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8/2009

是這刻,就是這刻

是這刻,就是這刻
文章日期:2009年8月28日

【明報專訊】戀愛要發生的話,是不會理會時間是否適合。

在太多情下,時間適合了,但卻沒有愛情產生。

在不適當的時空下愛上某個人是痛苦的。不過,若然同意要發生的時候就會發生,怨言可能會少一點。

相戀的男女可能會互問,早一些或遲一些遇上,會不會好一點。只要想清楚便知道,早一些或遲一些,兩人未必會走在一起。

為什麼兩個人遲不遲早不早,偏在這一刻開始感情關係,雙方都難以解釋,只可以接受這已存在的事實。

你遇上她的時候,你身邊沒有另一個,當然比現在好一點,但你很少會想,身邊沒有另一個的你,會否像現在一般吸引她,或用這種方式去跟她一起?

你覺得他很好,如果早些遇上他,他未有過往的戀愛經歷,會不會像今天一樣地愛你?

沒有人能肯定之前或以後會比現在好,一切都是假設,現在才是真實。

不願接受現實的人,總會把更美好寄託在沒有發生的過去或未必會發生的將來,忽略了現在的獨特性。

喜歡了她十年,這刻才得到她,你或會慨嘆浪費了十年光陰。十年前的她為何不接受十年前的你呢?

任何事情沒有發生,必然有不發生的原因,深究也沒用,時光不會倒流。

感情也不可能留待明天。明天的你與明天的她,某程度已轉變了。

愛情若在今天發生,是偶然也好,必然也好,請尊重它的存在。

[阿寬 ahhfoon@yahoo.com]

"我使雲彩蓋地時,必有虹現於雲中"

八八台灣風災﹕盼一座虹橋/
文章日期:2009年8月28日
【明報專訊】編按:近日台灣風災,中央及地方當局的救災能力意識廣遭抨擊;評論人皆指向馬英九至官員欠缺「基本的熱情」,對無名的人民欠缺父母官的體諒——這份「欠缺」倒早就烙印在島上各方、多年的發展之上。台灣記者胡慕情親赴災區,前線景象引發後方省思,從更廣闊的視角閱讀這場災難。

聖經《創世紀》裏,有一段諾亞方舟的故事。故事描述上帝耶和華不滿地上充滿敗壞、不法的邪惡行為,於是計劃用洪水消滅惡人。祂讓大雨整整下了40天,世界陷入沉寂。日前前往遭受莫拉克颱風侵襲的災區,望滾滾洪水,我想起這則啟示。

然而洪水沒有摧惡人的家園,反而帶走許多無名的人。權力改寫神的詔喻——握有資源者就能興築方舟,方舟上的人不是諾亞,而是政客、財團。而居住在惡人破壞後的土地上的無名的人,被凍結在滾滾泥漿、葬於碎片殘瓦。

先天體質不良,後天瘋狂開發

短短50年,台灣從福爾摩莎變為醜惡之島。這座山林本質危脆的島嶼,被迫不斷接受各種經濟開發的衝擊。日本殖民政府與國民政府來台後,先是大片砍伐保水固土的林木,後有工業起飛的填海造陸,如今慢活休閒風潮興起,開發之手又以另一種開發形式,再度伸向森林海濱……

蝗蟲過境式地掠奪。如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發展學系副教授廖本全所形容:「台灣人是一支逃難的民族。」50年來,既然我們鮮少親吻地土,自然無從感知島嶼的反噬力量。

60 年代之前,台灣各山區是原住民自給自足、小型農耕的家園,但自60年代後公路陸續開通,政府便上山從事森林作業與大規模農墾活動,武陵農場便是這時代的產物;大規模的農墾開發,早已超出山林所能負荷;但政府在林木資源被利用殆盡後,又轉而加重山林負擔,發展「觀光休閒農業」。

「觀光休閒農業」容許大規模民宿與飯店設施上山,政府與資本家投注的設施一一霸佔樹木的家。10年前,九二一大地震發生,是自然給予台灣民眾的一大警訊——大量土石崩坍而下,印證台灣島嶼先天體質不良,後天利用不能不慎。

但台灣政府反其道而行,允許不當開發繼續上山,擴大對自然資源的謬用。翻開地圖,太麻里一帶除金針山外,山林少有開發。但金針山的向陽坡地種滿金針,背陽是大規模的檳榔樹,小小的3百公頃坡地,交雜林立高達22家民宿;一旦有雨,土石便被帶往太麻里溪,長年下來形成淤積。遇上這回大雨,淤積與山上的泥沙雙面夾攻,太麻里於是重創。

去年,政府提出《農村再生條例》,便是要大規模發展「休閒農業」,而休閒農業地區除了山區,更擴及洪水來時可當作滯洪池、以避免淹水的大片農地。這次風災慘遭滅村的台東太麻里,便是農村再生條例的示範區,但風災發生至今,未見執政者的行動與反省,《農村再生條例》甚至被排為優先審理法案。

水患不過是爆發點:各式污染

將視線移往消失於台灣地圖的高雄縣小林村,雖滅村主因尚未確認,但與「曾文水庫越域引水計劃」脫不了關係。越域引水計劃原為濱南工業區、國光石化而建設,需穿越阿里山山脈與霍比亞湖山列,沿線通過斷層、地熱區、擠壓潛能區、高湧水帶、天然氣潛藏構造等,開發前即引發當地居民與環保團體反對,但水利署在工業開發壓力下執意進行。

