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7/2009

去了國醫堂



关关(289834164) 18:05:45
那,我在煎藥呢
赵四(522097714) 22:40:41
咋了,还是那天游泳游滴?
关关(289834164) 18:07:04
還是痛,就去中醫院抓藥了,怕有點類風濕。也可能是高原回來,水土不服。豈有此理!!
赵四(522097714) 22:42:01
哈哈,水土不服!
赵四(522097714) 22:42:28
红红的新浪博:http://blog.sina.com.cn/zhaosiwuyu
关关(289834164) 18:08:02
吊詭:))
关关(289834164) 18:08:19
俺上去遛遛
关关(289834164) 18:10:11
樓主有點瘋啦啦
赵四(522097714) 22:45:12
咋还是繁体字呢?
关关(289834164) 18:12:42
我一直用繁體寫字的,換來換去麻煩。
認字不?
赵四(522097714) 22:47:31
还好认尼
关关(289834164) 18:14:15
進了懶熊。狠狠,還熊呢
关关(289834164) 18:25:42
哈哈有移民傾向的中國四丫
赵四(522097714) 23:00:33
这都看出来了
赵四(522097714) 23:01:01
治疗抑郁症用滴
关关(289834164) 18:26:47
俺在布拉格,實在是想賴著不回呢
关关(289834164) 18:27:06
今兒還后悔
赵四(522097714) 23:01:56
俺更想懒在英国
赵四(522097714) 23:02:11
苏格兰,那可真是个天堂
赵四(522097714) 23:02:37
那些个小镇,唉,真TMD漂亮
赵四(522097714) 23:03:01
那些个城堡,唉,真TMD历史
赵四(522097714) 23:03:40
那些个牧场,唉,真TMD宁静
关关(289834164) 18:30:02
唉,就是骨子里覺得親。
芬蘭回來的航班上可哭了俺一夜,喝了三瓶都沒用。一個大帥哥,瞄了咱一夜,那個眼神,殺死你。唉
赵四(522097714) 23:05:26
嘿嘿,女子三剑客,偏爱大帅哥儿,看咱群公告没?
关关(289834164) 18:33:08
還得有點才(財、采)@@,得會逗咱樂
赵四(522097714) 23:09:30
欧了,按管理的交待,改了公告了
关关(289834164) 18:35:41
變得太快,女人心@@@
赵四(522097714) 23:10:30
好色之徒都这样
赵四(522097714) 23:11:22
小兵这丫头片子哪去了,咋不上来尼
赵四(522097714) 23:11:41
噢,陪客人去了
赵四(522097714) 23:11:45
在兴隆
关关(289834164) 18:38:49
這丫太瘋。
俺在隱呢。
看看我的K,http://guanguanjujiu.blogspot.com/2008/12/2008k.html
关关(289834164) 18:39:00
http://guanguanjujiu.blogspot.com/2008/12/2008k.html
赵四(522097714) 23:17:17
四處晃蕩,見誰都拍。呵呵,穿着俺滴大衣到处臭美滴留影
赵四(522097714) 23:18:31
上車,沒有翻譯,沒有導游,甚至沒有伴兒,小女子自己很容易就找到座位,臨窗坐了,自在得和同行的人笑笑,好像每天都遇到的那樣。
赵四(522097714) 23:18:40
在欧洲任何一个国家都是这感觉
赵四(522097714) 23:18:57
很舒服
关关(289834164) 18:46:37
哈哈,還記得那美美的大衣吶。
趁天熱,趕緊還給你。
在看村上的《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他說:今后我們只見想見的人,不想見的人則盡量不見。
赵四(522097714) 23:21:46
呵呵,减法生活
关关(289834164) 18:48:08
他說:長達七年的“開”的生活,急轉直下改為“閉”的生活。
关关(289834164) 18:48:13
俺可
赵四(522097714) 23:23:13
走着看,看你呆不呆得住
赵四(522097714) 23:23:31
俺们可是试过了,越呆越想呆
关关(289834164) 18:49:00
不只是“開”了七年呢。
关关(289834164) 18:51:06
能夠默默吞下去的東西,就一星不剩的吞咽進體內,在小說這一容器中,盡量改變其姿態形狀,將它作為故事的一部分釋放出去。
关关(289834164) 18:52:00
我也許是主動地追求孤絕。
关关(289834164) 18:52:11
都是他說的。
赵四(522097714) 23:26:48
好象在教唆俺去写小说尼
关关(289834164) 18:52:20
呵呵
赵四(522097714) 23:27:46
俺去欧留学也是一个道理,追求孤绝
赵四(522097714) 23:28:01
俺比你醒悟早
关关(289834164) 18:54:30
能在同一道風景中看到不同于他人的景致,感到不同于他人的東西,選擇不同于他人的語句,才能不斷寫出屬于自己的故事來。
关关(289834164) 18:56:11
這恐怕是一種頗費功夫的性格:一個不寫成文字就無法順利思考的人,想尋找自己活著的意義,非得動手一個字一個字寫出這樣的文章才行。
关关(289834164) 18:56:39
所以,寫吧。
赵四(522097714) 23:31:56
写了也是文字垃圾,不过,俺宁可制造垃圾也要写
关关(289834164) 18:57:32
我喜歡這句話:歲月不會無痕,只因人間有字。
关关(289834164) 18:58:00
赫赫
赵四(522097714) 23:32:43
同喜欢
关关(289834164) 18:59:06
俺要去喝苦苦的藥了。然后,看村上,早點睡。明兒見。
赵四(522097714) 23:33:53
886
赵四(522097714) 23:34:18
俺今天要也要早睡,这几天每天都是早上4、5点钟睡,
赵四(522097714) 23:35:24
歲月不會無痕,只因人間有字,俺把这山寨到俺博上去

3/06/2009

高天胤:社會實踐總結

社会实践总结
题记:
这是我的第二次社会实践,我所看到的,所想到的,都比第一次多了很多,写出来的文字,跟上次相比,也多了,也写出了我的真情实感,不加丝毫的掩饰和情绪。
社会实践感想之一
槟榔村
在社会实践的第一天,我们来到了位于三亚市凤凰镇的槟榔村,这是一个纯黎族的村庄。也是三亚市的农村示范村,也就是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当我们的车缓缓驶进村庄的时候,眼前的似乎不像是中国的一个村庄,反而倒像是城市中的一个高档MINI别墅小区。道路两旁的椰子树,贯穿整个槟榔村的槟榔河,崭新的文体中心,宽阔的广场,别致的民居,一切事物都让你觉得是不是来错了地方。唯一能让人感到还有一些乡村气息的就是那口老水井和一些人家的猪圈(即使是猪圈,也都是很整洁,干净的)。但是眼前的这些景象,里面可是有着多少槟榔村人的汗水与泪水啊。05年的那场大洪水,毁掉了村里大多数房屋和几乎全部的农作物。当时村民们的生活可以说是举步维艰,有限的纯净水供应,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中,吃着泡了水的稻谷,过得干皮潦草。但是他们靠着自己的双手,建起了一个崭新的槟榔村。防洪楼,水库,水坝,甚至还修通了槟榔河来缓解水患。槟榔村的村民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造了今天的美好生活。而我们更应该用功读书,为了将来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努力。
社会实践感想之二
妙联学校

第一天下午,我们去到了三亚妙联学校。这是个乡村学校,就读的学生都是附近农村里的孩子。学校内分为小学,初中,将九年义务教育的两个阶段综合在一起。校内的硬件设施还算齐全,足球场,篮球场,学生宿舍等等。但是相对于海中来说,可以说是极为简陋的。在大致参观了学校后,我们与妙联学校的学生打了一场篮球赛,结果是我们以微弱分差获胜。在球赛快结束时,我发现,虽然双方的助威声很大,但依然有不少学生在教室中认真的看书,学习,再一看教室门口的班级牌,这是初三1班的教室。我曾在乡村学校度过一个学期,我知道对于乡下的孩子来说,走出农村,过上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的唯一方法,就是读书。上了高中,才有可能在城里找到一份端盘子之类的工作,上了大学,才可能留在城里。所以,对于他们来说,读书便是至关重要的了。但对于我们来说,又何尝不是呢。只有知识,才能换回金钱,有金钱,才能过上好日子,特蕾莎只是一个特殊的例子。所以,让我们为了我们的将来,向前冲吧。
社会实践感想之三
榆林海军基地

第二天的第一个点,是所有男生都喜欢的一个地方——榆林海军基地。在基地里,我们看到了搜救船、驱逐舰、导弹鱼雷艇、潜艇等现代化武器,更令人振奋的是,这些船舰都是中国自主生产出来的。有了这些保家卫国的行当,我们的祖国将更加安全,人民们也能安居乐业。在基地内有许多横幅,上面写着“科技练兵,过硬训练。”“维护国防,我当自强”等一些很激励人心的标语。在我们的大巴使出军区时,我做了一个决定:当我高中毕业时,我一定要去当两年兵,磨练一下自己,当走在大街上时,我能够自豪的说:“我是军人!”

