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2008

a link:开卷乐:《说吧!莫言》


作者: 莫言 
出版: 麥田
系列: 莫言作品集
出版日期: 2007/12/17
頁數: 304
國際書號: 9789861733180
書城編號: 120306
書價: HK$100.00
「讀了《說吧,莫言》你會明白,我的故事正在前進中成長著,接近高潮但尚未到達高潮。我正在努力,為了你!」──莫言

這本書是一個對談的整理,由知名作家莫言和蘇州大學文學院院長也是文學評論家王堯,於2002年底於蘇州的一場談話;全書以對談方式呈現,十分忠實地表現對談當時的氛圍;同時也生動地表達了對談當時的暢快淋漓。

本書可說是以莫言的創作為中心的剝洋蔥似的談話,從莫言的生長背景、童年記憶、成長經歷、所受影響、環境變遷等等四面八方來談他的創作,雖然是一本談話的整理,卻是那全面性地、完整地交待了莫言的創作生命以及他對文學、對小說、對創作的態度和想法,是一本了解莫言、解讀莫言不可或缺的重要書籍。

除了對理解莫言的重要性之外,本書讀來也真是趣味橫生,作家的語言果真是充滿妙趣,談起生命一路行來的種種際遇,精采得有如小說一般。
******
莫言《說吧,莫言》:稱文學就是回憶
國際線上 www.crionline.cn 2007-07-20 15:44:37   

  著名作家莫言日前推出散文集《說吧,莫言》。他表示這套由海天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其實是自己創作道路的回顧,而文學就是回憶。

  這本書收集了莫言自1981年發表作品以來在國內外的演講,與記者、學者的訪談對話,對故鄉、童年與往事的回憶以及對社會、人生、文學的隨感,約100多萬字。書中文章、資料、圖片多是首次公開發表,系統地披露了這位文壇奇才的文學主張,展現了他的心路歷程和情感世界,公開回答了社會及文壇對他的種種疑問,以及對社會、人生、文壇醜惡現象的針砭。

  莫言坦言書中有些地方不夠嚴謹,甚至有點偏激,但為保持原貌並沒有刪改,“我就是這樣一步步從片面走向全面,從劍拔弩張走向內斂成熟的。”
  莫言說,“文學就是回憶,沒有記憶就沒有文學。”

  莫言希望自己能“作為百姓寫作”而不是“為百姓寫作”,因為“我希望保持一種平民心態,不要把作家這個職業神聖化。希望自己在生活和社會地位發生變化之後還能從低的視角來觀察生活。總之不要忘本,不要剛扔掉要飯棍,就痛打叫花子。”(文娛)

a link:台北写真:探访西门町百岁“红楼剧场”

a link:Tous Les Matins du Monde



经典推荐之《日出前让悲伤终结》[Tous les matins du monde]
剧情:

圣哥伦布形式在回忆中与亡妻相遇,每当他拉琴时妻子就出现在他的面前,他把和她相会的场景用画家的笔记录下来。亡人在天国聆听天籁般的音乐。
  
他的两个女儿与他一同演奏,供贵族消遣。他决定为自己和琴弦还有女儿活着,他的音乐属于自己。于是他退出演奏,将自己关进小木屋,将自己的灵感记录下来。但是他并不打算公开他的音乐。
  
17岁的阿兰来到他的身边做学生,他和圣哥伦布的大女儿相恋。但是在有音乐的地方爱情却异常艰难。女儿最终在失去恋人和幼子的一连串打击下自杀。留下痛苦的父亲与另一个世界的人对话。小屋里再没有音乐。阿兰为宫廷乐师的身份使他蒙羞。直到他意识到这一切的真正意义时,悔恨地走出王宫寻找真正的音乐时,他来到老师的小屋……
评价:
影片曾荣获1991年法国恺撒奖包括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音乐在内的七项大奖,是一部出色的巨著。影片通过对大提琴家科伦细腻的刻画,表现了一个艺术家对于艺术的完美追求。同时影片以极其优美的音乐和镜头语言,让观众仿佛徜徉于艺术殿堂之中。

片中一开始Colombe为亡妻所谱的“墓之悲歌”实在让人有悲伤的近乎窒息的感觉,他对亡妻的思念已经到了一种挖心掏肺、灵魂完全榨干的境界。

影片中没有多少人物的对话,因为音乐可以表达语言所不能表达的话。有的只是宁静的乐声,还有低回的旁白娓娓道来,琴声如诉。

理解能力与“三流作家”

三流作家?
文章日期:2008年10月18日
【明報專訊】諾貝爾文學獎頒發,內地一位姓葉的中坑作家——好像又是中國作協的乜乜物物所謂高官——不屑地說,今年的得獎者只是「三流作家」,諾獎全由一群六十多歲的瑞典老人把持,沒什麼價值。

聽此狂言,真是悲喜交集。

喜者在於,說別人「三流」,必然意味自己有能力分辨什麼叫做一流,也必然表示自己有邁向一流的遠大志向。 中國作家有此眼光與豪情,不再只顧鼠肚雞腸爭取官方保障的長期飯票,不再只懂哈腰鞠躬地寫「縱做鬼,也幸福」的屁詩,豈不值得文學愛好者高興雀躍?

悲者在於,某些中國作家對於國際獎項的運作細節顯然有欠了解,這麼多年了,中國人談論了這麼久的諾貝爾獎了,竟仍以為獎項評審只由一群瑞典「高齡老人」操控決定,未免過於無知。

諾獎從提名到評審,其實不知道經過多少回深入研究、報告、討論,對於獲提名者的全部作品,委員會例必委託各國專家花上至少一年時間——而不僅是遠來坐下開兩個鐘頭口水會——撰寫厚達數百頁的詳盡分析,因此,能夠放在桌上供「高齡老人」考慮投票的那張決選名單,絕非兒戲之作;所謂「三流」,若能上榜,確屬僥倖中之僥倖。

更何,當藝術創作跨過了某個門閥,還有需要分什麼一流二流三流嗎?都是好作家,都是好作品,但各自代表了不同的人文價值和文字形式,有時候天壤之別得有如蘋果和橘子,再無高下之分了,有的,只是價值和形式的取向差異,由此在不同的歷史時段下,獲得諾獎委員會給予不一樣的重視。

回頭看,可知諾貝爾文學獎大概每十年即有價值取向上的微妙轉變,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重視的是作家對於專權政體的反抗與鬥爭;稍後,注重的是作家對於種族分隔和性別異同的反省;再後來,較多看重的議題是流離、身分、語言、文化……諾貝爾獎的「與時俱進」速度,往往反映潮流氣候。

諾貝爾文學獎不是馬拉松比賽,不會區分作家的第一第二第三。它是一個符號、一個榮譽、一個定位,箇中複雜,可能不是某些頭腦簡單的作家所能理解。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沪港。远近。冷暖。正负能量。

沒有月亮的晚上
文章日期:2008年10月18日
【明報專訊】天氣從下午開始就陰沉沉的,傍晚時分從辦公樓裏走出來,見地面上馬賽克的縱橫縫隙裏積薄薄一汪水,才知道是曾下了雨。水漬裏熒熒倒映出路邊霓虹的影子,燈火闌珊的都會,精神上無以為家的人,不確定要往何處去。

每個城市都會有她不足為外人道的一面,遊移在夜的都市,有時候刻意不去記取所見,以為一覺睡醒什麼都會由模糊到淡忘——結果他們還是在的。熱鬧的夜市,人群依舊喧囂,食肆一邊,有賣唱的女子,被一大堆居民或遊民包圍,有人熱情捧場,也有人冷眼旁觀,熱情的人手裏端茶壺,冷眼的看客啜啤酒夾起一塊小菜入口——《新不了情》裏榕樹頭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誰知道這個女子,又有什麼曲折隱衷,我只是匆匆路過。

美貌給了女孩子頑強的理由——頑強地去當弱者。因為不甘於每天對部電腦坐足八個小時,一輩子擠公車住尾房,美麗的女孩子總能想出十七歲出道,二十五歲退休的辦法。有人為了生計生存如螻蟻,也有人「抱相當愉快的心情走出來,一邊喝龍蝦湯一邊深深地寂寞與悲哀」。

路邊的泊車位,有輛深紅色貨車不住地鳴響喇叭——它正要泊入的地方,有個失去雙腿的乞者,坐在底下裝有滑輪的木板上——他佔了它的位。聽到催促的喇叭聲,他用兩隻手撐向地面,啟動載有他殘軀的小木板,緩緩朝前方滑去。

我不敢去看他臉上的表情,不敢想像一個沒有報復能力的人在遭受侮辱時的表情,尤其當那侮辱來的如此隱秘、如此微不足道。跛腿的Mark可以一跳一跳立志拿回從自己手裏失去的東西,沒腿的他,又可以怎麼樣?走出英雄片,不是每個人都有臥薪嘗膽的機會。

[文‧闕政 上海人,曾為出版社編輯,現任文化公司策劃。]
******
念香港
文章日期:2008年10月18日

【明報專訊】生活在德國柏林,無可避免地被問上千萬次「有沒有掛念香港呀?最掛念香港的什麼東西?」老實說,我真的沒怎樣掛念香港,全因拜電腦之便。
每天早上起,第一時間即開電腦,收聽香港網上電台,食指同時貪婪地在香港各報紙之間不斷左click右click。此時,各方朋友在「即時傳訊」中彈出來聊聊天,又或打網上視像電話三口六面說個夠。呆在電腦前而足不出戶的話,唯一提醒我身在何方的是手中的柏林報紙。試問,如此沒有地域之隔,叫我如何對香港牽腸掛肚?
我還記得十六年前,姐姐到美國當交流生的那一年間,她只打過兩次電話回家。姐姐在個多月前寫信回來,相約在某天某時她會打電話回家。媽媽便即時在日曆上畫大圈,下令全家各人在這天準時回家,大家圍在那黑色撥盤電話旁,戰戰兢兢地等待電話響。因為那時的長途電話費不便宜,各人只可和姐姐談兩句。她掛線後,這件大事情便順利完成。現在我打網上電話回家,卻是「現在睇緊大結局,很緊張,遲些再打來。」電腦通訊把遙遠地域之隔,大大縮短至如放工回家不要阻人看電視。
在香港返工放工睡覺的循環日子裏,和家人閒聊的時間不多。現在卻不時收到他們表面搬弄是非打小報告,實質開一番玩笑的電郵。原來,現代電郵和昔日書信同樣令人窩心
[阮志盈]

a link:耀邦在“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前前后后

10/17/2008

被惦念的感覺

K,
今天,抚仙湖的天氣好極了,陽光撩撥著湖水“閃爍”,很有些迫著人去思念些什么的意思。
昨天,我請這里的小妹打聽好了昆明往返深圳的機票,是不是又啟程呢?心里一直在和自己較勁。龍老師從美國飛回來了,就在那里,港大,明天,你知道的。你也知道,只要去了,大家就安逸了,理所應當見到的同道人,都會在龍的氣場里。
小女子,這回“忍”得很辛苦。
總有些要舍得吧,這次,名義上是為了肥仔。龍老師講課的時候,我們仨會和肥仔的老師們,在一起,撫仙湖邊。

是了,知道這是一個惦念的日子,小女子被許多的朋友惦念了。更有兩個很有價值的采訪邀約撲面而來。
北京,李先生的助手來電,希望我能成為見證壹基金成立、見證發起慈善論壇、見證首次論壇開幕的唯一的一位記者。給總編室去電幫著安排,值班的Y聽出小女子的聲音:啊呀,仙女終于從云南出聲喇?@@
海南,那是一個議題和參會者都很吸引人的論壇,吳敬璉老師和周老師都會去,鳳凰的NS,因了小女子的交情,再赴瓊島主持論壇。唯獨,少了小女子。C院長說:把關兒給請回來!

沉寂了許久的海南手機,今兒一遍遍響起,黃昏時分小女子有些心驚呢。這,又會是誰?
一個月了,小女子的村姑日子,真的能持續下去么?
貓,貓得住嚒?

午后,網上看電影,歐洲版的《我的野蠻女友》。到底,什么是愛的“橋”呢?


媒体采访邀请函
尊敬的先生/女士:


兼济天下,大爱无疆

2008全球公益慈善论坛即将启幕!


诚挚邀请贵媒体参访本次论坛的各项活动。


主办:中国红十字会李连杰壹基金 博鳌亚洲论坛

时间:2008年11月1日-2日

地点:中国·北京JW万豪酒店


主题:和谐共享--全球协作下的公益慈善事业


焦点:·公信力 创新力 信息化 志愿者 社会责任 制度建设

·中国红十字会壹基金典范工程


嘉宾:政府官员 商界精英 公益慈善组织 专家学者 主流媒体


敬候莅临!


李连杰 龙永图
中国红十字会李连杰壹基金创始人 李连杰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 龙永图


论坛背景

快速推进的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财富;失衡加剧的全球经济和贫富差距,为人类增加了错综复杂的安全威胁。在这巨变的时代,促进公平正义、共享发展机遇、实现普遍繁荣,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心声;维护人民利益、着力改善民生、化解社会矛盾,正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行动。

共同的心声和行动,催生了全球新一轮公益慈善浪潮:各国政府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郑重承诺逐步兑现;企业和个人纷纷将回馈社会作为财富新归宿;公益慈善组织数量和项目规模增长迅速;志愿者群体不断成长;公益慈善意识日益深入人心……。在此进程中,亟需加强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机制化的交流与合作,完善全球公益慈善体系。

博鳌亚洲论坛2008年年会期间,秘书长龙永图先生宣布了理事会的重要决定:博鳌亚洲论坛将与中国红十字会李连杰壹基金共同举办全球公益慈善论坛,以应对全球化对公益慈善事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该决定得到了与会各国政要、企业家、专家学者以及主流媒体的积极支持。


论坛定位

“全球公益慈善论坛”将超越地区、种族和文化差异,成为全球公益慈善领域广泛交流与务实合作的高层次对话平台。


论坛使命

·增进和深化全球公益慈善合作,推动建立多层次伙伴关系,完善全球公益慈善体系。

·成为公益慈善事业的倡导者、公益慈善事业的推动者、公益慈善文化的传播者。

·推动公益慈善的信息化、透明化和高效率,促进公益慈善组织健康发展。

2008全球公益慈善论坛

日 程 草 案

(更新时间:2008年10月9日)
10月31日(星期五)
09:00-24:00 注册
15:00-16:00 新闻发布会
18:30-20:30 欢迎晚宴

11月1日(星期六)
09:00-10:00 开幕式
(万豪酒店大宴会厅。凤凰卫视全程转播)
主持人:
全球公益慈善论坛大会主席 龙永图

10:00-10:20 茶歇

10:20-12:20 全体大会:和谐共享-全球协作下的公益慈善事业
(万豪酒店大宴会厅)

主持人:
中国红十字会李连杰壹基金创始人 李连杰


议题方向:

全球化和科技革命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财富。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失衡加剧、贫富差距扩大,由此产生社会问题与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公益慈善事业在减少两极差距,弥合文化鸿沟,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何建立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协作,通过公益慈善来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如何建立完善的政策和法律环境来保障其健康发展?如何应对由于不同文化、宗教、体制带来的挑战?


演讲嘉宾:

1. 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副秘书长 阿尔布特· 奥斯曼

2. 中国民政部部长 李学举*

3. 联合国系统驻华协调代表 马和励

4. 国际和平组织总裁 斯科特·韦伯

5. 瑞士银行集团全球执行董事 马克斯米林· 马丁

12:20-14:00 自助午餐(万豪酒店中餐厅)

14:00-15:30 主题会议一:企业社会责任与公益合作伙伴
(万豪酒店大宴会厅)
议题方向: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越来越多的企业都把社会责任纳入长期发展战略。企业在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如何切实履行经济责任、持续发展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如何融通社会责任投资?企业在获取利润后,如何通过与公益慈善组织的有效合作反馈社会?


演讲嘉宾:

1. 老牛慈善基金会创始人 牛根生

2. 南都基金会副理事长 徐永光

3. 长江商学院院长 项兵

4. 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 郭长江

5. 恒隆集团有限公司恒隆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启宗

6. 范思哲全球公共关负责人 伊莎贝拉· 哈维外特

7. 招商银行行长 马蔚华

15:30-15:50 茶歇
15:50-17:20 主题会议二:公益领域的新生力量 - 社会企业(Social Entrepreneur)
(万豪酒店大宴会厅)
主持人:

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秘书长 黄浩明


议题方向:

当社会企业成为一个热门标贴,人人都在谈论的时候,到底有多少人了解其真正含义?对于在中国刚刚起步的公益产业,社会企业意味着什么?在提高公信力和创新能力过程中,社会企业将带给我们什么?


演讲嘉宾:

印度社会企业家 罗伊
2. 奥纱卡亚太区执行总裁 库瑞斯· 卡塞诺

3. 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 康晓光

4. 国际青年成就中国部执行总裁 高阳

5. 慈善救助基金会总裁 罗塞欧· 派罗兰迪

6. 台湾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 冯燕


17:20-19:00 自由活动

19:00-20:30
壹基金典范工程·揭幕盛典 (万豪酒店大宴会厅 凤凰卫视全程制作播出)
11月2日(星期日)
09:00-10:00 主题会议三: 信息技术与公益慈善
(万豪酒店大宴会厅)
议题方向:
信息化技术与互联网的诞生,为公益慈善组织的运营、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公益慈善组织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来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效率?怎样通过互联网来传播公益慈善理念、创新和推动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哪些经验可以借鉴?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演讲嘉宾:

1. 慈善导航总裁 肯· 博格

2. 谷歌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 李开复*

3. 思科全球副总裁 林正刚

4. 赛贝斯全球主席 程守宗

5. 腾讯集团总裁 马化腾

10:00-10:20 茶歇

10:20-12:20 主题会议四:公民社会责任
(万豪酒店大宴会厅)
主持人: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陈建民
议题方向:

慈善行为是公众爱心的体现,而不能简单的用金钱计量。有人认为,发达国家的公民比发展中国家的公民更有公益心,如何评价这个观点?如何培养深入人心的慈善文化?公益慈善组织如何组织劝募?如何鼓励公民参与,以及发展志愿者网络?


演讲嘉宾:

1. 新加坡志愿服务与慈善中心主席 陈宝能

2. 清华大学NGO 研究所所长 王 名

3.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于 丹*

12:20-14:00 自助午餐(万豪酒店中餐厅)

14:00-16:00 主题会议五:公益慈善事业中媒体的社会责任
(万豪酒店大宴会厅)
主持人:
美国福布斯公司亚太区CEO 威廉·艾丹甫


议题方向

如何通过履行媒体的公益慈善责任提升媒体品质?如何通过创造媒介事件推动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如何发挥媒体对公益慈善组织的监督作用?

演讲嘉宾:

1.中央电视台广告经济信息中心主任 郭振玺

2.中国经济时报社长 包月阳

3.台湾大爱电视台台长 汤健明

4.新财富杂志总编 郑颂

5.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社长 尹明华

6.宏盟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亚太区总裁 杜孟

7.阿里巴巴集团总裁 马云

壹基金典范工程简介
性质及背景

作为中国公益事业的实践者和倡导者,壹基金秉承“全球一家人”的理念,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搭建公益平台、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

壹基金典范工程是全球公益慈善论坛的一个组成部分。全球公益慈善论坛是由博鳌亚洲论坛、中国红十字会李连杰壹基金共同搭建的一个全球高层对话平台,旨在推动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专家学者之间在公益慈善领域进行广泛交流与务实合作。


目的

中国红十字会李连杰壹基金相信,关爱和善良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美德,每个人的慈善之心都会在某个时刻被唤醒。而公益则是一项事业,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要专业管理、需要制度规范,和一时的激情不一样,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话题。

中国红十字会李连杰壹基金就其关注的“环保、教育、扶贫、健康、赈灾”五大公益领域,发起年度“壹基金典范工程”颁奖活动,希望通过表彰那些达到国际运作标准的非营利机构以及对公益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并支持那些具有发展潜力、广泛社会意义的新起步的非营利机构,从而建立一套与国际接轨的中国慈善公益机构运作标准和评估体系,推动整个中国公益事业的标准化和产业化。同时促进获奖机构实现快速成长并成为行业典范,为公益事业的运作提供可参照的宝贵经验和最佳实践。

壹基金典范工程自2008 年起每年评选一次,获奖的每个非营利机构将得到壹基金颁发的奖金。


评选方式

壹基金典范工程采取主动报名和专家推荐相结合的方法,评选方法包括问卷、访谈、文献收集、实地考察、评委讨论、专家面谈等。


基本情况

1) 参评机构:在中国大陆境内,在“环保、教育、健康、扶贫、赈灾”五大公益领域从事公益事业运营的非营利机构;

2) 评委组成:由11 名评委组成评审委员会,其中包括来自非营利领域的10 名专家和壹基金创始人李连杰先生;

3) 评委会将按照组织管理绩效,同时兼顾社会影响力进行评估,以四个纬度作为评选的指标:

a. 公信:指机构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公信力,在与公众交往以及利益交换时表现出公平、正义、透明、效率、民主、责任的信任力。

b. 专业:机构内部有合理的分工、职业化的操作,稳定的关注,从业人员具备从事公益事业所必须的专业技能以及价值观。

c. 执行:指机构以及其从业人员拥有将想法变为行动、行动变为结果的执行能力,以达到组织的最终目标。

d. 可持续:指机构的发展运营模式具备可复制、可长期持续的发展特点。

4) 参评方法:请访问www.one-foundation.com 填写参评信息。


评比日程

• 每年3月到6月,报名初选阶段。

壹基金通过网站等方式接受参评机构的报名,参评机构需要填写参评表单、机构陈述、支持文档等。根据评选标准对参评机构进行初选,符合标准的进入复选阶段。

• 7月-9月,复选阶段。

对进入复选的参评机构,进行各项可量化指标的打分评审。如有需要,将由志愿者或者工作人员对参评机构进行实地走访。

• 10月-11月,决选阶段。

对进入决选阶段的参评机构进行面试,评委按照评分细则对开放性问题打分,结合复选分数计算最后得分,评委集体讨论/投票决定最后获奖机构。

• 11月,颁奖。


监督与检查

壹基金典范工程将通过第三方审计对奖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与检查,以保证资金的使用效果。若获奖组织在资金使用和项目运营中出现问题,壹基金典范工程评审委员会有权中止资金的拨付。



举办者简介

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的红十字组织,是国际红十字运动的重要成员。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为现任名誉主席。中国红十字会在和平时期履行备灾救灾、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社会服务、传播国际人道法及红十字运动基础知识等职能,具有强大社会号召力。


