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饕餮時間」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饕餮時間」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4/23/2010

饕餮时间:通吃台北艋舺

街頭歌仔戲
文章日期:2010年4月23日
【明報專訊】逛台北艋舺除了到龍山寺上香湊興當然不可不也去夜市吃喝,但最好別在夜幕低垂時去,要去,最好在黃昏時分,天色開始轉暗了卻又仍未全暗,日頭太陽的熱氣消散了,涼風淡淡偷襲,小吃攤販陸續前來開檔,像蝦兵蟹將般忽地不知道從何處洶群而出把沙灘佔領。
卅分鐘內,天色一吋吋地暗下來,小吃攤檔前的燈卻一盞盞地亮起,彼此之間彷彿隱隱有著唱和默契,空氣中飄揚著聽不見的音樂。
這時候你應採用某種「吃的策略」來對付夜市,至少我是如此。
說來也很簡單﹕盡量多嚐不同美味,但吃的份量盡量地少,否則很容易便把肚皮撐脹,吃不下來,走不動了,跟福爾摩莎小吃無緣了。
所以我總從街頭吃到街尾,再由街尾吃回到街頭。先來碗鴨肉冬粉吧,加點酸菜,淡黃的湯色,像街道上矮樓邊的天空顏色。吃至半碗,必須停口了,改到另一檔攤吃一碟我的最愛蚵仔煎。香噴噴熱騰騰,咬下去,蠔汁溢出,鮮味撞擊蛋味,整道舌頭被刺激得麻痺。
當然又是只吃半碟,然後改吃虱目魚湯、花枝羹、牛肉湯麵、羊肉炒麵、台式香腸、炸豬排、炸雞腿……都要嚐嚐,不然就是白來了。所以最好別一個人去,都剩下便是極大的浪費。我若單獨前往,點菜時先對「頭家」(台語,即係老細)聲明,份量大可減少,我付的鈔票不變,請放心。
到了台灣,我也特別愛吃水餃。或因讀書時經常以水餃醫肚,我念舊懷舊。亦因1949年有不少山東人從大陸逃來,設店販吃,留下了優良的水餃傳統。我特愛吃黃牛肉水餃,連湯帶碗送來,吃它十個廿個不嫌多。
某年某月在萬華夜市吃喝前見到明華園在街頭搭棚上演歌仔戲。演員尚未登場,遊人也未坐下,空空的舞台有點冷落蒼涼卻又壓抑著一番亢奮期待,情緒落差,恍如人間實景。我久久難忘。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3/01/2010

可以一试:完美水煮蛋

完美水煮蛋
文章日期:2010年3月1日
【明報專訊】如何才算一隻完美的水煮蛋?這倒是個因人而異的問題。

有人喜歡溫泉玉子式的水汪汪,有人喜歡蛋白剛熟而蛋黃還是溏心的,有人要求連蛋黃也得煮到熟透,外面還得有綠色的外層(那可是名副其實的硫化鐵!)有人要求蛋白又嫩但蛋黃又得熟透,真的是難服侍。

既然按不同的要求有不同的完美的定義和演繹,專家建議從猶太人習慣的低溫煮蛋方法中汲取經驗,煮出的蛋就可以蛋黃熟透卻不會浮現綠色外層亦不會變粉,蛋白卻又十分柔軟不會像橡膠一樣硬。此法以攝氏六十八度左右的溫度,雞蛋裡的蛋白質剛好凝結,水份還沒有流失,所以還是很嫩滑,而蛋黃亦沒有變成粉狀或產生硫化鐵。傳統以來猶太人會用星期五晚烹飪的餘燼來煮蛋(因為猶太人周六不生火),長時間低溫煮成的就是幾乎完美的水煮蛋。
提供這些廚房秘技煮法的不是某某星級酒店的大廚,卻是分子美食之父,法蘭西學院物理院士艾維提斯Herve This。他把廚房變為實驗室,或者說把實驗室變作廚房,他啟動了叫一眾老饕雀躍的分子美食。

最近走一轉書店看看有什麼新書上架,真的發覺分子廚藝高潮迭起來勢洶洶。艾維提斯的幾部開山理論傑作經已由台灣幾家出版社奪得版權翻譯成中文版隆重推出,這幾本以科學分析美食的經典,深入淺出,叫大家直面了解讓人心生畏懼的物理與化學,究竟是如何構成烹調料理的每個步驟。看著祖師爺徹底探究食物在不同溫度,不同空間環境和不同甜酸苦辣的物質配搭組合下如何作化學和物理變化,變出一鍋高潮,還加上一個完美水煮蛋。

[歐陽應霽]

12/27/2009

饿坏了

美食的代價
文章日期:2009年12月27日

【明報專訊】住院開刀出來,醫生給了明確的指示,別吃膽固醇高的食物,少吃(最好是別吃)碳水化合物。另外還給了具體的指標,要我結合飲食控制與增加運動量,在三個月內減少五公斤(最好減十公斤),否則心肌與心血管的負荷太重,後果堪虞。我雖然知道他是施展醫生慣用的恐嚇戰術,危言聳聽,但還是感到了威脅。大概是面有難色,露出了猶豫的象,他又拿出一本飲食健康手冊,要我仔細看看。

我說,食物的膽固醇含量單位,我知道的,豬腦3100,鵪鶉蛋3640,蛋黃2000,魷魚1170,介殼類不好,動物內臟都不好。只有青菜水果、黃瓜蛋白、海蜇海參才好,才合健康食物的資格。碳水化合物不好,就是所有的米麵製品都不好,麵包不好,米飯不好,麵條不行,饅頭不行,包子不健康,水餃不健康,連吃個新疆的也不健康。醫生笑笑,說健康就是幸福,吃的健康就是吃的幸福。

可是,紅燒肉吃不得,熗腰花不能吃,帶膏帶黃的大閘蟹不能吃,帕瑪火腿不能吃,西班牙海鮮飯不能吃,維也納的莎科蛋糕不能吃,連意大利天使麵都不准吃,就幸福了?

我不禁想起多年前,在希臘的小島上,島民赤著半身下海,在棱嶒的岩石岸邊,七摸八摸的,摸到一隻手掌大的八爪魚,滿帶著幸福的微笑,舉得高高的,向我展示當晚的主菜。章魚的鬚爪在夕陽中無奈地扭動,像喪失了魔力的海妖,在海神蒲賽頓的三叉戟上原形畢露,垂死掙扎。不多一會兒,島民就在小飯鋪前面,清理了章魚,切成長條,澆上碧綠的初榨橄欖油,撒上鹽巴,點起炭火,炙烤了起來。再來,就是我面前的白瓷盤裏,盛上來熱騰騰的烤章魚,鮮紅粉嫩,鬚爪尖端帶點炭焦,碧汪汪的橄欖油滲出愛琴海的鮮味,那入口的感覺,啊,在海天一色的見證下,真的只能說是,幸福。

查查醫生給的健康手冊,章魚膽固醇含量,每100克含173毫克。回想起來,我那天傍晚吃的約有半斤,也就是攝取了大約400毫克的膽固醇,比每天的標準量300毫克多出100。這還不算,我當天中午在島上一家餐廳,吃了一大塊羊肝,差不多有半斤重,也是鮮美無比。以羊肝含610毫克膽固醇來算,則中午已經攝取了1500,遠遠超過每日標準五倍了。這一回憶,冷汗涔涔而下,那一天在愛琴海邊的幸福感,完全化為烏有,好像那入口的美味,全成了穿腸毒藥。

真是讓人不舒服,好像才吃了一口芳香馥鬱的松露天使麵,還正在咀嚼回味,就有人指出,澆頭裏有剁碎了的蟑螂腳。真是倒人胃口。那些美妙幸福的回憶,突然變成了膩味以至於噁心的記憶,想吐也吐不出來,就像進過納粹集中營的猶太人一樣,從身體到心靈都烙上了醜惡的印記。