社会实践感想之四
戒毒农场

这次社会实践的最后一站,是三亚的一个戒毒农场。让我感到有点意外的是,我居然又来了。这不是说我吸多毒,被抓进来过,是我上次社会实践时,也来过这里,说起来也算是“二进宫”了。来到戒毒所内,去“探望”了一下那些“旧识”们。似乎还是那些人,似乎还是那些样,变的只是渐白的头发和苍白的心灵。看着那些人无力的举动和憔悴的脸庞,我的心猛然颤了一下,不是因为同情,而是害怕。从没有过的感觉,上次来着也看到了同样的景象,当时居然还能和那些人开玩笑,现在想起觉得有些匪夷所思,这些人可都是亡命徒啊!真不知当时是怎么想的。
看完“犯人”们之后,两位曾经的“瘾君子”给我们讲述了他们的艰辛戒毒路,听的人毛骨悚然的。但我们听完讲述后,准备离开时,一位戒毒所的干部急匆匆的小跑而来,说所里有几个刚刚抓进来的“白粉仔”,想带我们去看看。于是,跟随着干部的脚步,我们见到了几个才被强制戒毒两天的人。他们一个个精神涣散,眼神迷离,连站都站不住,只得蹲坐在地上。狱警说,有一个刚刚发完毒瘾,昏睡在床上,是被他打起来的。我们问他:“犯毒瘾时是什么感觉?”他说:“难受。”又问“那你为什么想要戒掉?”他说“没钱了。”每个回答都是三言两语,似乎连说话的力气都没了。离开时,我们举起大拇指,对他说:“加油!”他们也都只是笑笑,有些甚至连笑都笑不出来了在回程的车上,我的脑子里都是那些幻想出的,但却又十分真实的场面:在一间漆黑的小屋里,一只老鼠飞快的钻进洞里,一支注射用的针管散落在地上,一张铁架床上,躺个一个瘦骨嶙峋的人,他在不停的翻滚,嘴里不住的呻吟着,面部抽搐着,身体夸张的痉挛。他的毒瘾正在发作。再仔细看看他的脸,好面熟啊,这是谁呢?突然,不知是谁顶了一下我的座位,我从幻想中回到现实。再回头想,那人是谁?我不敢想了,因为我知道,若我再继续像以前那样生活,那个躺在床上痛苦呻吟的人,很可能就是我。不过幸好,那已经完全成为了我的记忆。
初 二 (5) 班
高天胤
2009年3月5日

3/05/2009

格瓦拉與村上春樹


K,
好吧,就說說格瓦拉和村上,兩個曾經影響了我們那一代“傻瓜”的“傻瓜”,怎么又轉回了小女子身邊吧。

那天,胡蘭成和小屁顛兒“遛”完媽咪,想回家了。我們就上樓,開門,喝水,洗腳丫。然后,媽咪說:你倆乖乖看好家,別讓壞蛋進來,自己也別當壞蛋(這是我們仨例行的告別語)!然后,咣當,俺把門給關上了。一道閃電,閃進腦仁:壞啦,鑰匙呢?

“您回到市里了麼?”
“快了。怎么了?”
“您聽出來了:))傻瓜又犯了一個低級錯誤,把自己個兒給鎖門外邊了。”
(一瞬間,想起07年回夢城,與文道約會那次的“烏龍”。俺清早離開寄宿的妹妹家,也犯了如此這般的低級錯誤,那次,是丟完了垃圾,發現俺的小紅箱鎖在門里了。廢了老大周章叫門,還被鄰居報警了:))當俺在地鐵里告訴文道,為何必然遲到時,那小子笑話俺了。哼!不過,那次的代價是在亞視多等了他倆小時,倒一起午餐了。兩個拖著行李的人,一個之后飛了臺島,參加龍老師給擺的擂臺,一個完成了心愿,飛回了另一個綠島。嘿嘿,誰說時光不會倒流的?不只是在心里、心理,連行為舉止,都好像可以完全COPY呢,盡管是在完全不同的時空。如我,就是在被心里的乜乜打擾時。這次,是為讓我著迷的胡蘭成,那次,是為了乜?得仔細想想了。)
“啊呀,回到市里還有個會。不如你來拿鑰匙?”
“你忙吧。我去新華書店看書等你好了。”

“幫我查查村上的書吧。”
“沒有。”
“不會吧。那就查南海出版社、跑 。”
“有了。村上春樹《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
“哎呀,您這兒只有兩本?這本書不好賣么?”
“好像一般般。”
與書店女店員聊:“唉,南海出的這本村上可是蠻有故事呢。這個網絡上招來的譯者施小煒,竟然把一位翻譯了村上二十年的老譯者給‘替’了。那幾乎是村上在中國的‘代言人’吶。聽說很感傷。這故事文化圈都傳瘋了。如果把這個故事帖在店堂,或許有助于買書?”
“是嗎?有意思。我還真的不知道哦。海南的書香節,也沒有關于這本書的書會。”
“唉,南海好不容易弄了個響聲,還墻外香了。”
兩位女子來到外國文學架的當兒,好像看到一個咯腮胡也在那兒晃蕩。沒理他。找書。
“誰在給人上課呢?是關&×么?是關×(么?”
被那人連問兩聲,已經好一陣子隱居的小女子,著實驚嚇了下下:“呵呵,是師兄啊。您那么帥地在哪兒晃,沒敢認。”
師兄(正牌的)——神筆馬良,南大中文系83級,如今在我當年出道的《海南特區報》做體育副刊主編,他的體育評論在國內滿有地位,可惜小女子看不懂:))
“沒想到,這兒還真藏著些好書。”
“是啊,我家就在邊上,我沒事就來蹭書。可惜海南書會少了點。”
“自己在家看就得了,什么書會不書會。”
“別人弄了,俺們來聽聽也不錯。”
“也是,只當會會朋友。肯定聽來聽去,就是那么幾個人。”
有趣的是,蹭聽了小女子和女店員談話的師兄,當真把另一本村上帶回家去了,這是女店員后來告訴俺的:))

又轉悠了一會兒,格瓦拉和他的知音女友蒂娜的通信《見證熱情——切.格瓦拉致女友書》,跳到了眼前。忍不住翻開來,找了椅子坐下就讀,直到,直到,天黑黑,MAYBOY來信說:我現在開車回家。于是,小女子忍不住,把他們也帶回了家。

老搭檔:白與黑




嘿,終於,機器們又恢復了常態。謝謝幾乎萬能的W:)

如同每一部曾經備受小女子折磨的機器,我的CANON400D在記錄了數萬張光與影后,終於在小女子登船跨海回島的那一瞬間,卡殼了。ER99,來自快門的疲憊。
原來,相機有兩個快門,一個在機身,一個在鏡頭里。機器盲,這回被科普了下下。