中国红十字会李连杰壹基金是由中国红十字会“博爱大使”李连杰先生发起,在中国红十字会架构下独立运作的公益慈善计划和专案。李连杰壹基金奉行“全球一家人”理念,致力于传播公益慈善文化、搭建公益慈善平台、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


博鳌亚洲论坛是由亚洲25个国家以及澳大利亚共同发起的非官方非营利的国际组织。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博鳌亚洲论坛已成为亚洲及其他大洲有关国家政府、工商界和学术界领袖就亚洲以及全球重要经济事务进行对话的高层次平台,具有世界影响力。博鳌亚洲论坛同样长期关注公益慈善领域,并以各种方式履行社会责任、促进公益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
中国改革国际论坛

“中国改革的下一步:变化与选择”国际研讨会


2008年10月31日(星期五)

会议代表报告

欢迎酒会(中改院3号楼2楼餐厅)

2008年11月1日(星期六)

早餐

前往新国宾馆

上午

8:30-9:40 第一单元 开幕式(新国宾馆金色大厅)

主持人:中改院院长迟福林

1.主办机构致辞(中改院董事局主席高尚全、德国技术合作公司亚太司司长)

2.海南省省长致辞

3.嘉宾演讲(赵白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领导)

4.主持人演讲(议题说明)

10:00-12:00 第二单元 新阶段改革的趋势与目标(新国宾馆金色大厅)

主持人:

参考议题:

1.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变化

2.新阶段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任务

3.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环境与改革的现实需求

下午

14:30-18:00 第三单元 分会Ⅰ:美国次贷危机与中国宏观经济走势

主持人:曹远征

参考议题:

1.美国次贷危机与中国金融、资本市场稳定

2.美国次贷危机与中国经济增长

3.美国次贷危机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

4.美国次贷危机与中国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

14:30-18:00 第四单元 分会Ⅱ:新阶段的市场化改革

主持人:常修泽

参考议题: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资源价格市场化改革

2.新阶段的垄断行业改革:产权、价格与监管制度

3.国有企业改革与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

14:30-18:00 第五单元 分会Ⅲ:新阶段的政治体制改革

主持人:周天勇(汪玉凯)

参考议题:

1.新阶段政治体制改革的现实需求

2.新阶段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

3.行政体制改革与公共治理结构建设

2008年11月2日(星期天)

上午

8:30-12:00 第六单元 新阶段的政府作用与宏观体制改革

主持人:吴晓灵

参考议题:

1.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职能、作用与责任

2.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与挑战

3.新阶段的财政税收体制与金融体制改革

下午

14:30-16:00 第七单元:美国次贷危机与中国宏观经济走势

主持人:曹远征

参考议题:

1.美国次贷危机与中国经济发展

2.美国次贷危机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选择

3.美国次贷危机与中国金融安全和金融改革

16:20-17:30 闭幕式

李剑阁、吴敬琏

忍看錯過

Journalism and Media Studies Centre
顯示詳細資料 10月16日 (1 天以前)
煩請已報名出席十月十八日講座--龍應台談文學啟蒙之候補人士(waiting quota),於當日約四時四十分出席,因場內座位已滿,候補人士只能安排於場外觀看屏幕。

多謝合作!
winteraway: 姐姐
我: 嘿,你好么?
你的演講進行得如何啊?
winteraway: 很好
杰出校友是我学生时代的最后一颗糖
哈哈
姐姐 我请教你问题
享受分秒,玩物“得”志真性情
——专访著名钟表收藏家钟泳麟
真性情三个字是否删掉?
於 星期五 的 下午 5:47 時寄出
winteraway: 享受分秒,玩物“得”志真性情
——专访著名钟表收藏家钟泳麟
於 星期五 的 下午 5:48 時寄出
我: 你的直覺很好的
哈哈,最后一粒糖,也像是標題呢
於 星期五 的 下午 5:52 時寄出
winteraway: 姐姐亚 可否帮我看一个稿子
我搞不懂 结尾
是否要提到红酒
想听听你的意见。
好不 这样我可以取经。
於 星期五 的 下午 5:55 時寄出
我: 很想欣賞呢
winteraway: 给杂志写的。
我: 對了,明天下午龍老師在港大的演講,你會去么
winteraway: 张总出差去了。
我: 我報名給了站位,很想來的。
可是,有事走不開。好遺憾。
不然大家又可以見面了
winteraway: 我报名了
不要緊的 给你录音
录音到时候传给你如何
我: 好的!!拍點照片傳來吧。
我來后給龍老師信,她以為我轉行了呢@@@

winteraway: 我邮件发给你了 一个钟表专家的采访 写给北京一个杂志
邱立本的新书发布我看到了 龙老师
我: 不知她去美國斯坦福胡佛中心資料的情況如何。她在寫1949,不知會否透露信息。上午線上也見到子文了。
winteraway: 到时候问问
我: 對了,你知不知道香港那些舞蹈教室,是怎樣聘用國內舞蹈教師的。我指的是拉丁舞教師,很棒的那一種。
於 星期五 的 下午 6:05 時寄出
我: 我去吃飯了:)回來認真拜讀
winteraway: 我最近正好学肚皮舞到时候帮你打听哈
我: 好的:)
winteraway: 姐姐一定要给我指点啊 不然我没有进步
你先用餐

享受美食
我:
伊敏,
拜讀了大作,你的采訪很扎實啊。正如張娟所說,好像看見的當年忘情于新聞采訪的我們。
說點感受,筆記扎實很重要,但是如何不讓讀者滿眼是“花”,而是對其人的性情有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技巧。我覺得,人物訪問小的細節最會打動我。
喜歡你的望穿秋水,和擺脫鐘表束縛兩段。是否,擺脫“時間”束縛更精準?
我覺得,人物訪問,切口小些,而不是滿把都抓比較容易抓住讀者。這個標題 “ 享受分秒,玩物“得”志真性情”,雖然有分秒寓意鐘表,但是后面的部分,就大了些,比較概念感,放在其他行業似乎也可以用。切口再小些是不是更吸引人呢。
我亂出主意如下,你看看這個思路是不是好玩兒點。
“忘卻“時間” 忘情“藏表”
——专访著名钟表收藏家钟泳麟”
另,紅酒一段略去較好,有點跑了,不是鐘先生最醒目處。
關姐姐
我: 伊敏,不好意思,剛被朋友拖出去了。
winteraway: 姐姐 看到了
我: 稿子我欣賞了。是給北京收藏家寫的么。寫得不錯。我寫了點意見傳給你了
winteraway: 获益匪浅
我: 《收藏家》
winteraway: 姐姐的一件非常专业
北京青年周刊
他们突然找我
我写了三篇
我: 啊,不錯的周刊
winteraway: 一个瑞士人 一个英国人 一個香港人 人物不是很健谈
刚才不见你回应 我发稿了 现在去要回来
我: 把你推薦給《收藏家》吧?那很專業的。
winteraway: 多谢多谢
姐姐能否帮我看看另外一个 题目 我的题目总是太大了。
标题
我很头疼
我: 都給我欣賞下下吧。看好文章如吃大餐:))
winteraway: 看晚辈的文章 如给学生改作文阿
姐姐要不吝啬批评意见
我: 還真不是。我們那一代,禁忌太多哦。到能夠找到感覺放開寫了,卻力不從心了。
這是徐泓老師回憶四十歲說的。我的感覺和她一樣。
winteraway: 是么
但是你们功底扎实
中新社给我最大的锻炼 就是让我写稿很快
大概两个小时搞定
我: 新一代,尤其是在香港,寫的人,是有福的。我一直這樣覺得。當時也是這樣建議子文來港的,

於 星期五 的 下午 9:46 時寄出
於 星期五 的 下午 9:46 時寄出
winteraway: 但是 很孤单
没有姐姐这样无私的前辈在身边我强调是在身边
姐姐在天涯海角我都可以讨教
我: 我們也是這樣走過來,知道遇到坎時的困擾。我也是受恩于前輩的,一直在心里記得。
winteraway: 嗯嗯
现在一些在校的师妹做功课 我也给一些自己的体验出来分享
我: 寫久了,就會遇到同道了。和你感覺一樣的人,一定還有。
winteraway: 不过资历浅 阿
我: 很快你就資深喇@@堅持最難
winteraway: 我们内地的教育 容易空而大
姐姐在我入行的时候 非常针对性指出来
一直惦记
我: 這是幾代人共同的困擾,不知為何,這塊土地很難讓人活得真的真實。
winteraway: 前几天看了一本书
徐星写的 剩下的不多了
他说
我: 上次哈金和陳先回憶六七十年代,也是這樣說的,是吧。
winteraway: 这个世界的资源本来就不多 少数人占了大多数。剩下的不多了,要就拿去。拿去的部分也很少 很难活得很真 因为要去争取拿不多的资源
我: 所以,有清晰的價值觀并堅持的人很難得的。
winteraway: 要舍得。
舍弃了一些东西 才有所得 得到内心的平安阿 我总觉得做个真实的人 内心比较平安的。
於 星期五 的 下午 10:00 時寄出
winteraway: 姐姐我吃饭去了 给你发了另外一篇 有时间浏览一下 指出毛病 我很想进步。 欢迎批评意见的。
我: 啊,還沒吃飯啊?趕緊去吧。
winteraway: 我要鲜活地学习 进步 不要那么快资深阿
我先去填饱肚子。
大寫的 謝謝
呵呵
我: 看了長見識了。好像回到中環,又去佳士得。

a link:又倒下一個

a link:當當網

K,
我老、傻、笨,上網只是亂轉,從未和她發生交易過。害怕所謂“網絡支付”,怕把錢弄丟啊:))
MAYBOY昨天找來這個當當網“特約評論員”召集令給我。
我回:你在幫我找圈子?
他說:這個適合你玩。
O ,是麼?
我說,幫我搞定如何在網上買書吧。這里書店太少了。

記掛福州路

我不知道,季風將往哪個方向吹
文章日期:2008年10月16日

【明報專訊】季風書店要關門的消息一傳開,上海灘的文藝青年累累如喪家之犬,大有「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之嘆。
曾幾何時的上海,「鹿鳴」、「左岸」、「企鵝」、「慶雲」四大民營書店坐鎮東北角;「一介」、「季風」 、「渡口」佔位西南;老城廂內,文廟明清街坊式書市鼎盛;中心地帶的福州路,更集齊科技圖書公司、上海圖書城、上海書城三座重鎮,旁擁外文書店、古舊書店、大象書店、藝術書坊點綴其間,確乎當得起「文化街」之名。
而今這些書店有的打烊,有的變身二渠道,還艱難生存的,不是已經改換門庭專營教材教輔,即是以「低至三折」為生意經。走在今天的福州路上,不時可以見到「世界名著古典名著名家畫冊毛筆字帖五元一斤」的盛景,此之謂「知識的重量」。因為圖書發行遭新華傳媒壟斷,近年來新書的流通如若不是經由「上海書城」這一巨頭,即是轉移到網路之上,由「當當」、 「卓越亞馬遜」和後起之秀「淘寶」共同承擔。都不如香港的二樓書店來得有特色。
二樓書店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香港的文化特質——雖然從來不佔主導地位,卻始終堅守自己的地盤。在逼仄的生存空間內,人的思維可以是廣闊的,熟知這座城市的人,知道去哪裏尋找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願意以美貌取悅人的,街頭到處是莎莎卓悅,願意以思想取悅人的,街頭到處是二樓書店——我並沒有靈肉對立的意思,只是想說,各人都有各人第一入眼的東西,而他們的共同點是,都相當地便利。
相對之下,據說上海書城的好處是足夠地大物博,可以為不想買書的學子以及社會人士提供免費圖書館——我有個朋友曾親眼見到一名醫科女學生坐在大理石台階上從容地花幾個小時逐個線條臨摹成一幅完整的頭骨圖。
[文‧闕政 上海人,曾為出版社編輯,現在文化公司任策劃。]

滬上買醉

衡山路
文章日期:2008年10月17日

【明報專訊】傍晚的衡山路,黃昏餘暉隱去,馬路兩旁洋梧桐投下深深陰影,光天化日下好似沉睡千年的酒廊,此刻一家接一家亮起燈來,很快就像極了一首老歌,《紅燈綠酒夜》。

「清歌縹緲,膩舞翩翩……」潘迪華小姐柔靡的嗓音迴盪在酒廊裏。可她還是更喜歡潘小姐離滬之前的《玫瑰玫瑰我愛你》,曲調輕快簡潔,像涉世未深的純真年代,無論什麼心腹話,借一點月光就可以說出口,是個還可以隨心所欲戀愛的時代。而眼下,她剛剛失戀,跑到這殖民主義者熱愛的舊地界來買醉。

現在要做個女結婚員是愈來愈不容易了,她想。沒有了從一而終的束縛,卻要應付泡個夜店都會遇到Ex甚至Pre-Ex的尷尬。

開始是愛,然後是消磨。「情和調,隨懷緬變得蕭條……」哀傷的時代曲流瀉出來,身為80後的一代,她和很多同齡人一樣,都是接受過港台流行曲哺育的。在強大的唱片業運作機制下,填詞人把所有尋常的不尋常的感情體驗都寫了一遍,個人的所謂「獨特感受」,早已在古往今來許許多多相似的「個人」中失去了那一點點獨特性。她已懶得再追問。

酒廊的盡頭是上海京劇院的所在,涼潤晚風下,小劇場裏少不了上演生死飲恨的戲碼——她勸他退回江東再作謀劃,他卻甘願給後人留下「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寫作題材。你敢不敢「刎」一「刎」,傾國傾城……人生一世,吾等俗世兒女,如此肝腸寸斷,又是何苦來哉。其實每個人可以傾的,哪有家國城池那麼大,無非只是自己一腔情罷了,情傾出去,被眾看官罵聲癡,能夠癡個千百年,也算數。

散戲出來,冰輪高懸,微亮的圓月,像一枚千百年前的印章,散發幽古的迴光,打落在邊角,使這夜成了一幅上品的圖畫。

[文‧闕政 上海人,曾為出版社編輯,現任文化公司策劃。]

頭頂一片天

誰人頭上先變天?
氣候變化加劇貧窮


文章日期:2008年10月17日

【明報專訊】今天是國際消除貧窮日,提醒各國積極行動,以遏止貧困現象蔓延和貧困人口擴大。可是,愈來愈頻仍和極端的天氣,正在無情地抵消種種扶貧努力的成果,如果我們麻木地以為天災純然是天意,氣候變化只是科學家的危言,那麼我們只會讓氣候變化加劇貧困。
「我想多下雨,和家裏有一個更大的水窖。」這是農民李壯的願望;也是甘肅省近2000萬靠水吃飯的農民的願望。
李壯和妻兒,一家四口住在甘肅省中部的靖遠縣。這個貧困縣位處黃河上游的黃土高原,常年乾旱少雨,山無綠樹,地無植被。過去二三十年天氣愈發乾旱,甚至有河道乾涸。一些山區農戶因為缺水而搬遷,但蓋新房子和開墾田地要用上幾萬元;像李壯這樣的貧困戶,搬家根本不是選擇。
李壯家住的北灘鄉劉梁村,位於沙漠邊陲。41歲的他平生經歷過兩次嚴重乾旱,1983年那一次,他一家要靠政府糧食救濟。另一個特別旱的年頭,就是今年。
「5年都沒有下過雨(8、9月為雨季)。這裏風大,雨雲一吹就散,也就沒(雨)水了。莊稼都失收了。」他家僅有7畝地,收成正常的話,莊稼僅夠自家作口糧。
乾旱加劇沙塵暴
禍不單行,今年3月的沙塵暴,害得李壯損失了三成的小麥。當地人說要是有雨水,把沙濕潤,就可減低沙塵暴吹襲的機會。
春節後的農閒期,李壯到附近的煤礦去打工,幫補家計。「我也知道危險。但在煤場打工,一天的工資有100元(人民幣),其他工作只有40元。沒辦法,要是雨水足,我也不會去(進礦井工作)。」為了適應日益乾旱的天氣,李壯已改種耐旱兼可充當糧食的土豆,又參與了民間組織推廣的枸杞種植計劃。杞子是抗旱作物,根系發達,深入泥土,有固沙作用。更重要是杞子可用來做藥材和釀酒,經濟效益較高。
李壯去年春季投入750元,將玉米田改成的一畝半枸杞園。如今長成的一株株枸杞,卻不見一顆杞子。「杞子都被鳥吃掉了,買網要400元,我沒錢。」李壯無奈地說。
是補償不是施捨
事實上,甘肅的旱災只是問題的冰山一角,中國和許多發展中國家正面對嚴峻的氣候危機。受威脅的社區亦設法去應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太平洋島國移民,農民改變耕作方法或生計模式……只是資源緊絀,舉步維艱。
在甘肅,樂施會 正與靖遠縣科學技術協進會為農戶引進太陽能的爐灶和用牲畜糞便生產沼氣燃料,減少挖柴和砍樹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問題,同時減少農民買煤炭的開支和污染。靖遠縣本身是財赤的貧困縣,要更有效和更有規模地推行措施應對乾旱,實在需要外來更多的資金。
樂施會估計,世界上的發展中國家每年需要最少500億美元,去推行適應措施以緩減氣候變化的禍害。樂施會認為,這筆錢理應由工業發達國家承擔,以彌償他們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排放和累積溫室氣體而對貧窮社區造成的損害。
減少過度的能源消耗,固然重要;但即使全世界即時停止排放溫室氣體,其暖化的負面影響仍然會在數十年內揮之不散,愈發頻仍和極端的旱災、水災、風暴等等,對以億計的貧窮人來說近在眉睫。過去20年,由極端天氣引發的天災增加了4倍,九成以上的人命和經濟損失都發生在貧窮國家。每次天災,富國的平均死亡率為23人;而貧窮國家的數字則為1052人。
港人置身度外?
氣候變化的影響,貧窮階層首當其衝,因為他們多以農業和漁林業維生,不穩定的天氣直接打擊他們的溫飽和生計。加上貧窮地區資源不足及基建條件差,抗災能力和復元力較薄弱。發展中國家靠天吃飯的人們,為城市人和富裕社會供應糧食和各種天然資源,他們排放的溫室氣體最少,卻要為別人的繁榮付出沉重的社會和經濟代價,這樣公平嗎?
香港也有份加劇貧窮和貧富國家之間的不公義。2005年,香港人口佔世界的千分之一,但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高達5.5噸,比世界平均水平高
樂施會今年8月進行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不足四成(38.8%)受訪市民認為氣候變化與貧窮有直接關係。雖然過半受訪者同意港人的生活模式導致排放溫室氣體,間接令窮國人民生活變差,但僅有36.7%人同意香港人需要為窮國的氣候變化問題負責。
今天,誰都不能否定我們活在各國相互依存的時代,香港人在關心氣候變化帶來更多颱風和冬天變暖的同時,也應該意識到我們有份造成氣候危機,我們有責任作出回應,遏止氣候變化加劇貧窮,以及抵消扶貧工作的成果。
[文/石海慧 樂施會傳訊幹事 ]

把自己寫入香港

把自己寫入香港
文章日期:2008年10月17日
【明報專訊】好多年前在美國第一次知道WK Chan這個名字,讀他的The Making of Hong Kong Society: Three Studies of Class Formation in Early Hong Kong,英國牛津大學出版,應是根據博士論文改寫的學術著作,深入拆解在早期的港英殖民年代裏,華人商家、鬼佬商家、殖民管治者等三組權力集團如何既鬥法又共謀,各懷鬼胎,卻又造就了香港的繁華盛世。

WK Chan徵引了大量的檔案資料包括政府公函和私人信件,可以想見,他曾有一段日子由早到晚坐在圖書館的檔案室內低頭猛刨一頁頁的泛黃紙張,陰森的冷氣吹來,他抬頭望向窗外的冬陽,遙念遠處的香港,日後,透過點點滴滴的爬梳整理,下筆為文,他在書冊上重建了一段曖昧的殖民歷史。

WK Chan告訴我們:英商在階級利益上與華商沆瀣一氣,但在心底,終究看不起華人買辦,並常對倫敦要求立法限制華商的地盤擴張;華商自認與勞動階層有血脈之緣,亦以紳商身分成為社會領袖,但每當觸及階級矛盾,立即變臉,向英商尋求奧援,企圖從華人打工仔身上榨取最後的一分一毫;管理香港的殖民者,亦即所謂state manager,抱持自己的政治議程,也精於挑撥離間,令英商與華商彼此互懼互厭……那是一場「另類三國演義」,曾在尚有轎子出入的中環上演。

好多年後終於在本土文化保育的場合上認識了WK Chan,原來中文名字是陳偉群,原來一直在香港總商會擔任研究工作,原來也一直投入民間組織的策劃活動,在最前線,守護民間利益。我對他提及廿年前的那本書,表達了心底敬意,四十多歲了卻仍一臉稚容的他靦腆地笑笑,沒說什麼,彷彿前事已往、來事未知,始終唯有眼前的此時此刻才值得談論。

但原來眼前的此時此刻亦只注定縹緲虛無,WK最明白了,上星期,五十歲,人在西班牙,旅遊中,妻兒在旁,突然心臟病發作猝逝。報紙刊登了新聞,網絡上亦多慨嘆哀悼,我倒立即記起他的那本學術著作,筆過留痕,創作,畢竟是對抗縹緲和抵擋虛無的最佳——甚至是唯一——辦法。

後人都見不到WK了,但若要研究香港,都不能不讀WK這本書。他寫香港,也把自己寫入了香港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最愛看

最愛看的
文章日期:2008年10月17日
【明報專訊】女人最愛看的,跟男人一定不同。先數一下女人至愛(至少是我這個女人)。
1. 嬰兒
2. 熊貓
3. 自己最完美時的身材
4. 自己狀態最佳時的臉孔
5. 漂亮的時裝、手袋、鞋子
6. 珠寶
7. 飾物
8. 房子
9. 家具
10. 俊男
11. 愛人
12. 從愛人變為丈夫那個男人

13. 山
14. 雪
15. 樹
16. 水
17. 飛機
18. 遊艇
19. 丈夫給的錢
20. 自己賺回來的錢
21. 丈夫或愛人的禮物
22. 電影
23. 新聞、報刊、
24. 全家福照片

25. 和枕頭被鋪
26. 花

最不愛看的﹕
1. 八公八婆齊齊八的情景
2. 大肚婆裸照,十分肉酸
3. 自己超重時的身材
4. 自己臉上最難看的地方
5. 醉酒丈夫
6. 醉漢
7. 吵架場面
8. 丈夫跟自己冷戰時的臉孔
9. 丈夫那堆不知名的電器、電子儀器
10. 左鄰右里放在門口的一大堆髒鞋子,應放回室內
11. 堅持你到他家必須脫下鞋子,他給你那雙不曉得多少人穿過、尺碼又不合的拖鞋
12. 用正價買入,兩天後便大減價的衣物
13. 各種帳單
14. 認識與不認識的人送來,厚達一百頁的「請指教」稿件
15. 垃圾郵件
16. 街上傳單
17. 名字不是「皇庭」便是「御花園」之類的大廈名字
18. 家裏任何損掉或者壞掉的冷氣機、微波爐,諸如此類
19. 情敵20. 男人的塔餅髮型
21. 跟老人家搶港鐵 位坐的人
[林燕妮 http://hk.myblog.yahoo.com/eunicelam-123]

10/16/2008

劉克襄:黑臉琵鷺的啟示


K,
每日在鳥鳴、馬嘶里醒來,小女子知道自己真的住在仙地了。
窗外隔著籬笆和小路,是一片柳樹,不成林,但是也算一片綠,枝頭常常忽地有鳥兒鉆出,也會有長尾的鳥兒翩然而降,牠們有時到土路邊的野花間覓食,邊上就是馬兒、狗子,大家都很相安無事的樣子。可能,很多個世紀,牠們就是這樣做伴兒了。
不知為何,今天午間,我最喜歡的白花馬,一聲聲嘶鳴,還奮蹄飛奔,很有心事的樣子。一條很少見的,精瘦的如獵犬的狗子,一路狂飆過來,和激動的馬兒擦身而過。
倒是我的“胡爛纏”,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抬眼看看,又趴趴曬太陽去了。
一只翹尾巴鳥,眉眼很清秀如畫,在紅土地上跳來跳去。

看劉克襄寫道:很可能,部分黑臉琵鷺為了避開海岸開發,紛紛飛到保護區棲息。保護區的黑臉琵鷺數目會擴增,很可能是其他棲息地點萎縮的相對關係。情形若果真如此,這種過度集中的狀態反而是危機。一個莫名的病菌感染,很可能導致全族的滅絕。

小女子很驚心,好像能夠做的,也就是在人類對撫仙湖“下手”前,趕緊為她留影、畫像了。
從灣仔,到撫仙湖,莫非,為漸行漸遠的美好畫像,是小女子的“命”麼?

