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5/2008

肥仔開始新生活



肥仔喜歡他的本尊施廣大將軍:他的人緣好極了:)

拜了文筆峰的文昌閣。

去年,和MAYBOY一起在此拜月老與和合大仙,燒了三柱高香;今年,我帶著肥仔再拜和合大仙,期望我們的家溫暖和睦。

又見我喜歡的神仙眷侶鼎。
其上銘刻道教南宗祖師白玉蟾之
《懷仙吟》:
我懷仙兮神仙侶,霞裾搖曳兮居何所。
見鶴長吟猶可覆,蓬萊果在半步許。
空留寶墨落人間,字句成行秋雁序。
正心誠意語猶奇,誰識忘形相爾汝。

燒了高香,登高望遠,心里舒坦。
肥仔和二嫂去登頂,尋白玉蟾祖師的仙跡。清風夕陽下,小女子依著這面雕滿了“蝠”的石墻,墜入夢鄉。二哥拍了,然后問:關兒,夢游去哪兒啦?
K,
肥仔,新的生活就要開始。明天,我們去辦省圖書館的借書證。

清明踏青,去了文筆峰,肥仔拜了本尊施廣大將軍。原來是一位慈眉善目、腹有詩書的鶴發童顏長者。肥仔吁了一口氣:俺,也就是個讀書人。這下踏實了。

其實,這一年多肥仔東沖西撞,一直在找啊找啊找朋友,找自己到底是誰?這,真是為難了正處在“青春期”的“小伙子”。
我對肥仔說:家是最溫暖的地方,去孵化你的理想吧。
那晚,我們談到深夜,我說:孩子,媽相信你是一個小才子。你看,你竟然會隨口說:今天打球的同學姓劉,也像劉備一樣,手長過膝;你會將秦皇漢武和忽必烈、康熙帝的征戰地圖,自然而然去作比較,然后說當下的情勢,不過是歷史的再現;媽走過的十幾個國家,到底說些什么語言,是否真的有通用語言,你會看了地球儀,再上網去搜集。這些,都是多么難得的、天生的研究能力啊。爸媽,不會讓愚蠢的應試教育毀了你的天賦。我們一起探尋適合你的成長方式,尋找最適合你的人生之路吧,別失掉你的“天心”。
都,別急。

昨晚,我倆約定,重讀龍老師的《親愛的安德烈》,然后交流心得,兩代人交往的心得。看看,我們的路怎樣走。

我的志願
文章日期:2008年4月5日
【明報專訊】懶惰的中文科老師一定會叫學生作一篇《我的志願》,因為作文堂出題目也是一回傷腦筋的事。
若我今天是個中文科老師,也會出這樣的題目。
誰沒有志願?
學生寫的志願,不必然是個人真正的願望,或多或少夾雜了父母對他的期望。所以,一定會看到想做醫生、律師、科學家、領航員等等的偉大志願,小朋友都知寫什麼可以贏得老師的好感。
夠膽寫想做明星、有錢人、闊太等的,反而最坦率可愛,真實反映這年代的社會價值。若我是老師,會給他們A,因為從他們的字裏行間,看到真心,其他可能只是父母的傀儡。
我會叫學生好好收起這篇文,待他們四十歲後再拿出來,與自己的人生對照一下。
我小學時寫的那篇《我的志願》早已遺失,但內容仍記得清楚。分數很低,老師的紅字批文說——志向太低!我沒怪她,我這篇文如拿到共產主義國家,必定有更高分數。
我那太低的志願,在我的人生中早已落空。
作那篇不過一百幾十字的文章時,我怎會不知志向低的問題?我不過是怕志大才疏,才保守一點。
男人很多像我一樣,很怕作出未必有能力做到的承諾,這性格普遍反映在對女人的戀愛承諾之上。
在工作上,男人反會被要求有大志——至少夠膽講大一些,有沒有真正的實力是另一回事。
實力比志向大的會被看不起,沒有太多人欣賞量力而為的理想評估。
真正的理想不應是說出來的,是通過實踐來證明,只需向自己交代。
[阿寬 ahhfoon@yahoo.com]
旺角街頭
文章日期:2008年4月5日
【明報專訊】出席了旺角街頭的一場口水論壇,講題好像是什麼「廣播處長招聘﹕找旗手抑或殺手?」之類,我心不在焉地胡扯了一堆,大概是說管他什麼旗手或殺手,正如小平同志說過不必理會是黑貓抑或白貓,只要能把公共廣播帶上健康和開放的軌道的,便是好貓。
總之,我們需要的是好手;唔該馬時亨 幫幫忙,別再一拖再拖,否則,便是侮辱了公共廣播,亦是侮辱了非常專業兼用心的港台 前線員工。
說自己心不在焉,是真的,因為向來不喜人多,坐在人來人往的紅塵街頭,四周聲音嘈吵無比,頭上空氣污煙瘴氣,加上女主持濫用權力胡亂插嘴,令我感受非常非常地差,唯一辦法是掏出袋裏的mp3,用耳塞裏的音樂堵住右耳,只用左耳若有若無地聆聽其他講者發言。
這當然算是對其他講者稍為不敬,但,沒辦法,不這樣做我便必昏倒當場。
在痛苦萬分裏,抬頭看上,赫然看見一幅龐大的廣告牌掛在路邊,一個嬰兒爬行於鬧市,高樓大廈林立,但嬰兒比大廈更高更大,那是一個巨無霸,giant baby,世界在她腳下走向末日。
忍不住笑了。嬰兒的臉容是可愛的,藍眼睛,很有異國情調,然而這幅廣告跟現實世界之間顯然有極大的落差。香港之城基本上是不適合兒童生存的,空氣差,人心薄,住房窄,父母親的工作壓力 大,連帶小孩子都不會生活得高興。尤其小孩子會成長會發展,一旦進入了教育系統,那些考試那些課本那些老師那些競爭都不容易令人感到自在輕鬆,而如果不幸每天被迫閱讀父母親買回來的那些報紙雜誌,久而不察,心地勢必俗壞到連自己都不知道已經俗壞的沒救地步。是這個城市壓倒嬰兒,不是vice versa啊。
這是在陰晴不定的周末下午,我在旺角街頭浪費了兩個小時所能產生的怪異聯想。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龍口粉絲:舞池

舞池
文章日期:2008年4月5日
【明報專訊】二月二十八日的消息:
半島酒店八十周年了!由下月至本年底,半島酒店將舉辦每月一次的周日茶舞,把大堂化作舞池,搭建舞台,讓歌手樂隊演繹懷舊金曲。為了更加「連戲」,員工換上功夫鞋,桌上改用半島酒店的舊瓷器,配合舊式香檳杯和加料炮製的特色茶點。
半島酒店八十週年紀念,在大堂舉行周日茶舞,讓客人大跳社交舞。當歌樂齊鳴,眾人起舞的時候,大堂氣氛猶如時光倒流。歷史上,半島酒店曾不定期舉辦茶舞,這回,酒店在佈置、飲食及員工服裝都盡量營造懷舊氣氛。門僮服飾暗地回復舊日剪裁,褲子闊了、帽子大了,看似鈍鈍的,其實是刻意;在大堂搭建可供樂手及歌手表演的舞台;侍應穿上中式功夫鞋,大玩懷舊打扮。下午茶有十多款小吃,由最高貴的頂級煙三文魚多士到最富地道色彩的蛋撻雞尾包都有,還有不少人死心塌地鍾情專一的至愛半島原味鬆餅。
我說,這好玩啊,去看看。麗麗說,「這有什麼好看,你要聽菲律賓歌手唱《夜上海》嗎?雞皮疙瘩都會起來,我帶你去我的茶舞廳。」
我不客氣地看麗麗——她曾經是個美人,否則不可能在六十年代演過初戀的純情玉女,但是現在五十五歲的她,身材厚重如橋墩,手臂粗得像人家的腿,而且舉手時,兩腋下的肉軟軟地垂下來,還會波動。她的眼睛還算明亮,看你時依稀帶少女的嬌嗔,只是眼下的眼袋浮腫,兩頰透出一層淡淡的青黑,老人斑已經呼之欲出了。然而麗麗最可愛的地方,是她的不在乎。她大辣辣地吃,熱熱鬧鬧地玩,瘋瘋癲癲地鬧,一切放縱自然,她已經不在乎人們認不認為她美或不美。
「你跳舞?」我驚訝地問,「你跳舞?」
「不要這樣好不好?」她兇了我一眼,把最後一點奶油鬆餅用手指拈起來,仰頭吃進去。「我有個瑞典老師,很棒的。才二十三歲,任何拉丁招式都會。」
跟想像的茶舞廳差不多,柔暗的燈光,紅玫瑰色的窗簾,穿著黑西裝露出雪白襯衫領的侍者,舞池裏身影迴旋流轉,與節奏澎湃鼓動的音樂密密交織。
舞池裏的女人,幾乎個個體態婀娜,小短裙貼小蠻腰,一轉身裙襬飛起猶如蓮花開綻。修長的腿裹在薄薄的黑絲襪裏,透出隱隱的肉色。但是當眼睛習慣了黑暗之後,就看見了,這些婀娜的女人也都不年輕,大概都是五十多歲的人了。她們都是跟「老師」在跳,「老師」們,竟然大多是金髮碧眼的年輕男子。他們也有細柔的腰,修長的腿,踩音樂的步子,時靠近,時退後,腰和臀,帶他們的身體走。有時候,那音樂濃郁而纏綿,男人和女人的身體像池塘裏的兩道水紋,一個迴旋,一個蕩漾,每一條縫,都在尋找密合。
麗麗彎腰換上了舞鞋,和約翰滑進了舞池。瑞典來的約翰長得就像鐵達尼號那個奶油小生,只是他的腰,更細。
都是拉丁舞。
拉丁民族是性愛的藝術家吧?他們的音樂,每一個音符都充滿了性的渴望,他們的舞,每一個動作都暗藏性的挑逗。所謂拉丁舞,簡直就是性愛的「舞化」,把意念的曖昧和慾念的呻吟用身體「講」出來,有如貼身褻衣的外穿。

可是舞池裏的女人和她們的老師男人們,只是「盡責」地跳,每一個舞步都正確,每一個轉身都漂亮,可是舞的核心感覺——曖昧和慾念,濃郁和纏綿,一點都沒有。
再點一杯咖啡;我知道為什麼。這些美麗的女人,回家後都要面對一個支持她揮霍自由的丈夫。這些美麗的男人,回家後都要面對自己的生計和生涯規劃。這裏的舞,是女人的上課,男人的上班。在這個舞池裏,如果有慾念,那就是必須用最大的小心來控制的東西。走出舞廳,外面一片華燈初上,夜晚,籠罩了這個繁麗的城市。麗麗還把舞鞋提在手裏,轉身問我,「好不好玩?」
我搖搖頭。人聲嘈雜,我怎麼跟她解釋,這場茶舞讓我感覺到的,竟是「無邊落木蕭蕭下」?
[文、圖/龍應台]

