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1/2009

胡颠一家的“满月游”











彭定康﹕糟老頭

彭定康﹕糟老頭
文章日期:2009年10月31日
【明報專訊】已經到了退休年齡的我,有足夠的資格成為一個糟老頭。我應該會讓我的孩子們以及由本人擔任校監的牛津大學的學子們感到厭煩,因為糟老頭對一切都看不順眼,總有些人心不古之類的抱怨。但我本人可不是這樣看待這個世界的。
我是在1962年上大學的,而且在第一個學期就碰上了古巴導彈危機。當時整個世界似乎就在一場核災難的懸崖邊緣走鋼線。在那些日子裏,支撐全球和平的只有一個眾所周知的概念——「互相保證滅」(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亦稱共同滅原則)。那麼在世人把核問題的焦點集中在防止核擴散,並把上一代人的核不擴散條約進一步加強完善的今天,難道不能說從前的世界比當今世界更糟糕,更危險嗎?
當我在牛津讀書的最後一年,我以學生身分訪問美國並到了南部的阿拉巴馬州。在此你可以回想一下尼克遜出席非洲國家加納的獨立慶典時發生的小插曲。當時在典禮接待處尼克遜把一位(黑人)嘉賓誤認為加納本地人,還走過去問他對能夠投票並享受法治之下的自由感覺如何。那人回答:「我可不知道,我是阿拉巴馬人。」
目前最大挑戰:全球變暖和氣候變化
在我成年之後,美國經歷了從刺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到選出一名黑人總統的過程。這很好,沒什麼好抱怨的。但在世界其他角落,一些當前最重大的問題則帶有某種黑格爾哲學的意味——它們都是從前為解決某些問題或者某些成功事件所導致的結果。比如說我們目前所面對的最大且足以被定義為事關生死存亡的挑戰:全球變暖和氣候變化。
上世紀,這個世界的腰包鼓了起來,人口增加了4倍,城市人口也增加了13倍,而我們對所有物質的消費都有增無減。我們多用了9倍的水資源和13倍的能源,工業生產也比世紀初躍升了40倍。
但與此同時,真正的麻煩來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增加了17倍,這就是我們面對的最嚴峻問題,也是逐漸增加的經濟活動以及繁榮所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
縱觀即將在12月召開、旨在撮合一個應對氣候變化之新全球協定的哥本哈根峰會的準備工作,我沒什麼好抱怨的。那些大國終於開始認真對待這個問題。美國不再持否定態度,奧巴馬 總統和他的顧問都沒有對證明全人類遭遇的科學證據予以否定。在中國,領導人似乎也誠心要在其失控的國內經濟中減少碳的比重。
當中存在幾個重大問題,包括探討各國如何為過去排放到大氣中的碳負責,還有如何在國家總排放量和人均排放量間取得平衡(中國在總排放量方面佔的比重很大,而美國,澳洲和加拿大則在人均排放量成為了不好的榜樣),以及如何實現由發達國家向新興及貧窮國家的技術轉讓。如果我們不盡快解決這些問題,將來可就有足夠多的東西要抱怨的了。
必須探討增長的內在質量問題
而這就是老人們在政治上顯得不合時宜的地方。容我解釋一下,在老一輩人的一生中,成功地定義就是不斷增長的GDP,更多的人能賺到更多的錢,更多的資源來資助公共項目,還有更多的工作機會。而上述這幾點是不能用來衡量未來的成功的。我們必須更多地就增長的內在質量問題進行探討。法國總統薩爾科齊提出了這個問題,而他無疑是明智的。
聽到這裏可能有些貧困階層會感到不高興,但我並不是說增長就是不好的,而是應該提倡一種正確的增長方式,一種不至於以犧牲我們的未來作為代價的增長方式。我們必須用一種具有吸引力的方式來向市民解釋可持續發展的定義。現在的情是人們一面對可持續發展大加讚賞,一面卻對相關的實際政策投反對票。
當我們提議要限制那些大型名貴汽車對環境的破壞時,德國選民退縮了,而在抗議汽油漲價,尤其是反對執行更高能源稅的遊行中,卡車司機的背後都是英國選民的身影。徵收碳排放稅的理念更在全球範圍內遭到了抵抗。
我有5個不足4歲的孫子輩。當他們到了退休年齡並有資格去發牢騷的時候,大概已經是2070至80年了。這個世界還是充滿希望的!只是不知到時他們將有多少的牢騷,是由我們今天的所作所為引起的呢?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09
http://www.project-syndicate.org
作者是香港最後一任總督,前歐盟對外關係專員,
現任牛津大學校監

世紀.China.HK﹕在外交與內交之際 在策略與原則之間



世紀.China.HK﹕在外交與內交之際 在策略與原則之間
〈中國.香港.六十年〉最後一講
文章日期:2009年10月31日
【明報專訊】香港回歸中國12年,不論中央政策或民間各層面的互動,愈益密切,是不可爭的事實。然而在互動之中,「香港向阿爺伸手」、「香港愈來愈像內地其中一個城巿而已」等說法亦漸囂塵上,香港如何保持自己各種的優點與特點,不輕易同化,以反過來正面地影響中國大陸的發展,應是有志的港人關心與堅守的所在。

世紀版、新力量網絡與天地圖書合辦的〈中國.香港.六十年〉系列講座,最後一講「中港互動策略」,由提出了「一國之內、兩制之間」互動「內交」概念的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以及近年亦多在內地交流的資深傳媒人馬家輝博士,在新力量網絡研究總監葉健民博士主持下,探討香港於互動中採取何種策略,才可保留香港獨特的位置與地位。

