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2007
聽聽歌兒。Turn! Turn ! Turn!
K,
周末的清晨,收到恩傳來的這首歌詞。
就是安德烈讓龍媽媽淚流滿面的那首Turn! Turn ! Turn!
怎么這孩子的內心,如此蒼涼?
Turn! Turn ! Turn! (To Everything There Is a Season)
-------The Byrds (伯茲合唱團)
To everything - turn, turn, turn
There is a season - turn, turn, turn
And a time to every purpose under heaven
A time to be born, a time to die
A time to plant, a time to reap
A time to kill, a time to heal
A time to laugh, a time to weep
有出生時,有死亡時
有種植時,有收割時
有殺戮時,有治癒時
有歡笑時,有流淚時
To everything - turn , turn, turn
There is a season - turn, turn, turn
And a time to every purpose under heaven
對於任何事物(- 轉變,轉變,轉變 )
都有相應的季節 (-轉變,轉變,轉變 )
天下的任何目的,都有相應的時刻。
A time to build up, a time to break down
A time to dance, a time to mourn
A time to cast away stones
A time to gather stones together
有建立時,有摧毀時
有跳舞時,有憂傷時
有拋棄石頭時
有收聚石頭時
To everything - turn, turn, turn
There is a season - turn, turn, turn
And a time to every purpose under heaven
對於任何事物 (- 轉變,轉變,轉變 )
都有相應的季節 (- 轉變,轉變,轉變 )
天下的任何目的,都有相應的時刻。
A time of love, a time of hate
A time of war, a time of peace
A time you may embrace
A time to refrain from embracing
有熱愛時,有痛恨時
有戰爭時,有和平時
有渴望擁抱時
有撤回擁抱時
To everything - turn , turn, turn
There is a season - turn, turn , turn
And a time to every purpose under heaven
對於任何事物 (-轉變,轉變,轉變 )
都有相應的季節 (-轉變,轉變,轉變 )
天下的任何目的,都有相應的時刻。
A time to gain, a time to lose
A time to rend, a time to sew
A time for love, a time for hate
A time for peace, I swear it's not too late!
有收穫時,有損失時
有撕碎時,有縫合時
有熱愛時,有痛恨時
有和平時,我敢說,永遠不會太遲。
內在性感?
K,
同事妹妹們,大多二十幾歲,這幾天在傳看池莉的《所以》。做姐姐的我覺得,這本書女子早看比晚看好。女人,“懂事”的代價實在是太大了,包括懂得怎樣才算是舒服的性感。
阿寬,近來總是琢磨這點心思,其實啊,走出街,看著順眼的,聽著順耳的,自自然然想一起走走聊聊的女子,都是性感的女子呵。真的不必要,做論文般,研究出三段論。
性感,哪里有道理可言?全憑感覺麼,混沌得很。感性的女子,大多會這樣想吧。
反正,小女子看參加環島自行車賽的陽光人兒,就“覺”得個個性感。
當然,喜歡字詞句章、舞臺銀幕的小女子,也會墮落為純粹虛擬世界中,“覺得”性感者的“粉絲”,且古今中外通吃,花心的很吶。這是養生之道。呵呵。
阿寬,將性感,分內在、外在琢磨,“解題方法”出了問題,弄不好還會誤導教條者呢。呵呵。
內在性感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23日
【明報專訊】女人看過《讓他喜歡妳》之後,說我總是教如何令男人覺得她們的身體性感,她們很想如何內在性感。
必須再強調,男人是很直接的,無論他們怎樣表現自己有多高尚,女人的身體最簡單直接讓男人覺得性感。
我知道如此坦白會令部分女性感到不快,她們甚至會傾向同意那些隱瞞事實的男人的美麗謊言。
講到天花龍鳳沒所謂,不妨看看那些滿口空言的男人自己會揀些什麼女人就知。
我不是說女人不能讓男人感覺到她內在的性感,但要看是怎樣的男人。
不是很多男人會欣賞女人非表面的性感。
身體以外的性感也有高低之分,姣和嗲當然是低層次的,不過很有用。低層次男人極多,表面高層次但對低層次風騷完全受落的男人也不少,餘下的是未必受落但又未必抗拒。
女人除低層次性感行為之外,還有很多可以讓男人覺得她性感的。
例如聰明的女人會令某些男人覺得她性感的,但有這種感覺的男人不多。
只有極少數的男人欣賞女人的聰明睿智,他們會覺得與這種女人的腦袋交流比在上做愛更開心。
幽默風趣的女人也很性感,可惜這種女人極少,找到一個,千萬別放手。
一個女人的肉體無論怎樣性感,男人與她一起兩三年,那種感覺必然消減。一個風趣幽默可愛兼聰明的女人,會給他一生一世的性感。
高層次性感女人難求,男人也只能退而求其次。
[阿寬 ahhfoon@yahoo.com]
同事妹妹們,大多二十幾歲,這幾天在傳看池莉的《所以》。做姐姐的我覺得,這本書女子早看比晚看好。女人,“懂事”的代價實在是太大了,包括懂得怎樣才算是舒服的性感。
阿寬,近來總是琢磨這點心思,其實啊,走出街,看著順眼的,聽著順耳的,自自然然想一起走走聊聊的女子,都是性感的女子呵。真的不必要,做論文般,研究出三段論。
性感,哪里有道理可言?全憑感覺麼,混沌得很。感性的女子,大多會這樣想吧。
反正,小女子看參加環島自行車賽的陽光人兒,就“覺”得個個性感。
當然,喜歡字詞句章、舞臺銀幕的小女子,也會墮落為純粹虛擬世界中,“覺得”性感者的“粉絲”,且古今中外通吃,花心的很吶。這是養生之道。呵呵。
阿寬,將性感,分內在、外在琢磨,“解題方法”出了問題,弄不好還會誤導教條者呢。呵呵。
內在性感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23日
【明報專訊】女人看過《讓他喜歡妳》之後,說我總是教如何令男人覺得她們的身體性感,她們很想如何內在性感。
必須再強調,男人是很直接的,無論他們怎樣表現自己有多高尚,女人的身體最簡單直接讓男人覺得性感。
我知道如此坦白會令部分女性感到不快,她們甚至會傾向同意那些隱瞞事實的男人的美麗謊言。
講到天花龍鳳沒所謂,不妨看看那些滿口空言的男人自己會揀些什麼女人就知。
我不是說女人不能讓男人感覺到她內在的性感,但要看是怎樣的男人。
不是很多男人會欣賞女人非表面的性感。
身體以外的性感也有高低之分,姣和嗲當然是低層次的,不過很有用。低層次男人極多,表面高層次但對低層次風騷完全受落的男人也不少,餘下的是未必受落但又未必抗拒。
女人除低層次性感行為之外,還有很多可以讓男人覺得她性感的。
例如聰明的女人會令某些男人覺得她性感的,但有這種感覺的男人不多。
只有極少數的男人欣賞女人的聰明睿智,他們會覺得與這種女人的腦袋交流比在上做愛更開心。
幽默風趣的女人也很性感,可惜這種女人極少,找到一個,千萬別放手。
一個女人的肉體無論怎樣性感,男人與她一起兩三年,那種感覺必然消減。一個風趣幽默可愛兼聰明的女人,會給他一生一世的性感。
高層次性感女人難求,男人也只能退而求其次。
[阿寬 ahhfoon@yahoo.com]
11/23/2007
優人神鼓
K,
文字,如何教人迷醉,也都代替不了舞臺。
無論,奔放,或是內斂,每一個人心中,都渴望登上自己的那個舞臺。
當,舞臺出現的時刻,物質的或是非物質的。人,作為舞臺的人,會自然而然將其生命中最燦爛的部分展示出來。哪怕,幕落之后,薨然倒下。
小女子,打小是在舞臺后看戲長大的,臺上臺下角兒們的判若兩人,教小女子相信,舞臺是魔。
所以,小女子一直相信那個紅舞鞋的故事。
人生,誰,沒有自己的紅舞鞋呢?
渴望登臺的人,暫且免談“修煉”二字。只因,總歸有……未了。這樣想,對么?
優人神鼓的勇者之路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23日
【明報專訊】「台灣月」首演的《勇者之劍》,最感人的是謝幕時劉若瑀的神情的美感,完全是本質在流動的凝聚,完整內斂和自然外亮,層次和動靜如水如汪洋如雲海,令人第一次見也自然感到很熟悉。
劉若瑀二三十年委身劇場美學,由台灣到美國到東歐,回歸台灣,回歸傳統的佛禪道太極。她帶劇場理念、文學和哲學,創立「優劇團」,一開始便走一條「全部自主創新」的勇者之路——自創全新劇團、全新劇目、全新劇種(Genre)。他們一路走來,出入城市現實,潛居台灣山川,遠赴西藏,二十年堅持身心和思緒修練,不斷整合和轉化鼓藝、武術、舞蹈、管樂的動與靜,渾然成熟為全球獨一的藝術形式和劇團,台下和台上精湛和創新兼容,享譽世界。
十多二十年前,我偶然有一次在沙田看到日本的二三人鼓藝表演,如德布札克的《新世界》,心想中國人也應可以做到的,原來那正是劉若瑀創立「優劇團」的時候。場刊中,《勇者之劍》分為〈禪林音聲〉、〈夜襲〉、〈沖岩〉、〈海潮音〉、〈金剛王寶劍〉、〈持劍之心〉和〈破曉〉,但這些文字沒有融入表演中。
二十多年來,我一直強烈感到文字的局限,文字的魔力迅速喪失,我們活在文字(和語言)失靈的混亂中。以文字後設描述或評論音樂,是一件痛苦的事。《聽陳蕾士的琴箏》引起那麼多爭議,其實是文字和音樂之間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那晚《茶與樂的對話》,林谷芳的一句話,令我重新感覺文字的魔力。他以兩種手法處理一個曲子,一種描述「高山」、一種描述「流水」。後來聽見「高山」和「流水」兩字,便聯想起各自的音樂,和音樂的「意念內容」和想像。文字反過來為音樂定了性。以國語/普通話吟誦李白時,我私下用廣東話和閩南話跟念,發覺語言仍可以產生很不同的效果的。
《茶與樂的對話》有文字和語言,沒舞蹈;《勇者之劍》有舞蹈,有吟哦嚎號,沒語言和文字。若把文字和語言的理性思維融入,創作者可以更自在表達、溝通,作品層次可以更多變,更多留白,更完整成熟,觀眾有更多空間和主動性。
[洪清田 midtop@gmail.com]
文字,如何教人迷醉,也都代替不了舞臺。
無論,奔放,或是內斂,每一個人心中,都渴望登上自己的那個舞臺。
當,舞臺出現的時刻,物質的或是非物質的。人,作為舞臺的人,會自然而然將其生命中最燦爛的部分展示出來。哪怕,幕落之后,薨然倒下。
小女子,打小是在舞臺后看戲長大的,臺上臺下角兒們的判若兩人,教小女子相信,舞臺是魔。
所以,小女子一直相信那個紅舞鞋的故事。
人生,誰,沒有自己的紅舞鞋呢?
渴望登臺的人,暫且免談“修煉”二字。只因,總歸有……未了。這樣想,對么?
優人神鼓的勇者之路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23日
【明報專訊】「台灣月」首演的《勇者之劍》,最感人的是謝幕時劉若瑀的神情的美感,完全是本質在流動的凝聚,完整內斂和自然外亮,層次和動靜如水如汪洋如雲海,令人第一次見也自然感到很熟悉。
劉若瑀二三十年委身劇場美學,由台灣到美國到東歐,回歸台灣,回歸傳統的佛禪道太極。她帶劇場理念、文學和哲學,創立「優劇團」,一開始便走一條「全部自主創新」的勇者之路——自創全新劇團、全新劇目、全新劇種(Genre)。他們一路走來,出入城市現實,潛居台灣山川,遠赴西藏,二十年堅持身心和思緒修練,不斷整合和轉化鼓藝、武術、舞蹈、管樂的動與靜,渾然成熟為全球獨一的藝術形式和劇團,台下和台上精湛和創新兼容,享譽世界。
十多二十年前,我偶然有一次在沙田看到日本的二三人鼓藝表演,如德布札克的《新世界》,心想中國人也應可以做到的,原來那正是劉若瑀創立「優劇團」的時候。場刊中,《勇者之劍》分為〈禪林音聲〉、〈夜襲〉、〈沖岩〉、〈海潮音〉、〈金剛王寶劍〉、〈持劍之心〉和〈破曉〉,但這些文字沒有融入表演中。
二十多年來,我一直強烈感到文字的局限,文字的魔力迅速喪失,我們活在文字(和語言)失靈的混亂中。以文字後設描述或評論音樂,是一件痛苦的事。《聽陳蕾士的琴箏》引起那麼多爭議,其實是文字和音樂之間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那晚《茶與樂的對話》,林谷芳的一句話,令我重新感覺文字的魔力。他以兩種手法處理一個曲子,一種描述「高山」、一種描述「流水」。後來聽見「高山」和「流水」兩字,便聯想起各自的音樂,和音樂的「意念內容」和想像。文字反過來為音樂定了性。以國語/普通話吟誦李白時,我私下用廣東話和閩南話跟念,發覺語言仍可以產生很不同的效果的。
《茶與樂的對話》有文字和語言,沒舞蹈;《勇者之劍》有舞蹈,有吟哦嚎號,沒語言和文字。若把文字和語言的理性思維融入,創作者可以更自在表達、溝通,作品層次可以更多變,更多留白,更完整成熟,觀眾有更多空間和主動性。
[洪清田 midtop@gmail.com]
龍口粉絲:狼來了
龍老師,
小女子想問,這個“國賠”制度是怎樣的程序制定出來的?本身要涵蓋那些方面呢?麋鹿就該“死”么?哪天,會不會討論“麋鹿回來了”?用補償制度歡迎“狼來了”,對其他動物而言,真的就是公平合理的么?人,是不是太敢于做決定了?對世界。不好意思,又露“記者餡兒”了:)
狼來了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23日
【明報專訊】穿西裝的人們坐下來熱烈地討論:歐洲森林裏消失了一兩百年的灰狼又回來了,該怎麼處理?
德國環保部今年二月開了一個很正經的會議,主題是:「誰怕大野狼?」穿西裝的人們坐下來熱烈地討論:歐洲森林裏消失了一兩百年的灰狼又回來了,該怎麼處理?
讀這樣的新聞,實在讓人忍俊不住,你可以想像一群「東郭先生」開會討論「中山狼」嗎?
德國的狼,被格林兄弟抹黑得可厲害。好幾代人,從還不會說話、走路的幼兒期,就被他們的父母以邊故事的溫柔方式灌輸「狼很可怕」的意識形態。小紅帽的奶奶就被那尖牙利嘴的狼給吞下肚了。而且狼還有心機,它會偽裝成奶奶的樣子來騙小紅帽。七隻可愛小羊在羊媽媽出門的時候,差點全完蛋,那狼,不但會裝出媽媽嗲嗲的聲音,還會用麵粉把自己的手敷成白色。三隻小豬,那更別說了,被個大野狼搞得傾家蕩產。最後,當然是邪不勝正,野狼總是會死的,而且格林總讓他們死得很難看。小紅帽的大野狼是被獵人的槍給轟死的,七隻小羊的大野狼是淹死了以後再被開膛破肚的。
這樣在仇恨教育中長大的孩子,真正長大以後能與狼和平共處嗎?中文世界裏的狼,名譽和境遇好不到哪裏去。狼心狗肺、狼狽為奸、狼吞虎嚥、鬼哭狼嚎、聲名狼藉、杯盤狼藉、豺狼成性、官虎吏狼、「子係中山狼,得志便猖狂」……哪有一個好詞?
在羅馬、蒙古和日本原住民的遠古傳說裏,狼都是高貴和力量的象徵,但是擋不住污名化。人類對狼族進行理直氣壯的「種族大屠殺」,到了二十世紀,歐洲和北美的森林裏,狼已經基本被清算乾淨。
同時,城市裏每一個廣場上,鴿子聚集。
紐約市有一百萬隻鴿子。在水城威尼斯,鴿口是人口的三倍,走路過橋都要被鴿子撞上。每一對鴿子夫妻平均一年要生十二個孩子鴿,繁衍速度驚人。市政府的衛生官員都很頭痛,因為鴿子帶來種種疾病,尤其對孕婦、兒童、老人、病人威脅最大。鴿子,其實就是一種長了翅膀的老鼠。人們談鼠疫而色變,對於會飛的老鼠卻寵之餵之姑息之,因為,唉,鴿子的形象實在太好了。《聖經》裏,洪水幾乎滅了醜陋的人類,絕望中的第一線光明,就是鴿子啣橄欖葉帶來的。從此,鴿子的肥,被看作可愛;鴿子的笨,被看作和平。鴿子瀉肚似白稀稀的糞便,糊住偉人銅像的眼睛;沾唾液髒髒的羽毛,掉進你露天的咖啡杯裏。衛生部門發明出各種排除鴿子的方法——把避孕藥摻進他們的食物裏,用噪音波驅趕,但是沒人敢大剌剌地說,要滅殺鴿子。如果有哪個不要命的官員敢用「滅鼠」的方式或甚至語言來談鴿子的處理,那他真的不要命了,愛好和平的市民會憤怒地驅逐他,對他吐口水。
狼,快消失了,保育人士開始為狼族平反,從形象開始。東自波蘭西至英國,呼籲尊重「狼權」的團體愈來愈多。在廣場上擺出花花綠綠的攤子,也許隔壁就是「抗議蘇丹屠殺」的攤子。狼的莊嚴的照片放在海報上,激越的聲音告訴過路的人,狼,從來就不害人,它躲人唯恐不及。保護政策開始出現,今天,挪威有二十隻,意大利五百,西班牙兩千,瑞士有三隻,瑞典有九群,德國有三十隻。美國的黃石公園,為狼權努力了很久,現在有四百五十隻快樂的狼。
你說,狼吃了農人的羊怎辦?是的,農人生氣地說,你們城市人自以為浪漫,喜歡森林裏有大野狼,但是大野狼吃我們的羊,誰賠?結果是,農民可以申請國賠,於是農民也不說話了。但是申理國賠之後,統計數字一出來,人們發現,狼其實並不那麼愛吃人家養的羊。反倒是,森林裏因為又有了狼,生態平衡更健康了點。在狼族回來之前,黃石公園裏因為糜鹿太多,楊樹和柳樹被糜鹿吃個殆盡,使得需要楊、柳樹的水獺和大角駝鹿難以維生。在狼族回來之前,體型較小的土狼猖獗,害死了狐狸部落。
狼來了,糜鹿少了,而且把吃不完的糜鹿肉留給大灰熊,於是大灰熊的孩子們多了起來。狼來了,土狼少了,小鼠小兔多了,於是狐狸和禿鷹們就成了旺族。
狼來了,真好。
[文、圖/龍應台]
小女子想問,這個“國賠”制度是怎樣的程序制定出來的?本身要涵蓋那些方面呢?麋鹿就該“死”么?哪天,會不會討論“麋鹿回來了”?用補償制度歡迎“狼來了”,對其他動物而言,真的就是公平合理的么?人,是不是太敢于做決定了?對世界。不好意思,又露“記者餡兒”了:)
狼來了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23日
【明報專訊】穿西裝的人們坐下來熱烈地討論:歐洲森林裏消失了一兩百年的灰狼又回來了,該怎麼處理?
德國環保部今年二月開了一個很正經的會議,主題是:「誰怕大野狼?」穿西裝的人們坐下來熱烈地討論:歐洲森林裏消失了一兩百年的灰狼又回來了,該怎麼處理?
讀這樣的新聞,實在讓人忍俊不住,你可以想像一群「東郭先生」開會討論「中山狼」嗎?
德國的狼,被格林兄弟抹黑得可厲害。好幾代人,從還不會說話、走路的幼兒期,就被他們的父母以邊故事的溫柔方式灌輸「狼很可怕」的意識形態。小紅帽的奶奶就被那尖牙利嘴的狼給吞下肚了。而且狼還有心機,它會偽裝成奶奶的樣子來騙小紅帽。七隻可愛小羊在羊媽媽出門的時候,差點全完蛋,那狼,不但會裝出媽媽嗲嗲的聲音,還會用麵粉把自己的手敷成白色。三隻小豬,那更別說了,被個大野狼搞得傾家蕩產。最後,當然是邪不勝正,野狼總是會死的,而且格林總讓他們死得很難看。小紅帽的大野狼是被獵人的槍給轟死的,七隻小羊的大野狼是淹死了以後再被開膛破肚的。
這樣在仇恨教育中長大的孩子,真正長大以後能與狼和平共處嗎?中文世界裏的狼,名譽和境遇好不到哪裏去。狼心狗肺、狼狽為奸、狼吞虎嚥、鬼哭狼嚎、聲名狼藉、杯盤狼藉、豺狼成性、官虎吏狼、「子係中山狼,得志便猖狂」……哪有一個好詞?