4/03/2008

網絡「熱」新聞時代

網絡「熱」新聞時代
文章日期:2008年4月3日

【明報專訊】美國「卓越新聞項目組織」(Project for Excellence in Journalism)最近公布一份年度新聞趨勢展望報告,提出如今的新聞——包括報紙、網站和電子媒體播報不再是一件簡單的新聞成品,更像是一項需要不斷更新的服務。媒體從業者還必須不間斷地更新資訊,根據讀者的實際需求調整報道內容,引導讀者學會如何自由篩選和運用信息。換言之,媒體的職能,單是會講故事和設置新聞議程已經不足夠。
於是,不斷刷新報道頻率,重兵投入網站做「熱」新聞幾乎已成了傳統媒體的共識。相比傳統媒體的固定出版周期,網站不但可以隨時播報突發新聞,還可以與隨時可能強力介入的「公關」打時間差。廣州各家日報,電子報上傳的時間愈來愈早,從最初的早上六七點提前到凌晨兩點至三四點,誰家的報道在網絡上被網友轉載、評論得愈多,對其媒體品牌的宣傳愈有利;至於網絡上提供視屏新聞報道,目前仍然處於嘗試階段。
當然,身處網絡信息時代,一味地求新求全,讀者也容易產生信息過載的困惑。所幸隨移動電話的普及,信息發布平台的門檻更是看低。個人既可以是新聞內容的消費者,也可以隨時發布新聞資訊,成為積極主動參與新聞進程的分享主義者。譬如最近西藏事件中,不少網友,就通過發送手機短信在微博客飯否(Fanfou.com)發出第一時間的現場播報。
媒體從業者愈來愈像是一個搜索引擎,為讀者提供擬人化的Google索引服務。當然,人腦的計算與信息存儲不能跟服務器類比,因此利用web2.0服務整合各類有效信息就很有必要。
就以我自己為例,每次上網有幾項程序性工作:首先瀏覽新浪、網易等門戶網站的新聞條目,國內沒有「負責報道一切」的主流全國性日報,這些「負責收羅一切」的新聞門戶網站就試圖充當新聞議題的設置者;接登陸Google Reader等RSS閱讀器以及微博客Twitter.com,檢索訂閱目錄裏兩百多個blog用戶所關注的熱門話題,查看個人郵箱每天接收到的四五個專題郵件討論列表,這類特定用戶之間的內部信息交換和討論更真實、直接和隱秘,提供了公開討論難於展開的信息或觀點;接下來,我就可以考慮撰寫blog文章或整理Del.icio.us網絡書籤,與更多網友在網絡上分享我當日的新聞評論候選題。
我相信,更多的新聞信息傳播或公開討論,可能在這樣的公開、協作網絡應用中展開。
[鄧志新 廣州南方都市報評論部編輯]

法國第一夫人的愛格調

很愛很愛?
文章日期:2008年4月3日
【明報專訊】熱戀中的男女,最愛問的問題大抵是:你有多愛我?
現代人都是實惠的,假如答案還是什麼像山那麼高水那麼深,對方可能是古代人,儘管愛情都是叫人癡呆愚蠢的。
愛一個人,其實不用宣之於口。法國總統薩爾科齊跟新婚妻子Carla Brun i最近一次官式訪英,看她的打扮與舉止,已見她對丈夫有多愛了。
二人的高度是傳媒焦點。為遷就矮仔老公,身高達五呎九的總統夫人,全程只穿平底鞋。為了令丈夫看來更高大,下機踏足英國國土時較丈夫先走一步。這樣的安排,不是不用心良苦的。
然後,是謁見英女王時的一身打扮。由頭上那頂小絨帽、身上的套裝、套裝上的小企領、皮手套、手袋和皮鞋,跟已故甘迺迪夫人積琪蓮昔日某次公開場合的打扮何其相似。據說,是法國傳媒要求第一夫人穿得體面,以淡化她近日的裸照醜聞。猶幸Carla也穿得好看,明豔照人。但畢竟曾是名模,對時裝的識見與品味是肯定的,沒必要模仿照跟。或許,就是為讓自己不那樣突出。
很多人好奇,第一夫人選穿Dior,而非愛馬仕或香奈兒等法國國寶級牌子。不是說Dior未夠級數,在巴黎時裝界,Dior是以製高級訂製時裝起家的。Carla決定取Dior,相信跟品牌的設計師有莫大關係。Dior現任設計主帥John Galliano來自英國,這種英法締結的味道,暗合英國人含蓄低調的本性。這樣懂得替丈夫當公關,這位第一夫人果然想得很周到。
我是Carla Bruni的歌迷,從她的歌聲與經歷,很難想像一個這樣愛自由又任性、表面不在乎實則傲在骨子裏的女人,今天竟會有這樣翻天覆地的轉變。答案?應該是很愛很愛吧。當然,也不能否定Carla只視之為普通玩意,戀愛最緊要好玩。
[Clara Chan]

兩位達賴兩首詩

K,
天哪,達賴,都如此感性?

兩位達賴兩首詩
文章日期:2008年4月3日
【明報專訊】西藏亂起,傳媒回顧中藏之間的愛恨歷史,多次刊登一張攝於四十五年前的泛黃舊照。
照裏,毛澤東走在中間,班禪喇嘛站其右,達賴喇嘛站其左,「親漢派」班禪的臉上肌肉是謹拘的,有若兒子陪伴在老爸身邊,不敢有半分越軌造次;反而跟中國屢有衝突的達賴展現了熱烈笑容,眼神亦是充滿期望和渴求,恍似一位做生意的商人,見到大主顧,有機會做到大買賣,情不自禁地擠出幾分過度的肉緊。
而我們可以想像,一旦談不成生意,一翻兩瞪眼,買賣拉倒,過度的肉緊又必立即轉變過度的對抗;這是情緒的反彈,人情之常,甚至聖者難免。
不同的五官表情,正正預告了日後的不同道路。
照片攝於中南海勤政殿。那確是西藏與新中國的蜜月期,儘管各懷鬼胎,卻又相互逢迎,兩位喇嘛聖人往訪北京,一位紅朝新主接見暢談,多少怨恨,幾許血腥,暫且化為杯中酒、碟中餚。達賴當時還曾撰詩歌頌他心中的紅太陽﹕
「啊!毛主席!您的光輝和業績像
創世主大梵天和眾敬王一樣,
只有從無數的善行中才能誕生這樣一位領袖,
他像太陽普照大地。
您的著作像珍珠一樣寶貴,
像海浪一樣洶湧澎湃,
遠及天涯。」
就詩論詩,十四世達賴喇嘛的文筆才情顯然只是特區徵文比賽級的,談不上什麼意境,至少跟六世達賴相比,天壤有別。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有「情憎」之稱,揮筆撰詩,詩意斷腸,藏文譯為漢文,其中一詩是﹕「曾慮多情損梵行,又恐入山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我們彷彿看見一位僧人在月色上低首吟嘆,管他西藏不西藏,理他中國不中國,此時此刻重重壓在心頭的只是那張情人臉容,永生不滅,這才是他的極樂世界。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一個夢。夢一個。

K,
今早,在夢中醒來。
夢境很怪異,有點被魘著了。于是捉了MAYBOY講給他聽。

有朋友送了一條蟲,很可愛的蟲子。我養牠。切了很細、很細的蘋果絲絲,托在手掌上喂牠。
小家伙,吸流吸流地吸著果絲,沒夠似的。我看著好喜歡。
忽然想,哎呀,別給撐壞了,好像元旦女同學送給肥仔的小雞仔。
這么想,啊呀,牠當真就蔫了,懶懶地倒下。看了好心疼,有點后悔了。
正想著,咿呀,小家伙好像小睡了會子,一個翻身醒了。然后,吹氣樣子,好快好快地長。快極了。
看著牠呼呼地長,瞬間高過了頭,有點怕怕:我對你不錯吧?別把我也給吸了啊。
手腳有點冒汗,周圍看不見人,好孤單。
嚇醒了。

——那不就是肥仔麼。
——啊,真的麼?真是長得好快的。也真是不知,怎么和這新大小伙子打交道好呢。
——放心,肥仔不會吸你的。
——原來蟲子是你送的啊。瞧,我給喂的不錯吧。哎,不能光送不問啊。
——問,我當然問。

晚上,講夢給肥仔聽。
——你怎么解這夢?
——不知道。
——不是你么?
——我想也是。不過,自己說了,味道不對。
——嗬嗬,還說味道,已經嚇死我啦。
——:)

4/02/2008

閱讀時光:渡邊淳一《鈍感力》



《鈍感力》
[日] 渡邊淳一
李迎躍 譯
定价:15.00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鈍感力
文章日期:2008年4月2日

【明報專訊】鈍感(insensitivity),是敏感的相反詞。當大部分人認為「敏感」有多方好處的時候,日本作家渡邊淳一卻認為鈍感是一種良好的人生哲學。作者就鈍感所帶來的好處舉出多個例子,比方說一個僱員被上司責罵,通常第一個反應都不是味兒,放工後甚至會為此而耿耿於懷,亦可能會跟同事訴苦。但一個擁有鈍感的人,不會時時刻刻把上司的責罵放大,更不會因負面的心情影響工作,處之泰然的心態對日後的工作反而更加有利。再者,一些人經常會無故被人中傷,作者對此的看法是:妒忌的人,無論在能力上或者是整個人生中,通常都不會比被人中傷的那位好。所以當我們受到中傷的時候,不要費煞思量找出「元兇」,反而要因受妒忌而沾沾自喜,因為你的人生比別人幸福。

鈍感其實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有些人吃了不潔的東西也沒有異樣,有些人天氣轉涼也不需特別添衣。作者分析到女性的鈍感往往高於男性,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女性在經歷過男人無法想像的生育過程之後,竟然會再想生孩子,這除了是一份女性獨有的母愛之外,就是源自一份鈍感。

香港人給人的印象是靈活、反應快。嘗試鈍感,或許會為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小周]
渡邊淳一的另一部史詩般的情書《失樂園》
http://www.shulu.net/wg/sly/sly.htm

戲說了趙子龍



死亡傳說
文章日期:2008年4月2日

【明報專訊】《見龍卸甲》裏有曹嬰角色,老來的趙子龍與她在戰場為敵,卻又產生了似有若無的惺惺憐惜;這段情,是愛恨情,亦是忘年情,是後人為趙雲編造的幻想故事,老帥一生可從沒有過這樣的曖昧浪漫。或許後人都覺得趙子龍一輩子活得過於拘謹,太自制了,太節慾了,所以忍不住給他編造一些誇張的異色故事,例如他的死亡方式,在正史裏是壽終正寢,但在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中,卻有了額外的添加。

趙子龍很長壽,活了七十多歲,戲曲和傳說描述他老來征戰,依然跟年輕時一樣是白衣白褲,手持一把丈八銀槍,日光下,雙眼炯炯有神,皮膚白裏透紅,跟少年人幾無二致。這身「白」,成為趙雲的註冊商標,京劇舞台上演三國戲,只要閃出一個白衣人,嘴巴尚未喊出「常山趙子龍在此」,觀眾即知他是何許人也。

而趙子龍的死亡傳說亦跟「白」扯上了關係。

民間有這樣的想像﹕有一天,趙子龍洗澡完畢,尚未穿好衣衫便踏進睡房,妻子此時正在低頭繡花,見他胸前裸露出一片白皮膚,好奇問道,為什麼你長年南征北討、日曬雨淋,身上膚色仍能如斯白?

