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2010
小思老师看電影的履歷
看電影的履歷
文章日期:2010年12月4日
【明報專訊】朋友問起近來看甚電影,我說很久沒上電影院了,才忽然想起,自己從何時荒疏了電影?
我有過極輝煌的看電影時代,履歷開列出來不簡單。
父親愛看電影,一星期看上四五晚電影,也就是說從小,我已進入看粵語片及公餘場西片全盛時代。父親全看粵語片,偶爾也看正場西片,又樂意讓我單獨去環球、國民戲院看西片公餘場。看得多看得雜,沒妨礙我吸收。粵語片教忠教孝,教乖教恕之外,《兩個煙精掃長堤》、《肉山藏妲己》沒教壞我。《此恨綿綿無絕期》、《慈母淚》,哭中認識社會現實。西片由《出水芙蓉》、《義犬救主記》到《金枝玉葉》,學到瑰麗浪漫。景星戲院的好戲,《金殿逃龍》、《紅綾艷》印像深刻,還保留了每月一本的推介電影小冊子。影響我最深的,恐怕沒人相信,是五十年代的蘇聯電影。《青年近衛軍》、《以身許國》、《靜靜的頓河》、《仙鶴飛翔》,特別是1950年的《以身許國》,原譯《普通一兵》,士兵身纏手榴彈,奮身撲向敵人炮台,為弟兄打開血路一幕,永誌至今。
中學時代,父母都去世了,獨個兒過無人看顧的生活,那時正流行神祕午夜場,我幾乎是京華戲院常客。踏進大學,更瘋狂了。邵氏、電懋、長鳳新的本地片、香港南方影業公司發行的內地片,粵語戲曲片等等。許多戲,不是看一次,《楊門女將》、《紅樓夢》,忘了看過幾次。加上第一影室的歐洲片,看不懂硬還要看。有時一天看三場,曾試過看完五點半場走出戲院,天黑了,竟然忘記自己身在何處、吃過飯未。
電影,給我無限養料。
[小思]
文章日期:2010年12月4日
【明報專訊】朋友問起近來看甚電影,我說很久沒上電影院了,才忽然想起,自己從何時荒疏了電影?
我有過極輝煌的看電影時代,履歷開列出來不簡單。
父親愛看電影,一星期看上四五晚電影,也就是說從小,我已進入看粵語片及公餘場西片全盛時代。父親全看粵語片,偶爾也看正場西片,又樂意讓我單獨去環球、國民戲院看西片公餘場。看得多看得雜,沒妨礙我吸收。粵語片教忠教孝,教乖教恕之外,《兩個煙精掃長堤》、《肉山藏妲己》沒教壞我。《此恨綿綿無絕期》、《慈母淚》,哭中認識社會現實。西片由《出水芙蓉》、《義犬救主記》到《金枝玉葉》,學到瑰麗浪漫。景星戲院的好戲,《金殿逃龍》、《紅綾艷》印像深刻,還保留了每月一本的推介電影小冊子。影響我最深的,恐怕沒人相信,是五十年代的蘇聯電影。《青年近衛軍》、《以身許國》、《靜靜的頓河》、《仙鶴飛翔》,特別是1950年的《以身許國》,原譯《普通一兵》,士兵身纏手榴彈,奮身撲向敵人炮台,為弟兄打開血路一幕,永誌至今。
中學時代,父母都去世了,獨個兒過無人看顧的生活,那時正流行神祕午夜場,我幾乎是京華戲院常客。踏進大學,更瘋狂了。邵氏、電懋、長鳳新的本地片、香港南方影業公司發行的內地片,粵語戲曲片等等。許多戲,不是看一次,《楊門女將》、《紅樓夢》,忘了看過幾次。加上第一影室的歐洲片,看不懂硬還要看。有時一天看三場,曾試過看完五點半場走出戲院,天黑了,竟然忘記自己身在何處、吃過飯未。
電影,給我無限養料。
[小思]
12/03/2010
蒋介石日记风波
馬:蔣介石日記出版有助重評民國史
• 2010-12-03
• 中國時報
• 【亓樂義/臺北報導】
出面協調爭議▲馬英九總統2日出席『蔣中正日記與民國史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對於『兩蔣日記』的繼承權爭議,馬表示不管是從政府、還是國民黨的角色上,都願意出來協調,並強調其記載內容和歷史都屬於全體國民,希望能儘快公開、印刷發行。(張鎧乙攝)
馬英九總統昨出席「蔣中正日記與民國史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後表示,兩蔣日記從法律上來看,當然是蔣家私產,但從日記的內容、歷史、文化角度來看,應是屬於國家公產;非常期待蔣家後人,能儘量達成共識,讓資料公開。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黃克武也表示,只有等到蔣家九位合法繼承人的簽名同意,中研院才能出版《蔣介石日記》,並希望取得全球正體字版的獨家授權,出版收入將歸於國庫。
馬英九在致詞時表示,明年是建國百年大慶,《蔣介石日記》的出版,將有助於世界重新評價民國史。他說,歷史不應有禁區和忌諱,世人對蔣中正雖有不同評價,但從光復、保衛到建設臺灣,並推行地方自治,蔣均做出貢獻。
馬英九表示,民國史不應被中斷,也不應被低估,對岸也開始重視民國史的研究。他說,這段歷史需要有正確的評價,結論或有不同,但可以同時呈現。
《蔣介石日記》從一九一七年寫到一九七二年(後因病重停筆),連續五十五年從未間斷,為世界領袖人物所僅見。馬英九對此驚人恒心自歎不如,直言「很慚愧,我沒有這個習慣。」
「蔣中正日記與民國史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昨在圓山飯店舉行,原定出席的蔣家成員並未露面。黃克武說,目前仍積極與故總統蔣經國三子蔣孝勇遺孀蔣方智怡,及蔣經國長孫女蔣友梅的律師達成授權共識,同時尋求蔣經國九位直系親屬的簽字同意始能出書。
按黃克武的理解,蔣家繼承人包括蔣孝章、蔣蔡惠媚、蔣方智怡、蔣友梅、蔣友蘭、蔣友松、蔣友柏、蔣友常和蔣友青等九人。「蔣孝嚴算不算?」黃克武說,這需要進一步瞭解,全部搞清楚才行。
&&&&&&&&&
兩蔣日記保管爭議 突顯臺灣意識型態對立的悲哀
• 2010-12-03
• 新聞速報
• 【中廣新聞/繆宇綸】