這里的朋友說:環保方案沒有落實,不會下手。能信么?

黑臉琵鷺的啟示
文章日期:2008年10月16日
【明報專訊】暑夏時,一位美國鳥友遠到台灣的台南旅行,我去當嚮導。
問他想去哪裏?結果,他拜託我,是否能前往台南北方的曾文溪口,觀看黑臉琵鷺。黑臉琵鷺如今是中國內地僅次於朱,第二種最瀕危的水鳥,曾文溪口則是牠們越冬最大的集聚地。香港后海灣次之。
我聽了,當下面有難色。他不免有些困惑,急忙解釋,「是否太遠?如果不方便,我可以自己去。」
我趕緊回答,「不是啦,只是這時去,恐怕一隻也沒有。」
結果,他的想法卻讓我大出意外,「我知道,但我只要去那兒看看環境就好?」
沒想到黑臉琵鷺竟然如此聲名遐邇,讓一個美國的賞鳥人慕名而來。他這麼一說,我就沒理由拒絕了。
隔天跟當地友人商借一車,遂載其前往。抵達曾文溪口後,果然,一隻黑臉琵鷺也未見。其實,不要說牠們,連半個人影也未撞見。我們倆站在空曠的河口,傻瓜似地對看。但他相當興奮,發現觀賞亭裏,一張春天時殘存的海報後,高興地和它並肩,請我特別拍照留念。
回來的路上,我不經意跟他提及,「香港也有黑臉琵鷺,有機會你可以去看看,距離比較近,自己搭公車就能前往。而且,夏天時,或許還看得到,未飛回北方的亞成鳥。」
「香港也有嗎?」他吃驚的說,很顯然,除了台南,他實搞不清楚黑臉琵鷺的分佈狀況,「為什麼台灣看不到,香港就有機會?」
「我只是猜想,香港範圍較小,或許容易尋找,但曾文溪口可能過於廣泛,不容易遇見。」我突然想起,十幾年前在米埔 沼澤,夏天邂逅了黑臉琵鷺亞成鳥的美好經驗。但我實不知道,假如這位友人夏天真的跑去米埔,或到香港濕地公園時,是否真的有機會看到黑臉琵鷺。
歲末了,這種《香港及華南鳥類》指南的封面之鳥,繼續如以往按時到來。如果按以往逐年遞增的數量,相信今年的族群,不論在曾文溪口或后海灣,相信都會比以往增加。而其總和,說不定還會突破二千隻的數量,從「極度瀕危」的階段拉回,僅列入「瀕危」的等級。

牠們真的變多了嗎?
其實,去年冬天時,黑臉琵鷺的分佈已經略有改變了。在福建興化灣越冬休歇的黑臉琵鷺數量,緊跟在台灣和香港之後,竟然超過三百多隻,佔全球數量的百分之十六,成為內地最大的黑臉琵鷺越冬地。
這個數據突顯了幾個息息相關的有趣改變,首先黑臉琵鷺真的變多了嗎?其次是,為何一些濕地的黑臉琵鷺迅速增加?還有,未來如何從這種增加的狀態,重新看待黑臉琵鷺?
記得九十年代初時,我撰寫黑臉琵鷺報道,台灣和香港,再加上其他地區,零零總總,數量不及四百隻。此後,黑臉琵鷺因相當稀少,分佈局限於東亞海岸濕地,因而聲名大噪。
迄知,十多年後的今天,數量已達一千六百餘隻。有人或以為,這是多年來努力搶救的結果,而各地多項保育措施也分別取得顯著成效。但我以為,知名度提高,各地觀鳥紀錄特別注意牠們的動靜,恐怕亦是重要的因素。
不少鳥類專家也認為,各地普查數字的增加,並不能代表黑臉琵鷺實際總群數量的增長。很可能,部分黑臉琵鷺為了避開海岸開發,紛紛飛到保護區棲息。保護區的黑臉琵鷺數目會擴增,很可能是其他棲息地點萎縮的相對關係。情形若果真如此,這種過度集中的狀態反而是危機。一個莫名的病菌感染,很可能導致全族的滅絕。
更大的問題,當在其棲息的海岸環境。我們何妨試想看看,黑臉琵鷺喜歡群體集聚,又偏好活動於海岸開闊的潮間帶濕地,以及一些人為廢棄的漁塭、鹽田等,這些卻是近代都會開發和工業發展極欲併吞的自然環境。
隨手舉例如,黑臉琵鷺在繁殖區的南北韓島嶼,正遭到交通建設開發的壓力 。在台灣的曾文溪口,西北沿海依舊受到工業化的嚴重威脅。香港則有開發商企圖蠶食后海灣,這塊僅存的海岸濕地。越南儘管設立了越冬保護區,但也不斷受到泥灘地改為水產養殖場的威脅。所有其棲息的區域,都面臨了人類要跟鳥爭地的窘境。放眼黑臉琵鷺的棲息安危,不僅充滿其種族生態危機的急迫性,也帶出了國際共同關注的海岸濕地議題。
其實,當我在台灣的曾文溪口,跟一位美國人介紹香港米埔的黑臉琵鷺時,心裏不自覺反射的,恐怕就是這種跨國界海岸保育的自然生態意識。
上個世紀末,東亞各地對這種稀有鳥類的認知,基本上是區域性的,縱使知道牠的繁殖、遷徙和渡冬路線,大部分處理的,還是偏重地方生態的視野,但隨愈來愈多黑臉琵鷺的生態習性被調查出,我們大致可以劃出一個黑臉琵鷺的棲息國度,那是一個主要涵蓋朝鮮、中國東南沿海、台灣和香港,以迄越南北部海岸,皆有棲息空間的大型水鳥。
東亞鳥類裏,牠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跨國性鳥種。從牠們的棲息和遷徙等習性,無疑的,一個從黑臉琵鷺發展出的,東亞海岸濕地保育的議題,值得嚴肅的展開。
很期望,透過各地相關保育鳥類團體的努力,黑臉琵鷺不至於遭受朱鷺、短尾信天翁早年近乎滅絕的噩運。同時還期待,經由保育牠們的微小成功,大家能展開更開闊的國際性視野。
未來的保育黑臉琵鷺,無疑需要一個跨國的合作關係,這也是一個有趣的測試,黑臉琵鷺丟給人類的智慧考驗。牠們安全了,或許也不止意味海岸的整合成功。當然,這個饒富意義的夢想或許太過遙遠。
反過來,還是專注於黑臉琵鷺的生存問題吧,假若牠們的濕地遭到破壞,其他水鳥的棲息亦相當堪虞。這是整個東亞海岸的問題,不止是香港和台灣而已。[文、圖/劉克襄]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一塊木炭
文章日期:2008年10月16日
【明報專訊】一個教會的牧師,發覺一位教友,已經好一段時間沒有來教堂聚會了。去打聽一下,原來他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他不但失業,並且與妻子離了婚,因而精神頹喪,整天不出門,悶在家裏,連親友都不往來。
一個風雪之夜,牧師特地駕車到他家裏去探訪他。輕輕敲門,沒有人回應;再一推門,沒有上鎖,便走了進去。只見這教友面對壁爐,默默地坐,他只望了牧師一眼,連招呼也沒有打。爐火照亮他的臉孔,比風雪的夜空還要陰暗。
牧師搬了一張椅子,坐在他的旁邊。他還是默默無言,甚至連頭也不轉過來,望牧師一眼。牧師沒有怪他的冷漠,反而有更大的同情。想說些話安慰他,但都一時找不出話來。兩人就這樣默默地一併坐,看熊熊的爐火。死一般的靜寂,只聽見壁爐中燃燒的木炭,發出「啪啪、啪啪」的爆裂聲。
許久許久,牧師靈機一動,拿起一個鐵鉗,從壁爐中,取出一塊燃燒的木炭,放到壁爐旁邊一個角落。
兩人還是默默地一併坐,沒有任何對話;也還是死一般的靜寂,只聽見壁爐中燃燒的木炭的爆裂聲。
又許久許久,那塊從壁爐取出來放在角落的木炭,慢慢地熄滅了,再沒有一點火光。牧師又再用鐵鉗,把這塊木炭放回到壁爐中去。一會兒,熄滅了的木炭,在爐火中又重新燃燒起來,與其他的木炭一同發出熱和光。
牧師把木炭取出來,又放回去,這教友雖然仍是不發一言,但都看見了。夜深了,兩人始終沒有交談過一句,牧師只好告辭,教友也沒有起來送行,更沒有道謝。
在回家的路上,牧師很是失望,覺得在風雪中的一來一回,白費了氣力和時間。回到家裏不久,電話響了,拿起一聽,竟是那個教友的來電。他說﹕
「牧師,謝謝你的教誨!你讓我知道,人就好像壁爐中的一塊木炭,離開了群體,是會熄滅的。只有回到群體,才會再燃燒,發出熱和光。這個星期日,我一定到教堂來!」
[司徒華]
******
愛情海嘯
文章日期:2008年10月16日
【明報專訊】過分借貸,胡亂投資,最終引發金融海嘯,產生骨牌效應。
愛情也有可能出現海嘯的一天。
人類貪財,也會貪愛。發展過多的感情,直到不能承擔,感情也會破產。
你認識他時,他可能是感情世界中的雷曼兄弟,很穩健,讓你不覺有何風險。
介紹人會跟你說,如他變心,世界沒一個人可以信任。
你將終身幸福交託於他,深信他能帶給你美好的將來。
直至有一天,你發現他有過多的感情,像次按一樣,與他發生感情的其他人,同樣有更多的感情生活,像蜘蛛網關係的末端,全是苦主。
男女感情關係存在骨牌效應,她不要他選擇了另一個他,所以他才回到你身邊,但她要了另一個他其實是因為再另外的人作了以外的選擇。
就算是自我作主,非被動的,一樣會引起骨牌效應。
一個擁有了多段關係的人感情破了產,傷害了所有感情的參與者,這些感情參與者的遭遇,又影響了身邊所有關係的人,一層層的擴散,像地震的震波,可以引發海嘯式災難。
愛情的海嘯更可怕,因為沒有政府會出手挽救,沒有額外的感情儲備可注入救市。感情破產者不會有政府接管或在他身上投放新感情,讓他重新做人,再得到其他人信任。
金融海嘯誰都知道,每日有報道,有前奏預告,愛情海嘯發生了,誰會知道。
只會見到周圍的人都失戀,感情沒有落,在卡拉OK唱失戀歌時大家抱頭痛哭,大部分人心情都不好。
世界性的愛情大衰退是否早已發生過?
[阿寬 ahhfoon@yahoo.com]

“候任父亲综合症”。山花样的姑娘。数字。土地。顿悟。


山花樣的姑娘

去深圳做保安是這些孩子的夢想

這位兩歲孩子的母親也想出去看一看
HM 14:22:22
关姐,好啊
HM 14:23:08
看到你在线上,又想起来了,
喜糖到现在还没寄
很惭愧啊!
关关 14:47:56
呵呵,村姑已经口水淌到干啦@@
HM 14:49:27
哈哈,现在患上了一种症状,总是得到出门后猛然想起来要做什么事情
关关 15:01:46
这叫“候任父亲综合症”@@@
HM 15:03:54
呵呵,最近是有点兴奋
关关 15:04:23
看见真人会更兴奋%%%%
HM 15:05:20
看来要抑制点了,不然到时候得上狂热兴奋症那就完了
哈哈
关关 15:06:04
不说,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是啊,来日方长。
HM 14:51:15
关姐最近过得怎么样啊?
关关 15:39:27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771334.html
关关 15:41:58
刚刚掉线了。传个网址你看看,这是《财经》奖学金二期的同学,他的关于美国《读者文摘》杂志(Reader’s Digest)中文版一期的意见,是很好的业务学习资料啊。
HM 15:42:42
好的,我一定认真看,谢谢阿
关关 15:43:17
我啊,刚刚帮着完成了一次招聘,看到乡村的孩子对外面的世界既向往,又胆怯的真实的样子。可惜,你们的视频不在,可以记下很真实的乡村孩子的心态。
HM 15:44:45
哈哈,
我能感受得几分出来,都是乡下孩子,都有过那样的心态
关关 15:45:01
有些九0年出生的孩子都报名了。大多男孩子想当保安,身高不够1.73米,遗憾得一直在量。乡下孩子的视力好极了,1.5不算,还有不少2.0.
关关 15:45:13
这是我从小就没有见过的
HM 15:45:52
这些孩子们可能都觉得当保安威风啊
关关 15:46:08
很多孩子是山里的,通知早上八点到县城,要走好几个小时的路,有的下午才走到。
HM 15:47:16
那个地方现在还这么落后阿?没通车?
关关 15:47:41
这里的劳动局提供了一间阶梯教室,密密麻麻坐满了人,粗粗看上去不怎么样,可是一谈话,觉得反应基本敏锐,大多很踏实的样子。
关关 15:48:49
山里,就是山里,要走到镇上才有车,马车很普遍,公路上才有公交车。从县城到镇上的。
HM 15:52:47
还是马车时代,那该有穿越时代的感觉了吧?
关关 15:53:46
为了面试,我看许多人穿上了最好的衣服。西服很旧,但是干净的,皮鞋也旧,沾着尘土。遇到很甜美机灵的小女孩,像是山花一样。我又想起曾对家里小妹说的话:人的出生是无法选择的。生在穷人家里不是罪。我想,只要给那个小妹妹机会,她一定会学得很快吧。于是,请这里的电视台的记者采访她,也把她的名字特别告知了这里将跟进的干部,关注她的成长。
关关 16:02:32
今天老掉线
HM 16:11:11
刚才打了个电话
HM 16:13:20
关姐姐这是做了件大好事啊
HM 16:13:53
那个小女孩或许会因为你的帮助,人生轨迹就此发生了变化
关关 16:40:10
在和一位法国回来的大哥聊天
关关 17:00:09
在乡村,才发现马和人可以非常亲密,是一家人,狗也是。
HM 17:00:52
哈哈,它们是人生活的一部分
关关 17:25:55
是啊。我家的窗下每天有好多马车经过,常常是一家三口,或者是夫妻俩。有时装着满满的收下的菜啊,一袋袋谷子啊,马也走得特勤力;有时候就空车一架,于是就信马由缰了。最好玩的是在县城里,有时候就看见一匹马,挂着铃铛,屁颠屁颠地拉着架“公共马车”转悠,车夫就躺在车里睡觉。老马识途,原来可以是这样的。好玩吧。
关关 17:28:10
有一个收泔水的男人,少见地登着三轮车在沿湖的餐厅转悠,用绳子牵着两条老狗,一黑一黄,三个人好像很亲密。狗,也不管拉车吧。我想,只是他们是他的伴儿。一天天一块儿过日子。
关关 17:29:30
有时车满了,上坡,骑得慢,狗也很体己地慢慢跟着;有时下坡,车滑得快,狗子就撒欢儿疯跑。看着他们仨都开心。
HM 17:29:44
感觉你在那里的生活,就是现代人闯进了清朝了,呵呵

关关 17:31:09
HM,在全球经历金融海啸席卷的时候,能够呆在乡下,看见和土地亲近的人每天怎么过日子,关心的是地里的庄家,自家的马、狗、崽子,让我有顿悟的感觉。
关关 17:33:29
那天和这里的小妹妹们聊天,无法说清世界正在经历着怎样一场风暴。我笑着说,有些人,这几天为了些数字的升跌,股票啊,楼市啊,跳楼了,死人了。她们听了也哈哈大笑。
关关 17:33:52
是啊,想想,真的有些荒诞,黑色幽默。
HM 17:34:53
哈哈,这真的就是,同一个世界不是同一个梦想
关关 17:36:22
土地里的真实的收成,自家院子晒着的玉米棒子,夕阳下光着屁股的孩子在水里扑腾,这种幸福感是踏实的。
关关 17:38:11
这让我想起吴敬琏老师的名言:股民啊,我是爱你们的。他很早以前就指出中国股市的畸形,可是,太多的人,甚至城市里的贫民,跳进了那个并不是完善的,甚至是玩弄人的游戏里。停不下来了。
关关 17:41:47
中国的股市,最要命的是不透明,更要命的是和企业的业绩风马牛不相及。晕。
HM 17:44:57
哈哈,命运不一定是自己掌握的了
关关 17:46:00
所以,我一直很佩服价值观清晰的人。坚持,很难的。
HM 17:52:21
我把今天这些话放到博客上去
关关 17:52:49
我也会的:))有时候,聊着聊着,思路就清晰了。
关关 17:53:29
这也是我的“自我整理”课程之一呢。
HM 17:53:55
呵呵,以后有空就上课
关关 17:54:38
你帮我上课啊。对乡村我可是白痴。好在咱好学:))
HM 17:55:24
哈哈,乡村的事情和他们内心的一些情感我是有同感的

a link:《财经》杂志奖学金网页开通

a link:阅读时光:《听杨绛谈往事》


作  者: 吴学昭 著
出 版 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8-10-1
字  数: 280000
版  次: 1
页  数: 413
印刷时间: 2008/10/01
开  本: 大32开
印  次: 1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108030832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传记 >> 文学家