趙子龍自豪地回答,老夫不是有「常勝將軍」的稱號嗎?我總能速戰速決把敵人打跑,又從沒被敵人刺傷打敗,皮膚當然好呀。

妻子嗤笑一聲,跟他打情罵俏道,那我今天偏要把你打敗。說畢,把手裏的繡花針作勢刺過去。不知何故,趙子龍沒有閃避,利針直刺刺地插進他的胸口,登時血如泉湧,過沒幾天,死於上。


傳奇是假的,但傳奇亦是好的。「常勝將軍」畢竟不應尋常,生時如此,死亦如是,這才配叫做趙——子——龍。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笑對不可抗逆因素


k,
那日,老友律師J來家聊天,笑曰:何時躺著睡不著,坐著打呼嚕,就差不多老了。
小女子,這一陣,躺著睡著都著,腦瓜貼著點啥就入眠,好像想到夢里找東東哦。MAYBOY只要在家,就負責把我最中意的地方讓靠靠,等哄著了再悄悄起來去玩兒斗地主:)
人說,老——小孩,老——小孩。我問,不老,可不可以小?兩個小伙子同聲:可——以,可——以。哼!!

換代
文章日期:2008年4月2日
【明報專訊】夜讀政論集《不中不英》,作者褚簡寧,文章簡潔,精準有力,內容另文再談。我想先一談他寫的序。他指出香港回歸十年,不同年代的港人,感受自是不同。二十出頭的年輕族,十年人事,已是陳年歷史。一個二十歲的潮人,九七回歸,是半生人以前的遙遠傳說了。

但一個三四十歲的香港人,精壯之年,就在回歸後香港大崩裂的大時代,成家立室,四出奔波,彭定康、董建華、曾蔭權,都在他們的事業與家庭起起伏伏的階段中,站在社會的舞台上指點香江。負資產、SARS、遊行、減薪、失業、燒炭自殺,再經歷所謂的V型反彈。這一代,損手爛腳的切膚之痛深刻而漫長。(關關:任何換代的遺老遺少,都是可憐的,小女子不知為其感傷過幾多回。如,我好欣賞才華的阮大鋮,干嘛落生在明清更替之際?白白給時代大潮給毀了。可是,堅持又能如何?如侯方域。忘了在哪里讀的:所謂人生哲學,不過是療傷的藥。在小女子這里,就直白為應對的法子,自己哄好自己唄。)

對於五六十歲的香港人,他們眼中九七後的十年,是香港傳奇故事的一個新階段。人生舊事依然清楚記得,哪一年股災,哪一年六四,還有九七前股市樓市的瘋狂,都是歷歷在目。

不同年紀的人,對香港的感性與理性,真有頗大的距離。我在課堂教了十年書,談香港故事,到今年二○○八年,突然驚覺,我所絮絮不休的香港,學生可能已是不知底蘊。一九九七年課堂講的,與今天講的,雖有變化,但基調相同,都是傷逝往昔,不順眼前。九七年大話西遊,學生能共鳴,畢竟都是經歷六四的一群香港仔香港女。但今天,眼前的五十個學生,一雙雙眼睛似懂不懂的望你,他們心目中的香港,原來已經不是你經歷過的香港。

青年人要補習舊日香港的四大天王與殖民大事,我們成年老年的一代,也要惡補今天青年的生活世界。由自拍裸照到不讀報紙單做網蟲,這都是換代新潮。世界變了。下一年開課,起碼要加三數個新篇章。[馬傑偉]

鄭依依筆下的“名嘴堅持”

吳志森 低谷只剩回音?
文章日期:2008年4月2日

【明報專訊】編按:曾有「十點前特首」稱號的鄭經翰 正式申請開辦電台,廣播處長招聘流程惹來爭議,公共廣播政策久久未能出籠……香港的電台論政生態似將出現重大變革但又無人說得出變革趨勢。
世紀版就此策劃「烽煙新戰國」專輯,走訪各電台各名嘴, 網上的,咪前的,細聽他們如何看待目前局面又如何預測未來走向。繼商台 的黃永及曾遭商台封殺的黃毓民,今天有吳志森及李慧玲。
在廣播政策迷濛不清的濃霧中,「烽煙新戰國」會否將臨?烽煙節目青壯派主持人吳志森並不看好。
在香港電台 主持《自由風、自由Phone》的森哥,風格溫和而明理,是非上堅執原則,語氣卻不跋扈尖刻:任職傳媒四分一世紀,他從不抱做英雄的心態,「只是一個崗位」,重視的是以中介的角色撒開溝通社會階層的網——但即如是,在政府施政Spin-Oriented、公民社會尚未成形的當下,他仍被視為「激進」——本來他做的是晨早烽煙節目《千禧年代》,與親政府權威周融搭檔,也收辱罵式電話恐嚇,後為給港台減壓而調往黃昏節目。
森哥的網誌自我表白「身心俱疲,未能休息」——在還未有戰友回應時,縱使倦極,崗位仍是要守下去。
2000年正式開咪的吳志森,見證過烽煙節目輝煌歲月:回歸後至03年,政府管治、經濟、醫療衛生等等種種危機共融一鍋,在這社會的最壞年頭,卻是烽煙節目發揮影響力的最好時代,從政治人物的去留、社會動員的效用,烽煙節目都發揮作用。
「特別是SARS一役,前線致電投訴物資不夠,我們直接打到醫管局 補足;疫廈封鎖,影響住客說派麵包沒牛油,我們安撫:非常時期可否降低一點生活要求;也讓公眾宣泄怨憤哀傷;當然有其殺傷力,譬如楊永強不願下台,妻子誕子喪生的苦主說:『至今才知是厚顏無恥!』,最終楊亦要請辭離去。」
當化妝手段遇上認命文化
可惜風潮一過,吳志森即覺烽煙的漸息,原因固然與香港市民避禍而非頑抗的難民性格攸關,經濟好轉便即認命,但更因為曾氏政府的強力政治化妝:「如今政府施政,先轉一轉,反黑為白,為政府解畫,輿論配合,缺失即變得不嚴重」。即如爭取雙普選,中央官員放調2017後「可以考慮」,市民即不再堅持,當烽煙主持人如吳志森即使堅持,反會被質疑:「阿爺都說不會容許了,有什麼法子?還好已有時間表和路線圖,只好接受吧」——市民輕易接受Spin Doctor的包裝,頗讓吳志森目瞪口呆。
吳志森其實仍然說得溫和,他要指摘的乃是大部分傳媒都淪落了,在「獨家消息」的利誘下成了政府的共謀。以剛推出的財政預算為例,究竟政府認為香港稅基是闊是窄?若窄,何以大稅率、連商業利得稅亦減?若闊,又何以要搞銷售稅 ?派稅四百億卻不願加老人生果金,政府背後的公共理財概念矛盾,甚至有官商勾結之嫌,卻少有傳媒剔破。
於此之下,吳志森的據直評論,便成了「激」,成為少數的不順服者而被邊緣化,甚至邀請官員在節目中回應也困難。即使偶再出現會猛烈炮轟如大班者,能否迫使政府改變逆轉低壓的大氣候,吳志森認為亦不必然:「敢言主持只是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需要的是其他傳媒、市民一起呼喊,彼此附和,才會做成壓力 。」
新血難求
相對於英雄式人物,他更期望烽煙節目多點年輕新血。嘉賓主持黃英琦一次轉述年輕人的意見,表示並非對時事議題不感興趣,而是烽煙節目角度「很老餅,並不是我們的觀點」。
「這個言論自由的空間,要共同撐大,首要的當時同業彼此相濟、呼應,否則只如一人對山谷狂呼,只會聽到自己的回音,而聽不到他人的聲音。」此外,烽煙獨特處不正是由於聽眾的直接參與?然而此刻此城不但少卻對政府施政的緊持與批判,市民表達能力亦有不足,也成了烽煙節目脆弱的原因。吳志森家住沙田,偶然接收得到大陸電台。訪問這天,他聽得一位東莞工廠女工致電點唱,說跟男友相見就吵架,相分卻思念,「說得萬分纏綿,表達力猶勝香港大學生。」
吳志森的比較是有根據的:傳媒報道解放軍營開放,訪問兩岸三地的青少年觀眾,說普通話的受訪者,「可以長篇大論地描述解放軍如何巴閉,怎能保衛國土;但香港的青少年,只會說『好勁』、年少的『超勁』,最叻的也只是『好整齊』。」香港人故亦只有在憤怨時才會發泄情緒,而不利於據理討論。
政治強力擠壓傳媒空間,文化基礎本又薄弱,在漸被陰乾的生態裏,香港傳媒還能否發揮作用?「沙士爆發時,廣州傳媒沒有發揮,掩蓋了事件。沒有傳媒才會成為災難。」也許如是,直言悲觀的森哥,即使累,仍繼續負重,緊守傳媒的崗位。
[文、攝/鄭依依]
******
李慧玲 女「名嘴」的本分
文章日期:2008年4月2日

【明報專訊】過去,時事烽煙節目的火藥味、名嘴主持的狠辣評論,彷彿總帶有攻擊性的「雄性的」性別分工,女性節目主持少有同樣的為人所注意。然而,05年夏天,李慧玲從工作了廿年的報業,轉入商台 ,主持《左右大局》,接替封咪的黃毓民。她的詞鋒尖銳、敢下結論、立場鮮明,很快便背上「女名嘴」而揚名廣播界。
可是,對於女性身分是否雄性競技場內的弱勢,李慧玲不以為然;她深念的是自我識見的提升。即使將來大班重出江湖,她亦不怕比併,甚至歡迎在大氣電波開放下競爭與進步。故電台廣播前景是優是劣,她無懼,只要做好本分。
柔,其實亦是女性特質。
坐在商台的咪前三年,李慧玲至今的自我定位,仍然是「新聞工作者」,甚至,倘要選一個終生的職銜,她寧願選擇「記者」,至於對「名嘴」這頂帽子套下來,她表現得相當抗拒。
不忘記者角色
對於過去大班或毓民被聽眾念記的烽煙風格,李慧玲認為「他們是政治人物之一、或社會運動家,有自己的政治抱負與理想,是事件製造者,電台是他們作為政治參與、社會參與的平台」;然而她對新聞事件的參與是限於報道與評論,是將記者的採訪元素,放進烽煙節目中。譬如報紙傳出許仕仁 新聞秘書在沒有政府招標的情下得到政府合約的消息,起始只是簡短的政治八卦,然而在《左右大局》的追蹤下,政府回應的最後理由竟是要保密政府材料。「但所有政府都要保密,這不成為理由!」
她的評論容或有顧此失彼的立場或定見,有強烈的立場,但前提是展示事實,立場乃從建基於事實的,以報紙為喻,恰似結合的是新聞報道與社評。「即使我跟官員或議員接觸、進餐,我的心態是去『料』,以得到他們的看法去分析事情。但我不是他們的顧問,也沒有指點江山的企圖。」
而在烽煙節目這個自由的平台上,她重的是與聽眾交流,聽眾將民間的聲音,帶進大氣電波;尖銳有如罵人的火花,是由於她的進取。
「這樣說也許不會有人相信,日常生活中我可不喜吵架,一有這樣的場面我會轉身離去的。我不善於打擂台式的批評。」李慧玲靦腆笑曰。節目中咄咄進逼的形象,她撫心自問,應是來自事件中對不公義的憤慨,以及性格中「憎」的部分。
急躁的一時情緒以外,李慧玲有另外的心思,使她的烽煙節目沾有獨特的色彩。
在她加入商台不久後,即發生程翔被內地政府關押判刑之事,李慧玲便在《左右大局》中開設聲援程翔的環節「聲音黃絲帶」。每天算程翔被扣留的日子,亦有嘉賓懷念、要求釋放程翔的錄音片段。「事情一天天過去,公眾很容易會習以為常,甚至忘記」,然而基於事件中暴露內地法政制度之不公,李慧玲堅持程翔不應被輕易忽視,因此從電台的聲音特性上構思,開放聲音,設立一電話線路,讓公眾長期可以致電,聚集表達社會對事件的關注。
溫柔能量
這個相當溫柔的節目,初起構思的角度相對單純,只是在社會上冷淡回應上持續關注——即使在程翔1000日的時候,新聞報道其實不多。如今程翔已被釋放,並表達了包括「聲音黃絲帶」等社會關注的感激,讓他心靈得到力量、而實際待遇也不至惡化。但李慧玲這刻回想,過程中有來自政治圈子的壓力 :「有說:『你這是下賭注,你怎知道他有沒做過?』又有人說:『你這是好心做壞事,愈高調內地愈不可能釋放他。』」即使說這種壓力隱性而難分真假,毋須瞻前顧後,但作為主持人與策劃者的李慧玲,為節目對程翔的影響,她心理其實亦不無掙扎。
這種對細微處的留意,其實亦是她另一特色。
甫從進入新聞界,李慧玲便很重視細節,譬如受訪者對記者高傲而不友善的態度,對市民認識新聞全局,未必有用的資料,記者一向不會寫出。然而,李慧玲向來相信見微知著,相信這些細節對預告人未來採取的動作,有一定準確性。她記得剛出道時,上北京採訪草案會,在場所有記者一同「扑咪」——大門之外,李嘉誠 三天都對記者打官腔,但字眼每次不同。李慧玲報道新聞以外,並寫一篇特稿突出三天言辭的差異,分析與預計過程中的變化,猜測其中草案從未定至定案的過程。結果,她的估計證實與後來發展相符。
這份細膩,是否也與她的女性身分有關?
[文/鄭依依]

