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往事不如煙 绿岛之歌」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往事不如煙 绿岛之歌」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1/02/2011

20110102 士林官邸正馆“触摸”蒋宋相濡以沫晚年生活

台北士林官邸正馆2日正式开放,公众有机会“触摸”蒋介石、宋美龄夫妇晚年生活的场域。
从1950年3月31日住进士林官邸,至蒋介石1975年4月5日辞世,蒋介石夫妇在此生活长达26年。
2日,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致词指出,开放士林官邸正馆,让“做出重大决策的历史场景得以公诸于世”。希望后代子孙更了解历史,从中学习并且记取教训。
士林官邸原为台湾日据时期的士林园艺实验支所,北倚芝山岩、南接剑潭山,西面开口向路,形若口袋利于防卫。官邸分山地及平地两部分共25公顷多,其中平地占地约5.2公顷,以蒋介石夫妇居住的士林公馆正馆为中心,用中式、西式园林串起蒋宋夫妇做礼拜的“凯歌堂”、以及蒋介石怀念母亲所建“慈云亭”。
士林官邸正馆,乃两层灰墙白瓦西式洋楼,包括初期的招待用房,以及1952年加建的大客厅,占地约400坪(约1300平方米)。
台北市文化局长谢小韫表示,正馆由台湾当局投资1.6亿元新台币修复。是次仅对外开放正馆一楼会客宴饮空间,二楼的居住空间,包括蒋介石夫妇的卧房、书房及蒋宋美龄个人画室,暂不开放。
士林官邸正馆进门是一尊大型龙凤根雕玄关,整个一楼铺陈着宋美龄喜爱的暗红地毯,大、小会客、餐厅,夹在两侧长长的甬道间。透过甬道一侧长长的落地大窗,冬日阳光穿梭在历史和现实间。
在用于访客等候的穿堂,两侧排放着镶嵌螺钿的中式座椅。墙上一侧挂着幅兰,上书“介石夫子七十有三诞辰 美龄 ”;另一侧亦是宋美龄手绘的荷、竹、牡丹和梅花。
导览的中国国民党党史馆馆长邵铭煌说,蒋介石受宋美龄影响早年在上海信了基督,他们有很强的的家庭观念。夫妇俩很喜欢布置自己的家,“不排除有些厅堂的设计由蒋公亲自绘图。”
家庭聚会的小客厅,壁炉上方悬挂着蒋介石母亲王采玉太夫人的油画遗像,感戴母亲的蒋公在此享受天伦之乐,“他常常在此和孙儿们下跳棋、围棋,有时候陈诚的孙儿也来凑趣。”
餐厅是标准西式风格,深啡色的餐桌配置皮质软垫高背餐椅。“蒋公和夫人平素的餐饮其实很简单,如果单独用餐,蒋公喜欢浙江家乡的小菜,夫人就是简单的西餐。晚年,他们常常一起用餐,多是中餐。他们有一位从南京带来的厨子,夫人还有一位从上海时一直跟随的女佣。”
“蒋公和夫人有时候也在官邸招待贵宾。官邸一年里最热闹的是圣诞节,不仅蒋家亲朋好友大聚会,还会请一些在台的外国友人。若是在园子里聚餐,蒋公最得意的是亲手炒饭。”
“有时,餐厅和小客厅合并,权充电影院。夫人喜欢西片、爱情片,蒋公则喜欢纪录片、历史片、战争片、港片。”
1952年扩建的大客厅,中西家具合璧,既有蒋夫人喜爱的西式壁炉,也有苏州园林风格的四大圆窗,三个用于借外景,“靠近廻廊的那个,就常常更换夫人新的手绘。她最喜欢以此为背景接待客人、接受采访。”展览中有一幅蒋夫人当年接受美联社采访的大幅照片佐证。
整个大客厅林林总总布置了四组中式、西式会客区,还有一挂作为重要活动背景的木质仕女宴乐图屏风。
“看到园子里那个鸟笼和鱼池么?晚年的蒋公很喜欢到园子里休息,特别是喂鸟和养鱼。”邵铭煌说:“蒋公不喜欢钓鱼,他说过钓鱼不如养鱼,他最爱养的是金鱼。”
“看到园子里百多株的梅树了?” 邵铭煌又说:“梅花是蒋公和夫人的最爱,他们到哪里都要种梅花。”
2日的台北风和日丽,坐在官邸池塘边,透过枝枝蔓蔓的花木,看水中游曳的红鱼,蒋宋夫妇晚年相濡以沫的生活当年就在不远处悄然打开。恰如1920年12月9日,蒋介石在日记里期许的“当今之世,诚意爱辅我者,惟妻一人。”

12/31/2010

20101231最想念《读者》的是“大陆新娘”



