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2010

《目送》获三联书店2009年度好书

阅读期待:《張愛玲電懋劇本集》

電影資料館
文章日期:2010年2月27日

【明報專訊】香港電影資料館陸續編印了不少好書,或學術研究,或史料結集,都是送給電影愛好者的好禮物。據聞該館的出版工作團隊規模不大,僅有小貓兩三隻,想必是因為找對了人才,不是貓而是虎,由兩三頭老虎聯手炮製出來的文化產品,想不好也難。

其實某些文化產品大有轉化為「文化商品」的市場潛力,最近出版的《張愛玲電懋劇本集》便是好例子。

這套書有薄薄四冊,合裝在一個軟盒子裡,設計底色統一為六十年代的鮮艷七彩,其上卻壓印著男女演員的黑白照片,除了令人感覺復古懷舊,亦意喻了電影年華的過渡歲月,由黑白變彩色,天地新開,人類的影像世界從此不一樣,張愛玲便是在這歲月窄縫裡撰寫劇本謀生養夫。

四本小書分別是《好事近》、《舉案齊眉》、《南北和》和《海上憶舊》,各有張愛玲的劇本詳錄,真的是詳,除了情節和對白,連人物表、分鏡表、動作表等等皆列得清清楚楚,幾乎任何一位導演把書拿在手裡便可立即開麥拉予以重拍;書前更有專家導讀,為電影背景和特色提供深度分析,展露了港產書中的罕見認真,我猜幕後編輯必亦是資深張迷,否則不會如斯耐煩。
我是在銅鑼灣某二樓書店買到的,書雖新出,卻被冷冷清清地塞在架上,稍不留意即會錯過。當時我想,如果這套書能有簡體版,放在內地書店展售,恐怕必是主打,書店會為之放展板、做宣傳、搞座談之類,絕不會冷待這位現代文學的祖師奶奶。所以我又想,不知道電影資料館或康文署有沒有跟內地出版社合作,讓其弄出另一套同樣精緻的簡體書?版權問題應沒困難,困難倒可能是一旦暢銷,官方機構在收取版稅的過程上或須解決許多官僚作業難題,因為特區政府跟內地合作的項目向來只慣支出而不慣收入,有錢難收甚至有錢拒收,最後索性懶得推動,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極希望看見劇本集出現簡體版。張迷的核心社群畢竟在內地而不是香港,他們若沒法讀到這套書,太可惜。但我其實也不必太擔心,或許早已有人把書掃描並上載到「張迷客廳」網站,你看我看大家看,版權也者,從來難不倒中國人。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
張愛玲原來是個 Hack!文章日期:2010年3月2日
【明報專訊】編按:香港電影資料館繼早前為張愛玲編劇之電懋電影舉行專題放映、展覽,再行出版張愛玲之劇本集,結合其十中之九部劇本。此系列邀來各路作者,如邁克、吳昊、毛尖、馮睎乾等以其心眼閱讀張愛玲的作品,她跟電影萬千重關係的引論省思。其中一位作者鄧小宇,當年曾是電懋童星,也曾參演張氏編劇之《小兒女》,書寫的卻是另兩部「南北系列」的作品——較諸其他作者一些對其劇本文學性的肯定、表揚她對電影媒介的剔透理解、勾沉張氏實為認真的創作態度,鄧小宇的說法似乎恰恰相反。這當然只是其中一種說法,也或許是毋能繞過的一種說法。

看完兩部打正旗號是張愛玲編劇的電影《南北一家親》(1962)和《南北喜相逢》(1964)﹐我第一個直覺反應是﹕在電影編劇的範疇﹐我不想承認﹐但張愛玲確實是屬於那個英文名詞——hack。我翻查字典﹐hack的中文翻譯竟然是﹐我的老天——「文丐」﹗

省時省力的「文丐」?

讓我先交代一下「南北」電影系列的一些歷史背景。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交替期間﹐電懋邵氏兩間以拍國語片為主的電影公司正在鬥過你死我活﹐在那短短幾年﹐雖然驟眼看來好像仍未分出個勝負﹐但明眼人已隱約有數﹐看出邵氏已開始逐步領先了。

《江山美人》(1959)的賣座正好預告了「黃梅調」時代的來臨﹐和電懋一向擅長的中產時裝片﹐是兩碼子事。而《千嬌百媚》(1961)的林黛﹐一聲唔該從本來以為穩奪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在電懋《野玫瑰之戀》(1960)有精湛表現的葛蘭手中﹐拿走影后名銜﹐邵氏真的有點所向披靡。但在芸芸大小戰役中﹐電懋在1961年農曆新年檔期推出的《南北和》竟又轟動一時﹐小勝了一仗﹐總算替電懋在一連串失利中挽回一點面子。

利用南下的北方人和本地的廣東人在五十年代的香港共存共處所產生語言上、文化上、心態上、生活習慣上的差異﹐引發各種大小誤會和衝突﹐用喜劇鬧劇的形式表達出來﹐是電懋當年的製片宋淇(林以亮)度出來的點子﹐並極罕有地由他親自編寫劇本﹐結果不負眾望﹐突圍而出﹐為當時已開始積弱的電懋打下一支強心針。

跟住除了其他電影公司(包括邵氏﹐以及一些拍粵語片的公司)爭相模仿之外﹐電懋本身也食住上﹐先後再拍了兩部南北系列電影《南北一家親》和《南北喜相逢》。這三部南北系列的導演都是擅長拍喜劇的王天林﹐但後兩部的編劇已不再是宋淇﹐而改為由宋淇的好友張愛玲操刀﹐至少在紀錄上是如此說。

相隔了差不多兩年後才推出《南北一家親》﹐多少反映了電懋的效率和步伐原來已是多麼的緩慢。姍姍來遲的《南北一家親》基本上是《南北和》的變奏;情節角色的編排兩片均大同小異﹐《南北一家親》的編劇﹐在字幕上除了打出張愛玲之外﹐還多了一個「原著」秦亦孚(秦羽)﹐究竟她們是如何分配工作的呢﹖以劇本論劇本﹐兩片如此相似﹐我個人的假設是﹕一、會不會宋淇才是「幕後黑手」﹖《南北一家親》大部份的情節鋪陳都是《南北和》的「剩餘物資」﹖二、被安排執行此項工程的兩位女士﹐怕有任何差錯﹐以至令到市場反應及不上《南北和》﹐就索性以它為藍本﹐來個改頭換面算數。無論是假設一或二﹐都說不上什麼創作﹐甚至可以說是省時省力的「優差」﹐加上張愛玲在「度橋」、編寫過程中佔的比重究竟有多少也難以定案﹐說我草率也好﹐我覺得實在沒有必要深入剖析《南北一家親》的內容和結構﹐說張愛玲這張愛玲那﹐結果可能都是一場一廂情願的誤會。

不過﹐說編劇省時省力﹐例子有不少。像編劇安排丁皓的職業是電台信箱主持人﹐確是很特別﹐她未來家翁梁醒波原來一直愛聽她的節目也很有趣﹐但如果編劇能花多一點心思﹐好好安排她電台的聲音﹐如何地幫她最終得到未來家翁對這段婚事的認同﹐會更有呼應的效果。如今只是丁皓在電台明嘲暗諷家長不允許婚姻自由﹐激起梁醒波把火﹐好像仍是有點搔不到癢處。又例如劇中四位年輕人最終想出妙計令雙方的父母同意婚事﹐而那妙計竟是扮作私奔去嚇父母﹐雙方父母又真的輕易地就被嚇到馬上同意﹐未免得逞得太易了。如果編劇們稍為再多下些功夫﹐出來的劇情怎都會更紮實﹐更合理。

