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2008
a link:不過是光影:《Kings of the Road》
导演:维姆·文德斯
主演:维姆·文德斯 Marquard Bohm Peter Kaiser Lisa Kreuzer Patric Kreuzer
类型:剧情
上映:1976年01月04日
地区:西德
对白:德语
评分:8.1/10 (580 votes)
颜色:黑白
声音:Mono
时长:175 分钟
分级:英国:18 瑞典:7 西德:18
剧情介绍:
青年韦汉想当一名作家,但他不确定自己是否了解将要描绘的人和土地。于是他开始旅行,在旅途中,他认识了老人,哑巴少女,流浪诗人和女演员。他们结伴而行。在诗人亲戚的住处,他们救下了企图自杀的企业家。而在次日的旅途中,老人说他曾经是纳粹分子,韦汉有了杀他的念头,回程时,企业家还是上吊自杀了。韦汉离开了他的伙伴,独自一人来到了德国的最高峰,他俯瞰脚下的德国,自言自语地问自己:“我似乎已经错过了许多事情,每换一条路,我都错失了什么?”
幕后/花絮
文德斯公路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也是最好的一部(另外两部是《爱丽丝漫游城市》和《歧路》)。影片以此暗示德国的电影业走向衰落,也批判了美国文化侵略对德国的影响。影片简洁、缓慢、真挚,毫无矫揉造作之态。本片的故事脱胎于歌德1795年的小说《韦汉.麦斯特的学徒生涯》。影片证明了文德斯的创作与德国十八世纪以“教育小说”为代表的文学传统的渊源。“教育小说”中的主要元素——追寻自我的旅程、失败与自责、没有答案的追求...
演员表:
维姆·文德斯 .... Spectator at Pauline's Theater
Marquard Bohm .... Man Who Lost His Wife
Peter Kaiser .... Movie presenter (uncredited)
Lisa Kreuzer .... Pauline, cashier
Patric Kreuzer .... Little boy
Rudolf Schündler .... Robert's Father
Franziska Stömmer .... Cinema owner
Dieter Traier .... Paul, garage owner
Rüdiger Vogler .... Bruno Winter
Michael Wiedemann .... Teacher (uncredited)
Hanns Zischler .... Robert Lander
一個時代的美麗與哀愁
文章日期:2008年11月1日
【明報專訊】德國導演溫德斯(Wim Wenders)的《公路之王》(Kings of the Road ),為其公路電影三部曲之一,以反觀內省、重詩性的手法拍成。那是70年代,思想情感解放的時代。電影的德文原名《時間的過程》,探討關於時間的母題,兩主角分別回溯到過往的時光,面對過去。光影世界從不遺下時間的痕,更多地方,隨菲林放映卷的軌溜到下個年代。那是90年代,物質豐盛的世代。黃耀明新碟Kings of the Road 顯然是向溫德斯致敬。明哥是個不折不扣的影迷,從達明到耀明的作品,可窺見端倪。記起年前電影節,看伊朗導演阿巴斯《十》時,鄰座是架黑框眼鏡的明哥,獨個兒安靜的看;散場後也不張揚,低調得像平凡文藝青年等待看下一部《五》。
當然,唱作也得有好伙伴,二十年前,耀明遇上耀輝,成就本地音樂另類的glamour。明哥謙虛說,周耀輝支筆太耀眼,怕蓋過其嘴。在周耀輝的文字世界,人物稜角深刻,如電影般一一呈現;剛柔輕狂,潑墨分層,化得有序;譏諷批判,煦麗動人,醉生夢死。他關注社會議題,書寫邊緣人事,替不公平現象發聲。兩束耀眼光芒,照出這時代的美麗與哀愁。聽Kings of the Road ,像踏上無垠的公路,向後退回味往昔,向前走抱擁未知,永遠看不見終站。唱盤揚來「親愛的,如時代冷酷,也要去上路[盲小姐]
吳小莉訪陳錫文:為土改劃底線
為土改劃底線
——訪中農辦主任陳錫文
文章日期:2008年11月1日
【明報專訊】出生在上海的陳錫文,文革 時被分配到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下鄉,從此將自己視為農民,並一頭栽進農業經濟研究的領域,長期在中共中央從事三農研究。至今為此,中共中央共發布過10個有關農業的一號文件,他從第三號文件起草時就加入中央對農業問題的討論核心,那一年是1983年。
2004年,時隔18年後,中共中央再次將農業問題放入一號文件,出台後,我第一次採訪了他。陳錫文,個頭不高,黝黑的皮膚,不說明,真的不像在北京生活的上海人。「其實所有人上數三代,都是農村人。」陳錫文說:「只是有些人進城久了,忘了自己或是祖輩曾是農民,對現在進城的農民工帶有歧視。」他動情地說。
那一年,糧食生產下滑,農民收入減少,農民工進城務工,產生大量住房、教育、醫療的問題。
經過四年,當年的感慨稍減,但新的問題接踵而來。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個決定的重點是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長久不變』,媒體關心的卻是承包經營權的流轉」,他說:「其實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一直是允許的。」
對於這次外界強調「流轉」會不會進一步造成農村土地流失,他說有擔心,但中共中央的「紅線」是明確的,重要的是如何落實執行。
吳:吳小莉
陳:陳錫文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
吳:三中全會對於農村改革,大家很關注的就是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這個決定確定了什麼?
陳:土地流轉和土地承包其實是同時進行的,中共中央1984年的1號文件,明確提出,耕地的承包期,一般應該長於15年,允許農戶自找對象。1993年中共中央發了11號文件,在承包期內,30年期限,農民可以依法自願的流轉土地,所以93年的文件也是同意流轉土地,到了2000年,中央決定起草一個法律,人大起草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承包法》,2002年常委會9月份通過,03年3月1號開始實行。
這部法律中有一節,講承包土地的經營權的流轉,提出5種形式,一個叫轉包,一個叫出租,一個叫置換,還有一個叫轉讓,還有一種就是多次承包農戶之間,把自己的土地組織起來,通過股份合作的形式來發展聯合生產。這幾種形式,在過去的20多年中,都是普遍存在的流轉,且一直被允許;而流轉權是承包權的一個部分,承包權就是你可以佔有這個土地,所有權不是你的,但是30年內你可以佔有它,你可以經營它,你可以從它的經營中獲得收益,你對它還有流轉的權利。
「長久不變」的意思
吳:有人討論,土地承包以前是30年不變,現在會不會是70年不變,結果在決定中也沒有一個期限,但是有一個長久不變的概念,可以怎樣理解?
陳:我想外界開始有些猜測說會不會延長土地承包期。大家也是從我們政策的過程來猜測的,你開始說15年不變,後來說15年到了再延長30年。大家都知道,工業建築用地是40年,商業經營性用地是50年,住宅批地是70年,老百姓購買的商品房是70年,最長是70年,所以他就認為是70年,但我理解這個長久不變是不止70年。但是多長,也有人問,為什麼不叫永久不變,我說永久的事都是說得太絕對,不行,經濟社會人口各方面有變化。所以我想,第一,沒有必要叫永久,但是長到什麼時間,只要不需要這個制度發生變化,它就不變,那麼我想這就是個長久的問題。所以,長久,我想有幾種方式:一種方式可以說我直接說一個年限,70年當然比現在更長了,當然可以叫長久,或者我說100年,200年,或更長。但是人對未來的預測總是比較有限的,所以第二種更可行的方法,從法律的角度講呢,我想我們的《物權法》已經有了這個話,就是土地承包期到期之後,原有承包人願意承包可以續包,一輪一輪續包下去也是一個長久。所以我覺得如果在立法機關考慮這個事的時候,很可能會考慮,制訂一個比30年更長的年限,但是非常清晰的指出來,如果超出50年這裏就涉及到繼承問題了,我想這個立法機關會有他們的考慮。
重慶實驗
吳:像你提到的土地其實一直是准許流轉的,所以各種試點也有,尤其是在重慶,它也進行了一些土地入股成立股份公司的做法,引起了轟動,當時的情是怎麼樣的?
陳:確實是,國務院在去年6月初批准了重慶和成都一起作為城鄉統籌發展的配套改革實驗區。重慶市市政府的一個部門,出台了一個文件, 其中有一條比較引人注目:經過縣一級人民政府批准,農民可以把他的土地承包權入股,作為資產,去註冊登記有限責任公司, 農民拿自己的地,由會計事務所給他做個價折成多少錢,作為多大的股份加入到這個公司裏面去。公司是個法人,通過這個辦法確實貸到一點款,但是有限責任公司發起的股東不能超過50個人,我當時去這個村裏的時候已經不得了了,有900多人都是股東了,有八九百人的名字,社會上和政府不掌握的,法律上講這叫隱性股東,或者隱名股東。真要出了問題,你的權利就很難得到保障。第二個違反法律的地方就是有限責任公司的設立,不管大小,註冊的資金裏面30%以上,必須是現金,不能純粹拿資產、土地、房屋,來作為資本,如果註冊了,沒有錢,大家叫你空殼公司, 一旦經營中出現問題,你欠人家的帳,那拿什麼還呢?你用你的資產,你有這麼多資產,銀行才敢貸給你錢,如果將來你的貸款成了不良貸款,銀行不怕,因為你有資產,一查就是空的,地還都在農民承包地裏,這件事情折射出什麼呢?我們對農業的金融服務還不足,農民得不到貸款,迫於無奈才組建的公司。專業合作社法出來了,去年7月1號開始實行的,法律規定,農民的專業合作社是法人,他可以到銀行開戶,這個法明確規定,國家的政策性銀行,要採取各種途徑給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資金支援,國家的商業銀行,政府也鼓勵他們對農民合作社提供信貸支援。
吳:重慶模式之前,早在廣東就有深圳模式、南海模式,這些其實也是股份公司,或者是說像成立的是一個組建股份合作組織像這樣的一些事,你怎麼看這樣的方式?
陳:農民講的股份合作,和我們法律規定的股份制區別非常大。90年代初,80年代末我在那做調查。因為臨近港澳,港澳同胞回來願意投資的很多,有的辦工廠,有的要建倉庫,他就跟農民商量要租地了,於是就想了一個辦法。比如說我們這個村所有的地,平均每戶95畝,每人5畝地,這就是一個股,一戶一股進去了,收入都加在一起,按股份,但是農民這個股是不能轉讓。
土地的分紅不一樣,分配的依據,不是像我們有限責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那種股,完全是兩個概念。有些人不了解農村,以為老早不就搞股份了嗎,現在有股份,他的股份太現代化,城裏頭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他一下接軌,接到那頭上去了,就出現偏差。所以這種事情,兩方面都有點問題,農村的事我們宣傳不夠他們就不了解,他們城裏的先進概念很多,直接對農村的事又對不上,會出現一些這樣的偏差。
「教育農民」
吳:農民本身最缺的就是資金,如果除了勞動力的入股之外,還要資金入股,會不會有難度?
陳:資金入股在很多地方,應該說都是象徵性的,很重要的就像專業合作社法,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這個法出來後他賦予你一個法人地位,你就可以用這個合作社的名義在銀行開帳,可以在社會上搞經營活動,我不是一個個人,我是一個社會,一個從事經營活動的法人,等於說,政府給了你這樣一個信譽,你沒什麼錢, 但是我給了你信譽。從這個意義上講,各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又有很多扶持政策,稅收的優惠,資金的優惠,那麼農民就憑藉這個合作社就可以慢慢、慢慢的長大。你只要處理得好,這個成長過程比很多商社更有利,因為它稅率低,它貸款的利息也低,政府甚至有直接扶持它的資金,這一般都是得不到的,正是為了組織好農民,通過合作社把農村的事給辦了,這不是幫政府減輕了很多事嗎?
吳:這次的決定,是不是鼓勵,農民用合作社的方式,把他的土地集約起來,進行現代化農業的工作?
陳:土地流轉允許農民以5種方式流轉土地,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你一說「鼓勵」這個政治形象就不一樣,下面的幹部基層動作就不一樣,流轉的結果實際上就是促進規模的擴大,那麼文件還專門特別講到,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這個規模經營的主體,土地流轉不流轉這個權利是農民的,不准別人外力強加他必須留,或者你想留我堅決不讓你留,傳統農區,農民就業的機會很少,他只有守這點地,那你的過程就要慢一點。
Info
陳錫文訪問摘自吳小莉主持之《問答神州》,於鳳凰衛視中文台播映,時間為今天下午6時20分至6時45分
[文/吳小莉]
——訪中農辦主任陳錫文
文章日期:2008年11月1日
【明報專訊】出生在上海的陳錫文,文革 時被分配到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下鄉,從此將自己視為農民,並一頭栽進農業經濟研究的領域,長期在中共中央從事三農研究。至今為此,中共中央共發布過10個有關農業的一號文件,他從第三號文件起草時就加入中央對農業問題的討論核心,那一年是1983年。
2004年,時隔18年後,中共中央再次將農業問題放入一號文件,出台後,我第一次採訪了他。陳錫文,個頭不高,黝黑的皮膚,不說明,真的不像在北京生活的上海人。「其實所有人上數三代,都是農村人。」陳錫文說:「只是有些人進城久了,忘了自己或是祖輩曾是農民,對現在進城的農民工帶有歧視。」他動情地說。
那一年,糧食生產下滑,農民收入減少,農民工進城務工,產生大量住房、教育、醫療的問題。
經過四年,當年的感慨稍減,但新的問題接踵而來。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個決定的重點是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長久不變』,媒體關心的卻是承包經營權的流轉」,他說:「其實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一直是允許的。」
對於這次外界強調「流轉」會不會進一步造成農村土地流失,他說有擔心,但中共中央的「紅線」是明確的,重要的是如何落實執行。
吳:吳小莉
陳:陳錫文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
吳:三中全會對於農村改革,大家很關注的就是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這個決定確定了什麼?
陳:土地流轉和土地承包其實是同時進行的,中共中央1984年的1號文件,明確提出,耕地的承包期,一般應該長於15年,允許農戶自找對象。1993年中共中央發了11號文件,在承包期內,30年期限,農民可以依法自願的流轉土地,所以93年的文件也是同意流轉土地,到了2000年,中央決定起草一個法律,人大起草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承包法》,2002年常委會9月份通過,03年3月1號開始實行。
這部法律中有一節,講承包土地的經營權的流轉,提出5種形式,一個叫轉包,一個叫出租,一個叫置換,還有一個叫轉讓,還有一種就是多次承包農戶之間,把自己的土地組織起來,通過股份合作的形式來發展聯合生產。這幾種形式,在過去的20多年中,都是普遍存在的流轉,且一直被允許;而流轉權是承包權的一個部分,承包權就是你可以佔有這個土地,所有權不是你的,但是30年內你可以佔有它,你可以經營它,你可以從它的經營中獲得收益,你對它還有流轉的權利。
「長久不變」的意思
吳:有人討論,土地承包以前是30年不變,現在會不會是70年不變,結果在決定中也沒有一個期限,但是有一個長久不變的概念,可以怎樣理解?
陳:我想外界開始有些猜測說會不會延長土地承包期。大家也是從我們政策的過程來猜測的,你開始說15年不變,後來說15年到了再延長30年。大家都知道,工業建築用地是40年,商業經營性用地是50年,住宅批地是70年,老百姓購買的商品房是70年,最長是70年,所以他就認為是70年,但我理解這個長久不變是不止70年。但是多長,也有人問,為什麼不叫永久不變,我說永久的事都是說得太絕對,不行,經濟社會人口各方面有變化。所以我想,第一,沒有必要叫永久,但是長到什麼時間,只要不需要這個制度發生變化,它就不變,那麼我想這就是個長久的問題。所以,長久,我想有幾種方式:一種方式可以說我直接說一個年限,70年當然比現在更長了,當然可以叫長久,或者我說100年,200年,或更長。但是人對未來的預測總是比較有限的,所以第二種更可行的方法,從法律的角度講呢,我想我們的《物權法》已經有了這個話,就是土地承包期到期之後,原有承包人願意承包可以續包,一輪一輪續包下去也是一個長久。所以我覺得如果在立法機關考慮這個事的時候,很可能會考慮,制訂一個比30年更長的年限,但是非常清晰的指出來,如果超出50年這裏就涉及到繼承問題了,我想這個立法機關會有他們的考慮。
重慶實驗
吳:像你提到的土地其實一直是准許流轉的,所以各種試點也有,尤其是在重慶,它也進行了一些土地入股成立股份公司的做法,引起了轟動,當時的情是怎麼樣的?
陳:確實是,國務院在去年6月初批准了重慶和成都一起作為城鄉統籌發展的配套改革實驗區。重慶市市政府的一個部門,出台了一個文件, 其中有一條比較引人注目:經過縣一級人民政府批准,農民可以把他的土地承包權入股,作為資產,去註冊登記有限責任公司, 農民拿自己的地,由會計事務所給他做個價折成多少錢,作為多大的股份加入到這個公司裏面去。公司是個法人,通過這個辦法確實貸到一點款,但是有限責任公司發起的股東不能超過50個人,我當時去這個村裏的時候已經不得了了,有900多人都是股東了,有八九百人的名字,社會上和政府不掌握的,法律上講這叫隱性股東,或者隱名股東。真要出了問題,你的權利就很難得到保障。第二個違反法律的地方就是有限責任公司的設立,不管大小,註冊的資金裏面30%以上,必須是現金,不能純粹拿資產、土地、房屋,來作為資本,如果註冊了,沒有錢,大家叫你空殼公司, 一旦經營中出現問題,你欠人家的帳,那拿什麼還呢?你用你的資產,你有這麼多資產,銀行才敢貸給你錢,如果將來你的貸款成了不良貸款,銀行不怕,因為你有資產,一查就是空的,地還都在農民承包地裏,這件事情折射出什麼呢?我們對農業的金融服務還不足,農民得不到貸款,迫於無奈才組建的公司。專業合作社法出來了,去年7月1號開始實行的,法律規定,農民的專業合作社是法人,他可以到銀行開戶,這個法明確規定,國家的政策性銀行,要採取各種途徑給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資金支援,國家的商業銀行,政府也鼓勵他們對農民合作社提供信貸支援。
吳:重慶模式之前,早在廣東就有深圳模式、南海模式,這些其實也是股份公司,或者是說像成立的是一個組建股份合作組織像這樣的一些事,你怎麼看這樣的方式?
陳:農民講的股份合作,和我們法律規定的股份制區別非常大。90年代初,80年代末我在那做調查。因為臨近港澳,港澳同胞回來願意投資的很多,有的辦工廠,有的要建倉庫,他就跟農民商量要租地了,於是就想了一個辦法。比如說我們這個村所有的地,平均每戶95畝,每人5畝地,這就是一個股,一戶一股進去了,收入都加在一起,按股份,但是農民這個股是不能轉讓。
土地的分紅不一樣,分配的依據,不是像我們有限責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那種股,完全是兩個概念。有些人不了解農村,以為老早不就搞股份了嗎,現在有股份,他的股份太現代化,城裏頭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他一下接軌,接到那頭上去了,就出現偏差。所以這種事情,兩方面都有點問題,農村的事我們宣傳不夠他們就不了解,他們城裏的先進概念很多,直接對農村的事又對不上,會出現一些這樣的偏差。
「教育農民」
吳:農民本身最缺的就是資金,如果除了勞動力的入股之外,還要資金入股,會不會有難度?
陳:資金入股在很多地方,應該說都是象徵性的,很重要的就像專業合作社法,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這個法出來後他賦予你一個法人地位,你就可以用這個合作社的名義在銀行開帳,可以在社會上搞經營活動,我不是一個個人,我是一個社會,一個從事經營活動的法人,等於說,政府給了你這樣一個信譽,你沒什麼錢, 但是我給了你信譽。從這個意義上講,各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又有很多扶持政策,稅收的優惠,資金的優惠,那麼農民就憑藉這個合作社就可以慢慢、慢慢的長大。你只要處理得好,這個成長過程比很多商社更有利,因為它稅率低,它貸款的利息也低,政府甚至有直接扶持它的資金,這一般都是得不到的,正是為了組織好農民,通過合作社把農村的事給辦了,這不是幫政府減輕了很多事嗎?
吳:這次的決定,是不是鼓勵,農民用合作社的方式,把他的土地集約起來,進行現代化農業的工作?