台湾版《读者》31日在台北举办首发式。这本创刊30年、在大陆发行量最大的人文期刊,是第一本进入台湾发行市场的大陆期刊,明年元月起台湾读者可以在全台金石堂、何嘉仁连锁书店购买及订阅。
出席首发式的台湾作家王文华蛮高兴,他收到《读者》总编辑彭长城亲手发的厚厚一叠稿费,还得知“竟然有800万《读者》的读者在看我的文章,以后更得好好写”。他说,自己不仅仅是《读者》的作者,更是《读者》的读者,比如“我和喜欢的上海作家毛尖,就是通过《读者》认识相互的文字的”。
台湾数位出版联盟理事长何飞鹏先生说,他每次到大陆,第一本会翻看的杂志就是《读者》,了解当下大陆社会整体的、基层的、人文的氛围,了解人们在想什么、做什么。对于两岸期刊交流,他认为已经有数本台湾杂志进入大陆市场,今日来一本大陆的《读者》“又何妨”?希望更多台湾读者认同《读者》,并对台湾媒体市场成长有帮助。
《读者》1981年3月在兰州创刊,最高时月发行量1003万册,目前每月发行量达800万份,亚洲排名第一,世界综合类期刊排名第三,累计发行近15亿册,在9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发行。
彭长城加盟这本杂志已经29年。他说,《读者》创刊至今,始终坚持“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宗旨和“高雅、清新、隽永”的风格,为读者选择世界上“最好的文章”,被称作中国人的“心灵读本”。
他说,《读者》选文固定又多元化,注重的是社会关怀、文化关怀、成长关怀、情感关怀,好读、耐读、可收藏。从高中生到耄耋老人和《读者》是平等交流的知心朋友。《读者》的选文,许多来自读者,每天有3000多封读者选文电邮飞来编辑部,可以说每一期的五、六十篇文章,是从选近百万篇美文中选出来的。
他特别感谢台湾作家多年来撰写了大量有价值、有启迪的好文章。
据了解,《读者》台湾版做读者问卷调查收获百余份回复,许多竟是“想家的大陆新娘”。
彭长城介绍说,《读者》台湾版主体在大陆编辑完成,再通过台湾博商公司精选出符合本地口味的文章,发行量期望达到5000至8000份。(完)

12/19/2010

a link:20101215在中研院史语所里触摸“新史学”心跳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历史文物陈列馆,这个周末起将休馆半年进行内部装修,计划于明年7月择吉重开。记者赶往参拜心仪已久的“新史学”大师。
中研院位于台北南港,处处可见传说中的“红楼”,距胡适纪念馆不过百米,即是中研院史语所, “史语所历史文物陈列馆”就在一二层。
陈列馆入口,是一挂红车白马殷墟复原马车;参观者需拾级而上,从二楼开始参观。
台湾设计师李伟珉将陈列馆的一、二层设计为一体,二楼的楼面乃木板并玻璃材质,楼上6个展室间以玻璃桥为过渡。参观了馆藏“居延汉简”后,走过玻璃桥即可俯瞰河南安阳“殷虚遗址”考古现场复原景观,以及傅斯年先生购于北平的商周牛、羊鼎等青铜器,几千年的中国史在这个只有800坪的空间,上下奔突、恣意纵横。
蜚声两岸的“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1928年由傅斯年先生在在广州创建,1937年“七七事变”后西迁湖南长沙,又迁云南昆明,1940年再签四川李庄,馆藏文物、图书分批西运。1948年底,史语所人员、文物、图书渡海来台。
据介绍,史语所前辈们结合金石学和考据学的精华,加上西方考古科学的方法,创造了一套适合研究中国本土文化的“新史学”方法,即要研究者走出读书人狭隘的小书斋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以第一手资料的搜集与研究,为史学研究的首要工作。史语所“无征不信,实证求真”的精神,在其历史文物陈列馆中随处可见。
陈列馆的蓝敏菁女士介绍说,馆内常年保持约4000多件文物展出,展品每六个月更换一次,均是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的藏品,来自傅斯年图书馆、明清工作室、中原、台湾考古库房等。史语所的藏品有十四余万件,从1928年建所开始,当下仍有台湾考古资料进入。
王国维称誉二十世纪初中国学术界有四大发现,其中之一是汉晋遗简,而汉代西北边境居延一带出土的“居延汉简”是史语所的重要藏品,约有13000多件。馆中展出的200余支简牍,从农检、村检、四时簿,到秋射令、法律文书,甚至还有人面桃符,有些连串线都保留原貌,一根根一字字,令自汉武帝开始的移民垦殖边地历史陡然温暖起来。
史语所的馆藏图书,在两岸史学研究中颇有地位。如展品里的清乾隆四十五年王鸣盛手跋之五代史纂误三卷附五代史阙文一卷二册 。该书专取欧阳修所撰《五代史》,摘其舛误,辑为一书。是书至清已佚,四库全书馆乃从明《永乐大典》中抄辑成书。王鸣盛跋谓:曾闻邵晋涵于四库馆中搜得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已缮录清本,行将进御,先呈总裁于敏中,于公卒后,书遂浮沉不可复得,诚恨事也。现今所见本亦是由《永乐大典》录出者。
记者是昆曲爱好者,年少时曾撰文研究有争议的明曲家阮大铖,斗胆改编过他的《燕子笺》,立论是不能“因人废言”。在“题记”区,竟发现了傅斯年先生1920年两次题记明季年书肆的《燕子笺四本》,其一曰:“阮贼实民族之罪人,神州陆沉与彼有分。然清声丽句直继汤君。正不容恶其人及其诗也!(标点系作者加)”
如此,今次中研院史语所历史文物展览馆的探寻,竟让记者隔着时空触摸到傅斯年先生的“新史学”心跳,真是莫名欢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