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2010

Y婚了


我喜欢Y与他的新婚太太这张婚照,很怀旧的样子。
关姐:
> 新年好,现在提前给你拜年了,祝你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
> 前阵子好忙,现在终于有点时间,写个邮件和你聊两句。我是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那天,那天在老婆家摆酒,所以前前后后好多事要做,现在终于是可以歇一会了,因为“伟大的革命已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哈
> 跟其他人结婚摆酒差不多,没有造什么噱头或玩什么新花样,诸如“骑三轮车或单车迎亲”“唱山歌/对歌”“比武招亲”“暴力砸门拆窗抢新娘”等等都没有,只有“热热闹闹的请客吃饭”,所以就不详说了,最大的体会是没摆酒前很紧张,担心这么大的场面如何应付,等摆完后觉得也不过如此。
>
> 现在逢人聊天,别人会不知不觉聊起购房,再聊起房地产,接着就会聊起海南的楼市,一个国际旅旅游岛的新闻热炒,楼市一下升到了所谓的“三十八点五度”的热。现在的人个个都会聊这个话题。我没什么感觉,只是觉得有点郁闷,九十年代初的热潮没赶上,现在等我远离海南后,她又热闹好玩起来了,说来说去跟海南是没什么缘份,仿佛我一走,全海南的人就开心了。哈哈,说笑了,我并不是像老汪老周那样的大人物,犯不着这样的虚张。
>
> 每次给你写邮件,都会感谢一番关姐你﹑杨社长﹑辛莉姐﹑冯主任﹑海明天军等海南一帮领导及兄弟姐妹,可能你会觉得我一个男生怎么这么哆嗦﹑这么念旧。从大学毕业到现五六年,到过六七个城市工作,接触各各不同的单位群体,略一比较就知你们是最好的,最真诚实在的,感情也是最真实的,最值得我感念的。
>
> 说到读书,过去一年忙忙碌碌,读的书不多。当然,其中有几本印象很深刻,不知你读过没有,如河南作家刘震云的新书《一句顶一万句》,觉得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很实在生动,写得很细,像故事会,里面一个大故事串写下来,写了很多各种各类的河南的人物故事,悲情的故事没有渲染但也感人。因此,我和老婆都喜欢刘震云的那样的叙事方式,所以后来又借了他的《我叫刘跃进》﹑《手机》等书,看完后上网查看这两小说的同名电影及刘震云的电视访谈,看了书之后,再去看电影,发现电影根本没法看,电影拍得太粗糙跳得太快,还是看书好。
>
> 此外,还有村上春树的小说,我给我老婆看我已看过的《海边的卡夫卡》,而我则新看了《舞舞舞》,《舞舞舞》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写的,而《海边卡夫卡》是二00一年,发现这两本书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同样的风格,喜欢他小说的那种如幻如梦,似真似假的描述,以此表达人物的情感,及对现世社会的观感。
>
> 还有用新时代笔法写文革时代岁月的《英格力士》﹑专写如今都市“另类怪人”怀念土地﹑对城市对抗,非常搞笑的小说《无土时代》(作者是写〈天下无贼〉的赵本夫)。
> 这是我看书一点简单读后感,不知你是否看过。
>
> 有时间再好好详叙。(附上我的一张婚纱照)
> 祝新春快乐!
>
> Y
2010/02/09
*****
Y,
新年第一封信就是祝贺你了。
动作蛮麻利,房子、老婆一年搞定,有评论员的风格。呵呵。
看出了你对新生活的“满意”,不过文字真的有点絮叨啊。就像海明,如今写稿有点“话痨”,我就会问,是不是刚和儿子唠过嗑?有一个愿意听你絮叨的老婆,是男人的福分哦,努力营造这样一种家风吧,随着岁月的流逝,点点滴滴都会很美。
我这阵子读书节奏放慢了许多。一来小高身体有些小恙,住院了,我就跟着着急,心不定,一根绳的蚂蚱似的,全无心思读书写字;二来,从研究院转回社里,文章从长到短,又不会写了,郁闷。不过院里还是吊着,能够有地方和高手过招,还是好玩的。
读书也是男女有别呢,看你的书目,呵呵,多黑色幽默一类。好好积淀,相信有朝一日会看到英剑小说!
我呢,最近钻进了几位女性主义鼻祖的树荫下,正在琢磨伍尔芙,她的《一间自己的房间》(http://www.5156edu.com/writer/8495.html—)看得我恍然大悟,对自己和朋友们的文字有了新的理解的钥匙。至少,有了自己心目中好的文字的“标准"。

