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2/2008
不過是光影《看得見風景的房間》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A Room with a View)
英国作家E.M.福斯特的代表作品。
http://www.52en.com/sw/html/20050429_001.html
英文原著
http://www.52en.com/yy/html/20051015_001.asp
A Room with a View:爱情来了,躲闪不及
陆飘飘 发布于:2008-02-01 14:04
作为处女作,海伦娜的表现算是不错了,恰如其分的表现出露茜性格的两面性,恬静和勇敢。很喜欢她弹钢琴的样子,很用力很投入,还会无意识的咬下嘴唇,像是在玩电脑游戏。
说到恬静和勇敢,也许称不上性格两面性,应该算作潜在的性格因素吧。作为一个在英国乡镇长大的年轻小姐,恬静是必然,而埋藏于内心深处的勇敢,若不是去了一趟佛罗伦萨,也许永远不会被发掘出来。很喜欢那个有点八卦有点聒噪的神父,像个体恤的居委会大妈,热心关心人民生活。第一次看露茜弹琴,他很显然被打动了,并且很一针见血地指出露茜内心深处的那种奔放与热情,说那是一种可以让她活得更精彩的品性。这是电影的暗示,在意大利,在这样一个年轻女孩的旅行中,注定会遇见一个人,唤醒她心中埋藏已久的热情。
于是乔治出现了。一个纯粹追求精神生活的年轻男人。那个金黄色麦田里的下午,沉醉于诗一般美景的乔治毫不犹豫地吻了露茜。真是美好,完全不用理会世俗的眼光,再想要吻她的时候吻她,甚至不经过她的同意。露茜佯装生气了,其实心里温柔得像春天里潺潺的溪水。
电影中很劲爆的出现了三位裸体男士的嬉闹场景,在树林里一个很美的小池塘。三人像孩子一样大叫大笑着追跑,散发着一种原始的美好。相较而言,典型绅士打扮的维斯一身西装都成了多余。
维斯其实并没有做错什么,可能这个男人是有点做作有点腻歪,但是说他不爱露茜,也许有点不公平。把女人当作艺术品是一种好品质,但是会有点闷,尤其与整天活得像做梦一样的乔治相比。露茜不爱维斯倒是真的。Lie to everyone.这是露茜慌乱中做出的反应。取消婚约是正确的选择,至少,乔治的吻帮她找到了自己的真心。
爱情是个神奇的东西,一旦拥有了眼中便再也容不下别的人。问题是,是否可以一辈子都活在那个佛罗伦萨的梦里。
7/11/2008
海口档案馆开放民国时期档案查询
海口档案馆开放民国时期档案查询并公开征集民间史料
中新社海口七月十一日电(琼芬)民国时期海口旧政权档案、建国后保管期满三十年的档案、一九五0年海口解放时庆祝情景,一九五七年朱德参观海口罐头厂,一九六0年周恩来总理在海口观看琼剧《红叶题诗》并与演员亲切握手、一九五九年国家主席刘少奇和夫人王光美在海口……海口档案馆近日向社会开放了珍贵档案资料查询,同时向社会发出通告,公开征集散存在社会和个人手中的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珍贵档案资料。
据介绍,海口市档案馆一九五九年成立,该馆最早收藏品年代是一九二六年,目前收藏的物品有五万一千多件,而且主要是文书档案。目前,该档案馆有五个平面达一百平方米的恒温恒湿专业档案库房。
据海口市档案馆吴育明副局长介绍,由于历史原因,许多珍贵的海口历史文化档案资料流落民间,得不到很好保管,海口档案馆决定向社会公开征集民间收藏的历史文物档案。
这次历史档案资料征集的范围包括以下八大类: 明代、清代的圣旨、诏书、奏折、诰命、赦命、照会、咨文等; 民国时期的命令、训令、指令、咨程、手谕、电报、嘉奖令、委任状等; “文革”时期的各种大小字报、报刊、海报、号外、传单、印章、臂章、纪念章、旗帜等; 各朝代形成的重要契约(房契、地契)、票据、证书、执照等; 记述海口市历史面貌的各种版本的志书、族谱、家谱、厂史、村史、碑文等; 海口市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或自然灾害,海口市的界域、地形、地质、河流、气象,海口市的名胜古迹、地方风俗、民间工艺、地方小吃等的文字、照片、音像等;琼剧的戏文、剧照、演变史等资料; 国家领导人、离休老干部、知名企业家、著名文体明星等的资料:讲话、题词、著作、论文、演讲稿、回忆录、追悼文、奖牌、证书及各种录音、照片、实物等。
据介绍,这次征集的方式有三种:捐赠、征购和寄存。凡捐赠档案的,该馆将举办捐赠仪式并颁发证书;对经鉴定确有价值而所有者不愿意捐赠的,海口市档案馆也可以有偿收购或收复印件;此外,既不愿意捐赠也不愿意出售的档案所有者,还可以采取寄存方式将资料交由档案馆代为保管。 (完)海南分社关向东编签发
中新社海口七月十一日电(琼芬)民国时期海口旧政权档案、建国后保管期满三十年的档案、一九五0年海口解放时庆祝情景,一九五七年朱德参观海口罐头厂,一九六0年周恩来总理在海口观看琼剧《红叶题诗》并与演员亲切握手、一九五九年国家主席刘少奇和夫人王光美在海口……海口档案馆近日向社会开放了珍贵档案资料查询,同时向社会发出通告,公开征集散存在社会和个人手中的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珍贵档案资料。
据介绍,海口市档案馆一九五九年成立,该馆最早收藏品年代是一九二六年,目前收藏的物品有五万一千多件,而且主要是文书档案。目前,该档案馆有五个平面达一百平方米的恒温恒湿专业档案库房。
据海口市档案馆吴育明副局长介绍,由于历史原因,许多珍贵的海口历史文化档案资料流落民间,得不到很好保管,海口档案馆决定向社会公开征集民间收藏的历史文物档案。
这次历史档案资料征集的范围包括以下八大类: 明代、清代的圣旨、诏书、奏折、诰命、赦命、照会、咨文等; 民国时期的命令、训令、指令、咨程、手谕、电报、嘉奖令、委任状等; “文革”时期的各种大小字报、报刊、海报、号外、传单、印章、臂章、纪念章、旗帜等; 各朝代形成的重要契约(房契、地契)、票据、证书、执照等; 记述海口市历史面貌的各种版本的志书、族谱、家谱、厂史、村史、碑文等; 海口市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或自然灾害,海口市的界域、地形、地质、河流、气象,海口市的名胜古迹、地方风俗、民间工艺、地方小吃等的文字、照片、音像等;琼剧的戏文、剧照、演变史等资料; 国家领导人、离休老干部、知名企业家、著名文体明星等的资料:讲话、题词、著作、论文、演讲稿、回忆录、追悼文、奖牌、证书及各种录音、照片、实物等。
据介绍,这次征集的方式有三种:捐赠、征购和寄存。凡捐赠档案的,该馆将举办捐赠仪式并颁发证书;对经鉴定确有价值而所有者不愿意捐赠的,海口市档案馆也可以有偿收购或收复印件;此外,既不愿意捐赠也不愿意出售的档案所有者,还可以采取寄存方式将资料交由档案馆代为保管。 (完)海南分社关向东编签发
《功夫熊貓》
這隻熊貓到底有幾多中國真功夫?
文章日期:2008年7月11日
【明報專訊】當年,我在看《少林足球》和《功夫》時全程如坐針氈——全院哄堂大笑時,我只看到假借「為了生存」之名展覽的精神與肉體虐待。觀眾被無厘頭式對白與特技效果感染而喝彩歡呼時,我不期然想起魯迅筆下的《阿Q正傳》,並因此聯想到,與其說周星馳是借用「功夫」的力量給予中國人「精神上鼓舞」,我反而覺得在喧囂與熱鬧過後,觀眾回想起電影結局中周星馳的際遇——《少林足球》是登上美國《時代》周刊封面,《功夫》是君臨天下顯神威之餘還抱得美人歸——恐怕在夜闌人靜,獨自對鏡中的自己時會加倍空虛和孤獨。
因為一舉成名與獲得美人垂青都是欲望,欲望會叫人求之不得輾轉反側,皆因那是主觀條件與客觀環境無法一致的一場搏鬥。所謂「客觀環境」,就是外在世界和它們的價值觀。原來在羨慕周星馳的「成就」時,我們有可能已陷自己於把快樂建立在別人認同的懸崖峭壁上。「功夫」作為達到目的的手段,卻有可能同時令追求成功——不論結果如何——的人迷失自我。李連杰最後一部武術作品《霍元甲》便是以主角如何從自我膨脹、迷失到走出困局做主題。這條脈絡除了是劇中人的生命線,明顯也是李連杰因習武而經歷人生數番起落所走過的路。
《功夫熊貓》打翻中國觀眾五味架
而上述對於成敗得失——外界對於我們是誰的看法——的斤斤計較,便是造成中國人的性格很難因「天真」而「可愛」的原因之一。
中國人容或很難「天真」起來,然而在與這種性格特質面對面時,我們還是會被它打動和對它迷。是的,荷李活電影遠遠不止成功打進中國市場,它其實是以獨有的「天真文化」深入了中國人的心坎。《功夫熊貓》之所以令中國觀眾一邊看一邊如打翻情緒五味架,便是「文化」在發酵作動之故——銀幕上引用的元素明明我們最熟悉,為何偏做出了我們弄不出來的口味?
是荷李活的高科技佔了先天的優勢?是動畫片本身已比真人演出討好 ?這兩個先決條件無疑對於《功夫熊貓》的大收旺場都有幫助,但它們都不足以解開中國觀眾心裏的疑團:(一)影片可有「偷了中國文化再加工轉銷」的嫌疑?(二)如果「功夫」是百分百中國文化,為何中國人在拿它的吸引力——尤其當要把它引進外國市場時——卻無法「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少林足球》和《功夫》都有打入美國市場,但從輿論與票房成績看來,它們都和打中國武術旗號招徠的《臥虎藏龍》相差甚遠。部分原因是《少林足球》與《功夫》很容易便因諧謔性質令觀眾把它們定為「惡搞Bruce Lee」的類型電影。當它們與主題嚴肅、導演手法精緻的《臥虎藏龍》一比,馬上顯得「李安」才是宗師而其他的不過是次文化。所以在《功夫熊貓》的「經典場面」裏,由《臥虎藏龍》的輕功到成龍的《醉拳》以至一系列邵氏拳腳片的參考等均觸目皆是。也就是說,《功夫熊貓》的創作人是要通過「經典」尋找功夫背後的「武俠精神」,而不是(像《功夫》與《少林足球》般)用「功夫」為某一個人製造神話。熊貓阿寶的天真,是他在遇上高人之後的由衷佩服;他的可愛,是在學藝時既不失對師父的崇敬,但又以幽默和自嘲保持自我。最後,如果不是擁有不為世俗影響的心思和眼光,他就不可能「悟」出「相信自己,因為自己便是秘笈」的人生道理。
何時能擁有天真的自信?
美國人把「功夫」背後的學問視為哲學並非始於《功夫熊貓》 ,早在七十年代的《功夫》劇集,男主角「小草蜢」便是功夫熱效應的始祖。該劇集從不以爭奪江湖地位為故事重點,相反的,每一集都是「勸世文」——美國人用他們認為在中國文化中學到的思想——道也好,儒也好——翻譯成美語來宣揚當時的反戰文化。它的影響在《功夫熊貓》中還清晰可見。你可以說在博大精深的中國武術精神之前,美國人的「悟」是何等皮毛和膚淺,但相比起把功夫用來爭名逐利,則我們是連思考「功夫是什麼?」的主動權都失去了。我們可以不屑《功夫熊貓》給我們上了一課又一課的「外國人如何吸收和認知中國文化」,但不論理性上有多排斥,感性上仍得承認這些道理再表面化還是有它的魅力——歸根究柢,天真來自自信,阿寶在最不相信自己的時候也並未因為貧窮、沒有名氣而給自己增添名叫「恨」的壓力。沒有恨,就能教人保持樂觀,不會預設太多自我防衛與自我保護,而把凡事只看得失,轉化成放開懷抱接受自己,何嘗不值得飽歷百年滄桑、但在今天已逐漸擁有條件信自已的中國人追求和擁有?
「天真」可以不是吃虧的同義詞,期待它的定義在我們的詞典——以至電影裏很快得到改寫。
[文/林奕華]
文章日期:2008年7月11日
【明報專訊】當年,我在看《少林足球》和《功夫》時全程如坐針氈——全院哄堂大笑時,我只看到假借「為了生存」之名展覽的精神與肉體虐待。觀眾被無厘頭式對白與特技效果感染而喝彩歡呼時,我不期然想起魯迅筆下的《阿Q正傳》,並因此聯想到,與其說周星馳是借用「功夫」的力量給予中國人「精神上鼓舞」,我反而覺得在喧囂與熱鬧過後,觀眾回想起電影結局中周星馳的際遇——《少林足球》是登上美國《時代》周刊封面,《功夫》是君臨天下顯神威之餘還抱得美人歸——恐怕在夜闌人靜,獨自對鏡中的自己時會加倍空虛和孤獨。
因為一舉成名與獲得美人垂青都是欲望,欲望會叫人求之不得輾轉反側,皆因那是主觀條件與客觀環境無法一致的一場搏鬥。所謂「客觀環境」,就是外在世界和它們的價值觀。原來在羨慕周星馳的「成就」時,我們有可能已陷自己於把快樂建立在別人認同的懸崖峭壁上。「功夫」作為達到目的的手段,卻有可能同時令追求成功——不論結果如何——的人迷失自我。李連杰最後一部武術作品《霍元甲》便是以主角如何從自我膨脹、迷失到走出困局做主題。這條脈絡除了是劇中人的生命線,明顯也是李連杰因習武而經歷人生數番起落所走過的路。
《功夫熊貓》打翻中國觀眾五味架
而上述對於成敗得失——外界對於我們是誰的看法——的斤斤計較,便是造成中國人的性格很難因「天真」而「可愛」的原因之一。
中國人容或很難「天真」起來,然而在與這種性格特質面對面時,我們還是會被它打動和對它迷。是的,荷李活電影遠遠不止成功打進中國市場,它其實是以獨有的「天真文化」深入了中國人的心坎。《功夫熊貓》之所以令中國觀眾一邊看一邊如打翻情緒五味架,便是「文化」在發酵作動之故——銀幕上引用的元素明明我們最熟悉,為何偏做出了我們弄不出來的口味?
是荷李活的高科技佔了先天的優勢?是動畫片本身已比真人演出討好 ?這兩個先決條件無疑對於《功夫熊貓》的大收旺場都有幫助,但它們都不足以解開中國觀眾心裏的疑團:(一)影片可有「偷了中國文化再加工轉銷」的嫌疑?(二)如果「功夫」是百分百中國文化,為何中國人在拿它的吸引力——尤其當要把它引進外國市場時——卻無法「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少林足球》和《功夫》都有打入美國市場,但從輿論與票房成績看來,它們都和打中國武術旗號招徠的《臥虎藏龍》相差甚遠。部分原因是《少林足球》與《功夫》很容易便因諧謔性質令觀眾把它們定為「惡搞Bruce Lee」的類型電影。當它們與主題嚴肅、導演手法精緻的《臥虎藏龍》一比,馬上顯得「李安」才是宗師而其他的不過是次文化。所以在《功夫熊貓》的「經典場面」裏,由《臥虎藏龍》的輕功到成龍的《醉拳》以至一系列邵氏拳腳片的參考等均觸目皆是。也就是說,《功夫熊貓》的創作人是要通過「經典」尋找功夫背後的「武俠精神」,而不是(像《功夫》與《少林足球》般)用「功夫」為某一個人製造神話。熊貓阿寶的天真,是他在遇上高人之後的由衷佩服;他的可愛,是在學藝時既不失對師父的崇敬,但又以幽默和自嘲保持自我。最後,如果不是擁有不為世俗影響的心思和眼光,他就不可能「悟」出「相信自己,因為自己便是秘笈」的人生道理。
何時能擁有天真的自信?
美國人把「功夫」背後的學問視為哲學並非始於《功夫熊貓》 ,早在七十年代的《功夫》劇集,男主角「小草蜢」便是功夫熱效應的始祖。該劇集從不以爭奪江湖地位為故事重點,相反的,每一集都是「勸世文」——美國人用他們認為在中國文化中學到的思想——道也好,儒也好——翻譯成美語來宣揚當時的反戰文化。它的影響在《功夫熊貓》中還清晰可見。你可以說在博大精深的中國武術精神之前,美國人的「悟」是何等皮毛和膚淺,但相比起把功夫用來爭名逐利,則我們是連思考「功夫是什麼?」的主動權都失去了。我們可以不屑《功夫熊貓》給我們上了一課又一課的「外國人如何吸收和認知中國文化」,但不論理性上有多排斥,感性上仍得承認這些道理再表面化還是有它的魅力——歸根究柢,天真來自自信,阿寶在最不相信自己的時候也並未因為貧窮、沒有名氣而給自己增添名叫「恨」的壓力。沒有恨,就能教人保持樂觀,不會預設太多自我防衛與自我保護,而把凡事只看得失,轉化成放開懷抱接受自己,何嘗不值得飽歷百年滄桑、但在今天已逐漸擁有條件信自已的中國人追求和擁有?
「天真」可以不是吃虧的同義詞,期待它的定義在我們的詞典——以至電影裏很快得到改寫。
[文/林奕華]
李小龙去世三十五年了
丁珮的难堪记忆
文/张紫兰
30年前,李小龙在女星丁珮家中床上暴毙,使丁珮备受舆论压力,后来隐居多年,如今已皈依佛门。现在她正撰写自传,透露自己在新闻报道中受到的极大伤害,倾吐三十载埋藏心底的秘密。
30年很长,可以使人两鬓添霜。不过,已经56岁的丁珮,看起来却比她的实际年龄年轻得多。当年她在演艺圈以作风大胆、我行我素见称,甚至被指为"艳星",但眼前的丁珮,却是个相当平易温和的女人。
把秘密赤裸裸地呈现给世人
可以想象,受千万影迷爱戴的李小龙,生龙活虎进入丁珮家中,却不明不白遽然逝世,影迷的悲痛化为仇恨,加上那是个相对保守的年代,丁珮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压力。异样的眼光、恶毒的抨击排山倒海而来。她家中甚至收到不少李小龙迷的恐吓信件,扬言要取她性命为李小龙报仇。
这忍受了三十年的苦,以及李小龙遽逝之谜,她从前坚决不说,如今她打算把30年来守在心底的秘密,以口述形式写成自传,赤裸裸地呈现给世人。
丁珮不断强调要大家谅解她30年的缄默:"事情这么大,来龙去脉这么多,你叫我讲一点也不过瘾,我已经忍了30年。你们要理解我,支持我写自传,把李小龙教我的东西和我从佛法里学到的智慧传给大家。"
这本自传丁珮原想找人以英文撰写,推向国际市场,因为"李小龙是世界性的"。不过,中文毕竟是她的母语,由英文翻译成中文恐怕失真。丁珮形容目前情况是"中英文版在打架",关键是要找到适当人选,到时候很可能中英文版分开撰写,同时推出。
丁珮觉得,过去大家都只把注意力集中在李小龙身上,对她本人却不了解。"李小龙为什么喜欢我?大家看到的都是外相,不是内相。"那么,李小龙为什么会爱她呢?"
她说:"因为我跟他很像,至于细节你只有从自传里知道了。"
皈依佛门 十年不问世事
只有谈到佛法,丁珮才会变得滔滔不绝。她在25岁前皈依了佛教,至于当中因缘,"说来话长,所以我要出自传,反正我所有的机遇都很特别。"
现在的她,每天生活主要围绕着读佛书、念佛经,以及在电话中替人诵经进行。"我帮了很多人,很多朋友家里发生什么事就会打电话给我,我透过佛法把能量送给别人,这种力量很大。"
听起来很玄。不过丁珮似乎真的很有佛缘,她在观世音菩萨诞辰这一天出生,她现在修的也是观音菩萨法门。仔细看她的面容,隐约看出当年艳丽之余,也有一种庄严,想象如果拍一部观音菩萨的电影,她的观音扮相应会入木三分。
曾经是电影明星的丁珮,已经有十年不看电影电视、不读报纸、不听音乐了。"我本身在新闻报道中受过极大伤害,我曾经精神出现问题,没办法记忆,但我都没怪你们。一个人一直给人家冤枉,是很痛苦的。"
不过她也说,若非经历过这种种打击,也不会成就今天的她。自称小时候没读什么书,又曾经无法记忆,她现在却能在两个月内背诵近六千字的《金刚经》,一年差不多诵经六百万字。
在丁珮眼中,李小龙是个很有哲学思想的人,"他把他的思想写在截拳道里,用他的身体表现出来"。
她现在要把李小龙传给她的东西,通过自传回馈给社会。她又说,截拳道以"阳"为主,"阴"的部分嫌不足,女性较难从中获益,而她的自传将结合她从李小龙那里学到的,以及她多年来的体悟,补足这个缺憾。
告别昨日 坦然面对当年
李小龙的死,是丁珮生命中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如今她打算出自传,重新将自己暴露于公众目光之下,会不会又是她生命中的另一个转折点呢?关于这一点,她已经有心理准备。
"普通人要学佛很简单,甚至出家也不难,但学佛之后再回来做个普通人,这才更难。"
丁珮曾经有一个时期不化妆,却发现来接近她的人少了,原来众生要的还是假相。于是,虽然"不化妆又老又丑自己会很舒服",她还是重新打扮自己,让人们来接近她,听她说佛法。
虽已几乎不问世事,但可以看出丁珮还是相当入世的。她母亲那边的家族来头实在不小,当中不乏在中国近代史上响当当的人物;她20年前离婚之后,一直和女儿一起生活。关于她的家世背景,丁珮暂时不愿多谈,留待自传透露。
能够把一个多少人想知道的秘密埋藏心底30年,始终守口如瓶,这是个不简单的女人。当年李小龙猝死,丁珮接受访问时说:"事情总会有明白的一天。"这一天,很快就要到来了。
(摘自香港《亚洲周刊》)
××××
如何紀念李小龍?
文章日期:2008年7月11日
【明報專訊】李小龍故居醞釀重修,把一幢粉艷風流的時鐘酒店拆卸、改建,盡量恢復功夫巨星的前生偉貌,供人憑弔,讓人緬懷。
世事於冥冥中常有玄奇的巧合。
中國有句古語叫做「斯人也,有斯疾也」,意指是什麼樣的人,便容易有什麼樣的病患憂困。李小龍猝逝於艷星香閨,雖然至今尚未證實他在嚥下最後一口氣前做過什麼劇烈運動,然而斯情斯景,難免惹出緋色聯想,而其故居竟亦被改用為男女歡愉的租賃空間,或算是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中國老話的靈驗。
斯人也,有斯故居也;斯故居也,有斯改裝也。生前死後,相得益彰,槓上開花,紫上加紅,其實是前所未有地配襯合宜。
由這角度看,或許根本不應把時鐘酒店拆卸。就讓它保留原狀吧,只需在門前掛個木牌,寫下李小龍的生平韻事,點破猝逝與酒店之間的隱密關連,忠於事實,誠於原著,才算是一代巨星的最大敬意。
真正應該保留的,恐怕是艷香的舊居。那張大,那個浴室,那面鏡子,皆曾見證一代巨星的最後時刻,其紀念價值顯然遠大於李小龍故居。
想像一下卅多年前的一個炎熱午後,李小龍曾經坐在椅子上,端起一杯水,吞服一些藥丸,然後洗了一個冷水澡,然後入房,然後上,然後施盡渾身解數把他的功夫用在最需要的地方,然後下,然後出房,然後再一個冷水澡,然後再次回到上,喊喚頭痛,再用清水送服了一些藥丸,閉目睡去,從此長眠不起……
可以想像的異色空間實在太大,可以想像的故事版本實在太多,這是一個令人傷感卻亦隱帶刺激的猜謎遊戲,極具娛樂價值。站在艷星舊居內,游目四顧,靜起心來,彷彿仍然感受到當年房內上所催發的狂野體溫,嗯,還有體汗,李小龍的汗味仍然飄蕩在空氣裏,用力深呼吸,你一定嗅聞得到。這樣的遊戲,即使向每位遊客收取五十元入場費,亦是值得。
傳說猝死者的靈魂將永遠滯留於逝世現場。那麼,別理什麼李小龍故居了。要理,就去理丁珮舊居,一代巨星的幽靈可能正坐在那裏等。他寂寞得很。
李小龍主題時鐘酒店
文章日期:2008年7月12日
【明報專訊】李小龍故居已成時鐘酒店,假如恢復舊貌,雖令龍迷有所得,卻又未免令常有需要進出該地的善男子善女子又少了一個好去處;順得哥情失嫂意,咁都唔係辦法。
而且,時鐘酒店實為九龍塘的「文化遺產」,說不定再過一百幾十年將獲聯合國 承認表揚,屆時回頭察看,必感遺憾;從政者該有遠見,始於今日即設法把各間非常具有後現代拼貼建築風格的酒店保留下來,坐於政府委員會內的沈旭暉博士不妨動腦獻計。
如何兩全其美,保持「社會和諧」,既令龍迷高興,亦令男女盡歡?
辦法之一或許是保留時鐘酒店的功能用途,但由政府出資,進行內部大裝修,設計多個主題情趣房間,以李小龍的戲名為房名,「唐山大兄房」是南洋式格局,因為該片有多場打戲皆以泰國為情節背景;「精武門A房」是上海式佈置,八仙,酸枝,古典味道十足,好讓用家懷舊;「精武門B房」則為日式榻榻米,女用浴袍是日本和服,男用浴袍是中國短打,方便客人玩role play,滿足「報國仇」的民族幻想;「猛龍過江房」當然是羅馬競技場;「龍爭虎鬥房」可以是香港舊市容;至於「死亡遊戲房」,最好屬於penthouse豪華型,收費特貴,男女在內走上走落、爬高爬低,保證香汗淋漓……
但要注意的是,所有型號的房間內皆須掛上李小龍巨照,以及一對雙節棍,而且是乾電式三級震動,具實際的情趣功能,這才符合紀念意義。
唔,還有什麼呢?