風災的龐大雨量,固然是引發小林村脆弱地質爆發土石流原因之一,但越域引水在不適開發的地方建設,絕對難辭其咎。只是無名者所承受的苦痛不僅於此,越域引水這類水資源調配計劃,只是提供開發案運轉的環節之一,工業區一旦興建,其污染與破壞更加巨大。

以雲林湖山水庫興建為例,湖山水庫生物多樣性豐富、一樣位於地質脆弱地帶,但為供水給麥寮台塑六輕、台塑煉鋼廠、中部科學工業園區等工業使用,依舊強力開發。湖山水庫水源清水溪上游,在九二一地震後產生新草嶺潭,累積1億2千萬立方公尺土石,正往下游流動,一旦水庫潰壩,屆時雲林斗六市民生命將受威脅。

而台塑六輕是重石化工業,進駐雲林後被稱為「惡魔島」,其工業煙囪每天吐納無數污染物,使得居民罹癌率大增、魚獲量與養殖狀每愈下。

更嚴重的是工業發展將加速地層下陷。以中科二林為例,其開發位址沉陷量高達每年3公分。二林位於水源嚴重不足的彰化,彰化地區每日20萬噸民生用水都來於地下水;科學園區進駐後,還要求自來水公司提供每日4,800噸的民生用水,地層下陷絕對加劇。

當初工業承諾帶來的經濟繁榮,僅止於財團,不及於一般民眾,但其後果卻要一般人承擔。全球暖化時代來臨,目前平均氣溫比90年代高攝氏1.5度。「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早已警告,隨冰川融化,將有10億人用水短缺、靠海地區將有洪水災害;這次屏東林邊即是因地層下陷遭海水倒灌,災後已經超過2周,淤泥仍無法清理、高達半層樓。這一次是林邊,下次風災會是哪呢?

罹難的無名者

由於台灣政府面對莫拉克風災反應遲緩、遭受海內、外媒體抨擊與關注,為挽回執政信心,近日政府如火如荼推行災後重建。然而重建工作只是將一無所有的災民當成「氣候難民」強制遷離原居住地,卻忽略最根源的肇禍影響是開發思維——災難常態化,因此罹難的無名者將愈來愈多。

記得諾亞在洪水消退離開方舟後,獻上祭品給上帝,耶和華在聞見獻祭香氣決定不再用洪水滅世界,並製造一道彩虹,保證:「我使雲彩蓋地時,必有虹現於雲中,我便記念我與你們和各樣有血肉的活物所立的約,不再壞一切有血肉的物了」。

莫拉克遠颺,若台灣民眾願意獻上讓土地休養生息的時間與空間,或許就能締約於自然,即使豪雨依然降下,但萬物與台灣民眾將會以笑容迎接生命所需的水源,而非哀痛逾恆的眼淚。

胡慕情--《台灣立報》記者,主跑環保與社會運動等弱勢議題,與友合著有《看不見的北京》一書。

莫拉克襲台後,前往重災區高雄縣新發村、小林村、旗山鎮三天,調查開發案肇禍原因、匯整災民需求與現實狀落差訊息以利重建。近日將再度南下高雄、屏東、台東,分別針對水資源、災區教育與部落重建問題進行了解。

部落格:我們甚至失去了黃昏(http://gaea-choas.blogspot.com)

[文/胡慕情 編輯:黃靜]

8/27/2009

自會知道幾粒鈕

不用怕古文
文章日期:2009年8月27日
【明報專訊】從小學開始我便看古文小說,其實也不是很古,是明朝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一頁紙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我不認得不會讀的字,但整體上都能明白的。
上了中學我便看古文,一樣很多不認得的字,但看啊看的,總能得其精要,沒有什麼可怕的,別以為古文很艱澀,其實一點也不難讀。例如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汝去年書云﹕『比得軟腳病,往往而劇。』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那有什麼難懂的?韓愈的侄兒排第十二那個,告訴叔叔他有軟腳病,愈來愈痛,韓愈說,住在江南的人,常常都有這個病。
我跟鄰座同學覺得祭文很好玩,作文課自由題時,我們便寫祭文,我祭她,她祭我,一開始便「嗚呼」,弄得國文老師啼笑皆非,派卷時,在我那篇紙末寫上「此等文字,待需用之時才寫」。雖然如此,但又把我們的摹仿祭文跟古文拉近了一步。
至於詩詞,其用辭之美,聲韻之抑揚,你不懂得每一個字也能領略到其中的氣氛的。如唐代李商隱的「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逐個字怎麼解?但那種淒豔氣氛已經把你吸引過去了,你也感受到了。
宋辛棄疾的詞很多有如現代文字,如他的戒酒詞﹕「杯,汝來前,老子今朝……」真痛快,整首則不背了,各位自己去看吧。
又如清初第一詞人納蘭性德寫的「此情已自成追憶,零落鴛鴦,雨歇微涼,十一年前夢一場」。此等青年情懷,怎會不入心入肺?
正如看英文書一樣,起初很多字不懂,但看啊看的便懂了。不要忙查字典,一頁十幾個生字,會令你興趣索然,還是看下去的好,至少你會得到整個故事而不是一百個字典上的字。別抱字典心態看英文,文言文也一樣。
比如愛上一個男人,你是先被他的氣質風度所吸引,不需要先數他的襯衫上有多少顆鈕釦,內褲是什麼顏色先親近他一下吧。
[林燕妮 http://hk.myblog.yahoo.com/eunicelam-123]