a link:政府救楼市全国蔓延

a link:听杨绛谈往事

10/15/2008

狗。猫。扎染。扎堆儿生孩子。


关关 16:24:46
雨終于停了吧
少婷 16:25:24
停了,今天太阳出来了
关关 16:27:31
看到你轉發的崖州古城坍塌,很可惜
少婷 16:27:38
是啊
关关 16:28:16
這里今天也是大太陽。我在外玩狗,給曬醉了。
关关 16:28:31
有只很好看的哈巴狗,竟然是流浪狗,我已經喂了牠好些天。
少婷 16:30:02
啊~真幸福~
哈巴狗,那很可爱的啊,怎么变流浪的,好可怜~
关关 16:31:18
狗通人性吶,知道你對它好,就很黏糊。每天在樓外草地上等我,見到就搖尾巴。不給牠吃都不好意思:))
少婷 16:31:55
哈哈,好可爱~
关关 16:31:57
現在已經不知道是牠等我,還是我等牠了。
少婷 16:32:17
没跟你回家?
关关 16:33:09
讓我想到人寫張愛玲的前夫胡蘭成,晚年總是在他喜歡的人門外等。最初,好煩人;后來看不到,又有點让人惦記。
关关 16:34:22
呵呵,牠很想呢。我也很想給牠洗個澡,看看真顏色。毛是不錯的長長卷卷的。要是在城里,會很神氣地被寵愛了。
少婷 16:34:26
这成为惯性了~
关关 16:34:55
要等高律師有空,我一個人怕弄不贏:))
少婷 16:35:11
是哦,可以考虑收留下,小叶养的小猫天天和她玩,挺好的呢~
少婷 16:35:41
是,收留的话事就可多了
关关 16:36:55
這里的狗多極了。不知為何,有許多貴婦夠流落鄉間了。
這個小狗,也是有地盤的,就是我家窗外那塊空地。牠沒事會巡視下下,躺在地盤的正中間曬太陽。
关关 16:37:35
養也不要關在家里,那太委屈牠了。給吃的,看牠搖尾巴就好了。
少婷 16:37:46
还会圈地呢~
少婷 16:38:07
贵妇犬也算名贵犬的哦~
少婷 16:38:50
我也很喜欢狗,可是也怕一个人搞不定,想养却不敢行动
关关 16:38:50
呵呵,和你聊天,想到牠的名字了,就叫胡蘭成,用上海話念,“胡懶纏”,好不好?
少婷 16:38:59
哈哈,挺好
少婷 16:39:08
挺适合的嘛
关关 16:39:41
小葉養貓哈,貓很乖巧的。我最多時候一下养六只吶。
少婷 16:40:02
哇,那怎么整得了哦~
少婷 16:40:27
小叶那只超胆小得猫,听她讲得也蛮搞笑得
关关 16:42:20
這里一只老貓,剛生下小貓,就在我家后面的工具房,一只黑,一只白,一只貍花。那天保安抓了貍花的去養,肥仔想弄只給我,可是它們多在媽媽那里了。我也說不要抓回來,有吃的就喂好了。貓好像要六個星期才斷奶,早了離開媽媽,不好養的。小葉的多大?
关关 16:43:15
啊,那還是小時候在山上住。貓媽媽一次生了四只,加上他們的貓大哥。
少婷 16:43:32
我觉得它们离开妈妈会好可怜~
少婷 16:43:45
小叶的我不晓得,是同学给她的
关关 16:44:36
貓媽媽可會管了,不用我們煩。喂奶,舔毛,教做游戲,一家人擠在一起睡,很溫暖的。不聽話的小貓,貓媽媽會打她的屁股的:))
少婷 16:44:51
不过,有时晚上听到小猫叫会很害怕耶~这么可爱的外表,叫声却很凄惨
少婷 16:45:11
全家乐融融~
关关 16:46:18
春天,貓要談戀愛:)
找到伴兒就不鬧了,不過,母貓的家長就的趕緊準備給她做月子了
关关 16:47:44
貓一窩都生好幾個,有時候多得自己也數不清數。反正,印象中,我家的貓咪每次產仔,我都會調最喜歡,最會撒嬌的一個留下來。其余的,很快就被領養了。
关关 16:48:55
我媽現在才神呢,養了三只計劃生育過的公貓。其中有兩只是波斯貓種,雪白的,很漂亮的。
少婷 16:49:02
呵呵,会撒娇就很讨喜~
少婷 16:49:16
哈哈,波斯很帅耶~
少婷 16:49:25
公猫春天也会闹么?
少婷 16:49:37
如果不闹,选只公的养
关关 16:49:56
貓都會鬧的,母貓更能鬧:))
少婷 16:50:10
少婷 16:51:27
我在网上看到好多关于调皮小猫的视频,超可爱的,好想整一只,哈哈~再养只狗,会不会猫狗大战啊?
关关 16:51:57
公貓可以去做手術。不過好像不太“貓道主義”
关关 16:52:24
會呵。
少婷 16:52:41
那是,人家也有猫权的嘛
关关 16:53:16
小時候我都養過。它們要經過好幾輪較勁,最后決出誰有話事權。
少婷 16:54:26
是哦,还有这样的啊~
关关 16:56:06
狗一般比較老實些,除了吠,還是吠,貓就會有很多表演。比如把尾巴豎起來,恣起毛身體變粗,齜牙咧嘴,裝“老虎”,發出呼呼的聲音,好像很強大,最后把狗給收復了。
关关 16:57:20
會出現一只大狗,跟在小貓身后巡視的景觀
少婷 16:57:41
小叶那只下楼后,看到同类还被吓得匍匐前进~
关关 16:57:56
動物世界,自有他們的規則吧。蠻好玩。
少婷 16:58:06
不是都说猫怕狗的嘛,还反乐~
关关 16:58:49
哈呀,匍匐前进是準備發起進攻的前奏。還不知道誰怕誰吶。
少婷 16:59:42
哈,我就觉得还蛮好玩的,还趴趴走
关关 17:00:02
貓怕了,一般就猥瑣像,會耷拉下腦袋,掉頭走,裝得好像 不在乎。
关关 17:00:42
貓的地盤,也是和其他貓打出來的。
少婷 17:00:55
还挺野的
关关 17:29:28
家貓,其實很容易變野的,就是很會變心的。還是狗忠實。
关关 17:30:40
呵呵,剛剛這里的小妹,幫我找了臺冰箱,兩盞臺燈。前次去麗江,我買了扎染做沙發罩,撫仙湖這里有點像家了。
少婷 17:30:53
是啊?猫善变?
少婷 17:31:23
扎染,当地人做的?很好耶
关关 17:32:16
遇到更好的環境,很快就跟人家走了。不過,如果你不要牠,把它丟到很遠,牠會跋山涉水找回來。很矛盾吧。我都遇到過。
少婷 17:33:05
果然有点烂缠
关关 17:34:39
是啊,在染坊里買的。絕對正宗。一塊2.5乘以2.2的床罩,一塊三人沙發罩,一塊兩人沙發罩,統共180塊。布是手工涂布,然后扎染,還扎了線花,我都不好意思還價呢。
少婷 17:35:35
是哦,这么精致的东西
少婷 17:35:51
手工的东西很值得收藏
关关 17:36:17
我就喜歡別人麻煩我舒服的東東哦
少婷 17:36:27
不错的理念
关关 17:37:49
還買了兩條尼泊爾的手工裙子,扎染的,綴片的,還有手工披肩,木頭魚風鈴、老奶奶款手工銀鐲子……朋友說我是戀物癖@@@
少婷 17:38:10
我也喜欢~~
少婷 17:38:20
这些小东西才是最棒的呢
少婷 17:38:47
都是在丽江买的么?
关关 17:39:21
麗江古城,束河古鎮、大理古城……
少婷 17:39:41
哦,不错不错~
少婷 17:40:34
哈,这就是你们的小家么?
少婷 17:40:47
沙发很民族风了
少婷 17:41:32
貌似后面的风光应该很不错啊
关关 17:41:47

我家的客廳。玫瑰是去種花大棚買的,今天又多個冰箱。好像鳥筑巢,一點點來的。
少婷 17:42:19
等垒好了,就舍不得走了~
关关 17:42:27
少婷 17:42:32
花还可以一天一换吧
关关 17:42:47
這是酒店風景
少婷 17:43:11
这风景有点感觉欧美风耶~
关关 17:43:28
是啊,我總是這樣。反正到時還得哭一場,每次都是。都習慣了:))
少婷 17:43:49
哈,是啊~
少婷 17:45:21
这图片真不错~
关关 17:45:26
少婷 17:45:35
水什么时候都这么大么?
少婷 17:45:57
感觉走进去会很怕,但是风光一定很不错~
少婷 17:46:37
就是这个了,感觉水会很快涨上来的样子
关关 17:47:33
是中國第二深淡水湖,最深處一百五十米。我來后還沒下過水,這里的朋友每天都去游泳。干凈極了。據說,離岸30米的水,捧起了就可以喝。一級水質。
少婷 17:47:52
这么好~
关关 17:47:59
傻瓜,我蹲著拍的@@
少婷 17:48:09
哈哈~难怪~
少婷 17:48:26
我就看着,感觉风景很壮观,但是又很害怕啊~
少婷 17:49:13
但是,对我,150米的话,我还是在岸上不动比较好,哈哈~
关关 17:50:08
這里的小弟今晚過生日,25歲。我預備請大家餐后去K歌,弄個生日歌會。好像海明,今年三月姐姐們給過生日,然后就在這一年告別單身了。很靈吧。
少婷 17:50:37
是哦~
少婷 17:50:54
海明动作太快~
关关 17:51:38
你們也加油啊。都是一波一波的。我們當年也是。將來孩子們可以定娃娃親@@
少婷 17:52:27
呵呵,好
关关 17:52:31
曉東產假休得好么?孩子好帶么?你們去看她時,帶我問好。放張照片給看看啊。
关关 17:53:00
還沒吃到海明的糖,等得口水都干了@@
少婷 17:53:18
她看起来还不错,我感觉宝宝挺像她先生的,不过没拍照,哪天等她抱出来拍张咯~
少婷 17:53:36
海明可能很快呢,
关关 17:54:30
看他的博客寶寶專欄,很溫馨啊,看來轉軌很容易啊
少婷 17:55:01
心理上适应了就很快~
关关 17:55:54
他是“嫁"得很順啊,太便宜他了。
少婷 17:56:26
那可不一定,如果要办婚礼,得好好整整他啊
关关 17:57:28
快下班吧,問大家好。
关关 17:57:49
我們也要去赴生日晚宴了。
少婷 17:59:05
好~我也走了~88

李歐梵:威尼斯頹廢之美

K,
“老婆喜歡到處拍照,到了威尼斯後,她除了拍遊人聚集的景點,更喜歡拍牆,有時把我當模特兒,有時自己站在牆前指手畫腳地指揮,讓我務必拍出她在牆畔的半身倒影,但照片中真正的主角還是牆,久經歲月摧殘之後,依然美得出奇,和老婆的笑臉相映成趣。”
呵呵,又一個對老婆的“拍攝癡”又愛又恨的“癡人”,很想看看李教授和玉瑩,如何與墻老與美相映成趣吶:))

威尼斯頹廢之美
文章日期:2008年10月15日
【明報專訊】九月初,趁到威尼斯參加建築雙年展之便,和妻子暢遊意大利的三大城市——羅馬、佛羅倫斯和威尼斯。一個月後,我回憶最多的還是威尼斯。
這三個城市,各有千秋,對我而言,到羅馬是憑弔歷史古蹟,到佛羅倫斯是享受「翡冷翠」(徐志摩起的譯名)的田園風光,而威尼斯呢?它呈現的全然是另外一個世界,我暫且稱之為「頹廢」。
這個字,在中文語境中不是個好字眼,但英文和法文「decadence」卻不見得如此,既有衰落的涵意,又有一種頹唐的美感;歷史的變遷,時日愈久,這種美感也愈濃。威尼斯小街小巷中的老房子處處散發一種頹廢味,特別是殘缺斑剝的牆和夕陽下的運河流水。老婆喜歡到處拍照,到了威尼斯後,她除了拍遊人聚集的景點,更喜歡拍牆,有時把我當模特兒,有時自己站在牆前指手畫腳地指揮,讓我務必拍出她在牆畔的半身倒影,但照片中真正的主角還是牆,久經歲月摧殘之後,依然美得出奇,和老婆的笑臉相映成趣。
至於威尼斯的水,則是我此次重遊的一次美學教育。威尼斯是水城,人人皆知,全城不准行車,以船作公共交通工具,運人運貨的大船小船加上供遊客乘坐的小畫舫(gondola)把運河流水不時掀起滾滾波浪,然而,藝術家和有心人卻能在不同的靜止時辰——特別是夕陽西下,暮色蒼茫的傍晚,捕捉到另一種水的美感。我們初識一位中國攝影家朱迪,他是威尼斯大學年輕漢學家裴尼柯(Nicoletta Pesaro)的丈夫,十多年前「嫁」到威尼斯來,真是得其所哉。他們夫婦除了熱情招待外,還特別請我們去參觀他的攝影展,題目就叫作﹕「威尼斯的靈魂﹕一個中國藝術家鏡下的水中倒影」,我看後大為驚歎,原來威尼斯之水如此多彩多姿、千變萬化!這幾十幅照片(可惜在此不能複製出來),有的像水彩,有的像油畫,更有不少抽象畫似的波紋圖案。他更引了一句俄國詩人布洛斯基的話﹕「如果上帝的靈魂曾經在水面上走的話,這水必會反照出來」,威尼斯顯然是上帝特別眷顧的城市。
這句話引自布洛斯基的一本散文書﹕Watermark(《水漬》),我在一家遊客店竟然買到了,除此之外,竟然也買到幾本其他歐洲作家以威尼斯為題材的小說和遊記﹕尤以顯尼志勒(A. Schnitzler)的冷門小說《卡薩諾伐的歸來》(Casanova's Return)和保羅穆杭(Paul Morand)的遊記《威尼斯》(Venises)彌足珍貴,這兩位作家都和中國現代文學有一段「文本」的因緣,此處不能細述。
威尼斯和音樂的關係更是罄竹難書,維瓦茅生於此,所以在聖馬可廣場的一家小劇院幾乎每晚都演奏他膾炙人口的《四季》;華格納死於此,他生前住的一幢宮殿式的樓依然屹立無損;史特拉汶斯基的葬禮也在此舉行(他的骨灰埋在威尼斯);當然還有布禮頓的歌劇和維斯康堤的電影﹕《死在威尼斯》(故事中的主人翁和音樂都出自馬勒),音樂又為這個頹廢的古城披上一層「愛與死」的面紗。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教授[李歐梵]

“死記吧!”

籲字怎樣寫?
文章日期:2008年10月15日
【明報專訊】會打電話問朋友某個字怎麼寫的,朋友還不是幹寫作的呢。我說,英文字很少不記得,中文字天天寫反而會忘記。友說﹕「因為中文字比英文字難寫。」

那倒是的,英文字,查ABCD便行了,中文字,不識部首,給我一本《康熙大字典》也不會查。有些多層蛋糕式和左廳右房、左房右廳的,有時會錯了左右。中文字,要不是從幼稚園學起,實在沒法學寫。

呼籲的「籲」字怎樣寫?教小朋友﹕「問答那個『答』字你懂得寫了,那末就從那兒開始。答字多加兩個口,呼籲需要很多人張嘴大叫的,那便變成『(見附圖)』,呼籲要衝破柵欄,所以下面加個『冊』。至於右邊,有點像個頭字是不是?呼籲當然需要有人,那便把頭的『頁』邊加上去。」原來得那麼解拆,小朋友才記得牢的。

中文是象形文字嗎?不可能全部都是。實物有個形狀,可以象形,但只限於名詞。動詞則沒什麼形可象,比如說「疾走」,我們自小習慣了便知道是很快地走路的意思,跟外國人解釋便難了。「疾」不是病嗎?一邊病一邊走會走得快點?解釋不來了,其實解釋這兩個字為什麼這麼寫,我也不懂得解釋,不懂得那個「懂」字,亦不明白為什麼豎心旁,右邊頭上長了兩根草,下面加個「重」字便叫做「懂」。

外國人,怎麼教他寫挑釁的「釁」字?幾層樓砌成的一個字讓壓成正方形,每層都沒法解,也許只有最低那一層的「分」字可以解。那只好叫他死記。怎麼解?有點像你們的aggravate、agitate,激怒、令人動怒的意思吧。總之,解出個大頭佛。能寫中文的外國人真了不起。

「黛」字呢?容易,上面一個代替的代,下面一個黑色的黑便是了。黑墨墨的有什麼好啊?為什麼好的眉可以稱為黛眉,男子的眉卻不能叫做黛,忽然像法文一樣,死物都分男女性?那倒不會教了。「教」字為什麼是孝順的「孝」字加個「文」字邊,是老師你孝順學生還是學生孝順老師你?教不來,放下教鞭,叫外國學生﹕「死記吧!」

[林燕妮 hk.myblog.yahoo.com/eunicelam-123]

a link:老夫子。爨文化。

關關:這幾天亂忙。認識了此間一位“老夫子”,開口即漢唐,很斯文的鄉間讀書人。
8:35 com: 我認識了我男朋友的共和黨爸爸,口開口即大選,很斯文的鄉土保守人
關關:呵呵。看來鄉土和保守很搭調啊,不論東西:)
關關:此間的文化曰“爨”,“東爨”,“西爨”,爨,念cuan.
原來,撫仙湖下沉的,不是大理國都,可能是“古滇國”國都,不過此間的研究人員對此都不確定。
com: 哎,文友。
要趕去上節目了。
要講。
要閃。
關關:哈,那我追著聽聽看:)
關關:哈,我聽到喇
http://www.am1430.net/blogger/viewarticle.aspx?CID=aubreyt&BID=490
是麼?
每周周三11:00 am
http://www.am1430.net/RadioPlay.aspx
K,
知否,這個所謂沉在水下的國都,就在我的窗外兩、三公里外的水底,據說有三、四十米深。
撫仙湖的周遭,可以看的地方,聽老夫子說,還有帽天山古生物化石群、金蓮山漢古墓群、梁王山……
呵呵,要開始玩玩了。
明天,此間幾位“古滇國”研究者有個座談會,交流最新的文稿。小女子獲邀了。
而老夫子呢,據說正主持玉溪市漢唐以來金石拓片集的選編、句讀……過幾天小女子會去開開眼。
有機會,也會請他來撫仙湖邊,和我新認識的朋友們聊聊云南,聊聊撫仙湖。

关于云南“爨文化”
诸葛亮平定南中后,为长期稳定蜀国后方,诸葛亮有意识地扶植南中大姓,收其俊杰(如建宁爨习、朱提孟琰和孟获等)为官属,结果,经过诸葛亮的扶植,以爨姓为代表的“四姓”(其余三姓不详或诸说不一)等大姓豪族,成为南中颇有势力的统治集团,为后来爨氏最终取代其他三姓而独霸云南打下了基础。 一般认为,爨氏与南中其他大姓一样,本为中原移民。他们分别在庄跷人滇、秦开五尺道、汉武开滇、武侯定南中等不同时期,以戍军、屯垦、商贾、流民等方式进入南中,并通过变服从俗和与当地土著民族通婚等方式而在一定程度上“夷化”,成为南中的渠帅豪族和实际统治者。有关爨氏的最早记述,可追溯到春秋时期《战国策.魏策》中的爨襄,而史籍中关于南中爨氏活动的最早记录可能要算是三国时期的爨习了。诸葛亮南征时,擢用拥蜀派南中大姓,爨习因协助平叛而功授官属,爨氏成为南中有权势的大姓之一。西晋初年,南中大姓随都督霍弋降晋。泰始元年(256),霍弋率南中大姓从吴国手中夺取了交趾,表爨谷为太守。西晋末年,随着“八王之乱”和巴蜀李特、李雄踞地称王,晋王朝已无暇顾及南中,加之晋朝先后任命的南夷校尉李毅、王逊均因实行分化离间南中大姓以及“太过诛除”等暴政,引起南中大姓的反抗,以致在公元337年巴蜀李雄派李寿进攻宁州时,刺史尹奉和太守霍彪都投降了李雄。李氏封霍彪为宁州刺史,爨琛为交州刺史,加上建宁太守孟彦,霍、爨、孟氏族便成为南中势力最大的三大姓。公元339年,孟彦缚霍彪降晋,接着孟彦又被李雄所杀,霍、孟二氏火并而同归于尽,南中大姓仅存爨氏一家。随着东晋伐灭巴蜀李氏继而偏安江左无所作为,爨琛“遂王蛮夷”。此后,虽历经西晋、南北朝,中原王朝或“遥授刺史”实行名义上的统治,或官职任由爨氏自己任命,从西晋咸和八年(333)爨彪、爨琛任交州刺史起,直至唐天宝蒙诏灭爨,爨氏父子世袭相传,实际统治云南达400多年,成为研究云南地方史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俗称“两爨碑”)为代表的爨文化,也成为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云南独特文化现象的重要内容。
  “爨宝子碑”,全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立于东晋“大亨四年”(405),现存于曲靖一中。“爨龙颜碑”,全称“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侯爨使君之碑”,立于南朝宋大明二年(458),现存于陆良贞元堡小学旁。后人因其碑形大小,将爨宝子碑称为“小爨碑”,而把爨龙颜碑称为“大爨碑”。有人曾对两爨碑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小爨碑的碑刻文字较充分地体现了碑刻书法从隶向楷过渡的转折嬗变特点,所以爨宝子碑的碑刻书法艺术的研究价值较大。而大爨碑系统追溯了爨氏的族源及其迁徙路线,以及爨氏进入南中后从其始祖爨肃到爨龙颜九代世袭的历史,为后人提供了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云南历史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因此爨龙颜碑的历史研究价值要更大一些。从两爨碑中,人们不仅可以找到魏晋南北朝时爨氏统治云南的一些历史线索,而且还可以探寻出许多有价值的文化现象:
  爨龙颜碑文中称其为颛顼、祝融氏和班彪、班固的后裔,因东汉末年班氏受封“采邑于爨”地(一说为今山西忻县定襄一带)而以爨为姓氏,并随着氏族的兴衰而不断南迁,先后经庸、蜀即今湖北、四川而进入云南,通过仿庄跷“变服从其俗”和通婚联姻等方式而与当地土著民族融为一体,成为中原移民中夷化了的南中大姓。爨氏称雄云南历经数百年,统治时间之长,乃至于魏晋后的史籍将云南土著民族统称为“爨蛮”,从而取代了过去一度流行的“夷”(如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的称谓。令人感兴趣的是,就在爨氏统治后期,当时的云南还真的出现了被称之为“东爨乌蛮”和“西爨白蛮”的民族现象。因为爨氏统治时间长,爨由姓氏而成为族称,这是一个值得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认真研究的课题。
尽管在爨龙颜碑中记载其身兼四种官职,但史籍中对其任的主要官职“刺史”却了无记载。究其原委,就是当时朝廷无力治理云南而“遥授刺史”,仅仅实行名义上的统治。“刺史”便成为爨氏自我封授的官职并祖孙世袭,是名副其实的“土官”。从诸葛亮扶植南中大姓收其俊杰为官属,发展到爨氏土官祖孙世袭,可视为后来元朝在云南实施土司制度之滥觞。研究云南土司制度,爨氏土宫祖孙世袭的这一历史现象,显然是不能忽视的。
在研究爨氏雄长云南的历史和由此而产生的爨文化时,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即:爨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爨氏重视文化。爨宝子、爨龙颜均在20余岁举秀才,并以文人仕,凭学识和文治武功登上政治舞台。可见爨氏雄长南中,除通过与当地诸夷通婚联姻加强氏族势力外,爨氏凭借自身与中原文化的渊源优势而取胜,当不会是无稽之谈。爨氏中原文化之雄厚功底,在两爨碑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两爨碑中,其碑刻集中地体现出东晋、南北朝时期汉字从隶向楷过渡的特点,并大量使用厂北魏碑文中流行的古体字和俗(异)字。此外,两爨碑为典型的汉碑风格,其碑文采取了前序后铭的汉碑格式,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原文化已深入到云南腹地,成为边疆主体文化之源。
  爨氏始终接受中原王朝的统治.在两爨碑中,按其太守和刺史的官职身份不同,对碑主爨宝子和爨龙颜分别采用了“府君”和“使君”的称呼,这是与当时中原地区的官制称谓相吻合的。由于中原朝廷无力经营南中而导致爨氏雄长云南数百年,但爨氏十数代中,从未出现过割据称王或改元称号的现象。这样,就在中原纷乱的情况下和长达400余年的时期内,始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的团结。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两爨碑的重要文物价值。建安十年(205),曹操以“天下凋蔽”而下令禁立墓碑。咸宁四年(278)晋武帝司马炎下诏:“碑表私美,兴长虚伪,莫甚于此,一禁断之”.南朝一仍旧制而禁碑甚严,故刻石寥寥,直至北魏后方才解除碑禁。故而在我国书法史上,出现了南(朝)碑少而帖多、北(朝)碑多而帖少的独特现象,然而,两爨碑,尤其是立于禁碑甚严的南朝刘宋时期的“爨龙颜碑”,便成为这一时期唯一现存的碑刻.惟其如此,后人将两爨碑称之为“南碑瑰宝”,这是恰如其分的。
×××××
那么,何謂“爨”呢?MAYBOY立刻快手查出來喇。
http://baike.baidu.com/view/129472.htm
mfamjd