再想想,跟李小龍合作過的女明星為數不少,大可也把她們的照片掛於房內,但須先取得同意、申請版權,稍嫌加添了成本壓力 。但應做的仍是要做,唯有把成本轉嫁給消費者,玉臂珠唇,虎背熊腰,享受人間美好,一分錢一分貨,不可能不付代價。
而且為求擴大客源,也可考慮同時掛上跟李小龍合作過的洋人照片。那些手瓜起、六塊腹肌、心口有毛的大隻佬艷照,應可誘來基界顧客試新嘗鮮,這亦順便減低了的士司機大佬被非禮的機率,一箭雙鵰,何樂不為?
李小龍主題時鐘酒店,在九龍塘,我們在期待。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亞洲鳳眼
八十卢燕
鳳眼
文章日期:2008年7月11日
【明報專訊】鳳眼就是荷李活電影中的「亞洲女人」特徵。性感迷濛,小小的黑圓眼珠,沒一個白人能看透。電影中的「亞洲女人」,Miss Saigon 和蘇絲黃的姊姊妹妹,總是一把烏溜黑髮,身形嬌小、永遠溫柔,不論在越南或華北、緬甸與老撾,總是全村人只有她識講英語、懂得洋人的禮儀,豐饒的嘴唇把英語說得溫吞,又似有跌宕,而且辭彙有限,說到急、情切之處,總是說不清「love」與「promise」這類妄詞,只有用眼淚溫濕的眼晴望錯愛的情郎,「亞洲女人」的眼睛除了會看,還會笑、會說話,叫那麼多已經有老婆的老外迷。
女子一雙杏仁般的鳳眼,因其細小,因其深棕而看不穿透明亮,迷濛、閃爍,常常讓人以為挑逗,以為欲拒還迎。明明沒有給當成有,明明有又給當成沒有,如果顎骨生得比較高擴,恰巧一頭披肩黑髮,恰巧一抱入懷的小個子,碰周末路經酒吧夜店,不得了的事情就會發生,有些恃喝了兩杯的人,真會以為妳是Lucy Liu,妳是章子怡,你明明說不,他們當妳說是。電影反映「真實」,亞洲女人就是一個樣子,都是男子的獵物、每個港口的情人。
在此等酒館夜店工作的尼泊爾女子,雙眼總是畫深刻細長的眼線,眼眶亮黑,眼梢之處還故意畫開去,尖細如的模樣,我不知道這個妝容的來歷——譬如說她們信仰的,無懼邪靈與殺生的「活女神」Kumuri,節日出巡的穿戴打扮,眼晴就是誇張深刻的眼線——侍應們每晚看洋人與「亞洲女子」的遊戲與作興,她們知道自己的一雙「亞洲眼睛」,什麼該看、什麼不必。[李智良 曾著《白瓷》,在噪喧中泅泳九年,換氣之間始發見溫柔若水,新著《房間》]
7/10/2008
台东部落丰年祭首度迎来大陆客
中新社台东七月十日电 题:部落丰年祭首度迎来大陆客
中新社记者 徐长安 黄少华
台东富冈里的巴沙哇力部落从七月十日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丰年祭,今年是第十一次。不同以往的是,今年的丰年祭,首度有来自大陆赴台旅游首发团的成员与他们一起度过。用台东市长陈建阁的话说,“我们写下了原住民历史新的一页”。
上午九时许,北京首发团成员便来到了巴沙哇力部落丰年祭的现场。部落里身着节日盛装的年轻人以他们民族的称呼语“马卡巴嗨”向大家表示热烈欢迎。
马卡巴嗨是台东少数民族阿美族的赞美语也是问候语,意思是“最美好的、最赞美的”。在后来的活动中,不管是部落里的老人小孩,还是北京首发团的成员,这句问候语大家共同使用。
富冈里的里长曾阿粉穿着崭新而美丽的民族服装,人民称呼她为资深“公主”。在部落里,没有出嫁的美丽的女孩子被尊称为“公主”。人到中年的曾阿粉获得的资深“公主”的称号只是人们给她的一个戏称。
资深“公主”介绍说,富冈里共有居民一千九百三十七位,六百四十七户人家,阿美族共有四百多位。这里的丰年祭就像汉族的春节一样,所有身在外地的人都会回到家乡和家人团圆,也向长者祝福。每年的七月十日都是固定的丰年祭的日子,往年的这一天经常遇到台风,今天晴空万里。
北京首发团的成员给部落丰年祭带来了特别的色彩。活动开场前的迎宾舞上,阿美族的男孩子、女孩子拉着首发团成员的手,一起跳起欢快的民族舞蹈。欢声笑语伴着大喇叭里的民族音乐,气氛很快沸腾了。
阿美族的正牌“公主”和“勇士”成为大家合影留念的热门人物,他们的民族盛装非常漂亮,头戴美丽的羽毛帽,身上的服装颜色多姿多彩非常鲜艳,吸引了首发团的成员詹蕊。
詹蕊和一旁的阿美族姑娘商量,能不能租一套阿美族的服装给她穿。“可是我们没有租过。”姑娘怯生生地转身问她的母亲:“大陆朋友要租我们的衣服。”经过商量,詹蕊最后以两百新台币的租金租下了一套阿美族的盛装,穿在身上后,她也成为大家合影的公众人物。受此启发,衣服的主人打算开办一个出租民族服饰的生意。
和大陆的少数民族擅长舞蹈一样,台湾的少数民族全民皆舞。当地文化成长班的男孩和女孩一起表演了欢乐舞,北京团的成员不断报以“马卡巴嗨”的赞美声。
台东市长陈建阁闻听北京首发团在此活动,特意赶来共襄盛举。陈建阁说,北京首发团成员参加台湾少数民族的丰年祭,是台东少数民族的骄傲。“我们都在写历史,我们写下了原住民历史新的一页。”
在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陈建阁说:“缘分让我们久违的大陆好朋友有机会到台湾来,这是我们共同期盼的事情,希望借由这样的交流模式,能够让双方的民众更深入了解我们文化血浓于水的感情。”
在致词中,大家推举首发团的成员何新京讲话。何新京祝愿巴沙哇力部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岁岁平安,祝愿部落文化灯传永续、根深干壮、枝繁叶茂。
随后,台东的朋友和首发团的朋友一起放飞竹蜻蜓,启动了今年的丰年祭。六十五岁以上的阿美族耆老也表演了传统的民族舞蹈。之后是众人再次载歌载舞、欢声笑语。在阳光下的舞池里,不分部落,不分地域,不分民族,所有人手牵手,冒着烈日,开始新一轮的狂欢。
丰年祭的节日里,阿美族还要举行捕鱼比赛、插秧比赛、采槟榔和包槟榔比赛,各种活动将持续三四天。丰年祭的舞池旁边,当地人摆出了一些民族手工艺品,如编织的皮带、手包、手环、灯笼等,受到首发团成员的欢迎。
售卖手工艺品的黄美花老师说,大陆朋友来到部落里,大家非常欢迎。“我们都说一样的话,都是相同的皮肤,我们都是一样的,两边再也不要分开了,我们都是一家人,我们只是隔了一个海峡而已。”(完)
中新社记者 徐长安 黄少华
台东富冈里的巴沙哇力部落从七月十日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丰年祭,今年是第十一次。不同以往的是,今年的丰年祭,首度有来自大陆赴台旅游首发团的成员与他们一起度过。用台东市长陈建阁的话说,“我们写下了原住民历史新的一页”。
上午九时许,北京首发团成员便来到了巴沙哇力部落丰年祭的现场。部落里身着节日盛装的年轻人以他们民族的称呼语“马卡巴嗨”向大家表示热烈欢迎。
马卡巴嗨是台东少数民族阿美族的赞美语也是问候语,意思是“最美好的、最赞美的”。在后来的活动中,不管是部落里的老人小孩,还是北京首发团的成员,这句问候语大家共同使用。
富冈里的里长曾阿粉穿着崭新而美丽的民族服装,人民称呼她为资深“公主”。在部落里,没有出嫁的美丽的女孩子被尊称为“公主”。人到中年的曾阿粉获得的资深“公主”的称号只是人们给她的一个戏称。
资深“公主”介绍说,富冈里共有居民一千九百三十七位,六百四十七户人家,阿美族共有四百多位。这里的丰年祭就像汉族的春节一样,所有身在外地的人都会回到家乡和家人团圆,也向长者祝福。每年的七月十日都是固定的丰年祭的日子,往年的这一天经常遇到台风,今天晴空万里。
北京首发团的成员给部落丰年祭带来了特别的色彩。活动开场前的迎宾舞上,阿美族的男孩子、女孩子拉着首发团成员的手,一起跳起欢快的民族舞蹈。欢声笑语伴着大喇叭里的民族音乐,气氛很快沸腾了。
阿美族的正牌“公主”和“勇士”成为大家合影留念的热门人物,他们的民族盛装非常漂亮,头戴美丽的羽毛帽,身上的服装颜色多姿多彩非常鲜艳,吸引了首发团的成员詹蕊。
詹蕊和一旁的阿美族姑娘商量,能不能租一套阿美族的服装给她穿。“可是我们没有租过。”姑娘怯生生地转身问她的母亲:“大陆朋友要租我们的衣服。”经过商量,詹蕊最后以两百新台币的租金租下了一套阿美族的盛装,穿在身上后,她也成为大家合影的公众人物。受此启发,衣服的主人打算开办一个出租民族服饰的生意。
和大陆的少数民族擅长舞蹈一样,台湾的少数民族全民皆舞。当地文化成长班的男孩和女孩一起表演了欢乐舞,北京团的成员不断报以“马卡巴嗨”的赞美声。
台东市长陈建阁闻听北京首发团在此活动,特意赶来共襄盛举。陈建阁说,北京首发团成员参加台湾少数民族的丰年祭,是台东少数民族的骄傲。“我们都在写历史,我们写下了原住民历史新的一页。”
在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陈建阁说:“缘分让我们久违的大陆好朋友有机会到台湾来,这是我们共同期盼的事情,希望借由这样的交流模式,能够让双方的民众更深入了解我们文化血浓于水的感情。”
在致词中,大家推举首发团的成员何新京讲话。何新京祝愿巴沙哇力部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岁岁平安,祝愿部落文化灯传永续、根深干壮、枝繁叶茂。
随后,台东的朋友和首发团的朋友一起放飞竹蜻蜓,启动了今年的丰年祭。六十五岁以上的阿美族耆老也表演了传统的民族舞蹈。之后是众人再次载歌载舞、欢声笑语。在阳光下的舞池里,不分部落,不分地域,不分民族,所有人手牵手,冒着烈日,开始新一轮的狂欢。
丰年祭的节日里,阿美族还要举行捕鱼比赛、插秧比赛、采槟榔和包槟榔比赛,各种活动将持续三四天。丰年祭的舞池旁边,当地人摆出了一些民族手工艺品,如编织的皮带、手包、手环、灯笼等,受到首发团成员的欢迎。
售卖手工艺品的黄美花老师说,大陆朋友来到部落里,大家非常欢迎。“我们都说一样的话,都是相同的皮肤,我们都是一样的,两边再也不要分开了,我们都是一家人,我们只是隔了一个海峡而已。”(完)
“夏令营‘颠覆’了我对大陆的认识”
中新社海口七月十日电 题:通讯: 通讯:“夏令营‘颠覆’了我对大陆的认识”
——“二00八年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海南闭营 屏东大学生顺利返台
作者 叶霖嘉
十日,琼台大学生共同参加的全国台联“二00八年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海南分营顺利闭营。上午,台湾屏东大学师生乘坐CZ3077次航班飞往香港,由香港返回台湾。
五天的相处,琼台两地的大学生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离别时,每个人都相互拥抱,执手相看泪眼彼此祝福,屏东大学应用数学系的蔡佩君说:“夏令营‘颠覆’了我对大陆的认识。”
蒋公与毛公当年的“同等待遇”
经过交流,大学生们“惊讶”地发现,两岸历史教科书关于近现代历史的表述方法很不同。屏东大学蔡佩君介绍说,她父母那一辈,在台湾每每提到“蒋中正”这三个字,总不免要将“蒋公”神化一番。而当年在内地,毛泽东同样被人们当做神一样敬仰着。
两岸隔绝的现实,在上一代年轻人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的烙印。
年轻一代交往更多和谐之音
新一代的两岸年轻人,更多关心的是台湾和内地的相互交流和联系。在他们的身上,两岸有了更多的和谐之音。
谈及刚刚开通的周末两岸包机话题,几个屏东大学的女孩子说,以前台湾人来大陆比较容易一些。如今,大陆人有了更多了解台湾的机会。“我们来看看真实的大陆,你们也去看看真实的台湾,这样多好!”
他们说,很喜欢两岸相互来往,比如文化、经济、贸易等等,但却不喜欢和大陆人谈论政治:“政治总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每每谈起怕伤害彼此的感情。”不过,对于将来两岸的大融合,他们充满了希望。
夏令营“颠覆”了对大陆的认识
屏东大学应用数学系的蔡佩君说:“这次来海南,完全‘颠覆’了我以往对大陆的认识哦。以前总是听说大陆的同胞生活得很艰苦,每天都处在水深火热当中。这次在海南亲眼所见,其实还蛮OK啦。”
刚刚读完中文研究所一年级的吴珮嫣说,这已经是她第二次来大陆了,上一次是到上海自行旅游,因为不像这一次有这么多的朋友交流,所以对上海更多的印象也只有繁华。相比之下,让她更留恋的是海南。
将祝福化作纪念永远珍藏
有个自称是购物狂的女孩,大家叫她的名字TP,买了一双写有“中国”“2008”字样的红色板鞋穿在脚上到处炫耀。同学们都打击地说,“到了2009年,你就不能穿啦!新鞋也就只能穿几个月了。”TP却很认真的说,这里有着对中国2008年的祝福,等到2009年就成为珍藏品了,“你们想买还买不到了呢。”(完)海南分社叶霖嘉 采 关向东签发
——“二00八年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海南闭营 屏东大学生顺利返台
作者 叶霖嘉
十日,琼台大学生共同参加的全国台联“二00八年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海南分营顺利闭营。上午,台湾屏东大学师生乘坐CZ3077次航班飞往香港,由香港返回台湾。
五天的相处,琼台两地的大学生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离别时,每个人都相互拥抱,执手相看泪眼彼此祝福,屏东大学应用数学系的蔡佩君说:“夏令营‘颠覆’了我对大陆的认识。”
蒋公与毛公当年的“同等待遇”
经过交流,大学生们“惊讶”地发现,两岸历史教科书关于近现代历史的表述方法很不同。屏东大学蔡佩君介绍说,她父母那一辈,在台湾每每提到“蒋中正”这三个字,总不免要将“蒋公”神化一番。而当年在内地,毛泽东同样被人们当做神一样敬仰着。
两岸隔绝的现实,在上一代年轻人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的烙印。
年轻一代交往更多和谐之音
新一代的两岸年轻人,更多关心的是台湾和内地的相互交流和联系。在他们的身上,两岸有了更多的和谐之音。
谈及刚刚开通的周末两岸包机话题,几个屏东大学的女孩子说,以前台湾人来大陆比较容易一些。如今,大陆人有了更多了解台湾的机会。“我们来看看真实的大陆,你们也去看看真实的台湾,这样多好!”
他们说,很喜欢两岸相互来往,比如文化、经济、贸易等等,但却不喜欢和大陆人谈论政治:“政治总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每每谈起怕伤害彼此的感情。”不过,对于将来两岸的大融合,他们充满了希望。
夏令营“颠覆”了对大陆的认识
屏东大学应用数学系的蔡佩君说:“这次来海南,完全‘颠覆’了我以往对大陆的认识哦。以前总是听说大陆的同胞生活得很艰苦,每天都处在水深火热当中。这次在海南亲眼所见,其实还蛮OK啦。”
刚刚读完中文研究所一年级的吴珮嫣说,这已经是她第二次来大陆了,上一次是到上海自行旅游,因为不像这一次有这么多的朋友交流,所以对上海更多的印象也只有繁华。相比之下,让她更留恋的是海南。
将祝福化作纪念永远珍藏
有个自称是购物狂的女孩,大家叫她的名字TP,买了一双写有“中国”“2008”字样的红色板鞋穿在脚上到处炫耀。同学们都打击地说,“到了2009年,你就不能穿啦!新鞋也就只能穿几个月了。”TP却很认真的说,这里有着对中国2008年的祝福,等到2009年就成为珍藏品了,“你们想买还买不到了呢。”(完)海南分社叶霖嘉 采 关向东签发
歸去來兮
K,
Mayboy返滇前晚用的的煙缸,小女子舍不得清。他的煙蒂煙灰,靜靜的躺在藍色景泰藍的小煙缸里,在書房的書架上,陪著俺。
昨晚,有事,電話MAYBOY,沒有接,兩個手機都沒接,QQ在線不見人。有點悵悵然。
及子夜,電話響了,是他吶。接起,沙——沙——沙——,無人言語。
小女子笑曰:說話啊。
還是,沙——沙——沙——。
小女子急了:是你嗎?說話啊——。
還是,沙——沙——沙——。
肥仔聽見了,從臥房來書房:喂喂,老爸——。
還是,沙——沙——沙——。
如是,四分半。
肥仔要掛,小女子急壞了:千萬別掛,你爸在鄉下,會不會有事啊,他不說話而來電,是不是不能說話??
用手機撥通另一個電話,人家接起:喂——
眼淚唰的下來:哎呀,您老兄終于接電話了!咋給我們電話,又不出聲呢?嚇死俺啦——!
mayboy:什麼?哎呀,手機自動撥你的號了。別急,別急,我沒事,好好的。你們好吧——?
唉,當年倆人誰出差,到時一個電話,回來一個報告,就夠了。哪里怎么牽掛?
怎么?越長越沒出息啦。恨自己。
舶來香煙
文章日期:2008年7月10日
【明報專訊】朋友遠遊帶回來的香煙,寄託了思念,更是明知有害無益的溺寵。
別國的香煙在本土日差的空氣中燃點,味道稍遜,成了旅行與「出走」的借代,不安此城、無力逃卻,一呼、一吸期間是無人懂得的失語,只剩熄滅的煙和灰燼。
抽光了還保留的小小紙煙包,正是機器複製時代中最早的廣告與「國際品牌」形式,落在世界各處的演繹。煙包設計的講究、印刷成本之耗費,旨在能於煙檔的陳櫥架上突圍而出,爭奪吸煙者煙癮發作一刻的垂注,與重認。重認自己慣抽的香煙牌子,就是一種生物性癮症,已經不覺置換成個性的表達,一種檔次的香煙就是一種人格的打扮,無濾嘴駱駝、零點一毫克的超醇健牌,就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種男人或女人,及其共同的沉悶時光。
當旅途中人,在明信片的風光中經過一處路邊小攤,或於車站、機場匆忙作別的幾步路程中,竟然想到一個二個抽煙的朋友,入境限制攜帶三包,小家氣之禮成了思念的信物,與「Token」的古義接近──從前男人為宗主出征,女人會從家裏拿一隻心愛的小碟,打破成兩片,一塊給男人、一塊自己留。他日男人戰勝、戰敗歸來,兩個碎片方可重圓。這個典故的浪漫之處不在於「重圓」,而是男人在兵荒馬亂的軍旅生活、女人在枯燥細瑣的日常庶務中,如何保存一塊碎片,不要再破損下去,並且想像其完整。
旅人的浪漫,則在於必須返回,一切與離去以前沒啥分別,卻得相信「旅行的意義」。[李智良 曾著《白瓷》,在噪喧中泅泳九年,換氣之間始發見溫柔若水,新著《房間》]
Mayboy返滇前晚用的的煙缸,小女子舍不得清。他的煙蒂煙灰,靜靜的躺在藍色景泰藍的小煙缸里,在書房的書架上,陪著俺。
昨晚,有事,電話MAYBOY,沒有接,兩個手機都沒接,QQ在線不見人。有點悵悵然。
及子夜,電話響了,是他吶。接起,沙——沙——沙——,無人言語。
小女子笑曰:說話啊。
還是,沙——沙——沙——。
小女子急了:是你嗎?說話啊——。
還是,沙——沙——沙——。
肥仔聽見了,從臥房來書房:喂喂,老爸——。
還是,沙——沙——沙——。
如是,四分半。
肥仔要掛,小女子急壞了:千萬別掛,你爸在鄉下,會不會有事啊,他不說話而來電,是不是不能說話??
用手機撥通另一個電話,人家接起:喂——
眼淚唰的下來:哎呀,您老兄終于接電話了!咋給我們電話,又不出聲呢?嚇死俺啦——!
mayboy:什麼?哎呀,手機自動撥你的號了。別急,別急,我沒事,好好的。你們好吧——?
唉,當年倆人誰出差,到時一個電話,回來一個報告,就夠了。哪里怎么牽掛?
怎么?越長越沒出息啦。恨自己。
舶來香煙
文章日期:2008年7月10日
【明報專訊】朋友遠遊帶回來的香煙,寄託了思念,更是明知有害無益的溺寵。
別國的香煙在本土日差的空氣中燃點,味道稍遜,成了旅行與「出走」的借代,不安此城、無力逃卻,一呼、一吸期間是無人懂得的失語,只剩熄滅的煙和灰燼。
抽光了還保留的小小紙煙包,正是機器複製時代中最早的廣告與「國際品牌」形式,落在世界各處的演繹。煙包設計的講究、印刷成本之耗費,旨在能於煙檔的陳櫥架上突圍而出,爭奪吸煙者煙癮發作一刻的垂注,與重認。重認自己慣抽的香煙牌子,就是一種生物性癮症,已經不覺置換成個性的表達,一種檔次的香煙就是一種人格的打扮,無濾嘴駱駝、零點一毫克的超醇健牌,就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種男人或女人,及其共同的沉悶時光。
當旅途中人,在明信片的風光中經過一處路邊小攤,或於車站、機場匆忙作別的幾步路程中,竟然想到一個二個抽煙的朋友,入境限制攜帶三包,小家氣之禮成了思念的信物,與「Token」的古義接近──從前男人為宗主出征,女人會從家裏拿一隻心愛的小碟,打破成兩片,一塊給男人、一塊自己留。他日男人戰勝、戰敗歸來,兩個碎片方可重圓。這個典故的浪漫之處不在於「重圓」,而是男人在兵荒馬亂的軍旅生活、女人在枯燥細瑣的日常庶務中,如何保存一塊碎片,不要再破損下去,並且想像其完整。
旅人的浪漫,則在於必須返回,一切與離去以前沒啥分別,卻得相信「旅行的意義」。[李智良 曾著《白瓷》,在噪喧中泅泳九年,換氣之間始發見溫柔若水,新著《房間》]
八卦八卦男女
K,
阿寬可惡! Clara Chan過癮!
快說,今兒誰最可恨,該殺?
順便請問,晚上的PARTY在哪兒?
寫到這兒,接到平妖精的來電,報告去清華進修政府發言人課程歸來,向小女子報到!那么,明晚將有“女人會”啦。琢磨,帶啥酒去,和兩位姐姐玩兒;))
借杨 先吉言,收到二哥的邀请,他的崽子今日返琼,约了俺和肥仔去欢迎PARTY:)
太早定對錯
文章日期:2008年7月10日
【明報專訊】談論男人的行為心態時,女人最常犯的毛病是過早用對錯來評定。但講女人本身時,她們絕不會如此。
舉最簡單例子,如果說當男人與女人關係穩定後,男人便不像以前一樣對她好,像一個獵人捉到獵物後不可能得閒在家中放出來再捕獵一番,女人聽後一定無名火起:「你怎可以把女人當成男人的獵物?」
但討論女人,說她們情緒化要求多會影響男人對她們的感覺,反應會是:「這就是女人嘛!」對男人,她們很少接受這一句:「這就是男人嘛,本性如此,愛就愛,接受不了可以不愛。」
必須同意一點,是男人比女人願意偽裝,特別在掩藏女人接受不了的本性方面。
連「一生只愛你一個」這種與男人本性有極大衝突的話也說得出,實在無話可說。不明白為何女人不會向男人說「一生只愛你一個」,最合理解釋是男人不覺得很動聽。
「從來沒見過像你這樣美麗的女人」這種讚美之不合理,女人完全不會用對錯來評論,只是欣然接受。我認為這句話用在「森林之王」泰山第一次見女主角阿珍才是最合理,因為之前他未見過女人,只見過其他動物的雌性。
坦白揭示男人的心態行為,不代表這一切都要女人全部認同,或認為是全對的,其實男女都會做一 些自己明知不對的事。
要了解男人,請先放下對錯標準,試試體會一下雄性激素在他們體內產生女人不是太明白的作用。
一般女人只是簡單地把男人做對她們不起的事情,歸納為無力抵抗誘惑,她們對男人的了解也只局限於此。
[阿寬 ahhfoon@yahoo.com]
******
男女通殺
文章日期:2008年7月10日
【明報專訊】電影《殺神特工》的賣點之一,是安祖蓮娜祖莉的型。舉手投足都型到飛起,配合她天生一副惹火身材,那種既tough且sexy的形象,環顧荷李活,確實無人能及。
一個深入民心的形象,對吃群眾飯的人來說,至為重要。誰要面目模糊的人來當偶像,沒有賣點就沒有號召力。在現實之極的荷李活生存,票房就是一切。當然,能否冒出頭來也得看演員造化。像安祖蓮娜祖莉,自《忽然奪網》始,然後是一系列的《盜墓者羅拉》,及至《史密夫決戰史密妻》,她都在,入型入格地經營其性感硬女子形象。正因為她有一種個性自信美,就跟世俗眼光所看的典型美女,變得與別不同,成功突圍。
有理由相信,安祖蓮娜祖莉深諳市場學,早早為自己找到市場定位。美女講貴氣,要她跟Grace Kelly比一定輸硬。五官呢,擠在一起更有點女生男相的味道。有趣的是,當所有元素加在一起,配搭卻又那麼挑逗人心,在自信的英氣間散發濃濃女人味。她就是知道,什麼樣的女人最叫男人心癢難耐。
很多女人都夢想能當安祖蓮娜祖莉,像她曾演出的史密妻一角,就是不少女人一生夢寐以求的狀態。早上可以很溫柔賢淑地在廚房中為丈夫煮早餐,轉個身換好行裝就出外瀟灑的殺幾個人,回家以後就換好性感晚禮服跟丈夫漂漂亮亮的往party去。畢竟,世上能將家庭與事業都處理得頭頭是道的女人何其少,裙拉褲甩的多,都怪當今世上男人太不濟所致。
儘管張愛玲說過天下間所有女人都是同行,「同行相妒」,但安祖蓮娜祖莉有本事連女人都取悅得來,這位女子也不簡單。
[Clara Chan]
××××
酒醉友情夜
文章日期:2008年7月10日
【明報專訊】人與人之間相處需要愛,愛即情。
我們愛家人,因此有親情;我們愛伴侶,因此有愛情;我們愛朋友,因此有友情,而友情往往在戀人外出公幹時,最能夠體現。
戀人外出公幹,因而找朋友過一個寂寞的晚上。三個人,中國餐館,一套二人套餐,吃個飽滿。有戀人,不代表不會寂寞,三伙寂寞人,晚飯後,繼續找樂子。
突然之間,覺得有朋友真好。要是沒有了朋友,我們的戀愛關係出現些少傷口,便不知道如何訴。親暱的朋友可以無所不談,談笑風生,嘻嘻哈哈都可以,這是愛情不能給的。
愛情不能代替友情,友情也不能代替愛情。
擁有友情,便花費友情吧,盡情的花,活個開心友誼夜。
如果愛情是朱古力,友情便是雪糕。三個人,雪糕店,三杯各「色」各樣的味道,一樣甜到入心。
友情是不醉無歸,愛情卻是酒不醉人人自醉。三個人,新興酒吧餐廳,兩杯雞尾酒一杯白酒,美人美景,拋開煩憂。與友把酒言歡,暢所欲言,試問愛情如何給?