有位哲學家朋友知道我心靈受創,特別前來探望。問我說,大閘蟹好吃吧?我說是好吃。他說,真是好吃,人間美味。吃過了,嘗過了,幸福過了,以後不必吃了。幸福在記憶裏,就是真幸福。以後嘛,以後不吃就是了。

[文.鄭培凱 學者.詩人 近作有《樹倒猢猻散之後》等]

11/04/2009

能吃,愛吃,懂吃。

踏踏的來
文章日期:2009年11月4日
【明報專訊】到上海的第一個晚上,約請我吃飯的一個初見面的小朋友是一個叫做踏踏的上海女孩。

踏踏是我的小讀者,也恐怕是我認識的讀者中最最認真投入最最瘋狂的一位,她特別喜愛的是我幾年前完成的《香港味道》一系列四本相關本地飲食文化的圖文作品。她每年專程來港三四次,出發前拿著書逐頁翻掀深讀,詳細做好功課,把到港三五天內從早到晚的覓食路圖都一一計劃好。聽她娓娓道來每趟在港走遍大街小巷吃喝之多之深之廣,對老店新舖及其鎮店食物之熟悉,真的比我這個本地薑還要辣,實在叫我甘拜下風。更難得的是踏踏更是一個有主見有態度的女孩,不盲從附會,既開放包容又有一己強烈愛憎,絕對能吃,愛吃,懂吃。
一個上海小女孩,能夠毫無包袱負擔的擁抱並尊重香港飲食文化,早就超越嘴饞為食這個低標準。曾任職酒店公關專業的她,因工作關係長進了不少飲食專業知識,也對自己從小吃大的上海小吃和大菜很有自己的一套心得。踏踏也小試牛刀的替雜誌撰寫上海小吃地圖,行文活潑利落,引人垂涎,看了叫我高興終於找到一位初出道已經有大將風範的飲食寫作同道,以後到上海覓食就有門有路了。

以食會友,席間談到的也遠遠比飲飲食食來得豐富複雜,我相信在全國大城小鎮還有更多像踏踏一樣夠熱情好奇亦有心有力的大小朋友。通過吃喝去了解自家文化傳統,去面對和解決當下與飲食相關的種種困惑問題。踏踏的來,刺激起我有更多的大江南北遊食計劃——先在這裡抹抹嘴,說聲謝謝。

[歐陽應霽]

4/10/2009

a link:饕餮時間:春季清肺 润肺 养肺的汤粥

K,
讀了半天講經書,覺得人生實在太苦了。想不玩了,又不得。小女子想出了個法子,看看如此這番躲一躲,那些個“苦”是不是會忘了,這世間還有俺。
嘿嘿,蠢笨如小女子,想的法子就是:吃——!
“饕餮時間”重新開張!

讀那“三苦”、“八苦”,好像都把人之“食本能”,放在“度”外了。那么好了,吃好吃的,總是不虧“在生”吧,或許,也可以忘“苦”吶。

那天,看MAYBOY摳牙垢,小女子很是心驚:堅實如齒,都會存垢如此,那么,嬌嫩的肺又會如何?該死的煙。
於是,小女子一邊對MAYBOY實施控煙政策,一邊琢磨著要給他老人家“清清肺”。
“三苦”、“八苦”,我啊,頂頂怕的就是“愛別離”,不批準!我們仨,一個也不能少,也不能“壞了”。

俺能使的招兒,也就是個“吃”!好在,燉湯湯水水是小女子的最愛之一,這下有的玩兒了。
俺的瓦罐,“煲ing——Live”。
One more link: http://www.kutj.com/tj/200710/31269.htm

12/25/2008

帶來歡樂的百果餡餅

帶來歡樂的百果餡餅
文章日期:2008年12月25日

【明報專訊】談mincemeat,豈可不談mince pie。Mince pie就是以百果餡mincemeat製成的餡餅。Pie,餡餅也。香港稱之為批,台灣叫派。
上一篇談過何謂百果餡,大家能否想像到它的味道?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家政天后比頓太太Mrs.Beeton稱她的百果餡食譜為「極棒的百果餡」(Excellent Mincemeat),材料包括檸檬、蘋果、小葡萄乾(currants,常被誤會成醋栗或加侖子)、大葡萄乾、蜜餞柑橘、蜜餞橙皮及檸檬皮、柑橘果醬、白蘭地、板油及綿糖,可想而知其口感是何等豐富,且香氣濃郁。為了使味道醇厚,做好後須存放兩星期方可使用。
百果餡餅在古時造型可多變了,流行的造型包括新月形及鳶尾花紋章(fleur-de-lis),現代版本則是以兩小片圓形酥皮包餡子烤製而成,是英國人冬季裏不可或缺的點心。食用時配以咖啡、些厘酒或加味酒mulled wine。這餡餅在英資百貨公司裏有售,若不想親手做的話可買現成的。
說來有趣,據說pie這詞彙乃來自magpie(喜鵲)。喜鵲這鳥兒喜歡將檢拾到的各樣東西都放到鳥巢中,就如中古時代的歐洲餡餅般百味紛陳,又糖又鹽又肉又水果的一股腦兒填進餅中,甚至連內臟也不放過。現代餡餅的分門別類可清晰得多了,蘋果批、雞批、肉醬批,無論味道及材料上均壁壘分明。
絕版書籍Old English Cookery的作者Mildred P. Blakelock在書中提及一些食用百果餡餅的迷信習俗。她說,每吃一個百果餡餅就能帶來一整個月的快樂,因此若能在聖誕期間的十二天裏每天吃一個百果餡餅,並在十二間不同的房子裏吃,就能確保在來年會快樂一整年了!本文刊出之時還來得及,讀者們不妨試試看,一年後再告訴我結果如何?
[文‧何幼旋 家政老師,喜歡與食物談戀愛的女子。]

12/13/2008

小思:台南滋味

台南滋味
文章日期:2008年12月13日

【明報專訊】義明小友投我所好,以台灣文學館、美食、老街、二手書店、咖啡室為由,招約我到台南一行。怎可以抵擋這些誘惑?立刻答應了。
到第一天就吃到武廟碗粿,喝義豐阿川冬瓜茶。往後幾天,都揀地道館子和小眾咖啡室去享受,本地人帶領,自然非遊客去的一般地方。
我不懂台南美食有多少,卻單一指定要吃百年老店度小月的擔仔麵。台北店不見得怎麼樣好吃,台南赤崁擔仔麵,變了大店,也非正式。吃到台南的「全台首攤」老店,才果真吃出真功夫來。麵條軟韌度適中,師傅用小笊簍瀝麵水的力度夠,在開水中就散開,肉臊極精,湯水及小蝦也新鮮,忍不住連吃兩碗。
號稱百年薪傳的老店真多:「再發號」 肉店、「萬川號」餅舖,甚至涼果店,都見本地人排隊購買。那些店多老式裝修,毫不華麗,老老實實開店,瀰漫濃厚本土人情味。
對客家菜,我孤陋寡聞,只吃過鹽焗雞、蒸釀豆腐、梅菜扣肉。今回在崇學路的「美濃客家菜」,卻吃到從未吃過的客家菜。義明點菜時掌廚的郭大姐站在旁邊,問我吃肥肉還是瘦肉,我說:「我吃最好吃的,一切由你作主。」於是菜單如下:高麗菜封冬瓜封(叫客家雙封)、鹹蛋黃炒白苦瓜、炒板條、酸筍封肉(即酸筍五花腩)等等。那雙封是把瓜菜鹽封久了,變作褐色,封肉也如此,五花腩肥瘦均勻,入口融化。太好吃了。郭大姐來問好吃否,我說一吃難忘。她說:「那是我用我的心去烹調的呀!自然好吃。」用心加人情味,我吃到了。
[小思]

10/21/2008

想念大閘蟹!還有「醃篤鮮」!