An invitation.《财经》雜誌獎學金。林毅夫和胡舒立。

K,
又一個教人期待的約會!
已經有十年了,《財經》;《財經》雜志獎學金也十期了。記得,0一年,我寄了申請,然后電舒立:知道已經超齡,如果這次不讓來,就得以后去給講課啦。大言不慚吧:)
未名湖畔的廝磨,過去了八年,老友相見,會不會分外眼紅呢?
林老師,要去華盛頓世界銀行履新了,當然要去相送,至少小弗朗斯得聽“最后一課”。
徐泓老師,我總記得在面臨新華社和中新社間選擇的時刻,對我說:當下,在中國,想做新聞,還是中新社。這句話,給小女子壯膽,走了十八年。夠傻吧?!好在,老師沒離開。
錢鋼老師,你會想到我們會在北京再見么?一個從海島飛去的小女子。不知道,錢老師的“北京游”,又會是怎樣的。
UNCLE HU那晚,錢講了他的“香港游”,從海到山,從本島到離島,蠻有味道的。
史美倫,那個理想在中國證監培育歷程中受挫的“鐵娘子”,也一定想不到在維港邊訪問她的女子,原來也在這個圈子里吧。
清早,收到邀請,對MAYBOY說:世界,真的不大。

歲月啊,你只要靜靜地看著她過,總會有一片樹葉,飄到你身上。
她,屬于你。
我,等。


十年历程 百人聚首
“《财经》杂志奖学金百人会”
邀请函
亲爱的《财经》杂志奖学金项目学员们,大家好!

在《财经》杂志十周年到来之际,《财经》杂志出资、并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财经》杂志奖学金”项目,也走过了十年的历程。目前,已有百位中国优秀新闻从业者从该项目毕业,你们学以致用,在媒体的前沿岗位,为迅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作为学员个人,你们也日渐成为中国财经报道领域的中坚。在此,项目的创办者和组织人——《财经》杂志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向你们表示衷心地祝贺,并对你们卓有成效的工作表示感谢。

为了纪念这十年来师生们共同的努力,为了畅谈这十年的成果,并共同研讨中国媒体发展的新趋势,兹定于2008年5月11日至12日举办“《财经》杂志奖学金百人会”活动,届时,本项目十年学员、百名活跃在当今中国财经报道领域的优秀传媒人,及各主要媒体的高层领导们将欢聚一堂。

自《财经》杂志奖学金这个项目诞生之日起,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林毅夫教授就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亲自担任评委,亲自授课。五月底,他将赴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临行前他将为学员们再上一次课。

此次“《财经》杂志奖学金百人会”活动当中,请学员以每届为单位,各派一名代表,向老师和同学或畅谈在校学习感受,或汇报学成后工作业绩。请大家提前有所准备,以展示当届学员的风采。

此外,在《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女士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徐泓女士的策划与推动下,《财经》杂志奖学金项目还将推出“特别奖”:在百位学员中,选出三位优秀学员,承“史美伦奖学金”于今年12月1日至7日,赴美国华盛顿对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进行为期一周的考察研修。史美伦女士将亲临现场,宣布三位获奖者,并做精彩主题演讲(另附申请说明)。

此次活动往返交通由学员自理。在京的食宿及活动费用由《财经》杂志奖学金项目提供。

务请于4月20日之前回执报名。期待着与大家的相聚!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财经》杂志奖学金项目办公室

2008年3月19日

附:“《财经》杂志奖学金百人会”活动日程:

[时间] 2008年5月11日 - 12日(周日及周一两天)

[地点] 北京卧佛山庄

[日程]

5月11日:第一天

12:00之前 参会嘉宾签到,入住

12:00 - 14:00 午餐

15:00 - 17:30 十年感怀(以每届为单位,或感言学习体会或汇报学成业绩)

发言人: 《财经》杂志主编 胡舒立女士

北大国际MBA中方院长 胡大源教授

往届学员及其领导:

18:00 - 19:00 晚宴

19:30 - 21:30 专题研讨:中国调查新闻的进步

主持人: 《财经》杂志执行主编 王烁先生

嘉宾: 《财经》杂志高级编辑 王晓冰女士

《财经》杂志高级编辑 凌华薇女士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 徐泓女士

  奖学金班學员 (待定)

5月12日:第二天

09:00 - 10:30 主旨演讲

发言人: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林毅夫教授

10:30 - 10:40 合影/茶歇

10:40 - 11:30 主旨演讲

发言人: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总裁 朱云来先生

11:30 - 12:30 主旨演讲/公布三名“史美伦奖学金”获得者名单

发言人: 原中国证监会副主席 史美伦女士

12:30 - 14:00 午餐

14:00 - 16:00 专题研讨:中国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主持人: 《财经》杂志副总编辑 杨大明先生

《中国青年报》报社总编辑 陈小川先生

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

中国传媒研究计划主任 钱钢先生

16:00 活动结束,返回。

卧佛山庄行车路线图、学员参会回执及特别奖申请详见附件。

《财经》奖学金项目办公室

2008年4月1日
詭異的驗證碼:invdf

4/01/2008

建議建立瓊台自由貿易區

K,
這是總社播發的通稿啊,不是愚人節國際玩笑:))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建議建立瓊台自由貿易區
中新社海口四月一日電(記者 關向東)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今日向中央有關部委及海南省政府提交一份《關於建立瓊台自由貿易區的建議》。
建議指出,自國家批准在海南建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二十來,瓊台農業合作取得了重大進展。站在歷史新起點,著眼於兩岸關係發展的大局,著眼于海南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需求,建立瓊台自由貿易區,不僅有利於加快海南的發展,也能充分發揮海南在兩岸和平統一大業中的特殊作用。
建議認為,近年臺灣政黨領導人如連戰、吳伯雄,以及臺灣農業界的許多人士在海南訪問考察時,都表達了瓊台之間建立更緊密的農業合作關係的願望。臺灣地區新當選的領導人馬英九、蕭萬長陣營也提出了建立兩岸共同市場的政見主張。建立瓊台自由貿易區面臨難得的機遇。
建議稱,瓊台兩島面積差不多,在經濟合作方面具有很強的互補性。海南有豐富的旅遊資源、農業資源、海洋生物資源、礦產資源、石油天然氣資源等;臺灣具有雄厚的資金、先進的技術、科學的管理,但發展面臨著土地少、成本高、缺乏競爭力等困難。通過建立自由貿易區,把兩島的優勢結合起來,對兩島來說是實現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的大好事,台資可以在海南的開發中獲得較高的回報。
據悉,海南建省辦特區以來,臺灣一直是海南重要的對外經濟貿易夥伴。截至目前,臺灣在海南投資註冊企業累計達一千五百八十多家,實際投資二十三億多美元。其中,台商在海南開設的農業企業累計達四百餘家,實際投資四億多美元,承租土地約二十萬畝。建議認為,應積極創造條件,鼓勵和支持臺灣服務業進入海南市場,積極推進在旅遊、金融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完)海南分社關向東采簽發

今年第一盤草莓


K,
昨晚重看《德伯家的苔絲》,想起了草莓。
午后,走去大院門外的水果攤,就見了鮮紅鮮紅的一盤。
天晴,風輕,有報讀,有草莓吃,有笑話講,挺好的一個午后。

笑話一:
周末。這一段累壞了,有點失調。MAYBOY去律所簽名“聽講座”,回來難得去了市場。哈哈,鮮蝦,文昌雞,蓮藕,水芹。
小女子圍了圍裙:哎,比北島期望的還好,是吧。咱跟著,不光洗衣煮飯,還疊被鋪床,生了咁大個仔,還養活了自己個兒:)
MAYBOY:(一邊玩網上斗地主,一邊摩擦摩擦小女子)嗯,真不錯!!

開飯了。
——蝦挺新鮮。不過人工養殖的蝦,味不足哦。波羅的海的小冰蝦,小拇指大,個個有籽,鮮得很---!
——爸,你的PC套件和我的手機匹配么?
——昨晚,我研究出了怎樣做手機電子書。
——唉唉,聽不懂你們在說什么了。
——《明朝那些事兒》,下載到第幾了?
——×……%&
小女子,賴在沙發里,看著兩個小伙子樂。
——放心啊,老了給你買好吃的。
——還得帶我出去玩兒!
——是難再遇到你這樣兒的啦,玩兒,一直玩兒!
——我會,以玩兒養玩兒的
——倒也真是啊。
……
……
******
笑話二:
今早,開車,接溫州支社同事電話,被警察叔叔招手啦。
——你開車打電話啦。
——我錯了。
——你沒系安全帶。
——我錯了。
——駕駛執照呢?
——(急急翻包)哎呀,放在另一個包里了。我錯了。(回來后根本忘了放回袋袋)
——行車證呢?
——(急急翻抽屜)哎呀,也忘在家里了。我錯了。(后來,MAYBOY告訴我,就在駕駛座椅下啊。)
——(給看記者證)我是記者,能通融么?
——記者證不行啊。得扣車。
——(笑)我錯了。真的是老駕駛了。
——(也笑了)身份證總帶了吧?
——這個,帶了帶了。
——是為了你好啊。什么證也不帶,怎么敢開車上路呢?嚴格的話,至少得扣車。
——是是是,我錯了。
——(開罰單)少罰點,五十吧。
——謝謝,謝謝,下次,我改。
開車去單位路上,忽然想,哎呀,干嘛求情呢,應該請他罰我“進去”,照理無證照駕駛要十五天呢。可以好好休息下下。帶點書,帶點好吃的,回來還可以寫一篇《我在里面的十五天》。后悔來不及了。
同事老大說:想得美,那我得趕緊去撈你,想偷懶啊,不成。
嗚,以下的兩個周末,已經全被“號”了,直到博鰲論壇年會結束,想著就累。
但愿,再見普京,他不老,才值。

钱定平:文化是一种信仰

文化是一种信仰
2008-03-28 作者:钱定平

——从“无信仰时代”的文化镜象谈起

■钱定平

●今天文化市场之所以出现种种浮华浅薄、没有正形的产品,研究它的根本原因,就是从事者没有把文化当作一种信仰。原本优秀的文化人如果不把文化当作信仰来敬奉,在当前这个万物佻挞、众生躁动的社会环境里,也会不小心堕入陷阱。这也难怪,文化在这个无信仰时代上面照镜子,怎不会照成光怪陆离的“镜象”?