曾經讓同仁們羨慕不已的ACER筆記本,如今已屬于古董一級,只有我還在敲打她酸痛的老筋骨了。這不,前夜忽然也黑了。

今兒,老友們回到身邊。
說不出是撫摸還是拍打,他們黒硬的肌膚,咔咔、噠噠,讓人暖而親。

午后燙衣,MAYBOY的意大利細棉白襯衣,小女子的西班牙ZARA蕾絲黑裙,如同老機器,也老友,也親。

a link: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恨晚與恨早
文章日期:2009年3月5日
【明報專訊】《奇幻逆緣》說了一個時光倒流的動人故事,三小時的情節推移,先是悲,再是喜,最後是既濃也淡的哀傷;男女主角由相遇而相戀而相分而雙雙在時光的迷惘中互相凝望,把觀眾吸進了一個蕩氣迴腸的愛戀漩渦,電影終結,觀眾心底的漩渦卻仍在搗動。
這樣的一種敘事傳達的當然是一種時間哲學。許多人說《奇幻逆緣》之所以動人,主要在於營造和歌頌了男女愛戀的「黃金交叉」,在這之前,女少男老,搭配不上;在這之後,男少女老,纏綿不了。唯有在兩條相反逆行的時間生命線的交匯處,遇上了,一切才是美好;甚至因為難得交匯而交匯短暫,美好才會成為美好。稍縱即逝的始能永久留存,這雖是令人打呵欠的老生常談了,但當大銀幕上的影像幻化把老生常談呈現眼前,觀眾的心仍會跳得特別快,眼淚亦會,流下來。
可是,真的嗎?美好真的只能在瞬間的交匯處迸發?唯有「交叉」,始是「黃金」?唯有「黃金」,才值得享受?
我倒是在電影裏看出了不一樣的意味,或許只因,我從來不吃這套。
別忘了當女少男老的時候,兩人躲在下,點起燭光,火映閃動的浪漫亦是何其美好。男的白髮蒼蒼儼然老頭子,但女孩子用靈動的眼睛看她,說「我相信你是不一樣的老人」,何其敏銳啊何其精準,正是這對靈動的眼睛為她和對方帶來了溫馨的快樂。
也別忘了當男少女老的時候,男的無助無力,女的慇慇垂憐,在樹下在風中,一老一少攜手而行,雖無語言交流,但在眼神深處,任誰都看得出來他們是緊緊相依。
別忘了希臘人慣用十四種詞彙來描述「愛」。每一種形式和每一段關係的愛,都是愛卻又不是同一樣的愛,此亦所以愛之複雜層次令人迷令人上癮。任何一位敏感的女子和男子,都不難明白這尋常道理,問題只是自知與否或承認與否。沒有任何一種愛有資格壟斷愛的定義。
《奇幻逆緣》說的其實是:既沒有相逢恨晚,也沒有相逢恨早。世上有的,就只是愛。

******
逆緣不奇幻
文章日期:2009年3月6日
【明報專訊】《奇幻逆緣》裏的男主角一出生便六十多歲了,但倒活,愈活愈年輕年少,活到最後,生命歸零,只留下一段奇情,以及,一本日記。
時間逆行在現實上不可能出現,然而在心理意義上,是可以的。
緬甸南部梅爾庫伊島上的居民對年齡便有奇特算法,嬰兒出生時被稱為「六十歲」,長大一年,減少一歲,五十九、五十八、五十七、五十六……六十年後白髮蒼蒼,外表看來確是老了,但在心理上,卻是解放了,因為他們相信到此年齡已可從心所欲不踰矩,六十歲才是自由生命的真正開展,從這一年起以及在此以後的每一個日子,歲數歸零,不必再受年齡數字的羈絆困限,生命竟是前所未有地瀟灑順遂。
歲數的計算與心理狀態之間,或許存在某種詭秘的關係,至少對男人而言,是的,經常是這樣的。
當男人年過五十,心理狀態確常趨向「返祖」,無論在行為或思想上,愈來愈像少年般或無助或輕狂,假如沒有一個女人在身旁照顧提醒,極易行差踏錯或不知所措。為什麼?男人恐怕也不願意,但數十年的生涯軌令男人在不知不覺間失去了兩類極關鍵的生存能力,一是處理日常生活瑣事,二是建立人際親密關係,這麼長的日子以來,男人或基於現實所迫或出於意識形態,把這兩類能力都疏略了、低估了、遺忘了,年輕時尚不感覺到它們的重要性,待到老時,從工作場域退下來後,忽然之間發現身邊原來根本沒有什麼可靠可信的知己好友,而在不必上班的日子裏,面對生活裏的種種細微瑣碎,竟又如此陌生遙遠並張皇失措;這時候,沒法不開口老婆閉口老婆。
老男人就是小孩子。老婆,就是媽。
《奇幻逆緣》所描述的時間逆行是超現實的,奇幻有餘,但其結局的文學意喻卻矛盾地跟現實景百般貼切,老去的前妻照顧如嬰孩般的前夫,感受男人死在她的懷裏,感受自己成為他的最後一個女人,女主角,何等蒼涼卻又何等幸運。
逆緣不奇幻啊老男人。這齣電影說的正是你的未來寫照,返老還童,不妨預先對將來照顧你的女人說句感謝。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3/04/2009

心向往之:陳思和:中國文學患中年危機?

陳思和:中國文學患中年危機?
文章日期:2009年3月4日
【明報專訊】今年是中國現代史的重大紀念年份,五四運動90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60周年,以及六四民主運動20周年。從20世紀初的漫漫歷史長路走來,現於嶺南大學訪問的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陳思和教授,將文學的路徑擬人,視五四的「新思潮」為現代性的「少年」、「青年」「本質」,包涵對現狀的不滿足,富有批判精神、青春反抗、內在衝動和樂觀主義等特徵,又有偏激、破壞、狂熱、粗暴的先鋒精神。一如梁啟超提出「少年中國說」。而少年中國成長,陳思和認為文革 浩劫以後,中國文學亦進入「中年時期」,以中年作家的創作為主體,有成熟風格和對社會的穩定看法,非以理想主義為動力,而是沉入民間履行獨立的批判功能。如此行已30年的文學「中年情懷」可會是「中年危機」?陳思和教授將以「從『少年情懷』到『中年危機』——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究的一個視角」為題,作一公開講座。
陳思和教授為嶺大今年開始推行的「香港賽馬會傑出現代文學訪問教授計劃」首位訪問學者。計劃將為期5年,每年邀請一位國際知名學者到嶺大任教中國文學、舉行公開演講及為本地中學教師舉辦工作坊,以支持及推動本地的現代文學教研工作。
講座詳情
時間︰3月6日(星期五)下午4時30分
地點︰屯門青山公路8號嶺南大學王忠秣演講廳
查詢:2616 8958

“阿麥”終也燕燕飛

国风 邶风 燕燕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阿麥書房最後的話:後會有期
文章日期:2009年3月4日
【明報專訊】04年春開業,經過5個寒暑,阿麥書房自去年底將位於香港藝術中心的別館易手予出版社MCCM經營The Bookshop後,位於恩平道的本館,亦於2月底因租約到期結業,留下同處銅鑼灣的餐廳阿麥廚房繼續營業,並會將書店售餘的書放於餐廳繼續發售。然而阿麥老闆莊國棟選擇低調處理結業的消息,並不接受媒體採訪,記者前往餐廳亦尋訪不獲。
早在阿麥開業時便因採訪而結識莊國棟的文化工作者潘詩韻,因為家居與工作的地理便利,向來是阿麥的長期讀者。她對書店最初印象深刻,因為書店所進的文化研究、藝術管理等書籍,主題明確;並仍然記得書店在後來更廣為人知的講座、音樂會外,曾為劇場刊物《牆/場外音》主編的莊國棟有過抱負,亦試過就書店狹小的空間,與「三角關係」等小劇團或獨立藝術家,合作舉辦過七、八場環境劇場。「為何康文署那麼大,博物館如此多,阿麥的藝術館理書卻總在書架上不動?」她問道。而作家、出版社負責人袁兆昌欣賞書店的設計,橙色的空間很醒目,而店員親和,曾經常加書店辦活動,狂買詩集、文化書、小說,也買CD。阿麥引進很多台灣文藝雜誌,並獨家代理《誠品好讀》及《表演藝術》,此外袁兆昌亦偶然請店員代訂台灣的出版物。但他坦言在書店後期的大半年中,書店少進新貨,自己亦甚少去逛書店,而他亦發現阿麥的通訊及網頁,後期的更新亦沒之前的頻密。據聞乃因為書店的現金流動未及向發行找數之故。
阿麥結業,令不少香港獨立書店的經營者心有戚戚然。正文書店負責人林煌認為阿麥成功地建立了形象品牌,「做到一個印象,讓人一想些某些書便會知道只有阿麥才會有;連阿麥都做唔住,香港書業前景真有點堪虞」。而序言書店負責人李文漢曾在書店後期,在阿麥書店兼職,坦言心理上多少有些打擊,但「只是有個單純的感覺:『又有一個不做了』,像公司有個同事要離職一樣,倒也沒有認為市場怎樣。」
阿麥亦曾在香港文化的耕耘上,培育過不少人材,如劇評人陳國慧、獨立音樂人aniDa及文化評論人鄧正健都曾為書店店員。鄧正健表示書店結業後並無特別計劃,也是做一向做的事情,如寫作、編《字花》等,並要埋首其碩士畢業論文。對照書迷的惋惜,他達觀地表示書店結業「也沒什麼,該完的時候便要完,做人要向前望;也不要可惜,一雞死一雞鳴,香港就是這樣」,至於將來阿麥會否再經營書店,他指「未有計劃──將來的事,誰得說得準?」已關的書店門外,貼「後會有期」的字句,鄧正健為阿麥的未來發展,留下開放的答案