蔣家家屬,經國先生長媳徐乃錦女兒蔣友梅,日前透過律師事務所發表聲明,強調兩位蔣總統的日記,應該是全體蔣家人所有的遺產,而不應該由三媳蔣方智怡獨自決定交由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保管,蔣友梅要求應由全體家屬重新議定保管合約,否則不排除採取法律行動。
這個消息一出,兩蔣日記的內容和保管,頓時又成了焦點話題。蔣友梅透過律師事務所發表聲明後,目前還沒有進一步的舉動,蔣方智怡也沒有公開表示意見,倒是經國先生的庶子,立委蔣孝嚴認為,兩蔣日記屬於國家和國民黨的公產,應該運回臺灣『應當是我們整個國家,以及黨所擁有的,可說是無價的公共財,所以基於這一的切入(點)的話,現在存放在三藩市的兩位蔣總統的日記,我個人認為能夠早一點送回到臺灣!』
據瞭解,這個爭議早在五年前的1月10號,蔣方智怡和史丹福大學簽約,並將一份合約副本交給黨史館後就已經存在,當時曾有黨內人士出面,希望能解決這個爭議,但是沒有成功,就這樣拖延了好幾年,直到最近,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和天下文化都有意出版蔣公日記,這項爭議才又搬上臺面。馬總統對此表示,從法律角度看,兩蔣日記屬於蔣家私產,才會有繼承的問題,但從歷史、文化角度看,應該是國家的公產,他非常期待蔣家後人在這個議題上能儘量達成共識,讓這些資料公開,讓世界各國的學者專家,乃至於平民百姓都能接觸,這是對歷史人物必須要有的透明看法,不論從政府還是從國民黨的立場,他都願意出面協調,也希望蔣家後人能「和衷共濟」,儘快達成協定,讓日記順利出版『最終的目的是要讓兩蔣的日記能夠出版,讓大家能夠研究,在達成這個目的的範圍內,雙方應該儘快地達成共識,才不辜負國人的期望......我們願意出來協調,實際上我們已經協調很久了......這些資產是太寶貴了,全世界很少有一位政治領袖能夠日記一寫五十幾年,而且都保存這麼好、這麼細,而且這麼坦白,我覺得這是很了不起的資產,應該好好保存,而且讓大家都看得到!』
接受近代史研究所委託,進行日記出版事宜的世界大同出版有限公司董事長彭蔭剛表示,其實日記原稿已經運回臺灣,出版事宜也已萬事具備,希望總統和政府能協助處理蔣家「家務事」的問題『我們希望在明年,在中華民國100年的時候能夠把這個推出來(原稿已經在臺灣了?)很多都已經在臺灣,而且已經規畫得相當好,隨時有很多年的......只要家屬的問題解決,中央研究院的近史所就可以出版......。 』
蔣中正、蔣經國兩位故總統,橫跨民國34年以後的臺灣史超過40年,他們的日記絕對是現代史的珍貴史料,是學者專家,乃至於平民百姓最感興趣的資料,應該擺在哪里,要怎麼保存,當然是重要的「國事」。可是,在過去幾年裏,日記的保存和兩位蔣總統是否正式安葬而不只是「安厝」,卻一度被定位為「家事」,蔣方智怡說『如果是以家事處理的話,對我們比較簡單,我們就可以按照老人家的意願來作應該來作的事情;如果要以國事來處理的話,主權大概就不是在我們手上了,我是希望能有一個定位告訴我......最近一直有一些事情發生,很多事情是因為時機不同,處理的方式就不一樣。那我們現在......至少我自己本身,我更希望是以『家事』來處理這件事情......。』
這是蔣方智怡在2007年3月間針對兩蔣遷葬事宜,接受媒體訪問時發表的談話,而兩蔣日記交給史丹福大學保管,更是2005年1月間的事情。回溯當時的情境,扁政府大力推動「去蔣」,國史館更發表報告,把蔣中正定位為228事件的「元兇」,充滿政治意味的解讀讓蔣家人認為,如果讓兩蔣日記留在臺灣,則日記會被怎麼詮釋,甚至能不能被安全保存,恐怕都是問題,把這批史料送到海外,可能是當時能想到的最合適辦法。如今情勢變化,蔣公日記可望出版,是否因為牽涉出版利益而引發家屬間的爭執,外人無法置喙,但兩蔣日記這麼重要的史料,竟然是因為國內的意識形態對抗而流落海外,不能不說是件令人感歎的事。
• 2010-12-03
• 中國時報
• 【亓樂義/臺北報導】
出面協調爭議▲馬英九總統2日出席『蔣中正日記與民國史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對於『兩蔣日記』的繼承權爭議,馬表示不管是從政府、還是國民黨的角色上,都願意出來協調,並強調其記載內容和歷史都屬於全體國民,希望能儘快公開、印刷發行。(張鎧乙攝)
馬英九總統昨出席「蔣中正日記與民國史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後表示,兩蔣日記從法律上來看,當然是蔣家私產,但從日記的內容、歷史、文化角度來看,應是屬於國家公產;非常期待蔣家後人,能儘量達成共識,讓資料公開。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黃克武也表示,只有等到蔣家九位合法繼承人的簽名同意,中研院才能出版《蔣介石日記》,並希望取得全球正體字版的獨家授權,出版收入將歸於國庫。
馬英九在致詞時表示,明年是建國百年大慶,《蔣介石日記》的出版,將有助於世界重新評價民國史。他說,歷史不應有禁區和忌諱,世人對蔣中正雖有不同評價,但從光復、保衛到建設臺灣,並推行地方自治,蔣均做出貢獻。
馬英九表示,民國史不應被中斷,也不應被低估,對岸也開始重視民國史的研究。他說,這段歷史需要有正確的評價,結論或有不同,但可以同時呈現。
《蔣介石日記》從一九一七年寫到一九七二年(後因病重停筆),連續五十五年從未間斷,為世界領袖人物所僅見。馬英九對此驚人恒心自歎不如,直言「很慚愧,我沒有這個習慣。」