近年香港與內地溝通日益密切,許多語彙都開始共用,譬如過去內地稱妻子為「愛人」,如今亦喚「老婆」;但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指出,即使名詞一樣,許多名字指涉的意涵卻過了羅湖橋便有不同,例如「物業」一詞,香港指的是「樓宇住戶」,內地指的則是「物業管理」。而梁振英便就中港互動的策劃,提及香港起碼有三方面的概念,包括核心價值、核心利益及參與平台,值得向全國推廣。

梁振英:化依賴作貢獻

就核心價值而言,梁振英就舉重要之例,指出法治是社會公義的最後防線:不論何人何事,有事情發生,到法院尋求公道,雖不一定控辯雙方都覺得法官英明神武,但至少不會覺得法官是徇私或偏袒任何一方,不必在司法以外尋求另外方法去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而內地許多群眾性事件,歸根究柢,都是因為人民對在法院取得公平裁決沒有信心,因此許多人在司法以外尋求解決方法」。甚至他在北京開政協會議等場合,也會有文件報告「某些律師『坑完原告坑被告』,又指有法官貪污、司法腐敗」。至於在他作為測量師的專業上,例子更顯然而見:「內地的土木或結構工程的硬技術完全不下於香港,世界十大斜拉橋當中便有七道在中國,但內地往往有新聞,某大廈在建築過程中會倒下,也有豆腐渣工程,這涉及的其實是管理制度、專業操守與道德的問題。」

在核心利益方面,梁振英指出香港與內其他城市有競爭關係,不應諱言,但他堅信,便是香港對全國的社會與經濟有重大而長遠的作用,因此,損害香港利益的,最終損害全國利益,因此應該維護和促進香港利益。梁振英明確表示此點需向內地充分闡釋。而這涉及香港在內地互動的參與平台上,如何向內地對香港只有表面而片面印象的13億人呈現和說明,香港對國家的貢獻。他舉例今年3月時接受鳳凰衛視在北京訪問,當時他在錄影室內發現,當提到香港是否太倚賴內地的優待,有七至八成回應的觀眾認為「是」,「這對香港很不利,不止是形象的問題,而是對日後如何發揮香港對國家的貢獻、維繫全國13億人民的關係」。而如何能客觀而正面向全國13億人民說明,是香港社會未來應該的力點。

這與他近10多年前在參與基本法時創的詞「內交」有關。梁振英提出,上一任英國駐港總領事Stephen Bradley離任前,在外國記者俱樂部作臨別演講,引「內交」一詞作比較,發現英國駐廣州的總領事館有40多人,香港駐粵辦事處在廣州只有29人,沒有人會認為香港與廣東一帶的政治社會經濟關係,包括食物安全、防疫、基本建設等等問題,會比英國與廣東一帶的關係,但為何香港駐廣東的人會這麼少?「澳洲在兩年前選出了一名國會議員,是名種族主義者,報章報道當天,澳洲總領事便致電給我,約談十來分鐘,甫坐下便解釋是次選舉是短暫而不正常的,完全不代表澳洲種族或移民政策有改變。我相信當天他便是如此每人10分鐘的四方去游說。這讓我想起,假如香港與內地之間有矛盾發生,香港有沒有人在內地接受當地媒體訪問,讓民間釋疑,避免產生不必要的誤會,影響香港與內地的關係?」

馬家輝:權力欺負我,沒法,但絕不能欺騙我

而馬家輝亦以參與內地文化出版的經驗,分享對中港互動策略的心得與體會。

今年,他在內地將文章結集,出版了兩冊旅遊、文化、生活散文,因為早已知道論政時評文章不會通過,因而選文時已沒將此部分結集,甚至被朋友笑話為「自我閹割」,但出版過程仍然並不順利,原定了5月出版,結果延至7、8月才能推出,因為當中經過幾次審閱的關口,「四審、五審也不通過,而且有些文章無法通過也令人驚訝,我完全沒想過是不能出的,例如胡錦濤不能寫這可以理解,但原來談陳冠希、談飯島愛、談章子怡的都不可以,因為文章中稱讚了章子怡的外國男友在沙灘上待她體貼,便等如侮辱了中國男人的尊嚴」。

他指過去在內地報章寫稿,5篇便有3篇被殺,當他跟文化人朋友談及挫敗時,朋友鼓勵他說:「既然內地編輯的處境比你更危險,他們都沒有放棄,冒險犯難刊登你的文章,你還怎有放棄的權利?應該視他們為伙伴而非對手。」而這番話,讓馬家輝在中港互動過程中有更多自我調整,更清楚明白自己的坐標與原則。

另一番對話亦讓馬家輝有所啟發。某次他與政府高官開會,聽過他抱怨文章被殺後,某女高官問他既然無法所有全部文章出版,為何仍然要出?大意是語帶諷刺地指既要爭取言論自由,為何要接受閹割。

「我呆了3秒後,幾乎回答不了。但我肯定了我出書的原則,就好像賣貨品,假如有家店不容許我把我所有的100件貨品都放在架上,只讓我放60件,那我仍然會賣這60件貨,因為重點和底線是我不會賣我不相信的貨,不會去扭曲、逢迎。」