8/26/2009

七夕。女人。神界。靈界。

K,
雅娟姐一進早進門,就問,咦,你家今天沒燒香啊。

原來,這七夕,海南本地人是蠻在乎的。姐姐說,白天要燒香,上供;晚上,鄉下的小姑娘們,還要玩“穿針”乞巧。夜深人静时,女孩们就会把裝了干净水的廣口碗,放在露天接下有织女眼泪的露水,喝了能使人聪慧。這一晚,小姑娘們,想來會有蠻多的念想吧。

于是,小女子就去捻了柱印度迷迭香,在客廳里燃了;想了想,又分了盤檀香,在書房里點了。
然后,看著自己凌亂的心,一點點安靜。忘了昨晚,和W姐、平兒仨女會,給揉搓出的那些個淚。
當然,也忘了俺對MAYBOY的說話:俺終於讓你嚐嚐等的味道!讓你也等俺到“明天”!!哼!!!

知道麼?小女子開始去府城堂觀摩禮拜了,每晚還和高寶讀一段圣經。既當了解基督教文化,也想尋找一種安頓靈魂的方法。
高寶很喜歡王長老送的研讀版圣經,每晚睡前從媽咪床頭去拿來,像小時候想聽媽咪講故事一樣,高高大大站在媽咪和爹地間:媽,Bible嘍。然后,我們每日讀兩章,讀完還議論一下下,這段圣經到底在說啥?蠻有興味的。
經過和高寶這一年多的母子關係“磨難”,如今因了耶和華能夠有這樣溫馨的夜晚,媽咪已經從心底里含淚感謝了。

那日,高寶眼睛得了麥粒腫,媽咪給他上了眼藥又熱敷。寶躺著,睜著一只眼,斜睨著看媽咪一字一句念圣經:媽,這本圣經真漂亮,特別是它的鍍金頁邊。我看著,好喜歡。

昨晚,仨女子不知不覺談及:人到中年,原本個個挺自信堅強的女子,忽然讓歲月給開了竅,驚覺圍繞家庭、事業、友情,處處都有跨不過去的坎。驚慌中,實在不知道該怎樣獨自面對靈魂的軟弱與孤單,就想起去找安頓自己的法子。
對于基督,W姐比我們走得更近些,她說那是為了了解信基督的先生,到底是咋樣想問題和與人相處的?平兒呢,就不排斥基督教,也觀察到遠遠近近信了基督的友么,生活的態度發生的變化,不再那么焦灼。我呢,就分享了我所認識的基督徒們對生活積極面對的態度,如使者般勤懇做好自己那分工的堅持,特別是對他人“愛人如己”的不造作的關愛。其實,我是很私心地想,既然耶和華將世上的一切都有安排,那么至少我可以不那么孤單,知道自己正經歷著的一切,其實有許許多多人都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甜蜜與憂愁,無奈與委屈,其實都是既定要經歷的人生百味。不用怕,得堅持。

怎么就從神界,又去了靈界?一邊喝著W姐給點的女湯“沉魚落雁”,仨女子就這么溜躂著走了過去。
W姐最苦卻最坦然,她說起了“一睜眼一閉眼一人生”這今年的流行語,想要邀請我和平兒,一道去找塊背山面海的好去處,將來好作伴兒。
我說,我啊好想好想從現實里消失,太累了,想逃跑。或許,去到太平洋里的一個小島,在自然里找寧靜,或者干脆在自然里放縱自己?靜候主耶和華出現在面前。可是啊,我最怕孤單。挪拉出走,不管是為了什么,注定是一場悲哀。當下,我想到的終極的幸福,就是能夠在大去之后,勞煩人們將我歸回大海。我啊,可是害怕被那些個石頭啊、土啊的壓著,大海才叫我最舒坦。想起,自己能夠和大海同一脈共呼吸,將一洼太平洋化作忘情水,流到啊流過那扇扇看海的窗前,與天同藍,與海共深。就無憾了。
生活一直風平浪靜的平兒,理性與感情總是搭配得最合適。這晚,她陪著小女子落了幾滴“貓淚”。她說,感同身受。

吃完七夕的晚餐,MAYBOY又被友人捉去,干“喜歡的事情”去了;高寶則慶幸,這晚有媽咪做擋箭牌,不用被人“捉去拆了”(這家伙,午間拎回一罐子,竟然有小女生送了一千顆星星給他,嚇人吧);胡蘭成和小屁顛兒,洗了香香的澡,撒了一陣子嬌,雙雙偎在書房里,靠著媽咪,睡了。

