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2009

K,或許我再也見不到天空了

托胡蘭成的福,小女子我終於鉆出來啦。這口氣,憋壞俺了。可怕的熱帶季風氣候,沒譜!!
嗬嗬,好像直接登錄了美利堅。廣告說的都是尼亞加拉大瀑布吶。

他朝吾軀也相同?

他朝吾軀也相同?
文章日期:2009年6月20日
【明報專訊】編按:內地政府以過濾軟件的強行安裝,進一步網絡監察及控制,香港網絡及資訊保安界是如何反應此事,「香港比照」又會是什麼?香港互聯網協會主席莫乃光撰文議論之。

上周,中國政府宣布從7月1日起,強制在內地出售的新個人電腦,需要預先安裝名為「綠壩—花季護航」的過濾軟件,針對「不良網站及內容」,以「保護孩子健康成長」。不過,在短短十多天內,由國內、外網民、技術專家和學者的研究和分析下,官方的謊言已被完全揭穿。簡單來說,這「綠壩」 根本並非內容過濾軟件,是用戶個人行為監察及控制系統。

網管發展到第四代

分別在何?正常內容過濾軟件根據某黑名單和其他既定準則,阻擋用者進入某些網站或甚至獲取某些內容透過電郵或其他渠道進入電腦,但「綠壩」豈止如此,黑名單包括色情或不良內容以外的政治審查已不用多說,軟件還會監察用戶輸入鍵盤紀錄,甚至擷取熒幕資料上載至中央資料庫,這些功能正常內容過濾軟件不會找到,反而屬於間諜軟件的功能。試問有什麼內容過濾軟件會在用戶在記事本或Word這些應用輸入「六四屠城」,應用會自動關閉?

從中國互聯網管制政策的演進來看,這可算是第四代的演進,管制力度是逐步而肯定地加強。有學者曾經指,1994至1998年期間用戶只限學術研究人員為主,管制僅以滅火式的消極防禦;1999至2003年,中國著名「防火長城」開始成形,打擊與預防結合,監管與自律同步,並頻頻立法多角度重覆管控;2003至2008年,致力在高度管制基礎和細緻法規環境下,加入制度化的手段,例如進行專項打擊所謂不良或色情內容的運動、系統化的「五毛黨」運作,甚至如六四二十周年期間針對的Web 2.0應用和討論區的打壓等。今年7月起,進入第四代階段,監控從網絡延伸至電腦上的軟件,手法上連用戶個人行為也要監察。

但即使在如此持續強化箝制方法、手段和力度的環境下,究竟中國互聯網是趨向更封閉,還是仍然在開放中?嘗試解答這問題,也是面對無限的矛盾。中國的互聯網用戶數目,直趨全球用戶三成,在中國上網的人,比全美國的人更多,即使官方如何控制,中國網民的自由言論空間,雖在監視之下,仍無可否認在增長中。

「偵察報道」令傳統媒體及香港網民汗顏

中國網民的表達技巧,在箝制自由環境下更顯創意無限,「河蟹」、「草泥馬」是最流行通俗的例子而已,中國網民能在短時間群策群力,把零碎的資料發現和堆砌起來,從「綠壩」技術功能研究至涉嫌抄襲外國過濾軟件源碼的證據,或相關企業疑似把軍方研究申請專利牟取私利、或可能違反國家反壟斷法的「偵察報道」。由普通網民能做到如此深度,不單代替了傳統媒體,在中國以外根本少見,更百分百地令香港網民汗顏。中國當權者所恐懼,大概莫過於此。

這種網上表達不滿的情緒和手法,除了在民間出現,在「綠壩」事件中連官方「人民網」也毫不客氣地加入「批壩」行列,在宣傳部門嚴厲要求各媒體不許負面報道「綠壩」之下,更是令人側目:「人民網」旗下強國社區開了名為「今天,你被「花季護航」了嗎?」的專題,數個副題令人吃驚也叫好:「一年四千萬租來一頂『綠帽子』,誰笑了?」、「管理錯位!一款軟件何以管理一個社會?」、「如果軟件有用的話,請先給官員的腦子裝吧!」等。可惜好景不常,專頁在周一突然消失,但「人民網」也老實不客氣地留下「該專題已被除」,是實情也是典型中國式的無聲抗議。但在專頁被除前,已有多達170多萬名用戶(84.5%)在網上投票表示「反對!侵犯了網民隱私,是一種挾持。」

從政府管治角度,「綠壩」事件也反映中國一定程度的危機。好了,就是要嚴厲加強監控,以中國今天的技術能力水平,實沒有道理、也無必要選出這來自一家名不經傳的小公司的頗為「垃圾」的軟件,無法不令人懷疑政策決定可能涉及官員的無能甚至貪污行為。當局明顯低估了甚至從未預先評估網民意見和拆解「綠壩」的後果,事後也只用一貫極權手段回應,禁止傳媒負面報道(但無法阻止網民)。你有你禁,網民根本不跟你一般見識,令當權者更感「失控」,但在觀念和文化上反更不敢開放,官、民愈走愈遠,這豈非中國社會整體也面對的危機?

電腦商也打算脫身?

「綠壩」事件其實是近期中國發生重大事件中,涉及層面最廣泛和多元,最適合多角度分析的通識課題,也是上佳的新聞素材。本文有很多角度根本無暇論及,除了技術、資訊保安這些方面之外,電腦公司至今也低調回應,但並不代表他們會順政府意地完全接受。試想,任何大型跨國企業,怎可能預先安裝這「問題軟件」在其出售電腦——可能侵犯知識產權、滿佈保安危機和用戶私隱漏洞等——而負上各種境內外的法律、品牌形象和商譽的風險;相信,各大電腦商正謀求如何「脫身」。這些理應是傳媒理應最感興趣報道追訪的。

中國內地媒體不能追查和報道,無可厚非,但本港傳媒又如何?除了在「綠壩」措施宣布後,本地多數報章僅引述《華爾街日報》的報道,只有極少數報章在頭兩天以較大篇幅刊登,總體本地媒體興趣不大,電視傳媒報道更近乎交白卷。相反,筆者卻被美、英、加、中東的各類傳媒追問意見,甚至有鳳凰衛視也不見本地媒體。外國人這麼有興趣,香港人和媒體冷感,這是媒體工作者缺乏觸覺,仰或是媒體本身自我審查?還是香港人早已被溫水煮熟了?身處較自由的中國國土,我們若沒有支援中國言論和網絡自由的視野和行動,他朝吾軀也相同,也別怪誰。

作為香港網界的回應

即使在與「綠壩」直接有關的資訊科技界,雖然大家都很容易看到「綠壩」其實是什麼,但對事件和軟件本身的興趣,相比甚至一些海外大學的研究員快速作了分析論文,我們業界也僅屬「慢熱」,唯有資訊保安界的部分同業,在這十多天內個別作了一些研究;我們並將於今天在理工大學舉行討論會,並邀請了來自中國的著名博客、哈佛Berkman互聯網社會中心的毛向輝(Isaac Mao),分享在中國網民在前線的情,由技術分析結果至公民社會和法律層面的回應。假如「綠壩」能把我們喚醒,叫我們找到香港在中國互聯網世界發展的角色位置,也將是件好事。

[文/莫乃光 香港互聯網協會主席 編輯:黃靜]

6/19/2009

二零零九六月半的“新宅”


終於把書房里,夢城、江南、綠島,小女子“幾十年”堆積出來的書箱們,清了出來。
故紙堆沉溺的日子,小女子我不要有任何人、任何聲音打擾,孤單又充實。
從一個個已經陌生的“黑匣子”里,掏出一把把舊日子,溫暖而感傷。時而大笑,時而淚流,瘋了啦@@

書房里,沒有添置任何新家具,只是重新擺布了。
落地燈、沙發、茶幾都是比高寶還大的老友;一定會活得比我久的鐵藝書架上,“亂燉”地擠著我和MAYBOY各自的書——當你決定把你的書和他的放在一起,他也不避諱你翻閱他曾經精讀留痕的寶貝,你們就真的無間了。如,那日,俺歪著,重讀《圍城》,他問:是第一版么?我說:是舊版吧。他拿去,翻了翻:喔,還不是。我說:哦,那一本上,一定有您的批注吧@@