他指出,過於強調「策略」,其實反映了香港人普遍擁有的「醒目仔精神」,非常計較「最少投資、最快回報」。因此, 談中港互動,與其過於關注策略,不如多點堅持原則,並討論建立什麼制度來保護香港人的原則。

「不論在任何界別,每個人都要堅守原則,選擇立場。 但孔子有兩句話,『君子可摧不可陷,可欺不可罔』,便是指即使你今天以權力或武力欺負我,我無能為力,但絕不能欺騙我。」 這份立場,便正正關乎香港與香港文化的勇氣與尊嚴。

內交:帶外交影子的中港官民互動

「內交」一詞,由梁振英早於《基本法》草擬期間提出,意指基於「一國兩制」之下香港與內地制度的不一,雙方交往過程中都需要「主動、積極和有系統的促進相互了解」。於座談會之中,他特別指出「內交」有國與國之間交往的「外交」影子,彼此互設辦事處、派員駐地、溝通政策,固然是要點,同樣亦涉及建立對彼此正面的印象。

梁振英舉例,CEPA令內地某些經濟領域向香港開放,往往被內地人民指為向香港單方面提供優惠,而香港則沒有反饋。「但事實是:香港一直就開放,例如香港人一直可以到內地旅遊,沒有限制,因此內地居民可以『個人遊』來香港,香港不能以取消對香港人到內地旅遊的限制這種方式反饋。」而官方以外,梁振英亦曾提及「平民外交」之說,為往來愈益頻繁的兩地專業界促進交流了解。

[記錄:鄭依依 攝影:張智超 編輯:黃靜]

10/30/2009

a link:旧师赵宪章:文化城堡乌有乡

唐德剛病逝,日記寶藏留在紐約歷史學會



唐德剛病逝,日記寶藏留在紐約歷史學會
文章日期:2009年10月30日
【明報專訊】活在別人歷史裏的人也終能擁有自己的歷史,著名美籍華人學者、歷史學家、傳記文學家、紅學家唐德剛先生,於26日晚上在美國舊金山家中因腎衰竭過世,享年89歲。唐德剛晚年飽受腎病折磨,最後決定不再洗腎,選擇在家中安詳辭世。隨這位中國近代史學名家的離去,近代歷史似乎又離我們再遠一些。

唐德剛1920年出生於安徽省合肥,小時候飽讀詩書,十多歲即已圈點過一遍《資治通鑑》。40年代末赴美留學,一邊打工一邊於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哲學博士學位﹔60年代初成為多間美國大學的教授。唐德剛師承郭廷以,兩者同為華裔史學家中口述史的主要推動人物。

居美期間,唐德剛與多位當時政要名人成為好友,如顧維鈞、李宗仁、陳立夫、張學良等,亦著有多本關於他們的書,包括著名的《張學良口述歷史》、《李宗仁回憶錄》及《顧維鈞回憶錄》。

50年代,唐德剛認識了當時正在紐約的胡適,成為忘年之交,有師生的情誼,胡適太太江冬秀曾說過﹕「唐德剛是胡老師最好的學生。」那時胡適正過一生中最潦倒最窮困的日子,常常出入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借書,正好遇上在那打工推書車的唐德剛。不久之後,剛巧是胡適同鄉的唐德剛便成為胡家的常客。

唐德剛比喻這種師生關係:「一個窮愁潦倒的乞丐老和尚和一個乞丐小和尚的師生關係」。在胡適最需要別人幫助時,唐德剛替老師打理一切事務,由借書、查書、錄音、整理回憶錄,到開車載他外出購物,連陪伴師母江冬秀打牌,他也一一做好。這段日子雖苦,唐德剛卻幸得胡適「單傳」,常跟老師辯論與討論問題,而胡適亦以此慰其寂寥。兩師徒合作,所以唐德剛能寫成研究胡適很重要的兩本書籍《胡適口述自傳》和《胡適雜憶》。

雖為史學名家,唐德剛的散文可讀性也非常高,夏志清教授在《胡適雜憶》序中說,唐德剛「應公認是當代中國別樹一幟的散文家」。

謙稱一生「活在別人的歷史裏」,唐德剛先生認為許多歷史還要等相當長一段時間才能評斷,相信在歷史的長河裏,也將會有不少人「活在他的歷史裏」。

記者得悉,唐教授生前一直有寫日記的習慣,那批厚厚的日記簿,肯定寫下了不少歷史人物的秘辛和逸事,去年,唐教授已把日記全部捐給 New York Historical Society(紐約歷史學會),有心人不妨前去發掘尋寶。

[文/范倫]

10/28/2009

10/27/2009

狐朋狗友


E傳來龍老師在京開《目送》新書會的報道,那段龍是變“大”了,還是變“小”了的文字,也是很觸動小女子。
是啊,曾經在這個島上奔突的小女子,好像也是在越變越小呢,我說的是“字”。看看自己廿年里寫下的“大”字,真是很汗顏。不過,也沒轍,那會子也只會寫“大而無當”的字,讀的人全當是看著一個傻女的成長筆記吧。誰讀了想噴飯,就噴吧。