高尚全:「以人為本」原為「以民為本」

商品經濟富中國
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長高尚全﹕「以人為本」原為「以民為本」

文章日期:2008年10月15日
【明報專訊】79歲的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高尚全,原任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長期從事政策研究工作,改革開放30年中曾參與了部分中央決策過程。他指出,哪個地方發展商品經濟,哪個地方就富。所以,他認為,原來的「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還要加上「只有商品經濟才能富中國」。
高尚全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說,中央作出關於經濟改革的3個重要決定的過程,他都參與了,這3個決定對於中國改革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1992年明示搞市場經濟
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巡講話後,高尚全參與了中共十四大報告起草工作。一次在出席中央政治局會議時,他曾代表起草小組作了一個主題發言。他提出,當年就業壓力 特別大,每年新增勞動人口有1000萬,加上大量國企員工要再就業,解決這些壓力靠什麼?靠政府分配肯定不行,只能透過市場調節來解決。當時,溫家寶是政治局候補委員、書記處書記,「他的思想很敏銳,他對我的提法很讚賞。」
經過反覆的討論後,1992年中共十四大「不再兜圈,明確提出搞市場經濟」,提出了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
高尚全說,當年改革遇到阻力最大的就是股份制,國家的體改委早在1983年就極力主張推出股份制,但阻力很大,有人說「股份制是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不能搞」。當時改革派也很急。由於印象當中,馬克思也講過股份制,於是改革派就找了一些人討論馬克思、恩格斯論股份制。最後,引經據典說,「老祖宗」馬克思恰恰講過股份制,怎麼就不能搞呢?
馬克思贊成股份制
對於內地近年高唱的「以人為本」口號,高尚全透露,中央內部對於「以人為本」還是「以民為本」曾有過激烈的討論。
高尚全表示,當時他是主張「以民為本」的,「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人民共和國,毛主席也提出為人民服務,江澤民主席提出『三個代表』其中之一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錦濤 主席提出『情為民所繫,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他們講的都是民,所以應以民為本。」
高尚全又稱讚溫家寶「很敏銳」,溫家寶主張採納孟子的說法,「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後來在討論中,被視為高層「文膽」的前中央黨校副校長鄭必堅提出,「以民為本帶有政治色彩,乾脆進一步擴大,擴大到以人為本。」才最終定案。明報記者 王建平

a link: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

10/14/2008

聽文道捭闔巴黎「莎士比亞書店」


叫 他 們 去 聞 自 己 的 穢 物
梁文道
聽 說 喬 治 . 惠 特 曼 ( George Whitman ) 先 生 仍 然 健 在 , 應 該 有 九 十 多 歲 了 吧 , 這 位 巴 黎 「 莎 士 比 亞 書 店 」 的 老 闆 。 前 兩 年 我 還 在 一 部 紀 錄 片 看 見 他 對 兩 個 女 孩 示 範 自 己 理 髮 的 方 法 : 點 燃 一 根 蠟 燭 , 然 後 把 它 湊 近 頭 頂 , 燒 一 陣 子 , 再 不 慌 不 忙 地 用 手 拍 熄 頭 髮 上 的 烈 焰 。
他 這 家 店 已 經 成 為 巴 黎 的 地 標 了 , 讀 書 人 去 了 巴 黎 可 以 不 逛 鐵 塔 , 但 不 能 不 去 一 趟 「 莎 士 比 亞 」 。 假 如 你 是 個 年 輕 而 貧 窮 的 作 家 , 覺 得 有 朝 一 日 必 成 大 器 , 還 可 以 去 他 那 短 住 , 就 睡 在 二 樓 的 書 架 旁 邊 搭 起 來 的 小 床 上 。 不 用 付 費 , 只 要 幫 他 打 雜 ( 同 時 忍 受 他 的 怪 脾 氣 ) 。 此 外 , 他 還 提 供 早 餐 , 你 則 必 須 留 下 照 片 和 作 品 ; 也 許 你 有 天 會 真 的 成 名 , 他 的 書 店 就 多 了 一 項 活 見 證 了 。
現 在 實 際 營 運 「 莎 士 比 亞 」 的 , 其 實 是 他 那 年 輕 迷 人 的 女 兒 畢 奇 ( Sylvia Beach Whitman ) 。 光 看 這 名 字 , 就 知 道 惠 特 曼 先 生 多 麼 崇 拜 上 一 代 的 畢 奇 , 又 是 多 麼 地 希 望 自 己 創 辦 的 這 家 書 店 能 夠 接 得 上 老 「 莎 士 比 亞 」 的 榮 光 。
那 當 然 , 早 在 一 九 四 一 年 結 業 的 那 一 家 「 莎 士 比 亞 」 根 本 就 不 是 個 賣 書 的 地 方 , 它 是 現 代 主 義 的 震 央 , 二 十 世 紀 西 方 文 學 的 產 房 。 且 看 看 當 年 那 位 老 闆 雪 維 兒 . 畢 奇 ( Sylvia Beach ) 的 顧 客 名 單 : 紀 德 、 莫 杭 、 龐 德 、 曼 . 雷 、 艾 略 特 、 梵 樂 希 、 拉 爾 博 、 海 明 威 、 阿 拉 貢 、 喬 伊 斯 、 安 塞 爾 、 葛 楚 斯 坦 、 費 茲 傑 羅 、 艾 森 斯 坦 … … 。 他 們 在 這 看 書 、 聊 天 、 抽 煙 、 朗 誦 、 辦 公 , 甚 至 在 無 聊 的 時 候 走 進 來 看 看 自 己 今 天 會 碰 到 誰 。 於 是 畢 奇 多 了 一 項 奇 特 的 新 業 務 , 就 是 幫 人 收 發 郵 件 和 電 報 , 因 為 許 多 寄 居 巴 黎 的 文 人 脆 把 「 劇 院 街 . 莎 士 比 亞 書 店 」 當 作 自 己 的 通 信 地 址 。
然 而 , 真 正 令 到 「 莎 士 比 亞 」 名 垂 千 古 的 還 是 出 版 。 畢 奇 推 卻 了 D.H 勞 倫 斯 的 《 查 泰 來 夫 人 的 情 人 》 , 把 亨 利 . 米 勒 的 《 北 回 歸 線 》 轉 介 給 人 ; 可 是 , 她 出 版 了 《 尤 利 西 斯 》 。 她 怎 樣 全 心 全 力 地 協 助 喬 伊 斯 , 怎 樣 讓 這 部 文 學 史 上 的 巨 塔 突 破 重 重 限 制 進 入 市 場 的 故 事 , 要 知 道 的 人 早 都 知 道 了 , 不 知 道 的 人 就 該 好 好 看 看 她 的 回 憶 錄 《 莎 士 比 亞 書 店 》 。
不 知 道 為 甚 麼 這 本 出 了 半 世 紀 的 老 書 要 等 到 今 天 才 有 中 文 版 , 難 道 是 頭 的 故 事 不 精 采 嗎 ?
看 看 達 達 主 義 大 詩 人 阿 拉 貢 , 他 和 其 他 人 一 樣 , 迷 上 了 畢 奇 美 麗 的 妹 妹 ; 但 是 他 上 一 個 愛 慕 的 對 象 是 埃 及 艷 后 的 木 乃 伊 。
這 本 回 憶 錄 最 有 意 思 的 還 不 是 一 大 堆 著 名 文 人 的 奇 聞 異 行 , 而 是 它 們 都 過 度 符 合 大 家 對 這 些 人 的 既 有 印 象 , 典 型 得 不 得 了 : 阿 拉 貢 果 然 是 這 麼 地 超 現 實 , 薩 提 果 然 是 這 麼 地 冷 靜 節 制 , 而 且 不 論 晴 天 雨 天 總 要 帶 一 把 傘 上 街 。 至 於 費 茲 傑 羅 , 就 和 傳 說 一 樣 地 揮 霍 。 「 總 是 把 錢 放 在 他 們 住 家 大 廳 的 盤 子 上 , 如 此 一 來 , 那 些 要 來 結 帳 或 者 要 小 費 的 人 就 可 以 自 己 動 手 拿 錢 」 。
葉 慈 一 如 既 往 地 扶 掖 後 進 , 他 是 最 早 為 《 尤 利 西 斯 》 下 訂 單 的 顧 客 之 一 。 他 的 愛 爾 蘭 同 鄉 蕭 伯 納 就 是 蕭 伯 納 , 當 大 家 都 以 為 一 向 支 持 言 論 自 由 的 他 必 定 也 會 贊 助 這 本 禁 書 時 , 他 卻 回 信 給 畢 奇 : 「 當 《 尤 利 西 斯 》 連 載 刊 登 出 來 的 時 候 , 我 就 讀 過 了 一 部 份 。 它 以 令 人 厭 惡 的 方 式 記 載 了 一 個 噁 心 的 文 明 階 段 , 不 過 面 寫 的 都 是 實 話 。 我 還 真 想 派 一 隊 人 馬 去 包 圍 都 柏 林 , 特 別 是 包 圍 城 面 十 五 到 三 十 歲 的 男 性 , 強 逼 他 們 看 這 本 充 斥 髒 話 以 及 胡 思 亂 想 的 嘲 笑 與 淫 穢 之 作 。 … … 我 在 二 十 歲 之 際 拋 開 這 一 切 逃 到 英 國 ; 四 十 年 後 的 今 天 , 我 透 過 喬 伊 斯 先 生 的 書 知 道 都 柏 林 還 是 老 樣 子 , 年 輕 人 還 是 跟 一 八 七 ○ 年 代 一 樣 , 滿 嘴 說 鄉 巴 佬 的 流 氓 混 話 」 。 「 在 愛 爾 蘭 , 人 們 把 貓 弄 淨 的 方 式 是 壓 牠 的 鼻 子 去 聞 牠 自 己 的 穢 物 。 我 想 喬 伊 斯 先 生 也 是 想 要 用 同 樣 的 方 式 把 人 弄 淨 吧 。 我 希 望 這 本 書 能 大 賣 」 。 可 他 自 己 就 敬 謝 不 敏 了 。 ( 莎 士 比 亞 書 店 二 之 一 )
*******
一 家 書 店 被 海 明 威 解 放 了
《 莎 士 比 亞 書 店 》 不 是 雪 維 兒 . 畢 奇 的 自 傳 , 它 的 結 尾 也 是 莎 士 比 亞 書 店 的 尾 聲 。 可 是 就 算 到 了 末 日 , 它 仍 然 是 傳 奇 。
二 戰 爆 發 , 德 軍 入 城 , 畢 奇 那 些 說 英 語 的 朋 友 多 半 遊 回 老 家 , 而 說 法 語 的 那 幫 則 全 部 成 了 地 下 反 抗 軍 。 一 開 始 書 店 還 在 營 業 , 直 到 有 一 天 , 一 位 德 國 軍 官 走 進 來 指 名 要 買 喬 埃 斯 的 《 芬 尼 根 守 靈 記 》 ( 多 高 的 品 味 呀 , 就 和 我 們 印 象 中 的 納 粹 一 樣 , 就 算 滿 手 血 腥 照 樣 可 以 彈 一 手 漂 亮 的 貝 多 芬 ) 。 可 是 畢 奇 不 賣 , 她 說 店 只 剩 一 本 了 。 於 是 這 位 軍 官 火 了 , 聲 言 要 帶 人 來 充 公 整 家 店 的 東 西 。 最 後 畢 奇 進 了 集 中 營
一 九 四 四 年 八 月 尾 , 盟 軍 快 要 打 進 巴 黎 , 畢 奇 也 早 被 釋 放 , 那 陣 子 她 還 回 到 了 劇 院 街 。 二 十 六 號 那 天 , 一 輛 吉 普 車 停 在 書 店 門 口 , 畢 奇 「 聽 見 一 個 低 沉 的 聲 音 叫 喊 : 『 雪 維 兒 ─ ─ 』 那 聲 音 傳 遍 了 整 條 街 道 」 , 原 來 是 海 明 威 ﹗ 「 我 衝 下 樓 去 , 撞 上 了 迎 面 而 來 的 海 明 威 。 他 把 我 抱 起 來 轉 圈 圈 , 一 邊 親 吻 我 , 而 街 道 窗 邊 的 人 們 都 發 出 歡 呼 聲 」 。 然 後 海 明 威 問 她 還 有 什 麼 可 以 做 , 她 就 請 他 解 決 仍 在 劇 院 街 屋 頂 放 冷 槍 的 納 粹 狙 擊 手 。 一 生 以 好 鬥 的 男 子 氣 自 豪 的 海 明 威 二 話 不 說 , 招 呼 了 幾 個 同 行 的 大 兵 上 樓 , 「 接 傳 來 的 是 劇 院 街 最 後 一 次 槍 響 。 海 明 威 和 他 的 人 馬 下 來 後 又 開 吉 普 車 走 掉 了 ─ ─ 海 明 威 說 , 接 下 來 要 去 解 放 麗 池 ( Ritz ) 飯 店 的 酒 窖 」 。 這 一 天 , 史 稱 「 海 明 威 解 放 劇 院 街 的 那 一 天 」 。
就 是 這 樣 , 巴 黎 光 復 了 , 莎 士 比 亞 書 店 的 故 事 也 結 束 了 。 心 灰 意 冷 的 畢 奇 沒 有 再 把 店 子 辦 下 去 , 二 十 年 後 , 她 把 這 個 神 聖 的 名 字 交 託 給 喬 治 . 惠 特 曼 , 讓 他 延 續 一 家 巴 黎 英 文 書 店 的 血 脈 。 雖 然 後 者 也 是 群 賢 畢 至 , 聲 名 大 噪 , 但 始 終 及 不 上 第 一 代 的 光 采 。 書 店 憑 讀 者 留 名 , 畢 奇 的 莎 士 比 亞 以 紀 德 為 第 一 批 會 員 , 以 海 明 威 的 解 放 而 告 終 ; 一 般 書 店 往 來 無 白 丁 , 它 卻 是 往 來 盡 名 家 , 恐 怕 在 整 個 二 十 世 紀 西 方 書 業 史 上 都 找 不 到 第 二 家 了 。
這 到 底 是 什 麼 原 因 呢 ? 撇 開 店 子 辦 得 好 , 店 主 有 魅 力 這 些 難 以 深 究 的 理 由 不 談 , 我 想 主 要 還 是 時 代 使 然 。 有 時 候 回 想 二 戰 之 前 , 巴 黎 仍 是 全 球 文 化 首 都 , 英 語 世 界 有 點 志 氣 的 文 人 作 家 都 想 去 那 兒 混 一 陣 。 當 他 們 到 埠 之 後 , 這 家 罕 有 的 英 文 書 店 自 然 成 了 會 館 。 更 可 注 意 的 是 一 座 文 化 首 都 的 包 容 與 自 信 。 讀 《 莎 士 比 亞 書 店 》 , 你 會 發 現 許 多 法 國 本 土 精 英 居 然 都 是 它 的 常 客 , 他 們 不 像 最 近 妄 言 美 國 沒 文 學 的 那 位 諾 貝 爾 獎 評 審 那 麼 自 大 , 以 歐 陸 為 中 心 ; 相 反 地 , 他 們 對 愛 爾 蘭 人 和 正 在 崛 起 發 亮 的 美 國 文 學 充 滿 好 奇 心 。
那 種 好 奇 心 甚 至 熱 烈 到 了 明 明 不 懂 英 文 也 老 要 來 逛 的 地 步 。 例 如 詩 人 列 昂 ─ ─ 保 羅 . 法 格 , 他 來 書 店 不 是 看 書 , 而 是 為 了 碰 那 幫 包 括 英 語 作 家 在 內 的 「 好 傢 伙 」 。 其 中 一 個 住 在 樓 上 的 「 好 傢 伙 」 因 為 工 作 不 願 開 門 , 一 抬 頭 竟 發 現 法 格 從 窗 外 盯 他 瞧 ; 原 來 他 弄 來 了 一 道 梯 子 , 自 己 爬 到 人 家 窗 口 !
老 世 界 的 英 語 書 店 既 然 聚 一 群 新 世 界 的 新 銳 , 它 自 己 的 英 傑 也 就 自 然 跟 過 來 湊 熱 鬧 了 。 這 是 獨 一 無 二 的 歷 史 契 機 , 大 戰 一 過 , 歐 洲 盡 成 廢 墟 , 美 國 趁 勢 而 起 , 紐 約 漸 漸 取 代 巴 黎 , 曼 . 雷 等 人 也 都 到 了 大 洋 彼 岸 定 居 , 莎 士 比 亞 的 故 事 就 很 難 繼 續 說 下 去 。
一 個 老 外 開 書 局 , 我 們 當 然 會 聯 想 起 在 上 海 賣 日 文 書 的 內 山 書 店 。 雪 維 兒 . 畢 奇 替 喬 埃 斯 出 了 《 尤 力 西 斯 》 , 內 山 完 造 也 幫 魯 迅 出 版 了 不 少 東 西 ; 喬 埃 斯 把 莎 士 比 亞 書 店 當 辦 公 室 , 魯 迅 也 用 內 山 書 店 來 會 客 。 一 部 英 文 小 說 要 在 巴 黎 出 版 , 是 因 為 當 時 的 英 語 世 界 太 封 閉 ; 魯 迅 的 中 文 作 品 要 在 上 海 這 個 「 半 殖 民 地 」 面 世 , 而 且 得 靠 一 個 日 本 友 人 協 助 , 則 是 那 年 頭 中 國 政 治 情 勢 的 悲 劇 。 保 守 的 英 語 世 界 把 自 己 的 天 才 趕 到 了 巴 黎 ; 比 較 新 潮 的 日 本 卻 用 它 的 出 版 品 引 來 一 群 求 知 若 渴 的 中 國 知 識 份 子 。 如 果 有 人 把 這 兩 家 幾 乎 同 代 的 書 店 放 在 一 起 , 為 它 們 寫 一 個 既 平 行 又 相 異 的 故 事 , 那 該 有 多 好 看 呀 。 ( 莎 士 比 亞 書 店 二 之 二 )

a link:莫言談《生死疲勞》



http://book.sina.com.cn/author/subject/2006-03-15/1701198010.shtml
莫言谈《生死疲劳》聊天实录
http://book.sina.com.cn 2006年03月15日 17:01 新浪读书
莫言:如果说我的作品都是高密东北乡版图上的建筑,那《生死疲劳》应该是标志性的建筑。

聊天视频
莫言笑谈电脑让写作速度变慢
莫言谈主人公原型的人生经历
http://book.sina.com.cn/author/authorana/2006-03-15/1816198016.shtml
莫言谈《生死疲劳》回归传统
莫言谈书中六道轮回的真实意图

坦承新书是写作形式的一次探索
新书写作过程中有落泪也有欢笑

  3月15日莫言做客新浪读书名人堂谈新作《生死疲劳》。这部小说通过土地改革时被枪毙的一个地主的眼睛,准确说,是各种动物的眼睛来观察和体味农村的变革,主人公认为自己虽有财富,并无罪恶,因此在阴间里他为自己喊冤,他不断地经历着六道轮回,一世为人、一世为马、一世为牛、一世为驴,每次转世为不同的动物,都未离开他的家族,离开这块土地……
以下为聊天实录      发表评论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准时光临我们每周三下午三点新浪读书名人堂,我是主持人术术,今天请来的嘉宾是作家莫言老师,大家除了通过电脑参与,您还可以通过手机访问新浪网,在移动中关注聊天全程,手机新浪网的网址是:3g.sina.com.cn,请莫老师跟大家打个招呼。
  莫言:各位网友好,非常高兴能在这里跟大家对话。
  主持人:莫言老师做客名人堂,是因为最近刚刚推出了一部56万字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这部小说出版以后,我看到媒体在报道,对它的评价都很高,你自己是怎么看待您这部作品的呢?
  莫言:首先我纠正一下,这本小说没有56万字,就是在书上印的49万字,我写的时候在稿纸的字数是43万字。
  主持人:怎么会误传成56万字呢?
  莫言:我也不清楚,现在有一些媒体抢着发新闻,也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就发出去了,一片误传。
  莫言笑称电脑让自己写作速度变慢了
  主持人:所以我检索到的资料全部都是56万字。据说这部作品是在43天之间写完的,为什么会这么快?
  莫言:这49万字,或者说是43万字是在43天的时间里写完的。我总结了一下原因,有几条,这是我用了电脑写作多年以后,第一次放弃了电脑,重新拿起笔面对稿纸的写作,这样的写作对我这样的写作者来说,感觉到如鱼得水,就跟当初面对电脑屏幕,面对陌生的拼音输入法,省去了不停选择词和字的这个过程。当你面对纸的时候,怎么样写字是不需要考虑的,当对着电脑的时候,怎么样选字是需要考虑的,这是重要的原因。
  主持人:电脑会影响你写作的速度?
  莫言:我自从用了电脑之后,写作的速度是大幅度的下降。
  主持人:一般人刚好是提高,你是下降了。
  莫言:我用电脑写作的时候,有一个不大好的习惯,每天开机后,总是要先上网转一圈,这一转一个小时就过去了,等找到稿子的时候,总是希望从头到尾看一遍,结果还没有看到昨天写到的那个地方,又该吃饭了或者说该休息了,所以我想网络还是耽误时间。
  主持人:据我所知在之前您还有一部小说叫做《丰乳肥臀》,写的也非常快,这两部小说哪一部写的更快一些?
  莫言:还是《生死疲劳》写的更快一些,《丰乳肥臀》大概有51万字左右,写了83天,这个写得确实是非常快。我知道在这个时代里,大家都在批评作家粗制滥造,沉不下心来,作家心态浮躁的时候,我自己一说我写了43天,无疑是自找难堪,但是我想事实如此,就是实事求是来说。
  主持人:这两部写得快的作品,写作上有什么不同,因为间隔了这么多年?
  莫言:之所以写的这么快,是准备的比较充分,考虑的比较成熟,写的时候自然没有太多的障碍,可以感受到一泻千里很畅快的感觉了。如果考虑的并不成熟,写的时候肯定是障碍很多,动作就会慢。
  莫言谈《生死疲劳》与以往作品区别
  主持人:莫言老师我记得以前您曾经告诉我说,如果想了解莫言就不能不看《丰乳肥臀》,我记得您也谈到,当时一个新作品《四十一炮》的时候,那时您说是“黑色老树上抽出的绿枝”,那现在你怎么评价这部新的长篇小说呢?
  莫言:《生死疲劳》是黑色的老树上又抽出了一条新枝。
  主持人:但是它跟您以前的作品比,有什么区别吗?
  莫言:《生死疲劳》这本书首先在形式上应该是跟过去的小说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形式上,我们当然指语言、指小说的这种结构;内容是指小说所叙述的内容,应该跟《四十一炮》和《丰乳肥臀》是不一样的,这也是每一个作家在写一部新作时候的先决条件,只有当他感觉到他写的这本书是新的,是在过去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的,不是在重复的时候,才有勇气拿起笔来。《生死疲劳》打一个形象化的比喻,如果说我的作品都是高密东北乡版图上的建筑,那《生死疲劳》应该是标志性的建筑。
  主持人:莫言老师在新的长篇《生死疲劳》里面,小说的扉页上有一句话:“佛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我看了这句话只一次就记得非常清楚,我觉得它非常接近于我对生活的感受,我想了解您是先看了这段话产生了写作品的念头,还是说您给已经想好的作品找到了这样的主题?
  莫言:双方都是相互依存的,这四句话是佛教的经典,《八大人觉经》,《八大人觉经》第二觉经的一句话。它所表达的意思大家很清楚,就是讲述六道轮回,生灵在这六道当中的生生死死,是相当疲劳的状态,只有人脱离了这个生死轮回的状态,进入了佛的境界,才可以脱离苦海,他把人在人世里面,动物在畜生道里当做一种疲劳和痛苦来理解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痛苦和疲劳,就是因为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欲望越多实现的可能性越小,痛苦就越大,这个跟日常生活当中的很多说法不谋而合,我们经常赞扬很多有道德的人,无欲则刚,一个人为什么会软弱呢?为什么会怕呢?会投降呢?就是因为有欲望,如果没有欲望,就可以保持刚正不阿的人格,这在日常生活当中已经变成了大家非常熟悉的常识。
  