馬家輝:看完YouTube重播後忍不住寫下的兩段觀影筆記

看完YouTube重播後忍不住寫下的兩段觀影筆記
文﹕馬家輝
文章日期:2009年3月4日
【明報專訊】1.以毓民為師!

社民連橫掃立法會後,發表了一篇題為〈不怕孤立,才可獨立〉的立場聲明,筆力之犀利,語態之強悍,令人不管是否附和其內容觀點,仍得同意該組織對於煽情文字之技藝掌握非其他大小政黨所能企及。

社民連的好文字,應是出於黃毓民之手吧?

毓民是名嘴也是名筆,尤其酷愛李敖作品,那句「不怕孤立,才可獨立」,正曾現身於李敖文章,一如他於數年前倉皇遠遊,臨行前扔下兩句動人的「沒有人是孤島」和「喪鐘為誰而敲」,亦正源自於李敖的舊作譯筆。台有李敖,港有毓民,兩人皆是好作家。

除了文筆好,他們之間亦有兩點類近引我注意,我早於14年前已撰文指出﹕一、兩人皆以罵人聞名,罵起人來,肆無忌憚,情緒性與娛樂性十足,搶盡眼球,無人能避;二、兩人皆因罵人而橫披「狗」名,李敖曾被罵做「小瘋狗」,黃毓民則常被罵做「癲狗」。(如今當然要增添一項﹕兩人皆曾擁有和仍擁有立法議員身分!)

我當時注意到他們的這兩點相似,因為我當時注意到存在於這兩點相似背後的那個common cause,這個「共因」,一言蔽之,眾所周知,就是封閉政權之泰山壓頂,在壓頂之下,李敖和毓民身處異地卻皆量才適性,選擇以瘋癲謾罵的論政姿勢來訴諸大眾,冒險引領選民一泄心底悶氣和擾亂既有秩序。俗語慣說「亂世出英雄」,而在泰山壓頂的當兒,英雄往往就是瘋/癲狗。

14年匆匆過,台灣的封閉政權已改造成功,特區的封閉遊戲卻於今尤烈,台港相比,豈不令人有所遺憾也有所領悟?而我經常暗猜,台灣政治之有所改變,原因甚多,其中之一,肯定是因有包括李敖在內的勇敢文人,憑其精湛的文字技藝,鼓動思潮,煽動民心,大大振奮了福爾摩莎子民的改革意欲。 特區政界人士--尤其泛民袞袞諸公諸婆--每次發出的聲明或每天發表的專欄,若不是口齒不清就必是氣單力弱,用最貧乏的修辭頌念最尋常的道理,悶死人冇命賠,讀得多了,民主未可即得,卻必先因過於悶蛋而易得胃病甚至胃癌,有損健康,不宜常閱。泛民諸黨顯然不屑於毓民的「瘋狗策略」,但若能多向毓民取經,提升文字的感染力,想必有助提升特區民主的進步速度。

2.以李敖為師?

李敖在立法委員任期內,罵盡高官,八面威風,連謝長廷和李遠哲都要對他低頭賠罪。李敖之所以威風,一來固在於詞鋒銳利、辯才無礙,二來則在於其立論明確、證據充足,正如李自己曾說,「每個人都懂得罵別人是王八蛋,但只有我李敖能夠證明你是王八蛋」。
但在詞鋒與辯才與立論與證據以外,李敖亦有動手動腳的時候,某年某月某日,他曾在台灣立法院內為了阻撓民進黨政府做冤大頭向美帝購買軍備,不惜噴放瓦斯,把現場人士熏得喊苦連天。可是,奇招歸奇招、激烈歸激烈,李敖終究未能成功,法案仍是通過了,武器仍是購買了,台灣政府仍是做了冤大頭。

對此奇招,李敖於事後沒有作出太大解釋,但其實也不必解釋了,因為他向來玩世,必是雖然明知道不會奏效,卻仍以噴瓦斯為樂,聊替自己和選民出氣,而在其心底,我猜,恐怕不會太把此事當真,因為他於18年前已曾撰文痛批議會內的暴力政治。當時,陳水扁擔任立法委員,由於不滿行政院長郝柏村的國家六年計劃草案,走到他的報告台前,先是出手橫掃桌上的水杯和文件,再而搶去郝柏村手裏的草案,撕碎,扔地。李敖對此大為不滿,在文章內狠狠罵道﹕

「違反民主的議會規格,根本就是民進黨優為之的一條路。他們一開始就走上了歧途,結果相激相蕩、有樣學樣,破格行事,非此不快……本來,在國民黨統治下,台灣的民主政治就是一種假的民主政治,因為它一開始就距離英美式的民主政治極為遙遠。

所謂英美式的民主政治,是指道道地地的英美式民主政治,而不是掛羊頭賣狗肉的英美式民主政治……英美式民主政治的最大特色,在於他們把民主當成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教養、一種格調,這種種優良品質,形成了所謂民主風度。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巴特勒(N. M. Butler)說﹕『當一名紳士的難處之一是,你不被允許粗暴的主張自己的權利。』(One of the embarrassments of being a gentleman is that you are not permitted to be violent in asserting your rights.)英美式民主政治,不論議會問政也好、抗議遊行也罷,都不時興粗暴。政治立場,儘管堅定;但表達這種立場,卻『其爭也君子』。

在台灣,四十年的蹉跎,失掉了建立民主櫥窗的好機會。民進黨一出道,攻擊國民黨不民主,我有同感;但民進黨的民主又在哪裏,也令人急。民進黨內部結構上如何不民主,姑且不談它;外在表現上的粗暴,卻是有目共睹的。不論在議會論政或在馬路上抗議遊行,都是一派粗暴,這就太沒水準了。

汪精衛曾悍然對青年黨說﹕國民黨的天下是自己打來的,你們不滿意,去革命好了。民進黨如性好粗暴,不如去革命,不必假民主之名養成許多非民主的壞習慣,這樣荒腔走板,沒把國民黨搞垮,卻先把民主搞垮了。張鴻學批評朱高正,說﹕『講民主,你沒有風度;搞革命,你不敢。』若不以人廢言,這話說得真不錯。民進黨的最大悲哀是,它有機會建立民主櫥窗,卻一開始就誤入了歧途,一切弄得不倫不類,卻還懵然不知,洋洋自得。

