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9/2010

遇到Y

(2010-09-09 10:15:00) Y
关姐早上好,
(2010-09-09 10:52:58) 关关
早上好,不好意思在忙。
(2010-09-09 10:53:02) Y
您好,我现在有事不在,一会再和您联系。
(2010-09-09 10:54:16) Y
[/调皮]哦
(2010-09-09 11:43:30) 关关
出口气
(2010-09-09 11:44:10) 关关
在联系去三亚拜访榆林基地,最近南海紧张,
(2010-09-09 11:44:39) Y
哦,
(2010-09-09 11:45:03) Y
有关越南的事情?
(2010-09-09 11:45:22) 关关
美国以及五国六方
(2010-09-09 11:45:37) Y
这两天日本人还抓我们的人啊
(2010-09-09 11:46:53) Y
应该要声张一下的
(2010-09-09 11:48:12) 关关
人缘不好
(2010-09-09 11:48:48) 关关
学习一下?
(2010-09-09 11:48:59) Y
好的
(2010-09-09 11:49:04) 楚健@V東V楠V
文件“20100818吴士存:南海问题的由来与发展.doc”(45KB)已经发送完毕。
(2010-09-09 11:49:19) 关关
你是不是已经脱离中新社系喇
(2010-09-09 11:49:51) 关关
有空写小说,一会儿武侠,一会儿青春故事。好清闲。
(2010-09-09 11:50:03) Y
是的,现在是冷眼看世界,十足的新闻看客
(2010-09-09 11:50:14) Y
[/憨笑]
(2010-09-09 11:50:26) 关关
刚看完春上的《IQ84》,彻底晕菜。
(2010-09-09 11:50:32) 关关
快去看
(2010-09-09 11:50:45) Y
哦,我没看,一直想看,
(2010-09-09 11:51:18) 关关
网上有,不过还是看书,沉甸甸的,不会让人失去现实。
(2010-09-09 11:51:36) Y
图书馆还未 我楼下的那家书店还没看到有,
(2010-09-09 11:52:04) 关关
最新电影《盗梦空间》,也值得一看。
(2010-09-09 11:52:30) 关关
原来人生最少要从梦里醒三回,才能“回来”。
(2010-09-09 11:52:36) Y
嗯,网上淘宝应该有,过段时间看情况再说
(2010-09-09 11:52:42) 关关
网购,还折扣。
(2010-09-09 11:53:08) 关关
你的海南梦,算是一回吧@@@
(2010-09-09 11:53:12) Y
盗梦空间,还没 不过我同事去看了,说极力推荐我去看
(2010-09-09 11:53:20) Y
呵呵
(2010-09-09 11:53:36) 关关
编剧智商高,好看。
(2010-09-09 11:53:48) Y

(2010-09-09 11:53:55) Y
另外,我最近写了一篇“青春事件”小说
(2010-09-09 11:53:57) 关关
新闻梦,算一回不
(2010-09-09 11:54:08) 关关
看到了,还没看完
(2010-09-09 11:54:18) Y
新闻梦,绝对算是
(2010-09-09 11:54:19) 关关
现在小说梦?
(2010-09-09 11:54:40) Y
不是上次说的发在网上的 是上周才写的
(2010-09-09 11:55:01) Y
小说梦也算是,
(2010-09-09 11:55:01) 关关
看来你可能要比莱恩纳多多醒几次?
(2010-09-09 11:55:12) 关关
空间里的?
(2010-09-09 11:55:21) 关关
真是会发梦
(2010-09-09 11:55:56) 关关
春上的《当我跑步的时候我想什么》,你也需要看看的。
(2010-09-09 11:56:08) Y
我上次的穿越是有关刚出来工作的情景,想像出来的 这次写的是年少青春打架爱情之类的,
(2010-09-09 11:56:18) 关关
看了,会说——哦——————
(2010-09-09 11:56:29) Y
我发给你看看
(2010-09-09 11:56:33) 关关
好啊
(2010-09-09 11:57:09) 关关
你打过真架么?还是虚拟的?
(2010-09-09 11:57:39) 楚健@V東V楠V
接收文件成功,保存于D:\资料\人物\Y\小镇的蝴蝶飞来与飞去.rar。
(2010-09-09 11:57:53) Y
没有打过架,只是亲临不少,初中的学校就是打群架的地方
(2010-09-09 11:58:28) 关关
我现在要单列一个关于楚剑的文件包了@@
(2010-09-09 11:58:39) 关关
(⊙o⊙)…
(2010-09-09 11:59:16) Y
呵呵,不好的 我只是一个兴趣爱好者,不是像你这样的大作家,大名记
(2010-09-09 11:59:31) 关关
我有了儿子,我知道这事。不知写到我们这些青春打手的看客——母亲没?
(2010-09-09 11:59:49) 关关
大看客
(2010-09-09 12:00:02) Y
村上春树的最新小说,找个时间看看,再说说读后感
(2010-09-09 12:00:32) 关关
他的身上已经有了两处刀伤,我都记录下来了。很揪心。
(2010-09-09 12:01:12) 关关
先看跑步,再看84,不然抵抗不了。
(2010-09-09 12:01:46) Y
是这样啊
(2010-09-09 12:02:07) 关关
那是一个能够将读者拉入陷阱的作者。不对,将想法植入大脑的作者。
(2010-09-09 12:02:15) 关关
有宗教的意味了
(2010-09-09 12:02:36) 关关
中国大陆出不了这样的作家
(2010-09-09 12:02:40) Y

(2010-09-09 12:03:02) Y
是不是跟《海边的卡夫卡》差不多?
(2010-09-09 12:03:56) 关关
你自己看吧。这样的书,每个读者感悟都会不一样。是另一个世界。
(2010-09-09 12:05:07) 关关
活着的亚洲作家里,土耳其的帕慕克有这样的功力。中国两岸三地加起来也没有。
(2010-09-09 12:05:21) Y

(2010-09-09 12:05:36) 关关
帕慕克的《新世界》
(2010-09-09 12:06:13) Y
哦,那我有时间了解一下
(2010-09-09 12:06:42) Y
中午吃饭了哦,
(2010-09-09 12:06:52) 关关
看来现在的楚剑安居乐业,时间大把的!
(2010-09-09 12:07:12) 关关
呵呵,是要吃饭的。
(2010-09-09 12:07:43) 关关
我在着手装修海边的新居了,希望和你一样有时间。
(2010-09-09 12:07:47) Y
呵呵,没有了,只是工作能应付,有不少时间可写作了,挺好的,不用再想着其他的事
(2010-09-09 12:07:57) 关关
好!!!
(2010-09-09 12:08:04) Y
[/强]
(2010-09-09 12:08:02) 关关
88
(2010-09-09 12:08:17) Y
[表情]
Y