 主持人:所以我说我只看了一遍就记住它了。
  莫言:每个人都可以说出自己的理解来,每个人在生活中也需要这样的道理来开阔自己,怎么样度过痛苦,怎么样看世界上不愉快的事情。
  这几句话为什么写在书的扉页上,正好也是小说的内容跟这几句话非常吻合,恰好是非常难得的机遇。《生死疲劳》这本书里面描述的人物和所讲述的故事,是经过了我很长时间考虑的,或者说这里面的人物已经跟我在一起生活了大半辈子,我一直认为他们必将成为我小说里面的重要人物,但我一直找不到一个恰当的形式和合适的方法写出来。所以我也开玩笑地说过,这本书看起来写了43天,实际上我酝酿了43年。
  莫言谈书中主人公原型的人生经历
  主持人:小说当中一个最主要的人物蓝脸,我听说是有真实原型的角色?
  莫言:对。这个人实际上是以前我们邻村的一个农民形象,在60年代初期的时候,当我还在上小学的时候,每天上午第二节课要做课间操,这个时候,这个坚持单干的农民会推着一辆在当时被淘汰了的木轮车,发出刺耳的尖叫声,前面是他的老婆,是个小脚的女人,赶着瘸腿的毛驴,拉着木轮车在学校前面走过去,一旦遇到潮湿或下雨的时候,这个木轮车就会留下深深的辙印,他就像这个辙印一样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尤其到了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蓝脸在当时的历史潮流中单干的意识有了反面的参照,可能有了新的认识和判断,那么这个人物的形象在我心里面越来越清晰,我知道早晚我要写他,但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有一次在承德参观一个庙宇,看到了有关六道轮回的一组雕塑,觉得就是和我当年想的一样。
  主持人:据我所知您对佛教并不是有很多年研究。
  莫言:我应该是一个反神论主义者,我对宗教没有研究,对待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都是像一般人一样,大家都知道。
  主持人:您就是因为承德那次行程突然间想写。
  莫言:恰好心里碰撞了火花,好象突然心里面开了一扇窗户一样,感觉到六道轮回完全可以变成一种小说结构的方法,应该通过六道轮回这种结构的方式表现出来,或者说通过一群动物的眼睛来把我所要表现的人和事用故事讲述出来。
  主持人:您刚才说到蓝脸——您小说的主人公是有原型的,我说他牵了一头瘸腿驴,在小说第一章当地主西门闹被枪毙之后,首次转世是一头毛驴,后来也变成了一头瘸腿驴,蓝脸和真实形象是有区别吧?
  莫言:区别比较大。当时,在我们邻村有一批顽固的坚持单干的农民,后来在压力之下,村里面单干的农民坚持不住了,到了最后就剩下了蓝脸这一个人了,他真实的遭遇比小说里面描写的还要凄惨。到了文革前后,这个时候在中国的社会条件下,如果一个人坚持单干,跟人民公社对抗,压力是现在的年轻人无法想象的,也就是说一个单干户承受的政治上的压力甚至比地主和富农的压力都要大,最后他的儿子、女儿、老婆全都跟他分道扬镳加入了人民公社,之后对他进行了非常残酷的斗争,真实的人物是悬梁自杀了。
  主持人:并没有像蓝脸这样。
  莫言:我在小说里面写他一直坚持到80年代,笑到了最后。
  主持人:我看到在小说里,解放以后被枪毙的地主西门闹有六次转世,转世成了驴、牛、猪、狗、猴,最后是人,您为什么会选择这五种动物作为他转世的目标?或者说他转世的形象?
  莫言:这里面解释一下,六道轮回并不是说他转世成六次畜生就是六道轮回,六道应该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鬼道、畜生道、地狱道,是这六道,畜生道只是六道当中的一道,但是这种说法也可以,西门闹在畜生道里面托生为五次畜生,我们说他在六道里面轮回也没有错,这就是逻辑上的问题,大概念、小概念的问题。
  为什么选择了这五种动物,而不是其他的动物,第一这五种动物是在北方的农村、北方的农业生产当中,是最主要的、大家最常见的动物。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都是我最熟悉的动物,因为我有20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所以我也放过牛,也放过驴,那么也养过猪,也养过狗,所以当我写起这些动物来的时候,我确实感觉到非常的得心应手。我就知道这个动物怎么吃草,我也知道猪在疯的时候是什么样的状态。所以为什么选择这个,我想主要是跟自己熟悉有关,这跟真实人物所生活的环境有关。
  莫言谈《生死疲劳》应该向传统致敬
  网友:我觉得莫言老师这部小说似乎受到了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很大影响。
  主持人:你对这个网友的观点怎么看?
  莫言:这位网友的观点我没有权利反驳他,如果他读出了“百年孤独”的感觉,我想他这种感觉也是对的。像我这样的作家,或者说像我们这个年龄段的这一代的作者80年代初期开始写作的时候,或多或少受到了西方文学的影响,像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代表作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这本书,没有读过的人肯定不多了,读过了以后,哪个人在当时读了这个书,不是感觉有一点大惊失色呢,或者说拍案惊奇,非常惊奇——原来是这样,原来是这样,我们为什么没有这样写。
  写这本书的时候,当然我主观的愿望是千方百计消灭掉“百年孤独”的痕迹或西方其他的著名作者的痕迹,如果说没有消灭干净的话,依然让读者朋友读出了这样的感受,说明我的修炼还不到家,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继续往后撤退,一直撤退到让人读不出马尔克斯的影响为止。
  主持人:我和莫言老师也交流了一下,我感觉到这本小说跟中国古典小说接近,像 《三国演义》和《红楼梦》都有很多魔幻奇幻的因素在里面。您的《生死疲劳》中间有一部分写到驴县长被批斗的时候,突然间自己变成了一头驴,非常具有魔幻色彩的,很像中国的古典小说。
  莫言:前些天我跟李敬泽先生有过一个对话,他也提到这点,他也总结了一下,这部小说应该向中国古典小说致敬,我在这部小说之前发表过一篇文章,叫做《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我之前写《檀香刑》的时候,也提出了向中国传统小说回归。我在形式上也做了这方面的努力,要借鉴、继承和发扬我们古典小说的优秀的传统。
  《生死疲劳》是用了章回体的外部形式,实际上是看作是应该向我们的传统致敬的表现,你把这个章回体换成小标题也完全可以,换成1、2、3、4也完全可以,有了这在形式上向传统小说靠拢。你提到了里面超现实的神话色彩,《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就更不用说了,包括《儒林外史》里面都有神神鬼鬼的地方,这跟中国的长期以来的皇权思想有关。一般讲到皇帝,统治者没有证实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就说皇权是天赐,我这个皇帝就是真龙天子,当赵子龙怀揣着阿斗在陷阱的时候,外面的追军过来,这时候一道红光突起,带着真命天子的赵子龙飞出了陷阱。还有,因为涉及到历史,历史往往是传奇,尤其在民间口头流传日久的历史故事,不知不觉被神秘化和传奇化了。
  主持人:您的小说也是有这个色彩的,也是对过往那段历史的传奇化。
  莫言:这个是历史的必然,如果你到民间听讲述历史故事和历史事实,你会发现每个人的讲述都不一样,时间拖的越长,传奇化越重,这是我在写《红高粱》的时候就意识到的——民间所谓的历史就是传奇化的。
  莫言谈书里六道轮回的真实意图
  主持人:我觉得在您的小说里面,一个非常大的推动小说前进的内容就是地主西门闹的轮回,六道轮回表达了什么样的观念?
  莫言:我想我们的读者也绝对不会说莫言在宣传封建迷信,六道轮回——人死了会转成别的动物。民间有很多这样的传说,比如大家说谁家的牛就是他爹托生的,谁家欠了人家很多债,死后变成人家的一头驴天天给人家拉磨……我觉得现代的读者受了这么多科学文明的教育,会正确的理解。
我写这部小说的真实的意图是我认为六道轮回就是时间,轮回来轮回去,在时间的长河里,面对生死,给一个人提供一次又一次的机会。当每一个人经过生死考验的时候,这个人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当时极左的路线之下,被枪毙的这个人带着很深的怨恨,在生生死死的过程当中,实际上在时间的长河里面,让他有一次次面对生死,面对生命的机会,最后重新转世为人。我想这是一个隐喻,或者是带有某种象征性的东西。
  主持人:所以,你才会选择这样的故事内容来推动这部小说。
  我还想跟你谈回蓝脸这个角色,我觉得蓝脸是一个非常热爱土地的农民,在您以前的采访中,你多次感叹过说,现在的农民已经不爱土地了,作为一个农民出身的作家,蓝脸是不是表达了您对土地的眷恋?
  莫言:肯定是这样的,关于农村、农民、农业,农民工许多跟农有关的问题,是当前社会的热点,好像也是政府一系列出台的新文化重点提倡保护的一些东西。像中国这么庞大的农民群体,我们有13亿人口,起码有9亿是农民,涉及到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不单是社会的重大问题,也是众多的作家关注的问题。也有很多人说,为什么很多的文学作品里面,农村题材的作品、农业题材的作品占了这么大的数量。
  主持人:对,是非常大的数量。
  莫言以亲身经历谈土地与农民关系的转变
  莫言:这个我想跟社会现实有关系。说到农村问题,最核心的,最值得关心的就是土地跟农民的关系。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的制度下,所谓的封建生产关系,就是土地跟农民,后来我们之所以把我们这个社会制度叫做社会主义制度,不叫做资本主义或者是封建主义,就在于农民跟土地的关系不是私有了,不是封建地主私有制,而是一种集体所有制。
土地跟农民关系的转变,农民跟土地的感情也在发生变化。我记得我爷爷是一个很经典的农民,他对土地这种感情,让我们都感觉到难以理解。在1954年,就是人民公社化的前期,他竟然把半生积蓄买了人家的5亩地。买了两年,人民公社全部入社了,这笔钱等于扔掉了,白花了。
买的时候,我父亲常年在外面工作,已经认识到社会会向集体制过渡,劝爷爷,他也不听,他就在地里走来走去,抓着泥土。他对土地的眷恋之情是我们难以理解的。我也读过一篇李准的小说叫《不能走那条路》,也讲了一个老中农,看到要卖地的时候,他就贴在土地上,闻着泥土的芬香,这就是农民跟泥土的关系。
等到我自己参加劳动的时候,就是人民公社的生产小队,我觉得我跟土地是没有任何的感情。我们是被土地牢牢束缚住的,人口流动是不自由的,你出来要进入一个城市,你要开证的,而且我们的人身都是被限制的死死的,每年365天每天都要参加劳动,不参加劳动就没有工分,就没有饭吃。每天到了什么时间,队长一敲钟,所有人从家里纷纷跑到地里来,劳动一会儿,然后队长说回家就回家。
我这一代农民跟土地的关系是仇恨的关系,我们付出这么多劳动还是半饥半饱。到了80年代,对土地政策进行了调整,人民公社解体了,也就羞羞答答证明了我们人民公社事业的失败。改革开放当然这跟土地改革是不一样的,有本质的区别,土地改革就是私有化,土地就是我的私有财产。这次是把土地的使用权归给农民,可以在几十年之内使用这个土地,但是就这样的改革也极大的解放了农民,重新唤起了农民对土地的热情。
  网友:您这么热爱土地,还常常回农村吗?
  莫言:这个是矛盾的问题,网友完全可以问的尖刻一点,说“你既然这么热爱土地,你可以回家包两亩土地种好了”。我也经常产生这样的梦想,我回去种两亩土地,有很多问题也难以实现。也就是说我未必要回去亲手种两亩土地才能表达我对土地的热爱。我跟土地的关系还是很密切的,因为我很多的亲人生活在农村,每年有很多的时间往回跑,这种联系是很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联系,我始终没有认为我是一个北京人,尽管我生活在北京。
  主持人:您生活在北京很多年了。
  莫言:20多年了,尽管我从户口的管理上讲,也是北京市民。
  主持人:早就跟我是老乡了,是北京人。
  莫言:是北京人,但从思想感情上我完全认为自己是一个农民,大家完全可以嘲讽你做什么秀,装什么孙子。但我真没有感觉北京跟我有什么生命的联系,现在提到故乡,其实也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故乡了。
  主持人:你也谈到这个问题,高密东北乡已经不是地理意义上的高密,而是文学意义上的高密乡。
  莫言:高密县东北部这块地方已经变成了开放的文化概念了,在我的小说里面描写有关高密东北乡的故事,其中有80%都是天南海北的,虚构的。
  主持人:您这部小说的故事发生地也是在高密东北乡。
  莫言:对。
  莫言谈新书是写作形式的一次探索
  主持人:你提到这个小说在形式上是章回体小说,其实我并没有太看重是不是章回,我最近看到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的传记就是章回体,并不给我新鲜感。我更觉得小说叙述方法非常有特点,叙述者非常多,有地主西门闹的视角,也有变成了驴之后的西门驴,后来有西门猪,最后转世成了大头儿。所有人都在里面说话,有这么多的视角,我读的时候会点混乱,为什么您会选择这么多人?这里面还有一个人叫莫言,很有意思。
  莫言:我之所以用这样的方式描述这部小说,也是基于很长时间的考虑。我觉得全知全能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写法,起码不能满足像我这样的作家的需要了。我们不单要在小说的语言上努力进行陌生化的实验,也要在小说的结构上有所创新,也就是说我们不单在内容上,在形式上也应该跟过去的小说不一样。说的更绝对一点,我觉得在小说的形式上进行探索,也许就是我们这一代作家能够施展才华的唯一一个地方了。单纯靠写人生、写命运,你怎么也写不过托尔斯泰、巴尔扎克……这都是我们难于超越的高峰,只有在小说的形式上和叙事角度上,做一些尝试,是我们这代作家能施展一些小机灵的地方。
  主持人:其实当代的大师卡夫卡、马尔克斯、博尔赫思我觉得他们都是在小说形式上做了很多实验和探索的作家。
  莫言:某种意义上也是逼的,谁也不愿意做一个完全跪拜在大师脚下的写作者,总还是想有点反叛的东西,总还是想取得一点自己写作的地位,只好在形式上进行一些实验。当然这些实验有的成功了,有的不成功了,我想不管是成功还是不成功,有这种实验的热情和冲动就比没有要好。
   主持人:我看到这个小说里,其中有一个人经常跳出来,这个人也叫莫言,也是一个作家,您不停提到了他写的作品,像《黑驴记》,我印象中您没有写过《黑驴记》,这个人跟您不是一个人吧?
  莫言:这个莫言是我、也不是我。这个也不是我的新发明,用搞文学批评的、或者搞文化研究的人的方法来说,这种写法应该算是“源小说”的叙述,源是源头的“源”,还是一元两元的“元”我也不知道,大概这两个字是通用的。
为什么出现莫言这样的跳梁小丑一样的来回折腾的人物。像这部小说里面,本身有对话关系,有西门闹最后转世成的大头婴儿,他在讲述自己在畜生道里,不断的转轮回的故事。他在畜生道轮回的时候看到人世间的蓝脸他们的故事,也通过他来讲述出来。跟他构成对话的是在一边听他讲述,一边也参加讲述的小说中的另一个人物——蓝解放。他们两个之间构成了互相对话和互相叙述的关系。
但是我觉得用这两个有限制的个人视角,依然会使整个的故事当中出现很多难以顾及的死角,他们两个不能构成全知全能的视角,但加入了莫言的小说,很多地方可以用这个方式来弥补,拾遗补缺,填补了很多漏洞。莫言就是经常拾遗补缺是一个串场的角色,由于这个角色的出现,小说有了多义性。莫言的出现,莫言小说的出现是丰富了故事,使这个故事具有了多义性。同时也消解了故事,一些所谓很严肃的故事,用这种方式把它消解掉了。
  主持人:看这个小说我觉得特别的兴奋,您自己特别的放松,玩儿的比较开心,自己写的时候有没有特别愉快的玩儿的心态呢?
  莫言:这部小说我写作的状态特别好,有时候我也非常坦率地说,也不是煽情,就是写到后半部分的时候,有时候会鼻子发酸,甚至有时候会流下两滴“鳄鱼的眼泪”。当然也有写的得意忘形的时候,我自己在房子里面转来转去,我自己仿佛变成了一头猪跟其他的猪一起打闹。尤其写到猪这一部分,比较开心,带着三分恶作剧的成分。
  主持人:我看时也常常哈哈大笑起来,这个驴是特别能捣乱,他是人变的,心里什么都明白,但偏偏是一头驴。而西门猪从他一出生就开始跟人抢奶头,非常搞笑。我觉得“生死疲劳”这个主题是非常沉重,您怎么会用这么幽默放松的状态写这样沉重的主题?
  莫言:关于生活中的苦难,我要多讲一些,作为我这样从农村下层来的人,经过了50年代、60年代中国社会比较艰苦的年代,从现在来讲,文革期间是一片漆黑,但是在当时我们的生活依然是充满了欢乐精神的。并没有像现在有些人想象的那样,所有的人都是苦大仇深,所有人脸上是没有笑容的。恰恰相反,在艰苦的时候,这种幽默、这种自我解嘲往往变成了疗治人们痛苦伤口的一贴妙药。《生死疲劳》虽然是这么沉重的题材和故事,因为我是从生活出发,苦难生活当中原本具有的这种幽默精神,这种自我解嘲的精神也就体现出来了。
  主持人:刚才有网友也提出来了,你的书里面有很多佛教的思想,您个人的人生观是不是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
  莫言:这个我绝对不敢这么说,我对佛教是几乎没有研究的,偶尔读一些佛教的经典也是浅尝辄止。我刚才讲《生死疲劳》小说里面揭示的东西,像生死疲劳,人的欲望跟人的痛苦、幸福之间的关系,我觉得已经变成了我们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一种普遍的常识。
  主持人:是具有普遍性的。
  莫言:当然最早的源头肯定是从佛经的经典上来的,但是流传日久,几千年了,我刚才讲《生死疲劳》这部小说里面揭示的一些东西,在农村即便是大字不识的农民,他也可以很好的理解。而且,他可以用这种东西指导他的生活,成为道德或者说价值观的一种准则。我对佛教没有研究的。
  主持人:我看这个小说的时候,还有一点让我感觉非常的有趣,西门闹转世先是一头驴,到最后是一只猴,他是驴的时候,他坚持认为自己是一个人,还去问候他的妻子,结果发出的是驴的叫声,到后来成为狗和猴的时候,他慢慢摆脱了人性,认同了自己是一个动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莫言:我想这就是时间和被遗忘的关系,或者是历史跟遗忘的关系——时间、历史、遗忘。西门闹当初作为一个满腔怨恨的灵魂,甚至是不屈的灵魂,在阴差阳错之下转成各种动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任何的仇恨都会慢慢的消减,所有的痛苦都会在时间的长河里淡化掉,或者被渐渐遗忘掉。
我觉得遗忘有双重性,一方面我们过去经常讲,如果我们忘掉了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就是要把我们的仇恨牢牢记在心头,要把我们的仇恨变成一种复仇的行动,用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变成我们生活的内容——这是我们在文革前后所宣传的东西。我想进入21世纪以来,我觉得现在这个社会逐渐在倡导一种和解,或者说在提倡一种和谐,和解、和谐最主要的前提就是要遗忘。以往的仇恨,必须有一个人主动的退让一步,必须有一个民族,有一个国家,能够主动地退让一步,然后才不会冤冤相报。如果都是以牙还牙的话,也不是佛教、基督教所倡导的,宽容是一个前提。西门闹在不断转世的过程当中,慢慢的人性渐弱,动物性渐强,就是刚才我讲这么一大堆道理的表现。
  主持人:逐渐走向了平和,逐渐认同自己的身份。
  莫言:对。
  主持人:您以前曾经谈到过,很多人说您是一个残酷的作家,实际上你有温柔欲死的时候。在这部小说里头我先是看到西门闹在地狱里面被油锅炸得都快脆了,非常的残忍,后半部分我看到了西门闹作为驴、作为猪的幽默,您的温柔在哪儿?
  莫言:如果你看到蓝解放和庞春苗的恋爱关系,他们在恋爱过程中所表现的那种为了爱情不惜牺牲身份、地位,不惜牺牲一切的表现,这不是也是一种温柔吗?像黄互助那种头发的神奇性,互助的头发跟带着一种先天性疾病的大头儿子间互相依存的生命关系,都可以用广义的温柔来理解。
  主持人:在提到您的时候,经常有很多的作家、圈内人说莫言是中国最有想象力的作家,您怎么看待想象力和您写作的一种关系呢?
  莫言:首先我要更正莫言并不是最有想象力的作家,我们谁也不敢发出这样的狂言,对别人的说法只能当作一种说法而已,如果你认真了,真的认为自己很有想象力,这绝对会影响自己进步的,而且也会被人嘲笑的。
我想我这两年越来越变得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想象力实际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其实任何一个作家,哪怕是天才,他的这种局限性,他的想象力也不是无边无沿的。任何人的才能都是有一个止境的,所以这才需要形形色色的众多的作家、形形色色的众多的艺术家。每个人才展现出一个带有他个性的,独立世界的作品,有众多的个性的作品就构成了丰富的整体的艺术世界。
  主持人:刚才您这段话也正回答了我今天要提问的最后一个问题,有人提到了当下文学的主流是粗鄙化。您的小说其实走的比较狂野的路线,肯定不是精致的路线,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刚才很好的回答了这个问题——应该百花齐放,每个作家有自己的写作空间。
  莫言:我们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当这个世界所有的鸟都变成凤凰的时候,是多么的单调,所以我们要有凤凰、要有乌鸦、要有麻雀、要有孔雀那才好看,当然我是乌鸦(笑)。
  主持人:今天的时间也到了,感谢网友光临今天的读书频道的名人堂,最后请莫言老师跟网友说几句。
  莫言:非常感谢网友拿出宝贵的时间来在这里听我胡言乱语,假如我有不对的地方,你们在网上批判好了。

