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关 (289834164)2009-04-03 16:31:19
http://guanguanjujiu.blogspot.com/2009/04/com.html
遇到加利福尼亞的網友,美國狀況好糟,中國人反應還是遲鈍了。沒可能船要沉了,我們獨大。潘基文的話,是預言。
2009-04-04赵四 (522097714)2009-04-04 01:01:01
他的话,跟俺的潜意识感觉一样。我说还没到最惨的时候,房子销售回升只是我反照,预示着更大的危机,我的同学不信。
关关 (289834164)2009-04-04 15:52:41
英法美正合起來整俺們呢。胡老大是行很孤單,很惱火的。快快唔好錢袋子吧,別再發發財夢了,世道崩壞,能活就好。
赵四 (522097714)2009-04-04 15:54:47
正看胡老大跟萨克齐叫劲说中国的香港和澳门不是偷税天堂呢
关关 (289834164)2009-04-04 15:55:11
國人遲鈍,東方式的遲鈍。就仿佛一百年前,地也割了,款也賠了,李鴻章老大才琢磨,這海上的長毛子是咋進來的呀?真是從天而降。什么葡萄牙、英吉利,哪里來的鳥小島國。
关关 (289834164)2009-04-04 15:56:06
美、英、法人家是表兄,今天又在法國聚會呢。合伙整俺胡爺爺。
赵四 (522097714)2009-04-04 15:56:34
我中午给搜孤博客头条留言:此文提醒中国,不能以为自己很强很壮。
关关 (289834164)2009-04-04 15:58:20
一直不是防著大陸上的驃騎么,咋就來了伙海盜。一百年,沒有變。啥壯啊,虛腫,老子那點錢,那夠兒子們踅摸的,加上還有外賊。
赵四 (522097714)2009-04-04 15:58:50
http://blog.sohu.com/头条是上次开会的一个博友,易鹏:美国才是G20峰会最大赢家。
关关 (289834164)2009-04-04 15:59:01
美國兔崽子,增印美鈔,不是明擺著搶錢。
关关 (289834164)2009-04-04 16:00:25
還搜羅搜羅哪里還有漏搶的地界,名曰“避稅天堂”。
关关 (289834164)2009-04-04 16:00:51
還名正言順上G20 ,上美國國會。
关关 (289834164)2009-04-04 16:01:59
今午和高寶寶聊天,讓他看潘基文的文章,以及這些鳥事,讓孩子記著:G20是另一個世道的開始。
关关 (289834164)2009-04-04 16:04:19
國內新聞還是一片祭祖、掃墓、烈士,五一長假在哪兒,看著真暈。
赵四 (522097714)2009-04-04 16:04:53
对中国是个极好的提醒,不能闭着眼睛说自己已经很强很壮了。------赵家四丫儿
赵四 (522097714)2009-04-04 16:05:02
这是俺的留言原文
关关 (289834164)2009-04-04 16:05:26
俺們人緣不好啊,一百年來,沒好過。
赵四 (522097714)2009-04-04 16:05:45
这让人家给欺负的
赵四 (522097714)2009-04-04 16:06:08
还自己打肿脸充胖子,总以大国自居
赵四 (522097714)2009-04-04 16:06:27
国富民弱怎能叫强国
赵四 (522097714)2009-04-04 16:06:56
财富积聚在少数败家人那,怎叫大国?
关关 (289834164)2009-04-04 16:08:38
這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讓中國放血啊。誰讓你好面子。人家英國,讓個倫敦市長出面,說倫敦人都在市內自己種菜了。哭窮啊。
关关 (289834164)2009-04-04 16:09:16
這時候,什么責任不責任,管好自己家人不要飯,不自殺,已經是重大貢獻了。
关关 (289834164)2009-04-04 16:09:44
東方陷阱,自己挖的。
赵四 (522097714)2009-04-04 16:10:16
明眼人都清楚,不是拿几个臭钱就可以和人家平起平坐的,
关关 (289834164)2009-04-04 16:12:32
昨天法新社一張照片,英法美三個總統,在憂郁的胡爺爺背后,擺POSE照相,很欺負老人家。
关关 (289834164)2009-04-04 16:14:31
我對高寶寶說,你也做不了啥,長好身體,練真本事,能養活自己的那一種。媽則確保無論如何,家里能有熱飯吃。咱們有啥吃啥,不挑食。
关关 (289834164)2009-04-04 16:15:03
去做韭菜合子啦
4/04/2009
4/03/2009
心向往之:長平港大演講:民族主義和寫作自由
民族主義和寫作自由
長平先生,中國大陸資深新聞工作者,知名時評家。曾任《南方周末》新聞部主任、《外灘畫報》副總編輯、《南都週刊》副總編輯。他發表了諸多時評,論說時局,針砭現實。他在2008年發表的《西藏:真相與民族主義情緒》一文,曾引起風波。他將介紹,這一年來民族主義在中國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媒體在其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作為時事評論人,如何解析紛紜的思潮,維護寫作的自由?
時間:二零零九年四月八日下午五時至六時半
地點:香港大學儀禮堂基金會議廳
查詢:Rain Li (2219 4001/ jmsc@hku.hk)
長平先生,中國大陸資深新聞工作者,知名時評家。曾任《南方周末》新聞部主任、《外灘畫報》副總編輯、《南都週刊》副總編輯。他發表了諸多時評,論說時局,針砭現實。他在2008年發表的《西藏:真相與民族主義情緒》一文,曾引起風波。他將介紹,這一年來民族主義在中國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媒體在其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作為時事評論人,如何解析紛紜的思潮,維護寫作的自由?
時間:二零零九年四月八日下午五時至六時半
地點:香港大學儀禮堂基金會議廳
查詢:Rain Li (2219 4001/ jmsc@hku.hk)
清明懷想他朝君体同
YM,
文章寫得好,讓人看了感慨。
今天大概是想念香港的日子,剛剛遇到在加利福尼亞的香港友,也講起香港的夜晚呢。http://guanguanjujiu.blogspot.com/2009/04/com.html
跑馬地的墓園,經過很多回,沒有進去過,總想他們還是蠻幸運的,住的離家近。我那年清明,去看過香港仔墓園,背山面水的,幾好的地方。
這里的朋友,這幾天都張羅著去掃墓,我們的車子已經借出過一回了。每每這時,我就覺得我們仨在這個島上好孤單,"上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既離開了祖宗,也不知高寶未來是不是喜歡回到這個島上了。有時候,我會和高寶說,我們仨是家族的"傳奇"。既然是"傳奇",就有很多可能的,如果走得順啦,未來家族世代會傳詠;如果走出了差池,也會被族人世代臧否,所以,我們仨得相互掩護著,一路走好了。
妳好么?妳妹妹最近咋樣?
問港分同事好。
我原計劃四月初回南京省親,又遇到海南省政府希望我參加政府代表團去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也是幫著整理熱點話題給高層參考。于是,就得到四月下旬回寧了。可能五月中旬回海南島。
乍暖還寒,妹妹獨自在港,請多保重。
關姐姐
20090403海南島
關姐姐:
這個地方可曾去過?
中新社香港四月三日电 题:跑马地墓园游踪 阅碑忆史亦是独特风景
中新社记者 陈伊敏
在商厦林立的港岛跑马地,有一片古老幽静的墓群。一边是车水马龙的闹市,一边是宁静的安息之地。石碑丛林与水泥森林,只是咫尺之遥。
清明时节,墓园人影渐多。墓前的鲜花,静静地倾诉对亡人的追念。而墓群对面的“快活谷”跑马场,则“马照跑,舞照跳”。
回教坟场、天主教坟场、香港坟场、巴斯坟场、印度坟场,犹太坟场在此和谐共处,部分坟场建于香港开埠初期。它们是不同宗教、民族的港人或香港过客最后的归宿,百多年来不受周边城市发展所扰,见证香港的变迁。
跑马地坟场群,鸟语花香。一些热衷历史文化的人把这里视作寻幽探秘的好去处。专业生态文化讲解员吴泳攀为记者导赏,漫游这片独特的人文风景。踱步墓园之间,细阅碑上文字,仿若回到十九世纪,与逝去的名人隔空交流。
吴泳攀说,这里是被遗忘了的香港珍贵文化遗产,坟场有助了解不同宗教和不同种族人的葬俗和生死观,反映香港是多元文化和多元民族组成的社会;而且,每个墓园都长眠着一些对香港甚至中国近代史影响深远的人物。
日本人明治年间在香港的活动、波斯拜火教徒为何从印度来香港、二战时犹太人在香港经商的足迹……这里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故事。
历史最悠久的香港坟场是欧式花园墓地,于一八四五年正式开设,其中的小教堂也在同年兴建。这里葬有鸦片战争中阵亡的英军官兵、开埠初期的港府要员、知名传教士、孙中山先生的师友等。
吴泳攀告诉记者,不少长眠于香港坟场的先人赫赫有名,譬如:香港二十世纪上半叶最富有及最有影响力的商人何东,孙中山的老师何启,跟随太平天国南征北战多年的洪秀全之侄洪春魁,在香港建立了庞大商业王国的亚美尼亚商人遮打爵士——香港唯一有两条街道以其名字命名的人物,革命团体兴中会的首任会长、与孙中山一同策划广州起义的杨衢云。值得一提的是,杨衢云在中环结志街被清吏买凶枪杀,当时为免遭清廷再施毒手,这位革命烈士墓碑没刻任何字,至今只有编号。
回教坟场,墓碑上看不到照片,亦没有花巧的装饰,亲友不会向亡人鞠躬,亦无鲜花和祭品。伊斯兰教不拜偶像,唯一尊崇和敬拜的只有真主安拉。伊斯兰教讲究薄葬,提倡节约从简,不分贫富贵贱,不许有任何陪葬品,一视同仁。
传统中国人,若非重阳清明等扫墓日子,甚少踏足坟场,伊斯兰教却鼓励人们多游墓园,希望生人受前人的经历感染,从而思考生命的意义。
花香袭人的巴斯坟场,如闲逸的公园,偶有来客在坟场的亭子内吹奏洞箫。犹太坟场被跑马地住宅区的高楼大厦包围,依然独具宁静,还有一个漂亮的喷水池。
天主教坟场内,墓碑形态各异,错落有致,精美而深含象征意义的雕像引人入胜。生者用不同形象的雕塑追忆亡者,以十字架、断柱和天使雕像最为常见。原来,死于非命或未能善终的亡人,墓前有断柱,除了象征生命骤然逝去,还象征有另外半条无形的生命延伸至天上。
一代巨星林黛的传奇一生,天主教会在香港和中国的传教史等,在天主教坟场里可溯寻蛛丝马迹。坟场的门刻有一对经典对联:“今夕吾躯归故土,他朝君体也相同”,是港人熟悉和传诵的名句。
吴泳攀说,墓园之行,须怀谦卑和尊重的心去探索,不可扰乱清幽。因此,有团体考察时,每趟限制二十人之内,且不能在坟场范围内使用扩音器。他不忘提醒,游墓园时穿着需庄重,特别是在回教坟场,男士需穿长裤,女士需要戴头巾,遮盖头发。
旅游作家邹颂华对记者介绍,西方对死亡的话题并不那么忌讳。在阿根廷、法国、波兰等,墓园常常成为文化景点,到名人墓园去瞻仰的人络绎不绝。
清明时节,孝子贤孙可扫墓一尽孝道表感恩之情,亦不妨在墓园一尝文化散步,抚摸历史,参悟生死。(完)
文章寫得好,讓人看了感慨。
今天大概是想念香港的日子,剛剛遇到在加利福尼亞的香港友,也講起香港的夜晚呢。http://guanguanjujiu.blogspot.com/2009/04/com.html
跑馬地的墓園,經過很多回,沒有進去過,總想他們還是蠻幸運的,住的離家近。我那年清明,去看過香港仔墓園,背山面水的,幾好的地方。
這里的朋友,這幾天都張羅著去掃墓,我們的車子已經借出過一回了。每每這時,我就覺得我們仨在這個島上好孤單,"上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既離開了祖宗,也不知高寶未來是不是喜歡回到這個島上了。有時候,我會和高寶說,我們仨是家族的"傳奇"。既然是"傳奇",就有很多可能的,如果走得順啦,未來家族世代會傳詠;如果走出了差池,也會被族人世代臧否,所以,我們仨得相互掩護著,一路走好了。
妳好么?妳妹妹最近咋樣?
問港分同事好。
我原計劃四月初回南京省親,又遇到海南省政府希望我參加政府代表團去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也是幫著整理熱點話題給高層參考。于是,就得到四月下旬回寧了。可能五月中旬回海南島。
乍暖還寒,妹妹獨自在港,請多保重。
關姐姐
20090403海南島
關姐姐:
這個地方可曾去過?