陳:土地流轉允許農民以5種方式流轉土地,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你一說「鼓勵」這個政治形象就不一樣,下面的幹部基層動作就不一樣,流轉的結果實際上就是促進規模的擴大,那麼文件還專門特別講到,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這個規模經營的主體,土地流轉不流轉這個權利是農民的,不准別人外力強加他必須留,或者你想留我堅決不讓你留,傳統農區,農民就業的機會很少,他只有守這點地,那你的過程就要慢一點。
Info
陳錫文訪問摘自吳小莉主持之《問答神州》,於鳳凰衛視中文台播映,時間為今天下午6時20分至6時45分
[文/吳小莉]
活的崑曲與荷馬史詩
崑曲傳承與荷馬研究
文章日期:2008年11月1日
【明報專訊】崑曲傳承與荷馬研究有什麼關係?一個是中國的戲曲表演傳統,另一個是古希臘史詩的研究。一個是舞台上的唱做念打,搬演的是中國的民間故事;另一個是長篇巨製的英雄史詩,講述的是古希臘的神話傳說。崑曲舞台上,演的是關公單刀赴會、唐明王楊貴妃夜半私語、杜麗娘遊園驚夢、朱買臣馬前潑水;荷馬史詩則像彈詞說書,講述的是阿豈力士的憤怒、特洛邑的戰場風雲、奧迪修斯浪天涯、漪色佳島殲滅眾兇。有什麼關係?看起來是八桿子打不的。
當然,有些研究比較文學的專家,認為天下文章沒有不可比較的。於是,洪昇《長生殿》寫的安祿山之變,可以和《伊利亞德》的疆場鏖兵做比較;湯顯祖《牡丹亭》裏的杜麗娘花園尋夢,可以和《奧迪賽》的潘妮蘿碧獨守空閨做比較。橘子和蘋果比較,火星與金星比較,太平洋與地中海比較,唐朝人戴的頭與羅馬人穿的涼鞋比較,莎士比亞的鬍茨與李清照的眉眼比較,真是天下沒有不可比較的。我真不知道這樣的比較文學,在比什麼、較什麼,對學術有什麼貢獻?依我看來,只是混淆不同文化範疇的文學傳統與文本,一筆糊塗帳,愈比愈糊塗,倒是可以創立一科新的學術研究領域,名曰「文學糊塗學」。
那麼,把崑曲傳承與荷馬研究拉到一起,是不是也屬「文學糊塗學」的一支呢?那倒不是,而是大有其內在相關的道理。關鍵是,崑曲表演與荷馬史詩都屬表演藝術,都有演唱傳統,都涉及「非實物文化傳承」(我實在不喜歡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詞)的內在運作。相互比較,可以讓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口傳心授的藝術傳統是如何繼承、如何薪火相傳的,又是如何讓傳承者通過傳統技藝的內化,在展現演藝傳統的表演時刻,即興發揮,使傳統程式變成光輝耀眼的藝術提升,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讓演藝傳統更加豐富、更加細膩精緻、或是更加沛然磅。荷馬史詩的演唱傳統,顯然不是文本(文字傳統)所能完全桎梏與掌控的,這也給我們一種示,去思考崑曲劇本(「案頭之書」)與舞台演出傳統(「筵上之曲」)之間的辯證關係。
在學術研究上,把荷馬研究從古籍校勘中掙脫出來,從詩歌文本的文獻研究中解放出來,把荷馬史詩放回到史詩演唱傳承的範疇,回歸到表演藝術領域,是哈佛大學三代學者的貢獻。從1920年代開始的Milman Parry (1902-1935),到他的學生Albert B. Lord (1912-1991),再到繼承這一學術傳統、仍在哈佛任教的Gregory Nagy (1941-),三代學者孜孜不倦的努力,才使我們超越了過去以文獻為主、白首窮經式的荷馬史詩研究。荷馬史詩原來是個演唱傳統,只有在演唱傳承絕滅之後,文字記載才成為「退而求其次」的文化傳統。
人類文化傳承的載體是多元的,並非只有文獻研究。研究中國戲曲傳統也一樣,不能只是考證文本,要認清這是活在舞台上的文化傳統,是表演藝術的傳承。比荷馬史詩更可貴的是,崑曲還活,還活在21世紀的舞台上。
[鄭培凱 學者.詩人 著有《真理愈辯愈昏》等]
文章日期:2008年11月1日
【明報專訊】崑曲傳承與荷馬研究有什麼關係?一個是中國的戲曲表演傳統,另一個是古希臘史詩的研究。一個是舞台上的唱做念打,搬演的是中國的民間故事;另一個是長篇巨製的英雄史詩,講述的是古希臘的神話傳說。崑曲舞台上,演的是關公單刀赴會、唐明王楊貴妃夜半私語、杜麗娘遊園驚夢、朱買臣馬前潑水;荷馬史詩則像彈詞說書,講述的是阿豈力士的憤怒、特洛邑的戰場風雲、奧迪修斯浪天涯、漪色佳島殲滅眾兇。有什麼關係?看起來是八桿子打不的。
當然,有些研究比較文學的專家,認為天下文章沒有不可比較的。於是,洪昇《長生殿》寫的安祿山之變,可以和《伊利亞德》的疆場鏖兵做比較;湯顯祖《牡丹亭》裏的杜麗娘花園尋夢,可以和《奧迪賽》的潘妮蘿碧獨守空閨做比較。橘子和蘋果比較,火星與金星比較,太平洋與地中海比較,唐朝人戴的頭與羅馬人穿的涼鞋比較,莎士比亞的鬍茨與李清照的眉眼比較,真是天下沒有不可比較的。我真不知道這樣的比較文學,在比什麼、較什麼,對學術有什麼貢獻?依我看來,只是混淆不同文化範疇的文學傳統與文本,一筆糊塗帳,愈比愈糊塗,倒是可以創立一科新的學術研究領域,名曰「文學糊塗學」。
那麼,把崑曲傳承與荷馬研究拉到一起,是不是也屬「文學糊塗學」的一支呢?那倒不是,而是大有其內在相關的道理。關鍵是,崑曲表演與荷馬史詩都屬表演藝術,都有演唱傳統,都涉及「非實物文化傳承」(我實在不喜歡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詞)的內在運作。相互比較,可以讓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口傳心授的藝術傳統是如何繼承、如何薪火相傳的,又是如何讓傳承者通過傳統技藝的內化,在展現演藝傳統的表演時刻,即興發揮,使傳統程式變成光輝耀眼的藝術提升,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讓演藝傳統更加豐富、更加細膩精緻、或是更加沛然磅。荷馬史詩的演唱傳統,顯然不是文本(文字傳統)所能完全桎梏與掌控的,這也給我們一種示,去思考崑曲劇本(「案頭之書」)與舞台演出傳統(「筵上之曲」)之間的辯證關係。
在學術研究上,把荷馬研究從古籍校勘中掙脫出來,從詩歌文本的文獻研究中解放出來,把荷馬史詩放回到史詩演唱傳承的範疇,回歸到表演藝術領域,是哈佛大學三代學者的貢獻。從1920年代開始的Milman Parry (1902-1935),到他的學生Albert B. Lord (1912-1991),再到繼承這一學術傳統、仍在哈佛任教的Gregory Nagy (1941-),三代學者孜孜不倦的努力,才使我們超越了過去以文獻為主、白首窮經式的荷馬史詩研究。荷馬史詩原來是個演唱傳統,只有在演唱傳承絕滅之後,文字記載才成為「退而求其次」的文化傳統。
人類文化傳承的載體是多元的,並非只有文獻研究。研究中國戲曲傳統也一樣,不能只是考證文本,要認清這是活在舞台上的文化傳統,是表演藝術的傳承。比荷馬史詩更可貴的是,崑曲還活,還活在21世紀的舞台上。
[鄭培凱 學者.詩人 著有《真理愈辯愈昏》等]
10/31/2008
信 任 美 麗 宛 如 瓷 器
天 狗
梁文道
牛棚讀書記
蘋果名采20081026
陳 之 藩 先 生 在 〈 看 雲 聽 雨 〉 提 起 四 十 年 前 參 與 美 國 太 空 計 劃 的 經 歷 , 原 來 那 時 候 大 家 最 喜 歡 討 論 的 問 題 是 「 該 把 什 麼 人 送 上 太 空 ? 」 。 「 太 空 中 心 的 人 在 參 加 工 作 , 與 有 榮 焉 之 餘 , 老 是 覺 得 太 空 人 回 來 後 , 並 說 不 出 什 麼 來 。 天 空 是 黑 的 , 地 球 是 藍 的 。 」 盡 是 這 些 事 實 的 述 。 結 果 有 人 認 為 應 該 派 個 詩 人 上 去 , 因 為 只 有 詩 人 才 能 說 出 他 們 的 感 覺 。
前 蘇 聯 小 說 大 家 格 羅 斯 曼 ( Vasily Grossman ) 有 一 個 叫 做 《 狗 》 的 短 篇 , 談 的 是 隻 被 蘇 聯 送 上 軌 道 的 太 空 狗 。 雖 然 是 替 人 類 冒 險 的 實 驗 動 物 , 前 途 未 卜 , 但 是 科 學 家 們 都 很 喜 歡 這 頭 乖 巧 的 小 狗 , 尤 其 負 責 訓 練 的 喬 治 維 奇 。 終 於 , 火 箭 上 天 了 , 大 家 在 地 面 等 待 牠 的 消 息 。 第 二 天 早 上 , 有 人 告 訴 喬 治 維 奇 : 「 牠 在 嚎 叫 , 叫 了 好 長 的 時 間 」 , 然 後 又 靜 靜 地 補 充 : 「 很 可 怕 , 一 隻 孤 獨 的 狗 , 獨 自 在 宇 宙 中 嚎 叫 」 。 幾 天 之 後 , 太 空 艙 返 航 , 喬 治 維 奇 立 刻 趕 到 陸 點 。 甩 開 助 手 , 他 要 親 自 抱 出 他 的 狗 。 場 面 真 令 人 高 興 , 小 狗 尾 巴 猛 搖 , 同 時 不 斷 舔 他 的 手 。 過 了 一 陣 子 , 喬 治 維 奇 「 才 注 意 到 那 雙 見 過 宇 宙 的 眼 睛 」 。
這 個 故 事 的 靈 感 當 然 來 自 「 萊 卡 」 ( Laika ) , 第 一 頭 進 入 太 空 的 動 物 。 那 是 1957 年 , 冷 戰 的 戰 場 無 處 不 在 , 蘇 聯 才 成 功 派 出 第 一 艘 太 空 船 , 赫 魯 曉 夫 就 下 令 要 在 短 短 一 個 月 之 內 再 送 一 艘 上 去 , 當 做 革 命 四 十 週 年 的 賀 禮 。 為 了 鞏 固 蘇 聯 在 太 空 上 的 優 勢 , 這 趟 匆 忙 的 旅 程 還 得 和 上 一 次 不 同 , 所 以 他 們 決 定 這 回 該 帶 個 乘 客 。 由 於 時 間 太 趕 , 來 不 及 設 計 安 全 返 航 的 裝 備 , 大 家 都 曉 得 這 位 乘 客 有 去 無 回 。
萊 卡 被 當 局 宣 傳 成 共 產 主 義 的 勝 利 , 蘇 維 埃 的 英 雄 。 他 們 說 牠 在 軌 道 上 平 安 地 航 行 了 七 天 , 一 直 到 重 返 大 氣 層 的 時 候 才 壯 烈 犧 牲 。 事 實 是 升 空 不 過 幾 小 時 , 牠 就 在 巨 大 的 壓 力 和 不 斷 升 高 的 溫 度 下 痛 苦 死 去 。 後 來 , 不 管 是 蘇 聯 的 太 空 狗 , 還 是 美 國 的 太 空 猿 猴 , 都 有 官 方 為 牠 們 樹 立 紀 念 碑 , 都 有 人 為 牠 們 寫 歌 , 寫 詩 , 和 小 說 。 中 國 ? 在 楊 利 偉 之 前 , 有 誰 上 去 過 呢 ? 我 在 網 上 搜 索 了 一 會 兒 , 什 麼 都 找 不 到 。
英 國 漫 畫 家 阿 巴 底 斯 ( Nick Abadzis ) 依 據 真 實 的 資 料 和 實 地 的 採 訪 , 創 作 了 漫 畫 小 說 《 萊 卡 》 ( Laika ) , 一 部 讓 人 心 碎 , 而 且 多 年 之 後 也 不 會 忘 記 的 傑 作 。
萊 卡 是 頭 有 棕 色 斑 塊 的 混 種 小 獵 犬 , 兩 隻 耳 朵 的 尖 端 稍 稍 下 折 , 小 尾 巴 彎 曲 得 可 笑 。 性 喜 親 人 , 看 到 誰 牠 都 想 把 頭 迎 上 去 讓 人 撫 摸 ; 而 且 聰 明 , 似 乎 懂 得 人 類 在 說 什 麼 。 可 是 牠 的 命 運 很 坎 坷 , 曾 經 被 人 關 在 雜 物 間 , 被 人 扔 進 冰 冷 的 河 , 然 後 流 落 在 下 雪 的 城 市 街 頭 , 目 睹 同 伴 被 捕 狗 隊 活 活 踩 死 。 被 送 進 太 空 中 心 交 到 葉 蓮 那 的 手 上 之 後 , 牠 才 終 於 有 了 一 塊 溫 暖 穩 定 的 小 籠 子 。 在 那 , 牠 要 學 吃 軟 膠 狀 的 食 物 , 適 應 升 空 的 壓 力 , 以 及 無 重 的 狀 態 。 但 牠 很 乖 , 很 信 任 真 心 愛 護 牠 的 葉 蓮 那 。 每 當 模 擬 艙 的 旋 轉 速 度 加 快 , 壓 力 大 得 令 牠 嘔 吐 , 牠 就 會 想 起 葉 蓮 那 對 牠 說 : 「 乖 狗 狗 , 你 可 以 信 任 我 」 。
每 一 個 讀 者 都 知 道 這 個 故 事 的 結 局 。 阿 巴 底 斯 沒 有 把 萊 卡 畫 得 太 過 卡 通 , 他 只 是 不 動 聲 色 地 讓 你 覺 得 這 真 是 隻 有 表 情 的 狗 。 別 人 摸 牠 誇 牠 乖 的 時 候 , 牠 的 樣 子 看 起 來 就 是 那 麼 地 高 興 。 情 節 在 季 節 的 轉 換 中 不 急 不 緩 地 推 展 , 一 格 格 畫 面 下 來 , 我 們 看 到 萊 卡 偶 而 會 在 院 子 快 活 地 奔 跑 , 看 到 葉 蓮 那 和 其 他 科 學 家 疼 牠 餵 牠 , 那 不 可 避 免 的 悲 劇 感 就 變 得 更 加 濃 厚 了 , 好 比 西 伯 利 亞 上 空 看 不 透 的 陰 雲 。 然 而 , 阿 巴 底 斯 溫 柔 的 畫 外 音 又 會 不 時 響 起 , 「 當 你 瞭 解 到 沒 有 事 情 是 永 久 不 變 的 , 你 就 放 心 了 」 , 像 是 撫 慰 萊 卡 , 也 像 是 撫 慰 葉 蓮 那 , 更 像 是 在 預 示 讀 者 結 局 的 到 來 。
直 到 火 箭 升 空 , 直 到 萊 卡 癱 在 極 度 狹 小 的 艙 房 吐 出 舌 頭 , 牠 還 想 葉 蓮 那 的 那 句 話 : 「 乖 狗 狗 , 你 可 以 信 任 我 」 , 畢 竟 是 她 給 了 自 己 一 個 安 穩 的 歸 宿 , 使 自 己 擺 脫 了 顛 沛 艱 苦 的 日 子 。 舉 頭 便 是 無 盡 黑 暗 的 太 空 , 葉 蓮 那 在 地 上 垂 首 痛 哭 。 這 是 一 個 關 於 信 任 的 故 事 ; 萊 卡 獲 選 , 正 是 因 為 牠 特 別 信 任 人 類 , 特 別 地 乖 巧 ; 而 信 任 是 如 此 地 美 麗 , 宛 如 一 只 脆 弱 的 瓷 器 。
也 許 是 不 忍 , 後 來 有 很 多 藝 術 家 為 萊 卡 鋪 排 了 不 同 的 未 來 。 例 如 英 國 小 說 家 溫 特 森 ( Jeanette Winterson ) 的 《 重 量 》 ( Weight: The Myth of Atlas and Heracles ) , 她 重 新 述 說 阿 特 拉 斯 的 神 話 , 那 位 希 臘 傳 說 中 屈 膝 跪 在 地 上 肩 頭 扛 起 地 球 的 巨 人 , 讓 他 敲 碎 載 萊 卡 的 太 空 艙 , 「 以 無 限 的 愛 意 將 牠 小 心 翼 翼 地 鬆 了 綁 , 把 牠 安 全 地 放 了 下 來 , 喂 牠 水 喝 」 。 阿 特 拉 斯 是 個 被 懲 罰 的 罪 人 , 在 無 垠 的 星 空 之 中 忘 卻 了 時 間 的 意 義 。 寂 寞 的 他 早 已 感 覺 不 到 這 個 世 界 的 重 量 , 「 但 他 卻 感 受 到 了 這 個 小 動 物 的 毛 髮 和 骨 肉 。 現 在 , 他 終 於 擁 有 了 一 樣 他 想 去 珍 惜 的 東 西 」 。 狗 與 巨 人 , 神 話 真 好 。
梁文道
牛棚讀書記
蘋果名采20081026
陳 之 藩 先 生 在 〈 看 雲 聽 雨 〉 提 起 四 十 年 前 參 與 美 國 太 空 計 劃 的 經 歷 , 原 來 那 時 候 大 家 最 喜 歡 討 論 的 問 題 是 「 該 把 什 麼 人 送 上 太 空 ? 」 。 「 太 空 中 心 的 人 在 參 加 工 作 , 與 有 榮 焉 之 餘 , 老 是 覺 得 太 空 人 回 來 後 , 並 說 不 出 什 麼 來 。 天 空 是 黑 的 , 地 球 是 藍 的 。 」 盡 是 這 些 事 實 的 述 。 結 果 有 人 認 為 應 該 派 個 詩 人 上 去 , 因 為 只 有 詩 人 才 能 說 出 他 們 的 感 覺 。
前 蘇 聯 小 說 大 家 格 羅 斯 曼 ( Vasily Grossman ) 有 一 個 叫 做 《 狗 》 的 短 篇 , 談 的 是 隻 被 蘇 聯 送 上 軌 道 的 太 空 狗 。 雖 然 是 替 人 類 冒 險 的 實 驗 動 物 , 前 途 未 卜 , 但 是 科 學 家 們 都 很 喜 歡 這 頭 乖 巧 的 小 狗 , 尤 其 負 責 訓 練 的 喬 治 維 奇 。 終 於 , 火 箭 上 天 了 , 大 家 在 地 面 等 待 牠 的 消 息 。 第 二 天 早 上 , 有 人 告 訴 喬 治 維 奇 : 「 牠 在 嚎 叫 , 叫 了 好 長 的 時 間 」 , 然 後 又 靜 靜 地 補 充 : 「 很 可 怕 , 一 隻 孤 獨 的 狗 , 獨 自 在 宇 宙 中 嚎 叫 」 。 幾 天 之 後 , 太 空 艙 返 航 , 喬 治 維 奇 立 刻 趕 到 陸 點 。 甩 開 助 手 , 他 要 親 自 抱 出 他 的 狗 。 場 面 真 令 人 高 興 , 小 狗 尾 巴 猛 搖 , 同 時 不 斷 舔 他 的 手 。 過 了 一 陣 子 , 喬 治 維 奇 「 才 注 意 到 那 雙 見 過 宇 宙 的 眼 睛 」 。
這 個 故 事 的 靈 感 當 然 來 自 「 萊 卡 」 ( Laika ) , 第 一 頭 進 入 太 空 的 動 物 。 那 是 1957 年 , 冷 戰 的 戰 場 無 處 不 在 , 蘇 聯 才 成 功 派 出 第 一 艘 太 空 船 , 赫 魯 曉 夫 就 下 令 要 在 短 短 一 個 月 之 內 再 送 一 艘 上 去 , 當 做 革 命 四 十 週 年 的 賀 禮 。 為 了 鞏 固 蘇 聯 在 太 空 上 的 優 勢 , 這 趟 匆 忙 的 旅 程 還 得 和 上 一 次 不 同 , 所 以 他 們 決 定 這 回 該 帶 個 乘 客 。 由 於 時 間 太 趕 , 來 不 及 設 計 安 全 返 航 的 裝 備 , 大 家 都 曉 得 這 位 乘 客 有 去 無 回 。
萊 卡 被 當 局 宣 傳 成 共 產 主 義 的 勝 利 , 蘇 維 埃 的 英 雄 。 他 們 說 牠 在 軌 道 上 平 安 地 航 行 了 七 天 , 一 直 到 重 返 大 氣 層 的 時 候 才 壯 烈 犧 牲 。 事 實 是 升 空 不 過 幾 小 時 , 牠 就 在 巨 大 的 壓 力 和 不 斷 升 高 的 溫 度 下 痛 苦 死 去 。 後 來 , 不 管 是 蘇 聯 的 太 空 狗 , 還 是 美 國 的 太 空 猿 猴 , 都 有 官 方 為 牠 們 樹 立 紀 念 碑 , 都 有 人 為 牠 們 寫 歌 , 寫 詩 , 和 小 說 。 中 國 ? 在 楊 利 偉 之 前 , 有 誰 上 去 過 呢 ? 我 在 網 上 搜 索 了 一 會 兒 , 什 麼 都 找 不 到 。
英 國 漫 畫 家 阿 巴 底 斯 ( Nick Abadzis ) 依 據 真 實 的 資 料 和 實 地 的 採 訪 , 創 作 了 漫 畫 小 說 《 萊 卡 》 ( Laika ) , 一 部 讓 人 心 碎 , 而 且 多 年 之 後 也 不 會 忘 記 的 傑 作 。
萊 卡 是 頭 有 棕 色 斑 塊 的 混 種 小 獵 犬 , 兩 隻 耳 朵 的 尖 端 稍 稍 下 折 , 小 尾 巴 彎 曲 得 可 笑 。 性 喜 親 人 , 看 到 誰 牠 都 想 把 頭 迎 上 去 讓 人 撫 摸 ; 而 且 聰 明 , 似 乎 懂 得 人 類 在 說 什 麼 。 可 是 牠 的 命 運 很 坎 坷 , 曾 經 被 人 關 在 雜 物 間 , 被 人 扔 進 冰 冷 的 河 , 然 後 流 落 在 下 雪 的 城 市 街 頭 , 目 睹 同 伴 被 捕 狗 隊 活 活 踩 死 。 被 送 進 太 空 中 心 交 到 葉 蓮 那 的 手 上 之 後 , 牠 才 終 於 有 了 一 塊 溫 暖 穩 定 的 小 籠 子 。 在 那 , 牠 要 學 吃 軟 膠 狀 的 食 物 , 適 應 升 空 的 壓 力 , 以 及 無 重 的 狀 態 。 但 牠 很 乖 , 很 信 任 真 心 愛 護 牠 的 葉 蓮 那 。 每 當 模 擬 艙 的 旋 轉 速 度 加 快 , 壓 力 大 得 令 牠 嘔 吐 , 牠 就 會 想 起 葉 蓮 那 對 牠 說 : 「 乖 狗 狗 , 你 可 以 信 任 我 」 。
每 一 個 讀 者 都 知 道 這 個 故 事 的 結 局 。 阿 巴 底 斯 沒 有 把 萊 卡 畫 得 太 過 卡 通 , 他 只 是 不 動 聲 色 地 讓 你 覺 得 這 真 是 隻 有 表 情 的 狗 。 別 人 摸 牠 誇 牠 乖 的 時 候 , 牠 的 樣 子 看 起 來 就 是 那 麼 地 高 興 。 情 節 在 季 節 的 轉 換 中 不 急 不 緩 地 推 展 , 一 格 格 畫 面 下 來 , 我 們 看 到 萊 卡 偶 而 會 在 院 子 快 活 地 奔 跑 , 看 到 葉 蓮 那 和 其 他 科 學 家 疼 牠 餵 牠 , 那 不 可 避 免 的 悲 劇 感 就 變 得 更 加 濃 厚 了 , 好 比 西 伯 利 亞 上 空 看 不 透 的 陰 雲 。 然 而 , 阿 巴 底 斯 溫 柔 的 畫 外 音 又 會 不 時 響 起 , 「 當 你 瞭 解 到 沒 有 事 情 是 永 久 不 變 的 , 你 就 放 心 了 」 , 像 是 撫 慰 萊 卡 , 也 像 是 撫 慰 葉 蓮 那 , 更 像 是 在 預 示 讀 者 結 局 的 到 來 。
直 到 火 箭 升 空 , 直 到 萊 卡 癱 在 極 度 狹 小 的 艙 房 吐 出 舌 頭 , 牠 還 想 葉 蓮 那 的 那 句 話 : 「 乖 狗 狗 , 你 可 以 信 任 我 」 , 畢 竟 是 她 給 了 自 己 一 個 安 穩 的 歸 宿 , 使 自 己 擺 脫 了 顛 沛 艱 苦 的 日 子 。 舉 頭 便 是 無 盡 黑 暗 的 太 空 , 葉 蓮 那 在 地 上 垂 首 痛 哭 。 這 是 一 個 關 於 信 任 的 故 事 ; 萊 卡 獲 選 , 正 是 因 為 牠 特 別 信 任 人 類 , 特 別 地 乖 巧 ; 而 信 任 是 如 此 地 美 麗 , 宛 如 一 只 脆 弱 的 瓷 器 。
也 許 是 不 忍 , 後 來 有 很 多 藝 術 家 為 萊 卡 鋪 排 了 不 同 的 未 來 。 例 如 英 國 小 說 家 溫 特 森 ( Jeanette Winterson ) 的 《 重 量 》 ( Weight: The Myth of Atlas and Heracles ) , 她 重 新 述 說 阿 特 拉 斯 的 神 話 , 那 位 希 臘 傳 說 中 屈 膝 跪 在 地 上 肩 頭 扛 起 地 球 的 巨 人 , 讓 他 敲 碎 載 萊 卡 的 太 空 艙 , 「 以 無 限 的 愛 意 將 牠 小 心 翼 翼 地 鬆 了 綁 , 把 牠 安 全 地 放 了 下 來 , 喂 牠 水 喝 」 。 阿 特 拉 斯 是 個 被 懲 罰 的 罪 人 , 在 無 垠 的 星 空 之 中 忘 卻 了 時 間 的 意 義 。 寂 寞 的 他 早 已 感 覺 不 到 這 個 世 界 的 重 量 , 「 但 他 卻 感 受 到 了 這 個 小 動 物 的 毛 髮 和 骨 肉 。 現 在 , 他 終 於 擁 有 了 一 樣 他 想 去 珍 惜 的 東 西 」 。 狗 與 巨 人 , 神 話 真 好 。
Dialogue between Sue Williams and Lung Ying-tai
YOUNG AND RESTLESS
IN CHINA
A Documentary by Sue Williams
With Post-screening dialogue between
Sue Williams and Lung Ying-tai
November 24, 2008 (Monday)
7:00p.m. (Cocktail reception starts at 6:15 p.m.)
