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5/2011

辛亥.100﹕章太炎在哪裏?

辛亥革命百年展的遺漏人物
文章日期:2011年5月5日
【明報專訊】最近的一個周末,筆者抽空去參觀了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辦的「辛亥革命百周年紀念展」。是日館內人頭簇擁,參觀者甚眾,委實讓筆者意外。更意外的,是參觀者的構成。看上去參觀者幾乎都是港人。許是周末的緣故,三十來歲的年輕人似乎居多,且大多是伉儷結伴而來;還有兩三個小學生參觀團,在孩子們面前,講解員講得尤其用心,語言淺白易懂,孩子們仰臉傾聽。此情此景,頗令筆者感動。香港似乎是一個與「革命」無緣的城市,一個熱切地想像國族建構但卻似乎只能旁觀的前殖民地,但這一類的印象相信會因為這一展覽而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變。

但是,這一展覽的主題畢竟在於突顯武昌起義,以及香港與辛亥革命的關聯,自然不可能面面俱到,拙文希望略微有所補充。

革命的語言力量

首先,武昌起義固然是決定性的,但這是結果,更為根本的語言的力量,展覽卻似乎未予充分提及。辛亥革命由主張君主立憲制之戊戌變法運動演變而來,由改良而革命,其間語言的力量實不亞於千軍萬馬。語言並非僅是現實、事物的表徵或代表,它可以產生、創造新的現實或事物。辛亥革命亦可證之。其次,強調語言的力量,也是為了觀察不同的城市在革命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革命的幾個基地中,大致說來,香港是早期的宣傳地和後方之一,廣州(含惠潮兩州)和武昌則是行動的實施地,上海租界也算是一個宣傳基地,而革命的總部和宣傳總基地,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實際上卻是在東京(含橫濱)。因主題的偏重,這次展覽涉及東京的部分也不算多。再次,強調語言的力量,尤其是因為筆者覺得這一展覽對辛亥革命最大的宣傳家章炳麟(1869-1936,字枚叔,號太炎)墨過少,只寥寥兩行。章太炎是辛亥革命最有影響的思想家、理論家和宣傳家。儘管如此,無論在大陸還是台灣,在國共兩黨的黨派中心尤其是五四中心的近代史敘述中,章太炎卻是長期有意無意地被忽視。這次展覽對章太炎的作用和意義墨不多,也就不足為奇了。

章太炎與孫中山、黃興並稱「革命三尊」,以辛亥革命最銳利的宣傳家而為人稱道。學問上,章太炎為清朝考據學(樸學)的集大成者。考據學是漢學在清代的發展形態,主張從語言文獻中求經史義理之歸依,乃是從語言角度綜合經學、小學、史學、禮制之學、諸子學的學問體系。漢學和考據學的稱謂有與宋學(朱子學或理學)和陽明學的稱謂相對之意。太炎也被目為國學之象徵人物,但事實上他在哲學上卻是糅合中西,他對西方哲學之看法今日仍不失其獨到之處。政治上,他先贊同康有為的變法改良派,但後來轉而投身反清革命運動,成為康氏最難對付的學術、政治論敵。1903年5月,自日本歸來的鄒容作《革命軍》,適逢前一年5月康有為撰文《答南北美洲諸華商論中國只可行立憲而不能行革命書》,反對革命,力主改良。章太炎騰書《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並與鄒容《革命軍》同時刊出,「不及一月,數千冊銷行殆盡」(蔣維喬文章,《制言》雜誌第二十五期),「此案之風潮影響青年思想,至巨至速」(馮自由《革命逸史》「浙江之文字獄」)。章太炎文中譏光緒帝為「載湉小丑,未辨菽麥」。同年6月29日《蘇報》轉載此文,文章發表次日章太炎即被捕,羈繫上海租界。章太炎在《太炎自定年譜》中曰:「時五月上旬也。清廷求各國領事引渡,不許;願以滬寧鐵路權易之,亦不許。余駁康書亦無效,而清政府至遣律師代表,與吾輩對質,震動全國,革命黨生氣大盛矣。」章太炎於1903年6月至1906年6月於上海租界身陷囹圄,同時入獄的鄒容期間死於獄中。這就是著名的「蘇報案」。由是觀之,上海能成為章太炎與鄒容挑戰清廷的舞台,正是因為上海有租界。因此,也就不難想像香港早期何以成為辛亥革命的早期的基地了。東京能長期成為辛亥革命的基地,更是因為在外國。清廷甘願拱手將滬寧鐵路權讓給洋人,以換取章、鄒,亦足於證明清廷對語言力量的恐懼了。

