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9/2007

小思尋找文采

遠離文采
文章日期:2007年12月29日

【明報專訊】在不同場合,聽到幾位資深廣告人不約而同,慨嘆文字稿的衰微。

近年廣告,只見大大版的圖片,有時甚至與推銷的商品完全扯不上關係。如有文字,也不過乾喊口號,或「有碗話碗,有碟話碟」,毫無文采創意可言。圖片如過眼雲煙,看過即忘,不似從前一兩句精警文句,事隔十多年,仍刻銘在受眾心中。

廣告要有文采,撰稿人要用腦,還要懂得掌控文字:「點止汽水咁簡單」、「就算總督都唔准食」,轉一個彎,幽默就在其中,叮的一聲,受眾恍然大悟,覺得廣告人聰明,自己也很聰明。儘管你可能並不同意他的意念,但「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這兩句話,還是深入人心,一記就記它幾十年。

香港廣告文字,通俗的多。記得十年前一則汽車廣告:「朱自清不能,托爾斯泰不可,徐志摩、狄更斯、海明威,甚至李白、杜甫、莎士比亞、曾永健(萬事得汽車廣告撰稿員)也無法形容它的獨特氣質。」雖然有點賣弄文學知識,但自信而幽默,令我至今難忘。還有香港新電訊宣傳地下光纖:「一切革命運動,皆從地下發動,我們的亦不例外」,都立刻觸動受眾的感情。

青年一輩廣告人,不知道是懶於思索文字,還是忽視文字刻骨銘心的力量,好的文字廣告實在難遇了。有人甚至自作聰明用諧音,一用再用,不分皂白。跟人腳步,算什麼創意?最近看見一則名筆廣告,標題竟是「愛筆釋手」,撰稿員是否叫人把愛筆扔掉?可見只求諧音,不問四字配搭起來合不合理。

遠離文采,實在可惜!

[小思]

鄭培凱。張愛玲的魔障。

張愛玲的魔障
文章日期:2007年12月29日
【明報專訊】張愛玲小說的藝術成就,有目共睹,也有文學評論家的共識,一致讚譽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瑰寶。最早的慧眼來自傅雷,1944年就以筆名迅雨撰文,稱頌張愛玲善於營造氣氛,筆下刻畫的人物,「全部為男女問題這噩夢所苦,噩夢中是淫雨連綿的秋天,潮膩膩,灰暗,骯髒,窒息與腐爛的氣味,像是病人臨終的房間。」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稱譽張愛玲,給予最多的篇幅,儼然把她捧作中國近現代文學最燦爛的一顆明星。王德威討論當代中文小說創作時,譽之為「祖師奶奶」,說她糅合新舊海派的「緊俏風流」與「哀頑幽艷」,又能吸收歐西新穎文藝的奇技淫巧,影響了好幾代的作者、讀者、學者,流風至今未息。其實,不止是文學界受到「張派」文風左右,連電影界也不斷改編張愛玲的作品,最近李安編導的《色,戒》就是個顯例。

然而,張愛玲獨創的末世華麗之後的蒼涼風格,卻成了一面文字的魔障,雖然造就了文學傑作,卻阻礙了她電影劇本寫作的創新探索,更使得改編她作品為電影劇本的人掉進文學取代電影的陷阱。張愛玲從小就酷好電影,愛看電影,也投身電影劇本的創作,編寫過許多作品。1940年代她就在上海編寫過《不了情》與《太太萬歲》,賣座甚佳;1950年代以後,又為香港電懋影片公司寫過《情場如戰場》(1957)、《人財兩得》(1958)、《桃花運》(1959)、《六月新娘》(1960)、《南北一家親》(1962)、《小兒女》(1963)、《一曲難忘》(1964)、《南北喜相逢》(1964)等8部電影,都相當受歡迎。但是,這些電影作品,基本上不出通俗娛樂的範疇,雖然票房叫座,卻在電影藝術上沒有可圈可點之處。為什?為什才華洋溢的張愛玲寫不出傳世的電影劇本?

再者,當張愛玲的文學作品已成為公認的現代經典之後,許多都改編成電影劇本,如許鞍華導演的《傾城之戀》(1984)、但漢章導演的《怨女》(1988)、關錦鵬的《紅玫瑰與白玫瑰》(1994)、許鞍華的《半生緣》(1997)。編導都投入了全副精神,竭盡一切影視藝術手段,企圖在銀幕上呈現張愛玲蒼涼世界的魅力。然而,影片都不太成功,藝術效果與編導改編時的創作雄心相距甚遠,以至於電影界流傳一種說法,是「張愛玲碰不得」。為什?為什一碰張愛玲,就如此容易失敗?直到2007年,李安的《色,戒》登場,奪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享譽國際,又在兩岸三地造成轟動效應,人人爭說色與戒。為什?李安為什會成功?他做了什,打破了「張愛玲碰不得」的魔障?

說來話長,只好簡單說,即是文字藝術與電影藝術不同,藝術形式不同,因此專注點不同,創作思維所要探索及突破的面向也不同。以文字的明喻﹑暗喻﹑象徵及意象構築與烘托來營造的氣氛,在電影藝術的探索上就成了不可逾越的魔障。愈是執著於張愛玲的文字,就愈容易掉進陷阱,不能自拔。李安看到了這一點,追尋自己想要探索的人間處境與情欲關係,拍自己的電影,不管張愛玲的冷酷與蒼涼,也就超越了她的文字魔障,「不太張愛玲」,沒有掉進陷阱,而創作出《色,戒》這樣一部屬於李安自己的影片。

[鄭培凱 學者.詩人.著有《真理愈辯愈昏》等]

a link.港臺全球華語在線。海南第五節。

K,
昨兒忙著喝酒,把去三亞藍田溫泉泡湯的事給忘了,還有,還有,“我家的客廳在另一棵樹上”……今日,補上。
好了,圣誕新年禮物就是這些了,慢慢拆吧。
再次謝謝陳箋妹妹,我的上海小同鄉。等你來再喝老爸茶,還有椰青啊。
新年快樂!!

a gift from Bing

Dear Bing:
喜歡這份禮物,見字如晤。和緩的樂,如你笑痕,教我懷想。你啊,釋迦佛的弟子,此生有緣相遇、相知,豈能不謝佛祖。
新一年,又輪回,愿高山流水,伯牙子期,總弄琴,不悔。

12/28/2007

十人一片說夢城

K,
那么巧,這幾天一直在鼓動海口、三亞、文昌,建立鼓勵機制,邀請藝術家來拍攝電影電視,將海南的故事,細膩地說出去。
對海口市旅游局長說:讓誰誰定情的一瞬,就在你的南洋街啊,最好是四月的細雨中……
對僑鄉文昌的局長說:你那一百多位國民黨將軍,該有多少悲歡離合的故事啊,讓他們在椰樹下,中原格局海島風情的老宅里,重演啊……
對三亞的常委說:在中國最南端的海島上,竟然有穆斯林聚居地,他們是怎樣和華人、黎人相處的,有愛情故事么?對于穆斯林世界的大情小事,他們怎們反應呢?熱帶的阿訇,是怎樣的?我就想知道啊。

07的奇蹟
文章日期:2007年12月28日
【明報專訊】讀李歐梵星期三的《年終的個人檢討》,覺得有些必要,要向李教授作自我檢討和說聲不好意思、對不起。因為,我的一年檢討,其中一段是與李教授有關的。
事緣是我八月監製了一部電影,找十個導演拍十分鐘的故事,其中麥子善導演的一段,需要一位醫學教授的角色,卻遍尋不獲合適演員。我忽然靈機一觸,讀到李歐梵教授一篇文章。他有個私人願望,希望參與港產片拍攝。二話不說,我向導演推薦,通過馬家輝博士鋪橋搭路,相約教授和導演晚飯,道明來意,一拍即合。(關關:最近有點痛靈呵。剛和肥仔說起另一個“凡”教授又在棒喝我,小子說想到了我講的李歐梵,怎么李教授就從字里走出來?)
電影本來暑假拍攝,一拖再拖,拖到教授開學了,還要趕夜組通宵,打擾教授日常休息。李教授卻毫無怨言,我們酬勞微薄,他志在參與。不勝感激,電影能夠完成,不得不向李教授致上無限感激。
07年的最大奇蹟,莫如拍成這一部電影。由零到有,找來十個志同道合的新導演,聯合拍製,一人一段,以香港回歸十年為題目,以香港地標背景,拍一個小故事。
這一個大膽構思,得以落實,緣來湊巧。當年在亞視相識的年輕導演,他已經轉行,自己搞生意,卻念念不忘電影,為了實踐年輕志願,希望投資拍片!
拍一部普通的商業片,在這一個市道,不能賺錢,也不會打出名堂。
我說﹕「大家熱愛電影,要拍一部不商業但有意思的香港電影。」提出這個構想,他就開山劈石,拿導演名單,向電影公司敲門,試圖融資,卻換來冷淡的一句﹕「這批導演,沒有賣埠市場……」
吃了多記閉門羹之後……
[林超榮 lamchiuwing2004@yahoo.com.hk