2/19/2010

阅读时光:黎戈的《私語書》和汪涵的《有味》



微物之喜
文章日期:2010年2月19日
【明報專訊】年關將至,又是綜藝節目熱火朝天的好日子。打開電視,港台各路名、特、優主持人都有移師內地的象——東方衛視、浙江衛視、湖南衛視、安徽衛視——在不同的規劃區域內小露身手。內地本地主持也各顯神通,譬如佔內地電視娛樂界第一把交椅的湖南衛視「芒果台」(身為上海人也不得不承認東方衛視實在是做得既不專業又不夠娛樂精神,定位尷尬兩頭不靠只好將第一把交椅拱手相讓),數得出字型大小來的名嘴就有汪涵、何炅、謝娜……都是十多年的元老級人物,給觀的印象也是放得下身段,娛樂至死,像著名電影研究學者、超級港產片迷大衛·博爾(David Bordwell)對香港電影的評價:「盡皆癲狂,儘是過火」。

但是且慢蓋棺定論,就算踏得上月球,也未必看得清月亮背面。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是新年的初三,剛剛讀完黎戈的《私語書》和汪涵的《有味》。因為是純粹享福的春節,所以雄韜偉略暫放一邊,財經時緯年後再說,養身裁體且顧不上,美食佳肴桌上就有,不需要訴諸於書來湊熱鬧,順手就撈了這兩本儲藏了半個多月的閒章來看——微物之喜,正是佐酒佳品。

原以為黎戈一介水鄉南京小女子,下筆細膩適可潤物,枕頭、扇子、大白菜、氣味皆可入文,非但入得文,還相當好看。不曾想湖南的尖椒也能將汪涵大哥哺育出江南水鄉一般的氣質——卻原來他的出生地倒和我的祖籍一樣,都是蘇州。這就難怪,《有味》裏四處瀰漫「三生花草夢蘇州」(龔自珍詩)的朦朧氣氛,放在白天,就是寧靜的水鄉,悠長的有溫煦陽光的下午,「時間開始明亮起來」;放在夜晚,就是蒙薄霧的寒夜,年關將近,「光線愈來愈稀薄,只有幾隻零散的雞在巷子散步」,蘆葦杆子在土裏劈啪作響。

而其實,他只是專心寫了十種中國傳統的小手工藝。靖港香乾、粑、木桶、油布傘、箭、琴、雞毛撣子……除了故事和氣氛,還配有詳細的製作方法和他親自捉刀製作的插圖。汪涵說:「如果我有兩條命,我一定拿一條做一個快樂的木匠。」據說,寫作多是來自童年的記憶。也許正因為從小廝混於水鄉街巷,接觸到不少淳樸的手工藝人,在田頭作坊裏從事一項古老的手工業,一做就是一生,才讓今天的汪涵有機會停下來,回看自己珍視的人事。

「我明白木盆就是我童年的奧德賽,因為木盆,我的漫遊沒有任何界限。我經常忘掉時間,在太陽燒到山坡的那一頭之後,空氣開始潮濕起來時,我吐掉甘草根,從山坡上跑下來,渾身髒兮兮,穿過窄巷回到家裏,等待我的是母親溫柔的呵斥……」

有人評價他的書有「張中行、董橋等老一輩作家的文風」,我雖覺得尚不及後者的沉靜,但也頗為神似沈復的《浮生六記》,從微物中見出歡喜。像黎戈所說,她寫作的時候,「是喜歡設想一個自己非常依賴和私密的愛人,坐在我對面,支頤微笑,聽我說貼心話,可以大方地把自己潑出去,是一個私語境的傾訴習慣」。微物、貼心話兩全,就像多置辦了年貨,教這舊曆年多添了幾分滋味。

[文:不小可]

2/17/2010

a link:昨夜聊起劉再復

章詒和:別人都朽了,他不朽

章詒和:別人都朽了,他不朽
文章日期:2010年2月17日
【明報專訊】父親從德國開會歸來,那時我正讀小學。他帶回兩尊銅質浮雕式頭像,端端正正地擺在我的書桌上,說:「爸爸給你的禮物。一個是歌德,一個是貝多芬。」