●要说有一种人人可亲而处处可携的载体,明白畅达地沉淀着历朝历代的文化渊薮,没有什么比得上旧书


钱定平:曾在国外任计算机科学与语言学教授。著有《海上画梦录》《美一个混血女郎》《科学如此多娇》《Logo的文化史》等。
文化是一种信仰!

可以说,今天文化市场之所以出现种种浮华浅薄、没有正形的产品,研究它的根本原因,就是从事者没有把文化当作一种信仰。原本优秀的文化人如果不把文化当作信仰来敬奉,在当前这个万物佻挞、众生躁动的社会环境里,也会不小心堕入陷阱。这也难怪,文化在这个无信仰时代上面照镜子,怎不会照成光怪陆离的“镜象”?我想从演义弘一法师的电影《一轮明月》讲起。

我认为,影片没有达到赵朴初居士为李叔同百年诞辰所描绘的境界:“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也许这部片子是想给观众展示“无数奇珍”,用的却是浮雕手法:什么都雕了一笔,什么也没有凸显出来,结果就只能给人浮光掠影的感觉。可以对比着看看罗丹如何雕刻巴尔扎克。大师并没有把作家生命中每一笔光彩都显摆出来,而是抓住了他最亮的光点,他的脸庞、乱发和长袍,聚焦他那凝聚着思想、痛苦、智慧和梦想的“神”,并且惟妙惟肖斫刻雕镂出来了。

其实,弘一法师也自有其“神”,绝非常人可比,就藏在他弟子丰子恺先生的一段话里头:

李先生的确做一样像一样: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风流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李先生何以能够做一样像一样呢?就是因为他做一切事都“认真地,严肃地,献身地”做的原故。

我觉得,这种神气正是拍摄影片的“纲”。纲举目张,片子才能拍好,“一轮明月”也才会“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法师做一切事都“认真地,严肃地,献身地”去做,说明他对那“一切事”具有一种宗教徒似的虔诚信仰。当然,他所做的“一切事”实际上都和文化有关,包括他那轻裘缓带、公子哥儿的时期。所以,法师是把文化当作信仰来认真从事,并且一生都浸润着,贯穿着,坚持着。这样一来,他以后告别红尘、皈依佛门就不难理解了。这不是别的,正是这种持久信仰的延长、转型和深化。而《一轮明月》之所以拍得不理想,我想,原因就是从事者对待文化还没有达到像弘一法师那样的境界,即把她当作一种信仰吧。

车迷信仰车,网迷信仰网,老百姓信仰电视上目迷五色的广告,一种新技术产品刚一问世,热衷者趋之若狂。现今社会对技术的信仰普遍存在。对于技术的信仰说到底就是对于文化的信仰。实际上,技术并不是某种自在的必然,它受文化的制约。例如,我在欧洲的时候发现,人们对于目迷五色的“新产品”不如中国人这么热衷,就是文化差异反映在技术冷热上的一个例子。而且,在“后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看来,技术还有着去掉屏蔽或消除障碍的作用。也就是说,技术也有使人认识客观世界的重大意义。这就更加属于文化范畴了。

像弘一法师那样,把文化作为一种信仰看待的人古今中外不少。法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郎士有一本很不出名的自传体小说《河畔忆语》(PierreNozière),里面写到一个小孩子怎么在塞纳河边逛旧书店的情景,叫我喜得知音。作家写到一位爱书如命的旧书商人,还有河畔鳞次栉比的旧书铺子,并且强调说:这才是巴黎真正的皇冠!

正因为一流作家这么含情脉脉地写恬静如水的旧书文化,所以,法国才是文化大国。

要说有一种人人可亲而处处可携的载体,明白畅达地沉淀着历朝历代的文化渊薮,没有什么比得上旧书。对于人类的智慧宝藏,书籍就是一把把钥匙;对于逝去的伟大头脑,旧书乃是一座座丰碑。旧书常常是一位多产的母亲,她身后会留下许多儿女;您怀抱一本旧书,就像拥抱一个大家庭。在这点上新书比不上旧书;新书顶多只有兄弟姐妹,而旧书却给您一派家族的田园风光。如果您读书认真,在那众多追随而来的书本里头,您就能分辨得出谁真的具有嫡亲的贵族血统,谁不过是时髦的庸器俗货。如果说书籍是文明的航空母舰,那么,一册旧书的许多架思想之翼已经飞翔出去了,正在各地巡弋和撒播。当然,这一切的一切,只有把文化作为信仰来供奉的人才能欣赏。所以,以文化自傲的法国人这才对旧书商尊称做bouquiniste。而且,法国的旧书商往往是饱学之士。有一次,我在塞纳河畔淘旧书,听到一名法国学者在询问某个久远的力学问题。那位旧书商随手抽出一本旧书,咕咕哝哝对学者讲了些话。学者欣喜若狂,拉着我这个素昧平生的人说:“这位旧书商竟指得出是在第三百九十三页!”一名普通的旧书商竟如此敬业乐群,这样学养有素,这才是社会发育健全、文化走上正规的一道风景线。

法郎士的笔调是那么博学、深沉、抒情而优美,可他却不用来描写巴黎的玉墙铁塔或河畔美景,而特别钟情于文化典籍和历朝金粉:“我非常鲜明地觉悟到巴黎的使命,就是以此来教化全球!”

请听听,教化全球!何等傲岸,如此自豪!能够“教化全球”的只能是文化,征服别人同时征服自己。法郎士卓有远识,才写了上面那段不合时宜的话来,反衬出他对于文化抱有坚定无比的信仰。当然,这仅仅是将文化当作信仰的无数例子中的一支。

文化(Culture)就是自己的培养基(Culture),这就决定了文化不会信仰她本身之外的任何东西,例如金钱或权势,更不受“色-戒”的豢养。那么,如果追根穷源的话,到底文化又是什么呢?我深深觉得,文化就是我们人之为人的一切,不过我们常常把这一点忘怀了。再换一种说法,文化就是目的在于降福于尘世的某种宗教之胚胎,不过,这胚胎里不带对于“魂灵不朽的许诺”。试问,终其一生浸润着和贯穿着而魂牵梦萦的,不是信仰,又是什么呢?

閱讀時光。《直上三樓》。


悠悠天地两书人——记黄裳、姜德明 2008-03-28 作者:

《直上三楼》(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徐城北是《大公报》著名记者子冈和徐盈的独子,从小生活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

近几年来,作者潜心回忆往昔之事,将自己对父母和亲身受教过的政府首长、文艺界著名学者和名伶的回忆写成本书。本文摘编自该书。

天地悠悠,书人何处?书人几多?倘仅有二,岂不天地太大、书人太少了么?我这里讲的,并非一般的“读书人”或“写书人”,而是指爱书成癖,并且倾尽一生精力收藏、钻研之人。这样,天地越大和书人越少,反倒相映得越发成趣了。

敲开黄裳家的门

不知您注意过上海黄裳先生的文章没有?他最得意也最拿手的,就是类如发表在《读书》杂志“书林一叶”的专栏文章。他可以从追寻某种善本书籍的由来始末,或考证,或抒怀,或评论,或比较,他的高见让你拍案叫绝。他年龄大约长我二十五岁以上,但他的学问恐怕要长我半个世纪。我深切感到,自己和黄裳先生的差距太大,并且大到无可挽救的地步。但是,我终于找到了两条可以和他对话的途径。一是他谈南明人物(如钱谦益、柳如是等)的文章,这些史料我研究过,并有写成京剧剧本的打算。二是他很能谈戏,建国初期他曾约请梅兰芳写《舞台生活四十年》,还曾追随过盖叫天一个时期;显然,这和我的所作所为很有类似之处。

后来,我受《团结报》之约,为他们主编了几期副刊。我采取的是旧时文人编副刊的办法——每期都由自己设计一个总体规划,然后分别约稿(同时限定字数),等稿子来了,就划一个版面示意图,把稿子交给报社的责编——我的工作也就到此为止。这是当年沈从文、萧乾相继主编《大公报》副刊的一贯做法。我作为晚辈,很想一试。于是,我写信给黄裳,请他撰稿。他很快回了信,并如期写来了稿件。从此,我就获得了和他书信往还的机会。

他的字写得漂亮,连稿纸都是自备的——上有“我的稿纸”四字,据说是在香港印制的。见字思人,见稿纸同样思人。我盼望能见到他,能亲耳聆听他的高见,亲眼目睹他的风采。

后来去上海出差,我终于在约定的时间敲开他家的大门。那是一栋很古老的洋房,螺旋形的楼梯旋转上去,让我迷失了东西南北。他的房子很高,仿佛只是很大的一间,有双人床,有吃饭的桌子、椅子,临窗有一个小巧的书桌,有一般随处可见的家具,并且家具之间有一般家庭很难得见到的“空当儿”。然而很遗憾,我没有看见书架,只在大衣柜的顶端看到一捆一捆的线装书。我琢磨着,书摆得那么高,怎么往下拿?马上,我又想起了聂绀弩和金克木,家里都不怎么见书,但文章里的“书意”特强。原来,书都在他们的肚子里。想来,黄裳亦如是。

和黄谈话真难。我不发话,他就沉默。这一点,又让我想起北京作家冯亦代。我每每于此际感到了尴尬。而对长辈文人,总不能像和京剧伶人相处时那样吧——见面就熟,熟了就要高声儿,高声儿了就想唱,一唱就得站起来比画,一比画就嫌我们家地方小……文人和伶人,实在是不一样啊。

陪黄裳、姜德明在天津访书

从上海回到北京,没半个月就又去天津,“由头”是我的一篇散文在全国评比中获奖,到天津领奖。车到天津,一出火车站,忽然看见攒动人头之上,有一块纸牌子——上书“姜德明、徐城北”六个大字。忽然发现姜德明先生就在身边。姜在《人民日报》编了三十多年副刊。一问,原来他作为特邀专家,也赶来祝贺这一盛会。接站的同志把姜和我让进汽车,在车中告诉姜——此次也邀请了黄裳。知道您俩“好”,所以安排住在一屋……我听了由衷地高兴,知道他俩都是积攒、研究书的专家,共同语言必然很多。这一次,我一定要把握好机会,把他俩给“盯”紧了……午饭后,他俩决定去“逛”唐山道的“古玩旧物市场”,我立刻报名随行。姜是天津人,黄早年读中学在南开,可两人多年没来,认路的本事都赶不上我。姜说,北京的一些古董商常来此“趸货”,然后拿回北京高价卖给“老外”。后来“老外”得知,不甘受此盘剥,便直接来此进货。没想到这一来,便把这里的“行市”给抬高了……黄只是听,听得高兴时也只是笑。