鄉黨食客
文章日期:2008年10月21日

【明報專訊】對於吃,上海人歷來不肯遷就,孔夫子的食道在本幫菜這裏得到忠實的蹈演。

宴席上打頭陣的十道冷盤是典型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雞鴨魚肉糟鹵醉嗆的花樣還在其次,單是一碟皮蛋,已經教洋人丈二和尚摸不頭腦。據說從前的大廚切它從來不費刀斧之工,一根頭髮絲就已勝任。年景不好的時候,冷盤拼盆即使少了家禽,也少不得這枚「千年蛋」。
收尾的湯頭也有來頭——切成小塊的鮮肉和鹹肉,配上早春時鮮貨竹筍,燉成一大鍋醇厚的湯汁,名喚「醃篤鮮」,上海人沒有不喜歡的。每年只有在鮮筍上市的短短三周內吃才最有味道,簡直可遇不可求,再多耽誤些日子,弄堂裏就會有小販推小車兜售「晾衣裳竹竿」——鮮筍錯過了花樣年華,就只能拿來晾衣裳了。

一樣有時限的美味是清水大閘蟹,所謂「九雌十雄八月黃」,上海人從農曆八月毛蟹上市開始,一直吃到十月蟹季結束,才肯罷手。孔夫子的「不得其醬不食」在此得到忠實體現——從前的人不但有吃蟹的全套銅器「蟹八件」,更重視蟹醋與蟹薑的比例,比例得當,味美而能祛寒養生。

然而令孔夫子大跌眼鏡的是,上海人講究起來如此講究,不講究起來又真的是……連惡臭也食。馬路上的臭豆腐攤子,「香」飄四裏,食客饕餮相比比皆是。其實這還算好的,從前上海人從寧波人那裏學來的「臭冬瓜」,那才叫……認真犀利,看上去沒脾氣好欺負,其實比兇巴巴的臭豆腐厲害多了,永遠都記得當面打開一子正宗臭冬瓜的氣味,比地老天荒更刻骨銘心。

民以食為天,近年來社交需求加大而合適場所在缺,於是飯店酒家的生意比任何時候都更火爆。何以解憂?唯有吃飯。上海人迎來送往於觥籌之間,落霞與醬鴨齊飛,酒水共長天一色,眉目之中,很有點「遠的看透了,近的才能徹底享受」的意味。

作者為上海人,曾為出版社編輯,現任文化公司策劃。

[文‧闕政]

9/21/2008

饕餮時間:《醇酒醋男》「bottle shock」

\
K,
完蛋啦,看了這片兒沒有好酒,完全被折磨喇。
在這小城,小女子只發現一種5度的通化葡萄酒,甜甜如葡萄汁,不“丁朵”啊:((白酒、啤酒倒是多多,俺不愛!
想——酒——喇——!比利時、法國、南非、澳洲……葡萄酒啊,還有藍帶!
前天,新招募的“粉絲”想看本小姐的文字,于是給了一串兒美食,想念UNCLE HU,瘋狂的——

久旱逢甘露
2008年9月21日
【明報專訊】《醇酒醋男》以葡萄酒為題材,準是衝幾年前的《酒佬日記》(Sideways)而來。無論《酒佬日記》及《醇酒醋男》,都寫出葡萄酒神秘魅惑的吸引力。《醇酒》的角色引伽利略的名言﹕「葡萄酒是以水分聚集的陽光」(Wine is sunlight, held together by water.)影片中角色試酒心無旁驁的專注姿態,嘗酒後豐富多元的分析詞彙,他們對顏色及氣味的一絲不苟,特別教我這「牛嚼牡丹」的酒客留下深刻印象。

《醇》片葡萄酒的setting固然為了襯托人物﹕中年律師Jim不甘受同事及前妻白眼,離職開展自己的釀酒事業;Jim的兒子Chris不修邊幅,被人當成一事無成的loser,面對的是人生關口;在法國銷售葡萄酒的Steven想為寶號打出名堂,想出了試酒比賽,白鴿眼的他走到老遠的加州,那裏的葡萄酒卻讓他眼界大開。到了最後,「有志者事竟成」、困難化險為夷,主角亦抱得美人歸,劇情都是預期之內;另方面,這是根據1976年「Judgement of Paris」事件改編而成,結局並不神秘。但無論如何,《醇》仍舊是一部令人賞心悅目的影片。

重視資料蒐集照顧內外行

首先是影片的專業態度令人折服。美國電影總有這副能耐,把小眾題材一面說得頭頭是道,同時又吸引到不同層面的觀眾,「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醇》對葡萄酒業的描寫滿認真的,也細心地重現了七十年代的面貌,背後的竅訣大抵只一個﹕對research的重視。專業的資料蒐集及鋪陳,寫出了專業的酒莊主人角色Jim Barrett(Bill Pullman)。影片的名字「Bottle Shock」也源自行內述語,指葡萄酒入樽後瓶內空氣對酒的影響。用作片名也是語帶相關的,暗示1976年試酒比賽,加州葡萄酒(bottle)帶來的震撼(shock)。片子來到香港譯成《醇酒醋男》全不對題——酒莊少主心儀的女見習生跟好友上了,這不算很「醋」吧,再說也不是故事的重點。或許顯示我們的詞彙只懂標籤「乜男物女」,沒有「bottle shock」的層次與睿智。
英文片名內行語帶相關

再而是演員的光芒。Alan Rickman的個人魅力令人無話可說。Steven Spurrier這角色真好玩,既道貌岸然、snobbish,但他對葡萄酒執著,又往往展露其可愛一面。這個說話慢條斯理,字正腔圓的英國人也正好襯托出Jim及Chris兩父子完全不同的加州作風。

Steven的美國朋友Maurice與他惺惺相識,卻是性格南轅北轍的兩個人,演Maurice的老戲骨Dennis Farina這次比他在過去演警察及黑幫頭子都搶鏡。影片的其他角色,Richael Taylor演的美女見習師Sam、Eliza Dushku演的年輕酒保Joe都是「eye candy」;反而一個印第安憤怒青年的角色Gustavo(Freddy Rodriguez演)十分討好,他瞞老闆Jim私下釀酒,對葡萄酒有自己的態度。他說過要怎樣才釀出最好的葡萄酒﹕「你的血流酒,你得在葡萄園長大,指甲沾滿泥土,嗅的空氣是葡萄的香味。」有另一次,一個貨車司機出言不遜,嘲笑Gustavo的印第安人身分,Gustavo因而大動肝火。片末的字幕告訴我們,這個打工仔真有其人,後來更擁有自己的葡萄莊園。

《醇酒醋男》的世界也是教人神往的。影片攝影優美,看完電影始知道,故事發生地點Napa Valley在1976年後聲名大噪,至今已是加州旅遊熱點,受歡迎程度僅次迪士尼樂園。影片也頌揚了「Judgement of Paris」比賽的「fair play」精神﹕葡萄酒比賽雖是英國人弄出來的,比賽在法國舉行,評判都是法國人,但最後勝出的卻是美國貨,關鍵在於堅守「blind taste test」的原則。
Steven這名比賽的搞手雖愛冷言冷語,對法國葡萄酒也心存偏見,瞧不起加州出品,卻一直堅持公平競賽的原則。賽後Steven一臉落寞(比賽結果讓他得罪了法國品牌,影響店子來貨),坐在店子與Maurice總結經驗,下定決心往後更要嘗盡不同國別的葡萄酒,以見天外有天,也顯示出他對專業的此志不渝。面對意想不到的賽果,他也拿出了應有的氣度。