「蔣中正日記與民國史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昨在圓山飯店舉行,原定出席的蔣家成員並未露面。黃克武說,目前仍積極與故總統蔣經國三子蔣孝勇遺孀蔣方智怡,及蔣經國長孫女蔣友梅的律師達成授權共識,同時尋求蔣經國九位直系親屬的簽字同意始能出書。
按黃克武的理解,蔣家繼承人包括蔣孝章、蔣蔡惠媚、蔣方智怡、蔣友梅、蔣友蘭、蔣友松、蔣友柏、蔣友常和蔣友青等九人。「蔣孝嚴算不算?」黃克武說,這需要進一步瞭解,全部搞清楚才行。
&&&&&&&&&
兩蔣日記保管爭議 突顯臺灣意識型態對立的悲哀
• 2010-12-03
• 新聞速報
• 【中廣新聞/繆宇綸】
蔣家家屬,經國先生長媳徐乃錦女兒蔣友梅,日前透過律師事務所發表聲明,強調兩位蔣總統的日記,應該是全體蔣家人所有的遺產,而不應該由三媳蔣方智怡獨自決定交由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保管,蔣友梅要求應由全體家屬重新議定保管合約,否則不排除採取法律行動。
這個消息一出,兩蔣日記的內容和保管,頓時又成了焦點話題。蔣友梅透過律師事務所發表聲明後,目前還沒有進一步的舉動,蔣方智怡也沒有公開表示意見,倒是經國先生的庶子,立委蔣孝嚴認為,兩蔣日記屬於國家和國民黨的公產,應該運回臺灣『應當是我們整個國家,以及黨所擁有的,可說是無價的公共財,所以基於這一的切入(點)的話,現在存放在三藩市的兩位蔣總統的日記,我個人認為能夠早一點送回到臺灣!』
據瞭解,這個爭議早在五年前的1月10號,蔣方智怡和史丹福大學簽約,並將一份合約副本交給黨史館後就已經存在,當時曾有黨內人士出面,希望能解決這個爭議,但是沒有成功,就這樣拖延了好幾年,直到最近,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和天下文化都有意出版蔣公日記,這項爭議才又搬上臺面。馬總統對此表示,從法律角度看,兩蔣日記屬於蔣家私產,才會有繼承的問題,但從歷史、文化角度看,應該是國家的公產,他非常期待蔣家後人在這個議題上能儘量達成共識,讓這些資料公開,讓世界各國的學者專家,乃至於平民百姓都能接觸,這是對歷史人物必須要有的透明看法,不論從政府還是從國民黨的立場,他都願意出面協調,也希望蔣家後人能「和衷共濟」,儘快達成協定,讓日記順利出版『最終的目的是要讓兩蔣的日記能夠出版,讓大家能夠研究,在達成這個目的的範圍內,雙方應該儘快地達成共識,才不辜負國人的期望......我們願意出來協調,實際上我們已經協調很久了......這些資產是太寶貴了,全世界很少有一位政治領袖能夠日記一寫五十幾年,而且都保存這麼好、這麼細,而且這麼坦白,我覺得這是很了不起的資產,應該好好保存,而且讓大家都看得到!』
接受近代史研究所委託,進行日記出版事宜的世界大同出版有限公司董事長彭蔭剛表示,其實日記原稿已經運回臺灣,出版事宜也已萬事具備,希望總統和政府能協助處理蔣家「家務事」的問題『我們希望在明年,在中華民國100年的時候能夠把這個推出來(原稿已經在臺灣了?)很多都已經在臺灣,而且已經規畫得相當好,隨時有很多年的......只要家屬的問題解決,中央研究院的近史所就可以出版......。 』
蔣中正、蔣經國兩位故總統,橫跨民國34年以後的臺灣史超過40年,他們的日記絕對是現代史的珍貴史料,是學者專家,乃至於平民百姓最感興趣的資料,應該擺在哪里,要怎麼保存,當然是重要的「國事」。可是,在過去幾年裏,日記的保存和兩位蔣總統是否正式安葬而不只是「安厝」,卻一度被定位為「家事」,蔣方智怡說『如果是以家事處理的話,對我們比較簡單,我們就可以按照老人家的意願來作應該來作的事情;如果要以國事來處理的話,主權大概就不是在我們手上了,我是希望能有一個定位告訴我......最近一直有一些事情發生,很多事情是因為時機不同,處理的方式就不一樣。那我們現在......至少我自己本身,我更希望是以『家事』來處理這件事情......。』
這是蔣方智怡在2007年3月間針對兩蔣遷葬事宜,接受媒體訪問時發表的談話,而兩蔣日記交給史丹福大學保管,更是2005年1月間的事情。回溯當時的情境,扁政府大力推動「去蔣」,國史館更發表報告,把蔣中正定位為228事件的「元兇」,充滿政治意味的解讀讓蔣家人認為,如果讓兩蔣日記留在臺灣,則日記會被怎麼詮釋,甚至能不能被安全保存,恐怕都是問題,把這批史料送到海外,可能是當時能想到的最合適辦法。如今情勢變化,蔣公日記可望出版,是否因為牽涉出版利益而引發家屬間的爭執,外人無法置喙,但兩蔣日記這麼重要的史料,竟然是因為國內的意識形態對抗而流落海外,不能不說是件令人感歎的事。
「蔣日記非常誠實」 馬盼蔣家公開
【聯合報╱記者陳幸萱/台北報導】 2010.12.03 04:12 am
馬英九總統昨天出席蔣中正日記與民國史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馬總統表示希望蔣家人能達成共識,讓兩蔣日記能夠出版讓大家研究。
記者盧振昇/攝影
馬英九總統昨天表示,蔣中正日記在繼承權上屬於蔣家私財,但從內容與歷史、文化的角度來看,對台灣是很有貢獻的公有財產,期待蔣家人達成共識、公開資料。他說,歷史人物往往有很多是非功過,後人應使其有正確的歷史評價,即使評論不同,也一一呈現。
馬總統昨天在「蔣中正日記與民國史研究」學術討論會致詞指出,蔣中正日記從一九一七年到一九七二年,橫跨五十五年,毅力令人敬佩,「個人很慚愧沒有這樣的習慣。」他說,蔣中正在日記中非常誠實,對私德檢討沒有任何隱瞞,可信度很高。
馬總統說,蔣中正是民國政治主要的領導人,在二十一世紀重建中國的過程中無役不與,中華民國每個歷史發展都與他息息相關。他肯定蔣中正在台灣推行地方自治的貢獻,當初若不是蔣很早實施選舉,台灣現在也不會有這麼多政治人才。