民主議會裏應有的規範,陳水扁當然清楚,清楚卻有破格的、沒風度的舉止,當然是從壞榜樣學來的。壞榜樣可太多了,但是以未曾規範做藉口,擅行破壞議會規格,顯然是由朱高正、林正傑之流作俑的。兩年前,在林正傑還沒當選立委前,就先朝『立法院』這麼幹了。林正傑率眾到『立法院』旁聽,可是個個身穿『抗議的衣服』,大鬧會場。同時民進黨的朱高正在旁助威,認為﹕『旁聽人穿著有標語的衣服進入議場,那是他們的表現自由。』但是,主席反問了一句 ﹕『假使有人在身上貼有「我要進來打朱高正」的條子,警衛是不是能讓他進來?當然不能,所以有些事情希能自我反省一下。』可悲的是,民進黨和國民黨一樣,是疏於自我反省的。

陳水扁以他湛深的法學修養,本可做一位從容而犀利的『立法委員』,但他的缺點是犀利有餘,從容不足,問政態度,失之緊張嚴肅,走火入魔以後,必然淪為朱高正以下的動作,這是很可惜的。我希望他知過必改,為人立下台灣人還是有民主風度的印象,使人知道台灣人不全是沒教養的,這才好。」

18年後的今天重讀李敖這段文字,仍覺虎虎生風,更覺他的提醒與警告,未必只適用於今昔之台灣,亦可能同樣適用於今明之香港。泛民政黨在文字上宜以黃毓民為師,而以李敖為師的黃毓民,在憤怒之餘、在掃場之後,若能重讀李敖舊作,想想李大師的先知式的叮嚀,未嘗不亦為好事一樁。

同道而行,同為李敖讀迷,我在此多嘴兩句,總不算是想拍誰的馬屁吧?

馬家輝

資深傳媒人

3/03/2009

心向往之:回溯當代中文文學之「三江分流」

三月底,朱天心王安憶董橋,統統在
文章日期:2009年3月3日
【明報專訊】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年前中原的政治變天,對中文文學帶來前所未見的影響。
大陸意識形態濃郁的「社會主義文學」出現、特立獨行的作家文人與作家協會的國家幹部體制難以理清的關係,還有新中國成立後至「文革 」以及「改革開放」,當代文學在宣傳與挑戰主流意識形態的碰撞中發展。對觀台灣,日治後台灣生出對抗的「反共文學」,然後鄉土文學、現代主義,而來到「世紀末的華麗」。而孤懸南方的香港文學在「左右戰場」中對疊,然後自覺生出「本土性」,在「九七」「後殖民」書寫身分。這段嶺南大學中文系主任許子東教授形容為當代中文文學「三江分流」演變,當中的得失與成就,折射的政治社會大事、兒女愛情心事,將在3月20及21日兩天,全日「當代文學60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中細細分析。研討會由嶺南大學中文系、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和復旦大學中文系共同籌辦,許子東、正於嶺南任駐校學者的復旦大學陳思和教授以及哈佛大學的王德威教授同為召集人,於嶺南大學嶺南大學康樂樓3樓林秀樑會議中心舉行。
在尚屬開放的香港舉行,避開在內地舉辦的官方味道、在台灣將會引起的政治介入,以盡可能恢復學術探討的自由氣氛。40多位來自美國、台灣、內地和香港的學者,包括陳芳明、李楠、黃錦樹、陳國球、彭小妍、趙毅衡、危令敦、范銘如等等,將在20日全日和21日上午,發表集中大會主題的論文,像《狂言流言巫言莫言》(王德威)、《六十年小說話土改》(陳思和)、《新文學大系與文學史》(黃子平)、《1949年以後的沈從文》(錢理群)、《1957年的香港文學》(梁秉鈞)、《四部當代文學史》(許子東)等等20多份論文,在圓桌論壇討論。
而肅穆的學術討論外,更為親切的,是21下午,幾地作家會在兩場圓桌論壇中,共論60年來當代文學的兩大議題。有趣的是,兩場討論是「壁壘分明」的男女分場,由王安憶、朱天心、鍾曉陽、嚴歌苓、平路5位女作家所探討的「社會大事」是「歷史與政治」;以「女人和男人」為主題的,講者則為王蒙、北島、黃春明、駱以軍、董橋、陶傑、也斯等7位男作家。論壇設定小小地顛覆了「男子高論嚴肅政治、女子細語人情心事」的世俗定見,並轉而在嶺南大學可容300座位的王忠秣演講廳MBG22舉行,讓學界以外更多文學愛好者共同見識作家的銳利思索。
詳情請留意嶺南大學中文系網站:http://www.ln.edu.hk/chi/
[文﹕方素云]

“我不在自己的唇上”

爱上之爱——三位诗人的爱恋
作者:黄晓辉
1925年,正值诗人里尔克50岁的生日。里尔克昔日的好友、为托尔斯泰作品配图的画家列昂尼德·帕斯捷尔纳克向他发来了贺信。画家在信中介绍了自己的大儿子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并说他这位已经成为知名诗人的儿子是里尔克“最热烈的崇拜者”,就这样,两位诗人相识,并互通了书信。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在信中激动地表达了对里尔克的崇拜。他说:“我爱您,犹如诗可能而且应当被爱,犹如活的文化颂扬其顶峰,欣喜其顶峰并依赖其顶峰而存活。”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还在信中介绍了此前已与自己通信多年,也同样崇拜里尔克的女诗人茨维塔耶娃。从此,茨维塔耶娃与里克尔、帕斯捷尔纳克的书信频繁来往。而隐藏在书信之中的爱的心曲也越奏越响。