中新社香港四月三日电 题:跑马地墓园游踪 阅碑忆史亦是独特风景
中新社记者 陈伊敏
在商厦林立的港岛跑马地,有一片古老幽静的墓群。一边是车水马龙的闹市,一边是宁静的安息之地。石碑丛林与水泥森林,只是咫尺之遥。
清明时节,墓园人影渐多。墓前的鲜花,静静地倾诉对亡人的追念。而墓群对面的“快活谷”跑马场,则“马照跑,舞照跳”。
回教坟场、天主教坟场、香港坟场、巴斯坟场、印度坟场,犹太坟场在此和谐共处,部分坟场建于香港开埠初期。它们是不同宗教、民族的港人或香港过客最后的归宿,百多年来不受周边城市发展所扰,见证香港的变迁。
跑马地坟场群,鸟语花香。一些热衷历史文化的人把这里视作寻幽探秘的好去处。专业生态文化讲解员吴泳攀为记者导赏,漫游这片独特的人文风景。踱步墓园之间,细阅碑上文字,仿若回到十九世纪,与逝去的名人隔空交流。
吴泳攀说,这里是被遗忘了的香港珍贵文化遗产,坟场有助了解不同宗教和不同种族人的葬俗和生死观,反映香港是多元文化和多元民族组成的社会;而且,每个墓园都长眠着一些对香港甚至中国近代史影响深远的人物。
日本人明治年间在香港的活动、波斯拜火教徒为何从印度来香港、二战时犹太人在香港经商的足迹……这里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故事。
历史最悠久的香港坟场是欧式花园墓地,于一八四五年正式开设,其中的小教堂也在同年兴建。这里葬有鸦片战争中阵亡的英军官兵、开埠初期的港府要员、知名传教士、孙中山先生的师友等。
吴泳攀告诉记者,不少长眠于香港坟场的先人赫赫有名,譬如:香港二十世纪上半叶最富有及最有影响力的商人何东,孙中山的老师何启,跟随太平天国南征北战多年的洪秀全之侄洪春魁,在香港建立了庞大商业王国的亚美尼亚商人遮打爵士——香港唯一有两条街道以其名字命名的人物,革命团体兴中会的首任会长、与孙中山一同策划广州起义的杨衢云。值得一提的是,杨衢云在中环结志街被清吏买凶枪杀,当时为免遭清廷再施毒手,这位革命烈士墓碑没刻任何字,至今只有编号。
回教坟场,墓碑上看不到照片,亦没有花巧的装饰,亲友不会向亡人鞠躬,亦无鲜花和祭品。伊斯兰教不拜偶像,唯一尊崇和敬拜的只有真主安拉。伊斯兰教讲究薄葬,提倡节约从简,不分贫富贵贱,不许有任何陪葬品,一视同仁。
传统中国人,若非重阳清明等扫墓日子,甚少踏足坟场,伊斯兰教却鼓励人们多游墓园,希望生人受前人的经历感染,从而思考生命的意义。
花香袭人的巴斯坟场,如闲逸的公园,偶有来客在坟场的亭子内吹奏洞箫。犹太坟场被跑马地住宅区的高楼大厦包围,依然独具宁静,还有一个漂亮的喷水池。
天主教坟场内,墓碑形态各异,错落有致,精美而深含象征意义的雕像引人入胜。生者用不同形象的雕塑追忆亡者,以十字架、断柱和天使雕像最为常见。原来,死于非命或未能善终的亡人,墓前有断柱,除了象征生命骤然逝去,还象征有另外半条无形的生命延伸至天上。
一代巨星林黛的传奇一生,天主教会在香港和中国的传教史等,在天主教坟场里可溯寻蛛丝马迹。坟场的门刻有一对经典对联:“今夕吾躯归故土,他朝君体也相同”,是港人熟悉和传诵的名句。
吴泳攀说,墓园之行,须怀谦卑和尊重的心去探索,不可扰乱清幽。因此,有团体考察时,每趟限制二十人之内,且不能在坟场范围内使用扩音器。他不忘提醒,游墓园时穿着需庄重,特别是在回教坟场,男士需穿长裤,女士需要戴头巾,遮盖头发。
旅游作家邹颂华对记者介绍,西方对死亡的话题并不那么忌讳。在阿根廷、法国、波兰等,墓园常常成为文化景点,到名人墓园去瞻仰的人络绎不绝。
清明时节,孝子贤孙可扫墓一尽孝道表感恩之情,亦不妨在墓园一尝文化散步,抚摸历史,参悟生死。(完)
遇見了COM
我: 嗨,許久不見,你好么?
我已經回到海南島兩個月,帶著胡蘭成和小屁顛。
你的南茜好么
com: 她剛從醫院回來
她病得好厲害
妳還好吧?
於 星期六 的 上午8:45
我: 還好。我回來后還沒有去上班,倒是去了研究院領點課題,想自己乘機從此慢下來。
和東南亞有關的課題,或許未來幾年有機會重走東南亞呢。
com: 她昨夜痛得很厲害,吃了藥打了針還震,我抱著她,她累了,睡著了,今晨像好了點,人生很快,她比我還強呢
於 星期六 的 上午8:47 時寄出
com: 我好想多讀東南亞華裔作家的書,以前在這裡讀過王錦樹,好喜歡!
於 星期六 的 上午8:49 時寄出
com: 喂?
還在嘛?
我: 我也覺得胡蘭成好通靈性,從鄉村到城市,其實真是蠻大的變化。換了我,也要困擾好久。可是牠們的學習能力好強,很快就蠻上路子了。不過,我就好抱歉,真的要把一條“狼”,變成一條“狗”了。好在,每天在園子里放風,牠們的野性還有機會張揚一下。我想,胡蘭成最困擾的是:城里狗狗的地盤咋不用打呢?為什么每個狗狗身后,都跟著一個媽咪呢?他,好想打一仗。所以,很快,我們已經成為“金龍一霸”了。 於 星期六 的 上午8:53 時寄出
我: 人是由簡入奢易,由奢入簡難,狗狗也是呢。現如今,已經進過了美容院,剪去不太適應熱帶的長毛毛,從圣誕節開始,漸漸愛上了洗澡,好愛俺給他倆搓背。真夸張。不過,每次沐浴完畢,人家都快樂得在屋里撒歡兒,好像要說:看,我是一只多么美好的狗狗啊。
com: 也許妳真的找到了一條鄉村狗,我倒領了一條城市長大的大小姐.....,說我自己在這裡是弱肉強食才真
啊,矜貴了,呵呵
他們有時貪得無厭的,遲幾年,妳可有得受呢
我: 每餐完畢,會用感激的眼睛看著俺,比人懂事呢。就是不能和牠提“撫仙湖",一提就王顧左右而言他。這時候,俺就覺得自己是老拐子@@
是嗎?那我得提前訓練節制
com: 幾醒目......
我: 你好么?工作情況好些么?
com: 一樣,未死得,不大好
於 星期六 的 上午9:02 時寄出
com: 這裡未饑荒完,仍天天有大裁員,怕要等耐一點
我: 這幾天我接了研究院的活兒,每日晨讀報弄個國際熱點報摘。今日看到聯合國秘書長在潘基文G20高峰會前的一段話,很心驚。
於 星期六 的 上午9:04 時寄出
com: 是很可怕
不知幾時才見底
我: 潘基文投書英國「衛報」(Guardian)說:「一開始只是金融危機,現在已經演變成全球經濟危機。」
他說:「我擔心未來情況會更糟--社會動盪惡化、政府式微及對領袖與未來都喪失信心的憤怒大眾,可能釀成全面性政治危機。」 他表示,這次全球經濟衰退,受到影響最大的是極端貧窮的國家。他還特別指出,在這些國家的「情勢以令人擔憂的速度崩潰。」
潘基文寫道:「除非我們促進全球經濟復甦,否則我們將面臨人類發展史上的大災難,而它正逐漸逼近當中。」
好像預言
com: "近榜"......
於 星期六 的 上午9:07 時寄出
我: 我覺得這幾個月的調整,對我是件好事。至少從原先過于“華麗”的日子,落回到地面了。
於 星期六 的 上午9:09 時寄出
com: 不過我不知道是不是極端貧窮國家最大影響,每個人痛時都以為自己的痛是全世界最高級的,這裡也有父母同時失業,一家大小開媒氣全部死掉
我: 現在,依然每天熱衷張羅二寶的三餐,有時候在家里宴客。其實,過去都是這樣過日子的。
於 星期六 的 上午9:11 時寄出
com: 妳那已經是大戶人家喇,還說
我: 好慘!!前陣子看專訪索羅斯文章,標題是:一個時代已經過去了。這話好狠,可是得有人說出來,是么? 於 星期六 的 上午9:12 時寄出
com: 得有一個有影響力的人說出來,是的
於 星期六 的 上午9:13 時寄出
我: 我現在,每天躲在舊日的文字里,他人的和自己的,其實,心里也很不落定。我們仨漂在這個小島上,離父母祖宗都好遠的,什么都得靠自己。不知道,過往的積累,經濟上和人際上的,是不是真的能夠支撐我們的未來。高寶已經是第二代,其實我們和前往東南亞的華人境遇很像的,也像1949之后臺灣的外省人。
com: 我現在天天有半小時幫低收入的移民看信,填表格之類,有時一聽他們說家裡還有幾多人吃飯,月入不夠我供車,心裡真是一驚,不知道他們天天吃什麼,真是很可怕,窮到一個想像不到會在這裡發生的程度
於 星期六 的 上午9:18 時寄出
com: 想什麼,我們廣東人講得最好:“好又一餐唔好又一餐”,沒得想的,“煮到埋黎就食”! 於 星期六 的 上午9:19 時寄出
我: 這幾天清明,很多本地的朋友都回鄉了,這時候,我就覺得我們仨其實“很浮萍”。不論你曾經為這個島子做過人什么,等我們老了、過氣了,也就不會有人記得。所以,我曾經給MAYBOY說,如果將來我先走,就找塊清凈的海安頓我。我是喜歡海的。
com: 我們應該向我們的寵物學習:有吃的就吃,有苦就受,別想下一餐
我: 每每在海上,會好自然把呼吸調整得和海濤的韻律一樣,會很舒服。(當然臺風除外)
是啊,再也沒有比“聽天由命”更好的人生哲學了。 於 星期六 的 上午9:23 時寄出
我: 自己活一遍,就夠了。不想將來給別人添麻煩。
於 星期六 的 上午9:24 時寄出
com: 哎呀,好心妳啦,任妳是什麼人,老了,除了 mayboy肥仔,誰記得妳?記得,也是透過書頁的,算什麼?算屁,比不上我有時候帶 Nancy 行街,替她洗面剪毛呢
於 星期六 的 上午9:26 時寄出
com: 活的原因就是要脫輪迴、出生死呀,不入去怎麼出來?
我: 是啊,沒想到我們從寵物身上,得到“依戀”這詞兒最準確的感覺@@@ 於 星期六 的 上午9:28 時寄出
com: 還說,我抱著 Nancy 哭得死去活來,就是捨不得她先去呢,和男人都未有那麼哀怨纏綿
於 星期六 的 上午9:30 時寄出
我: 我都不想那么多和遠,和MAYBOY說:我們相互吊著,老吊著。最近好搞笑,不靠著他,讓他撫著背,我就睡不沉。好像自己也變成了寵物般,特會邀寵@@
com: 好恩愛啊
我: 所以,有時候他夜歸,第二天我的精神就不好。我好像很麻煩人,是么?
com: 但麻煩也是作為寵物的其中一個責任,所以妳做對了
我: 有時候,心里想逃開吧,別讓人煩了,自己呢,等得也很累,心累。可是,又不敢。
是么?那要努力喇@@@@
你真會哄人@@
com: 不是,我自己也是一樣,但我男友好像很享受
我: 是!@@@@@
com: Mayboy 工作怎麼,現在全習慣了?為什麼常夜歸?
於 星期六 的 上午9:37 時寄出
我: 海南島是熱帶,這里的人白天睡覺,黃昏以后才出籠。約會許多都是下午以后才進行,當然,男人們聚在一起打牌、喝酒,我們也是管不了的喇。反正,累了、困了,知道回來就好。
於 星期六 的 上午9:39 時寄出
我: 我呢,也會放點宵夜在桌上,讓他想著老婆喇。這樣,我也有多一些獨處的時間,蠻好的。
com: 啊!不只海南,整個亞洲都不那樣了啦!這裡十二點以後連買罐汽水都難,我初來時很不習慣
我: 我不喜歡老膩著你的男人,很煩的。
com: 那才好呢,自己有時間寫東寫西,打掃,看電視,磨面
我: 是么?香港的夜太亮,太熱鬧,叫人好想靜。
是吖。我的東東,多半是夜了才寫得出。
於 星期六 的 上午9:43 時寄出
我: 不過,最近有朋友致力于改變我的作息時間,要求俺上半夜上床,因為人的肝臟是凌晨1-2點造血,熬夜多了,第二天很難補回來。
com: 香港的夜,像上一世的事情,很好玩,但不要再重複了,老了
我: 我正在調試中。不過,很難像村上那樣,每日上午寫字。寫不出。那是我看字的時間。
於 星期六 的 上午9:45 時寄出
com: 不由妳不服,人愈大,有節奏愈緊要
我: 我最喜歡看夜場電影,散場了出來,銅鑼灣竟然也會靜靜地了。再走到海邊吹吹風,回灣仔,看書,喝點酒,睡。我想念香港了。
com: 妳打窗子全關起來,放窗簾,扮晚上吧,哈哈
我不,夠了,什麼也做夠了,不想再回去,那是過去的地方了
我: 是啊,信不信,兩條小狗狗如我的時鐘,現在幫著我定早、中、晚。我們現在每日散步的時間,過一個小時,周圍的花園他們都熟了,大家也認識他們了。
com: 而且呢,我這種人,現在在香港寫東西分分鐘被淋屎,和以前不同喇
我: 年紀再大一點,你會想念她了。如同我現在想念江南。
com: 狗認路好靈通的
我: 信不信,我現在不把寫字看得那么重了。只當是日子的留痕,來得及就記了,來不及,就算。不合自己較勁了。
於 星期六 的 上午9:51 時寄出
com: 有東西要寫就寫,不追趕自己,妳已經在這裡了,趕什麼,較什麼勁
我睡了,明天上班
我: mayboy也醒了,我去伺候他吃飯。
晚安。好夢。
com: 妳小心飲食,別寵壞了兩隻寶貝
拜拜!
於 星期六 的 上午9:55 時寄出
我已經回到海南島兩個月,帶著胡蘭成和小屁顛。
你的南茜好么
com: 她剛從醫院回來
她病得好厲害
妳還好吧?
於 星期六 的 上午8:45
我: 還好。我回來后還沒有去上班,倒是去了研究院領點課題,想自己乘機從此慢下來。
和東南亞有關的課題,或許未來幾年有機會重走東南亞呢。
com: 她昨夜痛得很厲害,吃了藥打了針還震,我抱著她,她累了,睡著了,今晨像好了點,人生很快,她比我還強呢
於 星期六 的 上午8:47 時寄出
com: 我好想多讀東南亞華裔作家的書,以前在這裡讀過王錦樹,好喜歡!
於 星期六 的 上午8:49 時寄出
com: 喂?
還在嘛?