在羅馬、蒙古和日本原住民的遠古傳說裏,狼都是高貴和力量的象徵,但是擋不住污名化。人類對狼族進行理直氣壯的「種族大屠殺」,到了二十世紀,歐洲和北美的森林裏,狼已經基本被清算乾淨。
同時,城市裏每一個廣場上,鴿子聚集。
紐約市有一百萬隻鴿子。在水城威尼斯,鴿口是人口的三倍,走路過橋都要被鴿子撞上。每一對鴿子夫妻平均一年要生十二個孩子鴿,繁衍速度驚人。市政府的衛生官員都很頭痛,因為鴿子帶來種種疾病,尤其對孕婦、兒童、老人、病人威脅最大。鴿子,其實就是一種長了翅膀的老鼠。人們談鼠疫而色變,對於會飛的老鼠卻寵之餵之姑息之,因為,唉,鴿子的形象實在太好了。《聖經》裏,洪水幾乎滅了醜陋的人類,絕望中的第一線光明,就是鴿子啣橄欖葉帶來的。從此,鴿子的肥,被看作可愛;鴿子的笨,被看作和平。鴿子瀉肚似白稀稀的糞便,糊住偉人銅像的眼睛;沾唾液髒髒的羽毛,掉進你露天的咖啡杯裏。衛生部門發明出各種排除鴿子的方法——把避孕藥摻進他們的食物裏,用噪音波驅趕,但是沒人敢大剌剌地說,要滅殺鴿子。如果有哪個不要命的官員敢用「滅鼠」的方式或甚至語言來談鴿子的處理,那他真的不要命了,愛好和平的市民會憤怒地驅逐他,對他吐口水。
狼,快消失了,保育人士開始為狼族平反,從形象開始。東自波蘭西至英國,呼籲尊重「狼權」的團體愈來愈多。在廣場上擺出花花綠綠的攤子,也許隔壁就是「抗議蘇丹屠殺」的攤子。狼的莊嚴的照片放在海報上,激越的聲音告訴過路的人,狼,從來就不害人,它躲人唯恐不及。保護政策開始出現,今天,挪威有二十隻,意大利五百,西班牙兩千,瑞士有三隻,瑞典有九群,德國有三十隻。美國的黃石公園,為狼權努力了很久,現在有四百五十隻快樂的狼。
你說,狼吃了農人的羊怎辦?是的,農人生氣地說,你們城市人自以為浪漫,喜歡森林裏有大野狼,但是大野狼吃我們的羊,誰賠?結果是,農民可以申請國賠,於是農民也不說話了。但是申理國賠之後,統計數字一出來,人們發現,狼其實並不那麼愛吃人家養的羊。反倒是,森林裏因為又有了狼,生態平衡更健康了點。在狼族回來之前,黃石公園裏因為糜鹿太多,楊樹和柳樹被糜鹿吃個殆盡,使得需要楊、柳樹的水獺和大角駝鹿難以維生。在狼族回來之前,體型較小的土狼猖獗,害死了狐狸部落。
狼來了,糜鹿少了,而且把吃不完的糜鹿肉留給大灰熊,於是大灰熊的孩子們多了起來。狼來了,土狼少了,小鼠小兔多了,於是狐狸和禿鷹們就成了旺族。
狼來了,真好。
[文、圖/龍應台]
11/22/2007
聽聽歌兒。伍佰《夢的河流》
夢的河流
詞曲:伍佰
編緝:藍光亮
http://www.roadtofrance.net
在夢的河流 遇見了我
扡長的身影 憔悴面容
隨著濤濤的河水
一步一步向前走
眨眼已是好幾個秋
偶爾會遇見 浮萍幾朵
相聚時歡欣 別離失落
慢慢我才知道
不能帶走些什麼
記憶剎時破了洞
你是夢嗎 朋友
是真的嗎 朋友
慢慢變成漩渦
那洶湧的 轉動
那滾燙的 水流
慢慢變成餘火
在夢的河流 遇見了我
我想你不需要尋找什麼
讓滔滔的河水 將我慢慢流走
其餘只是等候
Music
Edited by jackylan
Music
你是夢嗎 朋友
是真的嗎 朋友
慢慢變成漩渦
那洶湧的 轉動
那滾燙的 水流
慢慢變成餘火
在夢的河流 遇見了我
我想你不需要尋找什麼
讓滔滔的河水 將我慢慢流走
其餘只是等候
夢的河流......
夢的河流......
Over...
詞曲:伍佰
編緝:藍光亮
http://www.roadtofrance.net
在夢的河流 遇見了我
扡長的身影 憔悴面容
隨著濤濤的河水
一步一步向前走
眨眼已是好幾個秋
偶爾會遇見 浮萍幾朵
相聚時歡欣 別離失落
慢慢我才知道
不能帶走些什麼
記憶剎時破了洞
你是夢嗎 朋友
是真的嗎 朋友
慢慢變成漩渦
那洶湧的 轉動
那滾燙的 水流
慢慢變成餘火
在夢的河流 遇見了我
我想你不需要尋找什麼
讓滔滔的河水 將我慢慢流走
其餘只是等候
Music
Edited by jackylan
Music
你是夢嗎 朋友
是真的嗎 朋友
慢慢變成漩渦
那洶湧的 轉動
那滾燙的 水流
慢慢變成餘火
在夢的河流 遇見了我
我想你不需要尋找什麼
讓滔滔的河水 將我慢慢流走
其餘只是等候
夢的河流......
夢的河流......
Over...
海的顏色
K,
小女子和Mayboy未來的“云水宅”(夢里想到的名兒),可以眺望未來的海口游艇碼頭。
不知道,那二十四盞燈,是否會從太平洋上云游而來?來了,又會漂泊何方?去了,是否有歸期?歸了,是否又因物是人非,更加蒼涼?
她,曾經過哪些眺望凝思的窗口呢?又或許,是一扇扇窗口經過那二十四盞燈?
TO BE,OR NOT TO BE.
詩,漣漣……風,綠。
想念龍老師,和她大屋外的海。
海的顏色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22日
【明報專訊】初冬了,氣溫漸低,望向窗外的海,玻璃是厚的,故明明應該感受不到海水的溫度,卻又清清楚楚地覺得海水是冷凍的。
而且是沉靜的。
夏天的海都比較熱鬧,或許是因為前來海邊玩耍散步的人多,氣氛熱鬧了,亦即慣說的「人聲鼎沸」,把海水也弄得沸沸騰騰。我相信海水是有感應的,周遭的氣氛如何,她就變得如何。
海水也是需要陪襯的。偶爾白天見到窗外有漁船駛經,儘管無風無浪,但因船小,相對地便覺得海面非常廣闊甚至帶點危機。那是我替船上的工人擔心。
然而到了傍晚,每當那艘叫做什麼什麼號的郵輪從尖沙嘴繞經鯉魚門而出現於我家窗前,由於體積龐大,相對地海面顯得非常卑微,甚至謙虛得有點委屈。
海洋固然有自身變化,但周遭環境的變化,許多時候就是海洋的變化。
曾有一夜坐在窗前看海,想起前陣子在龍應台家裏有個讀詩會,聽一位老詩人說,「每夜,我望向海,會有廿四盞燈的郵輪經過,大嶼山在前,我每天都看」。
老詩人住在港大宿舍,大露台,有海。
談到詩,老詩人又說,「我的詩,寫完了,就像一艘船被推出海,它自己航行,再不屬於我了strong>>」。(關關:真正為文者,莫不如是。昨日,周嶺說,從脂硯齋批可以斷出,曹雪芹本是將那《紅樓夢》寫完的。可是,在民間傳著抄著就只剩下一百二十回。曹,是不會費心去找的,因為,寫完了,心愿也就了了。愛誰誰。故而,續紅樓者,心境已然低了,自然誰也續不好啊。)
這場聚會,我是為了詩人們而來的,他們認認真真地拿了一疊紙,仔仔細細的挑了一首首的詩出來,誠懇的念,正好,有艘船經過,廿四盞燈,老詩人指,說出了船與詩之間的聯想。我懷孺慕之心,聽。
詩人也說了他跟劉賓雁的交往。劉六十歲生日時,在美國流亡,跟他說很希望能回哈爾濱過七十歲生日,但結果,七十歲那天,劉先生仍是與詩人在異邦慶生。別奢談十年,人生其實連十天的事情都沒法預料。其後詩人有機會到了哈爾濱,特地去吃一款獨特的火,因為這是劉先生最愛吃的火,他在異邦,經常談它。
出席者陸續散去,詩會結束,我們是最後走的,陪詩人離開龍應台的家,走幾步便是他的宿舍了,握手道別,開車回家,我望向車窗外的黑沉沉的海面,竟覺黑暗裏有詩的顏色。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小女子和Mayboy未來的“云水宅”(夢里想到的名兒),可以眺望未來的海口游艇碼頭。
不知道,那二十四盞燈,是否會從太平洋上云游而來?來了,又會漂泊何方?去了,是否有歸期?歸了,是否又因物是人非,更加蒼涼?
她,曾經過哪些眺望凝思的窗口呢?又或許,是一扇扇窗口經過那二十四盞燈?
TO BE,OR NOT TO BE.
詩,漣漣……風,綠。
想念龍老師,和她大屋外的海。
海的顏色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22日
【明報專訊】初冬了,氣溫漸低,望向窗外的海,玻璃是厚的,故明明應該感受不到海水的溫度,卻又清清楚楚地覺得海水是冷凍的。
而且是沉靜的。
夏天的海都比較熱鬧,或許是因為前來海邊玩耍散步的人多,氣氛熱鬧了,亦即慣說的「人聲鼎沸」,把海水也弄得沸沸騰騰。我相信海水是有感應的,周遭的氣氛如何,她就變得如何。
海水也是需要陪襯的。偶爾白天見到窗外有漁船駛經,儘管無風無浪,但因船小,相對地便覺得海面非常廣闊甚至帶點危機。那是我替船上的工人擔心。
然而到了傍晚,每當那艘叫做什麼什麼號的郵輪從尖沙嘴繞經鯉魚門而出現於我家窗前,由於體積龐大,相對地海面顯得非常卑微,甚至謙虛得有點委屈。
海洋固然有自身變化,但周遭環境的變化,許多時候就是海洋的變化。
曾有一夜坐在窗前看海,想起前陣子在龍應台家裏有個讀詩會,聽一位老詩人說,「每夜,我望向海,會有廿四盞燈的郵輪經過,大嶼山在前,我每天都看」。
老詩人住在港大宿舍,大露台,有海。
談到詩,老詩人又說,「我的詩,寫完了,就像一艘船被推出海,它自己航行,再不屬於我了strong>>」。(關關:真正為文者,莫不如是。昨日,周嶺說,從脂硯齋批可以斷出,曹雪芹本是將那《紅樓夢》寫完的。可是,在民間傳著抄著就只剩下一百二十回。曹,是不會費心去找的,因為,寫完了,心愿也就了了。愛誰誰。故而,續紅樓者,心境已然低了,自然誰也續不好啊。)
這場聚會,我是為了詩人們而來的,他們認認真真地拿了一疊紙,仔仔細細的挑了一首首的詩出來,誠懇的念,正好,有艘船經過,廿四盞燈,老詩人指,說出了船與詩之間的聯想。我懷孺慕之心,聽。
詩人也說了他跟劉賓雁的交往。劉六十歲生日時,在美國流亡,跟他說很希望能回哈爾濱過七十歲生日,但結果,七十歲那天,劉先生仍是與詩人在異邦慶生。別奢談十年,人生其實連十天的事情都沒法預料。其後詩人有機會到了哈爾濱,特地去吃一款獨特的火,因為這是劉先生最愛吃的火,他在異邦,經常談它。
出席者陸續散去,詩會結束,我們是最後走的,陪詩人離開龍應台的家,走幾步便是他的宿舍了,握手道別,開車回家,我望向車窗外的黑沉沉的海面,竟覺黑暗裏有詩的顏色。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中央政府”的概念
K,
其實,事情還有另一面。
你不會想到,到了人生另一個階段,好不容易以為自己“長大了”,父母終于放手了,可以自由自在生活了,忽然又冒出“小皇帝”——自己的子女,已經大到開始管父母啦!中國文化里的“孝”也是雙刃劍吶。
嗚呼!若為自由故……?
華人父母,誰敢說,沒有經歷過?不知道,龍老師與安德烈——東西文化間生活的母子,這一點上會是怎樣的情形?安安,有困擾麼?
有一天,你會忽然發現,中央已經被“奪權”,你只有聽從子女安排的份兒了。記得,小女子的父親大病康復后,說過一句看似輕松的話:我交權啦。
這樣想,其實最為專制的人群,當是為人子女,亦為人父母(或是本當)的一群,當真是“管天管地”吶。
不過,最終,誰不都得“交權”?誰,能搏得過“命”?人類,就是這樣一代代活下來的,糾纏滋味,就在其中。
所有爸爸媽媽都是「中央政府」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22日
【明報專訊】凌晨天快亮了,兒子才回到家,睡了只一會,家裏電話突然響起來,實在累得要命,不想去接,但電話那邊還是不甘心,拚命似的響了九下,才肯停下來。
難得有片刻的清靜,好好再睡。但不到幾秒,邊的手機又響起。沒有來電顯示,但知道是誰打來的,索性把手機按停。但那邊仍是鍥而不捨,手機又鬼哭神號似的叫起來。三通十萬火急的電話,幾千里以外的媽媽一定有什麼要緊的事,於是強作精神。「喂。」「你為什麼老是不聽我的電話?……功課做好了沒有?弟弟怎麼樣,有沒有好好照顧他……?」我的媽呀!你為什麼總是沒完沒了?
龍應台的兒子安德烈,在他們的新書《親愛的安德烈》讀書會上,說了這個故事,引來哄堂大笑,也道出那種千里相隔兩代牽掛,但一頭熱一頭冷的跨代現實。
龍應台在台北當文化局長,兒子在德國成長。當官的一千天裏,打了一千通電話。媽媽也只能用這種形式的關心,來彌補對離開兒子的歉疚,也只有這樣,才可以為政治槍林彈雨中所受的衝擊療創止痛。
但如果青春期的兒子會欣然接受這種形式的關愛,只有順從而從不表示厭煩不懂得反抗的話,這個兒子的性格,一定是有什麼缺憾,依賴得無法自拔,永遠不可能自我獨立起來。
龍應台是個自由主義的知識分子,主張獨立人格批判思考人道關懷,但在對兒子的關愛上,我在讀書會上打了這麼的一個比喻,太「中央政府」了。一千天一千通電話,說的都是些雞毛蒜皮無關痛癢的小事,也太可怕了吧!
龍應台也說了這樣的一個故事。她已是著名作家,有次回到台北,與一位男性教授在外面談公事,深夜才回到台北的家,家裏燈光幽暗,年邁的父親坐在客廳裏等她,一見到女兒回來,不由分說,火氣極猛的怒吼:都幾點了?三更半夜,還跟一個男人在外面!龍應台不能自控的回擊:你是不是瘋了?我已經四十五歲了,還是一個大學教授!(關關:龍教授!龍老師!龍女士!龍女兒!呵呵呵呵呵。)
龍應台對兒子的關愛,或許與父親對她的有所不同,但深層的本質卻沒什麼分別:一天是我的子女,無論多大了,永遠都是我的子女。(其實,在中國人的社會裏,所有爸爸媽媽都是「中央政府」。
(隔兩日見報)
[吳志森samngx.blogspot.com]
其實,事情還有另一面。
你不會想到,到了人生另一個階段,好不容易以為自己“長大了”,父母終于放手了,可以自由自在生活了,忽然又冒出“小皇帝”——自己的子女,已經大到開始管父母啦!中國文化里的“孝”也是雙刃劍吶。
嗚呼!若為自由故……?
華人父母,誰敢說,沒有經歷過?不知道,龍老師與安德烈——東西文化間生活的母子,這一點上會是怎樣的情形?安安,有困擾麼?
有一天,你會忽然發現,中央已經被“奪權”,你只有聽從子女安排的份兒了。記得,小女子的父親大病康復后,說過一句看似輕松的話:我交權啦。
這樣想,其實最為專制的人群,當是為人子女,亦為人父母(或是本當)的一群,當真是“管天管地”吶。
不過,最終,誰不都得“交權”?誰,能搏得過“命”?人類,就是這樣一代代活下來的,糾纏滋味,就在其中。
所有爸爸媽媽都是「中央政府」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22日
【明報專訊】凌晨天快亮了,兒子才回到家,睡了只一會,家裏電話突然響起來,實在累得要命,不想去接,但電話那邊還是不甘心,拚命似的響了九下,才肯停下來。
難得有片刻的清靜,好好再睡。但不到幾秒,邊的手機又響起。沒有來電顯示,但知道是誰打來的,索性把手機按停。但那邊仍是鍥而不捨,手機又鬼哭神號似的叫起來。三通十萬火急的電話,幾千里以外的媽媽一定有什麼要緊的事,於是強作精神。「喂。」「你為什麼老是不聽我的電話?……功課做好了沒有?弟弟怎麼樣,有沒有好好照顧他……?」我的媽呀!你為什麼總是沒完沒了?
龍應台的兒子安德烈,在他們的新書《親愛的安德烈》讀書會上,說了這個故事,引來哄堂大笑,也道出那種千里相隔兩代牽掛,但一頭熱一頭冷的跨代現實。
龍應台在台北當文化局長,兒子在德國成長。當官的一千天裏,打了一千通電話。媽媽也只能用這種形式的關心,來彌補對離開兒子的歉疚,也只有這樣,才可以為政治槍林彈雨中所受的衝擊療創止痛。
但如果青春期的兒子會欣然接受這種形式的關愛,只有順從而從不表示厭煩不懂得反抗的話,這個兒子的性格,一定是有什麼缺憾,依賴得無法自拔,永遠不可能自我獨立起來。
龍應台是個自由主義的知識分子,主張獨立人格批判思考人道關懷,但在對兒子的關愛上,我在讀書會上打了這麼的一個比喻,太「中央政府」了。一千天一千通電話,說的都是些雞毛蒜皮無關痛癢的小事,也太可怕了吧!
龍應台也說了這樣的一個故事。她已是著名作家,有次回到台北,與一位男性教授在外面談公事,深夜才回到台北的家,家裏燈光幽暗,年邁的父親坐在客廳裏等她,一見到女兒回來,不由分說,火氣極猛的怒吼:都幾點了?三更半夜,還跟一個男人在外面!龍應台不能自控的回擊:你是不是瘋了?我已經四十五歲了,還是一個大學教授!(關關:龍教授!龍老師!龍女士!龍女兒!呵呵呵呵呵。)
龍應台對兒子的關愛,或許與父親對她的有所不同,但深層的本質卻沒什麼分別:一天是我的子女,無論多大了,永遠都是我的子女。(其實,在中國人的社會裏,所有爸爸媽媽都是「中央政府」。
(隔兩日見報)
[吳志森samngx.blogspot.com]
龍口粉絲。龍應台與安德烈對談下集。
Dear all,
I'll be there.See you!
龍應台與安德烈對談下集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22日
【明報專訊】龍應台教授與長子安德烈,從「無話可談」,到三年間書信往來,結集了36封家書、電郵、線上交談、電話,成為「天地圖書」出版的《親愛的安德烈》一書,向香港青少年與其家長展示,兩代人之間,的確可有不可思議的交鋒。龍應台還將與安德烈公開對談,作為與讀者分享的讀書會:
時間:12月1日(六)下午3:00至5:00
地點:拔萃男書院禮堂(九龍亞皆老街131號)
主辦:天地圖書、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
協辦:拔萃男書院 Culture 8003
報名:親臨天地門市(灣仔總店或尖沙嘴分店)索取入場券;或網上報名﹕http://web.cosmosbooks.hk
「千言萬語,從哪裏開始?——21世紀兩代的『面對面』」
八七版電視連續劇編劇周嶺講紅樓
http://www.hbtv.com.cn/tv/hlm/index.htm
K,
昨天一天,忙得開心,為紅樓。
周嶺來了,他是八七版電視連續劇《紅樓夢》的三個編劇之一。主要負責在后四十回“為曹雪芹代言”,與高鶚“賽跑”。
小女子最感興趣是:剛剛走出藍白黑,視情事為臟事的中國,八七版的紅樓改編遇到哪些困擾,或是局限。
周談及八三年有個七天會議,將《紅樓夢》定性為“現實主義作品”,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全面反映封建社會的階級斗爭。嗚呼!于是,八七版的紅樓“無夢”,寶玉“不癲”。
周是今次新版紅樓夢電視連續劇的顧問,問及今次的局限與期望的突破,周談得玄了:這次,全看編導演個人的悟性了,因當年的障礙沒了。真的,沒了么?
