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1/2007

閱讀時光。秘魔崖月夜。胡適與表妹。

《二閑堂文庫》秘魔崖月夜:胡適與曹誠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陳漱渝

  胡適是中國新詩的始作俑者,他自認為其詩“清順達意而已”。但他的詩作中也有一些含蓄朦朧、詩意濃郁的佳作,其中有一首叫《秘魔崖月夜》:

  依舊是月圓時,依舊是空山,靜夜。我獨自踏月歸來,這淒涼如何能解!

  翠微山上的一陣松濤,驚破了空山的寂靜。山風吹亂了窗紙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頭的人影。

寫於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的這首詩中所說的深深鐫刻在胡適心版上的“人影”是誰?現在已經確知,就是他表妹曹誠英

胡適結婚時選為伴娘
曹誠英(一九O二—一九七三),字珮聲,乳名行娟,安徽績溪旺川人,是胡適三嫂的妹妹。胡適跟江冬秀成婚時,曹誠英是四位伴娘中最出眾的一位胡適稱她為表妹,她叫胡適作“穈哥”(胡適小名嗣穈)。然而紅顏薄命,她在娘胎中就由家庭包辦跟鄰村一個大戶之子胡冠英訂婚,十七歲完婚,婚後考入杭州第一女子師範學校,預科一年,本科四年,教師中有朱自清、葉聖陶等著名新文學家。由於曹誠英結婚三年仍無身孕,胡冠英在母親的安排下另娶了一個小妾(名助雲)。曹誠英作為一名被五四新思潮喚醒的新女性,一怒之下斷然解除了婚約。雖然“湖畔詩社”的詩人汪靜之曾經苦苦追求她,但為她堅拒,致使詩人只好把這份情思“壓在磐石下面”。  
  一九二一年五月,曹誠英寫信給胡適,請他為《安徽旅杭學會報》寫一篇序言,胡適認為安徽和浙江的學術史都很有研究價值,故欣然允諾。
從一九二二年底開始,胡適就感到身體不適,曾短期住進協和醫院。一九二三年春舊病復發,於四月二十一日離開北京到上海;四月二十九日又從上海到杭州,休憩了四天,跟剛剛離婚的曹誠英見面並同遊西湖。臨別前胡適寫了一首詩,明寫西湖,暗指表妹。詩中的“伊”明明白白影射的是曹誠英。詩中說:“十七年夢想的西湖,不能醫我的病,反而使我的病更利害了。”詩中的“病”即指跟曹誠英重聚後產生的相思病。詩中又說:“前天伊卻未免太絢爛了!我們只好在船篷陰處偷覷著,不敢正眼看伊了。”這裏的“伊”當然也是指二十一歲芳齡的曹誠英。如果是指西湖,即使再絢爛,也決沒有不敢正視的道理。“聽了許多譭謗伊的話而來,這回來了,只覺得伊更可愛,因而不捨得就離別了。”結尾這三行詩寫得更加露骨:“譭謗伊的話”,無非是說曹誠英久婚不孕,主動離婚之類的流言。“只覺得伊更可愛”——一個“更”字,無意中洩露了胡適愛戀曹誠英已久如今更加難以控制的情感秘密
至此,胡曹二人雙雙墜入情網。

療養三月成“神仙生活”
  一九二三年六月八日至十月五日,胡適在杭州度過了他一生中從未經歷過的“神仙生活”。他第二次經上海到杭州西湖南山的煙霞洞療養煙霞洞在南高峰下,洞中有精巧的石刻,洞高二百余米,峰高三O二米,可鳥瞰西湖全景。洞旁有屋數楹,是金複三居士的住宅,胡適在這裏租了三間房。在這一段時間內,雖然徐志摩、高夢旦、陶行知、任叔永、陳衡哲、朱經農、汪精衛、馬君武等友人都曾探訪過胡適,但長期陪伴在他身邊的卻是曹誠英。表面上是曹誠英幫胡適照料日常生活,胡適幫曹誠英補習功課,實際上發生了戀愛關係。胡適的小腳太太江冬秀當時並沒發覺。她給胡適的信中還說:“珮聲照應你們,我很放心。不過,她的身體不很好,常到爐子上去做菜,天氣太熱了,怕她身子受不了。我聽了很不安。我望你們另外請一廚子罷。”不過,從這一時期胡適的創作和日記中,可以隱約窺見他跟曹誠英交往的蛛絲馬跡,比如,一起“下棋”“喝茶”“觀潮”“看桂花”“遊花塢”“游李莊
  同年七月三十一日,胡適寫了一首《南高峰看日出》,詩末附記雲:“晨與任白濤先生、曹珮聲女士在西湖南高峰看日出,後二日,奇景壯觀,猶在心目,遂寫成此篇。”顯然,這首詩是胡適為他跟曹誠英留下的一份文字紀念。胡適的知己徐志摩最能洞察他的這點小技巧,他斷言:“凡適之詩前有序後有跋者,皆可疑,皆將來本傳索隱資料。”
”等。

  八月二日,胡適寫了一首《送高夢旦先生詩為仲洽書扇》。高夢旦是胡適的摯友,仲洽是高夢旦的愛子。胡適在詩中寫高氏父子“像兩個最知心的小朋友一樣”,用福建話背詩,背文章,作笑話,作長時間的深談,“全不管他們旁邊還有兩個從小沒有父親的人,望著他們,妒在心頭,淚在眼裏”。“兩個從小沒有父親的人”,指胡適和曹誠英。在這裏,胡適對他的表妹產生了同病相憐之情,可見他們之間的距離一天比一天拉近。
  九月二十六日,胡適又寫了一首《梅樹》,樹葉“憔悴”,有的“早凋”,象徵著曹誠英婚姻的坎坷。“讓他們早早休息好了,明年仍趕在百花之先開放罷!”這是胡適對他們之間愛情的祈盼。作這樣的分析一點也不牽強,因為曹誠英愛梅,常以梅自喻胡適曾寫過一首《怨歌》,詩中的“梅花”也是明白無誤地影射曹誠英,說她因為婚姻不幸,“已憔悴的不成模樣了”。曹誠英曾明確地告訴友人:胡適這首詩是寫她的。

  胡適是一個言行十分謹慎的人。他跟曹誠英熱戀期間的作品大多秘不示人。胡適將《煙霞雜詩》拿給徐志摩跟陸小曼看時,徐故意問:“尚有匿而不宣者否?”胡適“赧然曰有,然未敢宣,以有所顧忌”。根據現存史料判斷,胡適曾把寫給曹誠英的詩集成一部《山月集》,但迄今為止,除開當事人外,似乎尚無其他人看到過這束情詩。不過,在現存胡適日記中,仍然暴露了一些更深層次的隱私。比如同年九月十四日日記:“同珮聲到山上陟屺亭內閑坐(煙霞洞有三個亭,陟屺最高,吸江次之,最下為臥獅)。我講莫泊三(桑——作者注)小說《遺產》給她聽。上午下午都在此。”可見他們整整一天都是形影不離。
  另一則日記寫的是:“早晨與娟同看《續俠隱記》第二十回《阿托士夜遇麗》一段故事,我說這個故事可演為一首記事詩。”不稱“珮聲”而直呼乳名“娟”,可見他們之間的感情已經發生了飛躍。跟情人同讀一篇浪漫故事,對於一個有婦之夫來說,這種做法也相當的浪漫。

  一九二三年十月三日,是胡適與曹誠英分手的前夕。因為到了十月四日,曹誠英就要回杭州女師讀書,而胡適也要回上海辦事,“蜜也似的相愛”的時光即將結束。一提及離別,他們“便偎著臉哭了”。   
  十月四日淩晨,胡適寫下一段十分哀婉的日記:“睡醒時,殘月在天,正照在我的頭上,時已三點了。這是在煙霞洞看月的末一次了。下弦的殘月,光色本慘慘,何況我這三個月中在月光之下過了我一生最快活的日子!今當離別,月又來照我,自此一別,不知何日再繼續這三個月的煙霞洞山月的‘神仙生活’了!枕上看月徐徐移過屋角,不禁黯然神傷。”像這樣的文字,在胡適的全部著作中十分罕見。

  原配江冬秀以死相逼
胡適跟曹誠英熱戀的時候,確曾動過“家庭革命”的念頭。他在《怨歌》的結尾激昂慷慨地寫道:“拆掉那高牆,砍掉那松樹,不愛花的莫栽花,不愛樹的莫種樹!”這裏的“高牆”是指封建禮教的阻隔,松樹是象徵遮擋“雨露和陽光”使愛情之花“憔悴”“早凋”的封建勢力。但是一旦回到他的原配夫人江冬秀身邊,胡適就變成泄了氣的皮球,一點動彈能力都失去了。胡適的侄媳李慶萱回憶說:“胡適和曹珮聲都是博學多才的學者,情投意合,彼此愛慕。後來被江冬秀髮現了,以死相逼,胡適只好申罷離婚之議,飲泣割愛。”胡適的遠房表弟石原皋回憶說:“江冬秀為此事經常同胡適吵鬧,有一次大吵大鬧,她拿起裁紙刀向胡適的臉上擲去,幸未擲中,我把他倆拉開,一場風波,始告平息。”胡適的外侄孫程法德在致胡適研究專家沈衛威的信中說:“家父知此事甚詳,他曾告訴我,一九二三年春,胡適去杭州煙霞洞養病,曹誠英隨侍在側,發生關係。胡適當時是想同冬秀離異後同她結婚,因冬秀以母子同亡威脅而作罷。結果誠英墮胎後由胡適保送到美國留學,一場風波平息(墮胎一事胡適僅告家父一人)。”

  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中旬,胡適從南方返回北京。二十二日,他帶著大兒子胡祖望來到北京的西山八大處,借宿在翠微山秘魔崖下劉厚生先生的家裏。(關關:唉呀﹐北京出生的小女子﹐就誕在‘公主墳’﹐今日翠微路的海軍大院兒。)

  翠微山是北京石景山區西山東麓的一座名山,因明代翠微公主葬此而得名,與盧師山、平坡山合稱為西山八大處的“三山”。秘魔崖在八大處證果寺(第八處)西北隅,是一塊自山巔懸空伸出的天然巨石,像一隻張開大口的獅子,石山刻有“天然幽石”四字。相傳隋代仁壽年間名僧盧師從江南乘船北上,船到岩下便止而不行,於是盧師就在岩下石室中修煉,收了兩個小沙彌當徒弟,一名大青,一名小青。幾年後久旱不雨,大青和小青就投身于潭水,變成兩條青龍,為人間解除了乾旱。有詩雲:“秘魔崖仄蘚文斑,千載盧師去不還,遺有澄潭二童子,日斜歸處雨連山。”
  同樣是在深山養病,胡適在秘魔崖的感受跟在煙霞洞的感受完全不同。他眼前出現的是“翠微山上無數森嚴的黑影”,“像猙獰的鬼兵”;耳邊是“秘魔崖的狗叫”,驚醒了他暫時的迷夢。抬頭是微茫的小星,淒清的月光,而他的心情則分外孤寂和煩悶。這就是所謂“境由心造”吧!這時,山風吹來,松濤陣陣,窗紙上的松痕不停地晃動。於是,胡適心頭湧出了一句感人肺腑的詩:“山風吹亂了窗紙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頭的人影。”這個“人影”,當然也是曹誠英的身影。因此,我們如果不瞭解胡適跟曹誠英的這段婚外情,《秘魔崖月夜》一詩就完全無法解讀。

  曹誠英生出家念頭
  結束了煙霞洞的這段“神仙生活”之後,曹誠英的遭遇比胡適更其不幸。一九二五年七月,她從杭州女師畢業,經胡適介紹于同年九月入南京東南大學農藝系。一九三一年畢業後一度留校任教。後又經胡適推薦,於一九三四年赴美留學,進入胡適曾經就讀的康奈爾大學的農學院。(關關:小女子的外公當年作為庚子賠款生﹐赴美就讀的就是康奈爾大學。聽大姨母講家族故事﹐說外公外婆自由戀愛﹐天主教徒﹐婚禮西式。外公﹐回國後在鐵路上做事﹐曾為滬寧機務段段長﹐掌管滬寧交通線。在大表哥那兒﹐看到過當時上海灘大佬(我記不起名字了)賀壽大合影﹐外公與黃金龍﹐分立師傅左右。)一九三七年獲得遺傳育種學的碩士學位歸國,先後在安徽大學和復旦大學任教,成為我國農學界第一位女教授。一九三九年,曹誠英結識了一位姓曾的歸國留學生,兩人產生了戀情,不料江冬秀在男方親戚面前敗壞曹的名聲,致使男方單獨宣佈解除婚約,氣得曹誠英要上峨眉山做尼姑。這件事,在胡適一九四O年二月二十五日日記中有明確記載:“吳健雄女士(按:吳健雄是胡適的學生,曹誠英的同學和朋友)來說:友人傳來消息,珮聲到峨眉山去做尼姑了。這話使人傷感。珮聲去年舊曆七夕寄一詩雲:
  孤啼孤啼,倩君西去,為我殷勤傳意。道她未病呻吟,沒半點生存活計。忘名忘利,棄家棄職,來到峨眉佛地。慈悲菩薩有心留,卻又被恩情牽系

  此外無一字,亦無住址,故我不能回信。郵印有‘西川,萬年寺,新開寺’八個字可認。”

  曹誠英產生出家念頭時,胡適遠在大洋彼岸任中國駐美大使,已經鞭長莫及,幸虧其兄曹誠克勸她下山,才沒有削髮為尼。一九四一年春,吳健雄再次傳遞了曹誠英的訊息。吳健雄在致胡適信中說:“連接珮聲信,曆述三年來苦況。伊身體素弱,近更百病皆生。據其他同學來信雲,珮聲肺病已達第三期,令人聞之驚駭!珮聲之聰明才能,在同學中不可多得;惟不能驅情魔,以致懷才莫展,至以為惜!伊每來信,輒提及三年來未見先生隻字,雖未必如此,然伊渴望先生之安慰告知。”胡適於是托吳健雄帶一封信給曹誠英,並附上三百美金。事後吳健雄又寫信告訴胡適:“她曉得我帶了你的信來以後,已快活的忘卻一切煩惱,而不再作出家之想了,可見你魔力之大,可以立刻轉變她的人生觀,我們這些做女朋友的實在不夠資格安慰她。”
  解放前夕,胡適不聽曹誠英的規勸流亡到美國,從此兩人鴻雁斷絕。一九五二年,曹誠英調往瀋陽農學院任教,研究出一種高產馬鈴薯,至今仍在東北廣為種植。一九五八年退休。一九六九年返歸安徽故里,在績溪山城落戶。她原想在故鄉尋找一處房前屋後可以耕作的住所,同時自籌資金建一個養豬場,一座氣象臺,但幻想一一破滅,到頭來只落得孑然一身,纏綿病榻;一生積蓄,全部捐給故鄉修橋鋪路,購置農業機械。一九七三年一月十八日,曹誠英患肺癌在上海去世,跟胡適一樣,終年也是七十一歲。遵遺囑,親友將她安葬在績溪縣旺川公路旁。她認為胡適如果魂歸故里,一定會經過這裏跟她相聚。一九九一年十一月,我在參加胡適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期間特意尋訪這位悲劇人物的墓地。當時,從績溪上莊通往旺川的路邊雜草叢生。我費九牛二虎之力,辟開蒿萊,才找見一座矮小的孤墳荒塚,墓碑上刻有“曹誠英先生之墓”七個字。
  曹誠英去世之後,有些人關心她遺稿的下落,想從中挖掘她跟胡適交往的史料。據胡適研究者周筱華說,她曾經珍藏多年的詩、信(裝在一小鐵盒內)、日記和詩詞草稿(竹紙自訂本),以及相冊和記載往事的本子,全都在“文革”中被紅衛兵抄走了(她原想要這些東西隨她同葬,可是至死沒有找回)。又經沈衛威教授調查,她有六本日記,但在上海淪陷時期通通流失了。還有一些書信材料,曹誠英一直帶在身邊,一九六九年她退休回鄉經杭州,將這些東西交給了汪靜之及其夫人符綠漪,“命令”他們在她死後“一定要燒掉”。看來,汪靜之夫婦按照她的意願做了。(關關:往事﹐情事﹐鉤沉﹐在他人眼中﹐皆如過眼煙雨。然﹐其人之活生生歲月﹐怎樣被折磨了呢?唉﹐怎一個情字﹐了得。感同身受。)

  摘自《縱橫》2006年第2期

Some gifts from TAIWAN,Lili 




K,
 Lili從台灣回來﹐當然有禮物﹕有來自阿里山的高海拔金萱茶﹐還有藝朮得很的洛神花蜜餞。
  最喜歡那套來自胡適紀念館的書簽﹐還是妹妹知道姐姐所好。才子﹐才子﹐才子。呵呵。這幾天﹐就用這簽兒夾著書﹐走那帶那﹐“如影隨形”。心歡喜。
  這是那簽兒上﹐胡的手跡﹕秉性﹐學問﹐性情﹐柔情﹐人生感慨﹐教人琢磨且入迷。
  曰﹕容忍比自由還更重要。
  曰﹕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疑﹐待人要在有疑處不疑。
  曰﹕有幾分証據說幾分話﹐有七分証據﹐不能說八分話。
  曰﹕秘魔崖月夜 山風吹亂了窗紙上的松浪﹐吹不散我心頭的人影。(一九五九年六月 錄三十多年前的詩句 )(關關﹕對一九五九年回溯三十年的秘魔崖下之Dr.Hu﹐神往不已。是怎樣的故事呢﹖教大才子﹐三十年後﹐夢中﹐見山﹐見月﹐見松﹐見籬笆﹐還有谷中比肩的小屋。所謂一往情深﹐是這樣的麼﹖)
  曰﹕偶有幾莖白發﹐心情微近中年﹐做了過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關關﹕這樣的慨嘆﹐小女子生命中不只聽一人說過﹐然仍能拼命向前者﹐實在不多。我想﹐得有伴兒。)