半虛構歷史可愛輕鬆

是的,《醇酒醋男》只是電影故事,裏頭的人物也許都美化了。但這半虛構的歷史故事,成就了一部可愛輕鬆的電影。戲內戲外,由編劇、拍攝到角色塑造,都體驗了專業認真的可貴。說實話,當近期看幾部香港電影(《內衣少女》、《親愛的》及《一半海水,一半火焰》)都把人悶得發慌,或反智得教人討厭,看不及一半便想離場。一部恰如其份喜劇片《醇酒醋男》,讓人開懷,學懂一點東西,感染到故事中那份對紅酒(或任何專業)的專注及投入,便覺久旱逢甘露,值得再三推荐了。

文 家明

8/17/2008

给Z老师帮忙添乱成功


Z老师周末应邀,从合肥飞来大特区讲坛讲大课:中美文化关系。

帮衬Z老师上海口电视台《品味海口》节目,主持黄白老师是海南新闻界的大帅哥前辈。当年海南建省开报禁,这位老兄曾参与创办《海口晚报》、《海南特区报》。“这两个报纸开办的公章都是我去刻的”,他说。
这天,我们谈的话题是“海南岛的海洋文化”,Z老师评价说:小女子帮忙添乱成功。话题另写喇。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Z老师得了讲课费,立刻表示请我等“撮一顿”。地点竟然是上次给Z老师送行时,在南渡江边吃野生水鱼、虾蟹的江边大排档!!小女子以蓝带威士忌入股@@

8/05/2008

alink :Z惦记混炒鱼鳖啦

G,
你好,
今天同P通电话,才知道讲课安排在16日(周六)上午九点至11点半。
她又联系了海口电视台当天下午对我采访,所以我们聚餐只能是在当天晚上。吃啥子呢?我最想念的还是南渡江边那一家农家小店,你和MAYBOY点的那一餐混炒鱼鳖。真棒!
Z
******
Z老师,
呵呵,您已经不是第一个想念那混炒水鱼的人啦:))
P早上告知,希望我陪衬您一起上海口台的那档子节目,主持黄白也是老师、老友,当年海南新闻界的大帅哥呢。我已应承了。
您谈中西海洋文化比较,俺就以走过的东南亚各殖民地大大小小岛屿的感性故事帮衬,顺带比较下海南岛与她们的异同,成不?
想来蛮好玩的。
您的讲义,我已经放在中新海南网的一家之言,供读者"预习"了。http://www.hicns.net/hnnew/2008-08-04/120920.html
顺便告知:借光奥运,俺的博客开禁啦。http://guanguanjujiu.blogspot.com/
G

1/27/2008

comfort voice+美食=想餓


文章日期:2008年1月25日
【明報專訊】看Nigella Lawson新一輯烹飪節目(都是前年的了),胖了不止兩個碼,面容還是那麼晶瑩。她愛弄的一些comfort food,其實對華人來說幾嚇人,像她會把大量黑糖與蜜糖等煮成濃稠的太妃醬,將之倒入四大球香草雪糕內,然後大啖大啖地吃,繼而發出滿足的驚歎,這是她的簽名式,也是誘人之處。
有一集,她炮製了一味印度式白咖喱雞,看看,終於忍不住,立刻出門蒐購,月桂葉小茴香芫荽碎……再加一瓶百搭好用的garam marsala。她常常強調自己的菜式簡易好吃,我更懶,再簡化一點;又更貪,吃完第一餐後,翌日再加多一些薯仔草菇與甘筍,愈煮愈入味,這麼一煲菜,直吃了四天,醬汁一滴不留。
錄下了節目,可能餓她餓得太久,放假兩天,竟把其中一輯聖誕特集翻看多遍,最後終於明白,不是她的美,而是她的聲音最吸引﹕軟糯溫婉,有一種了解一切的媽媽特質,是一把comfort voice。(關關:好媽媽就是美食+comfort voice.)
Jamie Oliver同樣胖了兩個碼,但這個型仔廚師明顯露出疲態。早幾年,他出盡力希望把英國小學吃垃圾餐的文化扭轉過來,駕臨校園指揮廚房。被迫吃沙律的一班小豆丁頓時群情洶湧,又抗議又罷吃,但見型仔眉頭深鎖,一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愁煩,未免有煞風景。搞笑的是,他推介的某些健康餐,在我們眼中不過是煎炸「熱氣」食物。還是看他未變「佬」之前的節目好玩得多,有點邋遢,有點冒失,有點無知,更是親切。
至於Anthony Bourdain,壞男人形象只是包裝,這個乾瘦煙鏟高佬的好看,在於他的自嘲與包容,包容文化,包容缺點,罵當然照罵,但沒有高高在上的心態。真的,什麼都是為了吃餐好的,連這也要說教,免了吧。
[馮肯]