縱然明白友情與愛情同樣可以毫無因由而消逝,一夜過後,各散東西,但我不怕友情無疾而終,起碼這夜確確實實存在過,我們一起嘗甜過,喝醉過,共同享受過璀璨的一夜。
人之情變幻莫測,要離,要走,握也握不住,捉也捉不緊。如何都好,心態如對待愛情那樣,只求愛過。
[楊達江]
vipfahq
阿寬可惡! Clara Chan過癮!
快說,今兒誰最可恨,該殺?
順便請問,晚上的PARTY在哪兒?
寫到這兒,接到平妖精的來電,報告去清華進修政府發言人課程歸來,向小女子報到!那么,明晚將有“女人會”啦。琢磨,帶啥酒去,和兩位姐姐玩兒;))
借杨 先吉言,收到二哥的邀请,他的崽子今日返琼,约了俺和肥仔去欢迎PARTY:)
太早定對錯
文章日期:2008年7月10日
【明報專訊】談論男人的行為心態時,女人最常犯的毛病是過早用對錯來評定。但講女人本身時,她們絕不會如此。
舉最簡單例子,如果說當男人與女人關係穩定後,男人便不像以前一樣對她好,像一個獵人捉到獵物後不可能得閒在家中放出來再捕獵一番,女人聽後一定無名火起:「你怎可以把女人當成男人的獵物?」
但討論女人,說她們情緒化要求多會影響男人對她們的感覺,反應會是:「這就是女人嘛!」對男人,她們很少接受這一句:「這就是男人嘛,本性如此,愛就愛,接受不了可以不愛。」
必須同意一點,是男人比女人願意偽裝,特別在掩藏女人接受不了的本性方面。
連「一生只愛你一個」這種與男人本性有極大衝突的話也說得出,實在無話可說。不明白為何女人不會向男人說「一生只愛你一個」,最合理解釋是男人不覺得很動聽。
「從來沒見過像你這樣美麗的女人」這種讚美之不合理,女人完全不會用對錯來評論,只是欣然接受。我認為這句話用在「森林之王」泰山第一次見女主角阿珍才是最合理,因為之前他未見過女人,只見過其他動物的雌性。
坦白揭示男人的心態行為,不代表這一切都要女人全部認同,或認為是全對的,其實男女都會做一 些自己明知不對的事。
要了解男人,請先放下對錯標準,試試體會一下雄性激素在他們體內產生女人不是太明白的作用。
一般女人只是簡單地把男人做對她們不起的事情,歸納為無力抵抗誘惑,她們對男人的了解也只局限於此。
[阿寬 ahhfoon@yahoo.com]
******
男女通殺
文章日期:2008年7月10日
【明報專訊】電影《殺神特工》的賣點之一,是安祖蓮娜祖莉的型。舉手投足都型到飛起,配合她天生一副惹火身材,那種既tough且sexy的形象,環顧荷李活,確實無人能及。
一個深入民心的形象,對吃群眾飯的人來說,至為重要。誰要面目模糊的人來當偶像,沒有賣點就沒有號召力。在現實之極的荷李活生存,票房就是一切。當然,能否冒出頭來也得看演員造化。像安祖蓮娜祖莉,自《忽然奪網》始,然後是一系列的《盜墓者羅拉》,及至《史密夫決戰史密妻》,她都在,入型入格地經營其性感硬女子形象。正因為她有一種個性自信美,就跟世俗眼光所看的典型美女,變得與別不同,成功突圍。
有理由相信,安祖蓮娜祖莉深諳市場學,早早為自己找到市場定位。美女講貴氣,要她跟Grace Kelly比一定輸硬。五官呢,擠在一起更有點女生男相的味道。有趣的是,當所有元素加在一起,配搭卻又那麼挑逗人心,在自信的英氣間散發濃濃女人味。她就是知道,什麼樣的女人最叫男人心癢難耐。
很多女人都夢想能當安祖蓮娜祖莉,像她曾演出的史密妻一角,就是不少女人一生夢寐以求的狀態。早上可以很溫柔賢淑地在廚房中為丈夫煮早餐,轉個身換好行裝就出外瀟灑的殺幾個人,回家以後就換好性感晚禮服跟丈夫漂漂亮亮的往party去。畢竟,世上能將家庭與事業都處理得頭頭是道的女人何其少,裙拉褲甩的多,都怪當今世上男人太不濟所致。
儘管張愛玲說過天下間所有女人都是同行,「同行相妒」,但安祖蓮娜祖莉有本事連女人都取悅得來,這位女子也不簡單。
[Clara Chan]
××××
酒醉友情夜
文章日期:2008年7月10日
【明報專訊】人與人之間相處需要愛,愛即情。
我們愛家人,因此有親情;我們愛伴侶,因此有愛情;我們愛朋友,因此有友情,而友情往往在戀人外出公幹時,最能夠體現。
戀人外出公幹,因而找朋友過一個寂寞的晚上。三個人,中國餐館,一套二人套餐,吃個飽滿。有戀人,不代表不會寂寞,三伙寂寞人,晚飯後,繼續找樂子。
突然之間,覺得有朋友真好。要是沒有了朋友,我們的戀愛關係出現些少傷口,便不知道如何訴。親暱的朋友可以無所不談,談笑風生,嘻嘻哈哈都可以,這是愛情不能給的。
愛情不能代替友情,友情也不能代替愛情。
擁有友情,便花費友情吧,盡情的花,活個開心友誼夜。
如果愛情是朱古力,友情便是雪糕。三個人,雪糕店,三杯各「色」各樣的味道,一樣甜到入心。
友情是不醉無歸,愛情卻是酒不醉人人自醉。三個人,新興酒吧餐廳,兩杯雞尾酒一杯白酒,美人美景,拋開煩憂。與友把酒言歡,暢所欲言,試問愛情如何給?
縱然明白友情與愛情同樣可以毫無因由而消逝,一夜過後,各散東西,但我不怕友情無疾而終,起碼這夜確確實實存在過,我們一起嘗甜過,喝醉過,共同享受過璀璨的一夜。
人之情變幻莫測,要離,要走,握也握不住,捉也捉不緊。如何都好,心態如對待愛情那樣,只求愛過。
[楊達江]
vipfahq
a link.沈復《浮生六記之閨房記樂》
K,
公司的小同事們,紛紛在職進修。
小技術在讀華南師大的中文系遠程課程,今日領書回來,大家紛紛圍上去看。“哇——訓話學!!”有同事驚嘆道。
小女子聽了蹊蹺,也過去翻翻:哈哈哈,此“訓話”,非彼“訓話”,乃訓詁學也!非有專門師傅領進門不可,自修起來可是難度大大的——
當年,小女子與MAYBOY是南大中文系八四級,八十來個同學中,不到十名報讀“訓詁學”學分者,且堅持讀下來了。
只記得,當時進入南大,陳爺爺和父親告知:中文系有兩門課,非拜師學不到手,一曰古代漢語閱讀與寫作,一曰訓詁學,還得從名師為佳。于是,小女子聽話,遇到學校發出課程單,即刻報讀。
真的是好難的課程,非耐心“識字”不可。
師傅李開,一肚子字詞句章,卻有點口訥,于是訓詁學的課堂以板書為主,我等跟著從頭抄到尾,一個學期下來,厚厚一本筆記。全是中國字的來歷啊!!
回想起來,李師讀字方法,類似于錢鍾書的《管錐篇》。無一字無出處,還有它歷朝歷代的延伸含義,比說文解字有更長的源流。有時候,一堂課,識一個字。俺們,從此學到了如何認字的手藝。好像,小女子比張大春識字,來的路子更正點啊:))
翻看小技術的教材,感興趣其中的《明清小說名篇箋評》,讀到沈復《浮生六記之閨房記樂》,覺得有趣。古人也好八卦男女啊:))
公司的小同事們,紛紛在職進修。
小技術在讀華南師大的中文系遠程課程,今日領書回來,大家紛紛圍上去看。“哇——訓話學!!”有同事驚嘆道。
小女子聽了蹊蹺,也過去翻翻:哈哈哈,此“訓話”,非彼“訓話”,乃訓詁學也!非有專門師傅領進門不可,自修起來可是難度大大的——
當年,小女子與MAYBOY是南大中文系八四級,八十來個同學中,不到十名報讀“訓詁學”學分者,且堅持讀下來了。
只記得,當時進入南大,陳爺爺和父親告知:中文系有兩門課,非拜師學不到手,一曰古代漢語閱讀與寫作,一曰訓詁學,還得從名師為佳。于是,小女子聽話,遇到學校發出課程單,即刻報讀。
真的是好難的課程,非耐心“識字”不可。
師傅李開,一肚子字詞句章,卻有點口訥,于是訓詁學的課堂以板書為主,我等跟著從頭抄到尾,一個學期下來,厚厚一本筆記。全是中國字的來歷啊!!
回想起來,李師讀字方法,類似于錢鍾書的《管錐篇》。無一字無出處,還有它歷朝歷代的延伸含義,比說文解字有更長的源流。有時候,一堂課,識一個字。俺們,從此學到了如何認字的手藝。好像,小女子比張大春識字,來的路子更正點啊:))
翻看小技術的教材,感興趣其中的《明清小說名篇箋評》,讀到沈復《浮生六記之閨房記樂》,覺得有趣。古人也好八卦男女啊:))
7/09/2008
法第一夫人出书讲述总统罗曼史
法第一夫人出书讲述总统罗曼史
文匯讀書周報2008-06-13
作者:蔡愫颖
■特约撰稿蔡愫颖报道
本报讯 近日,法国第一夫人卡尔拉·布吕尼-萨科齐出版了一本新书《卡尔拉与尼古拉:真实的历史》,书中讲述了她与现任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的罗曼史,并在书中尤为称赞总统先生令人惊奇的智慧。
“我从未想到会遇到如此活泼风趣的一个人。他强健的体魄、无穷的魅力和智慧吸引了我,他聪明得就好像一个人同时拥有了五六个人的大脑那样,”这位第一夫人在她刚刚问世的新书中这样写道:“我从来不与傻瓜打交道,我所认识的都是智者。但是他也的确是我见过的思维最为敏捷的人了,而且他的记忆力也非常好。”
书中提到这对“第一夫妇”是在2007年11月13日由广告代理商雅克·塞戈拉举办的晚宴上相识:“赴宴之前我就知道这是一次安排好的约会,参加晚宴的六个人当中有两对夫妇,只有我跟他两个人是单身,这实在是太明显了。”之后不久,总统先生便向她求婚。
卡尔拉·布吕尼在书中还提到,尽管她现在是第一夫人,需要履行很多第一夫人应该履行的职责,但她依然不会放弃自己原来作为一个歌手的身份。“我并不打算换职业,我成为了第一夫人,但这并不是我的职业,我不会因为我的婚姻和身份上的改变而放弃自己原来的职业。”
然而她也宣布不再登台表演,而是要尽最大努力帮助自己的丈夫:“我常常为他担忧,他的工作令人无法想象的繁重,所以我会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来帮助他。”她表示将通过照顾自己丈夫的生活起居和身体保健来帮助他更好地完成作为总统的工作,直到有一天他退出政坛。“他其实和普通人是一样的,有时候也有点小癖好,比如喜欢随身带着小石块。但他真的是个十分随和的人,只要有一丝阳光便会觉得生活是美好的。”
a link:吴新雷:浙江三大昆曲支派初探
K,
喏,這就是小女子的論文指導老師——吳新雷教授。到系里的網站看,老師已經退休了。
心里一直很感謝老師,允我鉆進“阮大才子”的世界,玩了兩年;心里也很愧疚,吳老師當年力薦小女子進江蘇省昆藝術研究所,哪知小女子為了會MAYBOY,竟然“半途而廢”了。
實話說,自從離開昆劇院,十八年沒敢回老師處,心虛得很。
五月間,去院里,聽柯軍院長說,未來五年省昆想整理四百個折子出來,當真有點沖動想回去呢。只是不知道,人生是否真有“還魂術”呢?
其實細想,小女子先接受了學院派的昆曲藝術研究的培訓,之后進入省昆又與演技派老師廝磨,還是有些優勢的呢。不妨,也可是考慮松散式的合作呵。
有點在說夢了……
喏,這就是小女子的論文指導老師——吳新雷教授。到系里的網站看,老師已經退休了。
心里一直很感謝老師,允我鉆進“阮大才子”的世界,玩了兩年;心里也很愧疚,吳老師當年力薦小女子進江蘇省昆藝術研究所,哪知小女子為了會MAYBOY,竟然“半途而廢”了。
實話說,自從離開昆劇院,十八年沒敢回老師處,心虛得很。
五月間,去院里,聽柯軍院長說,未來五年省昆想整理四百個折子出來,當真有點沖動想回去呢。只是不知道,人生是否真有“還魂術”呢?
其實細想,小女子先接受了學院派的昆曲藝術研究的培訓,之后進入省昆又與演技派老師廝磨,還是有些優勢的呢。不妨,也可是考慮松散式的合作呵。
有點在說夢了……
a link:赵瑞蕻:西南联大忆旧
K,
赵瑞蕻先生,也是八十年代南大校園的大師之一。小女子就是讀趙先生翻譯的《紅與黑》,認識了那個于連。
趙師那時是外文系的教授,中文系的我們從來無緣聽他的課。小女子和趙先生的幾次謀面,都是在北京西路宿舍區。他的宿舍,離陳瘦竹爺爺的不遠,印象中陳爺爺在一幢教授樓的二樓,而趙家則是斜對面的一樓。有一個小小的花園,從鏤空磚的圍墻外,隱隱可以見滿庭花木。
趙與陳是好友,印象中趙身型極其清矍,至老也是半長發,白發,飄逸得緊,看人時目光專注,聲音微微啞,語速挺快,輔以動作,敏捷一類。不記得是怎樣的場合了,聽趙先生朗誦過一首詩歌,聲方起,即抓人。心,跟著他的語音動作高低起伏,以至于忘了作者為誰:((今日想來,這大概就是所謂浪漫主義吧。
不知為何,總以為我們的英文女老師和趙先生是“一家人”。很美人胚子的那一類,愛淺笑,話音、動作都極其輕巧,從未發過火,我們班男孩子因此英文成績都不錯。
小女子,則第一次感覺到“女人香”。印象中,英文老師當年著淺色窄口小西褲,類似今日七分褲,露出一截細白的腳裸,夏日赤腳登一雙簡潔的白皮船鞋,好看極了。
當年,內地剛剛開放,服裝流行如風,刮得人站不住,不是牛仔褲,就是喇叭褲,就是很“費布”的那一類,看到英語老師那么熨帖的小裁剪,才隱隱約約感到,女人的美,其實是天然簡潔為好,不用叮叮掛卦:)所以哈,小女子至今,也還是“裸頸”、“裸耳”、“裸腕”,倒是很在意皮膚是否干凈清爽,不能疙疙瘩瘩有“異味”哈:))
心里,還是想留著原先對兩位老師關係的“模糊”印象,覺得才子佳人得很順眼,不想弄清事實。(很不記者呵:)))
這個博客的博主王希杰老師,當時為我們中文系八四級開“現代語言學課”,很精準地研究學問的一位師傅。那么小女子們,是否也可以說是“弟子的弟子的弟子”?寫了,又覺得沒必要。http://i.cn.yahoo.com/wangxijie31/blog/p_3005/?sc=8
呵呵,今日又回南大,好開心:))
赵瑞蕻先生,也是八十年代南大校園的大師之一。小女子就是讀趙先生翻譯的《紅與黑》,認識了那個于連。
趙師那時是外文系的教授,中文系的我們從來無緣聽他的課。小女子和趙先生的幾次謀面,都是在北京西路宿舍區。他的宿舍,離陳瘦竹爺爺的不遠,印象中陳爺爺在一幢教授樓的二樓,而趙家則是斜對面的一樓。有一個小小的花園,從鏤空磚的圍墻外,隱隱可以見滿庭花木。
趙與陳是好友,印象中趙身型極其清矍,至老也是半長發,白發,飄逸得緊,看人時目光專注,聲音微微啞,語速挺快,輔以動作,敏捷一類。不記得是怎樣的場合了,聽趙先生朗誦過一首詩歌,聲方起,即抓人。心,跟著他的語音動作高低起伏,以至于忘了作者為誰:((今日想來,這大概就是所謂浪漫主義吧。
不知為何,總以為我們的英文女老師和趙先生是“一家人”。很美人胚子的那一類,愛淺笑,話音、動作都極其輕巧,從未發過火,我們班男孩子因此英文成績都不錯。
小女子,則第一次感覺到“女人香”。印象中,英文老師當年著淺色窄口小西褲,類似今日七分褲,露出一截細白的腳裸,夏日赤腳登一雙簡潔的白皮船鞋,好看極了。
當年,內地剛剛開放,服裝流行如風,刮得人站不住,不是牛仔褲,就是喇叭褲,就是很“費布”的那一類,看到英語老師那么熨帖的小裁剪,才隱隱約約感到,女人的美,其實是天然簡潔為好,不用叮叮掛卦:)所以哈,小女子至今,也還是“裸頸”、“裸耳”、“裸腕”,倒是很在意皮膚是否干凈清爽,不能疙疙瘩瘩有“異味”哈:))
心里,還是想留著原先對兩位老師關係的“模糊”印象,覺得才子佳人得很順眼,不想弄清事實。(很不記者呵:)))
這個博客的博主王希杰老師,當時為我們中文系八四級開“現代語言學課”,很精準地研究學問的一位師傅。那么小女子們,是否也可以說是“弟子的弟子的弟子”?寫了,又覺得沒必要。http://i.cn.yahoo.com/wangxijie31/blog/p_3005/?sc=8
呵呵,今日又回南大,好開心:))
陈虹写父亲陈白尘(南京大学中文系老主任)
K,
因為有陳白塵教授,南大中文系戲劇專業在國內圈子里還是赫赫有名的。
當年MAYBOY參加中文系戲劇社演出陳老師的《升官圖》http://www.5156edu.com/page/08-02-05/31027.html,出演反派財政局長潘月亭,演的又狠又奸,讓人恨死了:))不過,他的那身深色條紋西服還是俺建議換成淺色的,從一個電視劇組“汪精衛”那里討來的西褲吊帶,至今也還掛在他的衣柜一角兒。又是讓肥仔郁悶的我家的一個“吊帶哥哥”:))
舊物件兒
新小孩兒
如今想來,小女子八十年代入讀的南京大學,是一個還有大師的年代。
五月回江南,帶肥仔去南京博物院(原中央博物院),尋找逝去的歲月,遇到一個雕刻展,其中就有我讀書時的名譽校長匡亞明先生的頭像,老校長是孔子研究專家,他的《孔子評傳》是孔子研究必讀書目之一。因為老校長喜歡昆曲,才有江蘇省昆劇院常來南大的折子戲演出,才有白先勇的昆曲講座,小女子才和昆曲結上“半生緣”。
呵呵,別看小女子平時調皮,那日見了老校長,哪怕是雕像,合影也是老老實實,規規矩矩的:)
看到網上說,江蘇戲劇界在紀念陳老百歲冥誕,小女子這也湊湊熱鬧了。
松柏岁寒心
2008-07-04 作者:陈虹
——写在父亲陈白尘一百诞辰之际
■陈虹
父亲如果还活着,今年整整100岁了。
不知怎的,每当想起他,眼前总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岁寒图》:狂风呼啸,大雪纷飞;松柏挺立,郁郁苍翠。大树下站着一个人,一个书生,面对着雪虐风饕的天宇,他伸出双臂,高声呼叫:“我寻找在这酷烈的严冬里的耐寒的人物!”
1944年岁末,36岁的父亲为他刚刚完稿的剧本《岁寒图》写下了《代序》——“冬夜还很长,而在此时此地号召耐寒的气节,这正是我们对于每一个抗战之人最高的也是最低的要求!”……窗外风雪交加,窗内青灯孤影,他在聆听空谷中的回声,他在寻找人世间的知音。
那一夜很长很长。
那一夜也很冷很冷。
后来,有一位年轻人曾好奇地问过父亲:“你取名‘白尘’,是否有看破‘红尘’之意?”父亲大笑起来,连忙摆手说没有任何的联系。
“红尘”之说,未免带有佛家的色彩,父亲不信宗教。但是1944年的那声呼喊,似乎成了他不祥的“谶语”——父亲的一生竟与“风雪”结了伴。老友阿甲说他是:“坎坷踏尘世,执笔到白头。”这是指他的人生道路。学者董健则总结为:“他往往处在一种‘夹缝’之中:右倾势力把他当成左派;‘左’倾势力把他当成右派。”这是指他的创作历程。
父亲究竟属于什么“派”,连他自己也搞不清楚,他似乎也不愿为此而花费脑筋。他只想做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文人”,一名“执笔到白头”的作家,也就是他所说的“在酷烈的严冬里的耐寒的人物”。他说了:“是他们在真正地维护着抗战,是他们为天地间留下了正气,是他们为这芸芸众生判明真正的是非善恶,为今日立下了真正的道德标准。”
然而不曾想,这个剧本当年在重庆上演时,竟遭到某位权威人士的批评:“我觉得忠贞自守并不是这个社会的抗毒素,也不是它的药方。……要想不被黑暗所征服,所粉碎,就必须勇敢地站起来与黑暗作战,征服它,粉碎它!”父亲哑然了,他不能不承认这一意见的尖锐与深刻——毕竟奋起抗争是那个时代的精神与需要。但是对于一位知识分子来说,又岂能没有自己的操守和信仰,他无法割舍内心深处的尊奉与追求……
那是到了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邀请部分作家自编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集。那天也正值岁末,也同样是一个天寒地冻的日子,父亲终于完成了选编与校对的任务,他站起身来,搓了搓手,然后提起毛笔,似乎连想都没有想,便在那摞书稿的封面上写下了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
“岁寒集”。
其实,当年何其芳对《岁寒图》的批评也并不完全准确——从父亲来说,他又何尝不曾“勇敢地站起来与黑暗作战”?
第一次,是在1926年。大革命的形势如火如荼,北伐军的声势一往无前。18岁的父亲再也无法平静地坐在教室里读书了,他一跃而起,参加了中国国民党,还在区分部里担任了一个小头头。他废寝忘食地工作,然而还不到一年的时间,革命却惨遭失败。他凄苦地形容自己:“就像被退潮的巨浪狠狠地摔在了沙滩上,孤寂而又荒凉……”
第二次,是在1932年。“九一八”事变与“一二八”事变的相继爆发。24岁的父亲再次投奔了革命——这次他选择的是中国共产党,而且还于共青团江苏淮(阴)盐(城)特委机关中担任了重要职务。于是乎废寝忘食的生活又开始了……然而,这一次的下场却更加悲惨——仅仅两个月的时间,特委机关即遭破坏,父亲被逮捕,判处了五年徒刑……
1982年春天,湖南的一家出版社决定出版一部作家们的回忆录——《我的第一本书》。父亲铺开稿纸,开门见山地写道:“我的第一本书是《曼陀罗集》,1933年至1935年写于镇江监狱中。”其实他当初的目的很简单——“我不能浑浑噩噩虚度这五年刑期!”不过,这样的“结果”倒是令左翼文学阵营很快便接纳了他,而他自己也颇为得意地说:“我不能不感谢国民党的监狱,它为上海文坛制造了一个所谓的‘亭子间作家’——自愿投奔到‘左联’大纛之下来的小卒。”
就这样,父亲不仅曾“勇敢地站起来与黑暗作战”,而且更在“勇敢地站起来与黑暗作战”之后投身于左翼文坛。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作战”的经历,竟一直持续了下去:从此之后,他的创作也同“严寒”结了缘,他的作品几乎无一不是诞生在风刀霜剑之下——话剧《升官图》,完成于国民党的疯狂搜捕之中,遭到监视的父亲不得不躲藏在一位地下党员的家里,他称之为“准囚室”,彻底失去了行动的自由;
电影《乌鸦与麻雀》的问世,正值蒋家王朝崩溃前最黑暗的时刻,父亲再次上了敌人的“黑名单”,不仅自己整天东躲西藏,就连稿本也只得塞进摄影棚的草堆里;
《牛棚日记》诞生在十年浩劫期间,作为“牛鬼蛇神”,父亲白天接受批斗,晚上栖息“牛棚”,直到夜深人静时,才敢悄悄取出来,记下那段荒谬的岁月;
历史剧《大风歌》,执笔于1975年,父亲被开除了党籍,申诉无望,平反无期,工资被冻结,职务被罢免,留给他的只剩下了一个“公民权”;
……
这究竟是父亲的“不幸”还是“幸”?——他与“严寒”形影不离;“严寒”铺就了他创作的道路,“严寒”也铸就了他作品的风格。
阿甲在为父亲书写“坎坷踏尘世,执笔到白头”这副挽联时,肯定是老泪纵横。那么董健在为父亲写下“他的创作往往处在一种‘夹缝’之中”时,又是一种什么心情呢?