一切還是文化

一切還是文化。

文章日期:2008年10月14日

【明報專訊】奧運已經閉幕,關於奧運與北京城市建設的資訊和人們一樣表現得失落。自從宣布舉辦奧運之後,北京城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幾個世界聞名的建築便聳立在那裏,全世界都在注視這個城市。一個城市的魅力,究竟是來自於它的硬件建築,還是累積下來的文化氛圍呢﹖著名新加坡建築師陳家毅則告訴我,建築與一個城市的文化氣息是緊緊相扣、互相影響的,每到一個城市,他都會留意不同方面的元素。
寫給亞洲讀者看
這幾年,因為工作關係,陳家毅要四處奔跑,每個城市的人情、建築和面貌,無論是雄糾糾的建築物又好,站在小攤子旁賣花的小販又好,對他來說,都是每個地方的引人入勝之處,就好像磁石一樣吸引他,於是他日前出版了一本書叫《城市磁場》,是他兩年來在新加坡《聯合報》寫的專欄文章的結集,也是他在不同地方生活的一些感想和體會。「我並不想寫一本遊記,或所謂的旅遊書,更不想寫一本給專業建築師看的書。」他徐徐道來,「我主要寫給亞洲讀者看,希望可以藉此反映我們有什麼不足的地方。」
很多人以為城市和建築是大學問,普通人是不會接觸得到的,但是陳家毅覺得好的建築是可以帶動整個城市的文化,而文化是直接影響每個人的生活。「好的建築能帶給我們很多生氣,好像北京的鳥巢、新落成的中央電視台、水立方等,都是一些很創新卻又跟北京文化很搭配的建築,立時為北京城增添了很多生氣。」當我問他,這些世界聞名的建築物通常都是由外地建築師設計,他們真的可以設計出跟當地文化融和的建築嗎,他搖頭說,「通常外來的人更能客觀的看一個地方,只要是一個好的建築,並能引起人們對建築、城市的討論、興趣,這便足夠了。」
當然,陳家毅表示北京市政府把很多胡同都拆掉是很惋惜的事,歐洲比我們都做得好的是他們能將新的概念、元素放在一些舊的建築裏,這樣能使整個地方的歷史文化都能保留下來,而且又不停有新的東西。其實香港、上海或北京都有一些地方能把新與舊融合在一起,例如上海的田子坊、北京的南鑼鼓巷,但是往往因為愈來愈受歡迎而變得商業化,我問陳家毅,這是必然的嗎,他的答案很有意思,「這往往是看當地人的生活品味和素質,像日本那樣,從原宿到代官山,都是一些很受歡迎、常常人頭湧湧的地方,年輕人打扮過後去那兒只為被看。那些地方卻不怎樣被所謂商業化的風氣破壞,形成一種很獨特的購物經驗。」
原宿是例外。香港呢?
在書中,陳家毅把香港文化比喻成港式鴛鴦,這把香港中西合壁的特點形容得非常貼切。他特別喜歡中環嘉咸街一帶,一間藝廊咖啡店的隔壁全是小攤檔和街市,這對陳家毅來說,正正是香港的特色。
自回歸以來,我們常常聽到很多對自身文化的思考和批判,尤其在天星碼頭拆卸之後,我問他,在他眼中香港現在最缺乏的是什麼,他告訴我,香港目前最缺乏的不是人才,不是一個肯聽市民意見的政府,而是自信心,他認為,在自信心方面,我們甚至比不起新加坡,「自信心不等於自大,香港好像迷失了一樣,不知道自己的角色,常常用一些理論去決定事物的價值,很奇怪。」香港是一個很有趣的城市,因為它既是中國的一個大窗戶,又擁有一百年殖民地的歷史,但任何決定都是基於商業因素的考慮,而不是從文化的角度出發。「最重要要懂得帶出自己的角色,不要受外來影響去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
從一首詩出發
喜歡書的陳家毅設計過很多書店,所有Page One書店都是由他設計。他認為,設計不一定從立體開始,「一首詩也可以觸發到我的靈感。」新開的台北Page One SOGO復興店書店的設計意念,便是由張愛玲的書《連環套》而來,他嘗試在書店的視覺設計上面加入文學的元素,例如深灰色的天花板在書櫃上面圍繞成兩朵蓮花,把光線都反射下來。
至於大家都熟悉的、但已不在的中環Page One書店,陳家毅用了明朝室內設計的風格,書櫃比其他書店長,因為他採用了山水畫的比例。銅鑼灣時代廣場店剛由地庫搬到九樓的時候,那位置在整層的中間,沒有窗,自然光不能透進去,他不喜歡這樣密封的書店,於是把書店設計成金魚缸一樣,牆都由玻璃做成,空間感大一點,讓外面的人看到書店裏面的人,原沒太多人到的九樓人流漸多,連鎖咖啡店和其他商店也搬到那裏去。
陳家毅相信,建築無論新或舊,都要跟土地溝通,「好像新落成的中央電視台,其實跟歷史悠久的長城和紫禁城的比例都非常配合,跟北京本身的城市就有一個很好的交流,這是一個非常出色的建築。」建築,於他來說,不只是一種專業,或科學,更重要的是,建築跟我們的生活、文化息息相關,互相影響,品質優良的建築能帶給我們無限的可能性,從而改變城市的面貌、素質。政府何時才能尊重我們的文化,以這獨有的文化為基礎,把香港發展成令我們都感到驕傲的城市呢﹖
書名:《城市磁場》
作者:陳家毅
出版:積木/台灣
[文/岑倩衡]

a link:可憐的崖州古城

道路以目

道路以目
張愛玲
有个外国姑娘,到中国来了两年,故宫、长城、东方蒙特卡罗、东方威尼斯,都是没瞻仰过,对于中国新文艺新电影似乎也缺乏兴趣,然而她特别赏识中国小孩,说“真美呀,尤其是在冬天,棉袄、棉裤、棉袍、罩袍,一个个穿得矮而肥,蹒跚地走来走去。东方人的眼睛本就生得好,孩子的小黄脸上尤其显出那一双神奇的吊梢眼的神奇。真想带一个回欧洲去!”  
思想严肃的同胞们觉得她将我国未来的主人翁当作玩具看待,言语中显然有辱华性质,很有向大使馆提出抗议的必要。要说俏皮话的,又可以打个哈哈,说她如果要带个有中国血的小孩回去,却也不难。  
我们听了她这话,虽有不同的反应,总不免回过头来向中国孩子看这么一眼——从来也没有觉得他们有什么了不得之处!家里人讨人嫌,自己看惯了不觉得;家里人可爱,可器重,往往也要等外人告诉我们,方才知道。诚然,一味的恭维是要不得的,我们急待弥补的缺点太多了,很该专心一致吸收逆耳的忠言,借以自警,可是——成天汗流浃背惶愧地骂自己“该死”的人,活着又有什么意思呢?拣那可喜之处来看看也好。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们从家里上办公室,上学校,上小菜场,每天走上一里路,走个一二十年,也有几千里地,若是每一趟走过那条街,都仿佛是第一次认路似的,看着什么都觉得新鲜希罕,就不至于“视而不见”了,那也就跟“行万里路”差不多,何必一定要飘洋过海呢?街上值得一看的正多着。黄昏的时候,路旁歇着人力车,一个女人斜欠坐在车上,手里挽着网袋,袋里有柿子。车夫蹲在地下,点那盏油灯。天黑了,女人脚旁的灯渐渐亮了起来。  
烘山芋的炉子的式样与那黯淡的土红色极像烘山芋。  
小饭铺常常在门口煮南瓜,味道虽不见得好,那热腾腾的瓜气与“照眼明”的红色却予以人一种“暖老温贫”的感觉。  
寒天清早,人行道上常有人蹲着生小火炉,扇出滚滚的白烟。我喜欢在那个烟里走过。煤炭汽车行门前也有同样的香而暖的呛人的烟雾。多数人不喜欢燃烧的气味——烧焦的炭与火柴、牛奶、布质——但是直截地称它为“煤臭”、“布毛臭”,总未免武断一点。  
坐在自行车后面的,十有八九是风姿楚楚的年轻女人,再不然就是儿童,可是前天我看见一个绿衣的邮差骑着车,载着一个小老太太,多半是他的母亲吧?此情此景,感人至深。然而李逵驮着老母上路的时代毕竟是过去了。做母亲的不惯受抬举,多少有点窘。她两脚悬空,兢兢业业坐着,满脸的心虚,像红木高椅坐着的告帮穷亲戚,迎着风,张嘴微笑,笑得舌头也发了凉
******
道路以目
文章日期:2008年10月14日

【明報專訊】「街上值得一看的正多。」六十四年前,張愛玲在《道路以目》裏這樣寫。六十四年過去了,如今的上海,還是她曾經穿過大街小巷的那個嗎?

上海是一座優雅而瑣碎的城,優雅的是百年老飯店的屋頂花園,瑣碎的是早晨七點半飯店門前往來如梭的自行車大軍——被屋頂花園上的自動噴淋設備自上而下澆了一頭一臉的水,像觀音手中的寶瓶,楊枝一拂,潤澤蒼生

上班路上要經過三個菜市和乍浦路、雲南路兩條美食街。如果前者是民婦,後者便是後宮七十二嬪妃。一個趕回去煮飯餵飽家中壯丁,一個門戶洞開迎候曠疏不至的君王——所幸封建制度倒台,王侯多如過江之鯽,往日門前羅下的麻雀全都抓進堂去炸成麻雀肉串,還是供不應求。

任何一條小路都充滿民生之氣。即使隨便一家小食舖,也是每天上演一場小型的殺戮——日日清晨路過,都見一小大姐蹲在街沿,殺她當日的第五、六、七隻鴨子。想替店主正念高中的兒子換換口味,偶爾殺個把雞的時候也有。新鮮的雞鴨血一直淌到下街沿,汨汨匯成一小股紅河。而兩旁的行人照樣來來去去,並不覺得有何異樣。

轉個彎,進入中心地帶,而外灘江邊依舊可見推小車販賣茶葉蛋烘山芋的老嫗與壯漢,互不侵犯地守各自的地盤——從前是外白渡橋的第五和第七根鋼柱,現在外白渡橋遷移整修,便轉戰滇池路街沿,對面就是外灘三號。再過去就是南京路步行街,一大早已經擁許多人,非雙休日亦非假期的清晨,行色匆匆急於為稻粱謀的人山人海慣見不奇,然而氣定神閒舉目野望的也大有人在,其謀生之道,非常引人遐想。

臨近節慶,下班晚的時節,穿行於盞盞紅燈熒照下的小巷,偶爾也有置身北宋上元節燈市的錯覺。到處都是俯拾即是的愉快,惠而不費。
因為貪看風景,又順理成章地迷了路。

作者為上海人,曾為出版社編輯,現在文化公司任策劃。

[文‧闕政]

10/13/2008

撫仙湖的光與影













k,
這是撫仙湖,我喜歡的詩話光影。
一個人,走在湖邊,端著機子,面對著這份寧靜,孤獨的福的感覺。
可是啊,拍著,拍著,人海茫茫,前世今生,很蒼涼地,就爬上了,心頭。

a link:胡亚玲的海南黎苗风情讲座

上海的不是与是

上海不是
文章日期:2008年10月13日
【明報專訊】當局者迷,這個詞不只在觀山或對弈時適用,拿來形容上海,也是一樣的有效。身為上海土生土長的一代,審視的距離相較於父輩移民,自然是有了很大改善,但我仍然不能用一個肯定的句式,告訴你上海是怎樣一座城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樣的社交措辭,即使我好意思講,你也聽膩了。
或者我只能像考試時臨場賣弄小聰明,對選擇題拿不定主意,就先用上一輪排除法,告訴你上海不是什麼。
譬如說,上海不是只有浦東浦西,外灘不是只有三號、八號、十八號,十里洋場不是長恨歌,石庫門也不是新天地,上海女人不是勇奪選美季軍的王琦瑤,也不是裹在旗袍裏扭身段進出小弄堂買餛飩的張曼玉,城隍廟不只有小籠包,南京西路不光恒隆或中信泰富,衡山路不都是酒吧,行道樹不只有洋梧桐,海派既不是鴛蝴派也非新感覺派,東方夢巴黎不再輕靡如夢也不很巴黎,然而一場新雨過後,緩緩行走在濕潤油黑的柏油路上,放眼四望,路人卻都是風景。
躺在六樓露台的長椅上,邊聽遠處傳來的風笛邊吃鹽水花生,這樣渺茫而愜意的享受或許不再,然而每逢陽光明媚的冬日,公寓陽台上伸出一隻粗藤拍子,輕輕拍打晾曬的棉被;一到傍晚放學,黃昏中的弄堂口聚集起一群十幾歲的孩子,玩他們自製的遊戲;秋風乍起的季節,巷陌街邊混雜桂花樹和糖炒栗子的香氣;又到炊煙升起,郵差騎墨綠色自行車流麗轉過大街小巷——總提醒人們,上海這座城市特有的民生悠悠,並沒有隨現代化進程散去,隔了幾十年的辛苦路,到底還是新鮮熱辣地又回來了。
或許,這才是上海這座城市最為根深蒂固的風情,比十里洋場的衣香鬢影更長久,比上山下鄉傷痕反思更深遠,比瑞麗百麗蘭蔻星巴克更有味道。
上海人,曾為出版社編輯,現在文化公司任策劃。
[文‧闕政]

a link:阅读时光:上海书店书版邵洵美作品集

a link:由諾獎得主克萊喬的《偶遇》談起

孤獨心靈的行進
由諾獎得主克萊喬的《偶遇》談起

文章日期:2008年10月13日
【明報專訊】編按:新一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萊喬,台灣皇冠出版社曾分別在2000及2006年譯刊《金魚》及《偶遇》,今本版特摘錄《偶遇》之導言文章,以饗讀者。
對小女孩娜希瑪而言,為追求個人自由拋家棄女的醫生父親凱加斯似乎只活在記憶中。她與母親相依為命。表面上看來,母女倆似乎都已拋開過去的一切,開始了全心而平靜的生活:她與母親看來都一樣堅強沉默。直到這一天,一艘豪華遊艇『艾紮』停泊在港口邊。(艾紮 azzar:阿拉伯語中『秘密』之意。與本篇小說〈偶遇〉的法文Hasard諧音。)
不喧嘩、不華麗之沉默閱讀
娜迪亞拉娜希瑪往下直走到海防巡道盡頭,望海洋。她緊緊地抓娜希瑪的手,緊得弄痛了她……那隻變得陌生的手,是那麼用力地緊抓她,帶激情、帶恨
娜希瑪決心離開。她內心強烈渴望追尋父親的腳步,她希望艾紮帶她到大西洋的另一邊,或許到了巴拿馬,她可以找到父親,找到生命的源頭。於是她喬扮成小男孩,偷偷登上了艾紮。艾紮的主人默格曾經是意氣風發的電影製片,卻在拋開過去的名聲、錢財、親情、愛情,航向自由的大海之後,變成一個孤僻冷漠寡言的老人。
這趟旅程大部分是在沉默中行進,茫茫遼闊的大海中,好似只有烈日、浪花、海風、暴雨在他們之間無聲地訴說什麼。默格沒有想到,不知不覺間,他和小女孩之間竟有了一種特別的情愫。他們的境竟是相似的。有時候,娜希瑪感覺他就像已經遠走的父親;有時,老人覺得她就像被自己拋下的女兒莎麗塔
本書作者克萊喬是位說故事的能手,讀者經常可以在他的小說中,嗅到孤獨、沉默、漂流的氣息,看到人類對探求生命源頭和追求心靈自由的強烈欲望及堅毅力量。如同我們在〈偶遇〉中所看到的,無聲而堅毅的力量,帶給讀者的感動也是在閱讀之中不動聲色地慢慢累積,不喧嘩、不華麗;但有一種直入人心的力道。
第二篇作品〈安格利‧馬拉〉創作的時間是在〈偶遇〉的十五年前。故事源於巴拿馬的印第安古老傳說。印第安青年巴維托從小被一位黑人牧師收養,在城市裏成長,對印第安雙親及自己出生之地幾乎全無印象。如同〈偶遇〉中的娜希瑪,巴維托決定回到出生地尋找生命的源頭:自己隸屬的印第安部落及親人。那年他已是個精瘦強悍、臉龐俊秀的十八歲青年。
他找到叔叔,學習適應原始蠻荒的森林、耕種狩獵的技巧及母語,也漸漸化解初到時族人對他的冷淡及排擠。同時,他遇見了妮娜;一見鍾情的愛戀,兩人屬於不同社會階層的阻礙,同樣強烈。不同於巴維托渴望回到出生的森林,妮娜痛恨這裏社會階級間的仇恨,也活在毒品走私販子的暴力威脅中,她想遠走他鄉,遠離這一切。被愛情征服的巴維托答應妮娜攜手私奔。沒料到他們還沒能實現計畫前,妮娜所恐懼的噩夢卻發生了:她和家人遭到走私販子屠殺。妮娜縱身躍入河中逃離,沒有人能在水底追得上她
愛人妮娜宛如隨河流消失了,巴維托為了報仇殺光了走私販子,隨即遁入森林深處杳無人的峽谷,過野人般的原始生活。深山盡頭住個見人就殺的野人,漸漸成為駭人的傳聞。故事終究以悲劇收場……離群索居多時,已經不諳人類語言的巴維托僅僅能發出卡在喉間的兩個記憶中的音節:妮——娜——,這是他命喪圍捕警察槍下前的最後呼喚。對文明、自然的永恆探索
讀者或許好奇為何兩篇故事的創作年代相隔遙遠,卻收錄在同一本書中。克萊喬曾說:「對我而言兩個故事似乎都訴說同樣的主題:亦即學習、對大自然的愛、以及痛苦。」
一九四○年克萊喬生於法國尼斯。成長在多文化的家庭以及豐富的旅行經驗,無疑地表現在他的作品中。他的祖先在十八世紀自法國布列塔尼移居模里西斯島,成為英國公民。母親則是法國人。他由祖母和母親撫養長大,她們培養了克萊喬對閱讀及寫作的喜好。由於父親在英屬喀麥隆和奈及利亞行醫長達二十二年,因此克萊喬在一九四八年到非洲和父親團聚。他的第一次寫作經驗便是在尼斯到非洲的船上,因為無聊而寫了一篇故事。他的旅行足更遍及泰國、美國、柬埔寨、摩洛哥、巴拿馬、墨西哥等國家,並對美洲的印第安文化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一九六三年,年僅二十三歲的克萊喬發表了第一篇小說《訴訟筆錄》(Procs-verbal),獲得賀那多文學獎(Prix Renaudot);一九八○年獲法蘭西學院保羅莫杭大獎;一九九八年獲頒摩納哥皮耶王子文學獎。從一九六三年以來,他已發表三十多部作品,創作形態廣及小說、詩歌、散文、文學評論、旅行筆記等。他所翻譯的兩部印第安傳說,是最早翻譯成西方語文的印第安故事。
克萊喬的小說常以漂泊不定的邊緣人物為主角,他所關心的主題諸如愛、孤獨、自我的探求、生命源頭的探尋、少數弱勢民族(尤其是北美印第安民族)、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過度膨脹的城市對自然文化的破壞……等等一九八○年在《三聖城》(Trois Villes Saintes)中他曾寫道:「與土地、樹木相似的人們,有土地膚色的男人、玉米膚色的女人,只靠麵包和水維生的人,是永遠不會被征服的。」克萊喬對於印第安人的文化非常敬佩,因為他認為印第安人是最接近大自然的民族,也是最懂得向大自然學習的人們。
克萊喬作品中冒險故事的情節,不單單是精彩的冒險故事,而是訴說『追尋與探索』的成長過程
。古希臘以來的哲學傳統,經常重在人類來自何處的探求,並以宗教為出路。直至二十世紀初存在主義在歐洲興起,探討存在的本質,並發展出現代精神心理分析,但卻也被譏為虛無主義。「活、了解生命,是最輕盈微妙且耐人尋味的學習。與學識毫無關係。」(《地球上的陌生人》L’inconnu sur la Terre,1978)克萊喬作品中的這句話,或許可為總是恐慌於來不及吸收知識、提升競爭力的二十一世紀現代人指點迷津。(標題為編者所取)
[文/張慧卿 中原大學應用外語系講師]
ebaemaf
兩年前,中國人已經追捧克萊喬
文章日期:2008年10月13日
【明報專訊】每年諾貝爾文學獎得獎者,總有評論者認為認受性不足,不過今年得主克萊喬,卻是法國文學界殿堂級人物,「諾獎若要在法國選一個作家,很容易選到他。」在巴黎取得博士學位,目前擔任中文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的鄺可怡說。
他已不是近年新興作家,」克萊喬有如華文世界的白先勇,至今已有評論他作品的法文專著30多部,普及至10年前鄺可怡赴法國索邦大學,攻讀學位前修習的法文課,便要閱讀他的作品《蒙多及其他短篇小說集》(Mondo et autres histories),法國朋友又會以他的中篇小說結集《四十日》(La Quanrantaine),送她作25歲生日禮物。「他的文字美而簡潔,是適合外國人初習法語閱讀的。」
克萊喬得獎鄺可怡不出奇,倒是他得獎後的表現大改她的印象。「那時老師常說他很害羞,而在巴黎的讀書電視節目亦甚少出現。有次老師在康城影展碰到他,戴墨鏡,老師上前問他可是克萊喬,他左右四顧,低聲說一聲『不是!』便走開!」可得獎後,克萊喬在記者會上侃侃而談,令鄺可怡不敢強調過去的印象了。
法國本土上克萊喬地位堅穩,正在法國留學的香港年輕作家唐睿亦常讀他的作品,心有喜愛。至於華文圈子,台灣只要是法文系老師,不會不認識他。
06年翻譯成中文的新作《烏拉尼亞》,克萊喬還獲得大陸「2006年度最佳外國作家獎」,今年初他親自到北京領獎時,身穿西裝腳踏涼鞋,一位出版社編輯憶述說「他長得很清瘦,很帥,很酷!」
內地博客「馬弓手」是他的粉絲,收藏了一本1994年第三期《世界文學》雜誌,這期的法國文學專輯,介紹了法國文壇三四位作家,「馬弓手」還把其中克萊喬的作品影印了好幾份,裝訂成小冊子送給好友。
[文/鄭依依]

