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011

a link:馬英九「壯大臺灣 振興中華」元旦祝詞

轉陳文茜的文章給高寶:給十八歲以下的你

轉載自陳文茜專欄
2009-01-15
【陳文茜】
這封信寫給不知名的你或妳。

現在的你或剛進大學校園,或仍等待一關又一關的學測,好進夢想中的校園。

然而,二○○八年九月源自華爾街的金融海嘯,讓台北或高雄的你,開始迷惘未來。四年後人生什麼樣?十年後世界又是何種風貌?

十八歲,有些人已走了很長的路。

十八歲,林語堂也剛離開福建鼓浪嶼,前往上海聖約翰大學就讀。

林語堂本是福建漳洲旁小村落龍溪的「土孩子」,改變他一生的,是父親從小給他的國際視野。破落的龍溪鄉下,有位長老教會的牧師,自小以中英文自學教導他的兒子,並諄告「長大定要念世界一流大學。」

自幼起林語堂即離鄉寄讀鼓浪嶼中小學,一個動亂的中國,一個看起來毫無希望的鄉下孩子。他忍受了童年的孤獨,藉由一塊偶然開放的鋼琴之島(鼓浪嶼別名),與世界悄悄連結。

他的同學裡有英、法、葡、西…各國領事小孩,林語堂沒為他的孩提時期留下太多紀錄,唯一惦記在心的是父親的話,大海的另一邊是另一個世界,「要讀世界一流大學」。

林語堂後來實踐了父親的夢想,先留美於哈佛,再留德。

他是世界上第一位華人《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作家,其作《生活的藝術》(Importance of Living)連續登「紐時」榜首五十二周,文字行雲流水,語帶幽默。

嚴苛地說,他的文學造詣比不上同一時代的沈從文、魯迅、張愛玲甚至辜鴻銘,但他在世界文壇地位遠遠超越同輩,只因他擁有的世界觀,尤其以英文書寫的能力。

十八歲,霍金還在足球場上奔馳;他沒料到數年後,自己即將罹患肌肉萎縮症。就讀英國牛津大學博士班時,他的腦神經已開始明顯受損,一天比一天不會說話,一日比一日手腳萎縮,直至我們今天看到的「怪物」。

蜷曲於特殊設計的輪椅,霍金二十五歲後只能透過合成器發音,與世界甚至宇宙溝通。

十八歲時的他,及時抓緊了青春,滿街追逐「女生」、踢足球;他一生相信,這世界最大的謎就是「宇宙」與「女人」。往往閱讀完愛因斯坦的物理著作,左手一擱,右手就拿起王爾德的「敗德」文學,探勘那女人究竟怎麼回事。

十八歲,巴菲特已賣過口香糖、二手高爾夫球、爆米花…買進股票,賺了一筆又賠光…並且當過送報生。

他不喜歡桿弟類的勞力工作,但熱愛送報生的生涯。他擁有一條送《華盛頓郵報》的路線和兩條《時代先鋒報》的路線,兩報立場一左一右。

每天送報前,他總是同時閱讀支持羅斯福與反對羅斯福的新聞論點,然後沿途「一個人工作,自己想通某些事」,除非那個路段「有隻惡犬」。

巴菲特出生於一九三○年八月,算起來他娘懷胎時正巧一九二九年十月大股災前後;更倒楣的還在後頭,他十一歲某個星期天,一家人剛做完禮拜開車返家,廣播突然插播「日本襲擊珍珠港」,車上一陣騷動。從收音機巴菲特得知二次大戰就此開啟,更大的災難要來了。

巴菲特的父親是他心目中的「大人物」,為了反羅斯福,還曾絕望地投入一場必輸的眾議員選戰。母親會彈管風琴,但平時只要一開口,對孩子盡是負面攻擊語言。巴菲特傳記作者發現他常大談自己的父親,或「父母親」,但絕不單獨提到「媽媽」。

