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9/2008

周燕明: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語文教學出版部總編輯眼中的教科書

一位教科書編輯的自辯
文章日期:2008年10月29日

【明報專訊】編按:本版策劃「我們的教科書」專輯,多位文化人和學者深入討論教科書的長短利弊,曾被陳雲批評為「有辱斯文」的「啟思」出版社編輯周燕明另有見解,加入論戰,撰文闡述出版社所面對的困難和所採取的對策,值得注意與重視。
公眾及媒體今年對教科書的討論比以往熱烈和深入,對整個教育生態來說是好事,原因有三:第一、教科書的質量直接影響教學成效,值得出版社和教師深思;第二、教科書的價格影響家長的負擔亦即市民的生活質素,能不能有效控制成本使書價定在合理水平,是對出版人的社會責任和經營智慧的一大挑戰;第三、電子書的建議令政府、教育界、家長、出版界、資訊科技界攜手思考「數碼時代的學生需要怎樣學習」 。筆者任職教科書編輯多年,希望藉本文向讀者說明教科書出版的基本概念、教科書在目前一般學校的教與學過程中擔當的角色,以及出版社提供的龐大教學支援的效用,冀公眾了解教科書的價值,從而對它在未來應擔當的角色提出寶貴意見。
「教科書」是什麼
在公眾眼中,教科書就是學生每天放進書包,拿到課堂上學習的一本書。但在出版社的角度來看,教科書則是一整套教材和教學服務,當中包括了:
一、配合課程、經組織編排的教科書,供使用者(教師和學生)教與學;二、配合教科書,為教師編寫的練習建議答案及教學建議;三、配合教科書,為教師編製的課堂教學輔助材料,包括各種電子教材或教具;四、配合教科書,為教師編製的評估材料;五、使教師能善用教材、促進教學的教學研討會、工作坊等服務。
從教師的角度看,出版社提供的完整的教材配套,須全程照顧課前備課、課堂教學、課後評估和回饋交流這幾個環節,也就是以上提到的五個項目。
若知道出版社和教師怎樣理解「教科書」,我們便能了解「教科書出版」在教學上的角色:
一、主要任務是實踐課程、促進教與學;二、延伸任務是支援教師,包括活化課堂教學、協助評估學生、促進教學交流。
教科書,教學的藍圖
在知識爆炸的今天,書本已不是取得知識的唯一途徑。不少論者主張教師和學生要掙脫教科書的束縛,拓展知識的來源。
教科書真的是學習的枷鎖嗎?
回應這個問題之前,筆者想先告訴讀者最近聽到的一則消息:一位有子女今年入讀國際學校念IB 課程的朋友告訴我,他的孩子也須購買指定教材。跟一些熟悉國際學校的朋友談起,我發現即使在老師課節少、師生比例1:20、學生沒有太大考試壓力 的優良環境下,指定教材在國際學校也擔當愈來愈重要的角色,這個趨勢及背後的原因值得我們再深入探究。
反觀香港的主流學校,大部分遵行教育局頒布的課程來教學。細讀過課程指引的教師都知道,「指引」從課程的理念、宗旨到課程架構、規劃、教與學的方式、評估的原則都有詳細說明。在「指引」的指導下,幾乎可以肯定,不經周詳規劃、編排、選材、撰寫的教材,不容易完全涵蓋課程的範圍和要求。對學生來說,配合課程的教科書是他們必須和最基本的學習材料(無論那是紙本教科書還是電子書),它提供了學科的基本知識、必要的練習、延伸學習的建議、引起學習興趣的額外材料等等,即使學生不會用上全書所有材料,但教科書的確是供課堂學習和課後重溫的最穩妥工具。對大部分教師來說,教科書就是教學的藍圖,教師在教科書的基礎上作校本剪裁、調適,以照顧不同學生的需要。學生有了學習工具,教師有了教學藍圖,教學質量必在這良好基礎上有所提升。