螃蟹式思鄉

不過有一則小小的觀察我覺得頗有趣﹐就是《南北一家親》裡面代表北那一方的劉恩甲﹐他經營的北方菜館門口的招牌﹐竟畫了一隻螃蟹﹐而且這個螃蟹招牌的出現﹐不是意外或巧合﹐而是在劇本是有特別註明的。張愛玲編劇的另一部電影《小兒女》(1963)﹐片子開場也是用螃蟹去展開劇情。張愛玲顯然有著「螃蟹情意結」;五六十年代﹐國內各項鬥爭仍進行得如火如荼﹐沒有輸出什麼大閘蟹﹐很可能以前在上海嘗過大閘蟹美味的張愛玲﹐真的似乎是想吃想壞了。
到了1964年《南北喜相逢》的時期﹐張愛玲寫劇本的主要靠山宋淇早已無心戀戰﹐資料顯示他經常長時間請病假﹐並於1965年加入邵氏。張愛玲在何時﹐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完成這個劇本﹐不是我能力範圍內可以考據到﹐不過與其說它是南北系列的延續﹐也只不過限於片名有「南北」兩個字。全片無疑是廣東話、國語夾雜﹐但不再去用什麼語言上的誤解來製造笑料﹐也沒有在本土/外來人思維習俗上的差異費筆墨﹐只是一部雙語鬧劇﹐不變的是張愛玲依然慳水慳力。

字幕沒有註明﹐但《南北喜相逢》的橋段基本上和十九世紀末英國一部極受歡迎的話劇《查理的姑媽》(Charley's Aunt)雷同。

原裝版本的背景是英國牛津大學﹐一部典型純上流社會階層閉門造車、下午茶優閒式的鬧劇。王爾德傳世的《不可兒戲》(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rnest)正是把這劇種玩到去極限。張愛玲幸好也不至於原封不動就把它搬到好幾十年後的香港﹐她加添了一些商業社會元素﹐正好與香港這個商埠環境吻合。男女主角兩個父親都是為了爭取這個姑媽 (一個衣錦榮歸的有錢美國華僑) 注資在他們的生意而不惜想盡辦法去巴結她﹐甚至追求她。兩個男角的身份亦由原本的牛津學生貶為身無分文的窮教員﹐最妙是那個反串假扮姑媽的男子﹐原本是兩個主角的同學﹐在這個香港版本竟被塑造成一個近似市井之徒﹐被一群債主追到走投無路的小人物﹐於是社會階層就比原版多元化了。

諧星「爆肚」 掩蓋了誰的光芒

這個假姑媽是由梁醒波去飾演﹐而《南北喜相逢》誤打誤撞﹐最終出來竟成為一部可以說是為梁醒波的喜劇才華度身訂造的一次個人表演示範作。片中他施展渾身解數﹐忽男忽女﹐風騷鬼馬什麼都出齊﹐看到觀眾不亦樂乎﹐是好一樁賞心樂事﹐證明梁醒波委實是香港影壇/粵劇一個光芒萬丈的諧星﹐他的「戲味」﹐許冠文相比之下還是差了一點點﹐沈殿霞更拍馬也追不上。

但問題是﹐梁醒波的至強項是「爆肚」﹐他最拿手不按常理出牌﹐喜歡即興﹐隨時在現場興之所至﹐或靈感一觸就擅自更改對白﹐所以一有梁醒波出場﹐他念的對白往往與劇本所寫的完全不同。例如全片最令我笑不可仰那段﹐是女主角白露明不知道這個「姑媽」原來是個男人假扮﹐還不斷向「她」獻殷勤﹐毫不避忌穿著性感睡衣兩人在床頭傾訴「女人心事」﹐差不多有身體上的接觸時﹐梁醒波豁然一驚﹐跟住扮作嬌嗲地回應﹕「唔駛喇﹐坐監都有份﹗」在劇本裡根本就找不到這一段戲。

梁醒波的「爆肚」蓋過了張愛玲原來的對白﹐又或者我們擊節讚賞的某些gag﹐竟與張愛玲無關﹐對張愛玲迷來說﹐可能不是味兒﹐但卻是事實。

我們不能因為張愛玲在文學上的顯赫成就﹐就自欺欺人﹐無中生有﹐強要把她編的劇本統統加上光環。

這兩部南北電影﹐是無傷大雅的娛樂小品﹐在張愛玲芸芸作品中﹐有參考價值﹐甚至有其歷史意義﹐但我不認為它們有什麼在文學或電影上的成就。

Hack 這個名詞﹐字典上有這樣的英文解釋﹕a person paid to do hard and uninteresting work as a writer。

六十年代在香港那幾年﹐張愛玲為謀生計﹐由宋淇引荐她替電懋公司寫劇本﹐那個時候她不正好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嗎﹖在四十多年後重看到她這兩部強顏歡笑的作品﹐對張迷來說﹐可能已不是無傷大雅﹐而是黯然神傷了。

文章原載於《張愛玲:電懋劇本集》(香港電影資料館,2010年)

http://www.dengxiaoyu.net

[文/鄧小宇 編輯/黃靜]

緣了,玄未了

緣了,玄未了
文章日期:2010年2月27日
【明報專訊】計劃往清邁旅遊期間,心,一直惦念V。

生於泰國的V,大學卻在美國念。她常笑說,到美國升學的最大得,是可以在求學時期結婚!(換了在泰國,定遭趕出校。)

V挑的丈夫,非泰國也非美國人,而是日本人T。畢業後,T想尋根,偕V回流東京。T找工作,V則由第一句日文學起。其時剛好在日本當交換生的我,就是如此跟V成了同窗。

日本人崇洋,卻也排外。對滿口流利英語的自己人,排斥更甚。一心尋根的T,生不了根,改為陪V尋根。如影隨形回泰國,開了間雜貨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活簡樸而愜意。

當年在日本,我一有空便往他們家裏鑽,談文學、談理想、談人生。夫婦倆掛在口邊的夢,是環遊世界。

沒想到,定居泰國幾年後,V和T真的走在途上。幾年間,背上簡陋行裝,手牽手攀過高峰、走過荒漠、丟過錢財、傷過筋骨;失散過,又重逢。某夜,他倆路經香港,匆匆相聚,恍如隔世,翌晨又風塵僕僕十指緊扣上路去。

然而我萬料不到,二人在旅程結束後,發來聯署電郵——我們離婚了!沒哀愁,也沒不捨,只說了句:惜緣緣也盡,一切安好,勿念。

後來方知,V到了清邁山上修行,T回日本重尋事業。夫婦名分沒了,柏拉圖關係,卻親厚如昔。

每次想起這對愛得至深,分離得最瀟灑,也維繫得最親密的夫婦,心不免戚戚然。V和T卻異口同聲說:人生還有比婚姻更重要的追求。

上周出發到清邁前,我與V,輾轉聯絡上。以為準可見一面,V卻一貫爽快回電郵告知,刻下在印度禪修,歸國無期。

我唯有想像,那個深山中,V在花開花謝、日落日出間,走入了那個凡夫俗子如我,永遠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

[黃明樂 wong_minglok@yahoo.com.hk]

2/26/2010

关于统计数据的一些实话

粵拒公布經濟數據稱免誤導
料掩蓋驚人增幅 專家:聞所未聞
文章日期:2010年2月26日
【明報專訊】地方部門經濟數據統計的公信力再受質疑。通常於每月中旬公布上月經濟數據的廣東省統計局,至今遲遲未公布1月份的數據,有關官員更以「1月份數據與上年同期不具可比性」為由,稱為避免「誤導公眾」而決定「暫不公布」1月份經濟數據。身兼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的經濟學教授劉佩瓊直言這種情「聞所未聞」,表示當局一定要依法公布統計結果。

據新華社報道,按照慣例,廣東省統計局會在每月中旬公布上個月經濟數據,但直至昨日,有關今年1月的統計數據仍然未見。廣東省統計局綜合處負責人邱俊就此事解釋稱,由於去年同期是廣東受金融海嘯影響最、最嚴重的一個月份,大部分增長指標處於多年來的低點,因此「不具代表性」,不應用來與今年1月的數據作比較。