a link:“毒藥”list

K,
七夕,是小女子陰歷生日,無意中說了,就有友傳來這個麼個博址當禮物,蠻好玩。
看來,這年頭妖精們都在玩“升級”啊。

男人的想法
文章日期:2009年9月1日【明報專訊】F說純粹好奇,想問一下男人的想法。
1.女人怎樣才算有「外在美」?
「內在美」才難答,「外在美」太簡單了,男人看見女人的身材樣貌覺得她美麗,就是有「外在美」。
除有客觀標準(即人人一眼看到就覺得她是美人,或者樣貌身材符合「美的比例」),個別男人會有自己的主觀標準,例如有人喜歡面圓,有人愛眼大,有人特別鍾情於大胸,也有人偏愛腰細。
主觀標準很少超越客觀標準,所以「豬扒」就是「豬扒」,不會被看成「牛扒」。
2.男人喜歡女人/女朋友化妝嗎?他們如何看會打扮的女人?
男人一般都偏愛自然美,不化妝也漂亮的,當然屬首選。
因此清麗脫俗的女人最吸引男人,化些少妝是可以的,其實大多數男人是看不出女人化了淡妝的。
男人當然知道每個女人都貪靚,完全不打扮但又極漂亮的女人是不存在的。
打扮沒問題,最忌是刻意到令人發笑。最令男人憤怒的不是女人面上的化妝,是她花在化妝上的時間,那是他需要等待的時間。
3.單身男人在什麼情下會開展一段感情?
當然是在他意亂情迷的時候,是否單身也一樣。
男人其實很易愛上女人,除非先天出了問題。有少數男人對女人渴求較其他男人低,所以在選擇伴侶時傾向理性,其他的都是受荷爾蒙影響。
女人最好是令男人對她產生感性的衝動,如果她不過是他理性的選擇,是很悲哀的。
[阿寬 ahhfoon@yahoo.com]

一来生机动 ──「当代中国小说大展」与「人间雅集」之怀想

一来生机动 ──「当代中国小说大展」与「人间雅集」之怀想
2009-08-10 中国时报 【季季】

 ▲柏杨为高信疆题的字。(季季/摄影)

 不再限于诗文,多了知性的成份,也包含了各种形式的艺术。信疆的热诚在「人间」推动了一次近乎文艺复兴式的精神革命。

 他一直是个创造者,大破大立,高瞻远瞩,做任何事都呼应当下的变动,也考虑历史的走向。他开创「计画编辑」的理念,拟定一系列近远程计画:包括文化上的「回顾与前瞻」,文学上的「当代中国小说大展」……。

 高信疆首次主编「人间」副刊时,我还是职业作家,固定看《中国时报》的「人间」副刊与《联合报》副刊,观察到「人间」版面有了新气息,1974年6月中旬首次投稿给他,是一篇五千字散文〈再见,翁锣仔〉。他回信来致谢,并说正在筹画「当代中国小说大展」,邀我给他一篇小说;8月下旬完成一万二千字的〈拾玉镯〉寄去,之后才与他渐渐熟识。

 1978年他二度主编「人间」时,我已进入《联合报》副刊组工作。他创立了「时报文学奖」,兼任时报出版公司总编辑,集结学术界四十多人进行「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编撰出版;意气风发,更受瞩目。1980年初他邀我从《联合报》到「人间」任撰述委员,于是跟著同事叫他高公。共事四年期间,见识了他思虑的周密,待人的宽容,处事的大气,对有才华者的尊重,以及用脸盆喝酒的豪情。──那次同时到任的,还有小说家陈雨航,以及后来以美食文学闻名的王宣一。在副刊史上,一次进用三个人的纪录,是他创造的。

 ●

 他一直是个创造者,大破大立,高瞻远瞩,做任何事都呼应当下的变动,也考虑历史的走向。1974年推出「当代中国小说大展」,也是这一特质的典型之作。

 那一年,全球犹在第一次石油危机的风暴中,台湾推出十大建设,第一条高速公路已从三重开挖到中坜。而国际原油与纸价上涨,各报为了反映成本,把订费从每月30元调涨为45元;社会面临物价波动的挑战,报份也起伏不定……。

 在那样的时空背景里,作为一个副刊主编,能为正在转型的社会做些什么更有长远意义的事?能为创立将届24周年的《中国时报》开创怎样的新局?副刊还能再走静态编辑的老路吗?他开创「计画编辑」的理念,拟定一系列近远程计画:包括文化上的「回顾与前瞻」,文学上的「当代中国小说大展」……。

 经过半年多的筹画,「当代中国小说大展」作为《中国时报》24周年的献礼,于1974年10月2日社庆之日,以子于的〈蒸笼〉推出第一篇。依序注销施叔青〈困〉、王鼎钧〈胜利的代价〉、朱西甯〈玫瑰剪枝〉、孟瑶〈方向〉、段彩华〈插映的片子〉、李昂〈昨夜〉、王默人〈地层下〉、季季〈拾玉镯〉、许家石〈朝露〉、林海音〈海淀姑娘顺子〉、庄因〈晨曦〉、司马中原〈人头〉、陈雨航〈去白鸡彼日〉……。

 那段期间,小说连续推出,有如作家的作文比赛,每篇作品都备受瞩目。「人间」副刊也抢尽风采,读者每天引颈以待。1975年2月28日,以鹿桥的〈邂逅〉压轴作结,并于同日由时报出版公司分上下两辑出书。

 《当代中国小说大展》共发表36篇小说,作者涵盖老中青三代,有名家邀约稿,也有从一般投稿中挑出具创作潜力与独特风格的新人之作;其中男作家26位(外省16、本省10),女作家10位(外省5、本省5)。高信疆在该书「编后」说:

