

但,是的,時勢終究不一樣了,「國父」擁有外國護照甚至曾經發假誓甚至曾經作假證,絕不表示今天的台灣和香港政治人物就可以照辦煮碗。該遵守的法律規限就該遵守,該符合的政治期待就該符合,可是政客們同樣應該明白,台灣和香港先後經歷過殖民統治和白色恐怖,那亦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歷史時勢,如今的所謂護照爭議亦大多只是這種時勢的殘留困局,最重要的是掌握機會把合理的從政國籍規範建立起來,而不是藉護照爭議窮追猛打、無限上綱,動輒投擲人格侮辱,徹底踩踐政治對手的忠誠與承擔。如果違反法律規限和政治期待是一種錯誤,胡亂替政治對手戴上「港奸」或「台奸」的帽子亦不可能算是正確,搞政治的人,尤其搞民主政治的人,立論發言總應該公道一些,否則跟凡事罔顧港人利益、只以北京意志為意志的政治對手有何兩樣?

在福爾摩莎,政黨惡鬥已成慣例,別說是護照問題,即連穿衣打扮之類的芝麻小事亦可被用作人格侮辱的藉口理由。但在香港特區,普選制度未見蹤影,假如此時先讓政黨惡鬥成為陋習,甚至動不動就牽扯到「效忠」和「承擔」之類似有若無的形而上爭拗,日後即使有了民主,實質作用亦必大打折扣。

而且,退一百步說,在曾被英國殖民百年的香港特區濫談「效忠」和「承擔」,難免有點突兀和不倫不類,因為我們的行政首長仍然光榮萬分地自稱「英國爵士」、我們的議員仍大多在名片上掛有「太平紳士」頭銜、我們的尊貴大律師都曾是「皇室御用」、我們的高官和政客有許多更曾聲嘶力竭地替數百萬香港人爭取居英權和英國公民身分……對於中國,我們向來有「港式效忠」和「港式承擔」,而此等效忠和承擔,絕非區區一本或兩本或三本外國護照所能框限,如同當年的美國護照框限不了我們的廣東佬「國父」對於祖國的忠誠獻身。

是的,時勢是不一樣了,但有時候是進步開放了,有時候卻是退步封閉了。別忘了連滿清政府亦曾重用替英國殖民者賣命廿年的伍廷芳。第八任港督軒尼詩於19世紀末委任伍廷芳做太平紳士、做立法局議員,甚至幾乎做了署理律政司,華人之首,以華制華,站在「反殖」的角度看,那其實是不折不扣的「漢奸」了。可是,李鴻章沒有嫌棄他、袁世凱沒有嫌棄他、孫中山沒有嫌棄他,所以伍廷芳終能棄港北上,發揮大才,替中國人辦洋務、理律政、拓外交、管財源。

伍廷芳以「第一代港英餘孽」的身分替中國人爭了光,想想這段歷史,我們才明白什麼叫做中國人的大氣魄,也就更懷念李瑞環所說過的「紫砂茶壺內的茶垢」比喻了。

馬家輝

資深傳媒人

a link.《我的父亲母亲》

a link.小才子牵挂母亲

M,
看你写母亲,心痛。看得出,你们是真的母子连心。阿姨知道你的这份牵挂,应该是欣慰的。
知道么?做母亲的,面对儿子的长大,其实会很困扰。儿子从怀里的小宝,一点点长大了,走出去了,见了市面,她高兴,也困扰。儿子,还会在乎她么?她不敢问。能做的,只有储存新的愿望。母亲心里所想的“在乎”,真的好简单,无非是一句好话,一封信。一个拥抱,会让母亲高兴许多天。
M,病痛靠医生治疗,心病靠亲人靠亲情,有时候当女人知道这个家离不了她,精神上战胜疾病的力量,可能比药物还管用。
有时候我想,亲人的病痛,或许会是一个洗礼,让生活在物欲人欲社会中迷失的我们,回归到人与人最本质的关系。如同回到我们诞生之时,人性的快乐与相互依赖,那是真的美。
祝阿姨早日战胜病痛;祝你们家更加亲密。