架子上,亂擺著小女子四處亂走收回來的東東。
昨兒,和來幫我打理家務的亞娟姐姐聊天,把那些東東的故事一一道來:哎呀,歲月留痕,原來就是如此點點滴滴。
記得港分歸來前,社里頒發了一個水晶的服務紀念牌,小女子拿了支水筆,找遍了港分的同事,請大家簽名“留痕”:呵呵,誰發達了,都不可以說不認識俺啊,有字為證!!我覺得,這是我最看重的寶貝,同事們的友愛,歷歷在目。


K,
如果我說,我家的絕大部分家具,是小女子設計、制圖、定制回來的,你相信麼?但,這是真的。
當年,代數學得云山霧繞的小女子,偏偏幾何學得“幾精靈”。憑空劃上幾條線,就可以空口說白話地指其為某“空間”,這玩意兒,真是好玩得不得了。
記得,當年學立體幾何,老師有時要求一題多解。那是小女子最喜歡的游戲之一,解了一種,再一種,老覺得還有新解法。以至于老師明確批示:一至兩種解法即可。呵呵。
這事兒,在我們畢業二十周年聚會時,老班主任李老師還拿出來說道。她老人家的意思是,當年我讀了文科,沒選理科,可惜了。
天曉得,對數字有恐懼癥的小女子,咋就對那些個線線情有獨鍾?還給老師留下了如此美好的印象@@

這愛好,之后延續到一門“勞動技術課”上:機械制圖!
小女子畫三維圖,以及立體效果圖,總是當玩“技術和藝術”結合的小品,不管面對的是一個家具,還是一個機器零件。尺子、圓規、墨線筆,整整齊齊一小盒子,跟了俺許多年。直到,這門手藝終於為自己劃起了設計圖@@

誰也不知道,命運偏偏讓漂泊的小女子,漂來了海南。只是帶著一個木頭大箱子,還有傻呼呼的愛情和熱情,不管不顧地。
誰也沒料到,在我倆剛剛二十五、六歲的時候,百年不遇地遇到了海南房地產熱。MAYBOY公司的老總會炒樓,在當時海口最豪華的小區里,一買三幢樓,賣了一幢,其余的分給職工做了宿舍。據說,此前這里是墳場,面風向陽,風水特好,旺丁旺財。
MAYBOY小子少年得志,在同來的南大同學中,第一個給提拔了部門經理,順理成章地分到了這套一百三十多平米的“豪宅”,左右兩個小套,也都如愿以償地住上了南大分來的同學。俺們,好像回到了學校,只不過,比老師們住的還寬敞。真是偷著樂@@那幾年,大家都敞著門,三家當作一家子過,最多時俺一次煮十二人的伙食!!

記得MAYBOY第一次帶著俺來看房子,一進門,嘩,空蕩蕩,這么大!
那天,地下的瓷磚上還都是石灰,俺倆脫了涼鞋當墊子,一屁股當廳坐下。
——啊呀,這么大屋子,怎么布置才能不顯得空蕩蕩啊。
——傻女!以后,你只會覺得小,不會覺得大!
@#¥%……&×()

記得,我倆樓上樓下考察了好多家的裝修。最后,決定:量力而行,自己設計、制作全套家具。
那些個日子,報館一收工 ,他就自行車馱著俺往這兒跑。我倆量啊,劃啊;俺連夜趕工,生生把個“新家”畫出來了。有時候,就抱著一張張圖紙睡了。
然后,看上了一個在別家開工的安徽小木匠,就死盯著。那邊一收工,就請來在我家拉開陣勢。
那小子也真是心靈手巧,往往一張圖紙到手,一堆板材給他,晚上回來就看到多了一個柜子!!俺特別喜歡他給包的吧臺,一個圓柱,一個半圓臺,都做得順溜耐看,有氣派。到今天也不過時呢@@

日子,總是會舊的。
我們也修補過呢。
當高寶不再四處亂尿、亂畫、亂跳,小女子就決定重新部分裝修。那些個鐵藝書架啊,還有俺的歐派廚房,敞亮的浴室,一面墻的大窗陽臺,就是那次“畫出來”的。

家里真的得有幾件結實的鐵藝玻璃架,你瞧,那些個銅版紙印刷的雜誌:《旅行家》、《中國國家地理》、《環球銀幕》、《財經》,換了木書柜,早就該給壓彎了腰了。《譯林》、《讀書》、《讀者》、《文匯讀書周報》……這些個一訂廿幾年的老朋友,要是沒有個骨架大的鐵藝架子,還真是沒法讓他們團聚在一起呢。
這兩天,又去定了鐵藝的一對高腳方茶幾,預備在客廳里開個如咖啡吧的舒適地界,一來讀書、聊天、喝茶,二來便于高寶攤開氈子就寫字。這不,書架上,文房四寶已經“集合”在一起聽令了。

酷熱的午后,埋頭收拾,有小廣播聽,有胡蘭成陪,自得其樂。

a link:小鳳直播室

a link:朱生豪:他是一個古怪孤獨的孩子

夢的方向。

夢的方向
文章日期:2009年6月19日
【明報專訊】到台北探望高太太,她給我一張光碟,是高信疆先生追思會的現場紀錄,亦有入土墓園的影像片段,最後一個鏡頭是,家屬和好友慢慢步離墓園,背影漸遠,青青草地,長伴故人。
可是調子絕對不是哀傷的,而是釋然的寧靜,一位推動了時代發展的文化人躺下來,靜靜休息,墓碑上再沒有長篇累贅的文字或標題,而只刻簡簡單單的五個字﹕高信疆先生。或許這便是生命的終極標題,沒有其他了,也不需要有其他了。
回港後把光碟播放重溫追思會的點滴過程,看見自己站在台上發言,上台前明明一再提醒要冷靜要沉要穩重,豈料一旦站在眾人面前,一旦望見高太太的善悲臉容,一開口說話,便哽咽了,喉嚨像被什麼東西堵塞,必須停住,對追思會的主持說「我想先喝一點水」。
其後鎮定下來,講話了,但為了不再陷入悲傷,唯有故技重施大搞爛gag,可那又絕對不是虛構的,而是確確實實真有其事,高先生確確實實對我說過這樣的話。我告訴台下眾人,我極同意張大春所說「高信疆很懂得聆聽別人的夢」,但我更進一步認為,他不止懂得聆聽,更懂得鼓勵別人做夢,經常用稍涉誇張、甚至一聽即知跟真相有明顯距離的語言稱讚後輩,令後輩精神亢奮了,敢於取捨,去做大事,譬如說,他好多次都說,家輝呀,你的才氣比大春還大,你應該努力啊!
台下眾人——包括張大春——笑翻天了。愈不可置信的言辭愈易讓人發笑,道理非常簡單。
當高信疆鼓勵我時,當然不是存心說謊;他只是心地善良,而且以張大春為文人才氣的benchmark,故刻意督促我向前加油。所以啊我在追思會上的結語是﹕那天晚上聊完天,離開高先生的書房,我感覺快樂極了,彷彿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就會到手。高先生是一位永遠懂得讓別人快樂的人,每個人都喜歡快樂,所以我們都懷念高先生。
追思會當日,來者不多,因為高太太刻意低調,不願廣發消息。但出版家郝明義在八月中旬將另辦一場追思會,並出書紀念,我建議的書名是﹕夢的方向。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一個不太炎熱的六月晚上