葉愛蓮的“念力”

煉仙記﹕至理名言
文章日期:2007年12月28日
【明報專訊】旅程完結,從世界的另一端抵達香港機場。在飛機上一直讀書的C,喝了酒醉紅臉說,只要好好地做自己,世界自然會供養你。那其實是舒國治說的,我們以自己的方法來理解。

我們哈哈大笑,深信自己有幾百萬未開頭,開始不再擔憂未來。世界轉得其實很慢,我們每個動作都比世界轉得要流麗開闊。

台北的W,一直說動聽的國語,她來到香港,想跟不相識的創作人認識,還沒有打電話主動約人,她想拜訪的年輕才俊就在不同的場合跟她遇上了。W的名言:相信自己很Lucky,就自然會很Lucky。後來我每天早上,都會觀想自己能登上小巴準時上班,就像被認為是瘋子的人,我以為那是念力。

全然地深信幸福,幸福自然到來。相信富足,就會變得富足。好好地做自己,就是要好好感受一切美好的事物,無憂無慮地做生活。把自己內裏深處的東西拿出來,讓它在外界流動,像風,天生天養。這想法積極健康,即使如今聞名全球的「吸引力法則」一直被抨擊為沒有科學根據,對我來說,這些都是令人快樂的想法,它勸告人們感恩、給予、保持自我感覺良好,即使宇宙是否真的會因此而供養你,自我感覺良好的一天也真要算難得。

我明白。它們都在我的眉心,我擁有很多,我可以無時無刻給予,連喝一口水都學感恩。即使別人認為此等信念荒謬絕倫,但理據從來無法確保人們活得富足快樂。

此刻,我最常觀想自己自由自在,不用上班,做自己想做的事,被世界好好供養,而我的個人簡介,不再附「辦公室女郎」一詞。如此而已。

[葉愛蓮 辦公室女郎.作家.著有近作《腹稿》]

龍口粉絲。低調。

低調
文章日期:2007年12月28日
【明報專訊】在香港人的都會品味裏,「低調」是個核心的元素。

大陸人和台灣人很容易看見香港之所缺,譬如香港的書店很少,二樓書店很小,在品質上完全不能和台北的誠品或金石堂相提並論,在量體上不能和上海或深圳書城來比。譬如香港缺少咖啡館或茶館文化,既沒有上海咖啡館那種小資風情,也沒有北京酒吧的前衛調調,更沒有台北夜店的知識分子「左岸」氣氛。譬如說,香港的政府高官很善於談論一流的硬體規劃,但是很少談文化的深層意義和願景。香港的知識分子很孤立,作家很寂寞,讀者很疏離,社會很現實……有些人嚴苛地說,香港其實既不是國家也不是城市,在本質上是一個營運中的「公司」,缺少「營利」以外的種種社會元素。

可是,大陸人和台灣人也看見很多東西,香港獨有,而大陸和台灣卻望塵莫及,學都學不來。譬如廉政公署之肅貪有效,大陸受一黨專政所限,連想都不必想,即使是民主的台灣,以過去這幾年的管治亂象來看,即使把制度抄襲過去,真運作起來恐怕也很難讓人有信心。譬如香港馬會之兼公益和營利,來香港取經者絡繹不絕,但是在建立起一個完善的制度之外,還需要公私分明、不偏不倚的工作態度,還需要一絲不苟的執行能力——大陸和台灣要達到香港的高度,恐怕也需要時間。譬如香港機場的管理和經營,巨大的人流物流繁雜穿梭交匯,人在其中卻覺得寬鬆舒適,秩序井然,管治嫻熟化於無形。相較之下,任何一個華人世界的機場都顯得笨拙落後。

香港所獨有,而大陸人和台灣人不太看得見的,還有一個無形的東西,叫做都會品味。它不是藏書樓裏鑑賞古籍善本的斟酌,那份斟酌北京尚未斷絕;它不是復古巴洛克大樓裏裝上最炫魅的水晶燈的張揚,那份張揚上海很濃;它也不是禪寺或隱士山居中傍茶香竹影傾聽「高山流水」的沉靜,那份沉靜台北很足。

香港人的都會品味,充分表現在公共空間裏。商廈大樓的中庭,常有促銷的酒會或展覽。你提早一個小時去看它的準備:鋪在長桌上的桌巾,絕對是雪白的,而且熨得平整漂亮。穿著黑色禮服的侍者,正在擺置酒杯,白酒、紅酒、香檳和果汁的杯子,他絕對不會搞錯。麥克風的電線,一定有人會把它仔細地黏貼在地,蓋上一條美麗的地毯。賓客進出的動線,井井有條;燈光和音響,細細調配。

同樣的商廈酒會或展覽,放在大陸任何一個城市,多半會凌亂無章,嘈雜不堪。放在台灣,則可能要費很大的勁,才可能做到杯子不會擺錯,桌巾沒有油漬,麥克風不會突然無聲。

如果是放在五星級酒店的募款晚會,也只有香港人知道「華洋雜處」的藝術,把什麼人跟什麼人排在一桌才有社交效果,放什麼樣的影片和音樂才能令人感動,拍賣什麼東西、如何「靜默拍賣」才能募集到錢,全程流利的英語,包括用英語講笑話,使來自各國、語言各異的賓客都覺得揮灑自如。同樣的晚會,如何放在大陸或台灣呢?

如果是藝術演出前的酒會,香港人不必說就知道,舞台是藝術家的專利區,政府官員要在眾人前作長官致辭,紅頂商賈要在鎂光燈前接受表揚頒獎,都在舞台外面的大廳舉行,避免上台,奪了藝術家的光彩。致辭,多半很短;頒獎,多半很快。

在香港人的都會品味裏,「低調」是個核心的元素。

因此,回歸十周年時,解放軍特別來香港表演高亢激情的愛國歌舞——我猜想,香港人帶某種微笑在看。

我路過一場草地上的婚禮。白色的帳蓬一簇一簇搭在綠色的草坪上,海風習習,明月當空,鳳凰木的細葉在夜空裏飄散,像落花微微。幾百個賓客坐在月光裏,樂隊正吹歡愉的小喇叭。一盞小燈下,豎一張照片——新娘和新郎相擁而立的小照片。好靜。

[文、圖/龍應台]

京都。鄉愿。

K,
小女子一直相信“心靈故鄉”的說法,故而從北而南,從西而東,尋尋覓覓幾十年。
直到遇到夢城樂而忘憂,直到戀戀不舍地離開,直到次次返都情怯如初,我知道,我生幸運地見過自己的“心靈故鄉”。
知道么?心靈安穩,幸福流淌,那是一回事。
好時光,到老也不會忘。不過,先得有才行呢。