梁文道。政治人物的道德問題。

政治人物的道德問題
/文﹕梁文道
文章日期:2007年7月21日
【明報專訊】我本來以為廣播處長朱培慶辭職只是香港這小茶杯裏的風波而已,沒想到原來有不少內地媒體也很關注這事,不只報道,並且評論。它們的角度自然是要突出香港媒體的自由與發達,香港社會民意力量的強大,以及香港人對官員道德水平的高度要求。的確,同樣的事件要是發生在內地,首先就不會有媒體擅自發布甚至拍攝一名高官與性工作者把臂同遊的照片。其次,所謂的「民意」也可能根本發作不起來,如果不是大家早就見怪不怪不以為意的話。最後,官員更是犯不為了這點小事就自行求去,除非是上級有壓力。所以朱培慶的醜聞反倒見證了香港體制的優點。
從政的專業倫理
可是再細想下來,香港社會對官員道德水平的要求難道就絕無可議之處嗎?更根本的問題是,我們到底該如何要求公職人員的道德水準?它該高到哪個程度?我們又有什麼方法確保公職人員不會失德呢?
回顧關於這次事件的討論,可以發現其實有不少人贊同朱培慶的解釋,覺得他在公餘時間自己花錢冶遊是他自己「私人生活」的問題,與「公務」無關;所以他沒有理由向公眾交代詳情,在這事上真正該問責的其實是他的太太。但是與此同時,很多人又覺得他主動請辭是正確的決定,因為他的形象已經受損,而「社會對於官員道德水平的要求是應該比一般人要高的」。
為什麼當官的人一定要比普通人道德高呢?這其實是一個沿襲傳統但未經推敲的共識,好像從政者都該是聖人,不只比一般人聰明能幹、刻苦耐勞,還要比一般人更能抵得住欲望的誘惑,在道德操守上堪為天下表率。我相信任何人只要靜下來想一想,都會覺得這種要求是不合理的。
從政治權術的角度考慮,如果一個政治人物不只從政成績優秀,還恰巧是個大善人,那麼他的聲譽和威信自然更能令人拜服。但萬一他只是個普通人,齊備了普通人皆有的七情六慾,而且不時有踰矩的行為,那麼他是否就此喪失了從政的資格呢?我們該記住即使是孔子,也曾盛讚私德不夠檢點的管仲,說他有功於天下。難道我們竟然要比孔子還講究道德嗎?
但這又不表示政治家或者公職人員在操守上只要和一般人看齊就行了,因為他們佔據了特殊的職位享有非常的權能,與社會大眾有特定的關係。所以我們不應該抽象地要求他們具有更高的道德水平,而要從他們的職位和權能裏推導出一組特定的道德規則。我們不能說官員的地位高所以品德也一定要高;我們該說因為官員佔有特別的職位權能,和公眾有特別的權責關係,所以才要有相應的倫理信條。簡單地講,從政者該遵守從政的專業倫理。如果一個官員破壞了這套專業倫理,他不只對不起他的職位權能,更會傷及公眾利益;這才是我們應該睜大眼睛盯清楚的。
公然說謊鑄大錯
就以朱培慶這件事為例,他犯的錯誤大概有三條﹕一是光顧聲色場所;二是被記者拍照時驚惶失措;三是事後透過屬下香港電台的公關發表聲明,說當晚他身邊那名女子只不過是朋友的女伴。
第一條錯誤就像他自己所說的,是私生活的事,既與公眾無關也與其權能職位無關。如果我們接受性工作是正常的工作,性交易是正常消費活動的話,他甚至根本沒有犯錯。
第二條錯誤就更只是公關反應的技巧問題了,我們可以說他處理得不夠機智不夠成熟,破壞了他一貫的穩重形象,但這實在和道德扯不上邊。
直至目前為止,香港傳媒與大眾最關心的就是這兩條了。朱培慶被記者拍到的醜態固然是市民訕笑的題材,當晚他和那名女子到底幹了什麼事更是愈挖愈細,大白於天下。可是那第三條錯誤卻被大家輕易放過了,恍如過眼雲煙。
若按照前面所說的從政專業倫理來看,這第三條錯誤才是最嚴重的。首先,這是一個謊言,那名女子根本不是朱培慶口中的「朋友的女友」,而是他花錢請來的性工作者。政治人物公然說謊,當然會令人聯想他是否也會在關涉公眾利益的事務上欺瞞大家了。其次,就算我們採取最寬鬆的態度,覺得這個謊言與公眾無關;但它還是一個很重大的錯失,因為這個謊言是透過政府部門——香港電台的公關發出的。
換句話說,朱培慶冶遊也好,失儀也好,都和他的職位權能無關;反而他事後回應的方法才是真正違反了公職人員的專業倫理,因為他利用職位和政府機器去撒了一個謊,與濫權無異。
尼克遜和克林頓
為什麼我們不把這個謊言看作焦點,卻都跑去關心他那些私人生活的作風問題呢?除了朱培慶擔任公職30年來建樹頗多,盡忠持重,大家不忍多加追究之外,這裏還有一個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且以美國戰後兩次著名的彈劾總統案為例,第一次是尼克遜,第二次是克林頓。在尼克遜案裏,彈劾的理由分別是他隱瞞水門事件的竊聽內情,以及動用中央情報局和聯邦調查局等國家機器去針對政敵;在克林頓案裏,彈劾的理由則是他在和萊溫斯基的性醜聞上公然撒謊。
任何人都能明顯地看出,尼克遜所犯的罪行要比克林頓嚴重多了,他濫用職權破壞了美國的國家體制,而克林頓犯的卻是一個嚴格來講與公眾無關的「私德」錯誤。為何在短短20多年間,美國議會彈劾總統的理由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呢?
首先,從美國開始,最近30年來世界上許多地方的社會氣氛都有道德保守化的傾向,公眾對道德問題的興趣愈來愈濃厚。香港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與性有關的議題近來動不動就成了社會分歧的引爆點。更準確地說,這還不是道德的保守,而是道德的偏向。因為我們雖然很關心包括政客在內的公眾人物有沒有嫖妓,有沒有婚外情;但卻從不理會他們有沒有同情心,是否仁善公正。對一些力倡道德重建的團體來講,一個政治家是同性戀的罪惡甚至比他毫不關懷弱勢群體的麻木不仁還要重。一個議員可以言而無信,實際投票結果與他事前所言截然兩樣;但他卻絕對不能有婚外性行為,彷彿他的性生活和公眾更有關係似的。莫非只有性才是道德領域的議題嗎?
其次,媒體的瑣碎化與相應的「政治化妝術」(spin)也有一定程度的責任。報刊雜誌固然愈來愈喜歡政治人物的小故事,說說他們放假去何處旅行,孩子又在什麼地方上學工作。同時政治人物也愈來愈不介意公開一點自己的私生活,好營造一個立體的人格形象,讓百姓覺得他很親民。加起來的效果就是把公眾視線從更嚴肅的政治議題轉向至政客的個人身上,如果今天的政客比從前少了私隱,狗仔隊像追蹤明星一樣跟隨他們,這也實在是大勢所趨,咎由自取。
香港勝在傳媒監察
說回中國政治的現實。我們歷來就很關心政治人物的道德操守,直到今天,中央政府仍不時三令五申,要官員端正品行,可是各級幹部腐敗失德的事還是層出不窮。原因之一是許多品德的要求陳義過高,沒有從官員實際擁佔的職權出發,反而像是要先找一個君子才請他當官似的,非常不切實際。更重要的是這些道德要求沒有被翻譯變化成具體的制度制約,根本就難以操作。例如我們都不想再看見官員為了一己私慾就大興土木,為自己修築豪華辦公樓,為地方鋪張大而無當的形象工程,可叫他們放棄浮誇的作風就管用了嗎?其實這並不是什麼品德的問題,而是預算如何編訂如何管控的權力監督的問題;與其奢言道德,還不如貫徹分權制衡的精神。
比起內地,香港或許勝在相對自由的傳媒;但是說到官員道德水平的準則,大家在觀念上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對政治人物操守的要求有多空泛,這條路就有多遠。
梁文道
牛棚書院院長

閱讀期待。董啟章。《時間繁史》


不可兒戲
文章日期:2007年7月21日
【明報專訊】董啟章兩周前在藝術中心辦了一個讀者會,周日下午,美好時光,我去聽了,靜靜地看他認真地對待聽眾、對待自己的作品、對待聽眾和自己的作品的關係。真是好,香港有如此認真的作家。

有廿多位聽眾,除了我,都是十八廿二的年輕文學族,急於知道作品的細節,勇於探問作者的心情,小小的空間內,與已經算是「前輩作家」的董啟章溝通紫色的夢想。場地在藝術中心的地庫一樓,坐聽,聯想到文學創作在香港的低調景,深覺在這裏辦讀者會是非常非常適合的,因為,有「地下文學」的隱喻味,像是不管地面人間如何熱鬧喧嘩,總仍有一群年輕世代願意把生命花在冷靜的地方、體會文字的美麗。

會後跟董啟章略聊兩句,他說《時間繁史》已經寫成一年,之後便沒再提筆,時間都放在照顧小孩和閱讀思考之上。我暗猜,他其實是需要創造、等候、找尋最適當的寫作狀態的來臨,否則難以理順複雜糾纏的文字宇宙。
「寫作狀態」是阿城常用的字詞,他認為一個人必須在某種非常特殊的狀態下才可創作,是故,他甚少提筆,非等到「狀態」來了不肯拔劍。朱天心亦曾發出豪語,「我不會讓任何事情妨礙我的文學」,意指決志保持寫作狀態的純粹性,文字非遊戲,而是生命。

太嚴肅沉重?不一定。那只是為了抗拒輕率,選擇了一條路,便認認真真的往下走去。作家的輕率,可以放置於生活的其他部分,例如吃喝,例如談天,但每當提筆,不可兒戲。
(關關﹕年初訪倪匡﹐說起小女子腦中題目不斷﹐就是時間不夠﹐來不及一一寫出。倪叔說﹕唉呀﹐這可是多少寫作人想要的“狀態”﹐快寫﹐別浪費了上帝的恩寵﹐配額有限的。從此﹐小女子寫字沒了日夜。即使睡著了﹐字也一個個蹦出來﹐最怕是開車時﹐一個感覺忽地“上身”﹐擾得牽牽連連。不過﹐有﹐比沒有好。是吧。)

《時間繁史》是小說,但內容穿插了一些關乎現實的情節,幾乎可以把一些人對號入座,想像出一番文壇八卦。我猜,這可能是一本令一些人讀得很不高興的小說,但在他們以外,其他人想必讀得快樂極了。(我的小書展‧六)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李清照。趙明誠。一種玩法。

K,
盡管“人比黃花瘦”﹐想那李清照﹐有夫婿字里如此有格的陪玩兒﹐魂靈一定滋潤得“國色天香”了。可不是麼。

李清照夫婦合作壽聯
文章日期:2007年7月21日
【明報專訊】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夫婿趙明誠是金石學家,兩人多才多藝,也善作對聯。
一次,他們去參加一位一百五十歲姓烏的名人的壽宴。席中,眾人邀請夫婦合作,撰寫壽聯,祝賀壽星公的壽誕。趙立即答應,稍作思索,一揮而就,寫出了上聯﹕
「花甲重逢,又增而立年歲;」
「花甲」是六十年,「重逢」即一百二十年,「而立」是三十歲,加起來便是一百五十歲。眾人讀了,鼓掌叫好,且看李如何續寫下聯。只見李握毫疾書,即寫出下聯來﹕
「古稀雙慶,復添幼學青春。」
「古稀」是七十歲,「雙慶」即一百四十歲,「幼學」是十歲,加起來也是一百五十歲。眾人鼓掌叫好之聲更響亮。壽星公烏老,更撩起興致,親自鋪設紙張,請求李趙再合作撰寫一對壽聯以贈。趙搶先答應,這次卻有意去難倒李寫出頗不易對的上聯﹕
「三多福壽男,」
「多福、多壽、多男兒」,合稱「三多」。不能重用「三」字,卻又如何以三個字去對呢?李望一望書架上的書,靈機一動,便寫出﹕
「四詩風雅頌。」
「四詩」指《詩經》的《國風》、《大雅》、《小雅》和《頌》,對得天衣無縫。趙這一次難不倒李,再自動請纓,作一上聯給李去對,寫下頭的五個字﹕
「烏方姓烏」,眾人一愕,烏老也面露不悅。趙卻接寫下﹕
「壽比日月,年高德亮」,眾人才恍然大悟,急待李如何去對。趙卻又寫出下聯的首句,「老鼠亦稱老」,讓李續下去。李微笑,接過趙的筆,續寫了「鼠姑兆寶貴,國色天香」。「鼠姑」是牡丹花的別稱。這下聯,別人替你寫了首句,續下去的難度更大,由此可見李的才華確比趙高一籌。烏老見了此聯,更歡喜,因為是鶴頂格,上下聯首句嵌了「烏」、「老」兩字。
[司徒華]

品“品”


千載輾轉
文章日期:2007年7月21日
【明報專訊】三口
各嘗
各評
薈萃精華
萬口得益
品,東晉王羲之書,見《蘭亭集序》: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三口,各自不同。
它們或者來自三個口味不一的人。一把,較為平穩,較少偏倚。然而,如果光是如此,便少了奇趣。另一把,大開中門,鹹酸苦辣都大可以進來。每種味道都自有其吸引力,都好,都妙。第三把嘴,一柱擎天之餘,亦在叫停。各家各派都有了,那就要冷靜,一一細嘗,不要紛紛攘攘了。
蘭亭在會稽山,會稽山在紹興,紹興在浙江。那兒,人傑地靈,多文人雅士。王羲之當日參加雅集,曲水流觴,舉杯邀飲,互為吟唱。砥礪,激盪,上品、極品之作,就這樣出來了。(關關﹕又感生錯時代了。)
品,三把嘴,亦可以來自同一人。這自然有一個難度,能包容,也能自不同角度和不同口味來探究,精彩紛陳。也只有這樣,這一個品字,才經得起千載輾轉。
用慣了一把嘴,即使大為有用,大為有名堂,看來也不宜就此沿襲下去呢。(「字詩.字思」十之六)
[陳文威 chanmanwaii@gmail.com]

一個巧字。舉重若輕。 


藏巧
文章日期:2007年7月20日
【明報專訊】去浮誇
別奢華
大巧若拙
自成一家
這是唐朝詩人,有小杜之稱的杜牧所寫的一個巧字,行書。
「凡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兵衛」,這是他對執筆為文的要求,亦有他的藝術觀。
杜牧曾結識一位叫張好好的妓女,前後相交十四載。重遇時,她二十多歲,已嫁作他人婦,還有了孩子。他有所感懷,寫下《張好好詩》和《贈別二首》。這個巧字,見諸前者:絳唇漸輕巧。
絳唇輕巧,但詩人筆下的這個巧字,卻全無輕浮意態。
巧,是一種方法,舉重若輕。(關關﹕﹗﹗﹗這就是小女子心中的境界。做到﹐很難。眼看著﹐就要飛升了﹐卻被重重地拽了下來。重新修練。只緣﹐塵緣﹐太重。)
習藝,學本事,總是從拙開始的。就如站樁,一動也不動之餘,那個姿勢,亦平常不過,似是一看便會、便懂。
待到過了那一關,學得其他招式了,舞動起來,叫人眼花撩亂。倘若就此招搖過市,這末一種巧,也便等而下之。如果經受得了這個考驗,或什麼時候有所悟得,自我斂藏,再上一層樓,復拙而實巧了,才是高絕
從杜牧的這個巧字,我們彷彿讀了從拙到巧又從巧到拙的整個故事,雖說是行書,寫來卻也絕非一滑而過。拙巧之間,多一分少一分,重一分輕一分,都有計較。
(「字詩.字思」十之五)
[陳文威 chanmanwaii@gmail.com]

龍口粉絲﹕老師與伙伴


向東:

明天大早帶著孩子往台南去 再去台中山區
對中華文化 曾經有過身份危機中的探求__八十年代
那一段很痛 因為 只要認真過日子都很難

我的兩小在加拿大植根 對中國很隔閡
如今內地很繁榮 但更多的迷失
作為媽媽應不應該讓他們感覺重一些
或者。。是否輕一些更好

老師回來 又馬上出去
她要寫東西 要有空間
我們何嘗不需要空間
在心靈的角落 安放


我們的八十年代
曾經是一場夢魘

New Yorker裡的報告文學有我的影子
每個人都背負著自己的十字架
心安就能辨 就能活下去 信嗎?


********
恩﹐
  謝謝傳來演講會後的合照照﹐看著她我忍不住落淚了。久別重逢的感覺﹐竟然那么強。
  我想這是老師在公開場合的照片﹐就放上來了。此間﹐有些年輕人﹐在追隨我的追隨了。老師說﹐播種……
  文﹐打扮得山青水秀。這是他的香港主持處女秀吧。龍對文﹐意味著什么呢﹖我們還真沒深談過。
……
  是啊﹐你說得真好﹐“我們的八十年代 曾經是一場夢魘”。
  我的記憶里﹐生命的火曾呼啦啦燃燒﹐世界眼看就在我們眼前變得“更好些”了。可是﹐戛然而止﹐生生折斷。
  我花了很長的時間﹐安頓自己﹐身與心﹕鑽進古戲﹐看得輾轉反側﹐不知今夕何夕﹐不過就讀懂了人心﹔沖進最為火熱的現實﹐潛入一片深邃的大海﹐觸摸生活粉飾之下的礁盤﹐想要讀懂真實的中國﹔這時﹐一個相知相愛的人﹐以欣賞和包容﹐陪伴著我﹐左突右奔﹐受傷﹐回家﹐舔傷口﹐愈合﹐重生。  
 今晨﹐睜開眼﹐看見身邊人﹐我沖口而出﹕很神奇﹐我竟然與“真世界”不太遠。謝謝你﹐教我竟然流離在荒島之上﹐還能從不停止地讀﹑想和寫﹐放我時不時出去透氣﹐讓靈魂充電自我更新。
  Mayboy只說一句﹕那﹐還看各人的悟性。北大﹐港大﹐北京﹐香港﹐多少人呆過呢。悟出來的﹐有幾人﹖
  他總是這樣的﹐在我感性得難自己之時﹐用理性給我一個難以忘懷的寵。
  惟有﹐前行。"個人都背負著自己的十字架"
可是﹐心有不甘。或許﹐對我這樣的靈魂而言﹐心難安。心安了﹐也就沒活力了。想心中的火﹐燃得久些。不過﹐如何拿捏火候﹐倒是我現實需要考量的。

  對于肥仔﹐我相信他會走出自己的路。酸甜苦辣﹐都得自己嘗。我能給的﹐就是母愛。很純。
  
  啊﹐祝你們母子的台南﹑台中之旅﹐充實﹐快樂。
  向東

一個教人驚詫的LINK.