9/07/2010

追情

文章日期:2010年9月7日

【明報專訊】香港觀眾等了這麼久才看到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謎情追兇》,真有點沮喪,儘管光碟和網上早就可以看了,但愈好的電影愈要進電影院看,否則只會糟蹋好戲,唯有繼續等繼續忍,忍到今天,總算看到了。
出色的拉丁美洲電影更非在戲院看不可,因為南美系美學的色彩對比向來強烈,若把視線範圍困在小小的電視屏幕上,等於用小碗盛大餐,超浪費。
音樂亦是另一考慮。荷李活電影的配樂總是轟轟隆隆以強勁取勝,在戲院看固然好,但家裡賞碟,只要有一組品質尚可的音響設備亦已足夠。南美電影的音樂則以浪漫為主題,婉轉流離,宛若一對分不開的戀人在火車站月台上的深情熱吻,觀眾必須讓自己深陷在戲院的黑暗裡,抬頭望向大銀幕,讓影像把眼睛包圍,讓樂曲輕撫你的耳輪,真的,只有在這樣的氣氛下始可完全陶醉於音符的魔力,否則像穿著雨衣沖涼,該濕的地方沒濕。
《謎》片的起始鏡頭便啟動於火車月台,女子追火車,男子在車廂內把手掌貼在玻璃窗上,女的伸手過去,那麼遠隔又那麼親近。一段簡單的場景挑起了觀眾的曖昧情緒,故事開展,昔時與當下穿插,愛慾與恐怖交集,憶記與目前拼貼,廿多年的兇案,廿多年的暗戀,統統有了意料未及的結局。能把浪漫化成懸疑卻又終究回歸沉刻的浪漫,怪不得搶盡口碑和獎項,以及票房。
故事編劇是關鍵,懸疑電影向來只有一條主線,把一個難題解決了便完了;浪漫電影亦是,把一段戀情刻劃了便完了;但《謎》片把懸疑和浪漫的主線細細分拆成層層相扣的千絲萬縷,主線便不再是主線而形成重重疊疊的浪波,令站在海邊觀浪的人覺得驚心耐賞。
故事未完,故事總未完。故事總有繼續下去的最新發展。舊仇如是,舊情亦如是,《謎情追兇》的「兇」字根本無關宏旨,要緊的只是「謎」,喔,不,「謎」亦只是次要,真正要緊的是「追」,只要你不願放過,總能找到法子把故事再多說一句或至少多加一個標點符號。
電影終場是一道閉上的門,但有匙洞;生命的故事永不關盡,有出路,可供窺探。
***************
偏心的時間
文章日期:2010年9月8日

【明報專訊】《謎情追兇》裡的一對男女主角暗戀廿五載,情愫明明放在眼前,曖曖昧昧,閃閃燦燦,卻又沒有勇氣把它攤開落實,一任時間流逝,直到,都老了,千帆過盡,從頭開始。

但時間畢竟對男人和女人並非公平對待。

男子老了,追兇廿五年,從法庭警察的位子退休下來,閉門把往事寫成小說,坐在昏暗的桌燈前,戴起老花眼鏡,灰白的鬍子溫暖地包圍著嘴唇,眉頭深鎖,兩個大眼袋厚重地掛在臉上,鼻子依然筆挺(多謝鼻子,和耳朵一樣,它向來是對主人最忠誠的器官,年紀老大之後,鼻翼稍會鬆弛橫張,但鼻型通常不會走樣。 眉毛會稀疏,眼睛會下垂,嘴角肌肉會垮塌,唯有耳朵和鼻子仍像白金漢宮門前的守衛般不動不移),構成了視覺上的無比吸引力。 這種老,不叫老,叫做成熟。

而當男子穿上西裝結上領呔出門辦事,只要別佗背——對,千萬記得在走路時挺胸望前對自己充滿信心,一旦佗背,輸掉的將不僅是儀態而更是志氣——更是可看,從十八歲到五十八歲的女子都會對他多看兩眼。 尤其假如那是一位西裔男子,黑頭髮棕眼珠,但沒有亞洲老男人常有的猥瑣,也不如歐洲老男人慣有的狂妄,有的就是慣性的熱情浪漫,像火熔記印般數十年來早已銘刻在血液裡,時間沖不走磨不掉,當他在你身邊走過,飄浮在空氣裡的雄渾體味足以讓你暗暗震動。

廿五年過去了,女主角也還可看,但就止於一個「可」字。 女演員的戲外年齡是四十一歲,戲裡由廿多歲演到五十多,扮年輕時用一頭直直的長髮遮蔽兩頰,明亮的眼睛很能懾住觀眾的魂魄;到了末段,頭髮剪短了,戴上珠鍊,散發熟女貴婦的優雅魅惑,亦能引人留神欣賞,但那種欣賞是不無哀傷的,像張愛玲於《紅玫瑰與白玫瑰》裡說那位嬌蕊女士,「老了,老得多了,彷彿這就結束了這女人」。

時間總向男人偏心傾斜。 男子老了,只是老了,絕不妨礙新的故事新的戲碼;女子老了卻往往是「已經老了」,預告著完結篇章的來臨,可以把愛情之頁翻過去,只讀其他類別的生命之書。 除非你像《謎》片裡的女主角那般幸運,有一位男子,廿五年後,依然想把你追回來。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安德烈.高茲

愛到死
文章日期:2010年9月7日
【明報專訊】我們常常強調生命的價值,活著的尊嚴,特別對年輕人動輒自行損自己的身體了斷自己的生命感到莫大的震驚和痛惜。不能接受這樣的行為做法,甚至忍不住對已經往生的當事人埋怨,在逝者已矣的情況下把矛頭指向其生前環境人事,警惕周圍的「生還者」,這條漫長人生路即使跌跌碰碰還是得走下去。