Agnés b Cinema
Upper Basement, Hong Kong Art Centre
2 Harbour Road, Wanchai, Hong Kong
About the Film
China is a country of young people and the new generation is coming of age, full of hope, energy and ambition.
Since the 1990s, the economy and culture of the country has been transformed. Once a country dominated by
a nearly spiritual belief in Maoism, young adults in China today w ant to grab the new opportunities, get rich and
live "the good life".
Young and Restless in China follow s nine young people from across the country for four years, giving audiences an in-depth, very personal look at a unique and rapidly changing society. In riveting emotional detail,the film captures the highs and low s of coming of age that are at times intimately familiar and also decidedly
new.
About Writer, Producer and Director Sue Williams
Sue Williams co-founded Ambrica Productions in 1986 to produce quality documentaries of international scope and interest. Sue was the writer, director and producer of the company's "China Trilogy": China in Revolution(1989), The Mao Years (1994) and Born under the Red Flag (1997). The series was extended with the release
of China in the Red (2003), and Young and the Restless in China is her fifth documentary on China.
Williams' films have received widespread critical acclaim, and have won awards at numerous festivals,
including the International Film and Video Festival, the Columbus International Film and Video Festival, and the San Francisc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just to name a few.
About Guest Commentator Lung Ying-tai (龍應台)
Lung Ying-tai is a celebrated cultural critic, essayist, and professor of literature. She w as born in Taiw an and received her PhD in English from Kansas Sate University. She w as the first Cultural Minister of Taipei (1999-2003), and is currently the Hung Leung Hau Ling Distinguished Fellow in Humanit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Lung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20 books and her open letter w ritten to Premier Hu Jiantao in 2006 against the closing dow n of a major journal in Beijing is considered a landmark piece of writing.
** Tickets and enquiries: Ms. Natalie Wong at 2241-5011, wnatalie@hku.hk. Seats are limited. **
Co-organized by Asia Society (Hong Kong Center)
IN CHINA
A Documentary by Sue Williams
With Post-screening dialogue between
Sue Williams and Lung Ying-tai
November 24, 2008 (Monday)
7:00p.m. (Cocktail reception starts at 6:15 p.m.)
Agnés b Cinema
Upper Basement, Hong Kong Art Centre
2 Harbour Road, Wanchai, Hong Kong
About the Film
China is a country of young people and the new generation is coming of age, full of hope, energy and ambition.
Since the 1990s, the economy and culture of the country has been transformed. Once a country dominated by
a nearly spiritual belief in Maoism, young adults in China today w ant to grab the new opportunities, get rich and
live "the good life".
Young and Restless in China follow s nine young people from across the country for four years, giving audiences an in-depth, very personal look at a unique and rapidly changing society. In riveting emotional detail,the film captures the highs and low s of coming of age that are at times intimately familiar and also decidedly
new.
About Writer, Producer and Director Sue Williams
Sue Williams co-founded Ambrica Productions in 1986 to produce quality documentaries of international scope and interest. Sue was the writer, director and producer of the company's "China Trilogy": China in Revolution(1989), The Mao Years (1994) and Born under the Red Flag (1997). The series was extended with the release
of China in the Red (2003), and Young and the Restless in China is her fifth documentary on China.
Williams' films have received widespread critical acclaim, and have won awards at numerous festivals,
including the International Film and Video Festival, the Columbus International Film and Video Festival, and the San Francisc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just to name a few.
About Guest Commentator Lung Ying-tai (龍應台)
Lung Ying-tai is a celebrated cultural critic, essayist, and professor of literature. She w as born in Taiw an and received her PhD in English from Kansas Sate University. She w as the first Cultural Minister of Taipei (1999-2003), and is currently the Hung Leung Hau Ling Distinguished Fellow in Humanit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Lung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20 books and her open letter w ritten to Premier Hu Jiantao in 2006 against the closing dow n of a major journal in Beijing is considered a landmark piece of writing.
** Tickets and enquiries: Ms. Natalie Wong at 2241-5011, wnatalie@hku.hk. Seats are limited. **
Co-organized by Asia Society (Hong Kong Center)
a link:不過是光影:《海角七號》
K,
今天,這里很安靜,可以聽到海子的濤聲,MAYBOY在樓上的咳嗽聲,煮水器滋滋的水聲,還有自己的呼吸聲。
電話忽然振鈴,嚇得人心驚。
這是我喜歡的日子?
是嗎?
花了一個上午的時光,在網上斷斷續續地看《海角七號》。一段關于歲月,關于離別,關于海子,關于愛戀,關于思念,關于心底的歌兒的光影。
信,蒼涼。
聽,哭了。
沒有彩虹。
要吃飯了,可我不餓。
******
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友子,太阳已经完全没入了海面
我真的已经完全看不见台湾岛了
你还站在那里等我吗?
第一封
友子,请原谅我这个懦弱的男人,从来不敢承认我们两人的相爱。我甚至已经忘记,我是如何迷上那个不按规定理发,而惹得我大发雷霆的女孩了。
友子,你固执不讲理,爱玩爱流行,我却如此受不住的迷恋你。只是好不容易你毕业了,我们却战败了。我是战败国的子民,贵族的骄傲瞬间堕落为犯人的枷。我只是个穷教师,为何要背负一个民族的罪。时代的宿命时代的罪过,我只是个穷教师。
我爱你,却必须放弃你。
第二封
第三天,该怎样克制自己不去想你。你是南方艳阳下成长的学生,我是从飘雪的北方渡洋过海的老师,我们是这么的不同,为何却会如此的相爱。我怀念艳阳,我怀念热风。
我尤有记忆你被红蚁惹毛的样子,我知道我不该嘲笑你,但你踩着红蚁的样子真美,像踩着一种奇幻的舞步,愤怒、强烈又带着轻佻的嬉笑。
友子,我就是那时爱上你的…
第三封
我希望这时有暴风,把我淹没在这台湾与日本间的海域,这样我就不用为我的懦弱负责。友子,才几天的航行,海风所带来的哭声已让我苍老许多。我不愿离开甲板,也不愿睡觉,我心里已经做好盘算,一旦让我着陆,我将一辈子不愿再看见大海。
海风啊,为何总是带来哭声呢?爱人哭、嫁人哭、生孩子哭,想着你未来的幸福我总是会哭。只是我的泪水,总是在涌出前就被海风吹干。涌不出泪水的哭泣,让我更苍老了。
可恶的风,可恶的月光。可恶的海。
十二月的海总是带着愤怒,我承受着耻辱和悔恨的臭味,陪同不安静的晃荡。
不明白我到底是归乡,还是离乡。
第四封
傍晚,已经进入了日本海,白天我头痛欲裂。可恨的浓雾,阻挡了我一整个白天的视线。而现在的星光真美,记得你才是中学一年级小女生时,就胆敢以天狗食月的农村传说来挑战我月蚀的天文理论吗?
再说一件不怕你挑战的理论。你知道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星光,是自几亿光年远的星球上所发射过来的吗?哇,几亿光年发射出来的光,我们现在才看到,几亿光年的台湾岛和日本岛又是什么样子呢?山还是山,海还是海,却不见了人。我想再多看几眼星空,在这什么都善变的人世间里,我想看一下永恒。
遇见了要往台湾避冬的乌鱼群,我把对你的相思寄放在其中的一只,希望你的渔人父亲可以捕获。友子,尽管它的气味辛酸,你也一定要尝一口,你会明白…我不是抛弃你,我是舍不得你。
我在众人熟睡的甲板上反复呢喃,我不是抛弃你,我是舍不得你。
第五封
天亮了,但又有何关系。反正日光总是带来浓雾,黎明前的一段恍惚,我见到了日后你韶华已逝,日后的我发秃眼垂,晨雾如飘雪,覆盖了我额上的皱纹,骄阳如烈焰,焚枯了你秀发的乌黑,你我心中最后一点余热完全凋零。
友子…请原谅我这无用的身躯。
第六封
海上气温16度,风速12节,水深97米。已经看见了几只海鸟,预计明天入夜前我们即将登陆。友子…我把我在台湾的相簿都留给你,就寄放在你母亲那儿,但我偷了其中一张,是你在海边玩水的那张,照片里的海没风也没雨,照片里的你,笑得就像在天堂,不管你的未来将属于谁,谁都配不上你。原本以为我会将美好回忆妥善打包,到头来却发现我能携走的只有虚无,我真的很想你。
啊,彩虹。但愿这彩虹的两端足以跨越海洋,连接我和你。
第七封
友子,我已经平安着陆。七天的航行,我终于踏上我战后残破的土地,可是我却开始思念海洋,这海洋为何总是站在希望和灭绝的两个极端。这是我最后的一封信,待会我会把信寄出去,这容不下爱情的海洋,至少还容得下相思吧。
友子,我的相思你一定要收到,这样你才会原谅我一点点。我想我会把你放在我心里一辈子,就算娶妻、生子、在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上,一定会浮现…你提着笨重的行李逃家,在遣返的人潮中,你孤独地站着,你戴着那顶存了好久的钱才买来的白色针织帽,是为了让我在人群中发现你吧。
我看见了…我看见了…你安静不动的站着,你像七月的烈日,让我不敢再多看你一眼。你站得如此安静,我刻意冰凉的心,却又顿时燃起。我伤心,却不敢让遗憾流露。我心里嘀咕,嘴巴却一声不吭。我知道,思念这庸俗的字眼,将如阳光下的黑影,我逃他追,我追他逃…一辈子。
我会假装你忘了我,假装你将你我的过往像候鸟一般从记忆中迁徙,假装你已走过寒冬迎接春天,我会假装…一直到自以为一切都是真的。
然后…祝你一生永远幸福。
今天,這里很安靜,可以聽到海子的濤聲,MAYBOY在樓上的咳嗽聲,煮水器滋滋的水聲,還有自己的呼吸聲。
電話忽然振鈴,嚇得人心驚。
這是我喜歡的日子?
是嗎?
花了一個上午的時光,在網上斷斷續續地看《海角七號》。一段關于歲月,關于離別,關于海子,關于愛戀,關于思念,關于心底的歌兒的光影。
信,蒼涼。
聽,哭了。
沒有彩虹。
要吃飯了,可我不餓。
******
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友子,太阳已经完全没入了海面
我真的已经完全看不见台湾岛了
你还站在那里等我吗?
第一封
友子,请原谅我这个懦弱的男人,从来不敢承认我们两人的相爱。我甚至已经忘记,我是如何迷上那个不按规定理发,而惹得我大发雷霆的女孩了。
友子,你固执不讲理,爱玩爱流行,我却如此受不住的迷恋你。只是好不容易你毕业了,我们却战败了。我是战败国的子民,贵族的骄傲瞬间堕落为犯人的枷。我只是个穷教师,为何要背负一个民族的罪。时代的宿命时代的罪过,我只是个穷教师。
我爱你,却必须放弃你。
第二封
第三天,该怎样克制自己不去想你。你是南方艳阳下成长的学生,我是从飘雪的北方渡洋过海的老师,我们是这么的不同,为何却会如此的相爱。我怀念艳阳,我怀念热风。
我尤有记忆你被红蚁惹毛的样子,我知道我不该嘲笑你,但你踩着红蚁的样子真美,像踩着一种奇幻的舞步,愤怒、强烈又带着轻佻的嬉笑。
友子,我就是那时爱上你的…
第三封
我希望这时有暴风,把我淹没在这台湾与日本间的海域,这样我就不用为我的懦弱负责。友子,才几天的航行,海风所带来的哭声已让我苍老许多。我不愿离开甲板,也不愿睡觉,我心里已经做好盘算,一旦让我着陆,我将一辈子不愿再看见大海。
海风啊,为何总是带来哭声呢?爱人哭、嫁人哭、生孩子哭,想着你未来的幸福我总是会哭。只是我的泪水,总是在涌出前就被海风吹干。涌不出泪水的哭泣,让我更苍老了。
可恶的风,可恶的月光。可恶的海。
十二月的海总是带着愤怒,我承受着耻辱和悔恨的臭味,陪同不安静的晃荡。
不明白我到底是归乡,还是离乡。
第四封
傍晚,已经进入了日本海,白天我头痛欲裂。可恨的浓雾,阻挡了我一整个白天的视线。而现在的星光真美,记得你才是中学一年级小女生时,就胆敢以天狗食月的农村传说来挑战我月蚀的天文理论吗?