那是1939年的春天,父亲完成了多幕剧《乱世男女》,他以“现实主义”的目光发现并揭露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内部,隐藏着一群只会空喊口号而无任何作为的冒牌“革命家”!父亲将这群人称作社会的渣滓,他说:“一个服务于现实的文学作者,是不该为了‘顾忌’而撒谎的。”
此时,距离抗战爆发,距离统一战线的建立,还不到两年的时间,不肯撒谎的父亲便首当其冲地陷入了重重的厄运之中:先是剧本遭到禁演,继之则是劈头盖脸的批评与指责——“作者是悲观主义者,眼中看到的只有黑暗。”“暴露太多,使人丧气,尤其是给前线将士看了,会动摇抗战的心理。”……
父亲急了:
“讳疾忌医,不是一个民族的美德!”——他诚恳地告诫人们。
“由于热爱光明,而对黑暗痛加鞭挞的,是暴露;专意夸张黑暗去掩盖光明的,是悲观,是投降。——我热爱光明!”——他坦诚地披露自己的胸襟。
这个剧本究竟是“左”了还是“右”了?直到一年之后,冯雪峰才为父亲说了句公道话:“我认为应该列入到作为我们文艺发展的标帜的好作品的行列里去,……作者是有胆量的,已经着眼到社会的矛盾。”这“胆量”二字,无疑是对父亲的赞誉;但这“胆量”二字,也无疑成为了父亲作品屡遭责难的原因。
他开始了“夹缝”中的写作——
《结婚进行曲》:“不现实!——我们除了读到讽刺以外,很少有别的东西。”
《岁寒图》:“忠贞自守并不能阻止这个社会的腐烂,更不能给这种腐烂的制造者以什么损害。”
《升官图》:“堕落的戏,堕落的人。”“一个色情的彩棚。”()当年中文系戏剧社演过这出陈老的戏,MAYBOY在其中担纲“反派”主角儿。)
《悬崖之恋》:“没有表现重大主题”,在“政治倾向”上出现了“后退”。
《大风歌》:“在黑暗残酷的古代宫廷斗争中,仅以正统思想为准则,贬低一姓,抬高一姓,有何积极意义?” ……
这些批评,有的来自右翼阵营,有的来自“左”倾势力;有的出自恶意攻击,有的出自善意指责。但不管如何,它们终于又让父亲结缘了另一种“严寒”——一种令他动辄得咎且又不容分辩的“严寒”。
其实,稍有一点政治头脑的人都会明白如何在斗争中保护自己。如果说父亲于解放前敢于揭露社会的黑暗,这尚可以“胆量”二字相誉的话;那么到了解放后他依然是“一如既往”,依然是“我行我素”,这就实在是“不合时宜”了。当然,他也曾缄过口,封过笔,但是艺术家的“良心”却又时时逼迫着他去直面社会,直面人生。于是乎,新的“夹缝”又形成了——“歌德派”乎?“缺德派”乎?他不懂得应该如何去“顺应”形势,他仍然生活在《岁寒图》的情景当中,仍然陶醉在笔下人物的精神当中,他仍然信奉着自己一贯的追求,仍然坚持着自己一贯的操守。于是乎,他的道路也只能依旧曲折下去……
父亲是个乐天派,这是谁都知道的,否则他又怎会于冰天雪地中呼唤“耐寒的人物”?又怎会于重重“夹缝”中坚持自己的写作?但早年的他却沉默寡语,极其内向。——那是他出狱后的第二年,无端地遭遇了一次诽谤,流言蜚语传遍上海滩:“陈白尘在巡捕房领取敌人的津贴!”刹那间,所有的左翼朋友都同他断绝了来往,所有的进步刊物都拒绝刊用他的稿件。父亲搞蒙了,他不知道这空穴来风缘何而起,只能攥着拳头四处去找造谣者算账。不曾想,好心人的批评也随之而来了:“这要怪你不曾清楚地表白自己。”父亲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他的回答是:“哓哓不休的自白并不一定有用处,要想洗去不白之冤,只有靠自己事实上的行动。”
于是他又一头钻进了亭子间,一心一意地要让人们看看他“事实上的行动”。其结果他不仅写成了《石达开的末路》,而且还创作出了一个新的剧本《金田村》。
——这就是父亲,坚持认为“哓哓不休的自白并不一定有用处”的父亲!他终于让我明白了:当年在国民党的监狱中,他为什么能够成为一名“囚徒作家”;后来在“四人帮”的迫害下,他又为什么能够写出《牛棚日记》与《大风歌》!
1995年三联书店的范用先生,将父亲于“文革”中留下的《牛棚日记》付梓出版了。它让众多读者看到了那段尘埃落定的历史,看到了中国文人艰难曲折的足迹。陈原先生读罢后慨然写道:“这真是一部激动人心的‘纪实文学’!作者陈白尘,著名的剧作家。如果他一生仅仅留下这一部作品,也够得上一位真正的作家,一位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作家了!”
遗憾的是,父亲没能等到这一天,也没能预料到此书能够带来如此的影响。当年他只是在日记本的末页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记于南京玄武湖畔、高云岭下、听梯楼之南窗前。时天寒岁暮,树木凋落,阴云沉沉,似有雪意,而庭中月季新芽待发,距立春不过一月矣!”
又是天寒岁暮,又是阴云沉沉。这时的父亲已被开除了党籍,就连高声呼喊的权力也没有了,他只能悄悄地在自己的“掌园”中栽下几株耐寒的月季,施肥,除草,浇水,剪枝……等待着它们于立春之后绽发出新的枝芽。
我曾经问过父亲:1944年岁末的那次呼唤——也就是创作《岁寒图》时的背景,究竟是怎样的呢?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抗日战争进入中期之后,负责中共南方局工作的周恩来经常召集各个剧团的主要编导人员开会,对大后方的戏剧运动做出指示和安排。一次,父亲在会上反映了这样一个问题:剧团中有少数人不能守穷,意志薄弱,出现了贪污的现象。他怕周公不相信,竟然打起赌来:“如果他们没有贪污,我愿赌上自己的脑袋!”坐在一旁的孙师毅也忍不住了:“没错,再加上我的脑袋!”周恩来大笑了起来,当即就这个话题给大家上了一课。他说:“对于我们的人民,应该更多地看到其善良的一面——在他们中间不是有很多忠贞自守的好人么?”
父亲说,他一下子醒悟了过来;而我,也似乎一下子明白了父亲的追求。
那是1986年,我为父亲编写了一部《年谱》。他读完之后没有说话,只是提起笔来,在1942年的这栏当中,补充了一段内容:“雾季临。同学某来访作说客,劝其拜一‘老头子’,以依靠国民党,怒斥之去。”——这种“小事”本可不必写在年谱里的,但是父亲偏偏要“耿耿于怀”,偏偏要“重墨书之”。
后来,据说父亲一直不肯原谅那位“同学某”,甚至在纪念田汉的座谈会上,当众指责他不配作田先生的弟子。这个故事是董健老师告诉我的,他非常钦佩父亲的正气,也非常钦佩父亲所写的《岁寒图》。他称这是一部“经典性的作品”,“它的精神内涵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顽强的、活泼的生命力,当它与当今社会现实相碰撞时仍能放出耀眼的火花,叫人觉得作者似乎在面对着‘今天’,面对着‘我们’,说出他心灵的感受。”
——这就是父亲的“忠贞自守”!当年他依靠着它,指导人们如何战胜种种“严寒”,为天地之间留下一片正气;如今他又依靠着它,告诉人们如何抵御种种诱惑,为文化园地留下一片绿洲。
1989年,父亲抱病写下了他的最后一篇散文——《他这样走过来》,以怀念他的故友、著名画家庞薰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回顾自己的一生,特别是进入新社会的历史时,都会叹息自己:‘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但每个人的‘这样’,究竟又是‘怎样’的呢?答案大不相同。”
作为“绝笔”,这岂不同样是在对自己发问么?岂不同样是要求自己做出明确的回答吗?——父亲将自己的呐喊留在了严冬的天空中,将自己的“这样”留在了他走过的每一个脚印上。
7/08/2008
轉發:关于老婆的使用说明书
关于老婆的使用说明书
【品名】妻子
【通用名】老婆
【化学名称】已婚女性
【成分】水、蛋白质、脂肪、核糖核酸、碳水化合物及少量矿物质,气味幽香。
【理化性质】酸性;可分为一价(嫁)、二价(嫁)、三价(嫁).......n价(嫁)。易溶于蜜语、甜言;遇钻石、名车、豪宅熔点降低,难溶于白丁。
【性状】本品为可乐状凹凸异性片,表面光洁,涂有各种化妆品、对钻石、铂金有强烈的亲和力;羞涩时泛红,生气时泛绿,随时间推移表面会出现黄斑,起绉,但不影响继续使用。
【功能主治】主治单身恐惧症,对失恋和相思病有明显效果,亦可用于烧淘洗买、带孩子。
【副作用】气管炎、耳根软、视疲劳、行为受阻等。严重不良反应者,可致皮肉损伤。
【用法用量】一生一片
【品名】妻子
【通用名】老婆
【化学名称】已婚女性
【成分】水、蛋白质、脂肪、核糖核酸、碳水化合物及少量矿物质,气味幽香。
【理化性质】酸性;可分为一价(嫁)、二价(嫁)、三价(嫁).......n价(嫁)。易溶于蜜语、甜言;遇钻石、名车、豪宅熔点降低,难溶于白丁。
【性状】本品为可乐状凹凸异性片,表面光洁,涂有各种化妆品、对钻石、铂金有强烈的亲和力;羞涩时泛红,生气时泛绿,随时间推移表面会出现黄斑,起绉,但不影响继续使用。
【功能主治】主治单身恐惧症,对失恋和相思病有明显效果,亦可用于烧淘洗买、带孩子。
【副作用】气管炎、耳根软、视疲劳、行为受阻等。严重不良反应者,可致皮肉损伤。
【用法用量】一生一片
7/07/2008
教育“三免一补”带来人生转机
教育“三免一补”带来人生转机
——走进国兴中学优秀少数民族高中生的真实生活
中新海南网7月7日电(叶霖嘉、付美斌)今日,记者来到海南省属重点中学——国兴中学,认识了一些来自贫困地区、享受海南省政府“三免一补”优惠政策的优秀少数民族高中生,了解他们今天“平淡”且来之不易的生活。
2005年秋季,海南省政府决定每年在省级重点中学(即海南中学和国兴中学)重点培养优秀少数民族高中生,并对其实行“三免一补”的优惠政策。凡是世居与户籍均在海南省的黎、苗、回等少数民族初中应届毕业生,每年按成绩择优录取高中一年级新生100名。这些优秀少数民族贫困高中生享受省重点中学入学“免交学费、课本费、住宿费和补助寄宿生活费”的政策,所需经费由省财政补贴,读学校相应补贴一定生活费。
第一批“三免一补”高中生毕业
唐晓东,海南陵水人。今年刚刚高三毕业,今日他填报的志愿是中国北京农业大学。这是一个皮肤黝黑的海南小伙子乐观活泼,爱笑,健谈。自2005年“三免一补”政策的实施以来,晓东是国兴中学享受这项政策的第一批毕业生的其中一个。
在晓东的家里,有姐姐和妹妹共三个孩子,父母都是农民,种田和养猪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海南的水稻大多都是一年三季,然而晓东的家乡由于严重缺水,水稻一年只能成熟一季,加上养的十头猪,一年下来,全家人的收入还不到五千元。因为家庭生活的困难,姐姐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就早早嫁人了,妹妹也因交不起学费放弃了就读中专的机会。而晓东是最幸运的,赶上了“三免一补”的政策,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意外”。
如今,晓东成了家里所有人的希望,不仅是父母在生吃俭用供其上大学,妹妹更是将每月打工赚来的钱分毫不动的给哥哥存起来。说到这里,晓东的眼睛有些湿润了,他低声说到:“这就是我的家人。虽然不知道上大学以后怎么办,不过我会少回家,多打工。”
2008年高考结束后,国兴中学除了一名学生转学和一名在动态调查中,因成绩下滑被撤消享受“三免一补”政策资格的学生外,剩下的48名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都已经顺利的毕业了。其中有27名学生成绩达到了本科提前第一批分数线。
给优秀少数民族生带来人生转机
家住白沙县阜龙乡的钟海芳今年已经高二了,同样的享受着“三免一补”的优惠政策。采访中,她再三感叹:这个政策真是给她和她的家庭带来了极大的帮助。据海芳介绍,她家住在一个很偏僻的山沟里,方圆几里内零星的分布着不到十户的人家。那里没有可以耕种的农田,也不方便大规模的养殖。家里仅靠父亲每天倒卖些青菜来维持生计。
海芳说,她上初中时有一个很好的小姐妹叫陈小容。在小容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改嫁了,是父亲把她和她的两个弟弟一手带大。父亲年迈且体弱多病,两个弟弟又小,小容不得不在收到国兴中学的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毅然穿着饭店服务员的衣服,没能去班主任老师家吃那顿毕业饭。据说,因为小容的成绩非常优秀,白沙镇的一所普通中学为小容提供了比“三免一补”更为优惠的条件。于是,上学、照顾弟弟和父亲、打工、料理农活、操持家务成了小容的全部生活。
海芳无奈的说,“如果不是因为家境,或许我们仍然可以一起在省级重点中学读书的。”
希望“三免一补”政策进县级高中
来自陵水的杨仁静告诉记者,她们每月的生活费大约在250元,虽然学校每个月也会有60元的生活补助,可是她的初中同班同学陈音波因为负担不起剩余的生活费,即便享受了“三免一补”政策,也还是没能上学。所以,她很希望有一天,在海南省的各个市县也会有“三免一补”的政策。这样,距离学生的家比较近,同学们每天可以回家吃饭或者带饭在学校吃。 一个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女孩子说,像我这种家庭还算过得去,但也在享受“三免一补”政策的人也有一些,可以把我们的补助发给更困难的人。我有很多汉族同学同样因为家庭困难而辍学,她们很想上学,她们比我更需要帮助。
据悉,国兴中学现有学生约2500名,其中60%是少数民族学生,40%是汉族学生。(完)海南分社 叶霖嘉 付美斌 采 关向东签发
——走进国兴中学优秀少数民族高中生的真实生活
中新海南网7月7日电(叶霖嘉、付美斌)今日,记者来到海南省属重点中学——国兴中学,认识了一些来自贫困地区、享受海南省政府“三免一补”优惠政策的优秀少数民族高中生,了解他们今天“平淡”且来之不易的生活。
2005年秋季,海南省政府决定每年在省级重点中学(即海南中学和国兴中学)重点培养优秀少数民族高中生,并对其实行“三免一补”的优惠政策。凡是世居与户籍均在海南省的黎、苗、回等少数民族初中应届毕业生,每年按成绩择优录取高中一年级新生100名。这些优秀少数民族贫困高中生享受省重点中学入学“免交学费、课本费、住宿费和补助寄宿生活费”的政策,所需经费由省财政补贴,读学校相应补贴一定生活费。
第一批“三免一补”高中生毕业
唐晓东,海南陵水人。今年刚刚高三毕业,今日他填报的志愿是中国北京农业大学。这是一个皮肤黝黑的海南小伙子乐观活泼,爱笑,健谈。自2005年“三免一补”政策的实施以来,晓东是国兴中学享受这项政策的第一批毕业生的其中一个。
在晓东的家里,有姐姐和妹妹共三个孩子,父母都是农民,种田和养猪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海南的水稻大多都是一年三季,然而晓东的家乡由于严重缺水,水稻一年只能成熟一季,加上养的十头猪,一年下来,全家人的收入还不到五千元。因为家庭生活的困难,姐姐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就早早嫁人了,妹妹也因交不起学费放弃了就读中专的机会。而晓东是最幸运的,赶上了“三免一补”的政策,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意外”。
如今,晓东成了家里所有人的希望,不仅是父母在生吃俭用供其上大学,妹妹更是将每月打工赚来的钱分毫不动的给哥哥存起来。说到这里,晓东的眼睛有些湿润了,他低声说到:“这就是我的家人。虽然不知道上大学以后怎么办,不过我会少回家,多打工。”
2008年高考结束后,国兴中学除了一名学生转学和一名在动态调查中,因成绩下滑被撤消享受“三免一补”政策资格的学生外,剩下的48名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都已经顺利的毕业了。其中有27名学生成绩达到了本科提前第一批分数线。
给优秀少数民族生带来人生转机
家住白沙县阜龙乡的钟海芳今年已经高二了,同样的享受着“三免一补”的优惠政策。采访中,她再三感叹:这个政策真是给她和她的家庭带来了极大的帮助。据海芳介绍,她家住在一个很偏僻的山沟里,方圆几里内零星的分布着不到十户的人家。那里没有可以耕种的农田,也不方便大规模的养殖。家里仅靠父亲每天倒卖些青菜来维持生计。
海芳说,她上初中时有一个很好的小姐妹叫陈小容。在小容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改嫁了,是父亲把她和她的两个弟弟一手带大。父亲年迈且体弱多病,两个弟弟又小,小容不得不在收到国兴中学的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毅然穿着饭店服务员的衣服,没能去班主任老师家吃那顿毕业饭。据说,因为小容的成绩非常优秀,白沙镇的一所普通中学为小容提供了比“三免一补”更为优惠的条件。于是,上学、照顾弟弟和父亲、打工、料理农活、操持家务成了小容的全部生活。
海芳无奈的说,“如果不是因为家境,或许我们仍然可以一起在省级重点中学读书的。”
希望“三免一补”政策进县级高中
来自陵水的杨仁静告诉记者,她们每月的生活费大约在250元,虽然学校每个月也会有60元的生活补助,可是她的初中同班同学陈音波因为负担不起剩余的生活费,即便享受了“三免一补”政策,也还是没能上学。所以,她很希望有一天,在海南省的各个市县也会有“三免一补”的政策。这样,距离学生的家比较近,同学们每天可以回家吃饭或者带饭在学校吃。 一个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女孩子说,像我这种家庭还算过得去,但也在享受“三免一补”政策的人也有一些,可以把我们的补助发给更困难的人。我有很多汉族同学同样因为家庭困难而辍学,她们很想上学,她们比我更需要帮助。
据悉,国兴中学现有学生约2500名,其中60%是少数民族学生,40%是汉族学生。(完)海南分社 叶霖嘉 付美斌 采 关向东签发
A man hung up PRAHA
作者: 馬家輝
出版: 天行者
系列: 一格格
出版日期: 2008/06
頁數: 288
國際書號: 9789881723901
書城編號: 136015
原價: HK$88.00
K,
這篇文章,讓我回到了一個采訪的場景:2006年7月15日,香港,灣仔,天地圖書,龍老師《請用文明來說服我》新書發布會。
龍老師的那部書,有一個讓小女子“震撼”的封面。第一次鼓起勇氣向“龍卷風”提問,小女子就問了一個自知龍老師一定有話說,也一定希望被提問的問題:作為一個女作家,您怎么會選擇這樣一張“堅硬”的照片做封面?這張照片背后一定有故事吧?
記得當時龍老師和主持人馬先生,眼睛都一亮,“好像是”聽到了一個好問題:))
龍老師問:這封面讓你有怎樣的感覺?
小女子答:屈原的《天問》。
于是,龍老師講了一個杜甫草堂被跟拍的故事,小女子對杜甫草堂外老師仰望的那顆古樹從此印象深刻,一段師生情誼,從那個封面開始了。
記得,當晚,龍老師在我們互通的首次電郵里說,俺的提問是“今天最專業”的,真是讓俺高興了好幾天。
資深媒體人的E和C,之后我們又在8003相聚了,她們也都曾說:那天你的提問,讓人印象深刻。
其實,小女子只是一個愛聽故事的人,當然更愛“挖”有趣的獨家故事。想聽故事,就得有“手藝”讓被訪者“非講不可,不講難過“:))
俺理解,今天馬先生關于新書的封面故事,屬于這一類。再在沒人提問,再沒人肯聽故事,他老人家非得憋壞了:))
不過,這樣好玩的故事如此出籠,也只好定性為“純屬交代”。建議不如開新書會,幾本書一起躉賣,拉上文道等一起吆喝吆喝,最好,有人問,有人答,把這個故事講出去——賣書啦——!!
其實,小女子身在島上,還無緣讀到這本封面和標題都有趣的書,不然也好寫點東東哦。
******
天哪,布拉格的天……
http://paper.wenweipo.com/2008/06/16/BK0806160002.htm
活着的興頭
文章日期:2008年7月7日
【明報專訊】近幾年出書成癮,把零散的文章編輯成一本本叫做「書」的物體,交到出版社老闆手上,配個封面,印出來,發行到書店的書架上,每回逛店看見,不管有沒有人買,自己遠遠瞄上一眼,便覺得非常滿足快樂了。
書本的封面不能不說是重要的。
封面像人臉,眼耳口鼻都應該有讓人難忘的特色,有時候是細緻,有時候是工整,有時候不妨用個「怪」字來形容,怎樣都可以,要緊的是能夠令讀者站在書架前,把注意力放在上面至少一秒兩秒,而最好,是放夠十秒,並且伸手取書,翻開內頁看一看。「取寵」是天經地義的,儘管毋須「嘩眾」。
新近出的一本書,封面放了一張在布拉格拍的照片。我猶記得那場景﹕在那些小巷裏悠閒的逛,天清氣朗,突然抬頭一看,居然有一個奇怪的人形吊在那裏,我連忙指給女兒看。那映藍天的一個男人模型單手捉欄杆的超現實之藝術演繹,委實是一種對人生無奈的嘲弄。
我們拍了照。然後到一家小館子在戶外坐了下來,我點了一客沙律和一杯咖啡,那小小廣場上有一個小噴池,是個寂靜的近午時分的城巿,稀落的旅客來來去去,至於為什麼會來到這樣一個地點,老實說又是走錯了路。
但一路我們看到非旅客區的布拉格:一棟建築尚未曾清除的那老共產的圖畫,幾個工人階級拿鋤頭鐮刀,讓人恍然記得,布拉格人民有過共產歲月,這些圖畫上的人民被束縛在這裏,幽靈不散。
忽想起赫巴拉爾的各式小說人物,破酒館內的酒鬼,收廢紙的工人,在高溫廚房內洗碗的老婦,百無聊賴的警察,抽草菸的農夫,老王族的侍衛,不同的平凡人物同樣地在悲困的環境裏極有興頭地活,對於苦痛,展現了宗教般的無限忍耐力;對於周遭,有無比的寬容的心情。
這便是我想像中的歐洲子民。只可惜我沒遇上,沒能把他們記錄描述於筆下。 一本新書,一本遊記,寫的就只能是自己有過的觀察與聯想。
這本書,叫做《死在這裡也不錯》,從書名到封面,都我是真心喜歡的。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香港故事
一個香港故事的誕生
「世代論」小傳
文章日期:2008年7月7日
【明報專訊】編按:「世代論」,遠不止用以解釋現實中的權力瓜葛,更是香港人身分的主流論說,其重要的創建者是學者呂大樂,及他在二十年間的幾部著作。天星皇后碼頭保衛運動引發新一波身分思考,當中生於八十年代、保衛運動參與者周思中,對呂氏的香港論述作出遲來但未過時的「讀書報告」,祈令讀者對「香港故事」的自述可能作更大膽、獨立的想像和省思。此文收錄在將出版之《本土論述2008》,今明兩天連載於世紀,以饗讀者。
近年,世代論、戰後嬰兒潮等語言,已經不再是學院社會分析的專用關鍵詞,它們還進佔了主流輿論的領域。戰後嬰兒偶遇七十年代中後期經濟起飛,社會大事提供機會予當時的年輕人,造就了第一代本土中產階級的故事。無論是對贊成或反對或輕視的論者,都成了不可繞過的典範。
另一方面,長久以來香港故事都被認為不容易講。難講的原因有很多,例如香港同時為代表西方文明的英國及許多大中原心態的中國人輕視賤視、香港是罕有的脫離殖民統治後不成獨立主權國、香港在冷戰期間處於資本主義及社會主義兩陣營交疊的前沿,諸如此類掛一漏萬。回歸前後,各方勢力突然出版大量關於香港史的著作,就被視為爭奪成為香港故事的主流及權威版本,而當中由本土眼光及角度出發撰寫的香港史的缺席,更是迂迴地印證了香港故事難講的傳說。
香港故事向來之難講,及世代論在回歸十年的今天之流通,在此便成了相當有意思的弔詭。香港人一直無法自己言說自己過去、自己的身分及主體構成,一百五十年的殖民地複雜經驗既是原因亦是答案。而世代論在今天的流行,是因為它梳理了當中的複雜性?清算了殖民地及國族主義的歷史?為香港故事提出了有視野和有尊嚴的歷史論述?還是它的出現,儘管權充了香港人理應渴求的香港故事新版,卻重新確認了沿襲自殖民地年代的各種社會政治文化制度,從而堵塞了更為進步的香港故事出現的可能性?換句話講,其他版本的本土香港故事的缺席,某些在香港實質發生過的事情及其意義之所以繼續不能言說,會否並非偶然?