見不得“京都”二字了。

台客京都
文章日期:2007年12月27日

【明報專訊】與台灣友人通電話,問到假期要去哪兒?「日本。」不消說,一定是京都,而不是東京也不會是北海道。他們一家人呢,把京都當做自家後花園似的,最簡便最懶的度假地點,想也不想就是京都。
這和香港人把曼谷澳門當做後花園一樣,一年去個幾趟等閒事。台灣的文化人則把京都做為那想都不用想,可以熟到哪一家的咖啡最好喝、哪一的子最可口,和哪間旅舍的老闆娘已經像個老友可以打折扣和預訂自己喜愛的餐點。
怪不得朱天心在《古都》那書裏同名的小說中,居然可以細節到不知要到高山寺參道口洛匠吃一塊蕨涼糕,還是高島屋地下一樓的咖啡店吃英式鬆餅而猶豫不決;或在老舖森嘉看人家買一磚豆腐,可以自信滿滿的把京都古城拿來與她生活幾十年的台北巿放置交錯比擬,寫作一篇個人對兩地歷史及文化,嚴厲而傷感的輓歌。
但另一個朋友卻有不同的看法,她不喜歡京都。她覺得關西人特別是京都人,有一種複雜難解的情結,對東京的繁華有點吃味但對外國人又有股高傲的心理。她幾次在最高級的旅館受到「不一樣」的待遇,令她覺得怎麼日本人的好禮習慣到哪裏去了?東京人冷淡是人際疏離的冷淡;而京都人的冷淡則帶殘留高檔文化那種瞧不起人的冷冰冰。那古都殘留一種不願往前的惰態與老態,她並不覺得有什麼值得留戀的。
或許。但看台灣文化人那麼的癡迷京都,在那小巷曲徑、古寺深山來來回回如返鄉般的故里情結。實情是我們在那地方的確找了失落的童年記憶。那並非理性的如薩伊德式的分拆之後的結論。我只能用「鄉愿」這個本來不太好的字眼來解釋為什麼我會在京都看到一種童年時的紙球玩具,而情不自禁的對它發起童年的夢來。
台人的京都行,往往是一種像追憶前世今生的情懷,那已經是平常到提不起勁去計劃的旅行。而通常人們呢,總會有那麼一處地方,不是居住的那塊土地,但是第二處所也算是家鄉,你不知不覺在有兩三天空閒時,都會想到那裏走一走,吸吸那裏的空氣,抱怨一下那細微的改變。那其實不是你家,不過是想離開一下的暫居地。而離開不過是為了想回家。
因為,我到目前為止,還未聽說有朋友在聊天之時,說我老來之時,想到京都終老的。就像一個航海之人最後還是要找一塊堅實的土地過他的日子。
或許再過幾十年後,那穿梭在清水寺、金銀兩閣寺、在櫻落楓紅雪落霜降踽踽而行的那青壯之年的台灣人都漸漸的消失了。他們曾在京都佇立如一個沉靜的日本人,他們因為童年的召喚而到此,卻也帶給京都或多或少的紀念品,那是林文月的一本書、舒國治的兩本書,許多台灣文人對京都的個人之抒情,以及京都回報以那年代台客的溫暖的代用記憶。
再過幾十年,就沒有這樣一群台客會深情的注視這古都如凝視一張發黃的相片了。
[張家瑜 希望自己非常之溫柔和善。骨子裏卻有股反對勢力。]

孔子好煩人

孔子學生
文章日期:2007年12月27日

【明報專訊】他是性情中人,有喜怒哀樂,也人的。固然,亂臣賊子得多;但對心愛的學生,有時也。《論語》是記載他的言行,最切實真確的古籍,茲從中掇出,他學生的例子四則,介紹於下。

子路。「野哉,由也!」(《子路篇第十三》﹕「子路,你怎麼這樣鹵莽!」)

在三千弟子中,子路是與孔子最親密的一個。他質樸率直,快人快語,尊師而不迷信,只比孔子年輕九歲,兩人可說亦師亦友。孔子曾說,假如理想不能實現,要流亡海外,屆時只有子路一人可陪伴自己。由此可見,子路受到器重。孔子走內線,去見聲名欠佳的南子,子路不滿而見諸言詞,迫得孔子發誓。對一個這樣可愛的學生,孔子還是的。他的——「野」,正好反映出子路可貴的性格的另一面。
樊須。「小人哉,樊須也。」(《子路篇第十三》﹕「樊須真是小人!」)

樊須向孔子請教學種莊稼和菜蔬,孔子答道﹕我都不如農夫。樊須離開了,孔子才他是「小人」,認為統治者只要講究禮節,行為正義和誠信,何必去學種莊稼和菜蔬?孔子得很沒有道理,鄙視勞動,把農夫看作「小人」。

冉求。「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先進篇第十一》﹕「冉求不是我們的人,你們學生很可以大張旗鼓去攻擊他。」)

季氏已經比周公旦更富有,但冉求仍替他推行田賦制度,增加賦稅,聚斂錢財。孔子得很對很兇,簡直要把冉求開除,還號召同學去大加聲討。

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公冶長篇第五》﹕「腐爛的木頭無法雕刻,糞土似的牆壁無法粉刷,對宰予,我還有什麼可說的呢?」)

宰予只是在白天睡覺,孔子為什麼這樣動氣去他呢?所以,對「晝寢」,另有這樣的解說﹕一是「白晝宣淫」;另一是「晝」應作「畫」,宰予的臥室裏,貼滿了春宮的圖畫。倘依此兩說,的確抵。

上述的,有對的,有不對的。不過,性情中人而有喜怒哀樂的老師,才會是好老師。(關關:果然,煩死人。呵呵。真可愛,夫子。)

[司徒華]

12/27/2007

梁文道。市建局的「假包山」

市建局的「假包山」
文﹕梁文道
文章日期:2007年12月27日
【明報專訊】過去兩年,關於香港「保育」運動最大的迷思之一,就是所謂的「文化特色」了。很多人以為各式各樣的保育和規劃行動的目的就是保存那雖不能準確描述,但大家都能領會的老香港風情;那種陪伴你我成長,曾經包圍我們的一種氣味、聲音與景觀。而這一切加起來,就是正在消逝中的老香港了。再看世界各大城市以及過去20年來十分興盛的文化旅遊,我們就知道原來文化特色還是種能夠吸引遊客能夠創收的無形資產。所以保留文化特色不僅僅是為了懷舊,也不僅是為了替呆板的街道帶來一點生趣,它還是一種在經濟發展上很進步的事。這,或許就是曾蔭權在施政報告 裏所說的「進步發展觀」了。
市區重建局 最近公布了一連串惹人注目的舊區重建方案,其中一個是把旺角的「波鞋街」變成商場式的「體育用品城」,另外三個則全都集中在灣仔;它們分別將是「喜帖街」(利東街)變成「姻園」,完全保留「藍屋」,以及部分重建灣仔街市。
同為公共機構,市建局和旅遊發展局最大的不同在於後者一向給人「門高狗惡」的感覺,不擅處理媒體關係,所以近日一旦傳出醜聞,難免遭到一沉百踩落井下石的厄運。反觀市建局,不只長期把精力投注在公關經營,而且還很懂得包裝項目博人好感。就以灣仔這三項計劃來說吧,同時推出它們的好處就是給人一種市建局已經明白了「保育」的重要,盡力做到「發展與保育」的平衡。對許多不太滿意香港市區重建方式的人來講,完整留存「藍屋」當然值得肯定;而灣仔街市在有發展商參與的情下也能勉強算是「打個和」,不過不失了;至於利東街的改造,雖然少了街坊一直要求的參與規劃的元素,也叫做有點「文化特色」。三者加起來看,再不濟也不至於要全盤否定吧。
然而,把利東街變成「姻園」,就真能算做可以接受甚至成功的重建方案嗎?首先,我們要注意的是這條「喜帖街」的特色固然是與婚嫁有關的請帖印刷,但它和「姻園」推銷的「傳統婚俗文化」以至於「一條龍式的婚姻服務」根本是兩碼子事。名字本來已經取得夠沒有創意夠土氣的「姻園」,與其說是擴大強化的「喜帖街」,倒不如說是另一個(淪為拍結婚照勝地的)數碼港。因為利東街以及灣仔一帶除了以印刷喜帖聞名之外,其實沒有其他任何值得誇耀的婚嫁配套服務,更不消談傳統婚姻文化的特色了。其次,利東街真正有趣的地方是許多商舖保存了前店後廠的小作坊傳統,所以不只請帖,他們還承辦各式印刷品。反觀「姻園」的構思則根本排除了小作坊小工廠的生產程序,只不過是一個以消費為主的場所罷了。
大家切莫以為「波鞋街」變身「運動城」,「喜帖街」化作「姻園」,是什麼前所未見的新點子。可還記得遷入西港城的「花布街」與升級為「雀鳥公園」的「雀仔街」嗎?這兩個計劃當日也曾被有關部門宣傳為「傳統文化的新生」,有些論者還稱之為更現代化更有創意的設計。結果呢?今天大家走進西港城,可曾見過昔年「花布街」的盛?去問問「雀鳥公園」的商舖,是以前的生意好還是現在的生意好呢?在香港這個標榜自由經濟,尊重市場自主的地方,我們偏偏對許多自然集聚的行業視而不見,總以為可以改造它們甚至搬遷它們,總以為它們能夠在由上而下的有形之手的規劃底下復活新生。難怪政府當年可以毫不客氣地幹掉了上環的「大笪地」,然後在經濟低迷無計可施之際又人工地憑空再造一個「大笪地」出來。最後這個新「大笪地」的結局又是如何呢?
為什麼這等重建大計無一不以失敗告終?原因是主事者忽略了那些行業的地緣條件;忽略了其中脆弱而敏感的連繫;忽略了小商戶不是大財團,欠缺再造新市場所需的龐大財源和組織能力。
更重要的,是利東街居民一直要求的根本不只是什麼保存「文化特色」,而是社區規劃的參與權。可是一向擅於做「騷」的市政局一直拒絕他們提出的重建方案,連打開門對話協商的機會也不給。直至近日,新上台的市建局主席張震遠「落區關懷」絕食抗議中的商戶代表「May姐」,也只不過是自說自話,完全不回應居民商戶的任何訴求。可笑的是,他表示利東街已成「死城」,再不動工重建會不利經濟發展,好像完全忘了利東街變成「死城」的兇手正正就是市建局自己。如此「落區」,如此「會見街坊」,除了是做給傳媒欣賞之外,我想不出還有什麼實際功用。
「保育運動」所說的「文化特色」不是一件外衣,不是可堪懷舊的文化風情,而是身處社區網絡中的住民長久踐行所經營出來的可感風貌。往日「喜帖街」的艷紅色彩不是居民和商戶刻意塗抹以吸引遊人的招牌,而是他們工作方式的必然成果。今天市建局的作為不只曲解了「喜帖街」的文化特色,以為數碼港般的「姻園」就是「喜帖街」;還徹底斬斷了所謂「文化特色」與社區和行業的原有連繫,打算重走西港城與雀鳥公園的老路。
最大的問題在於他們以一般人很容易接受的「文化特色」掩蓋了利東街居民提出的重建方案的真正訴求,那就是每一個社區的住戶皆有權參與該社區的重建與再規劃。有些朋友曾經善意地提醒「保育運動」的參與者,認為「文化特色」說得太多會陷入「本質主義」的謬誤(雖然我其實不大明白「本質主義」在這裏指的到底是什麼),更容易被人反過來利用。現在看來,市建局用的恰恰就是這一點,讓大家以為它保留了利東街的「文化特色」就是保留了利東街,至於唐樓的拆與不拆,未來的商戶與居民還是不是原來那批人,統統變得無關宏旨。