「有學問的革命家」

章太炎出獄後,旋即被孫文派人接往辛亥革命的海外基地東京。1906年7月15日,在日留學生超過兩千人盛會歡迎章太炎(同上馮著《章太炎事略》),亦由此可知太炎文章和實踐對青年學子和革命志士影響甚巨。章太炎後為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的主筆,《民報》於1905年11月於東京創刊,自第六期起,直至1908年11月第二十四期被日本政府查禁為止,都由章太炎主編。章氏犀利的筆鋒,加之博大精深的學養,從思想理論方面提升了反清陣營的實力。革命成功後所擬國號「中華民國」,即出自他發表於《民報》第十五號(1907年7月)上的「中華民國解」一文,深受章氏影響的魯迅譽之為「巨大的紀念」(《太炎先生二三事》)。這期間,太炎還參與發起以皖浙志士為主的光復會,但因與孫文不和,遂於1910年重組光復會,並出任會長。辛亥革命後,他力主聯邦制,參與制定省級憲法。在北洋軍閥與辛亥革命的革命派短暫的合作時期,他亦曾出任大總統袁世凱治下的東三省籌邊史,但因反對袁世凱復辟帝政,自1913年8月至1916年6月遭軟禁。1917年袁世凱猝逝,他再度與孫文合作,出任廣州大元帥府秘書長。孫文去世後,隨蔣介石逐漸掌握實權,章氏亦淡出政治,轉而專治學術。魯迅謂其曰:「七被追捕,三入牢獄,而革命之志,終不屈撓者,並世亦無第二人:這才是先哲的精神,後生的楷模。(中略)戰鬥的文章,乃是先生一生中最大、最久的業績。」(同前)

魯迅稱他為「有學問的革命家」(同前),誠哉斯言!竊以為,百年中國,若舉三位學問最博大精深者,太炎先生當居其一;若舉最有學問之特立獨行的革命者,太炎先生則是絕無僅有。太炎先生仍是我們回望、反思「共和」的原點不可或缺的人物,也是吾輩相對化現有的大寫的歷史敘述,並重審思想史與學術史的一個最重要的存在。

[文/林少陽 編輯:方曉盈 電郵:mpcentury@mingpao.com]

高人範兒

文章日期:2011年5月5日
【明報專訊】台灣作家張大春常寫博客,在《中國時報》的網站上,每天評事論人,寫盡天下風雲;三天前,他發了這樣的一段文字,提醒我們,曾有一位人物,逝世已經兩年。

「2009年5月5日晚間9點24分,高信疆先生病逝於台北和信醫院,享年六十五歲。 在高公生前,我們共同的好友馬家輝給過我一封電郵,容我在此公布,是為故人身後兩年整的一份追思。

高信疆先生來了香港兩天,陪他到處見朋友,喝咖啡。九七年,他打電話到台北把我找回香港,晚上接了電話,翌晨我便攜著行李回來,開展我的編輯生涯。受台灣的文化氛圍滋養的我,拒絕不了高先生的誘惑,回想當夜,如果接不到那通電話,今天的我可能已在台灣某間大學擔任副教授之類。

高先生讓我看見什麼是大氣魄。

他離開報社時,我故作輕鬆地說『打工而已,沒什麼大不了』,他很不以為然地回答,『家輝,不是打工,我是覺得能夠做到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才投入工作。性格不決定命運,理想才決定命運。』

他目前住在北京,每天幾次長途電話陪在台北的太太唸聖經。他說,你愛這個人,便要讓她高興。更何況她陪你吃了這麼多苦。」

跟高先生聊天是很好玩的事情,他懂得多,知識面廣,心胸也闊,妙語連珠,百無禁忌卻又從不逾軌,後輩在他面前,心情放鬆,能夠暢所欲言,不覺絲毫壓力。他是見過場面的人,在社交應酬上,進退應對,禮數周到,從座位次序安排到菜餚酒水喚點,從客人的搭配到話題的取捨,皆有要求,總能令主賓盡歡,跟在他身邊,真是開了眼界,明白什麼叫做「範兒」。年輕一輩的從台灣來港的傳媒人或文化人,極難再有如斯功力,除了光華新聞文化中心的羅智成,說來,許多年前他亦曾在《中國時報》跟高信疆工作,是「高門弟子」,怪不得。

高人遠去,我的筆記本上其實尚寫了不少高先生的妙語趣言,希望有一天能夠出版一本《高信疆語錄》,讓大家有以啟悟。他走了,但留下範兒,所以其實,仍在。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