當下這“小”,大約也只有我的胡蘭成和顛顛是可以心領神會的。其實,狗外交也幫著小女子在生活了十幾年的小區,新交不少“狐朋狗友”@@

比如,今日天好,媽咪就給胡蘭成栓了新買的“狗繩兒”,再在胡蘭成的狗繩上連上顛顛兒,我們沿著林蔭小路去散步。
其實,好幾天,沒有這樣散步了,不只是媽咪想,胡顛也都想呢。他倆升級之后,已經完全自由,每日早中晚媽咪一開門,公婆倆就飛奔下樓去“噓噓”“嗯嗯”,瘋個十幾分鐘就自行結伴兒回家,由老婆用前爪拍打鐵門叫門,回家,領賞。
原本以為好不容易熬來的自由,牠倆會玩兒得不著家,哪知人家出門的時間越來越短,今晨五分鐘就都回來了。中午再開門,胡蘭成就是不肯自己個兒出門,明顯懇切地看著媽咪:還是想和媽咪一起散步唉。嗬嗬,是不是沒了媽咪跟著,明顯不那么威風啊?狗仗人勢,真的有這么回事兒吶。

媽咪離開電腦:咱們找點事一起去逛街吧。包包拉鏈要修了,媽咪的牛仔褲破了要去補,爸爸的襯衣好像擱黃了得送去洗衣鋪……他倆聽得懂啊,跟前跟后看媽咪張羅,很雀躍。

修拉鏈的師傅,也是我們家的修鞋師傅。總有七八年了吧,他一直坐在新華書店外的一棵印度紫檀下,擺攤兒。在他的背后,先修起了新的公寓,而后又是金沙灣酒店,小女子總擔心哪一天他被城管給“收去”了。還好,書報亭還在,修鞋攤兒也在。我和狗狗每次經過,胡蘭成也總要去嗅一嗅那鋪在地上的油布。“他倆很乖的,不咬人”,有時候有孩子想玩狗又有點怕,修鞋師傅就會開口說話。

今兒,用了兩三年的紅包拉鏈滑脫了,師傅仔細地幫我換拉鏈頭:你這包好,我這拉鏈也是最好的。以后拉鏈得這樣拉,不然被里子的布卡了,又得換。
我坐在馬扎上,胡顛蹲在師傅腳前,我們乖乖地聽著。
想起那天修傘,師傅也教我如何開傘:不然又會壞。
我這人,遇到這些就受不了,不相信自己有機會見識“君子國”。

瑪莎的牛仔褲,是我等媽咪的最愛。這不,這條隨著俺幾大洲晃蕩的老瑪莎,讓俺穿到了檔薄如紗網。拿去門口的縫紉胖阿姨:好補的啊,包你穿上看不出來。呵呵,幫俺省下三五百。
高寶的褲子改長,修短,MAYBOY的外套開線沿縫,胖阿姨和她的縫紉機總在那里,老在那里。一棵檳榔樹下。

“綠色洗衣”,就在進院的第一幢。俺拿了MAYBOY一疊襯衫:“真不好意思,我好像不會洗衣服,這么好的襯衫,過了一季,咋就都發黃了。”
“也不是啦,都這樣子,海南太潮濕。沒事兒,不著急,我幫你慢慢洗出來,再教你以后怎么洗衣。”江西來的小老板說。
“哦。”
“老板娘,聽說你家買房子啦?”
“嗯,在三幢。”
“多大?”
“120平方米。”
“不簡單,你倆靠洗衣賺上房子了。”
“哎——,我蠻喜歡海南的。我媽聽了都不相信!”
“呵呵,以后多送衣服來幫襯你們。”

大門口與保安亭相對的,是一家中醫按摩診所,也是胡顛最愛的去處。每每出大門散步回來,胡蘭成就埋頭拉著媽咪和顛顛,要去看按摩阿姨。
阿姨和姐姐,總是撫摸得他倆舒服得打呼,享受得不得了:“阿姨這手藝,媽咪可是學不來啊@@”
聞聽云南來的胡顛終於在海南有後了,老中醫奶奶還專門給媽咪講個“狗乃仙人”的故事,說俺家有吉相,預祝俺早日升“太婆”@@
昨晚,阿姨和姐姐第一次上門看狗寶寶。胡顛先是一陣驚慌的狂吠,然后看老友的面子欣然放行。不過,還是有點緊張,生怕弄壞了他倆的寶貝疙瘩。“他倆是怕我抱走寶寶@@”,阿姨說。
今兒,按摩阿姨忍不住地告訴我,她家的QQ小車要換了。好像她家的新車喜訊,和我家的狗寶喜訊,可以等價吶。
“不簡單,您這雙手可真是寶貝啊。”
媽咪的一句贊美,讓胡顛賺了一場好舒服的按摩啊。

a link:閱讀時光:張大春《聆聽父親》


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无名氏)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K,

昨晚電話爹地,爹地說南京人今日吃重陽糕,家里人買了,就吃了一塊。媽媽說,社區敬老,送重陽長壽面,也煮了一碗。聽了,就覺得這地上現代的人,很想把丟了的祖制找回來,可沒得真傳,唯有“亂”燉了。不過,總是“有”好過“無”。人,總得有些念想,是吧。

重陽過后,當屬深秋。

難得休閑一日,裹在被中讀張大春的《聆聽父親》,一個家族的故事,很是悵然。想起自己的身世,竟然連族譜上溯三代都寫不周全,很不像是有幾千年歷史的華族之人。然而,生活在這樣的動蕩的百年,一個諾大得淹沒了“人”的時代,又能怪誰?