不過,任何在過去數年以來關心利東街命運的朋友,任何詳閱過有關「保育運動」文章的讀者,都應該知道保留「文化特色」從來就不是我們的唯一訴求。「文化特色」是「保育運動」的耀目亮點,但「文化特色」離不開社區的存在,正如長洲的「搶包山」離不開當地的傳統信仰與地區組織。記得旅遊發展局曾經在中環搭建「包山」以吸引遊客,結果惹來「假包山」之譏。其實市區重建局現在要在利東街做的正是一座「假包山」,而且還是一具十分拙劣的「假包山」。梁文道
牛棚書院院長

a link.港臺全球華語在線。海南第四節。

K,
今天,還是七點0五分,帶著大家去喝老爸茶,一種融中原、南洋、海島飲食文化的“地寶”!!!
還有曾經多次感動了小女子的“公期”,一個一村人共同領受祖先福蔭的本土節。
還有,還有……遇到驚詫的事,小心別噴飯啊。先打個招呼。

這個月,被海南旅游糾纏脫不了身了。
那天剛從夢城回來,就收到省旅游局長張兄的電話,說是請喝茶聽雅樂。
夜幕降臨,開了車往海邊去,越開越燈光越暗,以為被人騙了吶。
電話鈴響了:哈哈,找不到啦?
一頭霧水狀:嗯嗯……
終于到了,竟然樓上樓下大白燈,一屋子人,幾掛古琴,三兩琴手,茶都不知如何品。朋友倒是不少的,弄得好像團拜。
見了,南大兩師兄一師弟,稍喝兩盞,趕緊逃。師兄客氣送,到樓下又被張兄截了,好惱的一場茶。不過,幾十人一起約會喝茶,看過沒?這是海南島。

今兒,為綠島旅游業呼風喚雨的師兄王,海口市旅游局長衛東師弟,捧場。參加海口市旅游局一個座談,研究國內新假期調整后的應對。
竟然被衛東弟點了第一個開講。唉,生活了十八年的綠島,報道了十多年的旅游,帶著從夢城帶回的個性旅游觀感,真是有好多想法,結果說得顛三倒四。“細膩,個性,本土”,是我的主題詞吧。之后,率性地不停插話,反正是一個大家很投悌的漫談。
或許,要參與創辦一本雜志,將臺灣《天下》的“三一九鄉在行動”的概念,COPY到我的綠島來。
我想的雜志名,就是《觸摸真海南》,好吧。

這兩天累壞了,這會兒,寫寫字,真舒服。
我,中毒了,字毒。

嘿,一邊寫字,一邊煲出一鍋靚湯啦。
那天,從工展會帶回了正宗的金華火腿、北海道干貝、干干爽爽的洋篸片,今兒加幾條脆骨,扇骨,幾粒紅棗、枸杞、淮山……
三粒鐘,濃湯出來。
電話MAYBOY:煲出“對”的湯啦。
嘩嘩的麻將聲:等會兒回來喝!嘿。

被偶像尤努斯弄哭了




中新社海口十二月二十六日電 題:“我們相信你”,聽尤努斯講述格萊瑉銀行的“窮人緣”
                      作者 關向東
“我們相信你!”
二00六年獲諾貝爾和平獎,孟加拉格萊瑉銀行執行主席穆罕默德•尤努斯,今日在此間講述這家擁有七百五十萬窮人信貸客戶的銀行,如何在三十年間顛覆了傳統銀行許多觀念,用人與人之間的基本信任贏得了“窮人緣”。
尤努斯前來參加中國(海南)農村小額信貸國際論壇,他的三百多名中國同道們想知道,格萊瑉銀行是怎樣找到與窮人進行“信貸溝通”的方法,又如何令那塊土地上的窮人真正信任了這家“自己的銀行”。

顛覆傳統銀行貸款觀念

尤努斯說,格萊瑉的基本信條是所有人天生就有享用信貸的權利,並不是銀行判斷人是不是有信用,而是人要看銀行是不是能夠真正給他們提供服務、值得信賴。
格萊瑉銀行會對從未有信用記錄的窮人們說:“你的過去不重要,我們就想知道現在開始,你是不是有信用。只要你能夠信任孟加拉格萊瑉銀行,只要對我們借款按時償還就可以,我們相信你”。
事實上,格萊瑉的還貸率百分之百。
他說,格萊瑉顛覆了傳統銀行的許多觀念:傳統的銀行體系給富人貸款,我們給窮人貸款;傳統的銀行體系給男人貸款,我們給婦女貸款;傳統的銀行體系只給城區貸款,我們給農村貸款,我們所有都是在農村。更可寶貴的是,我們證明了窮人的信用度是相當高的。

