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2007

胡恩威發飆

K,
讀字,如見潮州怒漢發飆;對夢城之逝去,胡大才子,真的動情。
每一個城市,都有嘉咸街,都有天水圍無照攤販,他們在每一個城市,都是相當廣大的一群,哪里來那么多的白領?
不過,進入政府部門的“市民”,即使他出身天水圍,卻已很難“換位”從這群人的角度思考,這是永恒的兩難。
倒是在菲律賓,因為一個民主的選舉制度,使得當選的組閣政府,要從多方的利益考量,對百姓的“產業”不敢輕易擺布。于是,出現了馬尼拉五星級酒店外圍,為棚戶區包圍的獨特城市景觀。窮人富人,各取所需。人人知道游戲規則,菲律賓人看來不需要那么較勁,所以被認為是最快樂的國度。
我的城市,近兩日竟然出現了400名警察出動,保護“老城區”一個村莊拆遷的撼人景觀。政府處事一如自然人為人,即使合法執法但不講究方法,沒給民間意見以充分的尊重,可能一時之勇贏了現實面,最終卻整整一屆失去了民心。
城市,是家;市民,是人;建筑,是家業。即使玩“家具大吹風”,也得有個章法,是不?硬來不得。
利益,是老虎,吃人,毀家

街市崩壞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20日
【明報專訊】市建局上月宣布動用約38億元,展開重建上環卑利街和嘉咸街項目。為保留嘉咸街150年露天市集的特色,市建局正考慮與政府商討,研究一個新的小販發牌機制,以吸引更多小販於嘉咸街經營。姑勿論嘉咸街的活化街市計劃成功與否,重發小販牌照,提倡保留露天市集,對普羅大眾無疑是個好消息。因為露天市集除了記載社區歷史外,更重要的是能為基層市民提供一個自力更生的平台。市民於區內擺設攤檔,經營小本生意維持生計,既可加強社區凝聚力亦可改善民生。然而,政府目前由食環署執行的街市政策,卻只集中處理公共生問題,漠視街市的社區功能,錯配資源,浪費美好機遇。

市政局政策 先鼓勵後趕絕

上世紀40至60年代,當時的市政局曾經發出大量牌照,流動小販牌、固定攤位牌、報攤牌、熟食檔牌,讓市民可以自力更生,養活妻兒。隨大量難民戰後湧入香港,小販人數在60年代已升逾1萬人,而低下階層的特色小吃、大牌檔等小作業亦因而散佈於不同街道上,為各個社區帶來多元文化,充滿獨特性。可是,到了70年代,市政局基於主流意見認為小販太多、有礙市容及擔心公共生等問題,決定徹底改變小販政策,揭開打壓露天市集的序幕。

市政局於70年至90年代,施予「一刀切」消滅小販的政策,措施大致可分為3種﹕其一,70年代開始興建街市,要求小販逐步由街道搬到街市設檔。目的是為了方便當局統一監管公共生情。其二,80年代起,市政局決定不再發小販牌,並於1983年開始推行特惠金計劃,鼓勵熟食檔持牌人自願交回熟食檔牌照,延至90年代,特惠金計劃擴展至流動小販,流動小販只要交回牌照,便可以選擇領取3萬元特惠金,或揀選空置的街市檔位。其三,市政局與區域市政局,聯手籌組成立一般事務隊,專責打擊無牌小販,更於1996年將當中的總區特遣隊改為通宵輪值,針對打擊深夜及清晨的非法販賣活動,務求向無牌小販作出24小時全方位封殺,確保露天市集不會「死灰復燃」。

食環署政策 只重改善生

2000年,時任特首董建華宣布推行市政服務改革,市政局和區域市政局隨之解散,並由食環署接手推行街市及小販政策。食環署所施行的政策與市政局當年提出——建市政大樓、不發小販牌、發放特惠金、打擊無牌小販——可謂同出一轍,目的都是希望透過消滅小販和取締露天市集,改善公共生,以及確保小販攤檔不會有損公共空間秩序。事實上,由市政局至食環署整治街頭小販以來,小販人數便由高峰期過萬人減至去年7000多人,而大型露天市集(擁有100個或以上的固定攤位小販)亦萎縮到13個,分佈於港島東區、灣仔區、中西區、油尖區及深水區。不過,在這些「成果」背後,卻付出了種種社會代價。

首先,食環署為了打擊因街邊擺賣而影響市容、公共空間秩序的問題,於是設191支小販管理隊、約2200人執行監控小販工作。不過,身穿制服卻未曾受紀律部隊訓練的小販管理隊的執法水平一直惹爭議,市民指他們執勤時態度惡劣、追捕小販時不理他人死活,在街道前後圍攻亂衝亂撞,險象環生,又指摘他們眼見天水圍老人跳渠逃走時遇溺,卻無動於衷,危機意識薄弱。有被捕的小販出庭作證時甚至自焚,宣泄當局無視居民苦。小販管理隊去年對無牌小販共提出約2.1萬宗檢控,成功定罪的佔3700多宗,但同時卻加深了社會矛盾。另外,食環署為了加強市政大樓的生設備,都在很多新建的大樓加設冷氣,方便抽濕通風,不過換來的是,檔主埋怨被迫交貴租甚至棄用。去年,就有逾四成街市的租用率不達七成六的指標,嚴重浪費社會資源。

引入中小企策略 改善民生

小販管理隊以及街市空置率偏高的問題,正好反映目前單單注重公共生的街市政策並不完善。街市的功能並不單單限於為各攤檔提供潔淨的經營環境,若能善加配合社區特色和經濟情,街市其實可成為一個創業空間、改善居民經濟,重整社區穩定的有效工具。試想想天水圍的情,該區28萬人口中,有八成是公屋居民,政府把眾多綜援戶及新移民調到天水圍,大部分於北部居住,卻未有為這群低收入及低教育水平的居民,提供相關配套設施。區內的5星級酒店和大型商場,對大部分居民都沒有作用,他們既沒有能力在那些地方消費,又難以一下子培訓自己成為商場內快餐店、化妝品店、咖啡店、超市等連鎖店舖的服務員,以致他們唯有冒險,於區內天橋擺設攤檔,販賣山草藥、鹹魚、乾貨等幫補生計。
政府應正視這現象,與其打壓天水圍無牌小販,不如改變現行的街市政策,引入發展中小企策略,重新發放小販牌照,讓該區的新移民或失業人士以低廉的牌照費,光明正大發揮創意,自力更生。
雖然居民未必可從中獲取龐大回報,但至少不用舟車勞頓為三餐苦惱、強行轉型迎合資本市場,減低因失業或工作困擾引發的社會問題。露天市集最大的功能在於拓造較自由空間,讓居民以低廉的租金創業,繼而為社區增添凝聚力和生氣。若於天水圍這類基層社區引入露大市集,不但能改善民生,亦能使教育水平較低的人無需刻意轉型,有尊嚴發揮所長。

再者,政府取締露天市集和消滅小販所持的理據﹕擔心公共生、小販佔用街道,阻塞行人道,其實都可以透過城市規劃解決。若每年花數億元在小販管理隊、或耗資公帑興建空置率偏高的冷氣街市,不如重新調配資源,為小販貨物及排放污水等問題,引入配套例如與鄰近商場協調等措施,讓露天市集得以延續,發揮其社區功能,在提供創業空間穩定民生之餘,亦增添社區動力,孕育獨特的城市風貌,創建非物質的城市地標。

[文/胡恩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