 希望透过这项展出,不仅鼓动起我们的作家「从无到有」的创造热诚;也能提供给广大读者一个活泼的认识作家与时代,理解现实与人生的途径,把原已偏向的社会趋势,作一可能的正面导向。我们也企图使这个表面消沉而内里正在酝酿、蜕变,迈向另一新生的当代中国小说,能够适时而有力的展示出其可能的面貌与内涵。既不同于往昔,又深深为社会所接受,把我们的读者与文学界一度疏离的隔阂打破。……

 不过他也坦陈有些遗憾:

 有的因工作繁忙或其它事故一直未曾将稿件赐下,如《台北人》的作者白先勇,《秋叶》的作者欧阳子……等等。也有的作家因稿件过长已超过了可能刊登的限度,只好自己出书了,如黄春明。另有部分作者求全心切,虽已写妥寄下,又因若干斟酌宁将稿件索回焚毁或不欲发表的,如颜元叔、童真、王祯和、林怀民、巫川等等……,虽然因此使得这次大展减色不少,我们仍该为这十多位作家的创作态度及对大展的支持表示敬意与谢意。

 另外的两项遗憾则是他不便写出来的。

 一、名单里没有陈映真,因为他「远行」在外,入狱未归。

 二、书评书目出版社每年出版年度小说选,但编选者品味殊异,仅有子于〈蒸笼〉、季季〈拾玉镯〉、陈雨航〈去白鸡彼日〉入选《六十三年短篇小说选》。

 虽然如此,他认为还是有明显的收获:

 参展诸作,不仅风格与内容各殊,也都多少代表了各该作家的创作路向与个人面貌。

 另一项收获也是他不便写出来的:大展轰动一时,《中国时报》发行部开始接受读者要求,只订「人间」副刊,每月15元。

 ●

 1980年元月3日,我正式到「人间」副刊上班,第一件差事是当天深夜访问陈若曦。她在1973年末背离中国大陆后,因发表《尹县长》等一系列揭发文革的作品而惊动一时。1979年12月高雄发生美丽岛事件,全台风声鹤唳,她应吴三连基金会之邀,预定1980年1月6日首次返台,面见蒋经国,递交海外学人为美丽岛事件陈请的连署书。彼时她已离台十八年,住在旧金山,和台北有十几小时的时差。

 那是我第一次打越洋电话,访问长达两个多小时,之后两天都在家赶稿。1月5日中午完成7300字访问稿,打电话给执行编辑骆绅来取稿,次日即以三分之二版面在「人间」发表〈欢迎陈若曦久别归来〉。──那是台湾媒体对她返台的第一篇报导。

 后来我常常接受高公这种领先精神之命,晚上下班后还得去访问刚刚返台的艺术家或学者,半夜回家开始写稿,中午请骆绅来我家取稿,次日见报又是独家。当时还是检字组版、美编贴版的时代,没计算机也没传真机,我的文字稿,林崇汉的插画稿,以及一切急发稿,都亏有「骆驼精神.绅士风度」的骆绅和他那台白色伟士牌机车辛苦奔波。──只要他的指令运作无误,高公从不介意我或林崇汉没进办公室。

 ●

 1983年3月,高公二度卸下「人间」主编之职赴美游学,报社特于3月28日举办盛大的「人间雅集」,邀请钱穆、梁实秋、柏杨、林海音、林亨泰、郎静山、侯金水、郭良蕙、痖弦、向阳、吴念真等三百多位各代艺文界朋友欢送他。会唱歌的人高歌,会写诗的朗诵诗,口才好的说书或发言,都是对他行事为人的赞佩,以及对他游学海外的不舍与祝福。

 最特别的是会场不但以典雅的屏风张贴着重要的「人间」版面,现场挥毫题赠的字也从墙上贴到墙下,如纸墙不断延伸。钱穆题:「妙怀不为平世用,高怀犹有故人知。」柏杨题:「十年辛苦史迹在,一点丹心白发生,巨鹏不过初展翼,祝君长啸催早晴。」王梦鸥题:「欲穷千里目,远度万重云,珍重临歧意,寸纸持赠君。」漫画家牛哥题:「他年相见,后会有期」;画面是鸟飞鱼跃,牛伯伯挥手送别。……

 最受瞩目的是《联合报》副刊主编痖弦,每天在版面与「人间」搏斗厮杀,与高公可说亦友亦敌,在宣纸上从容写下两行大字:「相看两不厌,何日复归来。」接著又细心的写了两行小字:「借用李白之人间诗句,写我为信疆送别时之心情。」

 现任中研院史语所所长王泛森,还在台大史研所就读时,即应高公之邀担任「人间」编辑,写的一手草书尤受高公赞赏。那天特以条幅写了「纸上风云第一人」(詹宏志语)赠高公。那七个大字,淋漓灵动,豪迈雄健,彰显了高公的飞扬气势。

 ●

 「人间雅集」的尾声,高公夫妇与「人间」同仁 除了合唱〈当我们同在一起〉,也再度唱起他的家歌〈春风〉;以那悠缓如诗的曲调,寓意深远的歌词,殷殷的和艺文界友人作别。

 春风,春风,一来生机动;

 河边冰解,山顶雪花融;

 草增绿,花逗红,渲染树荫浓。

 春风啊,春风啊,

 您有极大的功!