我: 我也覺得胡蘭成好通靈性,從鄉村到城市,其實真是蠻大的變化。換了我,也要困擾好久。可是牠們的學習能力好強,很快就蠻上路子了。不過,我就好抱歉,真的要把一條“狼”,變成一條“狗”了。好在,每天在園子里放風,牠們的野性還有機會張揚一下。我想,胡蘭成最困擾的是:城里狗狗的地盤咋不用打呢?為什么每個狗狗身后,都跟著一個媽咪呢?他,好想打一仗。所以,很快,我們已經成為“金龍一霸”了。 於 星期六 的 上午8:53 時寄出
我: 人是由簡入奢易,由奢入簡難,狗狗也是呢。現如今,已經進過了美容院,剪去不太適應熱帶的長毛毛,從圣誕節開始,漸漸愛上了洗澡,好愛俺給他倆搓背。真夸張。不過,每次沐浴完畢,人家都快樂得在屋里撒歡兒,好像要說:看,我是一只多么美好的狗狗啊。
com: 也許妳真的找到了一條鄉村狗,我倒領了一條城市長大的大小姐.....,說我自己在這裡是弱肉強食才真
啊,矜貴了,呵呵
他們有時貪得無厭的,遲幾年,妳可有得受呢
我: 每餐完畢,會用感激的眼睛看著俺,比人懂事呢。就是不能和牠提“撫仙湖",一提就王顧左右而言他。這時候,俺就覺得自己是老拐子@@
是嗎?那我得提前訓練節制
com: 幾醒目......
我: 你好么?工作情況好些么?
com: 一樣,未死得,不大好
於 星期六 的 上午9:02 時寄出
com: 這裡未饑荒完,仍天天有大裁員,怕要等耐一點
我: 這幾天我接了研究院的活兒,每日晨讀報弄個國際熱點報摘。今日看到聯合國秘書長在潘基文G20高峰會前的一段話,很心驚。
於 星期六 的 上午9:04 時寄出
com: 是很可怕
不知幾時才見底
我: 潘基文投書英國「衛報」(Guardian)說:「一開始只是金融危機,現在已經演變成全球經濟危機。」
他說:「我擔心未來情況會更糟--社會動盪惡化、政府式微及對領袖與未來都喪失信心的憤怒大眾,可能釀成全面性政治危機。」 他表示,這次全球經濟衰退,受到影響最大的是極端貧窮的國家。他還特別指出,在這些國家的「情勢以令人擔憂的速度崩潰。」
潘基文寫道:「除非我們促進全球經濟復甦,否則我們將面臨人類發展史上的大災難,而它正逐漸逼近當中。」
好像預言
com: "近榜"......
於 星期六 的 上午9:07 時寄出
我: 我覺得這幾個月的調整,對我是件好事。至少從原先過于“華麗”的日子,落回到地面了。
於 星期六 的 上午9:09 時寄出
com: 不過我不知道是不是極端貧窮國家最大影響,每個人痛時都以為自己的痛是全世界最高級的,這裡也有父母同時失業,一家大小開媒氣全部死掉
我: 現在,依然每天熱衷張羅二寶的三餐,有時候在家里宴客。其實,過去都是這樣過日子的。
於 星期六 的 上午9:11 時寄出
com: 妳那已經是大戶人家喇,還說
我: 好慘!!前陣子看專訪索羅斯文章,標題是:一個時代已經過去了。這話好狠,可是得有人說出來,是么? 於 星期六 的 上午9:12 時寄出
com: 得有一個有影響力的人說出來,是的
於 星期六 的 上午9:13 時寄出
我: 我現在,每天躲在舊日的文字里,他人的和自己的,其實,心里也很不落定。我們仨漂在這個小島上,離父母祖宗都好遠的,什么都得靠自己。不知道,過往的積累,經濟上和人際上的,是不是真的能夠支撐我們的未來。高寶已經是第二代,其實我們和前往東南亞的華人境遇很像的,也像1949之后臺灣的外省人。
com: 我現在天天有半小時幫低收入的移民看信,填表格之類,有時一聽他們說家裡還有幾多人吃飯,月入不夠我供車,心裡真是一驚,不知道他們天天吃什麼,真是很可怕,窮到一個想像不到會在這裡發生的程度
於 星期六 的 上午9:18 時寄出
com: 想什麼,我們廣東人講得最好:“好又一餐唔好又一餐”,沒得想的,“煮到埋黎就食”! 於 星期六 的 上午9:19 時寄出
我: 這幾天清明,很多本地的朋友都回鄉了,這時候,我就覺得我們仨其實“很浮萍”。不論你曾經為這個島子做過人什么,等我們老了、過氣了,也就不會有人記得。所以,我曾經給MAYBOY說,如果將來我先走,就找塊清凈的海安頓我。我是喜歡海的。
com: 我們應該向我們的寵物學習:有吃的就吃,有苦就受,別想下一餐
我: 每每在海上,會好自然把呼吸調整得和海濤的韻律一樣,會很舒服。(當然臺風除外)
是啊,再也沒有比“聽天由命”更好的人生哲學了。 於 星期六 的 上午9:23 時寄出
我: 自己活一遍,就夠了。不想將來給別人添麻煩。
於 星期六 的 上午9:24 時寄出
com: 哎呀,好心妳啦,任妳是什麼人,老了,除了 mayboy肥仔,誰記得妳?記得,也是透過書頁的,算什麼?算屁,比不上我有時候帶 Nancy 行街,替她洗面剪毛呢
於 星期六 的 上午9:26 時寄出
com: 活的原因就是要脫輪迴、出生死呀,不入去怎麼出來?
我: 是啊,沒想到我們從寵物身上,得到“依戀”這詞兒最準確的感覺@@@ 於 星期六 的 上午9:28 時寄出
com: 還說,我抱著 Nancy 哭得死去活來,就是捨不得她先去呢,和男人都未有那麼哀怨纏綿
於 星期六 的 上午9:30 時寄出
我: 我都不想那么多和遠,和MAYBOY說:我們相互吊著,老吊著。最近好搞笑,不靠著他,讓他撫著背,我就睡不沉。好像自己也變成了寵物般,特會邀寵@@
com: 好恩愛啊
我: 所以,有時候他夜歸,第二天我的精神就不好。我好像很麻煩人,是么?
com: 但麻煩也是作為寵物的其中一個責任,所以妳做對了
我: 有時候,心里想逃開吧,別讓人煩了,自己呢,等得也很累,心累。可是,又不敢。
是么?那要努力喇@@@@
你真會哄人@@
com: 不是,我自己也是一樣,但我男友好像很享受
我: 是!@@@@@
com: Mayboy 工作怎麼,現在全習慣了?為什麼常夜歸?
於 星期六 的 上午9:37 時寄出
我: 海南島是熱帶,這里的人白天睡覺,黃昏以后才出籠。約會許多都是下午以后才進行,當然,男人們聚在一起打牌、喝酒,我們也是管不了的喇。反正,累了、困了,知道回來就好。
於 星期六 的 上午9:39 時寄出
我: 我呢,也會放點宵夜在桌上,讓他想著老婆喇。這樣,我也有多一些獨處的時間,蠻好的。
com: 啊!不只海南,整個亞洲都不那樣了啦!這裡十二點以後連買罐汽水都難,我初來時很不習慣
我: 我不喜歡老膩著你的男人,很煩的。
com: 那才好呢,自己有時間寫東寫西,打掃,看電視,磨面
我: 是么?香港的夜太亮,太熱鬧,叫人好想靜。
是吖。我的東東,多半是夜了才寫得出。
於 星期六 的 上午9:43 時寄出
我: 不過,最近有朋友致力于改變我的作息時間,要求俺上半夜上床,因為人的肝臟是凌晨1-2點造血,熬夜多了,第二天很難補回來。
com: 香港的夜,像上一世的事情,很好玩,但不要再重複了,老了
我: 我正在調試中。不過,很難像村上那樣,每日上午寫字。寫不出。那是我看字的時間。
於 星期六 的 上午9:45 時寄出
com: 不由妳不服,人愈大,有節奏愈緊要
我: 我最喜歡看夜場電影,散場了出來,銅鑼灣竟然也會靜靜地了。再走到海邊吹吹風,回灣仔,看書,喝點酒,睡。我想念香港了。
com: 妳打窗子全關起來,放窗簾,扮晚上吧,哈哈
我不,夠了,什麼也做夠了,不想再回去,那是過去的地方了
我: 是啊,信不信,兩條小狗狗如我的時鐘,現在幫著我定早、中、晚。我們現在每日散步的時間,過一個小時,周圍的花園他們都熟了,大家也認識他們了。
com: 而且呢,我這種人,現在在香港寫東西分分鐘被淋屎,和以前不同喇
我: 年紀再大一點,你會想念她了。如同我現在想念江南。
com: 狗認路好靈通的
我: 信不信,我現在不把寫字看得那么重了。只當是日子的留痕,來得及就記了,來不及,就算。不合自己較勁了。
於 星期六 的 上午9:51 時寄出
com: 有東西要寫就寫,不追趕自己,妳已經在這裡了,趕什麼,較什麼勁
我睡了,明天上班
我: mayboy也醒了,我去伺候他吃飯。
晚安。好夢。
com: 妳小心飲食,別寵壞了兩隻寶貝
拜拜!
於 星期六 的 上午9:55 時寄出
4/01/2009
和“印度貧民”一起過節
翻出了早年的這部書。看當年的關注點,咋隨著歲月的流逝,不太一樣了。一本書,精品,多讀幾遍,好像在反芻。
今天給自己過節,也逢南亞半價日,看了獲今年奧斯卡八項獎的印度的《貧民富翁》,有點明白什么是從世界的角度,講述一個國度的故事了。沒有印度的生活密碼的經歷,可是導演也讓人看懂了那塊土地上,人們的掙扎,還有就是人的內心的向往,以及愛情、命運。
答案D:命中注定。這可真是一個通吃的答案啊。
如果,不用翻譯,也能夠讓觀眾看懂,就更能經住時間的考驗了。
今天給自己過節,也逢南亞半價日,看了獲今年奧斯卡八項獎的印度的《貧民富翁》,有點明白什么是從世界的角度,講述一個國度的故事了。沒有印度的生活密碼的經歷,可是導演也讓人看懂了那塊土地上,人們的掙扎,還有就是人的內心的向往,以及愛情、命運。
答案D:命中注定。這可真是一個通吃的答案啊。
如果,不用翻譯,也能夠讓觀眾看懂,就更能經住時間的考驗了。
閱讀時光:《林徽因文集》
《中國現代作家選集-林徽因》
作者 林徽因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2年5月北京第一版
ISBN 7-02-001390-2/I.1262
定價:7.00元
林徽因 泰戈爾 徐志摩在一九二四
林徽因與梁思成在羅馬1928
一代才女林徽因
读书 1984. vol 67
萧乾
一九八四年七月三日
一九三三年深秋的一个下午,我照例到文科楼外的阅报栏去看报。那时我住在临湖的六楼,是个刚从辅仁英文系转到燕京新闻系的三年级生。报栏设在楼前,有两架:一边张贴着北平的《华北日报》和《晨报》,另一边是天津的《大公报》和《益世报》。忽然,在《大公报·文艺》版尽底下一栏,看到《蚕》和我的名字。那是前不久我寄给沈从文先生请他指教的,当时是准备经他指点以后再说的——倘若可以刊用,也得重抄一遍。如今,就这么登了出来,我自是喜出望外。尽管那是把五千字的东西硬塞进三四千字的空间里——也就是说,排字工人把铅条全抽掉,因而行挨行,宇挨字,挤成黑压压一片。其实,两年前当熊佛西编《晨报》副刊时,他也登过我的一些短文,记得有一篇是谈爱尔兰小剧院运动的。然而这毕竟是自己的创作第一次变成了铅字,心里的滋味和感觉仿佛都很异样。
然而还有更令我兴奋的事等在后面呢!