我們這些把這條路已經走過了一半的,一廂情願而且急不及待的覺得自己已經有資格告訴身邊小朋友,生命是多麼多麼的寶貴,無論如何也得衝鋒陷陣,努力下去堅持下去。這些擲地有聲的教誨與其說是說給別人聽,其實也是用來為自己打氣,特別是在艱難時期,自知撐下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當我在閱讀法國思想家安德烈.高茲寫給與他廝守了大半輩子的妻子的一封情書,被當中的深情厚意強烈感動之際,也同時得知這封情書也就是他的絕筆,在把倆人的長達五十八年的情史描述總結之後,決定與妻子雙雙自殺——「在夜晚的時刻,我有時會看見一個男人的影子,在空曠的道路和荒漠中,他走在一輛靈車後面。我就是這個男人,靈車裡載的是你。我不要收到袋有你骨灰的大口瓶,我聽到凱瑟琳.費麗爾在唱『世界是空的,我不想長壽』,然後我醒了,我守著你的呼吸,我的手輕輕掠過你的身體——」

誰有資格批評和譴責這位八十四歲的老先生呢?當他已經有這麼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愛戀經驗,已經付出和收成了這許多許多,他是否已經有權利去做最後一個決定呢?我們這些後輩是沒有發言權的,只能被他和她的身體力行刺激思索什麼是存在?什麼是自由?什麼是快樂?什麼是愛?什麼是死亡?

[歐陽應霽]

紀文鳳:敦煌感召記.

敦煌感召記.I﹕搶救敦煌
只怕五十年後看不見
文章日期:2010年9月7日
【明報專訊】我常自炫在內地,走遍大江南北,卻因從未到過敦煌而感到自愧。

最近正好趕上在當地為國寶級的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95歲華誕舉行的祝壽和展覽慶典,終於有機會成行,一償夙願。

意想不到的是,我們竟然得到李美賢老師(李焯芬夫人)親自義務帶隊,臨行前還為我們在港大上課惡補4小時,她自道是在第三次到敦煌才開竅。為使我們一步到位,她還為我們準備了大量參考資料、書本和CCTV十集敦煌紀錄片。有此準備,我們不再是到此一遊,渾渾噩噩的普通遊客,而是踏上一次豐盛的中國古文化文明之旅。

想像力的遺產:古今兩宜

我們一行二十多人,其中還有敦煌專家陳萬雄先生。由西安飛抵目的地,下機時抬頭仰望,藍天白雲,令人心境開朗,不過天氣酷熱乾燥,放眼四周,長沙萬里,遠見層層洞窟,掛在戈壁斷崖,殘垣滿目;這裏除了荒涼,就只有落寞!

早上我們抵達期待以久的莫高窟大門,這裏有別中國其他的旅遊景點,每日要限人數才不致過度開發,守衛嚴謹,照相機一律不能帶入內。大家遵守規矩排隊入場。站在我面前有對年輕的內地夫婦和稚齡小孩。我好奇地問:那麼小,懂得看嗎?男的嘆了一聲說:現在不看,只怕五十年後看不見!

我心裏暗自嘀咕,太誇張吧!怎會那麼快?

進洞前,李老師先行帶我們參觀洞窟調控中心,有顯示屏監測所有洞窟,以保護洞窟和遊客承載量。原來除了碰撞,人的呼吸都會令壁畫受損,例如40人入洞半小時,內裏的二氧化碳就會升高7倍,濕度上升10%,溫度也增加4℃,個別洞窟超標,一達紅色警界線,他們就會關閉洞窟,限制進入,的確十分科學化。

我們在莫高窟和榆林窟一共停留了3天,破紀錄觀賞了40個洞(包括十分珍貴,不對外開放的特窟)。我們好像在與時間競賽,一路上觀賞員悉心介紹,李老師補白填充,趣味無窮。我看得出李老師的焦慮,她希望我們可以在最短的時間,看最多的洞窟。雖然是走馬看花,初睹全貌,卻也是嘆為觀止。

敦煌莫高窟好比一個古代歷史文化藝術博物館。壁畫塑像是以崇佛禮佛為主。自4至14世紀 (至今凡1600餘年),經歷了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西夏以至元等朝代的改變和統治,加上中原文化紮根於此,又是絲綢之路的交通樞紐,軍事重鎮,佛教東傳的驛站,形成世界四大文明,各種宗教、民族和中西文化的點;壁畫上記錄了佛教經變圖和神話故事,帝皇百姓的生活逸事,中外通商史節交往的細節等等的浮世繪。畫師工匠能夠在直立式的牆壁和離地數米的屋頂天花(藻井)描繪出透視式的亭台樓閣,優美的飛天和樂伎,色彩繽紛的山水畫、別具特色的邊飾和圖案,還有珠寶、首飾、化妝、服飾的設計,古今兩宜,充滿想像力,可充作後世的創意靈感和泉源!

世界公民的責任

敦煌歷盡滄桑,幾經盛衰,終至沒落,沉寂了凡900年,近800個洞窟,受到風雨摧殘,流沙掩埋,洪水入侵,岩體崩塌,加上人為破壞,百年前又受到英、法、日、美等探險家和學者,在中國人不識國寶的情況下,騙去17號洞窟藏經洞大部份寶貴的經書,以及用化學膠粘走部份圖像,至今石窟的壁畫都進入風燭殘年,大量褪色,更有受到起甲裂,鹽害酥,空腳脫落等禍害,見者心疼。我悄悄地問導賞員:你認為敦煌石窟還可以保存多久?他傷感地答道:現在不保護,恐怕頂多五、六十年的時間!

此刻我感到震撼,眼前的石窟印記是可以隨時間而消失的!

晚上敦煌研究院樊錦詩院長宴請我們,她說了一個故事。話說在1980年、香港有人捐來一千萬港元,沒有留名卻指定這筆款項祇能用於保護洞窟(30年前一千萬等值今天過億元),過了若干時間,敦煌來了位神秘遊客,暗查保護成效。樊院長感慨的說,中國人對文化保育工作向來沒有興趣,後來才發現原來這位大善長是來自香港的邵逸夫爵士,令她悲喜交集,更佩服他老人家用心良苦和對保護敦煌的遠見。

國務院自1944年起開始重視和承擔保護敦煌石窟的重任,曾撥巨款加固整治防沙等措施,但工程和經費極為龐大,工程複雜,幸虧外國人重視敦煌這個獨特的世界文化遺產,認為是世界公民的責任,不遺餘力地協助。樊院長於是加強與外國合作交流,包括工程阻沙,化學治沙,生物固沙等,現在周邊沙漠裏的草方格是一例。美國蓋地基會更發明了維修壁畫的方法,打針注入分子粘合劑,加固復補,防止繼續惡化。