一個不太炎熱的六月晚上
或富德樓天台「革命會議」

文章日期:2009年6月19日【明報專訊】編按:六四二十年剛過,不少具衍生力的紀念活動,其影響力自將延續。六月一日獨立媒體舉辦的六四與世代討論會,因來者洶湧移師其會址天台,簡陋光線映照深思活躍的臉孔,大有講者之一葉蔭聰所形容,如召開「革命會議」的味。參與者郭梓祺由個人視角感觸出發,作出了現場紀錄。
「時間永是流逝,街市依舊太平……」魯迅在《記念劉和珍君》這句話,竟成了六月一日晚上獨立媒體六四討論會的背景。這裏是灣仔,富德樓的天台,坐在天台侃侃而談的有梁文道、羅永生、葉蔭聰和過百參與者,身後是好像只會愈來愈光、儼然成了浮標的銅鑼灣;大家卻擁在圍了幾匝人的天台,一起討論六四、傳承、記憶、身分、以及樂觀悲觀的種種。實在是可堪記憶的,六四,和這個記憶和討論六四的不太炎熱的夏日晚上。
討論會原來在九樓的獨立媒體舉行,題為「被禁掉的一代:八九六四與世代交替」(錄影可在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03412 找到)。題目源於葉蔭聰那篇《一個被禁掉的年代》,講的是今人面對六四時那種只重經濟、只重「務實」的歷史根源,重點是六四的傳承。晚上七時半,聽眾已坐滿一地,有人站在走廊,有人站在門外,有人還喊「下面重有幾人上緊喎」,有人笑說慣於讓大家習慣他又遲到的梁文道應該是進不來了;羅永生、葉蔭聰和主持林藹雲已準備開始。
關於新一代人與六四的關係,周思中寫的《Facebook說真話?或傅柯論六四》有個不錯的說法:「向來流行的擔心,都是年輕一代因少接觸而對民運無知甚或冷漠,懶去思考民運與我們的關係。天知是偶然還是預謀,近日從所謂『事實』層面『質疑』六四的,剛好就是最令人擔心的『年輕人』。可能不少還是八九年出生的,是反諷還是宿命。」重要的是,那實在不是三幾個個別年輕人的問題,幸好還是能進場的梁文道及後也提到,溫水煮蛙已開始了,我們已習慣高志活是不能入境的,質疑六四的年輕人也只會愈來愈多。梁文道一來到就從背包取出剛寫好的六千字長文,也就是《我們守護記憶,直到最後一人》,笑說本想過照讀就算了。
記憶的光譜:無論如何都試梳理吧!
對應葉蔭聰關於經歷過六四的人反而默不作聲,使得選擇往往就只剩下支聯會和國家暴力這兩極的情,梁文道強調「記憶」的重要性。應該記憶什麼?如何使記憶變得可以分享?分享又在怎麼樣的時間和空間發生?如何守護記憶?又該用什麼姿態去叫人記住東西?梁文道質疑八九民運是否就真的那麼「北京」,因為民運本身就是跨城際的,而且香港人明明一直是事件的重要參與者。此所以要憶述那時北京發生的事情之餘,也好應該回憶那幾個月香港發生的各種大大小小的事情,因那正正是香港人自我 探尋的重要階段。像聖誕老人般坐在一旁的羅永生及後補充,他那時候去了北京支援學生,不能經歷那幾個月在香港發生的如兩次遊行等大事,實在也造成了他關於六四記憶的一點空白。
正如梁文道在○五年寫的《愛國港人的六四創傷——給程翔》一樣,他提出我們實在需要梳理那早已進入香港社會肌理,也界定了後來各社會運動的六四記憶:「中國政府固然壓抑了記憶六四的復健努力,就連香港人自己也沒有試去掙扎地說出自己的完整故事。自一九八九年六四事發後一連串的圖冊見證與資料集出版後,至今沒有任何一部著作嚴肅地回顧與分析六四在香港造成的效應。其他形式的作品也不多見,例如電影,據知也就只有舒琪在一九九○年拍的《沒有太陽的日子》。」
站在走廊的朋友一直聽得不太清楚,有些人更只能站在門外。所以結果我們就上了天台,有人早就幫忙,簡單擺放了幾盞燈在天台的一角,過百人就這樣靠燈光和講者圍攏。有人席地而坐,有人居高臨下,有人爬了出屋簷,有人看看風景,有人拍拍照,有人抽抽煙,各人就這樣在淡的背景下各得其所。講者饒是如此。我總覺得因為六四,他們說話的姿態都異於日常,絲毫沒有那種應邀出席討論的感覺,而是真的有話要說,因為那大概是大家最後的底線了;早前聽平日好像甚少露面的陳雲,在p-at-riot於牛棚搞的六四讀書會,一講竟是四五個小時,而且完全不會看表作勢要走,「有話要說」的感覺就尤其強烈。六四,對很多很多香港人而言,就是這麼不能取代不能抹去的一事件。
羅永生:傳承是新一代成為神話的主體
最近提到流行於香港那種歷史虛無主義的羅永生,強調不要怪罪年輕人了,因那實在太容易。他比較重視五四與六四的關聯,大概是因為他那代人想像和憶述五四的方式,會為對六四沒親身經歷的未來者提供昭示。所以他提到了經驗的六四與神話的六四的分別。這所謂神話也無貶義,反而這正正是大部分年輕人接觸六四的門徑,一如我們通常都是從神話般的論述中理解五四的。林藹雲在獨立媒體那篇討論會的報道,對羅永生所言有很好的歸納:「而神話的創造與衍生,並不在當時的人,而是在這一刻的當下。而所謂的承傳,並不在於把故事一代傳一代,而是新一代如何繼承這個神話,成為其主體。」
聽眾慢慢陸續發言,焦點就從光源轉換到站的身影。最近用功翻閱八九年五六月各報刊的陳景輝,用法國的「一九六八」做例子,講述記憶和想像六四的不同可能。也不一定是悲愴的,因為事情實在有他快樂和充滿希望的面向。內地過來的朋友說了些近乎笑話的故事,告訴我們六四在內地究竟給淡忘到了一個怎樣的地步,所以在討論應該樂觀還是悲觀的時候,他說以香港的環境而言,「悲觀是不道德的」。教書的Ger說六四令她對人性的韌力充滿希望,因為一個原來對校內六四討論頗反感的同學,結果還是在她頭放了一張說會出席燭光晚會的字條。當然也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中三學生訴說她近於孤獨的經歷,因為她身邊的朋友都不知道她關心的是什麼,與自己又有何關係。偶爾大家都會說起自己的父母親,如何在看似密不透風的生活中,滲漏出一些關於六四的記憶或想念;他們都記得。
「(未)被禁掉一代」的主動回應
一代人與一代人之間,偶爾還是有這樣的接連。今年的五六月,去了大大小小各種由不同的團體搞的六四活動,真心覺得一代人與一代人之間是如何互相守望。八十後p-at-riot搞的讀書會,固然有上一代人的熱心支持,無知者如我方從討論中得知香港有吳仲賢這個人;在石硤尾藝術中心天台搞的自由文化音樂節,出席者不少是年輕人,方知道長毛 原來也會唱歌,又能聽到郭達年這樣激昂到玩《上路》和《Freedom》;文學雜誌《字花》於六月三日晚上,在文化中心外「自由戰士」雕像下那題為「一般的黑夜一樣黎明」的詩歌音樂分享會更是一呼百應了,大概有很多原來對文學沒有特別興趣的人出席了,為這個地方增添了特殊的意義,一起度過凌晨進入六四。和這次獨立媒體的天台討論會加起來,這種種就成了我喜歡的香港了,是以最近一直心存感念。
時間看來無堅不摧,這是我引魯迅《記念劉和珍君》句作開場白的原因。但記憶,和使記憶永恆的文化藝術,包括讀書、討論、音樂、詩歌等等,都能發揮他們各自的功用,與時間對抗;有些東西還是洗不掉,忘記不了的。謹以北島《過冬》的末二句為拙稿作結:「重織的時光留下死結,或未完成的詩。」
有關此討論會林藹雲的文字簡記,錄影及錄音紀錄,請登入獨立媒體網: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03412[文/郭梓祺 編輯:黃靜]

6/18/2009

外企聯署促撤強裝「綠壩」

外企聯署促撤強裝「綠壩」
文章日期:2009年6月18日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通令從7月起所有在內地銷售的電腦須預裝過濾軟件「綠壩」的爭議仍未平息,來自美國、歐洲、日本、加拿大的共19個行業協會致函工信部部長李毅中,指「綠壩」軟件涉及安全、隱私及信息自由流動等問題,呼籲中國政府收回成命。但工信部官員重申,綠壩一定會預先安裝,但用戶可自由卸載。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美國商會、美國全國製造商協會、美國對外貿易委員會、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及來自日本、歐洲和加拿大的行業組織聯署了信件,表示擔心「綠壩」會帶來額外成本和責任風險,他們也不希望因遵從中國的要求而設立一個不好的先例。美國消費電子產品協會亦有份簽署,該會負責國際貿易的高級董事錢德勒說,「當任何一個政府要求控制公民電腦的時候,你就處於非常危險的境地了」。

工信部要求軟件解決安全隱患

報道引述美國信息技術工業協會首席執行長加菲爾德說,「我們正竭盡所能,通過一切可行的途徑,希望中國政府能夠收回成命」。

官方《中國日報》前日引述工信部軟件司官員稱,個人電腦生產商必須把安裝程式預先存到硬碟中,或在隨機光碟中包含這一軟件,用戶可自行決定是否安裝,並非強行預裝。他還說,綠壩所屏蔽的關鍵詞列表並不是政府提供的,「我們只是買了軟件,屏蔽的內容是開發商決定的」。