K,
 想念陳瘦竹教授﹐我的陳爺爺了﹐他是小女子與父親兩代人的人生及學問導師。(父親從四川江安到南京﹐一直追隨母校國立戲劇專科學校﹐最終以學生會主席的身分﹐組織48-49年的護校運動﹐那也是中年陳瘦竹﹐以生命智慧擔當的時代。火種﹐莫非精神DNA里代代相傳﹖)  
  在網上發現這樣一個LINK.在小女子生命中刻下深深烙印的三位人生洞悉者﹐竟然同時出現在他人的論文中“「笑」的反諷與「淚」的含藏─論王禎和小說中的批判與關懷”﹐可又“只聞其聲不見其影”。http://www.hrc.ntu.edu.tw/thci/SArt.aspx?id=12432
  不知道﹐人生竟然可以戲劇性到如此。
  該怎么想呢﹖
  靜候著未來的歲月。

龍口粉絲﹕香港沒有打開的十個抽屜

恩﹐
  謝謝你專業的簡報﹐關于龍老師的演講。

  
香港經濟日報
A10 | 新聞特寫 | By 張少貞、劉德欣 2007-07-19

「有歷史才有未來」 龍應台籲保護老街
  著名知識分子龍應台,昨日在書展與約1,000名觀眾見面,不是說書,而是領眾人逛中環嘉咸街街市。
  肉老闆拿刀,用勁斬下去。一間水果店,令龍應台想起為甚麼香港人叫蘋果做「蛇果」的問題。在濕漉漉的街市附近,竟有一間富格調的咖啡館。
  有人,就有故事;有歷史,才有未來。街市是最多故事的地方,嘉咸街街市卻快將拆掉。龍應台又替香港急了,她香港人,要保護嘉咸街!
如大抽屜 藏珍貴歷史
  拆天星,拆皇后,灣仔街市危在旦夕……香港的文化保存工作,令人搖頭的多。曾多次撰文評西九、評添馬艦的龍應台,昨日在書展演講,回答提問時說,香港沒有民主的選票,拿政府一點辦法都沒有。
  然而,這與大部分人民的文化自主意識也有關係。
  「(你)對自己的了解有多少?把自己的抽屜打開。」打開抽屜,知道自己有甚麼,才有覺醒。
  對龍應台,嘉咸街是個大抽屜,藏珍貴的歷史。
  電腦屏幕出現一張張相片:肉老闆燃起她的好奇,思想他是個甚麼人;她坐在咖啡館,看窗外經過的老伯和嬸嬸,讚歎那是「從窗口流過的風景,已有很多故事告訴你。」
  嘉咸街的舊樓,二樓的外牆或已斑駁,但地下卻是一間個性小店,兩套完全不同的價值觀拼在一起,令鄰里產生變化。這種變化會帶來甚麼景觀,教人期待,可是嘉咸街將會重建,出現的是多層住宅、商場和酒店。
「應用高科技保存文化」
  「太古廣場、又一城,商舖一樣,很悶。(政府)要把嘉咸街變成酒店和商場!」龍應台深諳當局的特性,說:「很多人開心自由行有1,000萬人,但若處處一樣,自由行只會來一次,騙人只能騙一次。」她忍不住歎道:「Please save Hong Kong!(請救救香港)」
  她說:「modernity(現代)是用高科技保存最古老的文化,而不是把根拆掉,將別人的地標搬過來,最大最大的誤會在香港發生。」
  她指出,可以給居民現代化的舒適,但同時保留原來的生活和人文,城市才美麗。「住在中環附近的人,關心的人,都要保護嘉咸街。」
  她知道,公民社會組成,是慢慢的過程,故她在演講中多次說希望老師帶學生關心地區,做調查和辯論。「香港有很多未打開的抽屜(見下文),一百個都有!」
  在香港居住了4年的龍應台,將續在香港留步。她有興趣打開香港的抽屜,你呢?
----------------------------------
香港未打開的抽屜
 巴斯人:知不知道香港有祖宗來自波斯的巴斯人(Parsee)?巴斯人信奉的瑣羅斯森德教,又名拜火教,起源自波斯。十八世紀,巴斯人隨英國人來遠東做生意。龍應台稱:「港大本部校舍的捐款人摩地爵士是巴斯人。」跑馬地黃泥涌道的巴斯墳場於1852年建成。現在全球有13萬巴斯人,其中約7萬在孟買,香港現時尚有200多名。
 文言文史:「香港的粵語保存得比廣州更好,生活在香港有時像在清朝。」她舉例我們日用的「差人」、「白撞」都是清朝用語。她又展示了一幅寫上「訪友揚聲,嚴拿白撞」的大廈告示,指這種文言文是香港語文獨特之處。
 街道史:龍應台認為香港的街道名也道出了香港的歷史。「香港有一條街叫『緬甸台』(Minden Row),好多人以為和緬甸有關,但其實是因為有很多來自德國城市Minden(棉登)的人聚居,因而叫Minden Row。」
-────
香港經濟日報
A10 | 新聞特寫 2007-07-19

156歲嘉咸卑利街 擬建酒店商廈

  嘉咸街和卑利街是全港最古老的市集,兩條街道大概在1850年落成,至今已有156年歷史。兩條街道是下山道及最早的貿易區;馬路及行人路,包括用花崗石造的梯級和鋪路用的大石,可以上溯至1900年代甚至更早。
  嘉咸街重建項目涉及範圍包括嘉咸街、卑利街、結志街、威靈頓街、閣麟街、吉士笠街等。
  根據市建局的建議,重建後37幢舊樓將被清拆,代之而建的將是兩幢樓高30層及32層住宅、一幢26層高酒店和一幢33層高寫字樓;和一個容納38個私家車位和25個貨車上落區的地下停車場。
建「老店街」發展旅遊
  計劃也包括一條「老店街」,把區內地標「永和雜貨舖」老店的外牆、和3幢位於26A至C號的戰前唐樓保留,再配合興建同類型3層式低矮樓宇,成為老店街,引入老店特色成旅遊點。
  然而,市建局曾經表示積極研究保留、經營逾80年、全港最古老的雜貨店上環永和號,最終只保留兩幅牆,並最快在兩年後結業。若打算繼續經營,則要遷入「老店街」內。但不少老店舖擔心新的「老店街」租金昂貴,小本經營的商店如醬園、雜貨店,將無法繼續經營。
  嘉咸街重建項目是前土發公司於1998年宣布的25個項目之一,討論經年,市建局的重建方案在5月中經城規會通過,現正進入收購階段。
******
「有歷史才有未來」 龍應台籲保護老街
南方日報
A14 | 文化•娛樂 2007-07-19
龍應台香港"打開十個抽屜""文化保存不是為了緬懷過去"

昨日下午,當極少公開露面的著名作家龍應台出現在香港會展中心演講大廳時,全場掌聲雷動。2000名恭候多時的讀者早已將大廳擠得水泄不通,連龍應台演講席周圍的空地都坐滿了人。自2003年2月辭去台灣文化局局長以來,龍應台在將自己的文化理念透過官僚機器的運作變成現實後,一塵不染地回歸文壇,回到寫作。當年8月,她來到香港,先後在香港城市大學和香港大學擔任客座教授,4年間,她不以外人自居,而是懷抱一片熱忱,以細緻的觀察,直接涉入香港的文化脈絡及語境。去年11月《 龍應台的香港筆記》出版後,在香港及新加坡暢銷書榜上長達半年之久。
昨天,龍應台用講述加放映相結合的方式,嚮讀者展示了香港社會中許多不被注意的細節———一個老城區鐵皮屋里的老太太,或者是周日露宿中環街頭的菲傭。她稱這些場景好比"沒有打開的抽屜",不斷嚮人提出質疑:一座國際化都市如何維護傳統、涵養性格?文化權何以同每個人息息相關?演講的最後,龍應台 在接受媒體和讀者採訪時,意味深長地說了一番話:"人本是散落的珍珠,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強韌的細線,將珠子穿起來成為社會。當公民社會不再依賴皇權或神權來鞏固它的底座,文化、歷史是公民社會最重要的黏合劑。"
文化保存不是為了緬懷過去
記者:您的演講為什麼叫作"香港十個沒有打開的抽屜"?
龍應台:一座城市所擁有的歷史和記憶、它所呈現的豐滿繁密的生活細節纔是它真正的魅力所在,好像一個沒有人去打開的抽屜,可它里面可能珍藏了很多很多寶貝。假如挑選"十個最能代表香港的地標",或許很多人會選維多利亞港的景色,可我一定會選燒臘店的照片,或者菜市場的圖片。那些老街里麵包含了多少故事啊!我們過去所研究的歷史,常常是"正史"、"國史"、"政治史"、"大人物史",而今天當草根階層壯大之後我們迫切需要研究和填補的是一條街道的歷史。
記者:您曾提到,香港城建規劃中有一種"中環價值",對於很多有歷史的老街區就是簡單一個"拆"字,其實這也是很多內地城市城建遭到最多詬病的地方。
龍應台:這個"拆"字後面,其實隱藏對"現代化"這個概念天大的誤會。我在德國看到過一個上千年的村莊,城牆保護得那麼完整,隨處可以見到農耕時代的牧羊人與農捨,那些場景一下子給我帶來醍醐灌頂的感受———原來所謂的"現代化",是用高新科技去保存一個民族最珍貴、最重要的東西,而不是適得其反地將過去連根拔起,慌忙移植一個外國的東西。所有對文化的保存都不是單純為了緬懷過去,恰恰是為了未來,因為沒有過去的人必然失去未來。
香港文化看得到廣州的影子
記者:隨內地與香港的文化互動增強,有些香港人已經感受到內地文化對香港的輻射越來越明顯,比如簡體字的大量出現,您認為在將來是否會出現一個內地影響港台的文化"倒流"?
龍應台:就不同地區的文化相互影響而言,一般強勢文化影響弱勢文化,就像水的流動一樣,很難阻擋的,即使人為制定某種政策去堵塞這種影響,它也會從別的地方冒出來。過去我們說港台文化是強勢,流行歌曲、電視劇流入大陸,而現在中國內地強大起來,有沒有可能從經濟強勢演變為文化上的強勢呢?這種"回流"是完全有可能的。
但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判斷一個地區文化是否屬於強勢,關鍵在於社區、草根階層的文化力量;假如這種民間的力量是充沛的,那麼這個地區的文化力量才會是強健的;假設社區和草根的呼聲是微弱的,那麼這種文化也必定是中空、衰弱的文化。香港的地理、歷史、經濟、文化結構都有獨到個性,比如香港有很多地方你都看得到廣州的文化影子,但它也有很多文化因子保護得比廣州好,比如香港人講的粵語,其生命力就比廣州人說的粵語更頑強,在香港你還可以到處看到"訪友揚聲、嚴拿白撞、嚴禁鐵轆、車仔駛入"那種近乎文言的詞彙,還有稱警察為"差人"之類的說法。我覺得香港人應該珍視香港的本土文化,同時要放棄過去那種"自外於中國"的想法,不妨積極加入到內地和台灣的文化議題中去,就共同面臨的苦惱展開辯論和探討,這樣可以為各自的發展汲取營養。
本報特派記者郭珊發自香港
*******
南方都市報
A13 | 城事 | 書展開講 2007-07-19

龍應台講述香港"抽屜"

作為首個開講嘉賓,她重點講述了香港正在加速消失的老街老巷
本報訊在香港客居4年多的龍應台成為書展首個開講嘉賓,談"香港未打開的十個抽屜"。科幻小說大師倪匡則與香港年輕的武俠小說作家鄭豐對談"武俠小說的創作之道",兩場演講都吸引了大量讀者前往聽講。會議廳全部坐滿,很多讀者甚至坐在地上聽講。
在播放了一段20多分鐘尋訪香港老街的紀錄片之後,龍應台開始講述自己作為一個異鄉人對香港的看法。她以香港正要拆除的嘉鹹街為例,講述的重點是香港正在加速消失的老街老巷。
"大多數的政界人物都希望做大建築、大工程,因為這很容易成為政績",龍應台說,官員們想象中的現代化,就是高樓大廈和鳥都會撞死的玻璃幕牆,而這是對現代化一種最大的誤解。在德國居住期間,龍應台看到了古老的生活方式在現代牧羊人身上延續,也看到了一千多年的古堡和城牆絲毫不變。"這讓我恍然大悟,所謂的現代化是用高科技的手段去保存我們的文化記憶,而不是用高科技的手段把自己的記憶連根拔掉"。
龍應台認為,要改變這樣的狀況,需要香港發展更強大的草根社會,有更強烈的公民意識。
倪匡則與年輕的武俠小說女作家鄭豐對話武俠小說。倪匡風趣地說,中國幾千年沒有文人致富的,金庸又能寫小說又能做企業致富,是"萬年一遇",而鄭豐"女人寫武俠,也是萬年一遇","我倪匡也是萬年一遇啊,從來沒有人寫過那麼多字"。
*******
東方日報
A40 | 龍門陣 | 冷眼旁觀 | By 梁美芬 黃英琦 2007-07-19
嘉咸街是他們的家

龍應台教授在演講中說,嘉咸街是個未打開的抽屜。嘉咸街的市集,是香港開埠以來最早期市集之一,在嘉咸街出入的各式各樣人物,都有其獨特故事。那位半生在嘉咸街肉檔切豬肉的大叔,那位熱愛嘉咸街斜路、決定租了樓下小店把之改為畫廊的外籍商人,那位在街邊賣水果、仍然把蘋果寫為「蛇果」的老伯,那位愛在嘉咸街漫無目的走上走下的老婆婆,他們自哪裏來?
如果嘉咸街兩旁不再是老房子,只有現代的高樓大廈和酒店,他們仍能視嘉咸街為家?為何現代化的智慧型商廈和五星酒店旁,容不下豬肉檔、小畫廊、佔據行人路的生果店?
龍老師說,香港人對現代化的最大誤解,是把烏漆舊房子視為負資產,都把它們拆掉,換成玻璃幕牆。香港人忽視老街老房子才是城市的肌理,是大都會最具吸引力的地標。
如果沒有嘉咸街,只有大商場,無論這商場叫又一城或apm ,也不會吸引遊客重複回來,因為商場裏的店在他們的家鄉很快都會有了。遊客可能只來一次,因為人只會被騙一次。
龍老師的論點,其實也是香港公民社會的論點,只不過,由她說出來,就讓書展講座全場逾千人熱烈鼓掌。公民社會的朋友說出來,就被特首罵說,你要尊重多數,香港多數人都支持發展,你們是少數,不是主流。
說回嘉咸街,市集商販可能快要面對清拆和搬檔的困擾。市建局說他們都不介意走,但民間團體走訪發現,他們不知道原來有權說不走。未來的嘉咸街,為甚麼不能容納他們呢?
黃英琦
*******
南方日報
A15 | 文化 2007-07-18
港書展今日開鑼,著名作家集體亮相 參加旅行團香港會金庸

本報訊(記者/郭珊)一年一度的香港文化盛事———香港貿易發展局主辦的第十八屆香港書展將於今日至24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本屆展期延長至7日,預料將吸引近70萬書迷進場。
本屆香港書展將展出來自20個國家及地區合共472家公司的出版物,是曆年最多、規模最大的一次。其中"中國內地出版館"包括了內地61家參展商,網羅了多家實力強勁的出版集團。
本次書展以"閱讀香港"為主題,通過鼓勵參展商展示有關香港書籍以及舉辦一系列配套的文化活動,從多個角度激發各界思考香港社會文化的變遷。書展舉行期間還將舉行10個系列活動,尤其以"名作家講座系列"格外引人注目:該系列活動邀請到龍應台、易中天、於丹、莫言、倪匡、鄭豐、春樹、張悅然、梁靖芬及孫隆基等知名作家在書展開講,既有資深的殿堂級作家,也有新生代領軍人物。書展還邀請了倪匡和詹宏志對談科幻推理小說,邀請金庸及倪匡嚮年青人分享他們的寫作經驗及心路歷程。新當選的中國作協主席鐵凝則將參加"兩岸三地閱讀文化座談會"。
"閱讀香港講座"系列則邀請了前香港歷史博物館館長丁新豹博士、浸會大學傳理學院吳昊教授、香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吳俊雄、著名文化評論員梁款和"香港學"學者洪清田博士,從歷史及文化角度剖析香港的多元面貌。此外,主辦方還策劃了"企業家談閱讀講座"、"中華文化普及研討會系列"、"名人講故事"、"名人閱讀分享系列"等活動。
由於廣東展團借助地利之便和對香港圖書市場的瞭解,展銷品種適銷對路、貨源充足,往年均取得了較好效果。今年廣東省出版集團作為重點參展單位,將在中國展區專設賣場。專場組織的銷售品種約650種。展銷的圖書既有具重大理論突破的文化學術著作,如《孫文選集》、《宋慶齡年譜》、《中國家庭史》等;又有一批文學類暢銷書,如《王蒙自傳》、《等等靈魂》等,還有深受海外出版機構和讀者歡迎的中醫中藥類圖書,如《觀手知健康》、《人體使用手冊》等。
為了吸引更多國內旅客參觀展覽,大會與廣州及深圳多家旅行社攜手合作,將參觀香港書展列入部分旅行團行程之內,讓訪港旅客遊覽香港名勝之餘,也能欣賞本地及海外的著作。
*******
蘋果日報
A02 | 要聞 2007-07-19
影視處鬧國際笑話 指書展名畫不雅事件曝光忙改口

