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8/2007

解“並”


K,
  這組新版“說文解字”寫法很有味道。
  將一個字﹐從古至今﹐推進去﹐拉出來。人間冷暖。其實﹐漢字﹐本就是圖騰﹐若仔細深味的話。

信諾
陳文威
文章日期:2007年7月18日
【明報專訊】手牽手
腳靠腳
方寸之地
不動如山
自成宇宙
天長地久
這是甲骨文裏的並字。

甲骨文是中國古代商人(今安徽、河南一帶)占卜時,刻在甲或獸骨上的文字,最早在清朝光緒年間被發現。殷墟文字,也是甲骨文(商時,曾不止一次遷都於殷)。

甲骨文的這個並字,形象地說明了,並,是什麼一回事。也許就是因為這個並字,才有了:並肩攜手。亦是看到了這個並字,我們深深曉得,並,是一種怎樣的信諾。

古人重義,今人重利。倘如此,便是一種大倒退。

甲骨文的並,說明了義之所在。那是見義忘利,利在後頭遠遠的一點,很可能還會再遠些,遠得看不清了,心裏,也無這一點了。倒個來,這個並字,也使人牢牢記著,什麼叫並。今天,文字抽象化,看現在的並字,有所感覺的,不是沒有,但恐怕不多了。曾經並蒂的,並禽(鴛鴦) 的,也可以反目成仇,只看今天。甲骨文的並,實在應該作為我們的圖騰。我們固不輕言並,然而一旦說了,就是一生一世,無堅不摧。我信因為有了這個並,才有杜甫之「焉得並州快剪刀,剪取吳淞半江水」的。(「字詩.字思」十之三)

[陳文威 chanmanwaii@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