至於早前美國密歇根大學教授稱「綠壩」有安全漏洞,易招致黑客攻擊,該官員回應稱,「所有網絡屏蔽軟件都會存在一些安全隱患,我們已經發現這些問題,並且責令軟件開發商盡快解決這些問題。密歇根大學教授指出的安全問題已經被解決。」

http://www.lssw365.org

作家諷綠壩 發起網上聯署
文章日期:2009年6月18日
【明報專訊】內地工信部發布新政策,要求今年7月1日起國產與進口中國的電腦上強制安裝過濾軟件「綠壩-花季護航」,引起持續的反抗聲音。除一般網民憤而在各論壇、博客撰文批評政府綑綁售賣軟件作法「流氓」外,知名作家亦在網上批判,年輕作家韓寒即模仿過濾軟件發出的警告語句口,在博客上貼文章《綠壩系統提醒你,以下內容包含不良資訊》。

文中內容有什麼不良資訊呢?韓寒想像了國內互聯網審查系統的未來發展「藍圖」:

2009年,綠壩軟體投入使用,強制安裝在電腦中,可以選擇卸載。2011年,綠壩二代投入使用,同時配合電信網路,只要打開電腦的無線設備……會自動連接光明網、人民網等網站學習精神,會根據各大網站的刪帖頻率來自動識別和增加關鍵字,並且開始遮罩高叉泳裝。2013年,綠壩三代投入使用……軟體已經會通過網路電視直接連接中央電視台,做到同步學習和更新精神。綠壩三代推出最新的反擊功能,導致全國的五毛黨失業,同時,綠壩三代可以定位機主的位置。2015年,綠壩四代超級智慧版上市,所有的家電都安裝了綠壩四代……帶有危害內容的文件碎紙機會拒絕工作,並將此文件裱起來再傳真給相關部門……2020年,綠壩的全新版本——綠爺終於誕生,綠爺將不對任何電子產品產生效果,它將直接移植入新生兒的腦中……

另外,一敢言作家冉雲飛亦撰文批判,先是比喻政府為大灰狼,想騙吃如小兔子的百姓,「雙重強姦納稅人,為何還要我們喊爽?」指斥「工信部花4000多萬納稅人的錢,強行要納稅人消費此款軟體,既沒有聽證,也不管納稅人要不要這項消費,只管強硬推廣了事。這樣的政府機構真會為我們納稅人想嗎?稅收使用沒有納稅人的意見,用納稅人的錢來強銷一種產品給納稅人,這是對納稅人的雙重強姦。」

冉雲飛還鼓勵網民維護自身利益的內地網民,到「反綠壩花季護航」聯署網站(http://www.lssw365.org)表達意願。

[文/鄭依依]

董啟章:文學是要館的!

文學是要館的!
—— 創設香港文學館的想像
文章日期:2009年6月18日【明報專訊】編按:西九文化區十年擾攘,又去到發展的臨界點。最新一輪公眾諮詢7月開始,踏入具體規劃階段,但這個「綜合」文化藝術區,並無文學——此一藝術形式中關鍵部分——的影。明天立法會 開展西九公聽會,蒐集民間意見,文學界人士亦開始議論,其中董啟章率先倡議文學館的建立,提出對館之外在面貌及內在精神的想像。相信文學界將陸續就成立文學館一事表達更多想法。
文學一向給人的感覺,是非常個人的事。作家躲在家裏寫,讀者躲在家裏看。就算作家在咖啡館拿墨水筆寫稿,或者讀者在火車上翻小說,都是獨處的場景。文學超越個人層面,把不同的獨處者連繫在一起的,就只靠印在紙上的文字。所以,文學似乎就只是發生在文字裏的事情。而文字只是符號,是極度抽象的東西。文字沒有空間和時間的實質,但也沒有空間和時間的限制。文字包含一切,卻又彷彿在一切之外。文字無所不在,又彷彿並不存在。以文字為材質的文學,可讀性高而能見度低。
是以在旅行的時候逛外地的文學館,感覺相當奇特。我們發現,抽象的文學被「物質化」了,私密的寫作和閱讀被「公共化」了。我們發現,文學是需要實質載體的:稿紙、墨水、鋼筆、文具、桌子、印刷品、書本。我們發現,文學是在具體的空間裏(書房、建築物、街道、城市、鄉村、山林)產生的。文學不但發生在作家的生活裏,或者在讀者的生活裏,更加是在各個時代的所有人的共同生活裏。在一所文學館裏,作家的個人存在,和時代的共同存在,同時以實質的方式保存下來,再現出來。
文學為什麼要「館」?
文學要怎樣的「館」?
把文學以一個「館」的實體呈現出來,有不同的層次和形式。最常見的是作家故居,或以作家為主題的文學館,例如魯迅文學館、歌德故居。這類文學館發揮歷史保存和作家紀念(崇拜?)的性質。較整體性的文學館,除了資料整理和保存,更扮演文化甚至是國族身分建構的角色,例如北京的中國現代文學館、台灣台南的國立台灣文學館。文學館絕不是時間的凝固,文物的防腐,更加不是對過去時代的懷舊。一所真正有意義的文學館,是現在式的,甚至是未來式的。它通過文學,建構今天的意識,和明天的願景。文學館要實現的,就是把文學從抽象、個別、零散、靜態和隱蔽的狀態中提拔出來,還原、彰顯和發揚它本身就具備的歷史性和公共性。
文學作為藝術
文學是藝術。這樣說好像多此一舉,但我們竟然還要這樣去說明!我們的社會不太記得(不會從不知道吧?)文學是藝術,是傳統藝術形式中之一大範疇。西九文化藝術區談了十年,幾乎沒有人想到,當中應該有文學的席位,甚至連文學人自己也沒有意識到!過往的西九討論,以至今天的西九計劃中,文學的成分近乎零!把文學從藝術中排除,或至少是遺忘,是不可思議的。西九文化區是個綜合文化藝術區,當中如果沒有文學的角色,肯定是個巨大缺失,有損整個計劃的完整性。文學參與西九的最適當方式,是香港文學館的創設。這是我們重新全面認識藝術為何物的第一步。文學館的設立既為文學,也同時是為了藝術的整體,為了對藝術形式之間的關係有更整全的理解。
文學作為視覺藝術
這當然可以指,文學館的展覽和陳設方式具有視覺藝術的觀賞性。館藏品展覽和其他文學展示形式應該更具創意,在重視知識性和資料性的同時兼具視覺上的藝術性。文學的視覺藝術性,也見諸文學出版物的設計,以及文學與視覺藝術的跨媒體創作。近年本地漫畫與文學的跨界創作便是上佳的例證。不過,文學作為視覺藝術更重要的意義是,文學館此一形式賦予了文學更高的「可視性」或「能見度」(visibility),有助於建立文學的公共形象和公共性質。
文學作為表演藝術
跟表演藝術相比,文學創作的方式是靜態的。不過,文學從來不止是紙張上的文字。寫作本身就是行動。從寫作到發表到出版到相關的活動,文學其實也是動態的,是介入公共世界的方式。文學活動中的詩朗誦具有表演藝術的性質,是即時和即場的發生。要作家即席表演寫作可能有點誇張,但作家舉行演講卻肯定是創作外延的演示。至於文學與表演藝術的跨界合作更加是源遠流長,例如戲曲和話劇便是與文學互為表裏。而如果把表演藝術理解為行動的形式,文學館也就成為了文學行動的舞台。當作者、讀者和各種形式的參與者會聚於一個舞台上,公開而活躍地進行創作、欣賞、分享、交流,便賦予了文學廣義的表演性。
文學作為建築
文學館當然必須是一座建築物。建築物本身也可以是一件藝術作品。文學作為建築的意思,有實質和象徵兩方面。實質方面,文學館除了是一個進行文學活動的實際場地,它的相關功能也有助確立和開拓文學的生存和發展條件。從文學館衍生出來的,是生產、出版、傳播、教育、研究、翻譯、保存等物質條件的鞏固和改善。象徵方面,文學館可以成為一個精神地標,具指向性地建構本地的文化身分。建築乃人類用以庇護、棲居和承傳的人為創設物,文學作為建築在文化層面上具有相同的意義。
文學作為歷史
文學是廣義的敘述。無論任何文學形式,總合在一起就成為了敘事。無論任何題材和取向,文學的整體必然是整體的故事。一個地方的文學,必然是一個地方的歷史。香港文學是眾多作者的個人史總合而成的共同史。香港文學館,必然是另類香港歷史博物館。文學館除了保留資料和文物,也發揮歷史整理和反思的作用,建構當下的身分認同。文學館除了作為故事的搜集者和整理者,也同時是故事的生產者。一所推動創作的文學館,能鼓勵民眾參與編寫個人和共同的生命故事,從民間的角度書寫地區文化生活體驗。
文學作為生活
說文學就是生活,最明白不過。香港文學展現的就是香港生活體驗。無論是私人還是共同生活體驗的書寫,文學館也可以產生凝聚、延展和深化的作用。文學館可以讓原本屬於私人層面的生活體驗公共化,意思即是讓眾多的個人觀點互相連結,呈現出更為全面的圖景。文學館所建構的公共性不會扼殺私密性,也不會妨礙個人化。它讓生活的層次更為鮮明,更為多樣。它讓個人生活得到更多的關注,也讓公共生活得到更積極的參與。它為文學作為生活提供更廣闊的視野和更多角度的參考。
文學作為文學
文學的包容度和滲透性極高,可以跟很多其他事情拉上關係,但文學之為文學,有文學自身不可約化的特質和價值。文學可以而且必須以各種形態呈現為一所文學館,但文學館的最終意義是去庇護、培養和推展文學。我用了很多其他東西去說文學,卻沒有說文學本身是什麼。這個問題之所以還要問,是因為我們的社會對文學的認知極度不足。文學絕對不是小眾的事情。我們每天也在接觸文學,只是我們並沒有察覺。對於一個有文學但人們卻不知道有文學的地方,我們需要一座文學館,讓文學變得可見,讓文學行動起來,讓文學變成我們的居所,讓文學說出我們的故事,讓文學進入我們的生活,讓文學成為所有人的文學。
[文/董啟章 編輯:黃靜]
香港文學參與狀及人數初步估計
文章日期:2009年6月18日【明報專訊】文學參與的方向十分多元,至少可包括閱讀、創作、出版、文學活動、研究等。
教育體制中,大學人文學科的學生近一萬,教職員約2300多人。而明年開始推行的新高中課程「中國文學科」,亦設有文學範疇,鼓勵感受、鑑賞、創作,中四五同學約16.7萬人;中六同學約3.3萬人。於課程內接觸本土文學、創作的朋友近20萬人。至於課餘學習,亦有263所日校曾開設課外寫作班,參與同學每年逾一萬人。
文學活動方面,圖書館舉辦的「香港文學節」六年間由6000人次參與遞增至約22萬人次。而網上文學資源亦越見備受重視,中大圖書館的「香港文學資料庫」網站於2000年成立,點擊率由起初每年200萬次大幅提升至去年的近1000萬次。當中三成用戶是香港朋友,三成來自內地台灣,餘下來自世界各地,包括歐美、東南亞及南美洲,接觸層面相當廣泛。