馬總統說,民國三十九年一月四日,蔣中正在日記上寫道「在政治上必須推行民主政治,必定要使人耳目一新。」當年六月,就在花蓮「試辦」選舉,選出第一位民選縣長楊仲鯨,各縣也都在隔年舉行縣長選舉;之後朝野政黨共同努力,台灣才成為自由、民主、法治的社會。
馬總統說,隨著近代史研究越來越開放,不希望歷史有禁區或忌諱。被問到是否會介入、推動蔣中正日記出版?他表示,願協助雙方達成共識,五年前就了解蔣家內部的爭議,也和蔣家協調過。
馬總統說,希望蔣家後人能和衷共濟,用理性態度來看待歷史與文化上的全民公產,讓世界學者、專家,甚至一般百姓都能接觸難得的歷史資產。
馬英九總統昨天出席蔣中正日記與民國史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馬總統表示希望蔣家人能達成共識,讓兩蔣日記能夠出版讓大家研究。
記者盧振昇/攝影
馬英九總統昨天表示,蔣中正日記在繼承權上屬於蔣家私財,但從內容與歷史、文化的角度來看,對台灣是很有貢獻的公有財產,期待蔣家人達成共識、公開資料。他說,歷史人物往往有很多是非功過,後人應使其有正確的歷史評價,即使評論不同,也一一呈現。
馬總統昨天在「蔣中正日記與民國史研究」學術討論會致詞指出,蔣中正日記從一九一七年到一九七二年,橫跨五十五年,毅力令人敬佩,「個人很慚愧沒有這樣的習慣。」他說,蔣中正在日記中非常誠實,對私德檢討沒有任何隱瞞,可信度很高。
馬總統說,蔣中正是民國政治主要的領導人,在二十一世紀重建中國的過程中無役不與,中華民國每個歷史發展都與他息息相關。他肯定蔣中正在台灣推行地方自治的貢獻,當初若不是蔣很早實施選舉,台灣現在也不會有這麼多政治人才。
馬總統說,民國三十九年一月四日,蔣中正在日記上寫道「在政治上必須推行民主政治,必定要使人耳目一新。」當年六月,就在花蓮「試辦」選舉,選出第一位民選縣長楊仲鯨,各縣也都在隔年舉行縣長選舉;之後朝野政黨共同努力,台灣才成為自由、民主、法治的社會。
馬總統說,隨著近代史研究越來越開放,不希望歷史有禁區或忌諱。被問到是否會介入、推動蔣中正日記出版?他表示,願協助雙方達成共識,五年前就了解蔣家內部的爭議,也和蔣家協調過。
馬總統說,希望蔣家後人能和衷共濟,用理性態度來看待歷史與文化上的全民公產,讓世界學者、專家,甚至一般百姓都能接觸難得的歷史資產。
陳伊敏:賈樟柯:暫不再拍當下
賈樟柯:暫不再拍當下
文章日期:2010年12月3日
【明報專訊】「當我面對我的人物,聽他們不岏n色地講述驚心動魄的往事時,我突然發現我的攝影機捕捉到了,始終閃爍在這些講述者目光中的自由夢。」——賈樟柯
在油麻地的老街上,面對鏡頭的中國導演賈樟柯邊摘下墨鏡邊說,因《海上傳奇》剪輯片子用眼過多導致發炎,見了陽光太刺眼。怪不得,向來溫和的他一反常態以墨鏡示人。
自稱過去曾放浪形骸,他目前的生活極其規律,九點上班開始處理商業事務,此時他是公司管理者;兩點後寫劇本和創作,此時他是導演。「既不享受,也不排斥。商業有其嚴肅性,必須嚴肅對待。」
自由的意義:追溯歷史
「電影是我尋求自由的一扇門,每拍一部電影,是擴展內心的自由和空間。」年輕時曾經嘗試畫畫、寫小說,但他最終選擇拍電影完成自我 表達,找到精神的出路。現在他希望以電影的文化角色來參與社會的改變。
1999年,他被禁止拍電影,但還是拍了《站台》、《任逍遙》,與《小武》構成故鄉三部曲,關注被時代變革一筆勾銷的小人物。「每個時代都要有叛逆者,只有將禁忌打開才能獲得愈來愈多自由。」
最近,紀錄片《海上傳奇》奪得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金蘭花獎」。他笑言:「現在比那個時代有更多勇氣,但仍跳不出去。都說『六四』不能拍,婁燁拍了;都說三峽遺民、國家工廠破產不能拍,我都拍了。有人害怕追求自由要付出代價,所以就不自由。我的底線是,大不了就不拍了,隨時準備離開電影行業。」
「沒有人拒絕獎項,但獎項不是本質。」40歲的他獲瑞士盧卡諾影展頒發終身成就獎,成為最年輕的得獎者。人到不惑,現在的賈樟柯十分放鬆。他說,不會為任何人拍電影,樂趣仍是拍電影的動力。
正在港公映的《海上傳奇》是講述上海的離散記憶,他關心「那些被政治打擾的個人和被時光遺忘的生命細節」。由陳丹青、韓寒 、杜月笙之女、曾國藩外孫女、上官雲珠之子等18位人物講述上海風雲際會中的革命、戰爭、暗殺和愛情。
紀錄片《二十四城記》之前,賈樟柯電影中都是走在街上的人,都是普通人的世俗生活,與個人的生命感受有關。而《海上傳奇》盡是精英及名人之後。「雖然都是精英,但精英也是普通人的一部分,都是被歷史傷害過、打擾過的人,在歷史洪流裏非常被動,別無選擇。」他這樣解釋。
在香港的上海人,他選擇韋偉、費明儀和潘迪華。因為「她們的命運都和1949有密切關聯,且都是電影圈的女性。」韋偉為了躲情,費明儀逃戰亂,潘迪華因政變遭受家變。此外,他還採訪了上海「三把刀」——裁縫、理髮師、廚師,以及工商界人士。他預告說,未曾在片中露面的人物都將出現在電視版,一個人物兩集,十二月開始剪輯,由電視導演處理素材,但暫時未有日程表。
這些年,他與官方和商界資本的互動比電影本身更容易引起爭論。他說《海上傳奇》在上海世博園內播放,完全沒有妨礙創作的自由,自己亦從未避開雷區。「拍國共題材、國營工廠倒閉等都是雷區,視角扔非官方所喜歡的。能夠放映,這與國內自由度在擴展有關,也跟每個人的勇氣有關。」
「沒有人可以讓我妥協。投資方在競爭,我也不是很迫切需要每個人的投資,如果有附加要求,可以不要他的錢。我要拍電影,資金從來都是充裕的。」賈樟柯的電影在內地沒有大賣過,且都被安排到尷尬的時段放映。談到錢,他的表情總是很輕鬆。他說,過億票房也許是虧錢的。而他有穩定的投資人和銷售渠道。近年錢用不完,更動了億元電影投資計劃培養青年導演。
