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2012
9/21/2011
l来自中时的艺文报道:班维尔
爱尔兰重量级作家班维尔 左写文学右写推理
2011-09-21 中国时报 【李维菁/台北报导】
对孤独奎克而言,死人不会让他不舒服,反而是活人使他觉得诡异。这是犯罪小说家班杰明.布莱克(Banjemin Black)创造出来属于五○年代忧郁都柏林的经典角色。奎克是在解剖室工作的病理学家,块头大,难相处,他总是卷入谋杀案,让他陷入谜团难以自拔的,初始是好奇,后来总是回忆的纠缠以及爱的失落。创造奎克的班杰明.布莱克是谁呢?他正是爱尔兰文学大家班维尔(John Banville)!
现年六十六岁的班维尔是爱尔兰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大海》获得二○○五年曼布克奖,他更是今年的卡夫卡奖得主。这个奖常被视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前哨站,曾获得卡夫卡奖的叶伶尼克、品特在获奖后不到半年就成为同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它获得卡夫卡奖项的还包括美国的飞利普.罗斯、日本的村上春树等人。台湾的出版社近来计划性地引进班维尔代表性作品及他以班杰明.布莱克为名写的犯罪小说。
班维尔以准确、富含意象并强调音韵的风格出名,用字讲究,强烈的视觉加上诗般的文字,嘲讽之中又充满对回忆的纠缠以及对爱情失落的悲伤。班维尔曾谈过,他的企图是小说的行文中加入「诗的浓度与厚度」。在英美现代文学中有同样企图与文风脉络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就是纳博科夫,班维尔也因此常拿来与纳博科夫相比。波士顿环球报曾赞誉他是「当今最伟大的英文作家」。
班维尔代表作是「框架三部曲」中的《证词》,这是部犯罪者的独白。主人翁弗雷迪是科学家,过著浪荡生活,他为排遣无聊,勒索一个混混,却因此欠了黑道一笔钱,迫使他不得不回到家乡爱尔兰想办法。他在家乡遇见一位有钱的老友,在朋友的豪宅里,看到了一幅让他迷恋的肖像画,他决定将这幅画占为己有。但在盗窃的过程中,一位女仆目睹了他的犯罪,他挟持女仆逃亡,又在逃亡过程中,以残忍至极的手法杀死了女仆。《证词》就是凶手喃喃自语的证词,邪恶与天真,早年的回忆与现今的生活在文中反复交错。
艺术史与科学史的涵养让班维尔的作品更为动人,他曾以科学家牛顿、克卜勒与哥白尼的故事写成三本小说。在班维尔细致的笔下,科学家跳脱理性发明者的制式印象,他们成为爱情创伤与命运捉弄的流离主角,宛如永无止境的追梦人。
这样的一位文学家又是怎么开始写犯罪小说的呢?
二○○五年班维尔到意大利朋友家小住,有天早上起来突然振笔疾书,午饭前已经写了一千五百字。他惊讶地发现这股创作能量并非班维尔式的,而是另一位作者的状态,因为他之前的创作速度不可能这样快,于是一位新的犯罪小说家班杰明.布莱克就此诞生了。
班维尔曾经担任爱尔兰时报的文学编辑十二年,也长期撰写书评,相当推崇比利时侦探小说家西默农。班维尔的犯罪小说角色奎克颇有冷硬派主角的味道,对五○年代都柏林的暴力与败德,压抑的氛围,以及对宗教的质疑,加上他高超的文字能力,都增添了艺术性与深度。
2011-09-21 中国时报 【李维菁/台北报导】
对孤独奎克而言,死人不会让他不舒服,反而是活人使他觉得诡异。这是犯罪小说家班杰明.布莱克(Banjemin Black)创造出来属于五○年代忧郁都柏林的经典角色。奎克是在解剖室工作的病理学家,块头大,难相处,他总是卷入谋杀案,让他陷入谜团难以自拔的,初始是好奇,后来总是回忆的纠缠以及爱的失落。创造奎克的班杰明.布莱克是谁呢?他正是爱尔兰文学大家班维尔(John Banville)!
现年六十六岁的班维尔是爱尔兰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大海》获得二○○五年曼布克奖,他更是今年的卡夫卡奖得主。这个奖常被视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前哨站,曾获得卡夫卡奖的叶伶尼克、品特在获奖后不到半年就成为同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它获得卡夫卡奖项的还包括美国的飞利普.罗斯、日本的村上春树等人。台湾的出版社近来计划性地引进班维尔代表性作品及他以班杰明.布莱克为名写的犯罪小说。
班维尔以准确、富含意象并强调音韵的风格出名,用字讲究,强烈的视觉加上诗般的文字,嘲讽之中又充满对回忆的纠缠以及对爱情失落的悲伤。班维尔曾谈过,他的企图是小说的行文中加入「诗的浓度与厚度」。在英美现代文学中有同样企图与文风脉络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就是纳博科夫,班维尔也因此常拿来与纳博科夫相比。波士顿环球报曾赞誉他是「当今最伟大的英文作家」。
班维尔代表作是「框架三部曲」中的《证词》,这是部犯罪者的独白。主人翁弗雷迪是科学家,过著浪荡生活,他为排遣无聊,勒索一个混混,却因此欠了黑道一笔钱,迫使他不得不回到家乡爱尔兰想办法。他在家乡遇见一位有钱的老友,在朋友的豪宅里,看到了一幅让他迷恋的肖像画,他决定将这幅画占为己有。但在盗窃的过程中,一位女仆目睹了他的犯罪,他挟持女仆逃亡,又在逃亡过程中,以残忍至极的手法杀死了女仆。《证词》就是凶手喃喃自语的证词,邪恶与天真,早年的回忆与现今的生活在文中反复交错。
艺术史与科学史的涵养让班维尔的作品更为动人,他曾以科学家牛顿、克卜勒与哥白尼的故事写成三本小说。在班维尔细致的笔下,科学家跳脱理性发明者的制式印象,他们成为爱情创伤与命运捉弄的流离主角,宛如永无止境的追梦人。
这样的一位文学家又是怎么开始写犯罪小说的呢?
二○○五年班维尔到意大利朋友家小住,有天早上起来突然振笔疾书,午饭前已经写了一千五百字。他惊讶地发现这股创作能量并非班维尔式的,而是另一位作者的状态,因为他之前的创作速度不可能这样快,于是一位新的犯罪小说家班杰明.布莱克就此诞生了。
班维尔曾经担任爱尔兰时报的文学编辑十二年,也长期撰写书评,相当推崇比利时侦探小说家西默农。班维尔的犯罪小说角色奎克颇有冷硬派主角的味道,对五○年代都柏林的暴力与败德,压抑的氛围,以及对宗教的质疑,加上他高超的文字能力,都增添了艺术性与深度。
齐邦媛:我最应该得的是世界上最资深的漂泊奖
2011-09-21 旺报 【特派员宋丁仪/上海报导】
第2届「在场主义散文奖」19日在上海复旦大学揭晓,台湾作家齐邦媛以《巨流河》拔得头筹,获30万人民币首奖奖金。87岁的齐邦媛并未出席颁奖仪式,仅以传真发表得奖感言,自称自己应获得「世界上最资深的漂泊奖」幽了自己一默。
大奖发起人、散文家周闻道指出,「《巨流河》以亲历的个人和家族命运,观照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史,以片段式的经验呈现,书写哀痛结实的生命历程,具有强烈的介入意识和时代精神 。」
齐邦媛在通过传真发来的获奖感言中说:「在20世纪那么大的场面里,我由一个孱弱哭泣的小女孩长大成一个不再哭泣的读书人,双脚所行,双目所见都有心灵的观照相随。对于人生的苦难与欢乐都有深深的思索。我最应该得的是世界上最资深的漂泊奖。」
「在场主义散文奖」由周闻道等人发起,去年5月于北京成立,总奖金额近50万人民币。大奖首届由林贤治《旷代的忧伤》获得首奖。
第2届「在场主义散文奖」19日在上海复旦大学揭晓,台湾作家齐邦媛以《巨流河》拔得头筹,获30万人民币首奖奖金。87岁的齐邦媛并未出席颁奖仪式,仅以传真发表得奖感言,自称自己应获得「世界上最资深的漂泊奖」幽了自己一默。
大奖发起人、散文家周闻道指出,「《巨流河》以亲历的个人和家族命运,观照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史,以片段式的经验呈现,书写哀痛结实的生命历程,具有强烈的介入意识和时代精神 。」
齐邦媛在通过传真发来的获奖感言中说:「在20世纪那么大的场面里,我由一个孱弱哭泣的小女孩长大成一个不再哭泣的读书人,双脚所行,双目所见都有心灵的观照相随。对于人生的苦难与欢乐都有深深的思索。我最应该得的是世界上最资深的漂泊奖。」
「在场主义散文奖」由周闻道等人发起,去年5月于北京成立,总奖金额近50万人民币。大奖首届由林贤治《旷代的忧伤》获得首奖。
8/23/2011
林青霞,回娘家了
文章日期:2011年8月23日
【明報專訊】上周離開北京時在首都機場的書店遠遠看見一本紅彤彤的書,封面是一位女子,絕色女子,走近看看,原來是林青霞的第一本散文集《窗裡窗外》。
心裡納悶,咦,內地版本不是還未出版嗎?我知道內地版簽了給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總編輯劉某是何等厲害的女人,厲害到可以在攝氏卅五度高溫下戴著一條大圍巾在市區內到處走動,何其能屈能伸,她從某人嘴裡得悉林青霞尚未簽定書約,二話不說,立馬飛來香港約她見面,好話說盡後,成功了,取得版權,可喜可賀。劉小姐的出版功力,有眼共睹,不必由我這外行人評論,林青霞作品此回找得「好歸宿」,聲勢和銷售皆必驚人。
可是,內地版明明要待九月才會現身,怎麼突然出現於機場大堂?走近一看,才發現是台灣版,由「時報文化」所出,設計跟香港的「天地」版本有九成相似,但紙質不一樣,字體也較細,白底黑字,不同於港版的紅底白字,終究比較適合我這類「資深讀者」仔細捧讀;港版較似設計產品,而台版,則較像一本完整的書籍。
說到台版書,不能不談林青霞在台灣的演講會。七月底,港版書出現時,她在香港書展辦了一場演講,因受舞台條件限制,沒有播放任何影片,而在台灣,地點是台北市的「新舞台」,是一流的演出場地,故,想播什麼就播什麼,還有她當年十七歲時所拍的《窗外》電影試鏡錄像,黑白的,無聲的,流金歲月,艷光照人,整整照了三、四十年。
林青霞演講當然是大新聞了。台灣媒體的處理,非常溫情,她是兩岸三地的大明星,但畢竟源生於台灣,所以幾份報紙不約而同地說,這番活動的象徵意義是,「林青霞,回娘家了」。現場氣氛亦跟香港很不一樣,香港的觀眾席裡有一半是內地遊客,看見她,都尖叫和拍掌,但在台灣,除了叫聲和掌聲,還有淚水,據主辦單位的朋友相告,演講於晚上七點開始,中午十二點已有數百人在門外排隊,而於演講時,有不少女粉絲是邊聽邊流淚;演講後簽名,亦是排隊數小時,亦是許多人一邊排一邊哭,有一位老太太,坐輪椅而來,把書送到林青霞面前,嚎啕大哭,好像看見自己的失散女兒一樣,情景動人。
林青霞,是的,回娘家了。她的感受肯定比在香港演講時加倍高興。
香港演講和台灣演講的另一不同之處是,主持人不一樣。台灣的主持人比較胖和老和穿著隨便,是賴聲川;香港的,比較瘦和高與西裝筆挺,就是,哈,區區小弟在下我。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明報專訊】上周離開北京時在首都機場的書店遠遠看見一本紅彤彤的書,封面是一位女子,絕色女子,走近看看,原來是林青霞的第一本散文集《窗裡窗外》。
心裡納悶,咦,內地版本不是還未出版嗎?我知道內地版簽了給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總編輯劉某是何等厲害的女人,厲害到可以在攝氏卅五度高溫下戴著一條大圍巾在市區內到處走動,何其能屈能伸,她從某人嘴裡得悉林青霞尚未簽定書約,二話不說,立馬飛來香港約她見面,好話說盡後,成功了,取得版權,可喜可賀。劉小姐的出版功力,有眼共睹,不必由我這外行人評論,林青霞作品此回找得「好歸宿」,聲勢和銷售皆必驚人。
可是,內地版明明要待九月才會現身,怎麼突然出現於機場大堂?走近一看,才發現是台灣版,由「時報文化」所出,設計跟香港的「天地」版本有九成相似,但紙質不一樣,字體也較細,白底黑字,不同於港版的紅底白字,終究比較適合我這類「資深讀者」仔細捧讀;港版較似設計產品,而台版,則較像一本完整的書籍。
說到台版書,不能不談林青霞在台灣的演講會。七月底,港版書出現時,她在香港書展辦了一場演講,因受舞台條件限制,沒有播放任何影片,而在台灣,地點是台北市的「新舞台」,是一流的演出場地,故,想播什麼就播什麼,還有她當年十七歲時所拍的《窗外》電影試鏡錄像,黑白的,無聲的,流金歲月,艷光照人,整整照了三、四十年。
林青霞演講當然是大新聞了。台灣媒體的處理,非常溫情,她是兩岸三地的大明星,但畢竟源生於台灣,所以幾份報紙不約而同地說,這番活動的象徵意義是,「林青霞,回娘家了」。現場氣氛亦跟香港很不一樣,香港的觀眾席裡有一半是內地遊客,看見她,都尖叫和拍掌,但在台灣,除了叫聲和掌聲,還有淚水,據主辦單位的朋友相告,演講於晚上七點開始,中午十二點已有數百人在門外排隊,而於演講時,有不少女粉絲是邊聽邊流淚;演講後簽名,亦是排隊數小時,亦是許多人一邊排一邊哭,有一位老太太,坐輪椅而來,把書送到林青霞面前,嚎啕大哭,好像看見自己的失散女兒一樣,情景動人。
林青霞,是的,回娘家了。她的感受肯定比在香港演講時加倍高興。
香港演講和台灣演講的另一不同之處是,主持人不一樣。台灣的主持人比較胖和老和穿著隨便,是賴聲川;香港的,比較瘦和高與西裝筆挺,就是,哈,區區小弟在下我。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6/05/2011
4/24/2011
世界閱讀焦慮日
文章日期:2011年4月24日
【明報專訊】昨天是「世界閱讀日」,官方名稱是World Book and Copyright Day,直譯應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但在華文領域裡,這活動的名字被閹割了,只剩書本,沒有「版權」,充分反映了copyright這碼子事兒根本不受重視。任何有意義的活動來到此城此國,似乎無不變調,不是被腰斬就是遭扭曲,甚難保持原貌。
「世界圖書與版權日」聽來格局寬宏,但其實非常年輕,僅有16年歷史,自1995年開始,每年4月23日,各國各城各政府皆或誠懇萬分或例行公式地舉行活動以推廣讀書風氣,至於活動過後,讀書是否真能成「風」成「氣」,倒似乎沒有任何政府會去認真評估。
或許閱讀就是這麼矛盾的一回事﹕推廣容易收成難,一旦把推廣成效期待得太高太急,便易氣餒放棄,反而,你愈假設社會上的閱讀風氣很低落很敗壞,你便愈有動機有理由去推去廣。因此千萬別企圖去做什麼計算評估,千萬別理會那些什麼數字指標什麼統計調查,你只需繼續對社會大眾發出「危機警告」,提醒他們,下一代愈來愈不愛讀書了,下一代愈來愈不懂讀書了,我們必須共同努力提升閱讀風氣,否則,文明低落,大難將至,諸如此類,諸如此類。
也因此每年的「世界閱讀日」其實等於「世界閱讀焦慮日」,地球上所有政府和傳媒都以如此或如彼的方式恐嚇然後催促大家,多讀書啊要讀書,不可不讀書;每年一次,地球人對閱讀匱乏感到惶恐萬分。
在我成長的年代,當然沒有什麼閱讀推廣什麼全民閱讀,殖民政府才懶得管你讀不讀書,甚至很有可能根本不願意看見老百姓讀書思考;在那年頭,讀書純粹是一種「自強活動」,你只能依靠自己,或,只能依靠一間值得依靠的書店;在那年頭,書店便是推廣閱讀的火車頭,一間好書店往往就是一個宇宙和一個世界,唯有踏進書店,始可逃離狹窄的現實空間。
感激曾經出現的一些好書店,例如波文,例如青文,例如文星,例如藍天,在「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前後,出生於六○年代之輩如我,有責對它們感恩致敬,為了書本,為了啟蒙,為了已逝的那個知識渴求年代。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明報專訊】昨天是「世界閱讀日」,官方名稱是World Book and Copyright Day,直譯應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但在華文領域裡,這活動的名字被閹割了,只剩書本,沒有「版權」,充分反映了copyright這碼子事兒根本不受重視。任何有意義的活動來到此城此國,似乎無不變調,不是被腰斬就是遭扭曲,甚難保持原貌。
「世界圖書與版權日」聽來格局寬宏,但其實非常年輕,僅有16年歷史,自1995年開始,每年4月23日,各國各城各政府皆或誠懇萬分或例行公式地舉行活動以推廣讀書風氣,至於活動過後,讀書是否真能成「風」成「氣」,倒似乎沒有任何政府會去認真評估。