6/17/2009

搶救被槍斃了的中國字!

網上戰爭宣言:搶救被槍斃了的中國字!
文章日期:2009年6月17日
【明報專訊】編按:網上世界的平民才會有跟極權政府對壘的可能?六四剛過,中共政府強制銷售的個人電腦安裝過濾軟件綠壩,短短數天內,內地的「information activists」,就急速完成並大力散播戲謔當局、破解軟件密碼、反綠壩資訊圍堵等動作——官方更強力的遏制只有激發前所未有的反抗力度。關於民間社會的「戰爭」,最終在網絡上展開。
明顯的幌子
最近一周的中國互聯網,發生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戰爭。戰爭的一方是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下稱工信部)、宣傳主管部門及兩家軟件公司;戰爭的另一方是無數網友、部分學者、律師及海外的一些研究機構。
事情緣於《華爾街日報》在6月8日的一則報道,該報道稱,個人電腦製造商在今年7月1日之後必須在在中國銷售的個人電腦上預裝「綠壩-花季護航」軟件。6月9日,工信部發布的「軟[2009]226號文件」(《關於計算機預裝綠色上網過濾軟件的通知》)也被公之於眾,通知稱,為鞏固整治互聯網低俗之風專項行動成果,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在中國境內生產銷售的計算機,必須預裝「綠壩-花季護航」軟件。
媒體披露的信息稱,這款軟件是國家去年通過招標花了4170萬元人民幣,向鄭州金惠和北京大正兩家公司採購,並提供給網民免費下載使用一年。在有關「綠壩」軟件的介紹中,研製者稱,這一軟件具有通過技術手段為用戶過濾掉不良互聯網信息、控制上網時間、管理電腦遊戲等功能,並且還可以查看此前的上網記錄。不管是招標程序、過濾效果,還是強制預裝的做法,「綠壩」都引起了廣泛的爭議;而其背後可能蘊含的強化互聯網信息管制的考慮,更是引起了公眾的擔憂。知名作家及網絡博客作者冉雲飛直指「綠壩軟件打保護青少年的幌子,實則為了控制民眾更自由地了解諸種信息,侵害包括知情權在內的一系列人權,將對言論自由產生極大的傷害。與此同時,工信部涉嫌通過高層的政治焦慮來控制民眾,從中謀取行業部門的私利」。
一場「戰爭」就此拉開。

網友自發對軟件進行了初步測試,測試的結果表明這個軟件將以類似於病毒或木馬的方式駐留在電腦中,過濾的信息不僅僅是包括暴力與色情信息,包括法輪功等政府不願意看到的信息也在過濾之列。對色情圖片的過濾效果也非常一般。隨後幾天,網友們把這個軟件大卸八塊,這個軟件的過濾詞庫及過濾網址列表亦被公之於眾。這是首次從官方指定下載的軟件中找到過濾詞庫,這個過濾詞庫也成為中國互聯網管制的鐵證。網友甚至發現了破解這個軟件密碼的方式,美國密西根大學一個研究小組通過反向工程還發現這款軟件存在抄襲盜版等情。
這場戰爭的另一方,工信部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綠壩-花季護航」軟件可由用戶自行選擇安裝與否,同時對用戶上網行為不進行任何監控,也不會蒐集任何用戶信息。而軟件開發商除了強調並無官方背景之外,只能解釋稱軟件可以很方便地卸載。
面對群情洶湧的網絡輿論,國內的宣傳主管機構較快作出了反應。6月10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向國內各級媒體和宣傳主管部門發出通知,通知要求各媒體對工信部關於計算機預裝綠色上網過濾軟件的舉措,不要刊發質疑、批評性的言論,而要加大正面引導力度。通知還提出,「可組織專家、家長發表談話,有針對性地回答人們的疑慮,旗幟鮮明地支持有關部門保護未成年人成長的舉措」,同時,中宣部要求各媒體對所屬網站加強管理,對論壇貼文中出現的借此發揮的攻擊性言論「及時予以封堵刪除」。
宣傳主管機構也加強了網絡的輿論引導力度。11日開始,國內媒體及網站發布了大量對這款軟件持正面評價的文章。一些公開的網絡社區亦發出了「旗幟鮮明地支持有關部門保護未成年人成長」的文章。包括人民網強國論壇在內的網站還邀請一些專家為這款軟件的必要性作辯護。
但在網友一方,專家學者及律師也加入戰團,6月11日,香港樹仁大學教授魏永征、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教授周澤以公民身分向國務院遞交建議書,認為工信部的通知違反相關法律,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建議國務院撤銷這一文件。兩人同時還向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遞交《行政壟斷違法舉報信》,稱工信部要求預裝「綠壩-花季護航」軟件的行為涉嫌「濫用行政權力,限制和排除競爭,損害消費者利益」。
同日,北京瑞風律師事務所律師李方平則向工信部提出信息公開申請和聽證申請,要求公開預裝該軟件相關事宜的信息,並對工信部這一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與合理性進行聽證。12日上午,知名律師劉曉原亦向財政部政務公開領導小組遞交了政府信息公開申請表,要求依法公開使用國家預算資金聯合採購該軟件的相關信息。