指與去年1月數據不可比

邱俊還表示,由於廣東近期經濟復蘇,同比數據增幅驚人,為避免「誤導公眾」,省統計局決定暫不公布1月份經濟數據,至於會延到何時才公布則未有決定。

身兼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的經濟學教授劉佩瓊從本報得悉此事後,忍不住大笑指這種解釋「聞所未聞」。「未聽過會這樣,沒可能。」她說,中國法律有規定地方政府應該及時公布統計數據,可能是1月份的數據反彈太大,省統計局有需要重新計算而延遲公布。

據了解,由廣東省統計局每月公布的經濟數據包括工業進出口總額、利用外資總額、固定資產投資等內容。而廣東海關在本月12日透露的貿易數據顯示,1月份全省進出口總值為488.6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3.4%,另據省內多個城市公布的統計結果來看,上月的進出口總值同比均有大幅增長。(見附表)

09年GDP較08年增8.7%

另外,國家統計局昨日發布《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初步核算2009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為33.5萬億元人民幣,比前年增長8.7%。

明報記者陳子凌、翁育紅報道
×××××
省巿數據欠公信 中央擬統一核算地方GDP
文章日期:2010年2月26日
【明報專訊】廣東省統計局為免「誤導公眾」而不公布經濟數據,北京理工大學經濟系教授胡星斗接受本報訪問時便明言:「信息不透明反而會令民眾亂猜測。」他指出,真實的數據並不存在是否誤導的問題,關鍵是政府公布信息要給民眾一個交代。

教授:信息不透明反易生亂

內地媒體《經濟觀察網》的評論更直批,廣東省統計局的說法是「低估公眾智慧,不是對公眾負責,而是不負責」。當局提倡推動政府信息公開透明,偏偏省統計局反其道而行,這做法若不制止,其他地方政府日後便可以「誤導公眾」為藉口,將一切信息「秘而不宣」,後果將很嚴重。

事實上,去年發生地方GDP全年總和竟然高於全國GDP接近一成,政府數據公信力已大受質疑。為重建統計機構的公信力形象,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上月提出今年起由國家統一核算及公布地區GDP,但廣東省統計局今次行徑,無異摑了馬建堂一巴。

根據國家統計法第26條規定,統計機構取得的統計資料,除依法需要保密外,應當及時向公眾公開,拒報或者屢次遲報統計資料的屬違法。

明報記者

心灵创伤

另類八十後 另類好義工

另類八十後 另類好義工
文章日期:2010年2月26日
【明報專訊】當社會對「八十後」的青年附上不同標籤與期望,當「八十後」的青年畢業後紛紛投入勞動市場,同為「八十後」的廖醇祖大學畢業後跑到陌生的國度當義工半年,建屋、教書、當外展社工。在非洲坦桑尼亞這半年,他已經學會當地的語言Swahili,亦對國際援助、非洲文化、殖民主議等議題有了多點實地經驗的資源,回到香港以後,已成了一個身懷一點國際視野的「八十後」。

我們的社會或許需要知道更多這些「另類八十後」的存在,才不會過於簡單過於片面來分析他們,或把社會問題丟在他們身上。

2008年,廖醇祖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畢業。跟不少年輕人沒有兩樣,他都希望把找工作、上班的日子延後,享受更多自由。而當他看到大學團體招聘義工後,便決定跑到非洲看看。

「我必須承認,起初的確有個天真的想法,覺得到一個發展中國家當義工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從小便生活在富裕城市的廖醇祖,沒擁有太多義工經驗,只在高中時參加過一些。六月畢業典禮後,他便與一群來自世界不同地方、同是在美國念書的年輕人興奮的跳上飛機,來到地球的另一端——坦桑尼亞共和國。

他們熱心,但他們不是德蘭修女

來到坦桑尼亞,他們主要負責兩項工作,一是興建一所兒童教育中心,二是到中小學進行性教育。這班年輕人既不是專業的建築師,也不是性教育專家,很多時候他們做的不過是「擔擔抬抬」。廖醇祖自嘲自己為「星期日司機(義工)」:「我們大家都是很熱心的,希望在非洲幹一番事業,能幫助別人,這份心是很珍貴的。」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後,他便開始作出反省,「一班年輕人天真的想做好事,可是既缺乏經驗,又沒有周詳計劃。我自己亦如是。」

這次的經驗讓他看到不少義工參與的時候或多或少存有私心,不少是為了寫履歷而參加,而他自己亦表示:「當然,我們都知道,我們只當義工半年,半年之後便回去自己舒適的家裏去,犧牲實在有限,我們不是德蘭修女。」

試問德蘭修女有多少,世上不存在全職義工,幫助什麼人往往成了他們的掙扎。廖醇祖問過自己,為什麼不去幫助中國貧困的人,為什麼不去幫助美國的人,他說:「大概我們心中都抱有世界大同、無分國界的天真想法,哪裏最需要幫助,我們便去那裏。」

後來,廖醇祖才知道,根本不存在所謂最需要幫助的地方。聯合國每年都公布最貧窮國家的排名,坦桑尼亞是全世界第八最貧窮的國家,可是廖醇祖發現,這個排名並不能準確反映一個國家貧窮的指數和人民的生活。「坦桑尼亞的生活水平其實不如想像中那麼差。大城市裏遊客很多,不少鄉村的小朋友知道那裏能掙錢,紛紛跑去城市。外國人以為坦桑尼亞很需要幫助,成立了多達四百間非政府自願援助團體(NGO),密度之高,前所未見。」

排名更高的剛果更貧窮,可是NGO的數目反而較少。廖醇祖無奈的笑道:「這個排名彷彿是用來安慰自己,令自己感覺已經幫助了人。」

雖然廖醇祖不是專業建築師,興建兒童教育中心的團體請念設計的他幫忙畫選址的圖則,也幫忙做很多設計的工作。由於資源十分短缺,他只能粗略的畫了幾幅設計圖。他認為建築也好,設計也好,應該講求實用,為用者帶來滿足感,而不是一味講求華麗,這樣只會為用者帶來更多的欲望。在非洲的日子,他不時思考設計在社會上應擔當的角色。

成龍 李連杰 李小龍

這半年的經驗,為廖醇祖帶來不少文化衝擊,尤其在財富與快樂方面。「當然,大家都知道,財富與快樂不一定成正比,可是看到當地的小朋友得到幾隻羊後的快樂笑容,那種感覺在香港很難感受到,不是非NDS、PSP才能令他們快樂。」

坦桑尼亞一向跟中國的關係十分友好,他們的政府更與毛澤東分享相同的政治理念,不少中國人在當地開了餐館。身形高大的廖醇祖走在街上,所有人不是叫他「Jackie Chan」(成龍),便是叫他「Bruce Lee」(李小龍)或「Jet Li」(李連杰),以為他身手不凡,可以一個打十個,都不敢欺負他,使他哭笑不得。而他的女同伴則被不少當地的家長游說,跟他們的兒子結婚,如她們肯結婚的話,會得到幾頭牛作交換。此種情,在非洲屢見不鮮。

為中小學的學生進行性教育也不比「擔擔抬抬」的工作輕鬆,大部分的坦桑尼亞人對愛滋病都一知半解,有些人認為安全套完全沒用,他們即使心中存疑,也不願提出問題,「我們唯有多鼓勵他們多問,如提問便有獎,或給他們白紙,以筆代口。」廖醇祖又表示,「起初會想,當地的大學生一樣可以為他們提供性教育課,為什麼要我們遠道過去做這事呢?」原來,崇洋的坦桑尼亞人覺得外國人的話較可信,較具說服力。