願石窟與天地共白頭

目前樊院長正積極致力利用現代數字化電子科技,與美國梅隆基金會合作,將壁畫化為三維圖像,為石窟創造完整三度空間的體驗,更在14公里外籌建一個現代化的遊客中心,先看虛擬影像,全面了解後再參觀實窟,以減低大量遊客所做成的損毀和壓力。這樣就可以平衡保護洞窟和增加參觀遊客的目的。

樊錦詩院長窮一生的力量和事業去保護敦煌,李美賢老師不辭勞苦義務帶隊指導我們如何觀賞敦煌壁畫和塑像,我們一團人終於受到感召,悟出敦煌絕無僅有的普世價值,在沒有默契的情況下,紛紛自動請纓去為這個國寶做義工,籌募贊助費去支持數字化洞窟工程,以備構建永久性的數字檔案庫,並用作通識教育的教材。即使日後遭遇天災人禍,都存有紀錄。

外國人對敦煌這個世界文化遺產充滿熱誠,相比之下,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感到自慚!為了後世的福祉,我們決心為保護、保育、保存和保留敦煌石窟出一分力。五十年後,我肯定不在,但敦煌石窟這個中國的傳世瑰寶,一定要與天地共白頭!

(紀文鳳「敦煌感召記」書寫系列二之一)
**************
敦煌感召記.2﹕樊錦詩院長:我的繼任人,一定要乾淨!


文章日期:2010年9月8日





【明報專訊】這句說話,擲地有聲!

然而說這句話的人要有一定的份量,並且能夠以德服人和以身作則!

事實上,我是在觀看中央電視台「面對面」的節目,主持人訪問感動中國50人之一,敦煌研究院樊錦詩院長,第一次聽到她面對13億人民所作出的承諾!

第二次是在最近訪問敦煌研究院,目睹她真人風采,親耳聽到她再一次的肯定。

眼前這一位樊院長,銀灰色的短頭髮,個子不高,說話不慍不火,永遠帶笑容,和藹可親,有一種懾人的魅力,她已年屆72,仍以過人的精力,統領500名員工,在各類資源匱乏的情況下,以柔制剛,為了保護敦煌石窟這個世界文化遺產,她要頂住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

政府說你做保護,我們做旅遊,他們要加大遊客數目,增加財政收益。但保護和旅遊是互相矛盾,人太多會危害洞窟的存在;而民間企業則財迷心竅,趕潮流大搞財技,提出要將敦煌石窟,綑綁上市投資獲利。樊院長說:敦煌莫哥窟是國家財產和世界遺產,怎能拿來做買賣?這是個公益事業,我得頂回去!

其實敦煌石窟確也是命途多舛,多災多難,幾歷絲綢之路的盛衰,甚至被人遺忘遺棄,打從1900年開始,就遇到浩劫,埋在莫高窟17號窟的藏經洞出土的文物經書和寫本文獻,相繼給英、法、俄、日等探險家和專家學者搶掠騙走,其後更明目張膽在不同洞窟剝取壁畫和搬走彩塑,現在這些被盜走的珍貴文物大部份流散在國外,只有小部份留存在國內,所以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曾寫下:「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不幸中之大幸是,外國人尊重和珍惜古文物,這些早期偷走的國寶都被好好收藏和保存在外國著名的博物館內,開放給公眾欣賞。

國人醒覺了

還好敦煌石窟的主體,遍佈河西走廊的莫高窟帶不走,終於國人醒覺了,在國民黨元老于右任先生的建議下,得到各方團結努力,國民政府於1943年開始手籌建「敦煌藝術研究所」,若干年後更升格為敦煌研究院。國內學者掀起研究敦煌遺書、石窟藝術、歷史文獻文物和碑刻紀錄的學科,並稱之為敦煌學。

由1944年開始至今66年,敦煌研究院相繼由三位傑出的專家學者出任院長。也許是敦煌石窟甚至是國家的福氣,三位主管都是乾乾淨淨,無私奉獻的人物!

常書鴻先生是第一任院長,他是中國留學法國的著名畫家,在一個偶然機會,在巴黎書攤看到一本法國人編輯的《敦煌圖錄》畫冊,為之迷,更痛心國寶被外國人奪去,毅然放棄在彼邦的成就,回國的心願就是為了保護和研究舉世罕見的敦煌石窟這個民族藝術寶庫,要一輩子在那裏呆下去。他坐言起行,放棄歐洲大城巿的舒適生活,跑到中國大西北的沙漠戈壁中工作了30年,經歷了夫人出走,經費停止,文化大革命等打擊,仍堅守在敦煌,清理積沙,修路植樹,保護洞窟,臨摹壁畫,到處宣傳展覽,將敦煌藝術發揚光大,他是敦煌的開拓者,所以被後世稱之為「敦煌莫高窟的保護神」。

而第二任院長是畫家段文傑先生,他亦為敦煌付出一生事業,也臨摹了不少精彩美麗的莫高窟壁畫作紀錄和檔案保存,他為敦煌提高保護水平,舉辦科研會議,被視為敦煌的搶救者,退休後回到蘭州居住,如今90多歲還心繫敦煌,每每問起敦煌研究院的工作和莫高窟的近況,千叮囑萬叮囑要研究好敦煌,保護好敦煌!

加入現代管理 開拓國際視野

至於現任敦煌研究院的院長是上海姑娘樊錦詩,自1963年北大考古學畢業後,義無反悔地隻身來到敦煌,全情投入,生了孩子也無暇照顧,要交由居住武漢,也是考古學家的丈夫彭教授「湊大」。她感到內疚,但為了保護敦煌石窟這個國寶,她甘願留下,做守望者。這裏偏遠荒涼,與世隔絕,人手不足,物資短缺,連糧食都需要自己動手種植,可以想像當時生活的艱苦。樊院長來了之後,引進保護洞窟的監察管理,每個洞窟配備兩條鎖匙,分別由兩個持有人同在才能打開,確保監管完善。