他的友人則回憶,巴菲特自小蒙受母親的語言羞辱,這是他長大後既需他人安慰,也冷靜無情的動力。

一個沒有太多愛的孩子,對世界擁有很多夢想,但沒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對巴菲特而言,如果母愛都不可信賴,長大後誰能輕易信賴?冷靜看「財報」,一切「眼見為憑」。

這是股神的童年故事,時代與家庭讓一個十八歲的孩子過分早熟,但也學得五十歲的人都學不到的人生智慧。

十八歲的你是健康的,而世界的經濟是生病的;十八歲的你是青春的,而台灣的政治是衰老的。

十八歲,學學林語堂,愛你生長的地方,瞭解你受教的文化,但別被故鄉拴住一切,勇敢地往前走,往更大的世界探索。

十八歲的你,學學巴菲特,把童年的遺憾當作人生歷練,愈嘮叨的媽愈能歷練冷靜抗壓的投資之神。

十八歲的你,學學霍金,及時享受青春的美好,人生有太多不測,別盡苦惱華爾街發生什麼事,抓住青春的尾巴,熱愛你的生命。

十八歲的我,發生中壢做票事件,世界正歷經第一次石油危機。衛生紙遭囤積,沙拉油也被廠商炒作,漲了十倍。上廁所擦屁股都是番奢侈,今天想來,還真覺有趣。

我最遺憾的是十八歲前沒把英文學好,無能以英文書寫;沒環遊世界,趁年輕闖蕩天涯。最高興的是大一念民法親屬篇,知道女人一嫁,什麼都沒,並預知法律不適合我,畢業後早早轉行。

欣羨年僅十八歲的你或妳。

2011元旦 台北。新年的花。

20110101台北101的跨年烟火

12/31/2010

20101231最想念《读者》的是“大陆新娘”



台湾版《读者》31日在台北举办首发式。这本创刊30年、在大陆发行量最大的人文期刊,是第一本进入台湾发行市场的大陆期刊,明年元月起台湾读者可以在全台金石堂、何嘉仁连锁书店购买及订阅。
出席首发式的台湾作家王文华蛮高兴,他收到《读者》总编辑彭长城亲手发的厚厚一叠稿费,还得知“竟然有800万《读者》的读者在看我的文章,以后更得好好写”。他说,自己不仅仅是《读者》的作者,更是《读者》的读者,比如“我和喜欢的上海作家毛尖,就是通过《读者》认识相互的文字的”。
台湾数位出版联盟理事长何飞鹏先生说,他每次到大陆,第一本会翻看的杂志就是《读者》,了解当下大陆社会整体的、基层的、人文的氛围,了解人们在想什么、做什么。对于两岸期刊交流,他认为已经有数本台湾杂志进入大陆市场,今日来一本大陆的《读者》“又何妨”?希望更多台湾读者认同《读者》,并对台湾媒体市场成长有帮助。
《读者》1981年3月在兰州创刊,最高时月发行量1003万册,目前每月发行量达800万份,亚洲排名第一,世界综合类期刊排名第三,累计发行近15亿册,在9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发行。
彭长城加盟这本杂志已经29年。他说,《读者》创刊至今,始终坚持“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宗旨和“高雅、清新、隽永”的风格,为读者选择世界上“最好的文章”,被称作中国人的“心灵读本”。
他说,《读者》选文固定又多元化,注重的是社会关怀、文化关怀、成长关怀、情感关怀,好读、耐读、可收藏。从高中生到耄耋老人和《读者》是平等交流的知心朋友。《读者》的选文,许多来自读者,每天有3000多封读者选文电邮飞来编辑部,可以说每一期的五、六十篇文章,是从选近百万篇美文中选出来的。
他特别感谢台湾作家多年来撰写了大量有价值、有启迪的好文章。
据了解,《读者》台湾版做读者问卷调查收获百余份回复,许多竟是“想家的大陆新娘”。
彭长城介绍说,《读者》台湾版主体在大陆编辑完成,再通过台湾博商公司精选出符合本地口味的文章,发行量期望达到5000至8000份。(完)