几天后,接到沈先生的信(这信连同所有我心爱的一切,一直保存到一九六六年八月),大意是说:一位绝顶聪明的小姐看上了你那篇《蚕》, 要请你去她家吃茶。星期六下午你可来我这里,咱们一道去。
那几天我喜得真是有些坐立不安,老早就把我那件蓝布大褂洗得干干净净,把一双旧皮鞋擦了又擦。星期六吃过午饭我蹬上脚踏车,斜穿过大钟寺进城了。两小时后,我就羞怯怯地随着沈先生从达子营跨进了总布胡同那间有名的“太太的客厅”。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林徽因。如今回忆起自己那份窘促而又激动的心境和拘谨的神态,仍觉得十分可笑。然而那次茶会就象在刚起步的马驹子后腿上,亲切地抽了那么一鞭。
在去之前,原听说这位小姐的肺病已经相当重了,而那时的肺病就象今天的癌症那么可怕。我以为她一定是穿了睡衣,半躺在床上接见我们呢!可那天她穿的却是一套骑马装,话讲得又多又快又兴奋。不但沈先生和我不大插嘴,就连在座的梁思成和金岳霖两位也只是坐在沙发上边叭嗒着烟斗,边点头赞赏。给我留下印象的是,她完全没提到一个“病”字。她比一个健康人精力还旺盛,还健谈。
那以后,我们还常在朱光潜先生家举行的“读诗会”上见面。我也跟着大家称她作“小姐”了,但她可不是那种只会抿嘴嫣然一笑的娇小姐,而是位学识渊博,思想敏捷,并且语言锋利的评论家。她十分关心创作。当时南北方也颇有些文艺刊物,她看得很多,而又仔细,并且对文章常有犀利和独到的见解。对于好恶,她从不模棱两可。同时,在批了什么一顿之后,往往又会指出某一点可取之处。一次我记得她当面对梁宗岱的一首诗数落了一通,梁诗人并不是那么容易服气的。于是,在“读诗会”的一角,他们抬起杠来。
一九三五年七月,我去天津《大公报》编刊物了。每个月我都到北平来,在来今雨轩举行个二三十人的茶会,一半为了组稿,一半也为了听取《文艺》支持者们的意见。小姐几乎每次必到,而且席间必有一番宏论。
三六年我调到上海,同时编沪津两地的《文艺》。那是我一生从事文艺编辑工作最紧张、最兴奋、也是最热闹的一年。那时,我三天两头地利用《答辞》栏同副刊的作者和读者交谈。为了使版面活跃,还不断开辟各种“专栏”。我干得尤其起劲的,是从理论到实践去推广书评。什么好作品一问世,无论是《日出》还是《宝马》,我都先在刊物上组织笔谈,然后再请作者写创作那部作品的经验——通常一登就是整版。我搞的那些尝试,徽因都热烈支持,并且积极参加。
那一年,我借《大公报》创刊十周年纪念的机会,除了举办文艺奖金,还想从《文艺》已刊的作品中,编一本《大公报小说选》。谁来编?只有徽因最适当,因为从副刊创办那天起,她就每一期都逐篇看,看得认真仔细。我写信去邀请,她马上慨然答应了,并且很快就把选目寄到上海。她一共选了三十篇小说,有的当时已是全国闻名的作家了,如蹇先艾、沙汀、老舍、李健吾、张天翼、凌叔华,有的如宋翰迟、杨宝琴、程万孚、隽闻、威深等,当时并不大为人所知。
她还为这本选集写了一篇“题记”, 其中她指责有些作家“撇开自已熟识的生活不写,因而显露出创造力的缺乏或艺术性的不真纯”。她号召作家们应“更有个性,更真诚地来刻画这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人生,不拘泥于任何一个角度”。她还强调作品最主要的是诚实,她认为诚实比题材新鲜、结构完整和文字的流丽更为重要。①
记得一九三六年她向良友公司出版的《短篇佳作集》推荐我的《矮檐》②时,曾给我写过一封长信,谈这个“诚实”问题。可惜所有她的信都于一九六六年八月化为灰烬了。这里我只好借用她在一九三六年五月七日从北平写给她的美国好友费正清夫人(威尔玛)的一封信:③
对,我了解你对工作的态度,我也正是那样工作,虽然有时和你不尽相同。每当一个作品纯粹是我对生活的热爱的产物时,我就会写得最好。它必须是从我的心坎里爆发出来的,不论是喜还是悲。必得是由于我迫切需要表现它才写的,是我所发觉或熟知的,要么是我经过思考才了解到的,而我又十分认真、诚恳地想把它传达给旁人的。对我来说,“读者”并不是“公众”,而是比戚友更能了解我,和我更具有同感的;他们很渴望听我的诉说,并且在听了之后,会喜,会悲。
从八十年代张辛欣的小说看,家务同妇女的事业心之间的矛盾,似乎是永恒的。在同一封信里,三十年代的女作家林徽因也正因此而苦恼着:
每当我做些家务活儿时,我总觉得太可惜了,觉得我是在冷落了一些素昧平生但更有意思、更为重要的人们。于是,我赶快干完手边的活儿,以便去同他们“谈心”。倘若家务活儿老干不完,并且一桩桩地不断添新的,我就会烦躁起来。所以我一向搞不好家务,因为我的心总一半在旁处,并且一路上在咒诅我干着的活儿——然而我又很喜欢干这种家务,有时还干得格外出色。反之,每当我在认真写着点什么或从事这一类工作,同时意识到我在怠慢了家务,我就一点也不感到不安。老实说,我倒挺快活,觉得我很明智,觉得我是在做着一件更有意义的事。只有当孩子们生了病或减轻了体重时,我才难过起来。有时午夜们心自问,又觉得对他们不公道。④
七七事变那天,当日本军人在卢沟桥全面发动侵略战争时,这对夫妇正在山西五台山一座古庙里工作着哪。徽因谈起来非常得意,因为那天是她从一座古寺的罩满灰尘和蜘网的梁上,发现了迄今保存得最完整的古老木结构的建造年月。
亲爱的北乎践踏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了。思成和徽因当然决不肯留在沦陷区。象当时北平的许许多多教授学者一样,他们也逃出敌占区。
一九三七年深秋,我们见过一面,在武汉还是长沙,现在记不清了。当时我正失业,准备随杨振声师和沈先生去大西南后方。那时同住在一起的,记得还有丁西林、朱自清和赵太侔三位先辈。后来买到了汽车票,我们就经益阳去了沅陵。
我们去湘西后不久,长沙就开始被炸。那时,徽因同思成正好在那里。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她在致费正清夫妇的信中写道:
昨天是长沙第一次遭到空袭,我们住的房子被日本飞机炸了。炸弹就落在离我们住所的大门约十五码的地方。我们临时租了三间房。轰炸时,我妈妈、两个孩子、思成和我都在家,两个孩子还在床上生着病。我们对于会被炸,毫无准备,事先也完全没发任何警报。
谁也不知道我们怎么没被炸个血肉横飞。当我们听到落在左近的两颗炸弹的巨响时,我同思成就本能地各抱起一个孩子,赶紧奔向楼梯。随后,我们住的那幢房子就被炸得粉碎。还没走到底层,我就随着弹声摔下楼梯,怀里还抱着小弟。居然没受伤!这时,房子开始坍塌,长沙的大门、板壁、甚至天花板上都嵌有玻璃,碎片向我们身上坠落。我们赶紧冲出旁门——幸而院墙没倒塌。我们逃到街上。这时四处黑烟弥漫。
当我们正扑向清华、北大、南开三家大学合挖的临时防空壕时,空中又投下一颗炸弹。我们停下了脚步,心想这回准跑不掉了。我们宁愿一家人在一起经历这场悲剧,也不能走单了。这颗炸弹落在我们正跑着的巷子尽头,但并没爆炸。我们就从碎玻璃碴里把所有的衣物(如今已剩不下几件了)刨了出来,目前正东一处西一处地在朋友们家里借住。
抗战期间,有个短时期我们曾同住在大后方的昆明。当时,我同杨振声师、沈从文先生住在北门街,徽因、思成和张奚若等人则住在翠湖边上。她有个弟弟在空军里。那时,她家里的常客多是些年轻的飞行员。徽因就象往时谈论文学作品那样,充满激情地谈论着空军英雄们的事迹。我也正是在她的鼓励下,写了《刘粹刚之死》。
三八年夏天我去香港继续编《文艺》,她仍然遥遥地给我指点和支持。三九年,我去英国了,这一别就是七年。
一九四七年我从上海飞到北平。事先她写信来说,一定得留一个整天给她。于是,我去清华园探望她了。
当年清华管总务的可真细心,真爱护读书人。老远就看到梁思成住宅前竖了块一人高的木牌,上面大致写的是:这里住着一位病人,遵医嘱她需要静养,过往行人请勿喧哗。然而这位“病人”却经常在家里接待宾客,一开讲就滔滔不绝。
徽因早年在英国读过书,对那里的一切她都熟稔,关切。我们真地足足聊了一个整天。
徽因是极重友情的。关于我在东方学院教的什么,在剑桥学的什么,在西欧战场上的经历,她都一一问到了,而她也把别后八年她们一家人的经历,不厌其详地讲给我听。
最令她伤心的一件事是:一九三七年她们全家南下逃难时,把多年来辛辛苦苦踏访各地拍下的古建筑底片,全部存在天津一家银行里。那是思成和她用汗水换来的珍贵无比的学术成果。她告诉我,再也没有想到,天津发大水时,它们统统被泡坏了。
关于友情,这里我想再引徽因在胜利后返平之前,一九四六年二月二十八日从昆明写给威尔玛的信:
我终于又来到了昆明!我来这里是为了三件事,至少有一桩总算彻底实现了。你知道,我是为了把病治好而来的,其次,是来看看这个天朗气清、熏风和畅、遍地鲜花、五光十色的城市。最后但并非最不关紧要的,是同我的老友们相聚,好好聊聊。前两个目的还未实现,因为我的病情并未好转,甚至比在重庆时更厉害了——一到昆明我就卧床不起。但最后一桩我享受到的远远超过我的预想。几天来我所过的是真正舒畅而愉快的日子,是我独自住在李庄时所不敢奢望的。
我花了十一天的工夫才充分了解到处于特殊境遇的朋友们在昆明是怎样生活的,……加深了我们久别后相互之间的了解。没用多少时间,彼此之间的感情就重建起来并加深了。我们用两天时间交谈了各人的生活状况、情操和思想。也畅叙了各自对国家大事的看法,还谈了各人家庭经济以及前后方个人和社会的状况。尽管谈得漫无边际,我们几个人(张奚若、钱端升、老金和我)之间也总有着一股相互信任和关切的暖流。更不用说,忽然能重聚的难忘时刻所给予我们每个人的喜悦和激奋。
对于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徽因是深恶痛绝的。写这封信之前不久,她在一九四六年一月从重庆写给费正清的一封信里,谈到自己当时的悲愤之情。
正因为中国是我的祖国,长期以来我看到它遭受这样那样的罹难,心如刀割。我也在同它一道受难。这些年来,我忍受了深重的苦难。一个人毕生经历了一场接一场的革命,一点也不轻松。正因为如此,每当我察觉有人把涉及千百万人生死存亡的事等闲视之时,就无论如何也不能饶恕他……我作为一个“战争中受伤的人”,行动不能自如,心情有时很躁。我卧床等了四年,一心盼着这个“胜利日”。接下去是什么样,我可没去想。我不敢多想。如今,胜利果然到来了,却又要打内战,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我很可能活不到和平的那一天了(也可以说,我依稀间一直在盼望着它的到来)。我在疾病的折磨中就这么焦灼烦躁地死去,真是太惨了。
从这段话不难推想出,一九四九年徽因看到了民族的翻身,人民的解放,是怎样地喜出望外。
开国前夕,我从香港赶到北平。当时思成和徽因正在投入国徽的设计。他们住在清华园,每天都得进城来开会。幸而思成当时有辆小型轿车。他的残疾就是在美国留学时遇上车祸造成的,但他并没有因而害怕开车。两个人就这样满怀激情,在为着革命大业而发挥着他们的才智。
我同徽因最后一次见面,是在二次文代会上。有一天在会场上,她老远向我招手。我坐到她身边,握握她的手,叫了她一声:“小姐”。她不胜感慨地说:“哎呀,还小姐哪,都老成什么样子啦。”语调怪伤感的。我安慰她说:“精神不老,就永远也不会老。”
但仅仅过了一年,噩耗就传来了。
这位出身书香门第,天资禀赋非凡,又受到高深教育的一代才女,生在多灾多难的岁月里,一辈子病魔缠身,战争期间颠沛流离,全国解放后只过了短短六年就溘然离去人间,怎能不令人心酸!我立即给思成去了一封吊唁信。思成的回信我原以为早已烧毁于一九六六年八月那场火灾,但据文洁若说,十一年前它曾奇迹般地重新出现了一次。
一九七三年,文物局发还了一些十年动乱期间查抄的书物。当时我们全家人挤在东直门内一条小巷的一间八米斗室里,文洁若只得“以社为家”,住在办公室,还把家中堆不下的书也放在一只破柜子里。一天,她偶然发现一本书中夹着这封信,她还重读了一遍。信一共有两页,是用蝇头小楷直书的,字迹非常工整。思成首先感谢我对他的慰问,并说他一直在害病,所以拖了这么久才写回信。徽因与世长辞时,他也正住在同仁医院,躺在她隔壁的病房里。信中以无限哀思回忆了他们共同生活和工作过来的几十年,是一位丈夫对亡妻真诚而感人的赞颂。可惜这次动手写此文时,怎么也没找到这封珍贵的信。
八三年我第三次访美之际,除了在圣迭戈承卓以玉送来徽因年轻时的照片两帧,又蒙费正清赠我一本他的《五十年回忆录》,其中有一段描绘抗战期间他去李庄访问思成和徽因的情景。
徽因瘦极了,但依旧那么充满活力,并且在操持着家务,因为什么事她都比旁人先想到。饭菜一样样端上。然后,我们就聊起来。主要是听徽因一个人谈。傍晚五点半,就得靠一支蜡烛或盏油灯来生活了。八点半就只好上床去睡觉。没有电话,只有一架留声机和几张贝多芬、莫扎特的唱片。有热水瓶,可没有 咖啡。毛衣也不少,就是没有一件合身的。有被单,但缺少洗涤的肥皂。有笔,可没有纸。有报纸,可都是几天以前的。
最后,费正清慨叹道:
住了一个星期,大部分时间我都在患重感冒,只好躺在床上。我深深被我这两位朋友的坚毅精神所感动。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仍继续做学问。倘若是美国人,我相信他们早已丢开书本,把精力放在改善生活境遇上去了。然而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人却能完全安于过这种农民的原始生活,坚持从事他们的工作。⑤
现在要出版的《林徽因文集》里所收的作品,从数量上来说,同徽因从事文艺写作的漫长岁月确实是很不相称的。一方面,这是由于她一生花了不少时间去当啦啦队,鼓励旁人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她的兴趣广泛,文艺不过是其中之一。她在英美都学过建筑,在耶鲁大学还从名师贝克尔教授攻过舞台设计。我在她家里曾见过她画的水彩,一九三五年秋天曹禺在天津主演莫里哀的《悭吝人》时,是她担任的设计。
我不懂建筑学,但我隐约觉得徽因更大的贡献,也许是在这一方面,而且她是位真正的无名英雄!试想以她那样老早就被医生宣布患有绝症的瘦弱女子,却不顾自己的健康状况,陪伴思成在当时极为落后的穷乡僻壤四出奔走,坐骡车,住鸡毛小店,根据地方县志的记载去寻访早已被人们遗忘了的荒寺古庙。一个患有残疾,一个身染重痼,这对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夫妇就在那些年久失修、罩满积年尘埃的庙宇里,爬上爬下(梁柱多已腐朽,到处飞着蝙蝠)去丈量、测绘、探索我国古代建筑的营造法式。威尔玛在她的《梁思成小传》中曾引用梁思成于一九四一年所写而从未发表过的小结说:截至一九四一年,梁思成所主持的营造学社已经踏访了十五个省份里的两百个县,实地精细地研究了两千座古建筑,其中很大一部分林徽因大概都参加了的。
徽因的这些作品,有一部分是我经手发表的,如《模影零篇》。我不懂诗,但我十分爱读她的诗。她的小说,半个世纪前读的,至今仍留有深刻印象。这里,我再一次表示遗憾:她写得太少、太少了。每逢我聆听她对文学、对艺术、对社会生活的细腻观察和精辟见解时,我心里就常想:倘若这位述而不作的小姐能象十八世纪英国的约翰逊博士那样,身边也有一位博斯韦尔,把她那些充满机智、饶有风趣的话一一记载下来,那该是多么精彩的一部书啊!
一九八四年七月三日
(为即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林微因文集》而作)
① 见《大公报文艺丛刊〔1〕小说选》,上海大公报一九三六年八月版。
② 见《二十人所选一九三七年短篇佳作集》,上海良友公司一九三七年版。花城出版社一九八二年重印本。
③ 感谢威尔玛,最近她不但把她写的《梁思成小传》寄给了我,并且还为我复制了若干封林徽因致他们夫妇的信。我在下边还将引用。从这些信中,我还看到徽因的英文写得真漂亮,费正清夫妇也这么称道。、
④引自一九三六年五月七日林徽因致威尔玛函。
⑤ 见费正清所著《五十年回忆录》(China Bound,A Fifty Year Memoir),第229页,哈佛哈佩尔及劳出版社一九八二年版。
這是你的生命,有什麼好趕忙、好逃避的?