再说一件不怕你挑战的理论。你知道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星光,是自几亿光年远的星球上所发射过来的吗?哇,几亿光年发射出来的光,我们现在才看到,几亿光年的台湾岛和日本岛又是什么样子呢?山还是山,海还是海,却不见了人。我想再多看几眼星空,在这什么都善变的人世间里,我想看一下永恒。
遇见了要往台湾避冬的乌鱼群,我把对你的相思寄放在其中的一只,希望你的渔人父亲可以捕获。友子,尽管它的气味辛酸,你也一定要尝一口,你会明白…我不是抛弃你,我是舍不得你。
我在众人熟睡的甲板上反复呢喃,我不是抛弃你,我是舍不得你。
第五封
天亮了,但又有何关系。反正日光总是带来浓雾,黎明前的一段恍惚,我见到了日后你韶华已逝,日后的我发秃眼垂,晨雾如飘雪,覆盖了我额上的皱纹,骄阳如烈焰,焚枯了你秀发的乌黑,你我心中最后一点余热完全凋零。
友子…请原谅我这无用的身躯。
第六封
海上气温16度,风速12节,水深97米。已经看见了几只海鸟,预计明天入夜前我们即将登陆。友子…我把我在台湾的相簿都留给你,就寄放在你母亲那儿,但我偷了其中一张,是你在海边玩水的那张,照片里的海没风也没雨,照片里的你,笑得就像在天堂,不管你的未来将属于谁,谁都配不上你。原本以为我会将美好回忆妥善打包,到头来却发现我能携走的只有虚无,我真的很想你。
啊,彩虹。但愿这彩虹的两端足以跨越海洋,连接我和你。
第七封
友子,我已经平安着陆。七天的航行,我终于踏上我战后残破的土地,可是我却开始思念海洋,这海洋为何总是站在希望和灭绝的两个极端。这是我最后的一封信,待会我会把信寄出去,这容不下爱情的海洋,至少还容得下相思吧。
友子,我的相思你一定要收到,这样你才会原谅我一点点。我想我会把你放在我心里一辈子,就算娶妻、生子、在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上,一定会浮现…你提着笨重的行李逃家,在遣返的人潮中,你孤独地站着,你戴着那顶存了好久的钱才买来的白色针织帽,是为了让我在人群中发现你吧。
我看见了…我看见了…你安静不动的站着,你像七月的烈日,让我不敢再多看你一眼。你站得如此安静,我刻意冰凉的心,却又顿时燃起。我伤心,却不敢让遗憾流露。我心里嘀咕,嘴巴却一声不吭。我知道,思念这庸俗的字眼,将如阳光下的黑影,我逃他追,我追他逃…一辈子。
我会假装你忘了我,假装你将你我的过往像候鸟一般从记忆中迁徙,假装你已走过寒冬迎接春天,我会假装…一直到自以为一切都是真的。
然后…祝你一生永远幸福。
10/30/2008
藍的雪花靜靜地飄落
臘肉黃豆湯
文章日期:2008年10月30日
【明報專訊】在兵團五年,只吃過一次米飯炒菜。那是在剛去的時候,連裏開恩放了一天假,於是大家紛紛去德都縣城照像,中午就在那兒找了個飯館。東北的大米一粒粒的透明而香糯,口感特別好,吃這樣的米簡直不需要什麼菜。那菜不過是肉片青椒和酸菜豆腐,都切得像東北的一切那樣碩大,我們在蒼蠅的嗡嗡聲中囁完了最後一口湯——那一種回味整整延續了五年之久。連隊的伙食永遠是菜湯饅頭。有時因為伙房打夜班碰翻了煤油燈,菜湯裏充溢煤油味。饅頭常常是發了芽的麥麵又黑又黏。實在打熬不住便只好裝一回病,吃一碗病號飯過過癮。所謂病號飯,不過是點麵條用醬油一煮,加點花味精而已,但在那時卻是我們的佳餚了。
自然也有打牙祭的時候。有一回家裏寄來了臘肉,正巧有黃豆和土豆,就把土豆用灶灰烤了,滿滿地煮了一鍋臘肉黃豆湯。七八個人圍在火爐邊,每人手中拿一把小勺,加了醬油膏和味精,當第一層鮮亮的油珠浮起來的時候,勺便紛紛落下去,這一下,寧肯舌尖燙起泡也不再撒嘴了。這樣的夜晚常常停電。燈光驟滅。窗外的冰雪便一下子變得很亮。有很藍很藍的雪花悠悠地落下。嘴裏仍盪臘肉的餘香,整個人變得軟軟的很容易出現幻覺。於是大家開始在黑暗中講故事講各種美好和恐怖的故事。後來,火熄滅了。故事也講完了。就仰頭看天花板上一串串的冰掛,在黑暗中可以把它想像成水晶玻璃大吊燈,就像人民大會堂宴會廳裏那樣的。
三十年過去了。這樣的故事以後不知是不是還會再有。但肯定有別的故事繼續。不知從何時始,大家的嘴愈吃愈刁。各種飯局以各種名目存在,且規格愈來愈高。最後終於物極必反有了四菜一湯的規定。但菜少也有菜少的吃法:大閘蟹、紅燜魚翅、清燉鮑魚、扒熊掌、飛龍湯也是四菜一湯。不過吃多了,吊人胃口的美味也會變得味同嚼臘。於是美食先鋒派們又開始反樸歸真,什麼二鍋頭,什麼素食主義等等又成為一種時髦,猶如西方貴族們開口便是「water」一般,透身分的不凡。有一位經理朋友請吃粵菜,三個人叫了十幾個菜,自己只吃一小碗魚翅湯,當然,是三百四十五元一碗的。我猜他的胃大概已經接近凝固,只有液體才能滲進去了。
姐姐去國數年,回到家中,我用一碗清湯麵接風。她幾口吞下,連叫好吃。說是數年沒吃過可口的飯菜。我對這種說法卻深表懷疑。直到前不久有一次一起出去買東西,中午在王府井的「麥當勞」吃速食。倒真是快。且又乾淨舒適。只是口味實在不習慣。姐姐要了「巨無霸」、「麥香雞」、炸土豆條、熱巧克力和菠蘿冰淇淋。麥香雞是女士吃的,秀氣些,看倒是很漂亮,新鮮麵包裏夾淺粉的炸雞肉餅,碧綠的酸黃瓜,嫩黃的生菜,雪白的奶油,連上面的芝麻也透新鮮乾淨,及至一吃,卻吃出一股怪味,提出質疑之後,姐姐肯定地答覆我說,據她在美數載之經驗,這確是地道的美式速食,與美國本土所吃一般無異。只好又換來巨無霸,又覺得有股膻味。喝口熱飲還有酒味,於是大呼上當。姐姐幸災樂禍地說,看來你只適合在國內生活,你就老老實實呆吧!最後我只好吃冰淇淋。美國的冰淇淋確實很好吃。
後來侍者換了一支曲子。是小提琴曲。冷冷清清地流動。我和姐姐都不再說話。透過剔花的窗簾可以看到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防寒服構成一塊塊鮮豔的顏色。不知為什麼忽然想起許多年前躺在上生病的時候,那時頭一回聽說世界上有一種叫做漢堡牛排的美味。現在真的不知道什麼叫做美味了。我相信吃遍世界也不會再有比那一鍋臘肉黃豆湯更好吃的東西。那一個冬天的晚上,有藍的雪花靜靜地飄落。About the Writer
徐小斌(1953─),作家、央視一級編劇。生於北京,畢業於中央財金大學。中國作協會員,北京作協理事。1981年始發表小說,主要作品有《敦煌遺夢》(1994)、《迷幻花園》(1995)、《羽蛇》(1998)、《雙魚星座》(1999)等,另有《徐小斌文集》(2007)(五卷)。曾獲首屆魯迅文學獎等多種獎項,部分作品被譯成英、法、日、意等國文字。另擅長繪畫及刻紙藝術,曾經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在中央美院畫廊舉辦個人刻紙藝術展。
[文/徐小斌]
文章日期:2008年10月30日
【明報專訊】在兵團五年,只吃過一次米飯炒菜。那是在剛去的時候,連裏開恩放了一天假,於是大家紛紛去德都縣城照像,中午就在那兒找了個飯館。東北的大米一粒粒的透明而香糯,口感特別好,吃這樣的米簡直不需要什麼菜。那菜不過是肉片青椒和酸菜豆腐,都切得像東北的一切那樣碩大,我們在蒼蠅的嗡嗡聲中囁完了最後一口湯——那一種回味整整延續了五年之久。連隊的伙食永遠是菜湯饅頭。有時因為伙房打夜班碰翻了煤油燈,菜湯裏充溢煤油味。饅頭常常是發了芽的麥麵又黑又黏。實在打熬不住便只好裝一回病,吃一碗病號飯過過癮。所謂病號飯,不過是點麵條用醬油一煮,加點花味精而已,但在那時卻是我們的佳餚了。
自然也有打牙祭的時候。有一回家裏寄來了臘肉,正巧有黃豆和土豆,就把土豆用灶灰烤了,滿滿地煮了一鍋臘肉黃豆湯。七八個人圍在火爐邊,每人手中拿一把小勺,加了醬油膏和味精,當第一層鮮亮的油珠浮起來的時候,勺便紛紛落下去,這一下,寧肯舌尖燙起泡也不再撒嘴了。這樣的夜晚常常停電。燈光驟滅。窗外的冰雪便一下子變得很亮。有很藍很藍的雪花悠悠地落下。嘴裏仍盪臘肉的餘香,整個人變得軟軟的很容易出現幻覺。於是大家開始在黑暗中講故事講各種美好和恐怖的故事。後來,火熄滅了。故事也講完了。就仰頭看天花板上一串串的冰掛,在黑暗中可以把它想像成水晶玻璃大吊燈,就像人民大會堂宴會廳裏那樣的。
三十年過去了。這樣的故事以後不知是不是還會再有。但肯定有別的故事繼續。不知從何時始,大家的嘴愈吃愈刁。各種飯局以各種名目存在,且規格愈來愈高。最後終於物極必反有了四菜一湯的規定。但菜少也有菜少的吃法:大閘蟹、紅燜魚翅、清燉鮑魚、扒熊掌、飛龍湯也是四菜一湯。不過吃多了,吊人胃口的美味也會變得味同嚼臘。於是美食先鋒派們又開始反樸歸真,什麼二鍋頭,什麼素食主義等等又成為一種時髦,猶如西方貴族們開口便是「water」一般,透身分的不凡。有一位經理朋友請吃粵菜,三個人叫了十幾個菜,自己只吃一小碗魚翅湯,當然,是三百四十五元一碗的。我猜他的胃大概已經接近凝固,只有液體才能滲進去了。
姐姐去國數年,回到家中,我用一碗清湯麵接風。她幾口吞下,連叫好吃。說是數年沒吃過可口的飯菜。我對這種說法卻深表懷疑。直到前不久有一次一起出去買東西,中午在王府井的「麥當勞」吃速食。倒真是快。且又乾淨舒適。只是口味實在不習慣。姐姐要了「巨無霸」、「麥香雞」、炸土豆條、熱巧克力和菠蘿冰淇淋。麥香雞是女士吃的,秀氣些,看倒是很漂亮,新鮮麵包裏夾淺粉的炸雞肉餅,碧綠的酸黃瓜,嫩黃的生菜,雪白的奶油,連上面的芝麻也透新鮮乾淨,及至一吃,卻吃出一股怪味,提出質疑之後,姐姐肯定地答覆我說,據她在美數載之經驗,這確是地道的美式速食,與美國本土所吃一般無異。只好又換來巨無霸,又覺得有股膻味。喝口熱飲還有酒味,於是大呼上當。姐姐幸災樂禍地說,看來你只適合在國內生活,你就老老實實呆吧!最後我只好吃冰淇淋。美國的冰淇淋確實很好吃。
後來侍者換了一支曲子。是小提琴曲。冷冷清清地流動。我和姐姐都不再說話。透過剔花的窗簾可以看到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防寒服構成一塊塊鮮豔的顏色。不知為什麼忽然想起許多年前躺在上生病的時候,那時頭一回聽說世界上有一種叫做漢堡牛排的美味。現在真的不知道什麼叫做美味了。我相信吃遍世界也不會再有比那一鍋臘肉黃豆湯更好吃的東西。那一個冬天的晚上,有藍的雪花靜靜地飄落。About the Writer
徐小斌(1953─),作家、央視一級編劇。生於北京,畢業於中央財金大學。中國作協會員,北京作協理事。1981年始發表小說,主要作品有《敦煌遺夢》(1994)、《迷幻花園》(1995)、《羽蛇》(1998)、《雙魚星座》(1999)等,另有《徐小斌文集》(2007)(五卷)。曾獲首屆魯迅文學獎等多種獎項,部分作品被譯成英、法、日、意等國文字。另擅長繪畫及刻紙藝術,曾經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在中央美院畫廊舉辦個人刻紙藝術展。
[文/徐小斌]
a link:聽聽歌兒:ONCE: Falling Slowly
ONCE: Falling Slowly
I don't know you but I want you
我不认识你,但我想和你一起
All the more for that
越来越想
Words fall through me and always fool me
所有的承诺都是在欺骗我
And I can't react
我不知道如何回应
And games that never amount To more than they're meant
游戏只不过是堆肤浅的东西
Will play themselves out
只会让他们自食其果
Take this sinking boat and point it home
坐上这只将要沉船回去
We've still got time, raise your hopeful voice
我们还有时间,唱出你那希望之声
You had the choice,
你有选择权
You've made it now
你已做出决定
Falling slowly, eyes that know me
慢慢紧闭的双眼
And I can't go back
我知道我不能回头
Moods that take me and erase me
忧伤吞噬了我
And I'm painted black
我心被染成黑色
Well,you have suffered enough And warred with yourself
你受够了,你与自己作战
It's time that you won
是你赢的时候了
Take this sinking boat and point it home
坐上这只快沉的船回去
We've still got time, raise your hopeful voice
我们还有时间, 唱出你那希望之声
You had the choice, you've made it now
你有选择权,你已做出决定
Falling slowly,sing your melody
慢慢唱出你的歌
I'll sing along...
我会陪着你一起唱
Take this sinking boat and point it home
坐上这只快沉的船回去
We've still got time, raise your hopeful voice
我们还有时间,唱出你那希望之声
You had the choice, you've made it now
你有选择权,你已做出决定
Falling slowly,sing your melody
慢慢唱出你的歌
I'll sing along...
我会陪着你一起唱
Ah...ah...
Calling and I'll sing along
找我,我会陪你一起唱
得不到
文章日期:2008年10月30日
【明報專訊】執筆時,得悉香港的Krispy Kreme突然全線結業。我不是特別喜歡吃冬甩,只是想起才一個月前在機場跟家人嚷要吃,今天竟已執笠。去年在東京,店子在銀座剛開幕,那道排隊買冬甩的人龍,恍如在迪士尼排隊玩Space Mountain一樣多,就算告訴你要等75分鐘依然有人排。那時邊看人潮邊暗忖,香港沒那麼癲吧,為一個冬甩排個半鐘?心想回家定必要即時買來吃個夠。想想,已經沒有機會了。
有人開始懷念Krsipy Kreme,我卻想起十年前無印撤出香港時的墟場面。當時,我被派去銅鑼灣京華中心店,採訪擁躉在結業前的掃貨心情。但見所有人都不顧儀態拚命搶,也不顧合用過期與否,總之,人人務求在店舖清場前,捉緊一些快要失去的東西。
我們都會說,人都是犯賤的,總認為得不到才是最好。世上最珍貴的,也就是快將失去的東西。早前上映的電影《一奏傾情》,說的是萍水相逢的男女關係,一段發乎情止乎禮的感情。因為女主角認定沒結果,也就決絕地不讓任何事情發生,只要在心中就很好。這種愛不一定要擁有的結局,就因為太真實,看畢令觀眾久久未能釋懷。有朋友更說,末段奏起男主角唱的歌曲時,眼淚就不由自主的掉下來。
不堪一擊的都市人,稍為遇上一些將要失去的人與事,便急於擁抱追思,因而錯過了眼前或當下更重要的事情,都怪生活磨得人太累所致。我沒有為電影中男女主角結局不能走在一起而惘然,不是我麻木不仁,只是男主角的歌聲更吸引我。忘了告訴你,戲中那首Falling Slowly獲得今屆奧斯卡最佳歌曲獎。[Clara Chan]
溫總:「兩地共同制定應對風險的預案」
溫總促港領導層果斷
「三提高」籲改善管理經濟結構金融監管
文章日期:2008年10月30日
【明報專訊】特首曾蔭權提出要發掘金融海嘯下的新機遇,鞏固金融業支柱地位之際,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昨日向香港傳媒表示,「民眾的信心,要取決於領導層的果斷措施」,香港要「認真汲取這次香港金融危機帶給我們的教訓,分析香港和經濟結構存在的問題」,使管理、經濟結構和金融監管得到提高。
溫家寶在結束俄羅斯訪問之際,又為香港帶來好消息,說會循5方面措施支持香港。
北京消息:央行金管局會聯手護港
北京消息人士指出,溫總提出的5點中央挺港措施,最重要是「兩地共同制定應對風險的預案」一項,這意味若有國際炒家衝擊香港,將要面對的不單是港府,還有坐擁近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的中國政府,中國人民銀行將和香港金融管理局聯手維護香港的金融穩定。
消息人士認為,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時,中央和香港的金融監管機構仍未建立完善的合作關係,如今合作機制已建立,當中央表明中港合作聯防金融風險時,任何有意衝擊香港的人都不得不再三考慮。至於其餘4項措施,消息人士指出,這顯示溫總前天說全力支持香港渡過危機並非空話,而是有連串具體措施配合。
溫家昨日在莫斯科特別接見港澳傳媒,在談及金融海嘯時,他說香港要「認真汲取這次香港金融危機帶給我們的教訓,分析香港金融和經濟結構存在的問題,使我們的管理得到提高、使我們的經濟結構得到提高、使我們的金融監管得到提高」。
他又要求特區政府密切關注發展,制訂合適措施,「民眾的信心,要取決於領導層的果斷措施。我已經注意到,特區政府採取的一切應對危機的措施,這些措施也初步見效,但這場危機還在加劇和蔓延,因此要密切關注危機發展的狀,適應變化的情」。
溫家寶又強調,內地經濟好,香港經濟就會好,所以保持內地經濟平穩及較快發展是香港克服這次金融危機的重要保障,他對特區政府將香港建設得更好「滿懷信心」。
何俊仁:責備特區 消息:善意提醒
消息人士認為,溫家寶是善意提醒香港,在金融制度上仍有一些薄弱環節需要改善,主要在金融衍生產品方面,如迷你債券、Accumulator(累計股票期權)等,令許多投資者損失,這些領域應汲取教訓,加強監管。
嶺南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何濼生認為,香港在金融海嘯中暴露出的監管問題,包括金管局與證監會責任重疊,對新產品監管疏忽。
民主黨主席何俊仁認為,溫家寶的說話反映對特區政府的責備,「中央會撐香港,但不是無條件地撐,先責備特區,猶如『打屁股』,藉此化解怨氣」。民主黨張文光認為說話是指出了香港只發展金融業的弊處。
民建聯主席譚耀宗和工聯會黃國健均不覺得溫家寶說話有任何訓斥、責備之意,譚耀宗又相信5方面的措施是實際和合適的。
政府發言人表示,對於溫總理表示中央政府會鼎力支持香港,提出各項有助香港的措施,並對香港有信心,表示歡迎和感謝。發言人稱會與中央緊密聯繫,確保措施順利推行。
發言人又稱,同意總理所說,要密切關注金融危機的發展,及時調整政策,並指出香港每次經歷金融經濟危機,都會從中汲取經驗,進一步強化金融經濟體系,相信今次亦將如是。
「三提高」籲改善管理經濟結構金融監管
文章日期:2008年10月30日
【明報專訊】特首曾蔭權提出要發掘金融海嘯下的新機遇,鞏固金融業支柱地位之際,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昨日向香港傳媒表示,「民眾的信心,要取決於領導層的果斷措施」,香港要「認真汲取這次香港金融危機帶給我們的教訓,分析香港和經濟結構存在的問題」,使管理、經濟結構和金融監管得到提高。
溫家寶在結束俄羅斯訪問之際,又為香港帶來好消息,說會循5方面措施支持香港。
北京消息:央行金管局會聯手護港
北京消息人士指出,溫總提出的5點中央挺港措施,最重要是「兩地共同制定應對風險的預案」一項,這意味若有國際炒家衝擊香港,將要面對的不單是港府,還有坐擁近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的中國政府,中國人民銀行將和香港金融管理局聯手維護香港的金融穩定。
消息人士認為,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時,中央和香港的金融監管機構仍未建立完善的合作關係,如今合作機制已建立,當中央表明中港合作聯防金融風險時,任何有意衝擊香港的人都不得不再三考慮。至於其餘4項措施,消息人士指出,這顯示溫總前天說全力支持香港渡過危機並非空話,而是有連串具體措施配合。
溫家昨日在莫斯科特別接見港澳傳媒,在談及金融海嘯時,他說香港要「認真汲取這次香港金融危機帶給我們的教訓,分析香港金融和經濟結構存在的問題,使我們的管理得到提高、使我們的經濟結構得到提高、使我們的金融監管得到提高」。
他又要求特區政府密切關注發展,制訂合適措施,「民眾的信心,要取決於領導層的果斷措施。我已經注意到,特區政府採取的一切應對危機的措施,這些措施也初步見效,但這場危機還在加劇和蔓延,因此要密切關注危機發展的狀,適應變化的情」。
溫家寶又強調,內地經濟好,香港經濟就會好,所以保持內地經濟平穩及較快發展是香港克服這次金融危機的重要保障,他對特區政府將香港建設得更好「滿懷信心」。
何俊仁:責備特區 消息:善意提醒
消息人士認為,溫家寶是善意提醒香港,在金融制度上仍有一些薄弱環節需要改善,主要在金融衍生產品方面,如迷你債券、Accumulator(累計股票期權)等,令許多投資者損失,這些領域應汲取教訓,加強監管。
嶺南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何濼生認為,香港在金融海嘯中暴露出的監管問題,包括金管局與證監會責任重疊,對新產品監管疏忽。
民主黨主席何俊仁認為,溫家寶的說話反映對特區政府的責備,「中央會撐香港,但不是無條件地撐,先責備特區,猶如『打屁股』,藉此化解怨氣」。民主黨張文光認為說話是指出了香港只發展金融業的弊處。
民建聯主席譚耀宗和工聯會黃國健均不覺得溫家寶說話有任何訓斥、責備之意,譚耀宗又相信5方面的措施是實際和合適的。
政府發言人表示,對於溫總理表示中央政府會鼎力支持香港,提出各項有助香港的措施,並對香港有信心,表示歡迎和感謝。發言人稱會與中央緊密聯繫,確保措施順利推行。
發言人又稱,同意總理所說,要密切關注金融危機的發展,及時調整政策,並指出香港每次經歷金融經濟危機,都會從中汲取經驗,進一步強化金融經濟體系,相信今次亦將如是。
10/29/2008
“貨銀兩訖”
K,
哈哈,換了小女子,直接要求蓋個“貨銀兩訖”在T領口,永不再洗@@
人與物的緣分,與人與人的緣分沒兩樣,看對眼,就“亂了”。是吧。
排隊買衫是無聊
文章日期:2008年10月29日
【明報專訊】I.T時裝店二十周年紀念,推出各品牌「賀壽」T-Shirt限量版,一眾迷哥迷姐大排長龍買Tee去,是無聊追逐潮流吧,是貪慕名牌羊群消費吧?
Yuki,二十歲,自鳴清高的香港女子,不與港女為伍、不貪慕名牌、不尚貴價時裝。她自言在廣東道名店門外,看見排隊購LV與Gucci的闊太與自由行 粉絲,感覺怪相核突。「我呢一世人都唔會做呢!」她說。
然而,I.T生日,Yuki竟然一反常態,放下手頭工作,到中環搶購紀念T-shirt。一到現場,人山人海排隊打蛇餅。Yuki眉頭一鎖,心想,排隊其中,自己豈不變成無聊港女?但又想到,自懂事以來,I.T陪伴成長,第一次穿得像個女人,第一次買小i.t日本靚衫,第一次看大I.T的成熟設計。
這多年,幾乎是港產I.T店打造了Yuki今天的觀瞻。Yuki二十歲,I.T二十歲,排隊就算是樣衰,也是值得!
排隊期間,獲分派「壽司紙」一張,上面有各款Tee樣與購衣「格仔」,可以像點壽司一樣,一邊排隊一邊選定心頭好。Yuki一不做二不休,把平日她認為是「樣衰」的行為一次過做出來——不停打電話呼朋喚友,交換情報之餘又見獵心喜,甚至打長途電話給英美的兒時密友,用三寸不爛之舌,口頭形容「壽司紙」與catalog中的潮服,然後做「買辦」為遠洋老友落單。
好了,終於排到櫃台前,七零八落簽卡點貨,大包小包的,什麼儀態也消失於無形。最後Yuki做了平生一件最瘀的事。她問售貨員﹕「壽司紙可否送給我留念?」潮爆的女售貨員給她一個港女的鄙視眼色,說﹕「對不起!貨單不送也不賣!」
[馬傑偉]
哈哈,換了小女子,直接要求蓋個“貨銀兩訖”在T領口,永不再洗@@
人與物的緣分,與人與人的緣分沒兩樣,看對眼,就“亂了”。是吧。
排隊買衫是無聊
文章日期:2008年10月29日
【明報專訊】I.T時裝店二十周年紀念,推出各品牌「賀壽」T-Shirt限量版,一眾迷哥迷姐大排長龍買Tee去,是無聊追逐潮流吧,是貪慕名牌羊群消費吧?
Yuki,二十歲,自鳴清高的香港女子,不與港女為伍、不貪慕名牌、不尚貴價時裝。她自言在廣東道名店門外,看見排隊購LV與Gucci的闊太與自由行 粉絲,感覺怪相核突。「我呢一世人都唔會做呢!」她說。
然而,I.T生日,Yuki竟然一反常態,放下手頭工作,到中環搶購紀念T-shirt。一到現場,人山人海排隊打蛇餅。Yuki眉頭一鎖,心想,排隊其中,自己豈不變成無聊港女?但又想到,自懂事以來,I.T陪伴成長,第一次穿得像個女人,第一次買小i.t日本靚衫,第一次看大I.T的成熟設計。
這多年,幾乎是港產I.T店打造了Yuki今天的觀瞻。Yuki二十歲,I.T二十歲,排隊就算是樣衰,也是值得!
