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23 旺报 【记者吴靖雯/专题报导】
今年威尼斯影展的「地平线」单元由大陆导演贾樟柯担任评委会主席,也是首度有中国电影人出任此职的纪录。他在国际影坛的声誉如日中天,知名影评人闻天祥甚至笑称「其片子都在海外自给自足,不需要在中国回本。」如此一位大陆导演的成功是否暗示著中国纪录片未来将成群浮上国际台面?
其实外界看待贾樟柯未必全然聚焦于其纪录片背景:「他的剧情片一向有纪实风格,虽然他还是关注纪录片,但主要路线应该还是落在剧情片上。」阳光卫视纪录片总监暨CNEX制作总监张钊维认为,贾樟柯的成功只是案例之一,毕竟在大陆有太多的可能性,其它纪录片导演各有不同的路线及发展方向。
从 What 到Why
1999年大陆官方电影政策松动,当时除了贾樟柯崛起,境内纪录片跟国外影展的关系更形密切,每年都会有一两部作品赢得国际大奖;此外拍摄器材与技术应用的普及,让杜海滨、赵亮、王兵等这一批中生代导演开始投入,10年来他们的作品已相当成熟,题材深度与广度兼具。同时也有一些新锐冒出,方向类似近年台湾纪录片走的「私电影」路线。张钊维用一个名词来形容这些人:准知识份子,帮助这个社会探讨社会底层运行的内在逻辑。例如他就转述了拍摄三峡工程纪录片《淹没》的导演李一凡所言:以前中国纪录片大多在叙述眼前发生之事(what),但这几年开始有人试图开始解答「为什么会发生(why)?」
今年是大陆纪录片产业、体制内纪录片开始受重视的一年,显见题材与类型愈来愈丰富、拍摄者更多,并且资金可以说是投入几百万几千万元人民币在投入。随著时间发展,大陆体制内外的纪录片也不再像以往泾渭分明。张钊维就认为,未来两者必定会相互影响,体制内会吸纳部分原本身为独立纪录片的导演,有些导演游走在两边之间,其余则坚持留在体制外,另一方面是题材敏感所以也不会为体制所接受。
天花板 效应
张钊维口中的「体制」不单是狭义的政治领域,还包括了商业、主流媒体等,其中有一点至少是体制外纪录片会胜过体制内的:「大陆这几年也在学Discovery或国家地理频道去说历史故事或风景名胜,但只要意识型态的管控不打开的话,纪录片就永远不会有飞跃式的发展。」张钊维强调除了官方的言论审查,整个中国如何认识自己、建立与世界的关系……也属于意识型态的部分,然而现阶段影像的叙述方式一直停滞在某个层次无法突破,即所谓「天花板效应」:「整个说话方式就是那样,拍久了就把一个东西拍死掉了,这是对纪录片产业发展最大的伤害。」
目前大陆几个有在经营纪录片的电视台或频道,例如中央电视台或凤凰卫视,都使用同一种论述模式,「所有东西都用中国高度来衡量,在这个社会很少人有心力、时间与资源去跳出这个限制。」张钊维点出台湾也有这个毛病,两岸毕竟历史文化共享,长久以来受限于某种华人文化的特质,绝大多数都在「自视」,想要跟西方纪录片能够对话还有一段距离,「大陆没有把自己放在世界高度,台湾则是什么都很本土,这可能是整个华人发展最大的问题。」
思想局限 与压抑
尽管大陆纪录片日益受到国际目光关注,但是重点在于外界如何透过这些片子来认识、理解中国。张钊维观察到,以往类似《大国崛起》这种关于中国的纪录片通常是访问西方专家,但现在制作团队会去访问许多中国人,他们正在学习如何从这个国家本身的局内人角度来看中国,「因为外来人会有太多看不懂的地方,这些导演事实上就提供了局内人的观点。」
吊诡的是,大陆不若以往封闭,在某种程度上却又比80年代更封闭,2008年因为北京奥运之故似乎开放了不少,但之后的环境氛围反而愈严肃,今年更是如此;不只是国家机器管控,整体社会人民也帮著营造出闭锁状态。台湾亦然:「1970年代比现在更压抑、政治强力管制、信息流通不便,但那时迸出的文化能量不会比现在差,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人的心理状态或精神层次上,台湾解严后反而比解严前更封闭。张钊维表示,现在整个中国大陆社会跟外界建立关系的心态不比80年代进步,长远来说这是对纪录片最大的伤害。
…更多
10/23/2011
梁实秋的故居「雅舍」重新亮相
梁实秋故居揭牌 珍贵文物首曝光
2011-10-23 中国时报 【叶芷妘/台北报导】
▲梁实秋(右图,本报资料照片)故居位于云和街,为传统日式建筑,富含文人气息,屋内展有诸多文物,台师大安排定时导览服务民众。(陈振堂摄)
▲梁实秋(右图,本报资料照片)
文学大师梁实秋,在台湾唯一完整保留的故居「雅舍」,日前重新修建,昨日举办揭牌典礼。梁实秋在大陆接受当时教育部长陈立夫签署的教授证书、民国三十八年随国民军政府来台的通行条、台湾警备司令部政治部发函给梁实秋的公函也首度在故居曝光。
梁实秋曾在台湾师范大学任教十六年,当时就居住在师大商圈云和街的日式宿舍,故居后来破旧不堪,一度面临倒塌,经台师大重新翻修后,昨天故居重新亮相。
在故居住了七年、梁实秋的小女儿梁文蔷昨天出席揭牌典礼,看着庭园外的面包树,哽咽地回忆小时候的生活情境。
梁文蔷说,面包树是母亲亲手栽种的,母亲过世后,父亲梁实秋总认为面包树是母亲生命的延续,父亲也常和友人在树下聊天叙旧,阅读文学。
梁文蔷共捐赠十五项梁实秋文物给台师大,其中最珍贵的是台湾警备司令部政治部发函给梁实秋的公函。
台师大图书馆副馆长郭美兰表示,梁实秋来台时,赞助发行《世界文学史》一书,但因为书本作者是大陆人而遭到查禁没收,梁实秋当时便收到警备司令部来函关切,要求他到部说明。
目前梁实秋故居由台师大总务处负责管理,作为学术研究之用,未来不排除开放民众参观,对梁实秋文物感兴趣的民众,也可至师大图书馆特展室参观。
