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2009

a link:閱讀時光:帕慕克《新人生》

成了"人參"

K,
今天,MAYBOY飛回撫仙湖辦案子去了。
清早,我倆擦黑出門,在門口小館子定了餛飩,踏踏實實,吃暖了,去機場。女司機歸來,一邊生火煮狗狗飯,一邊等著他的落地消息,進進出出沒著落。十點多,手機嗶嗶,心踏實了。

前兒午后,小女子說:像胡蘭成帶小屁顛兒一樣,帶我去出玩!我要“吃館子”!他關了電腦,拉著小女子的手,手里還提溜著狗繩。我們下樓。
胡蘭成和顛顛兒,在院子里瘋跑。胡蘭成看見我倆,沖過來,尾巴隨風,如旗。繞著MAYBOY轉兩圈,牠又飛跑開,不肯回家。“那么,好好玩兒,別出大門啊。”媽咪囑咐說。
MAYBOY用右胳膊拐著我的手,他的臂彎好暖。我們出大門。
不時回頭看看,狗兒真的沒有跟出來。他笑著看看俺:呵呵,您是不是又有點失落啊?

去昌茂的小路,植著印度紫檀,已經是很好的林蔭道了。
路頭那間叫做欣奇的西點店,是我家的御用糕餅店。臺灣人開的,十多年了,我家早餐的面包,生日的蛋糕,都是欣奇的。
胡蘭成和顛顛兒早就知道,如果媽咪帶他們出大門向左拐,那一定是:找姐姐,買面包。他倆,早就會自動停在冷氣門外,等著姐姐來開門;天氣熱的時候,一進門就地一趴,吹冷氣!@@
前兒,冷。MAYBOY我倆進了欣奇:喝咖啡吧?喝咖啡。
“您來點兒啥?”他站在烤箱前,一眼看中咖喱角。
“俺要吃特甜的!”小女子去了冰柜,拿了一杯藍莓摜奶油!
小妹端來咖啡。
我打開摜奶油,喂他一勺:嗯,真膩!您能直接吃?
他把角子喂俺一口:嗯,真香!還是您會挑。

是晚,陪著他去影室,拍照。雜誌封面照。
俺端著機器,拍點兒花絮。好玩兒。
不想,女化妝師一邊用刀片兒刮著他的面,一邊數落起俺:“哎呀,怎么掉這么多皮兒啊。把你的護膚品,也讓他擦擦啊。冬天皮膚干,洗面水不要太熱,要擦護膚品!”
“他一個大男人,我也只好教教他,也不好像孩子一樣整天給他擦面油啊。”
折騰一晚,拍了站著、坐著好幾種姿勢,反正MAYBOY咋拍,都特上像。
“怎么樣?”
“還成。”
“不還成。你老不肯護膚,這不讓不相干的女人欺負俺了吧。你老婆對人心也是有洞察力的,特別是女人。就知道不動大腦的女人呢,對不相干的事情,會忍不住說啥。”
“是是。”
次晚,這家伙讓俺厚厚的抹了一層凡士林!!
清早,一睜眼:老婆,看俺今天皮兒不錯吧?
“臭美!!@@@”

一家業內雜誌,要介紹我家高律師。高律師自然想起自家的關記者,便先不要人家寫,問俺有興趣不?
“呵呵,俺從來沒有和寫過的人睡過覺呵,您這不是要俺破例?@@”
相識二十多年的采訪對象,真難寫!!
琢磨了兩天。某夜,被人“跨界”:有了,俺有題目了,就“跨界律師”,好不?
又琢磨兩天。某午,在高寶校園散步中:這家伙,給俺下一“套兒”,這不誠心要俺好好想想他的好處麼?
回家,午后咖啡時間,看著他的側面說:您給俺“下套”?!
人家側過側面,很有興趣地看著關記者,好像要看進俺的腦袋瓜兒。
“誠心讓俺想想您的好處,堅定立場,對不?”
這家伙眼睛一亮,向椅背一仰,哈哈大笑。
“寫就寫,您可是有風險啊。您可是知道關記者琢磨人的厲害啊,也不一定就是一個方向啊,沒準兒倒讓俺琢磨出不是來喇。您別后悔!!”