或許閱讀就是這麼矛盾的一回事﹕推廣容易收成難,一旦把推廣成效期待得太高太急,便易氣餒放棄,反而,你愈假設社會上的閱讀風氣很低落很敗壞,你便愈有動機有理由去推去廣。因此千萬別企圖去做什麼計算評估,千萬別理會那些什麼數字指標什麼統計調查,你只需繼續對社會大眾發出「危機警告」,提醒他們,下一代愈來愈不愛讀書了,下一代愈來愈不懂讀書了,我們必須共同努力提升閱讀風氣,否則,文明低落,大難將至,諸如此類,諸如此類。
也因此每年的「世界閱讀日」其實等於「世界閱讀焦慮日」,地球上所有政府和傳媒都以如此或如彼的方式恐嚇然後催促大家,多讀書啊要讀書,不可不讀書;每年一次,地球人對閱讀匱乏感到惶恐萬分。
在我成長的年代,當然沒有什麼閱讀推廣什麼全民閱讀,殖民政府才懶得管你讀不讀書,甚至很有可能根本不願意看見老百姓讀書思考;在那年頭,讀書純粹是一種「自強活動」,你只能依靠自己,或,只能依靠一間值得依靠的書店;在那年頭,書店便是推廣閱讀的火車頭,一間好書店往往就是一個宇宙和一個世界,唯有踏進書店,始可逃離狹窄的現實空間。
感激曾經出現的一些好書店,例如波文,例如青文,例如文星,例如藍天,在「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前後,出生於六○年代之輩如我,有責對它們感恩致敬,為了書本,為了啟蒙,為了已逝的那個知識渴求年代。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3/26/2011
赵一凡为“60后”作家作序 呼唤时代“大气写者”
中新网海口3月25日电 (记者 关向东)上世纪80年代曾在《读书》杂志开“哈佛读书札记”专栏的赵一凡,是美国哈佛大学文理院博士、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英美文学研究员。他为海南女作家廖小平新书《60后也幸福》改拟书名并作序,要“为‘60后’作家略作鼓吹,以资文坛之盛”。
赵一凡很少为他人作序,今次为何破例? “中国正在处在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大变革时代,西方发达国家在经历这样变革的时刻,都会出现文学大家。如夏洛蒂•勃朗特生于19世纪中叶英国乡村,面对大变革心中愤愤不平,写出了《简爱》。又如狄更斯,他在伦敦的报纸上写专栏,讲述动荡年代的都市小故事,笔底微澜留下永久感动。中国文坛涌现出王蒙、史铁生、刘心武、贾平凹、韩少功、张抗抗……他们追忆刚刚逝去的时代,写出一批感人的时代作品。观察当下的文坛,书写渐渐小型化、个人化、网络化,激动人心的作品越来越少,越来越不大气。”
生于60年代、大学毕业于80年代的廖小平,是这个时代常见的“跨界”女子。地域上,她“从汉水边出发,走到长江边,又到大海边”。政坛上,她走过组织部、宣传部、社科联,有“漂亮”的从政履历。文学上,她是“一个锦心绣口的诗书传人,一个练笔不辍的业余作家!……文字思想活泼,见识与眼光不俗,理性与感性平衡。更难得的是,她的文字中还保留了‘60后’一代人的集体追求、理想情怀。” 赵一凡在书序《我看60后》中写道:“最近中国文坛,让我们见识不少‘80后’才俊,‘90后’美女,却难听到‘60后’的声音。这些人四十已过,五十将至,一个个弯腰驼背,正在用力拉车。反而让人忽略了他们承上启下的存在!……所幸这一代人中,还有廖小平这样的宣传干部,能交错使用一个母亲、一个官员、一个文化人的眼光,直面百姓之苦,比较中外文化、思考中国转型。”
初名《缺乏幸福》为何更名为《60后也幸福》?赵一凡对廖小平说:“这年头小资品味泛滥,到处是煽情、娇情的新书名,缺的是大气、厚实与平衡。一个民族缺少苦难经历,自然幸福指数不会高。一代人太过物质追求,也难寻幸福。你要提醒大家:我们‘60后’蛮幸福,基础是知足、是读书、是同贫苦老百姓比。”
翻开这本26万字的随笔集,可以看到《缺乏幸福》、《感悟死亡》、《仰望星空》、《历史的温度》等带着时代气息的叩问;也可以读到《大姐的故事》、《我的同学黄发忠》、《常阿姨》等对大时代中弱势人群的温情与无奈;还可以读到《寻找司徒雷登》、《神秘的印度》、《高棉的微笑》等对远方、对他乡的追寻。
在《缺乏幸福》中,廖小平写道:我们越来越缺乏幸福。缺乏幸福,是因为我们缺乏满足。缺乏幸福,是因为我们缺乏苦难。
正如在新书发表会上,同为“60后”的海南省文联副主席李少君所言:“廖小平将人生会遇到的基本问题都思考了一遍,文学是人学,文学是修心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学,‘60后’的廖小平通过书写进入了这样一个过程。”(完)
赵一凡很少为他人作序,今次为何破例? “中国正在处在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大变革时代,西方发达国家在经历这样变革的时刻,都会出现文学大家。如夏洛蒂•勃朗特生于19世纪中叶英国乡村,面对大变革心中愤愤不平,写出了《简爱》。又如狄更斯,他在伦敦的报纸上写专栏,讲述动荡年代的都市小故事,笔底微澜留下永久感动。中国文坛涌现出王蒙、史铁生、刘心武、贾平凹、韩少功、张抗抗……他们追忆刚刚逝去的时代,写出一批感人的时代作品。观察当下的文坛,书写渐渐小型化、个人化、网络化,激动人心的作品越来越少,越来越不大气。”
生于60年代、大学毕业于80年代的廖小平,是这个时代常见的“跨界”女子。地域上,她“从汉水边出发,走到长江边,又到大海边”。政坛上,她走过组织部、宣传部、社科联,有“漂亮”的从政履历。文学上,她是“一个锦心绣口的诗书传人,一个练笔不辍的业余作家!……文字思想活泼,见识与眼光不俗,理性与感性平衡。更难得的是,她的文字中还保留了‘60后’一代人的集体追求、理想情怀。” 赵一凡在书序《我看60后》中写道:“最近中国文坛,让我们见识不少‘80后’才俊,‘90后’美女,却难听到‘60后’的声音。这些人四十已过,五十将至,一个个弯腰驼背,正在用力拉车。反而让人忽略了他们承上启下的存在!……所幸这一代人中,还有廖小平这样的宣传干部,能交错使用一个母亲、一个官员、一个文化人的眼光,直面百姓之苦,比较中外文化、思考中国转型。”
初名《缺乏幸福》为何更名为《60后也幸福》?赵一凡对廖小平说:“这年头小资品味泛滥,到处是煽情、娇情的新书名,缺的是大气、厚实与平衡。一个民族缺少苦难经历,自然幸福指数不会高。一代人太过物质追求,也难寻幸福。你要提醒大家:我们‘60后’蛮幸福,基础是知足、是读书、是同贫苦老百姓比。”
翻开这本26万字的随笔集,可以看到《缺乏幸福》、《感悟死亡》、《仰望星空》、《历史的温度》等带着时代气息的叩问;也可以读到《大姐的故事》、《我的同学黄发忠》、《常阿姨》等对大时代中弱势人群的温情与无奈;还可以读到《寻找司徒雷登》、《神秘的印度》、《高棉的微笑》等对远方、对他乡的追寻。
在《缺乏幸福》中,廖小平写道:我们越来越缺乏幸福。缺乏幸福,是因为我们缺乏满足。缺乏幸福,是因为我们缺乏苦难。
正如在新书发表会上,同为“60后”的海南省文联副主席李少君所言:“廖小平将人生会遇到的基本问题都思考了一遍,文学是人学,文学是修心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学,‘60后’的廖小平通过书写进入了这样一个过程。”(完)
世紀.辛亥百年﹕街邊報檔 曲線救國
在辛亥革命的下游
文章日期:2011年3月26日
【明報專訊】「光東勸包連人」、「光東勸包連人」……
1907年6月8日,山頂車花園道總站外的《南華早報》報紙檔報販以其唔鹹唔淡、聽死街坊、笑大人個口的港式英語聲嘶力竭地叫喊著。儘管叫破喉嚨,恐沒有多少人能聽得懂他在喊乜東東?原來是Kwangtung Rebellion,廣東叛亂也!就是次叛亂,孫中山發表言論指,近年各地頻頻爆發類似反抗活動,加上報章倡議民主思想,足顯國家已成熟推行革命,滿清政府的覆亡僅是遲早的事。
只在主流電影所見的影子
這個片段有聲有畫面,惜較電影《十月圍城》所要描述的時間遲了若干年,否則陳可辛大可考慮以嘈吵的販報聲與緊張的音樂聲互為穿插,為幕幕驚心動魄的革命故事掀起序幕,其張力毫不遜於跑街的車伕及乞丐。《十月》一片一反傳統,主角不是人所景仰的孫中山,而是埋沒在社會各個層面,對革命作出不同程度貢獻的人,有年輕憨直的車伕謝霆鋒,也有遭人鄙視的乞丐黎明,更有四處演出的戲子佬任達華。大時代的小人物在正史裏未見他們的位置,反而在通俗電影裏,始可看到他們的影子。孰悲?孰喜?
如果把革命比作一條鏈,革命分子、知識分子、富商、海外華僑、記者等被列入革命鏈的上游,「在」革命歷史裏;那麼在《十月》裏佔去一定戲份的小人物,又或負責印刷報紙的技工、運送報紙的司機、站在街頭販報的報販等,肯定只能退居下游,「不在」革命歷史裏。如阿圖塞(Althusser)所說,具發施號令權的國家、政府部門、學校(包括知識分子)處於社會的上層架構(或上游),按指令辦事及重複的生產模式(在街頭販報)只能退居下層(下游)。無疑在這個Jurgen Habermas所講的由專家或知識份子統治的社會裏,一切發施號令全憑透過知識的施行,若然具有知識被等同食腦,食腦策動革命就被認可為生產,有生產即有價值。問題是甚麼人的生產始被認可?社會原來早有明顯的階級分類(Class Segregation),或按經濟水平,或按教育水平。以教育水平建構的階級為例,無學問(現代社會更簡化為無證書在手者),唯靠出賣勞力換取低薪的小人物,完全不符知識生產的要求,其貢獻當不獲認可。
理解到這點,就明白縱使報販日復日摸黑瑟縮於街頭疊報紙,手指頭沾得漆黑,但由於其工作性質給界定為純粹接order的重複勞動,僅為體力勞動及時間消耗,無腦可食,稱不上生產,一言以蔽之即無貢獻。常言「有功者,留兼留飯;無功者,飯不留」,食餐晏仔尚且視作論功行賞的工具,處身革命下游、無腦可食的市井之徒,「不在」青史裏留名,似乎理所當然。停一停,諗一諗,價值的釐訂,難道只此單一模式?
報販喊賣:由下而上的邊際效應
《南華早報》的創辦人謝贊泰,原為興中會成員,後因與孫中山合不攏,加上種種原因而淡出肢體革命,轉投辦報曲線救國。該報亦是本土首家在街頭設立報紙檔,採零售模式售賣報紙的英文報館,突破長久以來,英文報章只服務「尊貴」訂戶(按月訂購),由專人上門派遞的傳統。繼1904年底,首兩個設在山頂車總站花園道及山頂的報紙檔同時開業後,翌年首季又在卜公碼頭開立第三檔,如是者,第四、第五檔……,漸次出現在中環街頭,再擴而廣之至各區。惟報紙檔的出現可不是一早部署,實際上是該報遇有危機時的一個應對策略。香港雖是一個華洋雜處的大都會,一個世紀前,洋人數目甚少,以1904年為例,常駐歐美人士不足6,000人,懂英語的華人也沒有多少個,在街頭販售英文報章無甚市場,還是「包報到戶」,對銷量有保證。惟餅只得這般大,市場早給多份創辦經年的英文報章霸佔,要分一杯羹談何容易。窮則變,變得通,《南華早報》靈機一觸,何不把餅做大呢?要擴大報章的市場佔有率,最直接的莫過於四出「插旗」——在街邊設立報紙檔,意義堪比大家熟知的社交網路Twitter,擔當信息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能否發揮應有效應,端視乎其所在位置,以當年的香港而言,能讀能書英語的人,基本上集中在四處:一是山頂,洋人聚居地,每日慕名一嘗搭纜車上山一覽東方之珠景色的海外遊客更是絡繹不絕。二是花園道一帶的政府山,洋人官員及略懂英語的華人書記的辦公室所在。三是卜公碼頭,1925年皇后碼頭啟用前,一直負責接待中外來賓,又是遠洋輪船旅客上落客點。四是中環鬧市。把首三個報紙檔焦點式地立於兩個纜車總站及卜公碼頭,集中火力專攻洋人及從海外來港的華人市場,實為策略性部署。
在傳播革命思想上,報紙檔及報販均產生不可或缺的邊際效應。報紙檔的出現——首創零售英文報紙、固定攤位售賣、近距離接觸民眾,其所具備的文化符號本身就甚有平民色彩Bottom Up。報販又以平民化模式(聲嘶力竭叫喊頭條新聞,又或遇到目標讀者群主動趨前兜售)在街頭販售,吸引更多非訂戶的平民讀者。兩者所呈現的文化符號與辛亥革命的平民本質同出一轍,社會大眾的民主理念透過革命分子經年的思想灌輸及肢體行動,終歸發揮力量取得辛亥革命的成功,其間動員了各個階層的人力物力,可不是三兩名大哥自說自話促成的。
楊衢雲及謝贊泰的「不在」
可是在知識分子編寫(或解讀)的正史裏,報販等小人物卻「不在」,被排在外,沒有人願為其「發聲」。社會學家一直有就政府機構、學校、家庭等建制內的Power distance difference(權力差距)作出分析,卻鮮有就文化層面如革命鏈內的權力差距作一評估。在辛亥革命的紀念活動中,是項差距明顯地表現在低下層不被重視及角色不被認可,正如前述在知識分子統治的社會裏,話語由上而下(Top Down),誰有知識,就擁有話語權(discourse),誰具備話語權,就會設法維護此秩序。這顯然是一個既得利益者掌控的遊戲,循環不息,每趟紀念活動標榜的盡是那些耳熟能詳的革命英雄,史詩式的英雄建構透過紀念活動reinforce(加強),說穿了潛台詞是要reinforce當世知識分子的地位。
在複雜的現代社會裏,各個崗位各司其職及互相協調形成社會的有機體,理應不存在高與低,事實是市井之徒的價值鮮有獲得認可。這在在反映我們社會的價值觀只仰望上層,而有權詮釋革命的人出於狹隘的價值主義,往往把革命的成功停留在某一階層,缺乏對他者的認可。今年是辛亥革命百周年,回顧一個世紀以來,遑論是政府機構、學術界、民間團體所主辦的紀念活動,來來去去聽到的僅是對某某三數人的個人讚譽,發揮集體力量的平民往往「不在」。這三數人中,尚要分你派我派,非我類者早淹沒在歷史長河裏,君不見楊衢雲及謝贊泰的「不在」嗎?前者尚好,還有後人為其奔走立碑,後者的子孫百年來被他派壓得透不過氣來,上游尚且如是,下游的報販更加無得留低!孰悲?孰喜?
[文 莊玉惜 《街邊有檔報紙檔》作者 編輯:黃靜 電郵:mpcentury@mingpao.com]
文章日期:2011年3月26日
【明報專訊】「光東勸包連人」、「光東勸包連人」……
1907年6月8日,山頂車花園道總站外的《南華早報》報紙檔報販以其唔鹹唔淡、聽死街坊、笑大人個口的港式英語聲嘶力竭地叫喊著。儘管叫破喉嚨,恐沒有多少人能聽得懂他在喊乜東東?原來是Kwangtung Rebellion,廣東叛亂也!就是次叛亂,孫中山發表言論指,近年各地頻頻爆發類似反抗活動,加上報章倡議民主思想,足顯國家已成熟推行革命,滿清政府的覆亡僅是遲早的事。
只在主流電影所見的影子
這個片段有聲有畫面,惜較電影《十月圍城》所要描述的時間遲了若干年,否則陳可辛大可考慮以嘈吵的販報聲與緊張的音樂聲互為穿插,為幕幕驚心動魄的革命故事掀起序幕,其張力毫不遜於跑街的車伕及乞丐。《十月》一片一反傳統,主角不是人所景仰的孫中山,而是埋沒在社會各個層面,對革命作出不同程度貢獻的人,有年輕憨直的車伕謝霆鋒,也有遭人鄙視的乞丐黎明,更有四處演出的戲子佬任達華。大時代的小人物在正史裏未見他們的位置,反而在通俗電影裏,始可看到他們的影子。孰悲?孰喜?
如果把革命比作一條鏈,革命分子、知識分子、富商、海外華僑、記者等被列入革命鏈的上游,「在」革命歷史裏;那麼在《十月》裏佔去一定戲份的小人物,又或負責印刷報紙的技工、運送報紙的司機、站在街頭販報的報販等,肯定只能退居下游,「不在」革命歷史裏。如阿圖塞(Althusser)所說,具發施號令權的國家、政府部門、學校(包括知識分子)處於社會的上層架構(或上游),按指令辦事及重複的生產模式(在街頭販報)只能退居下層(下游)。無疑在這個Jurgen Habermas所講的由專家或知識份子統治的社會裏,一切發施號令全憑透過知識的施行,若然具有知識被等同食腦,食腦策動革命就被認可為生產,有生產即有價值。問題是甚麼人的生產始被認可?社會原來早有明顯的階級分類(Class Segregation),或按經濟水平,或按教育水平。以教育水平建構的階級為例,無學問(現代社會更簡化為無證書在手者),唯靠出賣勞力換取低薪的小人物,完全不符知識生產的要求,其貢獻當不獲認可。
理解到這點,就明白縱使報販日復日摸黑瑟縮於街頭疊報紙,手指頭沾得漆黑,但由於其工作性質給界定為純粹接order的重複勞動,僅為體力勞動及時間消耗,無腦可食,稱不上生產,一言以蔽之即無貢獻。常言「有功者,留兼留飯;無功者,飯不留」,食餐晏仔尚且視作論功行賞的工具,處身革命下游、無腦可食的市井之徒,「不在」青史裏留名,似乎理所當然。停一停,諗一諗,價值的釐訂,難道只此單一模式?