【本報訊】一連七日的香港書展昨日開幕,一向「神經過敏」的影視及娛樂事務管理處前晚向其中一個參展書商,指稱其一本故事書《愛情神話》,書內殿堂級藝術插圖因涉及裸體等內容,或屬二級不雅刊物,書商怯於「官方警告」無奈把書收起。事件曝光後,影視處昨日卻使出「彈弓手」,改口表示該書並無不雅,可供展出。有出版商及文化人批評影視處評審準則越來越「可笑」,令香港在國際書商前盡出洋相,淪為國際笑話。記者:翁煜雄、梁美寶、黃嘉寶、白琳
文藝復興藝術家米高安哲奴的「大衛像」早年曾一度遭淫褻物品審裁處被評為「二級不雅物品」,惹起社會不滿,但歷史重演。今次書展展商遠流出版經理陳國華昨早透露,影視處前晚在展前巡視,翻閱故事書《愛情神話》時,指部份插圖有問題,並揚言:「你都係收番起佢,唔好出賣。」
「係博物館藝術品」
入行十多年、參加書展數年的陳國華坦言對此感到「好笑話」,因那些均為藝術作品,包括法國畫家布雪(F. Boucher)的油畫《赫拉克勒斯與翁法勒》,及太陽神阿波羅的裸體雕像圖片,他說:「呢係擺博物館藝術品!」他說,由韓文繙譯的《愛情神話》是探討希臘羅馬神話的愛情故事,並附相關插圖,每本售100元,他質疑:「每年書展都賣,今年先有問題?」因書展只准售一級書刊,他只好收起該書以免違規,但批評影視處評審「無尺度可言」。油畫《赫拉克勒斯與翁法勒》內一對男女雙擁,雙方性器官及女性乳房都被遮掩;除阿波羅像外,書內也不乏裸露男性性器官的圖畫,但都充滿美感。主辦單位貿發局發言人說,前晚收到影視處通知,指《愛情神話》的圖片「踩界」,但未正式評級,故該局沒有勸喻書商收起,「我都睇過本書,認為係文學作品,冇問題,但都要尊重影視處決定。」貿發局發言人其後補充,指收到影視處通知,指該書不屬二級不雅刊物,可以繼續展出。影視處發言人承認,曾認為《愛情神話》的圖片「踩界」,但沒有正面回應有否要求收書,只稱審議後已確認該書沒有問題。對於影視處彈弓手,陳國華回應:「書送晒畀人啦!」
倪匡斥影視處愚蠢
著名台灣女作家龍應台指香港表面上「好開放」,但正確道德觀念其實比台灣,甚至內地主要城市都低,「《中大學生報》事件可見一斑﹗」名作家倪匡也批評影視處行動,「黐線﹗愚蠢行為﹗由得佢(影視處)巡啦﹗」其實,刊載裸體雕像書刊在書展隨處可見,如商務印書館及壹葉堂均有售賣米高安哲奴等畫冊;壹葉堂發言人對事件感莫名其妙,「以前都試過搞錯《大衛像》啦,又?」噱頭為粗口大平反的新書《小狗懶擦鞋》,其出版商次文化堂負責人彭志銘說,影事處今次舉動,尤其在有外國書商參與的書展上進行,將令本港淪為國際笑話。文化人梁文道及學者蔡子強,批評影視處近年的評審創作道德標準越來越緊,尤其是針對性文化,嚴重影響創作。另外,影視處昨於會場上發現一本台灣漫步屋出版的漫畫小說,因封面標明「18限」(即18歲以下人士不准觀看),故已向貿發局建議收回。
******
深圳商報
C01 | 文化廣場 2007-07-19
香港讀書人又逢嘉年華

第18屆香港書展昨日開幕
香港讀書人又逢嘉年華
本報記者董芳芳王昉
深圳出版人王伶一大早就坐上了從深圳到香港的列車,趕往香港會展中心,由於香港各大酒店都已經因為香港書展的舉辦而紛紛爆滿,為了聽喜愛的作家講座,王伶不得不多次往返深港,她說:"一年一度的香港書展是香港讀書人的嘉年華,這裡匯聚了國內外的最新出版物,而且本屆書展上有40多位名家的講座和論壇,看一天是肯定不夠的。"
第18屆香港書展昨日在香港會展中心開幕,展覽將持續7天,共有來自20多個國家及地區的472家出版公司參展。本屆書展以"閱讀香港"為主題,通過書展及各項文化活動,讓國內外讀者們一起"閱讀"香港,從多個角度探索和思考香港社會文化的變遷。而設立主題,並根據主題組織相關文化活動,也是本屆書展的一次新嘗試。
本屆書展呈現五大亮點
記者從大會新聞中心瞭解到,本屆香港書展是曆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今年推出的新書共有6000多本,數量最多的書籍種類為童書、流行讀物、金融、旅遊、勵志等。本屆香港書展呈現五大亮點:一是由於投資升溫,本屆書展上投資類的圖書品種大幅增加;二是介紹香港、解析香港等有關於香港的書籍成為眾多書商重點推介的出版物;三是古典新解系列書籍受到讀者青睞,例如《品三國》、《於丹<論語>心得》等中國古典名著的現代新解作品;四是新作家出書多;五是因博客的興起,出現了很多將網絡博客文章結集成書的作品,這也是今年圖書出版的新熱點。
由於本次書展的主題為"閱讀香港",因此展會特別邀請了33位名家在書展前進行了"新書書評活動",挑選出60套港版新書嚮讀者推薦,包括龍應台的《思索香港》、李歐梵的《交響:音樂札記》、歐陽應霽的《情尋香港味道》等。大會還邀請了丁新豹、吳昊、梁款和洪青田等專家教授,從香港的歷史、文化和社會角度,剖析香港的多元面貌。
亞洲知名作家書展開講
本屆香港書展的文化活動可分為十個系列,包括名作家講座系列、閱讀香港講座系列、企業家談閱讀講座、中華文化普及系列、閱讀文化座談會、"名人講故事"系列、名人閱讀分享系列、亞洲出版研討會、名家推介新書活動等等。
本次書展邀請了龍應台、易中天、於丹、莫言、倪匡、鄭豐、春樹、張悅然、梁靖芬、胡淑雯、董啟章、駱以軍、謝曉虹、英培安及孫隆基等名作家在書展開講。這次應邀進行演講的作家,來自內地、中國台灣、香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地,既有資深的大師級作家,也有新生代領軍人物。
在名作家講座系列中,龍應台教授於昨日下午3時30分至5時帶來了"香港十個未打開的抽屜",倪匡和鄭豐昨日下午5時開始對談"武俠小說創作之道",年輕作家春樹和張悅然將在19日下午講述他們的寫作道路,於丹將在20日下午講述"論語、莊子里的生活智慧",莫言將於21日帶來"我的文學經驗",易中天將於21日下午講"品古人,品名人"。"名人講故事"活動將邀請政壇、商界及社會知名人士,包括範徐麗泰、謝永齡、陳婉嫻、石鏡泉、蔡元雲、喬寶寶等,在兒童天地展館舞台,為小朋友講各種故事。今年的書展,不單文化界活躍參與,貿發局更與香港經濟日報合作,邀請了企業家蔣震博士與讀者分享閱讀心得,並首次舉辦"十大經管好書選舉"。在中華文化普及系列活動中,貿發局與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合作,邀請了蕭國健博士、蔣匡文、楊智琛及黎淑儀,介紹香港古跡、中國建築與風水、茶文化及中國文物欣賞。在21日上午11時30分舉行的閱讀文化座談會上,香港作家周密密、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和陽明大學的張曉風教授將與讀者共同討論中國台灣、香港和內地間的閱讀文化。
貿發局與香港出版總會合辦的"亞洲出版研討會"今年的主題是"出路",邀請亞洲出版界翹楚一齊來探討傳統出版業界在市場萎縮的形勢下,如何走出本土、沖出亞洲。演講者包括詹宏志、梁鳳儀等。
深圳發行集團承辦內地館
本屆香港書展的中國內地出版館同樣吸引香港讀者的目光,網羅了多家實力強勁的出版集團如中國出版集團、中國國際出版集團、中國科學出版集團、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廣東出版集團、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遼寧出版集團等。而這次內地館的所有陳列和銷售等工作都是由深圳出版發行集團承辦的。據深圳發行集團的朱德明介紹,此次內地館的展覽分為三個展區,占地1千多平米。他介紹說,展示區由8家出版社和出版集團組成;精品區是將全國各大出版社的獲獎及優秀讀物共計400多個品種集中展示;銷售區組織了475家商家參展,展出了20萬冊圖書,挑選的大多是生活類、文學類等香港讀者喜愛的圖書品種。
內地遊客無須排隊入場
為吸引更多內地遊客,書展開設特別通道,前往書展的內地客不須像香港讀者一樣排隊入場,只須在會展中心入口處的"訪港人士購票處"出示有效旅遊證件購票,就可由特別通道直接入場,省去很多排隊時間。大會還與廣州及深圳多家旅行社攜手合作,將參觀香港書展列入其部分旅行團行程之內,讓訪港旅客遊覽香港名勝之餘,也能隨團參觀書展,一舉兩得。
據悉,從2003年內地開通了"自由行"之後,來港觀展的內地"書迷"逐年增加,去年登記入場的內地遊客就達6000多名,而今年這個數字可望打破。為疏通人群,大會今年推出多項新措施,例如書展時間從6天增加至7天,展館從4個增至5個,如市民在下午1時前購票,享受10元特惠價,星期五及星期六兩天,更推出午夜場,延長開放時間至晚12時。

7/19/2007

去年那日





去年那日﹕15Jul,2006
去年那方﹕香港天地圖書
去年那事﹕《請用文明來說服我》新書發布會
從此﹐識龍馬。

兩封想公開的信﹕
向東;
 昨天老師演講﹐同學們來了好幾個。你在的話一定更熱鬧了。
 天熱 好好保重

  19JUL,2007
******
恩﹐
  是啊﹐我好想來。實在脫不開身。
  用工作的努力﹐和友情上的相知﹐扶持著自己﹐在一片人文理念的荒島嶼上﹐墾荒。我想﹐那是因為背後有老師﹐有伙伴們。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群人在做著與自己一樣的努力時﹐即使現實荒涼﹐心中也是幸福的。
想起了去年15Jul,那天我遇到了生命中的龍老師﹐也應當是我們第一次精神上相遇的日子吧。還記得蔡立在我邊上﹐好像問題是請老師談談香港與內地的關係。
  我那天﹐有點霸場﹐問題從封面開始﹐接二連三﹐全是與個人經歷﹑性情﹑理念有關的話題﹐當晚﹐還電郵追問不停。老師﹐教我很感動﹐仔細地回答了我這個頑固的提問者。還說﹐今天﹐你很專業。呵呵。
  其實﹐是在用我的手藝﹐規避我的機構難以提問的話題﹐也是關于老師那本書本質的問題﹐很是慚愧。從那時起﹐我的關于新聞尺度的困擾﹐越發強烈了。牠是長在我這樣的新聞人心里的一道籬笆﹐已經刻進肌膚﹐很痛。  
  我沒有想到﹐和龍老師﹐和你﹐和文﹐還有那么一群志同道合的友﹐能夠在秋日艷陽的港大﹐有了那樣一場靈魂的洗禮。從此﹐再次鼓起了人生的勇氣﹐找到了社會擔當的方法。這是我繼二十歲時﹐聆聽南大導師陳瘦竹教授的人生指點後﹐再一次有遇到人生導師的感覺。這一次﹐因為閱歷的不同﹐用老師教的手藝﹐我可以真的改變身邊的一點點現實了﹐真的很幸福。
  或許﹐港大給我穿上了人生又一雙"紅舞鞋"。
  想念大家﹐想念香港﹐渴望書展。
  
  不好意思﹐這兩天去參加海南省新聞界半年聚會了﹐回信晚了。

  問你斯文體貼的先生﹐還有兩個小靚仔好。歡迎你們全家來度假。
  向東
  

閱讀期待。梁文道。《味覺現象學》。


K,
  好書這么多﹐去不了的郁悶﹐比去了的瘋狂﹐更煩人。呵呵。
  好想看看﹐文中那個“小娃兒”﹐都吃了些什么好吃的。學哲學的人﹐寫味覺﹐會怎樣繞來繞去呢﹖好奇死了。
  哈哈﹐文道。

飲食結果
[文/梁文道]
文章日期:2007年7月19日
【明報專訊】台灣:由此為食而生
我和大部分愛吃而終於走上寫吃這條路的人一樣,都是幼時耳濡目染的結果;我,就是那顆祖輩數代吃緣結下來的惡果,以食為天,為食而生,終於成了飽遭食慾之火煎熬的一團血肉。
才出生四個月,我就給抱到台灣,讓外祖父母養大。其時外祖父退休下來,與外祖母攜手開了家小麵館,賣他們愛吃擅做的北方麵點,正是退隱江湖頤享天年的好時光。怎料我這小娃兒來了,二老忙不過,只好歇了麵館,全力照養這個注定傷神的麻煩種。在兩位老人家來講,這叫過早地結束了自己的幸福人生;但是對我而言,卻是一生口福的開端。因為外祖父母把一身祖傳的技藝都省下來搬回家了,使我自小就能在家裏吃到河北山西的地道民間菜。
那個時候的台北還是蔣中正萬萬歲的年代,「中華商場」一帶盡是隨國民黨東渡的南北大菜東西小吃,精華薈萃,梁實秋和唐魯孫等知名食家讚好的老店都在。外祖父帶我一一吃遍,那滋味,是後來我回大陸再也吃不到找不的。民國甚至清末,於我因此是種味覺的記憶多於書本上的故事。歷史的變化,我有最切身的體驗。
年紀大了點,身上有零用,就開始和本省同學出外遊玩,學說台灣話,學品台灣味。坦白說,台灣菜是窮苦人家的產物,和粵菜相比,幾乎沒什麼可以拿得出面的東西。但正因它是鄉野小食,粗樸簡單,反而更考廚師的功夫,更見細微處的高下。道理就和設計師的簡約風尚一樣,愈是簡單就愈講究細節的處理。
例如俗稱「青蛙下蛋」的粉圓冰,無非就是芋粉團子加冰加紅糖水,誰都會做。可是真能做到粉圓有韌勁卻不生硬,冰碎度恰到好處入口即化者,卻又不多。
香港:看它墮落
回香港是八十年代中期的事,口味上我要重新學習當個廣東人,好在父親是順德人,嘴刁,常在飯間現場評述。沒多久我就能體會食在香港的妙處了。據老前輩說,紙醉金迷的八十年代其實是香港飲食墮落的開端;但在我看來,再墮落恐怕也還及不上後來九十年代末期。二十年間,我看到香港的蝦餃怎樣變大,怎樣點上了兩粒紅眼球成為一種莫名其妙的可愛小動物;又看到大家如何回歸珠三角,如何尋覓粵菜的本相正宗;中國好,香港未必一定好,起碼在吃這一點上。
我從來不是一個專心的好學生,所以我又和大部分寫吃的食家不同。我不是食家,不懂得寫食經,因為我在吃的時候老是想吃以外的事情。不知道和念哲學有沒有關係,我喜歡跳出來反省「吃」這回事,比如說中國人為何用筷子這麼需要技巧的食具吃飯;又比如說那些為我們種地養雞的農民,我很好奇他們自己吃的是什麼,為什麼有些負責餵飽我們的人卻餵不飽自己?
回看半生,其實我的食緣不單單是我自己的食緣,我在台灣吃到外省菜的繁盛與凋零,又在香港吃到食風的奢華與衰敗,這都是政治、社會、經濟、文化乃至於家庭轉變的側面。一個人吃什麼怎樣吃,覺得什麼好吃什麼不好吃,從來不是他一個人決定得了的;我們都在社會裏吃,食物與人的關係是一種社會的關係。於是我吃得愈多就想得愈多,然後寫下了這一連串文字。有朋友說這批文章是歷史、經濟、政治、哲學、散文甚至人類學扎記,總之不是飲食;他說得對,我寫的不是飲食,但是我的筆固執地圍繞飲食,分析飲食就是分解人類最日常最體己的經驗,再從中抽出一絲又一絲的線,再把它們還原成更大的一張網,從最微觀到最宏觀,飲食串起了最可感的個體肉身與最抽象的文化網絡。或許,這是我所謂的「味覺現象」了。
本書所有文章皆集選自《飲食男女》雜誌之「味覺現象」專欄,謹此向該雜誌仝人致意。我還要謝謝我的祖父母姜仲三與丁增華,父母梁篤行與姜冠名,他們是我的味覺啟蒙者。也要謝謝古緯詩,過去二十年的飲食伴侶。
(文章為《味覺現象學》之序)
[文/梁文道]

閱讀期待。吳靄儀《劍橋歸路》。馬家輝。不歸路。


不歸路
文章日期:2007年7月19日
【明報專訊】星期天的下午跑到尖沙嘴商務書店,坐了整整一個鐘頭,為了聽吳靄儀自述《劍橋歸路》的出版種種。

很久沒坐這麼久去聽一場演講了,工作忙,通常坐下來聽不到十五分鐘便已呼呼入睡,除了聽龍應台,除了聽吳靄儀,那是極少數的例外,而兩人的共同點或許都是在語調中隱藏一種堅定的溫柔,又都是那麼熱切,彷彿已經很疲倦了卻仍願意為人間公義繼續說個唇乾舌燥。

《劍橋歸路》是廿年前舊著,如今重刊,配新封面,內容卻是常新,只因文字不僅記錄了日常生活的人事而更定影了人事背後的情趣;人事滄桑不復認,亦早已無關痛癢,但「情」和「趣」仍堪玩味,畢竟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異域,在本城,都有值得讀之思之的小細節。

台灣和大陸都有或長或短的小說和散文足以呈現異鄉心情,雖常流於過度哀怨惋嘆,至少是留下了銘印,讓世人看見掙扎和搏鬥的軌。凡走過的,必留痕。香港人普遍不慣親近文字,因此多年來有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放洋,可惜僅能出現少之又少的「留學生文學」。我讀過的最深刻的一本書是《吃馬鈴薯的日子》,作者劉紹銘,童年雜憶,留學生涯,像端出一碗雲吞,裏面的文字餡料有酸有甜有苦有辣,吃完久久難忘;但劉教授在內地出生,在香港成長,在台灣讀大學,在美國拿博士,不易以一城一地的框框替他貼標籤,總之是「華人留學生文學」便對了。

離美前曾把生活散文印出來,裝訂好,印了五本分送朋友,日後有機會或會將之正式出版。書名?不如叫做《不歸路》,比吳靄儀決絕,有堅定,沒有溫柔。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春’意


等夏天的招手?
文章日期:2007年7月19日
【明報專訊】以餘勇
衝過
關卡重重
霧濃如織
鳥掠
乘風
春,今人張進德,行書。
春,踏過了冬,不免還有一身寒氣。起碼,還帶有那重重關卡的肅殺。
一山還有一山高,一關還有一關難。最要堅執,一往無前,這就重關踏過,氣韻更是不凡
一路上,不管是來自書本,還是來自良師親友的叮嚀與鼓勵,從而振奮意志,重拾信心,再接再厲。過後,前塵往事,百感交集,淚水化霧,交織一片,帶來了春的浪漫。想像,如鳥,乘風。
柳枝間,鳥飛,鳥鳴。春臨大地,年之初,生氣勃勃。這個時候,可要長得好些更好些,以應付日後的風雨和冰封。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的詩句念罷,再念的,該是﹕春天來了,還要等夏天的招手嗎?
春,是勇敢的。春,孕育大地的生機。這當中,該有我們的反思。我們在反思中孕育新的一步。春,包含了日,醞釀了日,讓我們成長有日,收成有日。
(「字詩.字思」十之四)
[陳文威 chanmanwaii@gmail.com]

閱讀時光。歐陽應霽。生如夏花。





Hi,這期的實習生﹐有位愛花人。全是蘭。島上的。
K,
大汗﹔熱﹔香港﹔曼谷﹔蟑螂﹔小強﹔金黃向日葵陽光燦爛﹔野薑花肆無忌憚﹔百合花含苞待放﹔cut flower﹔郊外種植的野生的﹔陽光空氣水份保持生生不息﹔愛花惜花人﹔「如花」不再只是柔弱陰性,也可以勇猛強勁﹔泰戈爾有云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Sorry,我買的是睡蓮。
  歐陽先生今日此文﹐意向多而飄忽﹐形﹑色﹑意﹑韻撓人﹐反正﹐不是中國風﹐不是日本風﹐倒是很有些T.S 艾略特的味道。