素材實在是太多了。就這么三千字,裝不下。
倒是,一如關記者以往與傳主的關係,這家伙也領教了被采訪者拆解的厲害。“咋的,我自己沒琢磨出來的行動背后的意義,讓您給一語道破。”
呵呵,這話俺聽多喇!

這支筆,終於能夠成為“人參”,為我的MAYBOY,和我們的家,進補。
值了!!@@

今兒,是2009年11月18日。。
午后。一人。挺冷。
咖啡,蛋糕,瓜子。
書房里八只狗狗。
瑜伽音樂。
陪。

燉了豬蹄花生湯。
等兒子。

“跨界律师”

“跨界律师”
——海南昌宇律师事务所高卫华律师的传奇故事


他,其实是一介书生。

他不但是那种特会看书、特会考试的书生,还是那种传承了民国传统,会打通学科学习的书生。

他是高总,也是高律师。由文而商,由商而法,他一路读书,一路行动,样样都弄出了点名堂,一不留神成了时尚的“跨界人士”。他让人们看到,普通人也可以成传奇。

他,是海南昌宇律师事务所高卫华律师。

跨界传奇

海南昌宇律师事务所是海南名列前茅的律师事务所,2008年度,以总分第一的评比成绩被海南省司法厅评为“优秀律师事务所”。该所网站的律师介绍是这样写的:

高卫华,男,汉族, 1966年5月生,中共党员。1984年9月至1988年6月就读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88年7月毕业分配至中国轻工业品进出口总公司海南分公司工作。1991年4月起任海南省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业务部门副经理、经理,1994年11月考获国际商务师职称。为增强企业管理能力,1995年8月考获会计师职称。1996年6月奉调至海南省对外经济贸易(集团)公司任副总经理,1997年7月调回海南省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任副总经理。1997年8月至1999年6月参加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班学习。2000年1月起任海南省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兼海南省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对国际贸易和国际商法较为精通,对企业管理和财务控制有丰富经验。

2002年3月通过首次国家司法考试,在按海南省政府统一部署完成海南轻工和海南医保两公司改制任务后,于2003年1月起至海南昌宇律师事务所从事专职法律工作,2004年8月起任执业律师。2008年被评为本所优秀律师。

高卫华能够从商界“跨界”做律师,还是因为手上有些“硬通货”:国家商务部颁发的“国际商务师证书”、国家财政部颁发的“会计师证书”、国家司法部颁发的“法律职业资格证书”。这些全国统一的证书考试,通常要过五关斩六将淘汰率颇高,偏偏对他而言就如履平地。

2001年下半年,一边企业改制如火如荼,一边众多客户你来我往,两头忙中的“高总”偶然得知法官、检察官、律师考试要“三考合一”成司法考试,一听之下便动了心思:“这个考试好像含金量蛮高。”于是去香港会客户时顺手带回一只当时国内尚未流行的MP3,从网上搞了一套北京名师的授课录音,官场应酬商人重利之余便潜回书生本色。02年参考,不但一举中的,还名列海南省司法考试第四名,让他身边的一众老总朋友都觉得不可思议:“你哪来的时间?”口称“侥幸”的他其实自有一套洞察的技巧:第一次司法考试,参考者有不少是有多年司法实务经验的法官、检察官,他根据这个情况分析,出题者一定要平衡三方的业务。其中,法官与律师的业务知识范畴基本相当,唯有检察官业务是相对独立的。据此,他竟然推断——若考“法律文书”,应当出自检察院实务内容。

高律师回忆说:“有了这个基本判断,我基本上没把精力放在这一项的备考上,只是到了考试前的中午,特别熟记了检察院专用‘刑事起诉状’的格式。进考场翻开考卷,果然就如期见到了这道考题。”