排隊期間,獲分派「壽司紙」一張,上面有各款Tee樣與購衣「格仔」,可以像點壽司一樣,一邊排隊一邊選定心頭好。Yuki一不做二不休,把平日她認為是「樣衰」的行為一次過做出來——不停打電話呼朋喚友,交換情報之餘又見獵心喜,甚至打長途電話給英美的兒時密友,用三寸不爛之舌,口頭形容「壽司紙」與catalog中的潮服,然後做「買辦」為遠洋老友落單。
好了,終於排到櫃台前,七零八落簽卡點貨,大包小包的,什麼儀態也消失於無形。最後Yuki做了平生一件最瘀的事。她問售貨員﹕「壽司紙可否送給我留念?」潮爆的女售貨員給她一個港女的鄙視眼色,說﹕「對不起!貨單不送也不賣!」
[馬傑偉]
冰島人將在港搬演卡夫卡《變形記》
香港藝術節的前衛和冷門節目
文章日期:2008年10月29日
【明報專訊】第三十七屆香港藝術節將於明年二月初開鑼,現在已經開始售票。節目十分精彩,尤以戲劇表演方面為最,用一句話來說﹕共同的特色就是「前衛」(avant-garde)風格的復興與重塑。從冰島西港劇團演繹的卡夫卡《變形記》、美國劇團演出的奧尼爾《瓊斯皇》、到北京「紙老虎」的《酷》和榮念曾的《錄鬼簿》,都一意「大膽改編、前衛反叛」(宣傳海報上的用語),至於如何「反叛」法,則有待觀賞後才知道了。對我個人而言,在大學時代就「啃」過《瓊斯皇》,並受同班同學王文興的影響,仰慕卡夫卡,近年在科大和中大也兩度把《變形記》作為教材,當然最期待這兩齣劇。在大學時代也看了一點蕭伯納,但沒有讀過《賣花女》,倒是最近從友人寄來的老電影Pygmalion(一九三八)影碟中得窺原劇的風貌,以蕭翁的性格和筆鋒,故事當然不會像改編後的歌舞片My Fair Lady(港譯《窈窕淑女》)一樣以團圓收場。此次由英國大導演Peter Hall執導,當可原汁原味中發揮一己的風格,這是另一種溫和式的前衛手法。
作為樂迷,我更不會放過難得一睹的《莫桑斯克的馬克白夫人》,這是蕭斯達高維契當年觸怒史大林的真正前衛歌劇,此次表演的團隊來自拉脫維亞,必定大膽之至,不容忽視。如今在舞台上表演情慾和謀殺,已不算稀奇,觀眾可能見怪不怪了。我好奇的反而是如何重新塑造歌劇中的這個莎翁女主角(改名叫卡里娜),最近正想找那張同名的蘇聯歌劇影片來看,據聞是實景拍攝,寫實風格。可能不夠前衛。
在歌劇演出方面,我的品味一向較為保守,不大喜歡看喧賓奪主的「新潮」式(或曰「後現代」的「前衛」)改編手法,尤以德國導演為甚,且看此次如何呈現。樂迷們想聽的還是老蕭的音樂,不妨將此劇和同一時期的老蕭第四交響曲同時聽,至少我會用這種方式作準備工作。
至於其他音樂節目,交響樂方面,我已經受劉志剛先生所託,另寫一文在《Hi Fi音響》雜誌刊登,此處不多談。但我心慕的芝加哥交響樂團的兩場在所必聽,至今恐怕早已一票難求了吧。其他的音樂節目我最看好是二十三歲的中國男中音沈洋的獨唱會,唱修伯特和胡爾夫的藝術歌曲,並向漢斯.賀特(Hans Hotter)致敬——僅憑這一個態度就值得令人尊敬,在我心目中Hotter的男中音絕無倫比,而且在唱片中愈聽愈「熱」(Hotter自己就把名字作此相關解釋)。中國近年來男中音人才輩出,且看沈洋如何出人頭地,展示他在卡迪夫歌唱大賽第一名的歌喉和演繹。另一個「冷門」歌唱節目應該是愛沙尼亞室樂合唱團演唱的北歐作曲家作品,包括西貝流士和Arvo Part。獨奏方面則稍弱,年輕鋼琴家Tiempo對我還是一個未知數,他除了獨奏外,還和香港小交響樂團合演一場蕭邦第一協奏曲。小提琴家Zehetmair更不遑多讓,除了指揮兩場英國北部交響樂團之外,還帶領他自己的四重奏團,我自己還是想聽四重奏,但有的歌迷們可能會聽該團演出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還有一位德國小提琴手Tetzlaff要和德意志交響樂團合奏日爾格的小提琴協奏曲,對我更有吸引力。總之此次的藝術節又為港人帶來一次視聽盛宴,端看金融風暴是否會影響票房了。
[李歐梵 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教授]
文章日期:2008年10月29日
【明報專訊】第三十七屆香港藝術節將於明年二月初開鑼,現在已經開始售票。節目十分精彩,尤以戲劇表演方面為最,用一句話來說﹕共同的特色就是「前衛」(avant-garde)風格的復興與重塑。從冰島西港劇團演繹的卡夫卡《變形記》、美國劇團演出的奧尼爾《瓊斯皇》、到北京「紙老虎」的《酷》和榮念曾的《錄鬼簿》,都一意「大膽改編、前衛反叛」(宣傳海報上的用語),至於如何「反叛」法,則有待觀賞後才知道了。對我個人而言,在大學時代就「啃」過《瓊斯皇》,並受同班同學王文興的影響,仰慕卡夫卡,近年在科大和中大也兩度把《變形記》作為教材,當然最期待這兩齣劇。在大學時代也看了一點蕭伯納,但沒有讀過《賣花女》,倒是最近從友人寄來的老電影Pygmalion(一九三八)影碟中得窺原劇的風貌,以蕭翁的性格和筆鋒,故事當然不會像改編後的歌舞片My Fair Lady(港譯《窈窕淑女》)一樣以團圓收場。此次由英國大導演Peter Hall執導,當可原汁原味中發揮一己的風格,這是另一種溫和式的前衛手法。
作為樂迷,我更不會放過難得一睹的《莫桑斯克的馬克白夫人》,這是蕭斯達高維契當年觸怒史大林的真正前衛歌劇,此次表演的團隊來自拉脫維亞,必定大膽之至,不容忽視。如今在舞台上表演情慾和謀殺,已不算稀奇,觀眾可能見怪不怪了。我好奇的反而是如何重新塑造歌劇中的這個莎翁女主角(改名叫卡里娜),最近正想找那張同名的蘇聯歌劇影片來看,據聞是實景拍攝,寫實風格。可能不夠前衛。
在歌劇演出方面,我的品味一向較為保守,不大喜歡看喧賓奪主的「新潮」式(或曰「後現代」的「前衛」)改編手法,尤以德國導演為甚,且看此次如何呈現。樂迷們想聽的還是老蕭的音樂,不妨將此劇和同一時期的老蕭第四交響曲同時聽,至少我會用這種方式作準備工作。
至於其他音樂節目,交響樂方面,我已經受劉志剛先生所託,另寫一文在《Hi Fi音響》雜誌刊登,此處不多談。但我心慕的芝加哥交響樂團的兩場在所必聽,至今恐怕早已一票難求了吧。其他的音樂節目我最看好是二十三歲的中國男中音沈洋的獨唱會,唱修伯特和胡爾夫的藝術歌曲,並向漢斯.賀特(Hans Hotter)致敬——僅憑這一個態度就值得令人尊敬,在我心目中Hotter的男中音絕無倫比,而且在唱片中愈聽愈「熱」(Hotter自己就把名字作此相關解釋)。中國近年來男中音人才輩出,且看沈洋如何出人頭地,展示他在卡迪夫歌唱大賽第一名的歌喉和演繹。另一個「冷門」歌唱節目應該是愛沙尼亞室樂合唱團演唱的北歐作曲家作品,包括西貝流士和Arvo Part。獨奏方面則稍弱,年輕鋼琴家Tiempo對我還是一個未知數,他除了獨奏外,還和香港小交響樂團合演一場蕭邦第一協奏曲。小提琴家Zehetmair更不遑多讓,除了指揮兩場英國北部交響樂團之外,還帶領他自己的四重奏團,我自己還是想聽四重奏,但有的歌迷們可能會聽該團演出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還有一位德國小提琴手Tetzlaff要和德意志交響樂團合奏日爾格的小提琴協奏曲,對我更有吸引力。總之此次的藝術節又為港人帶來一次視聽盛宴,端看金融風暴是否會影響票房了。
[李歐梵 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教授]
又見杜老
【改革座谈】杜润生:应把更多农民变为市民
《财经》记者 王长勇 [10-28 17:02]
要真正解决农民问题,让农民富起来,关键还在于城市化,把更多农民变为市民
【《财经网》专稿/记者 王长勇】“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最大的问题是土地问题。”原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杜润生说,改革开放从农村起步,最重要的就是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土地和劳动力。
10月28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举办“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经济学家座谈会”,邀请了杜润生、刘国光、高尚全、张卓元、王洛林、李剑阁、郭树清、郑京平等近百名老中青经济学家,集中讨论了当前中国改革发展的迫切问题,以及在当前动荡的全球经济形势下,如何推动改革开放的进程继续前进。
杜润生第一个发言,他说,“我已经95岁了,超过了三个30年,看到改革开放的30年的发展成就,我感到很高兴。”
年事已高的杜老,发言时在尽力让会场所有人听得清晰,但声音颤抖,说话明显有些吃力,说一两句即停顿歇息片刻。
“农村政策要长期不变,但这还不够。” 杜老努力提高声音说,要在稳定土地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允许土地合理流动,允许农民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
刚刚结束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杜老强调说,在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培育土地流转市场,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的流转权不被基层政府侵害。
“要真正解决农民问题,让农民富起来,关键还在于城市化,把更多农民变为市民。” 杜老说,经验证明城市化率上不去,农村要富起来是不可能的。
他说,如今农民已经有了经营土地的自主权,加上市场交易自由,接下来就是政治上的民主,“权利要跟上。” 发言最后,他用右手指指自己的头,微笑着说,“我说话都已经不清楚了,老糊涂了,谢谢大家。”杜老的发言用了三分多钟。
随后,主持本次座谈会的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王梦奎,重新宣读了一遍杜老言简意赅的发言稿。■
《财经》记者 王长勇 [10-28 17:02]
要真正解决农民问题,让农民富起来,关键还在于城市化,把更多农民变为市民
【《财经网》专稿/记者 王长勇】“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最大的问题是土地问题。”原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杜润生说,改革开放从农村起步,最重要的就是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土地和劳动力。
10月28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举办“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经济学家座谈会”,邀请了杜润生、刘国光、高尚全、张卓元、王洛林、李剑阁、郭树清、郑京平等近百名老中青经济学家,集中讨论了当前中国改革发展的迫切问题,以及在当前动荡的全球经济形势下,如何推动改革开放的进程继续前进。
杜润生第一个发言,他说,“我已经95岁了,超过了三个30年,看到改革开放的30年的发展成就,我感到很高兴。”
年事已高的杜老,发言时在尽力让会场所有人听得清晰,但声音颤抖,说话明显有些吃力,说一两句即停顿歇息片刻。
“农村政策要长期不变,但这还不够。” 杜老努力提高声音说,要在稳定土地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允许土地合理流动,允许农民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
刚刚结束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杜老强调说,在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培育土地流转市场,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的流转权不被基层政府侵害。
“要真正解决农民问题,让农民富起来,关键还在于城市化,把更多农民变为市民。” 杜老说,经验证明城市化率上不去,农村要富起来是不可能的。
他说,如今农民已经有了经营土地的自主权,加上市场交易自由,接下来就是政治上的民主,“权利要跟上。” 发言最后,他用右手指指自己的头,微笑着说,“我说话都已经不清楚了,老糊涂了,谢谢大家。”杜老的发言用了三分多钟。
随后,主持本次座谈会的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王梦奎,重新宣读了一遍杜老言简意赅的发言稿。■
周燕明: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語文教學出版部總編輯眼中的教科書
一位教科書編輯的自辯
文章日期:2008年10月29日
【明報專訊】編按:本版策劃「我們的教科書」專輯,多位文化人和學者深入討論教科書的長短利弊,曾被陳雲批評為「有辱斯文」的「啟思」出版社編輯周燕明另有見解,加入論戰,撰文闡述出版社所面對的困難和所採取的對策,值得注意與重視。
公眾及媒體今年對教科書的討論比以往熱烈和深入,對整個教育生態來說是好事,原因有三:第一、教科書的質量直接影響教學成效,值得出版社和教師深思;第二、教科書的價格影響家長的負擔亦即市民的生活質素,能不能有效控制成本使書價定在合理水平,是對出版人的社會責任和經營智慧的一大挑戰;第三、電子書的建議令政府、教育界、家長、出版界、資訊科技界攜手思考「數碼時代的學生需要怎樣學習」 。筆者任職教科書編輯多年,希望藉本文向讀者說明教科書出版的基本概念、教科書在目前一般學校的教與學過程中擔當的角色,以及出版社提供的龐大教學支援的效用,冀公眾了解教科書的價值,從而對它在未來應擔當的角色提出寶貴意見。
「教科書」是什麼
在公眾眼中,教科書就是學生每天放進書包,拿到課堂上學習的一本書。但在出版社的角度來看,教科書則是一整套教材和教學服務,當中包括了:
一、配合課程、經組織編排的教科書,供使用者(教師和學生)教與學;二、配合教科書,為教師編寫的練習建議答案及教學建議;三、配合教科書,為教師編製的課堂教學輔助材料,包括各種電子教材或教具;四、配合教科書,為教師編製的評估材料;五、使教師能善用教材、促進教學的教學研討會、工作坊等服務。
從教師的角度看,出版社提供的完整的教材配套,須全程照顧課前備課、課堂教學、課後評估和回饋交流這幾個環節,也就是以上提到的五個項目。
若知道出版社和教師怎樣理解「教科書」,我們便能了解「教科書出版」在教學上的角色:
一、主要任務是實踐課程、促進教與學;二、延伸任務是支援教師,包括活化課堂教學、協助評估學生、促進教學交流。
教科書,教學的藍圖
在知識爆炸的今天,書本已不是取得知識的唯一途徑。不少論者主張教師和學生要掙脫教科書的束縛,拓展知識的來源。
教科書真的是學習的枷鎖嗎?
回應這個問題之前,筆者想先告訴讀者最近聽到的一則消息:一位有子女今年入讀國際學校念IB 課程的朋友告訴我,他的孩子也須購買指定教材。跟一些熟悉國際學校的朋友談起,我發現即使在老師課節少、師生比例1:20、學生沒有太大考試壓力 的優良環境下,指定教材在國際學校也擔當愈來愈重要的角色,這個趨勢及背後的原因值得我們再深入探究。
反觀香港的主流學校,大部分遵行教育局頒布的課程來教學。細讀過課程指引的教師都知道,「指引」從課程的理念、宗旨到課程架構、規劃、教與學的方式、評估的原則都有詳細說明。在「指引」的指導下,幾乎可以肯定,不經周詳規劃、編排、選材、撰寫的教材,不容易完全涵蓋課程的範圍和要求。對學生來說,配合課程的教科書是他們必須和最基本的學習材料(無論那是紙本教科書還是電子書),它提供了學科的基本知識、必要的練習、延伸學習的建議、引起學習興趣的額外材料等等,即使學生不會用上全書所有材料,但教科書的確是供課堂學習和課後重溫的最穩妥工具。對大部分教師來說,教科書就是教學的藍圖,教師在教科書的基礎上作校本剪裁、調適,以照顧不同學生的需要。學生有了學習工具,教師有了教學藍圖,教學質量必在這良好基礎上有所提升。
教改 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是不爭的事實,若大家留意近年有關教師工作量的報道,也會明白教師實在已心力俱疲。本系列也有學者、老師撰文提及課改給老師帶來變化的契機也來帶來迷惘。明年又有新一輪的大變革,就是新高中課程的全面實施。一如既往,我們在出版教材的前後都經常探訪老師、做各種市場調查。這兩年來,許多高中老師向我們表示,期望出版社能編出優質教材,協助他們順利推行新課程。在教育改革如此頻繁的日子裏,我相信優質教科書仍然肩負推動課程、促進教與學的角色。
龐大教材套還是有用
公眾、家長甚至前線老師都時有質疑,龐大的教材套真的能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效能嗎?出版社有沒有盲目製作用不的教材,而把成本轉嫁到家長身上?在上文提到的五類支援項目中,多媒體教材的投資最大,它的教學成效也時有爭議,我們不妨以多媒體教材為例去解答以上問題。
多媒體教材開發成本高昂,但卻是教師最渴求出版社支援的項目,原因很容易理解:教師不是這方面的專業,即使他們具備資訊科技的基本能力,也不宜耗費時間來製作多媒體教材。出版社既要支援資訊科技教學,又要控制成本,有何計可施?筆者認為出版社必須真切了解多媒體在各科教學中的角色和功效,宜精選,莫濫製。
敝社經常向學校進行不同類型的市場調查,目的就是了解教材的使用頻率和成效,從而調整教材套的規模和方向。在我們的調查中發現,教師使用多媒體教材的習慣在不斷轉變,從十年前只要求文字檔、簡報,到近年要求立體動畫、虛擬旅程、互動問答、出題程式……可見教師的資訊科技能力愈高,他們要求的多媒體教材愈專業。從觀課時看到成功的多媒體教室出現的雀躍場面,我們知道紙本課本做不到的教學效果,新的技術已能彌補。一些原先抗拒使用資訊科技的教師,當看到教材愈來愈容易操作、當不能不承認某些多媒體教材的效果不能單靠生動的講授能達致的時候,也開始試用多媒體教材,用來跟傳統教學法相輔相成。出版社的多媒體教材就打開了讓他們嘗試新教學法的一道大門。
出版社若不與時並進,投入資源開發多媒體教材,只會給教師摒棄、給時代淘汰。問題就在我們怎樣通過調查研究去把握教師的真正需要,更準確地估算教材的數量。理性的經營者不會盲目製作教師用不上而又無助於教學的教材,同樣,時間寶貴的老師又怎會在三十五分鐘的一節課裏費神操弄沒有效益的電子教材?我們相信,只要出版社認真研究教材的教學果效,教師又能向出版社回饋教材的意見,便能做到「編」「教」相長,使出版社可以更好地控制輔助教材的成本。
目下的電子書討論,雖然一部分源自壓抑書價的訴求,但我們也不要忘記,電子書正是數碼課堂革命的一個要角,電子資訊在現代人的生活中已無孔不入、不可抗拒,但電子書要進入課堂和家庭,並幫助提升教學質量,則必須由政府、教育界、出版界、家長、資訊科技界共同研討,想出一個符合學生和教師的利益、真正有助提高教育質量的方案,不宜倉促行事,以免在教改的激流中再掀巨浪。
教科書的歷史任務
香港的教科書出版守它的傳統崗位這麼多年,現在從編寫規模到經營方式都面對數碼時代的挑戰。在這個關口上,除了出版人要反思自己的角色外,實在還有賴社會各界共同研討教科書在新時代教學的新定位。課程改革的方向和步伐、教學硬件的演進和配合、教師心態的調整、教學模式的變化、家長和社會人士對學生的期望、出版社人的適應和自強能力,都影響事情的結果。
我們相信有系統的知識傳授需要優質教材和優秀老師互相配合,無論教材是紙本教科書、電子書、多媒體教材、教師自編的材料還是網上共享的資源,目的都是讓學生學得更好。因此,教科書出版的任務並未完結,而是整裝「再」發:在教改的浪潮中、數碼時代的衝擊下,找到自己貢獻教育的新位置。
周燕明--牛津大學出版社 (以「啟思」品牌出版教科書)中國語文教學出版部總編輯[文/周燕明]
文章日期:2008年10月29日
【明報專訊】編按:本版策劃「我們的教科書」專輯,多位文化人和學者深入討論教科書的長短利弊,曾被陳雲批評為「有辱斯文」的「啟思」出版社編輯周燕明另有見解,加入論戰,撰文闡述出版社所面對的困難和所採取的對策,值得注意與重視。
公眾及媒體今年對教科書的討論比以往熱烈和深入,對整個教育生態來說是好事,原因有三:第一、教科書的質量直接影響教學成效,值得出版社和教師深思;第二、教科書的價格影響家長的負擔亦即市民的生活質素,能不能有效控制成本使書價定在合理水平,是對出版人的社會責任和經營智慧的一大挑戰;第三、電子書的建議令政府、教育界、家長、出版界、資訊科技界攜手思考「數碼時代的學生需要怎樣學習」 。筆者任職教科書編輯多年,希望藉本文向讀者說明教科書出版的基本概念、教科書在目前一般學校的教與學過程中擔當的角色,以及出版社提供的龐大教學支援的效用,冀公眾了解教科書的價值,從而對它在未來應擔當的角色提出寶貴意見。
「教科書」是什麼
在公眾眼中,教科書就是學生每天放進書包,拿到課堂上學習的一本書。但在出版社的角度來看,教科書則是一整套教材和教學服務,當中包括了:
一、配合課程、經組織編排的教科書,供使用者(教師和學生)教與學;二、配合教科書,為教師編寫的練習建議答案及教學建議;三、配合教科書,為教師編製的課堂教學輔助材料,包括各種電子教材或教具;四、配合教科書,為教師編製的評估材料;五、使教師能善用教材、促進教學的教學研討會、工作坊等服務。
從教師的角度看,出版社提供的完整的教材配套,須全程照顧課前備課、課堂教學、課後評估和回饋交流這幾個環節,也就是以上提到的五個項目。
若知道出版社和教師怎樣理解「教科書」,我們便能了解「教科書出版」在教學上的角色:
一、主要任務是實踐課程、促進教與學;二、延伸任務是支援教師,包括活化課堂教學、協助評估學生、促進教學交流。
教科書,教學的藍圖
在知識爆炸的今天,書本已不是取得知識的唯一途徑。不少論者主張教師和學生要掙脫教科書的束縛,拓展知識的來源。
教科書真的是學習的枷鎖嗎?