看了一半,終於在P140-142看到了令小女子戚戚然的文字,趕緊錄下來:
我問:“那後來呢?”
“後來我和你爸爸就成了朋友了。”
“多說一點罷,滕伯伯,那麼後來呢?”
滕文澤再擦把臉,又干了一杯,搖了搖頭,把話繞回去,他說和我父親都才祗有十七歲那年,我父親逃家到堤口莊,一進屋差點碰了腦門子,他則正蹲在屋里編扒籬,說:“七爺碰垮了這房,俺又得睡墳地去了。”“你是滕媽的兒子罷?”我父親看著他,笑說:“是文澤哥麼?”“七爺。”滕文澤蝦了腰打了個千兒。我父親閃身避開,道:“來這套,咱們就交不上朋友了。”
…………
對于滕文澤而言,一段深厚的交情之中最值得回味的部分,似乎并不是我所期待的那種贈衣絕糧、捨命全交的偉大事跡;而是我父親閃身避開他一禮的那剎那。仿佛從那個剎那起,滕文澤和我父親已經決定了這段友誼在日後發展的一切品質。我甚至開始相信:動人的友誼很可能總有這樣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部分,始能觸發、始能醞釀、始能滋長。而能夠讓滕文澤道出這一部分來,也許并不容易。這天晚上,他反覆說了三回。而我也大膽揣測: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裡。每當滕文澤沉浸在回憶之中,覺得自己像“胡馬”、而我父親像“越鳥”的時刻,這個微不足道的部分就會啟動,讓他確認自己曾經擁有過的一點尊嚴。

古寧頭戰役VS金門戰役

60年後,馬英九仍要打一場「政治古寧頭」/文﹕馬家輝
文章日期:2009年10月27日
【明報專訊】馬英九前兩天高調主持「古寧頭戰役和平紀念廣場」揭幕儀式,並發表「古寧頭大捷六十周年感言」,呼籲「讓殺戮走入歷史,使和平成為永恆」,替本已充滿歷史感的2009年添上了一筆福爾摩莎式的文藝腔。
古寧頭戰役發生在60年前的金門島上,恐怕沒有太多人知道,金門目前仍屬「福建省」所管,但這個福建省是中華民國的福建省而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福建省,前者面積為180平方公里,有效管轄範圍只包括馬祖列島、金門群島、烏坵嶼等地,人口大約10萬,竟仍認認真真地設有省主席,擔其任者叫做薛承泰,曾是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後者面積為12.5萬公里,人口大約3600萬,由省長和省委書記雙軌領導,而詼諧的是,在行政區域的規劃名號上,中國大陸的福建省仍然包含了馬祖和金門,以示「不容分裂祖國」。中國是很有趣的國家,既有「一國兩制」,也有「一省兩府」,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的陰陽混沌哲學,遠非什麼都要黑白分明的洋人所能理解。
其實台灣之長期存在亦或多或少得益於陰陽混沌哲學。
話說上世紀50年代末,中蘇關係出現裂痕,赫魯曉夫秘密訪京,毛澤東 竟然穿著游泳褲在中南海泳池見他,令赫禿子深感受辱,若干年後撰寫回憶錄仍然對此忿忿不平。但毛澤東當時亦曾對身邊的人咬牙切齒地說﹕「蘇聯就是想控制中國,想綑住我們的手腳,真是痴人說夢。要和我們建立聯合艦隊及長波電台,這簡直是妄想。赫魯曉夫為了同美國拉關係,把我們當成他的籌碼,讓我們答應不用武力進攻台灣。赫魯曉夫自不量力。你不是要同美國拉關係嗎?好,我們放炮慶祝。這些炮彈留久了,就沒有用處了,不放炮慶祝一下,做什麼用?美國最好插手進來,在中國什麼地方放一顆原子彈,炸死個一兩千萬人,看你赫魯曉夫怎麼說。但我們有些同志就是糊塗,不明白這個道理,還準備渡過海峽打台灣。我是不贊成打過去,放在那裏,是一個壓力 ,內部就會團結。這個壓力一沒有了,內部會鬧起來。」
台灣之和平與戰爭畢竟只是精於謀略的毛澤東手裏的一隻棋子,他要跟蘇聯鬥,也要跟美國鬥,乃於1958年8月23日起突然發動一齣「炮打金門」鬧劇,日夜隔岸發炮重擊金門島嶼,對台灣本土老百姓構成了嚴重的心理威脅,當時被毛澤東委派主責其事者乃44歲的葉飛上將,他在垂老撰寫的回憶錄裏承認了這是一場「政治戰」而不是軍事戰,而葉飛將軍亦正是1949年古寧頭敗仗的總指揮。
古寧頭之戰,台灣稱為「古寧頭大捷」,中國大陸則稱為「金門戰役」,勝者亢奮突出,敗者刻意淡化,價值判斷已在命名之內。60年前那一仗,對台灣來說確是一支強心針,讓剛挾尾巴渡海逃難的蔣氏政權有了喘息的信心和勇氣,但若細察戰情,3天3夜的激烈戰爭,國民黨軍隊之所謂「大捷」也者,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建立在解放軍的戰略失誤之上,前者雖然堅毅英勇,然而假如葉飛不是過於輕敵誤判,戰果實難逆料。《葉飛回憶錄》曾有這樣的自我 批判﹕「我當時將主要精力用於接管廈門工作,而把解放金門的任務交給二十八軍執行。我也輕視了金門,認為金門沒有什麼工事,金門守敵名義上是一個兵團,即李良榮兵團,實際只有兩萬多人,而且都是殘兵敗將,所以我認為攻取金門問題不大。」
具體言之,葉飛選錯了部隊、錯估了敵情、誤判了形勢。廿八軍是山東部隊,欠缺海島登陸經驗,其所用的船隻不僅在數量上不足,在戰鬥力上亦落後,絕大部分是木質船,船工亦是臨時徵集,來自泉州和福州,不熟航道和潮汐,所以好不容易攻上了金門灘頭,遇上退潮,彈藥不繼,後援難至,便變成國民黨炮火下的海鮮自助餐了。
至於國民黨陣營,主責防守的是蔣介石的「家臣」湯恩伯,此公雖在台兒莊戰役上有過出色表現,但大體來說算不上是好將領,蔣介石派他守上海,他失了上海;蔣介石派他守廈門,他掉了廈門,履戰履敗,故連蔣介石在派他守金門時亦忍不住在電令裏強調「金門不能再失,必須就地督戰,負責盡職,不得請辭易將」,一個「再」字,擔心盡在其中矣。因此在古寧頭戰役裏,若不是有胡璉、高魁元以至日本顧問根本博等人輔助指點,即使解放軍輕敵誤判,湯恩伯能否最終取勝,實屬可疑。
對湯恩伯,蔣介石的長期對頭李宗仁是萬般瞧不起的,他在口述歷史裏感嘆過「湯恩伯當一師長已嫌過分,蔣介石竟還把這種人引為心腹」,流露了強烈不屑。除了軍事無能,湯恩伯亦是腐敗的代表,中文大學前陣子出版了吳國楨的回憶錄《夜來臨》,頁268便記載了這樣的一段回憶﹕
「在上海最後幾個月中,負責京滬地區防禦的指揮官(作者按﹕即湯恩伯)是蔣介石最信任的一位中將。他來找我這個市長要求集資以改善其部隊的伙食。我欣然同意,但堅持必須由我們對軍隊進行點名,以便捐資的確認沒有『紙上兵』。由於涉及的人數太多,我們組織了一批人馬,分成許多小組進行巡迴點名,當結果送來時,我們感到歡欣鼓舞,因為點到的人數同指揮官提供的數字完全相符。但幾天以後,我恰巧到一個廟去,那裏的方丈是我的好朋友,他的話讓我驚呆了。原來寺廟附近駐有一個團,就在該團被點名的前一天,除了老年和殘疾的以外,廟裏的三百名和尚都被徵到團部,要求他們穿上士兵服。當我們的點名小組到達時,他們也在隊列中。那天過後,他們就被放了回去,軍方嚴厲警告說,如果他們將實情泄露出去,就立即將他們逮捕,作為逃兵當場槍決!」
60年後,俱往矣,葉飛、湯恩伯、毛澤東、蔣介石、李宗仁、吳國楨,大將小將,英雄梟雄,統統走進歷史,而我只是於閱報之餘,忍不住寫他幾筆,以記歷史之可笑與可悲。如今最重要的終究是處理好眼前萬狀,馬英九在含淚拜祭古寧頭之後,想必明白自己其實亦在面對一場「政治古寧頭」之嚴峻挑戰,內是必須透過改選中常委以維護國民黨的清廉公正,外是努力跟中國大陸攜手推動海峽兩岸的和平共榮,唯有達成這些任務,才算真正對得起喪命於金門島上以至國共內戰裏的烈男義女;唯有中國富強安樂,那躺於黃土之下的孤憤亡靈始可閉目。
馬家輝 資深傳媒人