说起这些证书考试的传奇,高太笑言:“想当年,他一个南京大学中文系研习古汉语的夫子,跑去别的系旁听高等数学课程,期末考试还拿个唯一的满分,生让满脑子辩才的哲学系高材生都汗颜。不论文理,他是那种拿到课本,就可以分析出学科要点的人,并且会从出题者的角度判断哪些是必考无疑的环节,甚至怎样出题考察才能择优汰劣。”

“不过,别简单以为这家伙就是为考试生的。生在会计世家,又圈读了诸子百家,一毕业即被分配到刚建省的海南大特区,从事当时最为新潮的国际商务,而后又被提拔从事企业领导工作,转行进入法律界不过是顺势而为。是大时代锤炼出了一介书生的洞察力,他如今的‘跨界’其实是偶然中的必然。”

执业传奇

有跨学科转轨的敏锐与能力,有厚实的国际商务及企管经历,正是高卫华律师的优长。他既深知企业内部运作的规律,也了解企业外部经营的环境,对现行法律条文里涉及企业运营的条款有着特别的敏感。他的执业特点就是“上手快”。受托各类案件,他既能够准确引用国内外适当的法律条款,还能将过往的从业经验代入诉辩过程;在担任企业法律顾问时,他更是能够从企业管理角度,内外兼顾考量,出具可行有效的法律意见。

2006年,高律师参加三亚中亚信托投资公司破产清算,在主要负责的中亚信托投资公司下属各地子公司的清理工作中,其丰富的企业财务管理知识让一起工作的注册会计师认为双方的配合堪称完美。在涉外债权审核中,当时中国某银行的新加坡分行申报了500多万美元的债权,因为借款合同约定适用新加坡法律,因此该分行要求按照新加坡法律确认其债权。高卫华审核以后提出:中亚信托在1995年12月与该分行签订借款合同借入200万美元,未归还的本金为180万美元,双方最后一次确认债权债务是2001年4月,至该分行申报债权的2006年4月已逾五年,虽然按照中国的法律该债权已过诉讼时效,但是按照新加坡的“时效法”第六条规定,合同之债的诉讼时效为六年,所以应据此认定该债权未超过诉讼时效;但该分行作为债权人参加中亚信托的破产清算,并非二者之间的独立诉讼,除在诉讼时效上适用新加坡法律外,在破产程序中,仍应适用法院地法即中国法律;经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决议通过的《三亚中亚信托投资公司破产债权利息确认原则》对全体债权人有效,也应适用于该分行,因而据此计算利息为50多万美元,合计应确认该分行破产债权230多万美元。该分行最终接受了这一审核结果。

2008年1月在洋浦某公司诉中国外运海南公司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纠纷一案中,高卫华作为中国外运海南公司的特别授权诉讼代理人,充分运用对国际贸易、国际货运业务和中国外汇核销、海关监管制度的透彻了解,于庭审时详尽证明了中国外运海南公司对争议事项的处理是合法和正当的,而原告的诉讼请求则是缺乏法律和事实依据的。该案后在海口海事法院主审法官的调解下,经高卫华有理有节的说服沟通以原告主动撤诉结案,既维护了委托人的合法权益又为原被告双方未来的业务发展留下了空间。其实在接案的时候髙律师凭借多年的外贸经历就已发现,在原被告与案外关联的第三人复杂的合同关系中原告有个“命门”,抓住这个要害是很有希望使得原告撤诉的。委托方中国外运海南公司的佘总欣然表示:“我希望你真有这个本事!”最终,她果然看到了乐见的结果:“我们找对人了!”

2008年5月,受香港一知名集团公司的聘请,高卫华领衔本律所的一律师组前往云南抚仙湖畔担任该集团投资的大型国际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社区综合开发项目的法律顾问。由于近年来国家对外商投资房地产的政策已由鼓励转为限制,所以及时、精准的法律意见对这种大型项目的顺利开展显得尤为重要。从项目公司的股权结构、增资备案,到具体项目的规划选址、林地可研、申报立项、水保方案、控规评审、环评评审,直至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在项目开发的每一个环节,他都深入其中,熟练掌握了外商投资和房地产开发的整个流程和相关法律法规,并运用多年积累的各项经验和技能为公司提供法律事务为主的全方位管理服务。在云南项目告一段落后高律师回到海南,继续兼任着该集团公司在海南的大型项目的法律顾问。