回應這個問題之前,筆者想先告訴讀者最近聽到的一則消息:一位有子女今年入讀國際學校念IB 課程的朋友告訴我,他的孩子也須購買指定教材。跟一些熟悉國際學校的朋友談起,我發現即使在老師課節少、師生比例1:20、學生沒有太大考試壓力 的優良環境下,指定教材在國際學校也擔當愈來愈重要的角色,這個趨勢及背後的原因值得我們再深入探究。
反觀香港的主流學校,大部分遵行教育局頒布的課程來教學。細讀過課程指引的教師都知道,「指引」從課程的理念、宗旨到課程架構、規劃、教與學的方式、評估的原則都有詳細說明。在「指引」的指導下,幾乎可以肯定,不經周詳規劃、編排、選材、撰寫的教材,不容易完全涵蓋課程的範圍和要求。對學生來說,配合課程的教科書是他們必須和最基本的學習材料(無論那是紙本教科書還是電子書),它提供了學科的基本知識、必要的練習、延伸學習的建議、引起學習興趣的額外材料等等,即使學生不會用上全書所有材料,但教科書的確是供課堂學習和課後重溫的最穩妥工具。對大部分教師來說,教科書就是教學的藍圖,教師在教科書的基礎上作校本剪裁、調適,以照顧不同學生的需要。學生有了學習工具,教師有了教學藍圖,教學質量必在這良好基礎上有所提升。
教改 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是不爭的事實,若大家留意近年有關教師工作量的報道,也會明白教師實在已心力俱疲。本系列也有學者、老師撰文提及課改給老師帶來變化的契機也來帶來迷惘。明年又有新一輪的大變革,就是新高中課程的全面實施。一如既往,我們在出版教材的前後都經常探訪老師、做各種市場調查。這兩年來,許多高中老師向我們表示,期望出版社能編出優質教材,協助他們順利推行新課程。在教育改革如此頻繁的日子裏,我相信優質教科書仍然肩負推動課程、促進教與學的角色。
龐大教材套還是有用
公眾、家長甚至前線老師都時有質疑,龐大的教材套真的能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效能嗎?出版社有沒有盲目製作用不的教材,而把成本轉嫁到家長身上?在上文提到的五類支援項目中,多媒體教材的投資最大,它的教學成效也時有爭議,我們不妨以多媒體教材為例去解答以上問題。
多媒體教材開發成本高昂,但卻是教師最渴求出版社支援的項目,原因很容易理解:教師不是這方面的專業,即使他們具備資訊科技的基本能力,也不宜耗費時間來製作多媒體教材。出版社既要支援資訊科技教學,又要控制成本,有何計可施?筆者認為出版社必須真切了解多媒體在各科教學中的角色和功效,宜精選,莫濫製。
敝社經常向學校進行不同類型的市場調查,目的就是了解教材的使用頻率和成效,從而調整教材套的規模和方向。在我們的調查中發現,教師使用多媒體教材的習慣在不斷轉變,從十年前只要求文字檔、簡報,到近年要求立體動畫、虛擬旅程、互動問答、出題程式……可見教師的資訊科技能力愈高,他們要求的多媒體教材愈專業。從觀課時看到成功的多媒體教室出現的雀躍場面,我們知道紙本課本做不到的教學效果,新的技術已能彌補。一些原先抗拒使用資訊科技的教師,當看到教材愈來愈容易操作、當不能不承認某些多媒體教材的效果不能單靠生動的講授能達致的時候,也開始試用多媒體教材,用來跟傳統教學法相輔相成。出版社的多媒體教材就打開了讓他們嘗試新教學法的一道大門。
出版社若不與時並進,投入資源開發多媒體教材,只會給教師摒棄、給時代淘汰。問題就在我們怎樣通過調查研究去把握教師的真正需要,更準確地估算教材的數量。理性的經營者不會盲目製作教師用不上而又無助於教學的教材,同樣,時間寶貴的老師又怎會在三十五分鐘的一節課裏費神操弄沒有效益的電子教材?我們相信,只要出版社認真研究教材的教學果效,教師又能向出版社回饋教材的意見,便能做到「編」「教」相長,使出版社可以更好地控制輔助教材的成本。
目下的電子書討論,雖然一部分源自壓抑書價的訴求,但我們也不要忘記,電子書正是數碼課堂革命的一個要角,電子資訊在現代人的生活中已無孔不入、不可抗拒,但電子書要進入課堂和家庭,並幫助提升教學質量,則必須由政府、教育界、出版界、家長、資訊科技界共同研討,想出一個符合學生和教師的利益、真正有助提高教育質量的方案,不宜倉促行事,以免在教改的激流中再掀巨浪。
教科書的歷史任務
香港的教科書出版守它的傳統崗位這麼多年,現在從編寫規模到經營方式都面對數碼時代的挑戰。在這個關口上,除了出版人要反思自己的角色外,實在還有賴社會各界共同研討教科書在新時代教學的新定位。課程改革的方向和步伐、教學硬件的演進和配合、教師心態的調整、教學模式的變化、家長和社會人士對學生的期望、出版社人的適應和自強能力,都影響事情的結果。
我們相信有系統的知識傳授需要優質教材和優秀老師互相配合,無論教材是紙本教科書、電子書、多媒體教材、教師自編的材料還是網上共享的資源,目的都是讓學生學得更好。因此,教科書出版的任務並未完結,而是整裝「再」發:在教改的浪潮中、數碼時代的衝擊下,找到自己貢獻教育的新位置。
周燕明--牛津大學出版社 (以「啟思」品牌出版教科書)中國語文教學出版部總編輯[文/周燕明]
《天下雜誌》:金融風暴,引發深不見底的經濟衝擊
金融動盪下 練兵度寒冬
2008-10-27
文/莊素玉 研究整理/賴建宇
金融風暴,引發深不見底的經濟衝擊,各行各業,無人能倖免。如何在這一波景氣低谷,厚植下一波反彈的實力、拉開與競爭者之間的距離?
本期《天下雜誌》
雖是初秋還有秋老虎,濃濃的寒意卻深深刺入人心。即便在台北五星級飯店《天下雜誌》所舉辦的標竿企業頒獎晚宴,全台灣各行各業最優秀的標竿企業領袖們齊聚一堂,都不約而同提到這次的金融風暴,在未來所引發的經濟衝擊是「深不見底」。
今年石化業標竿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形容,他同時掌舵的奇美光電瑣處的面板產業,正面臨空前的價格下滑、需求降低以及必須不斷舉債大幅投資的壓力。迎戰這波不景氣,奇美電子已經延緩投資。何昭陽說,衝擊滿大,現在只能節衣縮食。
何昭陽的心情不難理解,因為台灣產業也大受美國景氣的影響。今年九月,台灣的出口就首度出現負成長。據國貿局副局長許純芳所了解,廠商目前都說壓力在明年。她指出,受傷產業,以輸往美國的電子業為主,像大尺寸面板、記憶體、PC等。尤其消費電子,在景氣不好時當然第一個縮減。
令人憂心的數字
翻開台灣最近的統計數字,確實令人膽顫心驚。
一、台灣民間投資極度不振,第二季負成長九.三七%,第三季也是負成長。
二、前八個月公司因設立家數減少一○.四一%,工廠新登記也減少三.八六%。工廠歇業家數大幅增加二六.三三%。
三、內需成長力道也大幅縮減。尤其整體零售業八月比去年同期衰退達七.一六%。包括房貸、車貸、卡債等借款餘額,八月全面下滑。
四、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所做的消費者信心指數,九月跌至五四.三二,不僅連續五個月下滑,更是二○○一年調查以來最低的紀錄。
五、中華經濟研究院對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從四.五%大幅下調到三.八%。明年更差只有三.三四%。
外銷負成長,內需疲軟,成為台灣經濟成長兩大雙刃。中央研究院經濟所研究員吳中書指出,台灣壓力大,因為過去幾年是出口帶動成長,現在出口卻無法支撐,內需也依然疲軟。
迎接經濟的雙把刀
在這樣的情況下,未來能見度真的不高。海運業立刻感受到世界貿易的起伏。
九月初在國家音樂廳慶祝成立四十週年的長榮海運,廣報執行長聶國維已預言,不論企業再怎麼努力,但最大問題是世界經濟的嚴重不景氣。總裁張榮發最近也表示,這一波全球不景氣會持續到二○一二年。
副總統蕭萬長也指出,當前所面臨的經濟景況,比一九九七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嚴峻許多,全球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倖免。這一波全球金融危機如同大颶風橫掃而來,只是再一次提醒世人,「景氣循環是一直存在的,」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指出。景氣過熱時,不要一直認為會永遠站在高點不會下來,它真的會下來。
人性的貪婪
這次危機影響面深,再一次提醒世人新危機還是源於老問題,就是人性的貪婪。花旗銀行消費金融部總經理管國霖指出,當景氣在最高點、股價在最高點時,人總會慢慢忘記自己走的是大橋、獨木橋還是鋼索。
當自由落體到谷底時,就只能抱以樂觀的期待。
「什麼事情都是物極必反,」中鋼總經理陳源成分析,「但龍頭企業沒有做空的理由。」
的確,許多標竿企業反而將這次風暴當成考驗實力、積極練兵、提升競爭力的機會。
期待彩虹的出現,找出突破與成長點
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又親上火線,推動組織變革。「甚至有點興奮感,」一位鴻海主管說,疾風練勁旅。危機,換個角度,又提供了可以馳騁沙場、一決勝負的機遇。
中鋼的陳源成打算利用這一波不景氣,為中鋼立下三年節源減碳,降低成本一百億,並且利用這段谷底時間,做更精緻化的管理,研發更精緻、少量多樣的高品級鋼材供下游使用。
在二○○一年上一波鋼鐵業谷底時,也是中鋼總經理的陳源成,就已經落實成功因應不景氣對策「一○二○成本降低運動」,在五年中,可控制直接成本降低一○%,間接成本降低二○%。
「景氣不好,不會讓你想那麼久。你要有信心,要建立信心,要能把負面危機轉為正面的鼓勵力量。每次的經濟危機,其實是個大淘汰,」陳源成說。
老牌科技企業台達電最近在桃園投資建立在台灣的第三座、也是規模最大的研發中心。子公司旺能的太陽能新廠也剛剛動土,預計將由一二○萬MW(百萬瓦),一舉擴充到八百萬MW以上的產能。
少玩高財務槓桿遊戲
台達電執行長海英俊指出,「經濟總會有循環,會往下走。利用不景氣蓋廠總要花一、兩年時間。日子過了,總會有彩虹出現。」
許多企業也開始體會到,少玩高財務槓桿遊戲才是正途。
做筆記型電腦機殼起家的可成電子,坐落在台南永康工業區,總經理洪水樹提醒企業不只注意本身的財務管理,也要注意產業供應鏈上下游的財務品質。
「中型企業要看根基扎得夠不夠深,其次是財務面是否穩健,」他說。可成也像中鋼、台達電一樣,打算運用景氣谷底的機會,持續擴充核心能力。
連鎖食品業的王品,平日就厲行成本控制。王品企業總部辦公室的面積及人力也很省,總部辦公室及主管費用佔營收的三.七%,遠比一般的八%到一○%要節儉。
少輸為贏、以靜制變
不景氣時,經營企業的策略與原則也更加鮮明。誠品書店在今年年中敦南店重新開幕時,董事長吳清友給書店總管曾乾瑜幾個指示:一,確定每個店的定位及特色;二,掌握每個店的庫存值、銷售值狀況,注意書的周轉情況;三,一定規定同事要有閱讀的習慣,各店都要有讀書會的機能,因為賣書的人一定要喜歡讀書;四,加強書店的溝通、協調。
在彰濱工業區,許多中小企業也開始群聚,相互合作,提升速度與彈性,因應不景氣。
供應Ikea玻璃製品的台明將總經理林肇睢,認為面對全球經濟大衰退,必須經過三個階段--療養傷口,恢復體力,正常行走,然後才能躍升。身為中小企業,「要保守經營,財務不要過度負荷。少輸為贏、以靜制變,是存活要件,」他說。
正如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所指出,未來世界會有許多改變,速度快、風險高、而不可預測,充滿了驚奇。但走訪全台灣,許多企業都在準備積極應變。
英國《經濟學人》的調查,也送來令人鼓舞的消息--台灣的IT競爭力高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比去年進步了四名。宏碁電腦由於成功推出Aspire One小型筆記型電腦,九月已擊敗美國戴爾和惠普,成為全球第一大。宏達電的手機也在美國《BusinessWeek》的評選中,拿下世界最風行的五支手機中的兩支。
企業都各自摩拳擦掌,準備因應不景氣,以「疾風知勁草」自勵。但他們共同的願望,是希望政府也能踏實投資基本面,提升台灣的基礎建設,改善環境,而不只是拿出大筆基金投入股市。
當企業都在「努力、努力、再努力」之際,政府能做的就是以具體的政策,帶給人民信心和希望。
×××××
港股:一日走一萬億
恒指挫1603點12.7% 97後最大跌市 2008年10月28日
【明報專訊】剛於前日度過了「87年股災」21周年的港股,昨日在環球基金贖回潮和大戶拆倉潮之下,再度上演了令人灰心的一幕。恒指上周累積暴瀉了2700點後,昨日開市不久即陷入全面崩盤的局面,一舉連跌破12000及11000點的兩大心理關口,跌幅一度深達1900點或15%;最後大市在收市前15分鐘險守在11000點以上,以5年來的新低11015點作結,全日挫近12.7%,是1997年金融風暴之後最大的單日跌市。
匯控破SARS價 美ADR反彈
截至本港時間昨晚11時,歐洲三大指數跌幅已大幅收窄為1%至3%,美股早段反覆,只微跌0.4%。匯控(0005)在倫敦及美國預託證券(ADR)見反彈,折算報81元,較本港升近6元。中移動(0941)ADR就升至54.8元,較本港收市價高1元。
金融海嘯肆虐至今已超過1個月,昨日一天內再度「走」港股逾1萬億市值,至今只餘約7.6萬億元。如由去年恒指10月30日的高位31958點計算,港股市值在不足一年內就已蒸發了15.4萬億元,相等於去年本港GDP總額的9倍。恒指昨日全日急挫1603點,以點數計算為歷來第二大跌幅,成交只有568億元,反映大市承接力仍然欠奉。
昨日多隻重磅股無不跌幅驚人,把市場的恐慌情緒繼續推至頂峰,42隻藍籌股當中,只有4隻跌幅小於一成。上周已跌逾一成的匯控,昨日跌破2003年「SARS價」,以全日低位75元收市,是7年來的新低,跌幅達15%。和黃(0013)及國泰(0293)亦已破「SARS價」,分別跌12%及19%,低至34.95元及7.07元。
環球對基金為應付日益升溫的贖回浪潮,繼續在市場上被迫「無分貴賤」地沽貨,加上減債(Deleveraging)、斬孖展倉等活動不斷,沒有股價波幅限制、流通量較高的港股,昨日遂再度成為他們的「提款機」,12.7%的跌勢可謂冠絕全球。摩根大通私人銀行首席亞洲投資策略員梁鍔軍就認為,由於對基金至11月中才停止客戶的年度贖回申請,因此預料此前拆倉活動仍會持續,股市難見大起色。
亞股基金流出 無一倖免
事實上,野村證券的資金流向報告顯示,截至上周三(21日)止的一個星期內,港股相關互惠基金連續第七個星期錄得資金淨流出,規模達1.01億美元(約7.88億港元),基金經理評級由「增持」輕降至「稍為增持」。中國相關互惠基金上周亦也重現資金淨流出的情,而日本以外的亞洲股市基金,亦全部無一倖免錄得資金流走,當中韓國與台灣情最為嚴重,但撤資勢頭已見放緩至3.14億美元,相等於管理資產金額的5.3%。
信心問題 經紀:難以估底
面對股市血流不止,有外資經紀坦言現階段已無法估底﹕「『信心』這一回事,何時見底你永遠估不到,尤其是現在全球金融市場都受了重傷,即使稍有反彈,都可能是大戶再趁機沽貨的藉口。」
在證券界打滾了40多年的資深老經紀董偉亦認為,如今港股大跌,不是因為公司質素不好,是大家信心不夠,「這次港股的下跌幅度,其實都好嚴重(與73、87股災比較),只是如今好少人借錢炒股,好少再聽到有人要輸到跳樓!」
明報記者 吳綺慧
2008-10-27
文/莊素玉 研究整理/賴建宇
金融風暴,引發深不見底的經濟衝擊,各行各業,無人能倖免。如何在這一波景氣低谷,厚植下一波反彈的實力、拉開與競爭者之間的距離?
本期《天下雜誌》
雖是初秋還有秋老虎,濃濃的寒意卻深深刺入人心。即便在台北五星級飯店《天下雜誌》所舉辦的標竿企業頒獎晚宴,全台灣各行各業最優秀的標竿企業領袖們齊聚一堂,都不約而同提到這次的金融風暴,在未來所引發的經濟衝擊是「深不見底」。
今年石化業標竿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形容,他同時掌舵的奇美光電瑣處的面板產業,正面臨空前的價格下滑、需求降低以及必須不斷舉債大幅投資的壓力。迎戰這波不景氣,奇美電子已經延緩投資。何昭陽說,衝擊滿大,現在只能節衣縮食。
何昭陽的心情不難理解,因為台灣產業也大受美國景氣的影響。今年九月,台灣的出口就首度出現負成長。據國貿局副局長許純芳所了解,廠商目前都說壓力在明年。她指出,受傷產業,以輸往美國的電子業為主,像大尺寸面板、記憶體、PC等。尤其消費電子,在景氣不好時當然第一個縮減。
令人憂心的數字
翻開台灣最近的統計數字,確實令人膽顫心驚。
一、台灣民間投資極度不振,第二季負成長九.三七%,第三季也是負成長。
二、前八個月公司因設立家數減少一○.四一%,工廠新登記也減少三.八六%。工廠歇業家數大幅增加二六.三三%。
三、內需成長力道也大幅縮減。尤其整體零售業八月比去年同期衰退達七.一六%。包括房貸、車貸、卡債等借款餘額,八月全面下滑。
四、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所做的消費者信心指數,九月跌至五四.三二,不僅連續五個月下滑,更是二○○一年調查以來最低的紀錄。
五、中華經濟研究院對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從四.五%大幅下調到三.八%。明年更差只有三.三四%。
外銷負成長,內需疲軟,成為台灣經濟成長兩大雙刃。中央研究院經濟所研究員吳中書指出,台灣壓力大,因為過去幾年是出口帶動成長,現在出口卻無法支撐,內需也依然疲軟。
迎接經濟的雙把刀
在這樣的情況下,未來能見度真的不高。海運業立刻感受到世界貿易的起伏。
九月初在國家音樂廳慶祝成立四十週年的長榮海運,廣報執行長聶國維已預言,不論企業再怎麼努力,但最大問題是世界經濟的嚴重不景氣。總裁張榮發最近也表示,這一波全球不景氣會持續到二○一二年。
副總統蕭萬長也指出,當前所面臨的經濟景況,比一九九七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嚴峻許多,全球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倖免。這一波全球金融危機如同大颶風橫掃而來,只是再一次提醒世人,「景氣循環是一直存在的,」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指出。景氣過熱時,不要一直認為會永遠站在高點不會下來,它真的會下來。
人性的貪婪
這次危機影響面深,再一次提醒世人新危機還是源於老問題,就是人性的貪婪。花旗銀行消費金融部總經理管國霖指出,當景氣在最高點、股價在最高點時,人總會慢慢忘記自己走的是大橋、獨木橋還是鋼索。
當自由落體到谷底時,就只能抱以樂觀的期待。
「什麼事情都是物極必反,」中鋼總經理陳源成分析,「但龍頭企業沒有做空的理由。」
的確,許多標竿企業反而將這次風暴當成考驗實力、積極練兵、提升競爭力的機會。
期待彩虹的出現,找出突破與成長點
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又親上火線,推動組織變革。「甚至有點興奮感,」一位鴻海主管說,疾風練勁旅。危機,換個角度,又提供了可以馳騁沙場、一決勝負的機遇。
中鋼的陳源成打算利用這一波不景氣,為中鋼立下三年節源減碳,降低成本一百億,並且利用這段谷底時間,做更精緻化的管理,研發更精緻、少量多樣的高品級鋼材供下游使用。
在二○○一年上一波鋼鐵業谷底時,也是中鋼總經理的陳源成,就已經落實成功因應不景氣對策「一○二○成本降低運動」,在五年中,可控制直接成本降低一○%,間接成本降低二○%。
「景氣不好,不會讓你想那麼久。你要有信心,要建立信心,要能把負面危機轉為正面的鼓勵力量。每次的經濟危機,其實是個大淘汰,」陳源成說。
老牌科技企業台達電最近在桃園投資建立在台灣的第三座、也是規模最大的研發中心。子公司旺能的太陽能新廠也剛剛動土,預計將由一二○萬MW(百萬瓦),一舉擴充到八百萬MW以上的產能。
少玩高財務槓桿遊戲
台達電執行長海英俊指出,「經濟總會有循環,會往下走。利用不景氣蓋廠總要花一、兩年時間。日子過了,總會有彩虹出現。」
許多企業也開始體會到,少玩高財務槓桿遊戲才是正途。
做筆記型電腦機殼起家的可成電子,坐落在台南永康工業區,總經理洪水樹提醒企業不只注意本身的財務管理,也要注意產業供應鏈上下游的財務品質。
「中型企業要看根基扎得夠不夠深,其次是財務面是否穩健,」他說。可成也像中鋼、台達電一樣,打算運用景氣谷底的機會,持續擴充核心能力。
連鎖食品業的王品,平日就厲行成本控制。王品企業總部辦公室的面積及人力也很省,總部辦公室及主管費用佔營收的三.七%,遠比一般的八%到一○%要節儉。
少輸為贏、以靜制變