哇,太漂亮了!我愛不釋手。

父親用手掌撫摸著歌德像,自語道:「一個最偉大的德國人。」

「爸,他有多偉大?」

「別人都朽了,他不朽。」

我讀中學了,父親送了我中譯本精裝《浮士德》。我問:「書這麼厚,寫的是什麼呀?」

父親說:「寫的是人。」

隨手翻了翻,叫起來:「全是洋詩呢,我怎麼讀?」

「用一生去讀。」

在「文革」中,銅像和《浮士德》都沒有了。

再後來,書店有了各種譯本的《浮士德》,我一種也沒買,始終沒買。而那銅像,也不知道擺放在誰家客廳或書房的玻璃櫃裏。這些都已不再重要,因為我已經把歌德安放在心窩。不會消失,也不會丟掉。

當好友賀衛方將在德國拍攝的「歌德塑像」照片發送給我的時候,往事一下子都浮現到眼前。那樣遙遠,又那麼溫暖。

很慚愧!我讀歌德的作品少之又少,第一本是《少年維特之煩惱》,之後是《浮士德》,看得半懂不懂,似懂非懂。父親不是說,要用一生去讀嘛。我就沒再抓緊時間去重讀,至今還是個半懂不懂,似懂非懂。《歌德談話錄》是學了戲曲文學理論專業,作為參考書看的。因為裏面有關於文藝創作與評介的內容。再一本,就是《歌德自傳》了,譯者劉思慕。「自傳」對我的幫助特別大,它將我以往對歌德的零星閱讀貫穿起來。歌德太深刻,太豐富,也太複雜和多面,在藝術領域,他是真正的奧林匹亞神山上的宙斯。他的一鱗半爪,夠我受用終身。

歌德於我的意義,是在提筆寫「往事」以後凸現出來的。想要把「往事」寫好,這第一步該如何走?是歌德在指導我。他說:「要想從淺薄、乏味、冗贅和空虛的文學時代脫身出來,第一步只有借助於明確、精密和簡潔的文風。」我盡力遵循他的主張去做:初稿寫完,跟著就是幾番刪減。一個形容詞,反複琢磨。一件事說完,再掉頭細看,瞧瞧講清楚沒有。狀物、寫景、事皆如是。實踐證明,按歌德的話去做,還挺管用的。

我寫多少故事,就挨多少咒,從史良到馮亦代。自己為什麼總被誤解?什麼「怨婦」、「妖人」,什麼「話題女王」,要多難聽,有多難聽。很苦惱,很傷感。我又去請教歌德。在他和一個朋友的交談記錄中,我明白了:「無論哪一個人,本來只從自己的缺點中看出自己的特色,而讀者感興趣的是有缺點但富於個性的作品。」頓時豁然開朗:寫作是有缺點的、有個性的。原來我的缺點就是我的個性——當我從內心認可了這樣一個事實的時候,便不再苦惱、煩躁。罵去吧,告去吧,哪怕我永遠被詛咒,永遠是以失敗告終。誰讓「我們正在經歷敵視人類的時期」(歌德語)呢。

我也在積累經驗。經驗是什麼?「所謂經驗不是別的,就是一個人經驗到他所不欲經驗的。」

這也是歌德說的。

[文/章詒和]

小克:「我在哪裡,香港就在哪裡」

一圈橡筋
文章日期:2010年2月17日
【明報專訊】漫畫家老友小克近年被我們暱稱「杭州姑爺」,因為他娶了一位杭州美女,小兩口婚後決定定居錢塘江畔。杭州冬日的濕冷,夏天的酷熱,當然還有西湖的美,龍井的閒,一一有夠滋味的。但這個杭州姑爺最近在圖文專欄中洋洋灑灑寫了幾千宇,「鳴冤叫屈」以正視聽。事緣是有一位三十出頭的讀者最近給他發了一封電郵,針對近年中港兩地關係中產生的叫人又愛又恨又難解的矛盾,作為一個小小個體只能「無奈地」積極面對。但當這位讀者得知小克已經「離棄」香港,就竟然再看不下他的作品——
小克當然要為自己討回一些公道,其實在最近出版的一本漫畫結集中,六十三個短篇有五十二篇都在杭州完成而發表於香港,他自覺身棄香港但心仍緊扣香港,年來身處內地換了一個角度,把香港問題看得更深入更透徹,如果有所謂「香港情懷」也在作品中反映得更刻骨銘心。杭州於他其實是一個相當「危險」的地方,因為可能有人每天檢查電郵和短訊(我們笑說他先行一步入虎穴與虎子搞關係)。他所深愛的香港現在應該還未至如此離譜,這一國兩制的「便利」和「作用」,港人同胞得更好好珍惜。他也自知這位讀者的關心和擔心都是真情流露。小克精闢的形容自己是一圈橡筋,只是有一端被扯往杭州,而軸心還是在香港這一邊,「我在哪裡,香港就在哪裡」,杭州姑爺如是說。
[歐陽應霽]