報販喊賣:由下而上的邊際效應
《南華早報》的創辦人謝贊泰,原為興中會成員,後因與孫中山合不攏,加上種種原因而淡出肢體革命,轉投辦報曲線救國。該報亦是本土首家在街頭設立報紙檔,採零售模式售賣報紙的英文報館,突破長久以來,英文報章只服務「尊貴」訂戶(按月訂購),由專人上門派遞的傳統。繼1904年底,首兩個設在山頂車總站花園道及山頂的報紙檔同時開業後,翌年首季又在卜公碼頭開立第三檔,如是者,第四、第五檔……,漸次出現在中環街頭,再擴而廣之至各區。惟報紙檔的出現可不是一早部署,實際上是該報遇有危機時的一個應對策略。香港雖是一個華洋雜處的大都會,一個世紀前,洋人數目甚少,以1904年為例,常駐歐美人士不足6,000人,懂英語的華人也沒有多少個,在街頭販售英文報章無甚市場,還是「包報到戶」,對銷量有保證。惟餅只得這般大,市場早給多份創辦經年的英文報章霸佔,要分一杯羹談何容易。窮則變,變得通,《南華早報》靈機一觸,何不把餅做大呢?要擴大報章的市場佔有率,最直接的莫過於四出「插旗」——在街邊設立報紙檔,意義堪比大家熟知的社交網路Twitter,擔當信息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能否發揮應有效應,端視乎其所在位置,以當年的香港而言,能讀能書英語的人,基本上集中在四處:一是山頂,洋人聚居地,每日慕名一嘗搭纜車上山一覽東方之珠景色的海外遊客更是絡繹不絕。二是花園道一帶的政府山,洋人官員及略懂英語的華人書記的辦公室所在。三是卜公碼頭,1925年皇后碼頭啟用前,一直負責接待中外來賓,又是遠洋輪船旅客上落客點。四是中環鬧市。把首三個報紙檔焦點式地立於兩個纜車總站及卜公碼頭,集中火力專攻洋人及從海外來港的華人市場,實為策略性部署。
在傳播革命思想上,報紙檔及報販均產生不可或缺的邊際效應。報紙檔的出現——首創零售英文報紙、固定攤位售賣、近距離接觸民眾,其所具備的文化符號本身就甚有平民色彩Bottom Up。報販又以平民化模式(聲嘶力竭叫喊頭條新聞,又或遇到目標讀者群主動趨前兜售)在街頭販售,吸引更多非訂戶的平民讀者。兩者所呈現的文化符號與辛亥革命的平民本質同出一轍,社會大眾的民主理念透過革命分子經年的思想灌輸及肢體行動,終歸發揮力量取得辛亥革命的成功,其間動員了各個階層的人力物力,可不是三兩名大哥自說自話促成的。
楊衢雲及謝贊泰的「不在」
可是在知識分子編寫(或解讀)的正史裏,報販等小人物卻「不在」,被排在外,沒有人願為其「發聲」。社會學家一直有就政府機構、學校、家庭等建制內的Power distance difference(權力差距)作出分析,卻鮮有就文化層面如革命鏈內的權力差距作一評估。在辛亥革命的紀念活動中,是項差距明顯地表現在低下層不被重視及角色不被認可,正如前述在知識分子統治的社會裏,話語由上而下(Top Down),誰有知識,就擁有話語權(discourse),誰具備話語權,就會設法維護此秩序。這顯然是一個既得利益者掌控的遊戲,循環不息,每趟紀念活動標榜的盡是那些耳熟能詳的革命英雄,史詩式的英雄建構透過紀念活動reinforce(加強),說穿了潛台詞是要reinforce當世知識分子的地位。
在複雜的現代社會裏,各個崗位各司其職及互相協調形成社會的有機體,理應不存在高與低,事實是市井之徒的價值鮮有獲得認可。這在在反映我們社會的價值觀只仰望上層,而有權詮釋革命的人出於狹隘的價值主義,往往把革命的成功停留在某一階層,缺乏對他者的認可。今年是辛亥革命百周年,回顧一個世紀以來,遑論是政府機構、學術界、民間團體所主辦的紀念活動,來來去去聽到的僅是對某某三數人的個人讚譽,發揮集體力量的平民往往「不在」。這三數人中,尚要分你派我派,非我類者早淹沒在歷史長河裏,君不見楊衢雲及謝贊泰的「不在」嗎?前者尚好,還有後人為其奔走立碑,後者的子孫百年來被他派壓得透不過氣來,上游尚且如是,下游的報販更加無得留低!孰悲?孰喜?
[文 莊玉惜 《街邊有檔報紙檔》作者 編輯:黃靜 電郵:mpcentury@mingpao.com]
3/09/2011
3/05/2011
2011年,最值得注目的十本人文好書
文章日期:2011年3月5日
【明報專訊】不久前北京圖書訂貨會上,組委會組織書媒編輯、記者參與推薦「2011年媒體最期待的10本書」,我也被邀請推薦了自己眼中的年度十本好書。雖然最後公布的結果和我的期待十書只有四本重合,分別為:張鳴《辛亥:搖晃的中國》、賈平凹《古爐》、張大春《城邦暴力團》和蔡定劍《論道憲法》,但已經很高興媒體同仁能在這四本上和我達成共識。當時,只給主辦方列了書名,沒具體談為什麼期待。這裏,我想囉嗦一下,給香港的讀者朋友們談幾句我的期待理由。
張鳴《辛亥:搖晃的中國》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1年1月
期待理由:時間進入辛亥年,我們的閱讀生活將新增這一項。閱讀辛亥,是這一年我們很需要認真對待的事。張鳴用老辣筆法追蹤這場大變革所呈現的精彩歷史畫面,用歷史學家獨有的執著與認真,發掘歷史最深處的真相。辛亥百年,我們需要多角度呈現這段歷史給中國帶來的影響和留下的示,張鳴這本書開了個好頭,相信陸續有其他角度的辛亥之書,能豐富我們在辛亥閱讀上的全面需求。
賈平凹《古爐》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1年1月
期待理由:賈平凹的童年正好趕上文革,經歷過那段歲月的人,內心是渴望用自己的方式講述那段歷史的。這本回憶體小說,賈平凹開始用理性的文筆反思文革。在小說中,以自己熟悉的背景和故事,以燒製瓷器的村子的動盪為線索,讓我們看到一個個人的記憶、村子的記憶,也是一個國家的記憶。和他以往作品一樣,賈平凹的作品帶鄉土氣息,極具文學特性,這樣的文本呈現讓人對文學充滿敬意。
張大春《城邦暴力團》(上下)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年1月
期待理由:張大春進入內地讀者視野已經有幾年了,知名度也在穩步上升,但在我心中,《城邦暴力團》和張大春才是綑綁的,甚至我認為,只有《城邦暴力團》才最代表張大春在文學上給我的影響。各種宣傳說這是一本武俠小說,其實這樣的噱頭是有點偏離我的閱讀需求的。雖然我愛武俠,但在張大春的武俠中,我更喜歡張大春式的非武俠文本呈現,如詩詞、對聯、字謎、星相、武術、醫道、卦算等。當然,這本書沒有讓我失望。
陳丹青《笑談大先生》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1年1月
期待理由:大先生魯迅在中國被無數人解讀、研究和笑談,但陳丹青笑談魯迅卻引起了足夠多的關注,這也許是個意外,但其實也是正常。因為我們大多數情下,對魯迅的認識太主流了,太片面了,或者說太意識形態了,很少有人把他放平,用平視的眼光和笑談的方式呈現。陳丹青的這組文章都在媒體發表過,現在結集並有一篇新料,依然值得我們對之抱以閱讀期待。
蔡定劍 《論道憲法》
譯林出版社 2010年2月
期待理由:剛剛去世不久的蔡定劍先生,年底接受了很多媒體的致敬。他的作品《民主是一種現代生活》從被人忽視而受人關注,並成為很多媒體的年度十大好書之一。但蔡先生最重要的作品,卻在他去世之後才得以出版,就是這本《論道憲法》,這本書融合了他對憲政思想和學術脈絡的研究,能使我們加深對中國民主憲政發展的認識和理解。在皇家大飯店舉行的新書發布會現場,我們看到那麼多人,衝蔡先生這位不遺餘力踐行憲法的社會活動家而來,雖然他本人不能到現場。
慕容雪村《中國,少了一味藥》
中國和平出版社 2010年12月
期待理由:傳銷不算什麼新鮮事,每個中國人都聽過,但人們聽多了,見慣了,反而麻木了。而作家慕容雪村用自己的臥底實踐,開拓了一種文學介入現實的樣本。書中記錄了他臥底傳銷團伙23天的生活,真實再現了這個群體不一樣的生活和經歷。看這樣一本書,我們為這樣的現實悲哀,為這些個人悲哀,為這個社會悲哀,為中國人悲哀。
張典婉《太平輪一九四九》
三聯書店 即將出版
期待理由: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從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九年間,大批新移民踏上台灣的土地,加入了台灣新住民的行列。隨國共兩黨局勢緊張,原來每周定期往返上海與基隆之間的太平輪,就這樣成為人們從上海到台灣的逃難船。本書作者採訪了船難生還者、遺腹女、船公司員工後代等,六十多年過去,太平輪牽引的生死別離,有如記憶的拼圖,勾勒出大時代的故事。
陳巨來《安持人物瑣憶》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11年1月
期待理由:安持老人陳巨來以篆刻見長,張大千、吳湖帆等書畫名家的印,很多出自陳巨來的手。也因此他和書畫界有深入的交往。這本「人物瑣憶」記錄的均為書畫名家如張大千、吳待秋、馮超然、周煉霞、龐左玉、陳小翠以及袁寒雲、冒效魯等。所談多為日常瑣碎事,以及彼時男女間的風流韻事。這組從1999年起在《萬象》連載的書畫掌故文章是近年讀到難得的好篇章。
熊培雲《自由在高處》
新星出版社 2011年1月
期待理由:年終的各類好書評選上,熊培雲的《重新發現社會》可以說是最大的贏家,獲獎可觀,只所以有這樣的好評率,可以見出其著作對當下社會的警醒與示。這本《自由在高處》是《重新發現社會》的續篇或重要的補充。旨在從個體角度探討身處轉型期的人們如何超越逆境,盤活自由,拓展生存,積極生活。自由與自救,是本書的方向與重點。自由在高處,這是一個仰望的方向,也是一個需要通過我們努力才能企及的方向。
章君榖《杜月笙傳》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11年1月
期待理由:杜月笙的傳記有很多,這部三大卷的《杜月笙傳》,是由作家章君榖經過詳細採錄杜月笙身邊門人、親屬、好友等口述的杜月笙生平行,多加背景資料的擴展和演繹,並經口授者們集體討論、認可而後的心血作品。被認為是有關杜月笙其人生平最權威、最完整的傳記。
除以上十本期待之書外,今年開初還有許多值得期待的好書,比如,沉寂多年的作家、音樂人劉索拉的新小說《迷戀·咒》,講述對生命的迷戀、對死亡的迷戀、對音樂的迷戀及對情愛的迷戀;民國報人喻血輪的《綺情樓雜記》,書中大量的民國八卦往事非常有趣;再有陳夏紅的《政法往事》,講述中國政法史上很多不為人知的往事。陳夏紅去年整理了江平的《沉浮與枯榮:八十自述》,獲得了很好的口碑,贏得很多媒體的年度好書。
好書讀不完,讓我們等待這些期待之書,展開一年的好書閱讀之旅吧。
[文 綠茶 北京傳媒工作者,書評人 編輯:黃靜 電郵:mpcentury@mingpao.com]
【明報專訊】不久前北京圖書訂貨會上,組委會組織書媒編輯、記者參與推薦「2011年媒體最期待的10本書」,我也被邀請推薦了自己眼中的年度十本好書。雖然最後公布的結果和我的期待十書只有四本重合,分別為:張鳴《辛亥:搖晃的中國》、賈平凹《古爐》、張大春《城邦暴力團》和蔡定劍《論道憲法》,但已經很高興媒體同仁能在這四本上和我達成共識。當時,只給主辦方列了書名,沒具體談為什麼期待。這裏,我想囉嗦一下,給香港的讀者朋友們談幾句我的期待理由。
張鳴《辛亥:搖晃的中國》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1年1月
期待理由:時間進入辛亥年,我們的閱讀生活將新增這一項。閱讀辛亥,是這一年我們很需要認真對待的事。張鳴用老辣筆法追蹤這場大變革所呈現的精彩歷史畫面,用歷史學家獨有的執著與認真,發掘歷史最深處的真相。辛亥百年,我們需要多角度呈現這段歷史給中國帶來的影響和留下的示,張鳴這本書開了個好頭,相信陸續有其他角度的辛亥之書,能豐富我們在辛亥閱讀上的全面需求。
賈平凹《古爐》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1年1月
期待理由:賈平凹的童年正好趕上文革,經歷過那段歲月的人,內心是渴望用自己的方式講述那段歷史的。這本回憶體小說,賈平凹開始用理性的文筆反思文革。在小說中,以自己熟悉的背景和故事,以燒製瓷器的村子的動盪為線索,讓我們看到一個個人的記憶、村子的記憶,也是一個國家的記憶。和他以往作品一樣,賈平凹的作品帶鄉土氣息,極具文學特性,這樣的文本呈現讓人對文學充滿敬意。
張大春《城邦暴力團》(上下)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年1月
期待理由:張大春進入內地讀者視野已經有幾年了,知名度也在穩步上升,但在我心中,《城邦暴力團》和張大春才是綑綁的,甚至我認為,只有《城邦暴力團》才最代表張大春在文學上給我的影響。各種宣傳說這是一本武俠小說,其實這樣的噱頭是有點偏離我的閱讀需求的。雖然我愛武俠,但在張大春的武俠中,我更喜歡張大春式的非武俠文本呈現,如詩詞、對聯、字謎、星相、武術、醫道、卦算等。當然,這本書沒有讓我失望。
陳丹青《笑談大先生》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1年1月
期待理由:大先生魯迅在中國被無數人解讀、研究和笑談,但陳丹青笑談魯迅卻引起了足夠多的關注,這也許是個意外,但其實也是正常。因為我們大多數情下,對魯迅的認識太主流了,太片面了,或者說太意識形態了,很少有人把他放平,用平視的眼光和笑談的方式呈現。陳丹青的這組文章都在媒體發表過,現在結集並有一篇新料,依然值得我們對之抱以閱讀期待。
蔡定劍 《論道憲法》
譯林出版社 2010年2月
期待理由:剛剛去世不久的蔡定劍先生,年底接受了很多媒體的致敬。他的作品《民主是一種現代生活》從被人忽視而受人關注,並成為很多媒體的年度十大好書之一。但蔡先生最重要的作品,卻在他去世之後才得以出版,就是這本《論道憲法》,這本書融合了他對憲政思想和學術脈絡的研究,能使我們加深對中國民主憲政發展的認識和理解。在皇家大飯店舉行的新書發布會現場,我們看到那麼多人,衝蔡先生這位不遺餘力踐行憲法的社會活動家而來,雖然他本人不能到現場。
慕容雪村《中國,少了一味藥》
中國和平出版社 2010年12月
期待理由:傳銷不算什麼新鮮事,每個中國人都聽過,但人們聽多了,見慣了,反而麻木了。而作家慕容雪村用自己的臥底實踐,開拓了一種文學介入現實的樣本。書中記錄了他臥底傳銷團伙23天的生活,真實再現了這個群體不一樣的生活和經歷。看這樣一本書,我們為這樣的現實悲哀,為這些個人悲哀,為這個社會悲哀,為中國人悲哀。
張典婉《太平輪一九四九》
三聯書店 即將出版
期待理由: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從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九年間,大批新移民踏上台灣的土地,加入了台灣新住民的行列。隨國共兩黨局勢緊張,原來每周定期往返上海與基隆之間的太平輪,就這樣成為人們從上海到台灣的逃難船。本書作者採訪了船難生還者、遺腹女、船公司員工後代等,六十多年過去,太平輪牽引的生死別離,有如記憶的拼圖,勾勒出大時代的故事。
陳巨來《安持人物瑣憶》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11年1月
期待理由:安持老人陳巨來以篆刻見長,張大千、吳湖帆等書畫名家的印,很多出自陳巨來的手。也因此他和書畫界有深入的交往。這本「人物瑣憶」記錄的均為書畫名家如張大千、吳待秋、馮超然、周煉霞、龐左玉、陳小翠以及袁寒雲、冒效魯等。所談多為日常瑣碎事,以及彼時男女間的風流韻事。這組從1999年起在《萬象》連載的書畫掌故文章是近年讀到難得的好篇章。
熊培雲《自由在高處》
新星出版社 2011年1月
期待理由:年終的各類好書評選上,熊培雲的《重新發現社會》可以說是最大的贏家,獲獎可觀,只所以有這樣的好評率,可以見出其著作對當下社會的警醒與示。這本《自由在高處》是《重新發現社會》的續篇或重要的補充。旨在從個體角度探討身處轉型期的人們如何超越逆境,盤活自由,拓展生存,積極生活。自由與自救,是本書的方向與重點。自由在高處,這是一個仰望的方向,也是一個需要通過我們努力才能企及的方向。
章君榖《杜月笙傳》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11年1月
期待理由:杜月笙的傳記有很多,這部三大卷的《杜月笙傳》,是由作家章君榖經過詳細採錄杜月笙身邊門人、親屬、好友等口述的杜月笙生平行,多加背景資料的擴展和演繹,並經口授者們集體討論、認可而後的心血作品。被認為是有關杜月笙其人生平最權威、最完整的傳記。
除以上十本期待之書外,今年開初還有許多值得期待的好書,比如,沉寂多年的作家、音樂人劉索拉的新小說《迷戀·咒》,講述對生命的迷戀、對死亡的迷戀、對音樂的迷戀及對情愛的迷戀;民國報人喻血輪的《綺情樓雜記》,書中大量的民國八卦往事非常有趣;再有陳夏紅的《政法往事》,講述中國政法史上很多不為人知的往事。陳夏紅去年整理了江平的《沉浮與枯榮:八十自述》,獲得了很好的口碑,贏得很多媒體的年度好書。
好書讀不完,讓我們等待這些期待之書,展開一年的好書閱讀之旅吧。
[文 綠茶 北京傳媒工作者,書評人 編輯:黃靜 電郵:mpcentury@mingpao.com]
3/02/2011
人文動線﹕《O-Pen》雜誌《大方》亮相
黃碧雲三萬字小說一次刊完
文章日期:2011年3月2日
【明報專訊】在電子閱讀時代,從網上移到了紙上,是懷一種怎樣的期待?這本騰空出世的雜誌書,有內地作家稱之為「中國的紐約客」。就連黃碧雲,多年來對在內地出版作品頗有「陌生的抗拒」,這次亦破例攜三萬字小說「北上」。
取名《O-pen》 三種含義
作家創辦刊物近年在內地屢見不鮮,韓寒、郭敬明、張悅然、許知遠等都一一揭竿而起。最近,安妮寶貝主編的雜誌書《大方》以「全球視野」為賣點,由香港作家馬家輝、內地學者止庵、台灣出版人葉美瑤、內地外國文學翻譯專家胡朗擔任編委。三月上旬才正式面世,目前徵訂已超過100萬冊。