生如夏花
文章日期:2007年7月18日
【明報專訊】如果最近有人大汗淋漓的告訴我決定要移民遠去,我想我是會理解的。因為熱,因為太熱,既然香港都熱得跟曼谷差不多了,既然天文台大佬都言之鑿鑿的說五十年後都沒有冬天了,為什麼不先行一步移到更熱的地方去,早點適應早登自在。
熱又怕熱,冷又怕冷,我們這些高等動物實在不如低低等生物。早就聽說蟑螂將會在若干萬年後在人類滅絕後依然卑微的堅強的偉大的活下去,倒真的以身作則以行動實踐來回應毛主席說過的下定決心不怕(被踩)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終極)勝利。
人不如蟑螂是一回事,反正很少人願意自作賤做小強作比較。但人不如花就更現實——當我經過露天街市花檔身水身汗之際,看到那一大束金黃向日葵有如陽光燦爛,野薑花也肆無忌憚散放幽香,那未經修剪可以有半個人高的百合花含苞待放強勢出擊——絕對比熱得吐舌「死死」的我輩來得意氣風發,連cut flower也可以如此絢爛,更何那些盆栽的以及在郊外種植的野生的,依然和陽光空氣水份保持生生不息的互動關係,更一貫的單純直接的以色香形態感動身邊的愛花惜花人,也難怪園藝治療、花精治療等等專業課程在全球愈來愈流行,結合起生態意識醒覺與環保運動的壯大,「如花」不再只是柔弱陰性,也可以勇猛強勁。
隨手撿了一束花替自己打打氣,回到工作室供養在瓶裏,美的確美,可是不到半天竟軟軟垂下頭來,得拿去泡水「充氣」。泰戈爾有云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Sorry,我買的是睡蓮。
[歐陽應霽]

7/18/2007

梁啟超修改譚嗣同詩

K,
 望﹑忍﹑我﹑去。思張儉﹑待杜根﹑向天笑﹑兩昆侖。中華自古多豪杰。

  梁啟超修改譚嗣同詩
文章日期:
2007年7月18日
【明報專訊】戊戌六君子之一譚嗣同,從容就義前,在獄中壁上,題了一首絕筆七絕,廣為流傳,如下﹕
望門投止思張儉,
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
去留肝膽兩昆侖。

有人考據,這詩經梁啟超修改過,原作本來是這樣的﹕

望門投止憐張儉,直諫陳書愧杜根。
手擲歐刀仰天笑,留將公罪後人論。

原作和修改後,第一、二句中,都用了或保留張儉和杜根的典故,先作註釋。

《後漢書.張儉傳》說﹕「儉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門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譚嗣同引用這典故,意思是﹕像張儉這樣到處逃亡,雖然有人收容,但累及收容者也受牽涉而被殺,這是不足取的。所以,自己不願出走求生,寧可被捕而慷慨赴死。

《後漢書.杜根傳》說﹕「根以安帝年長,宜親政事,乃與同時郎上書直諫。太后大怒,收執根等,令盛以縑囊,於殿上撲殺之。執法者以根知名,私語行事人使不加力,既而載出城外,根得蘇。太后使人檢視,根遂詐死,三日,目中生蛆,因得逃竄。」譚嗣同引用這個典故,意思是﹕自己未能像杜根一樣,直接上書慈禧,勸她還政給光緒,因而有愧。

梁啟超把首句的「憐」字,改為「思」字,把譚嗣同寫得更謙厚。第二句「須臾」是片刻之意,梁認為﹕不久慈禧也會像太后被誅,自己忍耐下去逃生,將會等待得到這樣的一天。這樣改了,詩意積極而充滿希望,並說及自己出走的意義。

第三、四句改得更好,成為傳誦名句。「我自橫刀向天笑」,寫出譚的豪邁氣概;「歐刀」即洋刀,刪去洋味。「去留肝膽兩昆侖」,解說紛紜。我的理解是﹕梁曾勸譚一同逃亡,譚拒絕,但卻同意梁出走。譚說﹕改革必須有人犧牲,由我開始,可以警醒國人;你流亡國外,繼續鼓吹改革,也很重要。我留你去,都是同樣重要的,不必計較誰死誰生。「肝膽」,肝膽相照也。「昆侖」,義重如山也。雖我死你生,但大家都同樣負有重大的使命。
[司徒華]

解“並”


K,
  這組新版“說文解字”寫法很有味道。
  將一個字﹐從古至今﹐推進去﹐拉出來。人間冷暖。其實﹐漢字﹐本就是圖騰﹐若仔細深味的話。

信諾
陳文威
文章日期:2007年7月18日
【明報專訊】手牽手
腳靠腳
方寸之地
不動如山
自成宇宙
天長地久
這是甲骨文裏的並字。

甲骨文是中國古代商人(今安徽、河南一帶)占卜時,刻在甲或獸骨上的文字,最早在清朝光緒年間被發現。殷墟文字,也是甲骨文(商時,曾不止一次遷都於殷)。

甲骨文的這個並字,形象地說明了,並,是什麼一回事。也許就是因為這個並字,才有了:並肩攜手。亦是看到了這個並字,我們深深曉得,並,是一種怎樣的信諾。

古人重義,今人重利。倘如此,便是一種大倒退。

甲骨文的並,說明了義之所在。那是見義忘利,利在後頭遠遠的一點,很可能還會再遠些,遠得看不清了,心裏,也無這一點了。倒個來,這個並字,也使人牢牢記著,什麼叫並。今天,文字抽象化,看現在的並字,有所感覺的,不是沒有,但恐怕不多了。曾經並蒂的,並禽(鴛鴦) 的,也可以反目成仇,只看今天。甲骨文的並,實在應該作為我們的圖騰。我們固不輕言並,然而一旦說了,就是一生一世,無堅不摧。我信因為有了這個並,才有杜甫之「焉得並州快剪刀,剪取吳淞半江水」的。(「字詩.字思」十之三)

[陳文威 chanmanwaii@gmail.com]

呼籲專業教練出手相助小惠敏

K,
 這是小才子今日的網評﹐希望將事情往科學的方向引導。

  呼籲專業教練出手相助小惠敏
  http://www.hi.chinanews.com.cn/hnnew/2007-07-18/86129.html
  中新海南網七月十八日電
  從七月三日至今,小惠敏“三亞一北京”迎奧運長跑已經進行了十五天,據瞭解,目前跑了1000多公里,已到達廣東佛山區。中新社與其父親聯線﹐得知受炎熱氣候﹑及飲食不規則影響,目前的小惠敏出現感冒、咳嗽症狀,身體狀況不佳,將休整一、兩天。
  為了自己的夢想和愛好,每天頂著炎熱的天氣,敢於挑戰3900多公里的跑程,小惠敏的精神和意志力確實令人由衷敬佩。但另一方面,如同許多同網友所擔憂的那樣,“小惠敏能跑多遠?”“身體健康有無受影響?能否撐得住”等等,如今小惠敏的體質體能、健康狀況如何,更是值得人們所關注。
  據瞭解,慧敏原贊助商361°公司,在其奔跑的第14天,再次回到小惠敏身邊,贈送營養品,運動服裝和運動跑鞋外,還計畫今日在廣東安排小惠敏進行一次體檢,測量的她的體質體能,看是否符合健康標準,以繼續長跑北上。
  中新社持續關懷式報導小惠敏度過瓊州海峽後的情況,引起了國內媒體的廣泛關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也聯線小惠敏父親,第一句話就是表達對惠敏勇氣的欽佩。16日廣東《南方都市報》記者,在搜尋兩天之後,終於在209國道距離佛山十多公里處,找到了小惠敏一家,並於17日晨陪同小惠敏跑進佛山。
  在佛山市,一家捐助小惠敏食宿的酒店,通告當地媒體。故,17日媒體的現場報導,又出現在這對父女身邊。據悉,中央電視臺派出的採訪記者,將于18日進入“惠敏事件”報導現場。
  按照361°公司與小惠敏父親的商量,計畫今日為小惠敏進行一次體檢。不過,17日午間,小惠敏的兄長表示,他們還沒有最後確認,是否帶小惠敏去體檢。
  筆者認為,媒體和贊助商的援助,除了給小惠敏一個很大的支持,同時減輕人們對小惠敏顧慮和擔心。小惠敏應該“不能硬拼”,“量力而行”,如能順利成功的話當然最好,如果身體各方面原因不能圓滿完成長跑,其實也已“成功”了,因為她的精神早已贏得了人們的敬佩。有了體檢進一步對身體健康的瞭解,相信長跑會得到一份有力保證。
  得益于媒體、商家的幫助,小惠敏在沿途能夠得到體檢,及時瞭解身體狀況,應該說,對於廣大的網友、讀者來講,會更樂觀看待小惠敏繼續長跑。然而,長跑是一項持久的運動,體能消耗大,並非常人所能應付的,僅僅是予以物資和體檢方面的支持,就能保證萬事無憂了嗎?
  筆者認為,如果有經驗豐富、有專業水準的國家運動教練肯出面幫助,對惠敏是否適合長跑,提出意見和建議,那才更有說服力。如果證實她確實有天份,那麼惠敏父親應當儘快讓她投奔名師,得到更專業、更科學的訓練。相信無論惠敏的父親,還是關心惠敏的人們,如果看到小惠敏的執著和努力,最終能贏得專業人士的出手相助,都會感到欣慰的。
  不管如何,還是期待小惠敏能順利完成此次有意義的、快樂的暑假之旅。
  作者:楚劍

"小神鹿"佛山受寵。廣州體檢。


視頻鏈接﹕http://2008.163.com/07/0718/10/3JM6NSIE007425HN.html
  K,
  小惠敏父女的執著﹐教人無法不感動。
  我們的關懷式報道﹐終于在“谷底”撈起了這對父女。小才子們﹐這下更加知道手中筆的力量了。
  我們在討論﹐如何對待如此強大的話語權。作為新聞人。
 
海南"小神鹿"佛山受寵 18日去廣州體檢接受央視採訪
中新海南網七月十七日電(關向東 陳小鋒)海南8歲"小神鹿"張惠敏從三亞晉京迎奧運長跑一路不停,本社連續的報導也引發了社會一些熱心的觀眾、企業、媒體的關注,今天中午,記者電話聯線張惠敏父親張建民先生時,張先生高興地說:"現在我們在廣東佛山的路上,有眾多的企業、媒體開車過來迎接我們,非常感謝大家的關心和支持!"
  據悉,有贊助商十八日將車載小惠敏前往廣州,在廣東省人民醫院進行一次全面體檢。
  十八日下午,中央電視臺二套,將專訪小惠敏父女。
  "小神鹿"佛山受到媒體和熱心市民追捧
  據張先生介紹,今天早上他們6點鐘出發,由於九江大橋斷了,他們坐輪船過河,過河跑不遠,聽到遠方不少群眾高呼小惠敏名字,並先後有企業開車過來迎接他們。
  "我們今晚是住在上海的七鬥商旅酒店,酒店為我們提供的免費吃住。"張先生在電話裏激動的說。
  據瞭解,十六日下午,原贊助商之一——一家體育服裝公司的聯絡員專程開車趕到佛山迎接小惠敏,帶去一筆現金、營養品和服裝,當晚並專門為小惠敏點了她最愛吃的排骨。
  據該公司聯絡員介紹,作為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愛心企業,該公司希望為小惠敏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同時他宣稱,經過公司領導層商量,決定贊助小惠敏參加明年1月在臺灣金門舉行的馬拉松比賽,並打算在小惠敏今後的學費和生活費上都提供幫助。  
聯絡員說,18日,他們將用專車送小惠敏去廣州,在廣東省人民醫院進行身體全面檢查,並安排小惠敏全家住在廣州天門萬宇五星級酒店。  據瞭解,18日,張惠敏將在廣州舉行熱心群眾支持奧運簽名活動。下午中央電視臺第二頻道將對張建民父女進行專訪。廣東當地的一些媒體也紛紛向張惠敏發來採訪的邀約。
  "小神鹿"路上一度感冒了
  7月3日,海南8歲"小神鹿"張惠敏從三亞向京迎奧運長跑至今已經跑了15天,近1000公里路程。記者昨天聯線小惠敏父親電話時得知小惠敏已生病了。
  據張先生說:"16日,他們在路邊吃了些生鹽烤羊,不久後小惠敏出現了咳嗽,今天在住房裏吹空調時,也出現了一冷一熱,買了一些急支糖漿,小惠敏已經服下,估計不會有礙大事。
    張父說:"過九江時,這裏因修路比較難走,重型貨車多,風也大,頭上戴的遮陽毛巾也被風吹走了。"
  贊助商開了郵政儲蓄戶頭
  據贊助商聯絡員描述,小惠敏很活潑,一見到老朋友,快樂地說:"叔叔,我都跑了這麼多天,你終於出現了。"當天,聯絡員專門從佛山帶去了一份肯德雞家庭套餐:"因為,從中新社的報導中我們得知,惠敏的'家庭助跑團'有四個人"。據瞭解,當天贊助商帶去了三套衣服,六雙30碼運動鞋,惠敏穿後覺得緊了,該贊助商立刻表示重新定做32碼跑鞋。
  聯絡員告訴記者:贊助商已經為小惠敏開了郵政儲蓄戶頭,便於他們在奔跑途中提取現金贊助。他表示,小惠敏是次路途營養、醫療、食宿費用不用擔心了。
  此外,贊助商將全年贊助惠敏專賣店銷售款式的運動服裝,為她身定做了60套運動服,10種款式,每款6套。據介紹,該企業全年進行社會公益贊助近千萬;對小惠敏沒有更多的廣告要求。
  該聯絡員表示:帶惠敏去廣東省人民醫院體檢,是希望給關心惠敏健康的人們一個交待。如果惠敏體檢結果正常,修整後將繼續北上行程。(完)

7/17/2007

老且美。


K,
是文寫得有境界。

人生美境
文章日期:2007年7月17日
【明報專訊】不含糊
無所謂追悔
雖說「百齡俄頃」
面對坦然
歲月悠悠
我主宰

這個老字,出自初唐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孫過庭(虔禮)的名篇《書譜》:體老壯之異時,百齡俄頃。

俄頃,未久。香港暑夏之時,俄頃之間,烏雲蓋頂,風雨欲來。有生便有老,從今天看來,百載之身,亦屬長壽,但說到俄頃即至,中年以下的人,還是不易理解的。

少年十五十六時,生命是屬於自己的,輕輕的來,飄飄的去,無牽無掛。漸漸成人了,成家了,責任來了,要有所為了,便興起了時光抓不住的無奈。

然後,再多看了一些東西,再多了一些經歷,知道自己不外一如蚍蜉,便不覺地步入淡然之境。這個時候,開始有了真正的選擇,有所不為,自有標準。

人生的美境,在於老,亦不在於老。不在於老,也不是說,只有青春才是無敵。在於老,也不僅是坐擁年華

老得自坐,老得優游,老得恬淡,老得實在。這樣的老,這樣的日子就是好。超脫了俗世,超脫了局限,縱使人仍在凡間,卻有了神仙生活。

怕老是生來的。愛老,是活出了一個境界。

(「字詩.字思」十之二)

[陳文威 chanmanwaii@gmail.com]

李敖。《關于“三情之書”》。

《李敖情書集》原序
http://www.bookhome.net/xiandangdai/la/laqsj.html
  三情之書是《李敖的情詩》、《李敖的情書》、《李敖的情話》。這詩、書、話三本書,大多都是我沒發表過的有關愛情的文字。一般人都以為李敖是一個喜歡仗義執言的“俠骨”型人物,卻很少清楚李敖還是一個喜歡花言巧語的“柔情”型人物。這三本書收集的,就是李敖“柔情”一面的文字,願天下有情人,都人手三冊。
  三冊書裝貫串的主題是:我們要有現代化的愛情。
  在現代化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我們看到現代化的電子情歌、現代化的性病醫院、現代化的人參補腎固精丸,卻很少看到現代化的愛情。現代化的愛情是什麼?現代的中國人知道的似乎並不多,他們雖然也風問什麼自由戀愛,也愛得自稱死去活來,但是,他們的想法大陳舊了,做法太粗魯了,手法太拙劣了,在現代化的裏程碑上,他們的愛情碑記,可說是最殘缺的一塊。有多少次,我看了古往今來的許多所謂愛情故事,忍不住好笑說:“中國人中的這種人呀!他們不懂得愛情!”
在上下幾千年的中國歷史上,我們簡直找不到多少可以歌頌的愛情故事、不病態的愛情故事。儘管二十五史堂堂皇皇,聖賢豪傑、皇親國舅一大堆,可是見到的,很少正常的你依我依,而是大量反常的你殺我砍他下毒藥。一個號稱中華五千年史的偉大民族,居然製造不出來多少像樣的愛情故事,這可真是中國人的大恥辱!中國過去的愛情傳統,是不平等的、缺少相對主體的、人格分裂的、膽怯的、娼妓本位的。男色的、沒有人權的、缺少羅曼蒂克的、病態的。我讀古書,少說也有三十年,我實在無法不做出這樣令人不快的結論。
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五日報上說,台北西門鬧區的情殺案,是“在某單位服役的中尉軍官莊水昆,因情感糾葛憤而行兇,他先在部隊內殺死了一名衛兵,並將這名衛兵的屍體藏放在車輛底下,然後拿了一支槍從新竹趕至台北,到了自己一見鍾情的部屬妹妹許美月家中,將許美月擊斃、擊傷她的哥哥,並縱火焚屋,然後畏罪飲彈自殺。”看吧,隨便一個例子,就顯露給我們多少病態、多少粗魯!但你別忘了,這種行為,並不是“某單位服役的中尉軍官”個人的行為,這種行為是陳舊、拙劣愛情傳統的反映,只有根本不懂愛情為何物的人,才如此焚琴煮鶴,如此趕盡殺絕,如此霸王硬上弓。真正的愛情絕不這樣,這樣不漂亮的、不灑脫的,絕不是真的愛情!
現代的中國人,必須練習學會如何走向現代化,用現代化的水準與情調,開展現代化的愛情。迷戀秋雨梧桐,何如春江水暖?感歎難乎為繼,何如獨起樓臺?在羅曼蒂克的愛情上,中國文化和鄉士,都無根可尋、無同可認,雖然本是同根生,無奈土壤不對,對現代的我們,實沒好處。多少年來,我在傳統下摸索正確的愛情路子,最後我終於摸索完成,我終於得到了解脫的快樂,幾個完成的重點,我願意特別揭示一下:
愛情是不盲目的——張飛的眼睛
神話裏說那長著小翅膀的愛神邱比特跟情人賭錢,最後什麼都輸光了,就用眼睛做賭注,最後又輸了,就變成了瞎子,“愛情是盲目的”(Loveisblind.)的話,就是這樣出來的。但我認為,“愛情是盲目的”是錯的,我認為愛情該像《三國演義》中張飛的眼睛,一天二十四小時,除了眨眼,連睡覺都是睜著的。
  睜著眼睛的戀愛才是真的戀愛,西施不該隻出在情人眼裏,愛情應該知道對方的優點與缺點,這樣就沒有不適當的希望和失望。比如說你愛一位所謂“新女性”,但她整天搞星象、搞算命、搞紫微鬥數、搞怪力亂神,你就知道她一點也不新,她的大腦其實是中國農村、希臘農村的舊女性,但你也不妨愛她,但你絕對不要盲目。
  愛情是不痛苦的——它是純快樂
  我認為男歡女愛是人類最大的快樂,這種快樂,是純快樂,不該摻進別的,尤其不該摻進痛苦。過去胡適之先生給朋友寫扇面,他寫——
  愛情的代價是痛苦,
  愛情的方法是忍受痛苦。
  我認為他全錯了,在愛情上痛苦是一種眼光狹小的表示、一種心胸狹小的表示,一種發生了技術錯誤的表示。真正的第一流的人,是不為愛情痛苦的,像一位外國
  詩人所說的——
  啊!“愛情”!他們大大的誤解了你!
  他們說你的甜蜜是痛苦,
  當你豐富的果實
  比任何果實都甜蜜。
  Oh Love!they wrong thee much
  That say thy sweet is bitter,,
  when thvrich fruit is such
  As nothing can be sweeter.