2/16/2010

羅馬書:第八章:盼望 忍耐 等候 不與愛隔絕

羅馬書
8-24-25

我們得救是在乎盼望;只是所見的盼望不是盼望,誰還盼望他所見的呢(有古卷作:人所看見的何必再盼望呢)﹖

但我們若盼望那所不見的,就必忍耐等候。

38-39
因為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

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裡的。

蒋宋约会“别有一番风味”

国民党党史馆“蒋中正日记”解密北伐中的蒋宋联姻
中新社香港2月16日电 台北消息: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主任邵铭煌说,该馆所保存“蒋中正日记”抄本,描述了蒋介石在带领国民革命军北伐中追求宋美龄的经过。
中央社16日报道,邵铭煌接受访问时介绍,该日记中,记录蒋介石面对日本侵略、以“雪耻”自我警惕,描述1949年迁台前后的心境与政治抉择转变,对“国共和谈”有完整描述;此外,也描述他热情追求宋美龄的过程。
邵铭煌介绍,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第1次邂逅,是在孙中山上海故居;两人一见钟情,蒋认定宋美龄是自己所爱慕的女性。
历史上,1926年7月,蒋介石就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率军北伐。
据“蒋中正日记”等史料,蒋介石在此前后展开对宋美龄的追求。北伐从广州出发,国民革命军一路打到湖南、湖北;到湖北,蒋介石写信给宋蔼龄,希望她带宋美龄到江西南昌会面,并相约陪同游览山水。
邵铭煌说,在日记中,蒋介石将他对宋美龄的爱慕表露无遗,1927年3月、5月的日记写下“终日想念美妹不已”等语;后来,2人终于在上海一家小餐馆约会谈心,蒋介石事后在日记中还留下“约会别有一番风味”的脚注。
1927年9月,宋美龄私下答应婚事,认为“人生以定婚为一大乐事”;蒋介石11月份赴日本见宋美龄母亲倪桂珍,一天连见3次,他在后来日记中写道,宋母“心情甚为愉快,欣然同意”。
1927年12月1日,蒋宋两人在上海大华饭店举行世纪婚礼,宾客1000多人。报道中介绍,蒋介石原想仿效孙中山在日本结婚,但遭蒋介石母亲反对。
中央社报道中说,当时,曾有人解读蒋宋这场“世纪婚礼”为“政治婚礼”。
北伐打到北京后,蒋、宋已结婚半年,蒋中正在日记上写下“北伐成功,夫人之助,居其半”等语。邵铭煌认为,在这一婚姻中蒋介石在生活、精神上得到了一个贤内助。 据介绍,在蒋家决定下,“蒋中正日记”正本现存放美国史丹佛大学胡佛研究中心。(完)