拍好電影﹕兩個影圈傳奇
威廉赫特與阿瑟高恩
文章日期:2009年3月29日
【明報專訊】一切由一九七一年山田洋次的《幸福黃手絹》開始。
事有湊巧,去年香港國際電影節的開幕電影是山田洋次的《母親》,這位創作從沒間斷的著名日本導演,去年以七十多高齡完成的新作令香港影迷感動。今年,一部名為《幸福黃手絹》(The Yellow Handkerchief)的美國電影成為電影節的「首映禮」節目。山田洋次的《黃手絹》是七十年代的名作,在日本幾乎無人不曉;新版《黃手絹》反而較低姿態,雖說英語,但看上去更像雲溫達斯(Wim Wenders)的內斂公路電影。故事由日本搬到美國的路易斯安那州,男主角由剛烈的高倉健換上憂鬱的威廉 赫特(William Hurt)。兩套Yellow Handkerchief相距三十年,改編自同一美國小說,說的都是中年男角出獄後,如何重新面對生活的故事。跟《幸福黃手絹》新版一同來香港的,有男主角威廉赫特及監製阿瑟高恩(Arthur Cohn)。
讀者對赫特應不陌生,他憑《蜘蛛女之吻》贏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廿多年來他一直是荷李活最耀目的演員之一,前陣子他主演的《新變形俠醫》(The Incredible Hulk)及《絕點緝兇》(Vantage Point)先後在香港公映,去年電影節也放映了他有份演出的《浪蕩天涯》(Into the Wild),再加上今年的《幸福黃手絹》,足見赫特何等活躍,戲路也很全面。
阿瑟高恩是瑞士人,是著名的電影監製,曾與《單車竊賊》的義大利新寫實主義名導狄西嘉(Vittorio de Sica)及《中央車站》的和路達沙里斯(Walter Salles)合作。高恩監製的影片中,三部贏過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其他作品題材多元,來自不同文化,說不同語言,包括劇情片及紀錄片。我看過高恩的網上資料,跟他見面時,不大相信他已經八十二歲(網上說他生於一九二七年)。高恩當天上午到演藝學院的薄扶林校舍主講一節電影課,下午回到君悅酒店接受我們的訪問,毫無疲態,還不住的談笑風生。
高恩說狄西嘉是他的恩師,訪問於是由狄西嘉談起。
由恩師狄西嘉講起
問﹕你在今早的講座幾次提到狄西嘉,我們都很喜歡他的電影,可以多講一些跟他的往事?
高恩﹕我跟狄西嘉共事,在他最後十五年(按﹕狄西嘉一九七四年離世)。我比他年輕很多,但他很願意聽我的意見,不是那種自以為是的導演。他是演員出身,又很有魅力,所以演員都愛跟他合作。他是我的老師,教曉我很多,沒有他,我的電影事業不會開展。不過他嗜賭,喜歡拍攝場地鄰近賭場。他會在凌晨三、四時外出,八時回到拍攝崗位,好像什麼也沒發生一樣。到了十時,我才收到電話,說他昨晚輸了多少多少。他人很忠厚,很多導演都自我中心,狄西嘉卻很謙卑,往往是作品成功了他才敢肯定。他也有人道關懷,一九六七年以色列戰爭開始時,他在家召開記者會,高調支持猶太人。
(此時威廉赫特來到, 刮去了《幸福黃手絹》中的鬍子,卸掉影片的藍領形象,架上金絲鏡,回復他一貫的溫文爾雅。我這個粉絲即時表白,說由八十年代開始看他的影片,幾乎全沒錯過,最喜歡一九八八年的《稀客》(The Accidental Tourist),看過逾廿次。高恩與赫特於是聊起《稀》的導演羅蘭斯卡士頓(Lawrence Kasdan)。卡士頓早期執導的作品都由赫特主演,包括《焚身》(Body Heat)、《山水又相逢》(The Big Chill)及《稀客》等,對我而言這都是八十年代的經典,是成長一部分。)
赫特﹕卡士頓是我在戲行認識最完美的人,當年全賴他支持我。他近年少當導演,反而為兒子及侄兒監製,他一直比較兼顧家庭的。我想他對這圈子也有些厭倦,剛才提到導演自我中心,其實不只是導演,工業內很多人都很自私,都想別人注視。但關鍵不是別人對你有多關注,反是你有多關心他人,若你對事物沒好奇心,別人如何分享你所想?他(赫特指高恩)是我見過最不尋常的監製,你瞧他一身打扮,多好的西裝。路易斯安那州的天氣比香港更熱,但他每天就是這副裝束在片場出現。他很有威望,但他從不主導,從不欺壓,令人舒服,對每個問題都提出想法。我從沒見過像他這樣的人。
以關懷的心態拍片
問﹕再次把《幸福黃手絹》的小說改編成電影,經過是怎樣的?
高恩﹕《幸福》二十三年前由山田洋次執導,影片沒在日本以外放映過,小說作者授權只限日本國內。影片在日本很成功,的士司機、餐廳侍應都知道它。山田收到了三份重拍的建議,兩份來自電影片廠,一份來自我。山田知道我的電影十分個人化,不暴力,不血腥,較敏銳及講究情感,因此他把改編的權利交給我。新版本有很多原創的東西,但有兩點是與原作貫徹的,一是做人不應放棄理想,因沒有夢想,便沒有生命。第二是當影片中赫特的角色經過一次又一次失敗,放棄一切時,他被兩個年輕人救起來了,從他們身上找回尊嚴。成年人受年輕人啟發,在其他電影中是很少見的。
問﹕我發覺《幸福黃手絹》的新舊版很相像,工作人員及演員有看過山田洋次的原作嗎?
赫特﹕沒有,我差點看了,但不想被它影響,最後沒看到。要知道,我們的新版是一部獨立的作品,不是舊片重拍。(高恩﹕原作節奏跟我們的版本很不同。)
問﹕《幸福黃手絹》的節奏不急促,看上去不像美國或荷李活電影,更像一部說英語的歐洲電影。是開始拍攝時已決定這種風格的嗎?
高恩﹕我們有很好的編劇,他用了近兩年時間去寫。這故事很困難,一開始就要介紹主角,讓觀眾認同,否則故事再下去不會奏效。剪接師也很好,用了二十個星期的時間,他一直跟我們在新奧爾良,一方面是對即時剪接有幫助,另方面他也希望一開始就參與。影片後來兩次重剪,令節奏掌握得更好。攝影師基斯文傑斯(Chris Menges)很昂貴,一方面他人工高,另方面他助手很多。四架車來來回回,滿載的不是美女,都是攝影器材,影片出來的效果實在很好。
問﹕也是呢,我發覺跟一九七七年的日本版比起來,新的《幸福黃手絹》更沉,慢慢推展的,對觀眾更有要求。我們常說,現在的人都沒耐性,影像要快,而且很官能,崇尚暴力。然而《幸福黃手絹》很溫和,很舒服,不賣暴力及官能。影片以這種方式來拍,好像是要突破重圍,跟主流抗衡?
赫特﹕是的,這是教育,是直接的對峙,說明不要匆匆忙忙過生活。影片的想法就是要面對,不迴避。這是你的生命,有什麼好趕忙、好逃避的?有很多藝術電影,像《黑金風雲》(There will be Blood)、《2百萬離奇命案》(No Country for Old Men),真對不起,整體結構不是很好,只有一兩個關鍵場面,但也有不少重覆的處理,有時主題更沒有好好發揮。(問﹕諷刺的這都是奧斯卡影片。)正是,若說《幸福黃手絹》這些影片不夠暴力,到底背後的想法是什麼?想推廣什麼?我們倒希望以「關懷」的心態來拍片,希望每個人都懂得關懷。
高恩﹕我們應該教育觀眾,讓這些電影也得到支持。十三四歲的小孩的電子遊戲也很暴力,有一個說法,廿五歲以下年輕人佔了百分之七十五觀眾人口,他們自小玩暴力遊戲,長大了就得看暴力影片,這很荒謬。不暴力的電影就沒有投資,也不大對勁。
文 家明
阿瑟高恩給年輕電影人的五點啟示 文章日期:2009年3月29日
【明報專訊】阿瑟高恩早上在演藝學院的課,扼要說明了他贏奧斯卡獎三部影片的攝製經驗。當中不乏獨到有趣的語句,僅在此與年輕人共勉。
(一)劇本
佔電影的五十巴仙,沒有好劇本,就什麼都不是。再好的導演若遇上壞劇本,一定捉襟見肘,沒事可為;反之若劇本很好,即使導演不濟,也不會把劇本搞砸。
(二)剪接
這同樣非常重要,你一定要有很好的剪接師,這關乎節奏。影片初剪後試映失敗了,有些人會說忘記它,我可不會,我會另外用九個月時間,找最好的剪接師重剪。音樂、明星、片名一切保留,只改變節奏,影片的反應將完全不一樣。
(三)未來
籌拍電影若幸運,三四年後電影將在戲院公映。劇本、選角、找導演、找外景、找投資一切都費時,你得想像三四年後的情。任何香港、中國或遠東的政治題材,我也不建議,因為四五年後可能完全改變,應該拍些恆久不變的題材,對未來三四年的估計要準確。
(四)自信
要對自己有信心。有次在委內瑞拉坐的士,司機竟提起我二十年前的影片,這件事我印象甚深。透過電影,你的觀點在世界各地影響別人。要繼續發夢,沒有夢就沒有生命。
(五)根與翼
我父親是個智者。他說,這輩子給你兩東西,一是「根」,一是「翼」。根是你的家庭,你的父母,你的宗教;翼讓你飛到別處,做些不同事情。不少人忘了「翼」的存在,只知道根,於是生活美好但沉悶。另一些人更糟,只知道翼,飛走了,卻忘了根,沒有尊嚴,不知自己的身分。我一直想結合根與翼,希望你們也可以。
後記﹕「很高興認識你」 文章日期:2009年3月29日
【明報專訊】與偶像威廉 赫特見面,很難忘,但這次採訪認識了阿瑟高恩,更覺意外。訪問後的第二天,高恩來電,說他當晚要走了,準備了一套他監製影片的DVD送給我作禮物,我連番道謝,委實也萬萬想不到會收到他電話。翌日早晨,就收到速遞包裹,裏面是一盒精美的DVD boxset,有十套高恩監製的影片。DVD盒的封面是高恩穿著他漂亮的西裝,在海灘上與海鷗為伴的留影,貫徹他的decent與神氣。隨DVD還有一張字條,高恩簽上大名,並以列印字體寫上「親愛的家明,很高興認識你」。我固然受寵若驚,但更好奇的是包裹一天前從瑞士寄出,高恩仍身在香港,傳訊及辦事效率卻十分驚人。這種對細節的留心,即使對素未謀面的晚輩卻同樣認真,實在令人深深拜服。像他這樣一位八十高齡的老先生,真是不折不扣的風流人物
威廉赫特與阿瑟高恩
文章日期:2009年3月29日
【明報專訊】一切由一九七一年山田洋次的《幸福黃手絹》開始。
事有湊巧,去年香港國際電影節的開幕電影是山田洋次的《母親》,這位創作從沒間斷的著名日本導演,去年以七十多高齡完成的新作令香港影迷感動。今年,一部名為《幸福黃手絹》(The Yellow Handkerchief)的美國電影成為電影節的「首映禮」節目。山田洋次的《黃手絹》是七十年代的名作,在日本幾乎無人不曉;新版《黃手絹》反而較低姿態,雖說英語,但看上去更像雲溫達斯(Wim Wenders)的內斂公路電影。故事由日本搬到美國的路易斯安那州,男主角由剛烈的高倉健換上憂鬱的威廉 赫特(William Hurt)。兩套Yellow Handkerchief相距三十年,改編自同一美國小說,說的都是中年男角出獄後,如何重新面對生活的故事。跟《幸福黃手絹》新版一同來香港的,有男主角威廉赫特及監製阿瑟高恩(Arthur Cohn)。
讀者對赫特應不陌生,他憑《蜘蛛女之吻》贏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廿多年來他一直是荷李活最耀目的演員之一,前陣子他主演的《新變形俠醫》(The Incredible Hulk)及《絕點緝兇》(Vantage Point)先後在香港公映,去年電影節也放映了他有份演出的《浪蕩天涯》(Into the Wild),再加上今年的《幸福黃手絹》,足見赫特何等活躍,戲路也很全面。
阿瑟高恩是瑞士人,是著名的電影監製,曾與《單車竊賊》的義大利新寫實主義名導狄西嘉(Vittorio de Sica)及《中央車站》的和路達沙里斯(Walter Salles)合作。高恩監製的影片中,三部贏過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其他作品題材多元,來自不同文化,說不同語言,包括劇情片及紀錄片。我看過高恩的網上資料,跟他見面時,不大相信他已經八十二歲(網上說他生於一九二七年)。高恩當天上午到演藝學院的薄扶林校舍主講一節電影課,下午回到君悅酒店接受我們的訪問,毫無疲態,還不住的談笑風生。
高恩說狄西嘉是他的恩師,訪問於是由狄西嘉談起。
由恩師狄西嘉講起
問﹕你在今早的講座幾次提到狄西嘉,我們都很喜歡他的電影,可以多講一些跟他的往事?