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凈……
興之所至,周生為小女子帶去的紅樓錄其舊詩曰:舟車輻輳會重陽,舊稿新書議短長,總為紅樓真善美,年年鐵硯點鉛黃。
今天寫訪問記。
阿寬病了
K,
完了,完了,阿寬病了,思維混亂,去看醫生吧。
不過,他說的是實話,就如今日我一直在采訪的話題《紅樓夢》。
那賈寶玉,怎么會對胭脂那么上心?因為,他覺得女兒清爽啊。那甄寶玉,挨揍叫“姐姐妹妹”,也是因為叫了姐妹,便果覺不痛了。那癡子,竟然說:“必得兩個女兒陪伴著我讀書,我方能認得字,心里也明白,不然我自己心里糊涂。”
實在不知道,醫生會給阿寬開什么樣的方子。呵呵。
讓他喜歡妳(下)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21日
【明報專訊】女人想令男人喜歡她不難,但由喜歡到愛上,可以是觸手可及,也可能是天文距離。
男人可以同時喜歡很多女人,也可以同時愛上多過一個,卻不是每個他喜歡的都愛。
他會對他喜歡的女人特別眷顧,她們在他心中的地位與別不同,女人很多時把這種不同誤以為是愛上。
除非確定他對她已不只喜歡那麼簡單,否則女人不宜向男人的定力挑戰。
男人是很容易被情慾掩蓋理智的。可是,最令女人傷心的,不是他對她做了不理智的事,反而是他對她太理智,太有定力。
他覺得她一點也不性感,這是問題所在。
以為男人因害怕做錯事破壞了兩人日後的關係才沒有行動,或相信他這樣解釋,肯定對男人認識不深。
真正的解釋只有一個,很殘忍的,是她沒有讓他喪失理智的吸引力。
當然,她寧願相信她喜歡的他是個很理智的男人。
但天下男人都會為女人瘋狂,為何唯獨她愛的一個理智至此?
直到有天她發現他可以為另一個女人失去理智,甚至為一個他聲稱其實沒有真愛的女人犯錯,她才會真正明白他從來沒對她怎樣,因為她沒有足以讓他犯錯的條件。
女人對某個特定男人有否這種條件不是一時三刻可以弄清楚的。
她要做的是不斷嘗試,有意無意間給他一點可以令他想歪的暗示。
男人和女人共處,真的有可能忘記了對方的性別。喜歡他的話,有義務不時提醒他——妳是個可愛的女人。
[阿寬 ahhfoon@yahoo.com]
完了,完了,阿寬病了,思維混亂,去看醫生吧。
不過,他說的是實話,就如今日我一直在采訪的話題《紅樓夢》。
那賈寶玉,怎么會對胭脂那么上心?因為,他覺得女兒清爽啊。那甄寶玉,挨揍叫“姐姐妹妹”,也是因為叫了姐妹,便果覺不痛了。那癡子,竟然說:“必得兩個女兒陪伴著我讀書,我方能認得字,心里也明白,不然我自己心里糊涂。”
實在不知道,醫生會給阿寬開什么樣的方子。呵呵。
讓他喜歡妳(下)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21日
【明報專訊】女人想令男人喜歡她不難,但由喜歡到愛上,可以是觸手可及,也可能是天文距離。
男人可以同時喜歡很多女人,也可以同時愛上多過一個,卻不是每個他喜歡的都愛。
他會對他喜歡的女人特別眷顧,她們在他心中的地位與別不同,女人很多時把這種不同誤以為是愛上。
除非確定他對她已不只喜歡那麼簡單,否則女人不宜向男人的定力挑戰。
男人是很容易被情慾掩蓋理智的。可是,最令女人傷心的,不是他對她做了不理智的事,反而是他對她太理智,太有定力。
他覺得她一點也不性感,這是問題所在。
以為男人因害怕做錯事破壞了兩人日後的關係才沒有行動,或相信他這樣解釋,肯定對男人認識不深。
真正的解釋只有一個,很殘忍的,是她沒有讓他喪失理智的吸引力。
當然,她寧願相信她喜歡的他是個很理智的男人。
但天下男人都會為女人瘋狂,為何唯獨她愛的一個理智至此?
直到有天她發現他可以為另一個女人失去理智,甚至為一個他聲稱其實沒有真愛的女人犯錯,她才會真正明白他從來沒對她怎樣,因為她沒有足以讓他犯錯的條件。
女人對某個特定男人有否這種條件不是一時三刻可以弄清楚的。
她要做的是不斷嘗試,有意無意間給他一點可以令他想歪的暗示。
男人和女人共處,真的有可能忘記了對方的性別。喜歡他的話,有義務不時提醒他——妳是個可愛的女人。
[阿寬 ahhfoon@yahoo.com]
11/21/2007
閱讀期待。食樂東京。饞死我啦!
書名 : 食樂東京
作者名稱 : 吳永彬
包裝 : 305 頁
語言 : 繁體中文版
出品商 / ISBN : 飲食男女 / 9789625778808
出版日期 : 2007年11月8日
YesAsia 產品編號 : 1005118723
食樂東京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21日
【明報專訊】敢情是受了《東京鐵塔》裏幾場飲食劇情的影響,返家途中肚子忽然響起一陣急鳴,恨不得 找一間日本店吃魚生以及一碗滾燙的烏冬,但畢竟夜深了,眼皮的疲累遠超於腸胃的悲鳴,而且,為了健康,只好嚥下口水,回到蝸居在被子裏幻想食物。
想像的娛樂,絕大多數比現實更為美好。
然而,臨睡前躺在上,終究忍不住放下厚厚的尚未讀完的《審訊汪偽漢奸筆錄》,改而拿起薄薄的剛出版的《食樂東京》,那是一份本地雜誌的結集新書,非常好的策劃,非常好的照片,非常好的文字,好到足以讓我在紙上大過乾癮,一口氣翻讀到底,夠了,像吃飽了,舐一下嘴唇,關燈睡覺去。
這一夜的夢境,肯定飄溢刺鼻的wasabi和香濃的炭燒味道。
《食樂東京》第二百六十四頁有一張照片,昏黃的光線下坐一位和服女子,標題是coffee,顯然是一間小小的咖啡店,女子左口趬起手指小心翼翼地端一塊小小的餅,眼睛半閉,紅唇半張,還有啊露出了半截粉頸,替照片增添了額外的故事懸想。誰坐在她對面?她是享受食物,抑或享受跟對方共坐?
照片把我帶回半年前的京都。有一天起得晚,出門往探舊書店,經過一間小店,進去喝咖啡、抽煙,以及攤開稿紙寫作;日本的咖啡店都很安靜,適宜寫作。未幾,有一位和服少女進店,點了咖啡,優雅地坐下,從布袋裏掏出一本書,悠閒地喝、讀,遠遠望去,看店外行人腳步倉皇,對映之下時間彷彿在店內靜止,天地之間,這裏如同真空狀態,我們不約而同地竄進來,喘口氣,以便踏出門後擁有足夠的意志繼續上路。
少女坐了大約四十五分鐘,我的稿子也寫完了,控制不了自己,摸出手機偷偷按鍵,我不是「癡漢」,只是想拍下留下這時這刻的「真空」,好讓回港後在想再喘一口氣時在照片裏尋得滿足。
(關關:小女子也常常做這樣的傻事。其實,什么也留不住的,盡管,很想。)
如同這刻。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龍口粉絲。親愛的MM 。
文匯報
C02 | 副刊讀書人 | 書評 | By 健 吾 2007-11-19
標示關鍵字
親愛的MM
讀龍應台跟她孩子安德烈的書信時,我想起的,是這句對白:
「不賢妻不孝子,頂趾鞋無法治。」
龍教授,對不起,從文字認識的你,加上在照片上看到的模樣,令我想起關菊英。
哪有有個二十一歲兒子的母親,會把自己比喻為一棟舊房子:「你住在那兒,為你遮風擋雨,給你溫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會跟房子說話。」這個比喻,寫的龍教授可能沒有怨氣,讀的我,卻嗅到一份淡然的怨,想起了關菊英在法庭外掌摑黎諾懿一幕。那個強悍傲氣的關菊英。
三年前,初讀報上的文章,我想,究竟安德烈這個人是不是真的?哪有兒子會帶自己五十歲的老爸上Dragon-I(著名的士高)?哪有兒子,不,世上有哪個操華語的年輕人,可以對「龍.應.台」三個大字,吐糟得那麼過癮?還有,哪有兒子在露台,點了一根煙跟母親說——「我沒有可能有你或父親那麼有成就。」——這麼坦率的話?
反過來說,又哪有母親,明白「孩子未必成才,長子未必成龍」後,會那麼冷靜沉,不扯嗓流淚,反過來看社會進程,看世界運行,細心回顧自己的一步一腳走過的成功之路,從而細說這一代人的成功或多或少也是時勢造成,而體諒孩子的路不易走?只要孩子快樂,自己覺得做的事有意義,就算當動物員管理員,為河馬刷牙也沒有所謂。
哪有兒子,可以把母親的穿衣品味,說成「穿一個薯仔麻布袋」。難怪,龍教授在新書的發佈會上,說被兒子「修理」得好慘。她的慘,一半來自她認真檢視自己,在自己放假的時候,看看自己一身衣裳,坦白承認用刻意的黑白簡約主義minimalism,去掩飾自己對時裝品味和知識的貧乏。從而帶出當年台灣接受「美援」時,他們也都是穿麵粉袋?
再讀二人的家書,你看到一個母親──一個在外強勢犀利,呼風喚雨,撐起不只半邊天,還放野火燒盡大中華,全世界也覺得有智慧的龍應台,面對自己眼前兒子的改變,那兩分無助三分的驚訝。在《孩子你慢慢來》時,安德烈仍然是一個「有點嬰兒肥……滿頭鬈髮……像個小狗熊……我可以從頭一直親到腳趾頭……可愛得要死」的小男生。今日,他已經在香港,冷眼看城市,看遊行的人,看那些智商只停留在七歲的大學生,看政府推行反吸煙條例時香港人的笨,和看自己自身的前途。
當然,我讀到的,也是一份很無底線的愛。一個母親,在一個鐘擺中左盪右盪——一方面得接受自己決定放空自己,用一個專欄(文章在中港台散落,兩母子理應發生在飯桌上,最私密的軼事瑣語卻飄到整個大中華去。)去了解兒子不僅是自己的兒子,而且是一個獨立的青年;另一方面學會接受自己兒子不再是自己一向認知的,認識的,寵愛的那個從屬;看兒子在自己面前點煙抽煙,狠狠地否定母親為他們到上海實習時一起「認識中國」的安排、否定母親一句「要不要上廁所」、催他去睡、催他唸書等等這這那那對三歲小孩子的管束,否定 龍應台做的很多因為「她愛兒子」而做的事。這種母愛,這種充滿亞洲風情的母愛,在有歐洲血統、在歐洲長大,二十出頭兒子的「歐洲價值」中,或多或少有一種尷尬。
龍應台賣的,這次不是美文。文字狠,卻沒怨沒恨。因為愛,所以無助;因為愛,所以連龍教授都變得卑微。在文字中透露的,是一份質感——一份當孩子長大,縱使面對孩子很多很多很多看不順眼,也有重新了解兒子的勇氣和胸襟;一份有足夠能力和「複雜水平」(level of sophistication)去嘗試用一個等身大的角度,去了解兒子,愛兒子的胸襟。
龍應台的厲害,就是這份多麼令人敬佩的胸襟。難怪,給她母子寫電郵的青年讀者,大多上款寫「親愛的MM」。恭喜你,龍教授,你成為了大中華的新MM,而其實,我多麼渴望,我也可以有這樣的一個MM。
C02 | 副刊讀書人 | 書評 | By 健 吾 2007-11-19
標示關鍵字
親愛的MM
讀龍應台跟她孩子安德烈的書信時,我想起的,是這句對白:
「不賢妻不孝子,頂趾鞋無法治。」
龍教授,對不起,從文字認識的你,加上在照片上看到的模樣,令我想起關菊英。
哪有有個二十一歲兒子的母親,會把自己比喻為一棟舊房子:「你住在那兒,為你遮風擋雨,給你溫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會跟房子說話。」這個比喻,寫的龍教授可能沒有怨氣,讀的我,卻嗅到一份淡然的怨,想起了關菊英在法庭外掌摑黎諾懿一幕。那個強悍傲氣的關菊英。
三年前,初讀報上的文章,我想,究竟安德烈這個人是不是真的?哪有兒子會帶自己五十歲的老爸上Dragon-I(著名的士高)?哪有兒子,不,世上有哪個操華語的年輕人,可以對「龍.應.台」三個大字,吐糟得那麼過癮?還有,哪有兒子在露台,點了一根煙跟母親說——「我沒有可能有你或父親那麼有成就。」——這麼坦率的話?
反過來說,又哪有母親,明白「孩子未必成才,長子未必成龍」後,會那麼冷靜沉,不扯嗓流淚,反過來看社會進程,看世界運行,細心回顧自己的一步一腳走過的成功之路,從而細說這一代人的成功或多或少也是時勢造成,而體諒孩子的路不易走?只要孩子快樂,自己覺得做的事有意義,就算當動物員管理員,為河馬刷牙也沒有所謂。
哪有兒子,可以把母親的穿衣品味,說成「穿一個薯仔麻布袋」。難怪,龍教授在新書的發佈會上,說被兒子「修理」得好慘。她的慘,一半來自她認真檢視自己,在自己放假的時候,看看自己一身衣裳,坦白承認用刻意的黑白簡約主義minimalism,去掩飾自己對時裝品味和知識的貧乏。從而帶出當年台灣接受「美援」時,他們也都是穿麵粉袋?
再讀二人的家書,你看到一個母親──一個在外強勢犀利,呼風喚雨,撐起不只半邊天,還放野火燒盡大中華,全世界也覺得有智慧的龍應台,面對自己眼前兒子的改變,那兩分無助三分的驚訝。在《孩子你慢慢來》時,安德烈仍然是一個「有點嬰兒肥……滿頭鬈髮……像個小狗熊……我可以從頭一直親到腳趾頭……可愛得要死」的小男生。今日,他已經在香港,冷眼看城市,看遊行的人,看那些智商只停留在七歲的大學生,看政府推行反吸煙條例時香港人的笨,和看自己自身的前途。
當然,我讀到的,也是一份很無底線的愛。一個母親,在一個鐘擺中左盪右盪——一方面得接受自己決定放空自己,用一個專欄(文章在中港台散落,兩母子理應發生在飯桌上,最私密的軼事瑣語卻飄到整個大中華去。)去了解兒子不僅是自己的兒子,而且是一個獨立的青年;另一方面學會接受自己兒子不再是自己一向認知的,認識的,寵愛的那個從屬;看兒子在自己面前點煙抽煙,狠狠地否定母親為他們到上海實習時一起「認識中國」的安排、否定母親一句「要不要上廁所」、催他去睡、催他唸書等等這這那那對三歲小孩子的管束,否定 龍應台做的很多因為「她愛兒子」而做的事。這種母愛,這種充滿亞洲風情的母愛,在有歐洲血統、在歐洲長大,二十出頭兒子的「歐洲價值」中,或多或少有一種尷尬。
龍應台賣的,這次不是美文。文字狠,卻沒怨沒恨。因為愛,所以無助;因為愛,所以連龍教授都變得卑微。在文字中透露的,是一份質感——一份當孩子長大,縱使面對孩子很多很多很多看不順眼,也有重新了解兒子的勇氣和胸襟;一份有足夠能力和「複雜水平」(level of sophistication)去嘗試用一個等身大的角度,去了解兒子,愛兒子的胸襟。
龍應台的厲害,就是這份多麼令人敬佩的胸襟。難怪,給她母子寫電郵的青年讀者,大多上款寫「親愛的MM」。恭喜你,龍教授,你成為了大中華的新MM,而其實,我多麼渴望,我也可以有這樣的一個MM。
感受音樂與醉翁之意
K,
所謂,月明星稀,把酒泛舟,醉翁之意豈在酒是也。
感受音樂,不只是聽音樂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21日
【明報專訊】少年時期,曾經在老師嚴格督教下,長期練習讀譜。讀譜練習中,老師常常講起一些知名指揮家的神奇軼事。他們讀譜一讀不忘,再複雜再難的、管弦樂總譜都能牢記在心,上場時不需帶譜,輕鬆瀟灑領導樂團演奏。
我一直困擾,許多年。第一項困擾是我可以讀懂樂譜,然而我的﹁懂﹂,是思考的、理解的。我勉強知道作曲家各聲部安排的道理,知道這裏小提琴和鋼琴呼應輪唱,知道哪裏和聲愈走愈緊,或愈走愈鬆,然而我從來沒有辦法,不論怎麼努力,就是沒有辦法在腦中對應複製再現多聲部的音樂。或許我需要更長久更嚴格的訓練,也或許我的資質才分就是不夠。好吧,就算不滿意,也得接受。
可是還有另一個困惑。我老是想,如果那些大音樂家、大指揮真的看譜就能從心靈內在聽見譜上記載的音樂,那他們根本不需要去聽音樂會、不需要聽唱片了,不是嗎?
從讀譜直接在想像中響起的音樂,應該就是﹁完美﹂的音樂。不會有錯音,不會有不夠大的音量、會錯意的變化,那就是直接從樂譜上實現的聲音。假想卡拉揚或克倫培若真的有傳說中的讀譜神功,那他們怎能忍耐擔任指揮?樂團發出的聲音,只會比想像中的聲音差,不會好。樂團的聲音,是樂譜上呈現的,指揮想像中聽到的音樂的不完美抄寫。
可是如果這樣,那演出豈不無聊?指揮演出的經驗,哪有什麼值得羨慕欽佩的?還有,為什麼我們都看不到這些大天才指揮家們,演出時臉上現出麻木無聊的表情?相反地,他們還透過肢體,清楚傳遞了興奮活力。難道他們只是在演戲在騙我們?
不至於吧!換句話說,就算大天才音樂家,在他們讀譜聽到的內在聲音,和實際呈現的物理聲音之間,畢竟還是存在差異,讓他們可以興奮可以有活力。那差異,是什麼?
要回答這個問答題,恐怕得先修正我原本提出問題的方式。其實,聽音樂,我們從來不是只聽那物理音波在耳朵裏製造的感官刺激。與其說﹁聽﹂音樂,不如說﹁感受﹂音樂,更接近事實。
如果以為音樂只是用耳朵單一感官聽的,那是嚴重的誤解。﹁聽音樂﹂包含了和音樂有關的所有其他元素,混雜在一起,才形成了音樂的感受。物理的聲音或許是客觀的,但我們透過這客觀聲音聽到什麼、感受到什麼,卻必然有很大的主觀成分。
音樂的抽象性使得音樂的意義,很大部分不能靠音樂本身精確控制。作曲家不像小說家,他無法寫一段大家讀來都覺得悲哀的情節,就算他本意在傳遞悲哀,他的音樂,不會剛好是悲哀、只是悲哀。因而音樂的意義形成,有比小說更大的空間,依靠其他非音樂元素、包括聽者的主觀參與,才有辦法完成的。
再了不起的大天才,讀譜都只能聽到音樂,卻無法同時控制其他影響音樂感受的因素。
[楊照 台灣作家.雜誌《新新聞》社長]
所謂,月明星稀,把酒泛舟,醉翁之意豈在酒是也。
感受音樂,不只是聽音樂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21日
【明報專訊】少年時期,曾經在老師嚴格督教下,長期練習讀譜。讀譜練習中,老師常常講起一些知名指揮家的神奇軼事。他們讀譜一讀不忘,再複雜再難的、管弦樂總譜都能牢記在心,上場時不需帶譜,輕鬆瀟灑領導樂團演奏。
我一直困擾,許多年。第一項困擾是我可以讀懂樂譜,然而我的﹁懂﹂,是思考的、理解的。我勉強知道作曲家各聲部安排的道理,知道這裏小提琴和鋼琴呼應輪唱,知道哪裏和聲愈走愈緊,或愈走愈鬆,然而我從來沒有辦法,不論怎麼努力,就是沒有辦法在腦中對應複製再現多聲部的音樂。或許我需要更長久更嚴格的訓練,也或許我的資質才分就是不夠。好吧,就算不滿意,也得接受。
可是還有另一個困惑。我老是想,如果那些大音樂家、大指揮真的看譜就能從心靈內在聽見譜上記載的音樂,那他們根本不需要去聽音樂會、不需要聽唱片了,不是嗎?
從讀譜直接在想像中響起的音樂,應該就是﹁完美﹂的音樂。不會有錯音,不會有不夠大的音量、會錯意的變化,那就是直接從樂譜上實現的聲音。假想卡拉揚或克倫培若真的有傳說中的讀譜神功,那他們怎能忍耐擔任指揮?樂團發出的聲音,只會比想像中的聲音差,不會好。樂團的聲音,是樂譜上呈現的,指揮想像中聽到的音樂的不完美抄寫。
可是如果這樣,那演出豈不無聊?指揮演出的經驗,哪有什麼值得羨慕欽佩的?還有,為什麼我們都看不到這些大天才指揮家們,演出時臉上現出麻木無聊的表情?相反地,他們還透過肢體,清楚傳遞了興奮活力。難道他們只是在演戲在騙我們?
不至於吧!換句話說,就算大天才音樂家,在他們讀譜聽到的內在聲音,和實際呈現的物理聲音之間,畢竟還是存在差異,讓他們可以興奮可以有活力。那差異,是什麼?