龍應台的「和平之書」

中國時報
A13 | 兩岸新聞 | By 林克倫 2009-10-25
龍應台打書 樂見《1949》簡體版

知名作家龍應台在北京舉辦的《目送》新書見面會,昨日下午兩點如期在三聯書店舉行,龍應台回應大陸讀者關心《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遭禁一事表示,這本書是「和平之書」,大陸決策者若看完、會說「趕快出吧!」

昨日下午兩點在北京三聯書店舉行的見面會,小小場地擠滿了一百多位「龍迷」,且大多數都是大陸年輕一代讀者,龍應台依照活動程序進行一小時演講,之後回答讀者的提問,而大家最關心的還是《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是否解禁問題。

對於大陸讀者詢問《大江大海》是否會在大陸出版,龍應台先是笑著半質疑地問說:「我要說的是,為什麼不能出?」之後解釋說,《大江大海》是記述一九四九年從大陸到台灣的兩百多萬人,以及原本在台灣生活的數百萬人的苦難,「當你看到你不喜歡的人,在那裡痛的時候,你心裡不會有恨」。

「我要說的是,為什麼不會?當然會。它是一本和平之書!」對於發行大陸簡體版頗為樂觀的龍應台指出,如果當年台灣的故事能出一本《大江大海》,大陸應該要有一百本、一千本《大江大海》。

有讀者提問台灣民主經驗值得讓大陸借鏡之處,龍應台坦言答說,自己不相信台灣的政治人物,陳水扁與馬英九都一樣,但做不好「又不能上去打兩個巴掌」,龍應台鼓勵在場的大陸年輕人,要用開闊心胸看待台灣民主,台灣的民主仍不夠成熟,但台灣的民主證明,在中華文化的土壤上可以有民主,「看在哪裡跌倒,在哪裡爬起來。」

或許是《大江大海》過熱、讓見面會氣氛帶著緊繃,為此龍應台還入境隨俗地問說,不能講共軍,要講解放軍,「那國軍該怎麼講?」底下有讀者答說「蔣匪軍」,龍應台話頭一接笑說:「好吧,那就蔣匪!」頓時引來哄堂大笑。