a link:陈承栻(钟英) 福建闽侯 1915 土木工程 B. C. E. 康奈尔大学

12/30/2010

20101230找來胡適和哈金做自己的新年禮物




K,
胡适的《四十自述》。找了几年的书,一夕到手,如饥似渴。竟一口气囫囵读了一遍了。有些怅然。
忽然,很想念外公。
外公没有留下自述。他的少年是如何的呢?谁是他最惦记的人呢?哪怕知道一点点枝节也好哈。太外公缘何送他去读复旦公学呢?那是怎样的一所学校呢?为何他二十一岁还有心去考留洋呢?从之乎者也的中国,跑出去学土木工程,心里一定也是一团火吧。还有啊,那时,他有遇到我那会写小楷、翻斤头的外婆了么?
这个新年,在隔着海峡的台湾岛,竟然让小女子摸索隐约看到条小路,去找“自己的从前”。
就快跨年了,归期已近。
又是“终有时”,人生好怅然……

a link:台灣師範大學

a link:台北福華大飯店七賢咖啡

2010 中國五大文化潮題

文章日期:2010年12月30日
【明報專訊】如果以往的內地文化產品多是由政府統一生產而供民眾茶餘飯後消閒娛樂的話,那從今而始的趨勢則一轉為由民眾依憑日益發達的媒體技術來自主選擇、搭配、製造符合他們精神訴求的文化產品,政府將不再是文化市場的唯一供貨商。筆者試在此列舉部分2010年內地年度文化熱點以資考察。

1、 上海世博會

持續了一百八十天的2010中國上海世博會應為本年度最大的文化熱點。論時間之久、規模之大、規格之高、投入之巨、參與人數之h,當之無愧是年度第一。相較它顯而易見的政經意義,最不容忽視的自是其深閎的文化內涵。

此次世博會特以「城市」為關鍵字,背後有兩重深意。其一,世界上已有55%的人居住在城市中,城市既帶來交往的便捷,又瀰漫現代的孤單,它既滋育文明復催生異化,如何讓城市人生活舒適的同時也更安心健康,其實是一道全球性難題。因此,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作為主題,不僅是一次新創意,更切中現代人生存困境的普遍性;其二,更重要的是,中國正史無前例地走向城市化,無數縣城正以上海、北京、香港為榜樣,花枝招展的渴望成為「城市」,而即便京滬等頗有規模的大城市,論基礎建設不輸世界任何大都市,甚或猶有過之,但要說對城市生活的理解與城市之本義的體驗,則幾乎無一可稱佳善。

因此,此次世博會的最大文化意義之一即在於揭示當下中國城市化的困境,城市多元文化的衝突,城市人際關係的空前疏隔,以及城市與鄉村交往互動的艱難。由此使得我們關切如何使城市在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的同時,不至於淪為「物質都市」與「欲望都市」,進而向上提升為「人文都市」,最終糾正並完善中國城市化與現代化進程。

2、 微博

在今年的文化力量中,微博是最為人所推崇和認可的一個名字。據新浪網的數據,目前微博用戶已超過5000萬,且處於快速增長中。每天上百萬條原創,幾千萬條轉發評論,借助中文網路第一新聞門戶新浪網的資源和以Twitter為基礎的創新,微博已然成長為華語世界人氣最高漲、觀點最多元、傳播最有效的互聯網話語場。眾多公共事件與娛樂瑣碎第一時間同時出現、傳播、發酵,之後被新一輪的熱點、焦點、看點所湮沒。

微博的迅速暴熱,觸及了當下中國的兩大問題。其一,中國現在民意表達與溝通的管道既不夠充分又不夠通暢,導致民眾借助微博來討論公共話題,抒發社會情緒;其二,微博培養了民眾的參與意識和公民精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微博或許是目前能找到的最好的言論公共空間。在此之前,我們並沒有什麼像樣的言論空間,久之遂失去了討論公共話題的能力與恰當的話語方式。如今微博興起,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一個相對自由的公共話語空間,雖然多數還是圍觀和起鬨的表達,但從長遠看,民眾對於公共話題的興趣和討論的能力將日益加強。