要回答這個問答題,恐怕得先修正我原本提出問題的方式。其實,聽音樂,我們從來不是只聽那物理音波在耳朵裏製造的感官刺激。與其說﹁聽﹂音樂,不如說﹁感受﹂音樂,更接近事實。
如果以為音樂只是用耳朵單一感官聽的,那是嚴重的誤解。﹁聽音樂﹂包含了和音樂有關的所有其他元素,混雜在一起,才形成了音樂的感受。物理的聲音或許是客觀的,但我們透過這客觀聲音聽到什麼、感受到什麼,卻必然有很大的主觀成分。
音樂的抽象性使得音樂的意義,很大部分不能靠音樂本身精確控制。作曲家不像小說家,他無法寫一段大家讀來都覺得悲哀的情節,就算他本意在傳遞悲哀,他的音樂,不會剛好是悲哀、只是悲哀。因而音樂的意義形成,有比小說更大的空間,依靠其他非音樂元素、包括聽者的主觀參與,才有辦法完成的。
再了不起的大天才,讀譜都只能聽到音樂,卻無法同時控制其他影響音樂感受的因素。
[楊照 台灣作家.雜誌《新新聞》社長]
11/20/2007
給老媽的信(一)我該咋麼做
給老媽的信(一)
发表时间:2007年11月20日 21时6分42秒
老媽額~~~今天我們班上的一個同學跟我說,班上有個女同學喜歡我,但是她自己還沒來跟我說,我該怎麽辦嘎。跟你說真話吧,從初一開始到現在,我已經接到@個女生的表白了,還不包括這個。這之前的我都是半理不理的混過去了,現在請教你一下嘎,我該咋麼做。
*****
給肥仔的回信(一):等距離外交
肥仔,
祝賀你啊,有女孩子喜歡你,說明你真是蠻不錯的哦,不只是在媽眼裏看你很棒!媽是不是有點過於興奮和驕傲了?
其實,中學時代男女同學間的友誼,是最甜美的,很純。有點暈,有點嚮往,有點無措,是吧?做作業,打球,寫字,甚至打架,都因此特別有勁兒,是吧?相信媽,這種甜蜜,長大後你會很懷念的。
靜靜地享受這種感覺就好了,小夥子,你什麼也不需要做;做不好,倒毀了。對喜歡你的女孩子,保持沉默地友好,依然故我做好你自己就好了。聽說過,沉默是金麼?
告訴你一個秘密:女孩子大多比較敏感,有時你一句無意的話,或是無意的動作,就會讓她有好多的幻想。有些,可不是你能完全想像得到的噢。
可是,混球啊,你這麼大的男孩子,享受被寵愛還來不及,忙著幫兄弟友誼還來不及,其實什麼也擔當不起呢。所以,與其把自己繞進去,不如什麼也別做。你不是,最會“額~~~”麼?
哎,有幾個粉絲也是蠻不錯的感覺哦。“等距離外交,等距離外交”,這是媽教給你的秘訣,當年媽用很管用的哦。
发表时间:2007年11月20日 21时6分42秒
老媽額~~~今天我們班上的一個同學跟我說,班上有個女同學喜歡我,但是她自己還沒來跟我說,我該怎麽辦嘎。跟你說真話吧,從初一開始到現在,我已經接到@個女生的表白了,還不包括這個。這之前的我都是半理不理的混過去了,現在請教你一下嘎,我該咋麼做。
*****
給肥仔的回信(一):等距離外交
肥仔,
祝賀你啊,有女孩子喜歡你,說明你真是蠻不錯的哦,不只是在媽眼裏看你很棒!媽是不是有點過於興奮和驕傲了?
其實,中學時代男女同學間的友誼,是最甜美的,很純。有點暈,有點嚮往,有點無措,是吧?做作業,打球,寫字,甚至打架,都因此特別有勁兒,是吧?相信媽,這種甜蜜,長大後你會很懷念的。
靜靜地享受這種感覺就好了,小夥子,你什麼也不需要做;做不好,倒毀了。對喜歡你的女孩子,保持沉默地友好,依然故我做好你自己就好了。聽說過,沉默是金麼?
告訴你一個秘密:女孩子大多比較敏感,有時你一句無意的話,或是無意的動作,就會讓她有好多的幻想。有些,可不是你能完全想像得到的噢。
可是,混球啊,你這麼大的男孩子,享受被寵愛還來不及,忙著幫兄弟友誼還來不及,其實什麼也擔當不起呢。所以,與其把自己繞進去,不如什麼也別做。你不是,最會“額~~~”麼?
哎,有幾個粉絲也是蠻不錯的感覺哦。“等距離外交,等距離外交”,這是媽教給你的秘訣,當年媽用很管用的哦。
給老媽的回信(一):在乎。
K,
今晚,收到了肥仔給老媽的兩封信。
一封是回信,因為我想知道,這樣年紀的男孩子,最在乎什么?另一封,是肥仔遇到該遇到的難題了,給媽寫信討主意。
他,也有他的空間哦,竟然允許媽進去看,受寵若驚。
給老媽的回信(一)
发表时间:2007年11月20日 20时57分58秒
老媽額~~~~你一直問我,我這個年紀的男孩到底喜歡、注意些什麽。我現在告訴你嘎,我這個年紀的男孩,至少我是,最注意的~~最重視的東西不是成績啊,和老師的關係啊……什麽的。而是你說的,髮型,幾個朋友、兄弟之間的感情,還有最近的流行啊之類的玩意兒。你可能覺得我不務正業,但是我跟你說實話,我所關心的主要是這些。但這並不代表我不在乎我的成績,我也是在乎我的學習的,只不過在乎別的東西多一點罷了。
******
我都快哭了
发表时间:2007年11月20日 21时14分4秒
額!!!!老天沒眼嘎!!!居然給我剪了個平頭~~~~~而且我媽還叫瓦“海軍陸戰隊”。。。。真是~我都快哭了嘎~~~~~~~~~~~~
今晚,收到了肥仔給老媽的兩封信。
一封是回信,因為我想知道,這樣年紀的男孩子,最在乎什么?另一封,是肥仔遇到該遇到的難題了,給媽寫信討主意。
他,也有他的空間哦,竟然允許媽進去看,受寵若驚。
給老媽的回信(一)
发表时间:2007年11月20日 20时57分58秒
老媽額~~~~你一直問我,我這個年紀的男孩到底喜歡、注意些什麽。我現在告訴你嘎,我這個年紀的男孩,至少我是,最注意的~~最重視的東西不是成績啊,和老師的關係啊……什麽的。而是你說的,髮型,幾個朋友、兄弟之間的感情,還有最近的流行啊之類的玩意兒。你可能覺得我不務正業,但是我跟你說實話,我所關心的主要是這些。但這並不代表我不在乎我的成績,我也是在乎我的學習的,只不過在乎別的東西多一點罷了。
******
我都快哭了
发表时间:2007年11月20日 21时14分4秒
額!!!!老天沒眼嘎!!!居然給我剪了個平頭~~~~~而且我媽還叫瓦“海軍陸戰隊”。。。。真是~我都快哭了嘎~~~~~~~~~~~~
在意
在意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20日
【明報專訊】電影《東京鐵塔》裏有這麼一段,男主角與親友在家裏哀悼母親,編輯打電話來催稿,他氣得發抖,因為「在老媽過世當天,在老媽的枕邊,自己從事需要跟人家做這種低層次對話的工作,覺得非常氣憤,也覺得自己很可悲」。
男主角掛斷電話,不想寫了。
然而在腦海裏浮起母親的聲音:「去寫吧,不能給別人添麻煩,去寫吧,你答應人家今天交的啊,是你遲交了,不能不寫啊!」
於是,男主角坐下來,把稿子寫好,但並非因為答應了人家,「只是覺得如果不寫,老媽會很在意」。
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不管有沒有血緣關係,濃淡之別或許正在於有沒有存在「在意」。
感情若不是濃到某個程度,是不會有任何在意的,眼睜睜看你沉淪,變成失信、頹廢、懶散、粗鄙、庸俗,於己無害,實在犯不動半分肝火,更沒必要提出忠告或制止;看你沉淪,或許能有幸災樂禍的快感,所以說不定還會加幾句誘惑,唯恐你站在懸崖旁邊忽然清醒,不願意往下跳。
有在意,才有期待,如果你做不到,對方會很難過。
倒過來說當你很在意對方的在意,你們之間便必有隱隱的牽連,即使空間阻隔,甚或人鬼殊途,卻仍在彼此的心裏佔了一個位置,莫失莫忘,不離不棄。
有一個老問號是:What is love?
有一個相當直接的答案是:你是否在意對方,也在意對方是否在意?
英文有個很平淡卻又很有力量的句子叫做「couldn't care less」,可以譯做「毫不在乎」,等同廣東話的「話之你死」,當你敢向對方說couldn't care less,你們之間便不僅不再有愛而更必有怨,因為假如你不在意對方是否受到傷害,相信我,一旦遇上機會,你將忍不住把他傷害。
《東京鐵塔》的男主角與母親感情親密,乍看還真有點像「戀母」,但人間情事其實不管屬於哪種感情,本質終於相同,都是視乎有沒有「在意」,而「在意」的同義詞就是「保護」;當你學懂了保護或有心去保護一個人,你對這個人便是有了愛。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20日
【明報專訊】電影《東京鐵塔》裏有這麼一段,男主角與親友在家裏哀悼母親,編輯打電話來催稿,他氣得發抖,因為「在老媽過世當天,在老媽的枕邊,自己從事需要跟人家做這種低層次對話的工作,覺得非常氣憤,也覺得自己很可悲」。
男主角掛斷電話,不想寫了。
然而在腦海裏浮起母親的聲音:「去寫吧,不能給別人添麻煩,去寫吧,你答應人家今天交的啊,是你遲交了,不能不寫啊!」
於是,男主角坐下來,把稿子寫好,但並非因為答應了人家,「只是覺得如果不寫,老媽會很在意」。
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不管有沒有血緣關係,濃淡之別或許正在於有沒有存在「在意」。
感情若不是濃到某個程度,是不會有任何在意的,眼睜睜看你沉淪,變成失信、頹廢、懶散、粗鄙、庸俗,於己無害,實在犯不動半分肝火,更沒必要提出忠告或制止;看你沉淪,或許能有幸災樂禍的快感,所以說不定還會加幾句誘惑,唯恐你站在懸崖旁邊忽然清醒,不願意往下跳。
有在意,才有期待,如果你做不到,對方會很難過。
倒過來說當你很在意對方的在意,你們之間便必有隱隱的牽連,即使空間阻隔,甚或人鬼殊途,卻仍在彼此的心裏佔了一個位置,莫失莫忘,不離不棄。
有一個老問號是:What is love?
有一個相當直接的答案是:你是否在意對方,也在意對方是否在意?
英文有個很平淡卻又很有力量的句子叫做「couldn't care less」,可以譯做「毫不在乎」,等同廣東話的「話之你死」,當你敢向對方說couldn't care less,你們之間便不僅不再有愛而更必有怨,因為假如你不在意對方是否受到傷害,相信我,一旦遇上機會,你將忍不住把他傷害。
《東京鐵塔》的男主角與母親感情親密,乍看還真有點像「戀母」,但人間情事其實不管屬於哪種感情,本質終於相同,都是視乎有沒有「在意」,而「在意」的同義詞就是「保護」;當你學懂了保護或有心去保護一個人,你對這個人便是有了愛。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胡恩威發飆
K,
讀字,如見潮州怒漢發飆;對夢城之逝去,胡大才子,真的動情。
每一個城市,都有嘉咸街,都有天水圍無照攤販,他們在每一個城市,都是相當廣大的一群,哪里來那么多的白領?
不過,進入政府部門的“市民”,即使他出身天水圍,卻已很難“換位”從這群人的角度思考,這是永恒的兩難。
倒是在菲律賓,因為一個民主的選舉制度,使得當選的組閣政府,要從多方的利益考量,對百姓的“產業”不敢輕易擺布。于是,出現了馬尼拉五星級酒店外圍,為棚戶區包圍的獨特城市景觀。窮人富人,各取所需。人人知道游戲規則,菲律賓人看來不需要那么較勁,所以被認為是最快樂的國度。
我的城市,近兩日竟然出現了400名警察出動,保護“老城區”一個村莊拆遷的撼人景觀。政府處事一如自然人為人,即使合法執法但不講究方法,沒給民間意見以充分的尊重,可能一時之勇贏了現實面,最終卻整整一屆失去了民心。
城市,是家;市民,是人;建筑,是家業。即使玩“家具大吹風”,也得有個章法,是不?硬來不得。
利益,是老虎,吃人,毀家。
街市崩壞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20日
【明報專訊】市建局上月宣布動用約38億元,展開重建上環卑利街和嘉咸街項目。為保留嘉咸街150年露天市集的特色,市建局正考慮與政府商討,研究一個新的小販發牌機制,以吸引更多小販於嘉咸街經營。姑勿論嘉咸街的活化街市計劃成功與否,重發小販牌照,提倡保留露天市集,對普羅大眾無疑是個好消息。因為露天市集除了記載社區歷史外,更重要的是能為基層市民提供一個自力更生的平台。市民於區內擺設攤檔,經營小本生意維持生計,既可加強社區凝聚力亦可改善民生。然而,政府目前由食環署執行的街市政策,卻只集中處理公共生問題,漠視街市的社區功能,錯配資源,浪費美好機遇。
市政局政策 先鼓勵後趕絕
上世紀40至60年代,當時的市政局曾經發出大量牌照,流動小販牌、固定攤位牌、報攤牌、熟食檔牌,讓市民可以自力更生,養活妻兒。隨大量難民戰後湧入香港,小販人數在60年代已升逾1萬人,而低下階層的特色小吃、大牌檔等小作業亦因而散佈於不同街道上,為各個社區帶來多元文化,充滿獨特性。可是,到了70年代,市政局基於主流意見認為小販太多、有礙市容及擔心公共生等問題,決定徹底改變小販政策,揭開打壓露天市集的序幕。
市政局於70年至90年代,施予「一刀切」消滅小販的政策,措施大致可分為3種﹕其一,70年代開始興建街市,要求小販逐步由街道搬到街市設檔。目的是為了方便當局統一監管公共生情。其二,80年代起,市政局決定不再發小販牌,並於1983年開始推行特惠金計劃,鼓勵熟食檔持牌人自願交回熟食檔牌照,延至90年代,特惠金計劃擴展至流動小販,流動小販只要交回牌照,便可以選擇領取3萬元特惠金,或揀選空置的街市檔位。其三,市政局與區域市政局,聯手籌組成立一般事務隊,專責打擊無牌小販,更於1996年將當中的總區特遣隊改為通宵輪值,針對打擊深夜及清晨的非法販賣活動,務求向無牌小販作出24小時全方位封殺,確保露天市集不會「死灰復燃」。
食環署政策 只重改善生
2000年,時任特首董建華宣布推行市政服務改革,市政局和區域市政局隨之解散,並由食環署接手推行街市及小販政策。食環署所施行的政策與市政局當年提出——建市政大樓、不發小販牌、發放特惠金、打擊無牌小販——可謂同出一轍,目的都是希望透過消滅小販和取締露天市集,改善公共生,以及確保小販攤檔不會有損公共空間秩序。事實上,由市政局至食環署整治街頭小販以來,小販人數便由高峰期過萬人減至去年7000多人,而大型露天市集(擁有100個或以上的固定攤位小販)亦萎縮到13個,分佈於港島東區、灣仔區、中西區、油尖區及深水區。不過,在這些「成果」背後,卻付出了種種社會代價。
首先,食環署為了打擊因街邊擺賣而影響市容、公共空間秩序的問題,於是設191支小販管理隊、約2200人執行監控小販工作。不過,身穿制服卻未曾受紀律部隊訓練的小販管理隊的執法水平一直惹爭議,市民指他們執勤時態度惡劣、追捕小販時不理他人死活,在街道前後圍攻亂衝亂撞,險象環生,又指摘他們眼見天水圍老人跳渠逃走時遇溺,卻無動於衷,危機意識薄弱。有被捕的小販出庭作證時甚至自焚,宣泄當局無視居民苦。小販管理隊去年對無牌小販共提出約2.1萬宗檢控,成功定罪的佔3700多宗,但同時卻加深了社會矛盾。另外,食環署為了加強市政大樓的生設備,都在很多新建的大樓加設冷氣,方便抽濕通風,不過換來的是,檔主埋怨被迫交貴租甚至棄用。去年,就有逾四成街市的租用率不達七成六的指標,嚴重浪費社會資源。
引入中小企策略 改善民生
小販管理隊以及街市空置率偏高的問題,正好反映目前單單注重公共生的街市政策並不完善。街市的功能並不單單限於為各攤檔提供潔淨的經營環境,若能善加配合社區特色和經濟情,街市其實可成為一個創業空間、改善居民經濟,重整社區穩定的有效工具。試想想天水圍的情,該區28萬人口中,有八成是公屋居民,政府把眾多綜援戶及新移民調到天水圍,大部分於北部居住,卻未有為這群低收入及低教育水平的居民,提供相關配套設施。區內的5星級酒店和大型商場,對大部分居民都沒有作用,他們既沒有能力在那些地方消費,又難以一下子培訓自己成為商場內快餐店、化妝品店、咖啡店、超市等連鎖店舖的服務員,以致他們唯有冒險,於區內天橋擺設攤檔,販賣山草藥、鹹魚、乾貨等幫補生計。
政府應正視這現象,與其打壓天水圍無牌小販,不如改變現行的街市政策,引入發展中小企策略,重新發放小販牌照,讓該區的新移民或失業人士以低廉的牌照費,光明正大發揮創意,自力更生。
雖然居民未必可從中獲取龐大回報,但至少不用舟車勞頓為三餐苦惱、強行轉型迎合資本市場,減低因失業或工作困擾引發的社會問題。露天市集最大的功能在於拓造較自由空間,讓居民以低廉的租金創業,繼而為社區增添凝聚力和生氣。若於天水圍這類基層社區引入露大市集,不但能改善民生,亦能使教育水平較低的人無需刻意轉型,有尊嚴發揮所長。
再者,政府取締露天市集和消滅小販所持的理據﹕擔心公共生、小販佔用街道,阻塞行人道,其實都可以透過城市規劃解決。若每年花數億元在小販管理隊、或耗資公帑興建空置率偏高的冷氣街市,不如重新調配資源,為小販貨物及排放污水等問題,引入配套例如與鄰近商場協調等措施,讓露天市集得以延續,發揮其社區功能,在提供創業空間穩定民生之餘,亦增添社區動力,孕育獨特的城市風貌,創建非物質的城市地標。
[文/胡恩威]
讀字,如見潮州怒漢發飆;對夢城之逝去,胡大才子,真的動情。
每一個城市,都有嘉咸街,都有天水圍無照攤販,他們在每一個城市,都是相當廣大的一群,哪里來那么多的白領?