呂大樂是香港長期的文化觀察與社會分析者,由八十年代中至今著作不斷,當屬論述香港文化和社會其中一位最有系統者,其近年《四代香港人》更成為了近日討論香港故事的重要文本。本文透過梳理呂氏的著作,嘗試為上述的弔詭提出一些觀察。
一切從這裏開始
八八年九月出版(馬國明編),九八年全新修訂(呂大樂、黃偉邦編)的《階級分析與香港》(下稱《階》)一書,收錄了一場討論的重要文章,另外還有幾篇論及香港的階級分析及社會研究的文章。這書值得提及,因為以這場討論為出發點,歷經呂氏的《唔該,埋單!》(下稱《唔》)及《香港中產階級處境觀察》(下稱《香》),直到最新的《四代香港人》(下稱《四》)所構成的系譜,足令我們更了解「世代論」的意義與限制。
討論由張炳良於《匯點評論》刊載的一篇文章〈新中產階級的冒起及政治影響〉開始。他提出自從六十年代的工業結構變化及社會組織重整,香港出現了一批「新中產階級」。文章描述了這新興階級的面貌,並展望了這批新中產階級在後過渡期可能的政治角色。發表後,文章受到一批論者的熱烈回應。呂大樂於〈香港新中產階級的特色與前路——與張炳良先生商榷〉則從學理質疑張氏的分析,認為後者的定義「部分地方含糊不清,前後矛盾」,一輪論證後,判斷「目前的新中產階級似乎未有構成一種社會力量的動向」。
張炳良及陳康在《階》一書的文章,借陳康語,旨在將新興的中產階級「政治化」。意思即是,透過詳細描述戰後嬰兒潮巧遇香港經濟起飛,自七十年代始成為香港中流砥柱的新中產階級這一狀,既正面確立他們在香港社會的位置,亦號召他們根據這重要位置,在《基本法》尚未塵埃落定的當時,發揮力量推動後過渡以至回歸後的香港民主化進程。
呂氏在同書另一篇文章〈香港新中產階級的政治角色〉中,嘗試將新中產階級的移民潮,演繹成一種具社會影響力的個人表態,而這種表態的基礎是香港的政治參與現實是「只有參與而沒有分權」。這批呂氏稱為新中產階級的香港人的消極離場,是為自己及家人購買政治及經濟保險。這種對時局的回應雖然失諸消極,作者卻認為這種消極的集體性其實具備政治意義及效果,為政者不能不察。於筆者而言,這觀點的重要性,不在於其有效(valid)與否,而是在辯論中一直被諸論者從各方面爭議的概念「新中產階級」,已逐漸轉向成為一個被假定為已經具備無需再爭議的內涵、堪作前提的概念。在〈香港新中產階級的政治角色〉一文裏,這種轉向已出現雛型。
這場辯論,源於中產階級將中產階級的社會位置政治化,源於命名及擴大中產階級在政治上的影響力。論者的分歧只是對中產階級持不同定義,及對這階級能在什麼程度推動民主運動。從編進書裏的文章看,論者除了都認同有一意義尚未明確的「新中產階級」在冒起外,對於新中產階級的具體構成、組織程度及政治能量等都不及有任何共識。
下一站,理所當然的主角
始於整理八十年代中關於新中產階級討論的《階級分析與香港》,至零七年出版的《四代香港人》的十年間,呂大樂出版了一系列的著作,包括九七年出版的《唔該,埋單!一個社會學家的香港筆記》和○三年出版的《香港中產階級處境觀察》。由關於新中產階級的討論,到一個如snapshot般捕捉了回歸十年後以年齡為分類基礎的「世代論」,期間走了一條怎樣的軌呢?
座落在回歸前後沸沸騰騰的身分、歸屬問題的辯論中,呂氏於《唔》便實驗了由社會狀描述到一般的香港意識描述的過渡。當然作者也不是沒有為他自己這項寫作實驗提供「使用說明」:「討論都是從主觀出發,完全自覺個人經歷與對歷史發展的理解是緊密關連的。就這一點,諸者必須留意到筆者的偏見,閱讀要保持距離」。然而,所謂要保持的「距離」是相距多少的「距離」,「個人經歷」與「歷史發展」又有多「緊密」,作者的「個人經歷」在什麼意義下具何種程度的說明意義,一幅又一幅的留白讀者只能自行「留意」。
到了○三年出版的《香港中產階級處境觀察》,仍是引用與《階》及《埋》相同的大量文獻和資料,然而要論證的,已不再是關於階級分析及社會不平等的研究一直是香港社會學研究者的重要課題,亦不僅作為推論香港意識的原材料,而是成為了描述香港中產階級形成的客觀背景——中產階級已成為了毋須再斟酌的社會力量及範疇。七十年代中以來的經濟發展,作為香港殖民地以來百多年歷史裏千載難逢的上流機會,構成了這批戰後嬰兒的基本心理和時間維度,亦是他們成為香港故事主人翁的關鍵。 起源於這歷史機遇的新中產階級心理,以作者的話來說,便可作為「探討戰後香港社會的發展與變化」的背景。戰後土生中產階級走向香港故事的本位,又邁進一步。
作者指出,中產階級「受人關注,因為他們的動向就好像香港社會、政治信心的風向儀或溫度計一樣」,而八十年代收錄於《階級分析與香港》那一場關於如何辨別香港新中產階級和如何評估及發揮中產階級影響力的討論,亦已在《香港中產階級處境觀察》中被詮釋為「這群隨香港經濟發展而冒出頭來的中產者對回歸有無信心,多少影響過渡期的局勢」(《香》,頁2)。寫作該書的出發點,也許是回應九七後金融風暴對中產階級的影響,然而作者所進佔(assume)的這種寫作位置昭昭說明,中產階級佔據香港故事的核心或主導位置,於焉形成。
四代香港人的文化政治,或與第二代人心跳的距離
發表《香港中產階級處境觀察》一年多後,呂氏在報刊陸逐發表了「四代香港人」的討論,並於約三年後的○七年結集出版,成為一本《四代香港人》的專論。「世代論」發表以來討論不少,筆者也不多重複,但上面既描述了呂氏由《階級分析與香港》開始關於香港社會分層分析的發展的軌,也就希望根據這個背景,提出幾點觀察。
到呂氏出版《四代香港人》時,其論述策略,已是像一個在回歸十年後懸浮在香港半空的鏡頭,拍成一個snapshot,再在snapshot中把被攝入鏡頭的人分類成四代。這幅圖像,便同時成為了作者要解釋的現象,和解釋所需要的憑據。在這種書寫策略中,流動及動態並不是要處理的問題,流動和變化的(幾近)不可能,成了整套論述的前提。
全書唯一有觸及寫作背景及緣由的,只有在書末〈後記〉裏,作者提及「是父親離世令我重新思想他那一代人對香港社會的貢獻」。思考作者父親那一代人對香港的貢獻,之於建構一個香港故事的嘗試,不僅意味作者認為談香港故事的主角是戰後嬰兒,並且故事的開端起碼要追溯到戰後嬰兒的上一輩開始。而由戰後嬰兒的父母輩開始講,其實弔詭地再一次顯示了作者的假設:香港故事的主體正是七十年代乘經濟轉型巨浪冒起的新中產階級。
「世代論」這個構想或方法,效果上就是以七十年代冒起的中產階級為中心,描寫他們與另外幾「代」人的關係:第一代為他們打下基礎,第三代恰恰給他們「騎」不見出頭天,第四代作為他們的兒女被溺愛被規訓。時間或歷史作為串起這四代人的一個維度,於「世代論」的框架中幾乎只在他們身上起作用:第二代之所以值得大書特書,之所以成為主角,以借作者語,是因為社會時間與個人時間只在第二代身上重疊。 從這角度看,「世代論」無疑是一次嘗試,將其後一兩輩,以至父母一輩都以某種角色收納在戰後嬰兒那一輩的勝利者故事。
(二之一.明續)
書名:《本土論述2008》
編者:本土論述編輯委員會/新力量網絡
出版:上書局/香港
[文/周思中 本土行動成員.香港獨立媒體網編輯,圖/黃靜]
將香港故事主角=中產階級
暗暗拆鎖
文章日期:2008年7月8日
【明報專訊】編按:「世代論」,遠不止用以解釋現實中的權力瓜葛,更是香港人身分的主流論說,其重要的創建者是學者呂大樂,及他在二十年間的幾部著作。天星皇后碼頭 保衛運動引發新一波身分思考,當中生於八十年代、保衛運動參與者周思中,對呂氏的香港論述作出遲來但未過時的「讀書報告」,祈令讀者對「香港故事」的自述可能作更大膽、獨立的想像。此文收錄在將出版之《本土論述2008》,昨今兩天連載於世紀,以饗讀者。
從一個書寫香港故事的目標出發,所謂的「香港意識」,或從作者眼中值得立此存照的「香港意識」,便是作為於七十年代起發的戰後嬰兒,如滑浪般高高低低,歷盡香港的經濟起落後所展現、綜合和歸納出的分裂性格。換言之,香港故事最核心的是,這城市走出五六十年代的貧苦,到七十年代經歷經濟轉型,從此命運改寫。戰後嬰兒剛是巧遇這個時機的一代,這代人的偶然遭遇,已被假定為能定義所謂普遍的「香港意識」的位置,幾十年以來,所有香港人,與這批戰後嬰兒的命運只有心跳的距離——這是「世代論」沒有明言的宏大斷言。
以呂氏的論著歷程看,一個愈見明顯的趨勢是中產階級由一個尚待爭辯和定義的問題起點,逐漸演變成其呂氏的論述的假定或給定,以至成為香港意識的原型。及至《四代香港人》中,缺乏明言的時空條件及問題意識,呂氏卻前所未有地提出以戰後嬰兒為主體,而將其他幾代人都收歸其中的香港故事敘述。結果,香港人的特質,便只餘下如何在夾縫中浪奔浪流犬儒認命走位求存,談不上有任何(哪怕是曾經的)堅持和反叛。然而,如此轉移香港故事的主體位置,需要闡釋和討論之處,絕不比已經解答的疑問少。
從來統識(hegemony)的操作,都是以一個有限以至空白的符號,將符號宇宙的所有元素統攝,收歸為其(不可能)完整敘事的一部分,並同時掩飾社會本身的不和諧及斷裂。故筆者商榷的,並不是他以一特定階級作為統攝香港故事這種操作。筆者希望提上討論議程的,是呂氏選取中產階級的理據。在沒有明言其特定時空條件及問題意識的情下,什麼理據能支持《四代香港人》裏以中產階級為主體的宏大斷言?在回歸十年這時機,以這個視角相當有限的「世代論」重寫香港故事,希望回應或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香港故事,有什麼好執著
《社會如何記憶》的作者保羅•康納頓說過,「我們有關過去的形象,通常服務於現存社會秩序的合法化」。他的意思是,任何的集體記憶,其實性質都在於從混亂和歧義的諸多歷史中,演練出某一種能夠支援當今社會權力分配的緣由,效果就是令同一個社會裏的人,明白和接受社會的種種制度和秩序。亦即是以對現所起的「功績」,來衡量過去發生的事件的意義。銅板的另一面,就是過往許多發生過的事情,尤其是所謂「不成功的」、「失落了的」、「無法延續的」事件,因無法線性地構成現況最終形成的其中一步,無法有意義地融入這篇目的論史詩,故從來不能言說(如果不是被禁止,甚至烙上負面含意)。換句話說,任何香港故事的講述行為本身,無異於將合法性再分配。不同版本的香港故事,把比重不同的合法性分配給不同的社會群體,論述上負起了維護或大或小的部分現狀,或改變某些秩序的功能。
研究香港公屋和安置問題的人類學學者Alan Smart,在他的近著The Shek Kip Mei Myth裏,便為重寫歷史示範了一種謙虛的另途嘗試。對於香港公共房屋發展的解釋,流行的分析都會訴諸一九五三年的石硤尾大火,Smart的新作便嘗試拆解這個迷思。然而拆解這迷思,作者的用意並不是要否認一些客觀的「事實」或「現象」,即如香港公共房屋系統實質上與香港戰後社會及空間發展起了關鍵的作用;作者亦不是要求把一切已建成和已決定的都推倒。實情是,政府、社會輿論及學界一直以來把石硤尾大火奉為公共房屋發展史的起點,將政府興建公共房屋包裝成對市場失效的「消極」回應,Smart的論點,便正是強調,這些說法除與史實不符,亦產生了一種極壞的政治效果:讓政府得以躲藏在一個安全的位置,一邊坐擁制定及執行土地及房屋政策的壟斷權力,另一邊卻迴避承認政府實質上是都市發展的一個「積極」角色。若公共房屋的發展本質上只是「消極」回應,談目標方向願景都是多餘的;不承認政府的「積極」角色,公眾在政策制定亦不需要有任何角色。
在這視野下,他嘗試以五十年代的多場大火,重構香港公共房屋發展的歷史。對於多場大火,作者的研究心態是:to be open to following the cases where they lead, and then thinking through the implications even of dead ends, detours and back waters。亦唯有如此,作者才能從「事情可以如何發展成別的模樣」的角度,重寫出一種並非目的論的香港公共房屋發展史。這種嘗試並非破開一條頭髮量其粗度的純學究工夫,相反,Alan Smart是嘗試描述殖民統治如何在政策範疇回應如火災等事故,什麼改變的機遇因為什麼緣故失落了,某些轉變又是如何發生等等。換言之,除了商榷了公共房屋史的目的論外,更加深了公共領域對殖民管治的認識。如果脫離了殖民地管治後的香港有需要檢討關於香港歷史論述,Smart提出了一種可能的方向及取態。
更進取的態度,見諸齊澤克對於列寧的論述。對於齊澤克來說,列寧之所以被污名,與他之所以值得重申,出於同樣的理由:政治、歷史和哲學都已被一種後冷戰的勝利氣氛征服,資本主義以外的可能性沒人嚴肅討論、美式自由民主政體被認為是最優的政治組織方式。列寧的角色,就是他領導的十月革命,命定地成了史大林專政的基礎,幾十年的蘇維埃最終失敗,就是資本主義得天下的最佳說明及證據。齊澤克及巴迪鄔等論者,便嘗試「to think the necessity of the passage from Leninism to Stalinism without denying the tremendous emancipatory potential of the Event of October」,即在不否認史大林發展出的獨裁專政的前提下,重新描述和評價列寧的革命潛能,與及這種革命意義在當今一片資本主義獨領風騷的情下的意義。
篇幅關係,這裏無法詳細整理關於重估列寧的討論,然而於本文的脈絡裏,該場討論的參考價值,在於與戰後嬰兒版本的香港故事商榷,斷不只是爭論哪版本正確精確,而是能否擺脫到最終都只是維護殖民體制和價值觀的意義系統,走出一條直正解殖自主的道路;或退幾步說,至少也肯定這一道路的重要性。具體而言,一百五十年的香港殖民史,及十年的特區歷史,除了目睹香港的經濟成長及相關的集體心態易變等軌外,公民權、政治權、勞動權、性取向性別權、規劃權等,香港是否也在有艱難但持續的在打拼?有否在什麼關鍵時機失落了什麼機會?改變的臨界點在哪?這是否香港故事?這會否比望天打掛等待下一波雄壯的經濟發展,讓年輕一代及早佔領早由殖民時地已建立的權力和資本位置等版本的香港故事,更能為香港指引出一條更明確的道路?
小結:龐大失語不是結局
作為一部概括性極高的通俗讀物,《四代香港人》無疑能夠捕捉到幾代香港人在今天的一些特徵及時代氣氛。別說呂氏口中的「淺薄」香港人,即便在明刀明槍賀回歸十年的電影《老港正傳》裏,我們都目擊得到對回歸後香港人該如何走下去、香港故事該如何講等問題的龐大失語,所謂的目標或理想已嚴重貶值成「認命」。香港千載難逢的機遇——結束殖民統治——慘遭「回歸」偷換,解殖(而不單是反殖)、清算歷史、建立進步本土論述的工作統統遙遙無期。
回歸前後,有北京和倫敦這兩大文化及國家機器為背景,關於香港故事的爭論都難免在國族主義及(後)殖民等理論參考中操作。無論把香港人說成經濟動物又好,說成具反叛靈魂的也好的香港故事,在當時兩面受敵的背景中本身就是別樹一幟、具備批判性。在回歸已十年當下,今天香港經濟似乎再次牛氣天,但香港的基本統治格局還要「急凍」(呂大樂語)到什麼時候呢?今天看來,當時這種權宜之策的限制也就表露無遣:抵抗了(或以「走位」來化解)簡化版的國族主義及帝國殖民性,但「香港意識」卻只落得浪奔浪流無人駕駛的特質。故事少不免要有教訓,說故事的人,這就是給香港的教訓嗎?
討論香港故事香港意識而不面對一直以來香港故事的限制和文化政治,就如不假思索地重複十年前有回歸、雙重歸屬壓力 的等問題意識下的香港故事。不顧這種故事效果上制約香港人發展批判和進步的主體意識﹐亦是同樣的懶惰。事實上,近幾年已見有好些著作從批判立場清算殖民史,深入描述及研究殖民管治手段在香港的具體面貌,以及什麼殖民遺產今天仍限制香港社會從殖民制度中解放出來,特點都是英語著作。反觀華文世界,從本文的分析所得,世代論的形成有其獨特的歷史條件,並不是自有永有的香港故事版本,卻正正是始於八十年代面對前途問題時,出現於尚是備受爭議的新中產階級身分和位置焦慮之時。如果以政治權力分配來論,中產階級今天似乎無法取得八十年代中時他們曾一度夢寐以求的權力位置,但作為社會論述的一員,今天中產階級已是如他們一直依賴的殖民地以降的制度和價值觀一樣,穩如泰山,而經歷近年的社區運動和天星皇后以來關於香港人主體和解殖問題的討論,不少論者已開始或重拾對本土、香港故事該如何講的興趣和敏感。「香港故事不容易講」這說法今天已成常識(如果不是讓香港人停止思考的藉口),但在香港故事不容易講,與把土生土長中產階級暗暗鎖定為香港故事主角兩種宿命外,如何重新審視香港的經歷,如何從中辨別足以指引香港前路的片段及元素,筆者認為,才是今天重寫香港故事的恰當及充分理由,亦是筆者希望深入討論幾成典範的「世代論」的時代意義及不經意效果的出發點。
[文/周思中 本土行動成員.香港獨立媒體網編輯,圖/黃靜]
「世代論」小傳
文章日期:2008年7月7日
【明報專訊】編按:「世代論」,遠不止用以解釋現實中的權力瓜葛,更是香港人身分的主流論說,其重要的創建者是學者呂大樂,及他在二十年間的幾部著作。天星皇后碼頭保衛運動引發新一波身分思考,當中生於八十年代、保衛運動參與者周思中,對呂氏的香港論述作出遲來但未過時的「讀書報告」,祈令讀者對「香港故事」的自述可能作更大膽、獨立的想像和省思。此文收錄在將出版之《本土論述2008》,今明兩天連載於世紀,以饗讀者。
近年,世代論、戰後嬰兒潮等語言,已經不再是學院社會分析的專用關鍵詞,它們還進佔了主流輿論的領域。戰後嬰兒偶遇七十年代中後期經濟起飛,社會大事提供機會予當時的年輕人,造就了第一代本土中產階級的故事。無論是對贊成或反對或輕視的論者,都成了不可繞過的典範。
另一方面,長久以來香港故事都被認為不容易講。難講的原因有很多,例如香港同時為代表西方文明的英國及許多大中原心態的中國人輕視賤視、香港是罕有的脫離殖民統治後不成獨立主權國、香港在冷戰期間處於資本主義及社會主義兩陣營交疊的前沿,諸如此類掛一漏萬。回歸前後,各方勢力突然出版大量關於香港史的著作,就被視為爭奪成為香港故事的主流及權威版本,而當中由本土眼光及角度出發撰寫的香港史的缺席,更是迂迴地印證了香港故事難講的傳說。
香港故事向來之難講,及世代論在回歸十年的今天之流通,在此便成了相當有意思的弔詭。香港人一直無法自己言說自己過去、自己的身分及主體構成,一百五十年的殖民地複雜經驗既是原因亦是答案。而世代論在今天的流行,是因為它梳理了當中的複雜性?清算了殖民地及國族主義的歷史?為香港故事提出了有視野和有尊嚴的歷史論述?還是它的出現,儘管權充了香港人理應渴求的香港故事新版,卻重新確認了沿襲自殖民地年代的各種社會政治文化制度,從而堵塞了更為進步的香港故事出現的可能性?換句話講,其他版本的本土香港故事的缺席,某些在香港實質發生過的事情及其意義之所以繼續不能言說,會否並非偶然?
呂大樂是香港長期的文化觀察與社會分析者,由八十年代中至今著作不斷,當屬論述香港文化和社會其中一位最有系統者,其近年《四代香港人》更成為了近日討論香港故事的重要文本。本文透過梳理呂氏的著作,嘗試為上述的弔詭提出一些觀察。
一切從這裏開始
八八年九月出版(馬國明編),九八年全新修訂(呂大樂、黃偉邦編)的《階級分析與香港》(下稱《階》)一書,收錄了一場討論的重要文章,另外還有幾篇論及香港的階級分析及社會研究的文章。這書值得提及,因為以這場討論為出發點,歷經呂氏的《唔該,埋單!》(下稱《唔》)及《香港中產階級處境觀察》(下稱《香》),直到最新的《四代香港人》(下稱《四》)所構成的系譜,足令我們更了解「世代論」的意義與限制。
討論由張炳良於《匯點評論》刊載的一篇文章〈新中產階級的冒起及政治影響〉開始。他提出自從六十年代的工業結構變化及社會組織重整,香港出現了一批「新中產階級」。文章描述了這新興階級的面貌,並展望了這批新中產階級在後過渡期可能的政治角色。發表後,文章受到一批論者的熱烈回應。呂大樂於〈香港新中產階級的特色與前路——與張炳良先生商榷〉則從學理質疑張氏的分析,認為後者的定義「部分地方含糊不清,前後矛盾」,一輪論證後,判斷「目前的新中產階級似乎未有構成一種社會力量的動向」。
張炳良及陳康在《階》一書的文章,借陳康語,旨在將新興的中產階級「政治化」。意思即是,透過詳細描述戰後嬰兒潮巧遇香港經濟起飛,自七十年代始成為香港中流砥柱的新中產階級這一狀,既正面確立他們在香港社會的位置,亦號召他們根據這重要位置,在《基本法》尚未塵埃落定的當時,發揮力量推動後過渡以至回歸後的香港民主化進程。
呂氏在同書另一篇文章〈香港新中產階級的政治角色〉中,嘗試將新中產階級的移民潮,演繹成一種具社會影響力的個人表態,而這種表態的基礎是香港的政治參與現實是「只有參與而沒有分權」。這批呂氏稱為新中產階級的香港人的消極離場,是為自己及家人購買政治及經濟保險。這種對時局的回應雖然失諸消極,作者卻認為這種消極的集體性其實具備政治意義及效果,為政者不能不察。於筆者而言,這觀點的重要性,不在於其有效(valid)與否,而是在辯論中一直被諸論者從各方面爭議的概念「新中產階級」,已逐漸轉向成為一個被假定為已經具備無需再爭議的內涵、堪作前提的概念。在〈香港新中產階級的政治角色〉一文裏,這種轉向已出現雛型。
這場辯論,源於中產階級將中產階級的社會位置政治化,源於命名及擴大中產階級在政治上的影響力。論者的分歧只是對中產階級持不同定義,及對這階級能在什麼程度推動民主運動。從編進書裏的文章看,論者除了都認同有一意義尚未明確的「新中產階級」在冒起外,對於新中產階級的具體構成、組織程度及政治能量等都不及有任何共識。
下一站,理所當然的主角
始於整理八十年代中關於新中產階級討論的《階級分析與香港》,至零七年出版的《四代香港人》的十年間,呂大樂出版了一系列的著作,包括九七年出版的《唔該,埋單!一個社會學家的香港筆記》和○三年出版的《香港中產階級處境觀察》。由關於新中產階級的討論,到一個如snapshot般捕捉了回歸十年後以年齡為分類基礎的「世代論」,期間走了一條怎樣的軌呢?