馬家輝為《大方》取英文名《O-pen》有一舉三得的含義:「Oh! Pen!」是對用筆書寫的驚歎及讚美;「Open」有打開、開、歡迎、迎接的意思,透過筆墨創作把美妙的想像和自由的思想引進生命花園;同時也回應中文譯名「大方」及視界高遠之意。他更成功說服黃碧雲在《大方》創刊號發表作品,長達三萬字的小說會一次刊完,「內容和筆風上很有異國情調」。
《大方》以季刊形式推出,由安妮寶貝定調:是一本「暫時離開資訊、應景、熱鬧、時效話題」的雜誌書,「它挑選自有風格的作者、文字、圖片,有一定距離感」,「它推崇一種平實的、真誠的、清湛的、開放的思考方式」。
這五位編委風格迥異,將五個人的口味綜合,會不會變成一本大雜燴?止庵笑言,這正是雜誌日後取勝之道。追求「不同」之中求「相同」,體現「和而不同」的味道,不會成為某個人的私雜誌。他強調,雖然第一期出現了一批名家,但日後不會成「名人俱樂部」。
作品七八千字以上 配大量手繪圖
止庵說,去年五人在一次聚會中一拍即合,達成共識要做一本具有全球視野的文藝雜誌。「目前市面上的雜誌書至少有10本,基本上偏向某種門類,或更接近小圈子讀物,或有濃重個人色彩。《大方》將是一本綜合性很強的文藝雜誌,面向全球華人讀者,內容包括訪談、遊記、隨筆、小說、翻譯作品等,無國界、無文體限制,廣納海外及兩岸四地的精品。」他說,如今一些文學雜誌和報紙副刊界線模糊。《大方》不會選用一兩千字的文章,而是選用七八千字以上具有保存價值的作品,推廣「安安靜靜」的慢閱讀,不會盲目追逐熱門人物、熱門話題。
雜誌具體內容和封面將於上市前夕才披露,據說將有1920、1930年代的民國雜誌格調,出現大量手繪圖。「作者並不多,但組合比較有趣。」止庵透露,創刊號將推出周作人未發表過的作品《龍是什麼》。周作人1950年代投稿給香港左派報紙在北京的辦事處,但因「不合時宜」,最後不了了之。「當時的話語要求有政治色彩,這篇作品與時代不相符合 。但現在讀起來,卻是曠世佳作,作者廣博的才學,沒有其他在世作家能夠寫得出來這樣的水準。」
葉美瑤則透露,創刊號除了收錄村上春樹長訪談及張愛玲有關作品,台灣注入的內容是旅遊書作家郭正佩以圖片介紹村上春樹的創作源頭,呈現村上春樹青年時代流連的地方。日後會將張大春、龍應台等作家的最新文章或訪談介紹給內地讀者。
[文/趙桐]
文章日期:2011年3月2日
【明報專訊】在電子閱讀時代,從網上移到了紙上,是懷一種怎樣的期待?這本騰空出世的雜誌書,有內地作家稱之為「中國的紐約客」。就連黃碧雲,多年來對在內地出版作品頗有「陌生的抗拒」,這次亦破例攜三萬字小說「北上」。
取名《O-pen》 三種含義
作家創辦刊物近年在內地屢見不鮮,韓寒、郭敬明、張悅然、許知遠等都一一揭竿而起。最近,安妮寶貝主編的雜誌書《大方》以「全球視野」為賣點,由香港作家馬家輝、內地學者止庵、台灣出版人葉美瑤、內地外國文學翻譯專家胡朗擔任編委。三月上旬才正式面世,目前徵訂已超過100萬冊。
馬家輝為《大方》取英文名《O-pen》有一舉三得的含義:「Oh! Pen!」是對用筆書寫的驚歎及讚美;「Open」有打開、開、歡迎、迎接的意思,透過筆墨創作把美妙的想像和自由的思想引進生命花園;同時也回應中文譯名「大方」及視界高遠之意。他更成功說服黃碧雲在《大方》創刊號發表作品,長達三萬字的小說會一次刊完,「內容和筆風上很有異國情調」。
《大方》以季刊形式推出,由安妮寶貝定調:是一本「暫時離開資訊、應景、熱鬧、時效話題」的雜誌書,「它挑選自有風格的作者、文字、圖片,有一定距離感」,「它推崇一種平實的、真誠的、清湛的、開放的思考方式」。
這五位編委風格迥異,將五個人的口味綜合,會不會變成一本大雜燴?止庵笑言,這正是雜誌日後取勝之道。追求「不同」之中求「相同」,體現「和而不同」的味道,不會成為某個人的私雜誌。他強調,雖然第一期出現了一批名家,但日後不會成「名人俱樂部」。
作品七八千字以上 配大量手繪圖
止庵說,去年五人在一次聚會中一拍即合,達成共識要做一本具有全球視野的文藝雜誌。「目前市面上的雜誌書至少有10本,基本上偏向某種門類,或更接近小圈子讀物,或有濃重個人色彩。《大方》將是一本綜合性很強的文藝雜誌,面向全球華人讀者,內容包括訪談、遊記、隨筆、小說、翻譯作品等,無國界、無文體限制,廣納海外及兩岸四地的精品。」他說,如今一些文學雜誌和報紙副刊界線模糊。《大方》不會選用一兩千字的文章,而是選用七八千字以上具有保存價值的作品,推廣「安安靜靜」的慢閱讀,不會盲目追逐熱門人物、熱門話題。
雜誌具體內容和封面將於上市前夕才披露,據說將有1920、1930年代的民國雜誌格調,出現大量手繪圖。「作者並不多,但組合比較有趣。」止庵透露,創刊號將推出周作人未發表過的作品《龍是什麼》。周作人1950年代投稿給香港左派報紙在北京的辦事處,但因「不合時宜」,最後不了了之。「當時的話語要求有政治色彩,這篇作品與時代不相符合 。但現在讀起來,卻是曠世佳作,作者廣博的才學,沒有其他在世作家能夠寫得出來這樣的水準。」
葉美瑤則透露,創刊號除了收錄村上春樹長訪談及張愛玲有關作品,台灣注入的內容是旅遊書作家郭正佩以圖片介紹村上春樹的創作源頭,呈現村上春樹青年時代流連的地方。日後會將張大春、龍應台等作家的最新文章或訪談介紹給內地讀者。
[文/趙桐]
2/07/2011
Taiwan Bookfair 2011﹕一種蛾眉,何事傷心早?
文章日期:2011年2月7日
【明報專訊】編按:今年台北國際書展有鍾曉陽少作結集《春在綠蕪中》的發布,鍾氏與和創作路上結誼三十載的台灣作家朱天心聚首對談,和作家蘇偉貞也有一場剖析鍾氏的「台灣性」講座。世紀版今天轉載張大春為《春》書撰寫之推薦序,張氏道來鍾氏少作於今天的可讀性、文字間仍清晰可辨的情感刀鋒。
09年我在香港承某單位賞識,給了個相當沉重的嘉勉牌位,木座銅雕,上書「文學翹楚」四字。由於精神和實體上都擔當不起,便和曉陽打商量:「搭飛機帶這個太沉重,你給收罷?」換了任何一個別人,要不就會覺得我對頒獎單位輕忽失禮,要不就是對託付的朋友不夠意思。可是曉陽笑一口答應了,「文學翹楚」應該還在她家裏某處擱,此後我們即以「大翹」、「小翹」相呼,並透過電子郵件參詳舊體詩的寫作;當時距離我們初見面——也是唯一的一次見面——已經將近二十年了。
「少作強說愁」以外的重讀價值
經不得回頭計年的一回頭,發現曉陽這本《春在綠蕪中》更是將近三十年前的創作。我揣想那個年方十八的小女孩,對於整個世界充滿了易受驚恐的敏感,使《春在綠蕪中》的意義,要比一本尋常所謂「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少作有更值得重新閱讀、重新體會的價值。
這就要從曉陽心儀的作家說起。我也是直到近年才偶然得知,曉陽一向喜讀納蘭詞。
有清一代詞人,論者多推朱彝尊(1629-1709)與陳維崧(1625-1682)。較諸這兩位明末遺民詩人,納蘭性德(1655-1685)生年晚了將近一紀。陳維崧的《湖海樓詞》一千八百闋出入北宋骨力,規宏肆,天才橫出;朱氏的《曝書亭詞》六百闋則鎔鑄南宋風調,清空醇雅,氣格端蒼。無論創作的面貌如何,兩者都是多產而集大成的豪傑。
反觀納蘭的《飲水集》(原名《側帽集》),其總數與陶詩差不多,通共不過一、兩百篇,然而清中葉的楊蓉裳(芳燦)說得好:「然花閒逸格,原以少許勝人多許。」納蘭盛年不過三十而卒,然而以少作入詞史,與許多年登大耄的作者櫛鱗而論,卻絲毫不見遜色,這是因為他天才獨運於詞之一體的「源始」——捕捉生命中極度敏感的剎那。所以會心者自能體認:即便是「說愁」,也有「詩不能及、賦不能到,唯詞可以強說之」的門檻。
在《飲水集》裏,可以很清楚地辨認,納蘭性德較早年的創作幾乎都是小令。那些膾炙人口的巨製,如〈金縷曲〉、〈大酺〉、〈沁園春〉、〈木蘭花慢〉等等,都密集出現於這個早熟又早夭的生命晚期,且絕大部分都是與同代而年齡稍長的詩詞儕流——如顧貞觀(1637-1714)、姜宸英(1628-1699)等人——唱和而作,至於某些前代未見的「自度曲」詞牌(像是〈青山濕〉、〈湘靈鼓瑟〉等),也多出現在這個時期。然而,《飲水集》中引人復動人者,仍然是那些意象靈動跳脫、語言悽惻頑豔,而且說不準有甚麼深刻的滄桑感慨的青春之作。這一闋〈點絳脣〉是個典型的例子:
一種蛾眉,下弦不似初弦好。庾郎未老,何事傷心早。 素壁斜暉,竹影橫窗埽。空房悄,鳥欲曉,又下西樓了。
曉陽在青春年少的時後為我們留下了《春在綠蕪中》,一如納蘭性德留下了〈點絳脣〉式的自問:「庾郎未老,何事傷心早?」老成人不會這樣問;老成人只會逞仗其橫秋老氣,嗤笑青春無事,耽溺哀愁,卻忘記那樣的「強說」,恰是尚未被江湖人事磨老、磨鈍、磨圓、磨滑的一顆心,隨時接受也發散感動。用這種感動之心看人,便會發現平凡人出塵的神采。
比方說,曉陽寫一個近乎是絕了交的朋友,看來彼此無事,「被傷了心」也沒有可以名狀的恩怨,但是寥寥千把字卻道盡了一種因無謂而透見無情的失望,其溫潤如玉,卻犀利如刀。
再比方說,她寫千里迢迢跨海來台,初見「三三」的作者們,多少錯雜凌亂易愁善感的心緒,只因為一曲笛樂沒能吹得如意,居然笛子也扔了、淚也落了,還憑空生出「真的我根本不是他們世界裏的人,不知打哪兒跑出來附庸風雅的,恨不得立刻收拾行裝回家做俗人去。」的感觸。
對老師、阿姨,對年事稍長的姊姊和大表哥,甚至對年紀相彷彿而只見了一兩面的朋友,曉陽的孺慕之情也澎湃不已,這樣自然而然、不擇地皆可出的孺慕之情,大概會讓許多人有「恍如隔世」之感,在今日,這情感的確不常見。讀這樣的文字,總讓我想起朱熹的弟子、著有《北溪字義》的南宋理學家陳淳曾經說過的一段話:「所謂敬者無他,只是此敬常存在這裏,不走作,不散慢,常恁地惺惺,便是敬。」
「惺惺」在此非但沒有作態之義,究其本解言之,反而是清醒、穎悟、靈動透澈的尊重。陳淳的這段話恰恰也解釋了曉陽年少的善感有一種深摯的內涵,一旦有了這一層體會,當我們再回頭追問:「庾郎未老,何事傷心早?」時,答案就很明朗了,由於孺慕之情總在生命的差距之上顯現,有時是歲月,有時是空間,即使是至親之人,也要畢現某種命中注定的陌生和隔閡。而當曉陽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已經洞察了這一點,於是她在〈細說〉中這樣描寫無意間看見老師和同學們笑鬧的情景:
他背後不遠處有一扇窗戶,白雪似的光芒從那裏照射進來,因此辨不清他們的衣色面貌,只見一條條潑墨潑在那片眩木的白光中,潑出幾條鬼影來,有夢境裏才有的神光離合。那些小女孩宛如一群快樂的小鬼魅。他幽幽影影地獨立中央,外面遍天遍地都是地老天荒。
「腦髓冰涼如折疊的刀鋒」
我瞪視眼前雪白的習作紙,身體內一股汨汨的寒冷,腦髓冰涼如折疊的刀鋒。
我們是多麼孤獨。
讀者容或應該非常緩慢地咀嚼曉陽的文字如何迎接這樣的孤獨,如何應對這樣的孤獨,如何貫串這樣的孤獨。有一段盪氣迴腸的情景,堪為曉陽孺慕的神韻作最鮮明的註腳。在〈明月何皎皎〉的文末,她寫萍水相逢的「明明」夜間前來送行:
她拿出手電筒照路。黑暗中她仍勾我的手指,很緊的要你答應她一些什麼的樣子。一圈黃光照出許多砂石泥土,兩雙腳營營追,卻怎麼都追不上。
一種蛾眉,下弦不似初弦好,因為我們從來追不上已經失去的青春。
■書名:《春在綠蕪中》
作者:鍾曉陽
出版:新經典-高宸書版
[文/張大春 編輯/黃靜]
【明報專訊】編按:今年台北國際書展有鍾曉陽少作結集《春在綠蕪中》的發布,鍾氏與和創作路上結誼三十載的台灣作家朱天心聚首對談,和作家蘇偉貞也有一場剖析鍾氏的「台灣性」講座。世紀版今天轉載張大春為《春》書撰寫之推薦序,張氏道來鍾氏少作於今天的可讀性、文字間仍清晰可辨的情感刀鋒。
09年我在香港承某單位賞識,給了個相當沉重的嘉勉牌位,木座銅雕,上書「文學翹楚」四字。由於精神和實體上都擔當不起,便和曉陽打商量:「搭飛機帶這個太沉重,你給收罷?」換了任何一個別人,要不就會覺得我對頒獎單位輕忽失禮,要不就是對託付的朋友不夠意思。可是曉陽笑一口答應了,「文學翹楚」應該還在她家裏某處擱,此後我們即以「大翹」、「小翹」相呼,並透過電子郵件參詳舊體詩的寫作;當時距離我們初見面——也是唯一的一次見面——已經將近二十年了。
「少作強說愁」以外的重讀價值
經不得回頭計年的一回頭,發現曉陽這本《春在綠蕪中》更是將近三十年前的創作。我揣想那個年方十八的小女孩,對於整個世界充滿了易受驚恐的敏感,使《春在綠蕪中》的意義,要比一本尋常所謂「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少作有更值得重新閱讀、重新體會的價值。
這就要從曉陽心儀的作家說起。我也是直到近年才偶然得知,曉陽一向喜讀納蘭詞。
有清一代詞人,論者多推朱彝尊(1629-1709)與陳維崧(1625-1682)。較諸這兩位明末遺民詩人,納蘭性德(1655-1685)生年晚了將近一紀。陳維崧的《湖海樓詞》一千八百闋出入北宋骨力,規宏肆,天才橫出;朱氏的《曝書亭詞》六百闋則鎔鑄南宋風調,清空醇雅,氣格端蒼。無論創作的面貌如何,兩者都是多產而集大成的豪傑。
反觀納蘭的《飲水集》(原名《側帽集》),其總數與陶詩差不多,通共不過一、兩百篇,然而清中葉的楊蓉裳(芳燦)說得好:「然花閒逸格,原以少許勝人多許。」納蘭盛年不過三十而卒,然而以少作入詞史,與許多年登大耄的作者櫛鱗而論,卻絲毫不見遜色,這是因為他天才獨運於詞之一體的「源始」——捕捉生命中極度敏感的剎那。所以會心者自能體認:即便是「說愁」,也有「詩不能及、賦不能到,唯詞可以強說之」的門檻。
在《飲水集》裏,可以很清楚地辨認,納蘭性德較早年的創作幾乎都是小令。那些膾炙人口的巨製,如〈金縷曲〉、〈大酺〉、〈沁園春〉、〈木蘭花慢〉等等,都密集出現於這個早熟又早夭的生命晚期,且絕大部分都是與同代而年齡稍長的詩詞儕流——如顧貞觀(1637-1714)、姜宸英(1628-1699)等人——唱和而作,至於某些前代未見的「自度曲」詞牌(像是〈青山濕〉、〈湘靈鼓瑟〉等),也多出現在這個時期。然而,《飲水集》中引人復動人者,仍然是那些意象靈動跳脫、語言悽惻頑豔,而且說不準有甚麼深刻的滄桑感慨的青春之作。這一闋〈點絳脣〉是個典型的例子:
一種蛾眉,下弦不似初弦好。庾郎未老,何事傷心早。 素壁斜暉,竹影橫窗埽。空房悄,鳥欲曉,又下西樓了。
曉陽在青春年少的時後為我們留下了《春在綠蕪中》,一如納蘭性德留下了〈點絳脣〉式的自問:「庾郎未老,何事傷心早?」老成人不會這樣問;老成人只會逞仗其橫秋老氣,嗤笑青春無事,耽溺哀愁,卻忘記那樣的「強說」,恰是尚未被江湖人事磨老、磨鈍、磨圓、磨滑的一顆心,隨時接受也發散感動。用這種感動之心看人,便會發現平凡人出塵的神采。
比方說,曉陽寫一個近乎是絕了交的朋友,看來彼此無事,「被傷了心」也沒有可以名狀的恩怨,但是寥寥千把字卻道盡了一種因無謂而透見無情的失望,其溫潤如玉,卻犀利如刀。
再比方說,她寫千里迢迢跨海來台,初見「三三」的作者們,多少錯雜凌亂易愁善感的心緒,只因為一曲笛樂沒能吹得如意,居然笛子也扔了、淚也落了,還憑空生出「真的我根本不是他們世界裏的人,不知打哪兒跑出來附庸風雅的,恨不得立刻收拾行裝回家做俗人去。」的感觸。
對老師、阿姨,對年事稍長的姊姊和大表哥,甚至對年紀相彷彿而只見了一兩面的朋友,曉陽的孺慕之情也澎湃不已,這樣自然而然、不擇地皆可出的孺慕之情,大概會讓許多人有「恍如隔世」之感,在今日,這情感的確不常見。讀這樣的文字,總讓我想起朱熹的弟子、著有《北溪字義》的南宋理學家陳淳曾經說過的一段話:「所謂敬者無他,只是此敬常存在這裏,不走作,不散慢,常恁地惺惺,便是敬。」
「惺惺」在此非但沒有作態之義,究其本解言之,反而是清醒、穎悟、靈動透澈的尊重。陳淳的這段話恰恰也解釋了曉陽年少的善感有一種深摯的內涵,一旦有了這一層體會,當我們再回頭追問:「庾郎未老,何事傷心早?」時,答案就很明朗了,由於孺慕之情總在生命的差距之上顯現,有時是歲月,有時是空間,即使是至親之人,也要畢現某種命中注定的陌生和隔閡。而當曉陽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已經洞察了這一點,於是她在〈細說〉中這樣描寫無意間看見老師和同學們笑鬧的情景:
他背後不遠處有一扇窗戶,白雪似的光芒從那裏照射進來,因此辨不清他們的衣色面貌,只見一條條潑墨潑在那片眩木的白光中,潑出幾條鬼影來,有夢境裏才有的神光離合。那些小女孩宛如一群快樂的小鬼魅。他幽幽影影地獨立中央,外面遍天遍地都是地老天荒。
「腦髓冰涼如折疊的刀鋒」
我瞪視眼前雪白的習作紙,身體內一股汨汨的寒冷,腦髓冰涼如折疊的刀鋒。
我們是多麼孤獨。
讀者容或應該非常緩慢地咀嚼曉陽的文字如何迎接這樣的孤獨,如何應對這樣的孤獨,如何貫串這樣的孤獨。有一段盪氣迴腸的情景,堪為曉陽孺慕的神韻作最鮮明的註腳。在〈明月何皎皎〉的文末,她寫萍水相逢的「明明」夜間前來送行:
她拿出手電筒照路。黑暗中她仍勾我的手指,很緊的要你答應她一些什麼的樣子。一圈黃光照出許多砂石泥土,兩雙腳營營追,卻怎麼都追不上。
一種蛾眉,下弦不似初弦好,因為我們從來追不上已經失去的青春。
■書名:《春在綠蕪中》
作者:鍾曉陽
出版:新經典-高宸書版
[文/張大春 編輯/黃靜]
1/07/2011
12/01/2010
11/29/2010
鍾芳玲與香港古書展
有馬克思簽名的書
文章日期:2010年11月28日
【明報專訊】「香港國際古書展」又登場了,這是第四屆,不可不看。
時間是十二月三至五日,地點是香港的太古廣場會議中心,名為古書展,當然有古書,但所謂「古」,不一定專指動輒有三五百年歷史的珍本史冊,而亦包含具備特殊文化意義的舊書,譬如說,一本有馬克思親筆簽題的《資本論》便是了。
這本《資本論》是第一卷首版,乃馬克思生前出版的唯一一本《資本論》,當年只印了一千本,極罕有;更罕有的是,馬克思於目錄頁左方寫了一句「To Proefssor E. S. Beesly Lond. 18 Sept. 1867. Karl Marx」,查考這個日子是書本出版後的第四天,推斷應是馬克思從出版商手裡取得書本後,立即簽名送給好朋友。
跟書商朋友聊天時談及此事,對方伸了一下舌頭,笑道,這本書目前估價約值,五百萬港幣,相信沒幾個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學者買得起。我聽後聳肩回應,太便宜了!太便宜了!如果把此書推出市場拍賣,早已大國崛起的中國今天既然仍是社會主義國家,而且又是社會主義國家中的大哥大,理應展示一下手腕和氣魄,派人用四千五百萬港幣的天價買U,算是給老祖宗馬克思做做面子!