6月12日下午,有人在新浪博客上匿名揭發,這個項目懷疑有人把屬於軍隊的研究成果盜賣,變成公司私有的財產。當天還有一份詳盡的系統分析報告得以披露,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研究小組對「綠壩」軟件進行了全面的破解分析,認為綠壩軟件代碼中存在系統性的漏洞,建議用戶為了安全起見立即卸載。報告稱:雖然發現的漏洞可以迅速地修復,但是想修復所有問題可能會需要大量的修改和全面的測試。這意味從7月1日開始全國範圍內部署綠壩將難以實現。如果以當前的形式部署綠壩軟件,這將大大削弱中國的計算機安全。一旦這些漏洞被利用控制電腦,中國甚至出現全世界最大規模的電腦「殭屍」網絡。
這場戰爭暫時未有結果。
當局:後六四的焦慮反彈
在預裝「綠壩-花季護航」一事中,網友們齊心協力的抗爭,無疑源自於對當局進一步強化互聯網信息管制的焦慮,也是對在過去的半個月,即在「六四」20周年紀念日敏感期間當局對互聯網實施嚴厲管制的反彈。
當局在6月上旬對國內互聯網的管制手段與以往並無不同:對外用GFW(Great FireWall,互聯網的防火長城)過濾及屏蔽「不良信息」,對內實施言論審查壓縮言論空間。但是管制力度更大,範圍更廣。
6月2日,國際知名微博客Twitter、圖片分享網站Flickr、電子郵箱服務Hotmail及微軟新推出的搜索服務Bing都遭到中國政府的屏蔽。國內的微博客「飯否」、P2P網站「電騾」等知名網站都在3日起暫停服務,進入「被維護」狀態。網民3日開始在網上進行的「中國互聯網集體維護名單」統計,截至4 日凌晨,已經有超過200個各類型大小網站、論壇、博客等,進入維護、關閉部分功能、或者使用方面增加限制,而這些網站稱將在幾日之後恢復服務。這裏面有的是應管制機關要求而關閉,也有的網站是自行關閉以示抗議。6月4日成了中國互聯網維護日(China Network Maintain Day,簡稱CNMD)。
而在此之前的兩周,國內大學相當數量的「百度貼吧」被全面禁止發帖,據稱有2.6萬個QQ群(即時聊天工具)被凍結,各大門戶網站的新聞評論功能大多受限。一些類似於天益網的思想類網站進入關閉狀態。
直至「六四」6月8日, Twitter、Flickr、Hotmail、Bing才被解除了屏蔽。在同一時間顯示網站正在維護的一系列國內網站,也紛紛在6月6日之後恢復正常。在更早之前被凍結的 QQ群及大學的百度貼吧,也紛紛解凍,可以正常使用。但諸如「聯合新聞網」等一些以前國內網友可以直接訪問的新聞網站,現在仍不能直接訪問。
抗爭:組織和技術的成熟
即便如此,關於「六四」的視頻、文字等信息,在20周年紀念日期間仍然得以在內地快速傳播。
紫陽 生前口述的回憶錄中文版《改革歷程》一書,5月29日才上市,但在31日,國內互聯網就已經在廣泛傳播這本書籍的PDF版,這個PDF版看起來是有人把《改革歷程》一書拆散掃描後打包上傳。當局雖對此早有預案並作出部署,嚴厲禁止境內媒體及網站發布任何有關這本書的信息,但面對《改革歷程》一書的傳播仍然束手無策。國內網友用Emule、BT等P2P工具發布這本書籍電子版的種子,再通過微博客、即時聊天工具及電子郵件來傳播下載鏈接。一天不到,國內互聯網即有數千個下載來源,而在6月2日,上百網友更是協同將PDF版轉換成更易傳播的純文字版。
大量關於「六四」事件及「四川大地震」的視頻亦通過這種方式傳播,一般相信,國內的微博客「飯否」、P2P網站「電騾」在敏感日子期間被強制維護,與這些信息的傳播有直接的關係。但即便如此,這種分布式的網絡信息傳播,讓管制當局幾無辦法。當局甚至陷入自己設置的一個困境:在官方對「六四」相關信息完全屏蔽的情下,拱手將「六四」的闡述權與話語權讓給了對方。
當局面對互聯網多「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另一例證來自於早前一個月發生的「鄧玉嬌案」,當局也是下令嚴禁報道此案求各媒體撤回記者,但網絡的消息傳播仍未中斷,傳播熱度不減,在控制當局的視線之外,博客、微博客、谷歌(Google)文檔成為網絡信息的主要載體。網友及維權律師也通過網絡串聯進入案發地巴東援助受害一方當事人,並將後續信息持續通過互聯網發布。
有國內互聯網的觀察者甚至宣稱,「鄧玉嬌案」的網絡信息傳播顯示,網友在組織能力及技術儲備上,已經具備與官方網絡管制正面對抗的能力。《改革歷程》與對抗「綠壩-花季護航」的戰爭,只是再次證明了這個論斷。
[文/北風 內地著名博客 編輯:黃靜]

林燕妮的引路明燈

畢生都要有行動
文章日期:2009年6月17日
【明報專訊】行動是很重要的,很多人都有同情心,可惜沒有行動。即使還有行動,都不知道怎麼做法。偉大的人常常給我們建立榜樣示範,有如明燈引路。
一生在非洲行醫的史懷哲醫生沒有停下來享受他的名和利,他在加蓬默默地為與他既不同文亦不同種的黑人服務。他不需要說﹕「我反對種族歧視!」他實踐給你看。
在大學時,有個非洲學生在校內小餐廳找地方坐,我向他招手說道﹕「坐在我身旁吧,有空位。」他幾乎是冷笑回應﹕「要是我坐在你身邊,便沒有人會過來的了。」結果他找到空無一人的角落桌子獨自坐下。
自從馬丁‧路德金牧師(黑人反歧視領袖)極力爭取黑白平等以來,美國歧視黑人的情改善了,但還沒完全平等。為此馬丁‧路德金讓一個白種人開槍暗殺了。
在三藩市有個紀念他的場館,雲石外牆刻他「I have a dream」(我有一個夢想)全文,看得我潸然淚下。
我曾到過東非肯尼亞獃過三周。那兒熱不可當,根本不可能穿有袖子和觸到脖子的上衣,頂多穿大領口無袖小背心和短褲。光是熱已經很難熬,第一夜我便嚷要走,結果同行好友們哄我說我留下,回想真慚愧。其實過了一天便完全適應,三周後根本不想離開。所謂文明地方太複雜了。
史懷哲醫生奔波加蓬和西方各國之間到處演說,因為單靠在歐洲演說籌款是不夠的,那末他只好四處去。
在言語不通的加蓬成立醫院已經不容易,經費亦難以維持。他已囊空如洗,還拚老命四處籌款。正因這樣,他把扶貧的概念漸漸散播出去。正如我,也是他死後多年在雜誌看見他的事便想去做義工的。
史懷哲醫生老是馬不停蹄,小醫院太破舊了,他又籌款重建,只為了無人理會的加蓬麻風病者。這種大愛,他一生身體力行,死也死在加蓬,享年九十歲。

你能想像一個九十歲的老人家在非洲行醫嗎?雖然有幾位醫生幫忙,但他亦從不懈怠,看看自己,實在不算得有過什麼作為。
[林燕妮]

台北:「香港書展二十周年路演」

老詹
文章日期:2009年6月17日
【明報專訊】在信義路的誠品書店參與座談,是「香港書展二十周年路演」,road show的中文直譯,有點民初買辦師爺的翻譯詼諧味道,怪不得作家阿城常說「香港其實是清朝」。
真的是清朝,在香港每天早上讀報見標題說「某某被控欺詐,昨日提堂」,我就想笑,「提堂」二字令人聯想起《九品芝麻官》之類電影的搞怪場面,犯人戴厚厚的木枷鎖,披頭散髮,跪在堂前,台上的知府大老爺一拍驚堂木,猛喊一句「斗膽刁民,從實招來,不得在本官面前撒野!」,站在犯人兩旁的衙差聞時即時用手上杖棒篤向地面,爆出如雷響聲,令人膽碎心裂。對了,衙差,香港警察慣被稱為「差人」或「差佬」,一個「差」字便是前朝遺語,在歷史的時光迴廊裏,有一條紅線從十九世紀的清末連貫到廿一世紀的特區,只是我們經常忘記它的存在與牽絆。
路演於下午開始,同場者有梁文道、詹宏志、張大春,各自述說他們心中的香港書展。詹先生說話永遠同時帶創見和鼓勵,這麼多年了,許許多多台灣文化人以至香港本地學者皆嫌香港社會欠缺文化底蘊,他卻總能看見香港社會的生猛活力,並且關注這種活力所能締造的各種人文可能性。他說「每位認真對待閱讀的台灣讀書人,其實都欠香港一份情」,因為在台灣的白色恐怖時期裏,他們皆曾透過香港窺探外在時態。於是我打蛇隨棍上,笑對觀眾說,「詹先生,欠債還錢,欠了情也要還啊。所以,我非常期待你為香港讀者寫一本書,拿起筆,心中想像香港讀者,完全針對他們,對他們發言,希望很快看見這樣的一本書」。
老詹聳肩笑笑,一貫地溫文儒雅。近年他又慣於稍稍拉下眼鏡,用一對大眼睛透過鏡框上緣直望別人,這雖替他稍添「老氣」,但也同時增加了「復刻」的懷舊味道,確像一位飽讀詩書的前清秀才,坐在書廂裏,冷看風雲變幻,並從中梳理出微言大義。
看老詹的文人模樣,當時,我其實一邊發言一邊想笑。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6/16/2009