如此,做律师最符合高卫华的书生秉性:接手的一桩一桩案子,就是一道道待解的题;涉案的一个个行业,就是一门门待考的课程。每每一展开卷宗他已然兴奋,对于又可以开始琢磨一个新领域,他总是乐此不疲。

(完)

陳文敏論律師之專業精神

畢業典禮
文章日期:2009年11月18日
【明報專訊】陽光明媚的周末,早上八時許陸佑堂已擠滿了穿著學袍的畢業生。畢業禮是院長眾多公務中最愉快的。當老師的,最欣慰是看到學生畢業成材。對同學而言,十年窗下,也是期盼穿學袍戴四方帽的這一天。對家長而言,這是子女人生中的一個重要階段。故,每年我都會特別用心準備畢業禮的演詞。今年更首次在英文演說外再加一段中文演詞對同學作一些鼓勵。部分演詞如下:
「大學畢業,只是一個開始,在你們面前仍然有很多的挑戰。學士學位,只是一柄開啟學問的鑰匙。學無止境,願大家以謙卑的態度去面對學問,面對人生。作為律師,我們亦當緊記,對我們而言可能是簡單瑣碎的問題,對當事人而言卻可能是他們一生中遇上最大的困難。不論是簡單或複雜的個案,不論當事人是貧是富,我們皆應悉力以赴,盡己所能,這才是專業精神。
在工作以外,我們亦不要忘記,社會上仍有很多需要但無力支付法律服務的人士,我們絕對可以用我們的專業知識為社會服務。
四十年前我們成立法律學院,為香港的法治奠下重要的基石,四十年後的今天,我希望能在同學間播下服務社群的種子。我們有幸得到良好的教育,社會的栽培,取之社會,自當回饋社會,盡一己之力,令社會變得更公平,更美好。作為律師,在面對不公義或大是大非的問題,我們更應挺身而出,仗義執言。在普通法制度內,律師專業能夠歷久不衰,就是因為我們對公義與法治有一份執著與堅持,亦只因為這份執著與堅持,我們才贏得社會的尊重與信任。
蠟炬燃起,金鐘輕搖,很快各位同學便會各踏征途。四年前進入大學時,我相信大家都懷著夢想而來。今天離開大學後,我希望大家仍繼續去追尋你們的夢想,沒有夢的人生是枯燥可悲的。在尋夢與圓夢之間,或者你們可以緊記,人生中除金錢與名利外,總還有一些值得我們追尋的東西。」
[陳文敏]

11/17/2009

a link:錢學森的小故事,故事中的錢學森/文﹕馬家輝

 【明報·社評】——名家筆陣之馬家輝.
  
  錢學森的小故事,故事中的錢學森/文﹕馬家輝 (20091110)
  
  錢學森教授告別式上周五舉行,剛好下過雪,殘雪班駁的道路上,數千民眾列隊祭拜,白的雪,黑的路;白的花,黑的夜,電視鏡頭遠遠拍過去,氣氛陰黯,倍顯淒涼。
  
  這樣的畫面就是故事了,到了若干年後。錢學森活了98歲,剛好跟孫中山、袁世凱的中華民國同壽,從出生到去世,一輩子都是故事。這樣的一輩子,肯定是個不朽的傳奇。
  
  你是忠於國民黨政府嗎?我忠於中國人民
  
  值得說的「錢氏故事」當然很多。對,上世紀50年代錢學森寫過一些文字從「科學角度」支持大躍進、大煉鋼,對許多人來說,確是不可不提也不應不提的故事,這故事確實反映了深刻的時代荒謬,曾有一段漫長歲月,在絕對權力的催眠與蹂躪下,有許許多多的中國人或刻意逢迎或被迫扭曲,說過寫過表達過一些比荒謬更荒謬的言論意見。事後回看,那都是恐怖環境下的可怕錯誤,都有啟示,——生命裏的任何關鍵抉擇都會留下痕跡,都是故事元素,把所有故事集合起來,便是一生。 
 