書商朋友點頭同意,並答應下回去北京,若有機會見到中央文化部高官,必向他反映一下意見,且看我這建議未來會否成為事實。
說回古書展。是次展出的珍貴書籍尚有狄更斯的《Nicholas Nickleby》,初版於1839年,目錄頁同樣有作者簽名,「To J.P. Harley Esquire. From his faithfully, Charles Dickens」,估價約值一百五十萬港幣;亦有初版於1953年的占士邦小說系列首冊《皇家賭場》,硬皮精裝,年代雖近,卻仍估值卅萬港幣……現場除了展書,當然也賣書,港幣英鎊人民幣,只要是真鈔,什麼都收。
前三屆的古書展我皆出席參觀,前兩年還帶著小女孩往看童書,有一本首版《魔戒王》,扉頁上有作者J. R. R. Tolkien的親筆簽名,小女孩瞪大眼睛,看得幾乎流口水了。我感受最深刻的是那位英國書商不厭其煩地對小女孩解說書本歷史和文學典故,言談親切如她的老祖父,絕不像華人書商般當知道對方根本不是買家便即板起面孔、嘴臉冰冷。
書本的世界本應溫暖,賣書和藏書的人,別忘此理。
***********
米高積遜光顧的書店
文章日期:2010年11月29日
【明報專訊】古書展是第四屆了,前三屆都見到鍾芳玲的身影,她都有參與策劃及宣傳工作,每年見到她,都聽她喊累,說不做了不做了,整整喊了三年,但又年年出現,直到這回真的好像消失了。
喜歡閱讀的人必對鍾芳玲的名字和書本熟悉。台灣女子,長居美國,對尋訪古書舊書以及書店書人極感興趣,這個「極感」已經到了接近病態程度,幾乎每到地球上任何角落都以探訪書店為樂,並且不止於看,更要問,硬要跟書店主人交朋友,訪談啦拍照啦,然後寫文章,把書店故事介紹給華文讀者。她結集過《書店風景》和《書天堂》,所有愛書人的書架上必有一冊,最近又在台灣「遠景」出版了《書店傳奇》,厚厚三百頁彩圖美文,繼續詳介大小書店的前世今生。
我當然搶先讀了,讀完如在廿多間或奇特或豪華或仍然營業或已經倒閉了的書店逛了一趟,店主是鍾芳玲的朋友,卻也彷彿變成我的朋友,因為作者把他們的故事說得動聽,讀過便如親耳聽店主說過,遙遠的熟悉感,源於文字之功。
僅是舊金山的麥當勞書店便令我難忘。我也曾對該店好奇,因為十多年前在舊金山住了幾天,跟鍾芳玲一樣,在旅遊資訊中心取得了該店的宣傳單,乍看店名還以為是漢堡快餐店的連鎖文化企業,但見單張上印著「A Dirty, Pooly—Lit Place for Books」,意指「一個骯髒昏暗的書地」,便知道不可能跟向來強調歡樂光明的快餐店有關,心理冒起懸念,很想去看看,後因事忙,沒去,如今讀了《書店傳奇》始知那是位於貧民區的一間小店,有七八十年歷史了,店主本來喜好音樂,但承繼了父業,只好改行坐在店內從早到晚跟數以萬計的舊紙故書打交道,偶爾才對著顧客彈琴唱歌,自娛娛人。該店亂死了也髒死了,鍾芳玲說,書內的照片亦顯示這是事實,但米高積遜於八十年代也來過光顧,荷李活片商也常派人來此尋找舊書以搜集懷舊電影的歷史材料。店有店路,小眾是福。
然而該店已關門。幸好在鍾芳玲的書內留下傳奇,活在紙上,如此很好。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文章日期:2010年11月28日
【明報專訊】「香港國際古書展」又登場了,這是第四屆,不可不看。
時間是十二月三至五日,地點是香港的太古廣場會議中心,名為古書展,當然有古書,但所謂「古」,不一定專指動輒有三五百年歷史的珍本史冊,而亦包含具備特殊文化意義的舊書,譬如說,一本有馬克思親筆簽題的《資本論》便是了。
這本《資本論》是第一卷首版,乃馬克思生前出版的唯一一本《資本論》,當年只印了一千本,極罕有;更罕有的是,馬克思於目錄頁左方寫了一句「To Proefssor E. S. Beesly Lond. 18 Sept. 1867. Karl Marx」,查考這個日子是書本出版後的第四天,推斷應是馬克思從出版商手裡取得書本後,立即簽名送給好朋友。
跟書商朋友聊天時談及此事,對方伸了一下舌頭,笑道,這本書目前估價約值,五百萬港幣,相信沒幾個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學者買得起。我聽後聳肩回應,太便宜了!太便宜了!如果把此書推出市場拍賣,早已大國崛起的中國今天既然仍是社會主義國家,而且又是社會主義國家中的大哥大,理應展示一下手腕和氣魄,派人用四千五百萬港幣的天價買U,算是給老祖宗馬克思做做面子!
書商朋友點頭同意,並答應下回去北京,若有機會見到中央文化部高官,必向他反映一下意見,且看我這建議未來會否成為事實。
說回古書展。是次展出的珍貴書籍尚有狄更斯的《Nicholas Nickleby》,初版於1839年,目錄頁同樣有作者簽名,「To J.P. Harley Esquire. From his faithfully, Charles Dickens」,估價約值一百五十萬港幣;亦有初版於1953年的占士邦小說系列首冊《皇家賭場》,硬皮精裝,年代雖近,卻仍估值卅萬港幣……現場除了展書,當然也賣書,港幣英鎊人民幣,只要是真鈔,什麼都收。
前三屆的古書展我皆出席參觀,前兩年還帶著小女孩往看童書,有一本首版《魔戒王》,扉頁上有作者J. R. R. Tolkien的親筆簽名,小女孩瞪大眼睛,看得幾乎流口水了。我感受最深刻的是那位英國書商不厭其煩地對小女孩解說書本歷史和文學典故,言談親切如她的老祖父,絕不像華人書商般當知道對方根本不是買家便即板起面孔、嘴臉冰冷。
書本的世界本應溫暖,賣書和藏書的人,別忘此理。
***********
米高積遜光顧的書店
文章日期:2010年11月29日
【明報專訊】古書展是第四屆了,前三屆都見到鍾芳玲的身影,她都有參與策劃及宣傳工作,每年見到她,都聽她喊累,說不做了不做了,整整喊了三年,但又年年出現,直到這回真的好像消失了。
喜歡閱讀的人必對鍾芳玲的名字和書本熟悉。台灣女子,長居美國,對尋訪古書舊書以及書店書人極感興趣,這個「極感」已經到了接近病態程度,幾乎每到地球上任何角落都以探訪書店為樂,並且不止於看,更要問,硬要跟書店主人交朋友,訪談啦拍照啦,然後寫文章,把書店故事介紹給華文讀者。她結集過《書店風景》和《書天堂》,所有愛書人的書架上必有一冊,最近又在台灣「遠景」出版了《書店傳奇》,厚厚三百頁彩圖美文,繼續詳介大小書店的前世今生。
我當然搶先讀了,讀完如在廿多間或奇特或豪華或仍然營業或已經倒閉了的書店逛了一趟,店主是鍾芳玲的朋友,卻也彷彿變成我的朋友,因為作者把他們的故事說得動聽,讀過便如親耳聽店主說過,遙遠的熟悉感,源於文字之功。
僅是舊金山的麥當勞書店便令我難忘。我也曾對該店好奇,因為十多年前在舊金山住了幾天,跟鍾芳玲一樣,在旅遊資訊中心取得了該店的宣傳單,乍看店名還以為是漢堡快餐店的連鎖文化企業,但見單張上印著「A Dirty, Pooly—Lit Place for Books」,意指「一個骯髒昏暗的書地」,便知道不可能跟向來強調歡樂光明的快餐店有關,心理冒起懸念,很想去看看,後因事忙,沒去,如今讀了《書店傳奇》始知那是位於貧民區的一間小店,有七八十年歷史了,店主本來喜好音樂,但承繼了父業,只好改行坐在店內從早到晚跟數以萬計的舊紙故書打交道,偶爾才對著顧客彈琴唱歌,自娛娛人。該店亂死了也髒死了,鍾芳玲說,書內的照片亦顯示這是事實,但米高積遜於八十年代也來過光顧,荷李活片商也常派人來此尋找舊書以搜集懷舊電影的歷史材料。店有店路,小眾是福。
然而該店已關門。幸好在鍾芳玲的書內留下傳奇,活在紙上,如此很好。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10/27/2010
向《SOHO小報》道別
感謝《SOHO小報》一直以來的饋贈,從海南——香港——海南,難得如此長情。
薄薄的一冊,精緻的創意,犀利的筆鋒,是每個月的一份“心靈雞湯”(儘管這個詞很俗,用在小報卻很貼)。很多不謀面的朋友,因了小報上的字,互相取暖。
我一直不喜歡網絡閱讀,儘管很方便、快捷、環保。還是喜歡對紙張的撫摸,看到在紙上落實下的創意,實實在在的名字。更溫暖。
靜候《小報》如舒立早先的《財經》,把小女子框入又一個虛擬的圈子吧。
很無語。
1《SOHO小報》之死 不能說的秘密
文章日期:2010年10月27日
【明報專訊】大陸房地產商SOHO中國內部刊物《SOHO小報》近日宣布停刊,雖只是一份企業內刊,但因其品味不俗且對文化議題的關注,九年下來積累了不少讀者,其猝死引發了廣泛「哀悼」和討論。
《SOHO小報》有很多知名人士對金融、藝術的思考,共辦了九年共一百一十九期,有三百多位作者,每期約印刷兩萬五千冊,六千分贈業主,三千寄給媒體,餘贈源源不絕的索閱者。幾天前,SOHO中國高級副總裁、該刊主編許洋發微博稱,《SOHO小報》本期主題是「回到常識」,向全體讀者告別謝幕。「在這個熱中談論成功、財富和時尚的年代,《SOHO小報》安靜並執著地走完了它的路。」
許洋的微博在網上被大量轉發和評論,不少人在詢問原因,許洋曾表示,停刊有些原因,但是現在還不是說出來的時候。當記者向許洋追問當中緣由,他回覆說:「還是不採訪的好,希望理解。」
「死得很突然,我們很黯然。 雖為內刊,但九年間儼然已成當代濟世者思想前沿陣地」。
「也許是作為一本內刊沒有刊號,發行量有點大受到有關部門的關注了吧」。
「現在停刊的原因可以肯定是觸碰到我國新聞出版的紅線了」。
雖然只是份企業刊物,但卻引發了其他企業內部刊物的憂慮。有傳停刊與近期整頓行業企業內刊有關。經濟壓力是停刊其中一個「熱門理由」。有讀者猜測,「一年下來要花四五百萬元。《SOHO小報》已經掙夠了名氣, 五百萬花哪裏不行?」 然而潘石屹還缺辦刊物這點錢嗎?
總之,讀者以及網友都想知道:《SOHO小報》因何而死?
宣布停刊之後,安妮寶貝在微博上說:「很少給雜誌寫稿子,在小報上卻寫過不少。李楠上次邀請去聚會,因為旅行未成行,原來已是為了告別的聚會。是立意篤定的一本雜誌。如今停刊。紀念。」雜誌員工李楠則回應安妮寶貝說,「我還在尋求新的渠道和方式將內容延續下去」。
曾為該刊撰寫過文章的朱偉對《SOHO小報》停刊而遺憾,認為「它從某種程度已經成為了一本新知識分子雜誌,既能包容知識分子的各種類型,又有相對比較突出的、不斷在發出的較響亮的聲音。它是一個文化貢獻,還是努力把它辦下去吧」。
有網友問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小報死亡原因 ,得到這樣的回覆:「今天隨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大家交流的方式更多了,更快捷了,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把《SOHO小報》朋友的圈子做得更大,思想交流得更及時暢通,產生更多靈感,一定要依賴先進的技術和互聯網。」轉戰新媒體,一下子又成為另一個熱議原因。
[文/趙桐]
薄薄的一冊,精緻的創意,犀利的筆鋒,是每個月的一份“心靈雞湯”(儘管這個詞很俗,用在小報卻很貼)。很多不謀面的朋友,因了小報上的字,互相取暖。
我一直不喜歡網絡閱讀,儘管很方便、快捷、環保。還是喜歡對紙張的撫摸,看到在紙上落實下的創意,實實在在的名字。更溫暖。
靜候《小報》如舒立早先的《財經》,把小女子框入又一個虛擬的圈子吧。
很無語。
1《SOHO小報》之死 不能說的秘密
文章日期:2010年10月27日
【明報專訊】大陸房地產商SOHO中國內部刊物《SOHO小報》近日宣布停刊,雖只是一份企業內刊,但因其品味不俗且對文化議題的關注,九年下來積累了不少讀者,其猝死引發了廣泛「哀悼」和討論。
《SOHO小報》有很多知名人士對金融、藝術的思考,共辦了九年共一百一十九期,有三百多位作者,每期約印刷兩萬五千冊,六千分贈業主,三千寄給媒體,餘贈源源不絕的索閱者。幾天前,SOHO中國高級副總裁、該刊主編許洋發微博稱,《SOHO小報》本期主題是「回到常識」,向全體讀者告別謝幕。「在這個熱中談論成功、財富和時尚的年代,《SOHO小報》安靜並執著地走完了它的路。」
許洋的微博在網上被大量轉發和評論,不少人在詢問原因,許洋曾表示,停刊有些原因,但是現在還不是說出來的時候。當記者向許洋追問當中緣由,他回覆說:「還是不採訪的好,希望理解。」
「死得很突然,我們很黯然。 雖為內刊,但九年間儼然已成當代濟世者思想前沿陣地」。
「也許是作為一本內刊沒有刊號,發行量有點大受到有關部門的關注了吧」。
「現在停刊的原因可以肯定是觸碰到我國新聞出版的紅線了」。
雖然只是份企業刊物,但卻引發了其他企業內部刊物的憂慮。有傳停刊與近期整頓行業企業內刊有關。經濟壓力是停刊其中一個「熱門理由」。有讀者猜測,「一年下來要花四五百萬元。《SOHO小報》已經掙夠了名氣, 五百萬花哪裏不行?」 然而潘石屹還缺辦刊物這點錢嗎?