  這才是健康的愛情觀。
  愛情是靈肉一致的——肉一樣重要
  自古以來,有一種毫無根據的怪論,就是“唯靈論”,或說“靈魂至上論”或說“崇靈貶肉論”。這種怪論,不論怎麼疊床架屋,怎麼演繹,它的基本調門,不外乎靈是高的、聖的、好的;肉是低的、邪的、壞的。這種靈上肉下的思想,是錯誤的。
  一位外國詩人,曾用美麗的詩句,巧妙指出:
  ……靈之對肉,並不多於肉之對靈。
  “……Nor soul helps flesh more,now than flesh help ssoul.

  這是何等靈肉平等的偉大揭示!這詩人又指出:肉乃是“愉快”(pleasant)的象征,是可以給靈來做漂亮的“玫瑰綱眼”(rose=mesh)的,這種卓見,實在值得滿腦袋“靈魂純潔”“肉體不純潔”的衛道者反省。懂得愛情的人,絕不忽略靈肉任何一方面。
  愛情是會變的——接吻來分離
  在愛情裏的人,沒有人願意看到感情在變,但是感情明明在變,不承認感情会變的人,是不了解愛情的。很多人不了解這一點,拼命用各種保證與手段去鞏固感情,用海誓山盟、禮教、金錢。道德、法律、戒指、結婚證書、兒女,乃至於刀槍和鹽酸來想使感情不變,我認為這些都不是第一流人的態度。第一流人的態度是瀟灑的、灑脫的、來去自如的,像一位外國詩人所說的——
  既然沒有辦法,
  讓我們接吻來分離!
  Since theers's no help,
  Come let us kiss and part.

  這才是第一流人的態度。
  愛情是要技巧的——不一起下山
  承認感情在變,然後就要技巧的處理這種變。《水滸傳》裏王婆說男女關係有五條件,第四條件是“小”,小就是技巧,就是細心體貼,不發生技術錯誤。就是結婚要送玫瑰花,離婚也要送玫瑰花。公雞對母雞是不講究技巧的,公鴨對母鴨是不講究技巧的,霸王硬上弓是不講究技巧的,但第一流的人不是公雞、不是公鴨、也不是霸王,他自然會很技巧的處理愛情。
  男女關係好像一起上一座山,我認為上山時候,可以在一起,到了山頂,就該離開,不要一起下山,不要一起走下坡路。男女之間最高的技巧是不一起走下坡路,應該在感情有餘味的時候,先把關係結束。不要搞到惡形惡狀,趕盡殺絕。
  愛情是唯美的——不涉真和善
  有的女人要在愛情上追求真善美,我認為這種人太貪心了。我們習慣上講真善美,“真”是科學哲學的問題,“善”是倫理學經濟學社會學的問題,“美”學藝術的問題。凡是涉及“真”、“善”、“美”的問題,我認為女人都不適合追求。你隻要做一次選擇法就夠了。如果“真”、“善”、“美”三者不可得兼,一定要女人選三分之一,全世界所有的女人,都會寧願不做真女人,不做善女人,而要做一個美的女人。女人寧願是個假女人、壞女人,也要是個美的女人。這就是說,女人的本質是唯美的,女人實在不適合求真,不適合責善。女人把感覺當做證據,這種人,怎麼求真?女人把壞人當成好人,這種人,怎麼择善?所以女人追求真相,真相越迫越遠;女人擇善固執,善惡越擇越近。女人隻能追求美,一女人若在追求美以外,還要追求真和善,還要替天行道,還要大義滅親,會發生可怕的錯誤。我相信男女之間的一切關係,都是唯美的關係,戀愛應該如此,結婚應該如此,離婚更應該如此,男女之間除了美以外,沒有別的,也不該有別的。
  上面的幾個重點,可說是這三情之書所特別環繞的信念,讀這三本書的人,請特別注意這些信念在我心路歷程中的變化。注意了這些變化,再回看我這些“少年哀豔雜雄奇”的作品,自然將有會心的領悟。

  一九八二年四月十七日

閱讀時光。李敖的情話。哈哈。


K,
  不值班﹐躲在書房亂翻書﹐開心死了。
  剛剛看完《張愛玲文集二》﹐隨便往書架前站站﹐哈哈﹐抓到了條咸干魚﹕《李敖的情話》。
  湖南文藝出版社﹐1988年2月第一版﹐Mayboy當年在海南省新華書店解放路門市部購得。那時﹐我們初登綠島﹐正在Happy時刻。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
  一本教科書﹐于男﹐于女。沒有老師傅﹐哪來大師兄﹖呵呵。

  于是﹐這個下午﹐捧著肚子笑著﹐冰鎮木瓜吃著。很好。很好。
  跟Mayboy說﹐如果可以不開工就好了﹐隨著我亂翻亂寫﹐如進了超市的貪吃女﹐想吃啥﹐就拿啥。
  當年﹐父親天天在家看看寫寫。小小女子問﹕作家干啥﹖答﹕坐家啊。呵呵。
  
  有趣的篇目﹕
  《愛情劊子手
》。「...我知道你不是性變態,你沒有『女人恐懼症』,你不像三國時代的焦先那樣,見了女人就害怕得躲起來,你傲慢地走進女人堆裏去,又傲慢地走出來,只欠她們向你吹口哨!」
   一場風花雪月對牛彈琴。李大師文末寫道﹕我甘愿做凡夫俗子市井中人﹐追大家想追的﹐要別人想要的﹐我才不要做什么不要女人的超人﹐我要做沙吒利﹗(關關﹕這樣的宣言﹐多傻。呵呵。)
  網上只有《李敖的情書》http://www.bookhome.net/xiandangdai/la/laqsj.html。
  《一封神氣的情書》。我的背影還不壞…但是﹐老天爺呀﹗我是不堪回首的呀﹗…女人時被看的﹐不是被了解的﹔而我呢﹐正好相反﹐我是被了解的﹐不是被看的。古人說“太上忘情﹐最下不及于情”﹐我是一個不健忘的太上﹐可是多情而不及于情。〔關關﹕寫得淒淒慘慘戚戚﹐好假啊。呵呵。〕
  《張飛的眼睛》。“張飛他一天二十四小時﹐除了眨眼﹐它的眼睛全是睜著的…對了﹐睜著眼的男人才配談戀愛﹗能睜一小時眼睛就可談一小時戀愛﹐能二十四小時眼睛就可談二十四小時戀愛。……有人說“愛情是盲目的”〔love is bland〕,其實盲目的人是不配談戀愛的﹐因為他們不會談戀愛。盲目的人根本不懂愛情﹐他們只是迷信愛情﹐他們根本不了解愛情真正的本質﹕愛情不是‘永恆的’﹐可是盲目的人卻拼命教他永恆﹔愛情不是‘專一的’﹐可是盲目的人卻拼命教他專一。結果煩惱﹑煩惱﹑烏煙瘴氣的煩惱﹗……感情這東西不是陰丹士林﹐它是會褪色的。歲月﹑味口﹑心情與外界的影響隨時會浸蝕一個人的海誓與山盟……愛情的本質在時間上既不是永恆的﹐在空間上也不是專一的﹐男女相愛雖是一種緣分﹐但也絕不屬于月下老人萬里一線牽那種…環顧你的前後左右﹐又有幾個懂得真情呢﹖大家或追求單純的肉欲﹐或自溺在不開放的感情﹐為了解決單純的肉欲﹐他們選擇了放蕩﹔為了解脫不開放的感情﹐他們選擇了失眠﹑殉情或情殺。他們的心地和蠢愛是可憐憫的﹐可是他們還比不上一只兔子﹐兔子還有三窟﹐它決不在一個洞里悶死自己。我們只看到兔子撲朔迷離地嬉戲﹐卻從未看到它們為失戀而悲傷…如果一個女孩子老是用選丈夫的標准去選擇男朋友﹐那她可能沒有得到丈夫又失掉一個男孩子的歡笑與力量。我們不必為了追求渺茫的永恆而失掉了真實的短暫﹐……我們不必要限制別人太多﹐也不必死命地想占有別人﹐非要“一與之齊﹐終身不改”不可。……他真是一個不可琢磨的的人﹐我們琢磨到的﹐也許只是他的影子……在愛情上面﹐他充滿了童稚的真純與快樂﹐有女孩子跟他同走一段路﹐他興奮﹐他高興﹔女孩子走了﹐他也不難過﹑不悲傷﹐他會望著雙雙對對的背影微笑﹐為了“倒霉的不是我”﹗……他微笑﹐為了他竟看到睜著眼的張飛那老是睜著的眼睛。”(關關﹕今兒﹐自己個兒敲下這些字﹐因為網上搜不到﹐同時好好想了想。)
  《嗚呼新女性》。男人可能有五分好條件﹐就自我膨脹為十分不知天高地厚﹔可是“新女性”可能有五分好條件﹐就膨脹為五十分不知天高地厚。…都因為她們不知天高地厚而把她們已經到手或可以到手的幸福親手毀滅掉。…做為一個女人﹐不論自己有多少分好條件﹐如果不能明辨自己的立場﹐不能清楚自己是老幾﹐老是想爭自己人的風﹐老是想打倒她不該打倒也打不倒的對象﹐這樣的女人﹐我認為她不夠水准。這種女人總是叫囂什么抵制“大男人主義”﹐其實該抵制的﹐是她不均衡的偏見﹐她的自悲感。夠水准女人的眼中﹐沒有什么“大男人主義”﹐她潛移默化了一切矛盾﹐她不勝利﹐也不失敗﹐因為她根本就不把和平的事﹐當作戰爭處理。維多利亞女王畢竟是女王﹐她在不該站在前面的時候﹐決不站在前面。-─她知道天高地厚。……‘新女性’最可厭的一點是她們的“受迫害意識”……老是哭訴﹕“因為我是女人才發生這種事”。我要說﹕“不對﹐發生這種事不是因為你是女人﹐是因為你不行﹗”……中國的諺語說“女子無才便是德”﹐意大利的諺語說A learned woman is twice a fool(有學問的女人是雙料蠢人)…翻譯成現代語言﹐該是“女人有好條件都不會處理﹐不如沒有好條件。”
  《關于“三情之書”〔代後記〕》(另貼全文吧)
  還有《靈肉可以分家嗎》﹑《又見靈肉》﹑《雜談女人》﹑《混沌與情》(“多情而不牽戀”﹐此情聖之風也﹔“友善而又淡然”﹐此君子之交也。)《不討老婆之‘不亦快哉’》﹑《愛情牢騷》(關關﹕頂逗﹗﹗)

7/16/2007

"小神鹿"週末奔跑 預算緊張

海南"小神鹿"週末仍一路向京奔跑 經費預算緊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7年07月16日 08:15
中新海南網七月十五日電(關向東 陳小鋒)海南8歲"小神鹿"張惠敏從三亞晉京迎奧運長跑一路馬不停蹄,就是週末也不放棄休息,一路向京奔跑。
  記者今天晚上8點半聯繫上了張惠敏父親張建民先生,據張先生說:他們現在在廣東一個不太知名的小鎮上,找到了一家25塊錢的小旅館,晚上準備早點休息,因為明天早上還要按計劃淩晨2點55分開始跑。
  他透露,因為陪跑的自行車,買的是二手,外胎今日磨損,要回頭一個多小時去補,有些耽擱行程了。
  "很好一個夢想訓練計畫被人誤解"
  記者今天是第四次電話聯線才和張先生談上了話,由於三次電話都在奔跑過程中被掛斷。晚上8點半記者拔通電話時是張惠敏的哥哥接電話。張哥哥在談話時很謹慎,他說:"小惠敏這次迎奧運長跑是一次很好的夢想計畫,我們的動機是很純的,沒有什麼名利目的,可是就是被一些人誤解,我們感到非常氣憤,就是賣鍋砸碗也要完成這次迎奧運長跑運動。"說到動情處張哥哥把電話給了他父親。
  張惠敏這次迎奧運長跑是全家的大事,她哥哥在三亞酒店打工,請了假陪妹妹,還買了攝像機負責為妹妹留下錄影。
   小惠敏營養供應有變化不穩定
  海南8歲"小神鹿"張惠敏這次迎奧運長跑每天淩晨2點多起床,跑步40多公里,午休後再跑6-10公里,晚上還要進行兩個小時左右的體能訓練,1000次襲擊拳、400次跳高、800次踢腿。
  據張建民介紹說,小惠敏這次迎奧長跑訓練強度,比平時多出三分之一。
  據張建民說:"小惠敏現在的狀態還算很好,只是營養供應有些不穩定。在海南訓練時,小惠敏的營養主要來自於雞蛋,還有海南中部地區的茶花蜜,以及雀巢和伊力奶粉。"
  這次,從海南帶的蜂蜜和營養奶,在廣東雷州時已經用完,現在用的蜂蜜和營養奶都是在路上買的,3天喝了兩瓶500克的蜂蜜。
   "路上買的蜂蜜,比較貴,品質也不穩定,有些還加了紅糖",張先生說。
  經費預算緊張估計缺口七八千
  小惠敏這次迎奧運長跑最先有贊助商贊助,後來由於在長跑路徑安排等方面出現分歧而分手。
  張先生說:這次長跑他們自籌兩萬多元,過海時他買了一輛二手自行車120元和兩輛電動車共4600元,加上這段時間平均每天500元的路上花費,已近花完1萬元。雖然原來贊助商兩萬元還在手上,但是這是不兌現的錢,他們一分都沒花。目前手頭就剩下1萬元,按這樣花費估計7月中旬有出現緊張。
  他說,家裏在江蘇、河南都有親戚,到時會提供一些幫助。
  張先說:"為了節儉,他們每天只能20-30元的小旅館。"
  原贊助商之一願意繼續捐助小惠敏 
  海南8歲"小神鹿"張惠敏從三亞晉京迎奧運長跑第一天開始,本社一直報導關注。
  13日,原贊助商之一——一家體育服裝公司的聯絡員找到了本社,表示願意以愛心形式繼續贊助張惠敏的迎奧運長跑。
  今天,張建民表示,該公司已經與他們聯絡,稱願意為小惠敏贊助運動服裝和一些營養費;表示17日上午趕到佛山迎接小惠敏,並安排惠敏進行全面身體檢查。
  據瞭解,該公司今年曾經以愛心形式,為廈門國際馬拉松比賽冠軍選手李國柱,提供約5、6萬元的贊助。
  據該聯絡員介紹,該公司這次贊助是被張惠敏執著勇敢的舉動所感動。(完)

舊文一篇﹕香港出版社的“本土”堅持

香江漫话:香港出版社的“本土”堅持
中新社香港二00六年七月二十日電 
  中新社記者 關向東
  喜好搜尋香港“故事”的讀者,從正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辦的“香港書展”,可以得到不少滿足。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香港天地圖書等一眾植根香港本土的出版社,在今年的書展上推出了不少香港本土題材的書籍。
  書籍的選題相當廣泛,既有相當切合時代脈搏“入世”類的香港政治、經濟硬題材;也有追憶香港逝去的歲月,讓有心人“戚戚焉”的歷史、地理、電影、音樂、美術、人文等小眾化“出世”書籍,不少還美侖美奐得讓讀者驚喜。
  “商務”的攤位,是次佔據了書展最為醒目的位置,讀者一進展館就可以看到商務白底綠色的LOGO ,被LOGO上那本攤開的書深深地吸引。
  記者進去搜尋關於香港本土的書籍,一眼就看到馬松柏先生寫的《香港報壇回憶錄》。馬老是香港《東方日報》前總編輯,書中講述了香港報館漸行漸遠的一些“行規”、“故事”。“故事”主角可能是前線突發組橫衝直撞的小記者、可能是在報館內伏案看版的老校對、可能是寒冬清晨瑟縮在街頭分報的女報販、可能是冷氣房內運籌帷幄的總編輯、可能是舊式排字房內的黑手工人……
  約了商務的董事總編輯張倩儀女士在館中見面,張表示:商務出版有關香港的書籍,立足點是“抓住香港的脈搏”,市場定位要准。
  她推薦香港科技大學創校校長吳家瑋先生的新書-─《同創香港科技大學-─初創時期的故事和人物志》。該書講述美國有史以來擔任主要大學校長的第一位華裔-─原三藩市州立大學校長的吳先生,如何應邀回港創辦香港第一間“科技大學”。主要看點是從港英時代到回歸之後,教育界與政府行政部門摩擦、磨合、找出新路徑的歷程,可以當做一部社會學書籍去閱讀
  此外,商務還著力記錄香港當下的脈動:有中大的EMBA教材《香港CEO實戰智慧》、有講述香港填海歷史的《地換山移》、香港中文大學小思教授頗受歡迎的課程講義《香港文學漫步》,甚至針對港人英語習慣錯誤的《英語地雷掃掃掃》等。據說,其中不少還多次再版。
  走進毗鄰的“三聯”館,立刻“出世”了許多:在寫著“拼貼香港,見證時代”的展板前,是一排排“人文”且“小眾”的書籍,如香港各行各業的歷史、街道或者離島的小史、還有一些追憶往昔的散文、影相,甚至實物翻印,林林總總數十種。
  比如追憶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邵氏光影系列》大十六開彩版全套、《香港電影史》(一八九七--一九四五) 、《繁花盛放-─香港電影美術史》(一九七九--二00一)、《王家衛的映畫世界》、《銀河影像,難以想像》;講述行業歷史的《香港股史》、《英資財團》、《華資財團》、《香港金融百年》;講述香港區域歷史的《港島街道百年》、《九龍街道百年》、《大澳》、《粉嶺》;甚至還有一套名為《都會摩登》的一九一0年至一九三0年美女月份牌。  
三聯的助理總編輯李安女士告訴記者:八十年代起,三聯在香港選題方面開始有所突破,迄今在選題、市場方面已經有一套成熟的模式,不但培養起了一群作者,還吊起了一批“小眾”讀者的口味,專門追三聯的這類新書,因此市場也不錯。
  她說:隨著時光的流逝,如果沒有有心人去追蹤,許多原本屬於香港的“印記”就留不下來了。三聯(香港)的高層有一個共識,作為一個本土出版社,為保存本土文化和歷史作貢獻,是不容推卸的責任。