里尔克是三位诗人中年龄最大的一个,他们相互联系时,里尔克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年。他晚年疾病缠身,离群索居,用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平生最重要的作品——《杜伊诺哀歌》和组诗《献给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诗》。这年是1926年,里尔克似乎已经“写完了”他的诗。一生浪迹天涯的诗人,终于隐居在瑞士一个幽静的古堡中。严重的白血病,使他感到死亡的迫近,他甚至哀怨自己是折断的树枝。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茨维塔耶娃的信犹如里尔克晚年生活的一束阳光,给诗人带去了激情。里尔克一生爱过许多女人,也更为许多女人所爱,但对于茨维塔耶娃在信中大胆直露的表白却始料未及。面对突如其来的爱,他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但他最终还是安静地、有节制地接受了女诗人的热情的爱。里尔克用书信应和了女诗人的爱:“我接受了你,玛丽娜,以全部的心灵,以那因你的出现而震憾的全部意识。”里尔克还给女诗人寄去了诗集和相片,更为她写了一首长长的《哀歌》。这首后来被女诗人称为“玛丽娜哀歌”的佳作,是里尔克写给茨维塔耶娃的情书。
与里尔克不同的是,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与茨维塔耶娃几乎同龄,他俩同是莫斯科人,同样出身书香门第,同样曾留学德国,甚至于连他们的母亲也都曾是鲁宾斯坦的学生。他俩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同时登上诗坛。但一开始他们交往并不深,直到茨维塔耶娃流亡国外之后,帕斯捷尔纳克才通过书信向茨维塔耶娃表达了爱情:“这是初恋,比世上的一切都更质朴。我如此爱你,似乎在生活中只想着爱,想了很久很久,久得不可思议。”“如今我再也无法不爱你了,你是我唯一合法的天空,非常非常合法的妻子。”帕斯后尔纳克几乎每天都会给女诗人写信,诉说爱意。在他看来,他对茨维塔耶娃的爱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茨维塔耶娃是这段三角恋的主角。她接受了帕斯捷尔纳克的爱,同时也爱上了里尔克;她同时为两个男人所爱,也同时爱着两个男人。她与帕斯捷尔纳克的交往持续了很久,而与从未谋面的里尔克的爱则是一个短暂的爆发。她对里尔克的诗顶礼膜拜:“在您之后,诗人还有什么可做的呢?可以超越一个大师(比如歌德),但要超越您,则意味着(也许意味着)去超越诗。”她同时也爱着自己的丈夫。这种爱绝对不是一种轻浮,这是女诗人丰富内心世界的爱的释放茨维塔耶娃本人就是一片激情的海洋,她需要多样的“被爱”,也需要多样的“去爱”。贵族出身的她,在家庭中是一位“贤妻良母”,在他乡含辛茹苦地抚养着儿女。她爱帕斯捷尔纳克,用她的爱抚慰着一个“半大孩童”。她也爱里尔克,爱得热烈任性,甚至像个在父亲面前撒娇的女儿这是一种爱的分裂,但更是一种爱的结合,不同的爱在女诗人的心中融合为一体。
孤独使三位诗人走到了一起。乱世中,分别面对现实的三位诗人,蓦然转身对视,惊喜、激动之后,吐露心曲,交流出一份慰藉。当他们单独存在时,各自像星星一样熠熠闪光;当他们碰到一起时,便会爆发出强烈的电光。那是感情的电光,是爱的电光。他们相互依偎、惺惺相惜,在孤独中彼此敞开心扉,用诗人敏感的心去感受对方的温暖,理解人世间仅存的依恋。暮年的里尔克,回想当年,世纪末的情绪、一战的凄惨、社会的动荡、新旧观念的撞击、文艺思想的格斗、爱情婚姻的挫折,俱往矣。如今里尔克已经走近了他生命旅途的终点,他感到“体内的生命奇异地沉重了起来”。他一再回避现实,晚年离群索居,终不能排遣心中的抑郁。孤独中他接受了与他心灵相通的女诗人和对他无限崇拜的帕斯捷尔纳克的爱。在帕斯捷尔纳克作品遭受冷遇,其“知识分子与革命”的主题不被理解、家人全都出国、自己留守莫斯科的时候,孑然一身的他更显得孤独,大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寂寥和落寞。他茫然不知所措,甚至绝望地感到一切已经写尽。然而,里尔克与茨维塔耶娃的支持与欣赏,成为他作为一个诗人继续存在的理由。帕斯捷尔纳克哭了,在他的泪水中有走出孤独的欣喜。十月革命后,苦闷的茨维塔耶娃流亡国外,她眷恋祖国,却有家回不得。在异乡,捷克政府终止了给她的“救济金”,法国的俄国侨民又因她大胆的任性而对她展开了“围攻”。独自带着两个孩子的她时时感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她因孤独而写诗,并把这种在孤独中积蓄的感情以不同方式分给了里尔克和帕斯捷尔纳克。在这三角恋爱中,茨维塔耶娃表现出了她一贯的坦荡,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她当时的孤苦,她似有太多的话、太多的情要与她所信赖的人分享。
这不是一场争风吃醋的情声角逐,也不是一种消遣解闷的两性游戏,这是一种在相互敬慕的基础上升华出的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或者说,是一阵骤然在爱情上找到喷发口的澎湃诗情。三人对爱情表现出超脱是诗人才有的超脱。里尔克听说帕斯捷尔纳克因他与茨维塔耶娃的关系而沉默了,他曾致信女诗人,因自己成了某种“障碍”而不安,并认为茨维塔耶娃对帕斯捷尔纳克“过于残酷”。诗人的爱是广博的爱,绝不会让妒火燃烧。
这段三角恋情的另一男主角帕斯捷尔纳克则从一开始就体现出爱的超脱。出于对女诗人的爱,他毫无顾忌地把茨维塔耶娃介绍给了里尔克,他想与自己所爱的人分享每一份感受。当他得知茨维塔耶娃疯狂地爱上了诗人里尔克时,虽然震惊,但随即表现出诗人的镇定。他自称“如今我爱一切(爱你,爱他,也爱自己的爱情),无限地爱着”,他甚至说“我只怕你爱他爱得不够”。虽然这勉强的宽容中带有一种淡淡的绝望,但这其中绝没有怨恨,他只是欲以沉默悄悄退出这场爱情。诗人受伤的心灵暗自疗伤,他克制自己的爱,埋头苦作。与此同时,他胸前一直珍藏着里尔克给他写的第一封也是唯一的信,可见他对里尔克的爱何等真挚亲切。里尔克去世后,他又献诗以示悼念。对这位众人眼中的“情敌”,帕斯捷尔纳克从来就只有尊重与崇拜。
茨维塔耶娃以其热情洋溢打动了生性孤僻的里尔克,又以活泼坦荡的魅力回应了帕斯捷尔纳克谨慎、细腻的爱。她在两个男人面前安然自若,纯净、单纯、真挚的爱是她爱的瑰宝
。茨维塔耶娃有着自己的爱情观,她认为真正的爱只可能是不可企及的神圣,因此她只爱遥远的、非实在的爱。她曾对里尔克说:“我不在自己的唇上,吻了我的人将失去我”;“爱情只活在语言中。”她追求的爱是一种“无手之抚,无唇之吻”。
诗人们的爱是爱上之爱。里尔克、帕斯捷尔纳克与茨维塔耶娃,用他们诗化的书信传达了他们超尘脱俗的爱。他们的爱是真正的爱,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寄托。他们的爱情是千百年来人们梦寐以求的。他们的爱是心灵的交汇,无论多远的距离都阻挡不了。在这场多角恋爱中,我们不可能用简单的伦理道德来评价,那样毕竟太肤浅。诗人们纯洁的爱情如果加上了伦理道德的枷锁,就犹如折断天使的翅膀,再美也会让人觉得残忍、难受,何况那样根本不美。

《读者》2008年第22期

3/02/2009

忒看的这韶光贱 罗君那堪作柳郎

春風弔志華
文章日期:2009年3月2日
【明報專訊】二○○四年,是港島一帶書迷的開心年,然而一家小書店及出版社的主持人卻憂心忡忡。那一年,灣仔新華書城在禮頓道一號開業,賣內地簡體字書,書店有五層,佔地三萬二千平方呎,部分樓面是以前博益出版社收縮門面之後騰出的。地點偏僻,在天樂里及堅拿道西的窄角位,門前又幾條大車路煞,然而禮頓道一號的地址,加上數萬呎的店面,真有豪宅書店之氣象。不久,台灣的城邦也在灣仔開設香港首家分店,賣台灣正體字書,在一家白漆唐樓,樓高四層,佔地四千五百平方呎。此外,中環蘭桂坊之側的三聯書店也在○三年開業了。那時我仍在政府總部上班,青文書屋的羅志華不時在五時左右來電話,談文論武,也講到書店市道,難掩激憤。他說,小書店難為,小出版社更難做,論收入之微、論租金之巨,那些大門市書店都應賠本的,當下卻做得風光,靠的就是神奇的資本力量。
他說,大公司大集團,合併上市,集資容易,壯大門面是其中一個顯示實力的方法。經歷金融海嘯,現在回顧,二○○四年是信貸鬆懈、集資容易的好時年。可是,金融海嘯之後,香港的店舖租金依然逆市上升(理由是追回舊約期間物業租值上升的差價!),業主紛紛加租,趕走舊租客,不是善價而沽就是準備重建。二○○八年底,灣仔的新華書城和城邦書店都結業了,蘭桂坊的三聯書店分店亦然。到如今,大家的財富隨股票、公積金的虧蝕而蒸發了,也該感激金融紀律鬆懈的年代,確曾為愛書人帶來幾年浮光艷影。
這些大書店隨金融規律,旋起旋滅,欲懷緬也無從。只有不跟隨金融規律,甚至逆反金融規律的青文書屋,才會被文人和讀者記住。人家都說香港是不憐惜失敗者的城市,因此香港不算是文化城市。然而,出版界起碼還有一個羅志華做了失敗英雄的典範,且是有人憐惜的。羅君的業務方式,是一心做事,待人賞識,屬於古典資本主義的敬業精神(industrial spirit),在人家比併資本的年代,羅君在籌措一部影印機,打算人手裝釘雜誌出版。只要市場空間夠大、市民的生活方式夠多樣化,羅君存活是沒問題的,青文確曾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風光一時。那個時代,是香港的古典資本主義期。目下的香港,已經大步跨入金融資本主義期,以店舖為例,商場的擁有人除了收取固定租金,還要與店舖租客分成(攤分營業額),即是說,產業擁有人成了不必入股、也不必承擔虧蝕的股東,直接干預了企業運作。玩弄資本增值的一群人,制肘住勤奮敬業的一群人。產業主之爭利,迫使承租的企業家更為短視。

