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5/2011

a link:首届“两岸诗歌高端论坛”发表《海南纪要》

台湾诗人批海南东坡书院“塑胶泡沫碑”事件


祖籍海南文昌铺前的台湾诗人罗门,携夫人蓉子来琼参加“两岸诗歌高端论坛”,2日在参观儋州东坡书院时,被苏东坡讲学、会友旧址“载酒堂”内外数十块塑胶、泡沫草就的诗文仿制碑“惹火”,批其“格调低俗, 是对文化的不尊敬。”
“苏东坡的诗文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已经是活生生的文化生命体,是从大自然里成长出来的中华文化因子。”罗门说:“这样的文化要有和他相配合的艺术形式才能对话。塑胶泡沫这些出现在婚礼等临时场景中的材质,完全无法在时间空间与东坡的诗文对话!我为东坡叫屈!我为美叫屈!”
“1993年我第一次踏进书院,当时古朴的环境颇能引发思古之情。这次听说书院加进新的元素,兴致好高的赶来,没料到这一连串低俗的东西把‘东坡书院’的古朴文化气息完全破坏掉了。要把它全部拿掉,代之以绘画、木质碑或者石碑,总之一定要用美的形式‘疼爱’东坡。”
记者现场所见,在“载酒堂”及两侧展示厅内外,密密麻麻排列了数十个塑胶为碑面、泡沫为碑体,焊接在粗燥的铁架上的苏东坡各个时期诗文的拓片灯箱。有些灯箱不仅拓片字体走形,甚至“碑体”已经变型甚至破损,被随意地排放在展览室的地面。
台湾诗人管管对记者说:“东坡书院”硬件已经有了,古屋、古树保护不错。仿制东坡诗文拓片也是个不错的主意,但塑胶泡沫碑确实煞风景。希望海南岛有关单位投资做好书院开发软件,让“东坡书院”不仅代表儋州文化,也代表海南文化,代表中国文化。他建议书院用好东坡文化遗产,出版一批或精装或普及版的“原汁原味”东坡诗文线装书,“即使一时不卖钱,也能传播中华文化,提高百姓文化修养。这是让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强壮起来的功德之事。”
苏东坡1097年被放逐海南儋州,他曾为当地百姓讲学布道之处被后人称“东坡书院”,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完)
————————————
回应“塑胶泡沫碑”批评 海南儋州拟组“东坡文化园”专家顾问团
海南儋州市副市长张华,4日上午携该市旅游局负责人金艳萍来到海口寰岛泰德大酒店,赶在台湾诗人罗门、管管登机返台前,对他们批评儋州东坡书院“塑胶泡沫碑”格调不高表示感谢,并听取他们对筹建中的“东坡文化园”的建议。
6月2日,前来参加“两岸诗歌高端论坛”的诗人们参访儋州东坡书院。罗门、管管两位台湾老诗人不满东坡讲学旧址“载酒堂”及两侧展示厅内外,排列着数十个塑胶为碑面、泡沫为碑体,连接在铁架上的苏东坡各个时期诗文的拓片灯箱。认为“塑胶泡沫这些出现在临时场合中的材质,完全无法在时间空间与东坡的诗文对话!是对文化的不尊敬!”
张华对记者说,由于历史原因,现有的“东坡书院”管理水平的确和时代发展有差距。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战略获批后,儋州拟在“东坡书院”的基础上筹建“东坡文化园”,并被列入海南省重点旅游景区景点发展项目。
他说,苏东坡是中国文化巨匠,他一生走过十个府州,唯有在海南留下“东坡书院”,这个文化遗产非常珍贵,儋州有条件成为全国推广“东坡文化”的重镇。中国文化人许多都心仪东坡,“东坡文化”不仅是儋州的精神财富,更是海南文化的高地,也是中华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何规划建设好“东坡文化园”,使之与东坡文化丰富的内涵相吻合,需要在筹建阶段得到海内外东坡爱好者、东坡研究专家共同出谋划策鼎立支持,“为此计划组建 ‘东坡文化园’专家顾问团,请专家、艺术家们在概念规划时即参与进来,提出专业意见,,待建成后更将邀请他们来研讨、讲学、吟诗、作画。”
正在编制概念规划的“东坡文化园”,将以“东坡书院”及它所在的有2000年历史的中和古镇为依托,策划将以东坡所走过的州府为串联,将东坡一生诗词、歌赋、散文、生活艺术进行一个全景展示。并且不仅推广文化,也能有效经营。
台湾诗人罗门,建议“东坡文化园”一定要有美的形式,要有精神的高度,切切不能流俗,要与东坡文化相吻合。
台湾诗人管管,建议将东坡文化元素进行系列的深度开发,可以将其诗文、书法、绘画做成各种规格的函匣纪念品、拓碑字帖,也可以制作印上东坡诗文的文具;将书院内东坡铜像、东坡吟诵过的狗仔花,做成旅游文化纪念品;聘请有修为的主持,主理书院内东坡纪念道观,为信奉东坡文化的人提供精神寄托;开发系列东坡美食;聘请驻院艺术家提升知名度;进行系列东坡文化讲座;举办海内外知名的东坡艺术节等。“总之,要有系列推广软件,让大家想来,来了有收获。”
留法台湾诗人方明建议,如同想到巴黎就想到埃菲尔铁塔一样,“东坡文化园”要聘请一流的设计师进行外观设计,并将其物化为logo,使之在所有相关的纪念品上出现。“这是现代文化传播手段中,一个非常有用的经验。”(完)