二零零九六月半的“順溜”

H師兄,
昨日,W老師安排我參加#$%^&課題組,在海洋所配合征所完成“^&對解決南海問題的影響”課題,這切口蠻適合我的轉軌。試試看如何進入研究,以及記者的閱歷和觀察,是否對研究有用。
我覺得又回到了南大,在完成導師下達的課題。呵呵。
夏安。
小關
******
这对你,应是容易的,祝成功!
H
******
W老師并H師兄,
今日上午,用了兩個半小時,和課題組的同仁們進行交流,主要是分享此前我以記者身份,走訪東南亞各國,以及編輯《東南亞踏歌行》一書之時,對于中南半島、馬來群島各國的政經、民生、文化的觀感;以及對區外原殖民地宗主國與這些國家之間關係,對其“后殖民”現實生活影響的觀察;一九四九之后,各國政經界及民間的對華心態不同階段的變化。
經兩日探討溝通,征所意見,在課題里我負責“由外對內”的觀察分析:搜集南海周邊各國,是否對經濟合作有“迫切性”的需要;區外大國對于這種迫切性可能的影響;合作切口會是哪些;有哪些已有的合作機制可以選擇。

記者行萬里路,是拾得了一把“珍珠”,然如何用理性將其貫穿,從而對院里的課題研究思路有幫助,是我目前的困擾。
想法:研究多元化的南海周邊國家,有“以我為主”的立場固然重要,知己知彼應當也是需要的。
由此,我看到了老師提出開列“南海周邊國家國別研究”課題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然切口在哪比較穩妥,我在琢磨中。請老師和師兄指點。
夏安。
小關
******
K,
似乎暑熱的六月半,事情一下子都順過來了:高寶開始喜歡回家晚修,因為有媽咪飯和空調房,還有媽咪講故事樣的地理復習;MAYBOY和我在“維修”我們的“老宅子”,因為金融危機沒有裝修海景房,反而讓我們親密了。第二次戀愛?呵呵。反正我看著自己在這個家里各個角落都留下了痕跡,像狗,覺得這個女子好傻。
今兒高興,晚上賞二寶喝馬來西亞肉骨茶@@@
香氣開始出來喇。
還有幾天就是夏至,多煲點開胃消暑的湯水,給夏練三伏助陣吧@@

6/15/2009

澄澈寧心海南島

學術自由
文章日期:2009年6月15日
【明報專訊】我的工作是教學和寫論文,平日雜務多,很難靜下來寫。近年不作長途旅行,嫌太累。放假都是三四天,短途,留在酒店,三天兩夜不出門,從早到晚閒在泳池邊,寫論文。心想,要請假旅行,才能集中精神做正事,真荒唐,難道警員要請假才能集中查案!
然而我把工作假期當作頂級娛樂,其他什麼不管,電話電郵都關掉,天塌下來也不知道。且世上有什麼事是沒你不行的呢。
近來國泰假期有不少超筍套餐,機票酒店,三兩千元,酒店是五星級的呢。今次選了海南島三亞的文華酒店,新開幕推廣,機票連四天三夜,收二千多元。機程只有個半小時,由香港到酒店只需三小時。酒店人不多,我到最偏遠的泳池,由早上八時到晚上八時日落西山,一整天躺在太陽椅,看書對稿寫論文,倦了就在泳池游一圈。天連海,海連天,渾身爽快,又再投入工作。中午在池邊點了三文治,黃昏要一杯雞尾酒,這是完全自我 的世界。有趣的是,暫時遊客不知有三亞文華,幾天下來這裏變成私人泳池,只有我一個泳客。
近年在大學工作的朋友都叫苦,壓力 大雜務多。其實跑進學術圈的朋友起初都愛讀書、思考、寫作。大學異化為一個只顧競逐資源的庸俗機構,讓學者們疲於奔命,連最初的志趣都慢慢消失了,寫論文變成交數的苦差,寫出來的論文異化為爭取表現的統計指標。
我立意追回那「入行」時的熱情,請假做事,純屬自救。這一年寫自己喜歡的,用中文寫,在泳池邊寫,依從自己內心那個尺度,對學術研究的興趣又恢復過來,好像十多年前做學生那個階段,看見眼前把大量的材料提綱挈領的排列整齊,就打從心裏感到無比的滿足。
學術自由,是如此曲折地爭取回來的。
[馬傑偉]

6/14/2009

二零零九六月半:故紙堆。蜜荔。狗仔子。


小女子好像最喜歡“酷暑”,0五年在中南半島,0六年在太平洋的萬島之國,0七年回到海南島,0八年日日陪著高寶泡圖書館,今年,呵呵,終於打開了塵封兩年的箱子,沉在故紙堆里了。
歲月靜好。
塵埃落定。
往事如煙。



那日妖精們聚會,把個屋頂笑掀翻。話題,竟然是"生孩子"!!
麻利的、苦難的、巧遇的,還有俺們高寶這“周末派”慢騰騰的。
女人啊,不長記性,把個男人、孩子帶來的痛,一筆劃去了。好像,來世上,就為了聽崽子那聲“貼心”的大哭。
笑啊,笑,“我會生孩子喇!!”。
歷歷如昨。

笑了還不夠,次日,平妖精送來一箱子“蜜荔”:我試了,今年的荔枝不上火。
真的唉,俺也試了。管他貴妃是不是秀氣地啖“三粒”,俺一口氣三十粒!三天了,沒上火!!嘻嘻。



陪公子讀書:先吃牛扒,后溫書。
胡蘭成和小屁顛兒,排隊等著下樓呢。

簡體書情﹕賣紙二人團之內地書寫

世紀簡體書情﹕賣紙二人團之內地書寫
文章日期:2009年6月10日
【明報專訊】剛過去的一個周末,那些曾在周耀輝《梳頭記》、林夕《原來你非不快樂》新書發布會上遇見,又擦身而過的上海青年,再度因為馬家輝梁文道這二人組合,不期然聚首於圖書館、東方藝術中心、復旦大學……那情形很像徐志摩的一首詩: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彙時互放的光亮
曾經,內地的港台 閱讀僅限於金庸瓊瑤;過了幾年,類型化擴大到古龍梁羽生衛斯理亦舒羅蘭;又過幾年,開始出現李碧華林燕妮劉墉吳淡如;再過幾年,香港三寶黃霑倪匡蔡瀾遍地開花,其中偶爾也可見到女將龍應台;九十年代尾粵語歌在內地流行一時,但人們對於詞人創作的關注卻要經過十多年的積累,加上近兩年進念的內地演出蓬勃發展,才推波助瀾了雙林(林夕、林奕華)的內地出版。
我自己買的第一本港台引進書,記得很清楚,是1996年,李碧華的《綠腰》。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會受香港文學吸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內地本身的書寫匱乏,張愛玲老舍沈從文許地山廢名這一代文學過後,假如我不喜歡王安憶不喜歡余華不喜歡王朔,那麼當代文學可以選擇的閱讀物件實在不多。恰好在此時,香港文學以一種前所未見的坦率文趣出現,作者的才情加上香港的流行文化,讀者之心輕易便被俘獲。
相比於上一輩,我們這一代人是受了港台文化不少哺育的。可以說,內地的香港閱讀也有自己的時代劃分,武俠言情——散文小語——才子小品——流行文化。
書單拉到2009,已有近三十年的長度,各有風流,綿延至今,幾乎未有出現斷層,卻有明顯的類型缺陷。別的不說,文化人的時事評論就非常少見。這當然有所周知的原因在,但即使是都市文化研究,也慢了十幾年,直到最近,才見到陳冠中、潘國靈、湯禎兆、李照興等人,而馬家輝、梁文道的內地出版,也嫌晚了點。
此番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是因為此前通過各種傳播途徑,兩人已經有了不小的群基礎。像當年萬寶路在上海提前一年做廣告卻買不到實物香煙一樣,民的購買欲望已經儲備到一觸即發。所以梁文道的兩本新書,《常識》和《我執》的出版,前後僅隔三個月;所以馬家輝從第一本內地出版《關於歲月的隱秘情事》到第四第五本《日月》、《明暗》,還不到半年時間。晚是晚了,卻正好趕上內地新一代的寫作,交相輝映下的影響力當可綿延多年。
馬太效應的方面是,當年買不到港版書,如今自由行 像去次郊區一樣方便,港版書卻已經大量引進。不過,假如只是香港的書換個名字引進內地,則內地的香港閱讀還只是一方面,這次馬梁二人的突破,是內地的書出版於香港之前,不僅如此,書中的議題也不乏與內地的關聯,寫的時候心裏有更廣博的牽掛,因此迥異於其他港版書引進,真正稱得上是身在香港的內地書寫。
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音樂廳的對談中,馬家輝談到內地書寫的快樂與不快樂:快樂的是編校質量和樂於寫很長的書評讓他看到不同反饋的讀者;不快樂是一些相對硬性的文章還是會被刪,政治和身體仍然缺少話語權。梁文道則疑問為什麼王朔寫北京土話就可以,他的港式語句就必須修改。地域不同帶來的問題不少,這世界上從來沒有也並不需要世界性的書寫語言,方言和文化一樣,本來就是可以求同存異,並只有在存異過程中才大放異彩的東西,the more varied,the better。
[文/不小可]