事后我问姜,为什么总见不到黄侃侃而谈的场面。姜答,他不是你们梨园行的人,哪能整天眉飞色舞的?再说,他年纪毕竟是大了些……

后来,他俩抓空去参观古文化街中的旧书铺,我又报名随行。两人都嗜书如命,但又同中有异。黄钻研的是线装书,姜研究的是民国以来的铅印书。天津方面还派了一名“线人”作为向导。

车开到古文化街外边停下,我们四人一路行来,走进一个很旧很旧的楼里,一连进了几个办公室。主人找他的“熟人儿”,问谁谁摇头,被问的人无精打采、爱搭不理的。最后被逼得没有办法,主人只好当众“亮”出黄、姜大名,这才引起一时兴奋,于是有人带路去开库房大门。门一开,一股霉味儿扑面而来。开锁者先报告线装书的一般情况,说了半天,黄裳无动于衷,一再摇头。开锁者见“没戏”,便领姜向另一间屋子走去。同样是灰尘蛛网,不可触摸。开锁者夸了几种又拿出几种,姜翻阅着忽然眼睛亮了,指着其中两本问多少钱。开锁者狡猾地挤挤眼睛:“我们这行如今是惨透了,外边是另一个世界,里边的人想到外边去,领导不批准。可里边有什么?不就是这几本破书?谁认识它?谁懂得它?眼下,只有您二位了。俗话说——货卖行家,我们要是多跟您要钱,就太没一点职业道德了。这么着,这两本,您给三十五就行了。”姜惶惑了,但暗暗咬了咬牙,还是掏出钱来付了款。

在回去的道儿上,他一直没言语。我猜,他脑子里或许正在盘旋着“卫嘴子”这个名词,而偏偏又发生在他的故乡……我有点遗憾,心想这次又没能给他们二位显露个人最光彩性格的机遇。

京城访姜德明

之后,香港萧铜先生来京治病,顺便想走访文化界的一些朋友。他说想见一见姜,参观一下敌伪时期的藏书,并一再声明,他只是想看看、谈谈,绝对没有借的意思。我听了很高兴,因为在此之前,我虽多次去过姜的办公室,但聊天也仅限于京剧而已。

当我引见二人握手之后,萧铜如数家珍般报出一系列书名,姜则不断声地回答:“我有,我有,我有——”萧铜也一迭声地高呼:“了不起!了不起!”姜随即打开书柜,指着那一摞摞的纸色发黄的书籍和杂志,介绍着它们的名称和年代。萧铜沉醉了,疯狂了,他回述着自己昔日拥有它们又失去它们的惨痛经历。

姜也说,自己本来收藏会更多,但两度自我毁掉许多。第一次在1957年初春,报社一位领导不点名地批评了他:“有的从事文化工作的同志,年纪只有二十几岁,偏偏对三十年代甚至更早的书本杂志,那么爱惜、那么留恋,这是一种什么感情?”姜觉得不无道理,为了“清洗”自己的癖好,便主动清理掉不少,拉了几平板车,运到废品站给卖了。第二次是“文革”爆发前夕,报社的气氛空前紧张,“摧枯拉朽”之火即将燃烧,姜于是又自己烧了不少……姜谈到自己的收藏的起因——五十年代报社在王府井,中午吃了饭没事儿,就往东安市场的旧书摊上遛弯儿。那儿总有一个柜台摆满刚刚收进来的旧书,价钱也不贵,许多渴望已久的书,往往不费吹灰之力便唾手可得。“淘书是一种乐趣,得自己投时间、投精力去找,最后找到了,也就会认真阅读。读后如果觉得不一定非要自己收藏,便又可以拿回书店,交给老板,去换其他自己需要的书。这样周而复始,只要自己投入一定的资金,这个淘书又换书的圈子就运转起来,自己就会不断有新收获。淘书、换书是一个世界,包括所有的书人,甚至也包括书店的老板……”
我听了不禁有所联想:今天也有不少书人,他们也注意收藏,但大多是要,是设法白拿。来得容易便也去得容易。是否认真看了呢?恐怕未必。他们也讨论,也研究,但议论的中心是书的“行情”——看哪些是“门面书”,看哪些是“赚钱书”。前者对上有“交代”,也供自己收藏;后者是专门供应少文化或没文化的读者的,只要上面抓不住把柄,只要能大把大把进钱,就算完成任务。显然,这是以生意人的眼光在打量图书世界。这和姜德明当年进入图书世界的起因是不一样的。姜当年在天津上中学,下午常常逃学逛天祥市场,那里二楼是个外人很少涉足的“死角”。但是,他从这里读到了鲁迅和新文学运动的全体作家,这无意中为他后来的一生定下了基调……
书人,和书应当同生死、共命运。一起萌生,一起成长,一起坎坷,一起经磨历劫,最后又一起分享创造后的光荣。书事的全部,大约也就在其中。

我为自己能够悟到此处而骄傲。但我也有遗憾,对于另一位书人黄裳,我怕是没有机会寻访了。不仅是地理上的遥远,更因为年龄上的差距,还有,是整个社会传媒实体变化太大——书,不再具有昔日的重要和惟一性。现代人传递思想、感情的方式很多,甚至连积淀、升华它的办法也多了起来。所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往真正意义上的“书”,不会再那么多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书人和书事自然也就会濒临灭顶。对此,我实在不知该说什么,是悲哀呢?是欢迎呢?还是听之任之?

郭在精:俄羅斯買書記

閱讀時光。《消失在光陰之外》

小葉子美國來信

K,
今天,收到小葉子美國來的電郵,哎呀,有快二十年沒有聯系了。大概,小女子剛把電郵放上博兒,葉子就發現了。
小葉子叫葉紅,小女子和MAYBOY南京大學中文系的同班同學。葉子來自新疆,是個能歌善舞的MM,大學時故事多多。畢業后,被物理系一博士,拐去美國“洗衣煮飯生孩子”啦:)
寄來一組家庭照片,先生和她一般豐美,哎呀,小女兒儼然當年葉子的俏麗模樣兒:)新的故事又要開始了。
人生,真是奇妙,是吧。

D AND G:
你们好!
好久没有和你们联系了.我知道你们的网址是因为刘擎东去世的原故.今年夏天我会带孩子们回国两星期.如果有时间,我会去看一看王珠珠和他们的孩子.当然还有南京的老同学.

D,你为怀念擎东而设立的网站,把我们同学联系了起来.在这里,我代表我自己谢谢你.

我来美以来一直在为生活忙碌,最近才开始有一些自己的时间.我刚刚开了一个BLOG.主要是谈一谈我自己的生活感受.非常希望你们在繁忙的时间里光顾一下,给我以鼓励.毕竟,我离开我们的专业时间太长了.

顺便寄几张我们全家二月份去夏威夷的照片给你们看一看.

祝一切平安,喜乐和健康伴随你们和孩子.

叶红 ( 我的BLOG
名称就叫:绿叶红花美)
http://blog.sina.com.cn/lvyehonghuamei

3/31/2008

關于藝術政策的洲際通訊。Catherine。


這就是Catherine.

挪威首都OSLO的市政廳。在丹麥和挪威,小女子發現四處都有時鐘,設計很簡潔的那一種。

每年的12月10日,諾貝爾和平獎的獲獎者,都會走進組浮雕下的大門,向世界展示人類對和平的渴望。

每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就在這個大廳里頒發。獲獎者,將站在迎面那副壁畫下,發表獲獎感言。


Catherine 的家公,是這個大廳壁畫的創作者之一。聯合國總部的人權組織辦公樓設計,他也有份參與其中。

OSLO市政廳的大門。這個浮雕是什么意思呢?


通往市政廳的長廊上,是挪威傳說和歷史、文化浮雕。站在這里,和這個寒冷的島國有了溫暖的溝通。心靈的快樂在升起。

這是一個初春的午后,寒帶光與影竟然如此細膩。那天,有小雨。
Hei Kuang Kuang,

I have found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e honorable house for artists, but very few in English, it takes time to translate into english or chinese, tell me exactly what information you need so I don't spend too much time on doing translation.

go to wikipedia you can find a bit about that house: Grotten, actually on top of one of the tower of City Hall also a stuio free for artist to work up there. It is a fantastic arranement from the government, but not for every artist.

I have to run now, have a nice day.

Catherine
--------------------------------------------------------------------------------
Sjekk ut noen av de nye elektroniske tjenestene på Windows Live Ideas—så nye at de ikke engang har blitt offisielt utgitt ennå. Prøv det!(關關:這就是你我不相識的挪威語吧:))*****
Dear Catherine,
you are so kind!
這篇文章,我得專寫一個段落,講述遙遠的Catherine,幫助我向華人介紹挪威文化的故事了:)
我想具體了解挪威政府如何鋪墊文化藝術成長的土壤。學校里的藝術教育是必修的么?怎樣政策鼓勵孩子們養成藝術欣賞的習慣?除了著名的藝術家外,是不是不同種類、族群的藝術都同樣被尊重?有相關的制度保障藝術的平等發展么?
特別想知道,藝術家申請入住國家提供的住宅,要有怎樣的程序?什么樣的機制決定誰可以入住?八十平方公頃這樣大面積的土地,撥給一個藝術家展示作品,是由國王決定,還是有藝術委員會之類的機構來定?藝術在挪威人的生活中,占據怎樣的位置?比如, Catherine,你和你的先生,一年進劇院和參觀畫展的次數是多少呢?
憑著記者的直覺,藝術當是挪威從國王到平民生活的一部分。如同你帶著我們參觀的市政廳,那個頒發諾貝爾和平獎的美麗大廳,還有室外的浮雕長廊,把與這個國家傳說、歷史、文化相關的人物,藝術地展示在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市政廳,藝術竟然離生活那么近。
更難得的是,我們有緣遇到你,一個與整個大廳壁畫和聯合國人權組織機構辦公地設計者,有著如此密切關係的華人女子。我想,你一定理解來自中華文化背景的我,為何被挪威文化所感動,這不僅僅是東西方差異那么簡單。
Catherine,我一直在想念那一萬四千株玫瑰,有一天夢見她們盛開了,我又回到了雕塑之間。你能理解么,在那些冰冷的石頭和青銅之間,我竟然覺得比在人群中還要溫暖,大概,因為,她們在天地之間講述的是不嬌揉造作的“天心”吧。

我總是一個麻煩的提問者,難為過許多被訪者呢:)忽然想,或許你不用翻譯,就將你的理解寫給我好了,這篇文章的一部分,就用兩個女子的對話方式進行,會很活潑,你說,好么?
Catherine這個主意讓我很興奮,站起來在我的客廳里旋轉了好幾圈,享受裙裾的飛舞,快樂得暈頭了:)先生和孩子笑我說:拿你沒辦法!:)
HEI,海南島今天氣溫是攝氏30度,你那里還冷吧?
早。安。
關關

张大春:别用汉字写西方小说


張大春:別用漢字寫西方小說
臺灣作家攜新書《聆聽父親》來訪,與余華等內地作家對話
 刊發時間:2008-03-31 14:10:33 新京報   [字體:大 中 小]