1/22/2008

『南京小龍蝦』

從路易斯安那州運來的『南京小龍蝦』身上的食物文化政治
文章日期:2008年1月20日
【明報專訊】如果你在過去幾年到過南京的食市,你一定不會忘記當地的一種流行食物。它是一大盆豔紅的、形態有點古怪,但又飄散濃郁麻辣香料的潮流小食——「南京小龍蝦」。嚴格來說,雖然這小生物的形態活像在海裏生活的龍蝦,但其實牠叫盱眙龍蝦(英文名稱:red swamp crayfish;學名: Procambarus clarkii),原產於北美大陸東南部的淡水濕地地區,其親戚分佈世界各地,大概有500多個品種。至於牠為何會攀山涉水來到南京人的餐桌上,原來背後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
今天在江蘇地區一帶的盱眙龍蝦是原產於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當地的盱眙龍蝦有兩大品種,分別是紅沼盱眙龍蝦(學名:P. clarkii)和白川盱眙龍蝦(學名:P. zonangulus)。談及以盱眙龍蝦作為路易斯安那州當地的食物時,我們不可忘記牠就是早年的非洲和法國勞動移民在有限的經濟條件和多樣的文化生活的影響下,炮製出來一種叫Cajun 的地區食物的主要食材。而且今天的Cajun cuisine不單代表新奧爾良的食物,更反映了美國精神文明中一種深層的原動力。
人類喜好引發的生態戰
話說回來,紅沼盱眙龍蝦在三十年代被帶到日本作為美國牛蛙(學名:Rana catesbeiana)的糧食,後來因為日本過量使用農藥,牛蛙被殺光了,留下來的小龍蝦得以偷生,在日本各地繼續繁殖下去。紅沼盱眙龍蝦和同是從美國在1926年移殖到北海道摩周湖繁殖的太平洋品種(希望供日本人食用)——日本叫牠為內田盱眙龍蝦(學名:Pacifastacus leniusculus) ——一樣,戰勝了日本原有的盱眙龍蝦品種(學名:Cambaroides japonicus),成為今天本州一帶淡水地區的霸主。據了解,牠們近年更席捲北海道,不但屢戰屢勝,數目更凌駕原居品種之上,而且在阿寒湖繁殖,把愛奴族視為神聖物的球狀海藻變成藏身之所,為當地人帶來難題。
有一年的夏季我在日本的北海道時,聽聞這些盱眙龍蝦生長和散佈過度,以致損害了阿寒湖的綠球藻(英文:marimo;學名:Aegagropila linnaei,是一種細絲狀的綠色藻類,可以在北半球許多湖泊中找到,在日本被政府承認為特別天然紀念物)。1920年代,綠球藻持續地從阿寒湖捕獲得來,作為紀念品出售;1940年代,因為綠球藻不斷被盜取和阿寒湖環境轉變,因而令綠球藻瀕臨絕種。因此,為了避免綠球藻消失,日本政府要求擁有綠球藻的人把球藻回歸阿寒湖,藉以保存這種獨特的植物,而當地的愛奴族人更利用了儀式中突顯象徵回歸自然的意義,從而強化愛奴族人的宇宙觀及其對大自然的尊敬,而這個節日已持續超過50年。但最近有資料顯示,阿寒湖裏姬鱒的數量急跌,反映了由外來進口的盱眙龍蝦過度生長;更嚴重的是,綠球藻也受盱眙龍蝦損害。可是,盱眙龍蝦一旦被正式標籤為外來進口的品種,商業性的相關養殖和捕獲就需要停止,而湖泊裏盱眙龍蝦就會繼續增多。
至於在中國大陸的情又怎樣呢?在中國東北地區也有3種盱眙龍蝦(學名:Cambaroides dauricus,Cambaroides schrenckii,Cambaroides similes),不過體型比較小,主要供當地食用的。相反,紅沼盱眙龍蝦由日本人帶到江蘇地區一帶的初期並未受到當地人的歡迎,主要原因是牠吃掉農作物和各種魚類,卻未為當地人民帶來任何好處。所以牠有一段長時間沒有被人留意,而名菜「南京小龍蝦」要到1990年代早期才出現;然而牠的聲名大噪並不局限於南京,而更是廣傳至大城市如上海、北京和昆明。由1992年起,澳洲北部的紅爪盱眙龍蝦(學名:Cherax quadricarinatus)也被引入中國。重要的是研究需求如何被擴大,以及這為當地的盱眙龍蝦養殖業帶來什麼衝擊。由於中國加入生產行列,大量冷凍盱眙龍蝦反倒輸出到美國,因而引起路易斯安那州的盱眙龍蝦生產者作出政治反應,影響國際貿易政策。生物學家已經提出警告,提防在細小的基因池裏過量生產,而江蘇地區一帶大規模的盱眙龍蝦生產也有相同的問題。我們需要注意的不但是食物安全的問題,還有地方的開發、農民的生計、國際貿易出口問題的保護主義政策等,都正正是「南京小龍蝦」為我們引來的關注重點。
你可能會問,人類學家如何能在這種生態和生物現象研究上作出貢獻;事實上,我不是從一個生態學和生物學角度,而是從一個社會政治角度來研究,涉及新式飲食禮儀的出現、養殖模式、環境保護和國際貿易關係。
帝國、殖民主義/跨界網絡/全球貿易…
食物生產的模式在歐洲船隊發現「新世界」後起了巨大的變化。若我們拿現今食物生產方式與其在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時代比較一下,或許會得到一些啟示。我們現在日常使用的食材其實很多都是外來進口,而非本地生產的。亦即是說,按其來源及流動,我們清楚得知有多少不同種類的食物是通過帝國主義、殖民主義、跨界網絡及全球貿易而流散的;當然,這些都涉及國際政治、權力關係、文化交流、國內和國外之間的貿易網絡及經濟發展等因素。我們家常食用的蔬菜,例如西紅柿、土豆本都是安地斯山脈地區特有的,但後者經過2000多年的本土栽種後,由西班牙人於16世紀殖民統治美洲後而被引進至歐洲。很多類似的蔬菜也這樣傳入亞洲,及後變成當地主要食用材料。其他例子如源於印度已有3000年歷史的黃瓜,南印西岸的黑胡椒,及從印度帶進西班牙的紫茄。這些例子都證實了食物可穿州過省,越洋過海地在世界各地自由流通。在全球一體化的衝擊下,後現代消費主義帶來的新食物生產趨勢之中,需要注意的是這些都不單提示我們資源怎樣流動,而且更是食物概念、人類煮食文化的不斷改變。美國人類學家Sidney Mintz(1985)集中研究蔗糖在不同地方和社會階級的意義,結論得出蔗糖在現代文化歷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另外,其他有關茶、香煙、咖啡、西紅柿、法國豆、鱸魚、鹽、可保存食物、可樂飲品等的詳細研究也確認了飲食研究對了解現代歷史發揮了重要的角色。
因此,研究飲食習慣可幫助我們認識過去幾個世紀以來社會口味及文化價值的轉變。隨人與物在地球上的流動性不斷增多,食物及飲食習慣的互通是必然的,所以國際貿易、人口遷移、新工業科技及運輸交通等無論在本地及國際層面上都對傳統的食物概念、供應及需求帶來衝擊。在傳統文化和地方生產模式的互動關係,近年的研究更加在社會變遷的基礎上注意到傳統農漁業的企業化,海岸資源的控制和社會發展。雖然這些研究對養殖業變遷引發的社會價值和文化意義提出新的觀察角度,但畢竟這方面的研究和探討還少。例如現在因為發展盱眙龍蝦養殖而帶來的生態危機,這仍有待專家學者作深入的探討。
(此文標題為編者所擬)
[文/張展鴻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

1/20/2008

老饕同盟

K,
這個主意好極了!
小女子有新建議,不如直接做個公開的博客,網址密碼都公開,讓“好吃者”口口相傳來粘貼、分享,從此結成老饕同盟,在坊間“飛來飛去”大快朵頤。
報紙版面有限,在從中取有趣的文圖刊發不就成了?
預先聲明,小女子要在我們的網上,COPY這個創意!先下手為強!

「至愛正菜」徵文啟動!
文章日期:2008年1月20日
【明報專訊】是日也,張展鴻寫小龍蝦,精彩。

張教授寫小龍蝦,乃從生態學、人類學、環境學的角度出發切入,目的係保持自然和諧,心地十分之好。 之但係,文章進入像關仁這類為食讀者的眼中,腦海即時冒起一幅影像:一碟熱騰騰的上湯焗龍蝦放在桌面,關仁連筷子都懶得用,索性伸出雙手,捉住兩雙龍蝦腳,撕而吃之、吃而吞之,不亦快哉!

如果張教授知道讀者有此心理,話唔定會被激到嘔血!

而尤有嚴重者,尤有可能令張教授嘔血者,在於關仁讀完文章,口水大流,隨之心想:農曆新年將至,正是吃食的黃金日子,不如乾脆搞個小小的徵文活動,主題不妨定為「至愛正菜」,希望讀者踴躍投稿!

所謂「至愛正菜」,顧名思義,講的是閣下最愛吃、最欣賞、最難忘、最推介的一道菜式。 呢味正菜,可以係中國菜或法國菜,甚至可以係非洲菜或中東菜,亦可以係大菜或小菜、主菜或配菜,總之,只要係食得落口而閣下又勁鍾意的菜式,都可撰文推介。 可是,先此聲明,文章所推介的必須是菜式而不是菜館,故此,請避免寫某間餐館的某道菜,以免有替餐館做廣告宣傳之嫌。 (關關:不寫菜館,會急死人的!菜式好到樂意為它義務宣傳,也要“有料”才得!是吧?)

讀者投稿,內容重點最好係仔細描述該味菜式的好吃之處,亦可細述烹飪方法,若談歷史典故或來源故事,也可,總之,寫得愈具體愈好、愈能夠引起食慾愈妙。文長以600-1000字為限,可傳真2898 2543或電郵mpcentury@mingpao.com,請註明「投稿至愛正菜」,方便編輯取閱。

新年快到了,雖然股市近日跌幅好勁,但相信香港市民呢個新年仍會過得高高興興,咁就請趁心情好,快筆寫下自己的吃食經驗、與眾分享。

文末,關仁送上照片一張:這是蛇羹,就係關仁的至愛正菜!

