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2/2009

a link:刘烨:拍《南京!南京!》时坚决不理日本演员

英國破341年傳統 女性任桂冠詩人

英國破341年傳統 女性任桂冠詩人
文章日期:2009年5月2日
【明報專訊】英國政府昨宣布任命知名詩人和作家卡羅.安.達菲(Carol Ann Duffy)為下任國家桂冠詩人,令她成為341年來英國首名女性且公開同性戀者身分的桂冠詩人。53歲的達菲生於蘇格蘭,曾獲皇家勛章。她表示「這一頭銜是對女詩人的一種認可」,亦明白獲此榮譽意味要接受社會大眾監督。桂冠詩人的責任是為國家大事和歷史撰寫詩歌,每10年換人。達菲的名作包括詩集《全世界的妻子》、《站立的裸女》和《卑鄙時刻》。

路透社

4/30/2009

a link:马家辉:关于《小团圆》,以及她,以及他

離開。離不開
文章日期:2009年4月5日
【明報專訊】十四年前的那個九月你離開人間卻其實並未離我們而去,因為你的筆觸你的故事你的愛恨早已銘刻在空氣之中成為傳奇,因為傳奇就是這麼奇怪的東西啊它經得起無數次的折騰和波動足以死完再死然後又死再死永遠不斷輪迴地死個不休,當永恆死亡,死亡便不可怕,因為死亡之後再有死亡便等於復活之後仍可復活。
咳,愛玲小姐,你在《對照記》裏不是說過雖然自己沒趕上看見祖父祖母但他們「靜靜地躺在我的血液裏,等我死的時候再死一次」嗎?你在《小團圓》裏不也借女主角九莉之口再說一遍祖父祖母「不干涉她,只靜靜的躺在她血液裏,在她死的時候再死一次」?對於死亡以及其後的復生以及再來一次的死亡,你是相信的,也必然願意。
《小團圓》的重見天日肯定為你的死亡和你的復活創造了另一番聒噪熱鬧,隨你的小說你的刻劃你的書寫世人將對你的音容有了前所未及的細緻辨識,像深夜的墓園忽然打開了門讓我們或漫遊或疾走看你們統統轉醒過來或坐或站地在墓園四周仍在辯論當年有過的苦難和甜美。時光於此倒流,善男子善女子,我們忽然何其親密啊也何其幸運,人間走過張愛玲,我們用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時空跟她遇上,她靜靜地躺在我們的記憶裏,在我們死的時候再死一次,而因為有文字,只要仍然有人讀文字,她仍將繼續活,雖然她仍將再次死。
所以我們不得不勸告愛玲小姐別太絕望悲觀也順帶勸告《半生緣》裏的曼楨別對世鈞感嘆「我們回不去了」。可以的,回得去的,只要願意張開眼睛,在文字和光影的琉璃世界裏,我們隨時可以回去之後再出來如同死去之後再活轉。嗯,愛玲小姐,你在《封鎖》裏不是說坐在電車內朝街外望去當你用眼睛看到了人們,「他們就活了,只活那麼一剎那,車往前噹噹的跑,他們一個個的死去」,而當你回過頭來再看人們一眼,他們便是「死了又活過來的人」嗎?
遇上意味離開。然而我們明白,對你,一旦遇上,便離不開了。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a link:駿豪雪上加霜

4/29/2009

林燕妮:隨緣機會多

隨緣機會多
文章日期:2009年4月29日
【明報專訊】執著機會少,隨緣機會多。不管你的心願是什麼,都不是執著便可以達到的。別以為與你心願無關的工作便無所得,一定有所得的。我的第一份工作是TVB新聞部,跟我修讀的遺傳學毫無關係。我的地理又差,連巴爾幹半島在哪兒也不知道,各國元首的名字亦不清楚。但是每天坐在控制室播新聞,面對十幾個熒光幕,我可以看到別的片廠在拍什麼,亦需要看自己那幾台攝影機的鏡頭怎麼樣,叫攝影師拍什麼,又要一時播外國新聞片,一時播幻燈照片,打字幕,諸如此類,一眼關七,這種經驗原來很好的。
人有所好有所惡很正常,不過不用執著得把好惡都變成折磨自己、囚困自己的牢籠,你可以不喜歡做這樣工作不喜歡做那樣工作,但在執著之先,你要先認識自己,你到底懂得做什麼?光是喜歡不行的,你還要懂得,不然一切都是白日夢。
誰都怕失敗,我也怕,亦不相信「失敗乃成功之母」。我沒有天分唱歌,唱了一次失敗,第二、第三次還是要失敗的。我根本嗓子不好,唱歌失敗不會變成成功之母的。
誰都怕徬徨,但徬徨時最好隨緣。記得第一兩天上大學時,沒一個朋友,獨個兒在校園蹓蹓,不知如何是好,路上看見一張大學芭蕾舞團招收新團員的海報,寫明幾月幾日幾時在體育館面試,老實說我信心不大,但反正悶得要死,既碰上了這海報,便隨緣去考一考吧。
於是便帶了芭蕾舞鞋和練習舞衣去面試,老師叫我跳什麼便跳什麼,消磨一下時間算了。害怕當然是害怕的,三萬五千人的校園,光你一個會跳舞啊?幸運地老師喜歡我,考上了,那就讓我經歷了留學生活的另一面。
舞蹈團只有我一個東方人,西方人跟東方人的文化不同,你跳得不對,同學會老實不客氣地批評你﹕「你以為這叫做跳舞嗎?」頭一次聽到,討厭死那鬼妹,後來發覺她是對的。
不執著於自己的意見,不認為非做什麼不可(有些機會是一生都等不到的),往往會有別的機會出現,一面走一面學,原來那才是你應走的那一條路。[林燕妮 http://hk.myblog.yahoo.com/eunicelam-123]