座落在回歸前後沸沸騰騰的身分、歸屬問題的辯論中,呂氏於《唔》便實驗了由社會狀描述到一般的香港意識描述的過渡。當然作者也不是沒有為他自己這項寫作實驗提供「使用說明」:「討論都是從主觀出發,完全自覺個人經歷與對歷史發展的理解是緊密關連的。就這一點,諸者必須留意到筆者的偏見,閱讀要保持距離」。然而,所謂要保持的「距離」是相距多少的「距離」,「個人經歷」與「歷史發展」又有多「緊密」,作者的「個人經歷」在什麼意義下具何種程度的說明意義,一幅又一幅的留白讀者只能自行「留意」。
到了○三年出版的《香港中產階級處境觀察》,仍是引用與《階》及《埋》相同的大量文獻和資料,然而要論證的,已不再是關於階級分析及社會不平等的研究一直是香港社會學研究者的重要課題,亦不僅作為推論香港意識的原材料,而是成為了描述香港中產階級形成的客觀背景——中產階級已成為了毋須再斟酌的社會力量及範疇。七十年代中以來的經濟發展,作為香港殖民地以來百多年歷史裏千載難逢的上流機會,構成了這批戰後嬰兒的基本心理和時間維度,亦是他們成為香港故事主人翁的關鍵。 起源於這歷史機遇的新中產階級心理,以作者的話來說,便可作為「探討戰後香港社會的發展與變化」的背景。戰後土生中產階級走向香港故事的本位,又邁進一步。
作者指出,中產階級「受人關注,因為他們的動向就好像香港社會、政治信心的風向儀或溫度計一樣」,而八十年代收錄於《階級分析與香港》那一場關於如何辨別香港新中產階級和如何評估及發揮中產階級影響力的討論,亦已在《香港中產階級處境觀察》中被詮釋為「這群隨香港經濟發展而冒出頭來的中產者對回歸有無信心,多少影響過渡期的局勢」(《香》,頁2)。寫作該書的出發點,也許是回應九七後金融風暴對中產階級的影響,然而作者所進佔(assume)的這種寫作位置昭昭說明,中產階級佔據香港故事的核心或主導位置,於焉形成。
四代香港人的文化政治,或與第二代人心跳的距離
發表《香港中產階級處境觀察》一年多後,呂氏在報刊陸逐發表了「四代香港人」的討論,並於約三年後的○七年結集出版,成為一本《四代香港人》的專論。「世代論」發表以來討論不少,筆者也不多重複,但上面既描述了呂氏由《階級分析與香港》開始關於香港社會分層分析的發展的軌,也就希望根據這個背景,提出幾點觀察。
到呂氏出版《四代香港人》時,其論述策略,已是像一個在回歸十年後懸浮在香港半空的鏡頭,拍成一個snapshot,再在snapshot中把被攝入鏡頭的人分類成四代。這幅圖像,便同時成為了作者要解釋的現象,和解釋所需要的憑據。在這種書寫策略中,流動及動態並不是要處理的問題,流動和變化的(幾近)不可能,成了整套論述的前提。
全書唯一有觸及寫作背景及緣由的,只有在書末〈後記〉裏,作者提及「是父親離世令我重新思想他那一代人對香港社會的貢獻」。思考作者父親那一代人對香港的貢獻,之於建構一個香港故事的嘗試,不僅意味作者認為談香港故事的主角是戰後嬰兒,並且故事的開端起碼要追溯到戰後嬰兒的上一輩開始。而由戰後嬰兒的父母輩開始講,其實弔詭地再一次顯示了作者的假設:香港故事的主體正是七十年代乘經濟轉型巨浪冒起的新中產階級。
「世代論」這個構想或方法,效果上就是以七十年代冒起的中產階級為中心,描寫他們與另外幾「代」人的關係:第一代為他們打下基礎,第三代恰恰給他們「騎」不見出頭天,第四代作為他們的兒女被溺愛被規訓。時間或歷史作為串起這四代人的一個維度,於「世代論」的框架中幾乎只在他們身上起作用:第二代之所以值得大書特書,之所以成為主角,以借作者語,是因為社會時間與個人時間只在第二代身上重疊。 從這角度看,「世代論」無疑是一次嘗試,將其後一兩輩,以至父母一輩都以某種角色收納在戰後嬰兒那一輩的勝利者故事。
(二之一.明續)
書名:《本土論述2008》
編者:本土論述編輯委員會/新力量網絡
出版:上書局/香港
[文/周思中 本土行動成員.香港獨立媒體網編輯,圖/黃靜]
將香港故事主角=中產階級
暗暗拆鎖
文章日期:2008年7月8日
【明報專訊】編按:「世代論」,遠不止用以解釋現實中的權力瓜葛,更是香港人身分的主流論說,其重要的創建者是學者呂大樂,及他在二十年間的幾部著作。天星皇后碼頭 保衛運動引發新一波身分思考,當中生於八十年代、保衛運動參與者周思中,對呂氏的香港論述作出遲來但未過時的「讀書報告」,祈令讀者對「香港故事」的自述可能作更大膽、獨立的想像。此文收錄在將出版之《本土論述2008》,昨今兩天連載於世紀,以饗讀者。
從一個書寫香港故事的目標出發,所謂的「香港意識」,或從作者眼中值得立此存照的「香港意識」,便是作為於七十年代起發的戰後嬰兒,如滑浪般高高低低,歷盡香港的經濟起落後所展現、綜合和歸納出的分裂性格。換言之,香港故事最核心的是,這城市走出五六十年代的貧苦,到七十年代經歷經濟轉型,從此命運改寫。戰後嬰兒剛是巧遇這個時機的一代,這代人的偶然遭遇,已被假定為能定義所謂普遍的「香港意識」的位置,幾十年以來,所有香港人,與這批戰後嬰兒的命運只有心跳的距離——這是「世代論」沒有明言的宏大斷言。
以呂氏的論著歷程看,一個愈見明顯的趨勢是中產階級由一個尚待爭辯和定義的問題起點,逐漸演變成其呂氏的論述的假定或給定,以至成為香港意識的原型。及至《四代香港人》中,缺乏明言的時空條件及問題意識,呂氏卻前所未有地提出以戰後嬰兒為主體,而將其他幾代人都收歸其中的香港故事敘述。結果,香港人的特質,便只餘下如何在夾縫中浪奔浪流犬儒認命走位求存,談不上有任何(哪怕是曾經的)堅持和反叛。然而,如此轉移香港故事的主體位置,需要闡釋和討論之處,絕不比已經解答的疑問少。
從來統識(hegemony)的操作,都是以一個有限以至空白的符號,將符號宇宙的所有元素統攝,收歸為其(不可能)完整敘事的一部分,並同時掩飾社會本身的不和諧及斷裂。故筆者商榷的,並不是他以一特定階級作為統攝香港故事這種操作。筆者希望提上討論議程的,是呂氏選取中產階級的理據。在沒有明言其特定時空條件及問題意識的情下,什麼理據能支持《四代香港人》裏以中產階級為主體的宏大斷言?在回歸十年這時機,以這個視角相當有限的「世代論」重寫香港故事,希望回應或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香港故事,有什麼好執著
《社會如何記憶》的作者保羅•康納頓說過,「我們有關過去的形象,通常服務於現存社會秩序的合法化」。他的意思是,任何的集體記憶,其實性質都在於從混亂和歧義的諸多歷史中,演練出某一種能夠支援當今社會權力分配的緣由,效果就是令同一個社會裏的人,明白和接受社會的種種制度和秩序。亦即是以對現所起的「功績」,來衡量過去發生的事件的意義。銅板的另一面,就是過往許多發生過的事情,尤其是所謂「不成功的」、「失落了的」、「無法延續的」事件,因無法線性地構成現況最終形成的其中一步,無法有意義地融入這篇目的論史詩,故從來不能言說(如果不是被禁止,甚至烙上負面含意)。換句話說,任何香港故事的講述行為本身,無異於將合法性再分配。不同版本的香港故事,把比重不同的合法性分配給不同的社會群體,論述上負起了維護或大或小的部分現狀,或改變某些秩序的功能。
研究香港公屋和安置問題的人類學學者Alan Smart,在他的近著The Shek Kip Mei Myth裏,便為重寫歷史示範了一種謙虛的另途嘗試。對於香港公共房屋發展的解釋,流行的分析都會訴諸一九五三年的石硤尾大火,Smart的新作便嘗試拆解這個迷思。然而拆解這迷思,作者的用意並不是要否認一些客觀的「事實」或「現象」,即如香港公共房屋系統實質上與香港戰後社會及空間發展起了關鍵的作用;作者亦不是要求把一切已建成和已決定的都推倒。實情是,政府、社會輿論及學界一直以來把石硤尾大火奉為公共房屋發展史的起點,將政府興建公共房屋包裝成對市場失效的「消極」回應,Smart的論點,便正是強調,這些說法除與史實不符,亦產生了一種極壞的政治效果:讓政府得以躲藏在一個安全的位置,一邊坐擁制定及執行土地及房屋政策的壟斷權力,另一邊卻迴避承認政府實質上是都市發展的一個「積極」角色。若公共房屋的發展本質上只是「消極」回應,談目標方向願景都是多餘的;不承認政府的「積極」角色,公眾在政策制定亦不需要有任何角色。
在這視野下,他嘗試以五十年代的多場大火,重構香港公共房屋發展的歷史。對於多場大火,作者的研究心態是:to be open to following the cases where they lead, and then thinking through the implications even of dead ends, detours and back waters。亦唯有如此,作者才能從「事情可以如何發展成別的模樣」的角度,重寫出一種並非目的論的香港公共房屋發展史。這種嘗試並非破開一條頭髮量其粗度的純學究工夫,相反,Alan Smart是嘗試描述殖民統治如何在政策範疇回應如火災等事故,什麼改變的機遇因為什麼緣故失落了,某些轉變又是如何發生等等。換言之,除了商榷了公共房屋史的目的論外,更加深了公共領域對殖民管治的認識。如果脫離了殖民地管治後的香港有需要檢討關於香港歷史論述,Smart提出了一種可能的方向及取態。
更進取的態度,見諸齊澤克對於列寧的論述。對於齊澤克來說,列寧之所以被污名,與他之所以值得重申,出於同樣的理由:政治、歷史和哲學都已被一種後冷戰的勝利氣氛征服,資本主義以外的可能性沒人嚴肅討論、美式自由民主政體被認為是最優的政治組織方式。列寧的角色,就是他領導的十月革命,命定地成了史大林專政的基礎,幾十年的蘇維埃最終失敗,就是資本主義得天下的最佳說明及證據。齊澤克及巴迪鄔等論者,便嘗試「to think the necessity of the passage from Leninism to Stalinism without denying the tremendous emancipatory potential of the Event of October」,即在不否認史大林發展出的獨裁專政的前提下,重新描述和評價列寧的革命潛能,與及這種革命意義在當今一片資本主義獨領風騷的情下的意義。
篇幅關係,這裏無法詳細整理關於重估列寧的討論,然而於本文的脈絡裏,該場討論的參考價值,在於與戰後嬰兒版本的香港故事商榷,斷不只是爭論哪版本正確精確,而是能否擺脫到最終都只是維護殖民體制和價值觀的意義系統,走出一條直正解殖自主的道路;或退幾步說,至少也肯定這一道路的重要性。具體而言,一百五十年的香港殖民史,及十年的特區歷史,除了目睹香港的經濟成長及相關的集體心態易變等軌外,公民權、政治權、勞動權、性取向性別權、規劃權等,香港是否也在有艱難但持續的在打拼?有否在什麼關鍵時機失落了什麼機會?改變的臨界點在哪?這是否香港故事?這會否比望天打掛等待下一波雄壯的經濟發展,讓年輕一代及早佔領早由殖民時地已建立的權力和資本位置等版本的香港故事,更能為香港指引出一條更明確的道路?
小結:龐大失語不是結局
作為一部概括性極高的通俗讀物,《四代香港人》無疑能夠捕捉到幾代香港人在今天的一些特徵及時代氣氛。別說呂氏口中的「淺薄」香港人,即便在明刀明槍賀回歸十年的電影《老港正傳》裏,我們都目擊得到對回歸後香港人該如何走下去、香港故事該如何講等問題的龐大失語,所謂的目標或理想已嚴重貶值成「認命」。香港千載難逢的機遇——結束殖民統治——慘遭「回歸」偷換,解殖(而不單是反殖)、清算歷史、建立進步本土論述的工作統統遙遙無期。
回歸前後,有北京和倫敦這兩大文化及國家機器為背景,關於香港故事的爭論都難免在國族主義及(後)殖民等理論參考中操作。無論把香港人說成經濟動物又好,說成具反叛靈魂的也好的香港故事,在當時兩面受敵的背景中本身就是別樹一幟、具備批判性。在回歸已十年當下,今天香港經濟似乎再次牛氣天,但香港的基本統治格局還要「急凍」(呂大樂語)到什麼時候呢?今天看來,當時這種權宜之策的限制也就表露無遣:抵抗了(或以「走位」來化解)簡化版的國族主義及帝國殖民性,但「香港意識」卻只落得浪奔浪流無人駕駛的特質。故事少不免要有教訓,說故事的人,這就是給香港的教訓嗎?
討論香港故事香港意識而不面對一直以來香港故事的限制和文化政治,就如不假思索地重複十年前有回歸、雙重歸屬壓力 的等問題意識下的香港故事。不顧這種故事效果上制約香港人發展批判和進步的主體意識﹐亦是同樣的懶惰。事實上,近幾年已見有好些著作從批判立場清算殖民史,深入描述及研究殖民管治手段在香港的具體面貌,以及什麼殖民遺產今天仍限制香港社會從殖民制度中解放出來,特點都是英語著作。反觀華文世界,從本文的分析所得,世代論的形成有其獨特的歷史條件,並不是自有永有的香港故事版本,卻正正是始於八十年代面對前途問題時,出現於尚是備受爭議的新中產階級身分和位置焦慮之時。如果以政治權力分配來論,中產階級今天似乎無法取得八十年代中時他們曾一度夢寐以求的權力位置,但作為社會論述的一員,今天中產階級已是如他們一直依賴的殖民地以降的制度和價值觀一樣,穩如泰山,而經歷近年的社區運動和天星皇后以來關於香港人主體和解殖問題的討論,不少論者已開始或重拾對本土、香港故事該如何講的興趣和敏感。「香港故事不容易講」這說法今天已成常識(如果不是讓香港人停止思考的藉口),但在香港故事不容易講,與把土生土長中產階級暗暗鎖定為香港故事主角兩種宿命外,如何重新審視香港的經歷,如何從中辨別足以指引香港前路的片段及元素,筆者認為,才是今天重寫香港故事的恰當及充分理由,亦是筆者希望深入討論幾成典範的「世代論」的時代意義及不經意效果的出發點。
[文/周思中 本土行動成員.香港獨立媒體網編輯,圖/黃靜]
7/06/2008
暴饮暴食的一天
K,
一天共计进食:
一日三餐(包括煲汤)
西瓜半个(用勺进食,很野蛮);
两根香蕉(辉哥从乡下新摘了送回来,树上熟,特甜);
一只水蜜桃
瓜子
点心
杜拉斯《爱》
钱钢《留美幼童》
……
……
昨晚,肥仔回来,MA感到好受伤,关了门,不理他。轰他,BIGDOG.
肥仔憨憨地,一直在门口说:MA,别这样,我们修复一下关系好不好?今天我说错了%……&
今天,这家伙睡到中午起来,做作业,然后,出门。MA无言。
晚餐,他回来。找MA,MA还是无言。俺,受伤了!!
MAYBOY晚间来电给肥仔,我说:你俩商量下下吧。
之后,肥仔用A4纸,写下妈“要”的“约法三章”:让MA的日子不会那么不确定的一个“约定”。
天哪,他写:不要让妈妈生气。
他又写:洗碗洗衣全包。
我窃笑:莫非,俺要养个“宅男”?:))
肥仔,今晚已经睡了,MA这会儿特踏实。
真是互为债务方啊。
一天共计进食:
一日三餐(包括煲汤)
西瓜半个(用勺进食,很野蛮);
两根香蕉(辉哥从乡下新摘了送回来,树上熟,特甜);
一只水蜜桃
瓜子
点心
杜拉斯《爱》
钱钢《留美幼童》
……
……
昨晚,肥仔回来,MA感到好受伤,关了门,不理他。轰他,BIGDOG.
肥仔憨憨地,一直在门口说:MA,别这样,我们修复一下关系好不好?今天我说错了%……&
今天,这家伙睡到中午起来,做作业,然后,出门。MA无言。
晚餐,他回来。找MA,MA还是无言。俺,受伤了!!
MAYBOY晚间来电给肥仔,我说:你俩商量下下吧。
之后,肥仔用A4纸,写下妈“要”的“约法三章”:让MA的日子不会那么不确定的一个“约定”。
天哪,他写:不要让妈妈生气。
他又写:洗碗洗衣全包。
我窃笑:莫非,俺要养个“宅男”?:))
肥仔,今晚已经睡了,MA这会儿特踏实。
真是互为债务方啊。
从“蒋公”到“白鹭”
中新社海口七月六日电 题:从“蒋公”到“白鹭”————琼台大学生台联夏令营里话题多
作者:叶霖嘉
今天,是台湾屏东教育大学三十六位师生来琼的第二日,他们与一道参加全国台联“二00八年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海南分营的海南师范大学学生们,有着聊不完的话题。
蒋公与毛公当年的“同等待遇”
大学生们“惊讶”地发现,两岸历史教科书关于近现代历史的表述方法很不同。屏东大学蔡佩君介绍说,她父母那一辈,在台湾每每提到“蒋中正”这三个字,总不免要将“蒋公”神化一番。而当年在内地,毛泽东同样被人们当做神一样敬仰着。珮君说,父母当年每一篇作文最后都要写上,“争取早日回到大陆,推翻共产党,解救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同胞们”,而内地那时也时刻提及要“解放台湾”。
两岸隔绝的现实,在上一代年轻人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的烙印。
年轻一代交往更多和谐之音
记者观察到,新一代的两岸年轻人,更多关心的是台湾和内地的相同之处、相似之处和相联之处。在他们的身上,两岸有了更多的和谐之音。
在此次屏东来琼的学生中,唯一的一个男孩子何琪骅,对海口市的五公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五公祠在什么地方?里面有些什么?它有什么含义?它是怎么来的……一个个疑问充满了他的脑袋。
在海师大的图书馆,台湾学生小心翻阅着馆藏的古书,并在四库全书书区拍照留念。就读屏东大学中文研究所的吴珮嫣,指着一本当年苏东坡被贬到海南后的教育用书说:“这在台湾是看不到的。”
趣谈“白鹭换蛋”和“变态心理学”
在下午的学习交流会上,两岸大学生纷纷和大家分享所学专业的有趣话题。
海师大生物系研究生谢恬是此次夏令营琼岛学生中唯一理科生。他给大家讲述了有趣的小实验——换蛋实验。他说,通过换蛋实验发现,白鹭是一种很聪明的鸟类,它们可以通过蛋的颜色和体积来辨别巢内的蛋是否是自己生的。白鹭的护雏行为也很特别,它们不会选择攻击的方式,而是飞到高空向下撒粪便以驱赶异物,保护鸟蛋。
谢宜珊来自屏东大学教育与心理辅导系,他们会修变态心理学、家庭婚姻智商学、社会心理学等课程,主要研究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人格的形成以及分析形成的原因等等。她笑言,班上的同学经常会相互作为智商实验的对象。
太阳西落,记者即将结束一天的采访,珮君说:“如果有一天你来台湾了,记得一定要来台中找我。”我们拥抱,会心一笑,彼此的眼神告诉对方,以后要经常MSN。(完)海南分社叶霖嘉采 关向东签发
作者:叶霖嘉
今天,是台湾屏东教育大学三十六位师生来琼的第二日,他们与一道参加全国台联“二00八年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海南分营的海南师范大学学生们,有着聊不完的话题。
蒋公与毛公当年的“同等待遇”
大学生们“惊讶”地发现,两岸历史教科书关于近现代历史的表述方法很不同。屏东大学蔡佩君介绍说,她父母那一辈,在台湾每每提到“蒋中正”这三个字,总不免要将“蒋公”神化一番。而当年在内地,毛泽东同样被人们当做神一样敬仰着。珮君说,父母当年每一篇作文最后都要写上,“争取早日回到大陆,推翻共产党,解救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同胞们”,而内地那时也时刻提及要“解放台湾”。
两岸隔绝的现实,在上一代年轻人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的烙印。
年轻一代交往更多和谐之音
记者观察到,新一代的两岸年轻人,更多关心的是台湾和内地的相同之处、相似之处和相联之处。在他们的身上,两岸有了更多的和谐之音。
在此次屏东来琼的学生中,唯一的一个男孩子何琪骅,对海口市的五公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五公祠在什么地方?里面有些什么?它有什么含义?它是怎么来的……一个个疑问充满了他的脑袋。
在海师大的图书馆,台湾学生小心翻阅着馆藏的古书,并在四库全书书区拍照留念。就读屏东大学中文研究所的吴珮嫣,指着一本当年苏东坡被贬到海南后的教育用书说:“这在台湾是看不到的。”
趣谈“白鹭换蛋”和“变态心理学”
在下午的学习交流会上,两岸大学生纷纷和大家分享所学专业的有趣话题。
海师大生物系研究生谢恬是此次夏令营琼岛学生中唯一理科生。他给大家讲述了有趣的小实验——换蛋实验。他说,通过换蛋实验发现,白鹭是一种很聪明的鸟类,它们可以通过蛋的颜色和体积来辨别巢内的蛋是否是自己生的。白鹭的护雏行为也很特别,它们不会选择攻击的方式,而是飞到高空向下撒粪便以驱赶异物,保护鸟蛋。
谢宜珊来自屏东大学教育与心理辅导系,他们会修变态心理学、家庭婚姻智商学、社会心理学等课程,主要研究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人格的形成以及分析形成的原因等等。她笑言,班上的同学经常会相互作为智商实验的对象。
太阳西落,记者即将结束一天的采访,珮君说:“如果有一天你来台湾了,记得一定要来台中找我。”我们拥抱,会心一笑,彼此的眼神告诉对方,以后要经常MSN。(完)海南分社叶霖嘉采 关向东签发
詹宏志論湯禎兆
光影紀事﹕詹宏志論湯禎兆 香港友多聞
2008年7月6日
廣 告
【明報專訊】編按:寫影評日久,粉絲眾多的湯禎兆,原來這才是他首本關於香港電影的結集,而順利在電影評論出版早已萎縮的台灣推出,作家本人也感驚奇──其實,下筆時他以整體華文世界的讀者作想像,書中關於千禧年後至去年的電影與影壇現象評析,是自稱草根影評人的作者,以屋村場景、在社會向上爬動的生活認同作視角,從心理學、文化評論等不同方法寫成的文章,原發表地即多在台灣與大陸。雖云港產片衰落,香港電影及香港影評,以至對文化的詮釋與引介,仍如詹宏志的序文所言,於非港人多有啟發。
就在1997年吧,香港回歸中國前夕,一位香港記者路上攔住我,急切問起我對97以後香港言論自由的看法。我說,我真的不能想像香港失去言論自由的模樣,香港是亞洲地區「老牌的」言論自由之地,多少年來香港是亞洲地區,更不用說是華人治轄地區,一個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的「典範」;在喧嘩熱鬧的廣式茶樓裏,人們一面飲茶歎點心、一面攤讀「葷腥不忌」的報紙、一面大聲議論「百無禁區」的話題,這已經是我心目中某種「三代之治」的烏托邦景觀。
香港的言論自由,不是理想主義者的「概念」,而是一種庶民的「生活方式」,這當然是港英時代留下的「殖民餘毒」或「歷史意外 」(端看你站在哪一邊看這件事);但也因為持之已久、滲透也深,要把香港老百姓血液裏頭的言論自由細胞拿走是不容易的。對我而言,97以後如果香港立刻發生言論自由大倒退,那將是大變動與大震撼,絕非「馬照跑、舞照跳」、「五十年不變」的本意。我最後說,97以後,如果部分傳媒或企業因為揣摩政治風向而「自動收縮」若干言論的邊界,是可以想像的,但如果香港發生全盤性的言論限制,退後到和中國同一套尺度,那將是不可想像的。
現在我已經不復記憶,當時說這些話是源於有根據的推論,還是基於某種情感的「期待」,或者用我當時愛用的話,是一種「帶願望的邏輯」?