2/15/2010

a link:夫妻翻译家——杨宪益 戴乃迭


我是来爱你的

我是来爱你的
稂晓燕
  杨宪益这样评价他的夫人:“戴乃迭是我一生中最好的朋友。”
我不怕磨难多,那是上苍在嫉妒我们的爱情太美。

岁月是一部多么玄妙的大书!1919年,她出生于一个传教士家庭;1989年,她得了老年痴呆症;1999年,她去世:2009年,他去世。时间的暗语,收藏的是两个人感天动地的久远。
她叫戴乃迭,和英国皇室贵族子弟同窗共读,却偏偏因为童年时的中国缘而爱上了他。他叫杨宪益,是一名牛津大学的自费留学生。她发现他非常有趣,而且精通中国古典文学,便爱上了他。因为爱他,她干脆改学中文,成为牛津大学攻读中文学位的第一人。
“将《离骚》译成英文”是他们的痴情恋语。深奥的是古诗词,水样清明的是两颗相爱的心。她将怀春的心思告诉了母亲,母亲先是震惊,然后是愤怒。母亲在中国生活过十多年,她对女儿说:“如果你嫁给一个中国人,这一辈子一定没有好下场。”他也对她说:“我的祖国正在经受战乱,情况不太好,你跟着我会受苦的。”但她毫不理会,坚定地说:“无论有多么难,你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
1940年,他毕业了。那一年,这对恋人身上只揣了五十英镑,就从南安普敦出发开始了一生的双人旅程。经过长途跋涉,他们终于到达了重庆。他做梦也想不到,家里会因为他身边的漂亮女孩乱成—锅粥。他的母亲因为儿子带回来一个金发碧眼的英国女孩大病了一场,他的姑妈—听说他要娶洋,媳妇就大哭起来。她们都认为洋女人生出的孩子好吓人,没有人敢要。婆家如此荒唐,身为英国传教士人家的千金,她的委屈可想而知。但热恋已成痴,她依旧不悔不改,终于,她成了他的新娘。
从此,她的命运转了个弯。她先后在中央大学重庆北碚分校、贵阳师范学院、成都光华大学等高校任教,1943年又和他一起来到重庆国立编译馆。为了生计,夫妇俩不断地在中国西南的各个城市之间奔波,生活极其辛苦。历尽了千辛万苦,两人的感情却愈加深厚。她为他,学会了中文,会写一手正楷小字,还能用文言文写小故事;他为她,保留着早年在英伦的生活习惯,只讲英语,害得她中文总是讲不好。他爱她,想起她来到中国后的种种艰辛,他用纯熟的英文说:“亲爱的,我让你遭罪了。”她金发一甩,碧眼一挑,答:“我愿意啊,我本来就是来爱你的,不是来享受的。”
岁月绵长,但生活的苦水没有被她热烈的爱情蒸发掉,反而越来越汹涌,要把她和他淹没。从战乱时开始,“一位年轻漂亮的英国姑娘怎么会跟随其貌不扬的他来到中国”的追问就为她换来了一顶“特务”的帽子。因为这顶帽子,她和他吃尽了苦头;“文革”时甚至没有一个同事敢与金发碧眼的她说话,人们像躲瘟疫一样躲着她,一些激进的学生还当着她的面高呼“打倒美英帝国主义”。1968年4月,他被捕,半小时后,她也被带到监狱。狱中,她依旧爱清洁,用牙刷把监狱的墙刷得十恶干干净净;她依旧讲礼貌,每天对送牢饭的人说谢谢。冤屈中,她的一举一动仍透着平静和优雅,连他都感到讶异:“命运对你我太不公平,你怎么……”她深情一笑,像是在安慰他:“我不怕磨难多,那是上苍在嫉妒我们的爱情太美。”
爱,的确很美。在翻译界,像他们那样的夫妻合作,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他们用爱情做墨,吟诵《离骚》,研究《资治通鉴》,将《鲁迅文集》《史记选》等上百部中国文学作品译成了英文。每一部译著上,在他的名字后面,——定跟着她的名字——戴乃迭!
那是多么实在、多么恒久的相伴相随啊!
她本是一个柔弱女子,终有不堪重负的时候。那一年,大儿子因受父母的牵连而精神分裂;医治多年都没有好转,最后竟在发病时浇汽油自焚而亡。她积郁成疾,最后得了老年痴呆症。或许只是因为他在跟前,她才一直微笑着,白色卷发松软,地垂至泛红的脸颊旁,目光纯净犹如婴孩。八十多岁的他细心地照顾她,给她围上餐巾,一边连哄带劝地喂她吃饭,一边和她说话:“鲜花搬进屋子里是让我来养的,女人娶进家门是让我来爱的。”如此的甜言蜜语,他不厌其烦地说着,直到1999年11月,她离开人世。
她去世之后,他便停止了所有的翻译工作,他的生命仿佛已和她一起离去。十年里,人们见不到杨宪益、戴乃迭这两个名字在新作品中出现,也绝不可能仅有“杨宪益”这三个字入眼。面对所有的邀约,他说:“她不在,我不出现。”直到2009年11月,他离开人世。
一段旷世爱情去了天堂,杨宪益、戴乃迭这两个名字从此在天堂出现。这次,或许轮到他对她说:“我是来爱你的。”
本篇文章来源于 情感日志:www.like-ni.com 原文链接:http://www.like-ni.com/riji/2024.html

這是一個讓人圓夢的小島麼



“小朋友”的婚禮


小春賭城娶應采兒 爆笑又感人
虎年娛圈喜事第一炮
文章日期:2010年2月15日
【明報專訊】昨日是虎年大年初一兼情人節,娛樂圈第一宗喜事,就是陳小春於美國迎娶傳懷孕的女友應采兒,婚禮在既感人又爆笑中順利進行,新郎哥陳小春以英文大讚老婆,不過其文化不通,拋書包不成,還淪為笑料,引起全場大笑之餘,連新娘子應采兒都又喊又笑。