昨日下午的見面會,除龍應台的「自我告白」演講外,她也邀請大陸讀者上台,朗讀部分著作內容,而在談起一篇與台灣知名歌手蔡琴有關的文章時,龍應台還領著現場讀者,唱起蔡琴的成名歌〈恰似你的溫柔〉。過程溫馨和平、未受干擾。

10/25/2009

大陸12位最美麗的女性

中國12大美女 林徽因榜首 張志新割喉成烈士

中國廣東《南方人物周刊》最新一期封面故事選出大陸12位最美麗的女性

中國廣東的《南方人物周刊》,最新一期封面故事選出大陸12位最美麗的女性,第一名就是建築師林徽因,她被形容為「美與智慧的絕唱」,不但是中國人心中「美的化身」;除了林徽因,曾批評毛澤東而以反革命罪被處死的張志新也名列其中,演員鞏俐、章子怡、運動員伏明霞等人,也都榜上有名。

廣州《南方人物週刊》最近一期的封面故事的標題是《共和國60年最美麗12人》,封面上有她們的頭像,其中最大的頭像是楊麗坤扮演的「阿詩瑪」,這12位最美麗的女性是:林徽因、王丹鳳、嚴鳳英、張志新、章含之、潘虹、周曉蘭、鞏俐、伏明霞、楊瀾、章子怡。其中有5位演員,2位運動員,也有曾批評毛澤東而以反革命罪被處死的張志新,有網友認為,還應該加上民主鬥士林昭。

位居第一名的建築師林徽因,1904出生於中國浙江杭州,祖籍福建福州,1916年於培華女子中學讀書,1918年認識梁啟超之子梁思成,1920年與父親林長民赴倫敦生活,開始對建築感興趣,並鼓勵未婚夫梁思成學習建築。同年10月,與徐志摩初次相遇。

梁啟超(飲冰室主人)是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活動家,清朝光緒24年間(1898年)戊戌變法(百日維新)失敗後流亡日本,另組保皇會與孫中山先生的革命黨相抗衡,至中華民國成立返回中國,1916年參與反袁世凱護國戰爭,但在隔年「張勳復辟」事件中與老師康有為關係決裂,同年9月,孫中山發動護法戰爭,梁啟超退出政壇,梁思成即梁啟超的長子,為李氏所生。

中國著名新月派現代詩人,散文家徐志摩對林徽因十分愛慕,這段感情催生了中國近代史上一段最引人注目的浪漫故事,徐志摩曾留學英國,一生追求愛、自由與美,為他帶來了不少創作靈感,但亦斷送了他的一生。徐志摩亦是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的表兄。年幼的林徽因並未對徐志摩產生過真正的愛情,但兩人一直保持著緊密的友誼,徐志摩的名詩《偶然》便是寫給林徽因,林徽因亦有一首《那一晚》是寫給志摩。

徐志摩18歲時由父母安排與15歲的張幼儀結婚,隨後遠赴西方求學,這段婚姻並不美滿,張幼儀遠渡重洋到了英國後,才發現徐志摩在旅英期間邂逅了林徽因,後來張幼儀與徐志摩離婚,林徽音卻選擇了梁啟超之子梁思成。

徐志摩留學後回到北京,與友人之妻陸小曼相識相愛並談及婚嫁,婚後因陸小曼生活揮霍無度,徐志摩入不敷支,1931年11月19日林徽因在北京協和禮堂為外國使節演講中國建築藝術,徐志摩欲前去捧場,所搭乘的飛機在大霧中誤觸濟南開山墜落,徐志摩死時僅34歲,林徽因作《悼志摩》一文以表哀思。

1924年林徽因和未婚夫梁思成一起赴美國賓州大學學習建築,當時建築系不招收女生,只得到美術學士學位,畢業時獲得優異成績,1928年與梁思成結婚,考察古代建築,創作詩歌、小說、散文時人稱為「才女」;1949年,北平被解放前夕,林徽因與梁思成皆曾赴西柏坡與中共高層商談,確保北京古城的建築完整不受戰火波及,得到中共中央支持,最後北平地區以和平方式易手,同年9月,林徽因獲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設計組成員,與夫梁思成及其他成員共同完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設計。

《南方人物週刊》介紹張志新:「1956年,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開始挑戰史達林的個人崇拜;1969年,普通中共黨員張志新向中國的個人崇拜發起了挑戰。這個追求真理,熱愛藝術,喜歡聽妹妹用小提琴演奏波隆貝斯庫的《敍事曲》的美麗女性,6年後被判死刑,臨刑前慘遭割喉。」

《南方人物週刊》把張志新稱作「推動了時代進步的偉大女性」。文章說:「中國歷史上的勇敢女性,甚至有著壓倒男人的大義凜然的氣概......這也是張志新贏得我們愛戴,鞏俐受到世界推崇的原因。」張志新曾批判文革,批判個人崇拜。她在肯定毛澤東的功績的同時,也批評毛澤東犯了左傾路線錯誤。她為此而在1969年被捕。

據《南方週末》報報導,1973年張志新「參加一次批林批孔大會,報告人批判林彪推行極右路線時,此時精神已失常的張志新站起來喊『中共極右路線的總根子是毛澤東』。」

張志新在1975年在遼寧被處死。在那個時期,毛澤東的侄子毛遠新是遼寧的方面大員。《南方週末》曾報導毛遠新的話說:「在服刑期間,這麼囂張,繼續進行反革命活動。多活一天多搞一天反革命,殺了算了。」但是蘇鐵山在網上文章中反駁說:當時毛遠新除了對省高院改判張志新死刑表示同意外,僅說了一句話:「判了無期還這樣囂張」。1978年,遼寧省委書記任仲夷不顧一些人的反對,給張志新平反。關於「革命烈士」張志新的報導轟動全國。