不過,進入政府部門的“市民”,即使他出身天水圍,卻已很難“換位”從這群人的角度思考,這是永恒的兩難。
倒是在菲律賓,因為一個民主的選舉制度,使得當選的組閣政府,要從多方的利益考量,對百姓的“產業”不敢輕易擺布。于是,出現了馬尼拉五星級酒店外圍,為棚戶區包圍的獨特城市景觀。窮人富人,各取所需。人人知道游戲規則,菲律賓人看來不需要那么較勁,所以被認為是最快樂的國度。
我的城市,近兩日竟然出現了400名警察出動,保護“老城區”一個村莊拆遷的撼人景觀。政府處事一如自然人為人,即使合法執法但不講究方法,沒給民間意見以充分的尊重,可能一時之勇贏了現實面,最終卻整整一屆失去了民心。
城市,是家;市民,是人;建筑,是家業。即使玩“家具大吹風”,也得有個章法,是不?硬來不得。
利益,是老虎,吃人,毀家。
街市崩壞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20日
【明報專訊】市建局上月宣布動用約38億元,展開重建上環卑利街和嘉咸街項目。為保留嘉咸街150年露天市集的特色,市建局正考慮與政府商討,研究一個新的小販發牌機制,以吸引更多小販於嘉咸街經營。姑勿論嘉咸街的活化街市計劃成功與否,重發小販牌照,提倡保留露天市集,對普羅大眾無疑是個好消息。因為露天市集除了記載社區歷史外,更重要的是能為基層市民提供一個自力更生的平台。市民於區內擺設攤檔,經營小本生意維持生計,既可加強社區凝聚力亦可改善民生。然而,政府目前由食環署執行的街市政策,卻只集中處理公共生問題,漠視街市的社區功能,錯配資源,浪費美好機遇。
市政局政策 先鼓勵後趕絕
上世紀40至60年代,當時的市政局曾經發出大量牌照,流動小販牌、固定攤位牌、報攤牌、熟食檔牌,讓市民可以自力更生,養活妻兒。隨大量難民戰後湧入香港,小販人數在60年代已升逾1萬人,而低下階層的特色小吃、大牌檔等小作業亦因而散佈於不同街道上,為各個社區帶來多元文化,充滿獨特性。可是,到了70年代,市政局基於主流意見認為小販太多、有礙市容及擔心公共生等問題,決定徹底改變小販政策,揭開打壓露天市集的序幕。
市政局於70年至90年代,施予「一刀切」消滅小販的政策,措施大致可分為3種﹕其一,70年代開始興建街市,要求小販逐步由街道搬到街市設檔。目的是為了方便當局統一監管公共生情。其二,80年代起,市政局決定不再發小販牌,並於1983年開始推行特惠金計劃,鼓勵熟食檔持牌人自願交回熟食檔牌照,延至90年代,特惠金計劃擴展至流動小販,流動小販只要交回牌照,便可以選擇領取3萬元特惠金,或揀選空置的街市檔位。其三,市政局與區域市政局,聯手籌組成立一般事務隊,專責打擊無牌小販,更於1996年將當中的總區特遣隊改為通宵輪值,針對打擊深夜及清晨的非法販賣活動,務求向無牌小販作出24小時全方位封殺,確保露天市集不會「死灰復燃」。
食環署政策 只重改善生
2000年,時任特首董建華宣布推行市政服務改革,市政局和區域市政局隨之解散,並由食環署接手推行街市及小販政策。食環署所施行的政策與市政局當年提出——建市政大樓、不發小販牌、發放特惠金、打擊無牌小販——可謂同出一轍,目的都是希望透過消滅小販和取締露天市集,改善公共生,以及確保小販攤檔不會有損公共空間秩序。事實上,由市政局至食環署整治街頭小販以來,小販人數便由高峰期過萬人減至去年7000多人,而大型露天市集(擁有100個或以上的固定攤位小販)亦萎縮到13個,分佈於港島東區、灣仔區、中西區、油尖區及深水區。不過,在這些「成果」背後,卻付出了種種社會代價。
首先,食環署為了打擊因街邊擺賣而影響市容、公共空間秩序的問題,於是設191支小販管理隊、約2200人執行監控小販工作。不過,身穿制服卻未曾受紀律部隊訓練的小販管理隊的執法水平一直惹爭議,市民指他們執勤時態度惡劣、追捕小販時不理他人死活,在街道前後圍攻亂衝亂撞,險象環生,又指摘他們眼見天水圍老人跳渠逃走時遇溺,卻無動於衷,危機意識薄弱。有被捕的小販出庭作證時甚至自焚,宣泄當局無視居民苦。小販管理隊去年對無牌小販共提出約2.1萬宗檢控,成功定罪的佔3700多宗,但同時卻加深了社會矛盾。另外,食環署為了加強市政大樓的生設備,都在很多新建的大樓加設冷氣,方便抽濕通風,不過換來的是,檔主埋怨被迫交貴租甚至棄用。去年,就有逾四成街市的租用率不達七成六的指標,嚴重浪費社會資源。
引入中小企策略 改善民生
小販管理隊以及街市空置率偏高的問題,正好反映目前單單注重公共生的街市政策並不完善。街市的功能並不單單限於為各攤檔提供潔淨的經營環境,若能善加配合社區特色和經濟情,街市其實可成為一個創業空間、改善居民經濟,重整社區穩定的有效工具。試想想天水圍的情,該區28萬人口中,有八成是公屋居民,政府把眾多綜援戶及新移民調到天水圍,大部分於北部居住,卻未有為這群低收入及低教育水平的居民,提供相關配套設施。區內的5星級酒店和大型商場,對大部分居民都沒有作用,他們既沒有能力在那些地方消費,又難以一下子培訓自己成為商場內快餐店、化妝品店、咖啡店、超市等連鎖店舖的服務員,以致他們唯有冒險,於區內天橋擺設攤檔,販賣山草藥、鹹魚、乾貨等幫補生計。
政府應正視這現象,與其打壓天水圍無牌小販,不如改變現行的街市政策,引入發展中小企策略,重新發放小販牌照,讓該區的新移民或失業人士以低廉的牌照費,光明正大發揮創意,自力更生。
雖然居民未必可從中獲取龐大回報,但至少不用舟車勞頓為三餐苦惱、強行轉型迎合資本市場,減低因失業或工作困擾引發的社會問題。露天市集最大的功能在於拓造較自由空間,讓居民以低廉的租金創業,繼而為社區增添凝聚力和生氣。若於天水圍這類基層社區引入露大市集,不但能改善民生,亦能使教育水平較低的人無需刻意轉型,有尊嚴發揮所長。
再者,政府取締露天市集和消滅小販所持的理據﹕擔心公共生、小販佔用街道,阻塞行人道,其實都可以透過城市規劃解決。若每年花數億元在小販管理隊、或耗資公帑興建空置率偏高的冷氣街市,不如重新調配資源,為小販貨物及排放污水等問題,引入配套例如與鄰近商場協調等措施,讓露天市集得以延續,發揮其社區功能,在提供創業空間穩定民生之餘,亦增添社區動力,孕育獨特的城市風貌,創建非物質的城市地標。
[文/胡恩威]
李大同。北大「三角地」一歎。
北大「三角地」一歎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20日
【明報專訊】11月初,北京大學著名的「三角地」被拆除了,據說發布公告的功能還有,變成了電子熒幕。不過這電子熒幕大約不是人人都可以染指就是了。
中國當代的一個保留文化和歷史記憶的標誌,又被掃蕩了。
毫不奇怪,儘管網上紀念文章多多,今天北大的學子們對「三角地」消失沒有任何反應,沒準兒絕大多數人還認為拆了好,電子公告熒幕多「現代」、多氣派呀!只有個別學子,默默地到「三角地」前擺上一束白花追念。這區區一束白花,也立即被「工作人員」拿走,彷彿這會引發什麼群體性事件,可憐又可笑。
倒是北大的過來人的反應比較有趣。北大退休教授錢理群得知這個消息,不禁跳將起來,問﹕「那以後所有消息的發布都要事先經過校方審批了?」他意識到這是不言而喻的事,繼而感歎﹕「那就不再是三角地了!」
錢教授兩進北大。1955年作為本科生入校時,「三角地」遠沒有大飯廳裏的「民主牆」熱鬧,1957年北大學生爭取民主的「五‧一九運動」就發生在這裏,後來被打成右派的學生數以百計,其中最著名的,是後來被當局槍殺的中國的聖女林昭。
待錢教授1978年再入北大讀研究生時,「三角地」開始成為北大學子自由精神的抒發之地,成為新時代的「民主牆」。名人演說、人文社會科學講座、新社團建立、學術爭鳴與辯論,每天都有新鮮資訊刺激學生的靈魂,那時的北大學生,據說只要「三角地」上出現一個字,也要湊上前去看一看。1980年,這裏發起了中國第一次自由競選人民代表的活動,當時,錢教授將選票投給了主張「言論自由」的競選人,此人後來以最高票當選。有這些記憶,難怪錢教授聽到三角地消失的消息會跳起來。
隨當局對大學的政治控制愈來愈嚴密,上世紀90年代以降,三角地的政治氛圍逐漸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考研、英語輔導、出國、打工等等的實用資訊,北大學生的演變可以從他們關注的資訊上看出來。不過,自由張貼的權利還有。如今,這權利終於隨三角地的消失而消失了。自由沒有了。
中共喉舌《新華日報》1942年2月6日發表社論〈學校要做民主的堡壘〉,言之鏗鏘﹕「近年來,很多大中學校中有『民主牆』的設置,這是一個好現象。但假如只有在這一垛牆上才有民主,那就不能不使人有民主太少之感了。民主牆的精神應該發揚,使整個學校,每一個學校都成為民主的堡壘。」社論說得真好。
中共執政已經半個多世紀,國民黨執政時代「很多大中學校中有『民主牆』的設置」,如今安在哉?休說民主牆,連自由張貼實用資訊的權利也取消了,對比起當年的宣言,這不是背信棄義又是什麼?唉……
[李大同 《北京青年報》高級編輯]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20日
【明報專訊】11月初,北京大學著名的「三角地」被拆除了,據說發布公告的功能還有,變成了電子熒幕。不過這電子熒幕大約不是人人都可以染指就是了。
中國當代的一個保留文化和歷史記憶的標誌,又被掃蕩了。
毫不奇怪,儘管網上紀念文章多多,今天北大的學子們對「三角地」消失沒有任何反應,沒準兒絕大多數人還認為拆了好,電子公告熒幕多「現代」、多氣派呀!只有個別學子,默默地到「三角地」前擺上一束白花追念。這區區一束白花,也立即被「工作人員」拿走,彷彿這會引發什麼群體性事件,可憐又可笑。
倒是北大的過來人的反應比較有趣。北大退休教授錢理群得知這個消息,不禁跳將起來,問﹕「那以後所有消息的發布都要事先經過校方審批了?」他意識到這是不言而喻的事,繼而感歎﹕「那就不再是三角地了!」
錢教授兩進北大。1955年作為本科生入校時,「三角地」遠沒有大飯廳裏的「民主牆」熱鬧,1957年北大學生爭取民主的「五‧一九運動」就發生在這裏,後來被打成右派的學生數以百計,其中最著名的,是後來被當局槍殺的中國的聖女林昭。
待錢教授1978年再入北大讀研究生時,「三角地」開始成為北大學子自由精神的抒發之地,成為新時代的「民主牆」。名人演說、人文社會科學講座、新社團建立、學術爭鳴與辯論,每天都有新鮮資訊刺激學生的靈魂,那時的北大學生,據說只要「三角地」上出現一個字,也要湊上前去看一看。1980年,這裏發起了中國第一次自由競選人民代表的活動,當時,錢教授將選票投給了主張「言論自由」的競選人,此人後來以最高票當選。有這些記憶,難怪錢教授聽到三角地消失的消息會跳起來。
隨當局對大學的政治控制愈來愈嚴密,上世紀90年代以降,三角地的政治氛圍逐漸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考研、英語輔導、出國、打工等等的實用資訊,北大學生的演變可以從他們關注的資訊上看出來。不過,自由張貼的權利還有。如今,這權利終於隨三角地的消失而消失了。自由沒有了。
中共喉舌《新華日報》1942年2月6日發表社論〈學校要做民主的堡壘〉,言之鏗鏘﹕「近年來,很多大中學校中有『民主牆』的設置,這是一個好現象。但假如只有在這一垛牆上才有民主,那就不能不使人有民主太少之感了。民主牆的精神應該發揚,使整個學校,每一個學校都成為民主的堡壘。」社論說得真好。
中共執政已經半個多世紀,國民黨執政時代「很多大中學校中有『民主牆』的設置」,如今安在哉?休說民主牆,連自由張貼實用資訊的權利也取消了,對比起當年的宣言,這不是背信棄義又是什麼?唉……
[李大同 《北京青年報》高級編輯]
龍口粉絲。龍應台“難得一見”的溫柔。
中新社香港十一月十八日電 題:龍應台“難得一見”的溫柔
中新社記者 鄧卓明
自從她的《野火集》燃燒兩岸三地以來,龍應台女士以其文化批評者的“剛性”一面,令人印象深刻。其實,多數人並未能夠發現她的另一面:一位豁達、開朗、睿智和充滿慈愛的母親。
十一月十七日下午,龍應台讀書會─《舉起敲門的手─二十一世紀兩代的“背對背”》暨《親愛的安德列》新書發佈會在香港舉行。讀書會上,龍應台的言語中流淌出對兒子濃烈的母愛,讓人動容。
說起龍應台的溫柔母愛,讀者大都是從她多年前的《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裏體驗到的。也是這本書,讓讀者認識了她的兩個兒子安德列和飛力普,閱讀到“安安”、“飛飛”的成長歷程。安德列十四歲那年,龍應台離開德國回到臺灣;而當她結束臺北市政府的工作,母子倆重逢時,安德列已是一個十八歲的青年:身高一百八十四公分,有了自己的駕照,可以出入酒吧,還是高校的一名學生。此時,在龍應台的眼裏,安德列“透著一種獨立的距離……有一點‘冷’地看著你”。他變成一個讓龍應台“不認識的人”了,兩代之間仿佛無話可談。“我極不適應-我可愛的安安,哪里去了?”龍應台驚慌、焦慮地發出了感歎。
二00三年,就連幼子飛力普也認為她應該繼續為社會效力,但龍應台還是毅然決定離開政府部門,來到香港大學當一名客座教授。離開臺灣,龍應台說是為了重拾屬於自己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她要重新認識兩個已經長大成人的兒子。“我不要贏得了世界,而失去了孩子。”有一次,龍應台問安德列,願不願意和她以通信的方式共同寫一個專欄。沒想到的是,兒子竟然答應了,讓龍應台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當初我沒想到要出書,也沒想到有沒有讀者,我只有一個念頭:透過這個方式,我或許可以進入一個十八歲青年的內心世界。”龍應台在讀書會上告訴大家。於是,她和安德列開啟了三年六個月的書信來往。書信中,雙方時有針鋒相對,甚至彼此的嘲弄,也有午夜的交心,以及知性的辯論。將近十萬字的三十六封家書,再加上兩人的網上對談、電子郵件和越洋電話,結集成《親愛的安德列》一書,在臺北與香港兩地出版發行。
這是一本讓龍應台最“為難”的一本書。她說,寫作的過程,非常辛苦。在德國長大的安德列能和她說漢語,但是他不識中文。所以每一篇文章都要經歷幾道程式:安德列用英文寫信給她,由龍應台翻譯成中文。同時,龍應台以英文寫回信,傳給安德列;龍應台又得將這些信重新用中文寫一遍。
從此,母子對話、現代家書,不回避問題,不假裝溫情。兩人的代溝、中西文化的碰撞,寬容與原則,慈母的威嚴與孩兒的平等訴求,串起了一個個嚴肅而又感性的話題。
“你很不屑於回答我這個問題:‘你將來想做什麼’,所以跟我胡謅一通。”龍應台在信中對安德列說。……“媽,你要清楚接受一個事實,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說話時,安德列坐在陽臺的椅子裏,背對著大海。此時是清晨三點,安德列點起煙。“你會失望嗎?”安德列探問道。
“對我最重要的,安德列,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假定說,橫在你眼前的選擇是到華爾街做銀行經理或者到動物園做照顧獅子河馬的管理員,而你是一個喜歡動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認為銀行經理有成就,或者獅子河馬的管理員‘平庸’。每天為錢的數字起伏而緊張而鬥爭,很可能不如每天給大象洗澡,給河馬刷牙。”龍應台以“給河馬刷牙”的經典言語回應兒子。
MM:“請你告訴我,你信中所說‘性、藥、搖滾樂’是現實描述還是抽象隱喻?”龍應台在書信中,是以“MM”出現。安:“能不能拜託你,不要只跟我談知識份子的大問題?生活裏還有最凡俗的快樂,‘性、藥、搖滾樂’當然是隱喻。”做母親的是焦慮、緊張與不安,乖兒子則是坦然、有點不耐煩。
在讀書分享會上,龍應台回憶說,有一次,安德列與飛力普到上海進行暑期實習,龍應台興高采烈地把自己的研究行程安排到上海去。一個做母親的快樂想像:母子三人共處一室,在上海生活一個月,多幸福。
然而,讓龍應台怎麼也沒想到的是,安德列對這樣的安排卻極為反感,“好不容易可以有自己的獨立空間,為何又要跟你住在一起?難道以後我到一個城市工作,做媽的都要跟著嗎?”面對兒子的“獨立宣言”,那一晚,“失落”的龍應台隻身一人在上海的大街上散步,足足走了一個小時。後來回到孩子們的住所,眼見淩亂地散落在沙發上的衣服襪子,龍應台省悟了,“不能再幫他們清理家務了。”
龍應台對她的書迷說,母親如果與孩子總是“面對面”,看似親密,而孩子朝向未來的路,恰恰就是他的背部。這一句極富哲理的話,引起了在場家長與孩子的熱烈共鳴。龍應台說,互通書信,加深了母子倆的瞭解、溝通。“我完全沒有意圖想更‘接近’他,如果他都快四十歲了,還跟母親一起生活,那太可怕了。我倒是希望他遠走高飛。
在龍應台的心中,這不是一本親子書,只是自己成長的一本筆記,甚至是一本跟孩子“說再見”的書。然而,新書在這麼多的家長與孩子中引起如此大的反響,想必令她有些喜出望外。該書在臺灣出版後,銷售量出奇地好,已經暢銷到有點“嚴重”的地步了,日前又加印了幾萬本。另外,香港版發行後,龍應台也收到了許多讀者的來信。她還在便利店看見,該書被擺放在最顯眼的位置,令其大為驚喜。在昨日的發佈現場,就有眾多讀者手拿新書索求龍應台母子倆簽名。
龍應台說,這本書的銷量可能會超過此前的《野火集》。看來,善於“點火”的龍應台,將又一次引燃愛的熊熊烈焰。(完)
中新社記者 鄧卓明
自從她的《野火集》燃燒兩岸三地以來,龍應台女士以其文化批評者的“剛性”一面,令人印象深刻。其實,多數人並未能夠發現她的另一面:一位豁達、開朗、睿智和充滿慈愛的母親。
十一月十七日下午,龍應台讀書會─《舉起敲門的手─二十一世紀兩代的“背對背”》暨《親愛的安德列》新書發佈會在香港舉行。讀書會上,龍應台的言語中流淌出對兒子濃烈的母愛,讓人動容。
說起龍應台的溫柔母愛,讀者大都是從她多年前的《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裏體驗到的。也是這本書,讓讀者認識了她的兩個兒子安德列和飛力普,閱讀到“安安”、“飛飛”的成長歷程。安德列十四歲那年,龍應台離開德國回到臺灣;而當她結束臺北市政府的工作,母子倆重逢時,安德列已是一個十八歲的青年:身高一百八十四公分,有了自己的駕照,可以出入酒吧,還是高校的一名學生。此時,在龍應台的眼裏,安德列“透著一種獨立的距離……有一點‘冷’地看著你”。他變成一個讓龍應台“不認識的人”了,兩代之間仿佛無話可談。“我極不適應-我可愛的安安,哪里去了?”龍應台驚慌、焦慮地發出了感歎。
二00三年,就連幼子飛力普也認為她應該繼續為社會效力,但龍應台還是毅然決定離開政府部門,來到香港大學當一名客座教授。離開臺灣,龍應台說是為了重拾屬於自己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她要重新認識兩個已經長大成人的兒子。“我不要贏得了世界,而失去了孩子。”有一次,龍應台問安德列,願不願意和她以通信的方式共同寫一個專欄。沒想到的是,兒子竟然答應了,讓龍應台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當初我沒想到要出書,也沒想到有沒有讀者,我只有一個念頭:透過這個方式,我或許可以進入一個十八歲青年的內心世界。”龍應台在讀書會上告訴大家。於是,她和安德列開啟了三年六個月的書信來往。書信中,雙方時有針鋒相對,甚至彼此的嘲弄,也有午夜的交心,以及知性的辯論。將近十萬字的三十六封家書,再加上兩人的網上對談、電子郵件和越洋電話,結集成《親愛的安德列》一書,在臺北與香港兩地出版發行。
這是一本讓龍應台最“為難”的一本書。她說,寫作的過程,非常辛苦。在德國長大的安德列能和她說漢語,但是他不識中文。所以每一篇文章都要經歷幾道程式:安德列用英文寫信給她,由龍應台翻譯成中文。同時,龍應台以英文寫回信,傳給安德列;龍應台又得將這些信重新用中文寫一遍。
從此,母子對話、現代家書,不回避問題,不假裝溫情。兩人的代溝、中西文化的碰撞,寬容與原則,慈母的威嚴與孩兒的平等訴求,串起了一個個嚴肅而又感性的話題。
“你很不屑於回答我這個問題:‘你將來想做什麼’,所以跟我胡謅一通。”龍應台在信中對安德列說。……“媽,你要清楚接受一個事實,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說話時,安德列坐在陽臺的椅子裏,背對著大海。此時是清晨三點,安德列點起煙。“你會失望嗎?”安德列探問道。
“對我最重要的,安德列,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假定說,橫在你眼前的選擇是到華爾街做銀行經理或者到動物園做照顧獅子河馬的管理員,而你是一個喜歡動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認為銀行經理有成就,或者獅子河馬的管理員‘平庸’。每天為錢的數字起伏而緊張而鬥爭,很可能不如每天給大象洗澡,給河馬刷牙。”龍應台以“給河馬刷牙”的經典言語回應兒子。
MM:“請你告訴我,你信中所說‘性、藥、搖滾樂’是現實描述還是抽象隱喻?”龍應台在書信中,是以“MM”出現。安:“能不能拜託你,不要只跟我談知識份子的大問題?生活裏還有最凡俗的快樂,‘性、藥、搖滾樂’當然是隱喻。”做母親的是焦慮、緊張與不安,乖兒子則是坦然、有點不耐煩。
在讀書分享會上,龍應台回憶說,有一次,安德列與飛力普到上海進行暑期實習,龍應台興高采烈地把自己的研究行程安排到上海去。一個做母親的快樂想像:母子三人共處一室,在上海生活一個月,多幸福。
然而,讓龍應台怎麼也沒想到的是,安德列對這樣的安排卻極為反感,“好不容易可以有自己的獨立空間,為何又要跟你住在一起?難道以後我到一個城市工作,做媽的都要跟著嗎?”面對兒子的“獨立宣言”,那一晚,“失落”的龍應台隻身一人在上海的大街上散步,足足走了一個小時。後來回到孩子們的住所,眼見淩亂地散落在沙發上的衣服襪子,龍應台省悟了,“不能再幫他們清理家務了。”
龍應台對她的書迷說,母親如果與孩子總是“面對面”,看似親密,而孩子朝向未來的路,恰恰就是他的背部。這一句極富哲理的話,引起了在場家長與孩子的熱烈共鳴。龍應台說,互通書信,加深了母子倆的瞭解、溝通。“我完全沒有意圖想更‘接近’他,如果他都快四十歲了,還跟母親一起生活,那太可怕了。我倒是希望他遠走高飛。
在龍應台的心中,這不是一本親子書,只是自己成長的一本筆記,甚至是一本跟孩子“說再見”的書。然而,新書在這麼多的家長與孩子中引起如此大的反響,想必令她有些喜出望外。該書在臺灣出版後,銷售量出奇地好,已經暢銷到有點“嚴重”的地步了,日前又加印了幾萬本。另外,香港版發行後,龍應台也收到了許多讀者的來信。她還在便利店看見,該書被擺放在最顯眼的位置,令其大為驚喜。在昨日的發佈現場,就有眾多讀者手拿新書索求龍應台母子倆簽名。
龍應台說,這本書的銷量可能會超過此前的《野火集》。看來,善於“點火”的龍應台,將又一次引燃愛的熊熊烈焰。(完)
寧思回了。小博士來。
K,
是到了我的綠島的好季節了。寧思今晨剛攜美人歸港,小博士下周末就要抱美人來,呵呵。
昨天,小女子陪著寧思夫婦看海口,拜五公祠,謁海瑞墓,走海口開埠老街---依然活著的南洋風情得勝沙。
圈子里的友人,則為了晚上與寧思見面的海上聚會,樂呵了一天。
清晨,女子發信給諸位友:晚上六時三十新埠島新埠橋下金水門海上海鮮酒樓見。就著海風弄點海鮮下酒,好不?七時開船!!