教改 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是不爭的事實,若大家留意近年有關教師工作量的報道,也會明白教師實在已心力俱疲。本系列也有學者、老師撰文提及課改給老師帶來變化的契機也來帶來迷惘。明年又有新一輪的大變革,就是新高中課程的全面實施。一如既往,我們在出版教材的前後都經常探訪老師、做各種市場調查。這兩年來,許多高中老師向我們表示,期望出版社能編出優質教材,協助他們順利推行新課程。在教育改革如此頻繁的日子裏,我相信優質教科書仍然肩負推動課程、促進教與學的角色。
龐大教材套還是有用
公眾、家長甚至前線老師都時有質疑,龐大的教材套真的能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效能嗎?出版社有沒有盲目製作用不的教材,而把成本轉嫁到家長身上?在上文提到的五類支援項目中,多媒體教材的投資最大,它的教學成效也時有爭議,我們不妨以多媒體教材為例去解答以上問題。
多媒體教材開發成本高昂,但卻是教師最渴求出版社支援的項目,原因很容易理解:教師不是這方面的專業,即使他們具備資訊科技的基本能力,也不宜耗費時間來製作多媒體教材。出版社既要支援資訊科技教學,又要控制成本,有何計可施?筆者認為出版社必須真切了解多媒體在各科教學中的角色和功效,宜精選,莫濫製。
敝社經常向學校進行不同類型的市場調查,目的就是了解教材的使用頻率和成效,從而調整教材套的規模和方向。在我們的調查中發現,教師使用多媒體教材的習慣在不斷轉變,從十年前只要求文字檔、簡報,到近年要求立體動畫、虛擬旅程、互動問答、出題程式……可見教師的資訊科技能力愈高,他們要求的多媒體教材愈專業。從觀課時看到成功的多媒體教室出現的雀躍場面,我們知道紙本課本做不到的教學效果,新的技術已能彌補。一些原先抗拒使用資訊科技的教師,當看到教材愈來愈容易操作、當不能不承認某些多媒體教材的效果不能單靠生動的講授能達致的時候,也開始試用多媒體教材,用來跟傳統教學法相輔相成。出版社的多媒體教材就打開了讓他們嘗試新教學法的一道大門。
出版社若不與時並進,投入資源開發多媒體教材,只會給教師摒棄、給時代淘汰。問題就在我們怎樣通過調查研究去把握教師的真正需要,更準確地估算教材的數量。理性的經營者不會盲目製作教師用不上而又無助於教學的教材,同樣,時間寶貴的老師又怎會在三十五分鐘的一節課裏費神操弄沒有效益的電子教材?我們相信,只要出版社認真研究教材的教學果效,教師又能向出版社回饋教材的意見,便能做到「編」「教」相長,使出版社可以更好地控制輔助教材的成本。
目下的電子書討論,雖然一部分源自壓抑書價的訴求,但我們也不要忘記,電子書正是數碼課堂革命的一個要角,電子資訊在現代人的生活中已無孔不入、不可抗拒,但電子書要進入課堂和家庭,並幫助提升教學質量,則必須由政府、教育界、出版界、家長、資訊科技界共同研討,想出一個符合學生和教師的利益、真正有助提高教育質量的方案,不宜倉促行事,以免在教改的激流中再掀巨浪。
教科書的歷史任務
香港的教科書出版守它的傳統崗位這麼多年,現在從編寫規模到經營方式都面對數碼時代的挑戰。在這個關口上,除了出版人要反思自己的角色外,實在還有賴社會各界共同研討教科書在新時代教學的新定位。課程改革的方向和步伐、教學硬件的演進和配合、教師心態的調整、教學模式的變化、家長和社會人士對學生的期望、出版社人的適應和自強能力,都影響事情的結果。
我們相信有系統的知識傳授需要優質教材和優秀老師互相配合,無論教材是紙本教科書、電子書、多媒體教材、教師自編的材料還是網上共享的資源,目的都是讓學生學得更好。因此,教科書出版的任務並未完結,而是整裝「再」發:在教改的浪潮中、數碼時代的衝擊下,找到自己貢獻教育的新位置。
周燕明--牛津大學出版社 (以「啟思」品牌出版教科書)中國語文教學出版部總編輯[文/周燕明]