3、神仙李一現形記

今年7月,一個被喚作「神仙李一」的人物一時成為國中熱議話題。其人生於1969年,本名李軍,適逢「文革」,並未受過什麼正規教育,自學過一點民間的中醫。上世紀80年代初,他組織過一個類似雜技團的表演組織。1997年,他在上海電視台《天下第一》欄目露面,在密閉的玻璃容器中坐了兩個多小時,現場觀眾見證了這一「神蹟」。不久,李軍在重慶市委機關大院開設道醫館。據媒體所言,當時多位領導對其醫術很信服,成為他成功的第一桶金。與此同時,李軍開始了他的事業,以重慶縉雲山紹龍觀為基地,集武術、異能、醫學、養生為一體,發展壯大為一事業群。從此李軍也不再叫李軍,而是「神仙李一」了。

若僅僅這樣,李一還不會被迫現形。關鍵是他開始周旋官場商場,其弟子中不乏政客、富豪與明星,排場也愈來愈大,頭銜也愈來愈多。終於槍打出頭鳥!細觀李一的發史,這既是李軍蛻變成李一的過程,其實也是中國當下為人揄揚稱道的個人成功套路。換言之,李一之所以為熱點,根本不在於他是不是真神仙,而在於他到底如何成為神仙。

媒體和民眾對李一的熱議其實突顯出的是一種曖昧的態度。一方面,事實層面不容我們改變,確多有造假作偽之行;另一方面,人們更感興趣的是作為成功學標本的李一是如何經營自己、推銷自己的,如果說,他果真有本事的話,那也不是什麼辟穀養氣,而是怎樣在官場與商場、講壇與江湖中遊刃有餘。李一的崛起與倒台,讓人看見當下中國權力運作體系中有幾多曖昧不明,富豪高官內心又有幾多無聊荒敗,更要緊的是它揭示了在中國走向成功所必須的權力支撐與資金運作、聲名營造這三者是如何互為依存的動態過程。

4、非誠勿擾與達人秀

今年,有兩檔電視節目迅速走紅,令人不僅視其為娛樂節目,更視為一個文化事件,分別是江西衛視的《非誠勿擾》和上海東方衛視的《中國達人秀》。

前者是一檔電視相親節目,在節目中男女嘉賓互相詢問一些諸如職業、工作、學歷、價值觀、情感經歷等話題。相親者對於現實問題的看法和觀點之直截誠懇,毫不掩飾,一經播出,引起軒然大波。雖有人批評此節目媚俗低俗、乖離主流價值觀,但數以千萬計的男女老少都在看。這檔節目史無前例地「說出了」真實的,當今年輕男女內心真正行之有效的「主流價值觀」,譬如那一句「我情願坐在寶馬車裏哭,也不願坐在自行車後頭笑」,這種真實,被電視媒體集中呈現,造成了一種擴大和聚合,在最短時間內衝擊了民眾的思想與認知。一直以來,內地觀眾通過電視看到的是「生活應該是這樣的」,而這檔節目則告訴人們原來「生活就是這樣的」。前者的電視話語在意修飾與填補,後者則要求真實與直白。電視不因為它擁有意識形態的塑造與傳遞的特殊權力而贏得威嚴,相反它必須調低自己的姿態。

另一檔《中國達人秀》則是選秀節目,以「相信夢想,相信奇蹟」為理念,集中表現小人物的夢想。比之以往選秀節目的華麗炫目,它顯得質樸,強調「非偶像選秀」的路線,「達人」皆來自民間與底層,是百分百草根。惟其如此,他們的表演更真誠本色,從舞台上獲得的快感也更純粹。有時受限於自身條件還常受到排斥的邊緣靈魂的自由綻放,深深打動觀眾。