總之,讀者以及網友都想知道:《SOHO小報》因何而死?
宣布停刊之後,安妮寶貝在微博上說:「很少給雜誌寫稿子,在小報上卻寫過不少。李楠上次邀請去聚會,因為旅行未成行,原來已是為了告別的聚會。是立意篤定的一本雜誌。如今停刊。紀念。」雜誌員工李楠則回應安妮寶貝說,「我還在尋求新的渠道和方式將內容延續下去」。
曾為該刊撰寫過文章的朱偉對《SOHO小報》停刊而遺憾,認為「它從某種程度已經成為了一本新知識分子雜誌,既能包容知識分子的各種類型,又有相對比較突出的、不斷在發出的較響亮的聲音。它是一個文化貢獻,還是努力把它辦下去吧」。
有網友問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小報死亡原因 ,得到這樣的回覆:「今天隨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大家交流的方式更多了,更快捷了,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把《SOHO小報》朋友的圈子做得更大,思想交流得更及時暢通,產生更多靈感,一定要依賴先進的技術和互聯網。」轉戰新媒體,一下子又成為另一個熱議原因。
[文/趙桐]
10/24/2010
是略薩,不是Mario Vargas Llosa
文章日期:2010年10月24日
【明報專訊】去屆諾貝爾文學獎揭曉,我的朋友如夢初醒,訕訕打聽:Herta Mller是誰?今屆可不同了,在facebook剛貼出消息── like。
對我來說,今屆得主是略薩,不是什麼尤薩,甚至也不是Mario Vargas Llosa——是的,我對他的印象是跟內地譯本分不開的,就像死忠的叮噹迷絕對不會接受多啦A夢。早在1990年代中期,內地的時代文藝出版社就開始大規模譯介略薩(台灣至今只零零星星地出版了幾本),那些如彩珠迸裂的華麗巨構,在我的回憶裏通通是黯淡、粗糙的黃:那是當年常用的劣質紙色。
各大報章連日鳥瞰略薩的文學版圖,漫遊者如我卻不免好奇:大家從哪裏出發?我的朋友大多從西西開始。在《像我這樣的一個讀者》和《傳聲筒》裏,西西介紹了略薩的《胡利亞姨媽與劇作家》和《潘達雷昂上尉與勞軍女郎》,還有多篇拉丁美洲小說,因此我對略薩的聯想詞總是卡爾維諾、馬爾克斯、博赫斯……其中《潘達雷昂上尉與勞軍女郎》的故事尤其令人捧腹:憨直盡責的軍官獲「升調」為勞軍女郎的統領,起初滿肚委屈(由於是秘密任務,他不得穿上軍服上班,甚至須向家人謊稱自己在當間諜),後來敬業樂業,還雄心壯志地擴充規模,要求成立支隊……事情終於一發不可收拾。對於一個懵懂少年來說,這種荒誕中帶點色素的小說無疑是誘人的。
生活與文學 人體與寄生蟲
故事以外,《潘達雷昂上尉與勞軍女郎》的形式實驗也令我驚歎:各式各樣的文體(軍務報告、私人信件、電台廣播、報章新聞……)拼湊一處,鑲嵌出立體派畫作般的效果。更特別的是,略薩把不同時地的對白串起,令故事節奏大大濃縮——那好比一齣奇特的廣播劇,從第一句對白到第二句對白,人物、場景通通換掉,中間甚至沒有過場音樂略作區隔!我初讀時給搞得頭昏腦漲(儘管它還不及《百年孤寂》的人物巨網那麼令人絕望),但難關也意味樂趣:巍峨高峰總令仰望者蠢蠢欲動。
我念大學的時候,寫作的朋友大多會看略薩的《中國套盒》(台譯《給青年小說家的信》)。薄薄的小書,談的卻是長篇小說的寫作方法:風格、敘述者與敘述空間、時間、套盒式結構……說實話,讀後真去寫長篇小說的有幾個?比諸學院的敘事學,這書的意見也未必特別全面、精闢,但其宗教感卻令我當時深感震動。略薩將生活與文學的關係比喻為人體與寄生蟲:「現在我生活中的一切,都不是為我自己生活,而是為我腸胃裏這個生物,我只不過是它的一個奴隸而已。」這與其說是悲嘆,不如說是幸福的禱告。
以前讀略薩的小說,我對他的抗爭精神幾乎視而不見,儘管他明明一再在自述裏提及抗爭,小說也經常對現實旁敲側擊。然而,對遠方者如我,那些現實的陰影讀來更像是想像的流瀉──這大概是讀翻譯小說的局限:沒有翻譯者能把小說背後的現實世界一併翻譯過來。如果閱讀是為了成為他者,那麼,我根本算不上讀過略薩。該開始第一本了,此刻。
[文/陳子謙]
【明報專訊】去屆諾貝爾文學獎揭曉,我的朋友如夢初醒,訕訕打聽:Herta Mller是誰?今屆可不同了,在facebook剛貼出消息── like。
對我來說,今屆得主是略薩,不是什麼尤薩,甚至也不是Mario Vargas Llosa——是的,我對他的印象是跟內地譯本分不開的,就像死忠的叮噹迷絕對不會接受多啦A夢。早在1990年代中期,內地的時代文藝出版社就開始大規模譯介略薩(台灣至今只零零星星地出版了幾本),那些如彩珠迸裂的華麗巨構,在我的回憶裏通通是黯淡、粗糙的黃:那是當年常用的劣質紙色。
各大報章連日鳥瞰略薩的文學版圖,漫遊者如我卻不免好奇:大家從哪裏出發?我的朋友大多從西西開始。在《像我這樣的一個讀者》和《傳聲筒》裏,西西介紹了略薩的《胡利亞姨媽與劇作家》和《潘達雷昂上尉與勞軍女郎》,還有多篇拉丁美洲小說,因此我對略薩的聯想詞總是卡爾維諾、馬爾克斯、博赫斯……其中《潘達雷昂上尉與勞軍女郎》的故事尤其令人捧腹:憨直盡責的軍官獲「升調」為勞軍女郎的統領,起初滿肚委屈(由於是秘密任務,他不得穿上軍服上班,甚至須向家人謊稱自己在當間諜),後來敬業樂業,還雄心壯志地擴充規模,要求成立支隊……事情終於一發不可收拾。對於一個懵懂少年來說,這種荒誕中帶點色素的小說無疑是誘人的。
生活與文學 人體與寄生蟲
故事以外,《潘達雷昂上尉與勞軍女郎》的形式實驗也令我驚歎:各式各樣的文體(軍務報告、私人信件、電台廣播、報章新聞……)拼湊一處,鑲嵌出立體派畫作般的效果。更特別的是,略薩把不同時地的對白串起,令故事節奏大大濃縮——那好比一齣奇特的廣播劇,從第一句對白到第二句對白,人物、場景通通換掉,中間甚至沒有過場音樂略作區隔!我初讀時給搞得頭昏腦漲(儘管它還不及《百年孤寂》的人物巨網那麼令人絕望),但難關也意味樂趣:巍峨高峰總令仰望者蠢蠢欲動。
我念大學的時候,寫作的朋友大多會看略薩的《中國套盒》(台譯《給青年小說家的信》)。薄薄的小書,談的卻是長篇小說的寫作方法:風格、敘述者與敘述空間、時間、套盒式結構……說實話,讀後真去寫長篇小說的有幾個?比諸學院的敘事學,這書的意見也未必特別全面、精闢,但其宗教感卻令我當時深感震動。略薩將生活與文學的關係比喻為人體與寄生蟲:「現在我生活中的一切,都不是為我自己生活,而是為我腸胃裏這個生物,我只不過是它的一個奴隸而已。」這與其說是悲嘆,不如說是幸福的禱告。
以前讀略薩的小說,我對他的抗爭精神幾乎視而不見,儘管他明明一再在自述裏提及抗爭,小說也經常對現實旁敲側擊。然而,對遠方者如我,那些現實的陰影讀來更像是想像的流瀉──這大概是讀翻譯小說的局限:沒有翻譯者能把小說背後的現實世界一併翻譯過來。如果閱讀是為了成為他者,那麼,我根本算不上讀過略薩。該開始第一本了,此刻。
[文/陳子謙]
9/30/2010
2010秋冬好活動﹕浸大.張愛玲學術研討會
文章日期:2010年9月29日
【明報專訊】今明兩天,浸會大學將舉辦「張愛玲誕辰九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到來自美、英、日、韓、中、台、新、馬、澳門和本港等七十多位國際學者參與,規模空前。
今日上午香港浸會大學 逸夫行政樓舉行的開幕禮,前國立交通大學外文系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及前國立中正大學副校長周英雄、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陳芳明將作演講,《雷塔》和《易經》中文新書發布亦將於同日舉行。從今日下午至明日上午,張學專家們將展開六場精彩的小組討論,講者內地學者古遠清、台灣作家蘇偉貞、從美國遠道而來的黃心村,日本學者千野拓政等。明日下午於浸會大學逸夫行政樓 SWT501的圓桌論壇暨閉幕禮將有古天農﹑金培達﹑鄧樹榮等講者參與。
■傳奇‧性別‧系譜
張愛玲誕辰九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
日期:9月29日至30日
查詢:34115107
********
Forever Eileen Chang﹕曾是寂寥金燼暗
——張愛玲的寫作與房間——
文章日期:2010年9月29日【明報專訊】房間——「自製的世界」
讀張愛玲的《小團圓》有兩個情景最是印象深刻﹕一是母親讓她選牆壁顏色;二是她戰時在防空站工作,負責記錄轟炸時間,睡時以雜誌當毯子。
第一個情景是母親蕊秋回到家裏,為搬家事周章,問兒女們喜歡房間漆上甚麼顏色﹕
「你們房間跟書房的牆要什麼顏色,自己揀,」蕊秋說。
九莉與九林並著看顏色樣本簿子,心裏很怕他會一反常態,發表起意見來。照例沒開口。九莉揀了深粉紅色,隔壁書房漆海綠。第一次生活在自製的世界裏,狂喜得心臟都要崩裂了,住慣了也還不時的看一眼就又狂喜起來。四樓「閣樓式」的屋頂傾斜,窗戶狹小,光線陰暗,她也喜歡,像童話裏黑樹林中的小屋。
作者以「狂喜」並以「心臟都要崩裂了」形容當時的心情,可知顏色之於九莉何等重要。顏色讓一切事物呈現,於張愛玲來說,顏色不單是迷目的五色,而是現實的全部。她目之所視,事物可以予以理解,由此加添想像,可以有個「宕後」 的據點。
第二個情景發生在戰時,此事可以看出張愛玲存活的哲學﹕
「幾點了?你還要回去?」
「今天就住在這兒吧。你有沒有毯子?」
「沒有,我找到些舊雜誌拿來蓋著。」《生活》雜誌夠大,就是太光滑,容易掉下地去。
比比去到樓上另一間房裏,九莉聽到那邊的談笑聲。過了一會,她就帶了兩床軍用毯回來。
從第一件事情反映張置身世界當中,感覺無助,稍有可作主張的時候,欣喜莫名;第二件事情則反映張的自處之道,盡量與世界保持不相聞問的狀態。以時間論,發生在兒時的事情總會影響日後長成的人生,既然向來無法掌控身邊事物,於是反求諸己,致日後常能因地制宜,沉潛無礙地存活。
《小團圓》的時代面貌活現眼前。張對環境中的人物細意描寫﹕
「大學堂打電話來,說日本人在攻香港,」她(亨利嬤嬤)安靜地說,聲音不高。……
「剛才那是炸彈!」……
張愛玲寫及景物的時候,亦常見「宕後」的姿態。炸彈炸下來了,宿舍應是亂哄哄的,張仿似局外人,睇視周圍的人事﹕
本港女孩子都上去打電話回家。剩下的大都出去看。不看見飛機。花匠站在鐵闌干外險陡的斜坡上,手搭涼蓬向海上望去。坡上鋪著草坪,栽著各式花樹。一畦赤紅的鬆土裏,一棵棵生菜像淡綠色大玫瑰苞,有海碗的碗口大。
目之所視,想法卻飄遠了。生菜變成玫瑰,碗大的生菜可供食用,卻變成碗大的玫瑰。飄離眼前事物,漫想另一個世界。這種「宕後」,既是一種「逃避」 ,也是一種保留自我的方式。
房間——自為空間
張愛玲曾翻譯海明威(Ernest Hermingway, 1899-1961)的《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 ,故事中的老人經常利用舊報紙以作生活所需。當他與碩大的魚兒搏鬥後回到家裏,最後躺到舊報紙上﹕
進了窩棚後,老人像往常一樣,把桅杆靠在牆上。然後,他摸黑找到了一隻水瓶,喝了一口水。接著,他就在床上躺下了。三天三夜以來,他的大腦,他的眼睛,他的背脊,他的腰,他的雙手和雙腿,他全身的每根骨頭,他大腦的每根神經,幾乎沒有鬆弛過。現在,他終於可以放鬆一下自己了。他可以一切都不做,一切都不想,安心地、踏實地躺在床上了。老人拉起那條像帆布一樣堅硬的毯子,先蓋住兩肩,然後再緊緊地裹住自己的背部和雙腿,他把自己的臉朝下,將兩臂伸得筆直,手掌向上開,就這樣躺在舊報紙上。
在老人的世界,他是自主自為的。縱然多月來並沒有漁獲,但他如常生活,等待著。在老人的房間中,他的生活是自足的。
張愛玲喜歡《老人與海》,說是她所看到的國外書籍最摯愛的一本 。張愛玲以為﹕
……老漁人在他與海洋搏鬥中表現了可驚的毅力——不是超人的,而是一切人類應有的一種風度,一種氣概。海明威最常用的主題是毅力。他給毅力下的定義是﹕「在緊張狀態下的從容。」書中有許多句子看似平淡,而是充滿了生命的辛酸,……
老人的房間與他生命的意志不成比例。他的生活是不足道的,是權宜的,但他的生命意志力是驚人的,是強大的,具有無比強韌的毅力。在有關張愛玲對房間的著意看來,房間之於張愛玲,有特殊自為的意義,但同時又是權宜的。對她來說,活著才是重要的﹕
……沒命還講什麼?總要活著才這樣那樣。
她沒想通,好在她最大的本事是能夠永遠存為懸案。也許要到老才會觸機頓悟。她相信只有那樣的信念才靠得住,因為是自己體驗到的,不是人云亦云。先擱在那裏,亂就亂點,整理出來的體系未必可靠。
房間——美感默觀的靜所
張愛玲寫及的房間景象,每多細節,且充滿默觀時刻。她寫及母親與姑姑,雖是日常生活,卻是一種具備顏色的圖象,有著對另一個世界的期盼和迷惑﹕
……我第一次和音樂接觸,是八九歲的時候,母親和姑姑剛回中國來,姑姑每天練習鋼琴,伸出很小的手,手腕緊匝著絨線衫的窄袖子,大紅絨線裏絞著細銀絲。琴上的玻璃瓶裏常有花開著。琴彈出來的,另有一個世界,可是並不是另一個世界,不過是牆上掛著一面大鏡子,使這房間看上去更大一點,然而還是同樣的斯文雅致的,裝著熱水汀的一個房間。
……有時候我母親也立在姑姑身後,手按在她肩上,「拉拉拉拉」吊嗓子。我母親學唱,純粹因為肺弱,醫生告訴她唱歌於肺有益。無論甚麼調子,由她唱出來都有點像吟詩,(她常常用拖長了的湖南腔背誦唐詩。)而且她發音一來就比鋼琴低半個音階,但是她總是抱歉地笑起來,有許多嬌媚的解釋。她的衣服是秋天的落葉的淡赭,肩上垂著淡赭的花球,永遠有飄墜的姿勢。
甚而,張愛玲喜歡巴哈的原因,也是因為巴哈的音樂像小木屋裏的掛鐘﹕
……我最喜歡的古典音樂家不是浪漫派的貝多芬或蕭邦,卻是較早的巴哈,巴哈的曲子並沒有官樣的纖巧,沒有廟堂氣也沒有英雄氣,那裏面的世界是笨重的,卻又得心應手;小木屋裏,牆上的掛鐘滴答搖擺;從木碗裏喝羊奶;女人牽著裙子請安;綠草原上有思想著牛羊與沒有思想的白雲彩;沉甸甸的喜悅大聲敲動像金色的結婚的鐘。如同勃朗寧的詩裏所說的﹕
「上帝在他的天庭裏,
世間一切都好了。」
張愛玲寫及房間,卻不囿於逼仄的空間。她喜歡大地的一切。女人是地母,如獸、如妓、如神,與超人並不一樣﹕
……超人是男性的,神卻帶有女性的成分,超人與神不同。超人是進取的,是一種生存的目標。神是廣大的同情,慈悲,了解,安息。像大部分所謂智識分子一樣。我也是很願意相信宗教不能夠相信,如果有這麼一天我獲得了信仰,大約信的是爾《大神勃朗》一劇中的地母娘娘。
張的靜觀,有如地母對大地的同情。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的美感默觀(aesthetic contemplation),屬於求生意志外的一種逃避。在叔本華看來,意志既是至高的理想,一切惡的根源則為意志(the Will)所奴役,亦即屈服於求生意志(the Will to live)。叔本華主張,人有能力發展出超越身體所需要的滿足的能量來,人能夠從欲望與追求,從利己主義的倔強與衝突這種徒勞的人生中逃離,而逃避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暫時的,另一種是持久的。 暫時的一種指的正是美感默觀的方法,與第二種主張從道德入手並主張棄絕的、拯救的方法,大為不同。