昨天,臺灣作家張大春(右一)在中國社科院與內地作家座談。本報記者 王嘉寧 攝

  本報訊 (記者張璐詩)3月28
、29日兩天,臺灣作家張大春分別做客北京師範大學與中國社科院,兩次發言均指出中國文壇現狀是在“用漢字寫作西方小說”。與會作家李銳建議文學理論界重視張大春的批評,而余華、阿城則提出了不同的觀點。

  張大春最近因在內地出版《聆聽父親》而造訪北京,該書令讀者感到難以在家傳、小說、歷史、散文等分類間找到確切的位置。作家表示樂於視之為“對寫作領域的開拓”。張大春在演講中透露,已經“放棄創作自己的作品,而是重新像小學生那樣一個字一個字地去認,重回到被視為‘醬缸’的史傳、民間筆記小說、說部藝術裏去‘醃’著”。

  張大春表示,自己的“回頭”基於對臺灣文壇環境的不滿:“當作者在自己的創作中沒看到有後殖民、解構主義、女性這些smart judging(聰明判論)時,他們比讀者還不安。要透過輸入、編織、重造的語言來給文學貼標籤,這已深入了所有寫作者的習慣”。張大春認為,不僅應當從作家身上拔掉,也應當從批評家身上拔掉這種標籤。  (關關:小女子總覺得的,好的文字是“天心”的流露,編排不來的。“讀多了,就自然而然開始寫”,初識倪匡大師,他也怎麼說。我的爹地則說:趁著想寫,快寫!)
■ 與會內地作家

  李銳:別惦記“中國的卡夫卡”  大家不要老想著做“中國的博爾赫斯”、“中國的卡夫卡”。余華等作家曾高舉先鋒大旗,後來改變路子,評論界立即做出批評,覺得這些人惹出了一場“車禍”,可誰也不想負責任。但事實上那是余華他們對當時語言文學環境的一次叛逃。作家不論寫得多麼“形而上”,倘若不是植根於人間煙火上的,都是“副本”。

  余華:傳統一直在往前走
  不一定非要把現代性與傳統對立起來。中國不存在現代性,永遠都是傳統在往前走,傳統是未完成的。他認為,無論是張大春那樣的先鋒,還是格非、蘇童、莫言的“車禍”,都可以理解為是傳統在往前走。

  阿城:我不會焦慮
  《佛經》引進得太久,我們都以為是自己的一部分了;《聖經》的中文譯本很樸素,其實反映出了白話文的探索;還有後來的五四運動。這樣歷史地來看,我不會焦慮。需要警惕地反倒是“民粹”傾向。

  采寫/本報記者 張璐詩

陳冠中之“道友”

被書掟中頭部的一天
文章日期:2008年3月31日
【明報專訊】今天,時間不確定,書砸在我頭上了。根據會章規定,被書掟中頭部,要立即匯報、備案、存檔,並赴指定的地點急救。章程上歐體語法、國粵語兼用的明文是「被書掟中」,似在指涉書的背後另有主體,譬如說另有一個掟書的人,可是這回卻是書砸在我頭上,書本身是主體,定義上能否構得上我「被掟」,說不準,文法向來不是我的強項。或許是因為我的某些無意動作觸發了、甚至是因為長久以來我的慣性造作終於連鎖累積蝴蝶效應量變質變諸如此類,導至了居上位的書在某時某刻不得不往下砸中我頭,這樣說來,掟我者我,我還是成了掟書的主體,雖然以這次的實,用「掟」字有點欠妥,還是用「砸」字比較恰當,不過,誰會去管用字是否恰當這種細節呢?事實是書砸在我頭上了,我的蛻變只是遲早的事。
我猶豫應不應該驚動衛書會的道友們。我不想給他們添麻煩,他們習慣像幽靈般隱居於市,除個別例外,大多不愛交叉互動,更不願引起注意,只有在彼此偶然照面的時候澀澀的打個招呼,像冬日裏的刺蝟,就算有心相偎取暖,卻更怕被刺傷而只得匆匆互閃。對不起,又用了「被」字。
自從H埠抗議填鴨教育的掟書三嘆風氣演變成反智的、帶攻擊性的掟你個頭運動(成日掛住睇書,等我挪本書掟醒你個死人頭!)之後,衛書會就應運而生,不過因為是刺蝟,我們的組織是鬆散的,我們的行動是被動的(又用「被」字),凡有會員被書掟中頭部,我們就記錄在案,然後數一數還有多少倖存者。至於傳說中免費的急救服務確是存在的,不過很多人記不起它的地點所在,據調查,被書掟中頭部的道友們,最初期的徵兆之一是忘記急救地點,急救成功的例子故此絕無僅有。
全人類都知道,被書砸中頭部的人從此不用看書也能快快活活的過日子。這給了掟你個頭運動一種正當性,被視為是有效的震撼療法,有人甚至認為以書掟人、助人戒書才算是好市民,遂上行下效,蔚然成風,結果是看書人口驟減。至於不願意接受社會改造、執迷不悟的看書分子,唯有放棄在地面活動,潛伏於能見度低的舊區陋廈。這樣一來,在公眾場所以書掟人頭部而確實命中看書分子的邊際回報愈來愈低,市民熱情不再,掟你個頭運動降溫,看書人口反而穩定下來,不過倖存者也漸漸老化,加上有好像我今天這樣的意外中招者,慢慢自然流失,走一個少一個。
就在看書人口萎縮到了某一個臨界點的時候,全城的看書分子同時發覺自己添了一項特異功能,一眼可以在芸芸眾生中辨認出同道中人,就像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前的同性戀者,憑眼神就可以心照不宣找到同志,把異性戀者蒙在鼓裏。表面上,看書分子並沒有特徵——好吧,可能衣著寒酸了一點、樣子猥瑣了一點,不過這些只要花點心思是可以掩飾過去的。令人大惑不解的是,全城的看書分子忽然都能夠認出看書分子,雖然不知道對方在看什麼書、練什麼功,但卻可以肯定是在看書,然後在知道吾道不孤後,像受到神秘加持一樣,腦中植入了衛書會自動更新的完整版章程——我就是因為辨識到其他道友,加入了衛書會而一直處於亢奮狀態。
更奇妙的是,在看書的人愈來愈稀有的同時,倖存的看書分子的啃書胃口卻愈來愈好,而且每隔一陣子,就有一種生理反應,覺得自己能量又增大了,可以啃更多的書了。我發現自己每次能量升級的時刻,不久前一定有一個我知道的看書分子的頭部被書掟中。是不是他或她的看書能量給其他的看書分子攝取了呢?是通過什麼媒介把他或她的能量過給我們的呢?是倖存者大家平分,還是有別的不均衡分配模式?我尚未整理出其中的規律。我嘗跟一些道兄道姊討教過,有的跟我一樣在尋找答案,有的視之為隱私不願意分享,也有的罵我貪婪,好像我是在發死人財。誰都不能否認,每個看書分子幾乎都有過間歇性能量升級的經驗,而且往往是借助那些離我們而去的先行者。(關關:想知道誰愿意為小女子挨書錠:)))
我的看書胃量撐大後,書自然也愈存愈多。大家知道H埠寸金尺土,而且為了保密,我一般躲在無窗的斗室裏,盡量縮小足,以書撈飯,秘密練功,準備長期抗戰。我們衛書會的道友當然都知道要保護自己的頭,正如章程首頁上寫:書不及頭,天長地久。可是,我的空間實在太小,書也實在太多,它們一定是擠得不耐煩了,趁我不察覺的時候自己愈攀愈高,才會砸到我的頭。
現在,我要離開大家了。我讓我的頭被書砸到後,就只可能有一種結局,大家心裏明白,我是沒救的了,就算跟大家匯報、備案、存檔,然後去指定的地點急救,也只是盡人事而已,事實仍將是我要離開大家。被書掟中頭部的人要退出衛書會,這也是道上不成文的規定。我將重新做人,如痴呆症患者,記不得看過的書,從此跟大家形同陌路。我不和你們道別了,讓我悄悄的走,如果我的離開真的能夠給你們帶來能量,我將永遠與你們同在。
[文/陳冠中 圖/江康泉]

a link.被寫了。《今日中國》

K,
國家外文局主辦的《今日中國》,由宋慶齡先生創辦。他們作了個海南二十年專題,小女子被抓去充數了。張洪姐姐的文筆,我喜歡。
http://www.chinatoday.com.cn/china/Index.htm

讀點詩吧。雪萊《含羞草之第一部》


初春。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皇家花園。歐陸水仙靜悄悄地開。
含羞草
英國:雪萊
第一部
花園裏有一棵敏感的植物,
早春的風喂給它銀色的露珠,
它扇形的葉子在陽光下展開,
等受到夜之吻,又合攏起來。

春季在美麗的花園升起了,
象愛底精靈,每一處都能感到;
花和草已不再作冬眠的夢,
都在大地的幽暗的懷中蘇醒。

可是在花園、田野、或叢莽間,
誰能如此快樂地喘息和抖顫,
象日午感於愛之需求的母鹿?
或是那含羞草,敏感而孤獨?

先是雪球花,以後是紫羅蘭
掙出了被春雨所潤澤的地面,
它們的呼吸和泥草的氣息
有如歌聲和音樂,融在一起。

以後是斑駁的待風花,高高的
鬱金香,還有水仙最為嬌麗:
它望著溪水深處自己的眼睛,
直到最後,死於自己的麗容;

谷中的百合,有似水上的女仙,
熱情使她蒼白,青春使她嬌豔,
我們透過那嫩綠的篷帳
便看到它顫抖的花盅閃著光;

還有紫的、白的、碧藍的玉簪,
一陣樂音從它那鐘鈴播散,
這樂音是如此輕柔,動人,優美,
刺進感官,就像是一種香味;

還有玫瑰,象要入浴的仙女,
正在深深解開她豔紅的胸衣,
她一層又一層,對著迷醉的風
整個裸露了愛與美底靈魂;

細長的百合像是神女飲醉,
高高舉著她月光色的酒杯,
好似一顆白星(那是她的眼睛)
透過清露望著柔和的天空;

溫馨的茉莉,甜蜜的月下香,
沒有別種花香能夠比得上;
還有五湖四海的奇花異草
都在花園裏生長,長得繁茂。

一條溪水,水上花枝交錯,
它的流動的心胸正揉合著
金黃和碧玉的光,而這光亮
反射過它枝葉覆蓋的天堂;

睡蓮的花瓣在微微抖顫,
星形的落花閃過了水面,
溪水在落花周圍悄悄流著,
水的跳蕩發出了樂音和光波。

而青苔和草地間的小徑
在花園裏曲折彎轉,縱縱橫橫,
有的突然露給陽光和微風,
有的沒入花濃葉密的林蔭;

小徑都長滿了雛菊和風鈴草,
象樂園裏的日光蘭一樣愛嬌,
還有各種小花,等日色西沉,
就鋪下白色、紫色、藍色的亭蔭,
給螢火蟲搭起了避露的屋頂;

就從這沒受到褻瀆的樂園,
花朵兒(好似嬰兒睜開睡眼
對著母親微笑,她甜蜜的歌聲
先是催眠,最終必使他蘇醒),

它們正被天庭的煦風吹開,
象寶石被礦穴的燈照出光彩,
每朵花都對天庭展開笑容,
在溫和的陽光下一片歡騰;

因為每朵花都從鄰近的花朵
得到了光彩、香味,互相融和,
像是飽含青春和戀情的愛侶
必為彼此的氣氛圍裹與充溢;

但敏感的含羞草雖愛得真摯,
它從葉到根都結不出果實,
它越是被愛,便越要愛別人,
而別的花只是求索它的愛情——

因為含羞草沒有燦爛的花開,
上天沒有賦與它芳澤與光彩;
它愛得最深摯,象愛神一樣陶醉,
它渴求它所沒有的,它渴求美!