[文.關仁]

12/25/2007

1905年2月《循環日報》。一份圣誕大餐餐譜。


在沒有「民主快餐」的夜裏想起「聖誕大餐」
/文﹕馬家輝
文章日期:2007年12月25日
【明報專訊】聖誕前夕有一群男女以「爭取普選」之名於街頭絕食,世景荒荒,除了電視新聞花了大概10秒時間予以報道,似乎沒有太多人注意到他們的存在。

畢竟,股市重上兩萬八千點了,樓市更連灣仔的牙籤新廈亦挑戰呎價一萬,對許多香港人來說,普選不普選早已無關痛癢,至少在這個普天同慶的好日子,絕食男女的吶喊全被淹沒於狂歡喧嘩裏,飢腸轆轆的悲鳴力量顯得如斯微薄虛弱,反之,600萬人的集體飽嗝響徹雲霄,吃食比天大,一如那位面目猙獰的政黨惡老所說,「不如食飽」,普選遙遙無望,往後絕食抗議的機會還多得很呢。

聖誕節,最適宜吃什麼?可惜現在已經不流行「聖誕大餐」了,否則,這最適合。

上世紀70年代以前,沒吃過「聖誕大餐」的香港人,恐怕未算見識過什麼是「豪」的聖誕節。聖誕大餐的「大」,用得世俗而精準,世俗者在於直接點破心底的欲望渴求,精準者在於深刻描述了菜式的豐盛充盈,看見這個「大」字,我們幾乎登時看見一個人坐在餐桌面前,眼睛張得大大的,嘴巴張得大大的,然後,把兩隻手張大,狼吞虎嚥地把所有能夠塞進嘴巴的食物都吞進腸胃。這是文字的精妙,等同繪畫與攝影。

但這個「大」字並非香港人所發明,在清代,廣州城內,洋人疾走,吃西餐是很摩登的上等享受,在潮陽做了兩年縣令的浙江人陳坤即曾在《嶺南雜事詩鈔》裏以詩詠之,題曰「食大餐」,詩前有註謂「仿洋人羅列饗食謂之食大餐」,詩云﹕「古人饗食禮尤繁,不似貪饕手致餮;彷彿屠門甘大嚼,鳴鐘列鼎愧同論。」(關關:每每憶及子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就慶幸自己不是生在魯國。不是怕吃,那魯菜食的全是古文啊。還給老師了。呵呵。)

香港掌故專家梁濤先生曾有研討指出,西餐由廣州而澳門而香港,逐漸在華人社會流行普及,而其吃法,跟今天有別,「從前正式的西餐,是將各種菜式排列在食客面前,任食客大嚼的,有點像今日吃自助餐時,那張放食品的桌子的情形,只是分量比今日的自助餐為少而已。食物全部放在食客面前,侍應生站在旁邊,食客指一指吃什麼,侍應生就將食客要吃的那一味東西拿到面前,任食客歡喜吃多少就吃多少」,氣勢沛然,難免令我們聯想到唱「擔番口大雪茄,充生晒認經理」的梁醒波。

梁濤先生又記錄了1905年2月份《循環日報》上的一段廣告,那是一間叫做「鹿角酒店」的西餐單,如今重溫,不無趣意;當時的餐廳向顧客提供兩類選擇,一曰「小餐」,一曰「大餐」,前者9毫,後者1圓,菜式分別如下。

小餐菜式﹕1. 蟹肉泮絲湯;2. 焗鮮魚;3. 牛扒;4. 茨會雞;5. 番茄蛋;6. 燒豬排;7. 燴火腿;8. 凍肉;9. 咖喱蝦;10. 炮茨仔;11. 桃菜;12. 布甸;13 夾餅;14. 咖啡;15. 糖茶;16. 牛奶;17. 芝士;18. 鮮果。

大餐菜式﹕1. 吉士豆湯;2. 炸魚;3. 燒白鴿;4. 炸西雞;5. 大蝦巴地;6. 路粉鴨肝;7. 燒牛肉;8. 燴火腿;9. 凍肉;10. 咖喱奄列;11. 燴茨仔;12. 燴蘿蔔;13. 糖果布甸;14. 杏仁餅;15. 炸蛋絲;16. 咖啡;17. 糖茶;18. 牛奶;19. 芝士;20. 鮮果。

100年前的香港,1圓已夠供養許多人整整一個月了,用之以吃大餐一頓,不能不算是超豪支出,非大富人家絕對沒法負擔,這又替大餐的「大」字再添新解了。
(關關:哇,這份食譜資料好珍貴。歷史的細膩紋理,都在味蕾里了。)
說到聖誕大餐之「大」,除了渴求、除了豐盛、除了昂貴,在某些情下,尚可產生某些特殊定義,譬如說,假如遭逢戰爭,假如困餓已久,只要能夠在聖誕來臨時吃上一頓安靜而充實的飯,這樣的餐食,在心理意義上,便是聖誕「大」餐了。

記不記得中學課本談論過香港的1941年?那年聖誕,是黑色聖誕,日本鬼子來攻,圍城18日,炮聲轟轟,無論軍民皆難安寢、遑論飽食,可惡的鬼子深明此理,乃大打心理戰,於佔領新界和九龍後,在尖沙嘴岸邊架起揚聲器,日以繼夜地用英語向港島守軍廣播喊話,大意是說,聖誕來啦,你們在這裏死守是沒有用的啦,與其徒勞無功,不如趕快投降,好好吃一頓又熱又美味的聖誕大餐!Merry Christmas!說不定還來得及回去英國老家,跟等待你的妻子和子女團聚過年呢!Happy New Year!

廣播以外,亦以飛機空投勸降傳單,上面印滿熱火雞、牛扒、蛋糕之類美食,並以英文寫著,投降吧,你們已經很餓了,快抓緊機會,在聖誕節吃一頓熱騰騰的大餐,放下武器,接受和平,一切都是可以商量的!

沒人能夠確定這樣的廣播和文字有效,如同沒人能夠全盤否定它們有效,總之是,就在那一年的12月25日,港督楊慕琦早上猶在鼓勵士兵奮勇抗敵,但到了黃昏,忽然改變主意,跨海到半島酒店3樓(圖),在燭光下向日軍第23軍司令酒井隆中將投降。當天晚上,我們可以猜想,放下武器的英軍應是被准許吃飽的,這是他們迎接三年又八個月戰俘生涯前的最後一頓晚餐,這亦是他們生平所吃的第一頓「黑色聖誕餐」,在大時代的大轉折裏,這頓晚餐,在歷史紀念的層面,總也應該算是「大」餐吧?

停戰後的香港,又如何?

張愛玲是有觀察的,她在〈燼餘錄〉文章內記述了香港的淪陷體驗,其中談吃,談得淋漓盡致。張小姐說﹕

「香港重新發現了『吃』的喜悅。真奇怪,一件最自然,最基本的功能,突然得到過分的注意,在情感的光強烈的照射下,竟變成下流的,反常的。在戰後的香港,街上每隔五步十步便蹲著個衣冠濟楚的洋行職員模樣的人,在小風爐上炸一個鐵硬的小黃餅。香港城不比上海有作為,新的投機事業發展得極慢。許久許久,街上的吃食仍舊為小黃餅所壟斷……」

走過戰火的張愛玲在吃事裏領悟了香港的頑強生命力,卻亦感動於香港的華麗與蒼涼,所以她在文章的最末段是這樣寫的﹕

「時代的車轟轟地往前開。我們坐在車上,經過的也許不過是幾條熟悉的街衢,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驚心動魄。就可惜我們只顧忙著在一瞥即逝的店舖的櫥窗裏找尋我們自己的影子——我們只看見自己的臉,蒼白,渺小﹕我們的自私與空虛,我們恬不知恥的愚蠢——誰都像我們一樣,然而我們每人都是孤獨的。」

今夜駕車駛經中環,看看窗外的熙熙攘攘的歡笑男女,想想街角另一邊坐另一群孤獨的絕食男女,我忍不住想起香港所曾有過的和現正經歷的被人操縱命運的黑色聖誕,以及飢餓,以及飽足,以及,我們的蒼白和渺小和自私。

(照片取自《香港日佔時期》,高添強、唐卓敏編著,香港三聯出版,1995年)

馬家輝 資深傳媒人

11/21/2007

閱讀期待。食樂東京。饞死我啦!