然而,在二月二十一日,我沒有說這番雄辯之詞,葉輝和馬家輝興起,請我演武記念故人,我便細訴與羅君的武林義氣。當日,一眾文人在藝術中心出席「《活在書堆下》——我們懷念羅志華」的新書發布會,以講話、念詩、拳術、話劇及舞蹈劇等記念這位老友。博益、灣仔新華、灣仔城邦,俱往矣!然而大家都記得青文。

宋神宗年間,詞人柳永有情義,曲詞深入歌台舞榭,里巷皆聞,生前不善營謀,潦倒而終,死後卻有歌姬往墳前憑弔。明人馮夢龍《喻世明言》有〈眾名姬春風弔柳七〉記其事。羅君雖無柳永之才,也略輸情義,但他死守青文之志,卻替文人成就了一番文采風華。春日弔之,正其宜也。

[陳雲 不求富貴,追尋究竟真實]

马国明笔下的卡夫卡“传奇”

要銷自己作品的作家
文章日期:2009年3月2日
【明報專訊】張愛玲遺產的執行者決定不理作者的原意,將一部作者囑託要銷的小說《小團圓》交由出版社出版。(編按:張愛玲曾於一張附紙上寫上此囑託,但後亦在與好友宋淇通信討論修改此作,說未能讓讀者失望;故張之原意仍待考證。)此舉引起廣泛關注,喜愛張愛玲作品的讀者當然期待可以一讀這部遺作,但不顧作者的意願將作品出版的做法是否正確呢?為什麼張愛玲想銷這部作品?從近日報章的報道和討論便知這些問題不單只是研究近代文學的學者們才會關注,由於張愛玲是一位甚具魅力的作家,廣大的讀者對以上的問題亦頗感興趣。

不過,張愛玲並不是第一個要銷自己作品的作家,捷克作家卡夫卡是二十世紀的文學巨匠,他的作品包括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除了小說家如日本的村上春樹深受他的影響之外,他的短篇小說《蛻變》亦多次被不同的戲劇家改編搬上舞台演出。但這樣一位影響深遠的作家卻不願世人讀他的作品,在卡夫卡在世時,他的作品都沒有正式出版,在他的遺囑裏卡夫卡囑咐他的好友和遺囑執行者Max Brod將他的全部作品銷。幸好Max Brod不但是卡夫卡的好友,他同時是他的作品的愛慕者,他不但沒有按照卡夫卡的囑咐銷作品,反而替作品完成編校的工作,並聯絡出版社正式出版,今日人們才可以讀到卡夫卡這位二十世紀其中一位最重要的作家的作品。

謎底本身也是謎

為什麼一個影響深遠的作家不願世人讀他的作品?為什麼一個作家要將自己苦心寫成的作品全部銷?這些問題是一些沒有肯定答案的問題,但亦因此更值得探討,沒有肯定答案的問題是可以有不同答案的,人們要比較不同的答案然後自己作出判斷。沒有肯定答案的問題是一個揭曉了謎底後仍然是一個有待解答的謎,而卡夫卡的作品恰好是這種揭曉了謎底後仍然是有待解答的謎。或許卡夫卡出於一番好意,他不願世人為他的作品思前想後,費煞思量;當然他亦可能為了自己的作品不致被世人誤解才決定要銷作品,又或者他是一位完美主義者,他有感自己的作品還未臻完美,所以要銷。答案還可以更多,或許他的作品只是為自己而寫,根本不打算流傳後世,所以在他死後要銷。
文學創作會否只是為作者自己而寫,不能流傳後世?連寫日記有時亦是為了日記能流傳後世(納粹統治期間的德國便有猶太人甘冒殺身之禍而每天寫日記,將納粹的種種暴行記下以便日後能夠公諸於世),世上會有作家不希望自己的作品流傳後世嗎?應該沒有,即使有亦只得卡夫卡一人。這般說無助解答卡夫卡對自己的作品的想法,但卻可以指出他的作品如何獨特,簡直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在上個世紀的六七十年代期間,卡夫卡的作品經常被人們拿來跟沙特、卡謬等存在主義者的作品相提並論,以為他的作品也是表達了對存在的焦慮。但如果卡夫卡確是存在主義者,他便沒有理由要在自己死後銷自己的作品,任何一位思想家都會希望自己的思想能夠流傳後世!卡夫卡的作品看似包含了多種絕不平凡的信息,但暫時仍未有人可以清楚說明,他的作品恰好是一個揭開謎底後仍有待解答的謎!連一心要解開這個謎的一批專家學者們亦如墮入五里霧中,一件簡單的事例便足以說明。

約一年前,外電報道,卡夫卡的好友和遺囑執行者Max Brod在1968年去世時將一大箱文件交給他的秘書Esther Hoffe保管,這一大箱文件原來是卡夫卡的私人書信、筆記和部分作品的手稿。研究卡夫卡的學者早已得悉Max Brod管有不少和卡夫卡有關而仍未公諸於世的材料,四十年來一直試圖說服管有這批珍貴材料的Esther Hoffe將材料公開,讓學者可以解開卡夫卡這個謎。誰知這位秘書十分多疑,深怕自己被誘騙失去這批珍貴的材料,四十年來一直堅拒公開材料。Max Brod在納粹黨上場時便明智地移居巴勒斯坦,由於卡夫卡是猶太人,以色列當局當然視任何有關卡夫卡的材料是猶太人的文化遺產,因此亦想盡辦法逼使那位多疑的秘書公開材料。但Esther Hoffe不但多疑,而且十分倔強,即使被以色列當局告上法庭(罪名是偷運卡夫卡的材料出境)也拒絕屈服,令一眾研究卡夫卡的學者有如走進卡夫卡作品裏的離奇世界一樣。

Esther Hoffe這位既多疑又倔強的秘書終於在一年多前以一百零一歲的高齡逝世,她管有的材料亦由以色列當局接管,但以色列當局隨即提出警告,要學者們不要期望過高。卡夫卡死於一九二四年,他遺下的書信、筆記、手稿等最少已有八十多年之歷史,這些年來卻一直由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人保管,很可能已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壞,如被蟲蛀或已霉爛。學者們是否可以手研究這批材料,從而解開卡夫卡的謎還是未知之數!但卡夫卡的謎是否一定要解開,看過他所有書信、筆記和手稿便能解開這個謎?在卡夫卡的小說《審判》裏,故事主人公無端端負上一個他自己也不知道的罪名。他想盡辦法起碼要弄清自己的罪名,他以為只要親自向有關官員查問便可以知道自己的罪名,但當他幾經波折最後可以向有關的官員查問時,對方只是向他說他對自己的罪名應該早已心知肚明,事情亦因而變得更為撲朔迷離。研究卡夫卡的學者亦很可能已掉進卡夫卡故事主人公的處境中,以為終於可以解開卡夫卡的謎時,卻發現疑團反而愈來愈深,因為解開卡夫卡的謎很可能只是另一個謎。

瑕疵證明了什麼

卡夫卡的兩部主要作品《審判》和《堡壘》都是未完成的作品,故事還未到結局,故事的遣詞造句亦無甚修飾,連標點符號也不清晰,經常出現句子完了也一律用逗號而不用句號的毛病。因此當卡夫卡的遺囑執行人Max Brod決定將其好友的作品正式出版時,他親自擔當編輯的角色為作品作了不少潤飾,在個別地方甚至作出修訂。大約在十年前,出版卡夫卡的英文譯本的出版社Schocken Books便隆重地出版卡夫卡的復修版(restored edition)。復修版的特色是跟足卡夫卡原來的手稿,包括當中的各樣瑕疵,這種做法會否有點多此一舉?