她積極培訓人才,每年都送年青員工到海外學習最新技術和培訓現代管理,以提高水平和增加國際視野。我這次在敦煌旅遊,乘車到莫高窟時,剛好樊院長的私人助理程亮先生就在鄰座,看他工作效率很高,話頭醒尾,原因是有個好師父。原來他大學畢業後就來幫樊院長工作,至今已6年,這位80後倒也坦白,他跟我說,起初很不習慣由大清早做到半夜,一星期七天不休,樊院長亦從不放年假,但辛苦是值得的,因為跟樊院長獲益良多,也佩服樊院長的為人和做事方式,他還透露這裏常有外省市著名博物館慕名來高薪挖角,但大家都不為所動,雖然這裏薪金低微,還是樂意留在她身邊,這正是她深受同事們愛戴,大家給她為敦煌奉獻的無私精神所感染的最佳證明。

香港人可能有所不知,為慶賀九七回歸而建造的志蓮淨苑,座落在九龍鑽石山,是一座唐朝木構寺院群,在大雄寶殿內有一幅大壁畫是依據莫高窟第172洞窟的觀無量壽經變而製成,當年樊院長亦帶了很多員工到港協助,事事親力親為。

嚴選中國人財產與世遺保護者

樊錦詩院長的貢獻是以一個考古學家的眼光把敦煌推到世界級的地位,她有願景,站得高,看得遠,可能她工作上常與外國專家接觸、合作和交流,故此態度開放,處事公正持平,所以她要求自己的接班人,一定要乾淨,即是正直廉潔,講原則,負責任,有使命感,嚴格要求自己,一心一意,為敦煌做到最好!

我跑慣大陸,深明內地用人之道,但願國家領導人不要空降外行人做敦煌研究院的未來接班人,現在內地發展過速,誘惑太多,人人急功近利,我希望敦煌研究院能夠秉承遺風,延續它的福氣,將來的繼任人,亦即是中國人的財產和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者,除了乾淨,還要好像樊錦詩院長一樣,夠硬淨!

[文/紀文鳳 圖.敦煌研究院提供、陳伊敏攝 編輯:黃靜 電郵:mpcentury@mingpao.com]

“深水区”海洋油气开发挑战人类科技与智慧极限

K,
這是一次讓小女子開眼的採訪。這個世界,需要有情懷的技術。
深海,很有畫面感吧。
好像一部好萊塢大片腳本的背景,或者是智力支撐?
如果《盜夢空間》放在這樣的場景下,更迷離吧。


  中新社海口9月6日电 题:“深水区”海洋油气开发挑战人类科技与智慧极限

  中新社记者 关向东

  6日,中国南海研究院刘锋博士接受中新社采访表示,墨西哥湾油井接连爆炸凸显海洋油气开发困境,“深水区”海洋油气开发正挑战人类科技与智慧极限。

  9月2日在墨西哥湾作业的美国海洋能源公司钻井平台又发生爆炸事故,爆炸地点位于路易斯安那州以南约148公里的海域,且一度传出有漏油迹象。这是继墨西哥湾作业的BP公司钻井平台4月20日发生爆炸,造成墨西哥湾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漏油事故之后,又一次深水海洋油气开发事故。


  海洋石油开发进入“深水区”

  刘锋介绍说,最近十几年全球大型油气田的勘探实践表明,陆上油气资源已日渐枯竭,60%~70%的新增石油储量均源自于海洋,其中深海中发现的储量大概占45%~50%。因此,海洋已成为全世界油气资源接替的主要区域,深海更成为一块未经大规模开采的处女地。

  全球深海油气储量超过2000亿吨,其中石油占到1200~1400亿吨。国际石油学界不断刷新着深海的定义,起初是200米以深,后来是300米,现在一般将水深500米以深的海域视为深海,而超过1500米水深则为超深海。巴西石油公司的深水油气最大钻深已超过3000米,海洋油气勘探与开发技术正不断挑战着人类科技与智慧的极限。

  石油公司普遍依赖于技术创新,热衷于摆弄“新玩艺”,渴望通过更多的资金打造出“超级钻头”,制造一个又一个深水钻井记录;或者依靠垂直井或水平井技术,在海底地层中肆意游走,以便精确定位钻获油气,由此彰显技术上无往不胜的“魔力”。

  水合物风险控制成深水油气钻探开发主要难题

  但是,高新技术含量如此之高的深海油气开采,为何频频发生事故?刘锋分析说,一些在浅水海域影响甚微或者不会遇到的钻探问题,如浅水流灾害、水合物因素等,在深水海域往往就变得很严重,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重大事故。例如从墨西哥湾、巴西坎帕斯盆地,再到西非几内亚湾,70%深水油井的正常作业受到水合物因素的影响,水深超过700米以后,水合物风险控制更成为深水油气钻探开发过程中的主要难题。

  美国曾发生过多起因天然气水合物堵塞管线而造成的海上停钻事故,其中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墨西哥湾水深1000米的海域,影响作业进度近120小时。

  跨学科、多领域、高集成复杂技术尚无独揽者

  刘锋指出,海洋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是一门跨学科、多领域的复杂技术,是集成度很高的系统工程。目前全世界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或公司可以完全独揽所有的深海采油技术。因此,一旦这类灾害事故在1500米至3000米的深海发生,就连堪称世界一流水准的西方各大石油公司也难以有效预防,这也是BP公司最初对于漏油事故缺乏有效应对方案的主要原因之一。

  刘锋认为,人们应该摒弃对那些深水采油尖端技术的迷恋,而更应化大气力探寻那些真正有能力替代石油的能源技术。(完)

9/06/2010

一種立場、一種姿態、一種決絕

故事
文章日期:2010年9月6日
【明報專訊】死難者家屬堅強挺住生命的災難風雨,還要倒過來安慰面目模糊的社會大眾,請別為我過度傷心,我會活得好好的,風雨過後,大家將會再度看見我的笑容。

意志硬朗而且心地善良,早已不是「堅強」二字足可描述。但可以想像,當到了傷痛暫退的一天,我們不僅可以再見笑容,或更可聽聞述說,傷痛者或會娓娓憶記生命災難裏的種種細節,跟她願意分享的人分享所有樂與不樂。細節就是「故事」,自己的經歷聽進別人耳裏便是故事,別人的經驗聽進自己耳裏亦是故事,其實生命統統無非故事,故事是生命之牆之磚,此或朱天文曾謂創作者所做之事無非「拆自己生命之牆來砌小說之牆」。

曾有一次聽過一個故事。

與從美國遠來的W聊天,她的女兒坐她身邊,我的女兒坐我身邊,聊到其夫生前瑣碎,某回買車,辦理貸款時,推銷員表示只要略加幾百元美金購買一份不必驗身、不附帶任何健康先決條件的特殊保險,車主在供款期間一旦病故,尚欠餘額即可消除,不必續供;其夫聽了,一口答應並要求當場簽約,其實當時他已是肺癌病發,能活多久尚是未知之數。