吳康民:有公正,才有公信力

有公正,才有公信力
文章日期:2009年4月29日

【明報專訊】《明報》創刊初期,我就斷斷續續地閱讀它。當時報紙是以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掛帥,但我卻不是武俠小說的愛好者。非常慚愧,他的武俠小說,包括梁羽生的,我一本也沒有看過。後來和查先生的交往較多,特別是在《基本法 》起草和特區籌委會運作(包括預委會)期間。有時一班朋友包括查先生一同聊天或宴會,大家都談起他的武俠小說及書中的人物,我竟不能插上一句,又不好意思在這些大知識分子面前承認沒有讀過,好像一說出便有點對查先生不敬的樣子。幾年前有一次有查先生在場的聚會,他談起正在修改他的全部作品,並說要送我一套新的,後來大概忘了。如果真的送來,那倒非要認真拜讀不可。
對梁羽生(本名陳文統)的武俠小說也是一樣,我與陳先生交往較早,還在澳洲悉尼探望過他。他逝世後,我寫了悼念短文,但沒有去參加他的追思會,因為又害怕露出沒有看過他的作品的老底。
始向「自由論壇」投稿
看《明報》,更多的時期是在上世紀60年代「文化大革命 」前後。當年查先生的社論風行一時,《明報》也透露不少內地政情的內幕。以我當年的認識水平,既不能洞悉「文革」的種種謬誤,也未能完全同意查先生的觀點。但內心總是存有懷疑,對把廣大知識分子和老幹部鬥倒鬥臭,總不以為然,也可以說還存有知識分子的良心吧。
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和香港回歸的籌委會活動期間,我開始向《明報》的「自由論壇」版投稿,闡述一己的政見,至今二十多年。其中立論,自認是清心直說,也曾使某些中央高層人士不悅。但我卻我行我素,認為秉承數十年矢志不渝的愛國情懷,發表諍言,並不為過。同時認為只有《明報》,可讓我能暢所欲言。
後來有一段時間,承張健波老總之邀,要我寫「筆陣」、寫副刊,我都一一應命。雖然年紀老邁,但卻頭腦清醒,「老驥伏櫪,壯心不已」。
不認同是泛民「機關報」
《明報》立論大部分都能持平,但也有過分偏幫「泛民主派」。有的朋友比我更激烈,認為《明報》也是「泛民主派」的機關報,比如副刊都是「泛民」的聲音。我卻認為《明報》與「泛民主派」機關報還是有區別的,而且言論要完全持平也不太容易。只要大致持平,也就不失為一份有公信力的報紙。
《明報》還有一個好處,不低俗。當低俗文化氾濫之時,《明報》頗令人有清新的感覺,所以它在知識分子中有市場。傳媒除了忠實報道新聞之外,在提高讀者品味方面,也應有一定責任,《明報》應該說是能做到這一點。

[文/吳康民]