從《小武》到《二十四城記》,他一直在拍當代中國現實和時代的變革。目前他籌備開拍電影生涯的第一部武俠片《在清朝》,劇本已完成。
「實際上現代化的變革是上溯到晚清的。我的老家山西有很多清朝建築,翻看《晚清縣志》,1905年前後有書生發動秀才造反,推動廢科舉 。從現代角度來看是對的,但廢科舉之後很多人沒法適應,這也是變革中人的困惑。」他喝了口茶。
既然關注社會變革,為何紀錄片大多是訪談形式,並未直逼真實社會的尖銳?他說:「我特別依賴以虛構來面對中國社會的現實問題。劇情片更能深刻地反映社會真實現狀。紀錄片主要是關注歷史與記憶,因為歷史與記憶是需要講述的。當然,沒法找到清代的人做口述歷史了。」他笑起來。
武俠片離不開快意恩仇的「江湖」。賈樟柯看重古代「江湖」有距離、有空間、以馬和雙足為交通工具。「無飛機和汽車,也無網路,我很想感受古代人怎樣生活,感受一百公里的千山萬水。當代人已經忘記了人類曾經怎麼生活。」
賈杜「合拍」:本土性乘法
在賈樟柯眼中,合拍片給兩地電影帶來傷害,「看起來很繁榮,其實很差。」內地市場削弱港產電影的本土性,而香港又帶七八十年代香港的電影模式到內地再賣一次,不斷複製《葉問》、《黃飛鴻》、《霍元甲》、《畫皮》……「兩地的電影工業水平都下降得很厲害。」
《在清朝》將由杜琪峰擔任監製,如此一來,賈杜「合拍」將有何不一樣?「我不會去考究如何跟別人不一樣,這是一個很笨的方法,做好自己就已經跟別人不一樣了。」他緩緩地說,一直欽佩杜琪峰,兩人來往甚密,三年多來,每兩個月開一次會。
「從《槍火》到《黑社會》,杜導的類型電影非常有創造性,是為數不多不為內地市場改變自己的導演。堅持本土性是這我們合作的基礎,我們對電影工業有一致的看法,堅持本土色彩,追求題材和手法的創新,不會總是重複。」他說,賈樟柯不會拍成一部杜琪峰的電影,彼此會堅守各自的本土性。
《在清朝》簽約三年多一直未開拍。只因中國社會現實變化之快讓他無法停止追蹤的腳步,他大多數「當下」題材都是即興拍的,歷史題材總是在現實面前被排到後面。談到這次《在清朝》的商業「轉身」,他強調「不是因為缺錢」,而是拍古裝片需要大量資金,必須按照商業片的模式來融資,唯一的訴求就是把這個類型拍出來。
「我有點累了,暫時不會再拍當下了。十二年密集的單一主題呈現,美學上有點疲倦。過去的九部影片對社會的認知已經超前地涵蓋了未來十年,已經夠豐富。」賈樟柯說,「現實和歷史都是講不完的」,並非對現實沒興趣,只是導演面臨創作疲倦期亦是人之常情。
不執教鞭:「糟糕的愛國主義」
賈樟柯的言談總是安穩如平靜的湖面。但談及中國新一代,他卻說了幾句氣話:「大部分年輕人都是庸才,比我們還要保守。教育需要付出,包括每天生氣,我沒這種精神。」他不太喜歡與年輕人來往,甚至打消曾想執教鞭的念頭。
他最近很關注「糟糕的愛國主義」。「愛國沒問題,但要建立在人身上。現在的小孩認為人是可以被犧牲的,還有一種虛無的國家面子觀念。」他說,在溫哥華放映影片時,有年輕人問他:你們為何總是拍中國人不高興的一面,國家面子往哪裏放?他質疑「這是什麼邏輯?國是很虛的概念,首先要愛每一個普通人,才有實際的東西。」[文 陳伊敏 圖 陳淑安、受訪者提供 編輯:黃靜 電郵:mpcentury@mingpao.com
文章日期:2010年12月3日
【明報專訊】「當我面對我的人物,聽他們不岏n色地講述驚心動魄的往事時,我突然發現我的攝影機捕捉到了,始終閃爍在這些講述者目光中的自由夢。」——賈樟柯
在油麻地的老街上,面對鏡頭的中國導演賈樟柯邊摘下墨鏡邊說,因《海上傳奇》剪輯片子用眼過多導致發炎,見了陽光太刺眼。怪不得,向來溫和的他一反常態以墨鏡示人。
自稱過去曾放浪形骸,他目前的生活極其規律,九點上班開始處理商業事務,此時他是公司管理者;兩點後寫劇本和創作,此時他是導演。「既不享受,也不排斥。商業有其嚴肅性,必須嚴肅對待。」
自由的意義:追溯歷史
「電影是我尋求自由的一扇門,每拍一部電影,是擴展內心的自由和空間。」年輕時曾經嘗試畫畫、寫小說,但他最終選擇拍電影完成自我 表達,找到精神的出路。現在他希望以電影的文化角色來參與社會的改變。
1999年,他被禁止拍電影,但還是拍了《站台》、《任逍遙》,與《小武》構成故鄉三部曲,關注被時代變革一筆勾銷的小人物。「每個時代都要有叛逆者,只有將禁忌打開才能獲得愈來愈多自由。」
最近,紀錄片《海上傳奇》奪得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金蘭花獎」。他笑言:「現在比那個時代有更多勇氣,但仍跳不出去。都說『六四』不能拍,婁燁拍了;都說三峽遺民、國家工廠破產不能拍,我都拍了。有人害怕追求自由要付出代價,所以就不自由。我的底線是,大不了就不拍了,隨時準備離開電影行業。」
「沒有人拒絕獎項,但獎項不是本質。」40歲的他獲瑞士盧卡諾影展頒發終身成就獎,成為最年輕的得獎者。人到不惑,現在的賈樟柯十分放鬆。他說,不會為任何人拍電影,樂趣仍是拍電影的動力。
正在港公映的《海上傳奇》是講述上海的離散記憶,他關心「那些被政治打擾的個人和被時光遺忘的生命細節」。由陳丹青、韓寒 、杜月笙之女、曾國藩外孫女、上官雲珠之子等18位人物講述上海風雲際會中的革命、戰爭、暗殺和愛情。
紀錄片《二十四城記》之前,賈樟柯電影中都是走在街上的人,都是普通人的世俗生活,與個人的生命感受有關。而《海上傳奇》盡是精英及名人之後。「雖然都是精英,但精英也是普通人的一部分,都是被歷史傷害過、打擾過的人,在歷史洪流裏非常被動,別無選擇。」他這樣解釋。
在香港的上海人,他選擇韋偉、費明儀和潘迪華。因為「她們的命運都和1949有密切關聯,且都是電影圈的女性。」韋偉為了躲情,費明儀逃戰亂,潘迪華因政變遭受家變。此外,他還採訪了上海「三把刀」——裁縫、理髮師、廚師,以及工商界人士。他預告說,未曾在片中露面的人物都將出現在電視版,一個人物兩集,十二月開始剪輯,由電視導演處理素材,但暫時未有日程表。