可是W當然反對。怎可以呢?這麼爽快答應豈不表示自知無力抗拒死神?豈不代表放棄了跟病魔抗爭的強大意志?W是這樣想的。不簽約,非關金錢財務的所謂「理性」抉擇,而是一種立場、一種姿態、一種決絕的表情;我相信你能活下來,你也一定要相信自己能夠活下來,沒有退路也不留退路。夫妻倆遂在推鎖員面前吵了一架。

最後是沒買那份特殊保險。但其夫最後也沒有活下來。四十四歲的年輕學人,從台灣赴美讀書,在哥倫比亞大學教書,學術生命正將起飛,不抽煙,忽發肺癌,醫治兩年,失敗了。W獨自撫養女兒和兒子,熬過來了,所以所有盡成故事。

其夫名字是陸先恒,我在美國讀書時的師兄。我替他編過一本《哈德遜書稿》,是社會學家留給世人的思考筆記。昨天閱讀一份社會學論文,忽然見到內文引述陸先恒的研究報告,見名如見人,本已沉睡的故事立即在腦海蘇醒,窗外暴雨,我有絲絲難過。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9/05/2010

小思:不是張迷看《私語錄》

文章日期:2010年9月5日
【明報專訊】讀畢《張愛玲私語錄》,心頭堆疊了塊塊大石。不是為了張愛玲,而是因一對「病後餘生」幽雅文人夫婦——宋淇先生與鄺文美女士。

自七十年代開始,兩位已「一陣忙於生病」,感冒、咳嗽、氣管炎、十二指腸潰瘍,不止一次跌大跤,弄得骨移位,高血壓、牙患、午後潮熱、給狗咬、男的攝護腺肥大、女的胃癌、男的腸瘤、心臟病、水腫、痛風……簡直數之不盡。進入九十年代,就更加不堪了,天公何故把所有講得出的病都加諸二人身上?一路讀來,試設想這對夫妻在無援之中,先是帶病為鄺文美母親老人大病而擔憂(難為他們,老人家大病到一百歲才去世),再者不斷為張愛玲大事瑣務而煩。帶病的宋淇為她出版、版權稅、水晶事件而勞神,甚至連新書序都代寫。鄺文美扶病去銀行郵局為張處理事務,天天更為遠方人牽掛,1992年受託遺囑,這樣的「好朋友」哪裡找?果真前世欠她的?而兩位老人,那麼多病:最初說「帶病延年」,後來說「病後餘生」,一門「病號」,怎竟沒一個後生來看顧?宋淇說病體支離,聽天由命,真教人心酸。

再說兩件事,說與張愛玲有關也可。其一,張從大陸出來再進港大,竟有香港警局去調查她,女舍監說她「有共諜嫌疑」。五十年代,香港政府恐共及監察之嚴如此。其二:張愛玲能順利移民美國,是美國新聞處處長麥卡錫當保證人。同一個人,英美兩政府對她各有檔案。張愛玲一向給人印象沉默寡言,可是卻如此招風惹雨,究竟是才招天妒,還是命中註定?

讀此書,讀了宋淇夫婦半生。

[小思]

鄭培凱:清明上網圖

文章日期:2010年9月5日
【明報專訊】在香港搭乘地鐵,穿過地鐵甬道錯綜複雜的長廊,一般總讓你產生奇怪的感覺,好像掉進了盤絲洞裏,鋪天蓋地的蜘蛛精打扮成美女或類美女,趴在廣告牆上,爭奇鬥艷。不是推銷某種面霜,可以像川劇變臉那樣,把蜘蛛精變成狐狸精;就是宣傳瘦身特技或魔術,把癡肥臃腫的大河馬,只要花上998港元,不費吹灰之力,便化作輕盈窈窕的小雲雀。過客總是匆匆趕路,沒有閑情去仔細觀看廣告內容,更沒有時間與精神去思考,眼前的廣告就像芙蓉姐姐一樣,荒謬愚昧,卻敢赤裸裸地、鍥而不捨地、不知羞恥為何物地,扭曲倉頡老先生造字的苦心,顛倒「指事」、「會意」的功能,無限擴大「轉注」、「假借」的作用,侮辱你的智商,向著你的眼球吐口水。香港人或許是太匆忙了,懶得理會盤絲洞裏的妖氛陰氣,卻沒想過,不知不覺之間,看多了,習慣了,眼睛污染了,心智迷糊了,也就沾上有毒的蛛網,了妖精的道兒。

上個月我經過一個地鐵車站,驀地看到廣告牆上,花花綠綠的宣傳海報之中,有一幅熟悉而且親切的畫面,是從來沒在地鐵站裏見過的廣告設計。雖然條比較粗,像是摹寫原作的漫畫,卻一看就知道,畫的是故宮收藏的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廣告畫截取了原作城內部分,是畫卷的尾端「趙太丞家」那一段。店鋪還是店鋪,人物還是人物,街上騎馬的官吏、牽著繩的衙差、提籃挑擔的隊伍、涼棚下聚集的人群,都跟原畫的構圖相同。不同的是,廣告畫裏的宋代人物,個個身邊都有一個筆記本電腦,有的展開在胸前,有的挎在手臂間,穿插得相當巧妙,好像在北宋開封的日常生活裏,電腦是不可或缺的。再仔細一看,原來是某電訊公司做的廣告,推銷電訊產品。

過了幾天,又在東鐵的大學站,看到同類的廣告,依然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選取的畫面卻不同,是稍微靠前的「正店」與「孫羊店」部分。本來是酒樓裏飲酒吃飯的人們,都在身前加了一台筆記本電腦,好像北宋的都城設置了二十一世紀的網絡,人人都沉迷在電腦世界裏。最好玩的是,酒樓店面張燈結彩,木條搭成的彩架突出在房簷上面,頗似發射或接收無電波的天,讓我們產生幻覺,以為看到的是一幅「清明上網圖」。