此節目吸引人並非在於表演,而是表演者的身分,大多是普通人,甚至比觀眾更普通,這對許多原本自外於選秀節目的沉默大多數是一個巨大的吸引。同時,它還告訴人們,榜樣不總是電視裏所宣傳的那麼難以攀及,夢想也非傳說的那般渺遠難尋。當下,榜樣每每為偶像代替,教養又總為娛樂代替。《達人秀》的看好,其實是回到了榜樣的常態,它抉發了人性中更多樣化的理想與夢想,並提醒我們,夢想的可貴永遠不在於實現,而在於堅持。

5、民國範兒

明年是辛亥百年,今年由內地《新周刊》雜誌引起的關於「民國範兒」的討論,掀起了一陣民國熱。從電視電影到圖書畫冊,從衣著款式到飯店裝潢,民國人的風範行止、凡俗生活乃至彼時的趣味風尚,一時皆為好,幾乎成為一種美學典範、道德參照、人情坐標。

今天內地的民國熱,既可說是一種文化懷舊,近二十年的改革開放迅速拆了早先的生活方式和美學趣味,民眾由民國來修整和完滿自身的文化空洞。更重要是借民國這面鏡子照照當下世道,吐吐不平之氣。追憶前朝,多因不滿當下,時下抬舉民國,最深層的原因即是當今中國並不完全能在制度上賦予民眾安全感,在文化上賦予民眾光榮與心靈之飽滿,在品行上也不能樹立可資依憑的模範,於是人們富有卻不富足,忙碌卻不充實,歡暢卻不幸福。明清太遠,民國和當下的距離既合適想像,也足夠發言的空間,故一時熱起來。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隔代追認,在形式上通常以一種美好來取代另一種美好,這種歷史的折返跑深刻暴露了國人意識形態的問題——即便連精神思想也只是一套改朝換代的把戲。因此,如果我們還是一邊倒的讚揚民國,那這種熱只是「虛熱」,其思維本質並無不同,還是一種歷史的單相思與折返跑。也許這比民國熱本身更值得我們思索與注意。

顧文豪 書評人,長居上海

這年裏,世界並未如我們所願變得好些,一樣是天災人禍,一樣是世道多變,一樣是尋常百姓謀稻謀粱的棲棲遑遑,幸好我們一路走來,安然無恙。就今年大陸文化熱點而言,我們看見民眾的力量日益茁壯,文化重心從早先的政府中心逐漸轉移至民眾中心、媒體中心。

[文 顧文豪 編輯:黃靜 電郵:mpcentury@mingpao.com]

a link:首届三亚国际数学论坛上的两岸“清华”情

1950年代胡適與唐德剛初相識的照


2010年12月25日翻拍自台灣中央研究院內的胡適紀念館
館內竟也無有胡適的《四十自述》可尋

記得唐德剛
文章日期:2010年12月30日
【明報專訊】歲末談書豈可不談《唐德剛與口述歷史》?
台北「遠流」出版,是為唐德剛先生病逝周年而策劃的紀念文集。唐教授生前著作大部分由該社所出,大去之後,亦由該社牽頭結集致敬,作家與出版社之間的互惜情誼往往超越了生意經,此乃文化事業之價值本質。
這本書收錄了廿多篇文章,一半是對唐德剛的追思紀念,另一半是其他人的口述歷史,跟唐先生生平無關,但因唐教授數十年來對口述歷史之研究與實踐著力殊深,把這些文字收進書內,等於向世人展示唐先生播種之功,極具傳承意味。
唐德剛曾寫胡適的口述回憶錄,胡適以前題字贈友,喜寫「功不唐捐」,那是佛家語,意指做了功德,總有福報,不會泡湯。唐德剛對華人口述歷史所做的文化功德豈不亦正如此?揭櫫示範,開花結果,絕對不會及身而絕,所以「功不唐捐」的「唐」字其實可以一語相關,既指原義,亦指唐德剛,如果胡適仍然在世,想必同意。
胡適與唐德剛都是傳記迷,認為人人有個故事,人人都應把自己的故事寫下來,讓世人參考借鑑,讓歷史有以累積。胡適四十歲便寫了自述,老來的唐德剛亦說了口述歷史,由古蒼林執筆整理,構成了這本書的首個章篇,看了我才知道唐德剛是在哥倫比亞大學的校慶酒會上首次見到胡適,那是一九五四年,胡先生暫居紐約,他則是哥大的博士生,課餘打工做侍應,把酒水捧到胡大博士面前,兩人聊起來,啟動了往後十多年的真切情誼。
或許所有人的生命轉折皆具細緻傳奇,熬過來了,回看時便覺趣味。像唐德剛於四十年代到上海美國領事館申請簽證,要考口試,主考官是一位老太太,拒絕了他,叫他「把會話學好再來吧」。下回他再去,遠遠看見主持口試的仍然是她,心想又必碰釘,但突然,老太太去吃中飯,主試換由別人負責,他便輕鬆過關。原來該女主考官出了名苛刻,許多人為了避開她,都跑到香港或廣州申請赴美簽證,唐德剛福星高照,否則後事難料。
生命情節宛如迷你電視劇,歲末讀來,暖意更濃,歲末畢竟較易憶人懷舊,喜讀傳記的人都會記得唐德剛。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12/29/2010