高恩﹕我跟狄西嘉共事,在他最後十五年(按﹕狄西嘉一九七四年離世)。我比他年輕很多,但他很願意聽我的意見,不是那種自以為是的導演。他是演員出身,又很有魅力,所以演員都愛跟他合作。他是我的老師,教曉我很多,沒有他,我的電影事業不會開展。不過他嗜賭,喜歡拍攝場地鄰近賭場。他會在凌晨三、四時外出,八時回到拍攝崗位,好像什麼也沒發生一樣。到了十時,我才收到電話,說他昨晚輸了多少多少。他人很忠厚,很多導演都自我中心,狄西嘉卻很謙卑,往往是作品成功了他才敢肯定。他也有人道關懷,一九六七年以色列戰爭開始時,他在家召開記者會,高調支持猶太人。
(此時威廉赫特來到, 刮去了《幸福黃手絹》中的鬍子,卸掉影片的藍領形象,架上金絲鏡,回復他一貫的溫文爾雅。我這個粉絲即時表白,說由八十年代開始看他的影片,幾乎全沒錯過,最喜歡一九八八年的《稀客》(The Accidental Tourist),看過逾廿次。高恩與赫特於是聊起《稀》的導演羅蘭斯卡士頓(Lawrence Kasdan)。卡士頓早期執導的作品都由赫特主演,包括《焚身》(Body Heat)、《山水又相逢》(The Big Chill)及《稀客》等,對我而言這都是八十年代的經典,是成長一部分。)
赫特﹕卡士頓是我在戲行認識最完美的人,當年全賴他支持我。他近年少當導演,反而為兒子及侄兒監製,他一直比較兼顧家庭的。我想他對這圈子也有些厭倦,剛才提到導演自我中心,其實不只是導演,工業內很多人都很自私,都想別人注視。但關鍵不是別人對你有多關注,反是你有多關心他人,若你對事物沒好奇心,別人如何分享你所想?他(赫特指高恩)是我見過最不尋常的監製,你瞧他一身打扮,多好的西裝。路易斯安那州的天氣比香港更熱,但他每天就是這副裝束在片場出現。他很有威望,但他從不主導,從不欺壓,令人舒服,對每個問題都提出想法。我從沒見過像他這樣的人。
以關懷的心態拍片
問﹕再次把《幸福黃手絹》的小說改編成電影,經過是怎樣的?
高恩﹕《幸福》二十三年前由山田洋次執導,影片沒在日本以外放映過,小說作者授權只限日本國內。影片在日本很成功,的士司機、餐廳侍應都知道它。山田收到了三份重拍的建議,兩份來自電影片廠,一份來自我。山田知道我的電影十分個人化,不暴力,不血腥,較敏銳及講究情感,因此他把改編的權利交給我。新版本有很多原創的東西,但有兩點是與原作貫徹的,一是做人不應放棄理想,因沒有夢想,便沒有生命。第二是當影片中赫特的角色經過一次又一次失敗,放棄一切時,他被兩個年輕人救起來了,從他們身上找回尊嚴。成年人受年輕人啟發,在其他電影中是很少見的。
問﹕我發覺《幸福黃手絹》的新舊版很相像,工作人員及演員有看過山田洋次的原作嗎?
赫特﹕沒有,我差點看了,但不想被它影響,最後沒看到。要知道,我們的新版是一部獨立的作品,不是舊片重拍。(高恩﹕原作節奏跟我們的版本很不同。)
問﹕《幸福黃手絹》的節奏不急促,看上去不像美國或荷李活電影,更像一部說英語的歐洲電影。是開始拍攝時已決定這種風格的嗎?
高恩﹕我們有很好的編劇,他用了近兩年時間去寫。這故事很困難,一開始就要介紹主角,讓觀眾認同,否則故事再下去不會奏效。剪接師也很好,用了二十個星期的時間,他一直跟我們在新奧爾良,一方面是對即時剪接有幫助,另方面他也希望一開始就參與。影片後來兩次重剪,令節奏掌握得更好。攝影師基斯文傑斯(Chris Menges)很昂貴,一方面他人工高,另方面他助手很多。四架車來來回回,滿載的不是美女,都是攝影器材,影片出來的效果實在很好。
問﹕也是呢,我發覺跟一九七七年的日本版比起來,新的《幸福黃手絹》更沉,慢慢推展的,對觀眾更有要求。我們常說,現在的人都沒耐性,影像要快,而且很官能,崇尚暴力。然而《幸福黃手絹》很溫和,很舒服,不賣暴力及官能。影片以這種方式來拍,好像是要突破重圍,跟主流抗衡?
赫特﹕是的,這是教育,是直接的對峙,說明不要匆匆忙忙過生活。影片的想法就是要面對,不迴避。這是你的生命,有什麼好趕忙、好逃避的?有很多藝術電影,像《黑金風雲》(There will be Blood)、《2百萬離奇命案》(No Country for Old Men),真對不起,整體結構不是很好,只有一兩個關鍵場面,但也有不少重覆的處理,有時主題更沒有好好發揮。(問﹕諷刺的這都是奧斯卡影片。)正是,若說《幸福黃手絹》這些影片不夠暴力,到底背後的想法是什麼?想推廣什麼?我們倒希望以「關懷」的心態來拍片,希望每個人都懂得關懷。
高恩﹕我們應該教育觀眾,讓這些電影也得到支持。十三四歲的小孩的電子遊戲也很暴力,有一個說法,廿五歲以下年輕人佔了百分之七十五觀眾人口,他們自小玩暴力遊戲,長大了就得看暴力影片,這很荒謬。不暴力的電影就沒有投資,也不大對勁。
文 家明
阿瑟高恩給年輕電影人的五點啟示 文章日期:2009年3月29日
【明報專訊】阿瑟高恩早上在演藝學院的課,扼要說明了他贏奧斯卡獎三部影片的攝製經驗。當中不乏獨到有趣的語句,僅在此與年輕人共勉。
(一)劇本
佔電影的五十巴仙,沒有好劇本,就什麼都不是。再好的導演若遇上壞劇本,一定捉襟見肘,沒事可為;反之若劇本很好,即使導演不濟,也不會把劇本搞砸。
(二)剪接
這同樣非常重要,你一定要有很好的剪接師,這關乎節奏。影片初剪後試映失敗了,有些人會說忘記它,我可不會,我會另外用九個月時間,找最好的剪接師重剪。音樂、明星、片名一切保留,只改變節奏,影片的反應將完全不一樣。
(三)未來
籌拍電影若幸運,三四年後電影將在戲院公映。劇本、選角、找導演、找外景、找投資一切都費時,你得想像三四年後的情。任何香港、中國或遠東的政治題材,我也不建議,因為四五年後可能完全改變,應該拍些恆久不變的題材,對未來三四年的估計要準確。
(四)自信
要對自己有信心。有次在委內瑞拉坐的士,司機竟提起我二十年前的影片,這件事我印象甚深。透過電影,你的觀點在世界各地影響別人。要繼續發夢,沒有夢就沒有生命。
(五)根與翼
我父親是個智者。他說,這輩子給你兩東西,一是「根」,一是「翼」。根是你的家庭,你的父母,你的宗教;翼讓你飛到別處,做些不同事情。不少人忘了「翼」的存在,只知道根,於是生活美好但沉悶。另一些人更糟,只知道翼,飛走了,卻忘了根,沒有尊嚴,不知自己的身分。我一直想結合根與翼,希望你們也可以。
後記﹕「很高興認識你」 文章日期:2009年3月29日
【明報專訊】與偶像威廉 赫特見面,很難忘,但這次採訪認識了阿瑟高恩,更覺意外。訪問後的第二天,高恩來電,說他當晚要走了,準備了一套他監製影片的DVD送給我作禮物,我連番道謝,委實也萬萬想不到會收到他電話。翌日早晨,就收到速遞包裹,裏面是一盒精美的DVD boxset,有十套高恩監製的影片。DVD盒的封面是高恩穿著他漂亮的西裝,在海灘上與海鷗為伴的留影,貫徹他的decent與神氣。隨DVD還有一張字條,高恩簽上大名,並以列印字體寫上「親愛的家明,很高興認識你」。我固然受寵若驚,但更好奇的是包裹一天前從瑞士寄出,高恩仍身在香港,傳訊及辦事效率卻十分驚人。這種對細節的留心,即使對素未謀面的晚輩卻同樣認真,實在令人深深拜服。像他這樣一位八十高齡的老先生,真是不折不扣的風流人物
李照興:悼念海子及20年前的青春
悼念海子及20年前的青春
文章日期:2009年3月29日
【明報專訊】沒有人記得海子。很多人記得海子。
沒有,是因為對現整個主流生活方式而言,中國青春一代已不像80年代一樣,以詩歌為榮寫詩歌存活。社會氣氛已不是海子那年頭一樣。
很多人記得,是因為每年到了3月26日,詩的愛好者,海子的懷緬者,仍是會用各式各樣的方法悼念海子——今年是20周年。這幾天,忽然像過海子的節日。書局上放了《海子詩全集》,人們像悼念又一個年少早逝英雄般,有時符號化神話化。不過更多的可能是自省。
那是1989年3月26日的黃昏,北京的春天蘊釀雷暴。苦雨快要來臨。未到25歲的詩人走到近山海關的火車路軌,臥軌自殺。
20年過去。對許多文藝青年或經歷過80年代的人而言,海子的死象徵80年代文藝潮的結束。或者再直接一點說﹕對於整個80年代的想像,有一波人可能不用等到兩個月後的民運結束,提早就宣布抑鬱變成躁動,最終只有死亡。當時在整個北京的各大學校園,早逝的詩人支映早逝的青春。在這前設下,很多學生有了從容就義的決心。這也許是繼幾個月後所發生的事的一種前期的心理鋪設。往後,詩歌詩人文化人學生,走了另一條路線。
現在回想起當年真的有過那幾本詩集,不是海子的,但當時就奇怪,於內地青年朋友的課餘興趣是寫詩念詩,就更不無大鄉里的感覺。而且得認,自己是先念汪國真,後來才看海子——如果不是他的死。再追問下去,才得知,在那個年代,寫詩、投稿、詩會,原來是年輕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雖然北島有言大意指﹕詩歌從來都是邊緣化的,當年的流行,反而是奇蹟。當然,如果把整個社會發展放回歷史脈絡中細想,我們還不會太驚訝。那年代,就是說80年代中後期,內地電視遠沒有現在的普及,當然更不用說互聯網了。刊物的種類當然亦沒現在多,一些不說八股、政策的談心境說感覺的文學讀物,仍有它主流的市場。《讀者》等老牌文學雜誌可以每期銷以數百萬計。學生們、工人們,活躍投稿,有些自己私下辦詩刊。寫詩,就像今天的博客風一樣,成為當年發泄、表達及分享的一條路。
在好久的一段日子中,大家都忘記了海子。令我喚起海子的記憶——諷刺地——確是他的詩在今天的各種轉化。《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可能是海子最廣為傳頌的一首作品。被用到樓盤的宣傳廣告語。原詩是這樣﹕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喂馬,劈柴,周遊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
告訴他們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
我將告訴每一個人
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
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
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
願你在塵世獲的幸福
我也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知情的詩歌愛好者,自然無法想像,一首出自臨赴死的詩人對死後烏托邦的想像,可以這樣方便地套用到地產商的文藝包裝。其時詩人的失落,卻預視了今天主流生活價值的嚮往。
而世界的變化,詩人的敏感,讓海子耐不住等不及。只可證明,詩人的感性是先見的。他已經知道詩人的未來命運,一就是放棄,二就是堅持並成仁。他預視更多同道中人,在詩不能吃,鬥爭不能敵過權力的前提下,作為逃兵。
究竟他自殺的背景動機是什麼?
可能已變成一種時代交替的隱喻。時代,將不再站於詩那邊——如果詩又代表理想主義。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3月26日生於安徽,以高材生的方式,15歲考進北大。但他認為他的詩從未得到應有的認可,他亦明言進不了詩人的圈子。
在那個民間剛開始下海,個體戶興起的時代,詩人或助教的收入,亦抵不上走商業販賣的朋友之收入。在思想自由的走前,和實際社會及生存條件的滯後,兩者的差距是這樣明顯之時,詩人的心理抑鬱同時是當時一代的苦悶源頭。80年代,內地年輕人適逢相對自由的社會氛圍,透過平價的印刷盜版,開明的電視歷史節目,接觸世界,嚮往自由、浪漫、平等——後來被政府統稱為資產階級自由化。而這種從閱讀而來的對外國開明價值觀及生存條件的期盼,跟實際完全脫節。身體跟不上眼界,感覺是囚禁了。民運是一個嘗試去表達渴求,而更多可能是發泄壓抑的這份情感的集體宣泄。年輕的生命,可以從容為理想而犧牲。如果海子真是先知,那悲情的結果就被視為必然。因為廣場上,每個學生都可以是海子。
曾經空想過一個問題,假如海子沒死,他現在會幹啥?
都說,當年的每個學生都可以是海子。很多海子沒有死去。1989年之後,海子們選擇了下海、用工作麻木、出國、默默從事。
海子們可能再不寫詩。也可能寫作,而作品變成不錯的廣告文案。好一點的海子,或者變成了填詞人,為許多流行歌寫詞。
我又認識一些海子,他們投身傳媒,今天已是中高層,距離寫詩的日子很遠,不過間或仍會在字裏行間,反映出他們對文藝的愛好——不過更多時間仍是花在與客戶或編務糾纏——簡稱糊口。每個海子在獨處的時候,都有一點兒的反思,憶起當年,然後又很快地開脫﹕我也是俗人一個。詩人,彷彿就是一個隱瞞的身分。像在說﹕我,其實是個詩人——誰知道?
葉匡正的說法代表了這種頗典型的過來人觀點﹕「20年了,我依然不敢懷念他。讀他的詩句,就會看到自己人到中年的污濁與卑微。我們的青春、我們血液裏的詩人,竟被塵土和世俗掩埋得那深。懷念他,只有讓我更加羞愧。」
那新一代出得到海子嗎?
