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2010

阅读时光:黎戈的《私語書》和汪涵的《有味》



微物之喜
文章日期:2010年2月19日
【明報專訊】年關將至,又是綜藝節目熱火朝天的好日子。打開電視,港台各路名、特、優主持人都有移師內地的象——東方衛視、浙江衛視、湖南衛視、安徽衛視——在不同的規劃區域內小露身手。內地本地主持也各顯神通,譬如佔內地電視娛樂界第一把交椅的湖南衛視「芒果台」(身為上海人也不得不承認東方衛視實在是做得既不專業又不夠娛樂精神,定位尷尬兩頭不靠只好將第一把交椅拱手相讓),數得出字型大小來的名嘴就有汪涵、何炅、謝娜……都是十多年的元老級人物,給觀的印象也是放得下身段,娛樂至死,像著名電影研究學者、超級港產片迷大衛·博爾(David Bordwell)對香港電影的評價:「盡皆癲狂,儘是過火」。

但是且慢蓋棺定論,就算踏得上月球,也未必看得清月亮背面。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是新年的初三,剛剛讀完黎戈的《私語書》和汪涵的《有味》。因為是純粹享福的春節,所以雄韜偉略暫放一邊,財經時緯年後再說,養身裁體且顧不上,美食佳肴桌上就有,不需要訴諸於書來湊熱鬧,順手就撈了這兩本儲藏了半個多月的閒章來看——微物之喜,正是佐酒佳品。

原以為黎戈一介水鄉南京小女子,下筆細膩適可潤物,枕頭、扇子、大白菜、氣味皆可入文,非但入得文,還相當好看。不曾想湖南的尖椒也能將汪涵大哥哺育出江南水鄉一般的氣質——卻原來他的出生地倒和我的祖籍一樣,都是蘇州。這就難怪,《有味》裏四處瀰漫「三生花草夢蘇州」(龔自珍詩)的朦朧氣氛,放在白天,就是寧靜的水鄉,悠長的有溫煦陽光的下午,「時間開始明亮起來」;放在夜晚,就是蒙薄霧的寒夜,年關將近,「光線愈來愈稀薄,只有幾隻零散的雞在巷子散步」,蘆葦杆子在土裏劈啪作響。

而其實,他只是專心寫了十種中國傳統的小手工藝。靖港香乾、粑、木桶、油布傘、箭、琴、雞毛撣子……除了故事和氣氛,還配有詳細的製作方法和他親自捉刀製作的插圖。汪涵說:「如果我有兩條命,我一定拿一條做一個快樂的木匠。」據說,寫作多是來自童年的記憶。也許正因為從小廝混於水鄉街巷,接觸到不少淳樸的手工藝人,在田頭作坊裏從事一項古老的手工業,一做就是一生,才讓今天的汪涵有機會停下來,回看自己珍視的人事。

「我明白木盆就是我童年的奧德賽,因為木盆,我的漫遊沒有任何界限。我經常忘掉時間,在太陽燒到山坡的那一頭之後,空氣開始潮濕起來時,我吐掉甘草根,從山坡上跑下來,渾身髒兮兮,穿過窄巷回到家裏,等待我的是母親溫柔的呵斥……」

有人評價他的書有「張中行、董橋等老一輩作家的文風」,我雖覺得尚不及後者的沉靜,但也頗為神似沈復的《浮生六記》,從微物中見出歡喜。像黎戈所說,她寫作的時候,「是喜歡設想一個自己非常依賴和私密的愛人,坐在我對面,支頤微笑,聽我說貼心話,可以大方地把自己潑出去,是一個私語境的傾訴習慣」。微物、貼心話兩全,就像多置辦了年貨,教這舊曆年多添了幾分滋味。

[文:不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