現年42歲的陳小春,與拍拖3年的26歲應采兒(丁丁)昨日完婚,於美國時間2月14日凌晨12時30分,在美國賭城拉斯維加斯Little White Wedding Chapel註冊行禮,一對新人的數十名親友,包括丁丁90多歲、坐輪椅由紐約專程而來的婆婆,圈中人有曾志偉父子、向華強夫婦、謝天華夫婦、鍾鎮濤、阮兆祥及鄭希怡(Yumiko)到場觀禮。

交換戒指喊不停

兩人的婚禮在莊嚴氣氛下,由一名外籍女牧師主持,新娘子丁丁穿著low cut白色婚紗,與穿著傳統禮服的新郎哥小春步入教堂,不過婚禮開始不久,女牧師卻把陳小春的英文名「Jordan」,叫錯「Golden」,即時引起全場爆笑,女牧師立即致歉。交換戒指時,是全場最感人的一幕,一對新人感動得喊不停,當中以新郎哥小春最感性,比新娘子丁丁喊得更犀利。

小春讚美變笑料

其後女牧師再帶領小春、丁丁宣讀誓詞,小春以英文說出「永遠愛我妻子一生一世,視妻子為最好朋友,亦是永遠的妻子」,其間他大玩創意,加插一句強調丁丁是他「最好的太太」,不過小春所講的英文文法不通,將句子意思變成「你是一班太太入面最好的一個」,令到一片感人氣氛,扭轉為爆笑場面,原本感動得流眼淚的丁丁,即是狂笑起來,丁丁對小春說﹕「都叫你不要講英文啦﹗」

不過小春有老婆萬事足,不理英語好與差,在婚禮結束前,續以英語對丁丁情深地說﹕「Care you every moment」。
丁丁﹕我會照顧你

反而丁丁以中文向小春作出承諾說﹕「全世界不了解你,我都會盡量了解你,就算全世界離開你,我都不會離開你。我知你是小朋友,但是個心地好的人,你放心,我會照顧你。」丁丁豪邁的性格,恍如跟小春換轉角色,加上兩人步出教堂時,小春主動蹺丁丁的手,志偉喝小春說﹕「是女蹺男,不是男蹺女。」再度引來賓客大笑。婚禮後,丁丁和小春於教堂外拋花球和襪箍,花球由徐自賢搶得,而襪箍由丁丁親友接獲。大隊之後再移師到一對新人下榻的酒店舉行私人派對,繼續狂歡。

記者﹕鍾一虹

“寂寞”的好

讀書拒愛
文章日期:2010年2月15日
【明報專訊】在年初一遇上情人節的夜裡狂熱做愛,固然幸福,但這畢竟是有情人的專利,如果純為肉慾上床,倒不見得能比平常尋得額外快感。肉慾就只是肉慾,若有需要,即使只當娛樂或健身,不分時節,不必擇日,毋須等到五十七年一遇的雙喜臨門。

唯有以情愛打底的肉慾享受才算是高潮中的高潮,而在年初一兼情人節的夜裡享受,簡直不止是雙喜而是「四喜」了。

但當然誰都不會忘記活地阿倫在《安妮荷爾》裡的提醒。老活地曾在老片裡半吐舌頭、嘆氣感慨﹕empty sex is still better than no sex。鬼佬猶如是,唐人猶如是。

可這又總要有sex的對象才行呀。如果不幸沒有,在年初一遇上情人節的夜裡最適宜做的一樁事情恐怕是看書。不妨找一本把情愛之苦刻劃得深刻入骨的小說讀讀,然後,讀完,在苦澀的字海裡慶幸自己能夠獨坐床上,不必受到妒情恨愛的悲慘折磨。在人間諸種愁苦裡,或許「寂寞」已是最好最淡的一種。身邊無伴,苦,但若身邊有伴,說不定更苦。

如果你要找一本書而又不怕厚不怕深,陳雪的《附魔者》應是很好的選擇。陳雪是台灣女作家,寫過《惡女書》、《蝴蝶》(還被拍成電影)等,擅寫同志奇情,筆下眾女是聖亦是魔,互相探索身體深處的隱藏秘密,如在波浪洶湧裡泛舟,能把讀者引入春潮漩渦,激烈地,刺激地,終至沒頂。