書名 : 食樂東京
作者名稱 : 吳永彬
包裝 : 305 頁
語言 : 繁體中文版
出品商 / ISBN : 飲食男女 / 9789625778808
出版日期 : 2007年11月8日
YesAsia 產品編號 : 1005118723
食樂東京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21日
【明報專訊】敢情是受了《東京鐵塔》裏幾場飲食劇情的影響,返家途中肚子忽然響起一陣急鳴,恨不得 找一間日本店吃魚生以及一碗滾燙的烏冬,但畢竟夜深了,眼皮的疲累遠超於腸胃的悲鳴,而且,為了健康,只好嚥下口水,回到蝸居在被子裏幻想食物。

想像的娛樂,絕大多數比現實更為美好。

然而,臨睡前躺在上,終究忍不住放下厚厚的尚未讀完的《審訊汪偽漢奸筆錄》,改而拿起薄薄的剛出版的《食樂東京》,那是一份本地雜誌的結集新書,非常好的策劃,非常好的照片,非常好的文字,好到足以讓我在紙上大過乾癮,一口氣翻讀到底,夠了,像吃飽了,舐一下嘴唇,關燈睡覺去。

這一夜的夢境,肯定飄溢刺鼻的wasabi和香濃的炭燒味道。


《食樂東京》第二百六十四頁有一張照片,昏黃的光線下坐一位和服女子,標題是coffee,顯然是一間小小的咖啡店,女子左口趬起手指小心翼翼地端一塊小小的餅,眼睛半閉,紅唇半張,還有啊露出了半截粉頸,替照片增添了額外的故事懸想。誰坐在她對面?她是享受食物,抑或享受跟對方共坐?

照片把我帶回半年前的京都。有一天起得晚,出門往探舊書店,經過一間小店,進去喝咖啡、抽煙,以及攤開稿紙寫作;日本的咖啡店都很安靜,適宜寫作。未幾,有一位和服少女進店,點了咖啡,優雅地坐下,從布袋裏掏出一本書,悠閒地喝、讀,遠遠望去,看店外行人腳步倉皇,對映之下時間彷彿在店內靜止,天地之間,這裏如同真空狀態,我們不約而同地竄進來,喘口氣,以便踏出門後擁有足夠的意志繼續上路。

少女坐了大約四十五分鐘,我的稿子也寫完了,控制不了自己,摸出手機偷偷按鍵,我不是「癡漢」,只是想拍下留下這時這刻的「真空」,好讓回港後在想再喘一口氣時在照片裏尋得滿足
(關關:小女子也常常做這樣的傻事。其實,什么也留不住的,盡管,很想。)

如同這刻。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11/12/2007

鄭依依訪阿城。黃河胃在H.K.

阿‧城在嶺大扮演今之古人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12日【明報專訊】阿城先生又來香港!這次他應嶺南大學之邀,來擔任維時一個月的駐校作家,給中文系的同學講授創作之道。

聽課者乖乖受教,叫原來覺得香港學生功利得很的阿城,大有改觀:「給學生講,講多了他會問:『這個考嗎?』說不考,他會不耐煩聽,『不考那你講來幹嘛?』」可嶺南同學聽他講「無中生有」的寫作原則,專心致志。

阿城挺好奇的:「可能與嶺南大學比較特殊有關——它重文,文很難從一時一事看出它有用沒用。」他尋思道,追蹤嶺大博雅的根源。

總是一層一層往事情的傳統上推敲,這是阿城的思考法,從而想出來一個現象的所以然。
像這次重訪於他,在時間的軸上,他理出一條關於香港社會的線索、一個中華飲食的脈絡——而他總記得過去的美好,參照古今,那條標準的線總是劃在過去。像個今之古人。

按1949年上半年出生的阿城自己話來說,他是「舊社會過來的人」,可這個「舊社會」,讓他追溯、探問的,可能遠至清朝,甚或更早。

以「清朝」作香港名字

特別是香港,與他的文化背景有所呼應的,是那份縈迴的清朝的記憶。

他以「清朝」來形容香港這在1840年便已割讓予英國的殖民地,由於沒有經歷過1911和1949兩場變天,故香港延續了一些清朝的文化傳統:不但在公文樣式上、也在政制上。

譬如九龍城:「一百多年來,因為租約沒有簽到,英國人就沒有進去,這一點在大陸就難以想像卻應該學習的——為什麼不可進?規矩上不讓侵入的,就不要侵入。」

其實才一百年前的清代,還是與此相通的:所謂「王權不下縣」,王帝的指令只到縣官一級,下面的王帝管不到。「否則,王權過大,民間沒有自由度,這個社會便完蛋了。」

阿城講起故事來:春秋時,公子重耳流亡,餓了向人要飯,當地人給了他一抔土,他氣憤:這是什麼意思?侮辱嗎?他的手下卻了解這抔土的深意:「那是說你有了土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有土地都是你的;可是你沒有治權:『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說明了百姓認同重耳的所有權,可實際治權不是。」

雖然封建制帝裏王權最大,可實際治權應歸諸侯,為免地方諸侯在一代一代的繼承中,勢力坐大,顛覆中央,漢景帝時的晁錯提出諸侯不可像王帝一般由長子承繼屬地,而應該平均分,雖招來「誅晁錯,清君側」的殺身之禍,王室成員繼承和王帝有別的制度卻保存下來了,從地方和中央的關係上看來,不啻是最早的「一國兩制」。

「文明和野蠻的分野,原就不是時間性的,而是看事情的處理。」言談裏常有發思古之幽情的阿城說。

「我的胃是很黃河流域的。」

就像素來令國人自負的廣博多樣的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

只是,阿城的飲食原則,甚是簡單:「我的胃是很黃河流域的。」那即是,重節氣,看新鮮的時令。「像油菜,黃河流域的生長期,可能只有二十來天,能從的吃到老的;嶺南或有兩個月,現在甚至要求它永遠不老,可是菜味卻慢慢沒有那麼強了,」還是新不如舊。

談起吃來,阿城愈發輕鬆,交疊的腿輕輕抖。

能寫出以吃的哲學為中心的《棋王》,怎可能不是侃吃的高手?

細說從頭,黃河流域的飲食,北齊的《齊民要術》一書,說得很精楚:中國原來沒有炒,都蒸煮法。
「蒸,是四大發明以外,沒有放進去的:是中國人最早借助蒸氣的,瓦特是很晚的事情了。」

以蒸作烹煮,「那是利用高壓,一蓋蓋子兒,裏邊的氣壓比外面大,食物就很快熟了。」他說,中國很早就有蒸鍋了,在文字出現以前的原始部落時代便有。

那蒸器叫什麼?「可以查一下,是怪字。」阿城的嘴以最微的角度翹起輕笑,像給記者佈置功課。

查一下資料:信史前的商朝有青銅器「甗」,而「甑」更是蒸器的陶製老祖宗,新石器時代已有。

水蒸氣的故事凝在中土,更是劃分儒文化與否地區的界線:「出了儒文化,那就是烤。像饅頭和麵包其實是一樣,儒文化蒸了發酵的粉團當為饅頭,不是儒文化的像中東、西方,烤之就是麵包了。」

同蒸一個系統裏的,還有燉,都是定居的老祖宗就有的,「其實不好吃。」可是勝在「歷史悠久」:「嶺南地區像廣東、香港,保留一個『粥』字,這是燉品,沒有這個文化的地方,都叫『稀飯』,證明這個地方的文化不太久。」

至於煎炒,現在大多數的烹飪法,卻是從北方遊牧民旅而來,「生活流動,到了哪就馬上『快餐』,架一塊鐵板,找一些乾草來燒一下,就把肉炒熟了。」

而他最喜歡的食物,河粉,正是蒸燉的慢火一系,和煎炒的快火一系,兩者通融可使的食材——先是把米粉糊蒸熟再切成條狀後,即可下湯煮或下鍋炒,兩大系統皆可逢源也。

可是,河粉不過是尋常百姓之食,何以成阿城先生所好,一餐裏寧願吃兩大碗,而不多點佐食的菜?