  錢學森一生做過許多關鍵抉擇,而在抉擇與抉擇之間是否存在某種隱隱關連,尚待有心人仔細梳理索隱。錢先生去世後,華人傳媒無不提及他的老師寫過回憶錄,書裏特別闢了一個專章談論錢學森,然而,不知何故,傳媒皆只提及其師馮·卡門(Theodore von Krmn)極為讚賞錢學森的才智和學問(尤其那句「錢學森的研究水平已超越了我」),卻沒引述這些關乎抉擇的段落﹕
  
  「在加州理工學院的校園裏,錢並不是最為一般人愛戴的教授,因為他嚴厲,性情急躁,對學生顯得有點傲慢。不過,他對我一直非常尊敬,雖然我們已經成為親密的朋友,他總是用那種古老的中國方式稱呼我為『我尊敬的老師』。在中國,也許是最高讚詞了。
  
  那時候,在美國,以麥卡錫為首,對共產黨人實行了全面追查,加州理工學院,這所向來維護許多特立獨行的科學家的小小學府,無沒避免地受到注意,凡是於1936至1939年間在加州理工學院生活過的人,都受到懷疑。」
  
  當懷疑落到錢學森的頭上,據他的老師回憶,錢先生作出了這樣的抉擇﹕
  
  「事情是這樣開始的。當時,有人要錢學森揭發一個名叫西德尼.槐因包姆的化學研究員,此人曾在一個與共產主義有關的案件中提供過偽證,錢學森跟他有過簡單交往,他為對方介紹過職業,還曾去過他家欣賞古典音樂。
  
  而錢學森拒絕揭發他的朋友。有人告訴我,這就引起了美國聯邦調查局對他的注意。結果,在1950年7月間,軍事部門突然吊銷了准予錢學森參加機密研究的證書。」
  
  值得注意的是,在回憶錄的同一個篇章內,卡門教授也替禁止錢學森離開美國的關鍵人物金布爾(時任美國海軍次長)說了幾句好話﹕
  
  「錢學森見過金布爾,對他說,如果不恢復他的證書,他打算回中國去,但是毫無結果,這樣,錢學森就下定決心,打電話給金布爾,說他已經準備動身了。當金布爾根據消息告訴移民局時,我肯定他曾認為這樣做不會使錢學森遇到不幸。他大概以為,移民局的特工大不了暫時滯留錢學森一段時間,便會讓他回加州。我想金布爾也會感到震驚,事情後來變得這麼糟。一位同事告訴過我,移民局是政府部門裏最專橫的一個。看來這是事實。」
  
  面對專橫的移民局,錢學森又有何抉擇?美國Esquire雜誌於1960年代有過一篇報道文章,刻劃了這樣的故事﹕移民局官員對錢學森提出了三道問題。
  
  一是,你認為美國應該承認赤色中國嗎?錢學森回答,我沒有足夠的資訊作出判斷。
  
  二是,你是忠於國民黨台灣政府嗎?錢學森回答,我並不熱中於國民黨,我要看誰能為中國做點好事,我忠於中國人民。
  
  三是,一旦美國和赤色中國開戰,你會站在美國這邊嗎?
  
  對這問題,錢學森低頭思索了一段很長的時間,最後搖頭說﹕我的全部忠誠屬於中國人民。
  
  將來放洋學成 一定回國報效
  
  經歷一番波折困頓,錢學森終於回到中國,金布爾也離開了軍隊,做回平民後,他沮喪地說﹕「這是美國有史以來做過最愚蠢的一樁事情,錢學森根本不是什麼共產黨,而是我們逼他走這條路的。」
  
  金布爾沮喪是應該的,但他也沒有全對。錢學森早已「左傾」是事實,據其自述,早於1935年他已答應一位中共地下黨員,將來放洋學成,一定回國報效。美國逼不了他,好的壞的,理性的感性的,都是錢學森的個人抉擇,包括在美時拒絕出賣朋友和扭曲良知,包括回國後擁戴領袖和撰文浮吹。這都是故事,故事疊積著故事,便是生命的軌跡了。
  