 高公的父亲在「西北移民处」处长任内,因车祸于1944年在新疆往生。那时他还在母亲的怀里等著叩访人间。1949年,在中国近代最大的移民潮里,他母亲带著五个孩子从成都来到台湾,继续帮许多新生命叩访人间。他常在办公室说他母亲为人接生的感人事迹,语气里满是崇敬与深情。每次与「人间」同仁聚餐,最后总会唱起〈春风〉这首家歌;那是母亲教他的第一首歌。──在生命的不同际遇里,在许多朋友的心目中,高公始终也像春风,一来生机动,在副刊史上建了极大的功。

a link:追念高信疆

周華山:想學真正關愛他人

泡影皆價值
文章日期:2009年8月26日
【明報專訊】幾年前曾把雲南「女兒國」摩梭女子帶來香港演出棟篤笑,以瀘沽湖水滌洗的淳樸調侃城巿人的營役,此後,社會學者周華山博士彷彿絕於媒體,隱匿於巿。
原來從大山出來以後,這曾被稱作「同志之父」叱吒一時的同運將領,這幾年漸漸放下批判,任職過精神病復康組織,如今成立「自在社」,轉向與自我 修和的內在探索,以體驗式工作坊與課程,教授參與者學習跟「陰影」共處。
「『陰影』就是自己未能接納自己的特質,便會投射至他人身上;責罵他人時其實是在責罵自己。」借用心理學家榮格的學說,周華山的自我成長工作坊傳達的是「跟陰影做朋友」法則;放諸己身,他則自認為當下的自己「整合了過去的經歷」。
周華山定義他所設計「Dreams Possible」課程與工作坊為「自我成長」項目,「重轉化的力量」。
「理論不多,頭腦是概念和知識的泉源,但真正的轉變來自內心,那是情感的力量。」他以心理學社會學等等各種理論提煉而成工具,先以免費工作坊讓學員「初嘗體驗」,有興趣者才進以為期四天的課程,掏掘出任何自私、妒忌、悲傷、內疚等等深層的負面情緒。
戲劇性寬恕
「學員最初可能會害怕面對自己的,有如當場剝掉了衣衫」,但他稱循序漸進地以簡單的練習可以幾分鐘一針見血地發掘出困擾學員的深層問題。譬如關於寬恕,「當你不住地數臭對方、創造敵人時,其實在創造受害人,那就是你自己」;但當換上感恩的心態,被攻擊的對象卻可以反被視之為教曉人生課題的使者。「有的學員才上15分鐘,便想跑出來分享:我已經原諒了結怨多年的誰誰誰了。」完整上完課程的按理轉化更大,他舉例有60多歲的婆婆與過去一直埋怨自我中心的丈夫復和、事業有成的父親一改控制愛罵的脾氣每天駕車送兒子上學,等等等等。
單單聽他口頭描述,種種轉化充滿戲劇性;但周華山以學員不要成為「課室英雄」為理想,「上課時大嚷要愛世人,出去回到生活當中仍然『媽媽叉叉』,又是經常粗口爛舌地罵人。要細水長流、終身持續才好。」課程是「跨宗教」的,但他又以基督教會的組織方式策劃義工組,鼓勵學員在生活中實踐關愛的行為。
「我們每個人都欠上天一個奇蹟」,他相信每人都有從負面情緒解放出來轉換成積極建設的力量,例子是被譽為全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女人、傳媒女王奧普拉(Oprah Winfrey):生於黑人仍與白人區隔的1950年代、9歲被表兄性侵犯,曾經懷孕流產,「她最有資格怨天尤人,但在20歲時她突然轉醒」,與其天天自覺淒慘,奧普拉其後發憤,還廣泛推動協助性侵犯受害者的慈善工作。
而周華山亦有他自我轉變的傳奇,從他遇上傳奇高僧而起:5年前他偶遇一位30來歲的密宗法師,「他好厲害,無論什麼話題他兩三下都可帶回他的境界,講述眾生皆苦。」當時他已從瀘沽湖返港,在「家連家精神健康倡導協會」任職總幹事,初會法師讓他從對佛教存有輕視的「狹隘偏見」改觀過來,並相當嚮往高僧的境界。
待一年後,他正轉職,有感需要從工作生涯中稍事休息,亦想照顧剛得悉患上末期肝硬化的母親。他致電法師,說希望跟他學習慈悲心:「過去愛人都是為了自己的,我想學真正關愛他人」。
法師授與他「自他相換」的法門,要他在冥想中代入母親。「閉上眼,就看到母親的臉皮焦肉爛,是她身上的病毒所致。」他說母親從來都是標致可人,那刻腦海中的畫面是極為震撼的體驗,而更撼人的猶在其後:「當我代入她時,我更見到自己的臉上也潰爛不堪,當刻只感到此生完了,還怎會有女人喜歡我?」
當我變成他們
就在這兩分鐘的冥想間,「我這生見過的象人、臉上生了大的人等等,同時間出現,與我在一起,『為什麼世界要這樣待我?為什麼因為我外表的缺陷便不讓我做這份工作?』等等感受湧上心頭,我突然感受到他們的痛苦、憤怒、絕望。」再接下來,他的心象又浮現出母親的臉容。
「一小時後,我到瑪麗醫院接母親覆診,她罕有地把我的手牢牢繞。也許是因為我內心柔和了不少,而她接收到這能量吧。」
他漸漸能體諒過去他視為貪錢、狹隘、cheap精……的母親,走下自己「大男人」的高高在上位置,在母親晚年,上街、親吻、修和,直至她2004年3月1日早上7時過世,大去時,就在採訪進行中的他的上環故居。
他鉅細無遺地憶述當天發生的事:早上9時許,他在醫院辦理好手續後,便到法師在灣仔的中心,行為亡靈舉行的「破哇」禮儀。
他從醫院前往中心途中,還自覺心境平靜,怎料,「我方才坐下,師傅誦經,念及母親真的永別了,悲從中來,突然我就殺豬般扯破喉嚨大哭,完全歇斯底里,樓上樓下都聽得見哭聲,一生人從沒試過」。
稍過十來分鐘,法師說,「你將見到母親與諸佛菩薩在一起」,他眼前便現出母親與一群不可名相的Holy beings 在一起,寬容地向他招呼。「我如同電擊,一秒間悲傷全沒了。」稍事休息後,他與朋友北上深圳辦事,傍晚回家時恍然發現,「咦我今天母親大去,怎麼我還很輕鬆自在,會不會顯得很不孝呢」。他匆匆回家,支持兄姐熬過喪母之痛。
這番奇妙的經驗,讓周華山看到佛家的智慧。在曾是虔誠基督徒而離教會漸行漸遠的此生命階段,他說,「人皆可成佛」的概念也是他設計生命成長課程的基礎。
他還套用佛家語形容:「人生一場夢」,他經歷的一切,包括這些課程、社運、學術、對摩梭的文化探索與扶貧,進入精神病康復者的世界與援助,等等,「都如夢幻泡影,但都很有價值,若用心認真體會,會將你帶到意想不到的境界。」
[文/鄭依依 攝/陳淑安 圖/自在社e-card 編輯:黃靜]
×××××××××××
感動之外,也要行動
文章日期:2009年8月26日
【明報專訊】「工作坊對我最大的轉變,便是要學懂身邊事,譬如與家人的關係。」從事社會服務工作的曾家健,一年前跟隨周華山修習課程,如今還參與義工小組,服務精神病復康中心等等。