貸給最窮的鄉村婦女

尤努斯說, 一開始建立格萊瑉銀行,始於一些積極的想法,想把小額貸款在一個村鎮鋪開,給一些窮人貸款。但我們遇到很多困難,因為那些傳統銀行認為婦女沒有可信度,所有的指責都在窮人這一方。
“如今我們創立了一個銀行,這個銀行是由窮人所有,是由貧窮婦女所有,因為我們發現借款給婦女會給家庭帶來更多的好處,比給家庭中的男性更好。”
他說,格萊瑉事實上是一個婦女貸款,只針對最貧窮的婦女。我們總是要給那些最窮的家庭先貸款,這就是我們的信條和原則。
尤努斯說,格萊瑉銀行並不是為了消費而進行貸款,實際上它是給那些貧困的人讓他們去創業,並且教會他們如何去創業。如今,它的七百五十萬窮困的借貸人,正在利用小額信貸改變著生活,並且通過創業獲得了尊嚴
。(完)
*******
尤努斯參加中國(海南)農村小額信貸國際論壇
中新社海口十二月二十六日電(關向東 彭小雲)今天上午,中國(海南)農村小額信貸國際論壇在海口開幕,二00六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孟加拉格萊瑉銀行創始人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在開幕上做了主題演講,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蔣定之、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唐仁健、孟加拉格萊瑉信託執行主席拉迪菲、中國著名經濟學家茅於軾等來自中國大陸、孟加拉、印度、尼泊爾、美國、英國、澳大利亞、中國臺灣近三百名主要從事農村小額信貸工作的政府官員、專家和學者參加本次會議。
開幕式上,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和海南農村信用社聯合社理事長吳偉雄簽署了項目合作實施合同,計畫在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開展格萊瑉銀行模式小額信貸試點專案。海南省長羅保銘向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頒發了海南省諮詢顧問委員會顧問證書,海南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理事長吳偉雄向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頒發海南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顧問證書。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蔣定之在演講中總結了中國農村小額信貸發展歷程,並表示要更好開展農村小額信貸工作,需要從各方面積極營造農村小額信貸健康發展的環境和機制。
據瞭解,為期兩天的論壇主題為“小額信貸、服務三農”,將圍繞小額信貸實踐、小額信貸政策支持、小額信貸發展與創新、小額信貸與扶貧等四個專題討論。在論壇上,孟加拉格萊瑉信託執行主席拉迪菲、印度和尼泊爾的小額信貸機構代表將介紹他們開展農村小額信貸的成功經驗,滙豐銀行、花旗銀行的代表則彙報近年來開展小額貸款業務取得的業績與操作方法。
*******
孟加拉格萊瑉銀行與海南開展農村小額信貸合作
中新社海口十二月二十六日電(關向東 彭小雲)在今天上午舉行的中國(海南)農村小額信貸國際論壇開幕式上,二00六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孟加拉格萊瑉銀行創始人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和海南農村信用社聯合社理事長吳偉雄簽署了項目合作實施合同,計畫在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開展格萊瑉銀行模式小額信貸試點專案。這是格萊瑉銀行首次與中國省級金融機構在農村小額信貸方面開展合作。
據瞭解,該合作專案即格萊瑉銀行輔導海南農村信用社聯合社三千萬小額貸款投放,該資金分三階段投入:第一階段為五百萬元、第二階段一千萬元及第三階段一千五百萬元。專案合作期限五年,在協定簽署生效之日起六個月內開始實施。
在主題演講中,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介紹了格萊瑉銀行三十年間在孟加拉成長經歷,以及該銀行如何用信用的方式扶持貧苦人群生產、生活,顛覆了傳統銀行對於窮人的信貸觀念。他認為,世界上幾乎所有的社會和經濟問題都能夠通過社會企業得到解決,它能夠解決人類關心的基本問題,能夠改變世界百分之六十人們的生活,幫助他們擺脫貧困等。
海南省省長羅保銘表示,目前海南已形成三種小額信貸模式,一種是“政府引導+小額信貸(或涉農貸款)+農村信用社”模式,第二是“公司+農戶+農村信用社”模式,第三種是農戶家庭婦女聯保貸款。二00七年海南農民增收幅度達到百分之十八,創十年來最高,農村小額信貸發揮重要作用,希望本次合作能借鑒國際小額信貸成功實踐,繼續推動海南農業發展。
格萊瑉銀行與海南省是次合作,源於二00七年博鼇亞洲論壇年會海南省省長羅保銘與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的一次會見。
********
七千八百萬中國農戶獲小額貸款 授信農民超三億
中新社海口十二月二十六日電 (記者 關向東 彭小雲)中國銀監會副主席蔣定之今日在此間透露,迄今已有七千八百萬中國農戶獲得小額貸款,占全國農戶的百分之三十三,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農村用戶貸款餘額是一萬二千三百億,其中小額的信用貸款是二千一百億,農戶聯保貸款餘額是一千三百億,授信農民超三億。
二十六日,蔣定之在“中國(海南)農村小額信貸國際論壇”上進行上述披露。論壇由海南省人民政府與中國銀監會共同舉辦,中國海南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和孟加拉格萊瑉信託共同承辦,會議主題是探討“小額信貸、服務三農”。
蔣定之介紹說,家庭為單位的聯產承包生產方式是中國農村小額信貸的法律制度性基礎;尊重農民的信用是農村小額信貸值得發展和成長的基本前提,中國的實踐證明,農民很講信用,特別中國農村特殊的血緣、親緣和地緣關係,決定廣大農民對個人聲望信譽,對家庭聲望信譽非常珍惜;同時,農村經濟發展階段性特點,使得中國農村小額信貸發展具有良好廣闊前景,發展小額信貸,也是壯大金融市場的要求;中國固有的農村基層組織系統,是支援和配合農村小額信貸發展的重要基礎。
他特別強調,中國正在農村開展創建信用戶,創建信用村,創建信用鄉的活動,將講信用額度作為發放小額信用貸款和聯保貸款重要條件,對廣大農戶進行信用評定,促使農民講誠信度成風。
他表示,中國的農村小額信貸與當前三農發展和農戶實際需求相比,問題還是很多,差距還是很大。主要是不同類型小額信貸組織的發展不夠規範。小額信貸服務的整體覆蓋程度不高。小額信貸投放領域、投放額度和週期與三農實際需要還不適應。小額定價機制和風險管理水準還不強,外部配套政策和環境機制建設還不健全等等。

a link.港臺全球華語在線。海南第三節。

K,
今天說海南的吃,不要流哈喇子啊。
我最喜歡海南的配料盤,好開放好包容。海南人出島,最不習慣就是只給醬油、醋、辣,太小氣了。

張寶華訪陳可辛談變


陳可辛﹕我變了
文章日期:2007年12月26日
【明報專訊】這一陣子,人家都說﹕陳可辛的野心好大!野心,不單單是因為他拍了一部近年耗資最龐大的電影,更重要是因為他的轉變,這個轉變,一下子都叫人目瞪口呆。
看過《投名狀》之後,才意識到陳可辛不再是那個在《帆帆》、《甜蜜蜜》,又或者是《如果‧愛》中,我們認識那個極之浪漫、率性而為的披長髮、帶圓形玳瑁色眼鏡的優皮士,他的世界不再是單純的愛情萬歲,不再是簡單的黑白分明,他變得複雜,他說世界除了黑白色以外,還有灰色;他還說,人性其實也是灰色的。什麼是人性的灰?就是正可以變邪,邪的當中也有正。總之正正邪邪人家分不了,有時候連自己也欺騙了。「我從前的世界,黑就是黑,白就是白……還有,我相信愛情是大晒的!所以就算被人撬牆腳,我都不會認定對方是壞人是衰人,因為愛情是盲目的嘛!對方要不是不能自拔,也不會撬我牆腳,所以我不會生他氣……」第一次聽見有人說被撬牆腳都不生氣,我當場雙眼放大,陳可辛連忙說﹕「真的!我不會生氣,所以過去我的作品都是很快樂的,在我的電影裏是沒有反派的,你看《金枝玉葉》中的劉嘉玲,《甜蜜蜜》中的豹哥曾志偉都是很討好的角色,在我的愛情世界裏,沒有人是反派。」
不想被觀眾唾棄 只有變
可是,這回他的新戲《投名狀》中,陳可辛式的浪漫不見了,取而代之是說不出的沉重。電影以清末太平天國為背景,晚清吏治黑暗,仕途混雜,遠超過宋明等各個朝代。滿清自嘉慶以後,內有白蓮教、太平天國、捻、回等亂事;對外也是憂患頻頻,屢敗於英、法、日本,國威頓挫,關市大開。民心慌亂,做官的人既不為朝廷,也不為百姓;既不求光宗耀祖,也不要口碑,純粹只為逐利。因此,蒼生可以誤盡,上惠之歡不能不巧邀逢迎。在這個亂世之下,劇中人物性格極灰,人性的陰森、多變、扭曲……令整套電影的感覺很冷。我說﹕「陳可辛,你變了。」他深呼吸一口,撥一撥頭髮,說﹕「是的,我是變了,我也刻意在求變。」
他說在太平天國這14年間,中國死了7000萬人,是二次世界大戰的死亡人數總和,那個年代,死亡比生存容易,電影中的主角,一場又一場的廝殺,血肉模糊,由做山賊到做兵,不外乎是為了生存;戲內如此,戲外其實也如是。
「過去我的電影都是溫馨小品,可是人家看得多陳可辛式的愛情故事,終有一天會覺得悶、覺得膩、覺得厭;我不想被觀眾唾棄,所以只有變;大家眼中的野心,其實不外乎也是求生存。」
陳可辛說一直以來,都有一個願望就是拍一套實實在在的中國古裝片,近年的古裝片,不是飛天就是遁地,特技精彩得不得了,卻不真實。「特技看多了,誰也會看厭,張藝謀 的《黃金甲》票房沒有死,可是如果我又跟風,我未必有這個幸運,我不想死,只有拍一些別人沒有拍過的東西。」
陳可辛的父母都是泰國華僑,11歲他便隨父母由香港遷到泰國居住,18歲赴美留學,我說他是一個很不中國人的中國人,他笑笑,點點頭。「那麼你對中國歷史有多認識? 為什麼選太平天國這段歷史? 」
「一個很簡單的原因,因為社會愈壓迫,人性變化愈大。」他說。
受不住成名壓力 「敗走」美國
人性的複雜,陳可辛說他10年前已嘗到了,結果一下子令他「敗走」美國4年,那時候別人都說他是要去勇闖荷李活,但他老實說,其實是身心太累,迫不得已,才離開香港。
「你用『敗走』這兩個字也不錯,『敗走』是心理上的『敗走』,那時候我剛拍完《甜蜜蜜》,電影很成功,但是我很失落很失落;我21歲由美國回來加入電影行業,我自問勤力,算話頭醒尾,而且我是passive aggressive那類人,所以我朋友很多,」他停了一下,咬了一下唇,「但是當開始慢慢有一些成績的時候,很多事情都變了,包括身邊一些朋友,明明你認定他是好朋友,但他又會攻擊你,我很bitter,即使在電影上有點成績,但我愈來愈不快樂,我承受不起成名的壓力,所以我選擇離開。」那一年,他33歲。
陳可辛說他一生受父親影響最大,父親是電影人,也是編劇,戰時,父親經常在報章中發表文章,在陳可辛眼中,父親是一個非常正直的老實人;從小父親就教導他們兩兄妹要正面看人生,形成他樂天的性格,這個性格其實在他早年的電影也反映出來;只是,一個人的成長往往是有代價,陳可辛也不例外。
「父親灌輸的非黑即白的世界,慢慢受到挑戰;我在嘉禾拍戲的時候,人情冷暖也嘗到了。電影票房好,就把你捧上天;票房滑鐵盧,馬上把你擲下來……午夜場票房不好,手提電話馬上響起來。」他搖搖頭,說心理壓力大得不得了。
沒非黑即白 正邪不易辨
成長令他明白沒有非黑即白的道理,經過這10年的鍛煉,陳可辛說他成熟了,更覺得當初出走美國其實是很幼稚,歲月的磨練令他對人性掌握更多,才能塑造出《投名狀》中李連杰的角色,「過去的經驗讓我知道這個世界是有衰人的,但我認為他們是衰人,可是他們不一定知道自己做錯,就如劇中的李連杰,他殺掉蘇州城的4000降兵,他有為自己辯護的理由;他幹掉結拜的義弟劉德華 ,他也有大條道理認為只要他一死,讓自己攀上更高位之後,才能造福更多的百姓……你認為他們是壞人,但他們總有理由去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他說這個就是人性的灰色地帶,正正邪邪不容易分辨,人的道德更加沒有標準,尤其是在亂世。
為了拍《投名狀》,陳可辛差不多有兩年經常不在家,現在戲拍完了,剩下來的是對家人的愧疚。「年輕時,我很看不起不用心拍戲的人,每天趕放工回家湊孩子,星期六日就去打打球……
但是,現在我才明白拍戲不應是人生的全部,他們可能不是最好的導演,但可能是一個好爸爸,一個健康的人;但是我,除了會拍電影之外,什麼都不會,沒有嗜好、沒有運動,過去兩年連女兒都沒多看兩眼……」他垂下眼又再搖搖頭。