這些年,他與官方和商界資本的互動比電影本身更容易引起爭論。他說《海上傳奇》在上海世博園內播放,完全沒有妨礙創作的自由,自己亦從未避開雷區。「拍國共題材、國營工廠倒閉等都是雷區,視角扔非官方所喜歡的。能夠放映,這與國內自由度在擴展有關,也跟每個人的勇氣有關。」
「沒有人可以讓我妥協。投資方在競爭,我也不是很迫切需要每個人的投資,如果有附加要求,可以不要他的錢。我要拍電影,資金從來都是充裕的。」賈樟柯的電影在內地沒有大賣過,且都被安排到尷尬的時段放映。談到錢,他的表情總是很輕鬆。他說,過億票房也許是虧錢的。而他有穩定的投資人和銷售渠道。近年錢用不完,更動了億元電影投資計劃培養青年導演。
從《小武》到《二十四城記》,他一直在拍當代中國現實和時代的變革。目前他籌備開拍電影生涯的第一部武俠片《在清朝》,劇本已完成。
「實際上現代化的變革是上溯到晚清的。我的老家山西有很多清朝建築,翻看《晚清縣志》,1905年前後有書生發動秀才造反,推動廢科舉 。從現代角度來看是對的,但廢科舉之後很多人沒法適應,這也是變革中人的困惑。」他喝了口茶。
既然關注社會變革,為何紀錄片大多是訪談形式,並未直逼真實社會的尖銳?他說:「我特別依賴以虛構來面對中國社會的現實問題。劇情片更能深刻地反映社會真實現狀。紀錄片主要是關注歷史與記憶,因為歷史與記憶是需要講述的。當然,沒法找到清代的人做口述歷史了。」他笑起來。
武俠片離不開快意恩仇的「江湖」。賈樟柯看重古代「江湖」有距離、有空間、以馬和雙足為交通工具。「無飛機和汽車,也無網路,我很想感受古代人怎樣生活,感受一百公里的千山萬水。當代人已經忘記了人類曾經怎麼生活。」
賈杜「合拍」:本土性乘法
在賈樟柯眼中,合拍片給兩地電影帶來傷害,「看起來很繁榮,其實很差。」內地市場削弱港產電影的本土性,而香港又帶七八十年代香港的電影模式到內地再賣一次,不斷複製《葉問》、《黃飛鴻》、《霍元甲》、《畫皮》……「兩地的電影工業水平都下降得很厲害。」
《在清朝》將由杜琪峰擔任監製,如此一來,賈杜「合拍」將有何不一樣?「我不會去考究如何跟別人不一樣,這是一個很笨的方法,做好自己就已經跟別人不一樣了。」他緩緩地說,一直欽佩杜琪峰,兩人來往甚密,三年多來,每兩個月開一次會。
「從《槍火》到《黑社會》,杜導的類型電影非常有創造性,是為數不多不為內地市場改變自己的導演。堅持本土性是這我們合作的基礎,我們對電影工業有一致的看法,堅持本土色彩,追求題材和手法的創新,不會總是重複。」他說,賈樟柯不會拍成一部杜琪峰的電影,彼此會堅守各自的本土性。
《在清朝》簽約三年多一直未開拍。只因中國社會現實變化之快讓他無法停止追蹤的腳步,他大多數「當下」題材都是即興拍的,歷史題材總是在現實面前被排到後面。談到這次《在清朝》的商業「轉身」,他強調「不是因為缺錢」,而是拍古裝片需要大量資金,必須按照商業片的模式來融資,唯一的訴求就是把這個類型拍出來。
「我有點累了,暫時不會再拍當下了。十二年密集的單一主題呈現,美學上有點疲倦。過去的九部影片對社會的認知已經超前地涵蓋了未來十年,已經夠豐富。」賈樟柯說,「現實和歷史都是講不完的」,並非對現實沒興趣,只是導演面臨創作疲倦期亦是人之常情。
不執教鞭:「糟糕的愛國主義」
賈樟柯的言談總是安穩如平靜的湖面。但談及中國新一代,他卻說了幾句氣話:「大部分年輕人都是庸才,比我們還要保守。教育需要付出,包括每天生氣,我沒這種精神。」他不太喜歡與年輕人來往,甚至打消曾想執教鞭的念頭。
他最近很關注「糟糕的愛國主義」。「愛國沒問題,但要建立在人身上。現在的小孩認為人是可以被犧牲的,還有一種虛無的國家面子觀念。」他說,在溫哥華放映影片時,有年輕人問他:你們為何總是拍中國人不高興的一面,國家面子往哪裏放?他質疑「這是什麼邏輯?國是很虛的概念,首先要愛每一個普通人,才有實際的東西。」[文 陳伊敏 圖 陳淑安、受訪者提供 編輯:黃靜 電郵:mpcentury@mingpao.com
被蓝营称作赚了12万票的命大连公子
連勝文
文章日期:2010年12月3日
【明報專訊】連勝文的康復進度好得讓人吃驚,明明說得恐怖萬分,子彈穿透臉頰而出,整張肥臉被轟爛了一半,殊不知,才過了不到一個星期,已可下走路,並且說話進食,搞不好再過一個星期便可以出院跑步了。
所以難免惹起猜度,坊間有了傳說﹕會不會是當晚故意向媒體誇大了傷勢,博取同情,拉抬藍營投票率。
傳說當然不止一個,「為什麼開槍」和「到底對誰開槍」至今仍是謎題。槍手自稱只是點錯相、射錯人,但現場明明有人聽見他在扣板機前喊了兩聲「連勝文」以確認目標;這,如何解釋?為什麼要隱瞞事實?
坊間的另一個猜度方向是﹕不管槍手是否點錯相,聘他行兇的人其實正是藍營的候選人,他向陳水扁 學習,欲靠兩顆神秘子彈挽回選情劣勢,沒難,事情搞大了,搞到一鑊粥。
無論真相如何,連勝文是「受害者」,此可肯定,其傷勢即使被誇大了,也不是他本人的錯,他中槍後被送院急救,怎可能自己對傳媒誇大言詞?要誇大,亦必是圍繞在他身邊的那群藍營老官僚在誇大,狗改不了吃屎,老官僚們在國民黨的獨斷時代裏曾經作惡,今天即使民主了,仍慣於在小地方上做小腳,否則難以滿足其變態的弄權心理。
那麼,連勝文為什麼康復得這麼神速?
我是迷信的人,所以我的看法非常簡單﹕他命大。
曾在北京王府井某酒店的餐廳內見過連勝文,身高六呎二,虎背熊腰,圓頭大眼,像個美式足球員,觀察他,印堂紅潤,誇張地說便是,子彈打向他,亦會半途轉彎。
這回,真的有子彈打向他,雖然沒有半途轉彎,卻亦奇蹟地沒有致命;臉部中槍啊,這是何等嚴重,而他竟然不死也不癱,還能這麼快便可下亂跑,不是命大,又是什麼?