馬洪和趙紫陽在改革中的一合一分

馬洪和趙紫陽在改革中的一合一分
文章日期:2008年10月13日
【明報專訊】改革開放把趙紫陽和馬洪推上了中國的政治前台和前沿。作為國務院總理和政府智囊的負責人,他們在工作中時有合分。1984年的那一合和1987年的那一分,都對國家命運有影響。他們之間的合與分,不是出於個人恩怨,由於改革探索的艱難曲折。不改,中國沒有出路;亂改,中國會陷於亂局。回顧改革的歷史,中國基本上避免了這兩個極端,保持住堅定而穩定地向前挺進。筆者本尊重歷史、實事求是的態度,將這兩段史實記錄下來,以追懷改革的前輩。

1984 聯手為「商品經濟」正名

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過程,是在歷史的積重下求發展,在列的圍堵中求生存,並非在白紙上畫宏圖。改革開放初期理論上的突破,是一個十分艱難的過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學術界相當活躍。一些學者認為:計劃違反了價值規律就受到懲罰,說明社會主義經濟的本質是商品經濟。這為改革開放提供了理論上的根據,並為加快市場化製造了聲勢。但1982年中共十二大政治報告,重申「計劃經濟為主體,市場調節為補充」的原則,說它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根本性的問題」,還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主張進行了批評。其後,「警惕市場化副作用」的老調重彈,否定商品經濟又成了主流思潮。

趙請馬撰文 推動商品經濟

1984年5月,趙紫陽與馬洪談起中國改革的目標問題時說:「看起來中國還是要搞商品經濟,你不是也有這種觀點嘛,不妨寫篇文章送給老同志們看看。」於是,馬洪組織社科院工經所的周叔蓮和財貿所的張卓元起草了「關於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再思考」的文章。同年7月份,去東北參加三省兩市的發展戰略討論會期間,馬洪隨身帶此文的草稿,邀請從美國回來不久的吳敬璉一起修改,大約用了一個星期,基本上完成了改稿任務。

馬洪隨即中斷了東北之行,返回北京,將文章分送給幾位老同志,並附了「我和幾個同志寫了這篇文章,送請你們一閱」的短信。當吳敬璉開完會回京時,馬洪告訴他:我們的文章有回音了,沒有什麼反對意見,只有一位理論家提出,最好不要從全民所有制的內部找商品經濟存在的原因,還是從不同所有制的關係,即兩種公有制的存在來解釋社會主義存在商品經濟為好。馬洪對此作了回絕。因為他對這個問題進行過認真的思考,早在1981年的《經濟研究》第7期上就發表過「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文章,指出「當勞動還沒有成為人們第一需要的時候,取消商品經濟,取消貨幣是不那麼現實的」 。

出乎馬洪意料的是,王震看了文章後,親自提筆寫信,誇獎這篇文章寫得很好,說我們不能只說老祖宗說過的話,應該有創造性。得知這篇文章探明了道路,趙紫陽便在9月9日給政治局常委(鄧小平、陳雲)寫信:「社會主義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計劃要通過價值規律來實現,要運用價值規律為計劃服務。」各方面有關人士都緊張地注視事態的發展,而局勢很快就明朗了。鄧小平、陳雲分別在9月11日和9月12日批示同意。可是,黨內的認識還很不一致。要想在正式文件中用「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提法,取代「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提法,仍需要做很多的說服工作。

致函趙紫陽批經濟極左

9月中旬,吳敬璉隨馬洪參加國務院改造振興上海調研組,赴滬進行發展戰略的調查研究。這晚,馬洪又在寫東西,吳問他寫什麼,馬洪說,現在看到的稿子(「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定」徵求意見稿)上仍然沒有採用「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提法,他已給胡耀邦和趙紫陽寫信,要求把「商品經濟」的提法寫進去。「紫陽按我們的文章寫了9月9日的信,我現在再按9月9日的信要求把商品經濟的提法寫進去。」

馬洪給趙紫陽的親筆信(見附圖)摘要如下:

「這個問題太重要了,如果不承認這一點,我們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方針和現行的一系列重要的經濟政策都難以從理論上說清楚。」他認為,「我們30多年的實踐證明:凡是在一定程度上承認商品經濟和發揮價值規律的作用時,我國的經濟發展就順利,就迅速,經濟效益就好,否則就得到相反的結果。但是長期以來,把計劃經濟與商品經濟看作是互不相容的,相互排斥的,截然對立的東西,從認識上說,這往往是經濟戰線上產生『左』的一個重要原因。」

不畏得罪陳雲風險

會前經過多方的努力, 「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提法終於寫進了十二三中全會的議,即「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鄧小平對這個「決定」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說「我的印象是,寫出了馬列主義與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的政治經濟學的初稿」,「這次經濟體制改革的決議好,解釋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有些是我們老祖宗沒有說過的話,有些新話。我看講清楚了」。當他聽說胡喬木沒有參與決議的起草時,又說:「死了胡屠戶,也不吃混毛豬。」他後來還說過「社會主義是什麼,馬列主義是什麼,過去我們並沒有完全弄清楚。」

今天,改革開放在人們眼裏看來,似乎是理所當然的,或者輕而易舉的事情。其實在改革前,飽受戰爭與侵略威脅的中國,是以計劃經濟或軍事共產主義獲得新生的國家。為了防止帝國主義的顛覆,不單西方的個人主義思想被視為對革命精神的侵蝕,而且商品經濟也被看做是對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威脅。文化革命的「上綱上線」,把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畫上等號。但是,在中國已經掌握核武器,帝國主義入侵不再是主要威脅的改革初期,中國能否轉變發展戰略,向西方開放和競爭,就不僅是政治智慧的問題,也是理論創新的問題。

30年前,連西方觀察家都普遍認為,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是水火不容的對立體制。沒人料到改革的中國,竟能將二者巧妙地結合起來,成為日後西方主流經濟學公認的「混合經濟」。因此,當年向建國以來佔統治地位的過時教條挑戰,提倡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商品經濟,本身是要冒政治風險的,何處於馬洪的位置。首先,由於「高饒事件」的牽連,馬洪政治上有負擔:雖然文革後他被解放了,而且再一次受到重用,但因「高饒」問題留為黨內唯一懸案,馬洪在政治上始終沒有得到「正名」,算是「戴罪立功」。其次,當年「計劃經濟」的主帥是陳雲,陳在黨內外備受擁戴。且從延安時代起,陳雲就是馬洪的老領導、老前輩,馬洪本人的名字即是當年的組織部長陳雲親自給起的。同時,贊同和擁護陳雲「鳥籠經濟」的許多高級幹部,都是馬洪共事多年、相知甚深的老同志和老戰友。因此,馬洪提倡「商品經濟」,頂比別人大得多的政治壓力。加上他那時的地位身分,在經濟界和決策上有一定影響,他的言論和文字必須十分慎重和縝密。自早年投身革命起,馬洪便組織鐵路工運,後來幾十年都與中國的大工業、大企業的管理和改造有切不斷的淵源。所以,在當時參與決策的層次中,他是少有的懂得中國現代化企業的幹部,能理解「計劃經濟」在建國初期的優越,以及在改革開放中的局限。儘管備受爭議,馬洪本對國家和人民負責任的態度,基於自己幾上幾下、在高層和基層積累的閱歷和經驗,維護了「商品經濟」的論點。這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表現出政治上的勇氣與智慧。

理論家以真誠探索

事後有人認為,馬洪提出「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是一種高明的政治技巧,而非經濟學本身的貢獻,因為提法在體制內,比較容易通過。可縱觀馬洪的經濟思想,他一貫重視國家的宏觀調控,從來沒有全盤否定「計劃經濟」,同時對改革開放的大方向始終堅信不移。正如1988年3月21日,他在「加社會主義制度下市場經濟的研究」一文中明確指出:「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是要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資源配置方式取代傳統的,以行政命令為主的資源配置方式。我們要通過改革,建立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在這個意義上也可以叫做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

隨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人們逐漸認識到:計劃與市場只是資源配置的兩種手段與形式,而不是劃分社會制度的標志。資本主義有計劃,社會主義有市場。直到晚年,馬洪仍然孜孜不倦地繼續思索和探討。他抱理論家的真誠,對下一代的經濟學家們說:中國改革的實踐已經走出一條與西方不同的現代化道路。理論上如何總結提高,就看你們這些年輕人了。

寫信批通脹無害論

以上記錄了1984年馬洪大膽向教條主義的「鳥籠經濟」提出挑戰,與趙紫陽聯手,促使改革的中國經濟跳出禁錮的樊籠。

以下將述1987年他不計個人得失,作為中流砥柱,對過熱的經濟和通貨膨脹向趙提出逆耳的警告。每當國家用人之時,需要的就是這種既懷有拳拳報國之心,又踏實地的人。

1987 在通貨膨脹問題上的爭議

1987 年,改革開放已將近10年,國民經濟起色很大,一些部門甚至出現了經濟過熱的現象。對於下一步究竟應當怎樣走,高層又有爭論。一派認為步子太慢,另一派則認為步子太快。這時候,國務院技術中心的某青年幹部寫了一篇「通貨膨脹無害論」的文章,很投合「激進派」的口味。「通貨膨脹無害論」是以美國經濟學家佛利民的貨幣理論為基礎的。佛氏的基本主張是減少政府干預,讓市場機制更為自由地發揮作用。這對於1960年代以後失去活力的西方經濟,也許是一劑合理的良藥,但是拿到其他國家的改革上,則不僅水土不服,而且難免帶有政治動機。他曾講過「蛇的故事」:下狠勁一刀砍蛇,蛇雖遭劇痛,但尚可存活;如果不得力地連砍數刀,蛇反而會因傷致死。這成為中國激進派的口頭禪:「長痛不如短痛」。後來哈佛大學的經濟學教授薩克斯又根據這個故事,更為蘇東國家體制改革設計了「休克療法」:即迅速、同時推進市場自由化和資本私有化進程,讓舊體制「休克」,使新體制得到生存發展的機會。當時,馬洪批評了這位幹部,並給趙紫陽寫了一封信,談到「十三大以後,社會上一些年輕人鼓吹『通貨膨脹無害論』,我認為不妥」。趙紫陽批了信,並請姚依林召集會,聽彙報,讓兩派到會,在會上作爭議。這便是1987年4月的中央財經會議。

趙紫陽發脾氣 打斷馬洪發言

臨開會時,會議限定只有部長以上的人員才能參加。會上姚依林又突然說他不作彙報了,讓馬洪代他發言。於是馬洪在會上大致講了這樣幾個觀點:第一,在經濟起飛的「助跑」階段不應把重要的注意力放在追求近期的高速度上,而應重為高速度成長準備基本條件;第二,在為高速度打基礎的階段,要適當節制消費增長;第三,在經濟體制除舊布新的整個改革過程中,必須經常保持運行中的經濟體制的整體有效性,才能保證國民經濟穩定健康的發展。他還談到,從1984年起,一些同志的頭腦變得不太冷靜,到處加溫加壓,號召「提前翻番」, 致使各地競相攀比增長速度,形成一浪高過一浪的熱潮;並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積累與消費同時擴大,需求膨脹的國民收入「超分配」的局面。「超分配」同「超高速」互相促進形成的浪潮,多方面損害了打基礎工作的穩步進行,不僅造成經濟結構的惡化,吃了自然資源和國民經濟的「老本」,也妨礙了經濟改革的順利進行……

而馬洪的發言不到一半,就被趙紫陽打斷。趙起身講了半個多小時,並且發了脾氣。他指摘馬洪的報告「把經濟形勢說得『險象環生,一團漆黑』」,「問題還弄不清楚就產生悲觀情緒,表明一部分同志對改革動搖。」他說:總需求超過總供給不過一二百個億,用不驚慌失措;「超分配」本身的提法不科學,今後不要再用。他認為「保持宏觀經濟的穩定」基本是幻想,「等待出現寬鬆環境才改革是不現實的,不改革怎麼能出現寬鬆環境呢?」 他調深化改革就是要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等等。在這種情下,其他人的發言自然就「一邊倒」了。趙紫陽會後給馬洪去了電話,安慰他「你不要介意,我是有感而發。話說得有些衝,因為我和你是老熟人,我的話其實說給別人聽的。」馬洪後來給趙寫了封短信,作為檢討,說自己的發言「不適當,誇大了通貨膨脹的危害」。

但是從此以後,以馬洪為主的「發展中心」作為趙紫陽的智囊,作用明顯消減。而一群鼓吹「通貨膨脹無害論」和其他相似的激進觀點的「精英人士」,雖然對中國國情和國際大環境都缺乏了解,又沒有實際工作經驗,在趙的秘書的支援下,對趙的影響愈來愈大,甚至放言:「通貨膨脹有害無害無關緊要,要緊的是掌了權」。趙則對其他不同意見愈發聽不進去了。遲至1988年5月,在「價格闖關」的會議上,趙紫陽仍然非常不滿地說:「經濟學家有個固定公式,速度一快,必定效益不好。為什麼不到大邱莊看看?速度很高,效益也很高……在中國只要速度一掉下來,什麼也幹不成了。」

公允地說,趙紫陽當時的處境相當微妙。1987年1月,胡耀邦已經去職,趙成為「第一號人物」,可真正大事的決策權並不在他手裏。在國內,一方面他推行的改革受到保守派的一貫抵制;另一方面,他又承受來自上邊的壓力,以及改革派中其他人的競爭。而在國際上,他和鄧小平都生怕中國的改革落到蘇聯和東歐的後面,這些因素迫使趙紫陽言論上顯得更加激進。趙給馬洪電話中提及他是「有感而發,說給別人聽的」,其「別人」似多有所指。然而權衡利弊,趙仍決意加速改革步伐,不計通貨膨脹的後果。

1988年6月,鄧小平幾次接見外賓時反覆宣布,中國政府已定「價格闖關」。鄧顯然認為改革的成敗在此一舉,而以他的威望和權力,這關闖得過去,翻不了天。事與願違,當政府宣布開放物價的政策之後,社會上對通貨膨脹的預期進一步加,引起搶購風,造成了全國性恐慌和經濟、政治的混亂。到了1988年9月,趙紫陽會見外賓時不得不說:「改革出現了難題,如通貨膨脹,物價上漲」,並承認「通貨膨脹的原因是沒有解決企業和地方部門的自我約束的問題。所以,這幾年來我們基本建設投資規模過大,地方消費基金增長過快,而帶來了貨幣供應量過多」。同年12月,趙又向薛暮橋、劉國光、吳敬璉承認:「看來這一年來犯了通貨膨脹的失誤」。遺憾的是,治理通貨膨脹的最佳時機已過,儘管「價格闖關」戛然而止,在社會上已引起強烈不滿。

闖價格關終告失敗

中國是一個大國,經濟底子薄,國情複雜。多少基於這種背景,中國的改革,經濟改革先於政治改革,和前蘇聯相比,不失實踐中的明智。然而,這種漸進的戰略,與開放後從西方輸入的自由化思潮必然發生衝突。解放以後,老百姓在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習慣了穩定的物價,對物價上漲,通貨膨脹,缺乏心理上的準備和承受能力,容易引起社會的動盪。雖然中國農村的改革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要把農村「全面承包」的經驗照搬到城市和國有企業,也給改革不可避免地帶來額外的難度。值得一提的是,高層急於「物價闖關」,以盡快結束價格的「雙軌制」,因為它帶來的「官倒」,激起極大的民怨。事實上,中國與蘇聯的完全計劃模式不同,「計劃配給」和「物資調劑」並存的價格雙軌制,自困難時期以來一直存在,並不是改革的特產。也許前蘇聯和東歐的經濟崩潰發生在後,國人要到蘇東瓦解後才逐步理解到中國漸進改革的優勢。總之,當時無論從保守派或激進派的角度看,中國的形勢都確有某種「一團漆黑,險象環生」的象,故引起決策人的憂慮與分歧。趙紫陽停止「物價闖關」後保留下來的價格雙軌制,在10年之後,被國際經濟學界公認遠比「休克療法」高明,而價格雙軌制在1989年的政治風波中,卻被普遍認為是「官倒」和腐敗的根源。改革「 摸石頭過河」之難,可見一斑。

遙想馬洪當年,也處在十分微妙的地位。在1987年4月的那次中央財經會議上,趙紫陽說要讓兩派來爭議,在會前臨時縮小了與會者範圍,看來有人已經事先定調,準備加快價格闖關,不得不壓制不同意見。

姚依林嗅覺特別靈敏,臨場打了退堂鼓,身為常務副總理,把馬洪推到台前。難道馬洪不明細其局勢的紛雜?然而,在這事關國家前景的重大關頭,他顧全大局,替姚依林發了言,向趙紫陽進言,主張對過熱的經濟進行壓縮、冷。憑良知,馬洪盡了他經濟學家的職責。不料在趙的眼裏,馬洪卻「不識時務」,充當了保守派的代言人,「站錯了隊」,所以引起趙的動怒。

借用鄧小平有一句名言:「不管黑白貓,能抓老鼠的就是好貓」,那麼,不管是什麼派,只要對國家人民有益的事情就應當去做。馬洪與趙紫陽在1987年4月中央財經會議上的分歧,不是要不要改革,而是要怎樣改革的分歧。同趙紫陽一樣,馬洪堅持改革的大方向。為此他們配合默契,聯手在十二三中全會的經濟體制改革決議中寫上了「有計劃的商品經濟」。但馬洪主張改革的步伐要穩健,要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係。價格改革應漸進地進行,調放結合,分步實施;不能一哄而起,搞群運動,打「人民戰爭」。那種「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急切心情可以理解,可自建國以來,國家和人民已多次為此付出過沉重的代價。

1988年9月趙紫陽會見佛利民,當時的通貨膨脹已經失控,趙對佛氏說,要像武侯一樣「審時度勢,嚴寬有度」。假設趙紫陽1987年4月能想到和爭取做到這樣,歷史會不會改寫?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改革30年後,中國的經濟形勢猶如千帆競發,萬木爭榮。撫今追昔,馬洪當年那種憂心天下,切合實際國情、世情和社情的治國精神,在今天應當不再是空谷足音。

【小題為編者所加】

馬雅( 馬洪的長女 )

卅年的「五大成就」與「五大不足」

改革開放30年 五大成就五大不足
文章日期:2008年10月13日
【明報專訊】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昨天已在北京結束,作出有關推動農村進一步改革的新決議。30年前,在北京同一個地方──京西賓館,中共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30年過去,對中國的改革開放來說,已到了一個總檢視的十字路口。

明報記者經過一系列採訪,為中國過去的30年總結出了「五大成就」與「五大不足」。從今日起將為讀者奉上「改革開放30周年」的專題系列報道,從過去看現在,從現在看未來,讓我們一道,回首來路,探索前途……

成就 1——創造經濟奇蹟 國力強盛

深圳是從一個邊陲小漁村發展成為現代化國際都市……這個「小漁村」就是現在深圳羅湖區漁民村。

曾任漁民村團支部書記的深圳市人大副主任湯錦森記憶猶新:改革開放前,村民辛苦一天,收入只有8分錢。改革開放後,村民利用特區經濟政策組建起運輸車隊、船隊,辦起來料加工廠。1981年漁民村每戶平均收入3.3萬多元,成為深圳第一個「萬元戶村」。今日的羅湖區集體股份公司已有了20多億元淨資產。可以說深圳漁民村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的縮影。

在過去30年歷程裏,中國創造出不少這樣的經濟奇蹟,現在一年淨增的GDP數字,已經接近1978年前全年的GDP總數。中央黨校前副教育長吳江表示﹕「鄧小平搞改革開放對中國的貢獻比毛澤東還大些。」

成就 2——走上市場經濟道路,經濟自由化程度漸與國際接軌

1978年中國97%的商品由國家按計劃定價,30年後的今天,除了燃油、電力等少數價格仍由國家控制外,95%的商品價格已經由市場決定。

30年來中國對外打開大門,利用外資近萬億美元,進出口貿易總額增長了100多倍,人民儲蓄增長了700多倍。正如原國務院體改委副主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高尚全認為﹕「哪個地方發展了商品經濟,哪個地方就富。」

成就 3——重視人才教育、科技發展

1977年恢復高考時,全國錄取大學新生僅27萬,2007年大學錄取新生達567萬。載人太空船、探月衛星發射成功,成為世界第三個漫步太空的國家。這都要歸功於對知識和人才的重視,著名科學家袁隆平說,肯定「知識分子也是工人階級的組成部分」,是鄧小平做的一件大好事。

成就 4——提升人民自由度及創造力 大幅改善民生

1980年9月30日,劉桂仙領取北京市第1號個體營業執照,開辦首家私人餐館「悅賓餐館」。目前全國已有2000萬戶個體戶。正如著名作家張賢亮指出,「人人在政治上有了平等身分,奠定社會改革的基礎」。

成就 5——摒棄三個世界理論,和平外交降低意識形態色彩

中國已經與世界上約90%的國家建交。曾任國家新聞出版署署長的杜導正引述鄧小平1987年與非洲某國領袖的談話時,曾勸他們「不要搞社會主義」,只要人民滿意了,叫什麼主義都可以。

但是,30年改革開放的不足之處亦很明顯﹕

不足 1——政治改革進展緩慢,與經濟改革現狀明顯不適應
1989年的六四事件,帶給中國的創傷是深遠的。內地的言論、新聞自由與國際標準仍有不小的差距,中共的政治體制改革步伐至今仍未恢復到1987年十三大時的水準。前廣州市長黎子流都認為,現時的村官直選、擴大差額選舉等,仍嫌「步伐太小」。

不足 2——官員中的貪污腐化,引發各種社會衝突

社會的不公刺激了社會矛盾,僅從1993年到2003年間,內地集體請願示威或騷亂已由1萬宗增加到6萬宗。杜導正就認為,「共產黨開始腐敗,各方矛盾正在積累,必須盡快進行政治體制改革。」

不足 3——城鄉、東西部以及各階層的貧富懸殊,激化了各種矛盾

據亞洲開發銀行統計,中國的堅尼系數從1993年的40.7竄升至2004年的47.3,已處於拉丁美洲國家水平。堅決反對改革開放的中共元老馬賓表示,在他住的部長樓裏,幾乎每天都接待來自全國各地對現實不滿的的退休幹部和上訪者。

不足 4——社會道德水準下降,出現了造假、吸毒、賣淫等醜惡現象

從製販假藥、假酒,到生產毒奶粉,內地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反映的是30年來的信仰缺失造成了道德的淪喪。打假14年的民間「打假英雄」王海認為,如今內地假貨氾濫愈來愈嚴重,而且表現得愈來愈具隱蔽性。詩人汪國真說,他的詩集《年輕的潮》竟有40多種盜版本。

不足 5——經濟發展的同時,付出了環境污染的高昂代價


調查顯示,13億人中有3億人喝不上安全的食水,北京的沙塵暴、太湖和滇池的藍藻、沿海的赤潮,都是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頻仍的礦難和工業意外,也是不顧人命安全只顧掠奪性賺錢的結果。

明報中國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