他說,拍罷《投名狀》後要好好想想未來日子要怎麼走,他說現在才發現電影不能拍一輩子,因為精力在年輕時都消耗盡,歷史裏也沒有一個導演拍到80歲還能超越自己;我說,知道什麼時候收、什麼時候放是難得的大智慧。他點點頭。
那天見面後,他又馬不停蹄為電影做宣傳,臨走時,他拋下一句﹕「過去我的快樂是來自人家的認同,現在要開始尋找另一個快樂的來源。」我想以他的智慧,要找到並不困難。
[文/張寶華]

12/26/2007

2007圣誕48小時。飛起飛落。夢城綠島。










a link.港臺全球華語在線。海南第二節。

K,
還是在一小時0五分開始“四女雜彈”啊。
海南女孩子讓人費思量麼?

《C for Culture文化現場》

k,
哎呀,聽了就饞死啦。
靜候。

C for Culture 文化現場
文章日期:2007年12月23日
【明報專訊】藝發局資助出版的文化評論雜誌,目前終於有了確實的情:這本《文化現場》,英文名字定為C for Culture,將獲450萬元的兩年資助,雖然資助費尚未到手,但編輯室已經招了主編趙來發、採訪主任何鸞、美術總監黃志輝、編輯洪磬,明年春天起每月發行。
一本深度藝術文化評論雜誌,坊間渴求已久。近年西九文化區的效應,的確提升大眾對文化的關注,藝術活動的量舉辦益多,商業媒體的文化版面、資訊性豐富文化雜誌亦應運而起。《文化現場》執行總監區蕙蓮指出,月刊的面世,便是回應此社會的呼喚,透過各種藝術媒體立體而有規模的評論,提升讀者的敏銳度,訓練其美感的觸角。
而《文化現場》做到各種視藝、演藝以至生活文化各層面都有涉及的,甚至觀眾甚為集中的粵劇亦將包攬,雖然編輯室內只有三名主要成員,背後卻有約二十位本地和海峽兩地顧問的雄厚支持,包括如馬家輝、梁款、馮美華、馬傑偉、蕭競聰、曾德平和蔡錫昌等在各藝術領域各有專精的評論界主要人物。而這份由文化傳媒聯席會議所創立的雜誌,聯席內的不少成員皆會在月刊編委會扮演角色,接連月刊和作者之間的橋樑。
《文化現場》除了找來梁文道、何慶基、呂大樂、鄧樹榮等重要的評論作者以外,一些投閒置散的評論人如鄺偉立、鮑藹倫、黎健強等都會被召喚回來。而月刊亦另有發掘和鼓勵新作者的抱負。

就月刊濃郁深厚的內涵,剛開始時將設定印量為一萬冊,先免費贈閱予讀者。不過,區蕙蓮相信以月刊的質素可以培養出忠誠的讀者,將以成本價格為吸引逐步建立訂閱制度,期望在五年以後累積足夠分量,到時或可以每冊30至40元價格自負盈虧。而同時她發現許多文化廣告亦尋找合適的、夠分量的專業藝評媒體,以求推高品位形象。文化媒體和文化團體的關係向來便不止於採訪合作,區蕙蓮還提出文化外展的活動,譬如與創意產業品牌搞展覽,於文化推廣上發揮媒體積極作用。
[文/鄭依依]

一張清單 一世快樂 生活平衡

一張清單 一世快樂
文章日期:2007年12月25日
【明報專訊】很多書籍、網站或哲學家,都列出一張邁向快樂生活的實用清單。用語不同,但都分享一個共同而重要的信息﹕定期擠出時間,放下手上工作,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優先次序和人生目標。
Step1:反思生活
反思生活,就是追尋快樂生命的第一步。
一些有益的檢討問題包括以下例子﹕
●我是否真正快樂?我滿意自己的生活嗎?
●我感到空虛嗎?
●為了追求幸福人生,我真正希望尋求的東西是什麼?
最好的做法,就是採取結構性的方法,如利用「個人幸福感指數」小測試去為自己評分(見2007年8月7日副刊D4健康版《你有幾快樂?》)。
Step2:查找不快原因
到了第二步,假若反思後所得出的答案較負面,便要問自己為什麼:
1、參考你在第一步所完成的「個人幸福感指數」小測試。
2、留意自己在「個人幸福感指數」的總體分數,以及較低分的項目,這些小項目正反映你生活的每一個範疇。在某些項目上特別低分,正表示你需要開始力謀改善,令生活好一點。
3、在你獲得低分的生活範疇上,詳細列出哪些事情與這個生活範疇有關的清單。例如你在「人際關係」的項目得分甚低,你的清單可能包括「最近我與老婆鬧得不可開交」或「我不再明白子女的需要」等。
4、設法解決或處理這些問題,並看看自己能否找到清單上所列事情的根源所在。例如看看能否與妻子和子女傾談,或向你信任的人尋求專業支援或輔導。
對症下藥別逃避
不要為自己找藉口,例如「我沒有時間」或「我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先處理」,更不要等待不幸的事發生時才補救,像不要在突然健康惡化、失去了伙伴或親密朋友時,才開始注意以前忽略了的事。
防患於未然,那麼生活上的種種窘境都可以避免。由這一刻開始,就用以上所提及的方法好好關心自己吧。
Step3:學習平衡生活
來到第三步,為了獲得主觀幸福狀態,有一個有用的方法可以防止及減少你幸福失落的危機,那就是採取「生活平衡」的策略。這個策略,是要幫助你去找出在現今工作主導文化中的自我「平衡生活模式」,以實現你不同生活面向的滿足感,從而獲得幸福。
平衡生活因人而異
生活的平衡,是根據不同人的生活目標與個人情而定,所以,只有你自己才可決定。
現在,請完成右邊的「平衡生活」表格,看看要否重新分配時間,安排生活上的優先次序。
文: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助理教授劉麗珍
圖:Getty Images
編輯:黃敬安

讀點詩吧。擎東當年朗誦過的。

K,
當年南大南園劇社的女一號,不是我們中文系的,是來自外文系低兩屆的劉薇妹妹。因為戲劇,她與中文系的師兄師姐青春的記憶“難舍難分”了。這是妹妹找到當年擎東用磁性的男低音朗誦過的詩歌。

四月的纪念

男:22岁,我爬出青春的沼泽,像一把伤痕累累的六弦琴,暗哑在流浪的主题里——你来了

女:我走向你

男:用风铃草一样亮晶晶的眼神

女:你说你喜欢我的眼睛

男:擦拭着我裸露的孤独

女:孤独?为什么你总是孤独?