世紀.MINGPAO.五十年﹕當紅娘的日子

世紀.MINGPAO.五十年﹕當紅娘的日子
文章日期:2009年4月29日
【明報專訊】兩度受聘
嚴格來說,我只有兩段時間受聘於《明報》。第一段是一九八四到八五年。當時我還在劍橋念法律學士課程,為關心中英談判,請假一年留港,那段時間我就在《明報月刊》兼職,工作是寫政論、做專訪和主持論壇,包括當年港府發表了《政制改革 綠皮書》引發的討論。八五年秋天,我返回劍橋,八六年畢業回港「再續前緣」,這次是全職,從八六年至八九年,主要工作是寫社論、掌港府新聞、寫署名文章、專訪,及參與《明報》高層的會議,職位至副總編輯。八九年到一九九○年(我離開《明報》那年),查良鏞先生很幽默地將我的職銜改為「督印人」,給了我很大的面子,亦為方便差遣我做聯絡工作,但這些名銜沒有多大實質意義,主持大局的始終是查先生自己。
在這段時間,《明報》展開了重大的改革,而我最直接參與的就是推動了政治新聞,並為引進新一代的記者和編輯,扮演了一名非常勞累的紅娘。
理想與現實之間
《明報》創刊不久,即以報道中國大陸新聞稱譽,沒有別家可以相比。香港本土的政治新聞受注意,可說是始於一九八○年,中英談判的醞釀、進展和簽署之後帶來的新局面。當時港府高層仍然是英語世界,與英文報刊的記者、編輯和評論人關係密切,但與中文報刊卻很疏離。我是兼寫中、英文政論而經常在中、英報刊發表少數香港人中的一名。
一九八○至八四年間,香港記者奔走中港兩地,採訪中英談判的台前幕後,一輪又一輪的中英會談苦樂與共。這批人成了日後本港政治新聞編採的核心部隊,其中一人正是當年任職於香港電台 新聞部的年輕記者馮成章。他找我傾談,表示獨立的傳媒,對港人治港的前途至為重要,因此他和一群熱心的新聞從業員,很希望找到一份有公信力的香港報章發揮力量,他們特別看好《明報》。我與這些新聞界朋友(包括現任《明報》「老總」的張健波)多次深談,很為他們的熱誠感動,就答應了與查先生商量。
那時,查先生正有意改革《明報》的經營方式和制度,主要是企業化和現代化,對吸納新一代人才很有興趣。不過,與此同時,他還有很多層次的考慮。要在各種政治和市場力量之下站穩陣腳,顯然不是像我們幾個滿腦理想、一腔熱誠的人所想那麼簡單。引進新人,自然會引起新舊交替之爭,內部的矛盾有很多人事歷史淵源及不足為外人道的難處。
總之,差不多比中英談判還曲折漫長的商議對談就展開了。第一個關口就是「主權」問題:怎樣才能保障編採獨立,不受干預?那是很難保證的。查先生一面與馮、張等互相探討合作的可能和基本條件,另一面我就致力於可以在《明報》內推行的新政策。我的其中一個建議是開拓政治版,組織政治新聞的編、採和報道。《明報》在這方面有優勢,不難做到。我寫成建議大綱,查先生看了表示同意,政治版就這樣辦起來了。政治組的記者多是年輕而有抱負的大專畢業生。當年在中文報章之中政治新聞是曲高和寡,到了今天,已是每家必備了。
闢政治版 引進新血
回到聘請新人的問題上,除了政治因素之外,另一個棘手問題是薪酬。那時,中文報刊的編輯和記者薪酬普遍很低,不少有學問有才華的報人,礙於英文能力不足,在別無出路之下只好屈就,往往要藉兼職掙取稿費補貼,但中英流利的大專生就不同了,要全職專業,就要有合理薪酬。要吸引資深的新聞從業員大幅減薪放棄原來的職位薪酬加盟《明報》,是很難實現的。但新人舊人之間的待遇懸殊,又會導致內部分裂。
那時我雖不算年輕,但卻完全不通世務,覺得為談聘任條件,名貴菜肴吃了一場又一場,十分罪過。我自己薪酬非常高,當之極為有愧,所以一有機會,就極力為「手下」同事說項,可幸還算有點成績。至於高層的待遇,就只能是雙方對談,但看來終於也解決了。
我在一九九○年告別《明報》,能陪伴《明報》走了一段有意義的歷史路途,我感到十分安慰。
(標題為編者擬)
[文/吳靄儀 編輯:黃靜]

4/28/2009

回寧省親之二:都市的人生


從父親床頭借來張愛玲的《都市的人生》。湖南文藝1992年編。屬于“人生的盛宴”系列。


K,
清早,去街市,尋找我的“家鄉胃”。
建鄴路菜市場,在曲里拐彎的巷子,房子還是舊日的,隔著兩個巷子口,就是當年小女子步行去昆劇院上班的小巷。
清早,沿街有人擺攤檔,都是打小見慣的江南小菜,菊花落、蠶豆板、嫩春筍、楊花蘿卜、鯽魚、鱸魚、小龍蝦……以為從來不會沒有,哪知自己遠遠去了南方,連雪里蕻都要靠婆家寄了。賣菜的,買菜的,都說著土土的南京話。小女子的鄉音即刻復原了。好溫暖。
看到倆老姐妹,站在馬路牙子上相互問候。一個好像在說,做了一件新襯衫。另一個說,素凈了點。那一個就說:我還不老是這個樣子的。恍惚間,小女子覺得,如果當年沒有傻呼呼連根拔起,去了南方,或許,過幾年,我就會是其中的一個了。好熨帖。
又見倆婆婆,各自推著一輛嬰兒車,齊齊在巷子里急行,車把子上掛著裝滿了菜的布兜。一付“有孫可湊”的趾高氣昂。小女子忽然明白了,當年媽為何不顧勞累,一邊照顧患病臥床的爹地,一邊非要帶不滿周歲小孫子。好威風。