早前,聯合國公布了坦桑尼亞每十二個人便有一人是愛滋病病患者,可是,廖醇祖同樣質疑這個數字的可信性,「他們根本沒有可能做全面性的調查統計,而他們報細數的動機是沒有的,報大數的動機則很大」,或會因此取得更大額的國際援助。

我要當總統

雖然坦桑尼亞有多達四百個救援組織,但都缺乏妥善管理,廖醇祖便認識了一班十至十八歲的孤兒,他們原來住的孤兒院因財政問題破產,他們與管理的經理互相指摘,說是對方吞掉捐款。廖醇祖指出,不少國際救援的組織均有財政不透明的問題,而貪污的政府又愛理不理。

令廖醇祖印象最深刻的是,當他做外展工作的時候,跟不少街童聊天,發覺他們並不想當政府官員來改善民生,反而想當足球明星的很多,只有一個七歲的小男孩告訴他想當總統,「我問他當了總統後會做什麼,他說,我會拿更多的國際救援。」聽起來,感覺十分荒涼,連小孩子的心態亦如是。除此之外,不少小朋友並非孤兒,也跑到街上當街童,「因為街上乞回來的錢更多。」天氣冷的時候,街童衣著單薄,往往要靠聞天拿水來取暖,但他們覺得當街童苦不在這裏,「其中一個說,很苦是因為當了街童六年,只有一次賺到一百美金。」

廖醇祖認為,靠國際援助不是個大問題,從前中國也曾經得到很多外國的援助,「最大的問題是,不少知識分子離開了坦桑尼亞後,不肯回去,會想當醫生的為什麼不留在美國當呢?」

雖然社會存在很多問題,但坦桑尼亞擁有很豐富的天然資源,也有很美麗的自然風景。《獅子王》裏的火紅日落真的存在,那些不同的動物亦在那裏過自由的生活,廖醇祖親眼看到之後,此生難忘,「我認為那裏是一個真正的ecosystem,生命的起源正由那裏開始。」

about 廖醇祖

廖醇祖為土生土長香港人,2008年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設計及媒體藝術學院。中學時念理科,卻喜歡藝術,他的設計遂糅合了創意和物理。畢業後,到坦桑尼亞當義工半年。回來香港後,一直進行不同的設計計劃,並正打算報讀建築的碩士課程。他相信,除了建築物本身,建築還能為周圍環境帶來重要的改變,不論是視覺上,還是文化上。

[文/岑倩衡 攝/廖醇祖 編輯:黃靜 電郵:mpcentury@mingpao.com]

元夕

人約黃昏後
文章日期:2010年2月26日
【明報專訊】後天,便是正月十五的元宵節,也稱中國情人節。年前,我曾在本欄推介過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今天,來談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如下﹕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青衫袖。

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讀他的古文,總覺得道貌岸然,莊嚴肅穆;但他也有這一闋詞,借元宵來寫男女之愛,柔情蜜意溢於言表。人的思想感情,大多是複雜的吧?

這闋詞,言語淺白,含意清晰,一讀即懂,不必註釋和語譯。「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成了傳誦名句;「不見去年人,淚濕青衫袖」,宣告了戀情是以悲劇告終的。「青衫袖」三字,點明被拋棄的是女性,更加強了悲劇的濃度深度。作者是以悲劇中的女性的身份來寫的。

有人說﹕這詞是根據唐朝崔護的七絕《題都城南莊》改寫而成,該詩如下﹕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你覺得詩寫得好,還是詞寫得好呢?我覺得,兩者都是佳作,但詞較好。詩只是說春天,沒有具體日子;詞卻點明元宵佳節,這是戀人相約會見的慣例日子,加上有花市、如畫的燈火和柳梢頭的月亮,使故事的氣氛濃厚得多。「不見去年人,淚濕青衫袖」,比「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悲劇的筆觸加重了。

蘇軾也曾寫過兩首元宵的詞,寫得不算好。《南鄉子.宿州上元》﹕「千騎試春遊,小雨如酥落便收。能使江東歸老客,遲留。白酒無聲滑瀉油。飛火亂星球。淺黛橫波翠欲流。不似白雲鄉外冷,溫柔。此去淮南第一州。」

《蝶戀花.密州上元》﹕「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帳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風味應無價。寂寞山城人老也。擊鼓吹簫,乍入農桑社。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雲垂野。」

兩詞是他被貶宿州和密州時所作,失意之時也。因篇幅,註釋和語譯都不寫了。

[司徒華]

林燕妮看人

精人四重奏
文章日期:2010年2月26日
【明報專訊】怎麼形容呢?一個人很smart,一看人家的眉頭眼額便知道人家要什麼。人家摸一下鼻子,馬上遞上紙巾;接機,即使對方航班改時、滯留,甚至換了另一家航空公司都必定接得。這人很醒目,永不會開罪人,很smart。但是smart的人不需要受過很多教育,讀書也不需要成績好,只要有街頭智慧,醒目便行。

一個人很clever,聰明,讀書一看便懂,學什麼都快,亦懂得走捷徑,做事教一次便會,不用教第二次。很擅於保護自己和爭取利益,做賊都精過人,那叫做聰明。聰明人再懶惰,讀書成績也不會太差,clever嘛。

一個人很intelligent,那又高了一層,他是才智高的,包括了聰明、理智和伶俐在內。他吸收了很多知識,明理亦懂得向人解釋那個人不明白的事物,很快解決難題。但他不曉得street smart街頭智慧,但給他一本書,一幀畫,或者一台新電腦,他便可以鑽研半天便明白。他的頭腦分析力強,歸納能力亦強,不太崇尚物質,常常靈魂出竅地在他的智慧大海裏飄。忽然在街上遇賊,他可能一時沒有危機感,當他一發覺形勢不對時,每每很快便想得出逃亡和捉賊的方法。

一個wise的人,天生睿智,那又比高智能的人要高一層。他不會做無謂的事,生來就有淘汰能力,分得出什麼要理會什麼毋須理會。千絲萬縷的麻煩事在他腦袋中很容易沉澱﹕那只不過是一個問題,只需一句解決的話。這種人的吸收能力很高,不過亦只吸收他認為不尋常的事,其他的他不會理會。睿智的人多半心腸好,因為他有條件毋須做壞事,毋須害人。我們若一生遇上一個智者,是很幸運的事。
至於罵人的話,smart-ass即是「懶聰明」、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之意。楊修在三國時代,「懶聰明」地解開曹操在一盒酥餅上面寫了「一盒酥」三個字,便自動拿來吃,說道把那三個字拆開來看,不正是一人一口酥嗎?他屢犯這類錯,結果讓曹操砍了頭,他是個smart-ass。

[林燕妮 http://hk.myblog.yahoo.com/eunicelam-123]

牛津三書入選六十年最具影響力教材

牛津三書入選六十年最具影響力教材
中國說英語:從自撰到合作出版
文章日期:2010年2月26日
【明報專訊】08京奧時中國曾颳起一陣英語熱,給北京路標、餐牌上的英文挑錯處。其實共和國建國六十年來,中國的英語學習持續不止,最近,《中國日報社》及英文二十一世紀教育傳媒舉辦了「六十年六十本最具影響力的英語教育出版物」選舉,在近千本書中,由出版業及內地知名外語教學機構,評審出六十本最具影響力、受學界及社會認可的英語教育圖書書目,當中除了建國初期的大型英語辭書、學習教材、近年的各種多媒體英語教育出版物外,當中牛津大學出版社的《書蟲系列》、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四版)及與內地譯林出版社合作的《牛津初中/高中英語》亦都獲選。

是次名單從1950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鄭易裏編著的《英華大詞典》開始,至2009年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戴煒棟、胡文仲編著的《新中國成立60周年外語教育發展研究叢書》完結,側影了一個甲子的社會面貌。