在讀者回應中,有人說應該加上林昭,「張志新,林昭是最美的女人!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思想先驅!」還有人認為最美女性應該有宋慶齡,也有一些網友對於已經是新加坡公民的鞏俐入選有非議,說她已經不是中國人了。
***********
美國之音記者丁力/廣州《南方人物周刊》選出中華人民共和國12位最美麗的女性﹐其中有5位演員﹐兩位運動員﹐也有曾批評毛澤東而以反革命罪被處死的張志新。有網友認為﹐還應該加上民主斗士林昭。(chinesenewsnet.com)

廣州《南方人物周刊》最近一期的“封面故事”的標題是《共和國60年最美麗12人》。封面上有她們的頭像﹐其中最大的頭像是楊麗坤扮演的“阿詩瑪”。這個雜志選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12位最美麗的女性是﹕林徽因﹑王丹鳳﹑嚴鳳英﹑張志新﹑章含之﹑潘虹﹑周曉蘭﹑鞏俐﹑伏明霞﹑楊瀾﹑章子怡。(chinesenewsnet.com)

“張志新贏得我們愛戴”(chinesenewsnet.com)

其中的敏感人物是張志新。《南方人物周刊》﹐至少是該周刊的官方博客﹐是這樣介紹她的﹕“1956年﹐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開始挑戰斯大林的個人崇拜﹔1969年﹐普通中共黨員張志新向中國的個人崇拜發起了挑戰。這個追求真理﹐熱愛藝術﹐喜歡聽妹妹用小提琴演奏波隆貝斯庫的《敘事曲》的美麗女性﹐6年後被判死刑﹐臨刑前慘遭割喉。”(chinesenewsnet.com)

《南方人物周刊》把張志新稱作“推動了時代進步的偉大女性”。文章說﹕“中國歷史上的勇敢女性﹐甚至有著壓倒男人的大義凜然的氣概......這也是張志新贏得我們愛戴﹐鞏俐受到世界推崇的原因。”(chinesenewsnet.com)

直言犯上逆龍鱗(chinesenewsnet.com)

張志新曾批判文革﹐批判個人崇拜。她在肯定毛澤東的功績的同時﹐也批評毛澤東犯了左傾路線錯誤。她為此而在1969年被捕。《南方周末》報報導說﹕張志新這些話﹐是1969年8月間文革風暴席卷中國﹐個人迷信風行的時候﹐在組織召開的會上或強迫交待時說的。10年後﹐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證明﹐她是對的。她是思想解放的先驅。(chinesenewsnet.com)

據《南方周末》報報導﹐1973年張志新“參加一次批林批孔大會﹐報告人批判林彪推行‘極右路線’時﹐此時精神已失常的張志新站起來喊﹕‘中共極右路線的總根子是毛澤東。’”(chinesenewsnet.com)

以身殉言終獲平反(chinesenewsnet.com)

張志新在1975年在遼寧被處死。在那個時期﹐毛澤東的侄子毛遠新是遼寧的方面大員。南方周末》曾報導毛遠新的話說﹕“在服刑期間﹐這麼囂張﹐繼續進行反革命活動。多活一天多搞一天反革命﹐殺了算了。”(chinesenewsnet.com)

但是蘇鐵山在網上文章中反駁說﹕當時毛遠新除了對省高院改判張志新死刑表示同意外﹐僅說了一句話﹕“判了無期還這樣囂張”。1978年﹐遼寧省委書記任仲夷不顧一些人的反對﹐給張志新平反。關于“革命烈士”張志新的報導轟動全國。有學者發出“誰之罪”的追問。(chinesenewsnet.com)

其他被文革風雲席卷和損害者(chinesenewsnet.com)

《南方人物周刊》關于張志新的標題是《張志新死神也不能奪取的勇氣和美麗》﹐關于楊麗坤的標題是《楊麗坤悲情阿詩瑪》。影片《阿詩瑪》在文革前就被禁止放映。以扮演金花和阿詩瑪聞名的楊麗坤在文革中慘遭迫害﹐失去藝術生命。(chinesenewsnet.com)

這個雜志選出的另一位美女﹐演藝明星嚴鳳英也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她自殺後﹐當時領導她所在劇團的軍代表下令剖腹﹐檢查是否藏有特務用的發報機。《南方人物周刊》選出的美女中﹐涉入政治風雲比較深的﹐除了張志新﹐要數章含之﹐有關標題是《章含之上海的最後一位名媛》。(chinesenewsnet.com)

讀者反饋(chinesenewsnet.com)

在該周刊的官方博客﹐有人回帖說﹐還應該加上林昭。一位新浪網友寫道﹕“張志新﹐林昭是最美的女人﹗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思想先驅﹗”還有人認為﹐最美女性應該有宋慶齡。有一些網友對于已經是新加坡公民的鞏俐入選有非議﹕“改國籍的也算嗎﹖”“鞏俐已經不是中國人了。我認為杜憲應該是一個。”(chinesenewsnet.com)

對于評選“共和國60年最美麗12人”﹐有網友認為一個雜志的資格不夠﹐所以建議把題目改成《南方人物周刊眼中最美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