張望世界的望眼鏡
我對香港是「有感情的」(所以我的分析未必可靠),我甚至認為我這一代的台灣讀書人都「欠」香港一份情。也許比我年輕的台灣世代已經不知道我們曾經歷過一個思想遭封鎖、說話不自由的「苦悶時代」,我們得要從各種縫隙張望,才能偷窺一點點世界,其中一副我們藉以張望世界的望眼鏡,就是「香港」。
七十年代初,我離開鄉下到了台北,內心滿懷讀書的渴望,希望在豐富的城市裏看見更大的世界。一天在上課途中,我新認識的同學轉身偷偷遞給我一本包裹緊密的書,並用手指比在嘴上做了一個噤聲的手勢。我明白這個手勢,這是我們傳遞一切「禁忌事物」共同的手勢,也是我們向一切「壓迫宰制」表示對抗和棄絕的手勢,我回到宿舍把書打開來,發現是香港「小草叢刊」所印行的《陳映真作品集》。
陳映真此時還在白色恐怖的牢獄之中,沒有人能在公開場合談到他,更不要說流傳他的作品。我聽說過他,但不曾讀過他的作品。但那一個晚上,我讀得雙眼紅腫,內心激動,每個角色都在我腦中縈迴不去:越戰中身心俱疲的黑人軍曹巴尼、貧窮而虛無的弟弟康雄、送喪隊伍裏吹小喇叭的三角臉、在年輕傭人青春肉體上尋求安慰的衰老康先生……我從一本不知來歷的書本,認識了台灣最重要的一位作家。
幾年後,我和剛出獄的陳映真先生見面,談起這本建立起讀者認識作者的書,陳映真也不知道這本書的刊印者是誰,兩個人一同搖頭稱奇,我們都沒有感覺到這是「侵犯版權」,我們都覺得這是來自香港某位有心人的「義舉」。
我認識台灣的某一部分必須「通過」香港,更不要說,我想認識那巨大陌生的中國(特別是那諱莫如深的「文化大革命」),更必須經過香港。當時台灣對中國資訊的封鎖是驚人的嚴格,我們不但不易看到任何來自大陸的隻字片語,就連一兩封國外輾轉捎來的家書也極困難。香港書刊有任何言及中國現的內容都在查禁之列,我們偶然能私下傳讀幾本僑生朋友帶來的《明報月刊》和《七十年代》,我們也是因為這樣熟知了胡菊人、李怡的名字。
政治相關信息只是其中一個面向,事實上新聞不自由的副作用遠比想像為大,「言論控制」經常連帶「封閉、過濾」了許多內容,我很快地從香港各種作家的內容裏,感覺到他們的「見多識廣」,也感覺到他們的活潑創造,他們沒有選題的壓力 ,沒有意見取向的壓力,他們甚至沒有歷史傳統,他們「我手寫我口」,想說什麼就說什麼。
香港臥虎藏龍
一位大學者曾經說香港是「文化沙漠」,引起一場軒然大波;不只是這位大學者,現在許多台灣、大陸的文化界人士,甚至也包括一些自怨自艾的香港文化圈友人,常常也持有香港是「文化營養不良地區」的想法。但這不是我「看到的」或「讀到的」香港,香港社會整體也許是少了一種「文化從容」的空間,或者不如說是少了一種優雅「販賣文化」的市場(比起台灣或者中國大陸),從我的經驗來看,開放而富裕的香港其實是「臥虎藏龍」的,各種「愛讀書、會讀書」的聰明人藏身其中,隱於朝或隱於街市,在他們偶爾為文的隻字片語中,都曾經給我無數的啟蒙啟發。
這張我內心虧欠的長長名單中,不乏耀眼的像林行止、張五常這種巨星,但也包括比較隱晦的像梁濃剛、張德勝這樣的聰明讀書人;既包括以談政治或大文化為中心的《明報月刊》、《百姓》、《七十年代》、《九十年代》的知識分子作者群,也包括談時尚、談電影在《號外》、《電影雙週》上寫作的新銳文化觀察者;他們當中有人多識多變如陳冠中,也有詩意慧眼如陳耀成……香港評論家談大眾文化,也常常讓我驚艷。這當然不足為奇,香港本來就是大眾文化工業的重鎮(這也和言論自由有關),電影、電視劇、流行音樂,乃至於明星、名模、時尚服飾和現代都會的生活形態,香港都引領風騷,成為鄰近地區重要的發生源與傳播源;這就提供了評論者做第一手觀察研究的機會,也因緣際會出現了許多有意思的作者。我自己特別偏愛的,至少就有呂大樂和湯禎兆。
陳冠中當然也是談大眾文化的,別忘了他從前還是寫「新馬」的健將呢(《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但談馬克思主義還不如談他親眼所看見的香港社會,後來他寫《半唐蕃城市筆記》、以及近年的《我這一代香港人》等,可就有趣極了,如果香港的存在可以得到一種文化意義上的「辯護」,這些文字應該是要成為最雄辯的「經典」了。
但比我年輕的呂大樂和湯禎兆路數都不太一樣,呂大樂沒有樣陳冠中那麼急要把香港放進一個「城市比較」架構去,他至少覺得香港文化本身就是足夠被觀察摸索的對象,也就提出許多有趣而富啟發性的觀點;早期我讀他的《城市接觸:香港街頭文化觀察》就覺得如此,但最近的《四代香港人》和《唔該,埋單》更把這些的觸角和姿態發揮得淋漓盡致。
湯禎兆是另一個香港文化評論界的「游離分子」,他的觀察對象除了香港社會本身,又包括了日本通俗文化。這在香港文化圈較少見(比較起來,台灣通日文、談日本的人多得多),但他的選題擇材頗出人意表(譬如以通俗文化和社會學觀點研究日本AV產業),觀察角度也獨樹一格(他談台灣導演楊德昌的角度就前所未見)……
友直,友諒,友多聞,我因為香港作者而「多聞」(我讀了他們的書,就相信他們是我的朋友,不管我們是否曾經相識,也不管他們知不知道我這位沉默讀者的存在)。就一位台灣讀者而言,過去是不得不然(那是開放社會的優勢),如今則是一種「文化選擇」,香港的「生存史」既然獨一無二,它產生的作者與作品也就能獨一無二。只是香港文化產業偏通俗輕思考,這些獨特的作家與觀點常常需要小心注意才能找到。
這篇短文是因為湯禎兆的新書出版而寫的,我順其便「招供」我受益於香港作家的私密歷史,頗有「懺情錄」的意思,但我與香港文化和文化人的糾纏長達30年,這篇短文是不夠的了。
《香港電影血與骨》
作者﹕湯禎兆
出版﹕書林/台北
文/詹宏志
2008年7月6日
廣 告
【明報專訊】編按:寫影評日久,粉絲眾多的湯禎兆,原來這才是他首本關於香港電影的結集,而順利在電影評論出版早已萎縮的台灣推出,作家本人也感驚奇──其實,下筆時他以整體華文世界的讀者作想像,書中關於千禧年後至去年的電影與影壇現象評析,是自稱草根影評人的作者,以屋村場景、在社會向上爬動的生活認同作視角,從心理學、文化評論等不同方法寫成的文章,原發表地即多在台灣與大陸。雖云港產片衰落,香港電影及香港影評,以至對文化的詮釋與引介,仍如詹宏志的序文所言,於非港人多有啟發。
就在1997年吧,香港回歸中國前夕,一位香港記者路上攔住我,急切問起我對97以後香港言論自由的看法。我說,我真的不能想像香港失去言論自由的模樣,香港是亞洲地區「老牌的」言論自由之地,多少年來香港是亞洲地區,更不用說是華人治轄地區,一個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的「典範」;在喧嘩熱鬧的廣式茶樓裏,人們一面飲茶歎點心、一面攤讀「葷腥不忌」的報紙、一面大聲議論「百無禁區」的話題,這已經是我心目中某種「三代之治」的烏托邦景觀。
香港的言論自由,不是理想主義者的「概念」,而是一種庶民的「生活方式」,這當然是港英時代留下的「殖民餘毒」或「歷史意外 」(端看你站在哪一邊看這件事);但也因為持之已久、滲透也深,要把香港老百姓血液裏頭的言論自由細胞拿走是不容易的。對我而言,97以後如果香港立刻發生言論自由大倒退,那將是大變動與大震撼,絕非「馬照跑、舞照跳」、「五十年不變」的本意。我最後說,97以後,如果部分傳媒或企業因為揣摩政治風向而「自動收縮」若干言論的邊界,是可以想像的,但如果香港發生全盤性的言論限制,退後到和中國同一套尺度,那將是不可想像的。
現在我已經不復記憶,當時說這些話是源於有根據的推論,還是基於某種情感的「期待」,或者用我當時愛用的話,是一種「帶願望的邏輯」?
張望世界的望眼鏡
我對香港是「有感情的」(所以我的分析未必可靠),我甚至認為我這一代的台灣讀書人都「欠」香港一份情。也許比我年輕的台灣世代已經不知道我們曾經歷過一個思想遭封鎖、說話不自由的「苦悶時代」,我們得要從各種縫隙張望,才能偷窺一點點世界,其中一副我們藉以張望世界的望眼鏡,就是「香港」。
七十年代初,我離開鄉下到了台北,內心滿懷讀書的渴望,希望在豐富的城市裏看見更大的世界。一天在上課途中,我新認識的同學轉身偷偷遞給我一本包裹緊密的書,並用手指比在嘴上做了一個噤聲的手勢。我明白這個手勢,這是我們傳遞一切「禁忌事物」共同的手勢,也是我們向一切「壓迫宰制」表示對抗和棄絕的手勢,我回到宿舍把書打開來,發現是香港「小草叢刊」所印行的《陳映真作品集》。
陳映真此時還在白色恐怖的牢獄之中,沒有人能在公開場合談到他,更不要說流傳他的作品。我聽說過他,但不曾讀過他的作品。但那一個晚上,我讀得雙眼紅腫,內心激動,每個角色都在我腦中縈迴不去:越戰中身心俱疲的黑人軍曹巴尼、貧窮而虛無的弟弟康雄、送喪隊伍裏吹小喇叭的三角臉、在年輕傭人青春肉體上尋求安慰的衰老康先生……我從一本不知來歷的書本,認識了台灣最重要的一位作家。
幾年後,我和剛出獄的陳映真先生見面,談起這本建立起讀者認識作者的書,陳映真也不知道這本書的刊印者是誰,兩個人一同搖頭稱奇,我們都沒有感覺到這是「侵犯版權」,我們都覺得這是來自香港某位有心人的「義舉」。
我認識台灣的某一部分必須「通過」香港,更不要說,我想認識那巨大陌生的中國(特別是那諱莫如深的「文化大革命」),更必須經過香港。當時台灣對中國資訊的封鎖是驚人的嚴格,我們不但不易看到任何來自大陸的隻字片語,就連一兩封國外輾轉捎來的家書也極困難。香港書刊有任何言及中國現的內容都在查禁之列,我們偶然能私下傳讀幾本僑生朋友帶來的《明報月刊》和《七十年代》,我們也是因為這樣熟知了胡菊人、李怡的名字。
政治相關信息只是其中一個面向,事實上新聞不自由的副作用遠比想像為大,「言論控制」經常連帶「封閉、過濾」了許多內容,我很快地從香港各種作家的內容裏,感覺到他們的「見多識廣」,也感覺到他們的活潑創造,他們沒有選題的壓力 ,沒有意見取向的壓力,他們甚至沒有歷史傳統,他們「我手寫我口」,想說什麼就說什麼。
香港臥虎藏龍
一位大學者曾經說香港是「文化沙漠」,引起一場軒然大波;不只是這位大學者,現在許多台灣、大陸的文化界人士,甚至也包括一些自怨自艾的香港文化圈友人,常常也持有香港是「文化營養不良地區」的想法。但這不是我「看到的」或「讀到的」香港,香港社會整體也許是少了一種「文化從容」的空間,或者不如說是少了一種優雅「販賣文化」的市場(比起台灣或者中國大陸),從我的經驗來看,開放而富裕的香港其實是「臥虎藏龍」的,各種「愛讀書、會讀書」的聰明人藏身其中,隱於朝或隱於街市,在他們偶爾為文的隻字片語中,都曾經給我無數的啟蒙啟發。
這張我內心虧欠的長長名單中,不乏耀眼的像林行止、張五常這種巨星,但也包括比較隱晦的像梁濃剛、張德勝這樣的聰明讀書人;既包括以談政治或大文化為中心的《明報月刊》、《百姓》、《七十年代》、《九十年代》的知識分子作者群,也包括談時尚、談電影在《號外》、《電影雙週》上寫作的新銳文化觀察者;他們當中有人多識多變如陳冠中,也有詩意慧眼如陳耀成……香港評論家談大眾文化,也常常讓我驚艷。這當然不足為奇,香港本來就是大眾文化工業的重鎮(這也和言論自由有關),電影、電視劇、流行音樂,乃至於明星、名模、時尚服飾和現代都會的生活形態,香港都引領風騷,成為鄰近地區重要的發生源與傳播源;這就提供了評論者做第一手觀察研究的機會,也因緣際會出現了許多有意思的作者。我自己特別偏愛的,至少就有呂大樂和湯禎兆。
陳冠中當然也是談大眾文化的,別忘了他從前還是寫「新馬」的健將呢(《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但談馬克思主義還不如談他親眼所看見的香港社會,後來他寫《半唐蕃城市筆記》、以及近年的《我這一代香港人》等,可就有趣極了,如果香港的存在可以得到一種文化意義上的「辯護」,這些文字應該是要成為最雄辯的「經典」了。
但比我年輕的呂大樂和湯禎兆路數都不太一樣,呂大樂沒有樣陳冠中那麼急要把香港放進一個「城市比較」架構去,他至少覺得香港文化本身就是足夠被觀察摸索的對象,也就提出許多有趣而富啟發性的觀點;早期我讀他的《城市接觸:香港街頭文化觀察》就覺得如此,但最近的《四代香港人》和《唔該,埋單》更把這些的觸角和姿態發揮得淋漓盡致。
湯禎兆是另一個香港文化評論界的「游離分子」,他的觀察對象除了香港社會本身,又包括了日本通俗文化。這在香港文化圈較少見(比較起來,台灣通日文、談日本的人多得多),但他的選題擇材頗出人意表(譬如以通俗文化和社會學觀點研究日本AV產業),觀察角度也獨樹一格(他談台灣導演楊德昌的角度就前所未見)……
友直,友諒,友多聞,我因為香港作者而「多聞」(我讀了他們的書,就相信他們是我的朋友,不管我們是否曾經相識,也不管他們知不知道我這位沉默讀者的存在)。就一位台灣讀者而言,過去是不得不然(那是開放社會的優勢),如今則是一種「文化選擇」,香港的「生存史」既然獨一無二,它產生的作者與作品也就能獨一無二。只是香港文化產業偏通俗輕思考,這些獨特的作家與觀點常常需要小心注意才能找到。
這篇短文是因為湯禎兆的新書出版而寫的,我順其便「招供」我受益於香港作家的私密歷史,頗有「懺情錄」的意思,但我與香港文化和文化人的糾纏長達30年,這篇短文是不夠的了。
《香港電影血與骨》
作者﹕湯禎兆
出版﹕書林/台北
文/詹宏志
阅读:《一九五四:毛澤東會見達賴、班禪》
毛澤東高呼:「達賴喇嘛萬歲!」
讀《一九五四:毛澤東會見達賴、班禪》
文章日期:2008年7月6日
【明報專訊】香港新大陸出版社出版的《一九五四:毛澤東會見達賴、班禪》一書,讀後讓我感想良多,感慨無比!特別是聯想到目前的西藏問題、漢藏關係等舉世關注的焦點,更覺得歷史是一面鏡子,它可以照出現實中存在的許多問題而發人深省;也可以幫助我們找到許多解決問題的辦法。
本書的作者降邊嘉措是首批進藏的解放軍藏族老戰士、老幹部,曾做過達賴喇嘛、班禪喇嘛的漢語翻譯,現在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的研究員,也是著名藏學家;同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更是一位歷史見證人。因此,他的這部著作具有不可替代的現實意義。
1954年 一生難忘
2004年3月,在遙遠的印度達蘭薩拉的一次群眾集會上,達賴喇嘛曾經深情地說過以下這段話:「我們期望與中央政府之間的原有聯繫在新的一年裏能夠實現新的、具實質意義的重大進展。我理解中央政府的擔憂,也了解西藏人民自由、和平與尊嚴地經歷人生的意願;我一直致力於尊重雙方利益以及在雙方滿意的基礎上尋求合理地解決問題的途徑,這點和1954年時一樣並無任何改變。」
這裏,達賴喇嘛特別提到了1954年,那麼,1954年發生了些什麼事?1954年到底意味什麼呢?降邊嘉措的書裏作了詳盡的描述,本文擇其要點略作介紹。
達賴喇嘛被選為「國家領導人」
1954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以後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達賴和班禪均被推舉為全國人大代表。這一年,達賴剛19歲,班禪才16歲,成為全國最年輕的人大代表。
達賴於當年8月11日啟程,經康藏線前往北京;班禪於16日離開拉薩,走青藏線前往北京。
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代表團,在西藏歷史上從未有過。當年五世達賴喇嘛進京覲見順治皇帝,六世班禪覲見乾隆皇帝,也沒有這樣的氣勢。達賴一行183人。班禪一行131人。這裏還不包括眾多的保衛人員和運輸人員。
9月4日,當兩位佛爺到達北京時,朱德副主席、周恩來總理等中共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往前門車站迎接,舉行了熱烈而隆重的歡迎儀式,盛空前。
中央政府非常重視達賴、班禪的內地之行。早在1954年上半年,就責成中央統戰部和中央民委認真作好接待工作,參照歷代達賴、班禪到京時中央政府的禮儀,對接待規格和禮儀也作了專門規定,並決定以達賴為主,班禪為副,對達賴的規格要高於班禪。
在北京,首先在生活上對達賴、班禪及隨行人員作了很好的安排,儘量讓他們過得愉快、舒適。達賴和他的隨行人員住禦河橋,班禪及隨行人員住暢觀樓。當時都是北京最好的地方。
9月11日,毛澤東在中南海勤政殿接見兩位佛爺。這是毛澤東第一次會見十四世達賴,同兩位活佛做了長時間親切交談,這次會見,給兩位活佛留下了難忘的印象。直到今天,達賴喇嘛還經常回憶起當時的情景。
9月15日下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中南海懷仁堂開幕。達賴和班禪都被選為主席團成員。在所有國家領導人和各族各界各方面的代表中,他倆最年輕,也最引人注目。他倆走到哪里,那裏就響起一片掌聲。
達賴喇嘛的發言沒有過時
在大會期間,達賴喇嘛有好幾次發言,現在翻出來讀一下,甚覺意味深長。如他說:「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將要莊嚴地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符合全國各民族利益的事情。關於少數民族方面:憲法草案上規定了執行毛澤東的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政策的成績和經驗。特別是憲法草案上規定了各民族按照它的發展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以充分行使自治權利。此外,憲法草案又明白地規定『國家在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將照顧各民族的需要,而在社會主義改造的問題上將充分注意各民族發展的特點』。這都是非常正確的,我們西藏全體人民熱烈地表示擁護。」
達賴喇嘛又說:「在敵人的各種挑撥中,主要的一項就是造謠共產黨、人民政府滅宗教。西藏人民具有濃厚的宗教信仰,這些謠言曾經使他們疑慮不安,但是現在,共產黨、人民政府滅宗教的挑撥離間的謠言,已經全部破產了,西藏人民已經切身地體會到了他們在宗教信仰上是有自由的。」
達賴喇嘛還滿懷信心地說:「在先進的漢民族的幫助下,在我們各民族敬愛的偉大領袖毛澤東的領導之下,我們有堅定的信心,遵守憲法,執行十七條協議,逐步把西藏建設成為一個政教昌盛、繁榮幸福的地方。」
在整個大會上,除毛澤東的講話和劉少奇 、周恩來的報告外,達賴和班禪的發言,贏得了最熱烈的掌聲,受到全體代表的最熱烈的歡迎。在這次大會上,達賴喇嘛被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班禪被選為人大常委委員。
在京期間,毛澤東對達賴和班禪說:「你們倆位不僅是西藏的領袖人物,而且是國家的領導人。」劉少奇也說:「你們不但要關心西藏的事情,還要關心全國的事情。」
當時的達賴和班禪,深切感受到全國各族人民發自內心的對新生的共和國的無限熱愛,對正在進行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充滿的信念。
國慶之後,達賴、班禪和其他西藏代表到全國各地參觀、視察,他們先後到南京、上海、天津、瀋陽、哈爾濱、撫順、內蒙古和延邊等地區,也受到各地領導人和各族各界群眾的熱烈歡迎。
毛澤東:每個民族都可以有代表本民族的旗幟
在北京,毛澤東還和達賴喇嘛談到西藏的旗子問題。毛問在座的張經武、汪鋒:「他們西藏的旗子現在還用嗎?」張答:「還用,那是一個軍旗。」毛澤東接問達賴:「你們西藏也有一個嗎?」達賴答:「有一個旗,就是藏軍的營房上懸掛和藏軍外出時打的旗。此外再沒有其他的旗。」毛澤東說:「每一個民族都可以有代表本民族的旗幟。」可見,這面雪山獅子旗和所謂「藏獨」並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也可見,當時毛澤東的胸懷和自信。毛澤東鼓勵達賴說:「你很有希望,比我年輕,全中國的事你都要管。我們要將全中國都搞好,再把眼光放大,要把全世界都搞好,佛教的教義就有這個思想。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是代表當時在印度受壓迫的人講話,他當時主張普渡眾生,他為了免除眾生的痛苦,他不當王子,創立了佛教,為眾生免除痛苦。因此你們信佛教的人和我們共產黨人合作,在為眾生(即人民群眾)解除壓迫、痛苦這一點上是共同的。」
毛澤東說:「我們對西藏民族的希望很大,將來會對我們有很大幫助,會對全世界有幫助,這一點要說清楚,民族之間的幫助是互相幫助。因此不要以為你們沒有資本,你們是有資本的,而且有很大的資本,將來在經濟上西藏也會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
談到如何在西藏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時,毛澤東說:「在西藏工作的漢族幹部是去幫忙的,不是代替的。實行區域自治是真正的自治,主要是依靠西藏自己的幹部。但為了取得漢民族的幫助,我們可以在自治區內派少數的漢族幹部,去全心全意地幫助……為了幫忙,性命也可以放棄,但還要把忙幫好,不准幫壞。」
幾個月後,毛澤東在接見西藏國慶觀禮團時,代表們高呼「共產黨萬歲!」「毛主席萬歲!」毛澤東揮手致意,然後高呼:「達賴喇嘛萬歲!」「班禪喇嘛萬歲!」
「我們國家只有一個達賴喇嘛,找不出第二個達賴喇嘛,你知道嗎?」達賴喇嘛在北京時,居勉多吉是西藏工委派到達賴喇嘛身邊的保衛科長,也是個藏族。按規定,達賴上休息,關了燈,他才能離開。
一次夜間,毛澤東得知達賴喇嘛第二天將離開北京,並希望在離京前能再見他一面時,不顧穿著睡衣急忙出中南海,來到達賴喇嘛住處送行,當時翻譯也不在場,趕到場的劉格平和公安部長羅瑞卿只好臨時叫居勉翻譯。毛主席看居勉,說:「我們好像見過面。」又問:「你是做什麼工作的?」
「保衛工作。」
毛澤東問羅瑞卿:「是你派去的?」
羅瑞卿回答說:「居勉同志是西藏工委社會部保衛科長,工委派他來擔任達賴喇嘛的保衛工作。」
「啊!保衛工作!」毛主席對居勉說:「你的工作很重要,一定要很好地保衛副委員長的安全。」毛澤東舉起手,伸出食指,對居勉說:「你要出了問題,我們馬上可以派出新的保衛科長,保衛部長。」毛澤東指羅瑞卿說:「他手下有的是人。是不是啊?」
羅瑞卿馬上回答:「是!」
毛澤東又嚴肅地說:「可是達賴喇嘛出了問題就不得了。因為我們國家只有一個達賴喇嘛,找不出第二個達賴喇嘛,你知道嗎?」劉格平和羅瑞卿嚴肅、認真地向毛主席做了保證。
達賴喇嘛聽了以後,也十分感動。
臨走時,毛澤東又對劉格平、羅瑞卿說:「你們都要做好副委員長的安全保衛工作。」
毛澤東臨上車前,最後一個與居勉握手,對他說:「你的擔子很重,一定要保證副委員長的安全。」
幾十年後,作為降邊嘉措親戚的居勉多吉回憶當時的情形,說:他們清楚地看到,當時達賴喇嘛的眼睛噙晶瑩的淚珠。
當談到毛澤東為什麼深夜穿著睡衣來看望達賴時,劉格平說:當時毛澤東不只是對達賴喇嘛個人的關心和愛護,更重要的是,體現了對一個民族的理解和尊重,對一種文化傳統的理解和尊重,體現了祖國大家庭各民族平等團結、親密友愛的精神。
達賴喇嘛的希望
斗轉星移,歲月如流。時間改變了中國,也改變了達賴喇嘛。現在,達賴喇嘛已是70多歲的老人了,1954年是達賴喇嘛經常回味的年月。
2005年時,他說:「1954至55年間,我代表西藏人民前往首都北京時,與毛澤東主席為首的中央黨政軍最高領導人討論有關西藏民族的前途問題,當時讓我產生很大的信任與希望,並滿懷信心地返回了西藏。然而,從1955年底開始,極左政策在西藏的一些地方蔓延,最終到1959年使整個雪域西藏陷於困厄,並導致包括我在內的十餘萬西藏人流亡國外,至今已過去整整四十六個年了。」
2006年時,達賴喇嘛又說:「幾十年來,西藏人民被迫分處境內外。廣大的西藏人民對我抱極大的信任和期望,因此,我認為我有責任承擔代表他們意志的自由代言人的職責。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 了解西藏情勢,尤其是對西藏問題的徵結有深刻的認識,希望這一切在尋求解決西藏問題的過程中成為積極有利的因素。在雙方滿意的基礎上尋求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願意與中央政府的領導人直接進行會晤。」
今年是2008年了,明年是2009年;達賴喇嘛從1959年出走,半個世紀過去了。在此之際,重溫《一九五四:毛澤東會見達賴、班禪》,撫今追昔擬有「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滄然而涕下」之悲情。然而,還是希望歷史這面鏡子,可以照出現實中存在的許多問題,並幫助我們找到許多解決問題的辦法,是為記。
作者簡介
香港自由撰稿人,長期關注西藏問題。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曾數十次赴西藏和甘、青、川、滇等各藏區採訪,及多次訪問過達賴喇嘛。
[文/金城]
西藏大戰略 /文.關仁文章日期:2008年7月6日
【明報專訊】是日也,金城寫書介,深具啟發。
西藏問題,多年以來,一直是中國的計時炸彈,今年京奧,終於引爆,如今北京願意跟達賴代表坐下來傾偈,等於有心拆彈,唯望能夠拆得成功,得出一個皆大歡喜的好結局,令華人藏人下個月可以一齊開開心心睇奧運。
有冇咁樂觀?理論上,中國在社會、經濟、民生等各方面皆以高速向前發展,真係乜都有可能發生,而且,好多發生嚮面上的事情,其實在底已經暗中做了不少工作。