6/16/2008

读点诗吧。《在古代》。

K,
香港的妹妹传来一首好诗歌,共欣赏:)

《在古代》
翟永明

在古代 我只能这样
给你写信 并不知道
我们下一次
会在哪里见面

现在 我往你的邮箱
灌满了群星 它们都是五笔字形
它们站起来 为你奔跑
它们停泊在天上的某处
我并不关心

在古代 青山严格地存在
当绿水醉倒在他的脚下
我们只不过抱一抱拳 彼此
就知道后会有期

现在 你在天上飞来飞去
群星满天跑 碰到你就象碰到疼处
它们象无数的补丁 去堵截
一个蓝色屏幕
它们并不歇斯底里

在古代 人们要写多少首诗?
才能变成崂山道士 穿过墙
穿过空气 再穿过一杯竹叶青
抓住你 更多的时候
他们头破血流 倒地不起

现在 你正拨一个手机号码
它发送上万种味道
它灌入了某个人的体香
当某个部位颤抖 全世界都颤抖

在古代 我们并不这样
我们只是并肩策马 走几十里地
当耳环叮当作响 你微微一笑
低头间 我们又走了几十里地

6/15/2008

让天涯热风吹走倦容




中新社海口六月十五日电 题:让天涯热风吹走倦容
  --四川灾区孩童结束海南“心灵呵护”之旅侧记


         中新社记者 关向东 陈少婷 付美斌
“乘坐美丽的神鹰,来到了祖国的南方海滨,三亚热风吹走了我倦容……”,在由四川灾区师生与海南艺术家联袂创作的《琼川永远是一家》悠扬曲调中,今天上午“心灵呵护 阳光接力”告别联欢会,在海口金海岸罗顿大酒店拉开了帷幕。
六月二日,来自四川地震灾区的八十九名儿童从成都飞往三亚,参加由海南电视总台、海南省旅游局、海南团省委联合主办的为期十五天的“爱心呵护 阳光行动”。
今天,孩子们和他们的带队老师,排练了三十五个节目,和陪伴了他们半个月的心理咨询老师、爱心姐姐以及记者们告别,和美丽温暖的海南岛告别。

灾区孩童真情告别

“怀揣着感恩的心,我回到了眷恋的巴蜀大地。受伤的母亲已擦干泪痕,坚强的人们从瓦砾中挺身。昨天我们的坚强,感动世界,今天世界的关爱,温暖我们。”来自四川崇州怀远镇中学的“七仙女”,朗诵着老师肖云霞在三亚创作的动人诗篇。
“感谢生命所赋予我们的一切,因为伤痛,让我们懂得了坚忍,因为不幸,让我们学会的珍惜”,孩子们用诗歌《我感谢》和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小手印画,教会大人们——什么是坚强。
来自北川的羌族孩子,仿佛回到了大山里,他们用喊歌的方式表演羌族对唱,道出依依惜别之情: “再饮一杯酒吧,再饮一杯,我的朋友——。”
来自四川宝兴的藏族孩子,用天籁般的童声念藏语致辞:亲人们,感谢你们给我的温暖,四川是我的故乡,海南岛是我的家。孩子们一曲藏语歌《一个妈妈的心》,催下了现场许多母亲的泪。