譬如,「建國早年,當時內地出書很少,影響一時的語言工具書,像北京商務印書館的《實用英語語法》(1958年,張道真編著),後來香港商務亦出版了繁體版。」商務印書館董事總經理陸國燊博士指出,在種類並未蓬勃繁衍時,雖無法比較各書種的優劣,但僅有的書種必成影響深遠。而當年以工業立國的策略,亦可見於書單上:商務印書館、國防工出版社便分別出版了《高等工業學校英語》(淩渭民編著,1962-1963)、《英漢科學技術詞典》(1978)。

同時,初年內地的英文教材,陸國燊指出,多由中國本地作者自行根據外地內容編著,「當時國家並未有大量資金,購買外國內容或版權」,但在一些外語系突出的大學,有著名的外語教師,其大學出版社或相關合作的出版社亦出版優秀教材,例如復旦大學教授陸谷孫,便為上海譯文編著《英漢大詞典》(1989)。

至80、90年代的改革開放,內地颳起英語熱,出版社的英語書漸多,經典的《跟我學 (Follow Me)》(BBC提供內容、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L. G. Alexander編著,1982)、《英語九百》(商務印書館,常敘平譯注,1978)便入選名單。此外,外語書種在亦更見多樣,科技之外,90年代初便有了《美國文學史》(常耀信編著,南開大學出版社,1990)、《英語史》(李賦寧編著,商務印書館,1991)、《英國文學史》五卷本,(王佐良、周玨良等編著,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等等。而此時國內出版社亦較具資源,《走遍美國》便由麥克米倫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合出版(龔亞夫、Beckman編著,1993)。

值得一提的是,曾經熱遍內地的李陽「瘋狂英語」教材,並未選入名單,陸國燊認為「大聲喊也許可能增強自信,卻未必有助學習英語。」

[文:王雙]

2/25/2010

“上岛咖啡”江裕昌

“上岛咖啡”江裕昌,每次成功都与减(关)税有关
中新社海口2月25日电
中新社记者 关向东
江裕昌是毕业于台湾高雄医学院的高材生,如今作为董事长、总经理他领衔的1000多家“上岛咖啡”加盟店,遍布中国大陆所有省、市、自治区。“上岛”用一杯杯咖啡,将一种精致生活方式带进了大陆。
新春,记者来到位于海口市龙昆南路唐城大厦的“上岛咖啡”中国母店,拜访这位总能踏上潮头的台商。
江裕昌慨叹,中国-东盟贸易区对台湾非常重要,可惜台湾的幕僚们如前“国安会秘书长”苏起“思路不够开放”,没能把它向民众说明白,整个“政府”的跟进都慢了;他同时希望中国大陆在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商谈中,对台湾“包容”一点,在大格局下促成两岸经贸资源尽快整合。

七十年代:踏上台湾人生活方式骤变的“潮头”
或许因为学医,江裕昌对关税变化给“社会肌体”带来的骤变,也用医生的方式作出“诊断”。
他告诉记者,台湾七十年代能够经济腾飞成为亚洲四小龙,就是缘起于六十年代做了GATT两年的缔约成员,六年的观察员,进出口关税大幅下降,促成进出口贸易及加工业快速发展。
他说:民国64、65年台湾“进口”关税每两三个月跌一次,一年半下降了40%,进口奢侈品成为台湾人的新宠,原本可望不可及的照相机也走进寻常百姓家。于是,他踏着台湾人生活方式骤变的“潮头”,在台北桃园大溪开设专营进口摄影器材的商号,销售瑞士、德国大型精密照相机,也代理新起的日本摄影器材,生意红火得不得了。

九十年代:登上刚建省的海南岛寻找减免税商机
有谁知道,如今彪炳“源於台湾,香闻世界”的“上岛咖啡”,1997年诞生于一群海南“上岛”台商的寂寞。
江裕昌告诉记者,他1991年“上岛”,是海南建省后第一批前来寻找商机的台商。当时海南经济特区有相当多减免税优惠政策,台商们仿佛时光倒流二十年回到当年的台湾,纷纷“上岛”希望迎来事业的“第二春”。
于是,在如今“上岛咖啡”母店所在地唐城大厦四楼成立了“海南台商协会”。台商们渴望有个地方可以聚会交流信息相互取暖,可当时海南连一家像样的咖啡馆都没有。
“有人提出合股开一家咖啡厅方便大家,当下就有10个股东相应,一下子募集到150万,我们就在唐城大厦一楼弄了个英国风咖啡厅”, 江裕昌笑忆:“当时用400多平方米开咖啡馆在中国大陆可是头一家。”
记者恰是当年“上岛”的首批拥趸,尤记得那用精致咖啡杯装潢的艺术墙教人惊艳。唯一杯咖啡要20多元,每月才敢去“奢侈”一次。也闻听平素2元钱泡一下午“老爸茶”的海南“老革命”,质疑谁能消费得起“上岛”?
可是,仅仅用半年时间,“上岛”的精致就开始为海南人接受。有个朋友曾对江裕昌说:“在上岛谈生意总是成功,从没失败过!”
从未败过的江裕昌,这次踏在中国大陆人生活方式变化的潮头,在成就他人商谈生意机会的同时,把“上岛咖啡”加盟店甚至开进了拉萨!

新世纪:中国-东盟贸易区令“上岛”受益于越南咖啡
中国-东盟贸易区启动“零关税”,令“上岛”从越南进口咖啡豆的成本骤降:“越南原是法国殖民地,咖啡种植烘培技术好,如今‘上岛’七成的咖啡豆来自越南。”
江裕昌给记者看厚厚的几本商业计划书,原来他正在海口收购一家食品厂预备建立规模生产线,计划向十多年亲手培育起来的拥趸提供“上岛”品牌咖啡。藉海南建立国际旅游岛契机,他还在筹划建立一间“咖啡博物馆”展示全球的咖啡文化,将“上岛”引入中国的精致咖啡休闲方式,提升到文化层面。(完)

节后三亚、海口楼市如坠冰窟

中新社海口2月24日电 题:节后三亚、海口楼市如坠冰窟

  中新社记者 尹海明 付美斌

  2月24日,海南省统计局相关官员告诉记者:“春节前海南房价是‘游资’炒高的。”对于春节期间及节后有报道指海南楼市集体跳水,该官员并未予以分析。

  该官员说,由于海南建国际旅游岛消息传出,从去年9月份开始,就有媒介报道“游资”已进入海南楼市炒房,从去年10月份以来,特别是三亚、陵水、海口等地房价飙升尤为明显。

  目前海南房地产情况到底怎样?未来走势如何?本社记者探访了海南南北楼市,了解分析海南省政府规划、建设、房产及统计部门的基础数据,通过金融部门观察海南房地产市场资金来源及流向。

  三亚:从一天卖五六十套到一套也卖不出

  未到正月十五,按海南本地风俗,“年”尚未结束。与各行各业生意清淡一样,海南的楼市与节前的火爆相比,如坠冰窟。

  三亚大东海区域的一家正在建设的楼盘金茂海景售楼处,偶有三三两两的人前来看房。售楼小姐说,该楼盘明年才能建成,目前只剩下七八十平方米的房子,均价25000元/平方米。记者在相距不过两百米的一家房产中介处看到,有人正在以28000元/平方米的价格出售该楼盘100平方米以上的房子。

  记者在三亚湾多家房地产中介贴出的房屋出售信息看到,有较多知名楼盘的海景房、别墅房转让,价格多在2-3万元/平方米之间,稀稀拉拉少有人看房。

  三亚湾同时还齐聚了来自五指山、保亭、文昌、琼海等地的楼盘售楼接待中心,但都显得很冷清,一些店面甚至还关着门。

  “关着门多是因为房子卖完了。”一位在三亚湾专门代售琼海楼盘的女士说。她说,春节前一天一个价地疯涨,外地人抢着买房,一天能卖50—60套房子,而春节过后每天不过卖几套房子,有时候一天一套也卖不出去。