男:真的

女:真的吗?

男:第一次

女:第一次吗?

男:太阳暖融融的手

女:暖融融的

男:轻轻的

女:轻轻的

男:捧着我了

女:捧着你了吗?

男:于是,往事再也没有冻结愿望

女:没有冻结愿望


男:我捧起我的歌,捧起一串曾经被辜负的音符,走进一个春日的黄昏

女:一个黄昏,一个没有皱纹的黄昏

男:和黄昏里,不再失约的车站

女:不再失约,永远不再失约


男:四月的那个夜晚,没有星星和月亮

女:没有星星,也没有月亮,那个夜晚很平常

男:我用沼泽的经历交换了你过去的故事

女:谁也无法遗忘,沼泽那么泥泞,故事那么忧伤

男:这时候,你在我的视网膜里潮湿起来

女:我翻着膝盖上一本诗集,一本惠特曼的诗集

男:我看见你是一只纯白的飞鸟

女:我在想,你在想什么

男:我知道美丽的笼子囚禁了你,也养育了你连绵的孤寂和优美的沉静

女:是的,囚禁了我,也养育了我

男:我知道,你没有料到会突然在一个早晨开始第一次放飞,而且正好碰上下雨

女:是的,第一次放飞,就碰上下雨

男:我知道,雨水打湿了羽毛,沉重了翅膀,也忧伤了你的心

女:是的,雨水忧伤了我的心


男:没有发现吗?

女:你在看着我吗?

男:我湿热的脉搏正在升起一个无法诉说的冲动

女:真想抬起眼睛看着你

男:可你却没有抬头。

女:没有抬头,我还在翻着那本惠特曼的诗集

男:是的,我知道,我并不是岩石,并不是堤坝


女:不是岩石,不是堤坝

男:并不是可以依靠的坚实的大树

女:也不是坚实的大树

男:可是如果你愿意

女:你说,如果我愿意

男:我会的,我会勇敢的,用我并不宽阔的肩膀和一颗高原培植出的忠诚的心,为你支撑起一片永远没有委屈的天空


女:没有委屈的天空,你说如果我愿意?

男:是的,如果你愿意

合:男:如果你愿意

女:如果你愿意

a link.平安夜擎東的文字出現在BLOG上

12/25/2007

1905年2月《循環日報》。一份圣誕大餐餐譜。


在沒有「民主快餐」的夜裏想起「聖誕大餐」
/文﹕馬家輝
文章日期:2007年12月25日
【明報專訊】聖誕前夕有一群男女以「爭取普選」之名於街頭絕食,世景荒荒,除了電視新聞花了大概10秒時間予以報道,似乎沒有太多人注意到他們的存在。

畢竟,股市重上兩萬八千點了,樓市更連灣仔的牙籤新廈亦挑戰呎價一萬,對許多香港人來說,普選不普選早已無關痛癢,至少在這個普天同慶的好日子,絕食男女的吶喊全被淹沒於狂歡喧嘩裏,飢腸轆轆的悲鳴力量顯得如斯微薄虛弱,反之,600萬人的集體飽嗝響徹雲霄,吃食比天大,一如那位面目猙獰的政黨惡老所說,「不如食飽」,普選遙遙無望,往後絕食抗議的機會還多得很呢。

聖誕節,最適宜吃什麼?可惜現在已經不流行「聖誕大餐」了,否則,這最適合。

上世紀70年代以前,沒吃過「聖誕大餐」的香港人,恐怕未算見識過什麼是「豪」的聖誕節。聖誕大餐的「大」,用得世俗而精準,世俗者在於直接點破心底的欲望渴求,精準者在於深刻描述了菜式的豐盛充盈,看見這個「大」字,我們幾乎登時看見一個人坐在餐桌面前,眼睛張得大大的,嘴巴張得大大的,然後,把兩隻手張大,狼吞虎嚥地把所有能夠塞進嘴巴的食物都吞進腸胃。這是文字的精妙,等同繪畫與攝影。

但這個「大」字並非香港人所發明,在清代,廣州城內,洋人疾走,吃西餐是很摩登的上等享受,在潮陽做了兩年縣令的浙江人陳坤即曾在《嶺南雜事詩鈔》裏以詩詠之,題曰「食大餐」,詩前有註謂「仿洋人羅列饗食謂之食大餐」,詩云﹕「古人饗食禮尤繁,不似貪饕手致餮;彷彿屠門甘大嚼,鳴鐘列鼎愧同論。」(關關:每每憶及子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就慶幸自己不是生在魯國。不是怕吃,那魯菜食的全是古文啊。還給老師了。呵呵。)

香港掌故專家梁濤先生曾有研討指出,西餐由廣州而澳門而香港,逐漸在華人社會流行普及,而其吃法,跟今天有別,「從前正式的西餐,是將各種菜式排列在食客面前,任食客大嚼的,有點像今日吃自助餐時,那張放食品的桌子的情形,只是分量比今日的自助餐為少而已。食物全部放在食客面前,侍應生站在旁邊,食客指一指吃什麼,侍應生就將食客要吃的那一味東西拿到面前,任食客歡喜吃多少就吃多少」,氣勢沛然,難免令我們聯想到唱「擔番口大雪茄,充生晒認經理」的梁醒波。

梁濤先生又記錄了1905年2月份《循環日報》上的一段廣告,那是一間叫做「鹿角酒店」的西餐單,如今重溫,不無趣意;當時的餐廳向顧客提供兩類選擇,一曰「小餐」,一曰「大餐」,前者9毫,後者1圓,菜式分別如下。

小餐菜式﹕1. 蟹肉泮絲湯;2. 焗鮮魚;3. 牛扒;4. 茨會雞;5. 番茄蛋;6. 燒豬排;7. 燴火腿;8. 凍肉;9. 咖喱蝦;10. 炮茨仔;11. 桃菜;12. 布甸;13 夾餅;14. 咖啡;15. 糖茶;16. 牛奶;17. 芝士;18. 鮮果。

大餐菜式﹕1. 吉士豆湯;2. 炸魚;3. 燒白鴿;4. 炸西雞;5. 大蝦巴地;6. 路粉鴨肝;7. 燒牛肉;8. 燴火腿;9. 凍肉;10. 咖喱奄列;11. 燴茨仔;12. 燴蘿蔔;13. 糖果布甸;14. 杏仁餅;15. 炸蛋絲;16. 咖啡;17. 糖茶;18. 牛奶;19. 芝士;20. 鮮果。

100年前的香港,1圓已夠供養許多人整整一個月了,用之以吃大餐一頓,不能不算是超豪支出,非大富人家絕對沒法負擔,這又替大餐的「大」字再添新解了。
(關關:哇,這份食譜資料好珍貴。歷史的細膩紋理,都在味蕾里了。)
說到聖誕大餐之「大」,除了渴求、除了豐盛、除了昂貴,在某些情下,尚可產生某些特殊定義,譬如說,假如遭逢戰爭,假如困餓已久,只要能夠在聖誕來臨時吃上一頓安靜而充實的飯,這樣的餐食,在心理意義上,便是聖誕「大」餐了。

記不記得中學課本談論過香港的1941年?那年聖誕,是黑色聖誕,日本鬼子來攻,圍城18日,炮聲轟轟,無論軍民皆難安寢、遑論飽食,可惡的鬼子深明此理,乃大打心理戰,於佔領新界和九龍後,在尖沙嘴岸邊架起揚聲器,日以繼夜地用英語向港島守軍廣播喊話,大意是說,聖誕來啦,你們在這裏死守是沒有用的啦,與其徒勞無功,不如趕快投降,好好吃一頓又熱又美味的聖誕大餐!Merry Christmas!說不定還來得及回去英國老家,跟等待你的妻子和子女團聚過年呢!Happy New Year!

廣播以外,亦以飛機空投勸降傳單,上面印滿熱火雞、牛扒、蛋糕之類美食,並以英文寫著,投降吧,你們已經很餓了,快抓緊機會,在聖誕節吃一頓熱騰騰的大餐,放下武器,接受和平,一切都是可以商量的!

沒人能夠確定這樣的廣播和文字有效,如同沒人能夠全盤否定它們有效,總之是,就在那一年的12月25日,港督楊慕琦早上猶在鼓勵士兵奮勇抗敵,但到了黃昏,忽然改變主意,跨海到半島酒店3樓(圖),在燭光下向日軍第23軍司令酒井隆中將投降。當天晚上,我們可以猜想,放下武器的英軍應是被准許吃飽的,這是他們迎接三年又八個月戰俘生涯前的最後一頓晚餐,這亦是他們生平所吃的第一頓「黑色聖誕餐」,在大時代的大轉折裏,這頓晚餐,在歷史紀念的層面,總也應該算是「大」餐吧?