“獨立沙龍”

給獨立電影一個「名分」
文章日期:2009年6月14日
【明報專訊】「獨立創作」從來不是容易定義的。去年底「影意志」脫離一直合辦「亞洲電影節」的百老匯電影中心,獨自籌辦起「亞洲獨立電影節」,為的就是要提倡「排除資金與市場的阻撓、導演發聲」的獨立精神,引入了老撾、日本等地獨立電影的視野,頗有一番好評。但電影節後如何再看到主流院線甚少放映的獨立電影?今年影意志得到戲院The Grand支持,以電影放映加導演座談的「獨立沙龍」形式放映,期望可改過去獨立電影只有參與比賽或電影節、鮮少商業放映的機會,告別打游擊,還獨立電影一個「名分」。

「獨立沙龍」除了在逢周三與周六的固地時間與地點放映獨立電影,沙龍形式的設計亦為期望促進導演與觀眾交流。為沙龍打頭炮的,是由本地十位獨立電影導演如鍾德勝、麥曦茵等,各自拍攝了五至十分鐘的獨立短片,合組成《「獨立精神」短片》,闡述各自不可掩埋的聲音:譬如影意志創辦人之一的崔允信,他的短片《你唔代表我》就描述一個記者會上、影意志主席向主流社會「致歉」,即使獨立電影被認為是「鼓吹吸煙吸毒與怪異性關係」,未能為社會帶來正面的影響,但在抗衡主流的自由意志下,卻是「獨立聲音」的代表。

而去年以極低成本五千元完成《特務之王》的朱嘉逸,他的創作過程更將獨立電影精神全面發揮,其受早年關德興所拍的《黃飛鴻》啟發的《飛鴻漫遊》,諷刺「老董元年」至「煲呔四年」的朝政綱亂、無良奸商當道,「亂世出英雄」下英雄少年橫空出世,當中的低成本後期加工,有如《低清老翻王》般,製作上雖非力求完美之作、但創作上構思創意搭夠,叫人如看cult片般過足顛覆正典的癮頭。

「獨立沙龍」嘗試以固定放映的形式,打開香港獨立電影發行的新路向,自本月廿四日起,逢周三晚上以及周六下午,輪流放映《「獨立精神」短片》、《三條窄路》、《金國民》、《愛到盡》、《戀人路上》、《未央歌》、《馬己仙峽道》及《特務之王》等八齣故事長片,初步擬放映至八月中。若反應可以,影意志亦期望拓展其他獨立電影的放映如IFVA得獎影片的結集;此外,除劇情片,紀綠片亦是獨立電影的重要範疇,但相對於劇情片與紀錄片同樣受重視的內地、以至紀錄片比劇情片更受歡迎的台灣,香港觀眾對紀錄片的欣賞程度偏低,影意志去年於「亞洲獨立電影節」,藉賈障柯的《無用》與杜海濱的《傘…》,有以導演名氣引觀眾進入紀錄片世界的嘗試。影意志獨立沙龍網站: http://www.yec.com

有一種女子

不退一步的人
文章日期:2009年6月14日
【明報專訊】回憶先父做事,他絕對不是退一步海闊天空的人,他是一步不退的。這點性格,遺傳了給我。淺薄的男人會說﹕「這樣的女人太可怕了。」他們見得真女人太少而已。我又開罪人了,對號入座的不關我事啊。

要是我喜歡一個男人,哪兒管進或退,只會溫柔婉轉,什麼都可以,甚至把他寵壞了。要是我不喜歡那個男人,為什麼要退一步?退一步天烏地暗,永不超生啊。男人要是夠膽量試一下自己的魅力程度,便看看女人肯不肯為他而退一步吧。

變節的男朋友我不會回收的,既然是他自己先跑了去堆填區,為什麼我要退一步擁抱那渾身垃圾味道的男人?軟硬兼施都無法再得其門而入的了,世上不止他一個男人,還有無數不發臭的。

凡事都有個底線,在愛情方面,誰都知道青春時期追求者很多,風華正茂時更多,然後亦會隨年齡的增長而漸減,年齡相配的男人已死掉不少了,很正常的。底線便是獨自度餘生,沒什麼可怕的,即使有丈夫,要是他短命,還不是一樣要守寡?

工作方面,如果你喜歡工作,便做到一百歲都不會覺得辛苦;如果你不喜歡工作,那便少做一點,早退休一點,底線是你物欲不大,每天三碗白飯兩條菜便可以了。

你的物欲大不大呢?多半人會說,有錢才有安全感。有些人會說,要我退一步,一千萬買不到我退一寸,一億也買不到我退半步,一百億,好吧,那我便退一步。這個底線各人不同,主要是你心裏痛快不痛快。如果不痛快,便金山銀海也沒有用,人反正會死的,活得天天受氣太悲慘了。

我的底線很清晰,我可以接受一天只吃三個麵包的生活,主要是我願意。如果要我做不願意的事,一定沒有商討的餘地。人不過是一個軀殼,有如空殼公司借殼上市,我們是借殼做人。美貌云何?錦衣云何?如果一個錦衣玉食的美女在你面前漸漸化為骷髏,你便知道一切都是夢幻如泡影,今生後世名何其虛不足惜,下世那個軀殼已不復憶前生那軀殼是誰了。

[林燕妮]
像她這樣的女子
文章日期:2009年6月14日
【明報專訊】《少女香奈兒》裏,那個英國紳士喜歡上Coco,欣賞她好像什麼也不害怕。在那個繁華的場景,她只知道要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完全不理會自己的身分與出身。說謊,利用男人,我行我素,臉上沒有懼色,甚至不害羞。

這樣的女子,我知道。好似什麼都不害怕,其實心底怕得要命,脆弱得要死。驕傲用來壯膽,我行我素只是為了掩飾自己的一無所有。一無所有,就不害怕失去。前面只有一條路,大不了就回到起點,再來。反正無所得也無所失。

她或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但確然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懂得說不很重要,就不逢迎,不放棄自己。

她早早看透關係的無常,放棄想像愛情的甜美,清楚女人在愛情裏的無助。當她愛,她以為自己也可以,可以成為罕有的例外。美夢很快就醒了,她絕不含糊,當機立斷,自此再無任何幻想。

命運對這樣的女子很苛刻,不斷給她們鍛煉,但不一定給予安慰。大多數人最後臣服,不再掙扎,在老去前首先枯萎。只有極少數,頑強到底,結果付上更大的代價。

在紐約認識的S,是一個很激烈的女子。每次她給我說的故事,都聽得人驚心動魄,這種像過山車般起落的經歷,不是常人可以抵受。她的字典裏沒有恐懼,這反讓身邊的人害怕。無懼的人,他們的弱點正正是無懼。你跟她說前面是懸崖,再往下走就沒命了,她便真的死給你看。

[塵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