  關於抉擇,還有另一個值得略談的道聽塗說。
  
  最近有一位詩人前輩告訴我,他有一位老朋友,多年前任職於台灣調查局之類機構,曾經咬牙切齒地對他表示,唉,毛澤東能夠這麼早把衛星打上天空,怪只怪蔣介石不夠狠毒,下不了一個果斷決定。50年代中期,調查局收到情報,錢學森一家乘船從美國出發,繞道菲律賓、香港,返回廣州。
  
  調查局高層將領寫了一份報告,分析若讓錢學森安全返抵中國大陸,共產政權的科技力量將往前飛躍發展,所以,建議蔣介石派遣特工前往菲律賓或香港,趁輪船停岸之際,混到船上,把錢學森「處理」掉!
  
  蔣光頭沒做這樣的抉擇。或許是他不敢,因為害怕美國。錢學森保了平安,因而有了後續的故事。推動中國科研和國防,加入共黨成為黨員,發言支持大躍進大煉鋼,最後,返回研究室,返回書房,而至今年10月下旬,告別人間。
  
  這都是抉擇的故事。個人的抉擇,相互的影響,共同刻劃了沉重的時代疤痕。或許唯有自然來臨的死亡,誰也選擇不了。

鄭依依訪關愚謙

關愚謙:政治問題 別來問我
文章日期:2009年11月17日
【明報專訊】21世紀中國崛起,國際經過政治、經濟的較勁,正逢「文化軟實力論」出現。中國「文化走出國門」之策,在上月作為最重要的德國法蘭克福書展主賓國,也許正是最高峰的體現。
若如長居德國的學者關愚謙形容中國為「巨艦」,關愚謙站在浪頭上,既為大船找到文化的新航向而高興,卻亦為大洋中種種足為阻撓的暗礁而擔憂——而他縱是評論者,出言指點航道,也小心慎言。
旅居德國已40年的關愚謙,如今退休,任德中文化交流協會會長,每兩年在所居地漢堡舉辦一個「中國文化月」,與德國裔妻合著了10多本書,介紹中國文化藝術風俗、出版中國文化指南,活動頻繁,年近80的老人疲累而興致足沛。
他自豪的說,德國讀者買書時會尋「Kuan寫作」的書。
中國這樣、中國那樣
而剛過去的法蘭克福書展,「我從到尾都有參與」,在引起爭議的前哨書展中,他更是某半場論壇的主持,面對此起彼落的舉手發言,他坦言要當保持中立的主持人並不容易,但事後回顧,他撰文指國內問題如麻,評論的介入「對國家領導人敲起警鐘,非常重要」,但卻絕不認同抗議者「架起『機關槍』,利用書展這個平台,向中國進攻」,認為是成為了「西方媒體攻擊中國的工具」而不自知,甚至聯想至抗日戰爭時的「漢奸」,「幫日本人害中國,typical Chinese!」關愚謙激動地拳擊手掌而言。
他稱爭議為書展的雜音,是德國媒體對中國打問號,而往往是不理解中國歷史與現代情、不曾踏足中國的年輕記者,對中國的評論;他眼中的書展,卻是滿有成績:「法輪功、藏獨、疆獨、人權組織,要利用書展和中國唱對台戲,德國政府與警察不讓,抗議只可以一人示威,眾數出現警察立時解散;要發言可以,講台下最多20人聽,平台小,聲音有限;中國過去了數百家出版社,據說一共簽訂了2000份合約與意向書;有100個作家在接受訪問,整個城巿,到處是中國人的臉,報章頭條總是中國這樣、中國那樣, 正反形象壓在人們腦袋中,得有時間去消化……」似乎大國的人海戰術,這去國數十年的老人亦深諳其道;倒是微弱小眾,他似乎未及留意。
關愚謙經常將中國形容為又大、又老、又舊的大船,船上拖載龐大艱巨的社會難題,外國社會不能想像的:「中國的人口13億,這是什麼概念?美國、俄羅斯、歐洲、日本所有人口加在一起,也還不到13億。」