《我們》。自序。他序。自己的青春。



K,
不在夢城﹐沒有法子向馬先生討書﹐很郁悶。教愛書人﹐知道有好書而不得﹐很是殘忍的。比如教酒娘看人嘬酒﹐比如教老饕聞香不止步。
  好在﹐馬先生還是有悲憫心﹐主動放了自序和他序在BLOG.
  小女子讀書﹐好讀自序﹐性情真假﹐人生甘苦﹐一文概之。自序﹐若造作﹐文也不值得看了。尤其﹐是以性情標榜的文字。這年頭﹐虛情假意太多﹐許多人連自己都分不清自己的真假。
  好在﹐讀了馬文﹐活生生的﹐文如其人﹐與心理預期相距不遠。
******
  真正寫字為生的人﹐通常對自己的文字喜新厭舊﹐總覺得最好的在明天﹐相信自己有才麼。于是﹐結集舊文﹐總對舊我有諸多不滿。如果﹐這里加一段﹐那里減兩字……所謂事後諸葛是也﹐所謂語不驚人死不休。
  不過吶﹐這又可惜了文字最初的真流露。從考據學言﹐失真了﹐不具有原始史料價值﹔從版本學言﹐小女子情愿讀“初版”。
  小女子﹐相信﹐馬先生敢以《我們》為書名﹐該是敢于直面人生﹐敢于直面舊我的。
  這一點﹐從“關於歲月的隱密情事”之直白﹐見端倪。
*****
寫書人﹐最恐懼的莫過于請人寫序。天知道﹐他人如何藏否你。他人筆尖﹐不隨我心﹐咋辦﹖寫不透﹐或是寫過了﹐都是極為尷尬的事情。
  故而﹐請人寫序﹐替人寫序﹐都不是好玩兒的。境界﹐不夠﹐拿捏﹐不准﹐寫者﹐被寫者﹐都為難。
  小女子讀過最離譜的序﹐是自我顯擺學問半天﹐最終才轉回主題﹐教看得人直覺﹕看過﹐看懂﹐原文麼﹖
  說實在話﹐《我們》的他序﹐不夠神氣﹐不夠揮洒﹐如研究論文﹐不呼之欲出。若僅讀之﹐不買書了。呵呵。容小女子直言。
  還是自序“猶豫不決, 三心兩意, 臨門急轉彎﹔這都是我的老毛病”,起筆即真。

《我们》自序
文﹕馬家輝
猶豫不決, 三心兩意, 臨門急轉彎; 這都是我的老毛病, 而它們, 再次展現在編輯這本書的過程中。
去年一口氣出版了四本書, 今年本來打算靜一靜, 直至五月中旬, 讀到「花千樹」替一位評論人出版的一本作品, 覺得從編排到內容都相當不錯, 於是, 心動, 很想自己也有一本, 乃撥了一通電話給素未謀面的葉海璇先生, 見了面, 談妥一切, 便著手編輯。
這本書, 本來打算只把在<明報>「筆陣」專欄上的稿子結集, 但到了最後整理階段, 又跟去年出版<在廢墟裡看見羅馬>(天地)一樣, 忍不住刪去了一些、加入了另一些, 讓內容不被一時一地的事件困住, 比較耐讀、好讀、值得讀。 而明眼人一看即知, 加入了的主要是第一個單元的「關於歲月的隱密情事」

感謝張家瑜寫序。 她很不幸, 動筆前閱讀的是未經換稿的舊材料, 故「關於歲月的隱密情事」未在其立論之列。 我擺了她一道, 而這, 當然並非我第一次擺她一道, 她對於我的老毛病, 早已見慣, 並且總是溫柔和善地或無可奈何地接納。(關關﹕被才子擺一道﹐而不“氣憤”者﹐有幾種可能吶﹖)

感謝胡恩威設計封面。 相識十年, 在我眼中, 他總是像患了「過度活躍症」地停不下來, 有他在, 就有創意, 或許, 同時就有爭議。(關關﹕對胡快節奏地游走兩岸三地出快活兒﹐小女子就說不出馬先生這樣的專業名詞。博士﹐還是有高度概括能力的。哈哈。)

感謝張大春替書名題字。 他近年醉心書法, 每次來港, 都送我一堆字(關關﹕也很自戀。呵呵。小女子也如此被人強迫送過﹐不只是字。一種玩兒法兒﹐和喜歡的朋友。), 我隆而重之地收藏起來, 準備日後變賣換錢退休, 但這傢伙有一次突然說, 以前的都寫得很差, 不值錢, 趕快扔掉; 害我的退休計劃全盤改變。

感謝楊照, 他沒替這本書的出版做過什麼事情, 但他在面對未來最重要的50個觀念書裡寫過一段話, 大可讓我借之自道持續提筆的理由:

「年輕時, 我努力寫作, 因為知道青春是有限的, 理想與感動或許也是有限的。 我的心底藏著一股袪除不掉的恐懼, 不知哪一瞬間會有怪獸倏然躍出, 大口大口吞噬我的青春與理想與感動, 只留呆木與疲倦給我。對抗這想像怪獸的方法, 我惟一的方法, 就是寫作, 留下白紙黑字的記錄, 留下怪獸吃不掉消滅不了的鐵證, 證明自己青春過、理想過、感動過。
一路寫下來, 對於怪獸的恐懼仍然不時閃動著, 不過卻也慢慢發現了寫作不同層次的意義。 原來以為寫作只是保留青春、理想、感動證據的手段, 寫到一個程度才驀然理解: 原來寫作同時可以刺激、甚至逼迫青春、理想與感動, 不那麼快從生命舞台上謝幕隱退。 累積的一行一行, 一頁一頁, 就像是過程的自己, 不斷向現在的自我提醒喊話。」(關關﹕看到此﹐吁了一口氣。說明﹐今後馬先生輕易不會“擲筆”投什么。我才﹐我用﹐天賜。)
楊照與我同年出生, 比我大一個月, 但原來, 除了年齡, 尚有其他相同, 或許, 畢竟凡人皆有過青春、理想, 以及感動。是為序。
******
我們──及他的中期風格
文/ 張家瑜


 馬先生的頭銜很多。學院中人、作者、傳媒人、編輯,偶而還客串插花做主持。但他最近一篇訪問中,他提及如果要他選,希望別人記得他是一個“作家”。位置他是選定了。路也挑好了。下來,就是加法和減法,怎麼按照著意志守著一隻筆或一部電腦,在孤燈下敲打著,如一個寂寞的影子。
 
他是個“老派”的人

 老派,意思是老被一種“使命感”催討著,討著要怎麼對所生活的這方土地有所回饋。老被一種“歷史感”壓迫著,迫著要對他所以為不公不義的現象撻伐鞭策,否則,就對不起身為“公共知識份子”這看似雞肋卻被他嚴肅對待的身份。 

於是寫就了「我們」這書。

但時事評論到底是不討好的工作。一般的文評家是對這類文體有著一種輕蔑的看法的,因為我們假設:唯有創作如小說詩或散文,或對前者所提見的睿哲的文評或藝評,才可達至永恆境界並允許進入文學的歷史與殿堂。那如白雲蒼狗的時局,即興的評判書寫,卻很快就如拍打海岸巨石的白沬,被時間所淘汰,不留痕跡。
而一個自許做為一個作家的馬家輝難道不明白這淺顯的道理嗎?還栖栖楻楻、唇乾舌燥的寫下一篇又一篇不能傳世的時評社論做咋?
我想是因為他所有的書寫中,他所經營的這塊曠時廢日並認真灌溉的一方田地,其實是一種“償還”。償還於他土生土長的香港所予以他的記憶與經驗。一種類似馬拉松選手的運動精神:只想喚醒一種對社會鞭策而使下一代更好的精神。一種近乎精神治療師的通泄管道,是想抒解一種個人對時局指鹿為馬的憤慨。是一種“憐取當下”的悲憫心態。

也就是,如果文學是一種對時間的叛逃,對永恆的禮讚, 那麼時事評論則是與時間的正面交鋒,對現實的批判。前者是自我言說;後者是公共演講。而兩者老實說,我可不覺有什麼高下之分,若有,只在於,作者是用什麼態度來書寫(誠實或虛偽的),而他或她的內容到底挾帶著怎樣的訊息並可啟動讀者的震盪指數有多深。形式是技藝、是包裝,一個巧藝者打破文體,讀者所飲用的是瓊漿玉液或苦酒毒藥,端乎作者論述的精闢與否,而這一點,馬先生做到了。

他是個“除魅”的人

他的筆下,感性的文章有之、理性的文章有之、冷嘲熱諷的文章也看得人咬著牙,駡一聲:這傢伙怎麼就如此刻薄。但刻薄歸刻薄,絕非寡恩。

書分為三大部份:「人民」、「政府」和「國家」。
既非私人之感性情事;亦不是高瞻的哲思理念,除了臧否時事,作者的企圖,是密謀顚覆時評的“泡沫性”。例如,他在<我,卑微的銅鐘,在廢墟裡睡得非常安穩>以擬人法將天星碼頭那個銅鐘,用文學的筆觸一點,像個被附身的乩童,與香港的年輕人對話起來。在<一句輕佻,喚醒了一縷冤魂>用小說體來駁斥政客對史實的污衊與抺黑,試圖實驗時事評論的敍事限制。

而他對港台的愛之深責之切,洋洋灑灑提出可行與不可行的種種論述,近乎無情的嘲諷,引來小眾的紛歧議論,但也開創一種可能性,為什麼社論就要是一槌定音,必得有堅定立場的?善於下結論的時評觀點容易萎縮並僵硬,指向不能變通的死路去。開放式的懷疑觀點卻是把對錯先擺在一邊,如丟出一塊石頭在湖面掀起水波,讓一個簡單的論點複雜、斷裂、多層次及多元。<香港電台值不值得「救」?>、<To撐,Or Not To撐?>等文章,是作者不斷在對大眾發問也對自己起疑、修正的書寫方式。唯一堅定的思想並沒有搖擺不定,那是“言論自由”。

而對台灣政治及政治人物的觀察與批判,馬先生既狠也準,<小馬哥,你還在等什麼?><陳水扁哪有資格拆蔣介石銅像?>是少數可以把台灣現象一刀切的漂亮的作者。

馬先生的社論或許不夠厚道。不算中立,未能符合多數人對政評的期待。但當我們在報紙上讀到的不是一種酸溜溜進不了大腦的學究文章,就是社團式那種誠懇但愚昧天真的觀點時。馬先生的社論提供了另類的場域,不管磨刀試劍、擦槍走火,他總勤勞的在做“除魅”工作。在那眼花撩亂看似真理或以神聖、人民為名的行動下,那些煙幕下的勾當,他金睛火眼有時還爆粗的直指其非。

他是怎麼樣的人

我們冀求一個好的社論、一個精彩的社評,是在時代轟隆隆的往前急疾走時,當事件或人物在我們身邊以一種陰霾天氣那種悶翳而緊繃的情緒出現,我們遂希望有一個渠道,可以叫我們無以宣泄的現實反應,可以有人即時的說出,因而得著安慰或是同路人的情懷。我們無法捉到那一晃而去的景物,至少,是有人寫出一篇篇的即時的章節,一如順著節氣時令記錄著香港所發生的事,那將是幾十年後,後人可以握實的地方誌異與個人表態。

馬先生以「我們」作為書名,或正是他所發願的,這本書是屬於“我們”,而不是“他者”。所有的包袱,我們都有份要負載。

香港十年,作者亦正正回歸香港十年,他孜孜不息的寫著,唯願以我鍾愛的偵探小說家漢密特中形容的“理想人物”來祝福作者:

「他不會不誠實的收取任何人的金錢和忍受任何人的侮辱而不求公平的報復。他是個寂寞的人,他的驕傲就是你把他當做值得驕傲的人看待,否則就很遺憾認識他。他說像他年紀的人該說的話──也就是有點粗魯機智,醜陋活潑,討厭虛偽,輕視瑣碎。」
「我們」一書裡頭的事件、人物會過去、死亡。但觀點卻留在那兒。時間會淘汰同期誇大、虛偽與愚昧的文字,像一個在河中的淘金人,同時也萃取了真實、誠實和智慧的論述,那閃爍在太陽底下的金光,是這一代人給下一代人的贈禮。

他是怎麼樣的人,不重要。他為了什麼事寫下什麼文章,應是鍾愛歷史的馬家輝,最介意的。

7/15/2007

書展在誘惑

我最期待的書展滾熱辣
文章日期:2007年7月15日
【明報專訊】一年一度的香港書展,早已是城中盛事,無論你平時看書多寡,總得湊熱鬧參與。
五花八門的節目和新書中,如何取捨完全是個人選擇。我們找來各界人物,分享他們在今屆書展中個人最期待的亮點。
梁家傑﹕期待學習成功秘笈
立法會議員梁家傑過去幾年都有逛書展,也有以作者身分參與,是書展的常客了。
「我知道幾位朋友如張永霖和陶傑都會出新書,前者的《成功路》更是道盡個人事業成就背後的經驗和體會,期待向他學習。」
今年選完特首之後,梁家傑將選舉鏡頭背後的點滴整理,出版《袋巾背後》,也趁書展宣傳一番。
「今年我們會舉辦作家聚會,屆時會與讀者分享寫作的緣由、取材、箇中的苦與樂等,又會介紹新書裏的照片,期待較深入地和讀者互動。」近年書展愈來愈多「真人show」式書籍,帶動潮流話題,不可小覷。
「書展始終是最多新版書的場合,而且較多題材較冷僻的書籍,不過我個人較喜歡靜靜地看書,慢慢挑選,而書展那麼多人,你駐足翻書也會感到不好意思。」
有人說書展不是真正讀書人去的地方,但若能從中感受到社會脈搏,也是豐富收穫。
麥潤壽﹕讀書不如親身體會
電台節目《星空奇遇鐵達尼》主持人麥潤壽,長期關心青少年成長,入場者以年輕人為主的書展又怎少得了他?
「哈哈,其實我很怪,是不大看書的,主要都是看電視的資訊性節目。我不是否定閱讀的價值,而是覺得現在世界變得那麼快,不透過視像去吸收知識實在趕不上,尤其是我看書很仔細、很慢。」
書展活動應了「行萬里路」
不過,麥潤壽還是會在「小母牛名人講故事」裏主持一場,親身和讀者交流。
「今屆書展的活動有『閱讀香港:地標之旅』和『閱讀香港:書店之旅』,我覺得正是應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句話。無論書裏面描述得再好,如何圖文並茂,總及不上親身感受。因此在今屆書展,我推介所有視象媒界的材料。」
面對多媒體的挑戰,今屆書展也有所回應,舉辦了實地考察和講座,讓參加者直接交流。關於書籍但不限於書籍,讓參觀者打開視野。
歐陽應霽﹕給書本多一個機會
「今年書展有一個很特別的節目,就是『書漂』(book crossing),即是將書本放在特定的地方,讓不相識的人也可以拿走,看完以後又交給下一手,如此重複傳遞下去。我們平時習慣了透過買賣來傳遞書籍,這是另一種流傳方法,今次希望試驗一下外間的反應,我們可以透過互聯網追蹤書本的流動。」在書展中舉辦有關書籍流傳的大型實驗,實在教人期待。
「新書方面,台灣資深行銷人馮光遠的《50/50馮光遠攝影》是以他拍攝的50張照片,再由50位朋友書寫,由台灣大塊文化出版。書展期間會有一個座談會,由廖偉棠和他對談,我會擔任主持人。」
「講座方面,我較感興趣的是春樹的『我的寫作道路』。我很有興趣知道她作為內地很紅的新一代女作家對創作的看法。另外還有梁款(香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吳俊雄)的『流行文化的黃金日記』,這些講者對我都有號召力。」
近年內地和香港的文化交流愈來愈緊密,內地新銳作家的講座,的確是不可忽視的節目。
阿麥書房James﹕兩場對談盛事
近年活躍推動小眾文化的阿麥書房,在以名人作號召的書展中又有什麼推介?
「我很期待董啟章和駱以軍的對談『香港台北:雙城凝望』,因為他們都是以書寫各自的城市知名的,駱以軍也曾說過,董啟章是與他可以比擬的作家。而且董寫的是香港的過去,駱寫的是台北的未來,很有對照的意思。」
「另外就是倪匡和詹宏志的講座『對談科幻推理小說』。詹宏志本身是推理和科幻小說迷,一直在將之推廣普及做了很多工夫,這次訪問倪匡這位科幻小說大作家,可以說識英雄重英雄的盛事。」
「今屆書展的主題『閱讀香港』,其實時機正好。正值回歸十周年,世界各地的媒體都在關注香港,探索香港。」
「董啟章今年有很多小說搬演為劇作,像3月藝術節的《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和即將來臨的《體育時期》,可說累積了不同的知名度。期待這些零散和文藝腔的東西,可以透過書展這樣大型的活動而整合出來,面對大眾。」
「新書方面,我推介羅永生的《殖民無間道》和記錄利東街重建抗爭的《黃幡翻飛處》。前者探討香港殖民歷史和身分應同,正合現時輿論關注;後者則記載了利東街(喜帖街)民間抗爭重建事件,當中呈現的很多豐富的民間智慧,是一股由下而上的新潮流,正與政府所提倡的理念一致,因此值得留意。」
大型書展不一定只有名牌,有心人也可以借勢將小眾文化「整合上市」,實在是大眾打開眼界的好機會。
龐大的書展實在是各取所需的場合,看過以上各界的推介,你又打算如何安排書展的時間表、路線圖和購物清單?出發之前,不妨瀏覽一下香港書展網站hkbookfair.tdctrade.com/chi,認定目標,重鎚出擊!
文/洪磬
編輯:陳立衡