在美感默觀裏,人成為無關心的(disinterested)觀察者。這並非指美感默觀是令人不感興趣的(uninteresting),而是不以對象為欲望的對象,亦不把它視為刺激欲望的事物,而只全然唯獨就美感意義來看它,於此,「我是一無關心的、但並非不感興趣的觀察者。我(至少是暫時的)由意志的奴役裏解放出來了」 。叔本華的默觀,受東方哲學影響。他於1813年曾在威瑪(Weimar)遇到一位研究東方的學者梅爾(F. May-er),由此接觸到印度哲學思想的文學作品。從此,叔本華終其一生,保持對東方哲學的興趣。 若考察張愛玲《小團圓》的情節,她對父母親的稱呼是不統一的,對母親一時稱蕊秋,一時稱二嬸,一時稱母親,這令讀者有一種時間流轉的韻味,事件是現在的,是回憶的,也是旁觀無關心的。有默觀的靜,自然產生距離的美感。讀《小團圓》不容易,因為作者不是直述故事,或記敘往昔;她說的,是零散的記憶,是斷片,是抒情的迴音。這些回憶,包括書中的話語。《小團圓》中,寫及香港的部份,加入不少廣東話,例如提到不知如何是好,會引用廣東人的口頭語﹕「死囉死囉」 ;寫及司機,會說「車佬」 。回憶中的景象,不止顏色,還有聲音。幾十年過去,留下的,竟有日常的廣東話,這回憶的奇妙,在張愛玲來說,是揮之不去的圖景。回憶是整片的。即使只有微弱的光,回憶也會頃刻給看見﹕
……回憶不管是愉快還是不愉快的,都有一種悲哀,雖然淡,她怕那滋味。她從來不自找傷感,實生活裏有的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光就這麼想了想,就像站在個古建築物門口往裏張了張,在月光與黑影中斷瓦頹垣千門萬戶,一瞥間已經知道都在那裏。
《小團圓》中,常見「震動」一詞,在默觀的靜裏,震動也就是不驚動,內心這麼感受著,卻不動聲色。靜靜地,看著事物的流過。重閱張愛玲四十年代的散文,與《小團圓》並讀,深感張愛玲譜寫生命的複雜,愛的艱難,其中,不無荒誕。她筆下的房間,不是要道出女性的自主與獨立,反之,寫出對大地的慈悲與對荒誕人世的同情。
作者為嶺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文/陳惠英 編輯/黃靜]
******
Forever Eileen Chang﹕張愛玲與三劍客
唐大郎 胡梯維 桑弧
文章日期:2010年9月30日
【明報專訊】小報界的「江南第一枝筆」唐大郎與實業家文化名人胡梯維及電影導演桑弧三人親密無間,人稱「三劍客」。唐大郎是唐雲旌(1908—1980)的筆名,他還用過高唐、劉郎等筆名。唐大郎原在中國銀行工作,一九三二年因雅愛寫作,遂脫離銀行,任小型報《東方日報》編輯,也因此認識了也在該報編電影版的龔之方。後來他倆一直合作,形影不離,成為老搭檔了。一九四五年四月龔之方和唐大郎創辦《光化日報》,雖沿襲小報的一向傳統,偏重趣味和娛樂,但品格、情調不失正派,故在污濁的淪陷上海報壇,不失為一枝玉立青蓮。前不久發現的張愛玲佚文〈天地人〉,便是發表在一九四五年四月十五日的《光化日報》第二號上,全文由六則互不相干的雜感組成,共六百餘字。學者陳子善認為此文的亮相,只是張愛玲與龔、唐兩人八年愉快合作的序幕。後來張愛玲在《大家》發表〈多少恨〉和〈華麗緣〉,在《亦報》發表《十八春》和《小艾》等,也都是龔、唐兩人慧眼識寶,一手促成的。 在張愛玲的文學生涯中,龔、唐兩人所扮演的角色實在是太重要了。
熱情唐大郎
一九四六年十一月張愛玲的《傳奇》出了增訂本,是由龔之方與唐大郎虛設的山河圖書公司出版的,據龔之方說,當時出書必須有堂堂正正的刊行者和總經銷,山河圖書公司實際上是一塊空招牌而已,所刊出的地址、電話是他和唐大郎寫稿的地方。 據沈鵬年《行雲流水記往》書中說,唐大郎不但請上海著名的書法家鄧散木為此書題寫封面;還慫恿張愛玲寫了〈有幾句話同讀者說〉刊於卷首,公開闢謠。唐大郎在一九四六、四七年間,曾為上海小報《鐵報》寫專欄《高唐散記》,在〈序與跋〉文中:「去年,《傳奇》增訂本出版,張愛玲送我一本,新近我翻出來又看了一遍,作者在封面的背頁,給我寫上了下面這幾行字……我忽然想,張小姐這幾句話可以用作《唐詩三百首》(按:唐詩,唐大郎之詩)的短跋,同時請桑弧寫一篇序文。他們在電影上,一個是編劇,一個是導演,在這本詩冊上,再讓他們做一次搭檔。」張愛玲給唐大郎的題字是——「讀到的唐先生的詩文,如同元宵節,將花燈影裏一瞥即逝的許多亂世人評頭論足。於世故中能夠有那樣的天真;過眼繁華,卻有那樣深厚的意境,…… 我雖然懂得很少,看見了也知道尊敬與珍貴。您自己也許倒不呢!——有些稿子沒留下真可惜,因為在我看來已經是傳統的一部分。」這段文字倒是張愛玲的佚文。
一九四六年十二月三日唐大郎以「唐人」筆名在《文匯報》發表〈浮世新詠‧讀張愛玲著《傳奇增訂本》後〉云:「傳奇本是重增訂,金鳳君當著意描。」注曰:「張有《苗金鳳》小說,至今尚未殺青。」其實早在一九四五年七月《雜誌》的〈文化報導〉,就說:「張愛玲近頃甚少文章發表,現正埋頭寫作一中型長篇或長型中篇,約十萬字之小說:《苗金鳳》。將收在其將於不日出版之小說集中。」但據方型周刊《海風》說:「據與她相熟的人說起,這部書一直到現在,還沒有殺青,奇怪的是她在全部脫稿以後,忽然嫌她起頭的一部分,並不滿意,所以截下來焚燬了,而現在只賸了下半部。」
與桑弧之情
胡梯維原名治藩(1902-1966),是中國第一家民營銀行浙江實業銀行的掌權者,業餘卻辦《司的克報》小報、以「梯公」、「鵜鶘」、「不飲冰生」、「拂雲生」之名在《金鋼鑽報》、《社會日報》等小報上寫短文,混跡於中下市民的文化圈子,是劇評家、京劇名票。抗戰勝利後,胡梯維以浙江實業家身份接手並執掌了由大光明、國泰、美琪等影戲院組成的上海國光影院公司。張愛玲的姑姑張茂淵,在胡梯維任大光明電影院總經理期間,做過胡的機要秘書達十年之久。據張茂淵的同事朱曼華說:「張愛玲有時隨她姑姑一道看試片,和在座的人見面,也只微笑點頭而已。」 胡梯維的夫人金素雯是「江南四大坤旦」之一,長期與周信芳(麒麟童)同台搭檔,也能演話劇。一九四○年在卡爾登演出《雷雨》,周信芳飾周樸園,金素雯飾繁漪,胡梯維飾周萍。後來和桑弧一道,乾脆成立了業餘話劇團「孤鷹」,該劇團排演過洪深的《寄生草》等。
桑弧原名李培林(1916-2004),一九三三年肄業於滬江大學新聞系,曾任中國實業銀行職員。後來因得識著名導演朱石麟,在朱的鼓勵下從事劇本寫作。他起初寫的三個劇本《靈與肉》、《洞房花燭夜》、《人約黃昏後》,均由朱石麟先後搬上銀幕。一九四四年夏到一九四五年初,在朱石麟及陸潔的支持下,桑弧自編自導了《教師萬歲》與《人海雙姝》。文華影片公司成立後,桑弧成為該公司第一位基本導演。桑弧是經柯靈介紹認識張愛玲的。《不了情》、《太太萬歲》,四十年代兩人合作的影片曾在上海灘名噪一時。一編一導珠聯璧合的搭配,轟動一時。桑弧與張愛玲之間的情事,一度充斥上海各大小報。緋聞並非空穴來風,《小團圓》最後一個出場的重要人物叫燕山,明眼人一看即知,此人乃桑弧無疑。《小團圓》細寫兩人的情事,更坐實了傳說。曾是上海電影製片廠離休老幹部的沈鵬年也說「龔之方曾主動想使桑弧與張愛玲締結秦晉之好。解放後,前輩夏衍同志是上海市的文化主管,把桑弧吸收入上海電影製片廠任導演;把張愛玲吸收入劇本創作所任編劇,我親眼看到『桑弧與張愛玲合影』的彩色照片——這在當時,市場上沒有彩色照片,只有電影廠有此條件。」 一九九五年一月我們在拍張愛玲的紀錄片時曾訪問過桑弧,他看著我們遞給他的張愛玲的照片時,他說「因為幾十年沒通音信了,我很難發表意見,我不準備談」,幾句話輕輕帶過,箇中消息,令人難以索解。
梁京之秘
一九五○年三月二十四日《十八春》在《亦報》連載的前一天,桑弧就以「叔紅」的筆名發表〈推薦梁京的小說〉,他傾情禮讚:「我讀梁京新近所寫的《十八春》,彷彿覺得他是在變了。我覺得他的文章比從前來得疏朗,也來得醇厚,但在基本上仍保持原有的明艷的色調。同時,在思想感情上,他也顯出比從前沉著而安穩,這是他的可喜的進步。」十天之後,有筆名「傳奇」的發表〈梁京何人?〉,此人故做神秘地猜測「梁京」是何人,要引起讀者的好奇,是深知宣傳的高手。從文中提到他夫人亦是藝文圈內人、娘家在杭州來判斷這對夫妻就是胡梯維、金素雯夫婦了。據魏紹昌文章說:「一九四六年七月,桑弧約我去石門一路旭東里他的家裡宴會,同座的有柯靈、張愛玲、炎櫻、胡梯維、金素雯、管敏莉、唐大郎、龔之方等。」 可見他們彼此早就熟識了。《十八春》在連載期間,曾有「鬧了歸齊」一句,編者不懂去問唐大郎,唐大郎平常自詡多能聽得懂北方土話,卻也弄不清楚「歸齊」兩個字,只得把小樣送去給張愛玲,問她看有沒有錯,張愛玲在小樣上批道:「歸齊」是北方話,沒有錯。 (按:是「終了」的意思)為此學者陳子善說:「殊不知張愛玲雖然生在上海,長在香港,其祖籍乃河北豐潤,祖父張佩綸是滿清大臣,祖母是李鴻章之女,因此她對北方話也很熟悉,寫作時能夠信手拈來,恰到好處,難怪自詡懂得北方土語的唐大郎先生要自愧弗如。」 《十八春》連載完後的第二天,唐大郎就去看張愛玲,之後馬上登出〈訪梁京〉一文,告知讀者俟《十八春》修訂好後,《亦報》馬上出單行本,而梁京也將再有新作刊登《亦報》。這「三劍客」一路護駕著「祖師奶奶」,可謂「有情有義」了。
蔡登山--台灣台南人,淡江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教師、電視台編劇,於電影公司工作,研究電影及現代文學史料達二十餘年。亦籌拍「作家身影」系列紀錄片。
[文/蔡登山 編輯:黃靜 電郵:mpcentury@mingpao.com]
【明報專訊】今明兩天,浸會大學將舉辦「張愛玲誕辰九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到來自美、英、日、韓、中、台、新、馬、澳門和本港等七十多位國際學者參與,規模空前。
今日上午香港浸會大學 逸夫行政樓舉行的開幕禮,前國立交通大學外文系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及前國立中正大學副校長周英雄、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陳芳明將作演講,《雷塔》和《易經》中文新書發布亦將於同日舉行。從今日下午至明日上午,張學專家們將展開六場精彩的小組討論,講者內地學者古遠清、台灣作家蘇偉貞、從美國遠道而來的黃心村,日本學者千野拓政等。明日下午於浸會大學逸夫行政樓 SWT501的圓桌論壇暨閉幕禮將有古天農﹑金培達﹑鄧樹榮等講者參與。
■傳奇‧性別‧系譜
張愛玲誕辰九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
日期:9月29日至30日
查詢:34115107
********
Forever Eileen Chang﹕曾是寂寥金燼暗
——張愛玲的寫作與房間——
文章日期:2010年9月29日【明報專訊】房間——「自製的世界」
讀張愛玲的《小團圓》有兩個情景最是印象深刻﹕一是母親讓她選牆壁顏色;二是她戰時在防空站工作,負責記錄轟炸時間,睡時以雜誌當毯子。
第一個情景是母親蕊秋回到家裏,為搬家事周章,問兒女們喜歡房間漆上甚麼顏色﹕
「你們房間跟書房的牆要什麼顏色,自己揀,」蕊秋說。
九莉與九林並著看顏色樣本簿子,心裏很怕他會一反常態,發表起意見來。照例沒開口。九莉揀了深粉紅色,隔壁書房漆海綠。第一次生活在自製的世界裏,狂喜得心臟都要崩裂了,住慣了也還不時的看一眼就又狂喜起來。四樓「閣樓式」的屋頂傾斜,窗戶狹小,光線陰暗,她也喜歡,像童話裏黑樹林中的小屋。
作者以「狂喜」並以「心臟都要崩裂了」形容當時的心情,可知顏色之於九莉何等重要。顏色讓一切事物呈現,於張愛玲來說,顏色不單是迷目的五色,而是現實的全部。她目之所視,事物可以予以理解,由此加添想像,可以有個「宕後」 的據點。
第二個情景發生在戰時,此事可以看出張愛玲存活的哲學﹕
「幾點了?你還要回去?」
「今天就住在這兒吧。你有沒有毯子?」
「沒有,我找到些舊雜誌拿來蓋著。」《生活》雜誌夠大,就是太光滑,容易掉下地去。
比比去到樓上另一間房裏,九莉聽到那邊的談笑聲。過了一會,她就帶了兩床軍用毯回來。
從第一件事情反映張置身世界當中,感覺無助,稍有可作主張的時候,欣喜莫名;第二件事情則反映張的自處之道,盡量與世界保持不相聞問的狀態。以時間論,發生在兒時的事情總會影響日後長成的人生,既然向來無法掌控身邊事物,於是反求諸己,致日後常能因地制宜,沉潛無礙地存活。
《小團圓》的時代面貌活現眼前。張對環境中的人物細意描寫﹕
「大學堂打電話來,說日本人在攻香港,」她(亨利嬤嬤)安靜地說,聲音不高。……
「剛才那是炸彈!」……
張愛玲寫及景物的時候,亦常見「宕後」的姿態。炸彈炸下來了,宿舍應是亂哄哄的,張仿似局外人,睇視周圍的人事﹕
本港女孩子都上去打電話回家。剩下的大都出去看。不看見飛機。花匠站在鐵闌干外險陡的斜坡上,手搭涼蓬向海上望去。坡上鋪著草坪,栽著各式花樹。一畦赤紅的鬆土裏,一棵棵生菜像淡綠色大玫瑰苞,有海碗的碗口大。
目之所視,想法卻飄遠了。生菜變成玫瑰,碗大的生菜可供食用,卻變成碗大的玫瑰。飄離眼前事物,漫想另一個世界。這種「宕後」,既是一種「逃避」 ,也是一種保留自我的方式。
房間——自為空間
張愛玲曾翻譯海明威(Ernest Hermingway, 1899-1961)的《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 ,故事中的老人經常利用舊報紙以作生活所需。當他與碩大的魚兒搏鬥後回到家裏,最後躺到舊報紙上﹕
進了窩棚後,老人像往常一樣,把桅杆靠在牆上。然後,他摸黑找到了一隻水瓶,喝了一口水。接著,他就在床上躺下了。三天三夜以來,他的大腦,他的眼睛,他的背脊,他的腰,他的雙手和雙腿,他全身的每根骨頭,他大腦的每根神經,幾乎沒有鬆弛過。現在,他終於可以放鬆一下自己了。他可以一切都不做,一切都不想,安心地、踏實地躺在床上了。老人拉起那條像帆布一樣堅硬的毯子,先蓋住兩肩,然後再緊緊地裹住自己的背部和雙腿,他把自己的臉朝下,將兩臂伸得筆直,手掌向上開,就這樣躺在舊報紙上。
在老人的世界,他是自主自為的。縱然多月來並沒有漁獲,但他如常生活,等待著。在老人的房間中,他的生活是自足的。
張愛玲喜歡《老人與海》,說是她所看到的國外書籍最摯愛的一本 。張愛玲以為﹕
……老漁人在他與海洋搏鬥中表現了可驚的毅力——不是超人的,而是一切人類應有的一種風度,一種氣概。海明威最常用的主題是毅力。他給毅力下的定義是﹕「在緊張狀態下的從容。」書中有許多句子看似平淡,而是充滿了生命的辛酸,……
老人的房間與他生命的意志不成比例。他的生活是不足道的,是權宜的,但他的生命意志力是驚人的,是強大的,具有無比強韌的毅力。在有關張愛玲對房間的著意看來,房間之於張愛玲,有特殊自為的意義,但同時又是權宜的。對她來說,活著才是重要的﹕
……沒命還講什麼?總要活著才這樣那樣。
她沒想通,好在她最大的本事是能夠永遠存為懸案。也許要到老才會觸機頓悟。她相信只有那樣的信念才靠得住,因為是自己體驗到的,不是人云亦云。先擱在那裏,亂就亂點,整理出來的體系未必可靠。
房間——美感默觀的靜所
張愛玲寫及的房間景象,每多細節,且充滿默觀時刻。她寫及母親與姑姑,雖是日常生活,卻是一種具備顏色的圖象,有著對另一個世界的期盼和迷惑﹕
……我第一次和音樂接觸,是八九歲的時候,母親和姑姑剛回中國來,姑姑每天練習鋼琴,伸出很小的手,手腕緊匝著絨線衫的窄袖子,大紅絨線裏絞著細銀絲。琴上的玻璃瓶裏常有花開著。琴彈出來的,另有一個世界,可是並不是另一個世界,不過是牆上掛著一面大鏡子,使這房間看上去更大一點,然而還是同樣的斯文雅致的,裝著熱水汀的一個房間。
……有時候我母親也立在姑姑身後,手按在她肩上,「拉拉拉拉」吊嗓子。我母親學唱,純粹因為肺弱,醫生告訴她唱歌於肺有益。無論甚麼調子,由她唱出來都有點像吟詩,(她常常用拖長了的湖南腔背誦唐詩。)而且她發音一來就比鋼琴低半個音階,但是她總是抱歉地笑起來,有許多嬌媚的解釋。她的衣服是秋天的落葉的淡赭,肩上垂著淡赭的花球,永遠有飄墜的姿勢。