他為中國說項,指不應用西方社會的標準要求只開放了30年的中國,他往往用一句話將提問的媒體駁回:「為什麼中國富強?這與人權有何關係? 」
「中國要民主,中共必須改革內部,但需要慢慢來,太快會翻船。中國假如出現內戰,幾千萬人會跑到歐洲——小小的越南跑出幾十萬人,歐洲已經受不了,何中國?」記者聽來,如像恫嚇。
他也向中國建言:當務之先,中國要建立新理念,「不是文化大革命 時、不是『摸石頭過河』論,而是需要大家討論、研究,以民主方式辯論,甚至在電視上、報紙上共商『中國向何去』,集腋成裘」。他指要從三方面總結:中國文化傳統的好壞如何棄留、歐洲文化如何接受或排拒、60年共產中國的經驗如何評說:「中國不是共產黨的中國,不是政府,是5000年文化、96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他稱即使討論5年到20年都沒有答案,但仍得討論。
風物宜長放眼量?
而在這遙遙無期的討論中,他持謹慎的態度:「很多人將共產和中國畫上等號,這是錯誤!」他既否定中共所行之政,但「說到人的時候,要有證據。六四至今,我還不知道是誰指示開槍的,鄧小平 說他沒有,李鵬說他沒有,楊尚昆也說他沒有。誰都說沒有。這責任太大了」。
對事不對人是他評論的原則,「唯一對人是對毛澤東 和鄧小平,因為他們死了,蓋棺定論。」
關愚謙不否認國事很難看清,誠如外國對中國的評議,即使難以公允,甚至有所「抹黑」,中國應有「泱泱大國」的風度——他叮囑記者寫下:「中國你怕什麼?你讓他們去說、去罵、去批評。只要以後走在正常的路上就可以了。就像我當年離開中國,說我叛國、反革命,台灣稱為雙重間諜,提高警惕廿多年,至今才認同我是文化人。」——那中國常因達賴訪歐等原因,動輒與法國、德國等國關係欠佳,可是領導人有害怕的心理?「這政治問題,你要去問他們,哈哈……」
訪問將結,關愚謙以美國比喻中國:「二戰時偷襲珍珠港事件,最近才明朗,是他們美國讓日本來炸珍珠港:美國政府一直想參加世界大戰,但老百姓不同意,政府於是把珍珠港很多重要軍艦撤走,留下老的舊的,犧牲2000多人,利用這機會參戰。這事件,50 年以後才打開這個檔案……也許六四死傷檔案,也得50年後才解封。」
老前輩教訓「年輕的記者」說:「除了問『為什麼』,還要用第三隻眼睛去觀察。不要太主觀,try to be objective。」從逃亡到回國
關愚謙當下正在北京、上海巡旅訪問。
關愚謙系出世家,曾祖父為清代名將領關天培的侄子,父親與周恩來為同學,他自己在北京外語大學俄語專業畢業後,曾為鄧小平、陳雲等領導人任俄文翻譯。但一九五七年「反右」風潮驟起,關愚謙因傳抄帶有「右派」言論的大字報而受批,繼而下放青海五年,多方營救後才得以回京,被調入有政府背景的民間組織「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負責接待外賓,文革初期毛澤東首次接待五十萬紅衛兵,關愚謙便陪同登上天安門城樓。
然而隨運動的深入,紅衛兵要揭發清算「摘帽右派」,流放邊疆的孤絕重襲,關愚謙冒死偷換外賓護照逃出中國,前往埃及,卻在開羅被關在牢中長達一年,成了中埃美蘇多個國家中都想利用的棋子。後國際紅十字會營救下定居德國,於一九七七年獲博士學位,任教漢堡大學,及為德語報章撰文介紹中國情,亦為香港《信報》、新加坡《聯合早報》、馬來西亞《星洲日報》等撰述歐洲事務專欄,剛於香港三聯出版介紹歐洲多個文化的《歐風歐雨》。「雖然我是逃出來,但絕不會利用任何第三個人來罵自己的國家,中國人是我同胞、中國是我祖國,這是我的堅持。」去國家亡,母親離世不復再見,中國卻仍是心上一片繫念。
[文:鄭依依 圖:陳智良 編輯:黃靜 電郵:mpcentury@mingpao.com]