有80後孩子這樣記﹕「對於80後一代而言,海子是一個有些許陌生的符號,現在有多少人還會像我們的父輩那樣,如癡如醉地捧海子的詩歌深情地朗誦呢?現在讀海子的詩,心情是複雜的,我心裏清楚地知道那道隔閡,永遠都無法消除。我們沒有經歷那段迷惘的歲月,那個混亂的時代,我們很難走進他的內心世界。」
說這不是詩的黃金時代,但詩仍以不同方式在這兒存活。詩刊不是氣候,不過詩集仍是有可觀的出版。而討論詩的風氣則可能轉到網上。在如黑藍等文學網站,你會見到文學的討論依然。在kindle年代,有對文學熱血又掌握科技的年輕文藝青年,天天留意未來書的最新發展,在討論詩歌文學可如何隨身攜帶。
不過,懷舊的人還是返到最原本。詩要念出來的。在紀念海子的活動中,前兩天,未名詩會的紀念,回歸到最傳統的朗誦。那或許是最誠實樸素的回到海子,悼念海子,也悼念青春。
文 李照興
編輯 陳嘉文
文章日期:2009年3月29日
【明報專訊】沒有人記得海子。很多人記得海子。
沒有,是因為對現整個主流生活方式而言,中國青春一代已不像80年代一樣,以詩歌為榮寫詩歌存活。社會氣氛已不是海子那年頭一樣。
很多人記得,是因為每年到了3月26日,詩的愛好者,海子的懷緬者,仍是會用各式各樣的方法悼念海子——今年是20周年。這幾天,忽然像過海子的節日。書局上放了《海子詩全集》,人們像悼念又一個年少早逝英雄般,有時符號化神話化。不過更多的可能是自省。
那是1989年3月26日的黃昏,北京的春天蘊釀雷暴。苦雨快要來臨。未到25歲的詩人走到近山海關的火車路軌,臥軌自殺。
20年過去。對許多文藝青年或經歷過80年代的人而言,海子的死象徵80年代文藝潮的結束。或者再直接一點說﹕對於整個80年代的想像,有一波人可能不用等到兩個月後的民運結束,提早就宣布抑鬱變成躁動,最終只有死亡。當時在整個北京的各大學校園,早逝的詩人支映早逝的青春。在這前設下,很多學生有了從容就義的決心。這也許是繼幾個月後所發生的事的一種前期的心理鋪設。往後,詩歌詩人文化人學生,走了另一條路線。
現在回想起當年真的有過那幾本詩集,不是海子的,但當時就奇怪,於內地青年朋友的課餘興趣是寫詩念詩,就更不無大鄉里的感覺。而且得認,自己是先念汪國真,後來才看海子——如果不是他的死。再追問下去,才得知,在那個年代,寫詩、投稿、詩會,原來是年輕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雖然北島有言大意指﹕詩歌從來都是邊緣化的,當年的流行,反而是奇蹟。當然,如果把整個社會發展放回歷史脈絡中細想,我們還不會太驚訝。那年代,就是說80年代中後期,內地電視遠沒有現在的普及,當然更不用說互聯網了。刊物的種類當然亦沒現在多,一些不說八股、政策的談心境說感覺的文學讀物,仍有它主流的市場。《讀者》等老牌文學雜誌可以每期銷以數百萬計。學生們、工人們,活躍投稿,有些自己私下辦詩刊。寫詩,就像今天的博客風一樣,成為當年發泄、表達及分享的一條路。
在好久的一段日子中,大家都忘記了海子。令我喚起海子的記憶——諷刺地——確是他的詩在今天的各種轉化。《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可能是海子最廣為傳頌的一首作品。被用到樓盤的宣傳廣告語。原詩是這樣﹕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喂馬,劈柴,周遊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
告訴他們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
我將告訴每一個人
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
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
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
願你在塵世獲的幸福
我也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知情的詩歌愛好者,自然無法想像,一首出自臨赴死的詩人對死後烏托邦的想像,可以這樣方便地套用到地產商的文藝包裝。其時詩人的失落,卻預視了今天主流生活價值的嚮往。
而世界的變化,詩人的敏感,讓海子耐不住等不及。只可證明,詩人的感性是先見的。他已經知道詩人的未來命運,一就是放棄,二就是堅持並成仁。他預視更多同道中人,在詩不能吃,鬥爭不能敵過權力的前提下,作為逃兵。
究竟他自殺的背景動機是什麼?
可能已變成一種時代交替的隱喻。時代,將不再站於詩那邊——如果詩又代表理想主義。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3月26日生於安徽,以高材生的方式,15歲考進北大。但他認為他的詩從未得到應有的認可,他亦明言進不了詩人的圈子。
在那個民間剛開始下海,個體戶興起的時代,詩人或助教的收入,亦抵不上走商業販賣的朋友之收入。在思想自由的走前,和實際社會及生存條件的滯後,兩者的差距是這樣明顯之時,詩人的心理抑鬱同時是當時一代的苦悶源頭。80年代,內地年輕人適逢相對自由的社會氛圍,透過平價的印刷盜版,開明的電視歷史節目,接觸世界,嚮往自由、浪漫、平等——後來被政府統稱為資產階級自由化。而這種從閱讀而來的對外國開明價值觀及生存條件的期盼,跟實際完全脫節。身體跟不上眼界,感覺是囚禁了。民運是一個嘗試去表達渴求,而更多可能是發泄壓抑的這份情感的集體宣泄。年輕的生命,可以從容為理想而犧牲。如果海子真是先知,那悲情的結果就被視為必然。因為廣場上,每個學生都可以是海子。
曾經空想過一個問題,假如海子沒死,他現在會幹啥?
都說,當年的每個學生都可以是海子。很多海子沒有死去。1989年之後,海子們選擇了下海、用工作麻木、出國、默默從事。
海子們可能再不寫詩。也可能寫作,而作品變成不錯的廣告文案。好一點的海子,或者變成了填詞人,為許多流行歌寫詞。
我又認識一些海子,他們投身傳媒,今天已是中高層,距離寫詩的日子很遠,不過間或仍會在字裏行間,反映出他們對文藝的愛好——不過更多時間仍是花在與客戶或編務糾纏——簡稱糊口。每個海子在獨處的時候,都有一點兒的反思,憶起當年,然後又很快地開脫﹕我也是俗人一個。詩人,彷彿就是一個隱瞞的身分。像在說﹕我,其實是個詩人——誰知道?
葉匡正的說法代表了這種頗典型的過來人觀點﹕「20年了,我依然不敢懷念他。讀他的詩句,就會看到自己人到中年的污濁與卑微。我們的青春、我們血液裏的詩人,竟被塵土和世俗掩埋得那深。懷念他,只有讓我更加羞愧。」
那新一代出得到海子嗎?
有80後孩子這樣記﹕「對於80後一代而言,海子是一個有些許陌生的符號,現在有多少人還會像我們的父輩那樣,如癡如醉地捧海子的詩歌深情地朗誦呢?現在讀海子的詩,心情是複雜的,我心裏清楚地知道那道隔閡,永遠都無法消除。我們沒有經歷那段迷惘的歲月,那個混亂的時代,我們很難走進他的內心世界。」
說這不是詩的黃金時代,但詩仍以不同方式在這兒存活。詩刊不是氣候,不過詩集仍是有可觀的出版。而討論詩的風氣則可能轉到網上。在如黑藍等文學網站,你會見到文學的討論依然。在kindle年代,有對文學熱血又掌握科技的年輕文藝青年,天天留意未來書的最新發展,在討論詩歌文學可如何隨身攜帶。
不過,懷舊的人還是返到最原本。詩要念出來的。在紀念海子的活動中,前兩天,未名詩會的紀念,回歸到最傳統的朗誦。那或許是最誠實樸素的回到海子,悼念海子,也悼念青春。
文 李照興
編輯 陳嘉文
3/31/2009
閱讀時光:JOHN 21 約翰福音第二十一章
JOHN 21
約翰福音第二十一章
24
This is the disciple which testifieth of these things, and wrote these things: and we know that his testimony is true.
為這些事做見證,并且記載這些事情的,就是這門徒;我們也知道他的見證是真實的
25
And there are also many other things which Jesus did, the which, if they should be written every one, I suppose that even the world itself could not contain the books that should be written. Amen.
耶穌所行的事還有許多;若是一一的都寫出來,我想,所寫的書,就是全世界也容不下了。
K,
看來,記錄下喜歡(仰慕)者的言行,其實是一種安頓自己的宗教啊。
人們真的會那么在意自己在歲月里留下了什么瑣瑣碎碎的影子么?還不是因為人,因為人事兒。
《記憶張愛玲》,最讓人心疼的,其實就是Eileen與賴雅,兩人關于共同走過歲月的留痕吧。張愛玲留的是通信,賴雅留下的是日記。
還記得《向田邦子的情書》麼?那么多瑣瑣碎碎的共同的“過日子”的記憶,也沒能夠留下至愛的腳步。留不住的,不是么?
或許,這與女子和男子示愛的方式不同有關吧。
女子愛之深,就想著為“他”留下骨血,以此成為“他”的最完整的“女人”:母親、妻子、情人、孩子。以一當十地霸占他,用一個有著他的眉眼的孩子。
男子愛之深,就想著時時刻刻糾纏“她”,吃、睡、行、游、睇,以點點滴滴霸占她的“時”與“空”,用強悍與嬌憨,將自己賤兮兮地以一當十地膩著她。
這樣去讀賴雅的日記,就不會覺得這個老男人咋那么瑣碎,就好理解他為什么不喜歡愛玲腹中的“That thing”,因為“他”憑空要來搶愛玲了。
由此,小女子覺得,愛玲的這一段婚姻,并非如世人八卦得那么不堪,他們果真是相互的慰藉。愛玲,是心甘情愿“掙錢”養活賴雅的。
看著看著,一股子親情的暖,捂得人熱。想想,賴雅之后愛玲的孤單,才更覺著冷。與胡蘭成,無關。
一九五八年,是他們初婚不久。
二月二十七日,賴雅寫道:愛玲上床了,我修理完沙發了。
二月二十八日,賴雅寫道:愛玲跟我在下個不停的暴風雪中去找他們,面包店、雜貨店、圖書館,還有外國資產。經過同意,進口她媽媽的中國凳子。真是好相處的人。漢堡晚餐。十一點以后上床。兩百八十元,是給我的,從英國寄來的。
九月一日星期二。
睡得好冷。單人毯子夠兩人蓋,一個人睡的話會冷。九點前把愛玲換到臥室;看來不錯,聲音清楚?十二點三十分離家,購物:肉和其他,愛玲起床了,從上次以來又一個好覺。午餐:有牛排、玉米,意大利面疙瘩,現煮咖啡。很好。愛玲也要了一小杯咖啡。……買日用品,回家,愛玲不在,走了。……換了衣服,休息,我們兩個,愛玲、湯、我、麥片和咖啡。和愛玲在食物上下了點功夫,多半她喜歡我的小改變和小小嗜好……愛玲幫我搓揉后背,帶著對父親的仰慕。真舒服。上床睡覺,她過一會兒也睡了,今晚還是暖和。
一九六0年,現世安穩。
二月二十九日。
吃早餐,然后決定躲起來……愛玲心情愉快。待在家,看一會兒書,睡個小覺,覺得有點冷。……跟愛玲吵了一架。抖得太厲害沒辦法討論什么。極度觸怒了她!沒有親吻道晚安。九點三十分上床,就是我所希望的。終於睡著了。愛玲終於上床了……
十月二十七日。
愛玲快回家了。六點以后處理晚餐,用餐直到八點,不起眼的小漢堡加洋蔥,好吃。就是一頓好晚餐,愛玲很高興。看了會書,一點上床,愛玲晚一點來。
十月二十八日
日用品采購,回家,吵醒愛玲。吃了一個好午餐。看了點書,躲起來到將近兩點。看了我帶來的報紙和夾子及KR的事,五點離開。回家等愛玲。
……
一九六一,愛玲遠東行之前夕,他們最后在一起自在相伴的一段日子。
一月三十日
離開,六點到家,八點以后,肉、馬鈴薯、青豆、咖啡,愛玲穿好衣服出門散步去。
寄信給菲斯,愛玲加了一些語句。把臺燈的電線重穿。
長期居住在紐約可以宣告愛玲的成就,這是她最后的愿望,對她來說是中國人的文明病。
……
愛玲按摩我的腳,我的腳需要看醫生。
二月五日 星期三
到KRESS買意大利面食,點了培根,晚上有約。希拉蕊報道了愛玲的《秧歌》。
……雨中出門,回家,用了茶和蛋糕,愛玲準備好了,一起出門看中國新年游行,六點四十五分。
……
愛玲跟我離開了,一路走回家,我還很訝異才十一點呢。原本以為會到一點甚至兩點,麥片是我要的,愛玲累壞了,恭——喜——發——財!
約翰福音第二十一章
24
This is the disciple which testifieth of these things, and wrote these things: and we know that his testimony is true.
為這些事做見證,并且記載這些事情的,就是這門徒;我們也知道他的見證是真實的
25
And there are also many other things which Jesus did, the which, if they should be written every one, I suppose that even the world itself could not contain the books that should be written. Amen.
耶穌所行的事還有許多;若是一一的都寫出來,我想,所寫的書,就是全世界也容不下了。
K,
看來,記錄下喜歡(仰慕)者的言行,其實是一種安頓自己的宗教啊。
人們真的會那么在意自己在歲月里留下了什么瑣瑣碎碎的影子么?還不是因為人,因為人事兒。
《記憶張愛玲》,最讓人心疼的,其實就是Eileen與賴雅,兩人關于共同走過歲月的留痕吧。張愛玲留的是通信,賴雅留下的是日記。
還記得《向田邦子的情書》麼?那么多瑣瑣碎碎的共同的“過日子”的記憶,也沒能夠留下至愛的腳步。留不住的,不是么?