呵呵,小女子最愛的糖米藕,也有人開了專門的鋪子,生意紅火,都得排隊。
父親說,比老太太的好吃。他口中的老太太,是十幾年前他還能行走時,日日在羊皮巷口見到的老太,架著口大鍋,鍋里整年蒸著糖米藕。每次小女子回金陵省親,父親都會去切一段回來。
或許,當年青春“懷之”的金陵,也有這樣一個似是而非的糖米藕老太太?糖米藕的溫熱、香甜,讓半生漂泊的父親,終於找到了“家鄉胃”?
故而,當年燕京出生的爹地從海軍“下放”,沒有選擇回祖籍地河南新鄭,而是選擇了參軍地南京。不論如何,沒有見過祖父祖母祖居祖廟的小女子和弟弟,便把這金陵做了“故鄉”,也都有個“江南胃”。
弟弟的報紙,這陣子老是在說南京的“故”事,小女子笑他是“看門狗”,緊緊盯著守著,生怕滾滾而來的時代“列車”,壓碎了故鄉賴以為故鄉的“古”。
有條看門狗,守著我的家,風雪夜歸時,沖我搖尾巴。
這,是我的夢。


也吃到了灑滿芝麻的鴨油燒餅,剛出爐,熱乎乎,一咬一口酥。
小女子想,這次得好好賴著,吃想吃的,看想看的。沒準,賴得舒服了,不肯“遠嫁”了@@@

湖南人編的張愛玲《都市的人生》,能編進些什么呢?剛開始翻。私下想,無非是張愛玲的聲色情欲罷了。
在窗外中山南路日夜不停,由遠而近又去的車聲里,讀完了《小團圓》。嘆口氣。
不這樣,又怎樣?什麼喜歡不喜歡?!
Eileen寫得好: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上帝還猶可,太富幽默感的上帝受不了。

4/27/2009

a link:回寧省親之一:父親,1949在南京。




1949,南京記憶
http://zm.njnews.cn/html/2009-04/23/content_246948.htm
生逢1949·前夜
http://zm.njnews.cn/html/2009-04/23/content_246945.htm
陈修良:自责的地下市委书记
http://zm.njnews.cn/html/2009-04/23/content_246946.htm
懷之:北方的窗
http://zm.njnews.cn/html/2009-04/23/content_246940.htm
懷之:參軍去
http://zm.njnews.cn/html/2009-04/23/content_246937.htm
K,
弟弟衛東,是南京《周末》報的新聞總監,這是他們出版的南京解放六十周年紀念刊。他訪問了父親,一個當年名為關懷之的“熱血青年”。
今天,我回到了關懷之的身邊。
八十六歲的關懷之,鶴發童顏,眼睛好亮,耳朵好背,未言先笑,壽眉如漆。我撫摸著他光滑的皮膚:呵呵,這下俺有譜了,老了不會太不堪。
父親還是一副書生樣,坐在一堆書報間,不時拿起放大鏡看字,對面的書柜里,放著已經故去的他的老司令、老政委的照片,背后是一柜柜書。午間,我歪在他的床上瞇了一會兒,看見床頭竟然也放著張愛玲,是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編的散文集子。
喂他什么,都說好吃。吃兩口就擺擺手說“夠了”,好懂得“節制”,。
今年,海軍建軍六十周年,派人來慰問了老父親,他很欣慰;北京中央戲劇學院,也舉辦活動紀念“四一”慘案,經過也由父親當年同學、我的二姨轉述回寧。媽媽告訴我,當年他們的校花童若華阿姨,從美國趕回來參加紀念活動,還專門來看望他們的“關大哥”。
這一切,是暖暖的春陽,心給她捂著、揉著,在時光歲月里飄飄忽忽。

媽還是一貫的熱情與“喧囂”,忽然問我:你見過爸媽早年的照片嗎?你爸當年可英俊了,媽也是校花吶。然后,就指指餐桌玻璃板下當年的上海小姑娘給我看。
我看著他倆笑:知道@@@

南京氣候正怡人,走在新街口的梧桐樹下,好像回到二十年前。父母身體尚可,只是都好老了。

a link:为什麽要纪念

4/26/2009

a link:不過是光影:父親執筆的電影《怒海輕騎》六之一

a link:父親執筆的電影劇本《無名島》


作者: 赵忠、杜炳如、关世楠、王恺著,金振家、于村、李章改
出版社: 中国戏剧出版社
品相: 9 成品相
库存量: 1 本
售价:12.00元
类别: 艺术
上书时间: 2008-07-03
出版时间: 1960-01-01
印刷时间:1962-02-00
开本:32开
装订:平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