心灵呵护效果显著

“十多天来,孩子们越来越阳光的表现出乎人的意料,我们悬着的心一点点放下来”,全程参与组织对孩子们心理辅导的海南省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长岳筱雯教授对记者说。
“这场‘爱心呵护阳光行动’从一开始,就面临着许多的不确定性:地震后仅仅十天,将八十九个灾区孩童,带到远离受灾家乡的海南岛,整整十五天的心灵呵护旅程,这期间到底会遇到怎样的情况?”
岳教授对记者坦言,中国有许多年没有遇到面对如此大的灾难,灾难后的心理辅导到底该怎样进行,是一个亟需研究的课题。
“从接到任务起,我们就为孩子们设计了音乐、绘画、舞蹈、游戏等心理辅导课程,但是心理咨询效果到底会怎样,大家还是心中无底。我们为每一组孩子配备了多个咨询师,他们用‘无为而为’的方式,爱心陪伴着孩子们的每一天。”
“事实上,随着孩子们年龄大小的不同,原先学校和家庭情况的不同,沿途出现了一些情况”,岳老师说,“比如,有些年龄大些的女孩子觉得家里灾情严重,对自己出来‘旅游’感到惭愧;也有些看起来阳光的孩子,下笔绘画时线条生硬色彩灰暗,说明对未来有些迷惘。每一天,我们都针对个案进行研究,个别进行心理辅导。”
十五天的“心灵呵护”效果如何?至少,来自灾区的孩子们经过一次次心理课程的训练,渐渐对两个事实有了认同:一是,可以正视家乡发生了大地震,校园家园被毁的事实了,有些孩子甚至讲起了地震中的轶闻;二是,对“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有了切身感受,他们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全国人民的帮助,家乡的未来会建设得更加美好。(完)
******
四川灾区孩子海口接受音乐心理治疗 稿 号:0806140213
作 者:王辛莉 字 数:1119 版 本:7
题 材:社会生活 体 裁:通讯 稿件来源:采

--------------------------------------------------------------------------------
  中新社海口六月十四日电 (记者 王辛莉 陈少婷)“春天的阳光暖洋洋的,照在你的脸庞上,感觉越来越温暖……放松……”今天下午,在海口宝华酒店的大厅内,八十九名来自四川地震灾区的孩子们在音乐和舞蹈中,进行了一场有趣的活动。
孩子们静静地躺在地毯上,淡淡的光线下,一名席地而坐的女子以柔和的话语叙引,室内只有一丝细语在回荡。
“你看到了什么?”活动主持人谷德芬结束“放松”体验后轻声问道。“大海!”彭州小学三年级女生常心怡脆声回答。“大海在哪里?”谷德芬再问。“在我的心里!”一位小男生顽皮地边跑边应。
谷德芬是中央音乐学院的研究生,主修音乐治疗。当她得知有一批四川地震灾区的失亲孩子要来海南参加“爱心呵护、阳光行动”活动时,她日前特地以志愿者身份赶到海南,希望为孩子们进行一次音乐心理治疗。
谷德芬精心设计今天的音乐治疗活动,让每一个孩子都互动、参与到活动中,体验快乐。音乐治疗以“放松”开头,接着在节奏明快的轻音乐中结对子游戏。孩子们或牵手踏步,或环臂转圈,笑容渐渐浮现在他们的脸上。不知什么时候,心怡竟“赖”在了一位电视台叔叔的怀里,撒娇不肯下来。
“我在这儿等着你回来,等着你回来,桃花开!”孩子们唱着《桃花朵朵开》,玩起儿时的捉迷藏游戏,群情激动。
  “孩子们在音乐、娱乐游戏中体验到愉悦,将美好的感受植入心灵,”谷德芬说,“孩子们在心里贮存了足够的阳光,可以更好地面对现实!”
  事实上,这些孩子从六月二日从家乡飞到海南岛,在游览海南岛主要景点的同时,活动主办方已三次为他们安排心理辅导活动。
端午节放飞孔明灯,和亲人“在天之灵”进行对话,进行“换频道式”心理干预……来自岛内外的心理专家们用心呵护着这些孩子。海南省心理专家岳筱雯教授说:“陪着孩子们流了四五次眼泪……”
北川县陈家坝初级中学来了二十多位同学,陪同而来的刘应琼校长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冀望海南美丽的风光扫去受伤的孩子们心中的阴霾,让他们成为真正的阳光少年……
十多天的阳光之旅,崇州怀远镇中学的李宏成老师欣然道:“孩子们的情绪舒畅了许多。”
今天,谷德芬音乐治疗的最后一个环节是“鼓圈”,她用肢体语言和简洁的话语,指挥孩子们敲锣打鼓,来自宝兴县的小男生洪扬显得很活跃,全身随着强劲的节奏舞动,似乎要用尽力气。
海南之旅让彭州市西郊小学的五年级男生吴星驰结识了同乡初二女生罗婷,失去妈妈的他想认地震中成为孤儿的她当姐姐。灾难也让他长大了许多:“海南很漂亮,但不是我的家。后天我就要回家,回到家,我会把在海南学到的游戏教给同学们,让他们一样高兴……”(完)
******
八十九位震区失亲儿童海南快乐“重返校园” 稿 号:0806140006
作 者:王辛莉 陈少婷 字 数:1062 版 本:4
题 材:汶川大地震 体 裁:通讯 稿件来源:采