或許,這與女子和男子示愛的方式不同有關吧。
女子愛之深,就想著為“他”留下骨血,以此成為“他”的最完整的“女人”:母親、妻子、情人、孩子。以一當十地霸占他,用一個有著他的眉眼的孩子。
男子愛之深,就想著時時刻刻糾纏“她”,吃、睡、行、游、睇,以點點滴滴霸占她的“時”與“空”,用強悍與嬌憨,將自己賤兮兮地以一當十地膩著她。
這樣去讀賴雅的日記,就不會覺得這個老男人咋那么瑣碎,就好理解他為什么不喜歡愛玲腹中的“That thing”,因為“他”憑空要來搶愛玲了。
由此,小女子覺得,愛玲的這一段婚姻,并非如世人八卦得那么不堪,他們果真是相互的慰藉。愛玲,是心甘情愿“掙錢”養活賴雅的。
看著看著,一股子親情的暖,捂得人熱。想想,賴雅之后愛玲的孤單,才更覺著冷。與胡蘭成,無關。
一九五八年,是他們初婚不久。
二月二十七日,賴雅寫道:愛玲上床了,我修理完沙發了。
二月二十八日,賴雅寫道:愛玲跟我在下個不停的暴風雪中去找他們,面包店、雜貨店、圖書館,還有外國資產。經過同意,進口她媽媽的中國凳子。真是好相處的人。漢堡晚餐。十一點以后上床。兩百八十元,是給我的,從英國寄來的。
九月一日星期二。
睡得好冷。單人毯子夠兩人蓋,一個人睡的話會冷。九點前把愛玲換到臥室;看來不錯,聲音清楚?十二點三十分離家,購物:肉和其他,愛玲起床了,從上次以來又一個好覺。午餐:有牛排、玉米,意大利面疙瘩,現煮咖啡。很好。愛玲也要了一小杯咖啡。……買日用品,回家,愛玲不在,走了。……換了衣服,休息,我們兩個,愛玲、湯、我、麥片和咖啡。和愛玲在食物上下了點功夫,多半她喜歡我的小改變和小小嗜好……愛玲幫我搓揉后背,帶著對父親的仰慕。真舒服。上床睡覺,她過一會兒也睡了,今晚還是暖和。
一九六0年,現世安穩。
二月二十九日。
吃早餐,然后決定躲起來……愛玲心情愉快。待在家,看一會兒書,睡個小覺,覺得有點冷。……跟愛玲吵了一架。抖得太厲害沒辦法討論什么。極度觸怒了她!沒有親吻道晚安。九點三十分上床,就是我所希望的。終於睡著了。愛玲終於上床了……
十月二十七日。
愛玲快回家了。六點以后處理晚餐,用餐直到八點,不起眼的小漢堡加洋蔥,好吃。就是一頓好晚餐,愛玲很高興。看了會書,一點上床,愛玲晚一點來。
十月二十八日
日用品采購,回家,吵醒愛玲。吃了一個好午餐。看了點書,躲起來到將近兩點。看了我帶來的報紙和夾子及KR的事,五點離開。回家等愛玲。
……
一九六一,愛玲遠東行之前夕,他們最后在一起自在相伴的一段日子。
一月三十日
離開,六點到家,八點以后,肉、馬鈴薯、青豆、咖啡,愛玲穿好衣服出門散步去。
寄信給菲斯,愛玲加了一些語句。把臺燈的電線重穿。
長期居住在紐約可以宣告愛玲的成就,這是她最后的愿望,對她來說是中國人的文明病。
……
愛玲按摩我的腳,我的腳需要看醫生。
二月五日 星期三
到KRESS買意大利面食,點了培根,晚上有約。希拉蕊報道了愛玲的《秧歌》。
……雨中出門,回家,用了茶和蛋糕,愛玲準備好了,一起出門看中國新年游行,六點四十五分。
……
愛玲跟我離開了,一路走回家,我還很訝異才十一點呢。原本以為會到一點甚至兩點,麥片是我要的,愛玲累壞了,恭——喜——發——財!
3/30/2009
高天胤:由鲁迅弃医从文而延伸
K,
这是高寶今晚最新出爐的文字。
媽咪說:你這文字好,好在不只是空泛高調,而是自然引用了魯迅兩文中的文字,然后做出判斷。一方面是承了“字字有來歷”之傳統;一方面,有研究比照之手法。
后生可畏。
由鲁迅弃医从文而延伸
文:高天胤
2009年03月30日
鲁迅弃医从文,是早已脍炙人口的故事。而他弃医从文的原因,我们也早已从小学老师的教授中了解。但他为何萌发了这个念头,似乎并不是为人们所周知的。一个思想家、文学家,难道会突然头脑发热,或是受人“蛊惑”便使自己的人生转向?除非他是亲身的体会。其实,他早已在《藤野先生》和《呐喊》的序中隐隐的回答了这个问题。两文中多次讽刺了中国留学生的不务正业,尤其是写看到电影中,国人帮俄国人当情报员被枪毙时,几个中国留学生竟也在其中,面不改色的看着,更有甚者,竟跟着日本人一起鼓掌,这一段文字在两篇文章中均有写到。紧接着,鲁迅先生便感慨道“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里便揭露了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国人思想麻木,不求上进。
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仍在学习着鲁迅的事迹,但是目的却已经渐渐改变。鲁迅的文章至今还存活在中学课本里的原因,并不是让我们学习弃医从文的行为,而是让我们明白,鲁迅是为要何弃医从文。时刻的提醒我们,不能再做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些旧中国人,让我们记住那段屈辱的历史,让我们知耻而后勇。恰逢新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我们更应该以一个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鲁迅弃医从文,拯救国民思想的精神固然是正确的,无可厚非的。但是他的这种行为,却不值得我们当今的学生所效仿。当时的情况尤为特殊,中国正处于政权交替,百业待兴的时代。然而在国民党的统治下,中国的经济几近崩溃。四大家族掌握了中国的命脉,但却没有让中国振兴。这个时候是最需要有志青年来奋斗的,但是当时的中国青年却是极为颓废。鲁迅才不得不站出来做一个号召者,让国人们振奋起来,用笔来抨击腐败的政府。
如今,我们生活在这个和平年代,国情也在蒸蒸日上,尽管还有许多事情未尽人意,仍然需要启迪与号召。然我们作为一个中学生,当下所需要做的就是囤积知识,积累见识,为将来自己所选择的行当所用,为国家储备好人才。正如同孙逸仙先生所说:人能尽其专则百事兴。
就让我们以最好的状态,来做好最应当做的事吧。
这是高寶今晚最新出爐的文字。
媽咪說:你這文字好,好在不只是空泛高調,而是自然引用了魯迅兩文中的文字,然后做出判斷。一方面是承了“字字有來歷”之傳統;一方面,有研究比照之手法。
后生可畏。
由鲁迅弃医从文而延伸
文:高天胤
2009年03月30日
鲁迅弃医从文,是早已脍炙人口的故事。而他弃医从文的原因,我们也早已从小学老师的教授中了解。但他为何萌发了这个念头,似乎并不是为人们所周知的。一个思想家、文学家,难道会突然头脑发热,或是受人“蛊惑”便使自己的人生转向?除非他是亲身的体会。其实,他早已在《藤野先生》和《呐喊》的序中隐隐的回答了这个问题。两文中多次讽刺了中国留学生的不务正业,尤其是写看到电影中,国人帮俄国人当情报员被枪毙时,几个中国留学生竟也在其中,面不改色的看着,更有甚者,竟跟着日本人一起鼓掌,这一段文字在两篇文章中均有写到。紧接着,鲁迅先生便感慨道“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里便揭露了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国人思想麻木,不求上进。
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仍在学习着鲁迅的事迹,但是目的却已经渐渐改变。鲁迅的文章至今还存活在中学课本里的原因,并不是让我们学习弃医从文的行为,而是让我们明白,鲁迅是为要何弃医从文。时刻的提醒我们,不能再做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些旧中国人,让我们记住那段屈辱的历史,让我们知耻而后勇。恰逢新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我们更应该以一个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鲁迅弃医从文,拯救国民思想的精神固然是正确的,无可厚非的。但是他的这种行为,却不值得我们当今的学生所效仿。当时的情况尤为特殊,中国正处于政权交替,百业待兴的时代。然而在国民党的统治下,中国的经济几近崩溃。四大家族掌握了中国的命脉,但却没有让中国振兴。这个时候是最需要有志青年来奋斗的,但是当时的中国青年却是极为颓废。鲁迅才不得不站出来做一个号召者,让国人们振奋起来,用笔来抨击腐败的政府。
如今,我们生活在这个和平年代,国情也在蒸蒸日上,尽管还有许多事情未尽人意,仍然需要启迪与号召。然我们作为一个中学生,当下所需要做的就是囤积知识,积累见识,为将来自己所选择的行当所用,为国家储备好人才。正如同孙逸仙先生所说:人能尽其专则百事兴。
就让我们以最好的状态,来做好最应当做的事吧。
讀點詩吧:白朗寧夫人抒情十四行詩
Beloved, thou hast brought me many flowers
Plucked in the garden, all the summer through
And winter, and it seemed as if they grew
In this close room, nor missed the sun and showers.
So, in the like name of that love of ours,
Take back these thoughts, which here unfolded too,
And which on warm and cold days I withdrew
From my heart's ground. Indeed, those beds and bowers
Be overgrown with bitter weeds and rue,
And wait thy weeding: yet here's eglantine,
Here's ivy!--take them, as I used to do
Thy flowers, and keep them where they shall not pine:
Instruct thine eyes to keep their colours true,
And tell thy soul, their roots are left in mine.
----Sonnets from the Portuguese by 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
Plucked in the garden, all the summer through
And winter, and it seemed as if they grew
In this close room, nor missed the sun and showers.
So, in the like name of that love of ours,
Take back these thoughts, which here unfolded too,
And which on warm and cold days I withdrew
From my heart's ground. Indeed, those beds and bowers
Be overgrown with bitter weeds and rue,
And wait thy weeding: yet here's eglantine,
Here's ivy!--take them, as I used to do
Thy flowers, and keep them where they shall not pine:
Instruct thine eyes to keep their colours true,
And tell thy soul, their roots are left in mine.
----Sonnets from the Portuguese by 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
3/29/2009
林燕妮:不多也不少
不多也不少
文章日期:2009年3月29日
【明報專訊】女兒的性格總會有點讓父母影響的,媽媽是家中的精神支柱,有什麼不好的事情發生,她都能夠冷靜地頂住。這方面我像她,不過火氣大了點,灼傷自己,也灼傷別人。
媽媽永遠不慍不火,對朋友,她不會過分熱情,亦不會記仇記恨。她最不喜歡的人只有一個,哈,那就是我父親的母親,相互間一點感情也沒有。那倒好辦,我不見你,你不見我,都是相安無事的方法之一。
知女莫若母,我是個天生熱情的小孩,不曉得為什麼媽媽老要按捺我的沸騰感情。做了幾十年人才明白,感情是不會收支平衡的,支出多收入少,自然會很難過很失望。媽媽沒有這個問題,她是個不多也不少的,但她知道我有這個問題。
我常常撞得一頭煙,不太懂人間是什麼的一回事。有時靜思,是否需要對人冷漠一點?社會上的人來來去去都是那群,我懂得社交禮儀,可是人我真的搞不懂,倒不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好了。
社會上的人很奇怪,會代人恨人的。阿甲恨阿乙,那末阿甲所有的朋友便一齊恨阿乙。我只是看得眼大大的愕住了,這是完全沒有意思的啊。
多半人害怕寂寞,為了要加入阿甲的圈子,恨阿乙是入會條件之一,那便恨阿乙了。
有些人持平一點,甲乙都分別做朋友,不過不能把兩個放在一起。怎麼閒閒一頓下午茶也像垂死浴血戰那般,我不懂。好在我完全不怕寂寞。友人說﹕「我很怕寂寞的,為什麼你不怕?」我亦有相反的問題﹕「我不怕寂寞的,為什麼你那麼怕?」
有些人很豁達﹕「你不讚美我沒問題,罵我一樣沒問題。」那種態度挺方便的。苦在人不記仇仇自記,記在某個沒什麼關係的人心上,有如魔鬼般上了身,比當事人還要恨得深。也許不如此這般人與人間便沒有了共同話題吧。
媽媽本來就不多話,那些事情不會發生在她身上。爸爸更是沉默寡言,他們兩個當年怎麼拍拖的?各自找代言人?
[林燕妮 http://hk.myblog.yahoo.com/eunicelam-123]
文章日期:2009年3月29日
【明報專訊】女兒的性格總會有點讓父母影響的,媽媽是家中的精神支柱,有什麼不好的事情發生,她都能夠冷靜地頂住。這方面我像她,不過火氣大了點,灼傷自己,也灼傷別人。
媽媽永遠不慍不火,對朋友,她不會過分熱情,亦不會記仇記恨。她最不喜歡的人只有一個,哈,那就是我父親的母親,相互間一點感情也沒有。那倒好辦,我不見你,你不見我,都是相安無事的方法之一。
知女莫若母,我是個天生熱情的小孩,不曉得為什麼媽媽老要按捺我的沸騰感情。做了幾十年人才明白,感情是不會收支平衡的,支出多收入少,自然會很難過很失望。媽媽沒有這個問題,她是個不多也不少的,但她知道我有這個問題。
我常常撞得一頭煙,不太懂人間是什麼的一回事。有時靜思,是否需要對人冷漠一點?社會上的人來來去去都是那群,我懂得社交禮儀,可是人我真的搞不懂,倒不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好了。
社會上的人很奇怪,會代人恨人的。阿甲恨阿乙,那末阿甲所有的朋友便一齊恨阿乙。我只是看得眼大大的愕住了,這是完全沒有意思的啊。
多半人害怕寂寞,為了要加入阿甲的圈子,恨阿乙是入會條件之一,那便恨阿乙了。
有些人持平一點,甲乙都分別做朋友,不過不能把兩個放在一起。怎麼閒閒一頓下午茶也像垂死浴血戰那般,我不懂。好在我完全不怕寂寞。友人說﹕「我很怕寂寞的,為什麼你不怕?」我亦有相反的問題﹕「我不怕寂寞的,為什麼你那麼怕?」
有些人很豁達﹕「你不讚美我沒問題,罵我一樣沒問題。」那種態度挺方便的。苦在人不記仇仇自記,記在某個沒什麼關係的人心上,有如魔鬼般上了身,比當事人還要恨得深。也許不如此這般人與人間便沒有了共同話題吧。
媽媽本來就不多話,那些事情不會發生在她身上。爸爸更是沉默寡言,他們兩個當年怎麼拍拖的?各自找代言人?
[林燕妮 http://hk.myblog.yahoo.com/eunicelam-123]
吃到今年第一條蛇
K,
今天去了文昌,我們仨和健生父子倆,也好久沒聚了。兩個大男人是去看一個藏在農場里的爛尾度假村,一千畝地,1994年前就投了2個億,真金白銀地蓋了好多“爛尾樓”,如今想要盤活,需要法律意見。我呢,看著一幢幢“裸體樓”,覺得時光倒流。
吃到了今年的第一條蛇,是農場里包地的小伙子,在“自家”林子里逮到的,昨晚。我們算是有口福。蛇羹清涼,可是天氣太熱,俺還是有點中暑了,頭疼。
健生的兒子,俺的干兒子,六歲了,屁顛屁顛跟著,讓俺想起以前俺的小尾巴——小時候的高寶寶:你小時候可是被干爹們騷擾夠了,這會兒咱們得還回去@@@
在鄉下待著,高寶就和弟弟一起看電視,哆啦A夢@
回到城市里,高寶就和媽一起弄弄洋文,這會兒,他在看媽咪推薦的村上的《跑步》。媽說:大男孩,你得學會獨處,和堅持。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