两岸诗人海南“飙诗” 冀望更多了解 更多理解




罗门、蓉子、管管、焦桐、阎志、杨克等十数位海峡两岸诗人,参加首次举办的“两岸诗歌高端论坛”,2日晚在海南大学一所简朴的礼堂“飙诗”,两岸诗情在海南岛夜的上空缠绵。
海南省文联副主席、诗人李少君主持当晚的诗歌朗诵会,他说:《富春山居图》刚在台北合璧,两岸诗人今又在海南聚首,人画两团圆。再过两天就是端午节,端午节也是诗人节,这个时刻这个聚首别有意味。
八十多岁的罗门、蓉子,是台湾著名的诗人伉俪,罗门有着“一日一诗追蓉子”的故事。他说,美是我人生最高的追求,诗美要有与你接近的心灵去理解。当年遇到贤淑、善良、美丽的容子,我的诗心终于有所寄托,每日都会将“美的发现”寄情诗文,“急急切切要告诉她”。是晚朗诵蓉子的 “紫色向晚 向夕阳的天窗”(《一朵青莲》),罗门的“随便抓一把雪 一把银发 一把相视的目光 都是流回四月的河水 都是寄回四月的诗”(《诗的岁月——给蓉子》),他俩携手近一个甲子的爱情教人动容。
台湾“创世纪”诗群的代表诗人管管,出生于1928年,对于家乡青岛的记忆,停留在21岁端午节前三天,在麦地里与3位伙伴被“拉夫”的那一天。“我是独子,这一去再也没有能给爸妈写过一封信,死活两不知。爸妈后来过继了一个叔伯侄子做养子,当我1984年终于回到老家时,弟弟告诉我:每到除夕,爸妈煮好饺子,都要打开院子天井的门,妈妈敲着碗唤着俺的小名儿……”。这晚,管管朗诵了1965年的诗作《春歌》:“也不知是两个风筝放着两个孩子也不知是两个孩子放着哪个风筝 而另一个在仰脖看着看着呀那风筝就他妈妈的放了满满一天空 还有一批狗子在咬着满麦地满麦地那个风筝”。管管流着泪告诉记者:“那年头两岸不能通讯,这满天的风筝就是我们母子间的信!我多么希望这满天的风筝能飘过海峡,落在妈妈的麦地里。可后来才知道,我写下这诗的时候,爸妈已经故去好几年!”
当晚朗诵的,有两岸老中青几代诗人的诗作。
“六0后”台南女诗人颜艾琳,不少诗歌被翻译成英、法、韩、日语,并选人各国语文教材。她朗诵《宅女的房间》:“我在计算机前的沉思 有一个远方 ……我虽然常常窝在家里 但我是我房间的灵魂 ……”。“六0后”江南诗人潘维朗诵《梅花酒》:“从诗经的故乡,夫人,我带来了一瓶梅花酒,他取自马王堆1号汉墓帛画的案几中央,据说,酿制它的那位画工因此耗尽了魔力,连姓名也遗失在雪里,融化了。”
海南诗人也登台朗诵,有江非的《妈妈》、远岸的《做一个有关鱼的梦》。苏东坡最后流放地儋州的诗人陈海波,一首《儋州风华》还被谱曲吟唱。
“两岸诗歌高端论坛”是今年国台办两岸文化交流重点项目之一,由海南省台办、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海南省文联主办,来自两岸的近40位诗人就两岸诗歌研讨两日。2日上午,来自台湾的9位诗人,已去儋州东坡书院采风,今日的“高端论坛”将发表一份《海南纪要:我们关于当前汉语诗歌的意见》。