--------------------------------------------------------------------------------
中新社海口六月十四日电(王辛莉 陈少婷)“你们这是用海南话上课的么?”“你们这有幼儿园么?”“我们可以在这里活动一天么?”一进入与海南的小朋友“一对一”结对子的校园门口,来自四川灾区的孩子们就对校长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十三日,四川灾区的八十九位失亲儿童来到海口市双岛学园参观校园,并与海南的孩子“一对一”结对子,插班上课。
重新回到蓝天下的校园中,孩子们异常兴奋,手拉着手一起看着新奇校园中的新鲜事物。换上特地赶制的新校服后,孩子们按照原来所在的年级,分配到各个年级中的不同班级插班上课。
由于两地课本、课程间的差异,校方特地为他们安排了音乐、美术、形体、体育的课程,让他们轻松地感受到和新同学同步上课的氛围。
在“一对一”结对子的新同学的带领下,四川灾区的孩子们随着新同学来到新的教室中。重新回到明亮的课堂,孩子们都很兴奋,在等待上课的课间十分钟中,高兴地和周边的同学交谈,彷如回到没有发生地震的那个熟悉的课间十分钟。
课间眼保健操结束后,初二(五)班开始了一场特别的音乐课。年轻的音乐老师,一开始就放出一曲李宇春的《刀马旦扮相》,随即,她开始带领着孩子们进行了解京剧知识的旅程。
课堂中,老师运用幻灯片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向同学们解释着什么是生、旦、净、末、丑,以及什么是京剧的唱腔、指法等戏剧知识。
在讲解生、旦、净、末、丑时,她和同学们开着玩笑说道,“我觉得让老师出演的话,老师最适合扮演花旦,你们觉得呢?”同学们集体大声答道“老旦”,瞬间,课堂传出一片大笑声。
“没想到这些四川的孩子会这么活跃,课堂反应非常好,特别是四川的陈露同学,在让她根据讲解的知识找出同学中的京剧角色,她很快就能根据特征找出自己的那一位同学适合青衣、花旦和小生的角色。”
志愿要当空姐的陈露,和自己结对子的新同学相处得非常快乐,她们黏在一起交谈者,牵着手走在校园中,她说,在她的校园,还没有用过多媒体来教学,这对她来说非常新奇,课上得也非常生动而易于理解。
三年级的杨宏基,在美术课上,用红颜色画了一颗椰子树,树下有两位小朋友一起手拉着手。他说,在这里他找到了新的伙伴,有了重新上学的感觉。
…………
时间飞快,回归校园的半天到了结束的时候,四川的孩子们集合起来准备离去时,个个手里都抱着新的“礼物”,有新同学和新老师相互留下的签名、留言,相互联系的QQ、电话等,还有新同学送的新作业本、还有小熊娃娃等。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