  海口:售楼中心从“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

  与年前售楼中心门庭若市成明显反差, 23日位于中共海南省委办公区国兴大道旁的盛达景都售楼中心几乎门可罗雀。20多平方米的销售大厅,灯光并未全部打开,几名年轻的销售人员在接待桌旁闲聊。

  看见有人进来,一名女销售员走上前来招呼:“我们二期已无楼房卖了。”该销售员说,二期楼房起步价每平方米10600元,几百套房已全部售罄,三期预计要在5月份以后才开盘,具体销售价格还没确定。

  24日,记者走访海口楼市高端区西海岸一带,多数楼盘称已无房可售。位于长怡路上的兆南和园,销售大厅后的楼房正在施工建设,销售大厅只有一名女销售员,在和一名保安逗小孩,见有人来看房,不理不睬。记者问是否还有房卖时,她头也不回地说:“没有房卖了。”观海台壹号置业顾问张雪梅告诉记者,现只剩业主委托销售的最后一套板式房和少数别墅,要价每平方米18000元,别墅销售价均在600万元每套以上。观澜公寓现只有位于一层的房可售,但价格已超过10000元/平方米。

  24日中午,记者从海口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主办的《海口住宅与房地产信息网》上查阅到,位于秀英区长怡路26号的兆南和园,开发商是海南海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建设用地面积53326平方米,总数20幢,实际开工日期是2009年7月24日。海口市商品房楼盘查询系统显示,兆南和园14号商住楼(容和阁)共有6层12套房,12套房并未有销售记录;兆南和园7号商住楼(弘和阁)共9层25套房,显示只有801、602、5A02已销售。海南盛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建设的盛达景都,E栋商住楼共20层,显示只有303、403、501、602、801等9套房已售出。

  到底是涨停板?还是集体跳水?到底是供过于求,还是尚有潜力?海南楼市目前尚在云雾中。

  (完)

2/22/2010

alink:绿原与胡风的书信交响曲

a link:张充和先生谈书画大师张大千和沈尹默

海南民众正月初九逛庙会祈福

中新社定安2月22日电 (记者 付美斌 王辛莉)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圣诞,海南上万民众齐聚文笔峰盘古文化旅游区玉蟾宫,以独特的方式祈福,庆祝新春庙会。
据海南省道教协会主席陆文荣介绍,海南定安笔峰玉蟾宫建成于2006年,是为了纪念海南历史文化名人白玉蟾而建,乃中国道教南宗宗坛的所在地。白玉蟾是南宗道教第五代传人,饱读经书,是诗人、书法家、画家、哲学大师。海南玉蟾宫承载了厚重的中国道教文化,及海南本土崇尚道教的传统。
“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上午9时,玉蟾宫广场前人头攒动,99岁的玉蟾宫文丈诵念祈文祝愿“世界和平国泰民安”,来自海口、三亚、琼海、琼中、屯昌等地的上万信众跪地口诵《百孝经》祈愿家园和谐幸福。
在祈福现场,60余名中年妇女舞动的一红一绿两条长龙格外吸人眼球,舞龙人黄美香大姐说,她们是陵水县黎安村村民,以打渔为生,村里舞龙的均为中年女性,每逢乡间重大节日便大显身手,此次应文笔峰邀请远道而来参加庙会。
这边舞龙,那边跳舞。三亚港门村的女子舞蹈团年长者55岁,年轻者20岁出头,她们迈着纯熟的舞步,专注的神情、发自内心的微笑赢得游客们鼓掌叫好。新春庙会成为海南的人们展现新时代新生活新风采的平台。
下午2时许,来自定安县居丁镇、琼海、屯昌、琼中等地的村民们在玉蟾宫广场举行“穿杖”表演,用长二三米、或十数米,拇指粗的钢筋从口腔穿过脸部,纪念千百年前从岛外渡海而来的先人,表达琼岛人保卫家园的勇气。
琼海一位陈姓女大学生特地和三位同学结伴而来,“在庙会上看到了道家祈福仪式,以及海南特有的舞虎等表演,感受到海南本土文化的丰厚!”从广州到海南游玩的宋先生一家三口也是第一次到文笔峰看庙会,他们用海南话诵念《百孝经》,看海南的黎族舞蹈等,很有兴致。
当天的新春庙会,展现了海南锣鼓、黎族舞蹈、琼剧、道家武术,养生功、书画艺术等多种民俗文体活动。(完)

海南存贷增幅高于全国均值 房产信贷风险引关注

中新社海口2月22日电(关向东 吴鹤立) 来自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海南存贷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值,该行有关负责人提醒此间金融业,密切关注资金的流向,认真做好货币政策的传导,切实防范房地产信贷风险。

  该行分析报告指出,元月海南信贷市场运行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存款增长迅猛,高于全国增长水平。截至元月末,全省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475.07亿元,当月新增299.72亿元,同比增长49.60%,创下海南历史新高,存款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26.77%高出22.83个百分点;

二是贷款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元月末,全省本外币贷款余额1961.41亿元,当月新增21.2亿元,同比增长40.63%;比全国贷款增长31.02%高出9.61个百分点,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工商企业流动资金需求及居民住房消费等;

  三是储蓄存款月度增量为10年来新高。元月末,全省本外币储蓄存款1355.0亿元,当月新增66.11亿元,同比增长21.62%。储蓄存款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股市资金回流、季节性因素影响、外地购房资金流入等因素所致。

  该负责人分析指出,在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背景下,元月份海南信贷市场运行总体是平稳的、健康的,各项金融数据指标提升表明海南经济、金融已进入快速增长期。

《歲月神偷》偷走了啥

港產懷舊片 揚威國際
膺柏林影展新世代最佳影片
文章日期:2010年2月22日
【明報專訊】60年代一間舊鞋舖,一家四口怎樣面對風雨跌宕、人生悲喜,導演羅銳將童年經歷搬上銀幕,拍成電影《歲月神偷》,回味舊香港種種人情,在今年第60屆柏林影展上,令不少年輕觀眾感動落淚,為香港首度奪得「新世代」最佳影片水晶熊獎。《歲》片監製張婉婷透露,電影故事在羅啟銳的抽屜中塵封10年,一直找不到投資,影片能成功誕生及揚威海外,全賴好友岑建勳籌集資金,加上港府電影發展基金支持,方可成就這部勾起港人集體回憶的電影。

《歲月神偷》環繞60年代深水一鞋匠家庭的故事,是導演羅銳童年時代的真人真事,劇本原來早在10年前經已完成。張婉婷接受本報電話越洋訪問時表示,多年來一直為此片尋找投資者,因電影題材屬非主流而處處碰壁,至去年得到好友岑建勳大力支持,並獲電影發展基金批出資助,方能開始拍攝。

她說,當年同樣是夫妻檔合作的港產經典《秋天的童話》,找遍全港九也找不到投資者,最後也是由岑建勳出手,才能造就「船頭尺」與「十三妹」的愛情故事。她說﹕「櫃底還有10多個古仔,搵資金開戲其實不易」。

「外國人一樣看到哭」

今次獲獎令她喜出望外,雖然故事背景是60年代舊香港,但描述的情懷卻是永恆不變,家庭之間的親情、大哥初戀的故事,任何國家的人一看就會感受到。她說﹕「外國人不會感受到香港往日情懷,但觀看時一樣看到哭。」她笑說,得獎後他們一組人「簽名都簽到手軟」,她和羅銳預料今晨會返抵香港,之後會召開記者會分享得獎感受。