這幾年經過各地美術館的精心策展,本來深藏故宮的《清明上河圖》,突然變成媒體的寵兒,成為一般中國人心目中藝術巔峰的代表,畫面圖像深入人心,享受了有史以來最受大歡迎與關注的榮耀。自從上海博物院展出「國寶七十二」以來,《清明上河圖》就成了群追捧的對象,躋身娛樂圈影歌星之間,不斷在報章與電視上現身。近來上海世界博覽會,在中國館內還製作了動畫版的《清明上河圖》,更使大家趨之若鶩,人人叫好。一卷古畫,不到十年功夫,成了家喻戶曉的文化驕傲,見證了文化遺產活化的成效,真是個異數。

也難怪電訊公司做廣告,都會從中取材,理由很簡單,題材大家熟悉,都看得懂廣告的新點子,都覺得有趣。創意來自文化傳統。人人都會想像青龍偃月刀的威風,就看你會不會耍了。八十歲老太太翻跟頭,看得人傻眼;一千年的《清明上河圖》,轉身變成「清明上網圖」,也令人開心。

[文.鄭培凱 學者.詩人 近作有《樹倒猢猻散之後》等]

聾人世界的電影聲音

文章日期:2010年9月5日
【明報專訊】「聾人不是病人,他們只是某種語言的少數民族。香港聾人社群有很高的自我認同,手語是他們自己的語言。但手語發展一直由健聽人主宰,社會亦千方百計來治療他們,希望他們能聽見。」 香港聾人協進會行政總監吳應勇接受《世紀版》採訪時表示,香港聾人加弱聽人士約九萬二千人,但聾人的娛樂活動甚少。他們自娛自樂,創作短片、電影等影視作品,但皆屬內部傳播,未被主流文化所認識。

吳應勇說,香港聾人可謂是「弱勢中的弱勢」,主流健聽世界並未真正聆聽他們。英國、美國、意大利等國都有聾人電影節,日本、韓國亦有聾人製作公司,他希望首個香港國際聾人電影節喚起大眾平等雙向的交流,喚起健聽世界更加尊重聾人語言的權利。

融合教育打散聾人

吳應勇觀察到,不僅醫院、法庭、電視、電影大多沒有手語翻譯,「社會主流總是希望他們融入,用盡一切辦法讓他們『聽』到聲音。」他舉例說,聾人爭取了整整三十年,希望以手語教學,時至今日還是看老師的口形學習為主。標榜「融合教育」 的模式其實是「打散」聾人,剝奪了他們自己的語言。「這對聾人來說十分困難,他們聽不到,漸漸習慣不管明白與否,都點頭示意,導致了大部分聾人的教育程度普遍不高。」

第一屆香港國際聾人電影節將於9月17日至19日舉行。由香港聾人協進會、亞洲民眾戲劇節協會、香港藝術中心、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和應用社會科學系連同多個聾人及健聽人士團體等聯合推出。來自意大利、芬蘭、美國、中國大陸及本地等30多部長片、短片、動畫及紀錄片將分六場播放,當中包括《私戀失調》、 《寶藏光劍》、 《斷》、《如果我聾了》、《死神》及《JANE》六部本地作品。電影節期間的工作坊、研討會將以探討聾人文化,讓健聽人士聽到聾人世界的聲音,體驗電影是公平和自由的。

聾人電影有音樂有對白

聾人電影並非無聲。有的是聾人當導演、有的由聾人參與演出,有的講述聾人故事,配有音樂和字幕、甚至對白。《我要你》講述三個用手語的年輕男子追逐一個心地良善用手語的年輕女子,令你開懷一笑。《是誰殺了手語翻譯員?》乃聾人導演Trudy Fraser作品,講述一眾聾人在房子內聚頭,傾談後,聾人發現一位手語翻譯員也在場,並對每個聾人的秘密瞭如指掌,殺人滅口的謀殺案一觸即發;《私戀失調》猶如《兩生花》,講述長期陷入靜默的聾啞女子宜,在失戀和失業的關口上,幻想能夠得到傾訴和緩解。一名神秘女孩闖入,竟有跟自己完全一樣的經歷……香港藝術中心總幹事林淑儀說:「藝術面前人人平等,聾人電影需以平常心來欣賞,它們如同普通電影一樣精彩,只是題材深入,讓我們更了解聾人的世界藝術和人生。」

公開講座:什麼是聾人電影?

日期:2010年9月19日

時間:下午5:30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agns b.電影院

(灣仔港灣道2號香港藝術中心高層地庫)

講者:英國聾人電影節總幹事Marcella Stratton

世界聾人電影節總幹事Jane Norman

中國電影工作者蘇青

(設即場手語及中文口語翻譯)

英國聾人電影工作者 Bim Ajadi 工作坊

日期:2010年9月14至16日

時間:晚上7:00至10:00

地點:香港聾人協進會彩虹中心

(九龍彩虹紫薇樓109及111-118號地下)

電影及活動查詢:

電話:2891 8488/2582 0273/2327 2497

電郵:info@hongkongdeaf.org.hk

短訊:9204 6324

網頁:http://www.hkidff.com/http://www.hkac.org.hk/

http://www.hongkongdeaf.org.hk/http://www.aptfs.org/http://www.cccd.hk

[文/陳伊敏]

梁文道:楊照的倫理寓言

文章日期:2010年9月5日
【明報專訊】我假借這個區分,用來聯想《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的性質,把它界定為一部教人在這個政治秩序及社會環境急速變動的時代裡,應當如何把握方向、如何沉靜思考以及如何穩定心性的「倫理故事集」。

《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這個書名嚇人一跳,因為它似乎太過煞有介事,道德說教的意味太濃,保守、傳統而且古老,幾乎不像是任何一個現代評論家會喜歡取用的名字,尤其不像楊照著作的書名。畢竟,他是一個生活在當代社會裡的知識分子,而且受過完整的高等學術訓練,他應該深知任何想要教化人心的努力在這個時代都會遭到無情的懷疑甚至嘲諷;他也應該曉得我們已經不再相信有誰能夠宣稱自己掌握了真理──特別是道德上的真理,從而大膽指導別人立身處世的道理。
既然如此,何以楊照還敢寫下這一大堆文字去告訴我們,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呢?雖然他曾經有一部叫做《理性的人》的評論集,名字一樣宏大而駭人;可是這一回不同的地方在於他還用上了「如何」二字,使得這本書活似一部指南。
沒錯,一部指南。假如《理性的人》是在正面析介「理性人」究竟是種什麼樣的人,述說他的構成條件與周遭環境;那麼《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就是來到更具體的實踐層面,宣講一種應該怎樣做人的道理了。勉強地區分,前者屬於「實然」的論說,後者則屬「應然」的探討。