反之,遭流彈射中而死的那位輪椅客,不能不說是倒了八輩子霉,雙腿已死,走不動了,沒料連來選舉場湊個熱鬧亦被打死,連輪椅都坐不了了,唯有躺在棺木裏睡覺,祈求下輩子投胎做人,別再如斯運滯。
人有三衰六旺,有命有源。完全執著於此的固然是傻瓜,但完全無視於此的亦是白癡。冷觀人間萬象,如戲如劇,有時候試從所謂「迷信」的角度看待謎團,或會輕易找到答案。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文章日期:2010年12月3日
【明報專訊】連勝文的康復進度好得讓人吃驚,明明說得恐怖萬分,子彈穿透臉頰而出,整張肥臉被轟爛了一半,殊不知,才過了不到一個星期,已可下走路,並且說話進食,搞不好再過一個星期便可以出院跑步了。
所以難免惹起猜度,坊間有了傳說﹕會不會是當晚故意向媒體誇大了傷勢,博取同情,拉抬藍營投票率。
傳說當然不止一個,「為什麼開槍」和「到底對誰開槍」至今仍是謎題。槍手自稱只是點錯相、射錯人,但現場明明有人聽見他在扣板機前喊了兩聲「連勝文」以確認目標;這,如何解釋?為什麼要隱瞞事實?
坊間的另一個猜度方向是﹕不管槍手是否點錯相,聘他行兇的人其實正是藍營的候選人,他向陳水扁 學習,欲靠兩顆神秘子彈挽回選情劣勢,沒難,事情搞大了,搞到一鑊粥。
無論真相如何,連勝文是「受害者」,此可肯定,其傷勢即使被誇大了,也不是他本人的錯,他中槍後被送院急救,怎可能自己對傳媒誇大言詞?要誇大,亦必是圍繞在他身邊的那群藍營老官僚在誇大,狗改不了吃屎,老官僚們在國民黨的獨斷時代裏曾經作惡,今天即使民主了,仍慣於在小地方上做小腳,否則難以滿足其變態的弄權心理。
那麼,連勝文為什麼康復得這麼神速?
我是迷信的人,所以我的看法非常簡單﹕他命大。
曾在北京王府井某酒店的餐廳內見過連勝文,身高六呎二,虎背熊腰,圓頭大眼,像個美式足球員,觀察他,印堂紅潤,誇張地說便是,子彈打向他,亦會半途轉彎。
這回,真的有子彈打向他,雖然沒有半途轉彎,卻亦奇蹟地沒有致命;臉部中槍啊,這是何等嚴重,而他竟然不死也不癱,還能這麼快便可下亂跑,不是命大,又是什麼?
反之,遭流彈射中而死的那位輪椅客,不能不說是倒了八輩子霉,雙腿已死,走不動了,沒料連來選舉場湊個熱鬧亦被打死,連輪椅都坐不了了,唯有躺在棺木裏睡覺,祈求下輩子投胎做人,別再如斯運滯。
人有三衰六旺,有命有源。完全執著於此的固然是傻瓜,但完全無視於此的亦是白癡。冷觀人間萬象,如戲如劇,有時候試從所謂「迷信」的角度看待謎團,或會輕易找到答案。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12/01/2010
11/29/2010
鍾芳玲與香港古書展
有馬克思簽名的書
文章日期:2010年11月28日
【明報專訊】「香港國際古書展」又登場了,這是第四屆,不可不看。
時間是十二月三至五日,地點是香港的太古廣場會議中心,名為古書展,當然有古書,但所謂「古」,不一定專指動輒有三五百年歷史的珍本史冊,而亦包含具備特殊文化意義的舊書,譬如說,一本有馬克思親筆簽題的《資本論》便是了。
這本《資本論》是第一卷首版,乃馬克思生前出版的唯一一本《資本論》,當年只印了一千本,極罕有;更罕有的是,馬克思於目錄頁左方寫了一句「To Proefssor E. S. Beesly Lond. 18 Sept. 1867. Karl Marx」,查考這個日子是書本出版後的第四天,推斷應是馬克思從出版商手裡取得書本後,立即簽名送給好朋友。
跟書商朋友聊天時談及此事,對方伸了一下舌頭,笑道,這本書目前估價約值,五百萬港幣,相信沒幾個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學者買得起。我聽後聳肩回應,太便宜了!太便宜了!如果把此書推出市場拍賣,早已大國崛起的中國今天既然仍是社會主義國家,而且又是社會主義國家中的大哥大,理應展示一下手腕和氣魄,派人用四千五百萬港幣的天價買U,算是給老祖宗馬克思做做面子!