岑建勳集資政府資助開拍

「伯樂」岑建勳表示,今次《歲》片得獎固然開心,因這類電影在港難找資金開拍,他欣賞這個故事本身的主題和價值,「有感情,好珍惜那年代香港人的艱苦年月,我們要讓年輕一代看到這份價值」。《歲月神偷》總投資成本約1200萬元,岑建勳和美亞娛樂各投資35%,剩下三成由電影發展基金支持。此片屬中小型製作,資源緊絀,早前有報道指男主角任達華是以「友情價」接戲,更為角色學習做鞋。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長劉吳惠蘭昨日恭賀電影製作團隊獲得殊榮,表示影片彰顯香港電影工作者的實力,電影業是香港創意產業的旗艦,政府會繼續提出支援。香港電影發展局秘書長馮永表示,當局對此片獲獎感到鼓舞,又說全片最令人印象深刻,是主角一家人在10號風球下守護家園的一幕,令人感動。

明報記者 謝凱瑩
*****
細說60年代草根故事
文章日期:2010年2月22日
【明報專訊】「鞋字半邊難,也有半邊佳」,《歲月神偷》以60年代香港作背景,故事環繞一個鞋匠家庭在艱苦中奮鬥的故事。羅啟銳曾表示,《歲月神偷》就是訴說「歲月也許偷走了我們很多東西,如愛情、親情、友情,還有我們的爸爸媽媽,但歲月也留給我們一些東西,他們永遠活在我們的回憶裏」。電影將於下月11日在港上映。
任達華飾演的父親,每天縫製新皮鞋,自己卻永遠踏破履;吳君如飾演的母親樂觀豁達,凡事愛出頭,能頂半邊天;兩名兒子,長子天賦驕人,文武兼備,對愛情與未來充滿夢想,幼子則倔強好奇,能倒轉背誦26個英文字母,經常把父母弄至啼笑皆非。一家人在中西合璧、貧富共存的舊香港,訴說出種種的人情和世故、生離與死別,笑中有淚,淚中有笑。

導演﹕任達華吳君如像我爸媽

導演兼編劇羅啟銳曾表示,電影是向60年代致敬,形容羅爸爸從前的樣子長得很像任達華,羅媽媽也跟吳君如一樣,是很有喜劇感的人。

*************
夫妻檔《秋天的童話》最經典
羅啟銳17年再執導

文章日期:2010年2月22日

【明報專訊】羅啟銳曾執導1988年的《七小福》、92年的《我愛扭紋柴》,之後17年再沒有執起導演筒攝製在港上映的電影,《歲月神偷》是他第三部執導的長片。陪他一起走過電影路的,就是他的太太張婉婷,兩人堪稱新浪潮電影夫妻檔,膾炙人口的經典電影《秋天的童話》,就是他們的「愛情結晶」。

羅啟銳、張婉婷夫妻檔20多年來合作無間,1984年首部攜手合作電影《非法移民》,張婉婷翌年憑此片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之後1987年二人合作的《秋天的童話》大受歡迎,更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1989年再合作《八金》,3部電影譜出80年代的「移民三部曲」。

《七小福》獲多項國際獎

1988年二人合編《七小福》,更是揚威國際的代表之作,當年榮獲第25屆台灣金馬獎的最佳作品獎、最佳導演獎(羅啟銳)、最佳編劇獎(羅啟銳、張婉婷),又獲得第25屆芝加哥國際電影節銀熊獎、第33屆亞太影展最佳男主角、最佳效果獎,以及成為第62屆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提名為最佳外語片候選作品。

鄭培凱:非遺的問題

文字江湖﹕非遺的問題
文章日期:2010年2月21日
【明報專訊】有位新聞系的同學鄭重其事地安排了時間,還寄來了提問大綱,要訪問我,談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問題。訪問一開始,先給我戴了頂高帽子,說我是這方面的專家,還主編過《口傳心授與文化傳承》一書,可否解釋一下「非物質文化」,到底是「口傳心授」的民間傳統呢,還是需要政府規劃的「文化遺產」?政府是否需要資助學術界參與,進行研究與記錄?他說,訪問過幾個政府單位與博物館,愈聽愈糊塗,好像是政府不想管,又迫於形勢不得不管。既然要管,又不知從何下手,所以要學術界參與調查研究,列出名單與發展計劃,以配合政府政策,申報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一聽就明白了。同學有如此的疑慮,其實反映了政府官員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不清,搞不清楚該如何定位。許多公務員 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對「非遺」、「申遺」、及其引發的諸多爭議,根本沒花過心思。對於民間傳統到底是否屬於民間,還是屬於官方,是否應該由民間自力發展,還是政府出面來保護與管理,態度也是模棱兩可。
我說,這裏面有認知的層次問題,有文化活動的歸屬問題,還有政府管治的職權問題,不好混在一起討論。首先,中國官方文件與大傳媒使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詞,就是極大敗筆,而且是政府與民間合起來推波助瀾,製造無謂的混淆與誤解。自從聯合國 教科文組織設立所謂「非遺」項目,我就說,要使用「非實物文化傳承」一詞,不要用「遺產」二字。理由很簡單,聯合國提倡的intangible cultura l heritage, 重點在「傳承」,在文化傳統的綿延不斷,而不是讓人往「遺產」、財產、資產的方向去考慮。因為文字有其特殊的文化聯想,中國人又經常望文生義,標出「遺產」兩字,很容易就讓一般人產生錯覺,想到文化傳統是前人遺產,而前人已死,現代人就可以唯利是圖,把遺傳轉為資產,拿來增值賺錢。因此,少林武術可以廣開武術學校,擴招生員,廣收學費;廣東涼茶可以開設政府認定的企業與工廠,以罐裝形式打入超市,變成每年營業額上億的一筆生意;長洲太平清醮 也可以蓋個鋼筋水泥的包山,招徠觀光客,增加旅遊收入。然而,這種唯利是圖的引導是錯誤的。我們心中還是要有一把尺,衡量是非,知道文化傳統的關鍵,是傳承文化,是傳承藝術,不是為了賺錢,不是為了增值而發展。
再說文化傳統的歸屬問題,我們要有「內外之分」:傳承文化藝術的是「內行」,是進行口傳心授的師徒相繼;政府資助與學術研究都是「外行」,是政治社會場域中的文化關懷,是外行人對「非實物文化傳承」的覺醒與責任。千萬不要顛倒了主次,倒果為因,自以為是。以為自己掌握了政府資源的公權力與學術研究的話語權,就可以指手畫腳,指揮民間傳統藝人,迫使他們循政府的規劃,配合經濟發展與文化旅遊項目。這也就涉及了政府的管治職權,應該是輔助性的,同時又有責任提供資助,把重點放在文化與藝術傳承上,不要總是想危害文化傳統的發展、增值、賺錢。
同學聽了,點頭稱是。不過,還是有點疑惑,問我,政府會這做嗎?
[文.鄭培凱 學者.詩人 近作有《樹倒猢猻散之後》等]

小思:二手書的傳奇

二手書的傳奇
文章日期:2010年2月21日
【明報專訊】大年初一,又是情人節,托了這好日子的福,又欣逢電視台某些主事人慧眼,二手書竟成了新聞節目的主角。神州書店老闆歐陽先生在鏡頭前繪影繪聲的講了個二手書傳奇:憑一本簽了名的舊書,失散幾十年、分隔中港兩地的一對愛人,老年重續情緣。女的在香港賣了舊書給神州,男的由內地來神州掏舊書,就是那麼巧,在書架上正掏到幾十年前送給女友的簽名書,重逢故事就此展開。
舊書故事最令書迷難忘的,中國有天一閣的愛恨交纏情結,外國有《查令十字路84號》,其實應該還有許多未見諸文字的眾多故事,無聲無息在茫茫書海中等待有緣人巧遇。追尋每本舊書主人的讀書身世,也是掏舊書的多重心事。
最近,在兩家二手書店中,遇上大批分別屬於兩個人的藏書。一家老闆說藏書人說自己書太多,要分批出售。每本書都用圖書館用的上等塑膠片包好,頁首簽名及署上購書日期的胡先生,書看得雜且多,但從書中可見他用心看過的痕,他也講究版本,例如同一日本書的翻譯,他會買了不同譯者的作比較。另一家老闆說書主去世了,後人把藏書一次過清出。這位林先生一定是老前輩,傳統文史書豐富,每本書書脊用牛皮紙封好,細筆寫上書名,眉批仔細。最驚人的是不同版本字典辭書,都採獨特方式做了索檢標記,這樣子的讀書人,畢竟愈來愈少,而後人承不下來,就人書俱老了。
撫摩胡林兩位先生的藏書,不是買與不買的問題纏繞我,只遙想他們當日買書包書讀書存書上架的神情,自有感同苦樂的難言。這絕非互聯網上的滋味。
[小思]