不景氣時,經營企業的策略與原則也更加鮮明。誠品書店在今年年中敦南店重新開幕時,董事長吳清友給書店總管曾乾瑜幾個指示:一,確定每個店的定位及特色;二,掌握每個店的庫存值、銷售值狀況,注意書的周轉情況;三,一定規定同事要有閱讀的習慣,各店都要有讀書會的機能,因為賣書的人一定要喜歡讀書;四,加強書店的溝通、協調。
在彰濱工業區,許多中小企業也開始群聚,相互合作,提升速度與彈性,因應不景氣。
供應Ikea玻璃製品的台明將總經理林肇睢,認為面對全球經濟大衰退,必須經過三個階段--療養傷口,恢復體力,正常行走,然後才能躍升。身為中小企業,「要保守經營,財務不要過度負荷。少輸為贏、以靜制變,是存活要件,」他說。
正如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所指出,未來世界會有許多改變,速度快、風險高、而不可預測,充滿了驚奇。但走訪全台灣,許多企業都在準備積極應變。
英國《經濟學人》的調查,也送來令人鼓舞的消息--台灣的IT競爭力高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比去年進步了四名。宏碁電腦由於成功推出Aspire One小型筆記型電腦,九月已擊敗美國戴爾和惠普,成為全球第一大。宏達電的手機也在美國《BusinessWeek》的評選中,拿下世界最風行的五支手機中的兩支。
企業都各自摩拳擦掌,準備因應不景氣,以「疾風知勁草」自勵。但他們共同的願望,是希望政府也能踏實投資基本面,提升台灣的基礎建設,改善環境,而不只是拿出大筆基金投入股市。
當企業都在「努力、努力、再努力」之際,政府能做的就是以具體的政策,帶給人民信心和希望。
×××××
港股:一日走一萬億
恒指挫1603點12.7% 97後最大跌市 2008年10月28日
【明報專訊】剛於前日度過了「87年股災」21周年的港股,昨日在環球基金贖回潮和大戶拆倉潮之下,再度上演了令人灰心的一幕。恒指上周累積暴瀉了2700點後,昨日開市不久即陷入全面崩盤的局面,一舉連跌破12000及11000點的兩大心理關口,跌幅一度深達1900點或15%;最後大市在收市前15分鐘險守在11000點以上,以5年來的新低11015點作結,全日挫近12.7%,是1997年金融風暴之後最大的單日跌市。
匯控破SARS價 美ADR反彈
截至本港時間昨晚11時,歐洲三大指數跌幅已大幅收窄為1%至3%,美股早段反覆,只微跌0.4%。匯控(0005)在倫敦及美國預託證券(ADR)見反彈,折算報81元,較本港升近6元。中移動(0941)ADR就升至54.8元,較本港收市價高1元。
金融海嘯肆虐至今已超過1個月,昨日一天內再度「走」港股逾1萬億市值,至今只餘約7.6萬億元。如由去年恒指10月30日的高位31958點計算,港股市值在不足一年內就已蒸發了15.4萬億元,相等於去年本港GDP總額的9倍。恒指昨日全日急挫1603點,以點數計算為歷來第二大跌幅,成交只有568億元,反映大市承接力仍然欠奉。
昨日多隻重磅股無不跌幅驚人,把市場的恐慌情緒繼續推至頂峰,42隻藍籌股當中,只有4隻跌幅小於一成。上周已跌逾一成的匯控,昨日跌破2003年「SARS價」,以全日低位75元收市,是7年來的新低,跌幅達15%。和黃(0013)及國泰(0293)亦已破「SARS價」,分別跌12%及19%,低至34.95元及7.07元。
環球對基金為應付日益升溫的贖回浪潮,繼續在市場上被迫「無分貴賤」地沽貨,加上減債(Deleveraging)、斬孖展倉等活動不斷,沒有股價波幅限制、流通量較高的港股,昨日遂再度成為他們的「提款機」,12.7%的跌勢可謂冠絕全球。摩根大通私人銀行首席亞洲投資策略員梁鍔軍就認為,由於對基金至11月中才停止客戶的年度贖回申請,因此預料此前拆倉活動仍會持續,股市難見大起色。
亞股基金流出 無一倖免
事實上,野村證券的資金流向報告顯示,截至上周三(21日)止的一個星期內,港股相關互惠基金連續第七個星期錄得資金淨流出,規模達1.01億美元(約7.88億港元),基金經理評級由「增持」輕降至「稍為增持」。中國相關互惠基金上周亦也重現資金淨流出的情,而日本以外的亞洲股市基金,亦全部無一倖免錄得資金流走,當中韓國與台灣情最為嚴重,但撤資勢頭已見放緩至3.14億美元,相等於管理資產金額的5.3%。
信心問題 經紀:難以估底
面對股市血流不止,有外資經紀坦言現階段已無法估底﹕「『信心』這一回事,何時見底你永遠估不到,尤其是現在全球金融市場都受了重傷,即使稍有反彈,都可能是大戶再趁機沽貨的藉口。」
在證券界打滾了40多年的資深老經紀董偉亦認為,如今港股大跌,不是因為公司質素不好,是大家信心不夠,「這次港股的下跌幅度,其實都好嚴重(與73、87股災比較),只是如今好少人借錢炒股,好少再聽到有人要輸到跳樓!」
明報記者 吳綺慧
10/28/2008
10/27/2008
林青霞:穿著黑色貂皮大衣的男人
穿著黑色貂皮大衣的男人
文章日期:2008年10月27日
【明報專訊】「他是湘園的老闆。在紐約開了幾家高檔次的中國餐館,非常成功,可以說是中國人在紐約的傳奇人物。」主席請他跟我們一起坐,他坐下來,話匣子一打開就滔滔不絕,我悶得臉都垮了下來。
每次到紐約都是他來接我,十五年後再次踏足紐約,已是天人兩隔。
三十多年前第一次見到他,是我參加紐約華埠小姐選美做特別嘉賓的時候,大會帶我到第三大道的湘園吃湖南菜,我的座位對正門口,一會兒門口來了一位單眼皮高大個兒身穿黑色過膝貂皮大衣的男人,一進門就瀟灑的脫下大衣由櫃台小姐接去,威風凜凜的。我看得發楞,大會主席說:「他是湘園的老闆。在紐約開了幾家高檔次的中國餐館,非常成功,可以說是中國人在紐約的傳奇人物。」主席請他跟我們一起坐,他坐下來,話匣子一打開就滔滔不絕,我悶得臉都垮了下來。
他說當初來紐約的時候,女朋友剛在台北一家戲院(忘了是哪家,當時新聞很大)的大火中喪生,他痛苦萬分。家人幫他買了機票,給他幾十塊美金,他就靠這點錢,來到紐約餐館打工,賺到第一筆錢後又如何擁有了幾家餐館。
吃完飯他帶我們到他另一家餐館,也在第三大道上,門前兩隻漢白玉石獅子,很壯觀,聽說是內地運來的。正對大門有一幅巨大的絲製萬里長城壁毯,是由中國特別製做的,甚是雄偉。他很豁達,經常聽到他「嘎!嘎!嘎!嘎!嘎!」的大笑聲。以後每次來紐約做事或探朋友,他都到機場來迎接和熱情的招待。有一次他開大紅色開篷賓士跑車,帶我和湯蘭花遊紐約市區。我們有時漫步在第五大道上,那黑色貂皮大衣被風吹起,我隱隱約約見到他腰上掛有土色皮套的小手槍,感到有點怕怕的,他說那是用來保障他的安全,「只是唬唬人,不會用得的」。
* * *
過了幾年,他覺得餐館做悶了,想拍電影,我說:「是朋友的話就會勸你不要拍,如果要害你才會叫你拿錢出來拍戲。」他不聽勸,興緻勃勃的,以為最難做的餐館,生意都能成功,拍電影又有什麼問題。於是每次回到台灣,電影公司的老闆、製片一大堆人都會到機場迎接他。我形容那是接財神。拍電影花錢就像流水一樣,對電影圈不熟的他,電影賣座了,不關他的事,片商告訴他結帳是零比零,電影不賣座賠了錢又要他付帳,就這樣在台灣搞了兩年,賠了點錢,結果還是回到紐約做他的老本行。又過了幾年,他打電話到香港來,說他在南美洲淘金,如果挖到,會有好幾百萬美金,到時候他會再拍電影。再次到紐約,他那「嘎!嘎!」的笑聲由五聲變成兩聲,早已不復當年的豪邁氣慨。
十五年前我快要結婚的時候,聽說他到中國內地做鑽石行銷,他說賺的錢會數都來不及數,就像印鈔票一樣。我結婚後幾乎沒有到過紐約。後來輾轉聽說他在台灣中了風,在醫院裏連醫藥費都成問題,我聽了很難過,馬上託楊凡幫我把住院費給帶去,沒想到他已回了紐約,我把十幾年前的舊電話簿翻出來,打電話給他,對方是個內地女孩的聲音(後來聽說是他在內地娶的年輕太太)。那個年輕女子說他中了風,需要做物理治療,又得不到政府的輔助,很是狼狽。我趕忙寄去他需要的醫療費用。
這次到紐約參加紐約電影節的第一天,我想到那兩家餐館的舊址去看看,導遊小姐打聽出附近的街道名,卻怎麼也找不到以前餐館的地方。我又請她幫我找他的墓地所在,想去祭拜一下。導遊笑了起來,她大概覺得我很奇怪。
在回港的前一夜,我央求陶敏明再陪我去找找看,晚上街道上人很少,敏明抓我的手,機警的周圍望,同時帶我走較亮的街道,我只顧找地方,我們由酒店的第五大道走到第三大道交叉的六十五街,然後往回走,一直走到五十街都找不到,也許是因為石獅子不見了,附近的店舖也改了。敏明怕天晚了危險,「你算是有心了,他地下有知,也會感到欣慰,不要再執著了。」她說。
* * *
在回港的路上我回憶,七六年跟他認識。七九年我和湯蘭花到紐約住過一段日子,他很照顧我們,幫我們尋找住的公寓和最好的英語會話學校,帶我們去吃好吃的,晚上餐館打烊的時候,他會在空蕩蕩的餐廳廚房裏,做些拿手的小菜和稀飯給我們吃,讓我們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日子。
那個時候我們年紀小,沒怎麼見過世面,到紐約從下飛機起,他就招待我們跑遍全紐約好吃、好玩和時髦的地方,直到送我們上飛機離開紐約為止,那時候感覺上好像整個紐約是屬於他的。
這次我特別到原是紐約世貿大樓的地方參觀,一大片土地堆滿塵土和石塊,巨形的卡車,出出進進的運送沙石,我腦子浮起了佛偈上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文/林青霞]
文章日期:2008年10月27日
【明報專訊】「他是湘園的老闆。在紐約開了幾家高檔次的中國餐館,非常成功,可以說是中國人在紐約的傳奇人物。」主席請他跟我們一起坐,他坐下來,話匣子一打開就滔滔不絕,我悶得臉都垮了下來。
每次到紐約都是他來接我,十五年後再次踏足紐約,已是天人兩隔。
三十多年前第一次見到他,是我參加紐約華埠小姐選美做特別嘉賓的時候,大會帶我到第三大道的湘園吃湖南菜,我的座位對正門口,一會兒門口來了一位單眼皮高大個兒身穿黑色過膝貂皮大衣的男人,一進門就瀟灑的脫下大衣由櫃台小姐接去,威風凜凜的。我看得發楞,大會主席說:「他是湘園的老闆。在紐約開了幾家高檔次的中國餐館,非常成功,可以說是中國人在紐約的傳奇人物。」主席請他跟我們一起坐,他坐下來,話匣子一打開就滔滔不絕,我悶得臉都垮了下來。
他說當初來紐約的時候,女朋友剛在台北一家戲院(忘了是哪家,當時新聞很大)的大火中喪生,他痛苦萬分。家人幫他買了機票,給他幾十塊美金,他就靠這點錢,來到紐約餐館打工,賺到第一筆錢後又如何擁有了幾家餐館。
吃完飯他帶我們到他另一家餐館,也在第三大道上,門前兩隻漢白玉石獅子,很壯觀,聽說是內地運來的。正對大門有一幅巨大的絲製萬里長城壁毯,是由中國特別製做的,甚是雄偉。他很豁達,經常聽到他「嘎!嘎!嘎!嘎!嘎!」的大笑聲。以後每次來紐約做事或探朋友,他都到機場來迎接和熱情的招待。有一次他開大紅色開篷賓士跑車,帶我和湯蘭花遊紐約市區。我們有時漫步在第五大道上,那黑色貂皮大衣被風吹起,我隱隱約約見到他腰上掛有土色皮套的小手槍,感到有點怕怕的,他說那是用來保障他的安全,「只是唬唬人,不會用得的」。
* * *
過了幾年,他覺得餐館做悶了,想拍電影,我說:「是朋友的話就會勸你不要拍,如果要害你才會叫你拿錢出來拍戲。」他不聽勸,興緻勃勃的,以為最難做的餐館,生意都能成功,拍電影又有什麼問題。於是每次回到台灣,電影公司的老闆、製片一大堆人都會到機場迎接他。我形容那是接財神。拍電影花錢就像流水一樣,對電影圈不熟的他,電影賣座了,不關他的事,片商告訴他結帳是零比零,電影不賣座賠了錢又要他付帳,就這樣在台灣搞了兩年,賠了點錢,結果還是回到紐約做他的老本行。又過了幾年,他打電話到香港來,說他在南美洲淘金,如果挖到,會有好幾百萬美金,到時候他會再拍電影。再次到紐約,他那「嘎!嘎!」的笑聲由五聲變成兩聲,早已不復當年的豪邁氣慨。
十五年前我快要結婚的時候,聽說他到中國內地做鑽石行銷,他說賺的錢會數都來不及數,就像印鈔票一樣。我結婚後幾乎沒有到過紐約。後來輾轉聽說他在台灣中了風,在醫院裏連醫藥費都成問題,我聽了很難過,馬上託楊凡幫我把住院費給帶去,沒想到他已回了紐約,我把十幾年前的舊電話簿翻出來,打電話給他,對方是個內地女孩的聲音(後來聽說是他在內地娶的年輕太太)。那個年輕女子說他中了風,需要做物理治療,又得不到政府的輔助,很是狼狽。我趕忙寄去他需要的醫療費用。
這次到紐約參加紐約電影節的第一天,我想到那兩家餐館的舊址去看看,導遊小姐打聽出附近的街道名,卻怎麼也找不到以前餐館的地方。我又請她幫我找他的墓地所在,想去祭拜一下。導遊笑了起來,她大概覺得我很奇怪。
在回港的前一夜,我央求陶敏明再陪我去找找看,晚上街道上人很少,敏明抓我的手,機警的周圍望,同時帶我走較亮的街道,我只顧找地方,我們由酒店的第五大道走到第三大道交叉的六十五街,然後往回走,一直走到五十街都找不到,也許是因為石獅子不見了,附近的店舖也改了。敏明怕天晚了危險,「你算是有心了,他地下有知,也會感到欣慰,不要再執著了。」她說。
* * *
在回港的路上我回憶,七六年跟他認識。七九年我和湯蘭花到紐約住過一段日子,他很照顧我們,幫我們尋找住的公寓和最好的英語會話學校,帶我們去吃好吃的,晚上餐館打烊的時候,他會在空蕩蕩的餐廳廚房裏,做些拿手的小菜和稀飯給我們吃,讓我們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日子。
那個時候我們年紀小,沒怎麼見過世面,到紐約從下飛機起,他就招待我們跑遍全紐約好吃、好玩和時髦的地方,直到送我們上飛機離開紐約為止,那時候感覺上好像整個紐約是屬於他的。
這次我特別到原是紐約世貿大樓的地方參觀,一大片土地堆滿塵土和石塊,巨形的卡車,出出進進的運送沙石,我腦子浮起了佛偈上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文/林青霞]
「林燕妮,女人公敵」
懶洋洋的出版人
文章日期:2008年10月27日
【明報專訊】並非說出版人懶,而是想紀念一下替我出第一本書《懶洋洋的下午》出版人王敬羲先生。我知道有那麼的一個人,因為媽媽訂閱他主編的《南北極》月刊。亦知道他是個小說家,小時候斷斷續續看過一些,最記得那句,大約是﹕「他們在沙灘上,埋一個人……」那是玩耍的埋,不是謀殺那種埋,我覺得那句蠻有意思。
念完大學回來了,陰差陽錯有機會在報刊寫專欄了,《明報》的第一個專欄就叫做「懶洋洋的下午」,刊登了不夠一年,便有位王敬羲先生打電話來,說要把那些散文出書。馬上答應,只因為我不曉得如何把從報上剪下來的散文釘成一本書,有人幫我做太好了。
王敬羲先生很有些點子的,把我長髮披肩的側臉照片由封面包到封底,沒截斷我的一大把頭髮,很好看。何青春無敵,大眾必定接受。
他把書發行得鋪天蓋地,不但書店有,連天星碼頭港九兩邊所有報攤都有,而且都是平放的,那末誰走過都看見了。
他又登廣告在《明報》,第一個版本《明報》拒登,原來他寫了﹕「林燕妮,女人公敵」,結果要去掉「女人公敵」那四個字。
那時我可以說得是很懂事,但在一些事情上頭卻是憨憨的。我不覺得書放在天星碼頭有什麼特別,女人公敵有什麼不妥。換句話說,我的仍是赤子之心,一切任意天然,山就是山,沒聯想到其他。
後來聽見一些人說,讓王敬羲出書,休想拿到版權費。我都不曉得版權費是什麼,那便問他去。他倒付了給我,跟替我出版了《粉紅色的枕頭》第一和第二集。知道了有版權費這回事,便跟他開玩笑了﹕「你不給我,我便叫人打你!」怎知他卻認真不高興﹕「你這麼斯文的女孩子怎可以說那樣的話?」
回首,在文字上捧我起來的是《香港青年周報》、《新周刊》、《明報》和《明周》;把我的名字打響名堂的,是王敬羲先生。
最後見他的一次,是在內地碰上,他還是精神奕奕的,料不到最近卻因癌症撒手塵寰。老覺得他還有點事兒沒做完,對了,時下社會浮奢沒品味沒修養,分不出好歹,還有多少青年作者有赤小之心?
[林燕妮 hk.myblog.yahoo.com/eunicelam-123]
文章日期:2008年10月27日
【明報專訊】並非說出版人懶,而是想紀念一下替我出第一本書《懶洋洋的下午》出版人王敬羲先生。我知道有那麼的一個人,因為媽媽訂閱他主編的《南北極》月刊。亦知道他是個小說家,小時候斷斷續續看過一些,最記得那句,大約是﹕「他們在沙灘上,埋一個人……」那是玩耍的埋,不是謀殺那種埋,我覺得那句蠻有意思。
念完大學回來了,陰差陽錯有機會在報刊寫專欄了,《明報》的第一個專欄就叫做「懶洋洋的下午」,刊登了不夠一年,便有位王敬羲先生打電話來,說要把那些散文出書。馬上答應,只因為我不曉得如何把從報上剪下來的散文釘成一本書,有人幫我做太好了。
王敬羲先生很有些點子的,把我長髮披肩的側臉照片由封面包到封底,沒截斷我的一大把頭髮,很好看。何青春無敵,大眾必定接受。
他把書發行得鋪天蓋地,不但書店有,連天星碼頭港九兩邊所有報攤都有,而且都是平放的,那末誰走過都看見了。
他又登廣告在《明報》,第一個版本《明報》拒登,原來他寫了﹕「林燕妮,女人公敵」,結果要去掉「女人公敵」那四個字。
那時我可以說得是很懂事,但在一些事情上頭卻是憨憨的。我不覺得書放在天星碼頭有什麼特別,女人公敵有什麼不妥。換句話說,我的仍是赤子之心,一切任意天然,山就是山,沒聯想到其他。
後來聽見一些人說,讓王敬羲出書,休想拿到版權費。我都不曉得版權費是什麼,那便問他去。他倒付了給我,跟替我出版了《粉紅色的枕頭》第一和第二集。知道了有版權費這回事,便跟他開玩笑了﹕「你不給我,我便叫人打你!」怎知他卻認真不高興﹕「你這麼斯文的女孩子怎可以說那樣的話?」
回首,在文字上捧我起來的是《香港青年周報》、《新周刊》、《明報》和《明周》;把我的名字打響名堂的,是王敬羲先生。
最後見他的一次,是在內地碰上,他還是精神奕奕的,料不到最近卻因癌症撒手塵寰。老覺得他還有點事兒沒做完,對了,時下社會浮奢沒品味沒修養,分不出好歹,還有多少青年作者有赤小之心?
[林燕妮 hk.myblog.yahoo.com/eunicelam-123]
認錯要有建設性
認錯的藝術
文章日期:2008年10月27日
【明報專訊】錯就要認,打就企定。江湖中人,一人做事一人當,肯認錯的男人,豪氣干雲,不一定是英雄,也可以做一個好榜樣。
同一個地球,不同的地方,在同一個新聞時段,有兩個男人同時認錯。
一個是香港的煲呔,終於就範,一律提高生果金至一千蚊給長者,以今日之我,打倒了昨日之我。
一向硬頸的煲呔,發表施政報告九日之後,就改口供,可想而知,他承受的壓力非常之大。壓力來自哪裏?必然是來自上頭,不是來自天主。他一向機警,立刻急轉彎,雖然認錯,卻口出「感性的反應蓋過了理性的討論」,手執理性大旗,以逆思考順應一次民意。
另一個向全世界認錯的人,是前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被問及對於金融大海嘯,他是否犯錯。
「Partially」,格老答得既誠懇又衷心。雖然說是部分有錯,但是,舉一反三,全數承認十八年來的放任政策,是催生了金融海嘯的直接兇手。
他以一錘定音,以今日之我打倒了昨日的我!結束了所有理性討論,不再兜轉在自由市場和干預市場的爭論,大膽地找尋「不再自由市場」的解藥,打救全球經濟。
這一種認錯,令自由經濟的信徒崩潰。如果,2001年,拉登發動劫機,撞破了世貿雙子塔,象徵美國資本主義的硬件被倒下,那麼格林斯潘這一次認錯,就是美國資本主義軟件的自我引爆,徹底地要從自由經濟的廢墟再度摸索。
每一新世紀的頭十年,人類都會遭遇一次舊觀念徹底破壞的震與痛。
認錯要有建設性。影響一個世紀的學說,都可改弦易轍,生果金區區三百蚊,何足道哉!
[林超榮 lamchiuwing2004@yahoo.com.hk]
文章日期:2008年10月27日
【明報專訊】錯就要認,打就企定。江湖中人,一人做事一人當,肯認錯的男人,豪氣干雲,不一定是英雄,也可以做一個好榜樣。
同一個地球,不同的地方,在同一個新聞時段,有兩個男人同時認錯。
一個是香港的煲呔,終於就範,一律提高生果金至一千蚊給長者,以今日之我,打倒了昨日之我。
一向硬頸的煲呔,發表施政報告九日之後,就改口供,可想而知,他承受的壓力非常之大。壓力來自哪裏?必然是來自上頭,不是來自天主。他一向機警,立刻急轉彎,雖然認錯,卻口出「感性的反應蓋過了理性的討論」,手執理性大旗,以逆思考順應一次民意。
另一個向全世界認錯的人,是前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被問及對於金融大海嘯,他是否犯錯。
「Partially」,格老答得既誠懇又衷心。雖然說是部分有錯,但是,舉一反三,全數承認十八年來的放任政策,是催生了金融海嘯的直接兇手。
他以一錘定音,以今日之我打倒了昨日的我!結束了所有理性討論,不再兜轉在自由市場和干預市場的爭論,大膽地找尋「不再自由市場」的解藥,打救全球經濟。
這一種認錯,令自由經濟的信徒崩潰。如果,2001年,拉登發動劫機,撞破了世貿雙子塔,象徵美國資本主義的硬件被倒下,那麼格林斯潘這一次認錯,就是美國資本主義軟件的自我引爆,徹底地要從自由經濟的廢墟再度摸索。
每一新世紀的頭十年,人類都會遭遇一次舊觀念徹底破壞的震與痛。
認錯要有建設性。影響一個世紀的學說,都可改弦易轍,生果金區區三百蚊,何足道哉!