書商朋友點頭同意,並答應下回去北京,若有機會見到中央文化部高官,必向他反映一下意見,且看我這建議未來會否成為事實。
說回古書展。是次展出的珍貴書籍尚有狄更斯的《Nicholas Nickleby》,初版於1839年,目錄頁同樣有作者簽名,「To J.P. Harley Esquire. From his faithfully, Charles Dickens」,估價約值一百五十萬港幣;亦有初版於1953年的占士邦小說系列首冊《皇家賭場》,硬皮精裝,年代雖近,卻仍估值卅萬港幣……現場除了展書,當然也賣書,港幣英鎊人民幣,只要是真鈔,什麼都收。
前三屆的古書展我皆出席參觀,前兩年還帶著小女孩往看童書,有一本首版《魔戒王》,扉頁上有作者J. R. R. Tolkien的親筆簽名,小女孩瞪大眼睛,看得幾乎流口水了。我感受最深刻的是那位英國書商不厭其煩地對小女孩解說書本歷史和文學典故,言談親切如她的老祖父,絕不像華人書商般當知道對方根本不是買家便即板起面孔、嘴臉冰冷。
書本的世界本應溫暖,賣書和藏書的人,別忘此理。
***********
米高積遜光顧的書店
文章日期:2010年11月29日
【明報專訊】古書展是第四屆了,前三屆都見到鍾芳玲的身影,她都有參與策劃及宣傳工作,每年見到她,都聽她喊累,說不做了不做了,整整喊了三年,但又年年出現,直到這回真的好像消失了。
喜歡閱讀的人必對鍾芳玲的名字和書本熟悉。台灣女子,長居美國,對尋訪古書舊書以及書店書人極感興趣,這個「極感」已經到了接近病態程度,幾乎每到地球上任何角落都以探訪書店為樂,並且不止於看,更要問,硬要跟書店主人交朋友,訪談啦拍照啦,然後寫文章,把書店故事介紹給華文讀者。她結集過《書店風景》和《書天堂》,所有愛書人的書架上必有一冊,最近又在台灣「遠景」出版了《書店傳奇》,厚厚三百頁彩圖美文,繼續詳介大小書店的前世今生。
我當然搶先讀了,讀完如在廿多間或奇特或豪華或仍然營業或已經倒閉了的書店逛了一趟,店主是鍾芳玲的朋友,卻也彷彿變成我的朋友,因為作者把他們的故事說得動聽,讀過便如親耳聽店主說過,遙遠的熟悉感,源於文字之功。
僅是舊金山的麥當勞書店便令我難忘。我也曾對該店好奇,因為十多年前在舊金山住了幾天,跟鍾芳玲一樣,在旅遊資訊中心取得了該店的宣傳單,乍看店名還以為是漢堡快餐店的連鎖文化企業,但見單張上印著「A Dirty, Pooly—Lit Place for Books」,意指「一個骯髒昏暗的書地」,便知道不可能跟向來強調歡樂光明的快餐店有關,心理冒起懸念,很想去看看,後因事忙,沒去,如今讀了《書店傳奇》始知那是位於貧民區的一間小店,有七八十年歷史了,店主本來喜好音樂,但承繼了父業,只好改行坐在店內從早到晚跟數以萬計的舊紙故書打交道,偶爾才對著顧客彈琴唱歌,自娛娛人。該店亂死了也髒死了,鍾芳玲說,書內的照片亦顯示這是事實,但米高積遜於八十年代也來過光顧,荷李活片商也常派人來此尋找舊書以搜集懷舊電影的歷史材料。店有店路,小眾是福。
然而該店已關門。幸好在鍾芳玲的書內留下傳奇,活在紙上,如此很好。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文章日期:2010年11月28日
【明報專訊】「香港國際古書展」又登場了,這是第四屆,不可不看。
時間是十二月三至五日,地點是香港的太古廣場會議中心,名為古書展,當然有古書,但所謂「古」,不一定專指動輒有三五百年歷史的珍本史冊,而亦包含具備特殊文化意義的舊書,譬如說,一本有馬克思親筆簽題的《資本論》便是了。
這本《資本論》是第一卷首版,乃馬克思生前出版的唯一一本《資本論》,當年只印了一千本,極罕有;更罕有的是,馬克思於目錄頁左方寫了一句「To Proefssor E. S. Beesly Lond. 18 Sept. 1867. Karl Marx」,查考這個日子是書本出版後的第四天,推斷應是馬克思從出版商手裡取得書本後,立即簽名送給好朋友。
跟書商朋友聊天時談及此事,對方伸了一下舌頭,笑道,這本書目前估價約值,五百萬港幣,相信沒幾個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學者買得起。我聽後聳肩回應,太便宜了!太便宜了!如果把此書推出市場拍賣,早已大國崛起的中國今天既然仍是社會主義國家,而且又是社會主義國家中的大哥大,理應展示一下手腕和氣魄,派人用四千五百萬港幣的天價買U,算是給老祖宗馬克思做做面子!
書商朋友點頭同意,並答應下回去北京,若有機會見到中央文化部高官,必向他反映一下意見,且看我這建議未來會否成為事實。
說回古書展。是次展出的珍貴書籍尚有狄更斯的《Nicholas Nickleby》,初版於1839年,目錄頁同樣有作者簽名,「To J.P. Harley Esquire. From his faithfully, Charles Dickens」,估價約值一百五十萬港幣;亦有初版於1953年的占士邦小說系列首冊《皇家賭場》,硬皮精裝,年代雖近,卻仍估值卅萬港幣……現場除了展書,當然也賣書,港幣英鎊人民幣,只要是真鈔,什麼都收。
前三屆的古書展我皆出席參觀,前兩年還帶著小女孩往看童書,有一本首版《魔戒王》,扉頁上有作者J. R. R. Tolkien的親筆簽名,小女孩瞪大眼睛,看得幾乎流口水了。我感受最深刻的是那位英國書商不厭其煩地對小女孩解說書本歷史和文學典故,言談親切如她的老祖父,絕不像華人書商般當知道對方根本不是買家便即板起面孔、嘴臉冰冷。
書本的世界本應溫暖,賣書和藏書的人,別忘此理。
***********
米高積遜光顧的書店
文章日期:2010年11月29日
【明報專訊】古書展是第四屆了,前三屆都見到鍾芳玲的身影,她都有參與策劃及宣傳工作,每年見到她,都聽她喊累,說不做了不做了,整整喊了三年,但又年年出現,直到這回真的好像消失了。
喜歡閱讀的人必對鍾芳玲的名字和書本熟悉。台灣女子,長居美國,對尋訪古書舊書以及書店書人極感興趣,這個「極感」已經到了接近病態程度,幾乎每到地球上任何角落都以探訪書店為樂,並且不止於看,更要問,硬要跟書店主人交朋友,訪談啦拍照啦,然後寫文章,把書店故事介紹給華文讀者。她結集過《書店風景》和《書天堂》,所有愛書人的書架上必有一冊,最近又在台灣「遠景」出版了《書店傳奇》,厚厚三百頁彩圖美文,繼續詳介大小書店的前世今生。
我當然搶先讀了,讀完如在廿多間或奇特或豪華或仍然營業或已經倒閉了的書店逛了一趟,店主是鍾芳玲的朋友,卻也彷彿變成我的朋友,因為作者把他們的故事說得動聽,讀過便如親耳聽店主說過,遙遠的熟悉感,源於文字之功。
僅是舊金山的麥當勞書店便令我難忘。我也曾對該店好奇,因為十多年前在舊金山住了幾天,跟鍾芳玲一樣,在旅遊資訊中心取得了該店的宣傳單,乍看店名還以為是漢堡快餐店的連鎖文化企業,但見單張上印著「A Dirty, Pooly—Lit Place for Books」,意指「一個骯髒昏暗的書地」,便知道不可能跟向來強調歡樂光明的快餐店有關,心理冒起懸念,很想去看看,後因事忙,沒去,如今讀了《書店傳奇》始知那是位於貧民區的一間小店,有七八十年歷史了,店主本來喜好音樂,但承繼了父業,只好改行坐在店內從早到晚跟數以萬計的舊紙故書打交道,偶爾才對著顧客彈琴唱歌,自娛娛人。該店亂死了也髒死了,鍾芳玲說,書內的照片亦顯示這是事實,但米高積遜於八十年代也來過光顧,荷李活片商也常派人來此尋找舊書以搜集懷舊電影的歷史材料。店有店路,小眾是福。
然而該店已關門。幸好在鍾芳玲的書內留下傳奇,活在紙上,如此很好。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11/28/2010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