就以兩岸為例,小馬哥上台執政唔到一個月,兩岸就簽直航協議,打破了五十九年的天空隔絕關係,有咁快速度,一來固然因為北京高度信任小馬哥兼願意捧佢場,快手簽妥協議,等於送了個大花籃慶賀國民黨老店重開;二來呢,其實國共兩黨早已做唔少,僅是江丙坤就在兩年內去了北京十六七次,準備工夫做足,水到便渠成矣。
唯望西藏炸彈亦能以最快速度拆解,到了八月八日,達賴由印度新德里飛去中國北京睇奧運開幕,咁今年十月的諾貝爾和平獎,達賴同胡錦濤 都有可能成為大贏家,說不定瑞典皇家學院索性將兩岸關係納入考慮,順便將個獎頒埋畀小馬哥。「胡達馬」,鐵三角,三重彩齊齊替亞洲爭光,好到無倫矣。
之但係,現實始終係現實,上面講的理想,實不易為。聞說北京的西藏大戰略是「拖死達賴」,慢慢,一切等到達賴老人家去了西天見佛祖後始作打算,正如在香港的普選大戰略是「拖死華叔」,慢慢,一切等華叔老人家去了見魯迅始作打算。
因此,西藏呢個彈,有排拆,我唯有慢慢等,只要夠命長,總能等到雲霧消散之日、太陽出來了之時。
[文.關仁]
讀《一九五四:毛澤東會見達賴、班禪》
文章日期:2008年7月6日
【明報專訊】香港新大陸出版社出版的《一九五四:毛澤東會見達賴、班禪》一書,讀後讓我感想良多,感慨無比!特別是聯想到目前的西藏問題、漢藏關係等舉世關注的焦點,更覺得歷史是一面鏡子,它可以照出現實中存在的許多問題而發人深省;也可以幫助我們找到許多解決問題的辦法。
本書的作者降邊嘉措是首批進藏的解放軍藏族老戰士、老幹部,曾做過達賴喇嘛、班禪喇嘛的漢語翻譯,現在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的研究員,也是著名藏學家;同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更是一位歷史見證人。因此,他的這部著作具有不可替代的現實意義。
1954年 一生難忘
2004年3月,在遙遠的印度達蘭薩拉的一次群眾集會上,達賴喇嘛曾經深情地說過以下這段話:「我們期望與中央政府之間的原有聯繫在新的一年裏能夠實現新的、具實質意義的重大進展。我理解中央政府的擔憂,也了解西藏人民自由、和平與尊嚴地經歷人生的意願;我一直致力於尊重雙方利益以及在雙方滿意的基礎上尋求合理地解決問題的途徑,這點和1954年時一樣並無任何改變。」
這裏,達賴喇嘛特別提到了1954年,那麼,1954年發生了些什麼事?1954年到底意味什麼呢?降邊嘉措的書裏作了詳盡的描述,本文擇其要點略作介紹。
達賴喇嘛被選為「國家領導人」
1954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以後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達賴和班禪均被推舉為全國人大代表。這一年,達賴剛19歲,班禪才16歲,成為全國最年輕的人大代表。
達賴於當年8月11日啟程,經康藏線前往北京;班禪於16日離開拉薩,走青藏線前往北京。
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代表團,在西藏歷史上從未有過。當年五世達賴喇嘛進京覲見順治皇帝,六世班禪覲見乾隆皇帝,也沒有這樣的氣勢。達賴一行183人。班禪一行131人。這裏還不包括眾多的保衛人員和運輸人員。
9月4日,當兩位佛爺到達北京時,朱德副主席、周恩來總理等中共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往前門車站迎接,舉行了熱烈而隆重的歡迎儀式,盛空前。
中央政府非常重視達賴、班禪的內地之行。早在1954年上半年,就責成中央統戰部和中央民委認真作好接待工作,參照歷代達賴、班禪到京時中央政府的禮儀,對接待規格和禮儀也作了專門規定,並決定以達賴為主,班禪為副,對達賴的規格要高於班禪。
在北京,首先在生活上對達賴、班禪及隨行人員作了很好的安排,儘量讓他們過得愉快、舒適。達賴和他的隨行人員住禦河橋,班禪及隨行人員住暢觀樓。當時都是北京最好的地方。
9月11日,毛澤東在中南海勤政殿接見兩位佛爺。這是毛澤東第一次會見十四世達賴,同兩位活佛做了長時間親切交談,這次會見,給兩位活佛留下了難忘的印象。直到今天,達賴喇嘛還經常回憶起當時的情景。
9月15日下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中南海懷仁堂開幕。達賴和班禪都被選為主席團成員。在所有國家領導人和各族各界各方面的代表中,他倆最年輕,也最引人注目。他倆走到哪里,那裏就響起一片掌聲。
達賴喇嘛的發言沒有過時
在大會期間,達賴喇嘛有好幾次發言,現在翻出來讀一下,甚覺意味深長。如他說:「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將要莊嚴地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符合全國各民族利益的事情。關於少數民族方面:憲法草案上規定了執行毛澤東的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政策的成績和經驗。特別是憲法草案上規定了各民族按照它的發展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以充分行使自治權利。此外,憲法草案又明白地規定『國家在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將照顧各民族的需要,而在社會主義改造的問題上將充分注意各民族發展的特點』。這都是非常正確的,我們西藏全體人民熱烈地表示擁護。」
達賴喇嘛又說:「在敵人的各種挑撥中,主要的一項就是造謠共產黨、人民政府滅宗教。西藏人民具有濃厚的宗教信仰,這些謠言曾經使他們疑慮不安,但是現在,共產黨、人民政府滅宗教的挑撥離間的謠言,已經全部破產了,西藏人民已經切身地體會到了他們在宗教信仰上是有自由的。」
達賴喇嘛還滿懷信心地說:「在先進的漢民族的幫助下,在我們各民族敬愛的偉大領袖毛澤東的領導之下,我們有堅定的信心,遵守憲法,執行十七條協議,逐步把西藏建設成為一個政教昌盛、繁榮幸福的地方。」
在整個大會上,除毛澤東的講話和劉少奇 、周恩來的報告外,達賴和班禪的發言,贏得了最熱烈的掌聲,受到全體代表的最熱烈的歡迎。在這次大會上,達賴喇嘛被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班禪被選為人大常委委員。
在京期間,毛澤東對達賴和班禪說:「你們倆位不僅是西藏的領袖人物,而且是國家的領導人。」劉少奇也說:「你們不但要關心西藏的事情,還要關心全國的事情。」
當時的達賴和班禪,深切感受到全國各族人民發自內心的對新生的共和國的無限熱愛,對正在進行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充滿的信念。
國慶之後,達賴、班禪和其他西藏代表到全國各地參觀、視察,他們先後到南京、上海、天津、瀋陽、哈爾濱、撫順、內蒙古和延邊等地區,也受到各地領導人和各族各界群眾的熱烈歡迎。
毛澤東:每個民族都可以有代表本民族的旗幟
在北京,毛澤東還和達賴喇嘛談到西藏的旗子問題。毛問在座的張經武、汪鋒:「他們西藏的旗子現在還用嗎?」張答:「還用,那是一個軍旗。」毛澤東接問達賴:「你們西藏也有一個嗎?」達賴答:「有一個旗,就是藏軍的營房上懸掛和藏軍外出時打的旗。此外再沒有其他的旗。」毛澤東說:「每一個民族都可以有代表本民族的旗幟。」可見,這面雪山獅子旗和所謂「藏獨」並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也可見,當時毛澤東的胸懷和自信。毛澤東鼓勵達賴說:「你很有希望,比我年輕,全中國的事你都要管。我們要將全中國都搞好,再把眼光放大,要把全世界都搞好,佛教的教義就有這個思想。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是代表當時在印度受壓迫的人講話,他當時主張普渡眾生,他為了免除眾生的痛苦,他不當王子,創立了佛教,為眾生免除痛苦。因此你們信佛教的人和我們共產黨人合作,在為眾生(即人民群眾)解除壓迫、痛苦這一點上是共同的。」
毛澤東說:「我們對西藏民族的希望很大,將來會對我們有很大幫助,會對全世界有幫助,這一點要說清楚,民族之間的幫助是互相幫助。因此不要以為你們沒有資本,你們是有資本的,而且有很大的資本,將來在經濟上西藏也會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
談到如何在西藏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時,毛澤東說:「在西藏工作的漢族幹部是去幫忙的,不是代替的。實行區域自治是真正的自治,主要是依靠西藏自己的幹部。但為了取得漢民族的幫助,我們可以在自治區內派少數的漢族幹部,去全心全意地幫助……為了幫忙,性命也可以放棄,但還要把忙幫好,不准幫壞。」
幾個月後,毛澤東在接見西藏國慶觀禮團時,代表們高呼「共產黨萬歲!」「毛主席萬歲!」毛澤東揮手致意,然後高呼:「達賴喇嘛萬歲!」「班禪喇嘛萬歲!」
「我們國家只有一個達賴喇嘛,找不出第二個達賴喇嘛,你知道嗎?」達賴喇嘛在北京時,居勉多吉是西藏工委派到達賴喇嘛身邊的保衛科長,也是個藏族。按規定,達賴上休息,關了燈,他才能離開。
一次夜間,毛澤東得知達賴喇嘛第二天將離開北京,並希望在離京前能再見他一面時,不顧穿著睡衣急忙出中南海,來到達賴喇嘛住處送行,當時翻譯也不在場,趕到場的劉格平和公安部長羅瑞卿只好臨時叫居勉翻譯。毛主席看居勉,說:「我們好像見過面。」又問:「你是做什麼工作的?」
「保衛工作。」
毛澤東問羅瑞卿:「是你派去的?」
羅瑞卿回答說:「居勉同志是西藏工委社會部保衛科長,工委派他來擔任達賴喇嘛的保衛工作。」
「啊!保衛工作!」毛主席對居勉說:「你的工作很重要,一定要很好地保衛副委員長的安全。」毛澤東舉起手,伸出食指,對居勉說:「你要出了問題,我們馬上可以派出新的保衛科長,保衛部長。」毛澤東指羅瑞卿說:「他手下有的是人。是不是啊?」
羅瑞卿馬上回答:「是!」
毛澤東又嚴肅地說:「可是達賴喇嘛出了問題就不得了。因為我們國家只有一個達賴喇嘛,找不出第二個達賴喇嘛,你知道嗎?」劉格平和羅瑞卿嚴肅、認真地向毛主席做了保證。
達賴喇嘛聽了以後,也十分感動。
臨走時,毛澤東又對劉格平、羅瑞卿說:「你們都要做好副委員長的安全保衛工作。」
毛澤東臨上車前,最後一個與居勉握手,對他說:「你的擔子很重,一定要保證副委員長的安全。」
幾十年後,作為降邊嘉措親戚的居勉多吉回憶當時的情形,說:他們清楚地看到,當時達賴喇嘛的眼睛噙晶瑩的淚珠。
當談到毛澤東為什麼深夜穿著睡衣來看望達賴時,劉格平說:當時毛澤東不只是對達賴喇嘛個人的關心和愛護,更重要的是,體現了對一個民族的理解和尊重,對一種文化傳統的理解和尊重,體現了祖國大家庭各民族平等團結、親密友愛的精神。
達賴喇嘛的希望
斗轉星移,歲月如流。時間改變了中國,也改變了達賴喇嘛。現在,達賴喇嘛已是70多歲的老人了,1954年是達賴喇嘛經常回味的年月。
2005年時,他說:「1954至55年間,我代表西藏人民前往首都北京時,與毛澤東主席為首的中央黨政軍最高領導人討論有關西藏民族的前途問題,當時讓我產生很大的信任與希望,並滿懷信心地返回了西藏。然而,從1955年底開始,極左政策在西藏的一些地方蔓延,最終到1959年使整個雪域西藏陷於困厄,並導致包括我在內的十餘萬西藏人流亡國外,至今已過去整整四十六個年了。」
2006年時,達賴喇嘛又說:「幾十年來,西藏人民被迫分處境內外。廣大的西藏人民對我抱極大的信任和期望,因此,我認為我有責任承擔代表他們意志的自由代言人的職責。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 了解西藏情勢,尤其是對西藏問題的徵結有深刻的認識,希望這一切在尋求解決西藏問題的過程中成為積極有利的因素。在雙方滿意的基礎上尋求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願意與中央政府的領導人直接進行會晤。」
今年是2008年了,明年是2009年;達賴喇嘛從1959年出走,半個世紀過去了。在此之際,重溫《一九五四:毛澤東會見達賴、班禪》,撫今追昔擬有「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滄然而涕下」之悲情。然而,還是希望歷史這面鏡子,可以照出現實中存在的許多問題,並幫助我們找到許多解決問題的辦法,是為記。
作者簡介
香港自由撰稿人,長期關注西藏問題。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曾數十次赴西藏和甘、青、川、滇等各藏區採訪,及多次訪問過達賴喇嘛。
[文/金城]
西藏大戰略 /文.關仁文章日期:2008年7月6日
【明報專訊】是日也,金城寫書介,深具啟發。
西藏問題,多年以來,一直是中國的計時炸彈,今年京奧,終於引爆,如今北京願意跟達賴代表坐下來傾偈,等於有心拆彈,唯望能夠拆得成功,得出一個皆大歡喜的好結局,令華人藏人下個月可以一齊開開心心睇奧運。
有冇咁樂觀?理論上,中國在社會、經濟、民生等各方面皆以高速向前發展,真係乜都有可能發生,而且,好多發生嚮面上的事情,其實在底已經暗中做了不少工作。
就以兩岸為例,小馬哥上台執政唔到一個月,兩岸就簽直航協議,打破了五十九年的天空隔絕關係,有咁快速度,一來固然因為北京高度信任小馬哥兼願意捧佢場,快手簽妥協議,等於送了個大花籃慶賀國民黨老店重開;二來呢,其實國共兩黨早已做唔少,僅是江丙坤就在兩年內去了北京十六七次,準備工夫做足,水到便渠成矣。
唯望西藏炸彈亦能以最快速度拆解,到了八月八日,達賴由印度新德里飛去中國北京睇奧運開幕,咁今年十月的諾貝爾和平獎,達賴同胡錦濤 都有可能成為大贏家,說不定瑞典皇家學院索性將兩岸關係納入考慮,順便將個獎頒埋畀小馬哥。「胡達馬」,鐵三角,三重彩齊齊替亞洲爭光,好到無倫矣。
之但係,現實始終係現實,上面講的理想,實不易為。聞說北京的西藏大戰略是「拖死達賴」,慢慢,一切等到達賴老人家去了西天見佛祖後始作打算,正如在香港的普選大戰略是「拖死華叔」,慢慢,一切等華叔老人家去了見魯迅始作打算。
因此,西藏呢個彈,有排拆,我唯有慢慢等,只要夠命長,總能等到雲霧消散之日、太陽出來了之時。
[文.關仁]
亦喜亦憂的一天
K,
今天,過了冰火兩重天。或許,小女子真的就是生活在“戲劇”里的人兒,怎么平平常常的一天,會如此亦喜亦憂鬧人鬧己吶?
其實,自從MAYBOY和我商量,有可能去云南挑一份擔子那一刻起,小女子就“義無反顧”地準備再做一遍女朋友了。有了二十年前的南下荒涼海島,把“苦日子”過成“好日子”的“經驗”,我想,再來一次,我倆都會“表現”得更好。畢竟,人生很難有重新來過一次的機會,咋就讓小女子和MAYBOY遇到了?我好珍惜。
只是,我們中有了一個“第三者”,肥仔的表現能否搭調呢?實在是個未知數,真是很煩人。所以,對云南的日子,小女子有了第一份忐忑。
在一個260億元投資的項目里擔任法律顧問,小女子知道MAYBOY的事業是上了一個臺階。盡管,地處偏僻,日子清苦,熬過去就是一番新天地。且,一個星期的觀察,他在項目里的位置真的“很好”。所以,我和肥仔講,俺們若是來云南,要給你爸增光。
其實,對于鄉村我們是很無知的,兩年的時間一起了解最真實、廣大的農村,這比在書齋中對中國的了解來得更加真切。如果你將來真的想學歷史,那么,中國的農村幾千年沒有大的變化,農村的現實,鄉人的智慧,這是我們學習的最好機會了。
MA告訴肥仔,這是一次可遇不可求的“游學”機會。
于是,昨午我請了分社一班出身鄉里的同事聚餐,請大家教教如何與鄉村的孩子相處,也將當年讀書的切身經歷講給他聽。之前,俺給肥仔說,千萬別“招惹”了純樸的鄉村女孩子,我們最多只能待兩年,別給任何人的未來帶來痛苦。俺讓他讀讀莫言《初戀神嫖》里的故事。哪知,我的同事說得更絕:千萬別招惹鄉里人,人家可都是有家族的,如果要找你“算賬”,那可不是“單挑”了,尤其是有法術的少數民族。“一家三口安全進退”,成了我們的新目標之一。
安排了肥仔的學習計劃,下一步就是小女子如何“暫停”了。
MAYBOY的律所,考慮提議港方在項目里給小女子安排個崗位。那么,真的就成了“隨軍”家屬了。
這一生,沒有見MAYBOY如此迫切希望和我在一起,甚至在一起工作,舉家暫遷異地。小女子很感動,這是一個好男人。可是,轉而很擔心,擔心自己的休整計劃、走云南計劃被打亂,更擔心在一個機構工作,萬一出現是非,對MAYBOY影響不好。于是,一個“正常女人”求之不得的安排,讓小女子心生怕怕。
電他說:因為在乎,所以在乎。因為不咬弦,所以有點怕。但愿,歲月靜好,人生如初。
MAYBOY只是聽,他并不說什么。倒是過了一天,俺自己個兒想通了,也就隨個兩年吧,都隨了他的心意,又能怎樣。呵呵,可能俺會是一個不用心開“散工”的人了:)
另一番計劃,就是把書稿整理出版,一匣兩冊,香港海南。該評“正高”職稱了,索性進修英文考雅思。得空,就出發,踏遍云南。
再次電話過去,講述俺的計劃,問:您老昨天咋不表態?人家說:知道規劃有“控制性”規劃一說麼?小女子:壞蛋,原來您想著控制俺!哎,咱也自己鉆進套子里了:((
于是,就著手制定“暫停”實施方案。
今午,約了師兄H談心事,還是師兄啊,即刻同意由外交部和海南省政府聯合主辦、南大老師和他主持的“中國南海研究院”給俺發一個“訪問學者”的邀請,為期一年,助俺“rap”。
知道么?之前在港分的東南亞行及責任編輯的《東南亞踏歌行》,成為完成這個安排的一個切口,我的項目選題就是:南海周邊國家的文化研究。飛來飛去就得了,沒準還有更多的出訪機會呢:)
吁,OK!真的是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啊:))特開心。
于是,請肥仔牛排,看電影,有點忘乎所以了。誰知……&×
×××××
MAYBOY,相夫教子會不會很難?比工作還難?不知我能不能勝任啊。今天談妥“收工”計劃,我心中一塊大石放下。請高天吃牛排、看電影,給零花錢,兩人商量去云南前多安排點活動。不知怎的,看完電影,一個來電催他去玩,他就忽然對媽兇悍起來,竟說每次和媽一起過周末都不爽。看來我已經成了他的負擔,在我還撫養他的時候。我很失態地一路開車一路發火,責備他為了外人而不孝,把原本美好的一天輕易給毀了。他讓我咬了他一口解氣。這會兒,我獨自一人來洗車,大哭。不喜歡這樣失態的自己,被人傷也傷人,親人。我說會耐心等他長大,看來真是很難,不知道會受多少傷,毫不設防地被傷。我以為自己很會和男孩子相處,看來并不是,特別是你倆,有時真是讓我感到沒有尊嚴,而你們又是我最在乎的人。看來,我不是一個真的拿得起放得下的人。所以,我說我怕我想逃,可是我也無處可逃,更怕孤單:(或許我不該對云南的生活抱有憧憬,不然我們都會失望。總以為,有你,我的人生會和別的女人不一樣,可以任性而被寵不被傷,看來未必:((心很亂。也只有寫給你。謝謝你看到這兒。
××××××
你不在,這個島很空,好像和我沒關係。剛上島,你第一次出差我這樣想,這感覺現在更強了。越來越覺得自己好孤單,也很差勁。
%%%%%%
MAYBOY電話過來,聽我哭,哄我。
真是覺得自己好煩人:你不許笑話我。
MAYBOY一再說:不會笑話你。
之后,他大概是給肥仔電話了。肥仔找媽,竟然說:你帶幾張粘鼠板回來吧。
實在可惡!明明知道俺最怕那玩意兒,提都不能提!何況,昨日他還和班同學來家合伙拿下兩只,其中一只還是“孕婦”。
真是,欲哭無淚。不知道,俺是不是開始了如龍老師般受折磨的歷程了。
就是!人都是俺生的!!臭小子,你太不夠意思了!!
不知道,男孩子幾歲會開始夜不歸宿?MA何時可以承受而不在乎?
真是有欠債的說法麼?
K, 我好想躲起來,躲到一個連自己也找不到的地方,對著天,想點糊涂心思,打發日子就好了。
今天,過了冰火兩重天。或許,小女子真的就是生活在“戲劇”里的人兒,怎么平平常常的一天,會如此亦喜亦憂鬧人鬧己吶?
其實,自從MAYBOY和我商量,有可能去云南挑一份擔子那一刻起,小女子就“義無反顧”地準備再做一遍女朋友了。有了二十年前的南下荒涼海島,把“苦日子”過成“好日子”的“經驗”,我想,再來一次,我倆都會“表現”得更好。畢竟,人生很難有重新來過一次的機會,咋就讓小女子和MAYBOY遇到了?我好珍惜。
只是,我們中有了一個“第三者”,肥仔的表現能否搭調呢?實在是個未知數,真是很煩人。所以,對云南的日子,小女子有了第一份忐忑。
在一個260億元投資的項目里擔任法律顧問,小女子知道MAYBOY的事業是上了一個臺階。盡管,地處偏僻,日子清苦,熬過去就是一番新天地。且,一個星期的觀察,他在項目里的位置真的“很好”。所以,我和肥仔講,俺們若是來云南,要給你爸增光。
其實,對于鄉村我們是很無知的,兩年的時間一起了解最真實、廣大的農村,這比在書齋中對中國的了解來得更加真切。如果你將來真的想學歷史,那么,中國的農村幾千年沒有大的變化,農村的現實,鄉人的智慧,這是我們學習的最好機會了。
MA告訴肥仔,這是一次可遇不可求的“游學”機會。
于是,昨午我請了分社一班出身鄉里的同事聚餐,請大家教教如何與鄉村的孩子相處,也將當年讀書的切身經歷講給他聽。之前,俺給肥仔說,千萬別“招惹”了純樸的鄉村女孩子,我們最多只能待兩年,別給任何人的未來帶來痛苦。俺讓他讀讀莫言《初戀神嫖》里的故事。哪知,我的同事說得更絕:千萬別招惹鄉里人,人家可都是有家族的,如果要找你“算賬”,那可不是“單挑”了,尤其是有法術的少數民族。“一家三口安全進退”,成了我們的新目標之一。
安排了肥仔的學習計劃,下一步就是小女子如何“暫停”了。
MAYBOY的律所,考慮提議港方在項目里給小女子安排個崗位。那么,真的就成了“隨軍”家屬了。
這一生,沒有見MAYBOY如此迫切希望和我在一起,甚至在一起工作,舉家暫遷異地。小女子很感動,這是一個好男人。可是,轉而很擔心,擔心自己的休整計劃、走云南計劃被打亂,更擔心在一個機構工作,萬一出現是非,對MAYBOY影響不好。于是,一個“正常女人”求之不得的安排,讓小女子心生怕怕。
電他說:因為在乎,所以在乎。因為不咬弦,所以有點怕。但愿,歲月靜好,人生如初。
MAYBOY只是聽,他并不說什么。倒是過了一天,俺自己個兒想通了,也就隨個兩年吧,都隨了他的心意,又能怎樣。呵呵,可能俺會是一個不用心開“散工”的人了:)
另一番計劃,就是把書稿整理出版,一匣兩冊,香港海南。該評“正高”職稱了,索性進修英文考雅思。得空,就出發,踏遍云南。
再次電話過去,講述俺的計劃,問:您老昨天咋不表態?人家說:知道規劃有“控制性”規劃一說麼?小女子:壞蛋,原來您想著控制俺!哎,咱也自己鉆進套子里了:((
于是,就著手制定“暫停”實施方案。
今午,約了師兄H談心事,還是師兄啊,即刻同意由外交部和海南省政府聯合主辦、南大老師和他主持的“中國南海研究院”給俺發一個“訪問學者”的邀請,為期一年,助俺“rap”。
知道么?之前在港分的東南亞行及責任編輯的《東南亞踏歌行》,成為完成這個安排的一個切口,我的項目選題就是:南海周邊國家的文化研究。飛來飛去就得了,沒準還有更多的出訪機會呢:)
吁,OK!真的是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啊:))特開心。
于是,請肥仔牛排,看電影,有點忘乎所以了。誰知……&×
×××××
MAYBOY,相夫教子會不會很難?比工作還難?不知我能不能勝任啊。今天談妥“收工”計劃,我心中一塊大石放下。請高天吃牛排、看電影,給零花錢,兩人商量去云南前多安排點活動。不知怎的,看完電影,一個來電催他去玩,他就忽然對媽兇悍起來,竟說每次和媽一起過周末都不爽。看來我已經成了他的負擔,在我還撫養他的時候。我很失態地一路開車一路發火,責備他為了外人而不孝,把原本美好的一天輕易給毀了。他讓我咬了他一口解氣。這會兒,我獨自一人來洗車,大哭。不喜歡這樣失態的自己,被人傷也傷人,親人。我說會耐心等他長大,看來真是很難,不知道會受多少傷,毫不設防地被傷。我以為自己很會和男孩子相處,看來并不是,特別是你倆,有時真是讓我感到沒有尊嚴,而你們又是我最在乎的人。看來,我不是一個真的拿得起放得下的人。所以,我說我怕我想逃,可是我也無處可逃,更怕孤單:(或許我不該對云南的生活抱有憧憬,不然我們都會失望。總以為,有你,我的人生會和別的女人不一樣,可以任性而被寵不被傷,看來未必:((心很亂。也只有寫給你。謝謝你看到這兒。
××××××
你不在,這個島很空,好像和我沒關係。剛上島,你第一次出差我這樣想,這感覺現在更強了。越來越覺得自己好孤單,也很差勁。
%%%%%%
MAYBOY電話過來,聽我哭,哄我。
真是覺得自己好煩人:你不許笑話我。
MAYBOY一再說:不會笑話你。
之后,他大概是給肥仔電話了。肥仔找媽,竟然說:你帶幾張粘鼠板回來吧。
實在可惡!明明知道俺最怕那玩意兒,提都不能提!何況,昨日他還和班同學來家合伙拿下兩只,其中一只還是“孕婦”。
真是,欲哭無淚。不知道,俺是不是開始了如龍老師般受折磨的歷程了。
就是!人都是俺生的!!臭小子,你太不夠意思了!!
不知道,男孩子幾歲會開始夜不歸宿?MA何時可以承受而不在乎?
真是有欠債的說法麼?
K, 我好想躲起來,躲到一個連自己也找不到的地方,對著天,想點糊涂心思,打發日子就好了。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