一陣嗶嗶,其中三哥竟然傳來兩句謅:風高浪急酒灌腸,月黑星稀覓港客。
小女子笑回:有文采,沒韻腳。
哪知半小時后,又嗶嗶曰:風高浪急酒灌腸,月黑星稀覓港商;半巡過后睜眼看,寧思卻是教書匠。
小女子再笑回:這下有點東坡儋州遺風了,不過,能譜了曲唱不呢?易安說了,東坡詞不是詞。
一分鐘后,三哥實在忍不住電話來了:干嘛把俺發配去了儋州?
小女子笑答:怎么不知道文史不分家?東坡謫居儋州三年,留下詩文遺風啊。聽說,那兒的人說話都是三個字兒、五個字兒、七個字兒。全是五言、七言啊。妹妹我,是欽佩你啊。呵呵呵。
三哥,樂了一天,晚上在船上,酒過三巡,見我還不提這茬,都急了。小女子,于是一一道來,大伙又一陣酒。山蘭酒,一種山地旱稻釀的本地酒,酸酸甜甜,久久不醉,一醉久久。
寧思,總是被人提及溫總說喜歡看他的《總編輯時間》,在各種場合都有人找他照相,寧思一律笑著,陪。
小女子笑言:小心遭遇楊錦麟的“馬尼拉之圍”呀。
0六年,小女子和兩位哥前往馬尼拉報道一個反獨促統論壇,和楊先生及阮次山先生一起玩了好幾日。楊先生總是在就餐時被認出,師奶粉絲一排排找他照相。弄得鳳凰公關多多笑言:關兒,這老頭我不要了。啥時照完,幫我“撿”回來就得。
呵呵,往事并不如煙。
不知道小博士還記不記得我們的“送墨鏡”之約?呵呵呵。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其實,才五十分鐘飛行距離吖。
海南一定好風光!
GG:
這周五,我會帶家人到三亞晒晒太陽。
飛機直飛三亞,在凱賓斯基住兩三天,沒有經海口。
因此,不能登門拜訪了,留待下次吧。
不過,登門博客拜訪您,還是經常的。
也看到寧思和太太到海口了。
聖誕節快來了,祝Happy Christmas!
QB
QB,
謝謝你選擇來海南休假,為什么不多呆幾天?休假好了。那樣可以帶著你們轉一轉。
三亞灣有十八公里長的海灘,海平面開闊,可見小島,還有郵輪碼頭,清晨與黃昏,可以帶著孩子在海灘散步,有人在椰子樹間吊吊床睡覺,晚上有人在海邊舞大秧歌。海邊還有海鮮大排擋,如果周末不能下來三亞,我讓三亞支社首席給你們安排一下行程。
包車去南山,看海上南海觀音,可以吃齋,進園的門票,到時我讓人給你們免了;陵水有個南灣猴島,可以帶小朋友去看散養的猴子,山下有旦家人的漁排,海鮮很新鮮。還有個南洋溫泉,可以泡小魚溫泉,孩子一定喜歡。
詳細行程定了告訴我,來后買張國內手機卡,和我保持聯絡啊。
我可能三十號晚上去港,一日下午參加龍應臺的新書會,二日回海南。到時也可以一見。
GG
******
忘了說了,三亞正在選世界小姐,祝你們能夠有機會能養眼。她們住在三亞亞龍灣華宇皇冠假日酒店。這是我們網站的專題,到"只想看看你",可以欣賞呵。歡迎留言"喜歡你模樣":)
http://www.hi.chinanews.com.cn/kd/2007-11-07/29.shtml
是到了我的綠島的好季節了。寧思今晨剛攜美人歸港,小博士下周末就要抱美人來,呵呵。
昨天,小女子陪著寧思夫婦看海口,拜五公祠,謁海瑞墓,走海口開埠老街---依然活著的南洋風情得勝沙。
圈子里的友人,則為了晚上與寧思見面的海上聚會,樂呵了一天。
清晨,女子發信給諸位友:晚上六時三十新埠島新埠橋下金水門海上海鮮酒樓見。就著海風弄點海鮮下酒,好不?七時開船!!
一陣嗶嗶,其中三哥竟然傳來兩句謅:風高浪急酒灌腸,月黑星稀覓港客。
小女子笑回:有文采,沒韻腳。
哪知半小時后,又嗶嗶曰:風高浪急酒灌腸,月黑星稀覓港商;半巡過后睜眼看,寧思卻是教書匠。
小女子再笑回:這下有點東坡儋州遺風了,不過,能譜了曲唱不呢?易安說了,東坡詞不是詞。
一分鐘后,三哥實在忍不住電話來了:干嘛把俺發配去了儋州?
小女子笑答:怎么不知道文史不分家?東坡謫居儋州三年,留下詩文遺風啊。聽說,那兒的人說話都是三個字兒、五個字兒、七個字兒。全是五言、七言啊。妹妹我,是欽佩你啊。呵呵呵。
三哥,樂了一天,晚上在船上,酒過三巡,見我還不提這茬,都急了。小女子,于是一一道來,大伙又一陣酒。山蘭酒,一種山地旱稻釀的本地酒,酸酸甜甜,久久不醉,一醉久久。
寧思,總是被人提及溫總說喜歡看他的《總編輯時間》,在各種場合都有人找他照相,寧思一律笑著,陪。
小女子笑言:小心遭遇楊錦麟的“馬尼拉之圍”呀。
0六年,小女子和兩位哥前往馬尼拉報道一個反獨促統論壇,和楊先生及阮次山先生一起玩了好幾日。楊先生總是在就餐時被認出,師奶粉絲一排排找他照相。弄得鳳凰公關多多笑言:關兒,這老頭我不要了。啥時照完,幫我“撿”回來就得。
呵呵,往事并不如煙。
不知道小博士還記不記得我們的“送墨鏡”之約?呵呵呵。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其實,才五十分鐘飛行距離吖。
海南一定好風光!
GG:
這周五,我會帶家人到三亞晒晒太陽。
飛機直飛三亞,在凱賓斯基住兩三天,沒有經海口。
因此,不能登門拜訪了,留待下次吧。
不過,登門博客拜訪您,還是經常的。
也看到寧思和太太到海口了。
聖誕節快來了,祝Happy Christmas!
QB
QB,
謝謝你選擇來海南休假,為什么不多呆幾天?休假好了。那樣可以帶著你們轉一轉。
三亞灣有十八公里長的海灘,海平面開闊,可見小島,還有郵輪碼頭,清晨與黃昏,可以帶著孩子在海灘散步,有人在椰子樹間吊吊床睡覺,晚上有人在海邊舞大秧歌。海邊還有海鮮大排擋,如果周末不能下來三亞,我讓三亞支社首席給你們安排一下行程。
包車去南山,看海上南海觀音,可以吃齋,進園的門票,到時我讓人給你們免了;陵水有個南灣猴島,可以帶小朋友去看散養的猴子,山下有旦家人的漁排,海鮮很新鮮。還有個南洋溫泉,可以泡小魚溫泉,孩子一定喜歡。
詳細行程定了告訴我,來后買張國內手機卡,和我保持聯絡啊。
我可能三十號晚上去港,一日下午參加龍應臺的新書會,二日回海南。到時也可以一見。
GG
******
忘了說了,三亞正在選世界小姐,祝你們能夠有機會能養眼。她們住在三亞亞龍灣華宇皇冠假日酒店。這是我們網站的專題,到"只想看看你",可以欣賞呵。歡迎留言"喜歡你模樣":)
http://www.hi.chinanews.com.cn/kd/2007-11-07/29.shtml
慧敏解黛玉
我看林黛玉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19日
【明報專訊】讀《紅樓夢》的莫不知道林黛玉,賈寶玉一出場便形容這女子:「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露目」;「閒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她有個絕技,便是哭,梨花一枝春帶雨,哭得如淚人兒,心軟的男人像賈寶玉,見她一哭,「嗚咽一聲猶未了,落花滿地鳥驚飛」,格外覺得她清雅脫俗。
但不知為什麼,大觀園眾姊妹,慧敏最不喜歡的,就是林黛玉。第一我最怕人體質虛弱,為什麼不好好keep fit?健康才是美嘛;第二是她的多愁善感,不是我的那杯茶,我喜歡樂觀處世;第三是她的說話太尖酸刻薄,在大觀園裏取笑劉姥姥是「母蝗蟲」,簡直令人受不了。(關關:黛玉心思過于縝密,她啊,不只是尖酸對他人,最刻薄的人是“自己”。少女懷春,善感也罷,多愁也罷,都會隨著時間過去的,唯有刻薄自己之人,難關總也難過,到了傷人傷己。何必呢?千古同一嘆。)
也許是我對黛玉有偏見吧,我對她的所作所為,總是有很多懷疑。人家說她清高孤傲,但我覺得她骨子裏從沒有放棄世俗名利的追求。且看她連小小幾枝的宮花,都要斤斤計較,就可以推論出其人相當勢利。
在心理學上,表面上對名利似是滿不在乎的,很可能是酸葡萄情結,恰恰是求名求利而不遂的產物。當元妃省親遊覽大觀園時,接待得最殷勤,禮數最周詳的,正是黛玉的瀟湘館。而此館題為讚美王權的「有鳳來儀」,也許是曹雪芹用曲筆寫黛玉內心對功名的渴求吧!
無可否認,黛玉是個才女,詩才之佳是公認的,但從佛學觀點看,她為人執著,一點也不瀟灑。她除了執著名利,更執著於「情」。在《紅樓夢》末回的「情榜」中,黛玉所得的評語是「情情」,因她以「情」為「情」,不管這是兒女之情、世俗之情,其一生可說是為「情」所困,為「情」所陷的孽障。
[何慧敏]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19日
【明報專訊】讀《紅樓夢》的莫不知道林黛玉,賈寶玉一出場便形容這女子:「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露目」;「閒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她有個絕技,便是哭,梨花一枝春帶雨,哭得如淚人兒,心軟的男人像賈寶玉,見她一哭,「嗚咽一聲猶未了,落花滿地鳥驚飛」,格外覺得她清雅脫俗。
但不知為什麼,大觀園眾姊妹,慧敏最不喜歡的,就是林黛玉。第一我最怕人體質虛弱,為什麼不好好keep fit?健康才是美嘛;第二是她的多愁善感,不是我的那杯茶,我喜歡樂觀處世;第三是她的說話太尖酸刻薄,在大觀園裏取笑劉姥姥是「母蝗蟲」,簡直令人受不了。(關關:黛玉心思過于縝密,她啊,不只是尖酸對他人,最刻薄的人是“自己”。少女懷春,善感也罷,多愁也罷,都會隨著時間過去的,唯有刻薄自己之人,難關總也難過,到了傷人傷己。何必呢?千古同一嘆。)
也許是我對黛玉有偏見吧,我對她的所作所為,總是有很多懷疑。人家說她清高孤傲,但我覺得她骨子裏從沒有放棄世俗名利的追求。且看她連小小幾枝的宮花,都要斤斤計較,就可以推論出其人相當勢利。
在心理學上,表面上對名利似是滿不在乎的,很可能是酸葡萄情結,恰恰是求名求利而不遂的產物。當元妃省親遊覽大觀園時,接待得最殷勤,禮數最周詳的,正是黛玉的瀟湘館。而此館題為讚美王權的「有鳳來儀」,也許是曹雪芹用曲筆寫黛玉內心對功名的渴求吧!
無可否認,黛玉是個才女,詩才之佳是公認的,但從佛學觀點看,她為人執著,一點也不瀟灑。她除了執著名利,更執著於「情」。在《紅樓夢》末回的「情榜」中,黛玉所得的評語是「情情」,因她以「情」為「情」,不管這是兒女之情、世俗之情,其一生可說是為「情」所困,為「情」所陷的孽障。
[何慧敏]
11/19/2007
不哭不笑?東京鐵塔。
東京鐵塔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19日
【明報專訊】對於電影長度我愈來愈有點莫名所以,譬如說,像《東京鐵塔》這麼一齣改編作品,到底基於什麼理由要拍至一百四十三分鐘?
太長了,對於這樣單薄的故事來說,真的太長了。
小說作者Lily Franky在日本是人氣作家,集繪本畫家和小說家於一身,四十四歲,正好處於人生中段,回頭看望歷歷來時路,正好有許多故事值得細表。《東京鐵塔》,是小說,亦像自傳,故事情節簡單到沒法再簡單,就是一個單親母親咬緊牙根把兒子養大,男孩變成男人,把母親從鄉下接到東京同住,過了一段快樂日子,母親患癌逝世,把濃濃的哀傷留給兒子。
或是刻意寫成自傳體裁,故事沒有太大起伏,但因掌住了幾個關鍵元素,包括作家的知名度,包括城鄉的陌生與融入,包括母親父親的生死溫馨,小說乃大賣特賣,在日暢銷達三百萬冊。在商業邏輯下,拍成電影,理所當然,可是導演沒有添加太多戲劇想像,如果僅拍一百分鐘,必足動容,如今拍到像史詩般長度,屁股坐痛了而仍未等到高潮位來臨,頗令人沒法不在心底暗問一句,唉,何必呢。
高潮位當然是母親臨終的悲慟哀痛,但在小說裏,其實每隔幾頁都有個小幽默或小啟示,只不過導演沒興趣或沒能力將之拍出。譬如說兒子躲在被窩裏學懂了自慰,把榻榻米弄髒染腥,母親一言未發,只是沉靜地,從此在兒子的書桌上加放一盒紙巾。
又譬如說,母親去世後兒子站在焚化爐前嚎啕大哭,恨不得把母親從棺木裏抱起,因為,「曾經聽說有人被火一燒又活過來的,如果真是那樣,要怎樣才能發現呢?老媽可能會活過來啊!活過來怎麼還繼續燒!」這是玄想,卻亦是暗喻,此刻在焚燒的不僅是母親的也是兒子的身軀。
若能享受前面一百廿分鐘的緩靜,最後的廿三分鐘是可令人流淚的,尤其收音機播放老歌,母親與父親憶起年輕種種,唯有音符永恆,人的生命卻如舞會,舞跳完了,就要散了。
對這,東京鐵塔懂得最多,所以覺得最尋常,也所以,它不哭不笑,就永永遠遠地矗立在這裏。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19日
【明報專訊】對於電影長度我愈來愈有點莫名所以,譬如說,像《東京鐵塔》這麼一齣改編作品,到底基於什麼理由要拍至一百四十三分鐘?
太長了,對於這樣單薄的故事來說,真的太長了。
小說作者Lily Franky在日本是人氣作家,集繪本畫家和小說家於一身,四十四歲,正好處於人生中段,回頭看望歷歷來時路,正好有許多故事值得細表。《東京鐵塔》,是小說,亦像自傳,故事情節簡單到沒法再簡單,就是一個單親母親咬緊牙根把兒子養大,男孩變成男人,把母親從鄉下接到東京同住,過了一段快樂日子,母親患癌逝世,把濃濃的哀傷留給兒子。
或是刻意寫成自傳體裁,故事沒有太大起伏,但因掌住了幾個關鍵元素,包括作家的知名度,包括城鄉的陌生與融入,包括母親父親的生死溫馨,小說乃大賣特賣,在日暢銷達三百萬冊。在商業邏輯下,拍成電影,理所當然,可是導演沒有添加太多戲劇想像,如果僅拍一百分鐘,必足動容,如今拍到像史詩般長度,屁股坐痛了而仍未等到高潮位來臨,頗令人沒法不在心底暗問一句,唉,何必呢。
高潮位當然是母親臨終的悲慟哀痛,但在小說裏,其實每隔幾頁都有個小幽默或小啟示,只不過導演沒興趣或沒能力將之拍出。譬如說兒子躲在被窩裏學懂了自慰,把榻榻米弄髒染腥,母親一言未發,只是沉靜地,從此在兒子的書桌上加放一盒紙巾。
又譬如說,母親去世後兒子站在焚化爐前嚎啕大哭,恨不得把母親從棺木裏抱起,因為,「曾經聽說有人被火一燒又活過來的,如果真是那樣,要怎樣才能發現呢?老媽可能會活過來啊!活過來怎麼還繼續燒!」這是玄想,卻亦是暗喻,此刻在焚燒的不僅是母親的也是兒子的身軀。
若能享受前面一百廿分鐘的緩靜,最後的廿三分鐘是可令人流淚的,尤其收音機播放老歌,母親與父親憶起年輕種種,唯有音符永恆,人的生命卻如舞會,舞跳完了,就要散了。
對這,東京鐵塔懂得最多,所以覺得最尋常,也所以,它不哭不笑,就永永遠遠地矗立在這裏。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南轅北轍。欲罷不能。不亦樂乎。
《親愛的安德烈》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19日
【明報專訊】龍應台教授:
讀你跟兒子的通信集《親愛的安德烈》,我跟大部分香港父母一樣,好生羨慕。羨慕的,不單是你們談論的內容,討論的態度。我羨慕的,是一位年過半百的母親,竟然可以跟她十九歲的兒子,毫無阻隔地溝通,而且是用書信往來的形式,一寫就是三年。
如果我們以五年一代甚至三年一代來算,你跟安德烈,可能已經有五到六代的代溝了。令我驚奇的是,你們竟然會有同共的話題,共同的興趣,而又可以把這些有稀有的東西發掘出來,縱使思路可能南轅北轍,卻可以談個欲罷不能,談個不亦樂乎。
通信是怎樣開始的,在不少專訪中你已經談過了,我想知道的是,在事情開始之前,再之前,你們之間,是怎樣的一路走來,才得到今天這樣透明清澈的關係,順無阻的對談。關鍵,究竟在哪裏?
香港的爸爸媽媽,跟他們的兒子女兒,住在同一個房子裏,朝夕相對。青春期的荷爾蒙分泌到一個程度,突然在某一天,門,不知怎的,就這樣嚴嚴的關上了。雖不至於形同陌路,但總是話不投機。連他們生活一般的狀都無法了解,遑論令你「受寵若驚」的感情困惑,不要奢望了,做夢也不會告訴你。
我當然知道,一個作家媽媽,是用特殊材料造的,她有敏銳的觸覺,有令頑石點頭的能力,這些我們都沒有。但我也知道,因你的工作和角色,要到處游走,時而在台北,時而香港,時而在歐洲,時而在大陸,跟不少現代父母一樣,都忙。但你的忙卻不一樣,有段時間,你在台北當官,兒子在萬里之外度過青春期,兒子雖不時飛到台北跟你會面,但總是聚少離多。
空間,帶來更多的陌生,還是更緊的關係?是離開太久了,你要力的拚命把你們的關係拉回來?還是因為有空間的區隔,你跟兒子,可以保持適當的距離,讓兒子有足夠的時間成長,成為獨立的個體,成為一個真正的「別人」?要放手,才可以得,說起來,似乎很簡單,做起來,用你的說法,真他媽的不容易。
兩代之間的關係,怎可能希望得到一個快速簡單的答案呢?