[林超榮 lamchiuwing2004@yahoo.com.hk]
10/26/2008
潘國靈:愛如蝴蝶
愛情經典﹕愛如蝴蝶
2008年10月26日
【明報專訊】也許只有中國人才會把昆蟲想像成鬼魂的附體(小時候常常聽祖母說),於是才會出現梁祝化蝶這種千古傳奇。梁祝故事的英文名字,就叫做The Butterfly Lovers。
蝴蝶作為愛情象徵,中外皆有。固然,中外文化有別,象徵意義不同。像梁祝結局,蝴蝶羽化登仙,這是中國獨有的「Butterfly Effect」,老外未必明白。但異中有同,以蝴蝶象徵美麗、逃逸,卻是共通的。
說到蝴蝶之逃逸,Bob Lind一九六六年的歌曲Elusive Butterfly是此中經典。我試譯幾句﹕「不要擔心,它不會傷你/它只是我追尋的不確定之物/越過夢境帶驚異之網/我追逐那明亮逃逸的愛之蝴蝶……」歌詞中的「你」其實是蝴蝶,歌詞寫一個捕蝶追逐像蝴蝶般的愛情,夢境說不上物我兩忘(「莊周曉夢迷蝴蝶」),主客倒出現逆轉。這歌當年非常流行,由美國走紅英國,歷來超過二百多位歌手翻唱;但原唱作者Bob Lind大放異彩的只此一曲,像蝴蝶吐艷,快生快滅。
愛像蝴蝶,西洋金曲,我又想到美國女歌手Dolly Parton的Love is a butterfly。少了一份撲朔迷離,這首抒情曲,旨在以蝴蝶詠嘆愛情之美﹕「愛像蝴蝶/如嘆息一樣輕柔/愛情色彩斑爛的情緒像牠緞子一樣光滑的雙翅,愛情令內心感覺奇異/它於飛翔中拍動軟翼/愛像蝴蝶,一種稀有和溫柔的東西……」其實蝴蝶拍打翅膀時可不輕柔,前後翅不同步扇動,波動很大,因此才有「翩翩起舞」之美態。翩,疾飛也。
是的,我們總喜歡追逐美麗之物。但「愈美麗的東西我愈不可碰」,究其實,美麗不止是色彩形態,還有是「捉摸不定」這本質。關鍵是「撲蝶」而不是「捕蝶」,永遠追逐又永遠與之保存距離;因為一旦捉了,如果不羽化成灰,就只能變成活標本了。
但夜間飛入家中的是燈蛾,世俗眼光以為,美麗不及蝴蝶。但燈蛾撲火,這又是蝴蝶沒有的悲壯,說來更像愛情。而且話說回來,世上一雙一對的動物,有天鵝,有鴛鴦,何曾輪到蝴蝶。梁祝故事最精彩的「十八相送」中,動物逐一登場──比目魚、金色鯉魚,鴛鴦、大白鵝、黃狗、牛,就是沒有蝴蝶,給祝英台自由聯想,隨即賦比興一番。要知道,蝴蝶戀的其實只有花,或者自己(為的是花粉呀)。
文 潘國靈
2008年10月26日
【明報專訊】也許只有中國人才會把昆蟲想像成鬼魂的附體(小時候常常聽祖母說),於是才會出現梁祝化蝶這種千古傳奇。梁祝故事的英文名字,就叫做The Butterfly Lovers。
蝴蝶作為愛情象徵,中外皆有。固然,中外文化有別,象徵意義不同。像梁祝結局,蝴蝶羽化登仙,這是中國獨有的「Butterfly Effect」,老外未必明白。但異中有同,以蝴蝶象徵美麗、逃逸,卻是共通的。
說到蝴蝶之逃逸,Bob Lind一九六六年的歌曲Elusive Butterfly是此中經典。我試譯幾句﹕「不要擔心,它不會傷你/它只是我追尋的不確定之物/越過夢境帶驚異之網/我追逐那明亮逃逸的愛之蝴蝶……」歌詞中的「你」其實是蝴蝶,歌詞寫一個捕蝶追逐像蝴蝶般的愛情,夢境說不上物我兩忘(「莊周曉夢迷蝴蝶」),主客倒出現逆轉。這歌當年非常流行,由美國走紅英國,歷來超過二百多位歌手翻唱;但原唱作者Bob Lind大放異彩的只此一曲,像蝴蝶吐艷,快生快滅。
愛像蝴蝶,西洋金曲,我又想到美國女歌手Dolly Parton的Love is a butterfly。少了一份撲朔迷離,這首抒情曲,旨在以蝴蝶詠嘆愛情之美﹕「愛像蝴蝶/如嘆息一樣輕柔/愛情色彩斑爛的情緒像牠緞子一樣光滑的雙翅,愛情令內心感覺奇異/它於飛翔中拍動軟翼/愛像蝴蝶,一種稀有和溫柔的東西……」其實蝴蝶拍打翅膀時可不輕柔,前後翅不同步扇動,波動很大,因此才有「翩翩起舞」之美態。翩,疾飛也。
是的,我們總喜歡追逐美麗之物。但「愈美麗的東西我愈不可碰」,究其實,美麗不止是色彩形態,還有是「捉摸不定」這本質。關鍵是「撲蝶」而不是「捕蝶」,永遠追逐又永遠與之保存距離;因為一旦捉了,如果不羽化成灰,就只能變成活標本了。
但夜間飛入家中的是燈蛾,世俗眼光以為,美麗不及蝴蝶。但燈蛾撲火,這又是蝴蝶沒有的悲壯,說來更像愛情。而且話說回來,世上一雙一對的動物,有天鵝,有鴛鴦,何曾輪到蝴蝶。梁祝故事最精彩的「十八相送」中,動物逐一登場──比目魚、金色鯉魚,鴛鴦、大白鵝、黃狗、牛,就是沒有蝴蝶,給祝英台自由聯想,隨即賦比興一番。要知道,蝴蝶戀的其實只有花,或者自己(為的是花粉呀)。
文 潘國靈
沈旭暉:由公共知識分子到深耕學人
什麼人訪問什麼人﹕由公共知識分子到深耕學人
——從悼念陳偉群談起 2008年10月26日
廣 告
【明報專訊】數月來,編輯在策劃一個欄目,找筆者承接馬傑偉和梁款兩位前輩的「公共知識分子」訪問系列,再寫一批訪問「青年公共知識分子」的篇章。馬梁二老均為筆者偶像,珠玉在前,壓力奇大。筆者曾以Richard Posner Public Intellectuals一書與師友計劃學生對談,一直對這名詞感到不很踏實,希望使用另一組定義,卻未能將之理順。因為,這涉及自我反思的問題。這些年來,自以為嚴格遵守國際關係研究和深化社會科學的設限,但似乎愈是這樣,不認識的人愈不這樣看﹕「那為什麼搞Roundtable?為什麼加入政府委員會?為什麼做不同工作?為什麼到電台?為什麼江湖傳聞……」
就在這時,陳偉群博士忽然在西班牙旅程中病發,離開了我們,享年50。轉眼間,就要出殯了。嚴格來說,其實與他只有數面之緣,原不應越俎代庖寫悼念文章。但回想交往片段,嘆息之餘,卻忽然對上述問題找到一些答案,似乎,也釐清了困擾良久的定位問題。
多棲保育學人
陳博士比我年長20年,大家喚他WK,有朋友打趣說他為「西九(WK)」而生,他的同齡人則稱以「圍裙」相稱。他在長春社、總商會和教會固然是核心,在其他公民社會組織也無處不在,又是政府信任的諍友,經常有新點子出台,然後找人認投。因此,不時在不同會議跟他碰面;此外,大概每隔半年,會跟他單獨到酒吧聊天,多是有事請教。例如Roundtable成立前,曾問他這組織應如何定位,他說「沒有統一綱領的研究參與網絡,才是目前社會的唯一缺乏」,說千萬不要學人家投機,也不應盲目向前衝。問及作為學術人,應怎樣看待那古物諮詢委員會,作為前委員的他說了一遍個人保育目標、介紹誰是裏面的「好人與壞人」,說「憑良心做事,但毋須為掌聲做姿態」,後來也曾指導我的朋友做了一些研究,離世前一周,還說要跟進下一研究項目。事發前,談起這一代應怎樣看待副局長政治助理任命,他說的全部應驗,按下不表。坦白說,WK的作風是我最欣賞的一種,他也明白我希望走的路,你從不需擔心他把你放在台上示眾,而這原來應是起碼的誠信,在現實世界,竟也成了珍品。
然而,他私下對政府近年的「程序性腐敗」(procedural corruption)感到不安(簡單來說,「程序性腐敗」是濫用公營章程的煩雜來「屈機」),曾以他掌握的不同渠道,作出了不少率直的內部批評,更向朋友提出要對此作學術研究,坊間自然從不知道。他曾說,政府知道連他這樣的人也發聲的時候,那就是真正有問題了,所以多少都會聽一點。而這份低調,可是全方位的,例如Roundtable找他籌款,他爽快地捐了五位數字,知道他捐款的人,極少。作為多棲學人,WK明白社會資本的建構方式,不斷聯繫公民社會和政府、商界、學界合作,沒有門戶之見,不論親疏,而且對不同政府部門和團體中哪人窩囊、哪人官僚、哪人「身在曹營心在漢」如數家珍,是最理想的中介人。他源出長春社,眾人皆知,但對一切保育組織都一視同仁,亦不介意培養了分道揚鑣的年輕人,這份胸襟,絕非容易。一般情是,當後輩的勢頭變成了疑似平輩,微妙的重新調節就會出現,他卻總是在老人跟前維護後輩,很多東西,我們心裏明白,只能無言感激。
但是,我不相信WK沒有經歷內在矛盾的時刻。為什麼你和最前線的保育分子一起,又參加政府諮詢委員會,還參加那麼多?作為歷史博士,卻選擇到商界工作,也會在總商會午餐會滿口商機,舊同學會否認為你只是為了金錢?到總商會後,堅持以歷史學者作first identity,商界中人如何看待,會否揶揄為偽清高?不搞政治,卻擔任了十多年香港政策研究所董事,又為智經研究中心主持研究小組,不怕被標籤?為什麼政府和公民社會都對你信任,不怕你是無間道?這些問題,是這些年來我思考的關鍵,自然也是我們交流的主要內容。對此,他言無不盡,千言萬語,倒能以一句話概括﹕不從政,就毋須理會別人看法,放鬆點;從政,則政客何須理會枝節?剛請了WK的朋友黃英琦女士為我的新書寫序,有這樣一句話﹕「希望沈旭暉能繼承陳偉群的超然」,實在令人汗顏。筆者不敢掠前輩之美,也沒有這能力,頂多,只能try my best吧。以下要說的「深耕學人論」,就是從WK的答案啟發來。可惜,從沒有機會親口對他說聲謝謝。
無可置疑,WK絕對是公共知識分子,但一般公眾不會懂得誰是陳偉群,公民社會中人說他是「沉默的小巨人」。那麼,究竟什麼才是公共知識分子?在日常生活權威以外,還有誰是?因此,筆者嘗試將學者參與社會分成下列形式,至於應如何命名、哪種才是最好,自然見仁見智,毋須有統一標準﹕
哪種公共知識分子?
一、研究學人﹕專注於自己專長的、其履歷獲得同行認受的學科,不參與研究和發表論文外的工作,即主流大學學者。
二、淺耕學人﹕「耕」指「參與式研究」(participatory research),這些學者在自己的學科範圍內,對社會有非狹義政治層面的參與,例如(1)將研究和商業掛,(2)加入觸及非學者的議題組或委員會;(3)推動社會對自己學科的認受。
三、深耕學人﹕「耕」定義同上,學者在研究範圍內,對社會作出(包括狹義層面的)直接政治參與,例如深耕環保學者可以(1)全職加入學院以外涉及環保的單位,無論是政府環保局或商界環境部;(2)加入須劃一立場的組織或政黨,為其負責環保事務;(3)對公眾以專家身分,發表相關評論。
四、廣耕學人﹕在深耕學人基礎上,對自己感興趣或關注的個別議題,進行非狹義參與,例如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環保學者,也可以搞國畫展、加入保護繁體字委員會、呼籲社會重視文化教育,但不會當文化局長、評論文化政策或加入文化黨。
五、雜耕學人﹕對一切議題(特別是時事)都作廣耕式參與,例如環保學者對青少年濫藥發表評論,加入政黨助選,並當上勞工及福利局長。最著名的例子有語言學教授杭斯基,他成名是靠立場極左的國際關係評論。
WK的社會參與和工作,均源自其歷史知識,和由之衍生的保育熱情。他與歷史無關的參與,沒有涉及深耕層面,沒有放棄自主,也沒有在不相熟的問題自居專家,大概,應屬廣耕學人。當然,這類定義,自然是不嚴謹的、主觀的,正如我們深信梁文道對不同問題的掌握,均以文化批判為切入點,是嚴謹的深耕學人,但只講求學位的學院派,就不一定認同。
文 沈旭暉
編輯 陳立衡
——從悼念陳偉群談起 2008年10月26日
廣 告
【明報專訊】數月來,編輯在策劃一個欄目,找筆者承接馬傑偉和梁款兩位前輩的「公共知識分子」訪問系列,再寫一批訪問「青年公共知識分子」的篇章。馬梁二老均為筆者偶像,珠玉在前,壓力奇大。筆者曾以Richard Posner Public Intellectuals一書與師友計劃學生對談,一直對這名詞感到不很踏實,希望使用另一組定義,卻未能將之理順。因為,這涉及自我反思的問題。這些年來,自以為嚴格遵守國際關係研究和深化社會科學的設限,但似乎愈是這樣,不認識的人愈不這樣看﹕「那為什麼搞Roundtable?為什麼加入政府委員會?為什麼做不同工作?為什麼到電台?為什麼江湖傳聞……」
就在這時,陳偉群博士忽然在西班牙旅程中病發,離開了我們,享年50。轉眼間,就要出殯了。嚴格來說,其實與他只有數面之緣,原不應越俎代庖寫悼念文章。但回想交往片段,嘆息之餘,卻忽然對上述問題找到一些答案,似乎,也釐清了困擾良久的定位問題。
多棲保育學人
陳博士比我年長20年,大家喚他WK,有朋友打趣說他為「西九(WK)」而生,他的同齡人則稱以「圍裙」相稱。他在長春社、總商會和教會固然是核心,在其他公民社會組織也無處不在,又是政府信任的諍友,經常有新點子出台,然後找人認投。因此,不時在不同會議跟他碰面;此外,大概每隔半年,會跟他單獨到酒吧聊天,多是有事請教。例如Roundtable成立前,曾問他這組織應如何定位,他說「沒有統一綱領的研究參與網絡,才是目前社會的唯一缺乏」,說千萬不要學人家投機,也不應盲目向前衝。問及作為學術人,應怎樣看待那古物諮詢委員會,作為前委員的他說了一遍個人保育目標、介紹誰是裏面的「好人與壞人」,說「憑良心做事,但毋須為掌聲做姿態」,後來也曾指導我的朋友做了一些研究,離世前一周,還說要跟進下一研究項目。事發前,談起這一代應怎樣看待副局長政治助理任命,他說的全部應驗,按下不表。坦白說,WK的作風是我最欣賞的一種,他也明白我希望走的路,你從不需擔心他把你放在台上示眾,而這原來應是起碼的誠信,在現實世界,竟也成了珍品。
然而,他私下對政府近年的「程序性腐敗」(procedural corruption)感到不安(簡單來說,「程序性腐敗」是濫用公營章程的煩雜來「屈機」),曾以他掌握的不同渠道,作出了不少率直的內部批評,更向朋友提出要對此作學術研究,坊間自然從不知道。他曾說,政府知道連他這樣的人也發聲的時候,那就是真正有問題了,所以多少都會聽一點。而這份低調,可是全方位的,例如Roundtable找他籌款,他爽快地捐了五位數字,知道他捐款的人,極少。作為多棲學人,WK明白社會資本的建構方式,不斷聯繫公民社會和政府、商界、學界合作,沒有門戶之見,不論親疏,而且對不同政府部門和團體中哪人窩囊、哪人官僚、哪人「身在曹營心在漢」如數家珍,是最理想的中介人。他源出長春社,眾人皆知,但對一切保育組織都一視同仁,亦不介意培養了分道揚鑣的年輕人,這份胸襟,絕非容易。一般情是,當後輩的勢頭變成了疑似平輩,微妙的重新調節就會出現,他卻總是在老人跟前維護後輩,很多東西,我們心裏明白,只能無言感激。
但是,我不相信WK沒有經歷內在矛盾的時刻。為什麼你和最前線的保育分子一起,又參加政府諮詢委員會,還參加那麼多?作為歷史博士,卻選擇到商界工作,也會在總商會午餐會滿口商機,舊同學會否認為你只是為了金錢?到總商會後,堅持以歷史學者作first identity,商界中人如何看待,會否揶揄為偽清高?不搞政治,卻擔任了十多年香港政策研究所董事,又為智經研究中心主持研究小組,不怕被標籤?為什麼政府和公民社會都對你信任,不怕你是無間道?這些問題,是這些年來我思考的關鍵,自然也是我們交流的主要內容。對此,他言無不盡,千言萬語,倒能以一句話概括﹕不從政,就毋須理會別人看法,放鬆點;從政,則政客何須理會枝節?剛請了WK的朋友黃英琦女士為我的新書寫序,有這樣一句話﹕「希望沈旭暉能繼承陳偉群的超然」,實在令人汗顏。筆者不敢掠前輩之美,也沒有這能力,頂多,只能try my best吧。以下要說的「深耕學人論」,就是從WK的答案啟發來。可惜,從沒有機會親口對他說聲謝謝。
無可置疑,WK絕對是公共知識分子,但一般公眾不會懂得誰是陳偉群,公民社會中人說他是「沉默的小巨人」。那麼,究竟什麼才是公共知識分子?在日常生活權威以外,還有誰是?因此,筆者嘗試將學者參與社會分成下列形式,至於應如何命名、哪種才是最好,自然見仁見智,毋須有統一標準﹕
哪種公共知識分子?
一、研究學人﹕專注於自己專長的、其履歷獲得同行認受的學科,不參與研究和發表論文外的工作,即主流大學學者。
二、淺耕學人﹕「耕」指「參與式研究」(participatory research),這些學者在自己的學科範圍內,對社會有非狹義政治層面的參與,例如(1)將研究和商業掛,(2)加入觸及非學者的議題組或委員會;(3)推動社會對自己學科的認受。
三、深耕學人﹕「耕」定義同上,學者在研究範圍內,對社會作出(包括狹義層面的)直接政治參與,例如深耕環保學者可以(1)全職加入學院以外涉及環保的單位,無論是政府環保局或商界環境部;(2)加入須劃一立場的組織或政黨,為其負責環保事務;(3)對公眾以專家身分,發表相關評論。
四、廣耕學人﹕在深耕學人基礎上,對自己感興趣或關注的個別議題,進行非狹義參與,例如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環保學者,也可以搞國畫展、加入保護繁體字委員會、呼籲社會重視文化教育,但不會當文化局長、評論文化政策或加入文化黨。
五、雜耕學人﹕對一切議題(特別是時事)都作廣耕式參與,例如環保學者對青少年濫藥發表評論,加入政黨助選,並當上勞工及福利局長。最著名的例子有語言學教授杭斯基,他成名是靠立場極左的國際關係評論。
WK的社會參與和工作,均源自其歷史知識,和由之衍生的保育熱情。他與歷史無關的參與,沒有涉及深耕層面,沒有放棄自主,也沒有在不相熟的問題自居專家,大概,應屬廣耕學人。當然,這類定義,自然是不嚴謹的、主觀的,正如我們深信梁文道對不同問題的掌握,均以文化批判為切入點,是嚴謹的深耕學人,但只講求學位的學院派,就不一定認同。
文 沈旭暉
編輯 陳立衡
人生最大的玩笑
K,
想了几天,今晚走在月黑风高的抚仙湖边,忽然有一种直觉,阿宽是文其实是一个电影的最初脚本。
这个电影的意境,会很杜拉斯。
呵呵,“人生最大的玩笑”。
可遇不可求。
亦或,你其实已经泡在“玩笑”里很久,很久。
只是,一日,月光如水,傻傻的你,忽然心清。
感觉中,这段光影,时光,岁月,是无言的。但是,整部影片,有声。风声,穿透岁月的波,水声的风。
“呜——呜————呜——”,从焦灼,到淡漠,到心底生根,以至如影随形。
那是,上帝眷顾过的,波,光。细碎,旖旎,纠缠,心波。
何必計較緣分
文章日期:2008年10月20日
【明報專訊】愛情不能斤斤計較,其中一樣,是緣分。
「為什麼我們不早點遇上?這樣的話,可以省去幾次受傷的經歷。」
「早點遇到你,我可以把人生最美好的時間與你分享。」
一早遇上,真的會走在一起嗎?恐怕未必,可能是另一個故事,另一種拖延。
兩個人早認識了,一樣會兜兜轉轉,經過多年才開始,這樣的故事,其實很多。
如果遇上的時候彼此覺得不適合,只差一點點,擦不出火花,那還好。
等到那天雙方撻了才走在一起,沒什麼遺憾。
愛情的緣分不在哪時遇上,起點是什麼時候有愛的感覺,與認識遲早無關。
最痛苦莫如一早遇上,同時有了感覺,卻因種種原因,無法開展關係。
與這情相比,遲遇上反而好事,因為感情的等待是最漫長的等待。
等了大半生才可以在一起,其實雙方早已認定對方是最理想的,簡直是開人生的最大玩笑。
緣分可能在一個猶豫之下便錯失了。我們羨慕那些第一時間抓緊緣分的人,甚至不明白他們為何可以那麼快便認定對方就是唯一的「那個人」。
我們也會說若然「那個人」真的出現,一定可以知道,絕不會懷疑。
真的嗎?其實不。對很多人來說,一遇上便百分之一百肯定不過是幻想,不存在的。
他們兜兜轉轉才會肯定,像在百貨公司內左看右看,四圍跑去格價、比較,甚至決意買下之後即感後悔的顧客。
緣分不只是一個虛詞,也是很多人在愛情問題上的藉口,同時也是令自己釋懷的說法。
[阿寬 ahhfoon@yahoo.com]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