2/21/2010

香港今年的籖

世紀 Over-interpretation﹕敢讓蒼生問鬼神
——五份籤文的現代詩式解讀
文章日期:2010年2月21日
【明報專訊】車公籤文,應是舊時民間文人所撰,或因遷就其內文隱喻、或因作者本身文筆不善,多有文理突兀不通之處,但這也無意間製造出一種占卜文體的特殊魅力,那就是其無可理喻的神秘性、引誘讀者做出多番可能性的解讀。就這點而言,老舊的籤文和現代派的詩歌很有共通之處,都是以晦澀的修辭手段、複雜怪異的意象達到一個開放式作品的目的。

文本開放,解讀者殊,所以每年即使「代表」香港的權貴無論求得何等不堪的下籤,都能自圓其說,做出正面讀解,以粉飾太平。而作為遠離古代隱喻的當代讀者、普羅大眾,則因為對傳統的陌生而被剝奪自己闡釋自己「命運」的權利,傳媒也明顯一知半解(《明報》要聞版編輯甚至把籤文的「解曰」全部排成了「曰解」),因此籤文的選擇權和解讀權一直被掌握在權貴及其幫閒的手中。

解讀權:開放與壟斷

今年例外,80後青年主動出擊,不讓劉皇發等代表港人,自行去為香港的社區家園、貧苦大眾的經濟、港人夢想等祈籤「求家宅」、「求財」、「求失物」諸項,並且秉承占卜文體自身承載的自由解讀性,自行解籤,這也是自主「命運」的一個象徵性行動。其中李雨夢求家宅所得籤文,便是我上述占卜文體神秘性的體現,首先引起我的興趣,誘我作一番詩式解讀。籤文全文是:「江心明月影澄清 風和浪急可怡情 夜冷江寒魚不餌 星月雙輝捲釣綸」,解曰:「凡事待遲」,李雨夢的解讀已經非常到位,她認為籤文寓意社會應停下來反思發展方向,與籤文的自解相符。

細讀籤文,在一片詩情畫意的場景中,不難發現使它成為下籤的細節隱喻:月影澄清且風和之際,突然出現了「浪急」二字,兩者的矛盾成為不祥之兆,即貌似平安的境遇裏暗藏危險,首句的寂靜也成為了暴風雨前夕的壓抑了。第三句更進一步加強了悲劇感,江上是懵然不知浪急的垂釣者、江下是畏寒不食釣餌的魚,兩者的僵持使釣魚這一行為無法發生。

假如發展論者是垂釣人、仍妄想魚肉發展巨輪前要被犧牲的小眾,這個籤文就是告訴前者可以「捲釣綸」而休矣!因為急浪何來?既不為風也不為月,很可能就是來自魚們在江底掙扎而掀起的暗湧,至今已成急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舟上人知否?最關鍵是「夜冷江寒」,社會環境惡劣至此,非一日之寒,底層已經不甘被蒙騙於實為魚餌的小恩小惠,他們將選擇他們的自由,江是魚們的江,不與舟人玩那貌似「怡情」的釣魚遊戲了。

區華欣為貧苦大眾的經濟求得中籤:「兒孫福澤暗中迷山莊緣份恐相虧 若行大德公平事不惜囊金始可為」,解曰:「凡事宜慎 占病作福」。此籤的隱喻可謂昭然若揭,在現代詩中算是劣作(笑)。香港的未來本是有「福澤」的,卻因為某些人的黑箱作業(「暗中」)而迷失。「山莊緣分」?想也不用想了——豪宅你固然買不起,公屋居屋都因為利益博弈而與貧苦大眾漸遠、變成好像當年的八萬五一樣「不存在」。何謂「大德公平事」?迫在眉睫的就是最低工資最高工時的立法,長遠來說就是香港堅尼系數的變化,囊中絕不羞澀的政府與財閥們,捨得慎行他們慣已為之的不公平事嗎?解曰:占病作福,恐怕要到他們都承認香港早已成為病態社會的那一天來臨,一切才有轉機。

求失物——香港人的夢想,鄭家駒的祈願甚有詩意,所得籤語亦是當頭棒喝:「生前不作虧心事 只為貪心惹是非 若得貴人相勉力 莫教枉費用心機」,港人本來有夢想,藉「獅子山精神」拼搏而成功——成功也就是對夢想的肯定,現在本末倒置,為求多得成功而不擇手段,但可知道「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貴人,可以解讀為值得寶貴的人,他們也許是你們的下一代、是現在勉力做不可能的事的80後,也許是你們當中在貪婪之夢中痛醒過來的人,甚至是我們自己,但絕非所謂有求必應的北大人——因為當他給予你恩惠、他必有所索取,正如釣魚寓言所暗示,而被取走的,可能就是香港人對公平與自由的夢想。

解讀權:吉兆還是警言

反高鐵大聯盟成員葉寶琳為香港社運求籤,求得70號上籤,籤文:「形影飄蕩入山林 困苦如今未出身 逢得清明佳節至 不超群處也超群」;解曰:「事事亨通」,大快人心之餘,我們也得細察文本的寓意。這首「詩」開頭「形影飄蕩」,頗有魏晉風度,結尾又類狂禪之詩「不風流處也風流」,但寫的卻非超脫之想,反而像在勉勵社運諸子善用遊記戰術、回歸社區基層的本源、毋忘困苦出身,在貌似逆境中堅忍精進。清明乃追思念遠之日,當整個社會都意識到那些過去和遠離了我們的價值觀的珍貴之時,也就是社運價值被重新認識和珍重之時。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本來我也甚為不屑每年政府派高官權貴妄去「代表」香港求籤的行為,因為香港的命運據說掌握在香港人手上,我們的訴求卻為這些求籤者所罔顧罔聞。但諷刺的是,鬼神也不如人願,一直不行方便與這些急欲借預言來粉飾太平的人,去年直言「眼前鬼卒皆為妖」、「秦王徒把長城築」,皆一語中的。今年劉皇發所得中籤「睽別家園歲月多 不知家內若如何 昨宵一夢真端的 今日人傳信不訛」,解曰:「先難後易 凡事可許」,貌似好籤。但看籤文,一個離家甚遠的遊子、作了一個不知是吉是凶的夢、只能靠傳信人來告知自己家園的消息(籤文中也沒有寫出吉凶),那是非常可悲的境地,讓我想起戰亂中的杜甫「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之慘。再看「家園」之隱喻,豈不是指香港這個遊子已經日益摒棄遺忘的根源價值——比如說菜園村所代表的家園觀念,當遊子坐上高速離家的高鐵,家園就只剩餘是縹緲一夢、甚至蕩然無存。

政府不能問,蒼生就只能詰問鬼神;人世無道,鬼神亦有言。言者或無心,聽者堪足戒也。在傳統中預言向來扮演的,其實都是警示的角色,如果預言就如政府相信解籤人所說那樣只有吉祥之兆,我們要預言何用?

[文 廖偉棠 編輯 黃靜 電郵 mpcentury@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