輕捷的風從無拘束的翅膀
卸下了無數喃喃悅耳的音響;
多少花朵,象星星,發出光芒,
把繽紛的彩色投射到遠方;

有翅的昆蟲敏捷地遊蕩,
象金色的船在日光之海上,
它們滿載著光輝和香味,
在碧綠的草的閃爍中飄飛;

露水的隱隱雲霧,像是火焰
冒出花盅,而等太陽升上中天,
霧氣就象精靈似地漫遊天穹,
因為載了過多的香而致昏矇;

飽和著水霧,日午顫動的光炎
象一片海,在溫暖的大地彌漫,
在這光波中,每種色、味和聲音
象蘆葦在一條小溪上移行;

每種物體都象天庭的使者,
給含羞草帶來了甜蜜的歡樂,
白晝的時刻在懶懶地移行,
象雲彩流過平靜無風的天空。

當黃昏從天上向人間降臨,
大地安息了,空中充滿愛情,
喜悅雖不明媚,但變得深湛,
晝帷消失了,睡眠的世界呈現,

而百鳥、野獸和各類的昆砤e
都沉入寂靜無聲的夢之海中;
那海底為浮沙所鋪,海的波浪
雖不自覺,卻把波蜛E印在沙上;

(只有在半空中鳴囀的夜鶯,
天越是昏黑,越唱得動情;
它所唱的極樂世界的歌聲
斷續地融進了含羞草的夢);

呵,含羞草是最敏感的植物,
早早就把自己向睡鄉收束;
象一個孩子,嬉戲得倦了,
它最柔弱,但也最為愛嬌,
終於睡進了黑夜的懷抱。

My sentimental K.Gone with the wind.




The gift from my K.









3/30/2008

KAFKA BOOKSHOP AT PRAHA(MAP)














The bookstore once owned by Kafka's father now sells editions of the author's works.
Familiar with Franz Kafka Bookstore? Write your own description and share what you know with other travelers.

Attraction type: Specialty shop
Address: Staromestské
in the Goltz-Kinsky Palace Prague

Czech Republic
*******
STH. ABOUT MY K
http://www.highbeam.com/doc/1G1-81892038.html
Changing minds, saving lives: Franz Kafka as a key industrial reformer.
East European Quarterly; Dec 22, 2001; Wasserman, Martin; 3,754 Words Everyone recognizes Franz Kafka as being one of the ... has stated that Kafka is the author who ... writer, there is one--Franz Kafka--before whom I doff ... not so much with Kafka as the gifted writer, but with Kafka as the dedicated ... argued that during Kafka's lifetime his ...

http://www.highbeam.com/doc/1P1-28047415.html
Works of Franz Kafka: Commentary
Monarch Notes; Jan 1, 1963; Kafka, Franz; 3,641 Words Kafka, Franz Monarch Notes 01-01- ... Review Of Criticism Kafka And Literary Criticism: Kafka is indeed an extremely ... have approached Kafka the novelist, by ... negate the fact of Kafka's being a profoundly ... novels and stories of Kafka first, rather than ... critics whose view of ...

http://www.highbeam.com/doc/1G1-137371507.html
Kafka's afflicted vision: a literary-theological critique.(Franz Kafka)
Humanitas; Mar 22, 2004; Panichas, George A.; 9,466 Words ... Warren, Franz Kafka, in Kafka: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 appeared under the title Kosmos Kafka, found in Warren's Rage ... Erich Heller, The World of Franz Kafka, in Kafka: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 36. (8) See Martin Buber, Kafka and Judaism, in Kafka: A ...

http://www.highbeam.com/doc/1G1-87354733.html
The aggregate character in Kafka's "in der strafkolonie.".(writer Franz Kafka)(Critical Essay)

Symposium; Jan 1, 2002; Ryan, Michael P.; 6,921 Words ONE MIGHT WONDER whether Franz Kafka was thinking of his writing when ... character's fictional transmigration is Franz Kafka's fictitious rebirth. Thus, when ... considering one metaphorical persona, Franz Kafka. This is to point out that if each ...

http://www.highbeam.com/doc/1G1-170115499.html
Of cinema, food, and desire: Franz Kafka's "Investigations of a Dog".(Critical essay)

College Literature; Sep 22, 2007; Williams, Eric; 14,958 Words ... Sander Gilman's influential books (1986, 1995) on Jewish and ... stereotypes which he aligns with Kafka's bodily preoccupations ... derson's basic insights and made Kafka into a poster-boy practitioner ... quite effectively shown how Kafka's desire to be nothing but ... famous vision: [I]hm war, ...

http://www.highbeam.com/doc/1P1-28047407.html
Works of Franz Kafka: Background Of German Literature

Monarch Notes; Jan 1, 1963; Kafka, Franz; 6,408 Words Kafka, Franz Monarch Notes 01-01-1963 Background Of ... elements more brilliantly or stirringly than Franz Kafka. Themes: In Kafka's work there is a blending ... this trend are James Joyce's Ulysses and Franz Kafka's The Castle, which, although obviously ...

http://www.highbeam.com/doc/1P1-28047406.html
Works of Franz Kafka: Introduction

Monarch Notes; Jan 1, 1963; Kafka, Franz; 3,732 Words ... salubrious. From his father's side, Franz received a sense of vitality and capacity ... seemed to be a hereditary characteristic. Franz's mother, on the other hand, was a sensitive ... romantic and even reclusive elements. Franz was the eldest of six children, two ... a considerable gap in years between ...

http://www.highbeam.com/doc/1G1-19476410.html
Franz Kafka's America. ('Amerika')

Symposium; Mar 22, 1997; Payne, Kenneth; 5,871 Words ... However, it seems to me that Kafka had invested too heavily ... sense, Karl may be taken as Franz Kafka's Odysseus or Stephen Daedalus ... fulfillment of his personal dream. Kafka has given Karl something ... to the hopeful. Perhaps Kafka would have approved of Fitzgerald ... obscurity in the West ...

http://www.highbeam.com/doc/1G1-161076163.html
The open wound of beauty: Kafka reading Kleist.(
Franz Kafka and Heinrich von Kleist)(Critical essay)
The Germanic Review; Sep 22, 2006; Engelstein, Stefani Kleist, Heinrich von; 8,363 Words ... 1902-1924.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1958. --. Briefe: 1913-Ma ... Fischer Verlag, 2005. Franz Kafka: Schriften, Tagebucher ... York: S. Fischer, 1994. Franz Kafka: Schriften, Tagebucher ... Schocken Books, 1990. Franz Kafka: Schriften, Tagebucher ... technischer Medien im Werk ...

http://www.highbeam.com/doc/1G1-54627873.html
Franz Kafka & the trip to Spindelmuhle.

New Criterion; Nov 1, 1998; Ormsby, Eric; 4,252 Words ... is a photograph still extant of Franz Kafka arriving in Spindelmuhle, the winter ... second edition of Klaus Wagenbach's Franz Kafka: Bilder aus seinem Leben (Berlin ... dead of winter. (1) The Castle, by Franz Kafka, translated by Mark Harman; Schocken ...

http://www.highbeam.com/doc/1P3-1047574881.html
The Myth of Power and the Self: Essays on Franz Kafka

German Quarterly; Apr 1, 2006; Gross, Ruth V; 789 Words ... of Power and the Self: Essays on Franz Kafka. Detroit: Wayne State University ... of Power and the Self: Essays on Franz Kafka was greeted with such enthusiasm ... commentaries on Kafka's work, among them "Franz Kafka," "Kafka's Poetics of the Inner ...

http://www.highbeam.com/doc/1P1-28047408.html
Works of Franz Kafka: Short Works of Kafka

Monarch Notes; Jan 1, 1963; Kafka, Franz; 2,387 Words Kafka, Franz Monarch Notes 01-01-1963 Short Works of Kafka Brief Outline: Kafka's works consist of three major novels, The Trial ... main elements of his art and thought are to be found. Kafka's writings really fall into two distinct periods ...

http://www.highbeam.com/doc/1P1-28047409.html
Works of Franz Kafka: The Metamorphosis

Monarch Notes; Jan 1, 1963; Kafka, Franz; 2,977 Words Kafka, Franz Monarch Notes 01-01-1963 The ... This is not the only one of Kafka's works dealing with animals ... The Metamorphosis, however, Kafka's approach is different from ... punishment, and guilt. Yet Kafka very cleverly never openly ...

http://www.highbeam.com/doc/1P1-28047412.html
Works of Franz Kafka: The Castle

Monarch Notes; Jan 1, 1963; Kafka, Franz; 4,037 Words Kafka, Franz Monarch Notes 01-01-1963 The ... Comments: Many interpretations of Kafka's novel, The Castle, have been ... Friedrich Beissner has approached Kafka's works from a purely literary ... while others regard it as Kafka's statement on Kierkegaardian ...

http://www.highbeam.com/doc/1P1-28047413.html
Works of Franz Kafka: The Trial

Monarch Notes; Jan 1, 1963; Kafka, Franz; 2,337 Words Kafka, Franz Monarch Notes 01-01-1963 The ... mastery which makes it one of Kafka's more mature works. It deals ... the Penal Colony. Instead, Kafka gives us a vision of punishment ... virtually impossible to manage. Kafka's choice of this character ...

http://www.highbeam.com/doc/1P1-28047410.html
Works of Franz Kafka: A Country Doctor

Monarch Notes; Jan 1, 1963; Kafka, Franz; 2,010 Words Kafka, Franz Monarch Notes 01-01-1963 A ... came to write these works, Kafka had matured enough artistically ... to see the degree to which Kafka refined it as an art form worthy ... that in a very special sense Kafka is a writer of crisis, particularly ...

http://www.highbeam.com/doc/1P1-28047411.html
Works of Franz Kafka: In The Penal Colony

Monarch Notes; Jan 1, 1963; Kafka, Franz; 1,457 Words Kafka, Franz Monarch Notes 01-01-1963 In ... Colony is the longest of all Kafka's short stories. It is particularly ... have just discussed, for in it Kafka ventures tentatively into the ... stands not only at the center of Kafka's story, but also obviously ...

http://www.highbeam.com/doc/1P1-28047414.html
Works of Franz Kafka: Amerika

Monarch Notes; Jan 1, 1963; Kafka, Franz; 1,640 Words Kafka, Franz Monarch Notes 01-01-1963 Amerika ... the reader should be aware of Kafka's own interest in socialism ... human point of view, however, Kafka deplored the miseries he saw ... rather than at America's ills. Kafka can be faulted at this point ...

http://www.highbeam.com/doc/1P3-808788641.html
A Companion to the Works of Franz Kafka

German Quarterly; Jan 1, 2005; Hawkins, Beth; 769 Words ... ed. A Companion to the Works of Franz Kafka. Rochester, NY: Camden House, 2002 ... Companion Guide to the Works of Franz Kafka becomes quickly emblematic of the ... editorial perspective. The 'real' Franz Kafka is never going to stand up" (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