這讓我聯想起近代哲學史中一度存在過的一對極其相關但又明顯不同的概念區分,那就是「道德哲學」(Moral Philosophy)和「倫理學」(Ethics)了。表面上看,這兩種關於人類實踐生活的哲學探究是沒有多大差異的,反正它們講的都是倫理道德,所以現代大學的哲學課也經常混用這兩個名詞。同樣的理論,一會兒說是「倫理學」,一會兒又說它是「道德哲學」。
可是對於許多先哲而言,這兩個名詞卻有著微妙的差別。粗糙並簡單地講,「道德哲學」關心的是更一般更抽象的原理問題,比方說「什麼是『善』?」,「道德律則應當如何證成?」以及「假如自由意志是虛幻的,人類還可以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嗎?」。至於「倫理學」,它的對象範圍就比較微觀比較具體了,例如十八世紀德國哲學家鮑姆嘉登(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的《哲學倫理學》(Ethica Philosophica),裡面談到的幾乎全是「如何控制我們的低級慾望」、「如何敬拜上帝」和「怎樣對付沉悶」等非常實際細碎的課題,和我們今天熟悉的倫理學很不一樣。
我假借這個區分,用來聯想《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的性質,把它界定為一部教人在這個政治秩序及社會環境急速變動的時代裡,應當如何把握方向、如何沉靜思考以及如何穩定心性的「倫理故事集」。
說到這裡,我不得不再多說兩句有關政治與道德之關係的問題。首先,我們知道學術界曾經把道德排除在政治之外,純以實證的科學態度去研究人類的政治生活,並以之為政治學正宗。根據這種主張,我們不應該研究一個政黨的路線轉變算不算背叛,因為這是個無法得出客觀結論的價值問題;同樣地,我們也不必追問一個社會的政治秩序是否正常,因為它是個價值問題,不能用事實的調查與數據的分析去說明。根據這種主張,我們應該研究的是一個政黨的路線轉向的抉擇是否理性,它和其他政黨在下一盤怎麼樣的策略棋局;根據這種主張,我們不用比較君主制與代議民主制的良窳,只要去描述它們的特色,分析它們如何成形如何衰亡便好。
一般認為,這個戰後以來的主流主張是要到了上個世紀的七○年代才開始轉變。在那十年,以羅爾斯(John Rawls)為代表的政治哲學家把政治帶回到了哲學裡面,也把哲學──尤其是道德哲學──帶回到了政治研究。於是大家重新開始質問一個怎麼樣的社會才算得上是正義的社會,一個怎麼樣的制度才能叫做正當的制度。

然而,身為一個評論家,楊照的主要關懷不在於這些政治哲學上的大哉問,起碼不是在這本書裡去談這些問題;他試圖在另一個層面上將價值注入到政治機器之中,使運轉得過於流暢乃至於太過油滑的政治遊戲稍微頓滯,讓充滿算計因而變得太過冷酷的頭腦稍微溫潤。
台灣是全球華人社會之中第一個真正成功轉型為現代代議民主制度的地方,所以它才會讓我們這些住在其他地區的華人如此關注,以之為參照,視之為樣本。可是在觀察它的過程裡頭,我們卻又發現了許多令人困惑不解的現象:台灣不是已經擁有很充分的言論自由了嗎?為什麼它的言論自由沒有催生出健康的公共言談,反而惡質化為一場又一場的名嘴口水仗?台灣不是已經擁有很獨立的司法體制了嗎?為什麼它的司法問題還會搞得這麼嚴重,弄出一次又一次的爭議甚至醜聞?
於是有些人就開始把台灣這個模範生打成壞榜樣了,他們說:「你看,這就是民主的後果!」「你看,這就是開放的代價!」「看你們還有誰敢說要學台灣」。然後又有人出來幫台灣說話,告訴我們台灣其實不是這樣的,其實它很好,其實我們都只是被媒體誤導了……。
閱讀楊照評論多年,我發現他的目的不是懷疑,更不是從根本上否定,台灣政治社會轉型的大方向,進而讚賞甚至肯定其他的代替方案,比方說近年甚囂塵上的「中國模式」;更不是為台灣辯護,以動人的言詞述說「台灣真好」的小故事,這不是一個台灣評論者該做的事。

楊照不是一個「道德哲學」意義上的思考者,潛心探究自由的價值與證成民主之必要;因為他實在沒有這個需要,這早已經是台灣整個社會的共識了。在肯定這些共識的前提底下,他想令我們了解的是光有這些共識還不夠,光有這些大方向還不行;我們需要的是使得這些共識得以落實,使得一艘輪船得以朝向既定目標順利航行的實際條件。
換句話說,言論自由和媒體開放是對的,但是你不能在這些理想和名嘴肆虐的現實之間劃上單純的因果連線,這中間還要補上其他零件。尊重也是對的,但是這並不表示法條可以毫無中介不經詮釋地擴大到這個社會上去,形成法律的暴力。更直接地講,楊照是希望在台灣社會轉型的理想與實況之間尋回那失落的鏈條,在政治遊戲和種種社會機制裡頭添補那少掉了的零件。
那些鏈條與零件便是我在前面所說的「倫理學」了。相比起宏大,高遠而抽象的理念和原理,它更注意實現理念與原理的方式。它是一連串具體規範,就和鮑姆嘉登所探究的那些問題一樣具體;比方說「結社如何孕育創意?」、「議題為什麼是選舉的核心?」、「政治人物應該怎麼迎接下台?」……。
楊照之所以持續不懈地執著於這些問題,是因為他掌握到了,在我看來今日台灣以至於其他華人社會最最要緊的關鍵了:不是沒有正確的理念,而是沒有使之具體成形的方法與策略。這裡所講的方法與策略,絕非冰冷功利殘酷的權謀計算,而是蘊含價值的踐行性規範。
楊照不把目光朝上,他的話不是說給當權者聽的。他就像一個在民間晃蕩的吟遊詩人,又像一個上古時代荒原部落的預言者,他用接連不斷的傳聞和故事代替精密的論述,對著他的同胞,說明世間種種的運行法則。儘管他總會在這些故事之後給出聯繫到當下處境的「故事教訓」。然而,他說故事的技巧及語調卻足以使聽眾明瞭那句古訓:「單是故事,便已包含一切」。
[文/梁文道 編輯 方曉盈 電郵 mpcentury@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