a link:20101229《游园惊梦》廿八年后回“国父纪念馆”




喜爱白先勇文字和戏剧的人,新年有福气在台北看开年大戏《游园惊梦》。由新象戏剧复刻廿八年前白先勇亲自改编自同名小说的这出舞台剧,元月2日起将在台北国父纪念馆搬演7天。
《游园惊梦》制作人之一许博允,29日在台北国父纪念馆举行彩排记者会说:“二十八年前,也是在这个剧院,白先生的《游园惊梦》首次搬演,城中一票难求。今次,白先生因为在纽约赶部书稿,就不来台北了。可是,就希望我们把整出戏一场不删地录下来,寄去给他看看。”
1982年8月7日,《游园惊梦》在台北国父纪念馆首演,由卢燕、胡锦、归亚蕾、刘德凯、钱璐、崔福生、曹健等知名演员领衔主演。故事描写飘零台北的钱夫人应窦夫人之邀,与当年在南京得月台的姐妹故人相聚;宴会上,众人闲话谈天,演唱昆曲《牡丹亭》数折,钱夫人跌入往日情感交织的痛苦回忆。
“28年后旧剧重组,舞台设计沿用了当年经典三角区,却融入了中西合璧的因素,一方是西式客厅,一方突出中式家具,更符合当年台湾的生活场景”,许博允说。
今次,新象戏剧邀来台湾第一京剧名伶之称的魏海敏饰演繁华落尽的钱夫人,时尚F4蓝钧天饰演钱夫人追忆的俊帅军官郑彦青,“一起演绎隐藏在戏剧深处的、更普遍的主题:时间、记忆、青春及爱情”,中正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教授郝誉翔说。
今日彩排,特意搬演了钱夫人昆曲身段、道白,且唱且舞且演且忆缠绵追忆往昔的经典折子:
——钱夫人:“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柰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杜丽娘唱的这段(皂罗袍)便算是昆曲里的警句了。
——“让我来扶您上马吧,夫人——”他说道。他的马裤把两条修长的腿子绷得滚圆,夹在马肚上,象一只钳子似的。他的马是白的,路也是白的,那些树干子也是白的,他那匹马在猛烈的太阳底下照得发了亮。他们说,到凄霞山的那条路上两旁种满了白桦树,他那匹马在桦树林子里奔跑起来,活象一头麦秆丛中乱窜的白兔儿……
“在看似平淡无奇的叙事里,隐藏的是复杂的人生情感,既是女性特质的,也是人类普遍共通的;透过白先生优雅精致的文笔、对白,一股独具魅力的人生况味油然而生。” 导演黄以功在导演阐述中这样说。

a link:白先勇《游园惊梦》剧本

a link:朱天文:命名的喜悦是最大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