2011-10-23 中国时报 【叶芷妘/台北报导】
▲梁实秋(右图,本报资料照片)故居位于云和街,为传统日式建筑,富含文人气息,屋内展有诸多文物,台师大安排定时导览服务民众。(陈振堂摄)
▲梁实秋(右图,本报资料照片)
文学大师梁实秋,在台湾唯一完整保留的故居「雅舍」,日前重新修建,昨日举办揭牌典礼。梁实秋在大陆接受当时教育部长陈立夫签署的教授证书、民国三十八年随国民军政府来台的通行条、台湾警备司令部政治部发函给梁实秋的公函也首度在故居曝光。
梁实秋曾在台湾师范大学任教十六年,当时就居住在师大商圈云和街的日式宿舍,故居后来破旧不堪,一度面临倒塌,经台师大重新翻修后,昨天故居重新亮相。
在故居住了七年、梁实秋的小女儿梁文蔷昨天出席揭牌典礼,看着庭园外的面包树,哽咽地回忆小时候的生活情境。
梁文蔷说,面包树是母亲亲手栽种的,母亲过世后,父亲梁实秋总认为面包树是母亲生命的延续,父亲也常和友人在树下聊天叙旧,阅读文学。
梁文蔷共捐赠十五项梁实秋文物给台师大,其中最珍贵的是台湾警备司令部政治部发函给梁实秋的公函。
台师大图书馆副馆长郭美兰表示,梁实秋来台时,赞助发行《世界文学史》一书,但因为书本作者是大陆人而遭到查禁没收,梁实秋当时便收到警备司令部来函关切,要求他到部说明。
目前梁实秋故居由台师大总务处负责管理,作为学术研究之用,未来不排除开放民众参观,对梁实秋文物感兴趣的民众,也可至师大图书馆特展室参观。
书摘《错过的时光:哈金诗选》
2011-10-23 旺报 【本报讯】
哈金(Ha Jin)本名金雪飞,1956年出生于中国辽宁省。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服役5年。在校主攻英美文学,1982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英语系,1984年获山东大学英美文学硕士。1985年,赴美留学,并于1992年获布兰戴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博士学位。现任教于美国波士顿大学。
著有三本诗集:《沉默之间》、《面对阴影》和《残骸》。短篇小说集《好兵》获得1997年「美国笔会/海明威奖」。长篇小说《等待》获1999年美国「国家书卷奖」和2000年「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为第1位同时获此两项美国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该书迄今已译成20多国语言出版。《错过的时光:哈金诗选》精选其3部诗集的内容。
错过的时光:哈金 诗选-雪
2011-10-23 旺报 【哈金】
你寄来雪的信息,美丽而清冷。雪片在我指缝间滑落,覆盖星辰和山坡上的脚印。山下,松树静穆地弯著绿枝。山上,我为你长久地站立,守著一线空寂。你寄来雪的情意,要我做你的男人又做你的雪人。
哈金(Ha Jin)本名金雪飞,1956年出生于中国辽宁省。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服役5年。在校主攻英美文学,1982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英语系,1984年获山东大学英美文学硕士。1985年,赴美留学,并于1992年获布兰戴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博士学位。现任教于美国波士顿大学。
著有三本诗集:《沉默之间》、《面对阴影》和《残骸》。短篇小说集《好兵》获得1997年「美国笔会/海明威奖」。长篇小说《等待》获1999年美国「国家书卷奖」和2000年「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为第1位同时获此两项美国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该书迄今已译成20多国语言出版。《错过的时光:哈金诗选》精选其3部诗集的内容。
错过的时光:哈金 诗选-雪
2011-10-23 旺报 【哈金】
你寄来雪的信息,美丽而清冷。雪片在我指缝间滑落,覆盖星辰和山坡上的脚印。山下,松树静穆地弯著绿枝。山上,我为你长久地站立,守著一线空寂。你寄来雪的情意,要我做你的男人又做你的雪人。
说不出地落寞
k,
披星戴月、披荆斩棘、披肝裂胆终于出来了。却发现心爱的文字版面竟然被小文人把持,弄个所谓的“缴费阅读”。网络与精神高度衔接的时代,在光纤世界自缚的文字,真的还有份量么?
文人无行, 读者无奈…………
刚刚捧读完圣经般厚重的《巨流河》,一个人的史诗。被时代拉扯的人生,说不出地落寞。
不知小女子到了88岁,能否有心力书写一部人生漂泊史。或者,时光穿越史?人生的无奈,原来是每个时代都躲避不了的。
披星戴月、披荆斩棘、披肝裂胆终于出来了。却发现心爱的文字版面竟然被小文人把持,弄个所谓的“缴费阅读”。网络与精神高度衔接的时代,在光纤世界自缚的文字,真的还有份量么?
文人无行, 读者无奈…………
刚刚捧读完圣经般厚重的《巨流河》,一个人的史诗。被时代拉扯的人生,说不出地落寞。
不知小女子到了88岁,能否有心力书写一部人生漂泊史。或者,时光穿越史?人生的无奈,原来是每个时代都躲避不了的。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