________________
诗人冀望两岸诗歌:更多了解更多理解
管管、焦桐、方明、紫鹃、颜艾琳等一众台湾诗人,4日从海口登机飞回台北。为期三日的首届“两岸诗歌高端论坛”结束,两岸诗人期望两岸诗歌相互间更多了解、更多理解。
生于上海的杨小滨,是美国耶鲁大学文学博士,在两岸间执教,并从事文化传媒工作。他提出,台湾现当代诗歌是中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诗歌的延续,是在大陆上世纪五0—七0年代诗歌传统缺失情况下的空间位移。台湾诗歌是中国诗歌大传统下的小传统,在中华诗歌文化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杨小滨说,“两岸诗歌上个世纪一起走过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一九四九,此后出现了数十年的隔断,这期间台湾的诗歌传承了中国现代诗风,并走出一条特有的道路;大陆诗歌在迷失18年之后,八0年代起西风渐进,古风渐归,新旧体诗歌都登上新的高度。”
台湾诗人紫鹃提出,“两岸诗歌相互间阅读太少,因为缺少了解,所以缺少理解。”大陆对台湾诗人的认知,大部分停留在痖弦、余光中、罗门、郑愁予等七、八十岁的老诗人。中生代一些常在两岸游走的诗人,如白灵、萧萧、焦桐,以及女诗人夏宇、颜艾琳,大陆略有所知。而年轻一代的网络诗人如方群、夏夏、然灵等的作品,就几乎不被大陆了解。台湾诗歌则过于沉溺在个人泥淖中,尽管吸收大陆资讯的渠道畅通,但是读诗者有些慵懒,对大陆当代诗歌了解不多。
紫鹃感慨系之:“走到今日,两岸诗风已很不同,台湾诗歌强调细节与意象,大陆诗歌常以大格局出发强调中心思想。不过,大陆近年发展出以个人为主轴的‘城市书写’,与台湾诗人目前的书写方向又有些相同之处了。”
海南70后诗人蒋浩想了解两岸诗歌为何同根同源却发展出不同的谱系,带着现代诗歌传统到对岸的台湾诗歌,为何突然发生了不一样的变化。“相距的不只是诗的差距,已是文化的差距,两岸需要更多的相互了解。”
大陆《中国诗歌》主编阎志提出,台湾文学没有真正成为大陆文学研究的一个门类,大陆对港台及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也不够系统、精准,“两岸诗歌高端论坛”给文学研究界提出了新命题。
为期三天的“两岸诗歌高端论坛”由海南省台办、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海南省文联主办,来自两岸的近40位诗人参加。论坛发表了《海南纪要:创造中国新诗的现代性》,提出中国诗歌应回归“中国”,建立自己的现代性,重建“既有历史渊源又包容并蓄”的传统意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