11/16/2009

a link:“母”劲儿的纪晓萍

盧燕在洛杉矶的青春

文字江湖﹕青春的盧燕
文章日期:2009年11月15日
【明報專訊】不久前洛杉磯加大美術館邀請我演講,出發前幾天收到盧燕寄來電郵,說一定來聽演講,還要在次日請我參加午宴。到了洛杉磯,通了幾次電話,才知道是荷里活演藝協會的萬聖節慶祝餐會,她可以邀請嘉賓同行。我到洛杉磯本來是做學術演講的,不期竟然忝為盧燕大姐出席荷里活宴會的嘉賓了。回想起來,也真有意思,因為在我認識盧燕本人之前,她在我心目中是銀幕上的明星,而最突出的形象則是她飾演的慈禧太后。
認識盧燕本人有好些年了,不過,每次見她,都是在亞洲,不是香港,就是上海,再不然就是北京。她近年來香港,飾演香港話劇團《德齡與慈禧》裏的慈禧,雍容華貴,端莊肅穆,朋友們也都尊之若「老佛爺」,說話畢恭畢敬,一言一動都不敢造次。我雖然比起香港的朋友癡長幾歲,也不是戲劇界中人,但想想自己父母幾十年前都看過盧燕的電影,算算畢竟是晚輩,也就跟著恭敬如儀,有時還攙扶著老太太上下樓梯,盡一點弟子之勞。
我們開始稔熟,是舞蹈家江青在香港籌劃演出歌舞版的馬勒《大地之歌》,請了盧燕擔綱演出詩劇的朗誦人。為了配合演出,我在城市大學辦了一場學術研討會,邀請演出的藝術家與觀賞的學者,從詩歌翻譯、音樂創作、歌劇演出、舞蹈編排等不同角度,討論了《大地之歌》的藝術展現。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發現盧燕非常隨和,說話語調平易親切,與舞臺上慈禧顯示的威勢凌人完全不同,就與她逐漸親近了起來。
兩年多前青春版《牡丹亭》在國家大劇院演出,同時有個學術研討會,我們都去捧場。白先勇要我就便特別照顧盧燕,接送都歸我,朝夕相處,自然也就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影劇裏展露的不可一世的慈禧太后形象,也就消失殆盡,眼前只是談吐文雅風趣、舉止溫柔敦厚的大姐姐。
我在洛杉磯的美術館演講,盧燕來了,笑嘻嘻地給我一盒禮物,說是自家院子裏長的柿子,很甜,好吃。我一看,橘黃色的兩顆大柿子,還帶著綠油油的柿葉,剛從樹上摘下來的。 順便說道,我第二天早上很忙,要去看望一位考古學家老友,鑑賞他的日本南畫收藏,可以由他直接送我到午宴的飯店。盧燕就說,我跟主辦的負責人說一聲,安排好的話,請他一道來吧。馬上就去打電話聯繫,一會兒回來,說講好了,請你朋友一起來。我這才發現,原來她在洛杉磯辦事機敏快捷,完全不像慈禧太后需要李蓮英來伺候,倒像李鴻章運籌帷幄,折衝樽俎。
第二天到了宴會場所,在門口就發現盧燕招呼各路英雄好漢,進進出出,如同燕子一樣活潑。哪裏是慈禧太后,簡直就像《德齡與慈禧》劇中神采飛揚的德齡!難怪她喜歡洛杉磯,原來這裏是她青春的泉源,是她鮮活跳擲的場所,是她永保年輕的舞臺。吃完一頓豐盛的午餐,她拿了個大南瓜給我,說拿去玩玩,太重帶不走,送給你的朋友。考古學家送我回去的時候,說這個老太太了不起,很青春活潑呢。我說,沒錯,南瓜留給你,留作青春的記憶。
[文.鄭培凱 學者.詩人 近作有《樹倒猢猻散之後》等]

a link:张学良在纽约的“女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