《附魔者》是陳雪近作,寫的是少女琇琇的成長故事。她和父親之間的,她和叔叔們之間的,她和另一個女人之間的,噢對了,還有她的妹妹珍珍,以及叔叔們的妻子們,亦在糾纏不清的床上和床下亢奮和迷失;種種不倫、背叛、絕望、傷痛,皆在其中,誰都逃離不了,似在暗喻世人,是的,你跟她和他一樣,都是逃離不了。「為什麼以前你愛我後來你不愛?為什麼原本你最理解我後來不肯理解?為什麼一樣的生活本來你很快樂後來說很痛苦?」種種問號令你在合上書頁時忍不住乾脆從此拒絕種種愛念情根。

無愛紀,無愛一身輕。年初一遇上情人節至此並非雙喜而只是悲上加悲。終究是單身的好,恭喜,你不必背著沉重的包袱如同別人不必背負你。兩不相欠,這個虎年,你如舊地快樂。
*************
附魔
文章日期:2010年2月16日【明報專訊】陳雪《附魔者》收錄了駱以軍的跋,記錄兩年前他們同遊台南,在天后宮前觀賞了一場廟會神舞,魔幻氣氛如夢似瘋,把每個人深深鎮住。
駱以軍說,「是夜,在楊凱麟君家客廳,我第一次聽陳雪娓娓陳述琇琇、阿鷹、阿豹及環繞著這整個恐怖劇『所有人都瘋了』的附魔故事,那非常像一千零一夜某個最關鍵之夜的啟開封印群魔鳴竄出的說不完的故事,我記得我聽得淚水漫面,我們每個人都噤默無言,只能渾身發冷地抽著菸」。
小說家朋友們的交往方式總是深沉而且頗有古意,通常是坐在一個幽靜的空間,由其中一人說著他或她正在構思或撰寫的故事,其他人都在聽,說的入迷,聽的人更入迷,一起超越眼前時空的局限世界,進入另一國度,在看不見的空間飛翔。那就像,嗯,昔人圍坐於荒野火堆前,就著熱暖的柴火,在間斷響起的劈哩啪的燃燒鬧聲裡互相交換聽來或想來的傳奇。
小說迷人;寫小說的人,亦是。
陳雪寫小說,她自道是每天不寫超過一千字,可是仍然覺得太多,今年將減至每天五百。《附魔者》寫了四百頁共廿多萬字,節奏緩慢但任何一位不慣閱讀的人抱著耐性讀到第卅頁左右便能被吸進陰沉離奇的故事裡跳不出來。文字敘述採用「多聲道」的混音策略,分別從五六位關鍵人物的視覺看待世界,故能就同一樁事情道破不同的思考和感受。像周旋於肉體與肉體之間的阿鷹,自視堅強,但在陳雪筆下,他妻子想的卻是「其他女人看見的只是你的優點,唯有我看盡你的缺點而仍選擇你,這才是愛」;另一位女子想的更是「她終將發現他只是個極其普通的男人,那些因為痛苦、費解、無可奈何,甚至是因為恐懼而造成的幻覺她全都理解成愛。但很快她就會看穿他以男子漢保護者的形象出現在她面前,但骨子面他卻反而渴望著她的拯救,真實的他柔軟易碎,她只消輕輕伸手一推,就會粉碎倒塌」。
我從沒因聽小說而哭。但讀了小說而想哭,倒是有的。《附魔者》難免令人附魔。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鄧小宇:誰知道我們是否真的愛?

誰知道我們是否真的愛?
文章日期:2010年2月15日

【明報專訊】在我心目中愛情應該是當事人兩者之間很私人的一個領域。

從什麼時候開始,每年二月十四日的情人節,起碼在香港,變成了大規模的、集體的戀愛大曬命?