羨慕你們結的果,但這樹是如何栽種的呢?請你告訴我。
你的讀者 吳志森
[吳志森 http://samngx.blogspot.com]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19日
【明報專訊】龍應台教授:
讀你跟兒子的通信集《親愛的安德烈》,我跟大部分香港父母一樣,好生羨慕。羨慕的,不單是你們談論的內容,討論的態度。我羨慕的,是一位年過半百的母親,竟然可以跟她十九歲的兒子,毫無阻隔地溝通,而且是用書信往來的形式,一寫就是三年。
如果我們以五年一代甚至三年一代來算,你跟安德烈,可能已經有五到六代的代溝了。令我驚奇的是,你們竟然會有同共的話題,共同的興趣,而又可以把這些有稀有的東西發掘出來,縱使思路可能南轅北轍,卻可以談個欲罷不能,談個不亦樂乎。
通信是怎樣開始的,在不少專訪中你已經談過了,我想知道的是,在事情開始之前,再之前,你們之間,是怎樣的一路走來,才得到今天這樣透明清澈的關係,順無阻的對談。關鍵,究竟在哪裏?
香港的爸爸媽媽,跟他們的兒子女兒,住在同一個房子裏,朝夕相對。青春期的荷爾蒙分泌到一個程度,突然在某一天,門,不知怎的,就這樣嚴嚴的關上了。雖不至於形同陌路,但總是話不投機。連他們生活一般的狀都無法了解,遑論令你「受寵若驚」的感情困惑,不要奢望了,做夢也不會告訴你。
我當然知道,一個作家媽媽,是用特殊材料造的,她有敏銳的觸覺,有令頑石點頭的能力,這些我們都沒有。但我也知道,因你的工作和角色,要到處游走,時而在台北,時而香港,時而在歐洲,時而在大陸,跟不少現代父母一樣,都忙。但你的忙卻不一樣,有段時間,你在台北當官,兒子在萬里之外度過青春期,兒子雖不時飛到台北跟你會面,但總是聚少離多。
空間,帶來更多的陌生,還是更緊的關係?是離開太久了,你要力的拚命把你們的關係拉回來?還是因為有空間的區隔,你跟兒子,可以保持適當的距離,讓兒子有足夠的時間成長,成為獨立的個體,成為一個真正的「別人」?要放手,才可以得,說起來,似乎很簡單,做起來,用你的說法,真他媽的不容易。
兩代之間的關係,怎可能希望得到一個快速簡單的答案呢?
羨慕你們結的果,但這樹是如何栽種的呢?請你告訴我。
你的讀者 吳志森
[吳志森 http://samngx.blogspot.com]
8003 about 第一場書會
Cara and Heyee,
謝謝及時貼切的通告呵,如臨現場。
Cara,如果那天能在現場,我也一定和你一起張羅了,呵呵。
龍老師和安德烈,是次在兩岸三地父母與仔女的心中刮起旋風了。我們這班父母,到了孩子的青春期,都很困擾呵。
第二場,也是我能來的第一場,預備帶我的肥仔一起,聽聽看看龍與安走過的路。或許我們的溝通可以因此少些波折?其實,已經給“修理”了:(
現在,是兒子“哄”媽咪。
“怎么辦?”我問。
“涼拌。”Mayboy回。
或許,如恩所言,父親和母親處理的方式會不同。
父親,有時會選擇不說。或許因為,父親也曾是叫人困擾的“大男孩”吧。
轉帖自8003
昨日第一場讀書會,題目是:舉起敲門的手﹣21世紀兩代的「背對背」,背對背,即不說話、沒有溝通,情況有點壞,要解決,就要舉起敲門的手:可以跟你說話嗎?這是個開始,這是第一步,我這樣想。
這一場是在港大圖書館舉行,有圖書館、JMSC的人、也來了龍教授的family friend林青霞、知名的也有莊陳有、吳志森等,其餘的也就是正宗的「龍口粉絲」。主持是馬家輝,依然幽默、抵死,不過好像興奮了點,可能他也是為人父,很有感受、更可能,是他碰見比他年輕有為的小伙子安德烈。
一如以往龍教授的讀書會,先以錄像片段開始,是她跟安德烈的對話、拍照的情況,然後是兩人上台的引言,安德烈還是選擇說英語,而龍教授特別選了一首歌,是The Byrds的 Turn! Turn ! Turn! 故事是這樣的,她很想知道兒子在聽甚麼歌,於是安德烈把他ipod內的歌轉到她的ipod上,不過後來安德烈告訴她,那全是他不喜歡的歌!
然後,有一天,她在回校途中,聽到這首歌,聽到歌訶,眼淚不住在流。
最後觀眾發問這部份的時間不多,而拿起咪高峰的,大部份也是父母親般,都很明白龍教授作為母親的痛苦,甚至有位母親對安德烈說不應這樣傷母親的心、也有人說想不到平日開明的龍應台原來在面對自己的兒子是另一個模樣,甚至有點像中央政府,當然這是開玩笑,龍教授說中央政府那有這樣開放對話的平台,不過她也承認在他們書信來往的過程,確實遇到兩種身份的撞擊,終究說的是自己兒子的事,現在大家也明白,為何這是讓龍應台最「為難」的一本書。
十二月一日的讀書會:千言萬語,從哪裡開始?﹣21世紀兩代的「面對面」,打開了門,不再背對背,面對面說話,可以如何開始,這一次,渴望看到的是子女的一群。
******
16 Nov,2007 publish by 8003
來個率先報導,今天老遠從大埔走到大學道柏立基學院,為的是龍教授的新書發佈會,正確點說,是龍教授跟安德烈。原來這是安德烈首次跟傳媒見面,之前他也沒有在台灣現身,今天,安德烈全程以英語作答,不過記者用國語提問時,有時也要龍教授稍作補充。龍教授說他們事前並沒有討論過要說甚麼,也怕他會說了甚麼令她很尷尬,結果,他的回答不但有趣,而他那一句「從她身上學了很多東西」足夠令母親開懷。
關於新書,母子同聲說可不是一本親子書,不是教人如何應付你的母親、你的孩子,那是一本人生筆記。發佈會上,似乎也環繞著「知名作家VS平凡母親」、「野火集的尖銳VS孩子你慢慢來的溫柔」、「新時代的兒子VS上一代的母親」、「caring mother VS 很cool的兒子」、 「對自己的真誠VS對讀者的坦白」,很多的對立,其實都是我們熟悉的、充滿熱情與真誠的龍教授。
小小的太古廳來了約十家傳媒吧,TVBS、蘋果、東方、明報、SCMP、Jet、Metropop等等,不過,發問的,很多也是操流利國語的記者。最後,安德烈夠鐘上課, 發佈會也結束,看著穿上白色Polo shirt 牛仔褲拿布袋的安德烈離開,很高大很「英」呢!
後記:發佈會後,讀書會也即將開鑼,cara跟我立即變身成推銷員,cara率先跟在場記者聯絡,然後我們在地鐵碰上8003的同學,隨即拿著新書推介一番,緊接cara到阿麥書房,我也在嶺大的陳清橋面前大肆宣傳,各位努力呀!
香港電視圈爛gag文化
香港電視圈爛gag文化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19日
【明報專訊】編按﹕今日是無線40周年台慶。過去40年,無線炮製過不少電視節目,為港人帶來無數個「電視汁撈飯」的日子,對香港人的生活可謂影響至大。同時,它亦開創了獨特的香港電視文化。近年,這個一向在香港電視市場居於領導地位的電視台,其運作和管理方式經常引起引議,甚至有人認為它愈來愈「騎呢」,究道它是否真的「騎呢」?對香港的電視文化帶來什麼影響?且聽創意人林奕華獨到的分析。
40年一幌眼成為過去,適逢無線到了不惑之年,亞視又作出撲擊的姿勢,歷史——對現時電視文化改變的期望和落空——好像真是個開不完的笑話,抑或,是無對香港文化的重大貢獻之一——爛gag,教我們看了笑也不是,不笑也不是?
爛gag的黃金定律——如王晶在《再會歡樂今宵》上現身說法,是師傅(劉天賜)教落,明知達不到預期效果,還是要完成任務準時交貨,因為punchline(笑點)好笑與否不重要,重要的是演員有幾賣力演出,觀眾會否被硬銷(hard sell)打動而勉為其難付出一笑——這說法使我想起田納西.威廉斯《慾望號街車》中布藍青被關進精神病院前留給我們的台詞﹕「我們都需要陌生人的慰藉。」爛gag換來的笑聲,大可被看成是大眾的憐憫心——假如它們不是效果聲音。
香港電視40年發展史之所以令人啼笑皆非,是因它不斷以重複過去的錯誤來往前,不論是愈變愈工廠化的無,還是每隔三五年便革一次命的亞視,甚至收費的有線電視,即使節目種類理應獨立於主流電視台,也因員工背景與無亞視剪不斷理還亂,無法擺脫香港電視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便維持一種精神、一副面貌的「宿命」——你看我我看你,你抄我我抄你。
以抄襲為宗旨
抄襲在學校中不容許,在職場中不容許,因為人生只是匆匆幾十寒暑,光是剽竊別人開發的東西不止在公義上說不過去,對自己的潛能也是有所辜負。但香港的電視文化就是以「抄襲」為宗旨,尤其身為大阿哥的無。當然,外國電視節目也有從跟風出發,但甚少出現抄到一模一樣的「唔怕貨比貨」。像盛極一時的有獎問答遊戲《百萬富翁》(How To Be A Millionaire)與《一筆Out消》(Weakest Link),絕不混淆;真人秀中,《生還者》(Survivor)和《大阿哥》(Big Brother)是兩種風味。但我們的《美女廚房》、《獎門人》到今天的《味分高下》,除了在日韓皆有原版,有時還出現自己抄自己。《味分高下》的概念就是《獎門人》的一個環節,無可以說是出於環保而把物資循環再用,有要求的觀眾則很難不認為它只換包裝不換內容,是懶惰之故。
因此有人建議,要怪就怪香港人太無所謂——有人拿匙羹餵到面前就吃,能不怪那飯來張嘴的人,卻去怪匙羹嗎?(關關:誰不想有人喂飯?呵呵。北京大學前些年在食堂公開表貼:禁止當眾喂飯!)
改裝手法﹕稚童化
想必無中人也舉腳贊成。或甚至認為「抄襲」不是問題——討論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來最傷腦筋,而且討論完了也不會帶來任何好處,所以乾脆不去追究來龍去脈,一切以即時反應為目標。觀眾笑代表他們受落、開心,而要取悅觀眾,便是要懂得控制大眾的情緒,「抄襲」的好處,是有樣本可供參考。只不過各處鄉村各處例,我便在無收費電視台看過《美女廚房》的原裝版而明白到文化差異造成的「別人高我們低」——無把外地節目改裝成本地版的手段永遠一樣﹕將一切變成稚童化。
即是,從製作人到演出者(或遊戲參加者)到觀眾都可免除「責任」與「要求」,每個人均是白紙一張,由零開始,成功了便是有幸運之神眷顧,失敗了也沒有面子問題。這跟很多日本原版綜藝節目呈現的精神何其差天共地,因為支遊戲的,是日本人的專門與專業精神,因為他們有一種叫「達人」的文化。
「達人」絕不止是購物狂與收集癖。如果是電影達人,他就是會走路會思考的電影詞典。「達人」是寓學問於興趣的一種人。一個人之成為「達人」,不是天生而是自選,興趣於他們是珍寶,通過認真研習和深入認識自己的喜好,他們會感覺如身處天堂。「達人」與「不是達人」的分別,反映在無抄襲的,與日本原裝的電視節目上﹕一個做到極致,一個粗枝大葉;一個敬業樂業,一個是「Who cares?」。
爛gag在今日的無仍是「免死金牌」,是仗「Who cares?」精神已深植在普羅大眾的價值觀裏。「Who cares?」當然不是指「視功名如糞土」,香港人care的東西多的是,但若從「電視製造一個社會的靈魂」這句話看香港,香港人關心的事情,有很多是無告訴我們的。以娛樂為例,無40年來最成功的,就是令「娛樂」這名詞變成只有一個層次——不用腦筋、沒有品味、何必認真、無謂要求。
搞笑強項﹕食字gag
一切都是「得啖笑」,不好笑也變成好好笑——你能相信普天下還有如此不是笑話的笑話?香港人漸漸分不出可笑、失笑與好笑。香港人還相信自己真的擅長生產笑匠——對比起近年席捲全球的The Office、Extras、Little Britain等喜劇高手,你會發現英式幽默的主要食糧是無懼自嘲,反觀從《雙星報喜》時代到今日的《再會歡樂今宵》,我們的搞笑強項不是對生活、對人生、對民族性格、對普世價值的反思與自嘲,而是手到拿來的食字gag。
日前在《無大寶藏》中看到《點解咁好笑》中一段以懶音取笑的食字gag,昨晚在《再會歡樂今宵》的「新方茂博士」中玩的也是同一模式。對一個大電視台的智慧完全採取放棄,可以變成對一個社群失去信心——我從不認為說句「現在的人都不看電視了」便能解除無的影響力,因為40年來日積月累,無精神已不止是通過電視來影響大眾——加上在企業文化手協力之下,電台是一種TVB,報刊是一種TVB,網絡也是一種TVB。所以森美小儀、I Love You Boyz將繼往開來,秉承無影響至將來成長後宣稱從未看過《歡樂今宵》的下一代和下下一代。
壹傳媒的崛起使大眾把社會風氣的改變歸究於小報文化。但沒有人要看揭秘和醜聞又怎會令小報變成大報?以輸打贏要方式來對待作為公民的權利和義務,若你問我,作為香港人過去40年來的精神食糧與思想機器,無才是始作俑者。由香港小姐選舉為電視文化帶來glamour(嫁入豪門)、劇集不斷鼓吹向上爬需要不擇手段、遊戲節目不要智慧、生活節目只要消費、音樂節目成為眾所周知的分豬肉和畀面派對、兒童節目30多年來獨沽一味,並且不以年齡分類,視兒童的智力水平及心智發展3歲與13歲是一樣的、大型綜藝節目如籌款晚會變了是官紳名流出風頭。日子有功,這這些些加起來,再加上亞視的不成氣候,香港人才會在層層現實的壓力和歷史的衝擊下(如1997),讓無播下的種子,在「蘋果」中開花結果。
《紅樓夢》中賈探春一語把榮國府的千秋功罪道破﹕「百足之蟲,死而不僵」。90年代沒有幾齣經典的無電視,在今天好像又屢翻出紅盤,其實只要細心推敲,將不難發現那是與大眾的潛意識裏有「不能要求太多」的心態有關——在政治(陳太葉劉是名牌之爭)、天災人禍(歌星鬥多粉絲舉牌演唱會)都能被消費的今天,無的社會角色已向「商場」轉型,難怪現任總經理的職能和形象更像公關與推銷員。
既然是推銷,感性當然比理性重要。無40年也教曉了香港人發泄情緒比培養情感重要——在一切都是買賣的前提下,前者固然比後者有保障,也使人覺得安全得多。
[文/林奕華]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19日
【明報專訊】編按﹕今日是無線40周年台慶。過去40年,無線炮製過不少電視節目,為港人帶來無數個「電視汁撈飯」的日子,對香港人的生活可謂影響至大。同時,它亦開創了獨特的香港電視文化。近年,這個一向在香港電視市場居於領導地位的電視台,其運作和管理方式經常引起引議,甚至有人認為它愈來愈「騎呢」,究道它是否真的「騎呢」?對香港的電視文化帶來什麼影響?且聽創意人林奕華獨到的分析。
40年一幌眼成為過去,適逢無線到了不惑之年,亞視又作出撲擊的姿勢,歷史——對現時電視文化改變的期望和落空——好像真是個開不完的笑話,抑或,是無對香港文化的重大貢獻之一——爛gag,教我們看了笑也不是,不笑也不是?
爛gag的黃金定律——如王晶在《再會歡樂今宵》上現身說法,是師傅(劉天賜)教落,明知達不到預期效果,還是要完成任務準時交貨,因為punchline(笑點)好笑與否不重要,重要的是演員有幾賣力演出,觀眾會否被硬銷(hard sell)打動而勉為其難付出一笑——這說法使我想起田納西.威廉斯《慾望號街車》中布藍青被關進精神病院前留給我們的台詞﹕「我們都需要陌生人的慰藉。」爛gag換來的笑聲,大可被看成是大眾的憐憫心——假如它們不是效果聲音。
香港電視40年發展史之所以令人啼笑皆非,是因它不斷以重複過去的錯誤來往前,不論是愈變愈工廠化的無,還是每隔三五年便革一次命的亞視,甚至收費的有線電視,即使節目種類理應獨立於主流電視台,也因員工背景與無亞視剪不斷理還亂,無法擺脫香港電視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便維持一種精神、一副面貌的「宿命」——你看我我看你,你抄我我抄你。
以抄襲為宗旨
抄襲在學校中不容許,在職場中不容許,因為人生只是匆匆幾十寒暑,光是剽竊別人開發的東西不止在公義上說不過去,對自己的潛能也是有所辜負。但香港的電視文化就是以「抄襲」為宗旨,尤其身為大阿哥的無。當然,外國電視節目也有從跟風出發,但甚少出現抄到一模一樣的「唔怕貨比貨」。像盛極一時的有獎問答遊戲《百萬富翁》(How To Be A Millionaire)與《一筆Out消》(Weakest Link),絕不混淆;真人秀中,《生還者》(Survivor)和《大阿哥》(Big Brother)是兩種風味。但我們的《美女廚房》、《獎門人》到今天的《味分高下》,除了在日韓皆有原版,有時還出現自己抄自己。《味分高下》的概念就是《獎門人》的一個環節,無可以說是出於環保而把物資循環再用,有要求的觀眾則很難不認為它只換包裝不換內容,是懶惰之故。
因此有人建議,要怪就怪香港人太無所謂——有人拿匙羹餵到面前就吃,能不怪那飯來張嘴的人,卻去怪匙羹嗎?(關關:誰不想有人喂飯?呵呵。北京大學前些年在食堂公開表貼:禁止當眾喂飯!)