課程中關於生死教育的部分,讓他感受尤深:「有一部分,他領我們到墳場,要我們寫信給一位家人,代入為這是臨終前的一封信的心情」,他從此徹底地檢視自己面對死亡前的選擇,他決定寫信給長年在英國的大哥,「我發現我真的有許多話想跟他說」。當刻的感受,讓他自己也吃驚:曾家健大學時修讀人類學,「那時念家族什麼的,覺得很煩悶」,沒想過原來自己也如此重家庭關係。

課程還要求學員除卻感動外,亦要行動:「我們要即時打電話給某人,表達關懷」。曾在社福事業工作至疲憊而轉職,他在課程中的正面價值觀與能量,亦重新帶領他回到社會服務行業之中,還以義工方式,協助周華山課程發展。

鄧小樺:這麼簡單這麼難

這麼簡單這麼難
文章日期:2009年8月26日
【明報專訊】《明日風尚》七月號有個「台北文學地圖」特輯,是個很不錯的「文學旅遊」示範。千言萬語說不盡,64頁的特輯不夠,還有附刊《與作家同遊》。輯中訪問了朱氏姊妹、駱以軍等著名作家,列舉歷來台北文人聚會、辦雜誌、經典作品中寫過的文化地標,數算了他們的作品,還有舒國治領遊台北。楊照長文〈我們曾經擁有的豐美場域〉,以史為經以空間為緯,寫出了文學的公共意義,及其在空間的具體呈現。比如六十年代文人雲集的武昌街明星咖啡館,個個都攤開一桌紙筆寫作,黃春明還在那裏替孩子換過尿布。咖啡一如文學,是本能需要,是悠然的life style,也營造公共領域。
在西九建文學館,我們會向那些比較在意經濟的人說,文學館可以推動文化旅遊,支援本地的文學社區導賞。感謝小思老師年前出版的《香港文學散步》,讓後輩如我能夠按圖索驥,把已逝作者的辛勞與風流,在變遷不斷的香港地圖上好好標出。以前內地作家來港,小思老師曾帶他們去看魯迅演講的青年會講堂、蕭紅那不能尋獲的墳。字花年前曾在書展期間,與本地旅遊雜誌合辦了一次文學旅遊,都是年輕人,他們透過旅遊雜誌得知消息,大熱天裏眼睛還是閃亮對本土與文學的熱情。我們在薄扶林華人基督教墳場的許地山墓旁,默默記念這位為教育和社會勞碌致死的文學家,迎頭還遇上滿頭大汗領學生來祭墓的詩人校長潘步釗,頗似耕種下田的農夫阡陌相逢問好。
各種社區導賞、歷史文化探索已經在社會上蔚為風尚,文學導賞也不例外。上屆香港文學節亦曾辦「文學行腳」,作家領遊他們心頭之地。這些導賞亦能牽動經濟效益,但更重要是城巿自身的民風教化、自尊建立。
有人會問,既然已經有各單位在辦文學導賞團,為何又要一間文學館特地來做?唉,帶過文學導賞的人都會感到,在香港做社區導賞,未免太需要想像力了:比如戴望舒的舊居林泉居,早已經過多次拆遷,唯有門前一條水渠,才是昔日舊物;我們把年輕人領到新亞書院桂林街舊址,樓梯早已被封無法通行,幸好旁邊正有社聯搞展覽,大家才有機會登上唐樓感受一下當年新亞諸賢的艱困奮進困乏多情。
一個向來以自己的文化為傲的地方,會妥善保存自己的歷史;論者有謂,倫敦並無「英國文學館」,但處處是作家故居、經典場景,倫敦本身就是一座文學館。建立文學館的,是那些想保存及好好講述自己的故事的地方,憂心自己的歷史與文化記憶將隨風而逝的地方。中國現代文學館,就是巴金先生在文革 後深感歷史文化所受之破壞嚴重,而全力起動倡議的。香港沒有紅衛兵,但有拆得一般兇狠的各種政經動力。
又說,就算保育作家舊址、建故居館太困難,但像外國那樣,低調的釘一塊小牌、簡單列明某某作家某年在此做過甚事,應該很容易吧?但從建制的角度想,此事要誰牽頭?要誰去整理歷史、游說官僚、推動成事、監督進程、長期推廣?多年來負責推動文學的圖書館,願意牽頭嗎?康文署?民政局?這些都是先要說服的單位吧。由此可見,連一塊鐵牌都這麼難。看起來舉手之勞,但不建立一個名正言順、有研究和資源支持的機構去做,就難如登天。
是,我心憂。《明日風尚》是明報集團在內地出版的時尚雜誌,翻看製作人員名單,不少是我認識的香港文化傳媒工作者。好吧,一味殺雞取卵的政策,將本土文化都削盡啃淨,將能經營本土的人都趕出去。
[文/鄧小樺]