聽聽歌兒。全是蔡琴。

Hi,

龍口粉絲﹕香港十個沒打開的抽屜(期待中)

誰來挑戰龍應台?
文章日期:2007年7月15日
【明報專訊】書展殺到埋身,七天之內大大話話有十七、八場論壇演講,確係非常文化。 雖然書展乃香港貿發局所辦,但特區文化事務主要由民政局長負責,所以,「排骨成」好應該多響論壇的聽眾席上現身,同各地作家多交流,替日後開展的文化工作打好基礎。 話時話,以前「肥佬何」儘管日理萬機,可是成日會抽時間去聽文化講座,真係人不可以貌相呀。
講到今次書展講座,陸鈞最感興趣的當然係龍應台場「香港十個沒打開的抽屜」(七月十八日下午三點)。 台灣作家向來文藝,連演講題目亦訂得好有文化 feel,龍教授的「演講精采度」則每次都係爆燈,陸鈞好心急去偷窺一下,龍應台的抽屜裏面到底裝乜東東。
而陸鈞也相信,心急之人不止有我,像《亞洲週刊》專欄作家林沛理就一定亦好想去同龍應台對嘴,因為佢最近出本新書叫做《香港,你還剩下多少?》(次文化堂),深入分析香港文化的特質與變遷,序文內對龍應台眼中的「香港故事」頗不以為然,認為她根本「沒能回應香港社會的某些特點」,所以在文章和演講裏皆略去不提。 此外,筆鋒犀利的林沛理也對包括陳冠中的《我這一代香港人》在內的其他多部香港論述批判甚力,有幾分「拳打港九,腳踢新界」的文化小霸王味道。
如果到時佢坐響台下,即場舉手向龍教授發問,精彩可期,且看會否成事。
文/陸鈞

馬家輝。梁文道。歐陽應齋。漂書。好玩﹗

K,
好玩兒﹐好玩兒。
  可惜﹐小女子不在夢城﹐不然一定是發燒友。特想看看才子們讀過的書﹐怎樣做眉批﹐比當秉燭夜談了。不過﹐很可能喜歡的書﹐流到小女子處就觸礁擱淺了。呵呵。
  想來﹐放漂者﹐心里也希望自己的物件兒﹐遇到知音吧。或者﹐是對的歸宿。
  和正在籌備我們自己讀書頻道的小才子﹑小才女們講起﹐大家說到時咱們也玩兒。擔心﹐是一樣的。小女子一解﹐都釋然了。
  是啊﹐都是﹐滄海一栗﹐“有緣”已經不知如何修來的了。所以﹐小女子從來只說“緣”﹐從來不說“緣分”。俗了。

 馬家輝 道長 阿齋加入漂書
文章日期:2007年7月15日
【明報專訊】閱讀,雖然是私密的活動,但,並不孤單。說的是透過「漂書」(Book Crossing)——在公共空間,公園也好、車站也好,你放下手上已讀完的書,讓它跟下一個來到它跟前的陌生讀者,隨他或她流浪,再等待未來的旅程。這便是漂書。
7月22日書展漂書分享會
香港電台正舉辦「漂書行動」,正式啟動儀式將在書展上舉行。其實行動第一階段上月底已經開始,港台已在網頁(app1.rthk.org.hk/special/bookcrossing)放出100本書,讓已登記的讀者到分佈全港的11個漂書點上取閱。
而隨動儀式開始的第二階段,3位文化人馬家輝、梁文道和歐陽應霽,將捐出他們的藏書,在愛書人手中浪漫地漂流;同時歡迎市民亦到網上登記,給自己的書取一個漂書號,寫一段推薦簡介,便可放手讓它在書海中流浪,網站會紀錄書的蹤,顯示它在哪個漂書點上,或在流愛書人手中。網站還可察看讀者對同一本書的心得。策劃是次行動的香港電台新媒體拓展總監杜瑞緯希望,藉此訓練公民意識與環保概念,「不要讓知識浪費了。」(關關﹕這一解﹐倒俗了。不過是找知音罷了﹐雖然口不言說。讀書人﹐這事兒才心重﹐什么浪費不浪費啊。雞同鴨講﹗﹗建議﹐今後別叫滿腦商運模式的什么總監﹐摻和這樣的雅事。這﹐好比﹐曲水流觴﹐被拓展部“綁架”了。)
啟動儀式上,馬家輝、梁文道和歐陽應霽除了會把書本放漂外,還將分享閱讀的樂趣。
漂書行動閱讀分享會
時間:7月22日下午3:30
地點:會展舊翼二樓大堂(即會議廳前廳)
查詢:2339 7620
文/鄭依依

閱讀時光。張愛玲。《傾城之戀》。


coverof Eileen's corpus

back cover of Eileen's corpus

the second cover

the catalogue

eileen's home in my sanctum
K,
周末是讀書的日子﹐就讀張愛玲。
一九九四年版﹐安徽文藝出版社﹐《張愛玲文集》﹐出版顧問竟然是柯靈前輩。
再讀﹐悲憫這為情所困的一雙男女﹐其實哪朝哪代沒有呢。
再讀﹐悟出Eileen幾十年前﹐對還是青年學生李歐梵所說的話﹕那范柳原﹐我是寫壞了。
是啊﹐才女如Eileen﹐也難參透另一個“物種”的﹐不然﹐她怎么會被胡蘭成的才子氣迷魂了﹖
好久﹐沒有為一本小說﹐哭了。

傾城之戀
張愛玲
http://www.millionbook.net/mj/z/zhangailing/000/026.htm
摘些教小女子落淚的字﹕
流蘇見得是范柳原,雖然早就料到這一著,一顆心依舊不免跳得厲害。陽台上的女人一閃就不見了。
柳原伴著他們上樓,一路上大家仿佛他鄉遇故知似的,不斷的表示惊訝与愉快。那范柳原雖然夠不上稱作美男子,粗枝大葉的,也有他的一种風神。徐先生夫婦指揮著仆歐們搬行李,柳原与流蘇走在前面,流蘇含笑問道:“范先生,你沒有上新加坡去?”柳原輕輕答道:“我在這儿等著你呢。”流蘇想不到他這樣直爽,倒不便深究,只怕說穿了,不是徐太太請她上香港而是他請的,自己反而下不落台,因此只當他說玩笑話,向他笑了一笑。

  柳原問知她的房間是一百三十號,便站住了腳道:“到了。”仆歐拿鑰匙開了門,流蘇一進門便不由得向窗口筆直走過去。那整個的房間像暗黃的畫框,鑲著窗子里一幅大畫。那釅釅的,灩灩的海濤,直濺到窗帘上,把帘子的邊緣都染藍了。柳原向仆歐道:“箱子就放在櫥跟前。”流蘇听他說話的聲音就在耳根子底下,不覺震了一震,回過臉來,只見仆歐已經出去了,房門卻沒有關嚴。柳原倚著窗台,伸出一只手來撐在窗格子上,擋住了她的視線,只管望著她微笑。流蘇低下頭去。
柳原笑道:“你知道么?你的特長是低頭。”流蘇抬頭笑道:“什么?我不懂。”柳原道:“有的人善于說話,有的人善于管家,你是善于低頭的。”流蘇道:“我什么都不會。我是頂無用的人。”柳原笑道:“無用的女人是最最厲害的女人。”流蘇笑著走開了道:“不跟你說了,到隔壁去看看罷。”柳原道:“隔壁?我的房還是徐太太的房?”流蘇又震了一震道:“你就住在隔壁?”柳原已經替她開了門,道:“我屋里亂七八糟的,不能見人。”
*******
 柳原靜了半晌,嘆了口气。流蘇道:“你有什么不稱心的事?”柳原道:“多著呢。”流蘇嘆道:“若是像你這樣自由自在的人,也要怨命,像我這樣的,早就該上吊了。”柳原道:“我知道你是不快樂的。我們四周的那些坏事,坏人,你一定是看夠了。可是,如果你這是第一次看見他們,你一定更看不慣,更難受。我就是這樣。我回中國來的時候,已經二十四了。關于我的家鄉,我做了好些夢。你可以想象到我是多么的失望。我受不了這個打擊,不由自主的就往下溜。你……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你會原諒現在的我。”流蘇試著想象她是第一次看見她四嫂。她猛然叫道:“還是那樣的好,初次瞧見,再坏些,再臟些,是你外面的人,你外面的東西。你若是混在那里頭長大了,你怎么分得清,哪一部份是他們,哪一部份是你自己?”柳原默然,隔了一會方道:“也許你是對的。也許我這些話無非是借口,自己糊弄自己。”他突然笑了起來道:“其實我用不著什么借口呀!我愛玩──我有這個錢,有這個時間,還得去找別的理由?”他思索了一會,又煩躁起來,向她說道:“我自己也不懂得我自己──可是我要你懂得我!我要你懂得我!”他嘴里這么說著,心里早已絕望了,然而他還是固執地,哀懇似地說著:“我要你懂得我!”
*******
兩人當下言歸于好,一同吃了晚飯。流蘇表面上雖然和他熱了些,心里卻怙啜〔以“豎心”旁替“口”旁〕著:他使她吃醋,無非是用的激將法,逼著她自動的投到他怀里去。她早不同他好,晚不同他好,偏揀這個當口和他和好了,白犧牲了她自己,他一定不承情,只道她中了他的計。她做夢也休想他娶她。……很明顯的,他要她,可是他不愿意娶她。然而她家里雖窮,也還是個望族,大家都是場面上的人,他擔當不起這誘奸的罪名。因此他采取了那种光明正大的態度。她現在知道了,那完全是假撇清。他處處地方希圖脫卸責任。以后她若是被拋棄了,她絕對沒有誰可抱怨。

  流蘇一念及此,不覺咬了咬牙,恨了一聲。面子上仍舊照常跟他敷衍著。徐太太已經在跑馬地租下了房子,就要搬過去了。流蘇欲待跟過去,又覺得白扰了人家一個多月,再要長住下去,實在不好意思。這樣僵持下去,也不是事。進退兩難,倒煞費躊躇。這一天,在深夜里,她已經上了床多時,只是翻來覆去。好容易朦朧了一會,床頭的電話鈴突然朗朗響了起來。她一听,卻是柳原的聲音,道:“我愛你。”就挂斷了。流蘇心跳得扑通扑通,握住了耳机,發了一回愣,方才輕輕的把它放回原處。誰知才擱上去,又是鈴聲大作。她再度拿起听筒,柳原在那邊問道:“我忘了問你一聲,你愛我么?”流蘇咳嗽了一聲再開口,喉嚨還是沙啞的。她低聲道:“你早該知道了。我為什么上香港來?”柳原歎道:“我早知道了,可是明擺著的事實,我就是不肯相信。流蘇,你不愛我。”流蘇忙道:“怎見得我不?”柳原不語,良久方道:“詩經上有一首詩——”流蘇忙道:“我不懂這些。”柳原不耐煩道:“知道你不懂,你若懂,也不用我講了!我念給你听:‘死生契闊——与子相悅,執子之手,与子偕老。’我的中文根本不行,可不知道解釋得對不對。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詩,生与死与离別,都是大事,不由我們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們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們偏要說:‘我永遠和你在一起;我們一生一世都別离開。’——好像我們自己做得了主似的!”   
流蘇沉思了半晌,不由得惱了起來道:“你干脆說不結婚,不就完了!還得繞著大彎子!什么做不了主?連我這樣守舊的人家,也還說‘初嫁從親,再嫁從身’哩!你這樣無拘無束的人,你自己不能做主,誰替你做主?”柳原冷冷地道:“你不愛我,你有什么辦法,你做得了主么?”流蘇道:“你若真愛我的話,你還顧得了這些?”柳原道:“我不至于那么糊涂。我犯不著花了錢娶一個對我毫無感情的人來管束我。那太不公平了。對于你,那也不公平。噢,也許你不在乎。根本你以為婚姻就是長期的賣淫——”;流蘇不等他說完,啪的一聲把耳机摜下來,臉气得通紅。他敢這樣侮辱她!他敢!她坐在床上,炎熱的黑暗包著她,像葡萄紫的絨毯子。一身的汗,痒痒的,頸上与背脊上的頭發梢也刺撓得難受。她把兩只手按在腮頰上,手心卻是冰冷的。

  鈴又響了起來,她不去接電話,讓它響去。“的鈴鈴……的鈴鈴……”聲浪分外的震耳,在寂靜的房間里,在寂靜的旅舍里,在寂靜的淺水灣。流蘇突然覺悟了,她不能吵醒了整個的淺水灣飯店。第一,徐太太就在隔壁。她戰戰兢兢拿起听筒來,擱在褥單上。可是四周太靜了,雖是离了這么遠,她也听得見柳原的聲音在那里心平气和地說:“流蘇,你的窗子里看得見月亮么?”流蘇不知道為什么,忽然哽咽起來。淚眼中的月亮大而模糊,銀色的,有著綠的光棱。柳原道:“我這邊,窗子上面吊下一枝藤花,擋住了一半。也許是玫瑰,也許不是。”他不再說話了,可是電話始終沒挂上。許久許久,流蘇疑心他可是盹著了,然而那邊終于扑禿一聲,輕輕挂斷了。流蘇用顫抖的手從褥單上拿起她的听筒,放回架子上。她怕他第四次再打來,但是他沒有。這都是一個夢——越想越像夢。
*******
熬到了十一月底,范柳原果然從香港拍來了電報。那電報,整個的白公館里的人都傳觀過了,老太太方才把流蘇叫去,遞到她手里。只有寥寥几個字:“乞來港。船票已由通濟隆辦妥。”白老太太長歎了一聲道:“既然是叫你去,你就去罷!”她就這樣下賤么?她眼里掉下淚來。這一哭,她突然失去了自制力,她發現她已經是忍無可忍了。一個秋天,她已經老了兩年——她可禁不起老!于是她第二次离開了家上香港來。這一趟,她早失去了上一次的愉快的冒險的感覺。她失敗了。固然,女人是喜歡被屈服的,但是那只限于某种范圍內。如果她是純粹為范柳原的風儀与魅力所征服,那又是一說了,可是內中還攙雜著家庭的壓力——最痛苦的成份。

  范柳原在細雨迷蒙的碼頭上迎接她。他說她的綠色玻璃雨衣像一只瓶,又注了一句:“藥瓶。”她以為他在那里諷嘲她的孱弱,然而他又附耳加了一句:“你是醫我的藥。”她紅了臉,白了他一眼。
  他替她定下了原先的房間。這天晚上,她回到房里來的時候,已經兩點鐘了。在浴室里晚妝既畢,熄了燈出來,方才記起了,她房里的電燈開關裝置在床頭,只得摸著黑過來,一腳絆在地板上的一只皮鞋上,差一點栽了一跤,正怪自己疏忽,沒把鞋子收好,床上忽然有人笑道:“別嚇著了!是我的鞋。”流蘇停了一回,問道:“你來做什么?”柳原道:“我一直想從你的窗戶里看月亮。這邊屋里比那邊看得清楚些。”……那晚上的電話的确是他打來的——不是夢!他愛她。這毒辣的人,他愛她,然而他待她也不過如此!她不由得寒心,撥轉身走到梳妝台前。十一月尾的纖月,僅僅是一鉤白色,像玻璃窗上的霜花。然而海上畢竟有點月意,映到窗子里來,那薄薄的光就照亮了鏡子。流蘇慢騰騰摘下了發网,把頭發一攪,攪亂了,夾釵叮鈴當啷掉下地來。她又戴上网子,把那發网的梢頭狠狠地銜在嘴里,擰著眉毛,蹲下身去把夾釵一只一只揀了起來,柳原已經光著腳走到她后面,一只手擱在她頭上,把她的臉倒扳了過來,吻她的嘴。發网滑下地去了。這是他第一次吻她,然而他們兩人都疑惑不是第一次,因為在幻想中已經發生無數次了。從前他們有過許多机會——适當的環境,适當的情調;他也想到過,她也顧慮到那可能性。然而兩方面都是精刮的人,算盤打得太仔細了,始終不肯冒失。現在這忽然成了真的,兩人都糊涂了。流蘇覺得她的溜溜轉了個圈子,倒在鏡子上,背心緊緊抵住冰冷的鏡子。他的嘴始終沒有离開過她的嘴。他還把她往鏡子上推,他們似乎是跌到鏡子里面,另一個昏昏的世界里去,涼的涼,燙的燙,野火花直燒上身來。
******
流蘇擁被坐著,听著那悲涼的風。她确實知道淺水灣附近,灰磚砌的那一面牆,一定還屹然站在那里。風停了下來,像三條灰色的龍,蟠在牆頭,月光中閃著銀鱗。她仿佛做夢似的,又來到牆根下,迎面來了柳原。她終于遇見了柳原。……在這動蕩的世界里,錢財,地產,天長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這口气,還有睡在她身邊的這個人。她突然爬到柳原身邊,隔著他的棉被,擁抱著他。他從被窩里伸出手來握住她的手。他們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僅僅是一剎那的徹底的諒解,然而這一剎那夠他們在一起和諧地活個十年八年。
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子,她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人。在這兵荒馬亂的時代,個人主義者是無處容身的,可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
******
柳原歇下腳來望了半晌,感到那平淡中的恐怖,突然打起寒戰來,向流蘇道:“現在你可該相信了:‘死生契闊,’我們自己哪儿做得了主?轟炸的時候,一個不巧——”流蘇嗔道:“到了這個時候,你還說做不了主的話!”柳原笑道:“我并不是打退堂鼓。我的意思是——”他看了看她的臉色,笑道:“不說了。不說了。”他們繼續走路。柳原又道:“鬼使神差地,我們倒真的戀愛起來了!”流蘇道:“你早就說過你愛我。”柳原笑道:“那不算。我們那時候太忙著談戀愛了,哪里還有工夫戀愛?”
******
柳原現在從來不跟她鬧著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話省下來說給旁的女人听。那是值得慶幸的好現象,表示他完全把她當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順的妻。然而流蘇還是有點悵惘。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誰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誰知道呢,也許就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著,跟著是惊天動地的大改革……流蘇并不覺得她在歷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點。她只是笑盈盈地站起身來,將蚊煙香盤踢到桌子底下去。

  傳奇里的傾城傾國的人大抵如此。處都是傳奇,可不見得有這么圓滿的收場。胡琴咿咿呀呀拉著,在万盞燈火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說不盡的蒼涼的故事——不問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