其一,是他習慣吃麵條,不愛米飯,而河粉是唯一用米來做的麵條,「我所有吃麵條的技巧都用得上」;其二是、「蒸這程序,比較能保存食材的原來鮮味,像清蒸魚,米粉蒸了便有糧食的鮮味」,看看味覺鈍感的記者愣愣的表情,他笑話說:「你不覺得河粉鮮嗎?其實河粉用醬油拌一下,就很好吃了。」自詡能吃出食物好處的阿城說。

而且,他的懂吃是儉樸的,吃得好而簡單就行,「不喜歡一桌子的菜,這叫『沒有主題』。」評論叫人莞爾。

「從前只有商人做生意,講排場,才會擺得滿桌子雞呀肉呀魚呀,大吃大喝的都是商人,讀書人一般是看不起的。」

「清朝的公職人員得廉潔,一頓飯不能超『四菜一湯』,只要一個主菜配三個配菜,就完了——這是《大清律例》規定的。」連《大清律例》也能搬來佐證飲食的理論,這叫旁人,如何招架?(關關:難怪人說不敢去中原吃請,敢情吃的都是“古文”啊。不過,小女子特贊同阿城先生的“原味說”。好的廚子,就是讓人能夠吃的食物的原味,青菜是青菜,豆腐是豆腐。呵呵。有點班門弄斧之嫌,不過小女子也是關公的后代吶。)
公開講座:「文化不是味精」

主講:鍾阿城

時間:11月16日(周五)下午5:00至6:30

地點:嶺南大學主樓李應林演講廳MB-G07室

主辦:嶺南大學中文系

查詢:2616 7880

[文/鄭依依 攝/陳淑安]

11/06/2007

饕餮時間:好蟹之徒










K,
另一款連載,圖文連載,今天給看圖,明天給看字。嘿嘿。因為,小女子,玩累了。

9/30/2007

饕餮時間:大閘蟹飛來啦








K,
昨晚,有兄弟從上海飛來,機場電話MAYBOY:喂喂,睡了沒有?沒睡,等會兒,下樓,拿大閘蟹!!
小女子剛沐浴完,聽其人說要下樓,急急道:今兒,不是不舒服?不出去了吧。
Mayboy轉述兄弟語,攬了小女子笑笑問:下不下?下不下?
有——大——閘——蟹!!呵呵,小女子忘了說什么了。

凌晨,十二點十分,一盒十只陽澄湖大閘蟹進門了。
兩人急急打開盒子,就見蒲包里的蟹們,青皮、白肚、黑螯,漂亮死了。

相視一笑,立刻動手。我啊,盡管號稱腥物殺手,卻不敢真動手。Mayboy負責清洗,小女子上灶,姜片、黃酒、旺火、清蒸。
十二點四十,揭開鍋蓋,四只陽紅的蟹們,香香地匍匐著,教人垂涎欲滴。

姐姐上次送的馬丁尼,還在,斟上;MAYBOY割線,小女子奉姜醋,動手,動手。
這清晨從湖里撈的蟹,味道就是不一樣,膏腴肉甜,小女子忙不過來了,其人幫著咬開蟹螯。
“這么高興啊?”
“當然,是大閘蟹麼!”
“喝酒,喝酒。”

兄弟還在城里奔著送蟹,電話去說:謝謝。回說:不謝。再說:是謝謝大閘蟹!!
今兒,晚了,明天啊,寫我的蟹故事。

9/02/2007

四歲食家。肥仔食評。





K,
这个妹妹是食神下凡吶,不如,不要媽咪寫,直接記錄妹妹的現場食評。或許,收視率超過蔡瀾吶。呵呵。
記得去年初,帶肥仔去澳門,想讓他進“陸軍俱樂部”享受正宗的葡國菜。這家餐廳,是會員制,澳門旅游局長,曾在此請過小女子和幾位外國通訊社記者。
好像,每晚七點,有限度對外開放。不過,著裝就得正裝。雙肩背包不得入內。
那日,小肥仔和媽咪周游澳門,自然是旅行裝。於是,被要求用餐廳提供的馬褲,換下有側邊的運動褲。小女子初時以為,肥仔會拒絕換衫。沒想到,人家二話不說就進了洗手間,出來時真的斯文許多吶。
這一餐,是小女子現場教肥仔什么是真正的西餐。盤盤碟碟、杯杯盞盞、刀刀叉叉,分別的用處和禮儀。餐廳,人不多,進餐都極其安靜。Waiter對待肥仔,儼如“小王子”。
正宗的“馬介休”上來了。
用畢,小女子問:如何?
肥仔答:看著就暈,喫完更暈。
小女子,當場暈了:哇,我寫食評,絕對不如肥仔你傳神!!
肥仔,咧嘴,似笑非笑下下,很有風度哦。

四歲食家
文章日期:2007年9月1日
【明報專訊】么女小菲愛吃。
什麼事情,兜來轉去,總歸根到同一個問題去﹕食唔食得?好唔好食?
電視新聞直播月食畫面,小菲登時醒神﹕「咦,乜月亮食得?」左比畫右解說,拿幾個彈球重組月食過程,小菲仍在嘀咕﹕「月亮究竟係乜味?」思緒仍往味覺神經去。
剛過去的鬼節,滿街祭品,她總好奇駐足﹕「香燭究竟是怎樣『食』的?」小菲非常怕死,因為她相信死後只能「食」香。
四歲的她早就嘗盡百味,波子、泥膠、橡筋、紙皮、擦膠碎……一概不放過,有趟姐姐報料說小菲在公園地墊上執到M&M,即以迅雷之速吞掉,潔癖大家姐幾乎要捉她扣喉再送院洗胃才肯罷休。
七百呎蝸居中,除了睡,她留得最久的地方就是廚房。吃完一頓飯,她習慣打開雪櫃,水果、雪糕、喱什麼都好,就是別讓一張嘴閒。麵包餅食吃清光,她會拿一塊芝士,掏兩匙花生醬,津津有味舔吃。
病了吃藥,她都雀躍。唔,抗生素像天拿水,退燒藥有點話梅酸,咳藥小甘中帶甜,最好吃是鼻水藥,跟瑞士糖一樣味……
人家孩子玩吹泡泡是拿圓圈小棍往外吹,小菲的泡泡卻是放進嘴邊往喉頭吞,一樽泡泡水,她幾乎吹一半吃掉一半。
幸好她愛吃潤腸火龍果,吃下什麼古靈精怪,上一趟廁所,就安然無恙。
外子常說,小菲對吃有股熱誠,先天有當食家的潛質。我說,她比人優勝的地方,就是自幼已如神農,不僅嘗盡百草,還試盡百物,味覺領域比常人闊。有回在內地酒店吃個非常爛的自助早餐,小菲對食物的評價就非常獨特﹕「炒麵是泥膠味,提子汁如化痰藥,火腿嘛,是濕了的廚房抹手紙加點鹽……」
嘩,這樣的食評,夠辣了吧!
[屈穎妍 chriswat666@yahoo.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