改裝手法﹕稚童化
想必無中人也舉腳贊成。或甚至認為「抄襲」不是問題——討論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來最傷腦筋,而且討論完了也不會帶來任何好處,所以乾脆不去追究來龍去脈,一切以即時反應為目標。觀眾笑代表他們受落、開心,而要取悅觀眾,便是要懂得控制大眾的情緒,「抄襲」的好處,是有樣本可供參考。只不過各處鄉村各處例,我便在無收費電視台看過《美女廚房》的原裝版而明白到文化差異造成的「別人高我們低」——無把外地節目改裝成本地版的手段永遠一樣﹕將一切變成稚童化。
即是,從製作人到演出者(或遊戲參加者)到觀眾都可免除「責任」與「要求」,每個人均是白紙一張,由零開始,成功了便是有幸運之神眷顧,失敗了也沒有面子問題。這跟很多日本原版綜藝節目呈現的精神何其差天共地,因為支遊戲的,是日本人的專門與專業精神,因為他們有一種叫「達人」的文化。
「達人」絕不止是購物狂與收集癖。如果是電影達人,他就是會走路會思考的電影詞典。「達人」是寓學問於興趣的一種人。一個人之成為「達人」,不是天生而是自選,興趣於他們是珍寶,通過認真研習和深入認識自己的喜好,他們會感覺如身處天堂。「達人」與「不是達人」的分別,反映在無抄襲的,與日本原裝的電視節目上﹕一個做到極致,一個粗枝大葉;一個敬業樂業,一個是「Who cares?」。
爛gag在今日的無仍是「免死金牌」,是仗「Who cares?」精神已深植在普羅大眾的價值觀裏。「Who cares?」當然不是指「視功名如糞土」,香港人care的東西多的是,但若從「電視製造一個社會的靈魂」這句話看香港,香港人關心的事情,有很多是無告訴我們的。以娛樂為例,無40年來最成功的,就是令「娛樂」這名詞變成只有一個層次——不用腦筋、沒有品味、何必認真、無謂要求。
搞笑強項﹕食字gag
一切都是「得啖笑」,不好笑也變成好好笑——你能相信普天下還有如此不是笑話的笑話?香港人漸漸分不出可笑、失笑與好笑。香港人還相信自己真的擅長生產笑匠——對比起近年席捲全球的The Office、Extras、Little Britain等喜劇高手,你會發現英式幽默的主要食糧是無懼自嘲,反觀從《雙星報喜》時代到今日的《再會歡樂今宵》,我們的搞笑強項不是對生活、對人生、對民族性格、對普世價值的反思與自嘲,而是手到拿來的食字gag。
日前在《無大寶藏》中看到《點解咁好笑》中一段以懶音取笑的食字gag,昨晚在《再會歡樂今宵》的「新方茂博士」中玩的也是同一模式。對一個大電視台的智慧完全採取放棄,可以變成對一個社群失去信心——我從不認為說句「現在的人都不看電視了」便能解除無的影響力,因為40年來日積月累,無精神已不止是通過電視來影響大眾——加上在企業文化手協力之下,電台是一種TVB,報刊是一種TVB,網絡也是一種TVB。所以森美小儀、I Love You Boyz將繼往開來,秉承無影響至將來成長後宣稱從未看過《歡樂今宵》的下一代和下下一代。
壹傳媒的崛起使大眾把社會風氣的改變歸究於小報文化。但沒有人要看揭秘和醜聞又怎會令小報變成大報?以輸打贏要方式來對待作為公民的權利和義務,若你問我,作為香港人過去40年來的精神食糧與思想機器,無才是始作俑者。由香港小姐選舉為電視文化帶來glamour(嫁入豪門)、劇集不斷鼓吹向上爬需要不擇手段、遊戲節目不要智慧、生活節目只要消費、音樂節目成為眾所周知的分豬肉和畀面派對、兒童節目30多年來獨沽一味,並且不以年齡分類,視兒童的智力水平及心智發展3歲與13歲是一樣的、大型綜藝節目如籌款晚會變了是官紳名流出風頭。日子有功,這這些些加起來,再加上亞視的不成氣候,香港人才會在層層現實的壓力和歷史的衝擊下(如1997),讓無播下的種子,在「蘋果」中開花結果。
《紅樓夢》中賈探春一語把榮國府的千秋功罪道破﹕「百足之蟲,死而不僵」。90年代沒有幾齣經典的無電視,在今天好像又屢翻出紅盤,其實只要細心推敲,將不難發現那是與大眾的潛意識裏有「不能要求太多」的心態有關——在政治(陳太葉劉是名牌之爭)、天災人禍(歌星鬥多粉絲舉牌演唱會)都能被消費的今天,無的社會角色已向「商場」轉型,難怪現任總經理的職能和形象更像公關與推銷員。
既然是推銷,感性當然比理性重要。無40年也教曉了香港人發泄情緒比培養情感重要——在一切都是買賣的前提下,前者固然比後者有保障,也使人覺得安全得多。
[文/林奕華]
網絡書櫃
網絡書櫃
邁向閱讀2.0:閱讀網站崛起 2007年11月18日
【明報專訊】網絡2.0的兩大特色「使用者即創造者」和「再小的市場都有對應消費者的長效應」,至今我們已經深為熟悉,而以書本切入Web2.0概念的,正是日漸風行的閱讀分享網站的興起。
隨台灣原來相對單向反應式的網絡書店「博客來」和「天下文化」都在5月都建立起閱讀分享網站「松鼠窩」和「IReading」,閱讀2.0的概念,進一步在華文網絡社群中燒開。
目前主要的華文閱讀分享網站,除了有官方背景如前述的「松鼠窩」和「IReading」,早已膾炙網絡人口的,計有風行大陸的「豆瓣」、本港創設的「Anobii」和「Bepper」、台灣的「羽毛網」和「波麗絲」。綜合這些分享網站,要做到閱讀2.0,須具備幾個條件:
1.動態首頁:根據用戶過去行為自動調整首頁的元素,譬如最關注的產品、最熱門的討論。
2.個人化介面:簡單像外觀的個人化,但深入另一層面的是功能的個人化,基於過去的使用歷史,如輸入書目、評級,系統就會自動推薦你可能會喜歡的書。
3.條目添加:如果想找的書在站內查不到,可以自己上載書的資料,如ISBN、作者、版本、定價、封面等。
4.書評:用戶的個人書評反映讀書者的個性品味。
5.群組:用戶可以就自己感興趣的主題建立或者加入討論小組,不論是一本書,或是一個話題。
6.友鄰:興趣相近的友鄰閱讀動向是很有意義的參考依據,還可便於二手交易或借書。
7.Tag:為書的屬性以關鍵字來歸類,方便搜索引擎。有用傳統的分類如「財經/商管/文學/藝術/科普/生活」等,也可自行定義。
8.搜索功能:按書名、作者或ISBN等資料檢索書本,以作下一步行動如加入書櫃。
9.BlogBadge:把線上書櫃貼上自家博客的標籤,將你的博客讀者領向你的藏書。
文/方善云
編輯:曾祥泰
www.douban.com-- 華文世界最大的閱讀分享站,成立於2005年3月6日。註冊用戶超過50萬,每天新增超過1000人。不論書評的數量或質量,都是同類網站中首屈一指的。還提供格價功能,可查閱同一本書在不同網店的價格。藏書以大陸簡體讀物為主。
www.ireading.cc--由台灣天下遠見集團推出。不支援簡體中文。目前還在BETA測試階段。設有個人書房和名人書房,不過名人和讀者交流互動不多。雖然不能自主添加圖書,只能在網店有售的範圍內選擇,但把用戶交流體驗和網路書店B2C平台結合得相當緊密,例如可以積分換禮,讓用戶買書享受更大的折扣。
www.anobii.com--來自香港的網路書櫃,成立於2006年2月。提供多種語言種類,用戶甚至可以自己翻譯網頁,目前在譯語言超過20種,其中可用語言介面達10種。aNobii收藏的書種可能是同類中最多的,目前已經超過了140萬種,包括了大量AMAZON英文站與日文站的圖書。
邁向閱讀2.0:閱讀網站崛起 2007年11月18日
【明報專訊】網絡2.0的兩大特色「使用者即創造者」和「再小的市場都有對應消費者的長效應」,至今我們已經深為熟悉,而以書本切入Web2.0概念的,正是日漸風行的閱讀分享網站的興起。
隨台灣原來相對單向反應式的網絡書店「博客來」和「天下文化」都在5月都建立起閱讀分享網站「松鼠窩」和「IReading」,閱讀2.0的概念,進一步在華文網絡社群中燒開。
目前主要的華文閱讀分享網站,除了有官方背景如前述的「松鼠窩」和「IReading」,早已膾炙網絡人口的,計有風行大陸的「豆瓣」、本港創設的「Anobii」和「Bepper」、台灣的「羽毛網」和「波麗絲」。綜合這些分享網站,要做到閱讀2.0,須具備幾個條件:
1.動態首頁:根據用戶過去行為自動調整首頁的元素,譬如最關注的產品、最熱門的討論。
2.個人化介面:簡單像外觀的個人化,但深入另一層面的是功能的個人化,基於過去的使用歷史,如輸入書目、評級,系統就會自動推薦你可能會喜歡的書。
3.條目添加:如果想找的書在站內查不到,可以自己上載書的資料,如ISBN、作者、版本、定價、封面等。
4.書評:用戶的個人書評反映讀書者的個性品味。
5.群組:用戶可以就自己感興趣的主題建立或者加入討論小組,不論是一本書,或是一個話題。
6.友鄰:興趣相近的友鄰閱讀動向是很有意義的參考依據,還可便於二手交易或借書。
7.Tag:為書的屬性以關鍵字來歸類,方便搜索引擎。有用傳統的分類如「財經/商管/文學/藝術/科普/生活」等,也可自行定義。
8.搜索功能:按書名、作者或ISBN等資料檢索書本,以作下一步行動如加入書櫃。
9.BlogBadge:把線上書櫃貼上自家博客的標籤,將你的博客讀者領向你的藏書。
文/方善云
編輯:曾祥泰
www.douban.com-- 華文世界最大的閱讀分享站,成立於2005年3月6日。註冊用戶超過50萬,每天新增超過1000人。不論書評的數量或質量,都是同類網站中首屈一指的。還提供格價功能,可查閱同一本書在不同網店的價格。藏書以大陸簡體讀物為主。
www.ireading.cc--由台灣天下遠見集團推出。不支援簡體中文。目前還在BETA測試階段。設有個人書房和名人書房,不過名人和讀者交流互動不多。雖然不能自主添加圖書,只能在網店有售的範圍內選擇,但把用戶交流體驗和網路書店B2C平台結合得相當緊密,例如可以積分換禮,讓用戶買書享受更大的折扣。
www.anobii.com--來自香港的網路書櫃,成立於2006年2月。提供多種語言種類,用戶甚至可以自己翻譯網頁,目前在譯語言超過20種,其中可用語言介面達10種。aNobii收藏的書種可能是同類中最多的,目前已經超過了140萬種,包括了大量AMAZON英文站與日文站的圖書。
歷史建築物的兩難
歷史建築物的兩難
——從《禁葬令》到《焚城令》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18日
【明報專訊】「地中海藝術節」演出希臘國家劇團的《普羅米修斯之縛》,引起本地文化界對悲劇意義的討論,觸及到現代人或香港人有否悲劇意識的問題。
歷史比悲劇更慘酷
無獨有偶,我跟天邊外劇團合作、11月中演出的《焚城令》,也是改編自希臘悲劇《安蒂崗妮》(Antigone,或譯《禁葬令》)。該劇圍繞一個兩難﹕發動內戰的叛亂者戰死了,他的屍體應否得到埋葬?還是暴屍荒野,任由野狗禿鷹撕噬,以儆效尤?劇中女主角安蒂崗妮之所以以死反抗禁葬令,跟古希臘人的宗教倫理有莫大關係﹕古希臘人認為好好埋葬死者是大事,而任由屍體於白天之下腐爛發臭,是對天神的大不敬。即使在戰爭的緊張時期,雙方都會協議休戰,焚化陣亡戰士的屍體,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就有大量相關的描述。
但經過兩千多年的暴力統治,為政治理由而褻瀆的屍體,已經成為家常便飯。人類歷史暴政纍纍,即使安蒂崗妮死100次也不夠。
就在《安蒂崗妮》首演之後大概400多年,東方的耶路撒冷有一個猶太人,因為自稱為王的罪名而被釘十字架。這種羅馬人的死刑殘忍的地方,不止在於受刑者手腳被釘子穿過、慢慢折磨而死,而是死後通常不允許埋葬,而且往往達數天之久,任由屍體腐爛或被野狗咬爛,慘不忍睹。最著名的集體釘十字架刑罰,就是斯巴達克斯奴隸戰爭(Spartacus,公元前120年至公元前70年)。叛亂被平息後,被俘虜的奴隸全部被釘十字架,6000多具屍體延綿懸掛在亞壁古道(Via Appia)旁 ,往後數年都不准埋葬,場面既震撼又壯觀。
暴君陰魂仍在建築物徘徊
在暴君輩出的中國,這種例子更是不勝枚舉。1905年,法國傳教士在北京目睹一次公開凌遲的經過,受刑者殺死一個滿人貴族。傳教士於是拍下行刑過程的照片,輾轉流傳。筆者有一次在展覽中不幸看到這些照片,好幾天都心緒不寧。中國人不是有天理天良的觀念嗎?為什麼如此殘忍、如此冒犯天良的刑罰,可以在昭昭蒼天、眾目睽睽下行刑?
答案原來很簡單﹕暴政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無所不用其極,往往凌駕於所謂的天良或宗教倫理之上,而真正的歷史,往往比悲劇更慘酷﹗
《安蒂崗妮》圍繞歷史遺留下來的兩難,劇中兩個主人翁,各自都有其行動的理由﹕一方面是國王克理昂,他為了維持國家穩定,阻嚇其他人發動叛亂,於是頒布禁葬令﹔另一方面是叛亂者的妹妹安蒂崗妮,自覺有責任不要讓哥哥暴屍。雙方各自都有理由,衝突和悲劇無可避免。這類宗教倫理跟政治需要的正面衝突,在21世紀的香港或亞洲,可能比較少遇到,但歷史造成的兩難卻比比皆是,而往往都跟獨裁者統治和代表他們的建築物有關。在台灣,在一片本土意識抬頭、去蔣化的浪潮中,有人認為台北的中正紀念堂是威權統治的象徵,應該改名,但也有人以法統和領袖的理由反對。可以想像,如果中國大陸有一天有民主和言論自由,關於毛澤東紀念堂的存廢,必然又會掀起一番爭論,而所勾起的種種複雜的回憶和歷史傷痕,必更加深。領袖/獨裁者/暴君,已經逝去,但他的陰魂,還在這些建築物裏面徘徊,而活人還要一段長時間活在他的陰影之下。
香港可幸未曾遭到暴政統治,但並不代表這種兩難不會出現,只不過形式不一樣而已。皇后碼頭 的存廢,表面上是「公共空間」與所謂「發展」之爭,但在辯論過程中,大家漸漸發現這建築物對自己的意義,以及自己的歷史,一層一層,像剝洋一樣,跟香港的殖民地歷史糾纏一起。贊成拆的人引用歷史,認為這是殖民主義的代表;反對拆的人卻又引用歷史,認為是本土反抗殖民統治的象徵;而常被引用的反殖英雄,卻又認為這碼頭「太殖民地」,應該拆掉。
在這紛紛擾擾之上,從悲劇的望遠鏡看去,我們的都是殖民歷史的產物,雖然殖民者走了,整個衝突,也是他的後遺症。就像奧林匹克山的諸神,看山下的人們互相鬥爭殘殺,卻是被諸神擺佈而不自知,只不過諸神換作歷史的幽靈而已。
旁觀或參與 後果自己承受
回頭再想,我們純粹是歷史的產物,還是可以改變歷史?我們行動的時候,知道自己的行動最終會帶來什麼結局嗎?
隨殖民者離開,香港人在近年幾次事件中首次感受到歷史抉擇的沉重感,七一、一二四、天星、皇后,我們發現歷史走向已經不再是受人主宰,而是可以自己參與改變,但是,無論是參與還是旁觀,我們是否已經準備好,承受自己行為的後果?
《安蒂崗妮》裏面有一段令人費解的歌詞,意思大概是這樣的﹕
「人是奇怪的東西,
他穿過大海,
征服汪洋,
馴服野獸,
發明語言,
他解決一切問題,
唯一逃不過的﹕就是死亡﹗」
這段歌詞,對照於安蒂崗妮的決定和命運,多少是反映出人的一種存在狀態﹕人類改變不了死亡,唯一可以選擇的,就是怎樣死,因為什麼理由而死。而面對暴政的壓迫,歷史的關鍵時刻,究竟是以死反抗,還是忍耐求存,是作出這類抉擇最典型的存在狀態。哈姆雷特著名的獨白「to be or not to be」,提到人生存的種種磨難,其中一種就是所謂「暴政的逼迫」(the oppressor's wrong)。暴政迫使我們抉擇,同時令人感受到存在的沉重。
悲劇如果有現代意義的話,就是把我們的存在狀態、我們每個抉擇隱含的矛盾,放在歷史的望遠鏡下放大、觀照、反省。我把《禁葬令》改編為《焚城令》,加上一個副題﹕「前朝留下的建築物,應該保留?還是焚?」原因可能就在這裏。
《焚城令》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日期﹕11月16至18日
天邊外劇場﹕http://www.theatrehorizon.com/news.html
[文/黃國鉅]
——從《禁葬令》到《焚城令》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18日
【明報專訊】「地中海藝術節」演出希臘國家劇團的《普羅米修斯之縛》,引起本地文化界對悲劇意義的討論,觸及到現代人或香港人有否悲劇意識的問題。
歷史比悲劇更慘酷
無獨有偶,我跟天邊外劇團合作、11月中演出的《焚城令》,也是改編自希臘悲劇《安蒂崗妮》(Antigone,或譯《禁葬令》)。該劇圍繞一個兩難﹕發動內戰的叛亂者戰死了,他的屍體應否得到埋葬?還是暴屍荒野,任由野狗禿鷹撕噬,以儆效尤?劇中女主角安蒂崗妮之所以以死反抗禁葬令,跟古希臘人的宗教倫理有莫大關係﹕古希臘人認為好好埋葬死者是大事,而任由屍體於白天之下腐爛發臭,是對天神的大不敬。即使在戰爭的緊張時期,雙方都會協議休戰,焚化陣亡戰士的屍體,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就有大量相關的描述。
但經過兩千多年的暴力統治,為政治理由而褻瀆的屍體,已經成為家常便飯。人類歷史暴政纍纍,即使安蒂崗妮死100次也不夠。
就在《安蒂崗妮》首演之後大概400多年,東方的耶路撒冷有一個猶太人,因為自稱為王的罪名而被釘十字架。這種羅馬人的死刑殘忍的地方,不止在於受刑者手腳被釘子穿過、慢慢折磨而死,而是死後通常不允許埋葬,而且往往達數天之久,任由屍體腐爛或被野狗咬爛,慘不忍睹。最著名的集體釘十字架刑罰,就是斯巴達克斯奴隸戰爭(Spartacus,公元前120年至公元前70年)。叛亂被平息後,被俘虜的奴隸全部被釘十字架,6000多具屍體延綿懸掛在亞壁古道(Via Appia)旁 ,往後數年都不准埋葬,場面既震撼又壯觀。
暴君陰魂仍在建築物徘徊
在暴君輩出的中國,這種例子更是不勝枚舉。1905年,法國傳教士在北京目睹一次公開凌遲的經過,受刑者殺死一個滿人貴族。傳教士於是拍下行刑過程的照片,輾轉流傳。筆者有一次在展覽中不幸看到這些照片,好幾天都心緒不寧。中國人不是有天理天良的觀念嗎?為什麼如此殘忍、如此冒犯天良的刑罰,可以在昭昭蒼天、眾目睽睽下行刑?
答案原來很簡單﹕暴政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無所不用其極,往往凌駕於所謂的天良或宗教倫理之上,而真正的歷史,往往比悲劇更慘酷﹗
《安蒂崗妮》圍繞歷史遺留下來的兩難,劇中兩個主人翁,各自都有其行動的理由﹕一方面是國王克理昂,他為了維持國家穩定,阻嚇其他人發動叛亂,於是頒布禁葬令﹔另一方面是叛亂者的妹妹安蒂崗妮,自覺有責任不要讓哥哥暴屍。雙方各自都有理由,衝突和悲劇無可避免。這類宗教倫理跟政治需要的正面衝突,在21世紀的香港或亞洲,可能比較少遇到,但歷史造成的兩難卻比比皆是,而往往都跟獨裁者統治和代表他們的建築物有關。在台灣,在一片本土意識抬頭、去蔣化的浪潮中,有人認為台北的中正紀念堂是威權統治的象徵,應該改名,但也有人以法統和領袖的理由反對。可以想像,如果中國大陸有一天有民主和言論自由,關於毛澤東紀念堂的存廢,必然又會掀起一番爭論,而所勾起的種種複雜的回憶和歷史傷痕,必更加深。領袖/獨裁者/暴君,已經逝去,但他的陰魂,還在這些建築物裏面徘徊,而活人還要一段長時間活在他的陰影之下。
香港可幸未曾遭到暴政統治,但並不代表這種兩難不會出現,只不過形式不一樣而已。皇后碼頭 的存廢,表面上是「公共空間」與所謂「發展」之爭,但在辯論過程中,大家漸漸發現這建築物對自己的意義,以及自己的歷史,一層一層,像剝洋一樣,跟香港的殖民地歷史糾纏一起。贊成拆的人引用歷史,認為這是殖民主義的代表;反對拆的人卻又引用歷史,認為是本土反抗殖民統治的象徵;而常被引用的反殖英雄,卻又認為這碼頭「太殖民地」,應該拆掉。
在這紛紛擾擾之上,從悲劇的望遠鏡看去,我們的都是殖民歷史的產物,雖然殖民者走了,整個衝突,也是他的後遺症。就像奧林匹克山的諸神,看山下的人們互相鬥爭殘殺,卻是被諸神擺佈而不自知,只不過諸神換作歷史的幽靈而已。
旁觀或參與 後果自己承受
回頭再想,我們純粹是歷史的產物,還是可以改變歷史?我們行動的時候,知道自己的行動最終會帶來什麼結局嗎?
隨殖民者離開,香港人在近年幾次事件中首次感受到歷史抉擇的沉重感,七一、一二四、天星、皇后,我們發現歷史走向已經不再是受人主宰,而是可以自己參與改變,但是,無論是參與還是旁觀,我們是否已經準備好,承受自己行為的後果?
《安蒂崗妮》裏面有一段令人費解的歌詞,意思大概是這樣的﹕
「人是奇怪的東西,
他穿過大海,
征服汪洋,
馴服野獸,
發明語言,
他解決一切問題,
唯一逃不過的﹕就是死亡﹗」
這段歌詞,對照於安蒂崗妮的決定和命運,多少是反映出人的一種存在狀態﹕人類改變不了死亡,唯一可以選擇的,就是怎樣死,因為什麼理由而死。而面對暴政的壓迫,歷史的關鍵時刻,究竟是以死反抗,還是忍耐求存,是作出這類抉擇最典型的存在狀態。哈姆雷特著名的獨白「to be or not to be」,提到人生存的種種磨難,其中一種就是所謂「暴政的逼迫」(the oppressor's wrong)。暴政迫使我們抉擇,同時令人感受到存在的沉重。
悲劇如果有現代意義的話,就是把我們的存在狀態、我們每個抉擇隱含的矛盾,放在歷史的望遠鏡下放大、觀照、反省。我把《禁葬令》改編為《焚城令》,加上一個副題﹕「前朝留下的建築物,應該保留?還是焚?」原因可能就在這裏。
《焚城令》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日期﹕11月16至18日
天邊外劇場﹕http://www.theatrehorizon.com/news.html
[文/黃國鉅]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