8/24/2009

張健波:奧巴馬 vs. 魏徵

奧巴馬 vs. 魏徵/文.張健波
文章日期:2009年8月24日
【明報專訊】W:
你指《明報》繼8月8日發表社評〈京奧周年 中國未還世界一個驚喜〉之後,8月13及14日又借題發揮,寫了〈藉故搜查香港記者 公安使人不寒而慄〉和〈捍衛採訪權保障記者安全 傳媒組織應該約見中聯辦〉,7日之內3篇社評,對中國政府諸多批評,不識時務,有悖大勢——強如美國,總統奧巴馬也懂得引用孟子的話「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刻意營造與中國的友善氛圍——所以,難怪中國內地看不到《明報》網站。
中國崛起,就像一個人愈來愈有錢有權,比較容易聽到討好奉迎的話;但,我們是新聞工作者,最重要的是尋真相,講真話;是其是,非其非。奧巴馬口才雖佳,但,敢於犯顏直諫的魏徵才是我們借鑑的榜樣,尤其是他建議唐太宗李世民廣開言路,提倡「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對今天異見人士頻遭打壓的中國大陸,仍有現實意義。
魏徵活在封建時代,服侍李世民,這位皇帝掌權之初,勵精圖治,但有政績之後,便追求珍寶,建宮殿,魏徵遂於貞觀十一年連上四疏,用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來提醒李世民,《十思疏》是其中一篇,中心思想是統治者只有積聚德義,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文章開門見山說:「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即「欲求樹木生長,固其根本是必要條件;想要河水流得長遠,就一定要疏通它的源頭;想使國家安定,就一定要積聚自己的道德仁義」。以言入罪,打擊異見,只會激化矛盾。
神州大地,五星旗下,唯香港享有暢所欲言的自由,我們7天之內3度撰寫社評作不平鳴,只是盡記者的言責。
張波 謹啟[張健波 kbcheung@mingpao.com]

「龍應台《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全球書友會

網絡2.0力推龍應台
文章日期:2009年8月24日
【明報專訊】龍應台新作《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早前熱烈預告,新書將於月底出版,台版出版社「天下雜誌」早已裝備完善,不但有幾個套裝的預售計劃,譬如《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加雜誌對名人採訪的《超越60》特刊及其紀錄片為一整套,或新書加《天下雜誌》十二期加《超越60》特刊結合優惠等等等等,有各適其適的不同套餐。
另一方面,「天下雜誌」亦以網絡平台,為新書創造閱讀社群,力推新書,例如網絡城邦就有博客(blog.udn.com/our1949),在Facebook也有「龍應台《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全球書友會」;在迷你博客Twitter、Plurk上,也有以《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為主題背景的「Our 1949」小組,讓讀友們可以分享試閱本、緊貼新書信息,同時也可以分享閱讀心得,譬如Kaye Tsai 就表達他的震撼感覺:「還是這麼的……劈進我的心坎裏……龍應台的文章總是這樣……一點一點的,深入,然後跳得更深,濺起浪花」,充分發揮網絡2.0的特性。
回看香港「天地圖書」的港版打書策略又怎樣?據知在下月初,將會有地鐵 廣告,作地底推書。平面媒體廣告的時代感也許夠不上,但既然網絡世界不受地域限制,香港讀者亦可連上以上種種網絡社區,看看台灣網友的閱讀心得——可惜的是,網絡封鎖下,內地網友卻未必看到此書的種種最新消息了。
[文/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