甚而,張愛玲喜歡巴哈的原因,也是因為巴哈的音樂像小木屋裏的掛鐘﹕
……我最喜歡的古典音樂家不是浪漫派的貝多芬或蕭邦,卻是較早的巴哈,巴哈的曲子並沒有官樣的纖巧,沒有廟堂氣也沒有英雄氣,那裏面的世界是笨重的,卻又得心應手;小木屋裏,牆上的掛鐘滴答搖擺;從木碗裏喝羊奶;女人牽著裙子請安;綠草原上有思想著牛羊與沒有思想的白雲彩;沉甸甸的喜悅大聲敲動像金色的結婚的鐘。如同勃朗寧的詩裏所說的﹕
「上帝在他的天庭裏,
世間一切都好了。」
張愛玲寫及房間,卻不囿於逼仄的空間。她喜歡大地的一切。女人是地母,如獸、如妓、如神,與超人並不一樣﹕
……超人是男性的,神卻帶有女性的成分,超人與神不同。超人是進取的,是一種生存的目標。神是廣大的同情,慈悲,了解,安息。像大部分所謂智識分子一樣。我也是很願意相信宗教不能夠相信,如果有這麼一天我獲得了信仰,大約信的是爾《大神勃朗》一劇中的地母娘娘。
張的靜觀,有如地母對大地的同情。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的美感默觀(aesthetic contemplation),屬於求生意志外的一種逃避。在叔本華看來,意志既是至高的理想,一切惡的根源則為意志(the Will)所奴役,亦即屈服於求生意志(the Will to live)。叔本華主張,人有能力發展出超越身體所需要的滿足的能量來,人能夠從欲望與追求,從利己主義的倔強與衝突這種徒勞的人生中逃離,而逃避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暫時的,另一種是持久的。 暫時的一種指的正是美感默觀的方法,與第二種主張從道德入手並主張棄絕的、拯救的方法,大為不同。
在美感默觀裏,人成為無關心的(disinterested)觀察者。這並非指美感默觀是令人不感興趣的(uninteresting),而是不以對象為欲望的對象,亦不把它視為刺激欲望的事物,而只全然唯獨就美感意義來看它,於此,「我是一無關心的、但並非不感興趣的觀察者。我(至少是暫時的)由意志的奴役裏解放出來了」 。叔本華的默觀,受東方哲學影響。他於1813年曾在威瑪(Weimar)遇到一位研究東方的學者梅爾(F. May-er),由此接觸到印度哲學思想的文學作品。從此,叔本華終其一生,保持對東方哲學的興趣。 若考察張愛玲《小團圓》的情節,她對父母親的稱呼是不統一的,對母親一時稱蕊秋,一時稱二嬸,一時稱母親,這令讀者有一種時間流轉的韻味,事件是現在的,是回憶的,也是旁觀無關心的。有默觀的靜,自然產生距離的美感。讀《小團圓》不容易,因為作者不是直述故事,或記敘往昔;她說的,是零散的記憶,是斷片,是抒情的迴音。這些回憶,包括書中的話語。《小團圓》中,寫及香港的部份,加入不少廣東話,例如提到不知如何是好,會引用廣東人的口頭語﹕「死囉死囉」 ;寫及司機,會說「車佬」 。回憶中的景象,不止顏色,還有聲音。幾十年過去,留下的,竟有日常的廣東話,這回憶的奇妙,在張愛玲來說,是揮之不去的圖景。回憶是整片的。即使只有微弱的光,回憶也會頃刻給看見﹕
……回憶不管是愉快還是不愉快的,都有一種悲哀,雖然淡,她怕那滋味。她從來不自找傷感,實生活裏有的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光就這麼想了想,就像站在個古建築物門口往裏張了張,在月光與黑影中斷瓦頹垣千門萬戶,一瞥間已經知道都在那裏。
《小團圓》中,常見「震動」一詞,在默觀的靜裏,震動也就是不驚動,內心這麼感受著,卻不動聲色。靜靜地,看著事物的流過。重閱張愛玲四十年代的散文,與《小團圓》並讀,深感張愛玲譜寫生命的複雜,愛的艱難,其中,不無荒誕。她筆下的房間,不是要道出女性的自主與獨立,反之,寫出對大地的慈悲與對荒誕人世的同情。
作者為嶺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文/陳惠英 編輯/黃靜]
******
Forever Eileen Chang﹕張愛玲與三劍客
唐大郎 胡梯維 桑弧
文章日期:2010年9月30日
【明報專訊】小報界的「江南第一枝筆」唐大郎與實業家文化名人胡梯維及電影導演桑弧三人親密無間,人稱「三劍客」。唐大郎是唐雲旌(1908—1980)的筆名,他還用過高唐、劉郎等筆名。唐大郎原在中國銀行工作,一九三二年因雅愛寫作,遂脫離銀行,任小型報《東方日報》編輯,也因此認識了也在該報編電影版的龔之方。後來他倆一直合作,形影不離,成為老搭檔了。一九四五年四月龔之方和唐大郎創辦《光化日報》,雖沿襲小報的一向傳統,偏重趣味和娛樂,但品格、情調不失正派,故在污濁的淪陷上海報壇,不失為一枝玉立青蓮。前不久發現的張愛玲佚文〈天地人〉,便是發表在一九四五年四月十五日的《光化日報》第二號上,全文由六則互不相干的雜感組成,共六百餘字。學者陳子善認為此文的亮相,只是張愛玲與龔、唐兩人八年愉快合作的序幕。後來張愛玲在《大家》發表〈多少恨〉和〈華麗緣〉,在《亦報》發表《十八春》和《小艾》等,也都是龔、唐兩人慧眼識寶,一手促成的。 在張愛玲的文學生涯中,龔、唐兩人所扮演的角色實在是太重要了。
熱情唐大郎
一九四六年十一月張愛玲的《傳奇》出了增訂本,是由龔之方與唐大郎虛設的山河圖書公司出版的,據龔之方說,當時出書必須有堂堂正正的刊行者和總經銷,山河圖書公司實際上是一塊空招牌而已,所刊出的地址、電話是他和唐大郎寫稿的地方。 據沈鵬年《行雲流水記往》書中說,唐大郎不但請上海著名的書法家鄧散木為此書題寫封面;還慫恿張愛玲寫了〈有幾句話同讀者說〉刊於卷首,公開闢謠。唐大郎在一九四六、四七年間,曾為上海小報《鐵報》寫專欄《高唐散記》,在〈序與跋〉文中:「去年,《傳奇》增訂本出版,張愛玲送我一本,新近我翻出來又看了一遍,作者在封面的背頁,給我寫上了下面這幾行字……我忽然想,張小姐這幾句話可以用作《唐詩三百首》(按:唐詩,唐大郎之詩)的短跋,同時請桑弧寫一篇序文。他們在電影上,一個是編劇,一個是導演,在這本詩冊上,再讓他們做一次搭檔。」張愛玲給唐大郎的題字是——「讀到的唐先生的詩文,如同元宵節,將花燈影裏一瞥即逝的許多亂世人評頭論足。於世故中能夠有那樣的天真;過眼繁華,卻有那樣深厚的意境,…… 我雖然懂得很少,看見了也知道尊敬與珍貴。您自己也許倒不呢!——有些稿子沒留下真可惜,因為在我看來已經是傳統的一部分。」這段文字倒是張愛玲的佚文。
一九四六年十二月三日唐大郎以「唐人」筆名在《文匯報》發表〈浮世新詠‧讀張愛玲著《傳奇增訂本》後〉云:「傳奇本是重增訂,金鳳君當著意描。」注曰:「張有《苗金鳳》小說,至今尚未殺青。」其實早在一九四五年七月《雜誌》的〈文化報導〉,就說:「張愛玲近頃甚少文章發表,現正埋頭寫作一中型長篇或長型中篇,約十萬字之小說:《苗金鳳》。將收在其將於不日出版之小說集中。」但據方型周刊《海風》說:「據與她相熟的人說起,這部書一直到現在,還沒有殺青,奇怪的是她在全部脫稿以後,忽然嫌她起頭的一部分,並不滿意,所以截下來焚燬了,而現在只賸了下半部。」
與桑弧之情
胡梯維原名治藩(1902-1966),是中國第一家民營銀行浙江實業銀行的掌權者,業餘卻辦《司的克報》小報、以「梯公」、「鵜鶘」、「不飲冰生」、「拂雲生」之名在《金鋼鑽報》、《社會日報》等小報上寫短文,混跡於中下市民的文化圈子,是劇評家、京劇名票。抗戰勝利後,胡梯維以浙江實業家身份接手並執掌了由大光明、國泰、美琪等影戲院組成的上海國光影院公司。張愛玲的姑姑張茂淵,在胡梯維任大光明電影院總經理期間,做過胡的機要秘書達十年之久。據張茂淵的同事朱曼華說:「張愛玲有時隨她姑姑一道看試片,和在座的人見面,也只微笑點頭而已。」 胡梯維的夫人金素雯是「江南四大坤旦」之一,長期與周信芳(麒麟童)同台搭檔,也能演話劇。一九四○年在卡爾登演出《雷雨》,周信芳飾周樸園,金素雯飾繁漪,胡梯維飾周萍。後來和桑弧一道,乾脆成立了業餘話劇團「孤鷹」,該劇團排演過洪深的《寄生草》等。
桑弧原名李培林(1916-2004),一九三三年肄業於滬江大學新聞系,曾任中國實業銀行職員。後來因得識著名導演朱石麟,在朱的鼓勵下從事劇本寫作。他起初寫的三個劇本《靈與肉》、《洞房花燭夜》、《人約黃昏後》,均由朱石麟先後搬上銀幕。一九四四年夏到一九四五年初,在朱石麟及陸潔的支持下,桑弧自編自導了《教師萬歲》與《人海雙姝》。文華影片公司成立後,桑弧成為該公司第一位基本導演。桑弧是經柯靈介紹認識張愛玲的。《不了情》、《太太萬歲》,四十年代兩人合作的影片曾在上海灘名噪一時。一編一導珠聯璧合的搭配,轟動一時。桑弧與張愛玲之間的情事,一度充斥上海各大小報。緋聞並非空穴來風,《小團圓》最後一個出場的重要人物叫燕山,明眼人一看即知,此人乃桑弧無疑。《小團圓》細寫兩人的情事,更坐實了傳說。曾是上海電影製片廠離休老幹部的沈鵬年也說「龔之方曾主動想使桑弧與張愛玲締結秦晉之好。解放後,前輩夏衍同志是上海市的文化主管,把桑弧吸收入上海電影製片廠任導演;把張愛玲吸收入劇本創作所任編劇,我親眼看到『桑弧與張愛玲合影』的彩色照片——這在當時,市場上沒有彩色照片,只有電影廠有此條件。」 一九九五年一月我們在拍張愛玲的紀錄片時曾訪問過桑弧,他看著我們遞給他的張愛玲的照片時,他說「因為幾十年沒通音信了,我很難發表意見,我不準備談」,幾句話輕輕帶過,箇中消息,令人難以索解。
梁京之秘
一九五○年三月二十四日《十八春》在《亦報》連載的前一天,桑弧就以「叔紅」的筆名發表〈推薦梁京的小說〉,他傾情禮讚:「我讀梁京新近所寫的《十八春》,彷彿覺得他是在變了。我覺得他的文章比從前來得疏朗,也來得醇厚,但在基本上仍保持原有的明艷的色調。同時,在思想感情上,他也顯出比從前沉著而安穩,這是他的可喜的進步。」十天之後,有筆名「傳奇」的發表〈梁京何人?〉,此人故做神秘地猜測「梁京」是何人,要引起讀者的好奇,是深知宣傳的高手。從文中提到他夫人亦是藝文圈內人、娘家在杭州來判斷這對夫妻就是胡梯維、金素雯夫婦了。據魏紹昌文章說:「一九四六年七月,桑弧約我去石門一路旭東里他的家裡宴會,同座的有柯靈、張愛玲、炎櫻、胡梯維、金素雯、管敏莉、唐大郎、龔之方等。」 可見他們彼此早就熟識了。《十八春》在連載期間,曾有「鬧了歸齊」一句,編者不懂去問唐大郎,唐大郎平常自詡多能聽得懂北方土話,卻也弄不清楚「歸齊」兩個字,只得把小樣送去給張愛玲,問她看有沒有錯,張愛玲在小樣上批道:「歸齊」是北方話,沒有錯。 (按:是「終了」的意思)為此學者陳子善說:「殊不知張愛玲雖然生在上海,長在香港,其祖籍乃河北豐潤,祖父張佩綸是滿清大臣,祖母是李鴻章之女,因此她對北方話也很熟悉,寫作時能夠信手拈來,恰到好處,難怪自詡懂得北方土語的唐大郎先生要自愧弗如。」 《十八春》連載完後的第二天,唐大郎就去看張愛玲,之後馬上登出〈訪梁京〉一文,告知讀者俟《十八春》修訂好後,《亦報》馬上出單行本,而梁京也將再有新作刊登《亦報》。這「三劍客」一路護駕著「祖師奶奶」,可謂「有情有義」了。
蔡登山--台灣台南人,淡江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教師、電視台編劇,於電影公司工作,研究電影及現代文學史料達二十餘年。亦籌拍「作家身影」系列紀錄片。
[文/蔡登山 編輯:黃靜 電郵:mpcentury@mingpao.com]
9/15/2010
9/13/2010
倫敦的圖書館
文章日期:2010年9月13日
【明報專訊】名為放假,其實還有未完的「暑期作業」要做,所以就要找圖書館溫習室了。在倫敦,有兩個很好的選擇,就是英國圖書館(British Library)和倫敦圖書館(London Library)。
英國圖書館位於英皇十字車站不遠的St Pancras,是英國的國立圖書館,原址在大英博物館側,馬克思就是在那裏撰寫了《資本論》。二十世紀中葉,因為藏書太多而需加建,原本計劃在附近擴展,但這樣做涉及拆卸一些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遭到激烈反對,後來改為在St Pancras的一大片破舊空地興建。從構思到落成,費時三十六年,與聖保羅大教堂不相伯仲。
這麼規模宏偉而地位重要的國立圖書館,卻在設計上處處令人感到樂於親近。首先在開放時間方面,周末和假日一樣開放,只是時間較短。我在英國長周末一連三天使用對公眾開放的地方,感到既方便而又可以安靜專心。入門大堂左側是書店和展館,當時舉辦的是古地圖展覽;上一層右邊是咖啡角,我買了一杯香濃黑咖啡,再上一層是飯堂,飯堂外的桌椅,除了中午十二時至三時說明供顧客專用之外,其他時間歡迎使用。在那裏做功課的人不太多,我也找到好位子埋頭工作,到了午飯時間,自然感激地幫襯,但其實經營飯堂的集團食物相當不錯,物有所值。
要登堂入室(閱讀室)卻是另一回事了,要預先登記,而且需證明身分和研究項目,因為這並非一般借閱圖書館,而是珍藏和參考、研究的圖書館。
為滿足其他需要,可以考慮申請作倫敦圖書館的會員。倫敦圖書館是私人慈善信託性質的組織,一八四一年由文化名人Thomas Carlyle所創辦,館址是14 St. James's Square,古色古香,與現代風格的英國圖書館大異其趣。他們的藏書以文史哲為主,全部貯於開放書架上,任君參閱。
我最感興趣的是閱讀室,原來這也分兩類,主要閱讀室要保持肅靜的規則,要用電腦操作的另設閱讀室。任何人都可以申請入會,年費是395英鎊,但也有臨時參考會籍,每星期會費只需30英鎊。
[吳靄儀]
【明報專訊】名為放假,其實還有未完的「暑期作業」要做,所以就要找圖書館溫習室了。在倫敦,有兩個很好的選擇,就是英國圖書館(British Library)和倫敦圖書館(London Library)。
英國圖書館位於英皇十字車站不遠的St Pancras,是英國的國立圖書館,原址在大英博物館側,馬克思就是在那裏撰寫了《資本論》。二十世紀中葉,因為藏書太多而需加建,原本計劃在附近擴展,但這樣做涉及拆卸一些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遭到激烈反對,後來改為在St Pancras的一大片破舊空地興建。從構思到落成,費時三十六年,與聖保羅大教堂不相伯仲。
這麼規模宏偉而地位重要的國立圖書館,卻在設計上處處令人感到樂於親近。首先在開放時間方面,周末和假日一樣開放,只是時間較短。我在英國長周末一連三天使用對公眾開放的地方,感到既方便而又可以安靜專心。入門大堂左側是書店和展館,當時舉辦的是古地圖展覽;上一層右邊是咖啡角,我買了一杯香濃黑咖啡,再上一層是飯堂,飯堂外的桌椅,除了中午十二時至三時說明供顧客專用之外,其他時間歡迎使用。在那裏做功課的人不太多,我也找到好位子埋頭工作,到了午飯時間,自然感激地幫襯,但其實經營飯堂的集團食物相當不錯,物有所值。
要登堂入室(閱讀室)卻是另一回事了,要預先登記,而且需證明身分和研究項目,因為這並非一般借閱圖書館,而是珍藏和參考、研究的圖書館。
為滿足其他需要,可以考慮申請作倫敦圖書館的會員。倫敦圖書館是私人慈善信託性質的組織,一八四一年由文化名人Thomas Carlyle所創辦,館址是14 St. James's Square,古色古香,與現代風格的英國圖書館大異其趣。他們的藏書以文史哲為主,全部貯於開放書架上,任君參閱。
我最感興趣的是閱讀室,原來這也分兩類,主要閱讀室要保持肅靜的規則,要用電腦操作的另設閱讀室。任何人都可以申請入會,年費是395英鎊,但也有臨時參考會籍,每星期會費只需30英鎊。
[吳靄儀]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