不過修復版可以說明卡夫卡在遺囑裏囑託其好友將他的作品悉數銷一事絕非惺惺作態,他的作品不是寫給別人看的,否則他不會對作品裏的各樣瑕疵毫不在意、毫不理會;不是寫給別人看的作品便談不上要傳達什麼信息或是要宣揚什麼道理了。但沒有傳達什麼信息亦沒有宣揚什麼道理,而且是還沒有完成,仍有不少瑕疵的作品卻令萬千的讀者迷;如果卡夫卡的作品是個謎,整個卡夫卡的現象更是一個謎。自從卡夫卡的作品面世以來,不少學者試圖解開這個謎,到目前為止班雅明的解釋最具參考價值。班雅明和卡夫卡是同代人,而且同是說德語,以德文寫作的猶太人。二人有可能曾經碰面但卻沒有交往,但班雅明對卡夫卡的作品甚感興趣,卡夫卡的作品面世後不久,班雅明便開始以書信跟三數友人談論卡夫卡及其作品。

不可能有智慧的作品

在一篇寫於一九三八年的書信裏,班雅明指出卡夫卡的作品包括了兩個完全互不接觸的世界;一個是十分古老,按各種傳統而生活的世界,另一個則是卡夫卡身處的現代社會,這兩個世界是互不接觸的,在現代社會裏傳統已失傳,不是煙消雲散便是變成不再在有任何意義的吃人禮教。卡夫卡的作品卻不是要刻劃這兩個絕然不同的世界,而是要重新連接二者。但班雅明指出卡夫卡的企圖是注定失敗的,而卡夫卡本人其實亦十分明白自己的努力是白費的,因此在他的作品裏他放棄傳達什麼信息或宣揚什麼道理,他致力保存傳統社會裏各種傳統得以一代傳一代的特質。班雅明指出這種特質無非是真理的自我表達,簡單而言就是智慧。卡夫卡的作品引人入勝之處是當中好像蘊含智慧,但班雅明認為卡夫卡個人確是渴求得到智慧,但卡夫卡是身處一個傳統已失傳的世代,智慧這種對生活的忠告被各種專家的見解完全取代,變成不能再聽到。卡夫卡在作品裏卻致力保存以往智慧可以隨處聽到的特質,但他能做到的就只是當中涉及的形式,至於具體內容則無可奉告了,卡夫卡的作品亦因而是他寫給自己看的,不是給讀者看的,因而要銷。至於張愛玲則似乎是另有別情,人們很快便會聽到各種解釋!
[文/馬國明]

3/01/2009

听听歌儿:梅娘曲

杜牧自谦之“薄倖名”

俊秀才子腕底風
文章日期:2009年3月1日
【明報專訊】十年一覺揚州夢
贏得青樓薄倖名
這兩句詩很多人都聽過,至於是誰寫的也許不大清楚。
作者就是杜牧,唐朝才子之中,長得最好看的大概是他。
什麼人就會寫什麼詩文,要在美女叢中留得個負心薄倖名,也得有相當條件。
杜牧並不富有,他在揚州妓女群中風流了十年,自是因為女人喜歡他。
史書形容杜牧為「美姿容,好歌舞,善為詩文」。少年時代的杜牧過尋花問柳的浪蕩生活,身無長物潦倒江湖。這首「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便是他繁華夢醒的懺悔詩。不過,其中也有沾沾自喜,他泡妞不用錢的,還薄倖得起。
當時名士看見他這首詩,便馬上把他推薦,不過用以薦引的不是這首詩,而是杜牧那篇寫得腕底生風的《阿房宮賦》,借古諫今的大手筆文章。
那文章一開頭便是「六王畢,四海一」,說齊、楚、燕、趙、韓、魏這六國都亡了,天下讓秦始皇統一了。
六個字中有三個是數目字,聲韻鏗鏘,真是服了他。
杜牧雖然漂亮,但他的詩文是敢於論列大事的,為人也剛直有奇節,他的七律詩給後人很大的影響。悔過後當官成績不錯,終年四十九歲。
當然,俊美的人每每愛寫俊美的古人,在《赤壁》一詩中他挑上赤壁鏖兵,年少英俊,雄姿英發的三國名將周瑜來寫。三國時代英雄輩出,小杜卻特別記得周郎。
老杜杜甫終日苦口苦臉,寫三國便老愛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來寫,那是否潛意識中各自有投入感?
李白則是管他呢,今朝有酒今朝醉,「與爾同消萬古愁」。汪倫的名字傳到今天,並非他有什麼特別,而是碰上了詩仙,請他享受了幾天好酒好肉,那末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了。初讀時莫知為何,汪倫是何方神聖?尋找了一番才知道原來如此,李白不是萬便是千的了。但他寫楊貴妃的一句「春風拂檻露華濃」,又沒人寫得過他,一句便勝過所有才子了。
[林燕妮 http://hk.myblog.yahoo.com/eunicelam-123]

郑培凯:陳寅恪的間諜弟弟

陳寅恪的間諜弟弟
文章日期:2009年3月1日
【明報專訊】二十世紀中國最偉大的學者是誰?許多人會說,前有王國維,中有陳寅恪,後有錢鍾書。若問最偉大的史學家,那當然是非陳寅恪莫屬了。陳寅恪家世顯赫,祖父陳箴清末任湖南巡撫,是個維新變法派,支持譚嗣同、黃遵憲、梁啟超在湖南的維新改革活動;父親陳三立,在幕後積極策劃革新變法,戊戌變法失敗,絕意政治,自號散原,成為清末民初的大詩人。
陳三立有五男三女,老大陳衡恪是民國初年的大畫家,聲譽不輸齊白石;老三即陳寅恪,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老六是次女陳新午,嫁給後來任國民政府交通部長及國防部長的俞大維,而後來任台大校長的傅斯年則是俞大維妹夫,娶了俞大綵,也是我大學英文修辭學的老師。扯遠了,回頭來說說陳寅恪的四弟陳方恪。
近來有學者研究《陳氏合修宗譜》(1863)及《義門陳氏宗譜》(1920),從而指出陳氏從寒門晉升貴胄世家,始自陳寶箴以舉人入士,並指出陳氏一門顯赫,主要是陳寶箴、陳三立兩代教導有方,兒女成器,聯姻皆是名門。研究補充了宗譜未及記載的近事,說陳方恪「淪陷期間,曾任職梁鴻志、汪兆銘偽政權。1949年後,在南京圖書館工作」。春秋筆意就是,陳寅恪的四弟,在日本侵華時期,是個漢奸。
我們都知道,1937年盧溝橋事變 發生後,住在北平(當時不叫北京)的陳三立因日本侵華,憂國悲憤,以85歲高齡,絕食而死。如此決絕堅毅的散原老人,寧死不肯當亡國奴,會有一個顏事仇,給日本人當漢奸的兒子嗎?
根據新出的《陳方恪年譜》(江西人民,2007),住在上海的陳方恪,於1938年因教書的學校停辦,生活無,開始變賣家中舊物。到了年底,實在無法維持一家生計,終於被昔日好友梁鴻志拖下水,到南京擔任「教育部編審委員」,到1939年又兼任「南京國學圖書館館長」。1940年3月,汪精衛的偽國民政府登場,陳方恪的圖書館長一職遭免,另調閒差,任考試院考選委員。他當時曾感嘆:「我在這,只是為了混碗飯吃,解決全家十餘口人生活。」
1943年春,重慶軍統局的敵後人員聯絡上了陳方恪,利用他擔任南京金陵刻經處經理及董事代表的方便,將秘密電台設在金陵刻經處,由陳掩護潛伏的地下工作者,並負責維持經費。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10天,日本憲兵隊破獲秘密電台,逮捕陳方恪,並於8月13日開始嚴刑拷打逼供。所幸兩天之後,日本宣布投降,才得保全了性命。抗戰勝利後,1946年秋,國防部保密局(即軍統變身)表彰先生「在淪陷區掩護軍統電台、協助進行策反工作,以及被日軍逮捕、酷刑下未出賣抗日地下組織等立功表現」,發給獎金和「軍統地下工作者證明書」。原來,陳寅恪的弟弟不是漢奸,是在日本刺刀尖下出生入死的愛國間諜。陳三立泉下有知,老懷當慰。也請補充陳氏宗譜的學者皮裏陽秋,再補上「間諜」這一條。
[文.鄭培凱 學者.詩人 近作有《樹倒猢猻散之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