在這個什麼都有套餐的年代,情人節確是不能倖免被商品化和消費主導的洗禮。

記得幾年前在情人節那天早上我在港鐵車廂看見幾個穿全套黑色西裝、結上領帶的年輕小伙子,每人手中拿不止一束花,齊齊向中環站進發,那天既不是假期,而當時亦已是早上十點以後,正奇怪這群青年怎不用上班反而約好同時送花去在中環上班的女友?我似乎對香港人的生活模式真是愈來愈不了解了。後來有人告訴我這是一些花店的噱頭;它們在情人節那天是派遣穿西裝的男性親手把花送到收花客人的手中,這群西裝男原來是送貨員!想落是挺無謂的,但畢竟也算製造了一些就業的機會,那怕只是一天的散工。

視覺上的噩夢

我一生人從來沒有嘗過在情人節的溫馨浪漫經驗,在這方面我相信我是歸於大多數那一群,說我酸葡萄也好,心理不平衡也好,甚至無理取鬧也好,對我來說情人節那天委實是視覺上的噩夢,更不明白為什麼全港所有的情侶像在合謀策劃一套大型荒謬劇。先說不可缺的一環——花,當天在街上無處不見到一束束的花,本來應該是帶來美感的花,一旦經由花墟或其他叫什麼「妍」或「花嫁」之類的花店包裝、擺弄之後,已將花本身的美感扭曲,這些「精心設計」大都是把形態各異的品種拼在一起,再加些滿天星之類的配襯所組成的「炒雜錦」,然後由它們的主人抱住公然通街展覽。到了下班時間在中環尖沙嘴一帶確是花的天下,即使沒有男伴陪同,那些白領麗人抱不知是由誰送的「勝利品」時(據說很多原來是收花人自己落「柯打」送給自己),即使表面上表現得不怎在意,但總有辦法叫人一眼看出內心散發出來的那陣「得戚」神情。

有男友陪同的那群就更不得了,更大模斯樣。也不知是誰定的例,為什麼每到情人節就非花不可?而且非要那末大紮,那末的俗艷,我想較具美感那些花也許為數不少,只是我們較少機會在街上見到吧了。「錢瑪莉」及其同類又怎會拿著束花通道去?是的,集體抱住一大紮又一大紮花逼巴士、往地鐵鑽,情調上是否有點不恰當?看到這些公然展示他們甜蜜的情侶,我的感覺竟有點像張愛玲(又是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寫振保見到他太太和那個小裁縫時的涼薄反應﹕「一對沒有經驗的姦夫淫婦。」是有點鄙夷,但亦有一絲淒然。

造物者惡作劇

在我心目中,戀愛中的情侶是美麗的,像一對璧人,應該是惹人羨慕的,但放眼四周,那些儷影雙雙當中,有幾多對會入到這個組別?宇宙在這方面如果還說不上是殘酷,也起碼與人類開了個大玩笑。在這方面造物者確是個天才,可以塑造虧想得出千奇百怪的缺陷,以及這些缺陷互動組合的無限可能性,而造物者似乎搞了這個惡作劇仍意猶未盡,在賦予人類各種可怕可憎性格時,也是絕不手軟,我們日常生活中碰到猥瑣暴戾……的男人,潑辣「倀雞」……的女人(這些形容詞是寫之不盡的),已多到我們早已麻木,甚至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了。在情人節看這些情侶,我想他們當中有幾多是造物者的惡作劇,有幾多是真心相愛,然後就明白到「真正」的戀愛原來是多麼的難得。我意思是外形上能引起人驚艷,覺得「這就是了」的,確屬罕有。什麼內在美、求淑女說穿了也不過是自欺欺人;沒有基本的外在,單靠內在是派不上用場的,而且香港人(或者說人類)的嘴臉我們不是沒有見識過,即使純「內在美」也不好找啊。

然而大家總要活下去,就算不打算傳宗接代,怎也想找個伴,有個家,於是唯一只能做到就是退而求其次,再其次,次次次,我們見到的不大部分都是這類勉強、無奈的組合?

總有沒戀愛的人

怎的來說,在情人節有機會遊街的一群也總算很難得了。很多時候我們都似乎忘記了其實活在世上有哪一個人不想談戀愛?包括那些在食肆後巷洗碗的阿嬸,包括那些嚴重自卑的「電車男」,包括了……而我們好像從不曾想過為什麼打從開始我們已毫不考慮就把社會上大部分的成員從cupid的取錄名單中剔除出來,好像他們和戀愛是全沾不上,亦絕無需要。

人生中一些美好的、實質的、難得的經驗,原來很多人窮一生也從沒嘗過。而最可怕的是,我們絕少在這方面去作反思,全盤接受了很多人「從沒嘗過」是完全沒有問題的,是合情合理的。

從這個角度去想,情人節街上的花無論是多不入眼,那些情侶無論是多麼不對稱,他們是否真正的互相相愛,也都不重要了,相比之下,他們總算是幸福的。

http://www.dengxiaoyu.net

[文/鄧小宇 編輯/李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