停戰後的香港,又如何?

張愛玲是有觀察的,她在〈燼餘錄〉文章內記述了香港的淪陷體驗,其中談吃,談得淋漓盡致。張小姐說﹕

「香港重新發現了『吃』的喜悅。真奇怪,一件最自然,最基本的功能,突然得到過分的注意,在情感的光強烈的照射下,竟變成下流的,反常的。在戰後的香港,街上每隔五步十步便蹲著個衣冠濟楚的洋行職員模樣的人,在小風爐上炸一個鐵硬的小黃餅。香港城不比上海有作為,新的投機事業發展得極慢。許久許久,街上的吃食仍舊為小黃餅所壟斷……」

走過戰火的張愛玲在吃事裏領悟了香港的頑強生命力,卻亦感動於香港的華麗與蒼涼,所以她在文章的最末段是這樣寫的﹕

「時代的車轟轟地往前開。我們坐在車上,經過的也許不過是幾條熟悉的街衢,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驚心動魄。就可惜我們只顧忙著在一瞥即逝的店舖的櫥窗裏找尋我們自己的影子——我們只看見自己的臉,蒼白,渺小﹕我們的自私與空虛,我們恬不知恥的愚蠢——誰都像我們一樣,然而我們每人都是孤獨的。」

今夜駕車駛經中環,看看窗外的熙熙攘攘的歡笑男女,想想街角另一邊坐另一群孤獨的絕食男女,我忍不住想起香港所曾有過的和現正經歷的被人操縱命運的黑色聖誕,以及飢餓,以及飽足,以及,我們的蒼白和渺小和自私。

(照片取自《香港日佔時期》,高添強、唐卓敏編著,香港三聯出版,1995年)

馬家輝 資深傳媒人

a link。年終特稿:三亞,三亞。

a link.港臺環球華語在線介紹海南

K,
真是謝謝陳箋妹妹,港臺普通話臺環球華語在線,從平安夜開始,連續五天介紹我的綠島。
四個女人唱戲,煩死你!!
耐心啊,要等到六點時段走完,轉到七點五分,海南的“慢活”Slowly,slowly,slowly,就來啦。

12/24/2007

香港三亞同鄉聯誼會成立

三百余鄉親參加香港三亞同鄉聯誼會成立大會
中新海南网香港十二月二十四日電(記者 關向東) 二十三日晚,香港三亞同鄉聯誼會在港舉行成立大會暨首屆理事會就職典禮,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秘書長趙廣廷到會祝賀。
是晚,三百餘在港三亞鄉親在尖沙嘴龍堡國際賓館歡聚一堂,說鄉音訴鄉情共謀三亞發展。
祖籍三亞的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港島工作部部長李正慈表示,三亞名氣越來越大,吸引力越來越強,希望香港三亞同鄉聯誼會多為家鄉建設出謀劃策。
三亞市政協主席蘇慶興致辭稱,雖然作為海南少數民族聚居地的三亞並不是僑鄉,但三亞在改革開放、開發建設中卻“不是僑鄉勝似僑鄉”。三亞打“僑牌”靠的是與海外華僑華人一脈相承的中華文化,是故土的深情、事業的紐帶和共同的心願。他希望香港三亞同鄉聯誼會多為家鄉建設獻策、搭橋,舉薦香港的有識之士和其他地區的朋友到三亞投資創業、旅遊觀光。
香港三亞同鄉聯誼會創會會長賴贊東表示,美麗的三亞是在港鄉親心中永遠的故鄉,我們牽掛著家鄉的山海河流、親朋好友,同鄉會將本著“關心三亞,發展三亞”的宗旨,發揚愛國愛港愛三亞的傳統,團結更多關心三亞發展的朋友。
海南省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潘健也到會致辭。
海南省僑聯主席何雲霞、三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張萍、三亞市政協副主席、統戰部長劉麗玲專程赴港參會,香港海南商會、旅港海南同鄉會、香港知青聯、香港經貿商會等社團負責人出席大會。(完)

12/23/2007

電影。書。巧克力。維港。龍老師。








K,
放松的一天,自在好像從未離開過。

晨。戴愛蓮《腹稿》。
臥榻。餐廳。
苦KF.

午后,苦巧克力。
《我在伊朗長大》(百老匯 廟街)

kubrick.書,KF。
港青“自發作”創意DIY書展。
智海。

維多利亞港。
海風,音樂,舞蹈,友人。

—龍老師:圣誕快樂!!
—向東,你好么?找個周末來聽8004吧。
—真想知道您如何看張愛玲、白先勇。

—Mayboy,廿四回,一起圣誕大餐啊。
—傻女,有大閘蟹在等著你吶。
—阿G上海返來啦?
—嗨呀。

都會海逸。
又馬蒂尼。
又粉臉。
羞。
淚。

與古書肌膚相親

古書展與售
文章日期:2007年12月22日
【明報專訊】二○○七香港國際古書展,去不去看?我曾猶豫。不為五十塊錢入場費的問題,而是外國來的書展,質量很難估計,加上自己對洋書也欠知識,恐怕看了等於白看。可是,書,實在具說不出的誘惑——我不用「吸引」一詞,而用了「誘惑」,書癡就會明白,「吸引」描繪不盡那種微妙無法抗拒的力量。我與書友相約,一早就去了。

場地不大也不小,每書店佔一格兩格小攤,陳設不太講究,玻璃櫥內多是善本,鋁架上則放較不那麼珍貴的舊書。最初我以為只能遠觀,特別那些標價昂貴的書籍,沒資格買的人怎敢輕易觸摸?可是守店的人神情親切,似善意招呼,又見已有觀者把書拿起來看,也就不禁意動了。
大概有些書商認為,香港人該對中國書或與香港有關的書刊感興趣,拉雜的東西也多。香港英華書院出版的華英字典、早期的香港旅遊指南、一九四六年蔣彝編寫德國出版的《中國童玩》、解放前後共產黨的大張告示等等,不見得很專門。幾家日本店也無善本,只有一家目錄中有缺售已久的《十竹齋箋譜》,售價萬餘元,尚算合理,可惜早已出售了。也見一人在看二十四張戰前舊地圖,中國的佔許多張,品相甚佳,討價還價後,二萬元成交。

至於洋書,例如愛因斯坦簽名本、《查泰萊夫人的情人》被禁的初版本、羊皮紙書、十九世紀的大畫冊……是初睹初觸,數數價目牌上的數字,深信窮書友能看看,也算沾了風采。我看到舊書而不動心的,這是第一次,因為自知無力,心死了。

每店印備的目錄中,書影及簡介豐富,拿回家,也可充飢。

[小思]

四十的執著與不執著

四十而學佛
文章日期:2007年12月22日


【明報專訊】慧敏暫時與佛無緣,對世間仍有執著。但剛好四十歲的雲妮,對佛學充滿興趣。她介紹慧敏看吳九箴寫的《其實佛不是佛,你也不是你》,副題是「四十歲前你必須看透的二十六個假象」。作者寫這本書時,大概剛好四十歲,所以他在《自序》寫了如下警句:

「四十歲,是最適合佛陀來敲門的時間點。」

「四十歲,該玩的,該執著的,該迷戀的,該痛苦的,都應該經歷過了。」

「人到四十,開始看山不是山,看人不是人。」

「人到四十,以前覺得好玩的,突然覺得提不起勁,以前會讓你熱中沉迷的,突然間也似乎沒有那麼有趣了,甚至覺得怪怪的,這些都是佛陀正在你耳邊敲門的現象。」

人到四十,是否真會如此?我不知道。但雲妮說,人到四十,感覺是步入生命的秋天,經過青少年期的汗水和坎坷,體驗過悲歡離合、苦辣酸甜,好像到了一個驛站,楓葉若醉,天空湛藍,雖是有點落寞,卻在冷清中開始感悟走過的旅途和身邊的世界,一下子領悟佛法的簡單道理:要覺醒地活,而不再執著於萬象。

我對雲妮說,我最執著的是愛,是否覺醒後便不會有愛?她搖頭說不,明白佛法才懂得什麼叫愛。愛不是佔有,而是尊重對方的因緣和個性,要愛得自然和無私,如《金剛經》說:「不住相布施」,純粹發自內心,不覺得自己在照顧誰,或要求回報,否則一有此念,貪瞋癡便會跑出來,因愛成恨。

也許這些道理太高深了,我仍不太明白,到四十歲時才有頓悟吧。我是個從不認輸的人,不管有多少愛或淚,希望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而花開花落,我一樣珍惜!

[何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